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范文

课程资源建设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资源建设应用

第1篇: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范文

1.绪论

从教学角度来看,知识点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包括理论、原理、概念、定义、公式等,学习者学习一门课程主要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1]。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资源依据内容属性和规律,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包含多个知识点,教师根据知识点进行教学。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又可以分为复杂知识点和元知识点。元知识点是不可进行再再分解的最小知识单位;复杂知识点由多个元知识点构成的知识点。在对知识点进行划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粒度,知识点的粒度小更有利于知识点的共享和重用。在本文中所指的知识点都是指元知识点。

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主要是为了适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方式,像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者比较零散,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固定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处于无监管、自由的学习状态一次传授大量的知识点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2.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尤为重要的就是知识点的划分以及所划分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教学对象特征,同一个知识点有可能教授的对象是不同的群体(例如:研究生、本科、专科),对知识点的提出、划分都有很大的差别。

(2)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同样是知识点划分的重要标杆,教学目标决定了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例如是进行探究性教学还是协作式学习)。

(3)注意不要将一个元知识点打散,要保证一个知识点的完整性,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元知识点,并经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媒体表现方式进行表现出来。

总之,在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时,要对知识点进行适度划分,并要保证知识点及将其封装成整个课程时的完整性。

3.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首先就面临在我们面前四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每个知识点怎么划;每个知识点多长时间为最佳;知识点怎么表现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来逐个解决这四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也就是知识点的粒度问题。知识点的粒度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因素,粒度的大小直接会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所采用教学形式。但是,至于要将知识点的粒度定为多大呢?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师在对知识的粒度进行划分时很难把握这个度。知识点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章、一节、一个段落、一句话都可以作为知识点的粒度,然后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做组合形成课程。我们对知识点的粒度进行确认时,可以把粒度分为巨粒度,比较笼统,不能看清整体架构和细节,一般是指一个专业门类,其优点是对知识点划分不复杂,并且工作量小,但是这类的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利用度不大;大粒度,一般是指一门课程,它和巨粒度的优点和缺点比较相似;中粒度,是指课程的章,它根据章大小和包含内容的多少来确定知识点的大小,中粒度的知识点的有的是有很高的利用度,有个和巨粒度和大粒度知识点一样,比较抽象笼统,不能被很好的利用;小粒度,是指课程中的一节,大多情况下,小粒度的知识点是比较具体的,能具体体现整个课程的体系,但是有个节可能会包含其他的知识点,也会有比较笼统的情况;微粒度,是对知识点的最小粒度也就是元知识,它可以是一个章节中的一段、甚至是一句话,或者是具体内容中的其他媒体元素,是最具体的知识体现。

巨粒度、大粒度对于一般的学习者不太适用,但是他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它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的学习者进行进一步学习时提供相应帮助,至于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怎么进行都需要学习者自己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中粒度和小粒度的知识点,能具体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帮助学习者把握课程的全局,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具体进行指导才能达到很好的应用效果;微粒度,是元知识点,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知识点来进行学习,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不在整体的体系结构中而单独存在会让学习者选错甚至学错知识点,导致偏离学习目的,例如:整型变量的定义,在C语言中和在VB中是不同。

第二问题,怎么划分。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阐述,我们了解五种不同粒度的知识点有其各个优劣。所以我们在将知识点应用到具体的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每种粒度的优缺点对其进行分割和综合,达到课程资源建设的最优化。以下对划分的具体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1)确定课程的学科体系,既是在知识点的巨粒度中分离出大粒度的知识点。具体分析一门课程的的目标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抽象概括。

(2)将一门课程中各个章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知识点的中粒度,确定每个章的目标和内容。

(3)针对每个章的每一节进行具体考虑,确定每一节的内容及其目标和表现形式。

(4)详细剖析每一节中的元知识点,并将其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频、视频等媒体来体现出来,形成一个原知识点元素。

以上过程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的方式,也就是多个元知识点组成节,多个节组成章,多个章组成课程,多门课程组成学科的知识门类,这样既可以保证知识点的划分详实具体,又可以体现整体的知识体系架构。

第三问题,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度,也就是每个知识点多长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对于要建设的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不管是在校的学生还是非在校生,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时间比较分散、自由;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己安排;学习的地点不固定。以上特点就给我们在对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知识点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经过对以往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提取相关的发现,14岁―18岁之间的学习者比较喜欢知识点的时间比较短的,如果教学对象时集中在这个年龄段的话,可以将知识点的时间压缩在5分钟―10分钟之间。18以上的学习者的能过更好的将自己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所以如果面向的对象时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应该将一个知识点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30分钟之间,对知识的呈现效果最好。

第四个问题,知识点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一个知识点要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才能对学习者接受知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知识点的表现形式的确定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学习者、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多个要素共同决定的,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结果。一个知识点具体是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还是用几种媒体的组合来表现,首先要考虑学习者需求、性格特征、年龄特征,14岁以下的应该尽量采取图形、图像、视频,或者是几种的组合等呈现方式,14-18岁,可以采取多种媒体的组合,但是要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纯文本;还要考虑本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效果,是掌握知识还是学习技能;还要考虑教学内容是抽象的理论介绍还是操作性的等等。

4.总结

本文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探讨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怎么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以后课程资源建设特别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2篇: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2-485-02

University High-quality Courses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d Application Research

LI Zhi-yong1, WEI Hong2

(1.Center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2.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versity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oject, It is an important action of university to realize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the promo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ed the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motion applies two important aspects and has conducted the analytical study to it.

