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污染治理行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摸清环境保护产品经营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摸索发展脉络和趋势,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规划,促进环境保护产品的发展。本文所调查和研究的环境保护产品包括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设备、材料和药剂、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调查范围为2011年12月31日前在我省正式登记注册的专业或兼业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和环境服务活动,并独立核算的国有法人单位和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年销售(经营)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法人单位;从事行业包括环境保护产品、环境友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的生产经营及环境保护服务业。
2环境保护产品经营现状
2.1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概况
2011年江西省环境保护产品经营概况见表1。全省环境保护产品经营单位数为48个,占全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经营单位数6.94%;全省环境保护产品经营从业人员为5404人,占全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经营从业人员6.30%;年营业收入为157850.98万元,占全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年收入2.00%;利润率为13.89%。
2.2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规模与区域分布
江西省2011年有48个单位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经营,占全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经营单位总数的6.88%。其中萍乡市32个,南昌市5个,上饶市4个,宜春市2个,景德镇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吉安市和抚州市各1个;区域分布上66.67%的生产环境保护产品企业集中在萍乡市,10.42%集中在南昌市,8.33%集中在上饶市,抚州和赣州均无环境保护产品经营单位,其他设区市相对较少,具体如图1所示。
2.3环境保护产品经营单位领域与行业分布
2011年我省48个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单位涉及水污染治理产品、大气污染治理产品、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设备等五大领域,各领域经营单位数分别为28个、17个、2个、2个和1个,各领域比例见图2所示,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以水污染治理产品领域为主,达到58.33%。江西省2011年环境保护产品48个生产经营单位分别涉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等10个行业大类,各行业分布如表2所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50%,12.5%、10.42%、10.42%和6.25%,其余均为6个行业大类均为1个分别占2.08%。
2.4环境保护产品型号状况
2011年我省环境保护产品型号数量558个,其中大 气污染治理产品和水污染治理产品型号相对丰富,型号数分别为332个和183个,占环境保护产品型号数总数的59.50%和32.80%。
2.5环境保护产品采标状况
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状况以环境保护产品采用标准情况分析,江西省2011年59个(系列)环境保护产品采用国标、行标、企标和非标等各类标准。环境保护产品各领域采用标准情况如图5,33个水污染治理产品采标,19个大气污染治理产品采标,4个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采标,2个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采标,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设备采标1个;水污染治理产品采用标准超过半数,达到55.93%,大气污染治理产品采标占总数的32.20%。
2.6环境保护产品技术水平
2011年环境保护产品型号数558个,其中获得国家级环境保护产品认证的型号数有36个,占全省环境保护产品型号数6.45%。如图6所示,环境保护产品涉及的五个领域,在获得国家级环境保护产品认证的环境保护产品中,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未获得国家级认证;大气污染治理产品占据主导地位,有36个,占50.00%;水污染治理产品14个,占38.89%;环境监测仪器设备3个,占8.33%;循环综合利用产品生产设备1个,占2.78%。
2.7环境保护产品经营单位销售收入
2011年全省环境保护产品经营单位年收入为157850.98万元,占全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年收入的2%。各设区市环境保护产品销售收入如图7所示,萍乡市、上饶市和南昌市环境保护产品经营单位年收入位于前三位,分别为115421.99万元、22080万元和5718.81万元,占全省环境保护产品经营单位年收入的73.12%、13.99%和3.62%。2011年江西省环境保护产品各领域销售收入如图8所示,在水污染治理产品、大气污染治理产品、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采标、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设备五大领域中,水污染治理产品销售收入最高,位95442.84万元,占全省环境保护产品销售收入的60.46%,大气污染治理产品、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销售收入为58234.33万元、2700万元、784.13万元、689.68万元。
2.8环境保护产品出口情况
2011年全省环境保护产品出口合同额为2106.23万美元,在环境保护产品涉及的9个设区市中,萍乡市出口额1216.23万美元,占全省环境保护产品出口合同额57.74%;南昌675.00万美元,占全省环境保护产品出口合同额32.05%;鹰潭市环境保护产品出口合同额为200万美元,占全省环境保护产品出口合同额9.50%;九江市环境保护产品出口合同额为15万美元,占全省环境保护产品出口合同额0.91%,其余新余、吉安、上饶抚州和赣州等设区市均未发生环境保护产品出口。
3结论与讨论
(1)环境保护产品占比小,发展规模相对小
目前江西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有692个,环境保护产品仅占6.94%。环境保护产品年收入仅占全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年收入的1.88%。环境保护产品总体规模小,集中度低,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环境保护产品经营单位缺少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依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属于小规模生产经营,难以满足今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外来环保企业的有力竞争。
(2)环境保护产门类不齐全、品种类单一
2011年我省环境保护产品仅涉及水污染治理产品、大气污染治理产品、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设备等五个领域,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产品和辐射污染防护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品领域为空白。在涉及的5个领域中其中大气污染治理产品和水污染治理产品型号数分别为332个和183个,占环境保护产品型号数总数的59.50%和32.80%,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循环综合利用产品生产设备型号较少。
(3)环境保护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 水污染治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239-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工业企业在生产中产生废水是导致水污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建设生态和谐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要减少水污染,对水污染进行治理。水污染治理应该成为工业企业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及环保工作者的努力,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国大多数企业都配备了水污染治理设施,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水污染治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企业平时疏于治理设施的保养
企业在环保部门督促下配备了治理设施,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不继续进行后期投资,一些需要更换的材料无法及时进行更换,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 再加上有些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存在偷排现象,治理设施运转不正常,生化塔中细菌缺少营养死亡,生化完全失去作用。
1.2 企业治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企业治理效果好坏不与治理人员经济收入挂钩,有些企业治理人员不是尽力钻研治理方面的知识,而是只想着如何偷排和应付环保部门的检查,平时不熟练掌握治理的要领,上级检查时就随意应付了事。
1.3 企业治理人员操作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些企业治理人员本身文化素质较低,虽多次参加环保部门组织的治理人员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又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效果不佳。这些治理人员操作治理设施技术达不到取得好效果所要求的水平,无法发挥治理设施的最佳治理效果。
1.4 企业职工节水意识有待加强
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建厂时通常都配有水厂,生产时使用自己水厂的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水厂取水,成本低、取用方便,导致企业用水形式粗放、用水量不加节制。企业职工基本没有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 2 对策措施
2.1 督促企业做好治理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
环境管理部门对全市企业的治理设施建立台账,并经常检查治理设施的保养工作。对一些治理设施严重破损并超标排放的企业,应限期整改,必要时实行重新验收。
2.2 对企业治理人员实行奖惩措施
在建议企业本身对治理人员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的激励制度的同时,环保部门也应对治理人员实行奖惩制度,对连续超标排放企业治理人员吊销治理人员上岗证,对每次检查排水都达标的治理人员,环保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
