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题教育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文是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出的一点有关职业学校问题学生转化的思想。
关键词:问题学生 信息技术 转化
说起问题学生,人们脑海中就会出现那些学习习惯差,生活态度随便,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及行为规范的学生身影。因为招生机制和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问题学生。因此在职业学校进行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当然这项课题不是少数教师、班主任或者领导的事,应该说这是我们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很多老师可能认为,我们教的是专业课又不是班主任,该如何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呢?下面是我结合我所教的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问题学生转化的一点看法,现提出供大家商榷。
一、联系旧知,克服障碍
问题学生一般表现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基础较差,对新知的接受和建构思想上存在排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和建构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学生原有的认识及适当开展直观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树立自信。
我在02级机电一班任教信息技术时,第一节课我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计算机”?因为大多数学生家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很多学生甚至没有看到过计算机,因此有几位问题学生在做小动作,根本就不理会我的讲解。因此我就问学生,大家手里可以用来做“加、减、乘、除”运算的机器是什么?同学齐声回答“计算器”。我说“机器”两字是并列的,是不是计算机就是计算器呢?同学齐声回答“不是”。我再次引导,“那它们有什么不同呢”?有的同学说计算机大,计算器小;有的同学说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计算器运算速度慢等等。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告诉学生他们所说的是它们特点的不同,并非是本质上的区别。我告诉学生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计算机可以进行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计算器只能进行算术运算。同时,我使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了几张人们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办公及开展电子商务的图片。然后我告诉学生,这些正是使用了计算机的逻辑运算功能。
我注意到在我讲授的过程中,几个问题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后我分析原因,考虑到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他们熟知的计算器,加上教学演示,克服了同学的认知障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现教学,引导参与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据我观察,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比一般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因此,我尝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发现教学的方法。
当我有一次在教学中讲到文字处理软件WORD中的带格式的高级替换时,我发现有那几个问题学生注意力分散又开始了。因此,我用较快速度演示了一遍后,让同学主动上台重复演示,二位同学操作都没成功,这引起了问题学生的注意,这时,我再用较慢的速度演示了一遍正确操作和错误操作,同学们恍然大悟。我则再喊了一位问题学生进行演示,结果令人满意。
所以,当在实践教学中遇到学生不认真时,并非是简单粗暴的制止,作为教师更应该考虑采用相应的方法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如上的发现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适时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解,得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学生主动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的结果。
三、目标驱动,细化任务
“目标”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目标驱动,细化任务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我刚开始教学信息技术时,我发现我讲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因为内容较为复杂,涉及操作多,很多学生都没有兴趣。后来,我自己在课前做了一个精美的文档。在刚开始上课时我首先进行演示,在同学有兴趣地羡赏文档时,我适时问同学有没有兴趣自己也做一个试试,同学齐声答“有”。我告诉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先学会以下几个任务。我通过演示把教学任务进行分解,指出实现该文档主要是完成图片插入、文字环绕和图片编辑。我针对三方面任务分别进行了演示教学。
在学生练习时,我发现问题学生掌握程度较好,而且在练习过程中,多数问题学生在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下,主动积极地找了一些其他图片插入文档,并进行图片编辑。还有问题学生问我是否能找到一些更漂亮的图片或将自己的照片也插入到文档中,我告诉他们,我们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或从其他地方复制,也可以把自己的照片进行扫描输入,可以通过数码相机获得图片等。同学表现出强烈兴趣,最后我要求学生课外做一个个人简历,要求要适当排版,并插入个人照片及风景图片各一张。从上交作业来看,该节内容几个问题学生做得都很出色,高于一般水平。
四、个别引导,因材施教
记得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大概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赞许暗示,学生可以感知,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得此启发,我曾针对03海事一位问题学生试验。该学生家境较好,家中有电脑,玩过很多游戏,自以为对计算机很在行,上课从不好好听讲,但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并不高。
一次课间休息,我单独找他出来谈心,他一开始显示出不安,以为我要批评他上课不守纪律。但我根本就没提上课的事,只是简单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状况,然后婉转地表达,我认为他的计算机水平将是班级最棒的,我希望他能帮我做点事。他愉快地答应了,我拿了几页纸的备课让他按照原样利用周末帮我打成电子文档。下周他把电子文档给我拷了过来,看得出来他花了很大精力。我在表示感谢之余,指出在排版中的一些问题及这些内容在教材中位置,并暗示他可以做得更好,而且让他帮助完成一份新文档的制作,他再次愉快而且高兴地接受了。后来,慢慢地他上课越来越认真,期末考试信息技术上机考试得了满分。
照此分析,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对一个问题学生感到无法可施时,你也可以针对他的特点,试试“皮格马利翁效应”。但有一点一定要注意,也就是你对学生的暗示必须是真诚的,你不能让学生感觉到你在欺骗他,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五、小组协作,共同提高
“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问题学生可以得到同学帮助及制约,从而自觉遵守纪律,积极完成任务。
在我开展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一般由我指定练习任务,采用学得好的同学和学得较差同学配对分组,任务独立完成,以避免好的同学包办,最后成绩以小组任务整体完成质量和时间评价。这样,好的同学可以在帮助问题同学过程中得到提高,差的同学可以在好的同学帮助下取得进步。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协作精神。
