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美老师的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古诗词;改革;创新;情境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享受前人给我们创造的优越历史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将这些无形的财富不断地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小学语文古诗词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我们能够依靠这些文字深切地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所想、所见以及所经历的事。文人墨客通过古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着自己或者开心,或者忧愁、或者思乡、或者思人、或者赞美、或者抨击等等各种各样的感情以及心理状态。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一部分,在引导学生学会古诗词、理解大义的同时,还要感受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感受古代诗词歌赋的熏陶,感受他们用写诗作词来抒发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用来寻找知音之人,就如同现代人用歌表达情感是一样的。这次的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打破了以往的旧的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更加尊重学生、尊重人文教育,全面诠释“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概念,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应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生字生词,自己借助有效的手段,例如,新华字典,古代汉语字典等,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电脑、电话查询,自己尝试着去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含义,揣摩诗人内心的状态等,在课堂上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梳理。
二、激发想象力进行故事转换
古诗词与现代文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现代文言简意赅,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接近,而古诗词有的晦涩难懂,一词多义。在不明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以前老师在讲古诗词的时候,都是带领学生读通顺了,然后逐字解释,再机械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一首诗下来寥寥数语,既缺乏诗人创作的意境美,又使整首诗显得生硬,作为小学生更难以理解,同时就会给学生造成古诗词很难的心理障碍。
小学生单纯无杂念的想法和他们不受约束的特有的丰富想象力,老师稍做指引,就可以大刀阔斧,天马行空。老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就做出情景假设,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求知欲望。在带领学生通读全诗之后,把较难理解的字或者词进行解释,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以及想象,对整首诗进行复述。以唐代诗人骆宾王的《鹅》为例,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基础的学生都能较容易地理解,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对鹅再熟悉不过了,在熟读之后,对生字生词进行解释,然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基于对鹅的印象进行修饰,弯弯的脖子、蜡黄的嘴、洁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再加上在水里游泳的场景,一首诗应景而生,学生把自己也加入到画面当中,贴近生活的同时感受到了动物的乐趣,又学好了古诗词。
三、编排话剧
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写景静态诗词,可以采用以上方法,但是不免有些枯燥,而对于有的古诗词在创作过程当中,可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发了某种感情,低年级的学生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很难理解。但是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情境,有了前因后果,进行补充,以简短的话剧、小品等形式编排出来,加之在编排过程中的乐趣来增强记忆。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老师可以编排两到三个场景,第一个是在乡时期,第二个是年轻时离乡,第三个是年老时回乡(主要是第二个和第三个场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离开时的那些人变了样子,自己也变了样子,就连新出生的孩子都不认识,一种孤单单的落寞感油然而生,加之感慨时过境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从诗中的儿童的角度来看待文章,家里来了个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既好奇,又害怕,很多复杂的情绪,就会问:“你是谁啊,你找谁啊?”等等一系列的话,不同的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就依靠我们全体老师共同的努力,不埋没孩子们的天性,又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古诗又会有新的认识。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学习在整个学生时代都占有很大比例,学习古诗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所有老师共同努力,小学语文老师要给学生打好基础,努力地去发掘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一、初读知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如:自读、对读、群读,又可默读、出声读等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 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朝”“舍”都是多音字,我先引导学生读,在读的基础上想“朝雨”“客舍”的意思,学生明白后,自然就知道读音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就能选择正确的读音了。
二、精读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理解,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开始学生会比较慢,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悟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词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知诗词的基础上学会初步鉴赏古诗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中考对古诗词的要求不高,只在“积累与运用”题中默写名句,“古诗鉴赏题”也只考查学生对诗词大意的了解,于是,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只是读读、背背,对内容点点了事,未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优美境界,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目的,以致初中古诗词教学显得相当苍白。笔者认为,有必要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诗歌海洋中吟咏性情,在古典文化里陶冶性情,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里放飞心灵,唤醒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诗词的意象、主题、诗人主体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诗词鉴赏审美能力。
一、探究诗词的意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明朝诗评家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只要把握了诗词中的意象,就不愁对整首诗境的领会了。探究意象,可采用“合作研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一般会提出“意象是什么”“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小组搜集资料,然后交流研讨,解决问题。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和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诗词意象。“所谓意象,不是模仿的客观生活形象,而是根据生活形象为素材所创造的意中之象——理想的审美形象,渗透诗人情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李白《静夜思》诗里的那一轮明月,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只需稍稍点拨,学生很容易明白诗歌里的“月”是诗人寄托思乡怀人情感之物。而学生也从搜集的更多写月的诗句中发现,“月”的这一传情达意的作用在古诗词里比比皆是,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举例、引证,至此,学生对这种在古诗词中反复出现、表达特定情感的惯用意象开始有所感知。