2.3 治理人员培训注重实效
加强行业间治理人员的交流,请个别治理效果好的企业的治理人员进行现场讲解,使治理人员的操作技术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在原先注重理论的基础上,逐步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并注重实践,使全市企业治理人员的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4 加强对企业员工节水意识的宣传教育
节水和减少水污染要从每个员工做起,要将节水和减少水污染工作落到实处,需要每个员工的配合。要通过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在职工中全面普及节水、减少废水排放量的意识。只有提高每个职工的节水意识,才能将减少废水排放量落到实处。
2.5 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的选择,要遵照“适情对路”原则
在选择水污染治理的路线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遵照“适情对路”的原则,“适情”是指要从当地社会和生态实际情况、企业经济效益、员工个人素质等方面出发,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对路”是指在选择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的过程时,要以污水的具体特征为基础,选择由针对性的技术。在选择技术路线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追求新、奇、特的误区。
2.6 大力推动污水处理设备的自动化技术
选择合适的水污染处理技术路线,要真正发挥其处理污水的作用,还要有配套的水处理设备。目前,我国水处理设备生产市场较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自动化程度低。在设备使用和运行过程中,后期投入大,管理人员众多,操作环节多,指标监测控制不方便,不科学,影响了污水处理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研发和推动污水处理设备的自动化技术。
2.7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从长远来看,工业走向环境健康化是总体趋势,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将是以后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生产中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目标的全新的发展道路来。
2.8 污染后的治理放眼于污染前的防治
一是加强对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还应包括对重要建设政策的评价,防患于未然,坚决不采取危害环境与资源的建设政策,不进行危害环境与资源的项目。二是尽快着手进行面污染源防治的研究和实践,并加大对水污染防治的投资。三是加快建设城市废水处理厂,提高城市废水无害化处理率,大力鼓励和采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的废水处理技术,不要照搬外国的方案和技术。四是工业污染的治理应从末端处理改变为源头控制,以达到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的目的。
现在的我们已经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经造成的水污染是我们疏于管理的结果,虽然治理工作在遏制水污染问题恶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积极作用,但今后的工作更加艰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要坚持不懈地将治理工作开展下去。
3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2011年发展综述[J].中国环保产业,2012(10):7-13.
[2] 聂隽,陈红枫.区划调整后巢湖水污染治理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排污权交易的巢湖水质管理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2(4):35-3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7日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以及给排水行业一线的分析化验、运行管理、设备保养维修、施工等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为适应企业用人观的转变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启动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进行课程改革。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过程
(一)开展专业调研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调研,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职业技能,适应江苏环保产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环境保护领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以及物理污染治理等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安装调试、污染设施运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生产(管理)一线的工艺设计员、项目经理、安装调试员、运营管理员等。毕业生能充分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相关基础知识,熟悉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环境工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设备安装、工艺调试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等专门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能力。
(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专业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专业调研,找准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以培养学生胜任企业岗位要求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未来发展可持续能力为核心目标,以企业目前运行状态和运行工艺为内容,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动态为前瞻,构建“校企互融,引领企业,学做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和职业生涯拓展问题。
2、以环保企业典型工作案例和实际项目为载体,基于典型的工艺流程、工作任务,完成课程标准、整体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建设任务。争取将这两门课程建成学院精品课程,并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并同时,完成该课程的网络共享课程建设,构建自主网络学习模式,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网络自学的有机结合。
3、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完成“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课程的最优化。结合学生、教师、课程安排、学生求职环境等因素,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完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专项课题研究。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建设,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和仪器设备,调整、细化实训室功能,突出“真实工作环境”的特点,按照环保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完成企业真实运作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电镀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校内一体化实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企业运行状况一致的实训环境。建立系统化的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教学保障机制和管理体系,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内容
(一)“校企互融,引领企业,学做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工学结合”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环保行业和工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与行业企业资深人士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确定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在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和参与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按照企业岗位用人需求进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全过程;专业教师承接环保工程设计项目,参与企业的技术与工艺革新、职工培训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做到“校企互融”。
