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SA8000,劳工标准,影响,应对策略

 

一、SA8000的由来及涵义

(一)人文贸易主义

近年来人文贸易主义被应用广泛到国际贸易活动中。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文贸易主义。人文主义主要特征是:主张以为人中心,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强调人的人性自由和人身自由,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义;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个人的才能和奋斗;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认为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是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很不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就成为西方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并深深地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之中。然而,主体性的过分膨胀一方面导致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工业经济时代中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等。20世纪末,知识经济的出现使智力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知识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有效统一。由于人既是创造知识的主体,同时又是知识的载体,所以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工业经济的弊端和知识经济的优点应对策略,现代人文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反对传统的主体主义,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处境。在现代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范围内形成了人文贸易主义的价值观。人文贸易主义是新的人文主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是指在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使人类的活动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的贸易发展观:

1、人文贸易主义强调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人文贸易主义强调在与贸易发展有关的经济活动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能力,即注重整个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3、人文贸易主义强调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应注意协调人们的身心健康免费论文下载。

(二)人文贸易主义的体现­­――社会责任标准

SA8000即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 是1997年10月份公布的全球第一个有关道德规范国际标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及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所制定的SA8000,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是SAI[1]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儿童权得公约,制定和建立的第一个以保护劳工权利、劳动环境和条件为宗旨,以工厂水平管理、专家认证、共同牵涉程序、公开报告为主要架构的社会责任体系,其确立的标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道德责任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规制企业管理,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最终实现每个工人无论其所处地域都能拥有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可以获得认证证书,以表明由其生产或提供的产品完全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企业履行了公认的社会责任,在组织运营中也完全遵照了社会公德并切实地保障了劳工的正当权益。可见,SA8000体系宣扬保护人类的基本权益,尤其是劳工的权益。

设在美国纽约的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SA8000国际统一认证机构,它所推出的社会责任标准取自于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共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内容主要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保密、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利、歧视、纪律处分、工时、报酬、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规定。

目前,SA8000正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德国进口商协会已制定了《社会责任行为准则》,要求德国进口商应按照SA8000标准,对其供应商的社会行为进行审查。据悉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一些传统采购中国轻工业产品的贸易组织也正有意向要求将中国纺织品、玩具、鞋类生产企业通过SA8000认证作为选择供应商的标准。SA8000最终可能与ISO9000和ISO14000一样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下,各国在承诺的履行范围内逐步降低关税,减少和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同时,也开始谋求新的渠道来恢复或补偿由此带来的贸易损失。对发达国家而言,这种贸易损失就是因其关税大幅度降低,配额逐步取消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从激增的优势产业贸易额中获得的额外利益。面对这些损失应对策略,新的贸易壁垒披着“正义”的外衣孕育而生并悄悄蔓延。为避免与发展中国家的正面冲突,他们以保护劳工权益为由,在企业界积极推行SA8000标准和认证体系,绕开各国政府和多边贸易体制,并在实践中使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

二、不同的劳工标准对比

在劳工标准的制定、实施方面有全球影响的有ILO[2]和OECD。ILO是专门负责劳动事务的国际组织。1919年成立后,先后制定了大量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并大大促进了各国劳动立法的发展,它的八项“基本劳动公约”3[3]在实现劳动者的劳动权、提高劳动标准、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OECD没有“基本劳动公约”的概念,它认为只有一小部分劳工标准共同组成了一个人权保护的整体,这些权利也包含在联合国一些文件中,即“核心劳工标准”,包括四项内容:消除剥削性的童工;禁止强迫劳动;反对就业歧视;结社与集体谈判自由[4]。不管是列为八项还是四项,“基本劳工公约”与“核心劳工标准”性质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名称不同而已[5]。由SA8000体系确立的SA8000标准与二者在内容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区别也较明显。

SA8000标准与ILO、OECD劳工标准的比较

 

劳工标准

SA8000

ILO

OECD

产生

背景

欧美企图将劳工标准与贸易纳入WTO框架失败。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涌入,其社会各界要求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一战结束,国际社会需要重建和平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和合作的产物。

制订机构

SAI,非政府机构,1997年成立

第2篇: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新的产品设计风格正在逐渐涌入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不同人们的不同需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直接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变化。二战前单一风格垄断市场的情况逐渐失去,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之前适应发展需求的产品设计风格正逐渐被淘汰,设计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产品。为了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逐渐普及起来。

二、政治因素

二战后期,西方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引发了国内民众一度的强烈反抗。政治腐败、种族歧视、工人失业、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等,激化了社会矛盾。人们的生存受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严重干扰,社会发展处于一种僵硬模式。六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矛盾激化到最高峰,民众的反抗情绪和反抗活动接踵而来。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主要原因是社会底层人们为自身争取权益导致的,人们不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方式,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迫切需要得到改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发展动荡不安,这种社会发展方式逐渐影响着设计风格的形成,并最终形成了早期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

三、文化因素

二战以后,文化因素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在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风格上的作用是最明显、最直接的。非理性思想的出现、反主流文化的兴起、生活与艺术的混合等三大主要人文因素,直接影响着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风格的转变。非理性思想影响着人文主义产品设计的风格特征;反主流文化思想造就了多元化、拼凑、即兴等产品设计风格的产生;而生活与艺术的混合则使得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的风格逐渐娱乐化、通俗化。