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同种类的问题学生。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进行积累,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对问题学生的转化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觉性,自信心,使他们能够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最终实现对他们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误区分析.中国电化教育.孙众、余胜泉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7-008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因素作用于我国的方方面面,我国已经步入计算机时代,不管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学习中,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根据市场的供求原理,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挑战。为了实现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质量这一目标,我们将一体化教学方法与计算机课堂相结合,进行相关的探讨。下面谈谈计算机专业中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策略: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更加注重人才实际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顺应这一需求被提出,所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岗位上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因而就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为本位的特点,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一体化,从而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一体化教学是集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一身的教学模式,为了促进其在计算机专业更好地运用,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一、培养一体化教师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首先要从教师入手,培养一体化教师。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能够解决学生在困难中的问题,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实施一体化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一定的角色,在课堂上不能跟以前那样主宰课堂,一节课的讲解都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正常进行活动。
二、采用一体化考核方式
考试一直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通过合理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客观的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之下,计算机专业考核人才的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前的评判方式就是以学生考试所得的成绩为主,然而成绩只能代表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由于计算机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一门专业,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在考核中,教师应立足基本教学目标,设计将理论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日常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最后考试成绩相结合,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量在最后总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最后总的考试以上机考试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三、编写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还可以从教材入手,进行一体化教材内容的编写,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效整合。一体化的教材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个结合:一是从专业角度来讲,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二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来讲,岗位要求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三是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鉴定相结合。一体化教材的出现,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据可依,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的学习,促进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质量。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而言,有利于提高其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成果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邹志明.对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探讨[J].热点,2012(20).
[2]谢文彬.中职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探析[J].职教通讯,2010(7).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机电专业;探索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规模上的扩大、生源质量的下降、实习场地的不足、教学设施设备的缺乏等原因,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从社会需求出发,尝试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本文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一现状,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一体化”教学的涵义及在机电专业中的重要性
一体化通常意味着由部分组成整体,即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这个“一体化”定义着重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后会所产生的新的结构和系统,由此产生新的功能。在《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中,陶先生认为 “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合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根据陶先生的理论,结合一体化的思想,把“教、学、做、训、考”各个部分环节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结构和系统,具备新的功能,这就是“教学做一体化”。[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目标,建立学以致用的教育培养理念,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实际工作经验,使其能够成为企业优秀的机电一体化领域技术人才。
二、传统教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再到上实践课,这种教学模式对机电专业是严重缺乏教学效果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感觉枯燥无味、知识模糊,同时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与巩固。学生到上实践课时理论知识没有及时的应用可能忘得一干二净,从而会导致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结合,严重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机械设备安装维护”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习“机械故障排除”时,思路不清、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存在厌学心理,全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当进入实习教学阶段时,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不能触类旁通、难以形成技能。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很难得到较好培养。
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专业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部分,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产生人为分割,教学上自成体系,学生难以建立一个清晰、直观、深刻的认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相互脱节,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的现象;客观上造成教材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协调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电专业中的运用探索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断尝试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性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改革教法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要彻底改变以往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填鸭式”课堂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一体化”。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教学、进行直观演示,将书本上的机械部件名称、具体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认识过程、加深理解。可以在演示中讲解,边讲解边演示,多讲授些稳定性、经验性知识。