专业教师利用院校的科研优势,查询资料,参加专业会议,把握最新科研动态,并利用学校现有的治理设施,进行研究和放大性研究,将污染治理理论研究变为可能的生产实际,引领环保设计企业;或就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难题,进行系统研究和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下,进行职业岗位调研与分析,基于水、气、声、渣污染治理工作过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基地,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优化教学组织,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组织与工作组织的同一性;专业教师实现专兼结合,校内实训服务于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每个过程进行细化,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对典型工艺设计和运营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把学与教、学与做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作到“学做结合”。实现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不断“能力递进”。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坚持课程体系符合环保工程设计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将来自企业一线的鲜活工艺案例贯穿其间,真正实现所学即所用;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导入、模块化教学、分组讨论、个别辅导,遵循“先会后懂”的逻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教学手段上,利用校内外实训及实习条件,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涵盖每一个等级职业资格培养的模块,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对中级工职业岗位能力的分解,明确其职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由此逐级开发出课程,制定出符合中级工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而开发出为其服务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扩展知识,形成“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结合学生、教师、课程安排、学生求职环境等因素,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搞好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在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共同参与下,通过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整合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开发课程标准。立项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按照学习探究、综合渗透、实践活动和创新发展的原则,注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组织教师立项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课题研究;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使多媒体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理论教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采取以启发、引导、讨论为主的问题教学法,将引导文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比较教学等方法融于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互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程改革,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产学结合更加紧密,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新颖,综合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特色和示范带动作用将更加突出。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产业集群 规模经济 可转让许可证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中小企业达到3000万家,约占企业总数的99%,其中80%以上的中小工业企业在生产中存在污染问题,其排放的污染物约占目前中国污染总量的60%。当前,中小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增长迅速,在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例迅速提高,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且污染源正由过去的点状分布发展为城乡复合型的面状分布。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理中小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造成中小企业污染急剧增长的首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中小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大多较低,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排污量高。在排污量日趋增大的情况下,由于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落后于大型企业,因此其在整个工业污染负荷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
1990年以来,我国政府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淮河、太湖零点行动”、“一控双达标”、“关停15小”等国家级治理行动。从面上来看这些措施初步达到了预定目标,但相当部分治理成果是靠关停中小企业获得的,这种措施很难再有大的潜力。本文着重讨论市场机制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一、市场导向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克服单个企业治污“不经济”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从过去的实践看对大型企业基本是适用的,但对于中小企业,这一政策的实施遇到了困难。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实力有限,其资信级别较低,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而治污设备往往较贵,如果单个中小企业去购买,其资金压力往往无法承受,即使购买,也将蒙受极大的财务压力。
同时,目前技术条件下污染治理设施有比较苛刻的经济运行规模要求。例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颁布的《草浆造纸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草浆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关键环节碱回收工艺的经济运行规模为Q>1000吨/日;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经贸委共同颁布的《印染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印染行业废水处理的经济运行规模为Q>1000吨/日。显然,大多数单个中小企业的污染排放规模与处理设施的经济运行规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由此可以看出,集中治理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正确途径。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将其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这就解决了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经济运行规模要求的难题。
中小企业集群化为专业治污、企业规模化治理污染提供了可能。在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问题上,浙江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这些做法的基础是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治理谁收费”,在将污染企业集中到特色工业园区后,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集中治理,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不经济”的难题,监管也变得容易。例如,由于收费机制日趋完善,在2003年8月开始的浙江省固体废物处理招标中已出现了民间资金争相竞标的局面。
对产业集群内的治污设施实行市场化运营,这当中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之间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是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是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竞争。
推进治污市场化的好处有三个。(1)明晰了污染治理的成本。原来由政府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时,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费后也可能会用于其他方面;由专业化公司运作后,则要独立核算,花多少钱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查。(2)形成了制衡机制,降低了监管成本。原来政府要对众多的排污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实现市场化后,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形成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的契约关系,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监管效率。(3)实现了专业化治理,解决了治理规模的不经济问题。
在推进中小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政策实施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市场规律鼓励竞争,给治污企业设置的“门槛”,不应妨碍社会资金的流入。对排入公共环境的污染物,应按总量或浓度的统一标准收取费用,同时要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的负担逐步趋于合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民间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排污收费价格不宜定得太高。因此,民间投资者的盈利就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优惠。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并按实际需要提取折旧和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动力
所谓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市场,就是把排污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排放控制。其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要求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政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无偿给予等,并通过建立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地买卖。在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市场上,排污者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买入或卖出排污许可证。因总的可转让排污许可证是以满足环境要求为限度的,因此不管这些许可证如何分配,环境质量和环境标准都会是一致的。
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市场为减污成本不同的企业治理污染提供了灵活选择。中小企业平均生存期短、转产频繁,治污设备折旧成本高。例如,水污染治理设施的使用年限一般为20年,在加速折旧的情况下也得10年,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小于7年。这样,即使政府投资为每一个中小企业建设起污染治理设施,其结果也必然是大部分设施还没有折旧完,这些企业就已经不存在了。这样,污染治理设备将成为沉没成本无法回收,最终抵消资源重复利用所能带来的收益,致使中小企业失去引进污染治理设备的动机。
