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范文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

第1篇: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范文

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主要体现于理学、工学及二者有机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如理工类院校在数学、生物、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组织工程等学科,具有坚实的教学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资源与条件。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及医学中的重要问题,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教育与发展的宗旨,因此,利用理工科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培养能利用工程学手段,解决人类生命及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教学资源与条件的不同,理工科院校与医科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亦相异。理工科院校侧重于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理、电子、机械、生物等学科;熟悉医学电子仪器、生物医学信息、计算机、生物材料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善于利用工程学方法与手段,解决专业相关领域的问题。培养目标具有准确的定位与时代性,即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理工科院校的优势,体现其在工程学科方面的特色,另一方面,根据学科的交叉性与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密切跟踪学科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变化,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业科技人才。

根据教学与科研条件、研究方向的不同,国内理工类院校关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既具有上述共性,又各有侧重与特色。如清华大学提出旨在培养能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物理、化学、数学和其它工程学原理,应用于研究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能利用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疾病预防、诊治及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的高级专业人才;浙江大学则明确培养具有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等理论知识、医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在生物医学电子、医疗仪器、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东南大学强调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学、化学和材料学为知识基础,使学生具备开展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科学研究及应用开发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宽阔视野、思维活跃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其强大且基础雄厚的工科和医学背景,重点培养在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具有开展交叉研究能力的有创新精神的,能应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和工程等领域的技术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的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与光、电、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医疗器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等产业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始于从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我校于1993年获生物力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将生物力学硕士点(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生物电子学硕士点(电子与信息学院)整合为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生,2002年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2004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2006年获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根据我校生物、电子、材料等学科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多年积累的与优势,结合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发展与需求,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按要求掌握的知识与具体的能力确定为: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生物材料、生物信息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开发能力,以服务于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学会按分工要求在团队中从事具体工作,完成指定任务,进行组织协调,进而能够具备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领导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让学生认识生物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特性,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与领会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核心与特点。要求从工程系统的角度,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手段与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医学工程对人们日常生活、人类健康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里保持清晰意识,积极跟踪新理论方法、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认识与把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需要根据学科、行业发展与岗位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观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既反映了各校的学科优势、特色与定位,又具明显的共性,即强调学科的交叉复合特性,培养能将工程技术和医学、生物等基础理论相结合,解决人类生命健康中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理工类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特色

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各高校依托各自的学科建设与教学资源优势,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如清华大学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建设与改革,形成了"注重质量,强调实践,紧密结合科研"的教学特色,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浙江大学则强调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子技术、仪器技术和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国家级生物医学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东南大学从1988年开始与南京医科大学合作,进行7年制工医双学位人才培养,2000年开始进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七年制)本硕连读人才培养。2007年建立医工结合生物医学工程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工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并形成了生物医学电子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两个重要的特色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则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建立与基础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训练,培养动手操作与创新研发能力,大力推进医工(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自1997年起系统地开展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特色方向本科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借鉴国内外最新教学成果,建立了一套具有生物医学光子学特色方向的本科教学体系。2011年开始招收“医疗器械”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按照全新的教育大纲和创新的实验模式培养面向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领军型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经过近10年的本科教育实践,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以生物医学电子仪器与生物医学信息为主,兼顾生物医学材料、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基本形成了多学科方向交叉的知识体系。尤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广东地区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优势与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本素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和专业管理人才。近年来,积极与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领军企业、医疗、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人才的改革,如自2009年开始,华南理工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成立了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开设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部分优秀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即有机会进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从事生命学科的学习与科学研究;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携手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共建“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英才班”,实行“2.5+1.5”的培养模式,“英才班”将根据学生所属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专业培养要求,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此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深圳迈瑞电子有限公司、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广州总院、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优越的资源和条件,同时,为学生的就业不断开拓新的渠道;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即有机会加入“学生研究计划SRP(StudentResearchProject)”,参与老师指导的科研实践,进入实验室与研究生共同学习研究。学习、研究期间,取得优异成绩或成果的学生,推荐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近年来进行各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1)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2)加强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2)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4)注重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近年来,各高校都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主要包括(1)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大类培养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学实行按院系招生、学生入校两年后再分专业的培养模式,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特长选择专业,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国科技大学秉承“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实行重基础、“轻”专业,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模式。浙江大学提出“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和“宽、专、交”为特征的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将本科专业分成若干学科大类,实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后期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华南理工大学的培养模式与浙江大学既具相似性,又各有侧重。华南理工大学以注重精英人才与个性化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如按大类分电子、机械、化工、材料、经贸等各大类专业精英班,“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和"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英才班"等。