(二)改革课程
在课程编排和教学进程方面,将文化基础课进行调整,彻底改变以前理论课和实习课轮换的模式,根据专业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块,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形成“理解记忆技能”的良性循环。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可以有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能拓宽学科或专业的知识面,增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其次,要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2]
职业学校必须以企业要求为方向,把包括基础课在内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整合为一个有机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整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引导他们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训练,提高他们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总之,一体化教学必须以企业要求为目标,以学生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理论和实践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摘要:计算机是一门十分实用的学科,在技工学校中开设计算机专业则体现了技校培养人才的与时俱进。目前,在该专业中采取一体化教学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主要探讨了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旨在提升一体化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69-02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究其根本,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各大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可谓求贤若渴。目前,技工学校也设有计算机专业,不过,制约其发展的主要是生源问题。许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导致在计算机专业上难以有所建树,对专业知识缺乏兴趣。
一、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技工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素质普遍较低,在学习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十分有个性,而且思想态度难以把控,对计算机课程缺乏兴趣。目前,计算机课程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计算机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技能,但由于教学方式和思维比较传统,无法做到更新,因此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后期的实训项目较少,理论知识偏多,长此以往,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必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首先,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差很大。计算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产物,许多城市里的学生都会使用计算机,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是一致的,地区的不同,经济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同地区学生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不同,这样进入校门后的学生也会存在一定的水平差异。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学生基本没接触过计算机,或者接触的机会很少,那样就不如经济发达的学生水平高。如果教师不按照学生实际水平授课,直接按照教材同步进行讲课,就会使水平高的学生缺少兴趣,水平低的学生听不懂。
第二,目前技工学校使用的计算机教材侧重理论知识,而且缺乏系统性,十分复杂,实践内容较少,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重复率较高,比如反复讲解办公室软件的操作方法,缺乏针对性,这样也给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难度。
第三,专业教材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计算机这门学科需要时刻与时代同步,因此其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但是目前的教材内容不能做到同步更新,反而十分落后。陈旧的内容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无法适应岗位需求,造成人才培养的滞后。
第四,教育侧重考证为主,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许多技校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各种各样的证书,这些证书才是未来找工作的敲门砖。虽然考证的想法很正确,但如果凡事学习都只侧重考证,教师教学也是为了考证,学习只为应付考试才会学,这样的课程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而且这样的学习目的已经脱离了实际的需求,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在计算机专业中开展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但目前的现状是缺乏这样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只有教师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其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
1.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同,因此在入学之后要进行相应的基础能力测试,以判定学生的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目前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启发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具体特点可参见表。
在一体化教学中,这两种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学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启发式教学将引导基础好的学生对计算机教学更感兴趣,基础差的学生更侧重于学习基础知识。任务驱动教学则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设置的任务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基础差的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即可。
2.教师自编教材并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目前,适合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几种教材各有利弊,对于开展一体化教学来讲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合之处,因此学校要组织教师积极编写教材,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内容难度适中即可。除了自编教材,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具备强大的综合能力,适应一体化教学。学校要鼓励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或者进修,掌握最前沿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或者顶岗实,提升实践能力。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切磋,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吸取精华,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强调互相配合,共同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中开展一体化教学还面临着很多的难题,学校和教师要不畏艰难,努力钻研,为开展一体化教学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3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等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社会的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国家人才发展形势、学院发展和建设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是近期高校的改革重点。