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将市场机制引入污染控制中:如果排污者能削减其排污量,他的余额就可以出售获利,因此可以刺激排污者发明或利用新的更经济的处理技术和方法,这样社会治理环境的总费用就会减少,效益差、污染严重的排污者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环保团体也可购买可转让排污许可证,从而阻止排污者使用这部分权利,这将使环境质量高于环境标准。
我国经济转轨时间不长,市场发育尚未成熟,目前的环境管理状况仍然是以行政命令和控制性环境法规为主,经济(市场)手段应用较少且效率不高,自愿性环境措施几乎空白。自2003年起国家在江苏等7个省市开展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交易试点,但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市场发育、管理体制、法律机制欠缺等诸方面的原因。就市场因素而言,由于经济激励的实质是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资源的化优配置,并通过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排污者减少、消除污染,故不受干扰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企业环境管理之经济手段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
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据美国环保局1992年的研究,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成本要比公营(政府或事业单位)低10%~20%。江苏用直污水处理厂的集中治理,比分散治理仅基建投资一项就节约208万元,每年还节省废水处理费84万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县域企业;污染治理模式;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3-0039-04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河北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2,794.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161.9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22.7亿元。其中,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279.7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01个,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5%;实现销售收入15,986.0亿元,占66.3%。[1]但是,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县域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同时出现。根据2009年石家庄市环保系统对全市24个县(市)区环境状况摸底检查情况来看,石家庄市县域“面源污染”严重、违法建设项目多、环境影响评价率低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2] 由于县域企业布局分散,县域污染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易产生环境影响累积效应,最终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县域企业环境污染特征设计县域企业污染治理模式,探索县域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思路,对实现县域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省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模式设计基础:污染特征
1. 污染物排放类型与地区分布
河北省县域经济多数属于资源型经济,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小水泥、小矿山、小造纸、皮革业等使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主要污染物SO2和COD排放问题严重。2005年~2007年,河北省各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动状况与地区分布见图1和图2。
从图1来看,2005年~2007年,河北省县域SO2和COD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2007年县域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在于以下原因:(1)2006年开始,河北省政府完善目标考核方式,由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结果由省政府进行通报,并纳入对各市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评价体系,评先创优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2)2006年,河北省首次启用“区域限批”,暂停审批4个县(市)和两个开发区新增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这说明行政管理仍然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从图2来看,2005年~2007年县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排序(升序)依次为秦皇岛、张家口、沧州、衡水、廊坊、承德、邢台、保定、邯郸、唐山、石家庄,按照各市拥有的县域数量求平均值,县域污染物排放平均量排序(升序)依次为沧州、张家口、保定、邢台、衡水、邯郸、秦皇岛、廊坊、承德、石家庄、唐山。2007年,河北省经济实力排名前30位的县域中,石家庄和唐山各占8个,廊坊为5个,保定为3个,沧州为2个,邯郸、邢台、衡水、秦皇岛各占1个。县域污染物排放量主要由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减排措施三方面因素决定。一般而言,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偏重、减排工作开展相对滞后的县域,污染物排放量越大。以上排名表明,经济总量是影响县域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状况和环境管理力度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需考虑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2. 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行业分布
以河北省“双三十”节能减排工程的部分重点县域为例,SO2和COD排放主要来自于以下行业,见表1。
从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分布来看,包括安平丝网、蠡县皮革、清河羊绒、枣强皮草、河间电缆、灵寿石材、卢龙粉条、香河家具、正定板材、辛集皮革在内的产业集群也是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3]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县域特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县域发展的重点任务。
3. 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关键区域
(1)县城内的工业园区。位于县城的企业一般都集中在工业园区内,由于园区环境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准入标准不明确,配套环保设施建设不足,所以工业园区是河北省县域污染物排放的重点区域。例如,河北省减排重点区域包括武安市曹公泉工业园区、崇义精密铸造园区和长远农产品深加工园区,高阳县高档纺织印染园区、于堤重点项目集中区、毯业集中区和三利工业区,肃宁县尚村皮毛工业园区和肃宁工业区,鹿泉市鹿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鹿泉物流产业园区,藁城市大同板材区、四公板材区、藁城新区和藁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2)重点镇工业集中区。重点镇工业集中区集中了相当一部分小企业,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和治污技术的制约,以及各乡镇普遍缺乏污染治理设施,乡镇工业集中区易成为“污染集中区”。例如,武安市武安镇、磁山镇和团城乡等工业集中区,高阳县城东西郊区,肃宁县尚村镇、城关镇,鹿泉市上庄镇,藁城市岗上镇、南董镇等工业集中区。
(3)沿河沿路工业集中区。受水资源和交通运输因素影响,很多县域企业呈沿河沿路布局模式,使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更易受到污染威胁。例如,河北省县域易受污染的区域包括武安市南河生态工业走廊、武安镇主要钢铁企业街区,高阳县城东西两翼公路两侧工业区,肃宁县尚村镇主要工业街区,鹿泉市石津渠两岸工业分布带、鹿石公路沿线等工业集中区,藁城市铁路沿线工业集中区,等等。
(4)星罗棋布的分散污染区。部分县域工业采取分散式、乡土化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工业污水、废气和废料直接排放,造成环境分散污染。由于县域环境监管力量薄弱,一些设备简单,隐蔽性强的化工、印染、制革等重污染产业采取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方式,形成了分散污染区。
4. 县域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
(1)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河北省县域企业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对资源依赖性强,采用小规模、大群体的分散经营模式,与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由于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产品质量档次低,设备、工艺、技术水平落后,先进织造设备占所有设备的比重低,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治理困难。随着产业发展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传统产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需向新兴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2)产业布局分散,技术落后,废水废气治理困难。河北省县域企业中,小型、家庭作坊式企业占大多数,在布局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由于分布较广,难以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同时,这些企业缺乏治理废水废气的资金和技术,节能减排能力有限。
(3)企业污染治理力度不够,治污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仍以末端治理为主,一些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建成后,由于不愿承担较高的运行费用,从而影响治污设施正常运转。环保治理资金实际投入较少;老企业污染治理设备落后,新、改、扩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资金。
(4)基础工作薄弱。河北省部分县域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不能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二、河北省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从河北省县域企业环境污染特征来看,设计污染治理模式需考虑如下因素:
