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界定
中国虽然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长期的耕作而不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会导致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农业发展中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在农田耕作的过程中,实施必要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调整农业耕作方式,提高土地耕作价值。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考虑到农业耕作中的各种干扰因素[1]。农作物生长的各种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等,都要对其在农业耕作中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实施综合性管理办法,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在农业耕作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就需要采用相应的保护性耕种技术,降低农业耕种中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缩短耕种周期,使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壤资源等都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改善当地的土壤状况。由于在农作物种植中采用了保护性耕种技术,黑龙江省的空气质量得以改善,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黑龙江省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2.1注重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择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农业种植上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的生长形势良好,农业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肇东为了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增长,引进了农作物保护性耕种技术,在玉米的选种和培育上,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注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农民的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农民已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会有低温效应产生,表现为农作物的前期发育速度比较缓慢。黑龙江省肇东的年平均气温比较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就会因秸秆分解少而玉米发育迟缓的现象。当农作物进入到中期的生长阶段和后期的生长阶段时,氮、磷、钾肥等都在秸秆分解并溶解到土壤中,农作物就可以吸收充足的营养,此时,农作物生长的速度就会加快。黑龙江肇东在农作物种植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前期的生长速度迟缓是物质积累的过程,有利于增加玉米的产量。为了避免影响农作物的前期生长,就需要在选农作物品种的选择上,注重选择品质优良、抵抗病虫害能力较高的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向农民传授新的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2.2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布局得以优化
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对耕作技术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黑龙江肇东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使用相应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质量。比如,在黑龙江肇东的农作物种植地栽培新疆甜玉米杂交品种,考虑到玉米品种的生长要求,对土壤的排水性进行调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所增强,为玉米创造了更好的生长条件。具体的操作中,在新疆甜玉米播种的当日,要对田地的温度进行测量,田地温度达到18~19.2℃为宜。在耕种新疆甜玉米之前耕地中种植了小麦作物,就要清除病害根茎,以防止病菌传染,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当地的春季气候偏低,为了更好地控制田地温度,可以采用覆膜技术种植玉米,注重科学的田间施肥管理,可以确保玉米的生长质量良好。
2.3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防止病虫害
农作物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是较为常见的。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很容易引发病虫害,这就需要配合使用化学药品做好防治工作。要根据黑龙江肇东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具有针对性地选择防治方式,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播种农作物种子之前,要对种子进行拌药消毒处理,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耕种,对农作物的茎腐病和黑穗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如果农作物在生长期间有病虫害发生,就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病症喷洒药物,以保证农作物健康成长。
3结束语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匮乏的省份,要提高农作物产量,获得更高的农业经济效益,就要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对农业环境也实施了必要的保护。
作者:田晓军 丁玉福 单位:肇东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 推广 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179-01
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饮食的重要性。无公害蔬菜逐步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需要关注无公害技术的发展,积极推动无公害技术的使用,为无公害蔬菜种植的技术推广提出建议。
1 无公害蔬菜概述
无公害蔬菜主要是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农作物的自然生长,不对蔬菜进行过分的分为干预,保证蔬菜在生长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提升蔬菜产出的质量。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农作物原种场积极贯彻国家政策规范的要求,对农作物种植进行改革,使用新型的农作物品种,推广无公害农作物的种植。
2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分析
2.1 重视种植环境管理
在进行无公害蔬菜种植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考察,保证周边的环境符合种植需要,不能使用污染的土地、水源;对种植的基本设施进行完善,保证在种植期间蔬菜不能受到污染;需要对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规划管理,防止病虫害对蔬菜的损伤。
2.2 重视农业措施
首先需要对种植蔬菜的种子进行选择,使用一些质量较好,防病虫害水平较高的蔬菜,这样可以减少后期种植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提升蔬菜种植质量和产量。其次,对蔬菜种子进行认真的消毒处理,在种植过程中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对种植区域进行科学规划,降低病虫害的概率,减少病虫害的交叉感染和蔓延。最后,需要对蔬菜种植周边区域进行管理,将田地周围出现的杂草等杂物进行清理,保证无公害蔬菜的生长。
2.3 重视生物防治
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病虫害,无公害蔬菜也不例外,但是在进行农药的使用中,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合理使用生物农药。例如,蔬菜青虫的防治,可以使用Bt乳剂,并将一些病虫害的天敌引入到无公害蔬菜的种植中,通过生物链对出现危害的病虫害进行治理,尽量减少化学性农药的使用,降低蔬菜对人体的危害,提升蔬菜的安全食用质量。
2.4 重视物理防治
无公害蔬菜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问题,但是有些病虫害问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避免。例如,利用银色反光腹膜技术,可以有效的对蚜虫进行防治。同时,合理的使用农家肥,这些肥料的使用,可以提升土壤本身的质量,增加土地资源的防治病虫害的能力,提升蔬菜的生长质量。
3 结合案例,对无公害蔬菜培育进行推广
3.1 案例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农作物原种场为了种植无公害蔬菜,进行塑料大棚地的建设,并在建设中对大棚的阳关照射程度、向阳情况、水源、土地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制定无公害蔬菜种植计划。
3.2 具体措施分析
重视大棚内相应光照、适度的控制,对这些基本要素进行严格的监控,对于白天和夜晚的温度进行比较,防止出现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况。同时对湿度进行控制,大棚内湿度根据昼夜进行区分,白天保持相对湿度在55%,夜间在85%左右,防止蔬菜出现腐烂情况。最后,需要重视透光度,保证大棚内的透光度在70%-85%之间,保证无公害蔬菜的成长。
对于绿色蔬菜的管理,还需要增加对肥料以及虫害的管理,绿叶蔬菜更容易出现病虫害,因此需要增加病虫害防治工作,科学的进行施肥,对于蔬菜的管理更加谨慎,防止蔬菜出现白斑病等问题,并采用多菌灵、农用链霉素和杀毒矾等来防治病害,但是需要合理控制农药使用数量,避免出现农药使用过量的情况,造成蔬菜的农药污染。
结束语
无公害蔬菜的栽培技术需要进行推广,这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在进行无公害蔬菜种植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重视环境考察,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升蔬菜种植的质量。同时,需要关注绿色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无公害蔬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少斌.常见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分析[J].南方农业,2016,18:64-65.