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电脑室、图书馆、印发相关资料等多种资源,指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诗词意象的资料,并分小组交流研讨,分类整理资料,将古诗词惯用意象(如“柳”“酒”“水”“梅”等)及其含义,代表性诗句及理解等内容整理成表格或文章的形式,作为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学生在对诗词的分类整理、交流讨论中,通过体味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把握作者隐含在内的思想情感,学会思考各种意象在中国人意识中的文化意蕴,培养和发展了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探究诗词的主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说:“教学生学习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探究古诗词的主题,正是着眼于诗歌的整体,让学生把学过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或同一主题的诗词进行整体感悟和理解,使他们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理解,甚至上升到文化、生命的层面。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诗文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凝练,蕴含哲理。为了传承祖国经典的文化精髓,在孩子们心灵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提高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语言和整体的语文素养,另外,《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落实这一目标,古诗词诵读书写是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把经典古诗词诵读进行有机的整合已成为必然。
诗词是清泉,荡涤着心灵的尘埃;诗词是甘露,滋润着求知的心田。金沙二中以"书香校园"、"三声校园"为载体,在全校大力展开诗教工作。呼吸着诗词的气息,流淌着诗词的血液,应和着诗词的韵律,浓郁的诗歌创作氛围给我校师生提供了各显身手的舞台。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词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应当担负的历史使命。
初中古诗词书写的教学重在诗词诵读。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词书写教学的有效途径。
初中古诗词的书写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积累。以课堂为主要空间的古诗学习,是培养学生"自能学诗"的主要阵地,对古诗意境进行探索,深入诗境,产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和多元化的感悟。诗歌是人类情感的灵光乍现,每一诗行都活着诗人鲜活的灵魂,在诗歌的天空中放飞心灵,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兴味。当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诗歌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化。"古诗词无不反应社会现实,但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及古诗抽象、含蓄的特点,均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了解古诗词,更好的把握古诗词的内涵,要学生积累相近、相关素材,学习不是孤立的,课外的积累老师要经常检查、同时开展一些竞赛,会有很好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的平台,增加阅读量,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古诗词能力。
无数的写作实践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在写作中除了能围绕中心,组织好材料进行写作,还要进一步提高写作层次,提高语言的的表达的能力。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先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他从颜色和形状对柳树进行了描绘,后两句用在设问和自答的修辞格式,赞美了春风给万物带来了生机,给大地披上了绿装,这样比喻贴切自然,不是描绘春天的柳树的特点,还给人带来了一种的美好的享受。在这一首28字的绝句中,诗人就运用了多种的手法,他把能表达的内容写得如此美妙,在写作中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就值学生认真学习,面对一个简单的实物,如何能把它表达得更为细致,写得更加感人,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就一定会使文章的语句更为出彩,所以教师教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对于一些修辞手法也要多加分析,细细想想作者这样运用的好处,时间长了,学生们就能从中感悟出许多技巧。
时代在向前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度不能按部就班模仿别人的做法,写作已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变换角度,让自己写出的内容不落俗套。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就要求学生通过作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中,学生要想把自己表达的看法讲"深"讲"透",作为教师再指导学生写作实时就不能随便让学生选择一件事来写,而应发人之未发,能让读者能有与众不同的感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至于落入俗套。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词;网络资源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小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作佳篇,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充分说明古诗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躁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
近年来,我校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我校教师创意,运用网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古诗词教学。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应用网络资源,使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把学生置于宽松,和谐地学习环境中。如在教学《咏柳》这首诗时,带领学生进入网络教学平台,点击视频动画,随机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学生在悠扬的古筝曲中仿佛来到河边,与诗人共赏美丽青翠的柳树。学生激情高涨,思维活跃,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中了。我趁机板书课题“咏柳”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柳树好美,值得人们去歌颂、赞美。这样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把枯燥、乏味的文学符号变为有声、有色的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情境,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感知。
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我曾经听一位老师教学《七律·》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教师提出“金山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与“寒”是在写天气的变化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放录像,让学生谈感受,体会“暖”与“寒”的意思。从一寒一暖,一喜一悲,两场战斗体会战士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后的心情变化。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三、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想象诵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我曾经听一位老师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词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了解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2)精读词,品“醉”悟“最”,弄清诗人所描绘宁静、和谐的村居之景。(3)研读词,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陶醉”。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生活无忧无虑的朗读基调,精读词引领学生想象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这安居乐业的生活;研读词时引领学生体会诗人对这安居的向往与企盼,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的热爱。