1.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监管力度
我国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尚未健全,尤其是在县域,由于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迫切的致富心理,环境保护方面的经济手段更是难以发挥作用,引入行政手段、加大执法力度是县域环境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调控县域企业破坏环境行为的次优选择。
2. 产业结构与污染治理技术水平
河北省相当一部分县域特色产业属于高污染行业,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层次是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的有效选择。要改变“偏重”的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等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并调整投资结构,将新增资金投向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由于制约县域企业环境改善的因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将存在,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清洁生产工艺和分散治理污染的技术,支持县域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改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
3. 企业布局
县城内的工业园区、重点镇工业集中区、沿河沿路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布局比较集中,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但是,分散于农村的企业布局使县域企业难以享受到水、电、路、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经营成本高,不利于市场竞争,而且易造成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4]因此,设计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模式时,优化县域企业布局是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环保投入
县域一般中小企业居多,以末端治理为主的“谁污染、谁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的规模不经济,企业污染治理的成木相对较高,而中小企业自身财力不足,贷款授信程度低,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所需建设资金困难、代价大。
三、河北省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模式设计
1. 总体设计
由于县域环境污染的诸多不同于城市的特征,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存在技术、经济障碍,包括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资金限制、设备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设备高折旧率限制。根据影响河北省县域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因素,以变量G反映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监管力度;变量S代表产业结构;变量T反映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变量D反映企业布局;变量F反映环保投入状况,以上五种因素的组合方式可归纳总结为三种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模式。
(1)G+S+F模式:即“环境管理+结构优化+环保投入”模式,通过强化环境管理、加大污染治理投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要在强化环境管理方面,要健全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治污设施检查,要求企业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建立排污费征收体系,对县域企业的行为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5]
(2)D+T+F模式:即“进园集中+技术进步+环保投入”模式,将分散的污染企业集中到特色工业园区,推行有效的筹资机制,在集中治理污染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在加大环保投入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县域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坚持城乡公平原则,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多渠道投资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县域环境保护。[6]
(3)S+D+T模式:即“结构优化+工业园区+技术进步”模式,首先建立工业园区,尤其是促进乡镇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从而对园区内的工业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园区内的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企业与周边污染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结合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和小城镇相对集中的特点,开发适宜的、较低成本的污染治理技术。[7]
2. 县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
县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包括:
(1)虚拟生态工业园区。鉴于土地资源短缺、前期资金投入以及企业搬迁成本的限制,可考虑在县域建立虚拟生态工业园区。虚拟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建立计算机模型和数据库,按照产品、设备、生产技术与节能技术、废弃物处理等分类建立细分专业网络,从而在计算机上建立成员企业之间的物料或能量联系。所建立的细分专业网络包括供需信息交流、生产信息交流、废弃物及回收利用交流、新设备与新工艺交流,形成纵横交错的信息和技术交流网络。由于虚拟生态工业园节约了建园所需的土地及设备购置费用,并且避免进行大量的工厂迁址工作,在运作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操作上的难点是需要事先实施县域经济信息化工程,建立县域特色产业计算机模型和数据库,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运输费用。[8]
(2)现有工业园区改造。现有工业园区包括县城内已经建成的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聚集区。通过在现有工业园区内增加公共设施,例如引进生物燃料发电设备,向园内企业提供电力;建设废弃物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废弃物。对现已存在的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成员企业之间在区域内实现废弃物能量交换。生态工业园区内成员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能源节约和废弃物减量排放。
3.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河北省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由低档次、一般化产品向高档次、名牌、高科技含量产品为主导进行调整,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由原材料及初加工型产业结构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为主导进行调整,以提高县域企业经济效益,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由高耗能、重污染产品和工艺向节能型产品和清洁型生产工艺方向进行调整;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密集与知识技术密集相结合型产业进行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由小型分散向规模效益为主导进行调整。在具体模式选择上,以科技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绿色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打造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战略支撑产业,以低污染工业、现代农业为基础产业,积极培育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后续支柱产业,形成主次分明、梯级推进的现代产业体系。
4. 环保基础设施融资与运营模式
河北省各县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政府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有限,缺乏向社会资本开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条件,吸纳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的参与是不现实的。[9]因此,大多数县域适宜采用国有独资公司经营模式,由中央政府、上级政府进行投资,现行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引入社会资金参与。与政府直接参与管理的传统管理方式不同,国有独资公司经营模式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政企分开。国有独资公司经营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管网建设中的重复投资,易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经营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垄断经营和政企不分。
[参考文献]
[1] 张祝钦,郭敏英.河北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EB/OL]. finance.省略/2010-08/05/content_381220.htm,2010-08-05.
[2] 石家庄广电网.下大力气解决县域经济污染问题[EB/OL] .省略/reusable/News.aspx?id=278532,2009-05-30.
[3] 贾利娜.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分析及深化发展[J].时代经贸,2008(1):25-26.
[4] 侯伟丽.论农村工业化与环境质量[J].经济评论,2004(4):85-89.
[5] 刘源远,孙玉涛,刘凤朝.中国工业化条件下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4):195-200.
[6] 苏 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6.
[7] 刘恩财,等.循环经济模式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经济,2009(1):69-71.
