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

环境设计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设计的目的

第1篇: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行为目标; 目标导向; 网络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武法提(1971―),男,山东郓城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E-mail:。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环境越来越“热闹”,海量的资源、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应用等吸引着学习者的注意力,但这些却无法为学习者提供“藤蔓”可攀,以致学习者时常在网络学习时“迷航”,这对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在目标性上的凸显与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以支持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为根本宗旨,为学习者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资源,以促使学习者能够合理自主导向学习。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 H. Schubert)将典型的目标取向归结为四种,分别是“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1]如今,众多研究者提倡教育目标应该多维化、立体化,各种不同取向的目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适于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框架。不同取向的目标体现了不同的学习观、知识观和教学观,适用于不同情境的教学。行为目标特别适于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至今依然是教育教学中采用的主要目标形式,本研究对行为目标导向下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探讨。

一、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概述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便于准确评价,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是行为目标的典型特征。[2]

“行为目标”的确立始于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借用生物学中分类学的概念,第一次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从而将“行为目标”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梅杰(R.F.Mager)、波法姆(W.J.Popham)等人领导发动了行为目标运动,从而把“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顶峰。[3]在行为目标的发展历程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他和后来的研究者对三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本文仅探讨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L.W.安德森等人修订了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提出了二维分类表,见表1,本研究参考此框架来对行为目标导向下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分析。

依据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原理,“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是为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创设支持性条件的过程,以学习共同体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对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学习平台等具体要素进行统筹规划。” [4]对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如图1所示,作为主线的“学习活动”的“定向点”(活动目标)即为知识习得,由此,行为目标导向下学习活动的设计也与知识的类型紧密相关。不同类型知识的习得对应着不同的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学习活动序列的设计要遵循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本文主要探讨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知识的习得这三个子类目标导向下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学习平台以及学习共同体的设计源于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需求。

二、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网络学习环境运行的主线,学习活动设计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明确不同类型目标导向下可开展的学习活动,才可能进一步依据学习活动对网络学习环境各要素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

(一)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组织策略

学习活动的粒度是不均匀的,师生某一个具体的操作可以看作学习活动;师生为完成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这一系列操作的总和(过程)可以称之为学习活动。我们无法对学习活动的粒度给一个明确的界定,我们只能在相对的程度上来设定一系列的活动任务和操作。由此,学习活动设计是一个逐步分解且嵌套循环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由n个学习活动组成,每个学习活动又可以分解成n个学习活动。我们认为,学习活动的序列构成教与学的过程,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总和” [5]。由此,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在于学习活动序列的组织。在行为目标导向下,可以采用讲授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支架―渐隐”策略、案例教学策略等来组织学习活动,对应的典型活动序列见表2。

(二)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

从活动的内化、外化角度来看,学习活动可以区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学习者的感知、记忆和思维活动,外部活动则表现为某种目的性的外显操作的总和。外部活动具有多种形式,包括阅读、朗诵、观察、写作、制作、讨论等。外部活动受动机支配是由一系列行动组成,行动是通过具体操作来完成的。[6]从可设计的角度讲,外部活动是可设计的,内部活动是不可设计的,但是可以通过外部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内部活动。学习活动设计虽然是外部活动的设计,但是其依据仍然是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我们从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出发,参考皮连生在《教学设计(第2版)》中提出的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和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来设置学习活动的序列,并尝试将教师的操作和学生的操作相对应,得到如下的针对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1. “事实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事实性知识是指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7]事实性知识具有点滴性、基础性、抽象概括水平较低等特征。事实性知识学习时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可以划分六个阶段:①注意与预期,学习者在心理上形成要学习某方面事实性知识的期望;②激活原有知识,学习者回想起与所要学习的事实性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③选择性知觉,学习者从呈现的学习材料中有选择地注意要学习的事实性知识;④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已激活的原有知识与新的事实性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联系;⑤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在新知识的保持阶段,新旧知识还会继续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⑥根据需要提取信息,新习得的事实性知识在要求提取的情况下由学习者从记忆中提取出来。[8]据此,我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事实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事实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来设计学习活动:(1)教师创设与所学事实性知识相关的情境,同时使学生进入到知识运用的情境中,最终引起学生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教”的目标,为学生确立“学”的目标提供参考;(2)教师在情境中不断提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知识,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会不断头脑风暴、联想原有的知识;(3)教师呈现事实性知识,学习者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式来感知新知识;(4)教师引发、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回忆、联想旧知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5)教师以多种形式重现知识,并提供多种重现知识运用的情境,学生在此过程中重复识别、运用事实性知识,从而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习者内部认知结构的改变;(6)教师安排学生间隔复习,学生必须重新提取并运用知识,从而起到强化的作用。

2. “概念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概念性知识是在一个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类型。[9]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要求学习者理解,学习者通过主动的建构过程,将新知识与其头脑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建立起联系。[10]概念性知识的抽象程度不同,其习得方法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一些特征或关系比较具体的概念性知识,可以通过观察例证而获得。例证包括正例和反例,它为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提供了具体指称的对象,从而将概念性知识形象化。学习者对多个例证有意识比较及对例证进行自我解释,以主动建构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特征或关系比较抽象,不能通过观察而习得的概念性知识,可以通过对概念性知识的言语界定(文本)的理解而习得。奥苏伯尔和梅耶等教育心理学家描绘了文本学习的主要内部心理活动:①注意过程,学习者有选择地注意文本材料中重要的相关方面;②新旧知识的联系;③新知识内部建立联系。[11]根据以上概念性知识学习的规律,我们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概念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概念性知识学习时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分为六个阶段: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内部联系,学习者对新的概念性知识进行例证的比较与自我解释,主动建构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根据需要提取信息。由此,概念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来设计学习活动:(1)教师创设与所学概念性知识相关的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教”的目标,为学生确立“学”的目标提供参考;(2)教师呈现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在概括性和包容性上一般要高于所学习的材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不断联想原有的知识;(3)教师呈现概念性知识,学习者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式来感知新知识;(4)教师引发、引导学生将新概念与其他概念(如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等)进行联系,学生在新旧概念联系的基础上理清概念之间的结构层次关系;(5)教师呈现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进行例证的比较与自我解释,主动建构对新的概念性知识的形象化理解;(6)教师安排学生间隔复习,学生必须重新提取并运用概念性知识,从而起到强化的作用。

