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武术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从教学的环节看:侧重高层级的学习目标
执教教师的第一次授课是在认真准备下的常态课,是我们研究的课例起点。接着围绕着研究的主题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授课,是在集体研讨下进行的改进课。如果第一次的授课用了40分钟5秒的时间,把复习和小结的时间去掉,针对学习目标,主要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如图:
这说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运用众数涉及到了很多概念间的关系,但是最终解决问题还是倾向于运用众数,所以,学习目标2在时间分配上勉强算做4分45秒。
在第二次授课的时候,共用了41分15秒的时间,把复习和小结的时间去掉,针对学习目标的时间,主要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如图:
第三次授课的时侯,共用了43分14秒,把复习和小结的时间去掉,针对学习目标,主要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如图:
从上面教学环节来看,针对高层级学习目标2的教学任务,三次课在改进中表现为:从没有到有,再到学习目标1,都一样的重要,甚至成了课堂教学的重心。
二、从概念学习的阶段上看
在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包括四个阶段,即:概念引入阶段、建构阶段、应用阶段以及关联阶段。前三个主要针对学习目标1,后面的则针对学习目标2。每个概念学习阶段在三次授课中,教师使用的教学任务数量如图:
通过对学习目标1的概念建构,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在教学任务数量上,尽管三次授课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施行方式上却又本质的区别。在引入“众数”后,教师出示了一组数据,为了明确众数的内涵,采用了边练边讲的方法,题目如下:
(1)90、94、92、90、90、98;(2)92、94、92、90、90、98;(3)92、94、92、90、94、90
在只接触“众数”的前提下,学生对于概念是模糊的,于是,教师一遍遍的口述“众数”的定义,不断地提示,不断地修正学生的回答。第三次授课的时候,教师在引入“众数”之后,采用了让学生观察众数的数据组,理解众数概念的内涵是在“自主构建”中,题目如下:
(1)3、8、2、5、19、15没有众数;(2)12、10、15、13、15、715是众数;(3)13、13、25、20、25、20、2020是众数;(4)50、58、25、58、66、5050、58是众数;(5)39、17、18、39、17、18没有众数。
在最后,学生在回答一组数据的“众数”有什么特点的时候,很明确地说出“可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众数,也可能会没有”的结果,对众数的内涵在观察中深刻地理解了。
三、从补充作业的延迟效果看
在概念建构中,由于第三次授课采用了“自主建构”的概念内涵,在仔细观察教师布置的作业和配套练习,发现并没有完全针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只在记忆和解释概念的水平上,停留了大多数的题目,为此,设计了四道题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作为补充作业。其针对的是学习目标2,如下:
请仔细观察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好的三组数据:
(1)5、6、6、7、8、9、10、11;(2)5、6、67、8、9、10、( );(3)5、6、6、7、8、9、10、( )、( )
问题1: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会因为(2)中漏写了一个数据,而受到影响吗?说出理由。
问题2: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会因为(3)中漏写了两个数而受到影响吗?说出理由。
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快乐读书屋《小动物过冬》。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7个生字。
2.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懂得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
教学重、难点:
知道文中三种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前小研究:
1.你认识本课哪些生字宝宝?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的。
2.课文主要写了( )、( )、( )三类小动物的过冬方式。
3.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过冬的方式?介绍给同学们。如果能向同学们推荐与冬天有关的小故事、小儿歌那就更好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猜谜语。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谜底:雪花)
一、揭题导入,读前质疑
1.师生问候
班级生本学习口号: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2.谈话导入
下雪了,冬天到了,人们都穿上厚厚的棉衣,小动物们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来了解一下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
3.板书课题,对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读书才会有收获!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略)
三、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文,质疑
快速读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要求:尽量做到不动嘴唇不出声,边读边标出自然段。让认真读书成为习惯!
3.指几名学生朗读,师指导。
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指导,看学生是否正确、流利地进行朗读。
4.学生汇报
完成课前小研究第2题。
5.教师质疑
同学们,你们能结合课文说一说这些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四、小组学习,全班展示
1.结合读文,完成课前小研究第1题
学生说记字方法或自编儿歌。
出示词语幻灯:由难到易识记会认的新字。
2.默读课文,画出小动物们不同的过冬方式
通过刚才读文,你心中的疑问一定有了答案。
3.小组内汇报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
教师指名读、分角色朗读。
5.学生交流、点评读文
6.教师小结
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小动物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生存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过冬方式。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1.搜集展示
完成课前小研究第3题:把你知道的小动物的过冬方式介绍给同学们,如果能向同学们推荐与冬天有关的小故事、小儿歌就更好了!
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推荐
请同学们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
3.教师解答疑难
回答学生的问题,比如北极熊冬眠吗?鸵鸟是候鸟吗?
