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国际化课程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化课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一、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大批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即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国际化为导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在高等教育国际背景下,凸显了重新审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国际竞争需要。

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策略,有欧盟的Eramus Mundus计划,英德法西的“大学卓越计划”、“学生海外留学计划”。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国际化作为重要的突破口,重新审视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现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二)国内竞争的需要。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外语人才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顾伟勤、梅德明、庄智象等,总体来说,为了适应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一方面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即突出外语优势。另一方面要凸显外语人才的国际优势,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突出专业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外语院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要看准国际前沿,加快国际化步伐和加强国际化的力度,培养更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英语人才,突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国际接轨。

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特质: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民族情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有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有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需要至少精通两门外语。根据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质,我们需要重定位英语人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与国际接轨。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接近国际化需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等密切相关,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等,以此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丰富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现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凸显国际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在观念和定位上与国际上相距甚远,国内尖子生放弃高考赴海外留学人数激增,这与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观念的落后是密切相关的,人们相信国外一流的大学往往能学习更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英语专业本身就有国际化的特征,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现有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应凸显人才培养的国际性,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未涵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一方面,课程设置的横向宽度不够,通俗地说,即课程门数不够多,涵盖面不够广,另一方面,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少,课程的深度不够。

(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基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课程陈旧,国际化的课程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基于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注重在国际化背景下构建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几十年不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课程较少。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需要,科学设置英语专业的各个教学模块,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的比重;使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突出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凸显国际性。

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背景,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努力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做出调整;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

(三)拓宽课程的宽度,加深课程的深度。

一方面,课程的设置要加大人文通识教育的力度。在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可以开展横向合作,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和引进等方式增加课程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选修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的引进,加深课程的纵向深度。基于此,英语专业应该探索“两年通识教育2+两年专业教育2”或+“2+1+1”模式,在前面两年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拓宽课程的横向宽度,在后面两年加强课程的深度,凸显英语的专业特性。

第2篇: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 课程 国际化

为更好的在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和迎接科技创新挑战,我国提出了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大学需要进行国际化发展,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储备人才,需要具备参与国际科研合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所以在学习期间接收国际化的课程教育,将是他们未来承担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在世界科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和保障。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探索研究高校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的思路。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现状

根据统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只有三个学院具有部分固定的国际化研究生课程,分别是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能源学院,外语学院。其他学院有部分邀请的国外专家授课,具有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具体情况为: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构造地质学专题》和《现代地球化学》固定由国外专家授课;能源学院的《渗流物理》由该学院有海外访学和任职的国内老师进行双语授课;外语学院由于长期聘请国外教师承担学校硕士博士英语部分教学,国外教师同时承担学校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部分专业课程,现有4名外教,开设有10门专业课程。其他部分学院(部)只有临时邀请国外专家授课的情况,没有开设固定的国际化的课程。

现有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远远没有达到全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要求。

二、国内外大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现状与经验

1.国内高校

国内高校根据各自特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式主要为以下:

建设模块化全英文授课课程或者硕士生项目,招收国内学生和国外留学生。

利用暑期学校,开设小学期精品英文授课。

开设少量的英语授课课程供短期课程进修生(半年、1年)选修。

设立聘请国际学者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项目,聘请国外教授授课。

设立本校有海外留学或者访学经历的国内老师的全英文课程建设资助项目,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出国学习国外科研前沿和教学方法,回国后开设相关课程。

2.国外高校

日本高校的英语授课体系中,开展很多专业英语、国际环境研究等相关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校做集中讲义,提高学生英语交流和论文写作能力。开设有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教育项目。

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详细提出了课程国际化的规定: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至少了解一种异国文化,了解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扩大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增加学生到国外学习或实习的机会[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课程内容里与国际方面相关的或外语课程的数量比例很高,人文、社科等文科领域的博士毕业论文的主题有一半的比例涉及国际问题[2];耶鲁大学任职教师3000多名,由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教师组成[3]。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全国的高校基本采用以下方式实现课程国际化,具体为:提供多种形式的国际性课程同时增加课程的国际性内容,创办联合学位课程,规定学生参加部分国外学习课程或需要具备国外学习经历,安排教师海外实习或教学旅游,聘请外国学者授课,开展国际性的校际交流,扩招外国留学生等[4]。

德国部分高校也逐步开始建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项目,专业涉及到工商管理,国际市场,以及部分自然学科领域,以吸引国际留学生前往学习。

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可利用的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资源

从2007年每年派出约50名学生以国家公派留学方式在国外一流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科研合作交流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学校根据重点学科发展需要选留了10多名优秀学生担任教师。

依托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学校每年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出国访学,进行科研合作以及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

研究生院设立了研究生名师讲堂项目,到目前共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或者授课。有部分国外专家连续几年来学校讲授同一门课程,已经形成学校的固定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建立的可执行的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共4个。项目中已有短期赴国外修课等内容,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等,使得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外合作大学选修部分课程。

可以看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也具备一些国际化资源,需要加强的就是如何合理整合这些资源,让其成为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适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方案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在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学科中逐步开设1至2门英语或者双语授课的专业选修课,可以采用研讨或者讲座的形式。

整合学校现有国际化的资源,不断提高本校教师进行双语或者英语教学的积极性,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制定针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访学经历的学校教师开设双语或者英语课程的政策。

改革研究生名师讲堂的方式,设立选课和学分机制,形成长效机制,给学生更多的参加国际化课程的选择。并选择部分课程录制视频,保留教学资源。

不断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多的研究生双学位或者短期进修课程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为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中国外课程的延伸提供的更好的平台。

制定研究生课程教材的国际化措施,校内老师进行双语或者英语授课的教材国际化,以及整理国外专家来学校授课的教材。

开展有学校特色的国际性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增加国外专家的授课比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学生参加。

逐步建立全英文授课的硕士生项目,招收国内外学生,扩大学校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国外专家来学校学习和交流,从而形成国际化的氛围,能够更好的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阶段提出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还只是初步的建立英语教学或者双语教学方式,语言只是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媒介工具,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以及体现学校学科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将是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更核心的内容,也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方案需要学校统一部署,多个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以及各个学院的支持才能执行。