四、人文因素

第3篇: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等等。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以来,语言学就“变成‘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枚独立学科”,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而中国人的思对语言的依赖性小,此相应,中国对语言研究就不那么重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一直没有得到独立发展。孔子早就提倡:“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的音韵学就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人们只是为了写好诗赋和第才去研究它。学者们甚至把文字、音韵、训诂贬称为“小学”。直到十九世纪末,马建忠才照搬西方的语言理论,写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此后,中国的语言学才逐渐独立发展起来。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还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气质。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流派儒道佛都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儒家先贤曾参早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同上书《论语·述而》),以反省为必不可少的修身手段。道家则更进了一步。王弼认为:“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语言,甚至图象都成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图象和语言都不存在了。这个传统在佛教徒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慧能虽然不识文字,却能以力主“顿悟”成为禅宗南宗的鼻祖。后来,禅宗干脆主张“不立文字”,彻底抛弃语言文字,而完全用纯粹的直觉传递那些被认为不可表达的奥妙,“棒喝”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因此,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中国形象思维的土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与此相应的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玄而又玄的概念,如阴阳、元气、意境、神韵、风骨、虚实……举不胜举。

在语言思维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表现出了另一种风格。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此,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如此。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哲学是一种语言思辩的哲学。当然,西方学术史上的概念也是相当明确的。

专家认为,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这大概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相对地讲,语言思维具有精确性,这是西方人思维的特点。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固然,这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语言研究的不同态度也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西方语言是比较精确的,汉语,尤其古代汉语则比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译名的输入,现代汉语正在向精确化发展)。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简本《老子》第二篇第九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孔子对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4]虽然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语录译成了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仍未泯灭;而老子和孔子的语录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到其真谛。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还可发现,表面上看,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中国先哲的语言具有突出的具象性、比喻性。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其实,在这种具象性、比喻性的背后,却表达了与西方哲人所揭示的同样抽象的道理。所以,有些人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富于抽象,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这是一个错觉。有谁能说“得意忘象”不是一种抽象?有谁能说“心通”、“冥合”不是一种抽象?只是它们扑朔迷离、难于表达而已。甚至一向贬斥中国哲学的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周易》中“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其抽象的范畴,是纯粹的理智规定。”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抽象思维(确切地说是语言思维)与逻辑思维混为一谈,所以那些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的人,也往往断言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这同样是错觉。所谓逻辑,就是客观规律性。其实,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也反映了客观规律性,当然也是一种逻辑思维。

当然,我们不否认,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语言之中,在语言表达中显而易见,因而是外在的;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形象之中,在语言表达中则不那么显著,因而是潜在的。这正是造成以上各种错觉的根源。

中西思维方式的这些不同特点,造成了中西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的理论体系是潜在的、模糊的;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是外在的、清晰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并非没有自己的体系,那种认为中国缺乏理论体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或直觉把握事物的,这就自然地决定了这种思维方式把握的是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人们用直观或直觉去感知一个事物的局部而舍掉其它部分是相当困难的。当我们想象桌子的形状时我们的大脑中出现的总是整个桌子,既不只是桌子面,也不只是桌子腿;同样,我们想象桌子面或桌子腿的形状时,它们总是同整个桌子合为一体的,难分难舍。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相反,语言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这就给具体分析带来了方便。人们在运用“桌子”、“桌子面”、“桌子腿”等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时候,它们都是完全独立、互不牵制的。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性。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和语言思维的分析性各给中西文化打下了自己的烙印。中国学者的著作,大多是非常综合的,一部《论语》,囊括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思想、伦理学思想等内容。而西方的学术著作,一般是分门别类的,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是《工具论》,心理学著作是《论灵魂》,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著作则以《修辞学》、《诗学》为代表,此外还有《政治学》、《雅典政制》等政治学方面的著作。在物质文化方面,以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具有鲜明的完整性,而西方的建筑则颇具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情趣。

语言思维的分析性与精确性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加精确,必然要求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加精确。它们表现在艺术创造上,是求真与再现。西方的艺术家们为了把人体画得更逼真,往往在人体解剖学上下功夫,他们力图再现艺术创造的对象。古希腊、罗马艺术家们的雕塑品,使当代艺术大师们叹为观止;达·芬奇的画蛋的求真态度,已成为妇孺知的美谈。这种真的、再现的艺术是符合西方之审美观的。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维妙维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西方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这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与模糊性表现在中国人的美学观上是求似与超脱。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种“超真”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特色就在这里,几条线、几点墨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独有偶,司空图早在《诗品》里就说过:“离形求似”,可见这是一个传统。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诗,总能给人一个无限想象的天地,使人们回味无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苕溪渔陷从话》前集,卷十五)坡对王维的定评,一语道破了中国艺术的特色。其实,在中国艺术史上,何独王维的诗是如此呢?“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不正是一幅用饱醮忧愁的笔墨描绘出的图画吗?又何独王维的画是如此呢?敦煌壁画中的佛像,那种既大智大悟,又天真纯净;既莞尔而笑,又庄严静思的神态,不正是一首绝妙的诗吗?这都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出的硕果。