(2)注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如卓越人才培养、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近几年,各高校均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卓越人才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其特点包括: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61所高校,第二批共有133所年高校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项目,进行联合培养。如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合作的“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动中美高校学分学历互认,促进中美高校师生双向交流、共同制定大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等。此外,近年来,各校纷纷与欧美、澳洲著名大学建立了各种灵活的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进教师双向交流,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或全英教学等。

(4)个性化人才培养,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学生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结构与特长,注重个性化培养,如,一方面鼓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修读“双学位”,另一方面,也接受其它专业学生修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双学位”;通过“学生研究计划(SRP)”,“百步梯攀登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能力。

课程建设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提供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以及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理工科院校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既存在共性,又各具特色。其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实践部分,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工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的公共基础课颇为相似,主要有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制图、大学体育,以及人文、社会和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大多数高校以生物医学电子与信息为主,包括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主干课程,并设置解剖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重要基础课程;各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专业领域课,同时也最能体现其专业特色。一般以其优势学科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如浙江大学按数字医学信息、生物传感器与医学仪器、定量与系统生理学三个方向设置专业课程,东南大学则分生物传感与生物电子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材料与纳米技术、医学信息工程等四个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包括生物医疗仪器、神经科学与神经工程、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生物材料与纳米生物医学等几个方向课程;清华大学按学科方向分为医疗仪器、神经工程、医学影像和微纳医学等四个主要方向,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则包括按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影像学、生物信息学、纳米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等方向的专业课程;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主要涵盖了医学电子仪器、医学影像、医学信息、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材料等五个方向,分别开设了医学传感器、医疗仪器设计、生物医学测量、医学超声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疗、生理系统仿真建模、生物力学、生物医学材料等重要课程。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临床实习、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其中综实验包括工程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与信息工程3门综合实验课程,设置了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应用、医学仪器等3门课程设计。由于广东省医学资源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具有较强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医疗仪器行业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利用这种地域的产业优势,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本科实习基地,和具优越医疗资源的医院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为本科生的临床实习与毕业实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华南理工大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暑期实习计划”,即由老师或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经院系和老师推荐,学生有机会在暑期到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企事业单位实习。

在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新型课程和特色课程方面,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也正在积极进行建设,如《医学图像处理》和《医院信息系统》已经实行双语教学,正在为全英文授课做准备;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专题讲座或创业教育;为新生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计划进一步开展新生研讨课、系列专题研讨课。

总结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交叉与复合特性,它对解决人类生命与健康中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与相关产业发展亦极为迅速,如何培养适应学科发展需求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各高校生物医学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理工科院校在电子、计算机、信息、生物、材料、制造等学科具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利用理工科的资源优势,培养研究与应用兼顾的高级专业人才,亦是理工科院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以生物医学电子、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力学为主导的培养体系,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充分利用广东省的医学资源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地域优势,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材料方向发展迅速,先后成立了国家人体组织工程重建工程中心、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此,华南理工大学正在为利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的优势,加强生物医学材料方向的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地进行探索。

第2篇: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核心课程群;整合优化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生物学、医学及工程学交叉构成的一门综合学科。[1]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设备)的设计、研发、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岗位的需求量逐渐增多,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也在逐步加宽。[2-3]目前,长治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共设三个方向,分别是康复器械工程、医疗设备管理维护和医学物理三个方向。这三个专业方向各有侧重,如康复器械工程方向侧重于临床康复器械的开发、设计、维护与管理等;医学物理方向侧重于医用放疗设备的临床应用及维护管理等;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方向侧重于医学仪器的研究、设计、维修和维护等。三个方向培养的人才均服务于医学。为让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医疗器械行业获得较高的匹配度和认可度[4-5],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基础做起,从专业建设上寻求突破,而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就需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从教学的源头直接与社会需求对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及实践教学环节。但在这五部分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独立性较强,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好;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因此,整合优化本专业的课程结构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方向为例,结合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特色、本专业人才需求以及本专业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构建核心课程群。