本文就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技能课程方面的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设置中通常将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构造、装饰施工技术等归为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目前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过时,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例如装饰材料,目前主要内容以介绍材料技术性能和化学成分为主,对材料的视觉效果和空间的塑造能力、艺术表现力等涉及的篇幅和内容较少。装饰构造课程仍是以教科书为蓝本,配以程式化的讲授和指导,缺少有针对性的练习。而装饰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教师对课本内容的枯燥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简单记忆中。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室内设计师的专业目标。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如装饰材料课程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课堂上进行理论课的教学,课外带学生去材料市场调查收集材料相关的信息,由于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人手有限,加之材料市场种类繁多,场地分散,另外商家的商业化,很多材料商场和材料商知道是学生实习,都很不欢迎,甚至对参观同学进行驱赶。同学的参观热情受到打击。学生对材料理解和实际运用未能得到锻炼,实际工程案例设计时往往无从下手。装饰构造和施工技术课程存在同样的问题。
3.教学模式过时。传统的教学中,这几门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是分开授课,相互之间没有交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也是上什么课记什么内容,学习连续性差,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相互渗透,相互运用。
二、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与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室内设计教育也开始侧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专业实践性以及技能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从事室内设计,室内外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概预算工程及相应多种工作岗位,成为具有绘画基础、空间造型能力、设计创意素养以及工程施工技术的高级职业人才。因此,基于当前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专业基础技能课程重实践,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在工程实例的学习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加强建筑装饰构造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不仅能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1.将前沿的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引入课堂,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变通教学方法。室内设计教学是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基础的教育,要突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对传统的课程体系作根本性的改变。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如装饰材料,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紧跟现代工程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步伐。多带学生了解最新的装饰材料,市面上常用的装饰材料,及其装饰构造的常用处理方法、施工过程等。
2.变更教学思路。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不再拘泥于知识点所在的课程,而是与相关的知识点一起学习。如了解一种装饰材料,不单只是学习材料的基本性质,而是进一步了解此种材料的适用范围,材料应用时常用的构造处理方式,构造处理细节,此种材料与其他类型的材料共同运用时的构造处理,各种构造处理形式所需的施工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这样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就从单一的几门课变成了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可以前后衔接,相互贯通,真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真正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加强与主干课程的衔接。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思路应该与室内设计过程的内在逻辑规律相适应,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围绕着主干课程――室内设计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因此,我们应摒弃过去那种先讲材料,再讲构造,接着讲施工技术的固有教学模式,按照室内设计过程需求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以设计带动教学。如以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引导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以设计课的虚拟项目为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学习运用装饰材料的性能,进行装饰构造设计,探讨相应的施工技术,使主干课程与基础技能课程同时进行,引导学生在室内设计中主动解决相关的基础技能问题,达到教学做的真正互动。
四、课程改革后的变化
1.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任课老师需要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各方面知识内容都非常熟悉,对设计的流程熟悉,能够融会贯通,在虚拟项目开始前,要与设计课老师进行课程内容的沟通、交流,项目进行中,要能针对项目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引导和深入。这就要求基础技能课程的任课老师要有很强的设计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
2.对实践教学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提升了实践的比重,要求有相应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基础技能课程的学习,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建设装饰材料陈列室和装饰构造及施工实训室。装饰材料陈列室既是一个展示材料的场所,也是展示材料被设计组合后的内部构造的场所,可供学生观摩,适用于学生对材料的初步了解。装饰构造及施工实训室,学生可以在实训室中对课堂上设计的装饰构造进行实物对照,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集实用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的人才。
五、经验总结与后续计划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还处于一种探索与完善阶段,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重要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应该得到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当中,才能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改变目前室内装饰构造课程教学相对落后的状况,从而达到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工程技术型室内设计人才的教育目的。
教学改革对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项目教学教材的编制等。目的就是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卓.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关键词:学习型学校理论;知识共享;教师专业化
引言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通过学习来“提升”,成为学习型、专家型的教师。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学习意识的确立、读书习惯的养成,受环境氛围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学校这一育人的场所同时也变成教师学习进步、专业化提高的场所。