学校现有的研究生层面特别是在学校重点学科领域可执行的国外交流合作项目较少,所以在研究国内外研究生课程学分互认机制方面缺少成功案例,还需要在有更多国外交流项目开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研究和确定可行的学分互认机制。才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国际化资源,也为学校研究生课程开拓国际化环境。

六、结语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能够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开阔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科研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优秀的国际化科技人才。但同时只有和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充分了解本校国际化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适合本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性方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国际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吸引更多的国际留学生来中国高校学习。学校能够更好地形成国际化氛围,促进学校与国外大学的交流,通过授课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教师的科研合作,提升学校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谢作栩.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历史演进[J].教育研究 1996.6

[2]许永旺、张良.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0

[3]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2

[4]梁卫格、常志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作者简介:

第3篇: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湖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问题;对策与建议

湖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建设,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服务体系。立足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实际需要,建立合作多元、服务专业、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新媒体全覆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促进湖南省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成果资源共享,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科技成果方面的实际问题。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激发湖南科技条件资源活力,提高了湖南省科技成果推广的效率和效益;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湖南省技术转移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进一步的推动了湖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一、平台目标

平台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创新科技服务运营模式,以实现“线上网站+线下服务+宣传推广”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目标。

二、平台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以“网、站、窗”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一)网――建立成果转化服务网,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成果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系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内容包括: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政府信息、成果展示、成果交易信息、科技对接活动信息。建设科技成果/科技项目数据库、技术需求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服务机构/专家顾问数据库。

1.成果信息采集系统。理顺信息资源渠道,建立科技成果信息采集系统。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成果,实施“科技成果信息员”计划,建立全国、全省、地市三级科技成果信息采集渠道,以采集科技成果、技术需求、行业专家、企业信息为主,通过研发“移动化、分布式、智能化”的信息采集软件,建立覆盖全国的科技成果相关信息的综合采集。

2.数据库建设。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建设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库。在各地市科技成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整合我省科技成果数据资源。依托各类信息采集渠道,在数据汇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筛选整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信息资源库。为改变以往数据库信息内容不详实、更新慢的状况,建立实时动态更新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库。各类入库数据均带有时间标志,建设随时更新的、“有时间轴”的数据库系统。科技成果公共信息服务基础数据库是整个网站数据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则由它在数据层中的定位和作用决定的,由“科技成果/科技库”、“技术需求库”、“企业信息库”、“服务机构/专家顾问库”四个数据库构成。

3.门户网站开发。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以成果展示、成果、成果对接为主要目标,提供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对接、网上交易会、资源共享、企业技术难题招标、企业特色服务、专家咨询、中介机构服务、成果分析和评价、科技创业辅导、培训孵化服务、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

网站基础数据库。在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网站建设。除了以上与科技成果相关联的四大基础数据库外,网站本身还需要建基本的网站基础数据库。网站基础数据库包括网页资源和全文检索数据库、用户单点登录数据库。网页资源和全文检索数据库是面向全文搜索应用的信息资源,它是来源包括了平台内部搜索系统网页资源的镜像和网上相关资源的采集,以及结构化数据的转换为全文数据库数据,主要面向站内科技成果信息资源检索服务。用户单点登录数据库提供网站的用户管理、使用权限等功能。功能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门户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收集各种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包括成果信息、需求信息、企业信息、专家信息、文献信息、科学数据、仪器设备信息等),建立一个智能获取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信息资讯、开展各层次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在线展会、专家在线咨询与服务的统一入口和网上协同平台,全面服务于各行业、各领域的投资人(个人和企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合理配置科技成果资源,发挥省内重点行业的技术、人才等优势,推进湖南省科技成果的转化。网站功能设计为五部分: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科技成果交易、科技成果相关公共服务、网站通用服务。

(二)窗――建立大屏幕集中展示。进行湖南省科技成果信息的综合展示,以及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信息的推送显示。主要对社会及相关单位进行科技成果信息的推送。对外信息的窗口,主要的内容有:1.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宣传;2.高新技术企业与产品的宣传;3.科技成果项目信息的宣传;4.科技活动信息宣传。

(三)站――一站式转化服务中心由各分类服务模块构成,以展示、推广为主,逐步吸纳部分工作业务内容。采取开放式架构,积极吸纳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职能部门、中介服务等机构加入,形成资源合力,共同推动湖南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模块采取分步建设,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主要汇集了以下六项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产学研对接服务;咨询培训服务;品牌推广服务。

三、平台建设情况

(一)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门户网站已建成。目前已建成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门户网站(),全面展现、报导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情况,形成网上的科技成果与互动对接。建设了一个具有“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企业信息库”、“专家顾问库”等功能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系统。网站集成了科技成果展示、成果、成果对接为主,并提供相关科技成果服务,建设特色栏目,提供成果展示、技术转移、信息交流等多项服务。

(二)建立了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中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应用。在人才、技术、信息、管理咨询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科研院所及个人的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科技成果方面的实际问题,促进我省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成果资源共享。

平台建成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库累计录入各类信息上十万条,收集整理上传了省内高新技术企业、省内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内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专家等的详细资料。同时,以平台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多类别、多场次的项目路演、投融资对接、科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培训、银企对接、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

第4篇: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科技孵化器;孵化功能建设;系统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系统论与功能论的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选择研究》(060120)。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96-2