3. “程序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安德森(Anderson,L.W.)等将程序性知识界定为“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12]程序性知识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做,因此,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要达到运用的水平,运用既包括学习者知道要运用的程序性知识是什么(即已知的程序性知识的习惯性运用),也包括学习者面临新情境时要选择具体的程序性知识加以运用的情况。[13]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ACT(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理论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陈述性阶段,学习者习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并通过对其加以解释来解决问题、指导行为;二是知识的编辑阶段,在这一阶段,陈述性知识被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习者逐渐摆脱了对陈述性知识提示的依赖,他们不需要再通过回看步骤的描述来采取操作;三是调整阶段,学习者通过泛化或辨别来对程序性知识作出调整,泛化使得程序性知识的应用范围更广,而辨别则使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只限于合适的情境中,同时,通过练习,学习者对程序性知识执行的速度也得到提高。[14]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程序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内部联系;认知结构改造与重组;提取知识。相应地,“程序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来设计学习活动。(1)教师创设与所学程序性知识相关的情境,同时使学生进入到知识运用的情境中,最终引起学生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教”的目标,以为学生确立“学”的目标提供参考。(2)教师通过情境或先行组织者不断提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先决技能,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会不断头脑风暴、不断联想原有的知识。(3)教师呈现程序性知识,学习者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式来感知新知识。(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程序性知识来指导行为;学生不断练习,以新的程序性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5)教师呈现各式各样有指导练习、无指导练习等;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得到改造,逐步摆脱对“操作步骤”的依赖,达到行为自动化的程度。(6)教师安排学生间隔复习,学生必须重新提取并运用知识,从而起到进一步强化的作用。

三、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作为网络环境中学习内容的载体,是为学习者提供给养的重要的“有机养料”。 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必要支持条件之一,学习资源的设计也源于学习活动开展的需求。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处于准分离状态,学习活动的开展尤其是“教”的活动主要借助于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支持服务来完成,一些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展也需要借助学习资源。

(一)行为目标导向下学习资源的设计框架

首先,我们对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教”的活动进行了归纳,并由此推出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学习资源应当起到的作用,见表3。

其次,我们对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支持服务开展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也进行了梳理(见表4)。从学习流程来看,学习支持服务又可以分为学前支持、课程学习支持和课后支持。[15]学前支持主要包括学习计划咨询、课程信息咨询、学习方法咨询以及学前心理测量等方面,学习计划、课程信息均可以公告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上;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推荐学习方法建议、学前心理测量量表及其结果;教师还可以在论坛中以答疑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前建议。课程学习支持主要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学习情况,给予其学习指导,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智能学习系统具有智能记录学习者学习情况、为学习者智能推荐学习策略的功能;教师仍然可以通过在论坛中与学生讨论交流给以其学习指导。课后支持主要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教师为学习者提供的答疑辅导、作业指导、实践指导、学习检测等方面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资源设计框架见表5。学习资源内容主要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源的作用包括创设情境、呈现材料、解释说明、引发联想、练习、评价、智能推荐、智能记录、反馈、帮助等。

(二)行为目标导向下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从学习资源的来源和组织上来看,学习资源可以分为结构化资源和非结构化资源,结构化学习资源是由学科教师精心设计、按预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学习材料,通常具有确定的来源、良好的结构和稳定的内容,如课件、讲稿、教学视频、练习题、测试题、FAQ等;而非结构化学习资源并非指没有结构的资源,而是指那些来源不确定、结构模糊、内容动态变化、缺乏稳定性的资源,它是在Web2.0网络应用模式的驱动下,学习者既作为学习资源的使用者又作为学习资源的贡献者所生成的未经明确教学设计的资源,如博文、论坛帖子、Wiki资源、书签资源等。[16]对于结构化学习资源,它是由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我们根据学习资源的功能对资源的形式和资源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见表6。

对于非结构化学习资源,由于其不确定性,在设计阶段我们只能预测资源的呈现形式与使用方式,但是无法对资源的内容进行预先的设计。非结构化学习资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表达观点、观点协商、记录、帮助、反馈,对应资源的形式见表7。

四、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平台设计

不论为实现何种类型的目标而搭建的网络学习环境,其网络学习平台都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的功能:(1)支持学习资源的制作、编辑、、管理;(2)支持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展;(3)支持学习活动的进行;(4)支持学习共同体的创建、管理。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以上功能主要依赖网络交互机制以及平台上集成的各种学习工具。网络学习平台设计时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首先,支持学习者无障碍访问是其实现以上功能的前提;其次,支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学生与学生的友好有效的交互;再次,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对当前网络学习环境中常用的学习工具进行了归纳并分为六大类: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管理工具、导航工具、表达工具和记录工具,其中交流工具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交流工具,评价工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工具,管理工具分为活动管理、时间管理、资源管理工具,导航工具包括信息搜索和学习向导工具,表达工具是指辅助观点/思想表达的工具,记录工具是指辅助做笔记或记录学习过程的工具,常用的学习工具见表8。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工具种类繁多,即使同一学习工具也可能兼具多种功能,如博客,既作为学习者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可用于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学习工具的类型也体现了其扮演的多种角色和功能:交流、评价、管理、导航、表达、记录等,这些工具使网络学习支撑平台能够有效地支持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总 结

网络学习环境是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环境,目标是为网络学习者提供“藤蔓”可依,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的效果。为此,我们对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文针对的是行为目标,在课程研究领域,“行为目标”曾经几乎是课程目标的同义词。任何事物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当前,行为目标备受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行为目标是教育领域必不可少的。本研究仅针对行为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后续会继续对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的行为目标导向下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Schubert,W. H..Curriculum:Perspective,Paradigm,and Possibility[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190~195.

[2]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6~160.

