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策略
1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据悉,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通过新型管理方式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主要包含企业可流动的资金,企业通过应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资金进行利用,确保企业市场活动与经济活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管理的模式,或者是模仿成功企业管理的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案,没有及时对传统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致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以至于无法在新时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此外,企业的工商管理需要把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充分结合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实践,制定企业的工商管理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对工商管理进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2.1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根据市场特征来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一套适宜的管理模式。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创新管理方面下手,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2.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对工商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均促进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2.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了很多利润,这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3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战略措施分析
3.1完善工商管理监管制度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监督与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基层员工比市场更重要。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员工努力与付出。因此,企业需要制定监管制度,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权利,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员工,需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些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员工,需要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管理执行有据可依,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2重视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如今,我国的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新的认识,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理念,还没有对科技创新有新的认识。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科学管理乃兴国之道”的思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尤其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可以辅助企业实施管理、营销与规划,并且专业人才可以及时、准确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指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薄弱的环节,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3.3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且国内企业知名度也在提高。因此,企业应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加大企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特色文化。要想国内企业的工商管理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具备现念与国际意识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4建立职业化工商管理队伍
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组建一支工商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的制度。若缺乏工商管理的队伍,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应用受到影响,导致企业人才效用得不到发挥。因此,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明确企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制定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结语
据悉,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通过新型管理方式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主要包含企业可流动的资金,企业通过应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资金进行利用,确保企业市场活动与经济活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管理的模式,或者是模仿成功企业管理的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案,没有及时对传统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致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以至于无法在新时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此外,企业的工商管理需要把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充分结合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实践,制定企业的工商管理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对工商管理进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2.1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根据市场特征来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一套适宜的管理模式。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创新管理方面下手,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2.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对工商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均促进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2.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了很多利润,这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3.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战略措施分析
3.1完善工商管理监管制度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监督与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基层员工比市场更重要。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员工努力与付出。因此,企业需要制定监管制度,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权利,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员工,需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些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员工,需要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管理执行有据可依,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2重视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如今,我国的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新的认识,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理念,还没有对科技创新有新的认识。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科学管理乃兴国之道”的思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尤其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可以辅助企业实施管理、营销与规划,并且专业人才可以及时、准确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指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薄弱的环节,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曰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且国内企业知名度也在提高。因此,企业应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加大企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特色文化。要想国内企业的工商管理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具备现念与国际意识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4建立职业化工商管理队伍
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组建一支工商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的制度。若缺乏工商管理的队伍,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应用受到影响,导致企业人才效用得不到发挥。因此,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明确企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制定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结语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摘 要:科技创新竞赛一直是各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常用途径,高校在开展创新竞赛时是否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一直困扰着高校创新工作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调研等方式,对不同年级、性别、年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剖析,深入的了解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并在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水平、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群体趋向是否有明显的规律性等方面,解析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认知差异的原因,并对此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 :创新竞赛;创新能力;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62-02
1 科技创新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谈到青少年科技创新时提到,提高中华民族创新水平,将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强国,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涌现,希望在于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发展,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尤其要发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坚实的后备力量.近年来,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幅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水平饱受批评与质疑.资料显示,有68%的大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后,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或者“较差”,只有9%的导师和高校任课教师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为“优”[2].在数据面前能够很直观的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
科技创新竞赛的不断推广和引入使高等院校似乎掌握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学方法,但是究竟科技创新竞赛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多少平台支持,为了使科技创新竞赛成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一种有效途径,对科技创新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研究意义十分突出.
2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现状
2.1 大学生对参加创新知识竞赛积极性较高
本次调查采用正态分布的方法,对本科及研究生共六个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在“你对科技创新竞赛是否感兴趣”的调查中,所有年级选择“感兴趣”一项的比例均超过了90%,甚至大三的学生100%对科技创新竞赛感兴趣,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热度”较高,而且随着专业领域知识的不断积累会在就业前到达一个峰值,可见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渴望还是很高的,也间接证实了科技创新竞赛平台在解决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上是可行的.