1.1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我国高校的选项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选择的,没有强迫的学习要求。同样武术课作为选项课之一也是这样进行设置的,武术课的出现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体能,为学生的健康状况加分。但是我国高校目前学生的武术为选项课,但是学生兴趣不突出。这就取决于我国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的落后。教学上基本是以传统的基本功练习为主,基本分为简单的太极拳、长拳和简单器械的练习。这些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对于武术的要求,学生眼中的武术都是攻击性强、竞争激烈的项目。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武术的训练过于简单和枯燥,没能足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1.2武术专业教师紧缺
由于武术专业的设置在高校中比较少,这就形成了武术教师比较紧缺的问题。而教师是开展一个学科教学的关键性人物,只有有了教师的教才能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够提高。也是因为高校的专业武术老师不足的问题,导致很多高校对于武术的教学认识不足,也随之出现不去开设武术课程或者开设效果不好的问题。还有些高校因为武术教师不足,而是将体操老师或其他的体育项目教师进修成为武术老师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教师教学水平不突出,缺乏专业的武术素养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状况很难培养优秀的武术学员。同时教师因为没有足够的武术功底,在教学过程中也显得力不从心。形成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局面。
1.3教学设备的落后和缺乏
武术的教学离不开练习的场地和与武术相关的器材。只有保证了这些教学的基本设备的完善,才能更好的完成武术的教学。我国的高校普遍进行扩大招生,这就使原来的一些教学场地改为基本的教学楼、宿舍楼等等。出现体育课上争场地的局面。很多高校因为武术课的场地,器材和保护设施都不够完善造成了武术课程不能够顺利进行的后果。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于武术的学习兴趣。这就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武术的场地和学校武术设备的陈旧缺乏,严重的限制了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和学生对于武术训练的开展。
1.4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形成畏惧心理
武术选项课同其他的体育课项目不同,武术是以学生的集体合作为主,集体的学习和训练,这就使得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教师要集合讲、做、喊为一身的教学演示。并且要进行动作要领的反复的演示和操练,对于学生动作的不合格要逐一的发现和纠正。每一节武术课上教师都是处于一种满满的负荷状态中,没有歇息的时间。加上武术本身的动作特点,多是处于一种屈蹲的状态,非常的消耗体力和精力。这样一节武术课下来,教师基本上是一种口干舌燥和腰酸背痛的状态。还因为一些武术的项目比如散打等,虽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学校的保护设备不足或者设备陈旧就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练习,因为一旦出现意外教师的责任是第一位的,所以综合上述原因,教师对于武术课的教学没有积极主观的情绪,而是出现一种畏惧的心理状态。
1.5学生的自我原因
高校对于武术选课开展不顺利的原因还来源于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学生对于武术的理解不正确,他们脑海中的武术多是通过视频和小说或者电视剧当中学到的,那种武术攻击性强且具有很大的夸张成分。学生把现实课程中的武术同网上或者电视剧中的夸张虚构武术相对比,觉得现实课程中的武术不够强劲有力,枯燥无味。还有些同学觉得课程中的武术需要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的付出而出现一种畏惧心理。目前高校学生从中学甚至小学起就开始接触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对于这些体育项目的兴趣比较突出,同时这些体育项目的竞技性非常强也容易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减少了学生对于武术学习的关注率。
2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教学策略
2.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校的武术是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讲授的。在教学的内容方面,要以教授学生武术的健身和防身以及体能提高的目标进行训练。尽量在教学的内容中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为学生的武术学习打好基础,实现武术的长远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对于长拳和散打的学习要适合于武术项目本身。比如长拳适合的是表演,而散打适合的是体能的提高。在教学的方法上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助合作式教学、分组演练式教学等等。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起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态度。建立起愉悦的武术学习课程。学生兴趣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减轻。提高武术学习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2.2注重武术最基本的攻击防守性特点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像功夫一词在外语中就是功夫本身的译音。武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骄傲。武术的防身性和攻击性的特点能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并且愿意接受学习尤其是武术对于女生能够起到防身的功能。近来,有新闻播报南方某高校在军训中训练武术的防身功能,使女生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教师在武术选项课的教学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重视攻防技击的功能教学。散打是武术攻防技击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的打、摔和踢等技术不仅仅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在散打的教学当中有助于对学生的思想品格和意志力的培养。武术的教学套路最为明显的就是其攻防技击的性质。教师在武术的教学当中要把武术的攻防技击性全面的表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武术的要点,从而才能更好的学习。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演练才能使这种技能深深的让学生把握住和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2.3加强武术的教学理论的指导
学生对于武术的理解是学生学习武术的重要动力来源,要想很好的学习武术首先要把武术的理论理解透彻,这也是武术学习和练习的前提条件。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武术的练习要领还要对武术的理论加以深深的讲解。改变传统的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对武术的健康价值和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传授,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武术受伤中学会自救。学习常见的武术伤痛处理办法。
2.4扩大武术教师队伍,优化师资建设
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师资力量的增大是学生学习武术的前提条件。高校要建立一支高教学水平、高武术资历的武术教师团队。这样才能对中华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也才能够让高校的学生对于武术的学习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和水平。高校要不断加强武术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武术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师对于武术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解决武术选课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3结语
关键词:武术;特色学校;教学;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25
1 前言
学校是传承知识、教化人类的场所。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员,当然离不开传承人类文明知识的场所和阵地。然而,当今社会武术面临的问题表现在:“在体育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武技的冲击和武术自身发展的原因导致我们的青少年习武的兴趣发生转移,习武的人数日益减少。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己经到了非常尴尬的境遇了……;” 【1】有很多学者对学校武术教育中师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解决对策,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这些貌似科学和现代化的理论,只不过是“一经接触到实际应用,顿时分崩离析,最终不得不用经验总结的方法形成一些满足短期功利需要的文字。"【2】在2016年4月期间,河南省确定的40所武术特色学校中,正是从实践方法解决了校园武术传承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学制度安排的合理化与特色化。从制度的内、外两方面,向中小学生更深入地普及传统武术文化。