0 引言

自1951年斯坦福大学通过出租土地和转让技术的方式建立起斯坦福工业园,开创了企业依托大学的产学合作新模式开始,高校科技园开始兴起,高校功能也从教育人才,科学研究发展到直接服务社会[1]。我国大学科技园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截止到2009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有69家,分布于全国31个城市,依托高等学校109所,其发展和建设速度是惊人的,据统计在我国,约有80%的专利产生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作为专利生产主体的高校,其科研成果转化率却不到10%[2]。这成为了高校科技创新的“软肋”,严重阻碍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国外研究者关于高校科技园孵化功能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孵化功能的研究主题和其发展实践关系密切、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属性,但是所有的研究主题基本围绕着定义、分类、绩效和评价等展开。Sean等将孵化器定义为在共享的办公设施内,能够提高入驻企业商业价值的干预网络[3]。Campbell等人以孵化器为入孵企业提供咨询、融资、市场进入等孵化服务为指标来衡量孵化器的成功与否[4]。自孵化器在我国创立以来,它一直是从事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研究者和科技产业界关注的热点课题,清华大学发展中心的范德清和施祖麟提出了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主要模式、建设进展、与高新区的关系、软硬环境建设、风险投资机制、管理与运行机制作了研究[5],虽然经过了近30年的实践和研究,我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是远远落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科研机构,只有10%~15%的转化率,所以对于孵化器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

1 科技孵化器公司化集成建设思路

美国企业孵化器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创业孵化集团,李玉娜等人在2010年论述了高校科技园孵化器也具备适用企业法人治理理论的前提,并提出实现科技园孵化器法人治理的重点是明确大学和科技园孵化器的产权关系[6]。无论是美国的实践活动还是李玉娜等人的理论证明,都证实了科技孵化器可采用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如何合理发挥科技孵化器的功能,还需要借鉴系统论思想,根据系统论思想,我们把孵化器看作一个系统,孵化器本身具有由高校、企业、个人投资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建筑所有权和设备、技术所有权及资金等资源,各投资主体按照出资额度和协议价格划算资本额,经过国家相关注册登记成为一个独立法人资格。而这一法人在运作时却涉及到四个主体,孵化器、高校、入孵企业及政府,每一个主体起到不同的作用,孵化器主要是指孵化工作的管理,文档存档,成果及人员信息的规范管理;高校是这一系统中的研究生力军,主要负责研究开发和技术维护;入孵企业是系统中的另一核心力量,购买原型和基础科研及负责实际转化工作;政府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指导着孵化的过程。而孵化的整体过程除了在孵化器内的三个阶段外,还包括出孵之后的后续技术升级孵化。具体的集成孵化思路如下图所示。

2 在这一个集成孵化思路中,共有4个过程:研究基础孵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后续技术维护孵化

2.1 研究基础孵化

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基础,硬件是指研究开发所需要的设备、仪器和场所等,软件是指进行研究开发所需要的研发人员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对于研究基础的孵化,目前有条件的主要是研究所和高校。受限于此,造成了我国一直以来,孵化器之一的大学科技园和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和管理关系没有理顺,当孵化器以独立法人存在时,研究开发所需要的设备、仪器和场所除了股东以股份投入的外,可以采用付费使用的方式。对于所需的研究人员,孵化器通过构建的专家库,来寻找合适的研发人员,所以孵化器更多起到的是搭建一个技术供需的信息对接平台,和规范需求双方行为的介质,当然研发人员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投资,和风险资本投机新建企业,成为孵化器的入孵企业,入孵企业在法律上和孵化器是同等的法律主体,入孵企业具体的审批材料整理、工商和税务登记可以交由孵化器来办理。当然孵化器的研究基础孵化阶段的建设是艰辛而长远的。牛津科技园在20003年竣工的投资近一亿英镑的牛津大学新化学实验楼,开辟了大学科技产业界和私人投资机构直接参与大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先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园在研究基础孵化上,主要是通过自身孵化出的企业反馈资金和自身影响力吸引投资机构获得资金投资,并通过孵化后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偿还投资,其特征相当于我们所熟悉的项目融资方式,可以说是项目融资在科技园在研究基础孵化功能中的应用。针对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孵化器可以和高校联合,对于需要投资的研究设施采用项目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建设,利用设备租赁收入和研究成果收益偿还资金的方式进行偿还。

2.2 科技成果孵化

关于科技成果孵化概念的理解,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把“科技成果”孵化为最终“产品”,相当于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成果;一种认为是孵化出“科技成果”,即把“知识和构想”孵化成“产品模型和解决方案”,这两者之间是有较大差别的,第二种观点的孵化结果是第一种观点的孵化对象,本文认同第二种观点,因为把“科技成果”孵化为“产品”的过程界定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科技成果孵化是指在前期研究基础孵化成功的基础上,对于可以应用和市场化项目进行孵化资金,使得有好的构想、有市场前景并可行的项目变为成品模型和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当然孵化资金的来源有很多种,一是科技园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风险投资,以及各企业为其技术攻关难题所提供的资金;二是前期所孵化成功的企业和成果转让获得的资金;三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公益性的研究课题所提供的资金。当然在科技成果孵化过程中,孵化器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当沟通平台和适当的管理和服务机构。收集项目构想和技术需求,搭建合作平台,推广项目构想,争取风险资金,收集技术难题,寻找解决团队;管理孵化基金,评估项目前景,下拨研究基金,及对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控制。

2.3 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这可以说是科技园孵化功能的一个传统功能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孵化器一直在发挥该功能上孜孜不倦地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孵化器就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功能,首先必须建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机制,政府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为准则来考察研究型大学,对大学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进行跟踪,对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开展社会深度跟踪;成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运行机制,对于难以寻找风险投资的成果投资进行“种子期”产业化孵化;多方搭建平台,建立“立体式、多方位”的成果转化“立交桥”机制。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中介参与、成果出售、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转化。更为重要的是孵化器在孵化阶段把握好孵化对象,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区分,对于应用性研究,应以市场为导向,在研究初期就寻找市场机会和入孵企业。

2.4 后续技术维护孵化

目前,对于科技园的孵化功能,很少有主动把后续技术维护纳入到其工作中来的,只是在收集技术难题时,被动地提供维护服务。这会增加信息收集成本,并影响原成果的转化率。所以,当科技成果转化成果之后,不论是孵化出了新公司,还是合作成立了新公司,还是技术转让到其他公司,科技园应建立好现有信息的档案,形成可以更新,方便查询的数据库,并相对应的建立好研发人员的数据库,当研发人对于产品有新的升级构想,公司遇到新的技术难题时,可以迅速搭建沟通平台,形成新一轮的孵化过程。