Key words: high-quality cours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omoted application

1 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 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旨在建设一批集合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六年来,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7年已评出国家级精品课程1798门,并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整体优化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和全程教学质量意识。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是精品课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价值。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标,建设与应用密不可分,建设精品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经过教学活动的应用检验,既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建设者与使用者、同行教师、专家之间的互动,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并使课程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了持续建设和提升,因此,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同等重要[1]。

2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设、应用、评价与再建设等环节,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与评价能够促进课程的更新与进一步建设。目前,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重资源建设,轻推广应用

各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比较重视。由于精品课程立项评审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致使各高校纷纷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立项建设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除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已达一万多门,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课程先进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利用率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各高校开发平台不一致,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基本上是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对结题后课程持续建设和应用未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后续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政策机制不健全,因而许多精品课程建设后继无人,课程使用较少。这种重申报评审轻建设应用的短期行为,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应用。

2) 学生对精品课程缺乏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大收益者,理应成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积极参与者。但实际情况是,精品课程建成后学生使用的并不多。某高校调查数据显示,随即抽取的学生只有30%左右了解精品课程,经常使用精品课程的学生仅为10%左右。学生极少使用的原因中,不知道精品课程存在的占35%,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的占20%。由此可见,学生对精品课程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个人信息技术基础层次不齐,对传统学习模式产生依赖,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宣传引导,一些学生没有个人电脑上网时间受阻,校园网速度慢等原因,导致精品课程短时间内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2]。

3) 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积极性不高

教和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评价离不开教师。当前,在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许多教师对如何实现精品课程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感到困惑;2)部分教师认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大学教师个性化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3)少数教师对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4)缺乏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机制;5)持续建设和应用机制不健全等。

另外,教学效果体现着课程建设目标,是教师参与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建立精品课程延续资助计划和复评制度,对结题精品课程后续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复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网站是否连通?2)教学录像是否全程上网?3)教学资料是否及时更新?4)辅导答疑模块管理情况等,而对于学生浏览教学资源获取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环节,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学习效果等涉及不多,因此,复评结果难以得到教师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影响了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4) 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资源与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体现着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学资源包括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的特点。高水平的课程网站是课程展示与应用的平台,是课程实施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的系统,包括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资源链接、交互功能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体现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友好性的特征。目前,一些精品课程存在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先进性、教学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体现不足的问题;另外,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存在重辅助教学功能设计,轻自主、协作学习方式支持;重内容呈现,轻教学环境设计;网络速度慢,流媒体视频效果不佳,资源丰富性适用型不强等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精品课程的使用[3]。

5)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支撑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提高学校教学现代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高校纷纷启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还购置专用服务器,扩充校园网带宽,改善校园网硬件支撑环境。目前,一方面网络运行速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多由教师自行开发,作为非专业人员,教师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水平参差不齐,课件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其次,精品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部分课程项目缺乏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与,导致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网站制作存在困难,求助社会专业公司开发网站又面临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维护不便,缺乏特色等不足,因此,精品课程的网络支撑与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 加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主要途径

1) 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树立对精品课程的正确认识

精品课程宣传可以从项目宗旨、功能、资源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精品课程为了教学提供了优质丰富的资源,为师生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所以,精品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精品课程学习,可以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体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激发他们投身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水平

① 推进名师名课工程。对校内主要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设立课程负责人岗位,聘请高级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聘期三年,每年发放一定数量岗位津贴,将课程建设成效作为他们岗位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鼓励和引导高级职称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将教师教研量化考核后与科研考核结果一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

② 实施精品课程跟踪管理。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精品课程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障。课程跟踪管理就是学校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从建设期延伸到项目结题后,通过定期复评建立课程档案,了解课程动态,不断完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保障激励机制,推动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复评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分类进行,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教学应用、网站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样不可忽视。可以通过匿名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评估,组织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现场评估等方式,多方获取信息。对于检查情况较好的课程,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有效,继续划拨建设经费,也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工作量计算系数;检查情况较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到期仍不能完成整改任务的,撤销荣誉称号停止拨款。

③ 完善课程持续技术支持与服务机制。在精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组织体制是保障,技术系统是条件,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是核心。教育技术人员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为激发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对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深入协助与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引导机制。如:把一定比例的课程建设经费以项目方式划归教育技术中心,要求项目组吸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同时,学校根据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情况决定下一年度经费划拨数额。

④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更关注“人”的价值,不能把精品看成是传统教育的网络搬迁,而要求在新理念和新技术背景下重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内在价值。教学改革与研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建设高水平精品课程离不开教学改革。但教学改革往往不是孤立的,教学成果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持续、系列化进行。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将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配套进行,以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和课程校本特色的培育;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与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以利于依托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精品课程专业支撑平台;还可以筛选一些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研究基础好,教学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专项建设,以加快教学成果形成步伐,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真正的精品课程将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具有发展性的课程。只有当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平台建设等内因与国家的关注支持、学校的环境保障、学习者的认可等外因完美结合时,精品课程也才真正走上了精品之路。当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切合了学习者需求,成为了学习者学习和参考的重要资源;当精品课程配套设施发展健全,课程建设与维护走上了科学规范化;当精品课程监控、评价与管理制度走向完善之时,也是精品课程实现持续发展之日。精品课程必须常建尝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建设和广泛应用,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不断完善的政策制度、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实践、逐步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环境将成为精品课程可持续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4):58-60.