至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占优势,西方在近代占优势呢?这个问题迷惑过不少人,包括爱因斯坦这样卓越的科学家也感到惊奇。我以为,这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示出来的不同的优势。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两点:第一,确切地讲,科学不等于技术,前者是指一种以理论为主的学术体系,后者主要是指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创造;第二,科技也是由技术创造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近代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既然古代科技形态的显著特征即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显然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会大显身手,而西方人的语言思维就相对逊色了。所以,中国能够成为四大发明的故乡四大发明基本上是技术创造。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主要也是技术方面的,《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对明代手工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对中草药的功能与用途研究的记录。另外,中国学者在理论体系和学术概念上的潜在性、模糊性、玄奥性表现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是别具一格的,但与生性精确的近现代科学理论背道而驰。这或许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一落千丈的一个深刻原因。而以语言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西方科学家,却正是在这方面得天独厚,故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中独占鳌头。牛顿的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体系在近代科技史上显示出了语言思维在这方面的优势。

我时常有这样一种想法:中国的科技形态基于人类的原始经验,而西方的科技形态则是对人类原始经验的转折。原始思维研究证明,原始人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能力和经验积累。我认为,中国的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种原始经验,从而形成了中国的科技形态;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与原始经验的联系,使之另外开辟出一块天地,从而形成了西方的科技形态。西方科技在现代社会的优势已为人们所共睹。其实,中国的传统科技,尤其中医学,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有待人们去发现、去挖掘。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人类思维之树上的两朵奇葩,互有优劣,各具独特风貌,在历史上争奇斗艳,各领。因此,不能笼统地划分谁好谁坏,贬低一方,抬高一方。那种贬低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抬高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的论调,事实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二、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是文化的更深的层面,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反映了各个文明的不同风貌。在我看来,哲学和宗教的含义,是一个需要重新界定的前提性问题。这两个概念都来自西方,所以,一般人观念中的哲学与宗教,都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可谓之狭义的哲学与宗教。以这种狭义的哲学与宗教来考量中国的学术思想,严格地说,中国既没有哲学,也没有宗教。如果一定要以这个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来分析中国学术思想,我们当然可以找到类似于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依此,或许可以这样说:西方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分离,印度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合一,而中国思想的特质在于以哲学代替宗教。各国的宗教都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但在中国,哲学就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不需要宗教来扮演这一角色。中国哲学通过两条途径来安顿人生,一是自然,二是人自身,它们又往往交织在一起。由于它们都为人生而设,所以都具有人文主义特点。就此而言,我们又可以说中国哲学的特质是人文主义。

不过,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讨论中国的学术思想,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束缚,在更超越的层面上去理解哲学和宗教,对这两个概念从广义上进行重新理解和诠释。我想,如果把“哲学”看作关于世界根本观点的学说、关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如果把“宗教”看作关于人生的学说、关于信仰的体系,那么,那么就可以说中国思想具有哲学和宗教的两重性;它既是哲学,也是宗教。中国思想立足于人自身,所以这种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这种宗教也是人文主义的宗教。

中国传统思想的这种特质,是殷周之际经过一场以人为本位的深刻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形成的;这场思想风暴,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建立。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从探究人的本质即人性(德)开始的。透过这场宗教批判运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哲学是从原始宗教中转化出来的。

西方的情况完全不同。西方哲学尽管也萌芽于宗教,但它是从探究客观世界开始的。所以它的最初形式是自然哲学,然后才转向人,从而具有人文主义性质。不可否认,西方早期的这种人文主义和中国早期的人文主义有许多一致之处。例如,伦理学一度成为古希腊哲学的主要课题,研究形上学是为了解决道德问题。这和先秦哲学家的思路不谋而合。

中西哲学不但出发点不同,而且发展进路迥异。希腊哲学没有经过殷周之际那样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这就为宗教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所以,在希腊哲学发展的后期,哲学终于和来自东方的宗教合流了,由此导入中世纪。然而,正是由于西方没有经历过殷周之际那种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西方的哲学和宗教始终禀性各异。其哲学是理性的、人文主义的,其宗教是非理性的、神本主义的。终于,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哲学与宗教又一次分道扬镳了。就这样,西方重新确认了久违的人文主义传统,并跨入近现代社会。可以说,西方的近现代文明是西方人的思想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结果,所以它表现出对中世纪激烈批判的意识。

但是,由于经历了殷周之际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从那时起,中国的思想就一直是人文主义的。正因如此,中国没有中世纪,也不存在什么封建社会,就象不存在奴隶社会一样。也正因如此,中国人没有必要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重新认定人文主义传统,因而也不可能象西方那样经历文艺复兴运动。

多少年来,在西学的一片凯歌中,学者们千方百计地用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来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费尽心思地寻找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煞有其事地猛烈批判中国的封建主义、专制主义,……所有这一切,皆迹近无的放矢。诚然,中国古代社会有它的弊病、有它的缺陷,甚至严重的弊病和缺陷。然而,这就是封建主义吗?这就是专制主义吗?对此,需要重新考量。我想,中国古代至少没有西方那种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如果说中国有西方意义上的专制主义的话,那应该是斯大林主义传入以后的事情,而是其顶峰。所以,中国的许多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直面现实,不要总是把账算到古人的头上、总是把祖宗当作替罪羊、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切实地提高自己,发展社会。

