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价值范文

社会经济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经济价值

第1篇:社会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以“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符合当前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内在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长期困扰我们的物质资料不足或短缺问题,已被抛到我们的身后。但是,物质资料的丰富,并不必然地自动地带动道德生活的丰富和高尚。相反地,如果我们不注意道德世界的新构造,不去创造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配合的道德信仰,那么,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物质资料的丰富,不但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层次,反而是一场劫难。“辣椒红”、“红心鸭蛋”、“多宝鱼”等食品安全事件的一再出现,使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究其根源,消费矛盾的始作俑者是经营者及其经营行为。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不少经营者丢掉了“公平与诚信”的准则,忘却了“和气生财”的古训,实为道德缺失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伦理准则和精神境界提升的综合,如果能够内化为市场主体内在的价值观念,将会有效地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本性。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营造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氛围,如果任何个人违反了市场规则,都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同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核心价值观念的市场主体在违反市场规则时也会产生自愧心理,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心理压力是任何单个市场主体都不能承受的,它迫使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的要求参与市场活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通过提高和强化人们守法用法的自觉意识,“硬化”各项正式制度,使制度能够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市场主体在维护公共设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负外部性弱化和补偿方面都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机会主义被有效抑制,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就容易建立和维护。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

按照科斯的理论,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着正的交易成本。这种正的交易成本越低,市场经济运行就越有效率。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成长的时间比较短,与之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建立起来。人们的思维模式依然滞留在关系经济的层次,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在这一思维模式下遭到很大扭曲。在关系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间的重复博弈均衡被打破,人与人之间信用缺失,合作难以实现,经济活动局限于熟人圈子,这在无形中阻碍了信息在整个市场上的流动,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以及其他各项交易成本。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建立在关系经济网络上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它的确立将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条件下,市场主体都遵循相同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并且具有较强的制度意识,因而会严格按照市场法规行事。如此,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更能够被预见,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就会因为可预见性的增强而减弱。在内在、外在制度的有效约束和激励下,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不断得到正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因此不断增强,社会信用机制得以建立、扩大、强化,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合作广化泛化。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有限理性”的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个人更容易与复杂多变的市场打交道,更易于避免“超负荷识别”,从而有效地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同时,由于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增多,交易过程中的谈判成本、监督成本、协调成本等成本也会随之降低。在较低的交易成本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就能够得到不断提升。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还会使我国当前居高不的行政运行成本有所降低。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化,市场监管部门的道德水准、自律意识也会增强,干扰经济运行、等不合理行为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支撑下,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够自觉地遵守市场规则,自发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正式制度的运行会更富有效率,制度绩效更为明显,部分为正式制度实施而存在的职能部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各种市场上众多的职能部门就能够通过合并、精简,在节余出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能够极大地促进行政效率提高,从而有助于市场监管职能的完善。而且把节约出的这些资源投入到相对薄弱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其他领域上去,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使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化解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指导下, 收入分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 财富占有量普遍增多。但是必须看到, 在社会转型期, 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的愈益突出, 人与人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化趋势加重, 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矛盾, 有些矛盾甚至还很尖锐。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合理、合法、适度的收入差距,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能力的高低、投入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但是, 收入差距的形成有些是不合理因素造成的, 像有些不景气企业发不出工资, 有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得不到该得的劳动报酬等等, 而由此所导致的收入差距就是不合理的。这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分配所导致的贫富差距, 特别是悬殊的差距, 其结果必然是严重打击了大量的靠诚实和勤恳劳动的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使一些人的心理严重失衡, 从而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情绪。而那些因收入过低或失业下岗甚至生活难以为继的人, 也比较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 这些都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都会导致犯罪现象产生, 并可能出现更多的因 “仇富”心理而引发的恶性案件。所以,因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利益问题既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 也是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这一基础出发,深入研究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深入研究现阶段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不同利益诉求,将有助于各种利益矛盾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助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通过宣传教育,特别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在改革的过程中,利益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而改革本身也正是一次利益调整、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是一个促使利益关系逐渐趋向合理完善的过程,使广大人民群众从长远利益出发,真心拥护和支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哲学告诉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间接促进物质力量发展,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精神的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然而,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初期,许多人有一种错觉,即认为只要待遇好,薪水高,就能抓住人心,自然就产生凝聚力。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比较注重通过物质利益的刺激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后来很快就发现,这必然会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造就一大批庸俗经济人,造成市场经济的虚假繁荣。经济发展要有持久动力的支撑,单有个人物质利益驱动是不够的,还要有精神动力,这主要指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社会责任感、事业成就感以及尽职精神等。人们从集体和社会得到尊重和关爱,也能激发他们对集体、社会事业的责任感。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表明,人文资本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中已占50%的比重。其中诚实、信用、公平、敬业等道德规范是人文资本的重要内容,被部分经济伦理学家认为已成为独立的资本形态即道德资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诺斯提出:财富的创造是一个道德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勤劳奋进、遵守秩序、自主创新、崇尚科学、爱国奉献等为基本的价值特征,具有中国气质、时代精神和世界眼光,它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精华,并自觉的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在微观思想层次上,增强了人们对经济活动的预期,激起了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望;在宏观思想层次上,引导社会成员形成共同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宏观和微观的认同,调动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 如果由于不存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而没有做出努力,那么经济增长就不会发生”。“( 经济增长)直接原因……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还会形成鼓励和促成创新的社会氛围,通过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所以在当前阶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人们共同的价值目标取向,以民族精神唤起和强化人们的爱国、强国热情,以创新精神调动人们的创新欲望,激发创新之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人们形成明确的荣誉观念,规范言行,就能够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人们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中国民族的复兴而各尽其能的热情,在这一价值追求过程中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将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2]刘涧楠张瑞芳:论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第2篇:社会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字:知识经济 传统会计假设冲击