2 研究背景
2.1 武术特色学校的概述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目标要求,为贯彻党的要求,河南省体育局和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加强校园武术工作的通知》(豫体〔2014〕22号),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丰富青少年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河南省体育局和河南省教育厅决定对全省中小学进行评定,建立武术特色学校,树立一批优秀典范,满足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2建设武术特色学校的必要性
学校(主要指大、中、小学)是国家对青少年一代实施教育、进行文化传递的重要场所。【3】2011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7万所,在校学生为2. 65亿人,在校学生人口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较大比例【4】。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武术文化的发扬光大应该从学校做起,武术就必须像汉字或者汉语那样被人们重视和强调。武术特色学校的建设就是抓住青少年学生这个庞大的传承群体,使不同地域的武术文化特色融入学校中,同时让武术成为整个学校甚至是当地一种文化精神。纵观历史发现:为什么日本能从二战后迅速崛起?背后的原因就是日本这个民族在科学技术全盘西化的基础上,特别重视教育发展,日本人对人才的要求r在德智体协调发展中寻求“真善美”、“宽广的胸怀”和“健康的体魄”。可见,受过这样教育的学生怎么会没有责任感与荣辱感。在学校传播和弘扬中华武术是传承武术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形成坚忍意志品质的根本大计,是实现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3 制度内的教学组织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有不少的学者对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等问题进行研究,缺乏对教学制度安排的研究,这也正是武术特色学校与众不同之处。但武术从古至今就存在“难学易忘”的习练特点,逐渐成为制约武术向社会普及、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何况更有拳谚中所云:“练武练在日日功,一日不练百日松”,一旦失去连续性,就要功亏一篑。由此,武术特色学校有针对性的在制度内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
2.3.1课堂教学形式
2014年7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中发言讲到:“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增至4节,高中每周2节增至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虽然全国范围内学校的体育课数量增加了,但教学内容不曾改变。2016年通过对河南省部分武术特色学校的调查,发现每所特色学校在每周的规定体育课数量内至少有一节武术课以及每周至少两次以上的大课间武术活动,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在此期间中传授武术技能,将武术文化传承真正做到实处。
2.3.2 课外武术活动
制度内的课外活动,即课间活动。查阅大量特色学校建设的文献时,发现足球特色学校也存在相同的教学制度安排,在正常的体育课以外,足球特色学校更注重的是对课间操的利用,河南郑州的某所小学就将一套足球操运用在大课间,有效地促进足球运动在学校的传播。因此,此次调查特地观看了武术特色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基本所有的武术特色学校都认真准备了武术课间操内容,无论是根据当地特色创编的武术操还是国家规定武术操,每位学生从上场到退场都表现的激情四射。
2.3.3 校园武术信息平台
每所中小学通过课堂和大课间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武术特色学校,但这样的特色学校不会长久、持续的发展下去。因为,缺少了核心部分就是校园文化。武术特色学校所搭建的校园武术信息平台就是向学生及每位学校成员展示学校的文化内涵。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经过时间的渗入,武术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不仅促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愉悦、情操的陶冶,还会提高道德修养,正是我们提到的“武德”,慢慢的形成了“尚武”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远离了战争,在校园文化中形成“尚武”精神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最根本的弘扬。尚武精神意味着敢于战胜困难、敢于战胜敌人、意味着锄强扶弱。这样的精神在校园中渐渐的消失了。更加凸显建设武术特色学校的重要性。
3 制度外的特色武术活动
《大学》中早有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其中所说的“正业”就是正常的课堂教学,而“居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讲制度外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课外的活动。《大学》中,此句话所讲就是,受教育者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进行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武术特色学校的建设,正是依据《大学》的教育原理,既丰富了正常的课堂教育,更重要的是把握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普遍心理,在课下开展精彩的活动。
3.1武术段位之内容的渗入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订并实施的一项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等级的制度。它是在继承历史传统,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而出台的武术等级制度,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之一。【5】武术段位制引入武术特色学校建设中,加快了对武术教育的传播,轻松缓解了武术“难学易忘”的特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授不同的段位制内容,循序渐进地增进了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同时,学生通过长时间习练,晋升到一定的段位后,在面临升学问题时,段位制作用就更加显著。武术特色学校的建设,在形成学校自身文化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3.2多形式的武术展演
河南省40家的武术特色学校中,90%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班级间或者年级间的武术集体演练活动,有些还会成立专门的武术俱乐部。通过观看学生热情洋溢的展演活动,深深领会到武术特色学校的独特之处,通过不同形式的武术展演,同学们无论是服装的统一度还是技术的规范度,都体现着学生们满满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果说,制度内要求的武术课间活动是应付检查,那制度外的武术展演,真真切切感受到学生们热爱武术的程度,上场后动作整齐划一、精神热情饱满。更不是一天两天抱着支差应付的心态能练出来的,没有坚定地信念和坚忍的毅力,相信学生们达不到高标准和严要求。
3.3竞赛活动、比赛的发展
在调查中得知,建设较好的武术特色学校中,一定存在本校自己的武术队,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在当今中小学中,有武术运动队的学校寥寥可数,想让武术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地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在学校组织不同级别的武术队。因为,只有竞赛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他们可以在比赛中充分展现自己所学到的技能,挑战自我、战胜对手,在与他人的竞争中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收获成绩和大家的鲜花、掌声后,会对武术运动产生另一份感情,并且会持续地坚持下去。这才是实现中华武术文化长足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中华文化崛起的有力推动。
4 结束语
对中小学进行武术教育是当代社会向国人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青少年群体是民族的未来,同时也成为关乎民族生存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晶,在中小学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在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下,首先要加强的就是中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过去“劳卫制”和“国民”思想的影响中,新时期人们需要文化思想的返潮。“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培养青少年不畏艰难困苦的必要品质非“武德”教育莫属。也只有中华武术能够实现,在武术特色学校的影响下,希望可以孕育出新一代的青少年。武术特色学校的特色教学制度安排不仅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荣辱感与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青少年学生体质,锻炼其强健的体魄。武术教育的普及逐渐会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长期以往校园武术将会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发扬、传承起到重要的战略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新伟,王智慧.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的影
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0,31 (2) :90-93.