[4] 武法提.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J].电化教育研究,2013,(7):40~46.

[5] Helen Beetham ,Rhona Sharpe.Rethinking Pedagogy for A Digital Age:Designing and Delivering e-Learning,Routledge-Taylor &Francis Ltd.

[6] 杨开城.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新探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3.

[7] [13] 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3,69.

[8] [10] [11] 皮连生.教学设计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4,187,206~214.

[9] [12] 洛林・W・安德森(Lorin W.Anderson).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5~36.

[14] Anderson,J.R..Acquisition of Cognitive Skill [J].Psychological Review,1982,89(4):369~406.

第2篇: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

国家批准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一个总面积达30.09万平方公里的综合试验区,是集行政区域、资源、产业、企业等几种因素共生的经济体系,而不是某一个行政区域、某一个产业、某一种资源、某一个企业为核心的单纯独立的经济单元。因此,进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应着眼于柴达木的全局,打破区域、资源、产业、企业等界限,将柴达木作为一个具有系统性、复合性的经济体系,进行全方位、广领域、多层次的开发建设。在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方面,不仅要体现在资源开发的纵向延伸,同时更要体现出试验区内区域之间、资源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横向协作、横向链接和组合式综合开发,唯有如此,才能在30.09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充分的实现循环经济。

一、充分认识建设试验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柴达木建立循环经济试验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柴达木矿藏丰富,品种齐全。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目前,处理污染物的方式主要还是末端治理,不仅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差,企业缺乏积极性,而且往往只是改变了污染物的存在方式,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充分利用废弃物,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生态工业区,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对污染进行全程控制。这实际上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应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培育和壮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优势骨干企业群,做大做强新兴优势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石油天然气、盐湖、有色及黑色金属、煤炭和石棉建材等能源、原材料、水资源消耗的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及废渣、废气、废水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能源资源,提高产出效益,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可以讲,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海西的资源就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资源的效益就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海西永远是资源大州,经济穷州。

二、搞好园区科学规划

建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首先要提出园区的战略构想,进而搞好园区的科学规划。根据全州资源分布、工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州委、州政府确定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基础条件较好、资源、产业相对容易集中的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大工业园区,并且对四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大的项目布局都已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发展思路。我们要认真调研,集中各方面智慧,全力做好一区的整体规划和四园的分项规划。重点搞好“一区四园”的产业、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支撑及重大项目布局方面的规划。

三、集中精力搞好园区建设

园区建设包括产业体系培育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要根据园区建设规划,分计划、分步骤的推进“一区四园”的开发建设。在集中精力搞好四园区建设的同时,还要搞好四园区外骨干项目的建设,使其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最终形成试验区的整体循环格局。

在建设中,要统一认识,顾全大局,保证循环经济试验区在经济运行中对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资源、运输、电力等方面全力协调、服务。要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重点要推进各产业体系之间原料、产品、废弃物的相互利用,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快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开发并完善适合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效率。

四、推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对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引导企业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开发,达到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依法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益。进一步提高矿山企业准入门槛,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探索适合海西实际的资源开发、保护和管理模式,规范探矿权、采矿权的转让行为,确保优势资源和重点资源配置给经济实力强、技术含量高、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建立资源二次配置机制,逐步关闭、整合规模设置不合理、破坏浪费资源的企业,对开发进度缓慢、开发方式粗放、破坏浪费资源的企业,政府要依法和按照合同约定收回采矿权。

五、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通过技术、制度、管理创新,尽快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建立绿色技术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应尽快建立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中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区,把治理结构性污染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治理区域性污染和发展生态工业结合起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中间产品、废物、能量的循环利用,形成紧密共生的工业生态链网,尽量减轻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企业的成本――效益驱动机制和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消费需求驱动机制,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大力发展无废或少废产业市场、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垃圾末端处置的能源转化市场、绿色产品市场、相关科技产品市场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3篇: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基层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对策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established in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ollutant diffusion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natural purification function and other disciplines on the basis. It is a product of the grow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ving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引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协调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系中,县市级处于管理体系的下游,点多面广,既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自,可宏观调控,又可微观直接影响接触建设项目,能动全面的考察建设项目。因此,对基层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极为必要。

一、环境影响评价目的通过对项目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描述、预测,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建议,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项目开发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为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并给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二、基层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影响评价普遍存在滞后现象。环境影响评价是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研究。而在现实中很大一部分建设项目,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建设项目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是先评后建,而是边建边评,有的甚至是先建后评,个别的根本就不评。

2.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不高。县市级小型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重点常常放在工程分析及现状评价上,关于污染控制设备的选择的指导意义不强,国家没有控制技术分类和更新的规定。这些报告往往也将主要精力放在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价上,而不是以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景观可能产生的影响为重点。

环评文件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存在环评提出的环境污染控制设施无法实现达标排放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环评在基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效果。此类情况在第三产业类和小型类建设项目中较为常见,建设单位按照环评报告的建议建设了相应的环保处理设施,但实现正常运转后仍达不到治理效果。

2.3公众参与不足。基层环境影响评价对公众参与的强调不充分,现阶段的公众参与基本上是采用发放调查表的形式来进行的。调查表内容过于简单;而且在有限的时间、精力等条件下,往往调查范围窄,调查对象少,代表性差;再则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公众对拟建项目的内容、污染状况、污染损害不了解,很难发表有价值的意见。这样,造成个别项目即使环评阶段有公众参与,实施生产后仍然会造成对项目周围社会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污染事故和环境纠纷不断,公众的环境权益得不到维护。

2.4监管能力建设不足。目前,国家基层环保部门均实行双重领导,即行政上隶属当地地方政府管辖,在业务上接受上级环保部门领导。由于人、财、物都属于地方,基层环评执法就难免受制于地方,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局限于地区发展水平,在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选择上,就会出现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

另外,国家、省、市环保行政机构对基层环保局的任务布置得多,宏观指导少,对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效能和严格执法的监督指导不够,使基层环保局负责的中小型项目的环评执法压力大、难度高上级环保机构对下级的执法监督不力使中小型建设项目的环评执法常常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基层环评问题解决对策与措施