Abstract: accounting hypothesis is that people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accounting activities of the objective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produce the most basic idea to make summa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hypothesis is now much impact theory. Knowledge economy in the accounting the challenge is still severe, the accounting personnel should admit that this change, accept the challenge, and pushed for the new theory research and advanced experience of gener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theo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knowledge economy accounting assumptions impact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知识被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分配要素。由此,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新型经济范畴――知识经济便应运而生。知识经济为财务会计提供了以网络科技和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环境,大量新观念、新事物、新业务的出现,深刻的改变着会计环境,会计的理论工作者应当重新审视构筑财务会计及其规范的基本概念――传统会计假设,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1知识经济概述

知识经济又称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物质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以广阔的耕地和众多的人口劳力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时代是以大量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而知识经济则是在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支撑下,知识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通过不断的创新并应用信息科技,以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附加值的产业或企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2知识经济对会计环境的影响

会计的产生、发展与其所处的会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是会计所处特定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会计环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庞大的统一体,并将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潮流,正对人类经济生活的面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会计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这必将对传统会计假设构成巨大的冲击。

2.1企业的核心资产不断边缘化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不再是以机器、原材料为代表的有形资产,而是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已逐渐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

2.2企业投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在工业经济时代,投资方式主要是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实物资本,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方式将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资本。

2.3企业的组织形式与交易方式发生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便捷的网络催生了众多的“网络公司”(既虚拟企业),传统企业组织形式正悄然发生变化;此外,电子商务的普及与“电子货币”的出现,对传统的交易方式、结算手段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2.4企业利润的分配模式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企业对员工的劳动以工资的形式进行补偿,而只有投资者因拥有股权才能分配利润;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资本是产品的主要生产要素和价值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知识尤其是利用知识的能力必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利润的重要分配依据,这对传统的利润分配模式是一种创新。

2.5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及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知识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对会计信息的处理与利用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必将大大提高。

2.6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际经济的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会计的发展,必然推动各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3知识经济与会计假设理论的关系

会计假设是指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的合乎情理的判断。而后形成一系列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设。传统的会计假设一般包括4个方面: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由于会计实务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会计假设是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推断。

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理论也应不断完善。尽管会计假设是对客观经济环境做出的合乎逻辑的理性的抽象,但毕竟与经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知识经济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使旧有的会计假设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会计假设已不再是对现实的客观经济环境的理性的概括和总结了。据此会计假设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就很低。从而也使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的准确性降低,这又反过来加剧了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扰乱正常的会计秩序。即会计假设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假设与现实的脱节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当现实发生较大变化,会计假设也就必须及时做出相应修正和完善,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也才能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与作用。

4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

传统会计假设是建立在工业经济环境基础之上的,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会计环境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改变了传统财务会计建立的基础。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四项传统会计假设。

4.1关于会计主体假设

知识经济条件下,母公司下设若干个表现为独立会计主体的分支机构、若干个负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事业部和若干子公司,使得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难以把握,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其外延不断变化,结构和功能都有极强的不稳定性。这种由于控股而形成的母子公司的企业集团,会计主体具有双重性,对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冲击。另外,虚拟公司使企业的空间范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灵活地重购或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其外延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4.2关于持续经营假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面临巨大的风险,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而大量的基金项目、虚拟企业又多是一次性的临时性组织,交易、结算均在瞬间完成,其经营活动具有“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极大的冲击与否认了“持续经营”假设。

4.3关于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受到冲击使会计分期假设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网络经济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受到了冲击,会计分期假设也就同样受到了冲击。可以说,会计分期假设受到冲击是持续经营假设受到冲击的连锁反应。

4.4关于货币计量假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市场交易更加活跃,汇率变动更为频繁,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稳定这一假设;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与企业核心资产重心转移,传统会计理论的计量属性已不能满足在线交易价格的需要。可见,现行“货币计量”假设不能完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对传统会计假设产生了重大冲击,因此,及时地根据会计假设环境的变化,科学地修正和完善会计假设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在当前条件下,知识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会计假设提出了挑战,却并没有改变会计假设的实质,会计假设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余玉苗、何晓东:《关于网络时代的财务会计假设》,《财会月刊》[J]2001(9)

[2] 吴建新:《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与创新》,《中国管理信息化》[J]2005(10)

[3] 尹洪勋、季荣花:《关于会计假设的解构与重构》,《价值工程》[J]2010,29(13)

第3篇:社会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智慧景区 数字资源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旅游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在资源保护、经营管理和产业整合方面充分运用智能手段。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智慧景区”的概念被提出来。这是人们将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相融合而产生的,它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智慧景区指景区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行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优化再造景区业务流程和智能化运营管理,同旅游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有效保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对旅游者的服务质量?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智慧景区”的建设需要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相融合才能够达成。