一、核心课程群初构

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满足临床需要的工程人员,又能够从事医学仪器的研究、设计、制造以及能够从事医疗器械产品的经营、技术服务[3]等工作的人才。根据本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已毕业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及就业情况,我校设置了相互衔接,但各有侧重、特色突出的核心课程群。按照本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互通性、独立性及综合性,我校将本专业方向课程划分为基础医学课程群、医疗设备课程群及医学信号课程群,每个课程群所包含的课程如图1所示。基础医学课程群是本专业方向学生了解、掌握基础医学的入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了解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及其与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医疗仪器在临床上的使用及临床上各类医学信号的分析处理奠定基础。医疗设备课程群是上述三大课程群中的核心,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介绍影像类仪器(如X线机、超声、MRI、CT等仪器)、检验类仪器(如光谱分析仪、电化学分析仪、色谱分析仪等)及测量与监护类仪器(如心电图机、呼吸机、病房监护系统等)等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使用方法、故障分析处理以及仪器的设计;另一方面介绍如何购置医疗仪器、购置完成后仪器设备的验收及安装、临床使用过程中设备的维护保养、管理及质量控制。[6]医学信号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医疗仪器采集生理信号的原理、过程,以及对采集到的医学生理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辅助医生完成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为打破各核心课程群之间的壁垒,加强核心课程群之间的联系,我校在开设各核心课程群之前,首先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课程作为本专业方向的学科概论课。一方面,该课程为学生介绍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基本理论、本专业方向的发展现状、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个核心课程群在本专业方向中所起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二、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改革

(一)整合、优化核心课程群的课程本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群以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课程为主线,设置了基础医学、医疗设备及医学信号三大课程群。各核心课程群中均设有自身的基础或核心课程,其他课程在此课程上进行延伸或扩展。但是,各课程存在内容多且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因此,学校首先需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及优化,具体优化策略如下。第一,每个核心课程群的教师团队成立相应教研室,并设立课程群的主要责任人。责任人与承担该核心课程的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使其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如医学信号课程群中信号与系统课程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Z变换与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等内容上存在重复。因此,根据设置课程的先后学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不再开设重复的内容,而加强突出具有本课程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第二,结合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医工学生,适当调整更新课程群中部分课程的总学时及理论与实验的学时分配比例。[7]如实用传感器课程由原来6/21(理论/实验)学时调整为24(实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由原来总学时54(42/12)调整为32(20/12)。通过总学时调整,学校更加精炼了课程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索、发现自身感兴趣的课题。此外,适当增加实验在总学时中的占比,尤其是增加设计或综合性实验所占的学时,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调试等阶段,锻炼并挖掘自身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激发自我主动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验成果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激励学生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继续扩展或融入更多可实现的设计或功能。

第3篇: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是人们在健康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备查价值的电子化历史记录,是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面向个人提供服务,具有安全保密性能的终身个人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EHR)的标准化体系是应用于电子健康档案(EHR)的系统体系,在一定范围内的电子健康档案的标准、办法、规定进行组织,规定了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方针、目标、职责和程序,并通过建立相关体系进行EHR的过程管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对于避免管理混乱、低水平运行、以及信息的不规则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1]

1 EHR的系统架构

电子健康档案(EHR)的系统架构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生命阶段,健康和疾病问题,服务和措施作为三个维度构建的一个逻辑架构,用于全面,有效,多视角,多层次描述EHR的结构组成,及其内在联系,通过一定的时序,层次和逻辑,使EHR的信息组织系统化,条理化和结构化,满足医疗信息化的需要和要求。[2]

1.1 第一维。生命阶段。可按照不同生理年龄,将人的生命过程分为若干个生命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8个生命阶段。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服务人群分为儿童,青少年,育龄妇女,中年和老年等。

1.2 第二维。健康和疾病。是客观反映公民卫生服务需要,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