[2]王立春,陈凤生.浅谈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20:121.
关键词:紫花苜蓿;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高产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79
紫花苜蓿被称之为牧草之王,对于我国紫花苜蓿进行深入调查发现,紫花苜蓿在种植过程中也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导致总产量下降,对于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也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所以对于紫花苜蓿高产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究,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
紫花苜蓿这种农作物,根系非常的发达,农作物本身具有非常良好的抗旱性能,可以从土壤中吸取充足的水分满足生长的需求。紫花苜蓿这种农作物适合生长在温度在15~25°的环境中,同时还具有非常良好的抗旱性能,生长区域即使在寒冬中被积雪所覆盖,其根系也不会受到损伤。紫花苜蓿对于阳光可以说有着特殊的喜爱,光照时间越长,农作物积累的干物质也就越多,而且紫花苜蓿对于光照长短并不是非常敏感,在密集生长的区域进行种植,或者在灌木丛中种植都可以正常的生长,获得较为良好的收益[1]。
2 种植技术
2.1 播种前准备工作
紫花苜蓿栽培种植人员需要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要注重种植地块的选择对土地进行平整。因为紫花苜蓿这种农作物的适应性很强,对于阳光有着很深的喜爱程度。所以尽可能的选择较高的地块对紫花苜蓿进行种植,种植地块要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不能选择在低洼地区对紫花苜蓿进行种植,排水不通畅对于紫花苜蓿的生长也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因为紫花苜蓿的种子很小,所以在整地的过程中,栽培种植人员需要对土地进行翻耕,使得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土壤颗粒更加的均匀。使得紫花苜蓿种植能够与土壤进行良好的接触,提升紫花苜蓿种植的发芽率。栽培种植人员还需要施底肥,因为紫花苜蓿在生长后期对于钾、磷肥有着很高的需求程度,为了能够保障紫花苜蓿的产量,要依据紫花苜蓿种植区域土壤条件的实际情况施加底肥。
2.2 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现阶段我国推广的紫花苜蓿品种众多,需要合理的选择种子。紫花苜蓿栽培种植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硬实种子进行处理,擦破皮法,就是在紫花苜蓿种子中添加一定的沙砾,在较为平整的地面上进行摩擦;变温浸种,将紫花苜蓿种植放入到50℃的温水中浸泡,浸泡时间设定为0.5h。0.5h过后将种子从温水中捞出,并且放在阳光下晾晒,同时进行湿润处理,经过2~3d后种子表皮就会破裂,当有60%以上的种子略显膨胀时,便可以对紫花苜蓿的种植进行播种处理。这种方式适用于较为肥沃的土地,如果种植区域较为贫瘠,则不能采用这种硬实种子处理方式[2]。
3 田间管理
3.1 除草
紫花苜蓿栽培种植的田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与紫花苜蓿农作物的产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紫花苜蓿播种的第1年,农作物生长的速度较为缓慢,杂草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紫花苜蓿栽培种植人员需要在种植的第1年进行1收2次的除草。如果种植区域杂草过多,可以应用合理的化学药剂进行除草。
3.2 施肥和灌溉
紫花苜蓿处于苗期,因为根瘤菌还没有形成,农作物本身具有的固氮能力较差。此阶段需要进行施肥处理,磷肥、钾肥、氮肥的施加比例需要控制在5:5:1.紫花苜蓿每一次收割之后相关种植人员都需要进行松土处理,并且施加一定的农家肥,或者是花肥。如果降雨量过多,需要注重排水处理,避免紫花苜蓿幼苗大量死亡,导致产量降低。
4 常见病虫害防治
4.1 牧草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紫花苜蓿最为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和白粉病等。紫花苜蓿病害产生后,本身具有的光合作用会下降,严重情况下会导致产量下降60%。而且患有病害的紫花苜蓿中会含有一定的病毒,牧草被食用后很有可能会中毒。应用抗病毒紫花苜蓿品种,能够有效的降低病害的产生。在紫花苜蓿患病后栽培种植人员可以喷洒世高进行治理,如果种植区域患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的进行收割,避免患病情况加重。
4.2 牧草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紫花苜蓿常患有的虫害有粘虫和蝗虫等。病虫对于紫花苜蓿的基部和叶肉会造成严重的损害,严重情况下紫花苜蓿的叶子可能只会剩下叶脉,叶肉都被害虫所啃食了,呈现出网状的形态。紫花苜蓿的蝗虫通常情况下一年会产生20多代,这些害虫经常会聚集在紫花苜蓿的花器,或者是嫩茎上。紫花苜蓿种植区域爆发虫害后,叶片也变得卷缩,颜色由绿变黄,严重情况下紫花苜蓿整株都会枯死。对于蝗虫病害可以利用50%的马拉硫磷乳油,40%的乐果进行化学防治,从而保障紫花苜蓿的健康成长。
5 结 语