3.1 广泛开展环评法宣传教育,充分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在认识,掌握自然状况和社会状况的基础,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的科学调整提供可能和机遇,国内外的实践都充分说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充分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一重要手段,以保证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布局,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而达到既发展经济又不影响破坏环境的目的。

3.2加强环评队伍建设,提高环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应严格环评单位的资格审查,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单位一律不予审批,严格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和发放。对已获得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要制定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核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对限期不整改,确又不能胜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持证单位,坚决吊销资格证书,对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3.3把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总量控制轨道,突出浓度与总量同时评价。实践证明,把总量控制内容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而且大大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性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通过总量分析,可以明确区域允许的纳污量和评价项目的允许最大排污量,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只采用单位浓度评价,已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采取措施尽快推行浓度、总量双重评价制度,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污染防治措施,这不仅克服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环境目标相脱节的状况,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有效提高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质量。

3.4公众参与要落到实处。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2月14日已正式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或利害团体的意见和要求,使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尽可能多的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能够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利益,尽量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来减轻或防止对环境的影响和侵害。应遵循“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程序,严格落到实处。为此各级环保局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公众参与制度的执行。

3.5加强环境监察机构建设。要加强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力度,完善环保部门自身职能,提高对不法行为的监察力度,首先要加强环境监察机构建设。很多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是由于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造成的。促进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环境执法水平是中国所有环境制度有效实施、促进环境管理的保障。

四、结束语

基层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基层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加强基层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改进和完善基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葛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污染防治技术, 2001, 14(4):61~64.

第4篇: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

调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讨单体建筑项目设计与人和环境的协调性

关键词:单体建筑;传统建筑;协调性

Abstract: single building project design is more common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level, but in single building project design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concept has many striking resemblance, even in some ways since. Are strong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environment and the importa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design and monomer and the environment of coordination

Keywords: single building;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单体建筑项目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都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项目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项目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体现如下要求: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项目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与中国传统建筑是一致的,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同样都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

1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与传统建筑具有相同的自然观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项目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与传统建筑具有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单体建筑项目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与传统建筑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单体建筑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 单体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

第5篇: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项目驱动;JAVA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28-02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等众多手段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合理而适时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深化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举措。其中,“项目驱动”、“主动探索”、“情景创设”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等多个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此,本文针对计算机编程语言-JAVA在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提出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JAVA语言的教学,并予以实施。

二、java语言与“项目驱动”教学法

1 JAVA语言

JAVA是目前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面向对象的网络编程语言之一。在JAVA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更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学以致用,把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合理正确的JAVA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对于Java课程的讲授,我们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进行互助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边做边学”,通过实践充分理解和运用JAVA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巩固所学知识。

2 “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形成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它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旨在把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三、Java信息化教学中“项目驱动法”的实现

JAVA信息化教学中加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以一个个典型的编程项目为驱动展开教学活动,通过项目的参与,了解并把握项目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随着项目的不断拓展和层层推进,带动学生理解和掌握项目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合理的选择一个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将按照教师的引导和项目的具体要求来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编码、测试等工作,使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充分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和真实的职业情景,使他们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世界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可以看出,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在Java教学中加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将使Java语言的知识建构和再建构以及对Java获得认知和理解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

(一)“项目驱动法”在Java信息化教学中的实施

针对计算机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灌输式”讲授为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被动,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等种种弊端。改革传统理论教学,以“信息化教育技术”为平台,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方法,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多媒体室、机房,以现代化教学环境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变学生学习“被动”为“主动”。教师通过电子模拟演示、Netmmtmg等对课程、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多媒体手段教学和实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以“项目”的构建为学习主线对知识进行综合性掌握和理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打破学生的个体界限,采用自愿结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自主探索,互助协作,围绕项目主题及相关知识点展开学习、讨论和交流,从而对Java语言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研究。其过程如图1所示:

基本思路是:教师指导学生,以一个完整的Java开发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以该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由项目的任务驱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一个完整Java项目的立项、分析、设计及实现的全过程Ⅲ,通过该项目的完成使学生充分实现对Java语言的深入掌握。这种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克服以往的教学弊端,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从整体上掌握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1中可看出,整个驱动法的实施可分为四步:

1 Java项目的提出及选取

Java项目的提出与选取是“项目驱动”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项目的选取要以Java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还要考虑项目本身所能涵盖的知识面,考虑学生对所选项目的熟悉程度,必要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在这里,我们以选取运用Java语言编写“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经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该项目,按其模块功能划分,可包括:“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界面”、“学生信息”、“成绩管理”等实训项目单,从而让学生明确实现该系统需要涉及到的主要Java知识点包括类的设计、Java数组和字符串、File I/O文件操作、Java Swing界面开发,JDBC数据库操作、异常处理等。这样,就把Java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串联,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该系统的开发,始终围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每一章节时都能够明确其功能和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去。考虑到该系统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完成后即能投入实际使用,因此,该项目的选取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充分驱动学生对Java语言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 Java项目的分析与任务分配

项目提出后,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由学生分析完成该项目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然后由教师讲解必要的知识点,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若项目较为复杂,可将项目划分成若干子模块,由教师确定各子项目模块的总体要求及设计标准,由学生以分组为形式进行子项目的分析和讨论,项目开展的每一阶段,都须以组为单位提交标准化、规范化的阶段性文档,并要求组内成员执行严格的文档评审机制。在项目设计与任务分配时要力争做到低耦合、高内聚、降低项目模块间的耦合程度,从而获得较高的模块独立性以利于任务的分配。以运用Java创设“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在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功能设计,可将该项目系统划分为“管理系统登录模块”、“学生信息模块”、“成绩添加模块”、“成绩查询与修改模块”、“成绩打印模块”等,对于各子项目模块的分配可根据项目的功能需求和具体的项目任务以分组为单位进行划分和下达,各分组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各任务模块的设计、编码、测试,并付诸实施。