1.3 第三维。服务和措施。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一系列,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教育等活动,反应了健康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1.4 信息数据集。三维坐标轴对应位置的连线组成的空间域,所形成的信息数据集反映了对应生命阶段,某种健康和疾病,及采取的服务和措施。

2 EHR的另一种三维结构

2.1 可以以健康领域为对象,数字技术为内容和标准层次为级别建立三维结构模型。

2.2 划分原则。考虑4种关系。

(1)共性与个性。三个逻辑维中,上一层次反映下一层次的共性,反之下一层次反映上一层次的个性;尽量抽象出共性,组成上层逻辑层次包容更多涵盖具体内容的个性问题。

(2)制约与贯彻。在一个标准体系中,上层标准制约下层,下层在上层的指导下进行补充。

(3)互相补充。由于在一个标准体系中,层次标准的通用性,兼容性和倾向性,层次之间据互相补充关系。

(4)互相协调。标准的建立在于应用于卫生服务中,上层标准必须最大限度协调一致。

3 电子健康档案(EHR)标准体系框架

为适应EHR的不断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该框架侧重于以下特点进行发展探析:

(1)标准的制定由初期的应用完全推动,不够协调的单个标准,向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结构化标准体系发展,以适应医疗信息化的需要。

(2)EHR的标准化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需要有重大突破的问题,对于局部标准化和全局标准化,采取整体处理方式,强调可操作性和互操作性。

(3)提出和隐含电子健康档案(EHR)标准体系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实际应用需要和要求进行动态调节的策略和机制,随之具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更强的适应性。

(4)借鉴了相关的机制,以整体和个体、一般到特殊的模式,成为一种适应性强(接口能力),应用面广,技术涵盖丰富(兼容性)的标准化体系框架,并能进行仿真或/和理论分析对所设计系统进行比较和评价。

(5)应用于教育和科研,促进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4 数据标准

电子健康档案(EHR)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使用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标准是建立健康档案的关键,主要有3类。

(1)电子健康档案相关卫生服务基本数据集标准。基本数据集是指构成某个卫生事件(或活动)必需的数据源集合,与EHR相关的每一个服务和措施对应一个基本数据集。

(2)电子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标准。EHR相关的基本数据集中包含数据元,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集中都包含的数据元,称为公用数据元。EHR公用数据元标准规定了EHR所必须收集记录的公用数据元标准,以对EHR的信息内涵和外延进行规范和统一为目的,指导相关数据库的规划设计。

(3)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元分类代码标准。由于EHR的数据元之间存在的一定层次结构关系,对之从信息学角度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使之能够进行准确定位和存储,方便相关信息的理解和共享。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电子健康档案(EHR)的标准化体系的分析和研究,体现了电子健康档案(EHR)标准化体系的作用和意义,对实现以人为本,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动态高效,标准统一及分类指导的电子健康档案(EHR)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份关于电子健康档案(EHR)的重要研究。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OL/E].http:///view/3084647.htm

[2]董建成.医学信息学概论(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第4篇: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督导;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09-02

世界督导制度建立已有200余年历史,具备了完备的教育督导体系、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等。但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历史短暂,作为高校内部独立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全面开展工作不到10年,还处在不断实践探索中。独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同样如此。所谓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方)与社会力量(投资方)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作为公办民助形式的独立学院更应该加强自身的教学质量,从而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深化教学领域里的各项改革,确保教学中心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Y学院自2003年就成立了教学督导组。通过十年的实践证明,在学院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是加强教学的动态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仅就Y学院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高校内部的教学督导体制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主要有宏观协调指导型、督学与督导分工协作型、附属教务处型、专业院(系)所属型、校与院两级并存5种类型。Y学院教学督导实行院(系)所属型,教学督导组是在院长和分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协助教务办公室对全院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进行经常化检查、监督、指导和考评的工作机构。教学督导组直接向院长负责,不隶属于任何部门,与教务办公室同级,便于工作的开展。

一、教学督导成员的选聘

1.教学督导组成员的必备条件。根部我国《教育督导暂行条例规定》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Y学院制订出教学督导组成员的任职条件:关心学校发展,为人师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并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教改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身体健康、热心并能坚持此项工作。