紫花苜蓿是我国种植较为广泛的农作物,其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有病虫害产生,对于农作物产量造成不良影响。相关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找寻有效的病虫害预防措施,提升紫花苜蓿种植产量,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东北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05
引言
多年来,东北地区在水稻种植上采用了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水稻的秧苗培育予以高度重视,使得水稻的种植更为规范,确保了稻田管理科学合理,由此提高了水稻的质量和产量。但是,由于一些稻农的栽培技术水平不足,导致稻秧死亡率较高,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 水稻的足蘖壮秧
1.1 苗床地的准备
东北地区在对于水稻种植采用旱育秧技术,就需要培育好根系,苗床地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以将旱育秧所具备的优势发挥出来,
对于苗床的选择,要求地势要平,阳光充足且背风,土层厚而疏松,肥力较强。
为水稻强根奠定良好的基础。苗床地土壤要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不仅水分充足,而且养肥充足,土壤的pH值不超过6.5,偏沙土是最好的[1]。
土壤中要具备一定的有机质含量。要为水稻塑造良好的栽培环境,就要采用人工增加有机肥的方式提高土壤的肥力。
在水稻播种之前的1个月,要播撒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营养成分。有机肥要充分腐熟,以避免导致水稻秧苗烂根死亡。
1.2 播种和管理
与水稻的水培育秧苗相比,旱地培育秧苗的时间要提前10d。在旱地培育秧苗的时候,要求土壤中有足够的底水,底肥充足。水稻长出1个叶的之前,土壤的湿度和温度都要符合要求,当水稻长出2个叶时,就要会水分予以控制,当水稻长出3个叶时,就要保障非分和肥料充足,以加速水稻秧苗的生长速度。做好病虫害防御工作,确保水稻秧苗茁壮成长。
1.3 苗床的温湿度管理
苗床的温度管理工作中,当水稻种子出苗之前,盖膜要封闭好,生长的环境温度要控制在32~35℃。当水稻长出1个叶,就要将生长的环境温度要控制在24~26℃。当水稻长出2个叶之后,就要将生长的环境温度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予以控制[2]。
苗床的湿度管理工作中,播种时土壤中要有充足的水分。在水稻种子没有出苗时不可以浇水。如果水分不够充分,就可以将盖膜掀开适当地补充水分。水稻种子出苗了,如果稻秧的叶子没有卷,就不需要浇水。当水稻秧长出2个叶时,可以选择阴天喷水或者晴天17:00―18:00之间喷水。所喷的水为60gCO(NH2)2与20kg的清水混合液。当喷过之后,就用清水对水稻的页面进行清洗,盖膜,以避免水稻叶子被肥料烧伤。之后可以根据水稻秧苗的生长情况追肥1~2次。
1.4 水稻疾病的防治
东北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中,常见的疾病就是青枯病和立枯病,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要注重水稻苗床土的选择,调整要土壤的酸碱度,施肥要适量。在水稻种植种植之前,可以使用敌克松对土壤进行消毒。如果水稻已经发生了立枯病,就要对水分予以控制。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问题的解决
东北地区多年来采用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而且水稻的品质也明显提高,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稻农采用这种技术的过程中,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在水稻栽培中会存在出苗缓慢而且出苗率比较低的问题,而且还会产生立苗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做好催芽工作,种植水稻种子的时候底水不够充足,土壤的温度不达标,盖膜不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做到催芽工作,底水要保证充足[3]。在水稻种子播种时,环境温度以10℃左右为宜,确保水稻N子要紧紧地接触到土壤,在还要在苗床的周围开出排水沟以避免水在土壤中淤积。
东北地区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中,还会存在死苗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苗床地质量比较差,施肥过多,环境温度比较高,存在病虫害。采用壮苗技术解决我替你,就是要求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中,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秧苗要低矮、健壮。通常而言,当水稻秧苗长出2个叶的时候,根系的长度要达到地上部分的两倍,而且分蘖要多,以提高水稻秧苗的素质。
3 结束语
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低,所种植的水稻成熟较晚,对秧苗的成活率以及水稻的产量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水稻种植中采用稀植栽培技术,采用旱地培育的方法,通过早栽培,可以促进水稻早成熟,从而使得水稻分蘖较早,穗数也会有所增加,达到了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是值得推广的水稻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谭文平.杂交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及其优点[J].农技服务,2013,30(11):1151-1152.