第3篇: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范文

摘 要:随着英语教育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学英语课程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课题组从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出发,构建了一套符合行业背景高校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包含多种拓展课程的核心课程体系。同时,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建设多元英语学习和测试平台,先后建成语言自主学习平台、口语测试平台、写作批改平台和考试测试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有效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拓展设置;自主学习;综合应用能力

一.引言

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随着人才标准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对学生英语需求的多样化,学校提出了培养新世纪创新型、外向型人才的要求,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基础之上。在传统语言教学中,尽管开展过各种语言教学改革的尝试,但由于忽视了课程设置的导向性作用,出现了不论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一锅煮”现象,造成“聋哑英语”现象,语言能力往往仅凭“一张试卷定乾坤”,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薄弱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应用”成为制约语言教学改革的“瓶颈”。以“分级分类,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既能为语言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着力点、突破点,更能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和奥运会以及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英语教育在全民范围内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各级各类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适应新形势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从2008年起,我校英语教学一改过去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确定分层次、分类别、自主式教学指导思想,整合利用学习者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等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全面开展细化课程设置,优化资源建设,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实践。围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个目标,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多次研讨,凝练出“一个目标、三个体系(基础,拓展,网络课程)、四个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口语测试平台,写作平台、互动交流平台)、五个转变(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转变、课程设置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转变),构建“多维”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三.围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

以细化课程设置为突破口,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改革过去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确定分层次、分类别、自主式的教学指导思想,形成一套基于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全方位实施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分级教学+后续阶段拓展选修课程+网络课程体系;开展课堂面授、网上自主学习、集中答疑为一体的三维互动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开辟网络课堂、英语电台和英语角等多维立体的语言学习园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学习和自主学习资源;强化课堂和网络自主学习的质量监控过程,切实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1. 因材施教,细化课程设置

分层次教学:新生入校时即进行英语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课程设置,分别设立“长望实验”、“长望强化”、“长望提高”、“普通”、“预备”、“国际”和“民族”等层次的教学班级。分级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重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四学期为起点高的学生开设 “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汉翻译”、“”等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起到“因材施教”和拓展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切实地提高语言应用水平,受到广大学生欢迎。

拓展课程教学: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内容和编排更为科学的英语后续课程及其管理体系。在学生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前提下,进入英语后续阶段即应用型课程教学阶段的学习。目前开设的英语后续课程有语言技能课程(高级英语听说、写作、翻译、口译等)、语言应用课程(科技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媒体英语、旅游英语)及语言文化课程(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英美文学欣赏等)。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和文化素养,满足学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网络课程教学:主要利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提供的《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提供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将部分课程学习任务转移到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师在系统中设定的学习任务,通过系统在线测试考核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习成绩。通过网络课程,学生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力能力均有较大提高。此外,还开设部分课堂+网络结合性课程,如网络英语写作。课程以课堂精讲,课外多练,快乐写作为指导原则,凭借计算机及网络的优势,创造真实的社会学习语境,通过观察、比较、反思等认知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实际书面交际能力和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2.优化资源,构建多维学习环境

改革语言实验教学,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语言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多媒体交互、综合处理等多项技术,科学合理地架构出一套以系统控制中心为核心,以网络为依托的多功能、全方位、高效率、网络化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先后两次成功申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并于2011年被批准建设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十几年的投入建设,已经由单一的模拟语音实验室发展为现在集教学科研与训练为一体的多维数字语言综合训练中心,是南信大唯一的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教与学”、“学与练”、“学与用”的实践环境,实现“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的突破时空概念的教学模式。语言学习中心可以完成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学效果的跟踪、记录、评估、分析、反馈、综合信息查询等各项工作。

外语自主学习平台:平台主要有资源中心、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网络考试、课程网站生成、教学门户等子系统,涵盖了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学、互动、网络化考试、课程网站建设、门户展示等功能。教师通过它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乃至教学特色;同时也鼓励学生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过程性评估和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推广。

英语口语测试平台:平台采用先进的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可完成口语学习和测试功能,实现口语测试的高度自动化,基本无需人工干预便可完成测试、反馈和统计;听力测试、对话练习、朗读训练、单词学习等主要功能都是采用学生―机器交互式进行,可以支持至少1000用户同时在线进行测试与学习。

写作测试平台:教师可在线给学生布置作业,系统自动分配到教师所在班级学生的作业目录下。学生登录后可直接做答。完成作文后提交答案。教师可在管理界面设置系统修改或教师修改,或系统+教师修改模式,给出最终得分。

语言学习互动平台:帮助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所学习的课程,展开多样化的在线教学交流与互动,可以实现网络答疑、课程论坛、作业管理、成绩管理和成绩分析等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过程性评估和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推广。

3. 加强监控,实现全程化、精细化管理

全程化管理:对教学缓解而言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辅导、教学总结等教学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实施水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课程设置而言,“全程化”,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贯穿始终, 四年不断线。“全程化”不仅仅针对教学计划内课堂教学,还包括自主学习和课外活动等诸多实践环节。通过合理安排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拓展课程和网络课程等一系列课程, 特别是重视与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计划外的自主学习、课外竞赛等活动,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内大学英语教学的连贯性、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精细化管理:在大学英语教成的全程中各个环节和节点都落实管理责任,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规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考核目标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要到位、尽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教学管理人员责任。2、重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管理。3、坚持制度化管理。4、关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素。