2.2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参与度不高
大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是在另一项调查中发现了与高积极性相悖的调查数据.在本次学生调查中,对“你是否参加过学校与学院组织的创新竞赛”的问题调查,大一有45.6%的学生参与过,大二、大三的参与比例分别是47.1%与43.8%,这显然于高积极性的数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尤其大三年级在100%希望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中,只有43.8%的学生真正的投身到了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这里有个人因素、学校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
2.3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整体认知度较低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平台的搭建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大学生的专业领域,在创新竞赛的过程中全面的提高以创新力为核心的专业科研竞争力,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认为科技创新竞赛对锻炼创新能力有明显效果的只占总数的58.7%,从数据中能够看出,有近40%的学生并不认为创新竞赛对创新能力有帮助.对这40%学生的二次问卷调研中可以看到,他们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动机占比最大的两项为“新鲜感较强”、“完成创新任务”.从这一系列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在参加创新竞赛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只停留在了完成任务和获取学分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创新竞赛对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分析,加上从未参加过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有将近7成的大学生并没有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得到锻炼.
3 产生认知差异的成因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是有着明显诧异的,因此,竞赛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只有所有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有一个全面的、深层的认识,成为一个惠及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创新竞赛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产生认知差异进行成因分析,发现主要由社会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组成.
3.1 社会家庭因素
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在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识上更加的全面,也更乐于组织团队参加创新类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所处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是构成社会总和的一分子,一方面,社会离不开人的组成,没有了人就失去了主体,也就没有了社会的概念;另一方面,人同样离不开社会的存在,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存并实现社会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看出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的将社会关系模式嵌入到自我发展的模式中,这种具有多样性的个性激发,更有利于他们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认识程度.
人处于社会的网络之中,社会网络的最小组合便是家庭,在科技创新竞赛的调查中发现,家庭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认识度.一般情况下,在家庭中选择比较受尊重的大学生,以及家长对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较为突出的学生,更愿意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并且创新竞赛的目标及为自我带来的长远影响有着清楚的认识.
3.2 学校因素
高校是科技创新竞赛的主体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学生出现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度差异的情况,学校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甚至是主导因素.在针对“你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认知度不高的原因有哪些”的调查中,选择与课程脱节的学生占43.6%、选择缺乏教师指导的占16.2%、选择缺少组织机构的占15.7%.从调查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课程、导师还是组织机构都是高校可以协调和解决的问题,高校要利用好专业、科研、创新的优势,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竞赛的胜势,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度.
3.3 个人因素
“在不同的情况下,个体所面临的境遇可能不同,不同个体面对同样的境遇下,其行为可能也有差异.”[3]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程度的个体因素与其家庭氛围、受教育模式、家庭经济情况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性别的个体差异也会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度有着影响,比如对调研学生进行性别分组,男性对科技创新竞赛的感兴趣程度要远远高于女性,对科技创新竞赛能力上的认识也要比女性相对较强,而且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所以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认知度是由各种不同因素造成的,通过对各种因素的了解,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规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的差异.
4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认知程度的策略分析
4.1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竞赛的组织管理能力
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程度,高校在竞赛组织过程中的管理的变革非常有必要,将科学的管理与有力的宣传相结合,加强科技创新竞赛的宣传力度,宣传过程不仅仅是赛事介绍的过程,适当的时候可以采用宣讲的方式,通过展播历届优秀作品和团队的宣传片引起学生的共鸣,突出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就业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认知程度.高校应适时扩大科技创新竞赛的参赛途径和比赛类别,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分类别竞赛或者一年多赛的情况,让更多希望参加到比赛中的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参与.充分利用辅导员在科技创新竞赛中的组织作用,发动教学名师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分层次分团队进行指导,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团队核心带动作用,鼓励学生组队参赛.
4.2 加强教师在科技创新竞赛过程中的指导
加强教师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非常必要.对本科生而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有时并不能为其团队的创意提供有效的专业技术保障,如果长时间不能突破技术壁垒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团队的创意搁浅,针对于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将青年教师充实到学生创新竞赛的团队中,进行方向的把握和技术上的指导,达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作用,在竞赛准备的过程中,青年教师还能够从科研道德、教学技巧方面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全方位的影响.