关键词: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98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物之一对我国粮食的总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所以加强对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研究是我国农业发展部门十分重视的内容。对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提高主要是对我国现阶段的玉米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进而提出提高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主要措施。
1 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的发展概况
1.1 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的背景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中,玉米栽培技术较为落后,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已经取代出现在农业生产当中,传统的玉米栽培技术不再能够适应当代的农业生产。我国基于对农业的发展,对玉米栽培技术进行细致研究,找出传统玉米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传统玉米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型的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我国的玉米产量大幅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也将被玉米栽培水平的提高而被推动,使我国农业在未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2 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玉米栽培技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我国玉米产量的提高,所以加强对玉米栽培技术的完善与提高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部门十分重视的内容。目前我国玉米栽培技术主要存在3方面的问题,玉米栽培时间的选择、玉米栽培条件的控制和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在进行玉米栽培的过程中,正确的选择栽培时间对玉米产量提高的影响很大。适宜播种的时间段中仍然存在最适播种的时间点,准确的把握这个时间点对我国玉米产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我国在进行玉米栽培的过程中时间选择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确定正确的最宜播种时间,这就直接影响到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在对玉米进行播种之后,玉米的生长过程需要进行人为的控制与改变,为玉米创造适合的生长条件是保证玉米产量的重要环节。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外在的一些因素十分敏感,这就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很好地控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对玉米栽培过程的条件控制还不够成熟完善,再给予玉米生长条件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农作生长的过程中,病虫害是对农作物正常生长有严重影响的因素。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想要避免病虫害的侵扰就要做好提前防治,现阶段我国玉米栽培技术中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还存在较大问题,我国玉米的生长一直受到一些较为顽固病虫害的侵扰,这一问题需要在下阶段的发展中进行解决。
2 提高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主要措施
2.1 准确选择玉米栽培的时间
玉米栽培时间的选择对玉米的产量多少影响很大,在最适播种时间进行玉米的栽培才能够使玉米进行快速的生长,得到最大的产率。在选择玉米栽培时间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准确的时间推算以及结合以往经验来进行。玉米在每一时期的生长状况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一生长过程中玉米需要的外界条件也不断发生变化。准确的选择玉米栽培时间就是为了保证玉米在后期的生长过程中与外环境的生长条件相适应,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最好的生长。玉米最适栽培时间的确定主要是由实验来基本确定的,在实验所表现出来的结果中加入实际栽培的经验来共同确定玉米栽培的最佳时间,使我国玉米的产率提高。
2.2 注意玉米栽培过程中的条件控制
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对于环境条件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在其生长条件达不到相应标准时玉米将不能达到高产的状态。所以对玉米栽培过程中的条件控制是十分必要的环节,注意玉米栽培过程中的条件控制对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外在条件进行必要的研究。在大环境中进行玉米的栽培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因素的影响虽然不能进行消除,但是可以给予玉米一些特殊的生长条件来削弱不良气候对其的影响,保证玉米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中生长,增加玉米的产率。
2.3 加强玉米栽培病虫害的防治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率的1项重要的问题,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如果不加以防范,玉米很容易就被病虫害进行侵扰。目前我国在提高玉米产率的过程中就要对常见的玉米栽培病虫害进行研究,找出能够有效的防治方法与手段,在玉米生长早期时就进行药物防治等病虫害的防治手段。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找出更为合理有效的玉米栽培病虫害防治方法是下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这对于提高我国粮食产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3 结 语
我国玉米栽培技术虽然在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经过农业相关部门的研究下,一些合理的玉米增产新技术正在检验与使用当中。我国玉米栽培技术水平也显著提高,相信我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农业能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设施蔬菜;现状;存在问题;高效生产模式
蔬菜的供应问题是直接的民生问题,“十二五”农业规划已把“菜篮子”工程列为重点工程之一。北京作为首都,“菜篮子”更是关系到市民生活的一大问题,不仅要搞好首都的“菜篮子”工程建设,还要发挥“菜篮子”的特殊用途――都市农业作用,这就需要北京设施蔬菜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1 北京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1.1.1 设施蔬菜发展情况
2006年,北京市设施蔬菜面积占耕地面积5.9%,产值占种植业的19.3%。设施农业是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京郊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截至2007年底,北京设施蔬菜面积达1.3万hm2(蔬菜种植总面积4万hm2),设施蔬菜年产值23亿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0%。已初步形成了设施蔬菜生产优势区县和乡镇,主要分布在大兴、顺义、通州3个地区,大兴区设施蔬菜4 600 hm2,占全市42.5%。