3 孵化器公司化集团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孵化器要想发挥良好的孵化功能,必须在以上系统视角之上,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在大力提高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设立专门的科研人员和公司的信息数据库,并保持及时的更新,同时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以引领双方的合作。孵化器在开办时就追求产、学、研一体化,一方面可以向企业提供行业最新动态以及大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从企业获得市场的反馈信息,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从而将大学的科研活动与市场的反馈信息结合起来,孕育出新思想,形成新课题,生产新产品,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高校的实验设施、信息资源,大力提高硬件设施的使用率。(2)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支持功能。孵化器应利用其自身的特殊优势,为孵化对象融资提供服务,在强化传统的政府财政支持、银行贷款、自身积累资金等融资方式基础上,通过更好积极创新多种风险融资方式,把其他项目建设的融资方式引入到孵化对象的建设中来,通过联系协同各银行、投资机构寻求资金来源,并积极组织开展成果介绍会,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寻求风险投资。(3)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孵化器应借助高校和研究院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如科研水平和科研人才,实验室、图书馆科研设备、人文环境等,把这些优势转变成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强化其优势建设的同时,还应完善其他中介服务体系,如提供在孵化过程中企业和研发者所遇到的诸如技术交易、人才交流、成果转化、投融资、财会以及法律等信息与相关服务的要求。因此,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企业的健康发展,科技孵化器应建立系统的软件设施,如投融资咨询公司、市场信息与竞争力分析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

4 结论

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制约,我国高校每年虽然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针对这一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经费紧张等问题还是严重阻碍着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本文提出孵化器公司化集团建设思路,综合了研究基础孵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后续技术维护孵化4阶段,刚好从复杂系统过程论的观点把研究开发、成果产出及成果转化这一完整的过程纳入到科技孵化器建设中来,能很好地发挥系统论的整合效果,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魏京明.大学职能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拓展[J].教育探索,2008,(11):33-37.

[2] 彭渝丽,周黎萍.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3):45-49.

[3] Sean M,Hakett,David M Dil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siness Incubat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29):41-54.

[4] Campbell C.,and D.N.Allen.The Small Business Incubator Industry:Micro-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1987,1(2):178-191.

[5] 范德清,施祖麟.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7):4-7.

第5篇: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本文详尽阐述了基于单个降压型稳压器集成电路(IC)以及一个耦合电感器的双电源。同步降压型稳压器可在反相降压升压型配置中使用,以产生负电源;耦合电感器次级绕组则能产生正电源。反相输出是可以直接调节的;正输出与负输出电压是相关的,具体由变压器匝数比决定。

序论

通过对降压型转换器原理图进行简单的修改,同步降压型转换器IC可在反相降压升压型配置中使用(图la/lb)。该反相降压升压型转换器能产生负极性输出电压(按下列方程式计算):

|VOUT|=D/(1-D)VIN

(1)

其中,D为降压开关Q1的占空比。

图2展示了反相降压升压型转换器的完整工作周期。图3则展示了其工作波形。在TON(Ql:打开;Q2:关闭)期间,通过Q1将开关(SW)节点连接到输入节点VIN,电感器L1可储存能量。在TOFF(Q1:关闭;Q2:打开)期间,将SW节点连接到输出节点VOUT,电感器Ll可为输出电容器充电。蓝色和红色梯形区域分别代表在每个开关周期从输入节点汲取的电荷,以及提供给输出节点的电流。

最高输入电压和最大输出电流的方程式

当在反相配置中使用降压型稳压器IC时,该转换器的最高输入电压和最大输出电流范围会被缩小。为举例说明这些概念,图4展示了一个基于LM5017的反相降压升压型电路。在这种配置里,该IC的偏置接地(RTN引脚)被连接到负输出电压(-10V)处。跨输入节点(VIN)和回程(RTN) IC端子的电压可通过下列方程式计算得出:

VIN,RTN=VIN+|VOUT|

(2)

因此,最高输入电压可通过下列方程式计算得出:

VIN(MAX)=VIN,RTN(MAX)-|VOUT|

(3)

电感器电流仅在TOFF(图2b和图3)期间为输出电容器(COUT)充电,故平均输出电流可通过下列方程式计算得出:

IOUT=IL1(1-D)

(4)

其中,D是占空比。最大输出电流与降压开关电流限值iSW(PEAK)(可通过以下方程式计算得出)是相关的:

iL1(oeak=iSW(peak)=iL1+iL1/2=IOUT(l-D)+iL1/2

(5)

其中,IL1是峰峰值电感器电流纹波(该纹波在最高VIN下最大):

开关频率

反相降压升压型配置中降压型稳压器IC的导通时间可通过以下方程式计算得出:

从而产生下列开关频率:因此,在反相降压升压型配置中,LM5017自适应恒定导通时间(COT)控制方案可在输入电压范围内保持几乎恒定的频率。另外,对于给定RON的情况,反相降压升压型转换器的频率与降压型转换器的频率是相同的。表1列出了适用于反相降压升压型配置的所有设计方程式以供参考。

产生两个双极轨

通过以耦合电感器或反激式变压器代替图lb中的电感器L1,反相降压升压型配置中的同步降压型转换器可用来产生一个正/负输出电源(图5)。

图6说明了反相配置中Fly-Buck转换器的运行情况。图7则展示了其工作波形。初级侧开关电压类似于图2和图3所示的反相降压升压型配置电压。次级侧波形类似于常规Fly-Buck转换器的波形。

表2列出了适用于双输出转换器的设计方程式。

为什么要使用具有Fly-Buck转换器的反相降压升压型配置?