[2] 胡小明.一种基于当代现实的体育理论眺望--关于《两
条腿》和后现代意识[J].体育文化导刊,2003, (12):18-20.
[3] 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
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97-101.
[4] 李燕丽,张振助.2011年教育事业发展报告[Z].中国
发展报告,2012.
[5] 洪浩.武术段位制引入中小学教学必要性研究[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115-118.
[6] 杨建营,邱丕相.从武德的实质和精神内核探析当代
武术教育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
(3):112-114.
[7] 程大力.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论武德在现代武
术界提倡之不合时宜[J].体育文史,2000(3):39-40.
[8] 张汝伦.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N].文汇报,
2007-12-02(8).
[9] 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与学校武术[D].
上海体育学院,2007(6):23.
[10] 王岗,邱不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61-66.
[11] 蔡仲林.试论学校武术教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广州体院学报,2005,25(2):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0)05―0048―03
当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为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学院教学秘书是学校本科教学管理的最基层的队伍,承担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大量基础性工作。因此,教学秘书队伍的素质与工作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视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建设,而对教学管理队伍特别是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长期以来的这种状况,对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一、教学秘书队伍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秘书岗位的重要性在现实中被忽视
现行高校管理体制下,学院行政工作人员中,党政班子领导主要是教师兼任,同时还设有专门的行政秘书、人事秘书、研究生秘书、科研秘书和教学秘书等类型岗位。教学秘书主要为本科教学工作服务,同时面向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院领导、全院学生和全院教师开展工作。教学秘书不仅要辅助领导做好全局的教务管理工作,而且需要承担院系办公室人员的工作。就工作性质而言,教务秘书在角色定位上具有服务性、从属性的特点。相比其他秘书类岗位,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工作面向的对象众多,情况多样,工作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综合性。
上述重要性近年来越来越被大家认识与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人潜意识中仍然认为,教学秘书的工作是纯粹的事务性工作,单纯地完成学校教务处和院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接收文件并通知师生相关事宜,将教学秘书定位为送“报告”到学校职能部门等“跑腿打杂”的办事员角色。任何人只要照章办事,认真细致,按部就班地做都可以胜任此项工作,甚至会把教学秘书当作“勤杂工”。于是在选任教学秘书岗位工作的人选时,对岗位所应有的职业能力不加考虑,对担任此岗位工作的待遇等条件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往往作为安排其他人员时附带的考虑内容。
与同为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工作的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相比,对教学秘书队伍按什么标准配备、什么样的人适合担任教学秘书等规范性方面,大部分高校尚没有稳定完善的制度与管理机制。很多高校的教学秘书,特别是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人员数量不足,工作负担过重,大部分人整日疲于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没有精力和时间对工作进行总结,更不用说研究与创新了。
(二)对教学秘书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职业能力提高重视不够
受高校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教学秘书在职称晋升、报酬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各类工作人员相比,往往处于弱势,学校也几乎没有对教学秘书岗位轮转、职位提升等方面形成成熟的制度与运行机制。虽然根据教育部的计划,近年来高校行政人员正在逐步实行职员制,使教学秘书在同岗位上的晋升由过去单一的职称向着职称+职员转变,但受现实环境的种种条件所限,晋升之途仍然困难不少。这一点与学生辅导员享有的类似“213”(一些学校针对辅导员制订学历提升计划)、正科级待遇等等相比,明显存在差异。于是,在教育教学形势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日渐复杂纷繁,整天陷于处理日常琐碎事务,教育理论、管理理论与工作技能日显陈旧,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不得不靠更多的加班加点来完成任务,如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不利因素。
(三)对教学秘书工作的考核评估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教学秘书的工作只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学校、学院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相比教学与科研工作,他们很难独立地做出显著的工作实绩,因此他们的工作也很少会吸引学校管理层的关注。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背景,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考核与评估办法,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近年来虽然有高校建立了一些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制度,也针对教学秘书工作的特殊性设立了一些奖励项目,但总体上而言,受学校管理大环境的制约,这种考核评比所产生的激励效果仍然不够明显。
此外,教学秘书在日复一日的事务性工作中,常常要同时面对多个部门、多位领导、众多教师与学生的复杂环境,可以释放或缓解工作与环境带来的压力的途径很少。如果工作不能得到领导和周围人员的及时认可和支持,就会逐渐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与抵触,不仅会降低工作质量,甚至会使教学秘书产生离职倾向。
针对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学秘书队伍,必须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从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两个方面着手,经过较长时间的持续努力,方可达成。
二、教学秘书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教学秘书岗位分析与职业能力模式,规范教学秘书聘用机制
教学秘书岗位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准备招聘教学秘书之前,应对教学秘书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必要的分析,确定本岗位任职者应具备的性格、能力、专业背景等若干要素条件,据此确定应聘者的基本条件。也可借鉴学生辅导员招聘的模式,采取公开、规范、科学的聘用考核办法,招聘合适的人员担任教学秘书工作。
同时,学校还应为教学秘书设计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使教学秘书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岗位、职业发展等建立较为完整的概念,从而激发其自觉向明确的职业目标努力的动力。
(二)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大多数情况下,获聘教学秘书岗位的人员对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必备的工作技能以及所属学院的专业需要等都需要通过岗前培训得以强化。通过有效的岗前培训,让新上岗的教学秘书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领会工作要求,适应工作岗位。
岗前培训还应包括让新上岗教学秘书尽快熟悉工作环境、认识同事,特别是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以此让教学秘书最快融入管理团队,有效开展工作。
岗前培训不仅有利于教学秘书知识与能力的丰富,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高,也利于帮助教学秘书辨识个人发展的潜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可以促进教学秘书队伍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三)健全教学秘书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教学管理是一项不断与时俱进的工作,教学秘书在工作中不断地面临新知识、新专业、新内容、新技能,为保证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够真正做 到与时俱进,必须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升教学秘书职业能力。
学校应将教学秘书的培训进修和学习交流纳入学校的常规性工作计划。可以定期安排教学秘书通过研究交流会、专门培训班、集体学习等多种形式,帮助其开阔视野,增强能力。亦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教学秘书参加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管理理论、管理技能的培训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为教学秘书的在职学历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鼓励其在职攻读与教育管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等高层次学历。
此外,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学秘书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建立以研究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基层教学管理工作新局面。
(四)建立健全教学秘书工作质量考核体制与机制
学校应在全校以目标管理为主要考核方式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秘书事务性工作为主的特征,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加强对教学秘书工作的过程管理与考核,形成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考核评估机制。
关键词:3D打印技术 交互式教学过程 拓展性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04-01
1 设计思想