为进一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进程,北京市设施农业将以“两区两带多群落”空间规划布局发展建设,2008-2012年计划每年发展设施面积2 667 hm2(4万亩),正在逐步形成一批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优势区域。2012年全市设施面积将达2.3万hm2。
1.1.2 主导产品
大兴、顺义区:西甜瓜、蔬菜。
通州、房山区:食用菌、蔬菜。
平谷区:大桃、蔬菜。
昌平区:草莓。
延庆、怀柔、密云县:冷凉蔬菜[1]。
1.2 存在问题
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全国和京郊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目前北京设施农业还存在农民积极性不高、设施利用率低、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影响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2-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农民的科技意识差
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低,技术提升慢,是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农户对技术了解和掌握不够、设施利用率低、综合效益不高。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在京郊形成了大批的新菜区,引入了大量的新菜农,但他们中有很多人仅从事过简单的大田生产或根本就不具有农业生产经验,对于设施生产的经验、技术更是知之甚少。新近发展基地的农民蔬菜种植技术水平低,有的菜农不知道怎么安排种植茬口,常见病害不会防治,甚至错误用药;有的菜农仅种植一些叶类蔬菜,不会种植果实类蔬菜,这就影响到收入和种菜积极性;而老菜农也由于受到素质不高、信息渠道不通畅等因素制约,缺乏品种、技术更新,很多落后、不完善的技术还在应用,对农业科研新成果了解少、应用不到位,设施利用率低、综合效益不高,限制了京郊设施蔬菜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4-6]。
1.2.2 设施结构不合理,性能比较差
生产中多数设施存在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保温性能不够理想等问题。农民普遍反映由于资金不足,建造标准温室难度大,而简易温室耐久性差,且维护成本高,一般3~5年就要翻新,导致重复投资较大。同时由于温室结构不标准(主要表现在墙体及后坡厚度不够、相关角度不合理),导致温光性能不能满足喜温果菜越冬生产要求,在冬季只能种植一些叶类蔬菜,效益不高[7]。
1.2.3 机械化水平低
人工劳动力投入较大,影响农户的积极性和综合效益。比如设施耕地问题,一方面人工耕翻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采用微耕机耕翻,由于动力小,而设施内土壤较硬,耕作深度达不到农艺要求。再比如,设施生产要求常年连作,一茬收完就要种植下一茬,由于缺乏快速有效的耕作机械,致使土壤板结严重,有机质等养分也越来越贫乏,严重影响作物的生产。还有设施深耕机械化、人工搭架及安全施药等等问题[8]。
1.2.4 关键技术缺乏突破创新
栽培技术缺乏量化指标,科技含量不足,经验色彩浓厚,生产中只能被动地保温、降温、遮阳,而不能主动地调节温、光、水、肥、气,这是限制设施蔬菜高产优质栽培的主要障碍。冬季温室生产条件下的低温弱光、专用品种、健康栽培、合理营养调控等技术缺乏突破创新。
1.2.5 品种结构不合理
农户有较强的品种更新意愿,需要更换特用、专用、抗病、高档、高效的品种,并且要求品种丰富,能够选择搭配出合理的结构类型。(1)蔬菜种植方面:由于近些年大路菜经济效益连年走低,农民种植新作物、应用新品种的需求强烈。许多菜农了解到特菜种植效益高,增加了种植欲望,希望种植一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作物,改变种植传统大路菜的习惯。另外,许多农民反映品种太老,想换一些产品好卖、比较抗病虫的品种。还有一些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民希望能够买到一些专用品种进行生产。(2)选择低耗能环境条件下优质高效的品种是实现优质、高效、低能耗果树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3)食用菌品种相对单一,菌种来源杂乱。栽培种类主要以香菇、木耳和平菇居多,而高档菇品种开发较少,种植分散,不成规模,生产效益不高;食用菌高、中、低温型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季节过分集中,未形成周年生产,四季供应不均衡,易受市场制约;菌种引进非常随意,菌种退化及污染现象严重[8]。
1.2.6 连作障碍
连作障碍日益突出,线虫、病毒病日益加重。
1.2.7 蔬菜生产存在“两多两少”
即化肥投入多,有机肥投入少;农药投入多,劳动力投入少;投入少、投资方向不对的问题严重。
1.2.8 效益不高
设施规模发展快而菜农技术水平跟不上,蔬菜生产收入不高。政府在技术服务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小。
2 北京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与利用
原则:以新品种新技术高效益栽培模式为载体,以带动京郊农民增收与设施产业优质高效发展为目标,通过科技投入获取效益,带动农民致富;在设施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新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促进新品种、新技术在京郊的应用,提高新老菜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并在设施蔬菜主产区建立示范区,逐步实现优势乡镇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转变,获取更高效益,推动北京设施农业的整体升级。
2.1 设施蔬菜高效生产综合技术利用
2.1.1 设施蔬菜专用品种引进筛选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耐低温弱光能力、抗盐胁迫能力、抗病虫害能力、抗土壤连作障碍能力、持续结果能力),开展抗病抗逆评价和鉴定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围绕优质、专用、特异、生态、高效、高附加值等目标,引进近几年国内外设施蔬菜新品种并进行筛选,筛选出适于北京市设施栽培的蔬菜类型,特别是适于现代化都市农业发展和首都市民消费需求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优良品种。
2.1.2 专业育苗技术标准化
集成穴盘育苗、营养块育苗、无公害育苗等技术,在将育苗技术标准化、可操作化的基础上,在郊区主要乡镇和产区,建立集中的专业化育苗场,推广标准化育苗技术和嫁接技术,为农民提供高质量蔬菜种苗,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获得高效益。具体包括:低成本基质研发、肥水精确调控技术研发、设施蔬菜无公害育苗标准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设施果菜嫁接育苗标准化技术建立与示范、专业化育苗场建设与推广体系建立。
2.1.3 高品质果菜栽培新技术
2.1.3.1 产量和风味品质兼顾的调亏灌溉管理技术研究。以提高果实的品质风味为重点,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研究调亏灌溉不同时期对番茄、甜瓜植株生长发育、果实风味、营养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建立适合国情的产量和品质风味兼顾的调亏灌溉管理新技术。
2.1.3.2 设施蔬菜富有机质土壤限根优质栽培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低成本设施蔬菜富有机质土壤限根栽培技术,将城市农林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处理后与土壤混合作为低成本限根栽培有机土壤基质,应用地下膜隔离的限根槽培可满足蔬菜根际生长发育的需求,实现肥水的高效利用,在解决根际环境劣化、营养失调等问题的同时,提高蔬菜的风味和营养品质,实现高产优质。