四.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实现教、研一体化

以优化资源建设为支撑,以细化课程设置为突破口,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资源建设还是教改、教研方面我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改实施以来,全校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各类英语统考成绩得到提高,体现在机测口语、写作成绩、大学英语考试成绩、课外竞赛成绩以及实际口语与交际能力均取得明显提高。我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稳步提高。

分层次、分类别的课程设置和各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针对性强,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对提高英语水平的需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教师队伍朝着专业化、团队化方向发展,以教带研,以研哺教,教师在教学、教改、教研中形成了以课题为支撑的多个团队,取得了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教改教研成果,较好地推进了大学英语进行改革。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国家教育规划课题《行业背景高校中的英语后续教育定位与特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DIA100274

参考文献:

[1] 陈红.个性化拓展课程为主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J].外语教学,2013(4).

[2] 关兴华.基于ESP理论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实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4(3).

[3] 邵华.大学英语精品课程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8).

[4] 王红成.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验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2).

[5] 王红成.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写作教学试验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3).

[6] 肖岭.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2(4).

第4篇: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范文

关键词:中职 畜禽解剖 虚拟仿真 实训教学资源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在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一些工科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应用比较广泛,对提高实训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中职,特别是农业类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此,开发和应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也应作为中职农业类专业建设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予以重视。本文以畜禽解剖生理课程为例,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从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建设的背景分析入手,阐述农业类专业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的内容及其应用。

一、资源建设的背景

1.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应用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传递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学科知识信息传递的角度来思考,信息技术具有效率高和效能高的特点,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之一就是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而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的开发则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形象而具体的体现。

2.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现代化的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应能满足教学、实训、科研等多方面的需要。一是适合教师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资金、场所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将大型的流水线和重型设备搬进实训室,就需要将这些操作对象和设备经过模块化、模拟化、仿真化处理,使之既具备实物的一切特征,又能放在一定的空间里作为训练工具,从而有助于教学应用。二是适合学生学习。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制订详细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即便于学生使用与掌握,又能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职业氛围,达到教师授课生动形象、学生操作方便的目的。三是适合经济发展。中职培养目标必须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培养的学生不仅能直接从事生产一线操作,还能成为引领行业技术革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满足专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要求能满足校内教学中理论验证及单项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需要。二是满足公共服务需要。资源开发需有利于面向区域企业及兄弟学校开放,实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资源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专业资源建设的规划、建设必须服从学校整体规划的需要,不仅要为其他专业的规划、建设提供示范,还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基地的投资效益。

二、资源开发建设的内容

1.资源开发的技术基础

中职畜禽解剖生理课程是养殖及牧医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其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依据的技术基础为三维动画,即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按照要表现对象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建立一个模型及场景,并根据要求设定形态结构的运动轨迹、过程和其他动画参数,最后按要求为表现对象赋上特定背景,都完成后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特定的画面。

2.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搭建

将三维动画技术应用于课程资源的建设并实现共享,还需要建立一个技术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用来解决资源的建设、整合、开放与共享问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方案设计是从虚拟仿真实验应用、教学资源、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四个维度切入,从而解决实训应用的统一管理,达到教学资源最大化。

3.动物虚拟仿真解剖软件

动物3D虚拟解剖软件主要是依据动物解剖学的教学要求,采用三维立体仿真技术,根据采集到的特定动物真实影像的解剖位置及比例参数,对犬、鸡等特定动物进行3D真实还原。软件设计主要是基于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理念,对特定动物各个系统的解剖结构进行逐层讲解与展示,从而充分展示各个解剖结构特点和内在联系。

动物3D虚拟解剖软件共有三个模块:结构认知、随堂练习、随堂测试。结构认知模块可对动物各个器官进行360°全方位展示,可从各个角度对特定器官进行缩放、旋转观察及拆分操作,对动物多个系统整体结构有立体的认识。同时,还可对单个器官结构进行放大观察,使学生能够观察到微观复杂的解剖结构,如具体的神经、血管、淋巴等。重要的解剖结构还会有文本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及理解。随堂练习和随堂测试模块,可检测学生使用解剖软件后的学习效果,可有效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三、资源的应用实践

1.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3D为基础的动物解剖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其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动物主要器官系统的解剖结构、内部形态,改变以往仅靠有限的实物展示、挂图或文字描述等途径,通过动画演示并配以图解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更直观有效的方式加深对器官结构的认知,且这种实训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比如在动物循环系统的教学中,以前一般先是用静态实物或挂图展示心脏及血管模型,再通过文字反复描述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过程,内容抽象,教学一般需要4课时,现在通过3D解剖软件演示教学,学生只需2课时就可轻松掌握。

2.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

现代教学提倡一对一的教学,其教学模式是灵活的、多样的,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创设适合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虚拟仿真教学实训软件设置了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菜单功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的程度,随时打开学习链接,针对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反复开展学习,同时,还可通过配套的测试内容反复练习,直至将知识点完全掌握为止。比如学习泌尿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教师只要做一次讲解和点评,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了解程度,通过3D演示资源有所侧重地去自主学习,掌握相应器官的结构特点,让学生感觉有趣而不枯燥。