[8]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处.循环经济与我省石化行业发展对策[EB/OL].hbstd.省略/html/2010_5_4_3_24_51_729.
htm,2007-11-15.
[9] 苏廷良.乡镇工业发展中的污染治理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Designation of Enterprise’s Pollution Control Mode among Counties of Hebei
Yu Zhenying, Yu Haiyan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050031, China)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科学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确保环境安全”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环境需求为着力点,从科学治理、规范治理、严格治理出发,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工作力度,推动我市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整治行动,建立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联防联治长效机制,落实经济激励政策,鼓励高污染黄标车提前淘汰;制定我市油气污染治理具体计划,10底前完成建成区现有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的油气污染治理任务;黑烟车得到有效治理,在道路上行驶的黑烟车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按照市统一要求,严格实施新车国Ⅳ排放标准,把好销售、挂牌、转入关;加强对全市加油站销售国Ⅲ标准车用燃油的监督检测与执法监管,确保车用燃油质量全面达标。
三、职能分工
(一)加快淘汰高污染黄标车
1、认真落实《市高污染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充分发挥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高污染黄标车提前淘汰。市环保局、商务局、财政局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全市高污染黄标车淘汰经济激励政策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商务局、财政局
2、建立完善党政机关和财政供养单位黄标车淘汰政策措施,市机关事务局管理会同市财政局组织制定市级财政供养单位黄标车淘汰工作方案及具体实施计划,督促党政机关和财政供养单位带头淘汰黄标车。
责任部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局
3、市交通局制定并实施公交、出租、客运、货运等高污染营运车辆年度淘汰计划,鼓励营运车辆提前淘汰更新;市公安局对已到达规定使用期限的营运车辆予以强制报废。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公安局
4、建立完善高污染黄标车动态管理台账,监督高污染黄标车按时参加环保检验,加大高污染黄标车停放地监督抽测频次,严厉查处排气超标车辆。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二)全面开展油气污染综合治理
1、认真落实《市油气污染治理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进程。市环保局、财政局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全市油气污染治理经济激励政策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市环保局会同市工信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监督指导车用燃油经营单位,制定落实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计划,10月底前完成建成区现有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的油气污染治理任务。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工信局、财政局、质监局、安监局
2、严格准入条件,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储油库、加油站以及新增的油罐车,未按照国家油气污染排放标准要求,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和处理设施的,市环保局、工信局按照各自职责一律不予审批。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工信局
3、加强完成油气污染治理的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的后续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执法检查,确保油气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三)加大黑烟车整治力度
1、公安交警部门会同环保部门,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路查执法工作,在主要交通干线和黑烟车易发多发重点区域及路段,采取随机设点路查和机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冒黑烟和无环保标志上路行驶车辆的查处力度。根据不同季节黑烟车构成比例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冬季、旅游旺季等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工程施工、客货运输及旅游客运等领域易发冒黑烟车辆现象,切实减少机动车冒黑烟现象。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环保局
2、建立并完善黑烟车易发多发重点行业和单位车辆动态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加大重点行业和单位车辆停放地监督抽测力度,对冒黑烟等排气超标车辆实施跟踪治理,确保达标上路行驶。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3、公安交警部门会同环保部门,在主要进青路口、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设置路查点,加大外地黑烟车的查处力度,对进入我市的外地黑烟车一经发现,严格依法查处。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环保局
4、继续组织开展机动车冒黑烟有奖举报活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行动,举报上路行驶的黑烟车。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5、市环保局会同市交通局,在公交、物流、旅游客运等重点行业组织开展环保达标车队创建活动,消除重点单位机动车冒黑烟现象。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交通局
(四)强化源头控制
1、新车销售、挂牌及外地车转入严格实施国Ⅳ排放标准。市工商局对汽车销售市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禁止低于国Ⅳ排放标准的汽车在我市销售;环保部门对挂牌和外地转入车辆进行环保审核,对达不到国Ⅳ排放标准的汽车,不予核发机动车环保标志,公安部门不予办理挂牌及转入手续。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环保局、公安局
2、市工信局监督车用燃油经营单位,保证我市国Ⅲ标准车用燃油的足量、稳定供应;工商部门加强对全市加油站油品质量的执法检查,对销售不符合国Ⅲ标准车用燃油的单位依法查处。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工商局
3、市公安局会同市环保局进一步提高机动车安检、环检的同步审验工作,实现车辆审验信息共享,确保机动车年环检率在85%以上。对未取得机动车环保标志或标志过期的车辆,公安部门不予受理安检。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环保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原则,成立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行动指挥组,负责制定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加强对整治行动的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和督促检查和考核等工作,确保整治行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市环保局负责整治行动的牵头组织管理,做好协调、调度、联络、通报、检查、考核等具体工作。各责任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确定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结合全市统一部署,制定本单位的实施方案。