三、形上学

形上学不但是某种哲学的核心,也是某种文化系统的核心,所以它最能反映一种学术思想的特点。

形上学所探讨的最普遍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的,是与现实世界无对的。这就是说,它完全由人心所设。这样,我们就无法回避心这个概念。

上文谈到,心包含生命之心和认知之心两个层面。我认为,相应地形上学也有两种类型,即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它们分别由生命心和认知心所构造。前者乃生命根本特质的投影。哲学家们把他们对心(或者说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把握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然后用它来规定心、安顿心。后者乃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投影。客观世界的根本特质首先投射到认知心,然后又由认知心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

由于哲学家们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对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认识各有不同,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黄梨洲说:“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6]这里,我要接着他的话说:存在(最普遍的存在)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既然最高形上概念为心的投影,所以,存在的本体,也就是心的本体;“工夫”的不同,决定了心之本体和存在之本体的不同。“工夫”,当然是心的工夫。

中西传统的形上学属于不同的类型。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是一种“爱智”的学问,由此形成的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用科学性的概念、判断、推理的理论知识体系来把握的,这当然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或有所不同)。

中国哲学一开始就立足于生命的价值,因而其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生命形上学。儒道佛三派形上学的最高范畴分别为天、道、真如,这些范畴的实质分别为善、自然、空。就是说,三派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分别为善、自然和空。不过,宋明新儒学中的程朱一派的形上学则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它虽然声称其最高范畴“理”具有普遍性,但在实际论证中更侧重社会人伦的一面,所以与西方的认知形上学有所不同。

既然生命心的功能是对其自身的体悟,所以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归根结蒂它是主体性的实际承载者。这正是中国哲学主客合一特点的根源。与此相反,对象化是认知心的鲜明特征。它总是把客观世界作为对象去认识;即使对自身,它也是先将其对象化,然后再去认知。换言之,认知心与客观世界本来二分。另一方面,认知心与作为主体性实际承载者的生命心与本二分。这就导致了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特点。

由于中国哲学脱胎于早期宗教,所以它难免带有中国早期宗教的特征。就象在原始宗教中人的命运是由天所赋予的一样,在中国哲学中,人性也是由天、道等最高形上实体赋予,从而内在于人自身的。这一点,也是与西方形上学大相径庭的。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近代以来尤其现代以来怀疑、否定传统形上流的实质,在于对认知形上学的背离和对生命形上学的靠近。这样,一些西方哲学家自觉地从中国哲学中吸收养分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从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分析了中西学术思想的特点。事实上,这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的。

参考文献

[1]黑格尔《逻辑学》,第7页,商务印书馆版。

[2]杜威《思维术》第174页,中华书局1933年版。

[3]《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第20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第4篇: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礼品包装;设计理念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80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化思维方式,它反对现代主义思潮下统一、实用和冷漠的思维方式,主张人情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思维发展方式。(1)以人性和自由化作为设计基础。后现代主义设计与现代主义设计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后现代主义设计讲求人性化和自由化的风格,而现代主义主张统一、实用化的设计风格。正是由于后现代主义这一设计思维基础,才使得基于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下的作品往往具有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且更贴近生活。(2)以人文气息作为设计内涵。作为一种体现艺术气息的设计思维,后现代主义设计往往将人文气息融入其作品的内在精髓中,提倡浪漫主义、人文主义在作品设计学中的反映,同时将自然、舒适的生活情趣作为设计作品艺术内涵的外在反映,凸显人的设计经验在作品设计中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人文气息的艺术展现能力。(3)以继承发扬作为设计思路。在充分体现现代礼品包装风格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品往往看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作品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新颖技术充分融合,并将其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设计思路体现在作品的设计之中。(4)以矛盾统一作为设计风格。包装设计是一种艺术作品,因此独特的设计风格显得十分重要,它是一个成功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基于后现代主义的包装设计作品有着其独有的设计风格,它以矛盾统一的思想作为诠释其艺术设计风格的手段,以作品风格的紧张感取代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的清晰感,以复杂性取代单一性,以贴近现实生活的矛盾感取代象牙塔式的统一感,在艺术设计风格上主张矛盾与统一的结合,主张多元化设计思路在作品风格中的呈现。