当前,中国高中教育“千校一面”,显露出高中学校课程建设的薄弱和应试教育导致的教育方式单一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所以我结合自己物理学科的教学,在本学校内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本着全面发展的思想理念在校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物理学科科技拓展校本课教学。其基本内涵是:将“学会”的内涵诠释为“兴趣、合作、交流”,并紧紧围绕这六个关键词开发校本课程,倡导有效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努力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提升。
2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一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物理学科是高中综合性,逻辑思维性非常强的一个学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因为知识过难,加之机械的计算和思考而逐渐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利用对物理学科前沿知识饶有兴趣的讲解和拓展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师生课堂共同介绍了解3D打印技术,学生进行讲解和展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通过对3D打印技术立场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难点:
如何用最简单直观的方法讲解、了解科技前沿的知识。
4 教学流程
4.1 利用多媒体先入为主,激发兴趣,导入内容
请同学们观看电影《十二生肖》中的一段场景,(成龙戴着手套摸了一下兽首,瞬间铜像数据就被远程传输到了电脑里,随即一个一模一样的兽首铜像被“打印”了出来。)请问你认为电影中的场景实际生活中能实现么?这种技术叫3D打印技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项技术是很陌生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本节课揭开3D打印的神秘面纱。
4.2 师生平等的交互式教学过程
学生的简单介绍:3D打印的实际操作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当遇到包含孔洞及悬臂这样的复杂结构时,如何解决难题。有两位同学为大家查找准备了两段视频,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下。视频一:卡通人物打印过程。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其打印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解,之后由提供视频的学生总结用液体打印物体的方法。视频二:打印金属的过程。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其打印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解,之后由提供视频的学生总结用粉末打印金属的方法。
教师的专业指导:
光固化,光辐射固化技术包括紫外光、微波、红外光、激光等的辐射固化,它们利用光的波动性产生激发分子,且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固化效果越好。另一种是电子束、c射线、γ射线等对聚合物的辐射固化,它们是利用光的粒子性,不仅产生激发分子,而且还产生电离。因此,这两类辐射固化的机理不同。目前研究最多的也是紫外光固化和电子束固化这两种方式。
教师的拓展性提问:
3D打印技术有望在以下几个行业中得到广泛使用:传统制造业、医疗行业、文物保护、建筑设计行业、配件饰品行业。在这些行业中你觉得可以如何使用3D打印技术?下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展开讨论(见表1)。
目前3D打印的应用到底到什么程度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展示你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先由两名学生展示PPT,之后由教师展示PPT。
(1)3D打印的晚礼服已经问世,还有鞋子成为时尚界的宠儿。
(2)3D打印的食品:面包、巧克力、蛋挞等。
(3)3D打印的房屋:英国3D打印房屋,采用纤维尼龙结构作为骨架,来代替实心的墙体。房屋组件采用激光烧结的生物塑料,这比用沙子或混凝土印制的质量更好。
(4)全球首辆3D打印汽车时速可达112公里,该款汽车并非玩具,而是真能开在路上跑的家伙。
(5)3D打印足球鞋:蒸汽激光爪(Vapor Laser Talon Boot),运动品牌NIKE公司就设计出了一款3D打印的足球鞋。整双鞋只有150多克重。能提升足球运动员冲刺能力。
(6)其他方面:美国3D打印枪支、3D打印机制作钢铁侠的手套、3D打印笔。
(7)医疗方面:使用3D打印出人的头骨,来替代患者原本高达75%已受损骨骼。此外还有3D打印的肝脏组织,耳朵,骨骼,血管等人体器官。
问题思考的逐步深入:
3D是否能够打印人体,教师视频展示“打印人体视频”讨论其可行性。说明3D打印的两面性。
你对3D打印的立场,调查学生的立场,引发一个小辩论。
(1)将来的工业革命。
(2)过于神话。
(3)新瓶装旧酒。
这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们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思想,立场问题不存在答案的对与错,鼓励大家积极的开展讨论与交流。比如:3D打印的发展也会遇到他的瓶颈期,例如材料的限制,如果将纳米技术与3D打印技术结合,将会有更新的突破和发展。延伸:4D打印的思想已经诞生,第四维度指的是时间。让打印出的物体有智慧,随时间推移自我变化……
最后,通过本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和感悟是什么,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感想。学无止境,科学创造也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你的视野放得的更宽,思路扩的更广。
【关键词】数字校园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设计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58-03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教学应用环境日趋成熟,基于数字化背景的高职课程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职课程教学需要更为先进的理念来统领教学,也需要符合数字化学习特征的、科学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师生、生生跨时空多向交互和个性化学习。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应用课程。知识与技术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谈判磋商与外贸合同的签订;二是外贸合同的履行,即国际贸易全过程的操作技能;三是贸易风险的防范和处理。目前的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以讲解抽象的案例为主的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师生、生生缺乏互动与交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外语能力的训练,教师双语教学意识淡薄。但国际贸易涉外性很强,在货物定价、装运、保险、商检等环节的磋商中对外语的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
传统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普遍存在教师评价为主的“一言堂”现象,缺乏生生评价,以及来自外贸行业人员的评价。此外,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没有与时俱进。近年来国际贸易出现的新变化、新局势以及采取的新对策,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要与之相适应的动态更新。
二、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随着多媒体网络与计算机的普及,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开放性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网站和网络资源,对同类知识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解释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存储、教学信息传播不畅、实践成果共享受限、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例如搭建主题网站、网络课程虚拟学习平台,利用即时消息沟通、wiki相互修改和评价、发帖提问等开放的功能,便于实现师生、生生跨时空交流、互助、合作和自主探究学习,实现教学信息的动态更新。
(二)自主探究性原则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活动虽然有教师的指导与适当监控,但基于网络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的学习形式是自主性的筛选网络信息,然后思考、分析,探究、反思等等。因此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意识到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要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引导学生利用灵活多样的检索工具;设计webquest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自我探究、自我评价等。
(三)交互性原则
基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教学应用环境,课程的教学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进行,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跨时空跨地域的优势,创设虚拟学习环境,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讨论与评价等互动学习氛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知识,其发展必须置于真实的教学实践环境中,通过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实现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在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学习,有利于合作互助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等。
(四)多样化原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有的学生喜欢从听的过程中获取信息,打开学习之门;有的学生喜欢用书面和图像形式学习与记忆。多媒体网络和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使课程图文声像并茂,直观生动,从而满足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数字校园设计高职课程的教学,以方便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学习为前提,先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征,然后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研究组教师设计与开展实践教学,并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分析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学生会使用网络搜索学习资料,86%的学生使用网络主要是娱乐或消遣。约87%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对学习很有帮助,也愿意借助网络进行学习,但78%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同伴的帮助。约75%的学生认为自制力弱,如果进行网络学习需要教师的监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但是学习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形象思维较好而逻辑思维较差;喜欢动手实践往往又忽视必要的理论基础。约74%的学生喜欢团队合作学习,58%的学生则愿意独立解决学习问题。