4.3 加强科技创新竞赛与课程的关联程度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认为科技创新竞赛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课程脱节选项比例高达43.6%,对研究生的分项调查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0%.高校课程的安排与科技创新竞赛的关联度较低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学科的培养为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科技创新引导方面的课程占比较少,甚至一些高校根本没有创新性课程的设置,这对大学生提高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度是很不利的,高校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传授学生参与和进行科技创新竞赛的技巧,对科技创新竞赛可能出现的优势加以宣传,有利于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
4.4 完善科技创新竞赛的奖励制度
完善科技创新竞赛的奖励制度,要建立起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奖励模式,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发现具有比较开阔前景的团队项目要进行经济上的支持,设置合理的竞赛奖励制度,包括奖金的分配,对获奖团队的表彰,将前景较好的科技创新项目选择性的运用到专业科研当中,将科技创新竞赛的成绩作为其他奖励、荣誉评比的依据,逐渐完善科技创新竞赛的奖励制度,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比赛,锻炼创新能力.
4.5 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科技创新交流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发挥自我创新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创造社会生产力,增加校企合作使科技创新竞赛更贴近生产要求实际,与企业合作可以使科技创新竞赛更具有针对性,企业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发现研亮点充实到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中,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侦,曹慧丽,魏琳华,李聪.依托科技创新竞赛 培养应用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3(9):153-159.
1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1.1科技创新动力源较单一
所谓的科技创新动力源指的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适合投入、科技创新的需求渠道等。科技创新动力源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林业发展的需要是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林业产业必须向社会提供有形的产品、无形的产品以及环境产品。由于公益性林业主要是提供非经济性产品,因此经营者不能在社会交换中得到科技投入的补偿,这就会导致经营者失去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一般会采取一些政府行为对非经济产品的科技创新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会在非经济产品的生产上加大投入,国家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这也就导致了林业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
1.2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定性
在对林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进行应用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定性,这是由于受到气候因素、地貌因素和地势因素的影响,森林分布的垂直带谱在不同的经度和纬度上也是不同的[1]。由于森林地域的分布规律导致了我国林业生产活动的地域性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预约工业技术和通用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相比,在市场需求上对林业科技成果进行了一定范围的限定。
1.3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特殊性
林业经营者通过购买和开发先进技术的方式来研发新产品、培育森林资源,将森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对科技方面的投入进行补偿。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林业经营者不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这是由于其不能从市场上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得到完全的补偿,因此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扶持。经营者对扶持的预期也会对其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为造成影响。此外,对林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还会受到森林采伐制度问题、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林权问题等问题的影响。
2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没有充分重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无论是林业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没有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科技的创新,而是“靠天吃饭”。因此对林业科技投入、应用和研究开发未予以足够的投入,造成了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
2.2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投入偏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较低,而其中林业在整体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又较低,而林业的科技创新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对政府扶持行为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造成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低。
2.3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的林业科研体制的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出现脱节的情况,导致林业科技创新出现供求错位。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决定了国家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投入者,而企业很少对科技创新进行投入。这种传统的体制也造成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数量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科技资源扩散不畅、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林业方面表现为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仍然较低,国家强制性的弱化科研体制并减少投入则可能会迎来新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策
3.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我国具有比较有限的林地资源,而我国当前的林地和林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对林产品的需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必须重视林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3]。无论是林业的经营者,还是林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先从思想层面上重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才能够扭转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员素质低、质量少的情况,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以长远目光来看待我国的林业发展。
3.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益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
国家应建立起公益性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基地,不断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将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较适合进行林业基础性研究以及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研究,这2类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组织援助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政府的公共财政科研专项经费拨款。鉴于当前我国对于林业科技创新开发投入的不足,必须在提高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投入的比例。
3.3改革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
要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就必须从体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要将实际经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应用到林业企业的生产中去,建立起新的服务、系统和工艺[4]。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阻碍的因素主要有体制不顺、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4个方面,而要排除这些障碍,激发我国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就必须从体制层面上进行改革,破除体制约束,建立起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改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被动局面。国有林区应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