3 Java项目的完成与测试

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都可以分为设计、编码、测试和文档等四个主要工作,各分组完成各自相应的任务,项目实施期间,学生要学会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查资料、读教材、互相学习交流来不断的修改和完善项目,使学生既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又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主导思想,教师仅对其中难点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施期间各分组应对各子项目模块进行严格的交叉测试,测试结束后,各分组提交所有相关软件及文档,由教师随机将软件系统交叉试用,发现错误,反馈给相关分组进行修改、完善。测试环节主要是使学生开发出的Java软件作品尽量与商业化接轨,要求学生掌握Java软件从制作到发行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软件质量意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4 Java项目的评价与总结

Java项目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分组为单位进行项目作品的展示,点评项目的优缺点,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对出现的优秀作品应及时给予表扬,并让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相互吸取作品中好的理念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提高学生JAVA应用的各项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以崭新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自由的知识、新颖的方法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在信息化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法”对计算机JAVA编程语言进行现代化教学,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Java的教学过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Java“教学”为“求学”、“索学”,整个Java教学过程以信息技术环境为平台,以项目的合理实施为主线,学生按项目所需知识自主组织学习流程,可以说,这种Java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通过针对性的Java开发项目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了学生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

参考文献

[1]田晓玲,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学模式的变革[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5(4)

[2]郑淑荣,项目驱动与非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对比分析,教育科普,2011(9):61

第6篇: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工业大道项目;环境评价;环境保护措施

1.引言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与八步区毗邻,西邻钟山县、昭平县,南接梧州市苍梧县,北连富川瑶族自治县和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行政区总面积2022平方公里,驻地为原西湾镇区,由三部分组成,即原西湾镇区及南、北两个工业区,距贺州市中心约6公里。根据《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总体规划》(2009-2030)要求,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开始实施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工业大道建设工程,该项目共包括3条道路:分别为:工业大道,西发街、下马岭横三路,与公园西一支路、公园南一路、公园南二路、平桂大道都有设计交叉路口,它的建设将完善道路沿线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周围环境,方便居民生活和出行,大大降低平桂管理区乃至贺州市的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经济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

2.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工业大道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

2.1 施工期环境评价

(1)大气环境

施工期的主要污染是TSP、作业机械废气和沥青摊铺过程中的沥青烟,建议在易扬尘的作业时段、作业环节采用洒水的方法减轻TSP污染,只要增加洒水次数,可大大减轻TSP的污染。施工机械数量少且较分散,产生的机械废气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建议本项目购买商品沥青,不存在熬化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沥青摊铺时选择密闭加热摊铺装置,以减轻对空气环境和周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

(2)声环境

项目敏感点路段施工时最大影响局委办、西湾矿务局。因此项目施工方需严格控制施工时段,在中午 12:00~14:30和夜间22:00~次日06:00禁止施工,对高噪施工设备,做好施工人员的保护工作,可将施工噪声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3)固体废弃物环境

本项目建设施工弃渣将按照平桂管理区有关渣土排放管理规定,办理好排放手续,获得批准后方可在指定的受纳地点排放。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并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不会对环境形成二次污染。

(4)排水工程坏境

根据资料,项目施工营地主要选择沿线的农业和单位用地,周围多为农田、草地。本文推荐采取分类处理这些废水的办法:施工生活废水采取清污分流处置,厕所等高浓度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和当地农民协商将其用作农肥不外排;一般清洁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后就近用作周围农田、林地浇灌用水不外排,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施工作业废水经收集除油、沉淀后处理后上清液可用于周围农田、林地用水不外排,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路基施工期雨季地表径流水经沉淀后再排入周边沟渠和河流中,可将径流雨水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2.2 营运期环境评价

(1)大气环境

项目运营近、中、远期,敏感点处NO2日均浓度值及小时最大浓度值均可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叠加相应浓度背景值后,项目沿线敏感点大气环境质量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为了预防项目汽车尾气对规划新增敏感点的影响,本报告建议在规划设计本路段两侧时应在道路与居住区之间预留绿化用地以减低道路营运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对该片区居住用地的影响。

(2)声环境

项目运营近、中、远期,对于规划的临路建筑,第一排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区域昼间噪声均可达到4a类标准,夜间噪声超过4a类标准0.92dB(A)~7.57dB(A),工程营运期将对沿线两侧敏感点产生一定影响。

(3)固体废弃物环境

营运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运输车辆撒落的运载物、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装载的货物、乘客丢弃的物品等。由于拟建道路建成后有平桂管理区环卫部门和城市绿化部门对道路全线进行养护,在对道路进行养护的同时,也对沿线的垃圾进行收集,清扫、集中处理,故营运期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不大。

(4)排水工程环境

项目全线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项目雨水结合地形、地势以及不同的汇水流域,合理布置雨水管道,雨水重力流就近排入雨水系统。雨水经收集后分段分别汇入西湾大道和电厂路雨水管网。

污水排向分段分别汇入西湾大道和电厂路污水管道,最后进入平桂管理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处理达标后经排水渠道排放至相思江。

3.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工业大道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

3.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环境防护措施

道路施工过程中,沥青搅拌、碎石拌和都采用厂拌方式。施工现场应设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必须保持现场周边环境整洁,所产生的废弃物必须日产日清,工程竣工后必须做到工完场净。拆迁工地要随拆随洒水,拆迁后要立即进行简易绿化。大风天气禁止进行可能造成扬尘污染的露天作业。施工车辆排放的尾气应满足标准要求。路面摊铺应选择有毒气体产生量小的温拌沥青技术,减少沥青烟排放量。

(2)声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进行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对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其入场施工。具有高噪声特点的施工机械应尽量集中,施工时准备工作充分,做到快速施工;在距村庄比较近的区域,施工时间要安排在昼间,夜间施工须经相关部门批准。打桩作业严禁夜间进行。物料及弃渣在运输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运输路线穿过居民集中居住区及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并在运输时间上加以限制,6:00以前、21:00以后应禁止施工运输。