1 系统设计规划

1.1 信息基础实施

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很多,但是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传感设备。比如位置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有了这些信息基础设施同样还需要将其安装到景区的各种设施当中,并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

1.2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主要是指景区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存储中心、管理服务中心和数据交换中心。

1.3 信息管理平台

信息管理平台是旅游景区进行信息管理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最重要的核心平台,它能够进行资源监测、游客服务等功能。信息管理平台它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门禁系统、景区门户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高峰期游客分流系统以及其他系统五个方面。其中其他系统又包括规划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

1.4 综合决策平台

要实现景区的真正智能化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只靠上面的几种系统和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组建一个综合性的决策平台。这个决策平台需要建立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以及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同时,能够实现数据的管理、分享和预测等,为景区的决策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和服务。这个平台需要联网进行,它是将物联网和互联网整合起来的,它能够使景区的管理层在办公室或者智能手机上就可以全面掌握景区的情况,实现景区的智能化管理。

2 系统框架设计

感知层――智慧旅游平台的用户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管理类用户,如省管理用户、地市管理用户等,统一实现。一是终端类用户,通过访问WEB门户、WAP门户、客户端门户。

网络层――户主要通过智慧旅游平台接入移动网络,负责对智慧旅游业务和内容的管理及运营。终端用户主要通过客户端门户接入智慧旅游,享受一站式的信息与应用服务。

平台层――作为感知层与网络层的数据中转站,对网络层页面呈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终端适配、数字排版、下发、部分下发内容下发前签名管理和下载服务,对接入层起到数据支撑和展现支撑。

应用层――应用层提供核心的业务支撑,包括有接口服务、短彩管理、业务管理、运营管理、用户管理、认证鉴权、应用管理、位置服务、门户管理,保障接入层的顺畅运行。

3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3.1 资源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平台是智慧景区的核心平台,那么资源管理系统就是智慧景区的核心内容,没有资源管理系统,旅游景区将很难实现景区智慧管理。景区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有经营资源、物业资源、景观资源三大管理要素,它是景区进行内部管理和协调指导的需要,几乎覆盖了景区的所有业务环节。比如旅游景区的商户管理、物业管理、环境保护等。同时,景区管理系统以强有力的流程控制与预警,全面、准确、实时的数据共享机制,为旅游景区营造一个高效运转、增创盈收、科学决策的资源经营和服务管理体系。景区资源管理系统是以景区的服务和管理为重点,它通过景区的信息基础设施来主导景区的智慧化建设,它能够将业务系统、数据系统和一些应用进行充分的整合,从而建成真正的智慧景区,实现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管理。比如它可以将环境保护、保安管理等与电子门票、监控管理进行整合。

3.2 GIS管理服务平台

智慧景区GIS系统主要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把旅游风景区内所有的“景观、建筑物、服务设施”等都模拟仿真于互联网网络平台上,同时整合“音乐、视频、导游解说词”等多媒体资料,使广大游客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点击鼠标键盘轻松完成对旅游景区的预先体验。这个系统是把旅游景区的真正还原,并且能够更加生动的展示给互联网上的游客,增加潜在游客对景区的知晓度和认知度。智慧景区GIS系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因为它可以帮助游客进行路线安排、形成安排、住宿安排等,这样还为游客节省了时间。

3.3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旅游主管部门比如旅游局的旅游服务职能,它是建设智慧政府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功能性、公益性、便民性等特征。它的运用能够使旅游景区起到品牌宣传的作用,并且能够承担起旅游资源的共享、交流、数据管理等服务职能。

3.4 电子导览系统

电子导览系统是为旅游景区游客提供智能化自助服务的系统。它是通过电子导览设备和后台中央数据库而形成的控制系统,它的表达方式是以语音播放和视频播放等方式将旅游景区的服务和景点内容传递或展现给游客。电子导览系统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为游客进行引导分流和旅游向导两大主要功能。一是通过电子导览系统来告知游客那些地段拥挤、堵车、有索道等交通设施等。二是告知游客旅游景区的信息状况,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等为游客提供向导和导游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雷万云.云计算技术,平台及使用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

[3] 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感知中国和世界的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第4篇:社会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科幻电影;经济价值;侏罗纪世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类型电影的产生最初就是以攫取高额的票房利益为前提的,其综合了大众的消费需求,将同一类别的元素集中在一种电影中,作为美国最为主要的电影类型之一,科幻电影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随着电影政策的逐步放开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影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之一,加之电影受众日益趋于年轻化,电影消费也成为了一种时尚追求,正因如此,大众对于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在这种异于以往的时代呼声中,电影所存在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快节奏的都市步伐使人们疲于应对,他们更渴望一种超脱于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获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满足和,从这一层面出发,科幻电影中所塑造的奇观化世界以及嘉年华式的表现方式极大的满足了受众的观影需求,在内心达到高峰体验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观影。科幻电影以其独特的优势虏获了受众的心,同时也表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侏罗纪世界》在经济价值层面上不论是在横向辐射还是在纵向辐射,都为科幻电影的表率。