3.4培养、吸引和留住林业科技创新人才
国有林区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对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激励、利益分配、创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动力和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5-7]。
4结语
关键词:烟草企业 科技创新 途经研究
从烟叶的生产种植到烟草商业的物流配送等各种环节,无一不需要科技创新。烟草商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需企业把烟草的生产和研究结合起来。因此烟草商业企业的创新需要坚持以科技的创新为管理基础,不断加大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于开发。只有坚持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管理才能使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得到落实。
一、增强观念的创新意识
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人思想素质的的高低,而且还和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员工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落实的情况。所以烟草商业企业应转变员工们的创新观念,激发员工们创新思想。而企业能否做好科技创新的工作,首先在于其领导干部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只有让科技创新的观念的到广泛认可,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引导员工们的解放思想,鼓励员工们参与创新。
二、提高对人才的重视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利器,是企业的灵魂所在,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因此一个企业需要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进行引进和培养。进而来增强烟草企业重要岗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在建立起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后,烟草企业不仅可以实现科技的创新,更能良性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烟草商业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和吸收高科技人才,建立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和以人为本的优良环境,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深造发展的平台;完善职工的技能培养制度,利用教育和培训的方法,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员工们更多的接受先进科技和知识;并且还要给基层科技人才发展的机会,鼓励基层科技人员参与到烟草科技创新的项目中来,烟草企业要充分认识人才是多样的,企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科技人才,要对企业中有专长、有能力的员工给予重视。
三、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烟草商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在科技和研究上的优势,并且要充分发挥烟草企业和科研院校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从而进行科技的创新和生产。烟草企业开展科学研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能极大地提高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烟叶产区和科研单位密切合作,能带来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立科研队伍协作攻关。由企业和科研院校组成的不同学科、多领域的专业技术研究团队,能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协作攻关能显着提高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并且建设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面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凭借烟草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推进当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并且开展示范区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提升烟叶的生产技术和质量。通过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势必会对于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
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工作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因此烟草企业科技创新一定要新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具有长远的计划和发展企业才能不断发展,不被淘汰。因此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工作,既要有长远的目标任务,又要有短期目标任务。而且科技的创新还要坚持以计划管理为基础,以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为引领,以科技项目研究为载体,以规范管理为手段。因为科技创新工作是在建立在实施开展科技计划基础上进行的,只有通过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才能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体制机制的保障,才能确保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有方向有目标有内容。烟草企业要坚持科技创新的长远目标任务和企业科技工作的短期目标任务有效地结合,以科技创新目标的管理为引领,以科技项目来带动各单位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和规范管理,从而使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有目标地开展。
此外,烟草商业企业还应该健全企业的评价激励制度。因为就目前而言,一些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氛围不高、管理松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从而导致部分员工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性。商业企业要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健全评价激励制度,激发员工们的科技创新热情,而且良性的竞争还能增强科技创新队伍的活力。企业通过利用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全面了解员工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制定出适合的政策,充分发觉员工们的科技创新潜能。烟草企业依据科技创新工作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激励方式,通过鼓励员工科技创新,奖励员工主动创新,激发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陈伟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定位于路径选择.[J]广东农业科学.2009,(05)
关键词:科技竞赛; 学生;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03-001
伴随科技竞赛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备受关注,而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更是被不少学校作为衡量科技创新教育成果的关键指标[1]。科技竞赛作为提升我们高中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要求我们具备可将基础课程知识等专业性技能相结合解决现实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参加科技竞赛能够增强我们的创造热情,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那么我们每一位高中学生也应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进而不断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科技竞赛活动开展现状
现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纷纷涌现,综合性、专业性与趣味性逐日凸显,学校也积极组织我们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不过因对科技竞赛活动的价值、重要性宣传较少,在我们学生团队中不少伙伴均不了解参与科技竞赛的重要性,参与热情也较低,不利于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也无法通过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另外,科技竞赛形式多样,内容较广,对我们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动手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比赛均是要求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一个作品,而作品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需在实验室方可完成,设计制作过程中还需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多次调试,需配备一定的实验仪器设备,方可保证比赛作品的完成,确保竞赛的顺利开展,但我们高中生学业繁重,无多余时间来完成作品设计,种种情况均不容乐观,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借助科技竞赛平台建构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模式