二、后现代主义对礼品包装的影响概述

(1)后现代主义对礼品包装设计风格的影响。在礼品包装设计风格的模式上,后现代主义采取的是多样化共存的思路,即通过丰富的装饰手法完成对礼品包装外观的视觉修饰,以多元化的视觉效果达到对礼品包装效应的烘托。在具体的设计中,后现代主义注重采用独特的设计风格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在充分实现礼品包装功能的基础上对礼品包装设计风格进行不断美化,采用复古主义、传统主义的思路作为基础,并采用现代设计理念与之进行融合,将礼品包装的设计装饰风格推向新的高峰。此外,包容性的扩展也是后现代主义礼品包装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淳朴原始、现代前卫、华丽丰富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礼品包装风格的重要特性,同时,后现代主义礼品包装的风格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从细腻柔美到粗犷雄健的风格变化只需要瞬间便可实现,因此,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礼品包装风格使消费者的精神审美需求得到了巨大满足。(2)后现代主义对礼品包装设计材料的影响。在礼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后现代主义也体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结合的思想。例如,随着新型材料技术的发展,很多不同质地、不同风格的材料逐渐成为时下礼品包装选择的对象。近年来,在低碳环保设计思路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还将低碳化思路融入礼品包装的设计中,讲求材料的回收利用、安全性和环保性等原则,很多设计师在设计礼品包装时还运用变形、组合、镂空等多样化的处理手法来丰富礼品材料的视觉审美和低碳环保特征、赋予礼品包装材料的新形象,以材料设计的思想,从多个方向满足礼品设计的审美价值和实用需求。(3)后现代主义对礼品包装设计色彩的影响。具体来说,后现代主义注重对礼品包装多元化色彩的应用,以求通过柔和、自然美、高纯度和鲜艳色系的综合修饰实现对礼品包装色彩的多元化影响。在色彩构成材料的选取上,后现代主义往往能够通过材料的组合、层叠、多角度等方式完成对礼品包装色差的处理,使礼品的色彩呈现有序渐变和无序变换,大大增强了礼品包装的色彩趣味性。近年来,后现代主义还注重将人性化和童真化的情绪融入礼品包装色彩的构成中,通过丰富趣味性的卡通形象和低龄化的色彩组合勾起消费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从而增强了礼品包装的感彩和真实性。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路,它改变了礼品包装的设计思维,凸显了设计中的人文因素、色彩因素和人性化色彩,使多元化和情感审美性充分融入到了礼品包装的设计中,赋予了礼品包装新的时代特征。设计师在对礼品包装进行设计时,应将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现代礼品包装设计进行充分的有机结合,为礼品包装设计开创更为广阔天地。

参 考 文 献

第5篇: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本届大会秉承以往各届的宗旨,在独立思想、平等对话的原则下,学者们围绕“儒家思想与当代价值建构”“儒学与国家软实力建构”“礼乐文化与社会道德”“儒家思想与公共文化空间”等议题,进行了跨地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学术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儒学研究为解决当代困境提供重要智慧

本次大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有广泛的外国学者的参与。他们各自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阐发儒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体现了儒学研究丰富的思想和方法的维度。

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国际哲学学院副院长杜维明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指出,从轴心时代以来的哲学体系中,儒家哲学没有寻求超越的外在精神实体,而是关注日常生活的伦理秩序,追求凡俗的人文主义,强烈渴望自然和人的精神世界的相辅相成。孔子的“仁”,没有阶级、地域的界限,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天下归仁”,这为解决当代自由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困境提供了另外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径。在儒家思想的启发下,人类应该享有正义的自由,有同情心的理性,有社会和谐的个人尊严和有责任的人权。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安乐哲认为,当代世界在取得广泛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全面危机”。他认为应对这种全球困境首当其冲要摒弃人们熟悉的个体玩家竞争模式、只追求一己之私的文化资源,代之以协同合作形式的、跨民族、伦理和宗教界限的恰当文化资源。很多人认为,作为泛亚洲大文化现象出现的儒学,有可能对建立新的世界文化秩序的话语,作出有价值的贡献。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李瑞智同样认识到,随着亚洲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的崛起,需要重新估量几个世纪以来塑造世界共同体的英美传统的优长和缺陷,同时更充分地了解和估量儒家的思想传统。他认为“君子”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他围绕这一范畴对其本体论的含义和现代价值进行了多角度的注释和阐发。

拓宽儒学研究的路径和维度,回归儒学的践行精神

第6篇: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医院;收费挂号;职工素质教育;综合效;益;发挥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一、引言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在政策与制度的支持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国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医疗服务能力有所提高,医患关系得到良好的维护。医院的整体水平提升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努力和相互之间的配合。医院收费挂号窗口作为医院的第一个服务内容,在一系列就医环节中,处于首要地位。医院收费挂号窗口的工作量非常大,是医患关系的源头。在医院收费挂号窗口中,有优势也有矛盾。因此,医院收费挂号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医院收费挂号窗口的人员兼有多种功能,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责任心。要以专业性和服务性为工作原则。

二、医院收费挂号处工作综合效益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1.医院收费挂号处人员综合效益的主要内涵。综合效益是一个管理学范畴的概念。综合效益分为横向的关系和纵向的关系。横向关系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是评价企业效益的一个概念。纵向关系是指一项工作内容的从上至下的流程以及整个部门固定时期内的一个效益变化。综合效益具有多重性概念。医院收费挂号处人员的综合效益,主要是指对医疗、服务、财务的三方面的结合。医院收费挂号处人员集多重角色为一身,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发挥医院收费挂号人员的综合效益就是从医疗技术、服务水平、财务管理三个主要方面提升工作水平。