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共享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共享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它可以促进教师的学习、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降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本,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共享技术平台的目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和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对多种类型知识的事例,提供不同层次的技术平台支持与服务。目前,网络几乎已成为各种知识共享传输的主要手段。在学校组织中,我们也应以网络为基础并发挥网络技术一体化的优势,构建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来促进学校内部知识共享,这不仅能保存、积累、传播学校创造的知识,与外界分享学校组织学习的成果,更能为学校教师提供创造和管理学校组织知识的机会。学校内部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的主要方式:讨论区,聊天室,在线方案库等。
(一)讨论区
讨论区是一个虚拟的电子讨论室。在讨论区,教师可以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等待其他教师对此提出解决的意见或展开讨论,也可以就其他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自由的、平等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教师互相帮助和共同提高的一种方式。
(二)聊天室
聊天室是一种同步交流的工具。在聊天室,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音交谈同时向多位教师请教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期获得及时的帮助。由于同步性,它比讨论区这种方式的效果会更好。
(三)在线方案库
在线方案库是让个人的知识经验转化为组织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在企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学校组织中,教师可以随时将平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好的经验、教学方法、教学心得放到在线方案库翟,从而使自己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学校组织的共同财富,以帮助和促进所有教师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当前,许多学校也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在实际中,这种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在建立学校组织知识的共享平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校校园网中应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专用空间,如教师专业发展讨论区、聊天室等;其二,加强引导,形成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即学习型文化,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并能积极参加各种讨论与交流,贡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得的经验与心得;其三,一方面,由于这种知识共享的平台是开放而且自由的,因此可能出现一些垃圾、无用的东西;另一方面,由于不断地补充新的东西,空间的有限,就需要及时删除那些陈旧的东西。因此,需要对这些技术平台进行维护,加强对知识的管理。
二、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前提和基础,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这里主要包括经费与时间。
(一)经费
教师在组织学习与专业发展过程中,学习成本与效益己成为其发展的一个困境。同时,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人数众多,国家财政经济实力有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学校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学校用于教师学习与提高的经费更是严重紧缺。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供参考的途径有三方面。一是改变目前单一的教师学习经费来源,多渠道筹措教师学习的经费,如实行教师学习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教师学习的专项基金等办法,从量上予以保障。二是要重视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将有限的经费适当多用于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从质上来保证。三是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等与其学习、专业能力的发展直接挂钩,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损失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补偿,让教师感受到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投资,有较大的回报,以解决教师的担心和后顾之忧。当然,经费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全社会的课题,它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
(二)时间
只有拥有了必要的学习时间,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而当前的教师群体中的“活动过度”现象剥夺了教师的大量而必要的学习时间。据调查,许多教师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感觉到时间与精力不足。因此,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对教师的学习时间迸行必要的安排。安排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时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制度上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时间。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周”,“学习日”、“学习时”等方式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时间。二是适当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专业发展“腾出”时间。三是学校应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动,少搞一些形式主义,让教师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设计和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在安排与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时间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与灵活性。所谓合理性是指教师学习的时间应是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内并与其它正常的工作不冲突。而灵活性则是指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除此之外,学校对组织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要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学习,尤其是共同学习的空间,给教师的共同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对于这些资源学校也应尽力提供与满足。
结语
本文结合学习型学校组织理论,围绕“学习发展”这个核心,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探究。期待能对教师的专业化的实现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国家汉办2007 年《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文化与交际”进入国际汉语教师五大标准模块,中华才艺课程在这种形势下势必将会越来越被重视。然而现在教学中广泛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课时不足,课程内容单一,师资力量有限。
秉承“把时间还给学生”的理念,我校在近几次大规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大量缩减了课时。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才艺课程已经缩减到24学时。很显然,极其有限的学时,不够理想的授课时间无法让学生只通过课上时间将中华才艺技能进行较大的提升。除此之外,此课程尚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材与课程大纲,我校的做法是将此课程进行模块设计,模块的设定主要依据对我校留学生才艺需求的调查结果以及教师的基本判断。因此我校的中华才艺课程目前的问题是课程内容不定,有的内容过于陈旧,有的内容过难,学生无法在极其有限的学习实践中获取技能。另外,中华才艺课程对师资的需求比较高,学校很难进行师资储备,因此我校主要是按照板块由具有某方面才艺特长或从事过某项工作的自有教师共同承担,这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师资的问题,但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且不够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的实际情况,因此授课情况并不够理想。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对此课程进行科学地设计。