在横向辐射层面,抛开外部3D技术的运用不谈,科幻电影就本身而言,其经济价值体现在对消费群体的心理满足层面。相较于其他类型电影而言,科幻电影建构的是人们希冀存在、渴望达到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类尖端科技产品,使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连生活其中的人也具有某种超能力,使人艳羡不已。在日常生活中过惯了的人们渴望一种超脱于普通生活的存在,科幻电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它所创造的世界不仅仅是对未来的展望,同时也圆了观众自小到大的内心想象。正因如此,观众更心甘情愿走进影院完成一次观影体验,这也是科幻电影经济价值之所在。《侏罗纪世界》能够达到万人空巷的票房奇观,得益于其对恐龙的真实再现和高科技景观的展示。从驯养恐龙的栅栏系统到观看恐龙的看台和机器,无一不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而最让人咋舌的是对恐龙的复刻,满足了人们对恐龙的无限幻想。电影真实反映了创造恐龙的流程,这些庞然大物根植于每一个观众的心灵深处,这样一座被恐龙挤满的别样世界是每一个观众渴望身临奇境的乐园。科幻电影的经济价值就在于实现了大多数曾幻想实现,但一辈子可能也无法成真的梦,这是科幻电影独一无二的所在。《侏罗纪公园》同样也是一部致敬作品,它吸收了《侏罗纪公园》的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它创造出了新品种恐龙――暴虐霸王龙,反而暴龙和迅猛龙成为了救助人类的朋友,这一反常规的电影情节设置,给予了观众良好的心理宣泄出口,将原本嗜血成性、残杀人类的恐龙塑造成了救世主一般的存在,在怀念经典的同时杂糅了人们对于恐龙的感情,引发受众的集体无意识。在这之后,电影《侏罗纪世界》还留给了人们以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人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决定物种的选择与繁衍。在做了一场重温梦之后,《侏罗纪世界》也许成为了一个新的起点,这个起点同样预示出了科幻电影的发展之路,在融合了高科技元素给人以惊叹的同时,也不应流于俗套,单纯地展现奇观化的视觉空间,更应该给受众留有思考的余地,科幻电影是在头脑风暴下对于科学技术的夸张想象,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次元,在这个次元里,人类实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成真的一切,这不仅仅给予了观众一次心理层面的释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明白了科学技术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引发了深层次思考。科幻电影的经济价值就在于这一张一弛之间人们对于该类电影的消费都是欲求不满,未来的发展空间更是不一而足。

第5篇:社会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因此我国大力推行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需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非公有制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面对人民群众繁重的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发展起来的,这是非公有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所以在解决民生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不仅促进了一部分人的就业,而且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得到大大的提升,进而提高了生活水平。因此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的调动起一切积极的因素,实现和谐社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状分析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理念忽视了对社会利益的管理

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很多非公有制企业的员工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培训,因此在职责以及意识方面存在非常淡漠的现象,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赚钱而工作;其次,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在面对消费者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责任意识,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产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现象严重,由此诚信经营有待社会的考察和检验;最后,非公有制经济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的过程中缺少保护意识,我国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是一些企业经常出现乱开发、乱排污以及重污染的现象,与此同时,偷税、漏税现象更是较为普遍,对法律和人民社会的利益没有充分的考虑,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没有十足的履行[1]。

(二)非公有制中的劳工权益存在问题

首先,非法使用未成年人童工,限制员工的人身自由,有时还会出现辱骂、体罚员工的现象;根据企业的需要,在不征求员工意见的前提下,无理由、随意的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经常出现超过上班时间、加班加点、不支付任何加班费的现象。

其次,随意扣押工人的工资,随意降低工资标准,并且工资低于地方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特别是扣押农民工工资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在用人期间不签订任何用工合同,即使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效率也非常低。工人的工作环境差,安全和卫生条件根本得不到保障,发生职业病的概率大大提升。还有一些企业存在严重的性别以及地域歧视,员工得不到培训与晋升的机会等等[2-3]。

二、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

(一)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缩小城乡差距

非公有制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解决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业压力而逐渐衍生和发展的,所以对于民生方面的关注和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帮助[4]。非公有制经济成功的缩小了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区域经济奠定了基础。例如,很多地区的农村开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了多种类型的企业,在吸收富余劳动力的同时还使城乡一体化的脚步加快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大的效用。

(二)非公有制经济解放生产力并发展生产力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为了能够让自己在竞争中立足,能够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位置,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其开始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将社会上一些剩余的劳动力集中在一起,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为社会以及人民创造了很多的财富,不仅使城乡经济得到了优化和补充,更直接且有效的解决了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使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开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样的发展形式让我国的经济成分变得更加多样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并且非公有制在经济上补充了公有制经济上的某些不足,和公有制一同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贡献,另外经济结构的多样性也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5]。

第6篇:社会经济价值范文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时代,一些企业为追逐高额利润而不惜破坏环境,忽视员工生存状况,生产不合格甚至有害产品,这些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本文从企业价值观――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之善的内涵、必要性和可行性,强调了善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其发展的重要性,让企业之善更加明晰、具体,企业社会责任更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善 企业之善 善的层次 善的循环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一种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从定义分析,营利是企业存在的物质基础。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部分企业为了营利而不惜损害消费者和员工的健康和利益,三鹿奶粉事件、黑砖窑事件都是如此。如果企业的存在只是为营利而营利,只注重其经济性而忽视其社会价值,不关注社会责任,这样的企业不可能持续发展。

企业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什么,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个问题不明确,企业为利益而损害消费者的事情就会一直存在并恶性循环下去。