许多应用都需要±15V或±12V的输出轨。输入轨通常是24V的电轨,此类电轨电压可降低到一个接近所需输出电压的数值。这使得现成的1:1耦合电感器很难被利用来产生输出。因为当输入电压接近+12V或+15V的输出电压时,Fly-Buck拓扑结构不能以高占空比很好地工作。

图8展示了正常降压型配置中的Flv-Buck转换器。如果额定值为24V的输入轨电压降低到12V,那么将需要100%的占空比――这是不切实际的。即便是15V的最低输入电压所需的占空比,对Fly-Buck转换器的运行来说也太高:

DBUCK=VOUT/VIN(MIN)=12V/15V=0.8

(9)

由于能量从初级输出端到隔离式输出端的转移仅发生在关断时间(l-D)(正常降压型配置中Fly-Buck转换器的运行细节和波形见参考文献1),所以几乎没有可用的时间将功率传输到次级输出端。这会导致次级输出端的调节功能欠佳。当VIN接近VOUT时,调节功能会明显降级。允许耦合电感器有足够的时间将能量从初级绕组传输到次级绕组,这需要保持较长的功率传输时间间隔(1-D)。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最大占空比小于50%的情况进行设计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1-D)≥0.5

(10)

当在正常的Fly-Buck拓扑结构中应对这些高占空比(VOUT/VIN)情况时,一种常见的办法是把降压输出电压设置得低于所需的VOUT,然后根据耦合电感器匝数比来逐步升高电压。但为了双轨的生成,该方法通常需要一个三绕组定制变压器来产生适当的输出电压。

对于相同的15V输入、±12V输出情况,适合反相降压升压型配置的占空比可通过公式9计算得出。

因此,占空比小于0.5在初级绕组到次级绕组的功率传输中很有帮助。

图9展示了当输入电压从30V变至IOV时计算出的12V输出转换器(使用I:I耦合电感器)的占空比变化。对于降压型配置的Fly-Buck转换器,当VIN下降到接近12V时,占空比接近1。对于反相降压升压配置的Fly-Buck转换器,当VIN接近VOUT时,占空比则接近0.5。即便当VIN等于VOUT时,反相降压升压型转换器仍能将功率传输到次级输出端。

对于完全相同的VOUT和变压器匝数比,反相配置允许有更多的时间将功率传输到耦合电感器输出端。

范例性电路和结果

第6篇: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 班级文化 概念 内容 建设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在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全班同学所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精神因素和行为准则及作风。它能够体现班级的形象特征,成员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运行态势,它渗透并影响到班级学生思想、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班级独特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要想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先理解清楚什么是班级文化。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我认为班级文化可以概括为: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把一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和总和。这种文化是在班级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有好的班级文化和不好的班级文化之分,也可以说有积极的班级文化和消极的班级文化之分。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同学感到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产生战斗力;而消极落后的班级文化却可能让人感到悲观,而失去信心,长期下去,一个班级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班主任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最终形成。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班主任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同学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需要班主任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学生实际、班级状况、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适合自己班级特点的班级文化。只有这样,班级文化才会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作用,才会是有效的班级文化。如果提出的班级文化空洞、不切实际,不但起不到实际的作用,还可能由于高不可攀或者没有具体指导意义而让学生失去信心,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起到反面消极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的内容:

班级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全班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由全班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与各种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的以班级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班级精神、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班集体文化。

三、班级文化建设要点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对班级管理的好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为此,班级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好的群众基础,班级文化的实施才有了可靠的思想保障。为此,我反复给学生做思想工作,通过主题班会、课余活动,与各宿舍同学交谈,与个别同学交谈等方式与同学们交流思想,并给大家说明加强管理只是我们班级管理的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个人品质。当有同学违反纪律之时,我也总能给予及时的处理和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及时改正。为了让大家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每当有同学过生日之时,我们都为他过集体生日,在校广播站为该同学点歌祝贺。在自己的耐心工作下,全班同学统一了思想,树立了为班级争光,争创优秀班集体的想法。这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2、加强教室的环境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生命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如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

3、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第7篇: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 网络工程 职业性设计

[作者简介]徐江红(1973- ),女,湖北荆州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路由交换技术和网络工程的规划与实施。(北京 10001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35-03

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针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已经由传统的教授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已经越来越得到认可,并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广泛应用。作为任课教师,针对自己所讲授的专业课程,对课程的内容、形式、过程和评价方式进行就业导向的改革,使学生所学越来越能满足未来的职业需要刻不容缓,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针对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就如何基于工作过程模式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模式的基本思想

职业教育改革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学生在学校习得工作环境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强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出体现职业属性的课程模式是改革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ITB)FelixRauner教授和他的同事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该方法指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建立在对相关职业岗位需求系统化分析的基础上,强调整个课程的开发是在企业和行业专家、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以工作岗位需要设计课程内容,以尽可能真实的工程项目为依据设计教学情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同时借助于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环境,实施教学,从而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自然习得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结合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行为结构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资格分析和个人发展等综合因素,开发出的课程具有整体性、综合性、过程性和职业性特点。该方法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推崇的课程开发方法,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图给出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设计的步骤。

二、以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内容不是传统以教材的内容为线索,而是以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线索,其中心思想就是工作需要什么技能,教学就训练什么技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首先进行行业企业调研,深入了解网络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然后针对网络工程项目的客户、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工作规范、项目质量标准等方面的信息,结合课程特点,以真实网络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和开发本课程。