(3)固体废弃物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产生的弃渣将按照平桂管理区有关渣土排放管理规定,办理好排放手续,获得批准后方可在指定的受纳地点排放。施工单位应配备管理人员对渣土垃圾的处置实施现场管理,渣土运输的车辆必须设置密闭式加盖装置,并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路线进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应以专门容器收集,由环卫部门有偿清运,不允许随地乱抛,或混入建筑垃圾,影响环境卫生。

(4)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人员临时居住点设化粪池、垃圾坑,并及时清运;建材堆放时加以覆盖,防止雨水冲刷。含有泥沙(浆)、水泥等物质的施工废水,应当经临时沉淀池处理达标后,方可外排。含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如施工水泥等)应远离饮水井和水源地,各类筑路材料应有防雨遮雨设施,水泥材料不得倾倒于地上,工程废料要及时运走。严格管理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严禁油料泄漏和随意倾倒废油料。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清洗水和施工机械的机修油污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3.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营运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汽车尾气。由于拟建道路预测车流量较低,营运期汽车尾气的排放对道路沿线的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道路沿线空气质量可以满足 2类标准要求。但随着道路的运行,通行车辆逐渐增多,汽车尾气污染将有所加剧。为控制汽车尾气污染,通过严格执行尾气排放车检制度、要求车辆安装汽车尾气处理装置等措施,同时要加强管理,对于运输易产生扬尘物品的车辆必须要求加盖苫布,禁止散装未加盖苫布车辆上路,以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声环境保护措施

拟建道路营运后将对道路沿线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营运中、远期,随着交通量的增大,噪声的超标范围、超标量逐渐增大,尤其是对距道路较近的第一排建筑物影响较大。道路建成后,采取对临街居民采用隔声窗等降噪措施,合理规划道路沿线建筑,对道路过往车辆采取控制行车速度、控制车型等措施,道路两边保证一定宽度的绿化带等措施,降低营运期运输车辆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

(3)水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项目营运期对区域内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下转第26页)(上接第24页)自于汽车尾气排放物随路面径流对水体造成的污染。道路营运期各种类型车辆排放尾气中所携带的污染物在路面沉积,汽车轮胎磨损的微粒,车架上粘带的泥土及人类活动残留物,车辆制动时散落的污染物及车辆运行工况不佳时泄漏的油料等都会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其中主要的污染物有石油类、有机物和悬浮物,这些污染物随着天然降雨过程产生的径流进入水体,将对这些水域产生一定的污染。

本项目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方式,雨水经雨水管网收集后排入附近地表水体,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后排入平桂管理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减少区域污水随意排入附近地表水体,有利于保护沿线地表水体的水质,改善投资环境。

(4)生态补偿措施

项目建成后原有的农业生态结构全部被破坏,区域生物量有所减少,因此项目建成后要进行道路绿化。另外,道路两侧新开发土地的房地产项目,应按照一定比例面积建设城市绿地和小区绿地,可补偿一定生态损失。

同时,为防止水土流失,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水土保持:①施工单位应随时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了解降雨的时间和强度,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②施工时要随时保持施工现场排水设施的畅通,地质不良地段的路基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③雨季填筑路堤时,应随挖、随运、随压,以保证路基的质量。每层填土表面应平整,并应形成2%-5%的横坡和碾压密实;④当暴雨来临前,路基边坡铺防护物,如用草席、土工布、草编袋进行覆盖,同时按要求设置泥土沉淀池;⑤在堆土场及拌合场等周围,设土工布围栏,以减少灰土随雨水流失,污染环境;⑥无法用作路基填料的废方应合理弃置,禁止乱堆乱弃,避免水土流失造成二次污染。

4.结论

被调查公众有82.1%的公众持支持意见,25.0%的公众持有条件支持意见,10.7%的公众持无所谓意见。被调查的公众主要关注问题为征地合理补偿问题;道路施工过程中汽车尾气、噪音等对居民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营运期夜间噪声和路口出行安全等问题。本报告认为只要建设单位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加强项目的环境管理,控制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有效落实各项环保措施,能有效解决公众所担心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建设项目符合平桂管理区分区规划,将完善管理区交通路网系统,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设期间和建成通车后对道路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建设单位只要合理开发,遵守“三同时”的管理规定,切实执行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项目建设对区域环境的不良影响,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威.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电大理工,2009(1).

[2]牟文.项目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第7篇: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技术评估;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96-02

1.引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建设单位在实施项目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环评技术导则、标准等编制的技术性文件,该文件经行政审批后方可实施项目的建设Ⅲ;环境技术评估作为行政审批前重要的一环,主要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质量进行审核,评估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综合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为更好的指导环评编制人员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提高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归纳和总结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评价标准

项目执行的排放标准有以下几点:(1)标准适用错误,有(项目拟建地)地方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地方排放标准,有行业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行业排放标准,行业和地方排放标准都没有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2)目前行业排放标准中只给出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无排放速率限值,环评报告中建议废气排放速率参照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3)遗漏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和排气量以及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参照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规划与产业政策相符性

3.1规划相符性

(1)项目所在区域或园区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定位、用地规划、环保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内容的缺失或者阐述不清,导致项目与项目拟建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相符性分析阐述不清。

(2)结合行业或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如区域固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长江岸线规划、交通规划等)要求,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

(3)项目与园区环评批复相符性分析缺失或不全面,从而无法体现园区规划环评对具体建设项目环评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3.2产业政策相符性

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应结合国家、省、市、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禁止投资项目目录、行业准入条件进行分析。

4.工程分析方面

4.1现有项目回顾性评价

现有项目环评与实际建设及运行情况(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线数量及规模、生产时间、公辅设施、环保设施)介绍不清,导致现有项目实际的产品方案(包括产品种类与实际生产规模)、污染物“三本帐”及总量控制情况、环境管理情况模糊不清,未能结合现有项目实际建设分析其存在的环保问题。