(二)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相适应;再次,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最后,教学内容要为教学实践服务。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融“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度,不强调理论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三)确定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也是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是事先制定,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达到,并且能够使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既客观又主观;既动态又相对稳定;既系统、有层次又具时限性。明确、具体、规范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旗帜,指导着整个教学活动。要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对实际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规定。基于数字校园的高职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更加明确和具体,不仅要描述清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目标,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需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哪些关键能力也必须描述清楚。
(四)选择教学策略
1.分析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又称为学习环境,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自行积极的建构,而不是外界灌输;学生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互动和激发,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也是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知识的建构要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由于专业特点的限制,柳州城市职职业学院研究组的教师基于数字校园背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搭建了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模拟进出口贸易的一般流程,设置学生实训成果展示与交流的窗口,既满足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又方便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学习。
2.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应用知识的环境背景或者活动背景,它能够引起学生某种积极的情感反应。建构主义认为,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强调合作和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于学生自行建构知识。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实践,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的典型工作任务或生活事件,有利于学生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不足;教、学、做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3.选择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不是万能的。例如进出口业务操作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项目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课程网站等学习平台,在课堂内模拟一笔完整的进出口业务过程,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进口方、出口方、银行、船运公司或海关等部门,按照接近真实的经贸运作过程进行。以此让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有了较真实的、较系统的理解。
高职课程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突出职业性、完整性、实践性。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教、学、做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
(五)设计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起到调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同时对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例如教学环境、学习情境等进行调整。教学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激励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产生的问题的反馈。
基于数字校园的高职课程教学,应融入多种评价主体、多项评价内容、多种评价方式。参与教学评价的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相关行业专家的评价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职业教育要与职业紧密联系,以行业标准作为培养人才的标准。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也要具体细化,要涵括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客观综合的评价。
具体的教学实施见图1。
四、研究结论的分析与反思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基于数字校园的高职课程的教学以方便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学习为前提,分析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然后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第二,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例如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等,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学习,如图2。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作用,并提出了建设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服务体系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025-03
1背景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后形成于美国[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是最早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本科院校[2]。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师开设了一门“人文经典选读课”,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西方经典,20世纪30年代后期这门课逐渐被制度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3],这一尝试被视为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真正开端。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有效思考能力、清晰沟通能力、明确判断能力、普遍性价值认知能力的“完整的人”[4]。此后,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识教育逐渐显现出以下特点:①关注的主题一般具有稳定性,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情怀,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文艺、体育等基本常识。②由造诣高深的学者教授,课程门数不多,更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度。时至今日,美国的大学仍在不断检讨并完善通识教育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部门,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阵地[5]。笔者针对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优势及作用。
2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通识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早有体现,儒家以《诗》《书》《礼》《乐》《易》和《春秋》为教材,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教育宗旨是将学生培养成“通才”[6]。然而,近代中国教育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逐渐偏离古代“通才”教育的理念,更多地强调实用专业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各行各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之过度专业化的本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北京大学等高校才开始探索,并将西方通识教育的理念重新引入中国的高等教育[7]。
目前,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拓展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目标而开设的“全校通选课”;另一种是国内个别高校如复旦大学,或部分高校内少数“精英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前两个学年不分专业、大三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成绩进行专业选择的教学模式。然而,这两种通识教育模式在国内高校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全校通选课”在本科教学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选修课程门数有限,每门课课时受学时限制,因此选修课的学习对学生只能起到“领进门”的作用,无法为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国内高校的“全校通选课”缺乏严格的考核体系,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热情不高,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另一种“复旦模式”的通识教育由于教学组织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未能在国内高校中广泛实施[8]。