教学内容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课程内容的序化。工作过程式的课程内容应以职业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而课程内容的序化,一方面强调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顺序(简称工序),另一方面考虑个体对知识的构建过程需要。“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课程是针对网络工程师岗位设定的。该课程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作为一个网络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包括工作中应该具有的技术知识和职业素养。网络工程师的工作主线一般是:首先是找项目,投标项目,拿到项目后实施项目,最后是项目的测试和验收。本课程以网络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内容为依据,将学习内容分成三大情景:网络规划与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测试。其中网络规划与设计阶段,主要安排的内容是寻标、投标、阅读和分析标书、设备的选型和报价单的制作、绘制项目拓扑图和书写标书。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与网络的连通性相关的交换与路由技术(包括网关设备的选择、IP地址的规划技术、vlan技术、vtp技术、dhcp技术、静态路由技术、动态路由技术),连通后网络的优化技术(包括STP技术、以太通道技术、端口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NAT技术、HSRP技术、广域网技术)。 项目测试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连通性测试、网络安全性测试和网络的可靠性测试,针对测试结果,完成测试项目任务单。其中网络连通性测试主要包括内部网络连通性测试和外部网络连通性测试。网络安全性测试主要包括防火墙性能测试、ACL测试、端口安全测试。网络的可靠性测试主要包括链路的可靠性测试、备份网关测试、备份路由测试。整个工作内容都是围绕一个真实中型网络建设项目构建的,所有的技术点都融进项目技术需求中,与此同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增加行业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内容。以网络规划与设计情景为例,教学内容与学习标准设计如表所示。

三、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活动形式组织教学

确定了教学内容,如何实施教学是关键。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其职业教育教学范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学科结构化教学范式、行动导向教学范式、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范式。学科结构化教学范式以学科知识和基本职业理论为主。行动导向教学范式依据相对稳定的工作活动内容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以训练职业技能为主,弱化了学科文化知识。行动导向教学范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并独立地评估计划,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范式的关键是培养相应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范式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通过在不断发展的职业过程中学生自我的学习、调整和成长,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而不单是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获得不能通过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来实现,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在做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在综合分析了学生情况、学院实验环境与设备和工作任务后,本课程教学过程采用多元教学模式相结合,包括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模拟软件与真实设备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模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引入职业角色和职业活动,加强课程教学环节中职业性设计,着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学生具有职业角色,承担职业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是遵循企业项目实施的过程。项目的实施以项目组为单位实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内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角色的工作任务,通过这一点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学习方向更加明确,有利于学习与工作方向的确定。以网络规划与设计情景为例,在这一情景中,同一个组的学生被分成了项目经理、技术员、销售员、网络结构绘图师、采购员。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与任务的分配,技术员负责网络项目中技术和设备的选择,销售员负责网络上寻标,网络结构绘图师负责项目拓扑图的绘制,采购员负责报价单的制作。通过小组中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最终完成当前这一情景中的职业文档,即标书的编写。

2.设计多样职业活动促进学习。每一个网络工程随着项目进展都有其特定的职业活动。为了尽可能地做到与实际项目没有差距,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职业性活动,让学生体验真正工作过程。以网络规划与设计情景为例,要想制作出性价比高的设计方案,使标书的内容更具有吸引力,降低设备的成本是很重要的。因此,作为采购员的同学需要多方面询价。在这一环节,参考职业人实际项目中的询价过程和行为,安排学生通过QQ工具、网络搜索引擎、专业贴吧、专业博客、专业BBS、专业论坛、网络社区工具,发送设备报价单需求,多渠道获取报价,并通过多方面比较,确定渠道最低价格,从而降低项目成本,并最终完成和实际工作中样式一样的报价单制作。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观察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了作为网络设备采购员的实际工作经历,体会到了实际工作的不易,增加了学习的现实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了职业方向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效果显著。

四、基于工作过程模式下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好的教学评价设计能够促进教学顺利进行。为了让学生感同身受体验到工作场景中对职业角色的要求,在综合使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元评价方法相结合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增加了职业性设计。让学生像职业人一样接受评价考核,使他们逐步熟悉职业人考核过程,初步具备职业人素质,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

1.以学生对职业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水平作为定量评价依据。基于工作过程模式下的教学评价首先是过程式的。每一个情景作为工作过程的一个阶段,在学习结束都会有相应的评价,作为整体评价的一部分。其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当前这一情景中完成的过程产品,包括文档的整理、各个阶段网络项目的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每个项目的答辩情况等。以网络规划与设计情景为例,在该情景结束的时候,学生应该根据教师给出的项目需求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以文档的形式呈现出来,根据该方案的书写内容、格式、设备的性能、报价,拓扑结构的合理性,学生的方案设计答辩情况综合给出评价结果。

2.评价是多元的,体现职业属性。评价的多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参与人员的多元性。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评价是结合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而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为主的形式;另一方面评价的内容也从单一的评价课业成果变为同时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在学习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程序开发的态度和能力、参与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与同学协作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完成任务的责任心和道德规范、安全意识等方面的评价。其中课业成果定量评价,职业素养定性评价。

3.评价考核与职业岗位取证相结合。当前持证上岗已经推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引导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部分。在网络行业,公认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资格证书是思科公司和华三公司的工程师培训证书。拥有这样的资格证书,对于学生在网络专业领域中的就业用处很大。因此,为了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这样的证书,在评价“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时,将资格证书也作为了参考依据中的一项。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是以教学为载体,有效地将职业性内容推进教学中,使高职课程体系更具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并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本文就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并在当前教学中实施,调动起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主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学生的认知是很复杂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认知轨迹,如何科学地因材施教,将个性化融进课程建设中,使教学改革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为不同的学生做独特的教学设计,这是我们未来课程建设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l]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目前,加强课程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进行内涵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是由职业教育的属性所决定的。

笔者论述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原则,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对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情况。

一、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通过精心设计的10个项目任务,实现了对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企业从产品开发到大批量生产的完整“工作过程”的模拟,涵盖了职业实践活动中的主要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和技能以10个工作项目任务为纲,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从而构成本课程的体系结构(见图1)。

图 课程体系结构图

精心设计的10个项目任务,将实际工作任务与学习项目联系起来,学习内容是职业实践中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的工作任务,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了学习。而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其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表1)。