2.1.4 大都市观光和采摘农业新技术研发
研究开发移动式和固定式喷雾栽培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和观光展示效果,实现其科普教育功能;在集成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完善番茄树、黄瓜树、西瓜树、甜瓜树等适宜于观光采摘的蔬菜树式栽培新技术;进一步完善柱式等立体栽培技术。设计开发专用的栽培设施,创新栽培工艺,通过营养调控、根际环境优化,结合生物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发掘作物的增产潜力,达到优质和良好的景观效果。根据季节性特点搞好品种搭配、高矮搭配、种养结合,使之具有科学性、立体性、生态性、常年性和艺术性。
2.1.5 根结线虫等连作障碍克服关键技术
2.1.5.1 抗重茬优良园艺栽培品种和高抗砧木品种的引进、筛选与推广。筛选出对根结线虫、青枯病、黄萎病、枯萎病等有显著抗性的优良园艺作物品种和高抗砧木品种并示范推广。
2.1.5.2 高效标准化嫁接技术示范和嫁接后生产管理技术示范。研究蔬菜种子的播前活化处理技术,砧木与接穗的最佳组配,嫁接方法,嫁接后促进愈合的管理技术,形成不同蔬菜的高效标准化嫁接技术规范。制定2~3个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后的相应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和方案,并进行示范推广。
2.1.5.3 土壤改良和土壤连作障碍的快速生态修复技术。设施退化土壤根际微生态环境调控技术、抗重茬生物制剂的筛选及应用试验。
2.1.5.4 以促根和温光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双根嫁接新技术。
2.1.6 高档水果、南方果树在北方温室的高效栽培技术
研发草莓等高档水果和番荔枝、火龙果、枇杷、番石榴、杨桃、番木瓜等南方果树在北方温室的高效栽培技术。提高设施南果生产水平,增加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研究草莓―果菜间套作技术和南方果树―高档叶菜间套作技术。
2.1.7 食用菌设施高效生产技术
针对北京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条件,筛选适合不同季节栽培的食用菌,并根据当地原材料研发高产栽培配方,同时对设施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集成与示范,提高设施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筛选以农作物秸秆、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等培养料作为基质的食用菌优良品种;研发以小麦秸秆为主料栽培食用菌的高产配方,以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加牛粪、鸡粪为主料栽培食用菌的高产配方,以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为主料栽培食用菌的高产配方,同时研发其他相关配套栽培技术。
2.1.8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设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引进硫磺熏蒸发生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诱杀、防虫网、环境友好型土壤消毒等技术,研发以生态控制、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
重要害虫生物制品的筛选和以生物控制为主的害虫控制技术体系。针对蓟马、蚜虫、粉虱等害虫进行高控害天敌昆虫和生物制剂的筛选及其保护释放技术试验示范;明确诱集和趋避植物的品种和控害作用及特点;定量评价各种生物防治作用物在保护地环境下对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及影响因子;开发利用光、色、化学诱杀害虫与调节设施内的生态环境条件等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筛选3~5种重要害虫生物控制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从寄主植物、有害生物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统筹考虑,选择国内外比较先进和成熟的生态、生防技术等进行组装和集成;构建操作简便、生物防治措施为主的害虫控制技术体系。
2.2 日光温室蔬菜高效栽培模式
2.2.1 一年四茬栽培模式
第1茬春茬黄瓜:1月中旬播种,3月中旬定植,6月下旬拉秧。
第2茬越夏番茄:5月下旬播种,6月下旬定植,9月中旬拉秧。
第3茬秋茬叶菜:9月中旬种植叶菜类蔬菜,种植品种为菠菜、蒿子秆、茴香、香菜、油麦菜等,11月初采收完毕。
第4茬越冬茬菠菜:11月初播种,翌年3月中旬收获。
2.2.2 日光温室三茬高效栽培模式
2.2.2.1 番茄―马铃薯―小西瓜
第1茬番茄:品种为合作918。7月12日播种,8月1日定植,每667 m2栽2 250株,12月25日拉秧,667 m2产量4 512 kg,产值9 024元。
第2茬马铃薯:品种为中薯5号。1月10日播种,株行距60 cm×30 cm,4月12日收获,667 m2产量1 800 kg,产值5 400元。
第3茬小西瓜:品种为京秀。3月18日播种,4月16日定植,株行距75 cm×50 cm,6月下旬拉秧,667 m2产量2 400 kg,产值9 600元。
三茬累计折合667 m2产值2.4万元,扣除成本投入,667 m2效益1.2万元。
2.2.2.2 生菜―番茄―黄瓜
第1茬生菜:品种为丰速。8月20日育苗,10月1日定植,12月3日始收,667 m2栽6 000株,400 m2收入4 350元,折合667 m2产值7 254元。
第2茬番茄:品种为金樽108。10月22日播种,12月7日定植,每667 m2定植3 500株;400 m2产番茄4 832 kg,收入1.52万元,折合667 m2产量8 057 kg,667 m2产值2.53万元。
第3茬黄瓜:品种为经典佳美。400 m2收入3 500元,折合667 m2产值5 836元。
400 m2日光温室生菜―番茄―黄瓜三茬共收入23 050元,折合667 m2产值为38 436元。
2.2.2.3 生菜―黄瓜―生菜
第1茬生菜:品种为射手101。10月4日育苗,10月31日分苗,翌年1月初定植,667 m2栽5 300株,每棵收入1.4元,共计7420元。
第2茬嫁接黄瓜:品种为中农16。2月20日育苗,3月中旬嫁接,4月中旬定植,5月13日开始采收,9月上旬拉秧,667 m2定植3 000株,产量11 500 kg,收入13 800元。
第3茬生菜:品种为玉湖。8月21日育苗,9月15日定植,12月上市。667 m2定植5 300株,每棵售价1.6元,收入8 480元。
生菜―黄瓜―生菜三茬667 m2总收入29 700元。
2.2.3 日光温室蔬菜高效套种模式
2.2.3.1 草莓套种西瓜高产技术
第1茬草莓:品种为童子一号。9月2日定植,667 m2定植9 000株,1月上旬-5月中旬采收,667 m2产量3 100 kg,产值3.1万元。
第2茬套种小西瓜:品种为京秀。1月下旬播种,2月底定植,667 m2定植800株(隔畦栽),5月下旬-6月采收,667 m2产量1 200 kg,产值4 800元。
草莓套种西瓜667 m2总产值3.58万元。
2.2.3.2 西葫芦套种豆角高效栽培模式
第1茬西葫芦:品种为冬玉、瑞雪、京葫33号。9月底或10月初播种,苗龄15 d,收获期为11月底-翌年5月初,667 m2产量1.2万~1.5万kg,667 m2产值2.3万元左右。
第2茬豆角:品种为架豆王。育苗播种期1月中旬,双株播种,2月中旬左右定植在西葫芦行内,每株间定植2株,每667 m2定植1 320穴,4月上旬-7月采收。667 m2产量1 500~1 800 kg,产值6 000~7 000元。
西葫芦套种豆角每667 m2可增收6 000~7 000元。
综上所述,北京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模式适于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为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布局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生产规划和有效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 巩峥,许国明.2011年菜篮子增20余种高产新品蔬菜[N].北京日报,2010-12-27.