企业发展“善”的意义

企业要生存发展,需要社会和谐有序;社会和谐,有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俗话说,和能生财。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和基础。只要人们之间能以“善”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企业能以“善”进行生产,参与社会活动,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和社会及环境之间就能最终实现和谐相处。

中国历来有“善”的传统,孟子说:“人生皆有善性”。他还具体地定义了善即仁义礼智四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大学》首章也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道德的至善境界。

企业,应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特别是其生产活动由人开始,产品最后由人消费。从这个层面上说,企业应该是有“善”存在的,也是发扬善的途径和平台。

善与企业之善

(一)善的内涵

在哲学上,善被认为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明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满足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产生了称心如意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恶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由于善所产生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的大小不同,范围不同,自然也有就大善、小善之分。

总的来看,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目的之善;中间层次的义务之善;最高层次的直觉之善。康德认为事物就其本身是善的。因为这样行为是善的,我追求善,所以我选择了这样的行为,这是善作为目的的本质意义。著名学者黑格尔认为,作为义务的善,并非把善本身作为义务,而是把向人行善作为义务。因此,人在这里是主体的终极目标指向;正是满足他人利益的需求构成了主体善行发生的直接动因。最高层次的直觉之善,其主体与客体实现了最完善的同一,客体本质上已等同于主体,客体的利益已经同化为主体的利益。所以,主体会把由自己生存与生活本能所激发的全部热情与意志力都倾注到自己的利他行为之中。表现在外,主体的行为就是一种大公无私、毫不利已的行为。

(二)企业之善的内涵

善,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与生产服务活动同样重要,并伴随着生产服务活动始终,企业必须对此予以重视。企业之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责任之善,这是企业善行的最低层次。其涵义主要包括:为社会提供质量过硬、性能安全、健康环保、服务周到等产品或服务,为员工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和健康愉悦的工作氛围。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不能是损害消费者利益和健康,其生产不能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其服务不能是人际关系矛盾的源头,其员工不能是劳无所得,身心受到伤害,而应该做到“修已以有用”,“修已以安员工”,这是企业存在的最低要求,所以说责任之善是企业扇形的最低层次。

其次是目的之善。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应该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然,企业主体的善行在满足他人利益的需求时,应该要求该需求是健康的、合法的,有一定价值的,不损害他人身心健康,不会破坏自然、社会环境的,或者引导低俗之风,企业主体的善只能是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不能是助纣为虐。

最后是直觉之善。当企业通过自己的善行取得社会的认同,经济利益得到一定的满足,经济实力得到增强时,所得利益不是用来满足个人或企业的奢侈消费,而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企业的利润除了上缴国家税收外,还可以捐款、资助、慈善活动、创办基金会等多种手段来回报社会。

目前,美国有各种基金会5万多家,这些基金会承担起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这样,社会财富就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财富循环,还参与了社会的大循环,办企业也不只是赚钱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是人生极有意义的、造福他人的事业。

本文认为,前两个层次是与企业的生产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割裂开来,是自觉的,更是必须的,这是企业“修已”的要求,第三个层次是完全的自觉自愿,是建立在前两个层次之上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善行,是“兼善天下”、“平天下”的表现。如果不注重前两个层次而只关心第三层次,那只能是伪善。

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企业是市场主体,更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与社会的联系密不可分。

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需要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政策支持;需要市场需求;需要人才的支撑。企业的发展得益于社会,企业也应当承担恰当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

2000年7月联合国正式启动“全球协议”,该协议号召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的九项基本原则,该协议的内容是:企业应支持并尊重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绝不参与任何漠视和践踏人权的行为;企业应支持结社自由,承认劳资双方就工资等问题谈判的权力;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有效禁止童工;杜绝任何在用工和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

同时国际上也开始进行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对企业进行道德方面的要求。通过SA8000认证工作的开展,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

综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环境问题,劳动者保护问题,网络健康问题等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问题也日益得到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重视。企业,再也不能是只关注经济效益的纯经济组织,而是一个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组织,其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要承担文化、教育、环保等方面的责任,而这些,都是企业“善”的本质要求。

企业之“善”的可行性

(一)从我国古代思想来看

善,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其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行为。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其意思是: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物,他尽量用财物帮助人,而自己却愈加富有;尽量把财物赠给人,而自己却愈发增多。“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生财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财”是用来发展“仁”的事业,让“仁”的事业久远,“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财”是实现“仁”的事业的手段。其最终目标就是企业直觉之善的最高层次,追求“达则兼善天下”的理想,实现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

(二)从日韩思想来看

韩国企业家李秉哲也说过:“从一开始就只把赚钱作为目标是不能成就事业的,于世有益的必要事业,必然会繁荣兴旺,事业繁荣兴旺起来,钱自然就会赚到手”。“企业家的本领不在单纯赚钱上,而在于企划有前途的事业,并坚定的实现其事业”。