4.2拟建项目工程分析

遗漏项目产品标准,主体工程建设内容不明确,公附工程建设内容及依托的可行性分析不够,缺少产品与设备匹配性分析,设备变化情况介绍不清(包括本次新增设备、拟淘汰设备名称与数量);生产工艺介绍不清,产污环节分析存在遗漏,物料平衡及水平衡数据前后不一致,污染源强核算缺少依据,废水征污染物源强核算缺失或不合理、废水处理方式不合理;废气产生、捕集方式、排放去向阐述不清;固废种类及属性判定错误,固废产生量核算有误;非正常工况设置不合理。

5.污染防治措施论证分析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缺乏依据,仅是处理原理的简单罗列,无处理方案的比选过程,未能提供成功运行的_[程实例;未给出废气的捕集方式、捕集率,废气产生设备与捕集装置的连接方式及结构形式,遗漏排气筒设置合理性分析;污水接管可行性分析中缺少污水处理厂目前实际接管量及运行数据分析;固废处置可行性分析未能完全按照苏环办[2013]283号文要求进行编制.缺少危废处置单位处理工艺可行性分析;地下水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未覆盖所有的重点区域。

6.环境现状与影响预测分析

6.1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现状超标原因分析不能使人信服;大气及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设置不符合导则要求,监测因子不全;遗漏项目拟建地周同200 m范围内敏感点环境噪声临测;地下水环境现状达标性分析采用的评价标准不合理;区域污染源调查缺少与项目排放同类特征污染物污染源的调查。

6.2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参数确定不合理,未进行异味气休的嗅阈值达标分析,遗漏周围敏感目标的达标分析或者预测结果未叠加背景值,改扩建项目未给出全厂卫生防护距离范同设置;改扩建项目环境噪声评价因子设置不合理,未完全按照苏环办[2013]283号要求分析固废从产生、暂存、运输到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

7.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术能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等5个方面全面分析项目清沽生产水平,同类先进企业的清洁生产数据没有来源;改扩建及搬迁项目应通过本项目建设前后各指标的比对,体现清洁生产水平的提升。

8.环境风险评价

未能按照《建没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要求进行物资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价因子的确定依据不足;最大可信事故的源强核算未给出计算参数,未进行最大可信事故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预测;安全事故引发的次生、伴生的环境风险关注不够;风险防范设施如事故池、消防水池等的设置未给出计算依据或依据不足;风险防范措施缺乏针对性,应急预案不符合实际。

9.公众参与与总量控制

9.1公众参与评价

合同及委托书中未注明时间,无法核实公示程序的合法性;部分项目的公示网站无法打开;缺少在项目拟建地或居民点进行现状公示的照片;公示内容与项目建设内容存在出入,调查对象未覆盖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敏感目标,遗漏公众参与“四性”分析内容。

9.2总量控制方面

技改扩建项目的以新带老削减量与本项目排放量混为一谈,未给出技改扩建前后污染物排放量(废水术同时给出接管量、污水厂最终排放量)、以新带老量、技改扩建前后变化量、需重新申请的总量。

10.附件及附图

10.1附件

未能附具所有附件,经常遗漏的附件主要为环评合同、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危废处置合同、污水接管合同、园区环评批复等,环评文件修改清单未能逐条说明修改情况。

第8篇: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机电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工艺;污染物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就是污染源调查与评价。要保证环境的质量,首先必须确保不出现污染源缺项。只有全面地了解机电行业环评的特点,在编制环评报告时才能做出准确和客观的评价。机电行业的特点是工艺材料品种广、工艺设备多、工艺过程复杂及污染物来源分散,有多项危险废物产生,有的工艺还有放射性污染产生。在对机电行业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1.工艺材料品种广

机电行业使用量最大的材料是钢材、铸钢、锻钢与铸铁等。现代制造业,非金属材料也普遍在使用。材料不同,加工工艺就不同,产生的污染也就不同。

1.1钢材

钢材一般在机械加工前要做除锈处理。尤其是热轧钢板,主要是去除热轧工艺过程产生的坚硬难除的氧化皮,多数采用喷丸、喷砂工艺,除产生噪声污染外,还产生粉尘污染,特别是喷砂除锈的粉尘量很大。对冷轧钢板,主要是去除其表面的油脂,多数采用酸洗工艺,之后需用碱中和、用水冲洗,产生酸、碱污水。也有采用有机除锈的,要产生有机废水。

不同品种的钢材,产生的污染物也不同。如板材、型钢、管材一般要进行焊接加工,应关注的主要是焊接工艺产生的烟尘污染。对受压件,为保证焊缝内在质量要进行“探伤”,则有放射性污染。当然还有无规则的非稳态噪声污染和钢屑固废污染。有的焊缝还需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焊接应力、减少焊接变形,则应考虑退火窑炉的污染问题。而元钢、铸钢、锻钢,一般要进行切削加工及热处理,除了噪声污染、钢屑固废外,要涉及废冷却剂、废棉纱等“危废”和窑炉污染问题。

1.2铸铁

为便于加工,铸铁件一般要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铸造应力、降低其表面硬度,这就要产生退火窑的污染问题。铸铁是脆性材料,含碳量高,切削加工时不需要使用冷却液,这与钢材明显不同。铸铁可焊性很差,一般不存在进行焊接加工的问题,相应的焊接污染也就不存在了。这又是与钢材明显不同的一点。

1.3非金属材料

1.3.1矿物油

矿物油可用于设备本身传动件的、液压设备动力的传递、切削加工中的冷却及产品性能的检测。上述工艺过程使用矿物油产生的废矿物油、废棉纱为危废“HW08”。

1.3.2乳化液

乳化液包括皂液、烃水混合物、乳化液、切削剂、冷却剂、剂等。它们使用后产生的废乳化液为危废“HW09”。

1.3.3表面处理材料

表面处理材料包括各类酸、碱、除油剂、除锈剂、电镀液、磷化剂、亚硝酸盐等。在工艺过程中使用这些材料后产生的废电镀溶液、淤渣、污泥、酸碱渣、氧化槽渣、磷化渣、亚硝酸盐废渣,属于表面处理废物,为危废“HW17”;表面处理产生的废酸为危废“HW34”,废碱为“HW35”。