3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广博的知识,使学生拥有非富多彩的人生。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专业以外的文献信息资源,如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将会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目前,高校图书馆虽承担了一部分的教学工作,但是这些课程仅涉及文献检索或数据库使用。因此,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开展通识教育必将成为高校教书育人、培养“通才”的重要课题。
3.1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有通识课程、小组讨论和研习发表三种模式。其中,通识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高校主要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和讲述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以复旦大学为例,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六个方面:①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②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③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④科学精神。⑤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⑥艺术与审美[9-10]。然而,受课程学时数限制,教师不可能对各领域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延伸学习。
高校图书馆可以从馆藏资源的实际出发,从不同的通选课中挑选一定数量的课程,与任课教师商讨后针对课程内容列出供学生课后研读的书刊,做成不同主题的推荐阅读书单列表。如:针对《国学入门》这门选修课,提供“国学入门阅读推荐书单”,包括《论语》《孟子》《易经》《礼记》《老子》《墨子》等,并对每一本书籍的阅读重点、难点以及容易产生的疑问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逐渐形成疑问解答系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国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针对某一书单中的书籍概况进行介绍,提出推荐阅读的理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3.2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中的作用
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11]。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严重缺乏阅读习惯,难以静下心来学习[12],具体表现为:①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大部分学生以言情小说、武打小说或时尚杂志等通俗读物为主要阅读物,只是为了获得身心的放松,缺少阅读经典名著的动力。②阅读动机滞后。大部分学生只有在某一时间段内,如撰写毕业论文或课程设计期间会因为专业知识的需求而进行大量的阅读。③阅读动机具有功利性。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更注重阅读实用性书籍,把读书当成找工作的“敲门砖”,很少注重通过阅读来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修养[13]。因此,高校图书馆亟须开设阅读类课程,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尽快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1开设阅读类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拥有具有某一特定学科专业背景、熟悉馆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的图书馆高级专业服务人员和学科馆员[14]。学科馆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直接申请开设阅读类通选课,根据特定的选题,利用一个学期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特定书籍阅读,通过探讨阅读感想,加深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思考习惯。
3.2.2制订并执行阅读任务。高校应针对每一位入校的新生,根据其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安排其大学4年要完成的一系列阅读计划,如:每一学期阅读3~5本规定书籍,使学生针对不同主题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学习,拓展课程以外的知识。图书馆还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制订阅读任务,引领和吸引读者认识什么是好书并且阅读好书,加强对经典作品的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3组织不同主题的读书或讲座交流活动。图书馆可以根据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的整体部署,组织读书讲座或活动,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养成阅读习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阅读对于全面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通识教育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分类,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科专业的学生,有计划地组织不同主题的读书活动。如: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组织人文、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等方面的读书活动,或者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相关主题的讲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通识教育课堂相关的知识进行持续深入的研习。
4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4.1通识教育馆员的培养
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高校图书馆员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大学教育的实践者[15]。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通识教育体系,高校图书馆应培养一批通识教育馆员。这些馆员除了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擅长处理文献信息,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人生阅历,从而在教学或读书活动中,能够深入浅出地对书籍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2馆藏结构和借阅模式的改变
通识教育要求学生紧跟时展的潮流,与社会紧密联系。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优化馆藏结构,从而保证馆藏文献资源能即时反映社会发展的新状态和科技发展的新动态[16]。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通识教育的课程阅读书单和学生阅读任务,对书籍进行分主题整理,并建立不同主题的阅读室和借阅规则。如:学生可以按照感兴趣的主题借阅成套的书籍,借阅规则可根据书籍内容和难度灵活调整,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支持。此外,成套书籍中可以附加相关领域教师或馆员的联系方式,鼓励学生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即时咨询,提高阅读效率。
4.3阅读活动的组织
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志愿者向全校教师和同学征集感兴趣的选题,组织读书活动,或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其次,读书活动要涵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涉及的有关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不同主题的读书或讲座活动,经过4年的努力,全方位培养学生。最后,每次活动结束后,高校图书馆都要对参与的学生进行活动效果调查和问题反馈,从而对活动选题、组织方式等进行不断的改进。
5结语
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能够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组织阅读交流和讲座活动等方式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开展贡献力量。此外,开展通识教育时,高校图书馆还要注意培养优秀的通识教育馆员,改进服务方式,提高通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倩倩,曹宇,邱小立.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北京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与发展[J].北京教育(高教),2016(4):71-73.
[2]刘立园,宇文彩.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4):46-48.
[3]章潇.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与推进策略[J].学园,2015(18):1-2.
[4]王蕙.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83-87.
[5][16]黄永秋.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通识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52-53.
[6]张亚群.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46-154.
[7]沈文钦.通识教育的观念与模式在“二战”后的全球扩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3):92-126.
[8]张子照.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困难及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2(3):9-12.
[9]庞振超.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三种模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55-59.
[10]吴坚.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6(2):28-33.
[11]袁曦临,范莹莹,陈霞.大学图书馆嵌入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东南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17):74-77.
[12]谢蕴江.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图书馆服务对策分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1):35-37.
[13]康巧梅.浅谈当代大学生阅读的现状[J].才智,2015(33):64-65.
[14]吴震,杨雪晶.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环境变迁与发展脉络[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85-89.