日本企业家吉田忠雄创办并领导着一个闻名全球的公司:“吉田工业株式会社”, 简称YKK(英文全称Yoshida Kogyo Kabushibibaisha),将普通的拉链发展到和松下、索尼、丰田一样,成为世界市场竞争中优秀的日本工业产品的象征,其依靠的就是“善的循环”理论。吉田解释说:“不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企业的繁荣”,在其内容上他也做了具体地说明。他说:“我一贯主张办企业必须赚钱,多多益善。但是利润不可独吞。我们将利润分成三部分,1/3 以低价的方式交给消费者大众,1/3 交给销售我们公司产品的经销商及人,1/3 用在自己的工厂”。“如果我们播种善的种子,予人以善,那么,善还会循环归给我们。善在我们之间不停地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三)“善因营销”理论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善因营销”,就很好的处理企业行善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该理论兼顾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将企业与非盈利机构,特别是慈善组织相结合,将产品销售与社会问题或公益事业相结合,在为相关事业进行捐赠、资助其发展的同时,达到提高产品销售额,实现企业利润,改善企业社会形象的目的。实际上,它把企业之善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

结论

综上所述,善,是人之本性,是企业价值观基石,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基础。只要每个人,每家企业都能遵循“善”的理念,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善心善行,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在实现“达则兼善天下”的同时,实现社会“善”的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滕文公章句上(M).巴蜀书社,1996

2.杨伯峻,孟子.告子上(M).巴蜀书社,1996

3.周忠华.论黑格尔对康德善性思想的超越及其局限性――兼论善的层次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4.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5.柳岳生.大学阐微(M).台湾学生书局,1979

第7篇:社会经济价值范文

1 足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1 足球运动为人们提供抒感的平台,缓和并化解社会矛盾

足球运动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得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地方的人们的喜爱,关键在于其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无暴力又可以淋漓尽致抒发感情的绿色模式。

足球比赛中,双方队员会把征服对手以及观众的欲望锁定在小小足球之上,随着传球、争夺和冲撞,压抑的情绪在既定规则的引导下尽情地释放,同时每一个精彩的进球也给观众带来了欢乐,让他们忘却了生活中的种种烦恼。足球比赛就像是一堂训练课,培养球员和观众学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体会和领悟团队精神,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发挥自身优势和个性,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把欲望合情合理地运作成现实。

1.2 足球运动为观众树立自觉遵纪守法的典范

遍布全世界的广泛参与性,决定了足球竞赛规则的简练和宽泛。但是,足球运动又是一项身体接触紧密,甚至是剧烈接触类型的竞技项目,超强度对抗屡屡发生,简约的外在规则不可能真正约束身体接触中产生的伤害,因此,球员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便显得尤其重要。

赛场上,在激烈的竞技过程中,名誉和利益的诱惑与自觉遵守规则的自尊自爱随时都在进行对抗,球员们努力在克服人性弱点追求精神上的完美,在公正和公平基础上挑战自我的极限,球员们的表现不知不觉中在影响着观众,使后者学会尊重规则和对手,逐步认识和领会竞争的深刻内涵,为日常生活中的遵纪守法打下良好基础。

1.3 足球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足球运动发达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和德国,足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册登记为俱乐部会员的人数能达到数百万人之多,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社区,都有自己的球队。和那些顶尖的职业球员不同,这些业余球队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对足球和社区的热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和鼓舞,使他们感受一种凝聚力和归属感,赋予了他们精神力量,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所在的社区和城市。

2 足球运动培育永不放弃的斗志和奋勇拼搏的精神

一场足球比赛的正常比赛时间长达90分钟,双方为了争控球权,为了将球攻入对方球门的同时又能有效阻止对方进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进行异常激烈的对抗,这就要求球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技术素质,更要具备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每一场高水平的足球比赛,对球员和观众来说,都是一次生动的有关理想信念和拼搏精神的启迪。

3 足球运动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

足球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观众,一些经营比较成功的联赛,如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无数球迷,而其中的佼佼者,如曼联等,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数千万的忠实球迷。

英超、西甲和意甲这些经营比较成功的联赛,不单单为所在的城市和国家带来了很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输出了自己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热情有序的球迷、平整如绿色地毯的草坪,良好的管理体制,让我们多了一份了解这些国家和人民的兴趣和冲动。

4 足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鉴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郑重提出“深化体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投资体育产业”,从而把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次。

据有关统计,目前世界上经常参加比赛的足球队约有80万支,注册的足球运动员4000万人一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能同时吸引世界各国数以亿计的现场和电视观众,因此,足球转播权的价格也在逐渐提高,2007-2010赛季的英超转播权,只在中国香港地区,这一版权就卖到了3年1.5亿美元的价格。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型以来,足球热也是直线升温,其中蕴藏着无限的商机。首先,有关足球竞赛表演、训练、咨询和培训等方面的经营潜力巨大;其次还有足球器械、设施、服装、广告等足球相关产业市场有待深度挖掘。总之,足球经济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大有文章可做,尤其是在世界经济深陷危机的今天,足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不仅仅只表现在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上,除了增加就业,还有新的经济功能随时得到开发。

第8篇:社会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税收制度 税收中性 税收调控 公平与效率

一、21世纪

1.20世纪末市场化程度已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建立

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双重体制格局还没有彻底改变。不过,即使仍然沿用“双重体制”,也是非国有经济这一新的体制成分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机制开始占据优势,国有经济的份额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传统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这样,当前的体制格局实际上可以概括为: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初步形成,新体制已从“边缘”向“中心”靠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制格局变动基本上是沿着“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迹运行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可以概括为市场化进程,因而市场化程度指标可以用来表示体制改革所能达到的水平。

2.21世纪的上半叶,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全可能的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过20年的改革,