2.医院收费挂号处工作的主要特征。医院收费挂号处具有多重职能。医院的收费工作是由多个科室进行联合办公,主要由财务科、住院处、门诊挂号室、收费处来进行办理。可见,医院收费挂号处是医院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收费挂号处是按照物价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保准性收费。收费挂号人员要具有热情的态度和细致的责任心。挂号收费人员都要掌握各个医疗项目的内容和收费标准。在挂号收费过程中,注意简化手续、现金交付执行唱收唱付制度,开具的发票要留有存根,挂号要根据医生出诊表进行选择。医院收费挂号处实行交接班制度,在交接班时要点清挂号数据和收费账目。收费挂号处工作具有联系性特征。医院收费挂号处是24小时工作制,人员作息时间要根据医院制度进行调整。收费挂号处具有严肃性特征。收费挂号工作是诊疗流程的开始,所以,在工作开始就要保持工作内容的正确性,患者就医所挂号的科目、挂号收费的标准、诊疗收费的标准都要严格遵守标准。除此,收费挂号工作具有时效性特征。收费挂号要根据规定进行操作,超出时限要重新处理。工作人员在患者挂号时应该进行必要的口头告知。挂号处工作是保证医院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的关键。

三、发挥医院收费挂号处人员综合效益的主要方法

1.提高收费挂号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具有专业知识的收费人员队伍。医院的挂号收费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于医护人员稍微低一些。挂号收费处人员一般都毕业于专科学校,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在工作中又学不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恶性循环造成收费挂号人员的个人文化素养得不到提高。针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倡导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收费挂号人员的文化素养。在实际工作中,患者经常会遇到收费挂号人员打不出患者名字的时候,这就是因为收费挂号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所致。在收费时候,对医生的开具处方不能明确,对品名、剂量等专业知识无法完全掌握,会造成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严重的会影响治疗效果,出现医疗事故。所以,我们要积极提倡收费挂号人员要开展自我学习和集体学习,把专业知识培养放在首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进行课程安排,收费挂号人员自己也要参与独立学习。在医疗知识、语文常识、计算机技术等实用技术方面逐步提高,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2.提倡服务意识,建立服务机制。收费挂号处的另一个职能就是为患者进行医疗服务。这种医疗服务是指导性意义的医疗服务。例如一个病患不知道具体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不知道应该挂哪个科目,这时候,挂号人员就要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询问,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哪里出现了病患,应该到哪个门诊科目进行诊疗。这样,既解决了病患的疑难问题,又节省了挂号的时间,为患者提供了时间的保证。收费挂号窗口人员要时刻以服务提醒自己,对老幼妇孺、对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要一视同仁,将每一位进入医院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把最美的微笑和最好的建议提供给你患者,让患者在第一时间打消对医院恐惧。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服务型社会,医疗服务时其中最为突出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3.重视人文主义精神,发挥收费挂号人员的社会职能。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各个制度和各种行业都没有完整的和完善的体制。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脱节的形态。医院是当前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医院的营利性将医院的社会职能掩盖起来,人们对医院充满怀疑和担忧。收费挂号处于医院的窗口,是医院形象的代表,是医院整体水平的见证。因此,在收费挂号人员要积极认真严谨的工作,为医院实现社会职能起到宣传的作用。

结论

在医院门诊的机构设置中,收费挂号处是处于第一线的部门,收费挂号处肩负着医院诊疗工作的第一步,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处于源头位置。提高医院收费挂号工作的效率,就要充分发挥医院挂号处人员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桑晓龙.医院门诊挂号收费服务的改革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4).

[2]乐岭,李江天,黄薇,赵林双.医疗服务市场的特征及经营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05).

第7篇: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 文艺复兴 巴洛克文学

1、巴洛克的背景

十七世纪的欧洲可以被归结为三个词:动荡,怀疑,探索。政治,宗教,道德以及经济利益的冲突使得欧洲的政治平衡倾倒于天主教,封建贵族以及中产阶级。这些冲突不可避免的会影响那个时代的文学和艺术,巴洛克的艺术特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1)十七世纪也被称为理性的时代。经过笛卡尔,莱布尼茨,帕斯卡尔等伟大哲学家的构建,形成了一种理性的哲学思想。笛卡尔认为所有物体或是他们形式的变化都依赖于运动;宇宙中不存在静止的物体。

帕斯卡尔反对笛卡尔,但他却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运动观。他认为我们的本性依赖于运动,完全的静止就等于死亡。他把人类比喻会思考的芦苇,人类的神圣之处就在于思考。而热衷于运动的巴洛克风格正是这种哲学思想的外在表现。

2)十七世纪是欧洲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地理大发现,对宇宙结构的探索以及人们不断增长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发明应运而生。这些发明的出现证明了整个宇宙,从外太空到人体自身甚至于构成物质的原子都处于运动和不断变化的状态。

3)宗教的影响在十七世纪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为了抗衡新教,天主教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他们加大投入。例如,加大对奢华繁缛装饰物品的使用。教会抛弃了中世纪阴暗的风格而追求巴洛克的艺术形式。这使得拥有巴洛克风格教堂成为了剧院及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似的人们能够享受到来世的快乐及天堂的幸福。