[2] 范双喜,张春华,辛桂花.我国设施蔬菜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3):71-74.
[3] 刘广勤,沙国栋,冯伟民.江苏省设施蔬菜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瓜菜,2007(3):47-48.
[4] 龚富强,张亮,刘书辉,等.北京市延庆县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蔬菜,2010(21):62-65.
[5] 商洛市人民政府.商州区采取六项措施加快设施蔬菜建设[EB/OL].(2011-3-10)[2011-7-3].shangluo.省略/0/1/4/29/24585.htm.
[6] 王琮,李刚.一个目标 两大战略 三大基地――三原县发展设施蔬菜项目农民增收调查[N/OL].陕西日报,2011-02-21[2011-7-3].省略/data/shxwdd/20110221_9994304_6.htm.
关键词:环境污染;化学污染;食品安全;防治措施
社会化大生产必然导致行业的细分,以食品加工业为例,从原料到成品的中间过程,被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存在安全风险。在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食品供应大部分来源于市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心也主要源于环境化学污染。
一、环境化学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1农药化肥残留影响
农作物种植是食物的重要来源,也是很多食品加工的原料供应,如面粉、大米等粮食作物。客观来说,农作物生长需要肥料,合理的利用肥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为了满足经济效益,很多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施肥、过度使用农药的现象,用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食物中残留的农药和化肥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复杂化学反应,对脏器是严重的危害,同时会引发癌症和复杂心疾病。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上市的蔬菜瓜果有一半以上全部都存在农药残留问题。长期进食这样的蔬菜,对于人体的健康极为不利,有可能会引起神经炎或者其它癌症,对于人的视觉与生殖等功能造成影响。
1.2兽药残留影响
兽药残留的来源主要是动物相关的食品,包括肉蛋奶等常见原料加工而成的产品:兽药的合理利用可以减少养殖动物的疾病,提高产量,但为了快速成长而使用激素等情况也屡见不鲜。造成兽药残留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对于兽药的不规范使用。一些动物养殖者不能按照规定使用兽药,私自使用一些已经淘汰的兽药或者禁止使用的兽药;例如瘦肉精,本身就是一种不能够使用的药品,此外在一些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药渣等,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兽药残留:人类一旦使用了含有残留兽药的食品,很容易出现过敏、腹泻、中毒等问题,例如氯霉素,会造成严重的新陈代谢功能混乱,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
1.3食品添加剂影响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国家允许的成分、剂量等因素控制的一种佐料,这样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质,从色香味等方面赋予更高的经济价值。一些食品在加工中必须用到添加剂才能的得到,如膨松剂、乳化剂等;但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伤害是必然的,长期摄入会造成身体的负担,尤其是一些体质弱的人(包括孕妇、儿童、老人等),添加剂在人体中转化为毒素积累起来,对身体危害很大。
1.4食品工艺影响
一些食品加工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往往借助科技手段人为地进行工艺改造,而这种做法存在食品危害的程度更大。如各种严禁使用的添加剂如三氯氰胺、苏丹红、亚硝酸盐(过量)、瘦肉精等,这些可以让食品获得更好的经济价值,但却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二、环境化学污染产生的原因分析
2.1水源污染
环境化学污染之所以会影响到食品安全,水域的污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受到化学污染的水源通过流动与渗透进入到农田当中,成为许多农田的灌溉水源。这就使得受到化学污染的水源中所存在的不良物质通过农作物的吸收进入到植物体内。农作物作为重要的食品与食品原料,其质量受到威胁,自然影响到食品安全。人类通过食用这些被污染水源灌溉的食品,身体器官的功能会受到不良影响。
2.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情况,目前大部分农作物是有土栽培技术,为了减少病虫害,大量的农药被掺杂在土壤之中,而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也是一些动物获取其生存也成长所需微量元素的重要物质。化学污染对于土壤的污染,会间接造成食品安全。比如说苯胺这种化学物质,它属于油状的液体,土壤对于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土壤吸收了笨胺,笨胺液体微溶于水,造成土壤的大面积污染。农作物会将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并进一步转化为果实、种子等,这其中也是蕴含毒素最多的。