体是国家,因而税收政策的制定及其运用体现着国家的宏观目标与偏好,从而国家运用税收引导经济发展,调节经济运行时,有着其他各种经济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调控力,直接有效,强制规范,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一般认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调节经济周期,实现经济稳定;二是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公平收入分配,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在税制建设上,税收调控的要求是:及时、足额、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掌握必要的财力、物力,在我国当前突出的表现应该是提高整个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调节供求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矫正收入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包括缩小地区间差距。

举世瞩目的1994年税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制体系。新税制运行两年来,保证了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新税制是成功的。如果从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关系分析,94税改正确把握了两者的关系,在税改主要内容上体现了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辩证统一。

从流转税改革来看,取消工商统一税,实行内外资企业统一的流转税制: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整个工业生产和流通领域,税率趋向统一,这都体现了税收中性的一面;在普遍开征增值税的同时,对烟酒等11种消费品和石油、天然气等7种矿产品分别开征了消费税和资源税,并实行差别较大的税率,这又体现了税收对特种消费品高额收益和自然资源级差收益的非中性的特殊调节。就增值税本身来说,规定了基本税率、低税率和零税率以及减免税优惠规定,这又体现了它非中性的一面。再就绝大多数产品适用同一基本税率这一中性特征来看,由于各种产品的供求弹性不同,必然会影响税负转嫁的程度,从而影响产品的相对价格和生产者消费者的抉择,其税制运行结果又会是非中性的。这反过来说明,绝对的中性税收是没有的,税收中性与非中性、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是辩证统一的。从所得税改革来看,通过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税利分流,取消税前还贷,取消国有大中型企业调节税,取消企业税后征集“两金”,取消奖金税等一系列措施,使所得税向中性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同时仍存在非中性的问题,就企业所得税而言,一是内外资企业仍实行两套税制,税负不平;二是税率上内资企业仍实行33%、28%、17%三档税率;三是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保留了大量的减免税优惠。从所得税改革的整体来看,既通过税收的中性化为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创造了必要条件,又通过税收的非中性措施体现了对小企业、特殊行业企业(如残疾人企业)的照顾,在这里体现了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辩证统一。

与此同时,新税制还通过统一税政,集中税权,理顺分配关系,取消困难性减免,严格控制偷漏税,强化税收征管等方式,在有效地保障了财政收入的同时,也体现了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辩证统一。

在进一步完善新税制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正确处理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关系,例如,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建立统一的法人或公司所得税制,体现税收中性的要求。但即便是实行统一税率,现存的内外资企业的大量减免优惠规定也很难取消或统一,有些规定甚至是很必要的,这在事实上表现为一定的非中性。再如,流转税中的增值税被公认为是具有中性优势的税种,但仍在税率(三档)、进项税额规定、小规模纳税人征税办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非中性。即使今后通过改进完善有关规定也难以完全避免。因此,对待税收中性原则,应坚持相对论,防止绝对化。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辩证关系,也才能建立起既与国际惯例相符、又符合

式,再转向所得税为主体模式。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为第一步的模式转换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国外经验看,一国税制结构从流转税为主体模式转向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模式,其经济条件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0美元左右。如日本转换时的水平为789美元,美国815美元、英国717美元、原西德647美元。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已达700美元左右,这还是根据市场汇率计算出来的,如果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我国的经济实力远超出该水平。所以,我国税制结构模式的转换,不仅具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过剩下需求不足这一重大难题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模式转换的经济条件。

3.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因而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有三种最基本的形式,即: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而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和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障项目多少不一,基金筹集标准高低不同,资金管理分散,筹集成本高,调剂面窄,对资金的使用缺乏有力的监督,普遍存在资金浪费、挪用问题,无法专款专用,难以满足保障支出的需要。较现实的解决办法就是参照国际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社会保障法,开征社会保障税。具体实施方案是:(1)在保障项目上,设立退休、失业和医疗三个必缴税目,对工伤和生育等保障项目,暂时仍由企业或家庭自我保障。(2)结合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为雇主(公司)、雇员和个体经营者的现实情况和我国国情,我国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原则上也应该是所有支付工薪的单位、工薪收入者和个体经营者。(3)按照国际惯例,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为雇员的工薪收入(不包括资本利得、利息、股息所得等)、个体经营者的纯收益额或营业利润;在税率上一般按比例税率征收,并且对税基的最高额有限定,当然限征额要根据物价指数适时调整。(4)社会保障税可作为共享税,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在分享比例上,目前可将税款的大部分划归地方收入,少部分划归中央,供中央在全国范围内调剂。(5)社会保障税应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税款入库后再拨付给社会保障部门使用支配,为此必须改变目前多头分散管理的局面,在地方机构改革中成立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5.加大费税改革的力度,为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提供宽松环境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方式,税费的界限和关系也是十分清晰的。但在我国,由于政府职能转换的滞后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政府部门间、单位间、地区间的相互攀比、巧立名目、提高标准、使得非税收入持续快速膨胀,现在已到了严重失控的地步。从全国的情况看,1996年非税收入已达9798亿元,比当年税收收入的6909亿元多出近3000亿元,“费”与“税”的比例高达1:0.704,“费”大于“税”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增长速度看,全国行政事业性收费1988年为4l 5亿元,1992年为600亿元,1996年高达2900亿元,非税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快于gdp和税收的增长速度。无论是税费之比还是非税的增长速度在当今世界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第9篇:社会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济功能;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1-0013-02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构成一个社会完整的制度体系,在两者和谐的前提下,制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非正式制度。它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内在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