表1 项目任务表

序号 项目名称及内容 对应的工作过程

项目一 创建新公司,建立管理结构,制定管理规章制度 创建新公司

项目二 制定检验文件(来料检验、产品最终检验) 产品检验

项目三 调查行业工程背景问题,形成调查报告 工程背景知识的获取

项目四 新产品研制,制定设计文件 新产品研制-技术管理

项目五 新产品生产准备:制定工艺文件 新产品试生产-工艺管理

项目六 新产品生产准备:设置质量控制点,制定质量管理制度 新产品试生产-质量管理

项目七 新产品生产准备:建立公司质量管理体系 新产品试生产-质量管理

项目八 新产品生产准备:在设立的质量控制点,建立控制图 新产品研制-质量管理

项目九 工作现场管理,施行5S等现场管理制度 生产管理-现场管理

项目十 综合项目数控步进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 综合项目

2.实际工作任务与课程学习项目的对接

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应本课程的学习项目,提取职业能力要求,对应到教学内容中。因此,教学内容极具针对性与适用性。以项目二为例(其他项目可详见各项目文件中的知识点大纲),表2中第一列是项目二中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其与实际工作任务高度一致,第二列是完成相应任务对应的职业技能及能力要求,第三列是对应的知识点内容(除部分是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内容外,还整合应用了前续课程的知识点)。

项目二 制定检验文件(来料检验、产品最终检验)

表2 项目内容、职业技能与教学内容对应表

项目任务 职业能力或技能 教学内容(知识点内容)

1.使用Protel软件画出电路原理图与PBC板布线图,给出原料清单 电子产品设计开发

电子电路识图、选用 功率放大电路(前续课程)

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前续课程)Protel DXP软件的使用

2.制定电阻器的来料检验文件,并实施检验方案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质量管理实务 常用电子元器件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抽样检验(前续课程)

3.制定电容器的来料检验文件,并实施检验方案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质量管理实务 常用电子元器件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抽样检验(前续课程)

4.制定二极管的来料检验文件,并实施检验方案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质量管理实务 常用电子元器件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抽样检验(前续课程)

5.制定三极管的来料检验文件,并实施检验方案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质量管理实务 常用电子元器件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抽样检验(前续课程)

6.制定继电器的来料检验文件,并实施检验方案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质量管理实务 常用电子元器件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抽样检验(前续课程)

7.现场答辩 计算机应用能力 PPT的制作(前续课程)

二、学习情景设计的原则

应用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技术,按照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企业从产品开发到大批量生产的完整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同时与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规范进行对接。

1.课程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培养为目标

本课程通过设置的各项目任务,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学生5~6人组成一个小组,模拟小型公司完成项目任务。模拟公司团队通过分工合作、团队协作,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探究和完成项目任务。

模拟公司法是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计划、独立实施与自我评估的自我调节的行为方法,以师生及生生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实施对学习者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2.课程内容的序化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

项目任务表(表1)是课程内容的概括,项目任务的展开顺序对应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的展开顺序。课程内容项目载体的选取,来源于真实的工作过程。

3.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集成

在本课程的设计中,将国家职业技术资格质量工程师(助理)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Protel平台)绘图员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等职业规范进行了无缝集成。

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

1.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的开展综合采用了行动导向的模拟公司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及分组讨论法。在完成相应的创新项目的过程中,各模拟公司小组内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分工合作、讨论、角色扮演,以及老师适时的启发、提示和引导,教、学、做一体化,使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实现四个一体化

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工作与学习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在校内具有教学功能的真实职场环境的实训基地完成上述工作项目,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鹤萍,徐国庆.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的“新鲜血液”[J].职教通讯,2010(3).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第9篇: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截至2006年底,东北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达96家,毕业企业26家。在孵及毕业企业的当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45.62亿元,年增就业岗位3200余个,上缴利税3 5亿元,涉及装备制造、数字医疗、信息技术、新材料、钢铁冶金、自动化、数字化仪器仪表、教育培训、节能环保等领域,累计孵化面积已达3.5万平米,并在北京、大连,南海,成都等地建立了科技园企业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

近年来东北大学不断改善科技园自身的服务水平及相关环境,围绕“加强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主要开展了几项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构建校内科技创新体系 明确科技园的使命责任

东北大学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创新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度东北大学的在研项目达到1270项,当年完成的各项科技成果达到460余项,申请各类专利73项,获得专利65项,科技经费到款达到5.91亿元。可谓辽宁省内主要科研基地之一。

“转化自身科技成果,服务辽宁经济建设”是东北大学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工作一贯坚持的既定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北大学领导紧密结合“985工程”建设,将大学科技园的工作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确立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工程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三大平台架构,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的上、中、下游关系。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工作已经纳入了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构架之中,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必须做好,这是学校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赋予给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使命。

对接高校和政府各类资源 争取外界给予更多支持

对接学校资源

除了对接东北大学的科技成果资源而外,东北大学利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数亿元资金建设起来的科技创新体系,可为科技园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这里既包括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的试验设备,同时也包括学校所能提供的各种相关信息、咨询、人才等企业成长所必须的要素,支持科技园在孵及毕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其快速健康地发展。

另外在管理体制建设上,也加强了力度。新的体制和管理方式既简化了科技园的管理流程,精简了人员构成,增加了自主能力,又能使学校时刻掌握科技园的发展情况,并适时地给予科技园需要的各项支持。

对接政府资源

政府引导和支持是科技园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争取辽宁省、沈阳市以及和平区政府的帮助与扶持也是科技园常年努力的目标。多年来各级政府对于东大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积极支持、匹配相应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支持。2004年6月,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厅、国家税务局等7部门联合了《关于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实施意见》,对东大科技园等单位给予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和平区政府同东北大学签订了联合建立孵化器的协议。约定东北大学科技园内的在孵企业也同样是和平区科技孵化器内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返还支持,可“享受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出入境手续等一条龙绿色通道服务”、“在孵企业房租减半”等政策支持。

第二,资金支持。历年辽宁省、沈阳市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中对科技园内企业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每年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种子基金计划,多次对科技园内在孵企业予以资助,截至目前已共有50多家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沈阳市财政2007年度对科技园企业提供了贷款贴息1000万元支持。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支持。对于科技园用地建设,地方各级政府均提供了相当的优惠。1995年沈阳高新区即以优惠价提供800亩土地用于科技园企业东软集团公司的建设,后发展为辽宁境内最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园区;2003年高新区又以相当优惠的价格提供近300亩土地,用于东大自动化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同时在最近开发的铁西新区冶金工业园中又以优惠价格规划1000亩土地将用于科技园毕业企业建设。