宗教改革及引发的战争是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中,人们内心开始感到不安。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深感人生如过眼云烟,这也就使得享乐主义盛行。文艺复兴中人的解放导致人欲望的扩大使得人文主义世俗化。享乐主义和的加强看似矛盾,但实则在混乱社会人们精神的不同反应。

4)连年的天灾,战争以及信仰的分化是十七世纪欧洲的显著特征。宗教战争的进一步激化导致了从1618-1648年的国际性战争。而连年的战争又使许多国家陷入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中。专制主义在十七世纪得到加强,而艺术也成为了专制主义的宣传工具。为了宣传贵族的神圣,威严,辉煌壮观,庄严宏大成了艺术地追求形式,巴洛克夸张的表现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总之,巴洛克时代是一个宗教与非宗教,信仰与科学空存的时代。巴洛克艺术不仅是宗教改革的产物也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产物。

2、“巴洛克”的起源

十六世纪末到是十八世纪,出现了一种不同于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建筑风格不再尊崇庄严肃穆,而是更倾向于使用波动的曲线,复杂的几何图形来营造一种动态感;绘画上,画家们偏向于不对称的结构及惊人的画面来制造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也采用人造光线来表现空间的立体感,深度感及层次感;雕塑上,优美的想象取代了静态的姿势;音乐方面,人们更多的追求动感的旋律;而在文学方面,夸张,怪异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巴洛克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的拉丁语“barooco”,意思是荒谬的;也有说它来于西班牙一词“barroec”,意思是一个小石头或是一颗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或说来自葡萄牙语的“barroc”,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起初,它是一个贬义的词,指不完整,丑陋甚至怪异,但是也有其新奇的一面。钱钟书在文章” Tong Gan”.把它译为“jue(奇崛)”

总之,巴洛克文学是对推崇积极精神及平淡,和谐审美价值的文艺复兴的反叛。它表现了一种消极的,运动的及怪异的审美风格。

3、巴洛克文学

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包括多种类别,有音乐,绘画,建筑等。巴洛克风格在文学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巴洛克文学是介于文艺复兴与新古典主义之间的重要文学思潮。矫揉造作的语言,怪异夸张的文学技巧以及复杂的形式是它的主要特征。

它是多元认知风格与价值标准的矛盾复杂体。也就是说,它有文艺复兴的因素,但同时,它也反叛文艺复兴中的理想主义及对古代文化推崇;它有现实主义的特性,但另一方面也具有虚无主义的厌世情绪。

巴洛克文学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陈规,强调文学形式的改变。作家们偏爱感性表达及对奇喻,夸张,比喻的运用。警句主义,贡戈拉主义以及玄学派诗歌都是它的表现形式。宗教主题依旧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生如梦是它的主题,现实主义的手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作家们的关注。

3.1巴洛克文学的特点

1) 修辞手段的运用

在巴洛克文学中, 反讽、反语、对比、双关、词语误用、矛盾修饰等修辞手段的广泛运用,更彰显了其特有的语言魅力。但恩的玄学诗就是善用奇论、悖论、反讽等修辞手段奇喻的运用,在约翰邓恩的 《分别 莫忧伤》中,就运用了奇喻。

即便我俩的灵魂不是一体,

也会像圆规的两脚那样若即若离;

你的灵魂,那只固定的脚,

看似不动,实则会随另一只而移。

尽管它稳坐中央镇守,

但是倘使另一只真要去远游,

也会斜着身凝神倾听,

待君归来时,才又直身相候。

你对我正是这般,我定要

倾身围着你转,就像另外那只脚,

你的坚定成就了我的圆满

使我抵达终点时又重回起点报到

用奇喻在两个明显不同的事物或情境之间做出非常机敏巧妙或极富想象力的对比,或在毫不相干的事物间找到共性。诗人就把爱人比作一副圆规。虽使诗歌变得怪异,但是同时却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2) 细致夸张的描写

巴洛克文学强调的是对事物细致的描写。这种手法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巴洛克意象。

在《痴儿西木传》的第八章中, 作者就用了这种细致,夸张的手法。作者借教士之口将西方古代奇人异事娓娓道来, 涉及到了一大批国王、诗人、隐士、奴隶主; 故事的内容也是千奇百怪, 充满想象力。

3)对形式美感的追求

不论是德国小说的华丽,生动多彩;还是英国玄学诗歌的巧妙,智慧;抑或是法国小说的精美的场景和微妙的心理描写,它们都彰显出巴洛克文学对形式美的追求

虽然巴洛克文学不仅只属于贵族阶层,但刻意追求形式审美感的法国的贵族沙龙文学确是其典型的代表。

然而对于当时的法国贵族来说,这还不足以彰显出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需要更多形式上的东西来显示他们的高贵。在这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系列上层社会的规范,其中包括穿衣,语言,礼仪等。例如,许多贵族妇女喜爱蕾丝裙;男人们喜爱有着夸张羽毛装饰的帽子。他们说隐晦的话语,盲目追求优雅,独特。

魏特教授研究认为《痴儿西木传》的作者必定有渊博的知识,因为其小说的结构遵循了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可以说是遵循自然而追求了形式上的美感。从而说明了巴洛克文学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注重作品的形式, 最大限度地获得外在、感官上的震撼效果。