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迅速在精彩纷呈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意境美。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使学生很难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而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是多元的。因此,运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可以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
网络教学平台进入课堂,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大提高了古诗词教学效率,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此来丰厚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意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41-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要求,它是对传统教学‘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挑战,是对学生单一呆板感观的扬弃。”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充分展示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网”探背景,掘兴趣,走进诗境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诗词发展根深叶茂,对小学生来说,要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诗词的意境之美有些困难。学习古诗词只有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写作心态、历史背景,才能诱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因此,在每学习一首古诗词之前,我们都会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上网,利用网络技术寻找、查看、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该诗词的作者概况,历史背景和相应的简介,以此使学生对所学的诗词有个粗略的了解,奠定一定的教学基础。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一诗时,我们让学生从网上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背景材料,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当时金国欺辱宋王朝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和认识了诗词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我们通过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便很快领悟了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深意,感情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诗词的意境当中,正所谓“情动而辞发”,有感情的颂读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
为了进一步的让学生自己感悟《示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课下又安排学生在网上查看有关唐朝和宋朝的历史资料,通过了解,学生知道了:唐王朝由于采取了比较自由的政策,诗人的思想获得的较大的解放,才出现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豪放,使得唐代诗歌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到宋代,尤其是北宋后期至南宋初期时间,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激烈较量贯穿整个时代,国土分裂,政府软弱,才能有陆游“尽复汉唐故地”的悲壮疾呼。
可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探究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可使学生深刻理解诗词的创作环境,对更好的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将“读”和多媒体结合,激发兴趣,进入诗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就古诗词来说,受其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言简练,内涵较大等特点的制约,这就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有层次的颂读有效结合起来,将感悟诗词意境之美的训练重点落在“读”上。
1、“试配乐”朗读
学生根据课前网上查询到的诗人相关资料和诗词创作背景,自己初步感受诗词的意境,学着找出相应的乐曲为诗词配乐,然后进行朗读。
我们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上课伊始,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以及对诗词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讲一讲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为这首诗配了什么样的乐曲进行朗读?通过课前的亲自实践,学生们的探知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有的配古筝《春江花月夜》,有的配埙曲《春江花月夜》还有的配古筝、古琴和管子合奏的《阳关三叠》等,甚至还有学生配《命运交响曲》来朗读,在配乐同学朗读后,全班同学进行点评,自己去说那种乐曲最能配合诗词的意境,对他们的品评我们不作任何评价,让学生们自己去选择。这样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学习巨大的潜能。
2、“评读”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评读主要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自评等几种形式,在引进了多媒体教学后,我们又在“评读”中增加了“机评”这一新模式。何谓“机评”呢?就是我们利用教学软件,根据学生朗读水平,在电脑中随机打出相应的分数,并伴有激励和赞赏的评价。在孩子们的心中,电脑是比较神秘的,它能够给自己作出评价那一定是非常正确的,这样,孩子们颂读诗词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并逐渐的脱离多媒体这个载体,在自我感悟中开始进入诗词的意境之美了。
3、“范读”
在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有困难时,通过老师“范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颂读兴趣。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词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音视频“范读”课件,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颂读诗词的兴趣,打消对诗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惑,提高感悟和理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去理解诗词的意境,感受其中的美好,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用“课件图景”演示提兴趣,内化诗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是感悟诗词意境之美的最高境界。学诗,就要悟到诗中的画,更要感出诗中浓浓的意,深深的情,将诗词意境转变为生活中多彩的语言加以表达。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我们抓住了“流连”和“自在”这两个词作为诗词的意境,以一组蝴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伴以自由自在的黄莺在放声歌唱,到处是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动画来体现。学生看完后,有些竟然说出了和诗人一样的感受――心中荡漾着灿烂,欣赏和自在。当学生体会到这种情感时,他们也就融入了诗词当中,并逐渐内化了诗词的意境之美,因此,有感情的颂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教学贺之章的《咏柳》时,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的炼词艺术,我们抓住“妆”、“垂”、“裁”、“似剪刀”这些最能反映诗词特点的词,用一幅微风徐徐吹来,妩媚的柳条舒展了,百花慢慢绽放的全过程动态图演绎该诗的意境之美,学生在观看直观演示的同时,对作者的用词精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就能够更好的把握该诗的意境,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四、以“多媒体网络”为平台养兴趣,拓展意境