3.有利于降低教学成本

实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手段,其教学成本占据了教育成本的大部分。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开发应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以畜禽解剖生理课程为例,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实训对象为畜禽,如果每搞一次实训就解剖一个或多个畜禽,反复实训就需要解剖更多的畜禽,其教学成本是相当高的。一次性投资开发应用仿真实训资源,师生不仅可随时实训、随时测试、反复实训,而且不需要增加新的成本,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益。

第5篇: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应用

一、引言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被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列入“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的重点课题之一。该课题是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施行,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的大背景下重新提出的。课程信息化、信息化资源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在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信息化资源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出现网上开放和共享的资源很少.跟不上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更不能支持职校生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我省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农村职校已经意识到专业教学资源短缺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及课程改革的“瓶颈”,也纷纷加大了力度。进行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但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及各校选用的专业教材不统一,因而各校专业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和共享,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工作,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二、中等职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学习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与新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发生。教学过程就是保证学生亲身体验的独立建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应体现四个特点:一是情景的创设:二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体现:三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四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的呈现。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学生自身具有学习的能力.当学习符合其自身的目的时才会有意义。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深刻的学习。同伴学习和小组学习,可促进学生主体的学习。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二是学习动机的激发;三是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3.教学设计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其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

基于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强调教与学的结合;二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情景创设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信息化资源的设计;三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四要重视可操作性。

三、中等职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流程

教师在已经深入了解职校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中等职校专业课程标准及知识体系结构,来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基本程序。其过程如下所示。

建设步骤:

1.确定开发工具和方法:设计课程系统的框架.确定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功能,根据教学需要及现有的条件.初步确定用哪种方法实现。

2艘集所需资料:根据课程的内容,搜集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图像、动画、视频等。

3.设计流程图:根据课程的内容及资源结构,设计、开发课程信息化资源系统的流程图。

4.制作信息化资源:利用各种软件制作课程信息资源,包括脚本的编写及具体的编程实现等。

5.模块测试与集成:分别对各个模块进行测试.对已实现的各功能模块给以有效、合理的集成。

6.资源:对网站站点进行调试并。

四、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应用课例分析

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实际应用中可采取“专题研究模式”。“专题研究模式”是在普通资源利用模式、专题网站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提高的模式。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如图1所示。

下面以专业课教学中运用“专题研究模式”自主学习的课例来具体说明。

教学课题——“学习白炽灯线路的安装”,教学过程设计见图2、图3所示。

针对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认为信息化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能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许多同学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轻松愉快。课外大部分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地利用信息化资源去学习。大部分学生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值得在其它课程教学中推广。

五、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教学反思

1.利用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在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确实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要针对职校生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努力达到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2.在专业课实验实习课堂上,实验课件的选用.要符合科学性、可视性、变量的可调性、使用的便捷性等特征。做实验前,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到相关的网络资源,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实验时用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实验后运用资源来验证。这样实验效果会更好。

第6篇: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型资源库;建设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等数字化终端在学生中普及,使得建设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实训需要的课程数字化资源,成为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一项。它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通过构建丰富而实用的数字化学习和教学资源,借助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更加自主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该资源库不但支撑专业教学,更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路,支撑学生自主学习实训需要。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目标及条件

近年我们学院花大力气建设了校园网络及服务平台,对全院师生免费开放,为普及和广泛使用数字化资源库学习提供了基础。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库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在国家投入巨资进行高职院校专业共享资源库建设的同时,突出地缘特色建设自己的课程学习资源库,能够结合自己学院学生情况对共享的本专业国家资源库做以补充,尽可能真正发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课程资源库的预期效果,避免资源闲置和供求不对应,学生上课玩儿手机不听课下课上网搜答案写作业的窘境。

二、课程资源库建设思路

以教职成 【2011】12 号文为指导,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和课程目标分析入手,同企业专家一道分析策划框架,根据学生眼下真实需要和实际水平,以及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流程和行业标准,对课程资源库内容进行规划设计和充实采集。

1.明确需求。根据课改设计的课程框架及课程涉及的几大工作任务,确保资源库建设和使用的实效性。通过深度校企及行业协作,对市场及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充分调研,改革教学模式,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实际工作紧密关联,确保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实效性。

2.优化整合资源,保障课程资源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根据热点行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充分吸纳行业及企业优质资源,在形成优质市场营销课程资源库的同时,通过合作开发在岗人员参加行业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开阔眼界并丰富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力求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多元学习需求。

3.持续更新、动态管理、提高资源库建设的延续性。加强教学及学习资源库开放性、探索资源建设动态管理,共享性建设机制,与企业和行业分享资源并不断丰富,把握行业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持续建设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和发展,学习实训过程中确切需要的资源内容。

三、建设方法

《市场营销实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调研法:经过外出学习和调研,目前传统资源库框架基本包括:计划、大纲、教案、课件、案例、题库。我们拟增加行业专家视频讲座、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专业策划样板、行业发展前沿、方法能力训练等,强化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及时掌握热点行业营销岗位新动态;和优秀毕业生座谈,对学生就业的工作进行跟踪调查,将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资源库建设中。

2.案例研究法: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案例选取行业热点和企业真实案例,学生就后业面对的真实项目等,通过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寻求待解决的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一系列目的明确的,有意义的课改团队研讨,参与教学和行业经验交流,聘请专家培训指导,外出参加专业会议,各级专业比赛交流等活动,实施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总结。