1.3.4产品表面防腐涂料

各类油漆、真漆、罩光漆、聚氨酯树脂涂料、聚乙烯树脂涂料、环氧树脂涂料、双组分涂料、静电喷粉料等产品表面防腐涂料,在生产配制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为危废“HW12”。

1.3.5氰化物

热处理、渗碳、渗氮与电镀时,产生含氰热处理钡渣、含氰污泥及冷却液、含氰热处理炉内衬、渗碳氰渣,为危废“HW07”。电镀和电子零件制造业中电镀工艺、镀层剥除工艺中产生的含氰废物,为危废“HW33”。

1.3.6石棉

石棉材料包括石棉绳、石棉板、石棉布等,在生产中会产生石棉废物,为危废“HW36”。

2.工艺设备多

建设项目应列出全部设备的明细及汇总,包括其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尤其应关注各类高速运转设备与液压设备。为了保证上述设备良好的工艺性能,设备的运动零部件必须要有良好的,使用到较多的油。连同液压设备用油,使用中或使用到一定周期后,需要进行净化处理。洁净的油一般可以回用。产生的油渣、废矿物油,为危废“HW08”。

3.工艺过程复杂及污染物来源分散

机电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加工工艺,大体可分为热加工工艺与冷加工工艺。

3.1热加工工艺

热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铸造工艺、锻造工艺、焊接工艺、热处理工艺等。热加工工艺的共性内容是都要有热源。不同的能源、不同的燃料、不同的加热方式,产生不同的废气、废渣及噪声污染。

3.1.1铸造工艺

铸造工艺产生的污染源主要有三处:第一为型砂处理和铸件清砂环节产生的粉尘和噪声污染;第二是在型芯制作、精密铸造及表面铺煤粉时产生的甲醛、氨及芳香族污染气体;第三为对铸件进行退火处理时,应关注退火炉的窑炉污染。

3.1.2锻造工艺

锻造分为“锻压”与“锻打”。后者锻锤的冲击速度大,产生的打击噪声很大,设备振动也大。不管哪种锻造形式,应关注的主要是噪声、振动及氧化皮固废。

3.1.3焊接工艺

焊接过程中对不同的材质应采用不同的焊接工艺,最常见的是普通碳钢的焊接。焊接时产生烟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物等,其中最重要的焊接毒物为氟化物,其尘埃粒径为1mm左右。此外,还有噪声、高频电磁辐射、光辐射及焊渣等污染。

3.1.4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当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污染物主要有3种:一是氰化物,它产生于氰盐液体渗碳、碳氮共渗,黄血盐、赤血盐盐浴分解产生的氰根以及碳酸盐盐浴加入尿素或缩二脲生成的氰酸盐。上述工艺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泥、废液及炉内衬等,为危废“HW07”。二是淬火剂及淬后的清洗废水,它含有盐浴炉盐类。三是表面处理时渗氮有氨气泄漏。氰化过程有含氰废水排放;氧化过程有废碱液、废酸液及HCl气体排放;渗硫过程有废碱液和废盐渣排放;磷化过程有磷酸盐废渣排放。其他有机溶剂进行气体渗碳时可溢出苯、甲苯、甲醇等气体。

3.2冷加工

冷加工工艺除一般的噪声、振动、切屑等污染外,在环评别需要关注的是“危废”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设备、切削加工、液压传动等过程。主要是废旧油渣、液等,为危废“HW08”与“HW09”。

4.结语

以上只是对部分机电行业的材料、设备与工艺进行分析。虽然机电行业建设项目污染较轻,但如果对上述的特点认识不足的话,在编制环评文件时就容易发生污染源遗漏、污染物缺项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提高机电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杜锐,郭永葆.机电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关键问题[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2]翁平.浅析机电行业环评报告的工程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10).

第9篇: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

2014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起步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精心组织、合力推进,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总结评价好今年工作,现就开展2014年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验收、绩效评价和年度工作综合考评工作通知如下。

一、验收检查内容

(一)对2014年各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行考核检查。主要考核各地领导重视、组织推动、专项投入、机构建设、帮扶落实、档案管理情况等。

(二)对2014年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验收检查。主要检查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填报省下达的任务要求和项目工程完成情况,包括项目投资额、建设规模、放大效应倍数等。

(三)对2014年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资金补助项目进行绩效检查。按照省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试行)总体要求,开展好2014年度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县、市对省级重点村补助项目的绩效考核,检查补助项目决策过程、资金到位、资金管理、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产出指标和效果指标6个方面、14项;省对县、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情况整体绩效评价。

二、检查方法步骤

验收检查主要是采取重点村自查、县(市、区)自查、省里与市州抽检复查的形式进行,通过听取汇报和座谈、实地检查和查阅帐目、资料等进行逐一对接核实。检查验收从2014年12月10日开始到12月末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重点村自查。到10月15日,省级重点村要抓紧完备今年相关工作,未完工项目要抓紧完成项目建设,做好工程决算,做好资金拨付,健全账目和票据。做好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检查材料准备,主要材料有:绩效报告、项目验收及绩效评价表、省财政拨款指标文、重点村生态环境情况说明、农民满意度调查表、重点村项目申报书、补助项目账目和票据等。

第二阶段:县(市、区)检查。从12月6日到12日前,以县(市、区)为单位,对所辖各重点村工作进行总体检查、项目实施验收和绩效评价。各县(市、区)要规范履行好省级重点村项目验收、绩效评价、年度工作评价的相关手续,总结和起草好本级工作报告,完备相关检查资料。

第三阶段:省、市(州)联合检查。从12月13日开始,省新农村办会同各市(州)新农村办、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联合检查,深入各县(市、区)进行检查验收,听取各地工作汇报,与重点村逐村对接核实,深入现场抽查,对各县(市、区)、各个重点村工作做出验收评价。

三、有关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各地要切实加强对这次检查验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力推动。各级新农村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组织精干力量,集中时间,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检查验收任务。

二要认真准备。这次验收检查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资料和表格,各地要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做到不漏内容,不疏忽环节,不流于形式;要建立健全绩效数据采集、跟踪检查、考核验收、分析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规定和政策,实现验收考核评价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