摘 要 补偿性体能素质理论是南通市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本文针对高中武术套路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补偿性体能素质理论作用于高中武术套路教学实践,试图矫正武术套路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提炼有效教学的路径,探究高中武术套路教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补偿性体能素质 高中 武术套路 有效教学
一、补偿性体能素质的理论阐述
“补偿性体能素质”是南通市教研室主持的江苏省第八期教学研究课题“中小学生补偿性体能素质有效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研究成果,它是“与体育课堂学练内容有内在联系并与之互为匹配的、与健康相关和与动作技术相关的各种素质练习或活动”。该理论主要体现体育课堂的素质练习要与技能学习在学练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在技能的发展上要具有针对性,在内容择选上应该是服务于技术技能的学习进程,有利于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反之,技术技能的形成的同时,促进体能素质的发展。
二、高中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武术拳术套路是高中武术教学模块必修选学内容之一。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提高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等)的运动技能水平”。但是,纵观目前高中武术教学,不难发现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学段间的武术技能学习的不连续
这里指的武术技能学习的不连续,并不是指教材内容安排的断层或不连贯,而是指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武术套路的学习没有形成系统,导致后继的学力脱节,造成武术技能基础薄弱的现状。具体表现为,小学武术基本动作和基本功教学的缺失、初中组合动作或组合套路的学习的不到位。
(二)学习内容的线性排列,影响学生对套路学习的整体感知和掌握
在现状高中武术拳术套路教学中,往往遵循着这样的古训:“入门先学基本功,打好基础练拳术,学好拳术学器械,最后才能学对攻”来组织高中武术的教学,以“基本动作、基本功―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攻”的线性排列模块学习内容。这种排列本身并没有错,但它忽视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影响了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对后继套路学习的整体感知和把握。
(三)学时素质手段与套路技能学习内容设计分离,未能形成体能与技能的同步发展
武术套路的教学一般以技术教学为主,具有密度大强度小的课堂教学特点。因此,教师本着促进学生体能全面发展的原则,在武术套路学习之余,选择形式多样的素质练习,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但是,这些素质练习安排与教材学习之间的互不包容,互不促进,甚至根本就没有关系的课堂设计与教学,往往造成课堂教学的耗时低效。
(四)学生认知上的误区,影响学习的进程
高中学生对武术功能和价值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往往受到传媒或文本教材的影响,给武术运动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选项学习的初期,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教材本身蕴含的民族文化和健身价值,学习中往往存在急功近利,重套路表现轻基本功练习、重攻守技法轻武德修为、重外在动作规格展示轻内在意识精神和呼吸的配合等现象。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往往牵制着学生学习进程。
三、高中武术与补偿性体能素质理论有机结合,构建高中武术有效教学课堂
(一)重构高中武术拳术套路教学内容体系,组织有效教学
1.高中武术套路技能在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同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把套路技能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将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动作和基本功贯穿于模块学习内容之中,在教会与掌握套路技能相关的基本功和动作后,开展组合动作或套路的学习,以套路的技法和特点为学习主线,在实际的练习中强调形正(基本动作、基本功和套路中单个动作)神似(意、气、神、力的合一)的教学效果,进而把握“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武术精髓。
2.基于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模块整体设计时,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现有学力,进行科学、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以组合动作(是武术套路的主干)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技能和技法的学习为教学重点,以基本动作和基本功为补偿性体能素质内容。在学练中,通过学习和掌握套路技能为学习主线,同时加强相关基本功和动作练习,确保学生体能与技能同步发展和提高。
3.对于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补偿性体能素质内容的处理和安排,应力求体现教材处理的生活化、练习形式的游戏化、练习手段的多样化;素质练习手段与技能学习手段在学练结构和发力顺序上遵循相近性;补偿素质内容穿插于整个模块技能学习过程中要体现全面性(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和系统性。
(二)抓住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有效教学
1.补偿性体能素质理论中补偿性体能素质的安排,是为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服务,是针对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技能学习过程中某一技术环节完成时体能缺陷或不足所安排的身体练习手段。对在技术技能的学习时,该素质练习在运动形式、运动线路、发力特征上对于主教材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的课堂设计价值是为了学生掌握技术形成技能。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眼法教学时,教师除了强调“目随手走、目随势注”和“以眼传神”的要求外,还可以设计新颖、独特的眼球操,配合“左顾右盼、上瞻下视、左右环视”的口令来训练学生眼球的灵活性。再如在准备活动中采用直臂绕环练习时,要求学生松肩活腕,一则是提高学生肩关节的灵活和运动幅度,同时又为套路学习中抡臂型动作做好铺垫和补偿。
2.教学本质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习过程是由认知上的冲突通过启发诱导到达成共识的过程,是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掌握技术技能重点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材、教法和学法时,用补偿性体能素质的认识论,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抽丝剥茧,抓准技能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现有学力和体能,定准学程中的难点;依据技能形成的最近发展区,选准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手段,科学、经济、高效的达成教学目标。高中武术教学应抓住套路动作的形成和演练中技法表现为学习重点,实践中把握分动施教,串联组合,整体形成的教学思路,将套路演练的技法和特点贯穿于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辅助于补偿体能素质发展,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学力基础后,结合教师指导解决学练中的认知冲突,探究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三)突破陈旧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体能动,形成有效教学
高中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学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会学习,武术套路的学习也不例外。“授以鱼,不如授以渔”,因此强调在高中武术教学中,应让学生整体把握武术教材的价值、武术套路运动的表现形式及其技法要求,基于该要求设计有利于技能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组合动作(是套路形成的主干)或套路学习模型,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或基于这种模型的学习中去掌握套路学习的方法(识图、线路、精气神表现),再运用学得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套路学习,甚至达到自编拳术套路创新水平,这种学习方法到运用方法的过程,反应出的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真正体现学习质变的过程。这种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才是有效教学形成的本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