四、建设方案

充分利用现有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成果,围绕行业及工作岗位需求,以充分调研为基础,以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为切入点,以专业课程实用性资源为重点,搭建该课程教学数字化资源库训练学习平台。建设步骤包括:项目调研、选准定位、设定目标、项目预算、培训研讨、方案实施、阶段评价、方案修订、项目收尾验收。

项目建设在整体设计上,以学校、企业、社会行业、学生和员工为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主体及应用服务对象,紧密结合需求,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混合媒体等多种可修改半开放化形式呈现,实现诸如教学指导、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训练、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训练等功能,并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

五、建设特点

1.教学资源库建设采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模式,与本地企业公司共同培养学生,参与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师生可以随时访问平台的资源。

2.立体化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完善教学和学习实训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和资源建设水平。

3.网络运行。校园网络包括无线网络对学生免费开放,资源库资源不断持续更新,利用教学及学习资源库平台为使用人员提供资源在线使用、资料下载、网上答疑、人员培训、服务等功能。可在网上平台开展实时 互动交流活动,教师、学生、企业培训员工等都能开展学习、讨论、答疑和交流等活动。

六、使用效果和不足

预期效果:

1.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必将增强我院营销类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和教学水平,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和今后市场营销专业资源库建设和专业发展做出贡献。

2.通过共享和利用资源加强了学校和企业交流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专业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把专业人才培养、学习、实训、专业竞赛有机结合,根据相关行业企业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充分走进行业、企业,确保了课程资源库的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不足:资源库建设从建设之初至今一直处于边建设、边应用、边探索、边改进状态,各部分框架水平高低不同步状态。作为一个普通学习者,很容易就感觉被淹没在资源的海洋中没有方向。从开始看热闹走马观花,到后面对资源库的学习兴趣骤然下降,从而导致无法有效的利用资源。

为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依托高校所在地的相关企业及高职院校,虽然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实现了预期的目的,但在资源库的完善和特色上仍需不断改进。如果没有足够的先进性、前瞻性、延续性,那么我们用过去陈旧的知识、通过现在的技能训练和学习、去解决未来工作中的问题会遇到很多困难。

参考文献:

[1].王静燕,李雅丽,马琳 浅谈高职《通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9)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2011 年度第二批立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S].教职成 函[2012]1 号.2012.

第7篇: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师资队伍;教材

【中图分类号】TP311.13-4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意义重大,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落实办学定位,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课程资源已经成为课堂的延伸,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一门课程很好的辅助。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方面做的很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黄淮学院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下面就黄淮学院《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探析。

一、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黄淮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为宗旨,以服务黄淮学院确定的“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强化实践、开发资源、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为基本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通过《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力争达到如下目标:

1.使本课程达到河南省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

2.根据本专业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修订教学大纲,和企业结合选择经典案例,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达到就业能称职的目的,符合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

3.组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4.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定位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并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最近的教改教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根据不同级别的学生(本科和专升本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强化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适应知识的网络化;

6.自编符合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案例教材,通过《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设计步骤、方法和技巧,达到能自行设计和开发应用系统的目的。

三、课程建设的内容

课程建设内容是课程设计与建设的核心,该课程建设内容从资源类别来讲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学基本资源、教学核心资源和教学拓展资源。其中教学基本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教师团队;教学核心资源包括:每个单元(模块)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作业(包括:课前练习、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和课后测试)、实验(包括基本实验和综合实验)和本单元(模块)相关文献(包括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教学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试题库、试卷库、单元测试题、电子图书、职业标准、专题讲座、网站链接、背景素材、交流平台和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教学视频等。下面重点就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1.课程体系建设。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技g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数据库技术,但是,目前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数据库相关课程只有《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和《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两门课,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因为《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重点是讲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由于课时有限,所以在应用上就很少涉及。 而课程设计往往放在学期即将结束时进行,学生忙于复习考试,没有精力做课程设计,多数同学课程设计以应付了事,达不到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的目的。所以,应该开设一门数据库后续课程如:《数据库应用技术》或《大型数据库》或《数据库编程》等课程,熟悉一个大型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掌握一些数据库新技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重点介绍一个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如Oracle,并带领学生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2.教学大纲建设。课程教学大纲应符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该课程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整体分成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维护、成绩管理系统后台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和自选项目五个模块。通过一个完整的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与数据库系统原理相关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学生在 “跟做、 参考完成和独立完成”这三个逐渐加深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应用系统开发技术和数据库设计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对于应用系统整体把握上也更加游刃有余。实验教学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其中基础实验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完整性控制、数据库安全控制与事务处理、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综合实验包括数据库编程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题目自拟)。由于实验学时有限,基础实验大部分实现项目课堂上很难完成,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课安排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验报告。其中综合实验结合课程设计完成,为避免与学期结束时学生备考冲突,课程设计一般提前安排,在学习完数据库设计后即开始课程设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

3.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石和保障,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不可能保障课程建设的质量。《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理论抽象而实践性有很强的一门课程,如果任课教师没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 , 就难免会在把握课题时流于“ 纸上谈兵 ”,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熟练地驾驭该课程。要选择合适的学科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要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能带领团队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通过引进高学历和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并通过教师进修和企业实训等措施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形成合理教学队伍。充分利用教研活动,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任课老师互相听课,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要注重依据课程教学大纲,以应用性、实用性、先进性为标准选择合适教材,但是、目前图书市场上数据库系统原理相关教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性很强,应用性体现不足,一类是侧重于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而理论知识不足,这两种类型的教材都不太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为此笔者组织教学团队成员自己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该教材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贯穿于教材始终,从开始平台的搭建、数据库设计、数据查询、数据处理到最终系统的实现,每一步的设计与实现都详细介绍,把枯燥的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维护等知识都是通过系统实现,同时,数据库的相关理论知识穿插到实践当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系统的实现,体会到数据库的作用,并熟悉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技术。借助于本教材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即掌握了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知识,也熟悉了数据库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五、课程资源评价