一、通过启发自觉抑制机会主义倾向,有助于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人天生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如果没有外在制度的约束和感化,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就会完全暴露出来。一个社会即便有着相对完善的正式制度,但是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在内的非正式制度的缺失、不完善或者与正式制度不匹配,正式制度约束就会成为“软约束”,机会主义就会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制度体系尽管已经被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扬弃,但是由于制度的路径依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多变。因为主导价值观的缺失,多元化的价值观之间冲突不断,导致机会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受到太多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这一问题表现更为突出:一是各种违反市场经济法规的微观行为,如制造和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经济诈骗、知识侵权、偷逃税款、利用法律盲区和非经济特权谋取私利等时有发生。二是“公地悲剧”现象的存在。人们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过度、随意使用,部分市场主体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三是负外部性问题。尤其表现在环境污染上。一部分企业主为了一己私利,完全置各项环境法规和他人的利益于不顾,肆意排放污水、污气,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已远远超过了个人的收益。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思・阿罗曾断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遵守制度的程度不能从制度本身的内容来解释,“雇员听从命令和市民服从法律的程度,远大于以控制为基础所作的解释”,他认为,这种差异现象正是由某种意识形态造成的[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伦理准则和精神境界提升的综合,如果能够内化为市场主体内在的价值观念,将会有效地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本性。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营造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氛围,任何个人违反了市场规则,都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同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核心价值观念的市场主体在违反市场规则时也会产生自愧心理,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心理压力是任何单个市场主体都不能承受的,它迫使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的要求参与市场活动;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通过提高和强化人们守法用法的自觉意识,“硬化”各项正式制度,使制度能够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市场主体在维护公共设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负外部性弱化和补偿方面都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机会主义被有效抑制,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就容易建立和维护。

二、通过引导合作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

按照科斯的理论,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着正的交易成本。这种正的交易成本越低,市场经济运行就越有效率。市场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在于:市场主体在决定参加某一市场活动之前,首先需要搜集足够的信息,由于信息是一种沉淀成本,因而这是一项昂贵和风险很大的活动。接着,它必须经过缔约谈判并维护契约,对履约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如果必要,还要进行裁决和惩罚,因此,市场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成本以及惩罚违约成本。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而且成长的时间比较短,与西方直接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相比还很不完善,并且,作为一种移植的制度,与之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建立起来。尽管我国在经济体制上已经是契约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但在人们的头脑中依然是关系经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在关系经济思维模式下遭到扭曲。在关系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间的重复博弈均衡被打破,人与人之间信用缺失,合作难以实现,经济活动局限于熟人圈子,这在无形中阻碍了信息在整个市场上的流动,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以及其他各项交易成本。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建立在关系经济网络上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在世界平均条件下花l美元办成的事情,在中国需要1.25美元[2],这种高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大大低于西方国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价值取向的综合体,它的确立将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条件下,市场主体都遵循相同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并且具有较强的制度意识,因而会严格按照市场法规行事。如此,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更能够被预见,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就会因为可预见性的增强而减弱。在内在、外在制度的有效约束和激励下,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不断得到正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因此不断增强,社会信用机制得以建立、扩大、强化,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合作广化、泛化。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有限理性”的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个人更容易与复杂多变的市场打交道,更易于避免“超负荷识别”,从而有效地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同时,由于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增多,交易过程中的谈判成本、监督成本、协调成本等成本也会随之降低。在较低的交易成本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就能够得到不断提升。

三、通过价值认同强化精神激励,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持久的动力源泉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发轫于人们的物质利益冲动。事实上,物质动力仅能解释一部分而不是持续的经济增长。如果没有特定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的支持,一旦物质欲求基本满足,人们的经济动力势必日益式微,全局性的经济增长也随之陷入停滞。精神因素对经济的推动力在发展经济学家那里得到了极大的肯定。德国经济史学家维纳・桑巴特在考察了犹太人杰出的经济表现后,肯定了“犹太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作用,“犹太人在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历史时期已满具那些使他们能在经济发达的过程中活动的特性。特别是商业和计算的能力以及市民道德,他们较优于四周其他许多人民”。[3]英国经济在上世纪初期巅峰状态和二战后的沉闷就证明了这一点。根据哈佛大学麦克莱南教授的统计分析,1925年在25个调查国家中,英国拥有高度成就动机的人的比重名列第5,但在1952年的29个调查国中这一比重已降至27位。[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勤劳奋进、遵守秩序、自主创新、崇尚科学、爱国奉献等为基本的价值特征,具有中国气派、时代精神和世界眼光,它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精华,并自觉地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在微观思想层次上,增强了人们对经济活动的预期,激起了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望;在宏观思想层次上,引导社会成员形成共同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宏观和微观的认同,调动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还会形成鼓励和促成创新的社会氛围,通过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所以,在当前阶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人们共同的价值目标取向,以民族精神唤起和强化人们的爱国、强国热情,以创新精神调动人们的创新欲望,激发创新之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人们形成明确的荣辱观念,规范言行,能够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人们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各尽其能的热情,在这一价值追求过程中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将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苗伟伦.知识价值观的初步建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0(1).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