(二)加强舆论宣传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广泛宣传“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及时宣传报道整治行动具体进展和工作成效,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鼓励市民自觉参与汽车尾气污染防治,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扎实推动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利用舆论的监督作用,开辟“曝光台”,对机动车排气污染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曝光,通过舆论监督促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三)加强资金保障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加大投入,安排好整治行动专项经费,及时、足额落实高污染黄标车提前淘汰、油气污染治理财政补助奖励资金,保障整治行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土壤污染问题突出
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有其明显的特点。
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
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
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
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
五是土壤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湖南常德市是“土十条”规定的六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也是长期以来重金属污染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在常德市石门县白云乡,有一座1500多年历史的全亚洲最大的雄黄矿。当地上万亩土地长期笼罩在砷污染的阴影中。
2014年,国务院批复的《石门雄黄矿区重金属污染“十二五”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已经实施两年,因为投入不足,进度并没有达到预期。当年媒体集中报道了石门砷污染问题。
当地环保部门曾表示,期望国家层面的气、水、土三个“十条”来给予支持和指明方向。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从土壤污染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国南方的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四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土壤修复与风险监控
受污染的土壤可以通过修复降低其风险或危害,恢复其功能,但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一般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3类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有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上世纪80年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达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优点是不破坏土壤有机质,不对土壤结构做大的扰动,成本低;缺点是修复周期长,通常不适宜对高浓度污染土壤的修复。
物理修复是指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的技术。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客土法、热脱附、土壤气相抽提、机械通风等。优点是修复效率高、速度快;缺点是往往成本偏高等。
化学修复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化学物质,通过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鳌合或沉淀等化学反应,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毒性的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固化稳定化、淋洗、氧化还原等。优点是修复效率较高、速度相对较快;缺点是容易破坏土壤结构、因添加化学药剂易产生二次污染等。
“土十条”指出,对于轻度及中度污染耕地,采用“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于重度污染耕地,采用退耕还林还草或种植结构调整。可以看到,未来污染耕地的治理将以农业生态修复为主,而重度污染耕地直接采用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来进行管控。
市场层面,证券、媒体、行业组织等对污染耕地的市场预测多以万亿计,且多在3-5万亿之间。而这均以“十二五”期间的单位修复成本(3-5万元/亩)为预测基础。未来,随着耕地污染治理技术的调整,市场将大大缩水。“土十条”中提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根据已有农业生态修复技术范畴类项目的统计,该类技术成本约5000元/亩,1000万亩的治理费用约500亿元。我国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的市场总量约为千亿规模,远远达不到几万亿的规模。“十三五”期间,耕地污染治理的市场将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
向土壤污染宣战
国务院的“土十条”,开启了我国全面治土的新里程。在人们面对“常外毒地”、“毒跑道”、“镉大米”等公共事件的焦虑时,这份历经3年修改、50次易稿的“土十条”的可谓恰逢其时。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工作基础还很薄弱,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尚未形成。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关注矿区土壤、污灌区土壤和六六六、滴滴涕农药大量使用造成的耕地污染等问题。“六五”和“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开展农业土壤背景值、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等研究,积累了我国土壤环境背景的宝贵数据,在此基础上制订并于1995年了我国第一个《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保护部2014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总点位超标率为19.4%,以轻微(13.7%)及轻度(2.8%)污染为主。而据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编制的《中国土壤修复技术与市场研究报告(2016-2020)》显示,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约为1.7-2.1亿亩(污染比例8.2%-10.2%),污染区域主要为工矿企业周边农区、污水灌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南方酸性水稻土区等。
我国从“十五”期间开始研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下,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物、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等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主题投资正当时
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未来勾画出一个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列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同时,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十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中的一大亮点。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建设“美丽中国”,预示了新市场的开启,中国经济将由此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去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对2013年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作出部署,提出要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在各项政策扶持利好的情况下,美丽中国的建设已经加速前进。
在这种背景下,环保行业的一系列政策近期陆续出台,2月18日,被称为“PM2.5”防治纲领的《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正式公布公开征求意见,提出了防治环境空气PM2.5污染的大量措施。3月上旬,国家环境保护部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山西、北京等地方性方案也陆续出台。