孩子们热爱祖国河山的多彩繁荣,山川的雄伟挺拔,花鸟的如画景象,对于诗中的翠柳黄鹂、青天白鹭、直到雪岭上的琉璃世界,白云缥缈外的如画诗篇和那渴望统一祖国的爱国诗翁,大雪满刀的大漠英明,辛勤耕作的锄禾农民,出没于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都能触动学生心中感受诗歌意境的琴弦。所以,在每学完一首古诗词后,我们都会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让学生自由留言,给他们更多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以弘扬孩子的个性,传承古诗词的生命。
如学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有很多学生都在自己的留言中写下了对此诗的感悟,字里行间透出的是离别的忧伤和淡淡的哀愁。为了调解学生的情绪,拓宽他们的思维,达到对诗歌的升华,我们撰写了留言:能不能赏析《游园不值》呢?你们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当再次打开他们的留言时,果然学生的感悟不再是一幅幅“伤春图”,而是对朋友,对周围事物的释然和宽容。正是我们抓住了网络多媒体这一平台,摒弃了单一的文字教学,使得古诗词教学更加的丰富充实,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塑美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音乐渲染,营造美
古诗是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再现,古代韵律诗讲究平仄押韵,诗文中跳动着美的节奏,回荡着美的旋律。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里,诗人杨万里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教学时,先播放一段轻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到一个优美的世界,边听边想眼前能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他们基本上都能从音乐中感受到环境的幽静美丽。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并与课文插图对照,初步读懂诗的大意。之后再次让学生看图,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吟诵诗文。学生便很容易体会到作者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等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二)借助图画,想象美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短短二十来个字便把诗人所见、所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透着诗人的浓浓情意,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读罢一首诗,眼前便浮现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看罢一幅画,便能吟出一首诗。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读古诗,要引导他们体会古诗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吟咏中放飞想象。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穿越时空与前人对话、看见往日的盛衰、亲临文字描述的场景,还可以畅想未来。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在学生熟读成诵后,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诗中所写事物“篱落、小径、树阴、儿童、黄蝶、菜花”,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就感觉容易了。再让学生听配乐诵读,想象画中情景,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活动的生活场景。学生在想象中与作者、文本来个对话,与杨万里来了个心灵交流,自然地体会了晚春季节的秀丽风光,儿童追蝶的无限乐趣,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光的热爱和赞美。
(三)古诗配画,再现美
古诗擅长以景传情,以形传神,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充溢着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在“作画”中悟情会意。《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借助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粉笔勾勒出“荷尽”、“菊残”的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教师边画边讲,“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接着画出“橙黄橘绿”的景象,这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学生通过画面感受到了画中的情,听到了画外的音,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更自然地走进了诗人描绘的意境中,与诗人、诗文进行了直接的对话。
(四)推敲诗眼,领悟美
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对诗中关键字词进行敲打研磨,与孩子们一起走进别有洞天的诗意境界,感受古诗教学的巨大魅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诗,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字的妙用成为千古美谈。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看“绿”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再向学生介绍传说王安石锤炼此字的资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王安石这一语言大家对诗眼的千锤百炼,真切的体会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更主要的是领悟了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精练,所表达的意境之美。
(五)反复呤诵,感悟美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古诗的意境、神韵可不是几句话能表述出来的,解读、感受古诗这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意境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那就是诵读,引领学生诵读是诗词教学之根本。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给予我们的才是一种美的享受。 《咏柳》这首诗,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诗的意思后,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朗朗诵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读时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诗的韵律美。特别是后两行诗,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春风,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首先,变教师设计导入语为学生自行设计有效的导入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快速进入情境。
甲同学的导入语:我来为大家介绍“感动中国”的候选人――湖南新天地旅行社的青年导游文花枝小姑娘的故事。文花枝的名字,出自的《卜算子・咏梅》里的一句诗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如果说是文花枝的坚强美丽丰富了这句诗词的内涵,那么,她父亲在给她起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寄寓了他对女儿的期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格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卜算子・咏梅》。
乙同学的导入语:我们学过这样的一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描写的是梅花。这首诗歌突出了梅花凌寒开放,暗香幽幽的特点。
丙同学的导入语:我要向大家展示宋朝诗人林逋的一首诗:《山园小梅》,这首诗中的梅花很美。笔下的梅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丁同学:我搜集了一些梅花的图片,看梅花的枝干多有力量。它凌寒开放、坚贞不屈。今天让我们看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如何描写梅花的吧。
我们一般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导入语,这无非是“摁着牛头吃草”,如果让学生自行去设计与诗词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
其次,变教师课堂提问为学生预习作业问题列举,充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作业问题列举】
1、学生搜集资料为: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和1961年国内国际社会背景。
2、自由读,重点理解“归”、“百丈冰”等词语的意思。
3、连起来说说上下阕的意思,分别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呢?