完善各类服务平台,推进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

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任务是造就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为各个在孵及毕业企业成为真正可以立于社会的独立法人实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各类服务。同时为依托高校成果转化与转移营造完善发达的应用平台。为此东大科技园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努力建设4大平台。

完善科技孵化服务平台

科技园在其成立之初,主要是为在孵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会议办公等类服务,但这类普通服务已经满足不了目前企业孵化和发展的要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与建设,在学校的支持下科技园打造出一个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实现明显增值类服务的机构平台。这就是于2004年合资成立的“沈阳东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可为企业有效提供科技项目与科研机构申报、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融资宣传、企业用地购买、发展规划设计、对外技术引进与合资等类综合服务,受到了相关企业的热烈欢迎,由此也收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成立三年来,业绩突出。经过辽宁省科技厅的推荐,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是2005和2006两个年度辽宁省被国家火炬中心认定的仅此一家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该中心的认定也为日前颁布的有关2008年以后实施孵化器各项优惠政策的享受以及获得的相应支持奠定了基础。

建立创新设计通用技术开发平台

为推动辽宁省特别是沈阳市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适应其产品设计、研发以及技术升级与创新等方面的需求,发挥东北大学机械设计、自动化、计算机等学科优势,科技园在科技部支持下,于2004年开始建设开放式的“装备制造业创新设计技术平台”,并于2006年10月顺利通过验收。该平台创建了一个能为装备制造企业提品创新设计与研发、管理及咨询的门户式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全方位开放式为广大企业和社会服务,提高该类企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

教育部科管中心支持下,收集到全国著名高校装备制造业领域近万项科技成果,聚集了200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形成大型的专家库、成果库、工具库和数据库,开发了11个具有较强针对性而又免费使用的软件产品。每年至少为1000家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其中仅为直接应用企业新增产值达3~5亿元以上,并以此同部分企业初步建成了技术联盟的雏形,探索出一条依托科技园而形成的高校、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为我国装备制造行业整体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打造国际冶金技术与人才转移平台

钢铁冶金是东北大学的优势学科,科技园在依托东北大学优势学科的同时,利用自身成果转化孵化平台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外,特别是日本的科技成果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为我所用,满足国内冶金行业的发展需求,转移先进的钢铁冶金技术,推动国内钢铁冶金行业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园毕业企业沈阳三建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沈阳东洋异型管有限公司等就是依据上述原则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他们均引进了成套的技术设备和日本专家队伍。产品已在多个指标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其销售收入都达到了亿元以上,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内有关行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新成立的“东大黑崎”、“东大友联”等公司,也是本着上述理念自日本、韩国引进技术或合资成立起来的在孵企业。

为了发展冶金技术,2005年10月科技园内成立了由东大和日本专家联合出资兴办的“沈阳东大冶金新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日本先进技术的转移平台,公司主要是将日本钢铁企业和大学刚刚退休离岗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组织起来到中国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现在专家数量已达20多人,每年来华2次,每次7~10人,应企业邀请按专业技术领域举行专题讲座,并为首钢和沙钢引进常年技术顾问2人。

建设公众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东北大学在借鉴各方有关经验的基础上,在科技园内成立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其隶属于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享受科技园有关待遇的基础上,与科技园一同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这里不同于科技处的成果转让与推广之处就在于中心主要项目主要集中在两类项目上。一类是极具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通过中心实体积攒业绩,达到一定规模后独立成科技园内的在孵企业,另一类是需要各类资质的成果或项目。东北大学任何科研人员都可以通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所具备某种资质对外签订有关合同和协议,这在很大程度上跨越了转化项目的门槛。据不完全统计,自中心成立以来对外签订的合同金额达到4000多万元,实际到款近3000万元,成为科技处对外服务的重要补充。

追求现代成果价值理念,系列化资本化转让科技成果

工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是知识、智慧和智力劳动的集中凝聚。多数成果如能及时应用可为社会带来技术进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正是科技成果的价值所在然而科技成果也有其显著的时效性。完成时的先进不能保证永久性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需要相当基础和条件,并非可以随意使用就能收到理想效果。对于这些现代成果价值理念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东北大学科技园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点,系列化资本化转让科技成果。集中表现在:

依托优势学科,将科技成果的时效性影响降到最低

多年来,东北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产业化方面,主要选取点是学校自身产出的科技成果,特别是依靠东大科技机构或科技群体产生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或落实到某一实体企业,以此可以保证成果的应用不仅容易获得成功,而且可以保证与之有关的技术可以得到学校科技人员的不断支持,将其成果的时效性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不断完善,持续开发,孵化出一个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以致发展成一种产业。众所周知的东软集团、北方交通、东大冶金所等都是最初源于东大科研人员的某项专利技术或某些系列成果开始应用和创业的,最终形成了一个企业,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东大特色的产业。按照这样的势头,再过几年在东北大学的优势学科领域如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还会有新的集聚竞争力的企业诞生,并形成规模产业。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强调科技园与学校相关资源的联合互动。因此可以概括地说,东北大学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是依据学校的优势学科来完成的。

看准企业持续转让,不追求短期利润与回报

东北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这20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从点到面,从南向北。从表及里的发展过程,也是国有企业倒闭、重组以及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东北大学科技园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灵活的态度支持科研人员看准企业后从长计议,系统转让,甚至共同成立研发机构,同时东大和其成果持有人不追求短期回报,放水养鱼,做强做大,主张系统工程。就此东大科技园同多数在孵或毕业企业建立了长久的技术转让与合作关系,同时也真正获得了丰富的回报。据不完全统计,东大通过向在孵和毕业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东北大学带来的净资产达8亿多元,市值40多亿元。

探讨成果转化新形式,实施科技成果资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