一、课程设置
尽管目前各校留学生数量不同,来源不一,但是都有着对于中华文化体验之需求,鉴于目前汉教专业的中华才艺课程没有成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作为依据和参考,因此我们要依据学生培养方向、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点以及中华文化的代表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
我校位于东北地区,主要面对韩国、俄罗斯等国的汉语教学培养学生,总结历年来的中华才艺教学,结合培养目标,依据24学时的课时要求,我们认为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太极拳、剪纸、京剧、书法等。
由于功夫电影在过去几十年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有对于太极拳的体验要求。太极拳不仅仅是武术的一个类别,它还具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因此太极拳对于留学生来讲具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也是留学生们首选的文化体验项目。剪纸艺术是在我国影响力很大的传统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留学生们对于凭借剪刀等简单工具即可创作出一副生动的艺术品的剪纸工艺非常惊奇。而剪纸中代表的文化意味也让学生们无限回味,如喜字、福字、鱼跃龙门等。因此剪纸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样能够让留学生在学习中领略丰富的中华民俗文化。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形式,融合了中国南北方戏剧元素,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唱腔发音很有特色,服装精美,京剧脸谱很独特,这些都成了吸引留学生的重要特点。书法是汉语书写工具的艺术表现,深得留学生的赞赏,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一笔一划,结构安排,无处不是艺术。书法能够使留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汉语,体会中国文化。
二、课程设计(以太极拳模块为例)
目前中国才艺课程的开始一般都采用课程模块的形式来进行,对于我校的24课时的课程设计3个模块比较合理,因此以下采用其中一个模块来说明中国才艺课程的课程设计。
太极拳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武术项目,因此虽然在体育课程中学生对此已有涉猎,但是非体育专业的本科学生也不可能在短短的8个学时里面真正抓住太极拳的精髓,因此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太极拳非常专业,因此教学内容需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喜闻乐见的,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如“杨氏24式”,动作较为简单,而且动作衔接难度不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教学方法
中华才艺课程属于技能型课程,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辅以视听法、模仿法、情景法等。
(三)教学设计
太极拳模块共设8学时,每学时45分钟,共分四次课进行讲授。
会计专业 一体化教学 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中等教育的倾斜,我国职业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会计专业得到很好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进一步探索高效教学模式对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意义重大,必须予以重视。
一、我国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我国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个明显问题,就是专业知识的教学相对完善,但脱离实践或者实际操作不足,导致学生形成较好的理论基础却缺乏动手能力。一方面,因为教材的理论部分教学很大一部分还是滞后的会计准则,新准则的相关内容还没有很完善地融入教材中,导致学生所接收的知识存在一定缺陷。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相对缺乏实际案例讲解的内容,而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综合考量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教学模式入手,分析“教、学”的内容,以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做”的环境。这也就是本文所主要探讨的路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理论和实践的适度结合。打破旧有教学传统,取精华去糟粕,将教师丰富的知识于企业多元变化的实际账务相结合,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实践经验,提高其综合能力。
关于“教”,就是教师自身凝炼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以简单生动并具有特色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因为教学和实践没有很好的融合,适当引进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定期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参加系统的培训,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培养,把握实践教学的最新动向,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也是必要的,这也是这一模式对“教”的内容的要求。而“学”则是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吸纳知识的同时积极互动。最后,“做”就是师生一起结合实际企业案例充分溶解专业知识的过程。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大大节省了学生适应就业磨合时间。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更是在同一时间实现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变能力和职业意识。
新形势下,克服那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的知识灌输的基本方式,创造出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的教学环境,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
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必须同时需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教材知识的充分更新。及时充分的更新教材知识,可以为学生带来最先进的企业会计动向,也使得其知识及时更新,不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其次,适度改善教学手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一体化教学对软硬件要求较高。由于实际原因,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有限,这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吸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职校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这种境况。但是,真实的或者仿真的实践教学必须加强投入,对于企业中盛行的会计处理软件以及计算机相关设施的配备必需齐全。更好条件允许时,建立模拟实训室和模拟银行等对这一教学模式也十分重要。最后,关于学校教学中暂时无法彻底改变的模式,可以采用引进的办法解决。合理引入具备实践经验的会计师亲身授课,传授实践经验补充教师课堂知识,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学习只是学生和教师的起点,这一模式下还需要包含学研的内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并且给予支持,是会计专业更好发展的大方向。关于一体化“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在对师生和学校的上述要求后,还包含另一层含义,也就是校企合作。实际上,校方培养人才并重视就业问题,而企业需要人才但是考虑到新毕业学生自身的性格普遍存在跳槽和不稳重等现象,在就业问题上形成分歧。但实际上,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开展校企合作,是企业无成本或低成本的投入而增加企业能力且增强对学生的了解,两方达成一致,最后培养出高素质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会计人才。这也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教学,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讲授,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市场经济越发达,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越高。充分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对成熟的职业心理和较高的综合素养,是新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础,也是学生实现其就业并且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教学互长,在一体化的模式下,学生成长的同时,老师也在进步,不断地积累更丰富的高效课堂内容并且不断更新发展,也为以后更好的专业教育提供条件。同时,发达的科技和信息,使得专业领域知识更新迅速,这一模式可以有效的填补新旧知识差距,完善学生知识体系,适应新情况要求。在我国现在新准则情况下,具备更明显的意义。