4、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问题的设计必须全面,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能运用到所有诗词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学习、讨论、释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变自由朗读为竞争朗读,增强比学赶超的氛围,快速提高背诵的速度和水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但在我们平时的朗读中,部分学生有些心不在焉,老师一声令下,大家便人声鼎沸了,不免有赶鸭子上架之嫌。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进行背诵比赛,每个小组抽一名代表参与。确定背诵范围,抽签决定上场顺序。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学生一定会热情高涨,相互竞争,背诵的速度和质量都会相应提高。
通过正确停顿、读准节奏,进入角色。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进而有深层次鉴赏的渴望,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体现。
第四,变教师引导推敲品味为教给学生具体答题步骤,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品味古诗词语言,主要有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赏析脍炙人口的佳句,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体会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以下是常见题型,给出相应的答题步骤。
1、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词),要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来分析。一是解释这个字(词)是何意思,或指出该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二是描述该字(词)反映的事物情状;三是点出该字(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一是指出用典或化用及说明来源或含义;二是结合具体句子语境回答含义或表达的情感。
3、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二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三是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尤其要注意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新课标注重古诗词的鉴赏考查,考试中其占分值逐渐增大,考查面越来越广。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精妙凝炼的语言来实现。因此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答题步骤,让学生有据可循,有话可说。
关键词: 欣赏诗词 感悟诗词 陶冶情操
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中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强化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急于求成,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加之教师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学生难以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抑制了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学习古诗的情趣深受影响。中学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中学生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动力源泉。在中学古诗教学中,要把激发兴趣当做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课前要导趣,利用多媒体展现景,使音、情艺术化、趣味化、直观化,以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现庐山海市蜃楼般的优美景色:远处山峰在轻舞缥缈的云雾中忽隐忽现,层层叠叠,遥看瀑布飞流直下,挂于前川;豁然开朗展现青草萋萋,山腰显出一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陶醉于庐山的景色之中,再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向学生娓娓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这样学生既把握了基调,又领悟了诗意。
二、捕捉诗词意境,体味诗人的真情流露
欣赏诗词中的名篇佳句,可以捕捉到诗词美妙的意境,感受到诗人、词人当时创作时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容易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使读者想象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例如,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流露出女词人苦于战乱,漂泊流离的哀怨、无奈、愁闷之情;再如刘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中“寒蝉”、长亭烘托出浓重送别凄凉的意境,体味到黯然神伤的感觉;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中“无绪”、留念、泪眼、无语凝噎,我们可以捕捉到一对恋人握手依依惜别之情,让读者体味恋人们感情深挚,出语凄苦,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也表明了词人是多愁善感的。
三、渗透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赏析古诗词时,一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生活的时代背景;二要掌握诗词的结构,体味诗词的意境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三要找出诗词中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字词,分析给整个诗词蕴藏多特的人文韵味;四要要求学生准确判断诗词修辞手法,领悟作者情感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夸张和诗词的对偶句等,还可以结合诗句指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在哪里?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手法,再现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也抒发了李白对瀑布的赞美惊叹之情。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里的比喻修辞:把突如其来的飘雪比喻成芬芳洁白思维梨花,形神兼备,联想奇妙,给人不是寒气逼人的感觉,而是充满欣喜与洋溢的春意之感,特别“忽”字描写得恰到好处,表现出塞外大自然变幻莫测的神奇,流露出作者赏雪的惊喜和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最后要求学生富有情感地吟诵、背诵,陶冶情操,增加文学底蕴。
四、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诗词教学中如果采用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就会使古诗教学效益倍增。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例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通过“山”、“雨”、“秋’、“月”、“松”、“清泉”、“竹喧”、“莲动”、“渔舟”体会出“诗中有画”诗人把情感和自然景物和谐有序组成一个艺术整体,使学生真正知道什么是诗情画意。
2.中学生是爱表现的,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例如我教授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叫学生模仿贾岛月下敲门的动作,并且指出作者为什么不用“推”字而用“敲”字,因为推字体现不出那种意境和艺术效果。
3.音乐是一种崇高而深刻的艺术,它有强烈的感人魅力,好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培养人进取向上的精神。诗与歌本是一家,古诗很多当时是用来吟唱的。例如,我上《诗经》一文,用悠悠的慢节奏的轻音乐伴奏,我开始情文并茂地吟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后我让学生模仿吟唱,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诗歌吟唱带来的、美感,提高了诗词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诗歌是美的化身,美的结晶,如果把握好诗歌美妙,让学生融情参与诗歌欣赏,就一定能滋养人性,陶冶情操,产生感悟之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