(一)提高奖励要求,增强参与科技竞赛积极性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学校方应为我们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提高我们每一位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增强我们的创新热情;为我们搭建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强化科技竞赛指导,增加竞赛取胜后的奖励分量。俗话说“有奖励才有动力”[2],在与其他伙伴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伙伴喜欢科技竞赛多因单纯的参与比赛而已,不注重比赛结果,比赛过程不理想,而提高奖励,能让参与竞赛的学生越来越多,也才能提高我们的创作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前提。
(二)建构科技竞赛保障机制,规范科技竞赛创新活动开展
保障机制构成内容较多,主要有激励与评价机制、物质保障机制、精神保障机制等,保障机制的建构需依托一定的规章制度,在科技竞赛建设中可配套对应管理制度,确保机制运行的规范化,为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不断完善竞赛组织机构。激励与评价机制则为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对比赛过程做出全面评价,不可只看最终结果,还应根据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物质保障机制即为学校方为我们当中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的学生委派对应专业的经验较丰富的专业性指导教师,并为其提供竞赛需要的各类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并给予保升学奖励与其它物质奖励等;精神保障机制则为参与其中及获奖的学生颁发奖状,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以后,伴随学生对参与大赛重要性的认识,大赛名目变多为必然趋势,学校需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负责筹备、 组织各类赛事的部门,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到部门中,保证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准备与管理更规范化、系统化,形成长效机制,保证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科技竞赛的权利,更好的借助科技竞赛这一载体,让科技竞赛在我们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上长久发挥作用,进而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将科技竞赛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
科技竞赛的内容需根据我们高中学生课程学习进度及掌握程度,进行改进,并作为我们实验教学环节的重点实践内容,让科技竞赛循序渐进的渗透至学生日常学习中,提高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兴趣。针对部分科技竞赛开设开放式试验项目,我们也可深入钻研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通过发挥此种优势,以求在科技竞赛活动中一展风采,学校方应结合我们学生实际,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让比赛不仅仅是我们当中部分人的梦想,而属于一种大众化实践活动,让创新理念深入我们心中。如2009年,仅有高中学历,依靠在辽宁锦州蹬三轮车养家糊口的蔡伟,因热衷古代文字语言的钻研,在各个竞赛中均取得了惊人成绩,被破格录取为复旦大学博士。
(四)以创新团队为载体,凸显学生创新水平
创新团队的成员构成应为能力拔尖的学生,多为五至十个队员,一位指导教师,在团队队员选择上,需实行学生与教师间的双向选择,保证自主自愿。参与科技竞赛的创新团队需是一个团结的交响乐队,个性突出,优势互补,其中的每一位伙伴均为一个完美组合。学校方在组织人员参加科技竞赛时也应鼓励文、理科系学生组成优势互补团队,参与到团队中的每一个伙伴都应做好团结合作,分工明确,认真听取老师与领导的安排,增强自身团队意识,提高团队凝聚力,借助团队合作优势,创建集合团队智力于一体的科技竞赛库,以团队名义参与到各类科技竞赛培训、学术讲座中,展现团队实力,利用此平台,通过团队的方式增强其中每一位伙伴的科技创新能力。
总之,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我们需借助科技竞赛这一载体,充分利用学校为我们搭建的桥梁,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赛,让增强我们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才能让自己逐渐成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能力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0-02
在2013年的全国政协委员讨论会上指出:要想立足全局,更好的面向未来,那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不仅如此,该战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对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破解,这能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这样一个世纪中,我国想要全面的彻底的实现振兴,那么就必须通过知识、体制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创新来进行,而这些创新的前提则是创新性人才的聚拢。
一、青少年创造性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最高形式的体现就是创新教育,与此同时,创新教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想要更有效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就不能忽略青少年的创造性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所带来的学生潜能的开发。目前来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全球范围内都逐渐的受到重视。目前教学目标的核心主要就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而不仅仅只是知识[1]。就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来说,他们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创造性而教”。
二、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相关理论依据
美国时任心理学会会长的J、P、吉尔福特(J、P、Guilford)早在1950 的时候就开始对创造性研究进行倡导和宣传。他认为多远的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力。直到1962 年,A.纽厄尔等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总结:从思考者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价值都比较高;正是因为这种思维的新颖性,所以这种思维的动机性、坚持性以及强烈性是非常大的;创造性思维的任务主要是勾画出原来不够清楚明确的问题。哈佛大学创造力研究的引领者霍华德.加德纳在80 年代中期在《智能的架构――多元智能理论》将自我认识智能、身体――动觉智力能力、音乐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等7 种不同的天赋或智能列举了出来。
三、在科技类场馆运用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对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得依赖于学科教育,在学科教育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学生还要学会创造性的去学习。除此之外也不能忽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创造性思维。
1.搭建平台以便于激发学生创新潜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
科技馆不仅代表着校外教育这种形式,它还是青少年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阵地。科技馆当中的展品资源和学生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优势是科研机构比拟不了的。学校课程改革发展和科技馆发挥教育功能都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同时将这些资源整合成科普活动资源包。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实践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因为学生要动手动脑的去对活动方案进行学习和探究。
2.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青少年是科技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能传授给学生们,而不是需要空有其表的热闹与“繁荣”。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听,老师讲,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只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体的学习平台,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之下能够独立的进行思考、观察、研究与探索。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小蜜蜂这一种比较常见的昆虫作为载体去让学生们进行观察,让学生们查阅资料或者在观察过程中对小蜜蜂的生活习性、生理结构以及身体结构进行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去了解与蜜蜂生存息息相关的水分、食物以及空气等等重要因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知道环境与生物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也能够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生物的重要性。
3.培养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教育由于其自主探索的性质因此需要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去发现、探索以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并且获得了怎样的体验。科技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精神以及思维技巧。科技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要求很高,这种方式不仅注重到提高学生实事求、勇于探索是的精神,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氛围。
4.评估创新教育成果简约而不简单