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内容中,可以看出这一教学模式对理论、实践、知识、市场以及其他综合因素的充分考量。开展这一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相对单一的课堂模式,形成更活跃的课堂环境,并且在充分专业知识的环境下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互动以及实际操作,在形成教学互长、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同时,也为其适应市场变化对人才要求的多元性提供支持,并且可以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另外,这一模式以学习为起点,放眼学研综合能力,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的人才,对改善我国现行会计信息处理技术有很大意义。校企结合的模式,不仅是校方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步骤,也是企业收获适合企业文化的专业人才的过程,更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马树超,范唯.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中等教育,2006,(24).
[3]梅研.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教学研究[R].决策与创新,2009.
关键词 数控技术 工作过程 教学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做三者的有机统一和高度融合,以实现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其主要内涵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
2 数控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必要性
多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习惯向学历教育看齐,各类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会出现了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不知道用在哪里,如何用;到了实践的时候理论知识又忘记了,教学效果不佳。传统的教育思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要求。数控技术教学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思路,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因而职业教育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是非常必要的。
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课程体系的重构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要将要将原先陈旧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是知识结构内容的改革,遵循理论课程体系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削枝强干,删繁就简,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尤其是对数控机床、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Master Cam等专业核心课程应与专业紧密型合作企业进行深入讨论,共同设计。同时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区域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变化,使培养的数控技术应用人才更加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我院每年进行专业调研,并根据企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较好地贴近了毕业生岗位的需求实际。
3.2 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是教学过程方案的设计,要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需要教师对学院条件、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我院数控专业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即每门课程拥有一名课程负责人和多名任课教师,他们成为该课程的教学团队。一起承担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和教学。比如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这门课程,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重点要解决三个环节的内容:(1)教:设计并制定 “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的教材、教具及课件等。(2)学:设计并制定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做”一体化实习对象、设备、工具、材料等。能够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借助这些载体让师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边学边练过程中学会专业技能。(3)做:联系专业紧密型合作企业,制定要有适合“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的专业对口的实习产品,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这门课程设置的综合零件即为紧密型合作企业的真实产品。通过真实产品的加工,来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教学做的过程中,要制定一套“教学做”一体化相适应的考核模式,在教学中实行过程化考核。期末考核可以是校内考核,也可以是上级主管部门劳动技能鉴定专家组考核,按比例计入综合成绩。如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要求通过数控车中级工考核,而“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这门课要求通过加工中心装调与维修中级工考核。
3.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要想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数控专业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已经不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我院数控专业进行课程责任人制度后,课程的教学归课程团队负责。在每周的交流学习时间里,团队常常就某课程的教法学法进行讨论,交流经验,真正将现在常用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应用于课程合适的部分,不生搬硬套、墨守成规,而是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3.4 “双师”队伍的建设
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数控专业的教师则要求更高,由于数控机床有不同厂家的数控系统,即便同一厂家生产的系统,其版本不同编程加工、调试维修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要求从事数控技术教学的专职教师,应该达到“双师型”标准,在操作技术水平上,至少应该达到数控高级工技术等级或技师等级,至少能熟练操作两种以上的数控机床。要达到这一目标,我院制定相应的师资培训计划和保障措施,保证数控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4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从2009年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取的了长足进步。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加理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显著提高。学院为鼓励和规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详细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教学考核制度、专业建设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等。
5 结束语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在探索和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方案[J].科技信息,2008(1):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