在相关的政策在市场发酵的同时,近期一系列的环保事件更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今年以来,十面“霾”伏,PM2.5数值爆表。2月,江苏大部、河南中西部、山西西南部等地雾霾天数超过10天;江苏、河南的平均雾霾天数分别为13.7天、9.9天,均为 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若再不采取行动,空气污染将成为诱发过早死亡的第一大环境因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警示”:“到2050年,全球每年因微小颗粒物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将会增加一倍至360万人,而大多数死亡案例都将发生在中国和印度。”
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但傲人答卷的背后,不堪重负的环境正在对我们发出一次又一次的警告。在分析人士看来,必须要平衡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所言,“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
雾霾笼罩,是危机,也蕴藏商机。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绿色投资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除了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社会资本也会将更大比例的目光转向和节能环保有关的产业。如此巨大的蛋糕着实令人对相关板块未来的走势浮想联翩。
关注二大领域投资机会
两会以来,环保股一直是市场上的主流热点板块。分析人士认为,环保行业最大投资机会是大气和水。“只要雾霾天气还在继续出现,对于相关环保概念股的关注就不会结束。”某大型券商分析师表示。业内分析师认为,随着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环保相关政策或将陆续出台,这将给环保企业带来大量订单,推动其在2013年实现业绩增长。此外,去年出台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有力推动国内烟气污染治理的推进实施,因此,中长期来看,环保板块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所有的政策和规划的落地点是订单,订单决定了相关企业的业绩。在环保事件倒逼政策加快加严的预期下,随着订单的快速释放和企业业绩的提升,环保板块的相关个股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
VOCs已被证实是形成雾霾的重要成因,其排放来自燃煤电厂、交通燃油排放以及石油化工、油品及溶剂储运等众多行业。
持续的雾霾证实了,硫化物与氮氧化物的治理只完成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凤毛麟角。接下来,作为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VOCs治理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板块。
12月20日,石化VOCs技术专业组成立,作为VOCs的重要来源,石化行业成为了最先试水VOCs治理的行业。石化VOCs也成为了空气污染治理的焦点。
然而,和脱硫脱销、超低排放等成熟的市场相比,VOCs仍然处在市场培育的阶段,当前VOCs治理的技术人才匮乏,储备不足,设计力量有限,已严重制约了VOCs污染防治能力及其企业的发展。因此,VOCs在石化行业的成败,是未来把VOCs治理推广至电厂、煤化工等领域的一面镜子,也是从业者必须突破的一道坎。。
政策东风
从2015年末至2016年下半年,关于VOCs的政策利好陆续下发。
不久前闭幕的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将VOCs纳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此外,环保部已出台VOCs的系列标准、监测技术规范、分析方法等,为“十三五”VOCs减排的监督考核奠定了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渐渐开始出现大范围雾霾,不管VOCs也好,硫化物、氮化物也好,本质还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刺激政策导致落后产能复苏的结果,因此,VOCs治理还是需要顶层设计。”
一些遭遇雾霾困扰的省市逐渐将VOCs治理提上日程,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湖南省、四川省、天津市、辽宁省、浙江省、河北省陆续正式文件,开征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污费。收费标准将根据排污者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措施情况,实施差别化的排污收费政策。力争“十三五”时期,把VOCs纳入总量减排指标,大力推进石化、塑料、印刷、家具等重点行业企业VOCs综合整治,从源头削减VOCs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以北京为例,石化企业VOCs排污费收费标准为10元/公斤,并于2016年中旬开始实施。
伴随着市场升温,全国出现了大量新注册成立的VOCs治理企业,许多由除尘、脱硫、脱硝、检测等其他行业转型过来,譬如清新环境,博天环境等,也包括部分境外企业和境外企业的。据业内人士测算,如果一切顺利,“十三五”期间VOCs治理市场预计超过1500亿元,国从事VOCs治理的企业在200-300家之间。
石化行业是最先受到“眷顾”的行业。根据环保部数据统计,2015年石化VOCs总排放量533万吨,对工业源VOCs排放的贡献率是42.2%。
事实上,早在十二五初期,就有业内人士呼吁将VOCs污染治理纳入大气环境保护日程当中。根据环保部的一份估算,过去五年,大气污染重点工程项目投资需求约3500亿元,其中,工业VOCs治理项目投资需求约615亿元。其中有近半数投资需求来源于石化行业治理,其中,化、制烯烃与PTA领域,投资需求为400亿元,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上升。
伴随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及原油战略储备的建设,国内未来需建设的油库、油站数目将逐年增长。但油气回收系统在国内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饱和率只有20-30%,这无疑将为油库、油站油气回收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如果一切顺利,石化行业将成为整个VOCs排放治理的风口,管理部门也希冀石化行业能成为未来燃煤电厂、交通源治理的切入口,届时,市场规模将会超过1500亿元。”防化研究院教授栾志强表示。
企业的迷茫
“我们相信VOCs市场会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新风向,但是我们目前还在观察的阶段。”清新环境营销总监王月淼告诉《能源》记者。
在过去五年,清新环境在燃煤电厂脱硫脱销和超低排放领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随着超低排放、脱硫脱销市场的逐渐饱和,清新环境也在寻找市场未来的突破点。此外,市场中还活跃着大大小小,不太知名的玩家。他们和巨头一起,组成了市场有机整体,但它们决策更为便捷,打法更为灵活,
但火热的表象下,难掩企业的焦虑与迷茫。多数企业认为,VOCs市场和燃煤电厂排放有着较大差别,企业还需谨慎投资。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环保企业,特别是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在转型VOCs市场中有几大难点,其一是资金流的问题。如果说煤化工零排放和脱硫脱销是草原市场,那VOCs市场就是密林,很少有寡头生存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无数小的公司像新陈代谢一样。1000万以下的小订单会越来越多,归根到底,企业的玩法要改变。”
除了企业自身需要调整姿态、变更模式,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新市场环境之外,政策的不完善更不应当被忽视。
目前,和VOCs治理相关的标准主要参照《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但这项标准出台于1996年,彼时,尚无具体针对VOCs排放的概念。
此外还有针对石化废水的《恶臭污染排放标准》GB 14554-1993,这项标准已经过去20多年,已严重不符合当下的排放标准。
去年,石化行业了行业标准,主要针对炼油厂、甲醇制烯烃、甲醇制PTA项目进行了排放约束,结果发现,这项标准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这个是一个通用性的标准,就像类似于水的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的环境质量标准。他是针对末端的标准。实质上,真正需要产业发展还应当有相应的控制标准,因为控制标准是针对污染源排放制定的,从量上都会有个规范,有个界定。现在大气、水都有了控制标准,对排放者进行约束,也就创造出了相应的提标改造市场,这才是未来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但是现在VOCs市场还很初级,对企业约束有限,所以市场规模很局限。“现在没有一家企业开始申报VOCs排放指标,关键企业都不知道怎么做。”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郭森表示。
标准难以落实的根本原因,还是对VOCs定义的不清晰。郭森表示:“别说标准了,就连我们对它的定义都是五花八门的,欧盟从蒸汽压的角度定义VOCs,世界卫生组织从挥发性角度定义它,美国环境署从光化学活性的角度来定义VOCs。但不同物质特性不一样,从采样材料,采样频次都没有相关技术规范。”
而监测环节也存在疏漏。有业内人士透露说:“现在企业监测频次不能达到效果,我们规定企业每季度都要做VOCs核查,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一年到头就做过一次。这就导致部分需要核算的参数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