传统的考察模式没有注重能力提高方面,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考察模式从而不是一味的只在意分数的提高,这种新的、灵活的考察模式不仅仅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还注重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合作带来的效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科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手、眼、脑各个方面活动能力,还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自主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见解,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既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树立起来的自信心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青少年社会科技教育场所一般来说包括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其他校外科技类场馆,这些科技类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这三者在培养和发展青少年思维创造力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效的结合三者起来,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薇.浅析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2期.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
科技创新人才,指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和形成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应该是知识结构广博、好奇心强烈、想象力丰富、人格高尚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科技创新人才应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够广泛涉足其他领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奉献新的知识、技术、工具、工艺、产品。从整个社会的发展看,所有知识的获得、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艺的更新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创新就是一句空话。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动力,是创新行为的起点。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会有创新思维,创新行为才能进行。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更重视想象力。好奇心是产生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之一。只有具备好奇心,才能推动个体去不断寻求、发现、创新,达到对未知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应拒绝思维定式的束缚,勤于不断探求未知,敢于怀疑既有现状的不足,不断提出新的见解,追求新的突破。科技创新人才必须严于律己,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创新活动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一项创新往往是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甚至是无数创新人才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创新人才必须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历失败的打击,百折不挠,愈挫愈进。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乐观、坚韧的态度,保持创新的热情。创新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与人合作的精神。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人们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任何个人的进步与成功很难离开合作。很多创新活动都不是某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合作与努力。缺乏自主创造力和利他倾向的人很难和别人合作,离开了合作,就难以弥补自身的缺陷,增强自身的力量。因此,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养成宽厚和善良的性格,树立利他意识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增添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在合作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
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是我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知识传播的主体,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知识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唯有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培养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并实际地参与科技创新,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接受,赢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John.S.Brubacher)指出,高校走出象牙塔已经是一种历史趋势,必须平衡纯粹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又要服务社会。其实,无论是追求知识抑或服务社会,本质上都是创新。高校的创新,理应同时并重两种指向的创新。我国高校历来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种种措施,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机会。这些措施虽然有所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主要在于一些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课程内容滞后,教师缺少独到见解,弱化了创新能力的生成机制,创新活动效果不佳,缺乏创新成果。高校竞争,最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是参与奉献创新成果的竞争。高校把握机会,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奉献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赢得竞争,获得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否则,难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并失去竞争的优势和社会的支持。从国际环境看,我国要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迫切需要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水平上,表现在技术进步和创新速度、质量和水平方面。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人才实力的竞争。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主动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三、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与生活和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其所需要的环境是指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条件,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其创新活动的进展。社会文化环境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是科技创新人才形成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力的重要背景。不同文化环境及由此产生的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观念和创造力具有深刻影响。应当鼓励和包容创新,以及具有创新的价值观念。没有这样的价值观念,科技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多重性质,既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渊源,亦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创新的思想观念。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适应科技创新人才的文化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创新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政策环境保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激励了创新人才的工作热情,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实施。但是,有时实施力度不足,机制不健全。因此,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分配制度是创新人才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应当是在保证创新人才基本收入的同时,对从事前沿性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同时,重视提高创新人才的经济收入,使其具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创新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我国创新人才流动有时还存在障碍和壁垒,部门之间人才流动不畅通。因此,必须重视人才流动制度的建设,将之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此,必须为人才流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人才流动以法律保障,使人才流动规范化和法制化,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些地区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仍不完善,在人才晋职、评优、评奖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学历、重辈分的现象,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在人才使用上,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未完全形成,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创新人才的精神激励。