1.该课程资源的成效

本课程资源的主要成效体现在,引导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并引导学生的学习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向课堂内外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转变。实现教学资源的共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动手实践能力,充分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黄淮学院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一致。通过资源共享、师生互动、师师互学、生生互促等方式有力推动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了课程体系,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该课程资源的不足

(1)人力课程资源不足。目前,参与该项目的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是项目经验不足。目前,急需要引M参与过大型项目数据库开发经验的教师。

(2)物质课程资源不足,为达到理想教学效果,需要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

(3)实训企业数量不足。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和老师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企业实际项目进一步丰富、优化教学案例,并加大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的层面。

(4)课程评价体制不完善,通过完善课程评价体制,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六、结束语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黄淮学院《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课程资源还在逐步的完善当中,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逐步向正规化、精品化方向发展,离课程建设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闫彩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初探[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1)

[2]许速,孙宜贵.对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相关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 .河南教育,2008,(2)

[3]张春燕,赵吉.高职院校Web项目开发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析[J] .科技资讯,2015,(9)

第8篇: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 质量工程 示范作用

一、大学的精品课程介绍

1、精品课程介绍[1]

我国高等教育随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入,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一个文件,即《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从而启动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

精品课程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1)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

3)精品课程要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精品课程要求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从教育部《通知》可以看出,该文件的适用对象是高等学校,即大学。所以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大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教学队伍建设

2)教学内容建设

3)教材建设

4)实验建设

5)机制建设

6)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通过上述内容的建设最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我国大学教育教学的质量等。

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862门,共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由于精品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层架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被全国高校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的同时,形成了数万门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

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概念与建设内容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这样定义的:它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包括2项内容,即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1)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要求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建设100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现已完成),2012—2015年建设900门。

2)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

高等学校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对原国家精品课程优选后转型升级,并适当补充新课程,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特别注意:原被评上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需要经过“优选后转型升级”,否则就不符合现行精品课程的标准了。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二、国家质量工程介绍

为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教育部于2005年8月成立了专门的质量检查组,组织专家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各地主管部门也启动了相应的检查工作。

质量工程[2]是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决定于2007年1月22日起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学的国家质量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十一五”期间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质量工程建设的包括“六大内容”,“七大系统”和“九大目标”。其中提到“六大内容”之一提到的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七大系统”关于精品课程的要求是:建设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九大目标”关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要求的是:实现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

国家级质量工程还提出要“建设10000种高质量教材、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3000个特色专业点……”,等等。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出必将有效提高大学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大学的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国家级质量工程的推出目标是相辅相承的。对于已经评为国家级精品的课程,需要经过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过程监控,做好质量保障,评估机构可通过提取该课程网上资源的状态信息,如网络连通状态、访问量、资源更新状况及师生互动情况等,及时各高校甚至各门课程的建设及应用状况评价报告,以此督促精品课程团队密切关注应用,持续提升质量。获得精品课程的荣誉称号的课程应该动态更新,避免一成不变,对于过程监控中发现达不到要求的课程,应撤销其精品课程的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总之,只有把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推广应用结合起来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评,尤其注重课程的推广应用,加强过程监控与质量管理来保障精品课程的应用效果,才能使精品课程产生内在和持续的建设动力,并有效促进精品课程的应用与共享。

三、目前大学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大学的精品课程与质量工程的推出是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标志性大事,必将大大的促进我国大学教育在专业建设与质量内涵方面迈上新台阶。但是,目前各个大学的精品课程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本人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几条建议。

问题1:从整体上讲,国家与省级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但对评审后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应用效果的关注不够。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例,2003年至2007年共评出1798门精品课程,但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系统”网站中收录的只有217门,所占比例仅为12%。很多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更是分散。在精品课程二期建设中,必须积极探索网上资源的应用模式,逐步拓展应用的范围与层次。

因此,建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构建一个专门管理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以便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已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各大高校网站必须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方便大家使用。

问题2: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还不能自觉地把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自己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几点:一是该精品课程的推广应用不够,从事该课程任教的任课教师不了解,因而参与该课程学习的学生也不了解,另一个方面是,学生主动参与网上学习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这种状况的改变需要授课教师增强以精品课程辅助课堂教学的意识,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学会应用丰富的网上资源。

建议: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应用精品课程资源的意识。

问题3:国家级精品课程质量检查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的已被评上精品课程的网站随后网络不通,或者课程内容长期没有更新等问题,还有的精品课程在得到荣誉称号后就加设密码甚至销声匿迹。这就失去了精品课程应有的价值,起不到原来期望的示范与辅射推广作用,背离了国家推出精品课程的初衷。精品课程到底需要评什么,如何来评,不仅直接影响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更新与共享应用,还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评审体系并加强质量保障与过程监控。