2.3介质污染
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包括农作物采收、运输、加工、包装等过程中,与大量的工业设备相接处,介质本身的化学污染特性,就会转移到食品当中。例如在生产油炸食品的工业设备中,机械设备在长期运转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和有害气体,会通过食用油、添加剂等转移到食品中,尤其是一些挥发性有机溶剂,很难彻底清除。
关键词:打瓜栽培技术;地膜打瓜;打瓜栽培
中图分类号:S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13-1
0 前言
打瓜即籽用西瓜,也叫黑瓜子,又称籽瓜,属于葫芦科西瓜属,是普通西瓜的一个变种,但主要是取其籽食之,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味香而美,营养价值高。通榆县属于半干旱地区,打瓜是我县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因其适应性强,具有一定的耐干旱、耐瘠薄等特点,经济效益良好,所以在我县广泛被栽培,尤其是近年来打瓜汁系列产品开发已经在我县瞻榆镇开发成功。实践证明,打瓜汁不但能充当饮料清凉解渴,而且还是治疗糖尿病的极佳食品,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为使广大农民种植打瓜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现将几年来在我县半干旱地区地膜打瓜高产栽培技术取得的经验总结如下:
1 选地、选茬、合理轮作
打瓜根系发达,主根入土较深,耐旱不耐涝、喜温、应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块较为适宜。打瓜忌与葫芦科植物重茬、迎茬、连作,宜实行5年以上轮作。前茬以糜茬、玉米茬、豆类茬、谷茬为宜。
2 品种选择
目前在我县适合种植的常见品种有“顶心白”、“二葫芦头”、“兰州大片”、“一窝蜂”等品种。要求种子大小均匀,片大,色泽光亮,成熟度好,无霉变,要求种子纯度达98%以上、净度达99%以上、发芽率达95%以上,水分含量在8.5%以下。
3 整地、定植、施肥
3.1 整地
前茬为冬闲田的,冬前要翻耕,播前将田地多次耙平压实,没有进行秋翻的地块可采用4月中旬用三犁川整地打垅。
3.2 密度
每垅栽行距60-80cm,株距20-25cm,穴栽2棵,亩密度应掌握在4000棵左右。
3.3 施肥
打瓜生育期只有110天左右。因此,要掌握基肥足,追肥早,壮籽肥轻的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一定量的化肥,施用饼肥一定要堆沤腐熟,以免烧芽。提苗肥在第1片真叶长出、移栽田在活棵后及时追施,亩用20kg尿素分2-3次先轻后重追施。壮籽肥在坐果1-2个,亩用0.5-1kg尿素配成1%的溶液结合喷施农药根外追肥。
4 种子处理
为防止苗期病虫为害,在播种前两天最好进行种子处理。具体方法有三种:
4.1 温水浸种
播前将种子用55-60℃的温水浸泡10分钟,边泡边搅,以免烫伤种子。待水凉后充分淘洗,继续用凉水浸种6小时,晾干后即可播种。
4.2 药剂拌种
浸种完毕,种子干后,可用种子重量0.3%的多菌灵、种子重量0.2%的辛硫磷拌种或种子重量0.3-0.5%的代森锰锌水溶液拌种,拌好的种子一般堆焖10-12小时后即可播种。
5 适时覆膜播种
采用地膜种植,有利于早发芽、保墒,是打瓜高产的重要环节。当地温稳定通过14度时即可覆膜播种。通榆县最适播期在5月中旬至下旬。采用先盖膜后播种可防止烧苗,用宽70cm薄膜全沟覆盖,做到土地平整,铺膜整齐,压膜严实。盖膜后打洞穴播,播后用细湿土盖种并堵严膜孔。穴距20-25cm播种,每穴2-3粒,深度3-5cm,播量每公顷20kg左右。
6 实行混种
在我县打瓜容易受到雾害,播种打瓜可以适当混种矮杆高粱,这样一来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减少翻秧,还可以减轻开花期下雾对打瓜造成的危害。
7 田间管理
对于打瓜进行田间管理包括以下几步:
7.1 及时定苗
定苗宜早不宜迟,一般每穴留单株,缺苗处两边留双株,缺苗3株以上,人工催芽补种。
7.2 整枝压蔓
当打瓜生长到6片真叶,蔓长10-15cm时,及时压蔓,防止大风把瓜蔓缠在一起,降低坐瓜率。
7.3 中耕除草
在打瓜伸蔓前要及时铲趟,在打瓜4-6片叶时就可开始中耕,做到两铲两趟,打瓜伸蔓前要结束铲趟。
7.4 水肥管理
根据打瓜生长情况、天气、墒情决定第1次水的时间,以后每隔10-15天灌一次水,一般整个生长期灌水3-4次。
7.5 病虫害防治
在我县危害打瓜的主要病毒有枯萎病和炭疽病。除采取合理轮作、培育壮苗、深沟高垄种植等农业措施外,还应针对不同病害进行药剂防治。可在苗期、伸蔓初期,用甲基托布津、70%代森锰锌500-700倍液喷雾防治。危害打瓜的主要害虫有蚜虫和红蜘蛛等。可在苗期用40%的氧化乐果700-800倍液加敌敌畏1200倍液喷雾防治。
8 适时收瓜、倒籽
打瓜成熟的标志是瓜皮呈现出黄色并发软,瓜秧枯萎。
8.1 采收
成熟了的籽瓜,外皮白霜减退,瓜皮发软,用手击扣,声音不脆。一般打瓜从坐果到成熟28天左右。但后期由于高温成熟较快,收摘的打瓜要求在室内堆放1-2天再取籽为好。
8.2 取籽和晒籽
取籽最好是晴天的上午。晒籽要求最好用芦席垫晒,籽粒散开均匀,粒粒不粘,防止籽粒重叠,晒干后瓜子变形。如果在水泥晒场上晒籽,晒籽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瓜子色泽和发芽率。收籽时,严禁用任何铁制工具切、装、避免瓜籽变色。注意的是人工倒籽时不要用凉水漂洗,不要用大缸或池子沤泡,更不要把瓜料直接倒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