4.巴洛克文学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n the modernism

巴洛克风格和审美的追求在二十世纪的文学和艺术中有有所表现。

作为现代主义主要文学类型,表现主义跟随了巴洛克风格的步伐。同巴洛克一样,表现主义追求变化,动态。巴洛克文学中的流浪汉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托马斯的《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运用了巴洛克是的虚实风格及美学技巧。在卡发卡的《变形记》中,他对诡异的偏爱也彰显了巴洛克的风格。

在一定程度上,巴洛克文学可以被认为是在现代主义之前的最有价值的一次尝试,虽然它没有现代主义那样影响深远,但是它可以说为现代主义的到来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结论

巴洛克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术语,它是介于文艺复兴与新古典主义之间的文学思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涉及了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及建筑等方面。

巴洛克不能根据其原始的意思―不规则 ,怪异来定义。在意思上,也不能仅仅被看作为文艺复兴与新古典主义之间的历史断代。作为一个特殊的现象,巴洛克艺术正被人们所研究,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会成为推动艺术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因素。

Reference

[1]约翰但恩: 《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但恩诗集》 傅浩译,北京: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年.

第8篇: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美术教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本文浅谈精神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及在美术教程中人文精神的体现,进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人类精神文化的含义与价值

所谓精神文化它关注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着人类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终棕关怀”。是一种高度重视人与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人文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独立的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探索、发展、判断、澄清从中获取知识和成就感。在人文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情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系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人文精神正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生成的精神品格,其中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1 美术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大家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但对每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使我们认识生存的意义,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的教育就是唤醒智慧和美感”。

1.2 美术的实践活动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也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通过美术课程的欣赏与活动对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同与纯粹抽象的理论教育或某种带有强迫性的法纪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对思想感情也是一种很好的陶冶,而陶冶思想感情的过程,其本身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1.3 在美术的实践活动中营造了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中,这样的学习气氛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追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已达到美术学习与人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

2.美术教学与精神文化的培养

2.1 人类精神文化的背景,多元文化的并存。

我们接触过很多美术作品,其形成的多样化象征的多重意义,这是由文化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的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堕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都是源于希腊神话的象征。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作品,甚至不能理解作品的真正用意。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记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全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社会、家庭、个人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生活,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认识自然美,对美术材料形式有内容和对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了解其中的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对不同国家的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相应了解与尊重。

2.2 美术与人。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作用于人的感知器官,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唤起人情感体验的符号,任何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可以称之为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方式。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相连接,使其用美术方式表现和宣泄自己、释放自己,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屑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2.3 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体验其生活的乐趣。

艺术源于生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学习美术。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对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

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创作。

3.在美术教程中精神文化的体现

“美术教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文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育、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3.1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文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3.2 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拨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3 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息息相关,使身心协调发展

在新课标,新教程中充分体验到科目之间相互的联系,学科间整合是现代教育的理念,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底融合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英语:创建趣味英语课程让每个字母、单词生动地表现在学生面前。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昆虫、植物、风景、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8)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互联网丰富的美术资源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形成多学科结合,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5.艺术修养的提高,审美素质的加强

第9篇: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给出的答案是:文学作品中凝结着民族文化,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讲解,可以把民族文学的因素梳理出来,通过文学课程,把民族文化灌输给学生,这在传统文化缺失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文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突出文化内容进行讲授。

一、在文学史脉络的梳理中,c文化发展历史结合来讲

以我所讲授的外国文学史课程为例,从古希腊文学开始到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结束,按照文学史的进程梳理各时期文学的发展情况,同时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在授课过程中,把文学史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讲,文化既是文学发展的背景,文学也同时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古希腊时代文化是希腊的原始的民族文化,这一时期希腊文学是在希腊原始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其内容、形式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文化的特点。到了中世纪,由于基督教的诞生,希伯来文明被引入,于是西方文化中出现了来自东方的希伯来文化因素。自此以降,西方文化在两希文明的影响下发展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17世纪的古典主义思潮,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直至20世纪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是文学思潮,更是一种西方文化的思潮,是文化形态在文学领域中的表现。通过这种梳理,使学生在掌握文学史知识的同时,对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也有所了解和把握,使文学课程的功能得到拓展。

二、在讲作家创作的时候,结合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动机,讲其创作的文化动因

在以往的文学课程中,讲作家的创作只是一般性介绍作家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更多的是对常识的介绍。为了强化对文化的灌输,我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更多的是讲作家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剖析创作动机和创作特色背后的文化原因。例如讲狄更斯的创作时,首先对他创作的一般情况进行介绍,他的创作分期、各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其创作的主要特征,然后针对其创作的基本特征进行文化因素方面的分析。一是分析其创作内容方面的特征,如狄更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当时欧洲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又是以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为表征的,与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密切相关;二是对其创作艺术方面的特征进行文化分析,如大团圆结局是狄更斯的一大特点,而这个特点与英国人审美心理有直接关系,其同一时期的作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而审美心理又直接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从这样的角度对其创作所呈现出的这一特点进行阐释,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作形态背后的文化原因。

三、在分析文学作品文本的时候,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剥离出来,重点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