因此,要完善对创新人才的精神激励政策。认识到精神激励是重要的激励方法之一,能给创新人才以精神支持,使其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免除后顾之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要完善驱动创新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倾斜政策,提供个人价值得到充分承认和尊重、个人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赞赏、个人贡献不会被忽略的氛围。要制定对创新人才的保护政策,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通过政策倾斜,真正使创新人才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创新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投入环境支撑,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新人才成长的投入环境建设,以巨大的科技投入保证创新人才创新活动的进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基础条件以及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相对薄弱,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四、高校在组织建设管理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贯穿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每个环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校在组织建设管理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尤为突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教育观、人才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首要标准和核心能力,要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大力提高创造能力。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够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参与跨学科的研发创新工作。高等教育要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观,把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充分理解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高校创新环境因素众多,优越的实验条件、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机会、拥有研究自、承担和参与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项目等,都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养成创新精神和掌握创新方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同样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多方面听取学生意见与建议,保持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使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拥有良好的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校还应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使大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应当为大学生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为大学生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同时,应当面向世界办学,在教师招聘、人才引进方面与国际接轨,努力与世界一流高校保持同等水平,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教师队伍。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学术大师,以多样化的形式扩大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一些高校的教学评价过多注重量的考核,忽视质的把握;注重表面,忽视内在;注重知识传授的环节,忽视特殊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尤其是对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机制和办法。教学方法过死,对大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确定优劣。这些现象束缚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因此,必须改进教学评价制度,既要重视量的考核,也应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五、结束语
总之,高校应当深刻认识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以培养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陈晓季.关于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1(06).
[3]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高士琦.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放在重要战略地位[J].党建研究,2001(05).
[5]宋克勤.国外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1).
[关键词]活动课程化 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张科(1975- ),男,四川资阳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2013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活动课程化理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A08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73-02
同志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育人体系的重大任务。将活动课程化理念引入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活动课程化思路及意义
借鉴教学管理理念和做法,将校园中一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系统规划活动目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以及活动评价等环节,增强活动的培养元素,凸显其育人功能,运用学分杠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育人效果进行统一评价。在育人体系的设计中,将科技创新活动和课堂教学并列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整体中的两个子系统,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活动课程化体现了“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活动课程化符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将成熟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合理地运用到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解决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什么开展”“开展些什么”“怎样开展”等问题,又让课堂单一、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体现了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科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的重要作用。活动课程化符合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觉地聚集在一起,在学校总体规划和指导下设计和实施活动,自由自主参与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能力和水平,逐步自我完善,增强主体意识。活动课程体系是学校育人整体方案的一部分,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下,其形式和内容保证学生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目标、清晰的内容和有力的保障。活动课程化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和质量,符合学校育人氛围营造的需要,随着活动实效性增强,其认可度进一步提高,育人功能得到完全的彰显,为其良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认识不统一,投入不足。虽然目前普遍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和重要意义的认识有很大提高,但由于角色差异,所肩负的任务和职责不同,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包括同一所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学院之间的认识都是有差异性的,这直接导致对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态度不同、方法不一,效果差异性大。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趋势下,这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在发展中重地盘、重项目、重排名的现象很突出,虽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调,但相比其他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足的。