2.教学督导组成员的聘任。教学办公室根据以上条件考虑学科的需要,在校本部离退休教师和干部中选聘。教学督导组一般由3~5人组成,并可根据情况临时增聘,督导组设组长1人,成员由院长聘任,聘期2年,可连聘连任。学院专为被聘人员颁发聘书,并以学院文件的形式发至全院各系,公布教学督导组成立、督导组成员名单、督导组的权利与职责等,形成广泛的舆论,以利于开展督导工作。

二、教学督导组的主要职责

高等院校教学督导是学院对其内部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也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Y学院教学督导组的主要职责具体如下。

1.检查。学院组织教学督导成员每学期进行两次常规性检查。一是开学初的教学秩序检查:主要检查教师到岗、学生到位、教材到手、教室落实等情况。二是期中教学检查:除了对教学计划落实情况,教学进度情况等常规检查外,每学期根据学院的安排,都会有不同的内容。

2.听课。这是督导组经常性的工作。督导组采取随机和有针对性相结合的方式经常随堂听课。根据每学期教学工作重点,确定听课计划安排,有目的、有计划的解决1~2个教学问题。如: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参与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其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根据工作需要,督导专家须填写听课意见表,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教师教学决策参考。

3.评估。评估是教学督导组的重点工作。主要是按照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对全院所开课程进行评估。具体做法是协助教务办公室制定各种评估文件和评价表等。如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制订了《Y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分表》,此表由学生填写。期末,教学督导组成员发放给每一级每一专业学生无记名填写,填写完毕后,由教学督导员收回。此表重在考查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书育人等方面,且各方面的权重有所不同。通过学生的打分来决定是否继续聘任该教师。从而产生管理学上的“鲶鱼效应”,促进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效果

1.保证教学秩序。每学期检查工作,使全院各系的教学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督导组成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坚持随机与有针对性的听课和检查考勤情况,使教学工作处于动态监控之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有效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教学秩序的稳定。

2.营造重教氛围。教师应以教学为本,但由于Y学院的特殊原因:任课教师多为外聘,这些教师身兼数职。因此不少教师对该院教学的精力投入不足,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自学院开展教学工作以来,督导组成员活跃在教学第一线,随机听课,把教师置于被检查被评价的位置上,发挥了对教师教学的直接调控作用。

3.解决教学问题。督导组长期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因此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发现的教学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引起学院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对一些突出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及时做出处理和解决。如督导组发现学生下午上课迟到的特别多,影响教学秩序的稳定,经过反映,各班加强管理,这种现象已明显好转。

四、建议

关于高等院校督导工作,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思考,但仍然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措施。独立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特殊形式,在教学督导工作上也有其特殊性。Y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教学督导信息反馈,重“导”促“建”。教学质量监控是高校教学工作关键和保障,同时它自身是一个闭环系统,而信息反馈与落实是这个闭环系统实现循环的关键和保障。目前,学院督导工作重视教学检查与评估,忽略督导专家信息的及时反馈与落实,重“导”促“建”作用发挥不够。为保证教学信息有效传递,应及时听取督导专家的意见,形成定期汇报制度和紧急情况汇报制度,建立院系相互沟通和协调的机制,确保各环节的衔接。同时,充分发挥督导专家的指导作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及时查漏补缺,促进建设,确保质量。

2.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储备建设,实现动态管理。学校督导专家聘任虽有一定条件,其优势和劣势在工作中也是非常明显。因此有必要根据学院的发展需求,从人员数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着手,建设一支数量适当、中老结合、学科齐备的优秀督导专家队伍。督导队伍应实行动态管理,有利于不断吸取“新鲜血液”,使督导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依靠教师做好教学督导工作。高校教师作为督导组的监督对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定的见解。督导工作应依靠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把督导工作做好。但在督导工作中,有些教师可能存在思想上的误区,对督导工作有些不正确的看法,督导人员应及时与教师沟通,让他们积极配合,虚心接受督导,自觉地为提高教学质量刻苦钻研业务。

总之,在高等院校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是伴随着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实践证明,它在强化常规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值得在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玉林.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运行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4.

[2]黄葳.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8.

[3]刘智运.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与督导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

[4]左彪.教海导航——教学督导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