建议:修改现行的评审体系,将评审体系纳入网上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以避免原来那种“重评审,轻应用”的模式。要求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精品课程网站的运行状态,课程网站的连通是否畅通,网站的资源更新状况,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该课程IP地址数、学生对该课程的应用状况以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等指标。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应用成效显著、尤其是学生喜爱的课程脱颖而出,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结语:通过学习国家精品课程与质量工程的有关文件,我认识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推广应用,传递正能量,从而提高大学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大学教师光荣神圣的使命。以上是我对精品课程和质量工程有关文件的理解以及个人的几点建议,发表此文,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编号】教高[2011]8号,【发文时间】2011-11-14

第9篇: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范文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建设;共享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17-02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与趋势。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的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于提高学校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本校专业课程教学向更深层次的方向进行改革和发展,也推动相关课程的整体建设水平的向前,从而提升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对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目标体系的促成有着重要作用。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并实现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学校设有66个本科专业,截至2011年,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辽宁省精品课程50门。2011年10月,在教育部公布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意见之初,东北大学教务处即开始投入15门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并积极号召和推动所有课程的资源共享建设。文章将对东北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用以及课程维护情况进行总结,以达到与其他高校交流课程建设经验的同时,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还在起步的高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东北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总体建设情况

东北大学历经四年的积极努力,国家精品课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改革及升级基本完成。同时,校级、省级的资源共享课建设也顺利实施并取得全面丰收。目前,我校已完成6个批次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校级及以上资源共享课共88门,其中,国家级15门,省级50门,校级88门。4年来,学校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面的直接资金投入达248万元,间接投入达200万元;为课程建设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提供最好的建设条件。

二、课程资源建设

1.基本资源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重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因此,我们在项目实施中,首先完善和进行课程资源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课程资源含基本资源及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能满足任务型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其目的是获取新知识、建构新知识体系,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进程、教案、教学课件、教学重点难点、课后练习题库、考试题库、教材及参考书目录,以及全程教学录像等教学活动的必备资源。

为了完善全程教学录像等教学活动的必备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网络学习的需要,校教务处为资源共享课建设建立专门录播教室1间,聘请及配备的专门录播人员10人。授课视频采用多机位高清录制,现场导播,充分保证视频质量,讲授内容与声音同步,质量优良视频原始素材视频分辨率为1920*1080,为便于网络传输,视频压缩格式为MPEG4,视频分辨率为1024*576。每门资源共享课建设学校除为课程提供专门录播以外,还会为课程提供建设费用,其中:校级课程每门2万元,省级课程每门4万元,国家级课程每门6万元,学校全方位地支持,激发每门课程教学组高度的积极性和热情,课程组精心准备,要求每一位视频授课教师思维清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仪态端庄、举止从容;语调适宜,语言生动,充满感染力,使用普通话教学;要求每一位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要富于变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以上的要求及精心准备,最终,每门建设课程均建立了完整的视频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建设,如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项目的建设;后者强调课程资源的建设,如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呈现方式、资源运用等项目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精品课程的升级版本,主要是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共享性、交互性和实用性,使更多的学习者真正受益。

东北大学为使建设的资源共享课程具有更好的共享性、交互性和应用性,使更多的学习者真正受益,在我校计算中心专门设立资源共享课上线、应用及维护中心。目前,我校建设的88门资源共享课程已全部上线,实现课程线上共享,每门课程线上资源均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进程、教案、教学课件、教学重点难点、课后练习题库、考试题库、教材及参考书目录,以及全程教学录像等教学活动的必备资源。这将使更多的学习者真正受益!此外,88门课程还建立了课程网络平台,满足了学习者线上学习的同时,实现了学习者线上留言、答疑等功能和愿望。

2.拓展资源建设。拓展资源主要是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个教学或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辅助资源。它适合并满足探究型自主学习、检验型自主学习及交流共享型自主学习模式,包括实验操作演示视频、实验仿真软件等。其中课程全程教学录像以及模拟、仿真实验软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中重点建设的资源,也是精品课程的薄弱环节。

对于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校教务处拿出充足的资金,支持课程实验操作演示视频制作、实验仿真软件开发等,积极鼓励并支持各专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从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与保驾护航。

3.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特别注重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行业或企业人员的参与程度。东北大学教务处严格要求每门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一直重视行业或企业人员的参与程度,规定每年邀请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目标的制定、重点知识的讲解等等,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课程资源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课程资源应用及维护

东北大学资源共享课网络中心,负责所有申报和建设资源共享课程主讲教师的课程录播、制作、上线培训工作,以及所有以上线课程的维护及日常答疑工作,该中心还分别开辟了校级、省级及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QQ群,每天为所有课程答疑、解惑,QQ群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各课程的日常疑问,也为资源共享课程更好地建设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使得好的经验和思路在群中分享,让每一门课程都能受益。目前,我中心除承担本校88门资源共享课程的上线、应用及维护外,还承担了辽宁省全部资源共享课的上线、维护及课程建设培训工作。2013―2014年为辽宁省承办20场培训建设工作,走访省内10家院校,参加人次达3千人,为辽宁省资源共享课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四、结语

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历时近10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暂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在现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基础上,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全国各大学正在积极地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申报和建设。东北大学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在学校主管部门及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相关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均为下一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文章中的相关建设经验希望能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还在起步阶段的高校提供一些成熟的建设思路,同时也愿意与各兄弟院校进行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袁志坚,何文涓.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比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62-64.

[2]张仲雯.课程建设与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的实践研究[J].赤子,2015,(10):149.

[3]孙新波,嘶.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