学校没有充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没有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制度,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特别是设备条件、支持资金、指导教师、课题培育等,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2.行政化色彩浓厚,动力不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观念依然封闭保守,评价标准简单落后,课堂教学方式仍以灌输理论书本知识为主,形成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大多数落后于现代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教学手段上,常用是黑板、粉笔、书本老三件套,脱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学生积极性差,不能主动思维。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只满足于已有专业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忽略了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缺乏科学谋划,随意性强。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还没有完全纳入学校人才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即使已经纳入指标体系的学校,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也不尽相同,缺乏有效的、统一的、量化的、公认的评价。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体工作的目标模糊、措施乏力、效果不佳。长期以来形成了“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竞赛而科研”的急功近利地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形成应付活动和竞赛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高校对大学生表现出“重使用、轻培养”的态度,但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时,由于没有系统的知识和有效的锻炼,缺乏把想法变成现实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了投入多、产出少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兴趣和自信心受到严重的影响,持续的挫败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
1.构建有力的保障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领导体系。学校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总体方案的规划、制定和实施;各学院系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并负责本专业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实施;班级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落实检查学校和院系相关规划的执行情况,以及班级每名学生参与状态的评价、记载。
扶持科技类学生社团,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的有力载体。学生科技类社团是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以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为纽带,为满足自我需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批准,按照各自的章程而结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其性质与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化的要求高度一致,成为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化的载体。健全完善校、院两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加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好、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社团骨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学校主导,以院为基础的原则,充分尊重并鼓励各学院结合本专业实际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团建设模式;引入竞争氛围,大力表彰优秀社团,树立标杆,营造学院(系)之间、社团之间你追我赶的氛围,树立优秀的学生社团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建立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建立“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提供专项资金,对成绩显著的师生进行奖励等制度;制定并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管理办法》,主要规范科技创新活动课程设置、形式内容、指导教师、实施与管理等问题;质量是生命线,是活动课程育人成败的关键,有针对性地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活动课程实施办法》,借鉴第一课堂打造精品课程的经验,将优质资源集中起来,有计划地打造一批重点活动课程;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重点活动课程建设;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审―课程建设―期满考评―重点建设(或退出)”等程序,建立重点活动课程建设的弹性机制,以点带面,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课程整体质量。
2.实施科学的培训体系。活动课程培训体系建立直接决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广度,解决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问题。培训体系由基本内容和实施形式组成。培训体系基本内容由“必修类”和“选修类”两大模块构成。基本内容设计的模块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即每个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培养体系中要引入学分制,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将“创造活动”“文献检索”“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社会调查”“学生科研课题”“科研论文写作”等作为必修活动课程,“科学技术生产力”“科技史”“科学思维”“科技发明与创造”等作为选修活动课程。在活动课程培训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差异性,低年级注重认知课程,中年级开设实践训练课程,高年级开设课题研究和科研开发课程,持续不断地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培训体系除了具有科学具体内容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保证培养体系的完整实施,即通过指导系统化、教学网络化、管理学分化等具体形式来实现。第一,建立统一的指导系统,有利于统一标准,实现育人目标。为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的指导,学校建立“校指导委员会―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学院系指导委员会―院系学生社团联合会”“指导教师―学生科技类社团”横向指导机制。学校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和实施途径,精心设计培养体系中的选修类和必修类模块内容,提供和协调培训过程中的基础设备设施、教学力量等客观条件。学院系指导委员会按照规划具体指导学院各项培训课程开展,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指导教师直接参与每门培训课程,组织好培训课程的开展,做好学生的培训效果评价和记载。第二,通过网络管理教学,方便、快捷、准确,有利于培训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网络教学可以提高效率,回避场地不足、时间零散等制约因素,实现网上选课、网上评价和成绩记载等功能提高管理效能。第三,引入学分制对培训课程进行科学管理,很好地统一数量和质量的效果评价。
3.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建立“课程、学生、教师、工作”四位一体多元化的活动效果评价机制。通过构建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对活动课程目标、活动课程内容、活动实施环节和活动课程效果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采用科学的评价权重和统计方法实现对科技创新活动课程的考核;采用出勤与效果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出勤情况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评定学生的活动课程综合成绩;通过学生评教、督导组检查和活动课程成果展示等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对优秀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建立活动课程督导制,对工作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对院系和职能部门科技创新活动课程进行督查,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纳入学生工作年度考核。
4.搭建有效的竞赛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转化和促进。为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动的优势,将第一课堂的课程活动化,围绕第一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专业类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延伸和补充,不断拓展活动课程外延空间。根据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整合校内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力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影响较大和参与面广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分别与相关理论课程有机结合,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实施。该平台的建立,更加明确课程方向和培养目标,将竞赛需要的团队、方案、实施、评估等步骤纳入活动计划,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