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为科学管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具有“科学管理之父”美誉的弗雷得里克•W•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主张从原材料、使用的工具、工艺过程、检验方法到劳动者,一律采用标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泰勒的理论研究在具体的工厂管理过程中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并且后来在教育管理领域里的运用也是成效显著。因此,教育界普遍认为科学管理理论使学校的管理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转变成科学的集约式管理。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严重的弊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和中心的“科学管理”把人当作“机器的部件”和“活的机器”,对人施加标准化的专制型管理,甚至认为实施标准化管理就需要有标准化的工人,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就不能上岗,这种统一的硬性管理模式延续到最后不仅未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反而造成工人普遍出现苦闷、压抑和反抗的不良情绪。科学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中涌现出来的缺陷已日益凸显在我们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只是我们未能以学科知识的视角来对其加以科学阐释。班级管理的对象既是学生群体,又是学生个体,这种管理对象的“双重主体”就决定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能采取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众多特定的管理标准只是针对特定的学生个体,而只有少数宏观层面上的管理原则是针对学生群体。教学需要因材施教,管理同样需要因人而异。但是,因班主任的强制管理而引发师生之间严重矛盾冲突的不良教育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类似“无效管理”后果的根源就在于班级管理者没有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把自己当成法定的监护人,把学生当成理应的被监护人,一味强调纪律约束而忽视了柔性的人文管理。
二、行为科学对科学管理理论的修缮革新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以人际关系学说为出发点的。埃尔顿•梅奥在参加著名的“霍桑试验”之后,在其著作《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中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的四个基本观点:第一,人是社会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隶属于集体,人的行为受到物质条件(金钱)和社会心理因素(友谊、安全感、归属感等)的双重影响;第二,工作效率主要由工人的士气来决定,而工人的工作士气来源于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第三,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第四,采用全新的领导方法,组织好集体工作,促进成员与成员、成员与领导之间开展良好的合作。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弥补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所遗留下的实践疑难,促使教育管理学由“以物的管理为中心”向“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的时代转变。它是一种真正从人性出发的管理理念,将管理的视角转向了对人的关切,注重发挥人在管理组织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群体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此外,行为科学还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激发被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直接影响着管理行为的意向。班级管理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管理活动,既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又要秉持科学的管理理念;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是各方面业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正处于成长期的未成年人,这就不能用成年人的目光、成年人的思维以及成年人的行为来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管理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的递升,需要及时调整管理方略,以和谐班级的建设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具体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现实启示。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班级管理路径
1.建立实践承认的师生关系,顺通班级“纵向对话”的有效渠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那种视教条式的规章制度为班级管理的“金科玉律”则是一种极大的误导,也是对学校管理条例的误解。学校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整个学校的宏观层面上的,是一种管理方向上的指导,而不是具体的班级管理操作程序。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视各个年级而定,视各个班级而定,还要视个别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而定,而具体管理程序的展开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首要条件的。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能进行对话交流,没有顺畅的全面沟通自然也就无法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建立实践承认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摒除师生之间的角色障碍,使师生彼此能够获得心理层面上的接纳与认可,实质上是教育活动回归“以人为原点”的鲜明体现,是班级管理走向人本化的发展特征。班级管理的目的不是纪律规章的泛滥宣示,而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纵向对话”,一种在师生间能够互相认同和配合的“默契”。规训式的管理手段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成效,反而会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给班级管理的展开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而且也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新课程理念的深层渗透。只有师生心平气和地进行对话,才能使学生真实体会老师对自己的真情关怀和殷切期望,才能使老师全面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这样,师生才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班级管理也就拥有了坚实的人际基础。班级管理者需要的是耐心、爱心和诚心,是与学生之间的交心,“师爱具有精神感召性”。
2.发展主体间际的生生关系,构建班级“横向交流”的广阔平台互助合作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主题,如何将其正确引入班级管理活动是班级管理者必须慎重考虑的课题。有些班主任虽然也提倡和鼓励学生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学习上互相合作,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操作中经常采取一些不理智的做法。例如,有的班主任把学校期考后的学生成绩排名公开张贴在教室里,并对成绩优异者大加赞扬,而对成绩倒数的学生加以批评。这种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班级管理危机,不仅会加剧班主任与差等生之间的潜在矛盾,也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妒忌和疏远。在学校对学生考核后,班主任应该做的是私下的个别指导和公开的学结,给优等生的不是太多夸奖而是期望和信任,给差等生的不是严厉批评而是鼓励和信心,还可以采取优等生对差等生“一对一”的特殊帮助形式,以“优”带“差”,以“优”促“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主体,班级其实就是学生个体的主体集合体。健康的班级生态需要“个体的主体性过渡到共主体的主体间性”,“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主体之间不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而是主体间平等共生关系”。生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营造班级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学生通过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共同的进步,而这些都能够对班级管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班级管理者需要为生生之间的主体间际交流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以民主和平等的对话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幸福所在,认识自己的责任所在,体会同学友情的本质所在。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能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从而使复杂的班级管理走向主动的自我管理。
3.倡导异质共存的管理理念,建设班级“多元共生”的生态环境行为科学并不以压抑人性为宗旨,反而尊重人性的自由。崇尚人文关怀和发扬自由人性是班级管理的最佳境界,也是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教育应该有自由的自觉,应该秉持‘教育就是教育’的精神取向,教育精神的实现只能寄希望于个体持续的自由生长过程。”对学生的考核使用统一的衡量标准,对学生的管理使用统一的手段形式,对学生的教育使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这种规约式的传统做法早已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迫切需要。个性化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模式至今不能得到普遍推广和贯彻落实,究其根源就在于教育者没有从自我意识上彻底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教育观念。班级是一个由多重元素构成的生态体,学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元素。班级管理需要切实固守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本性,即“在尊重人作为一个主体性存在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使人能够受到理性的教化,在追求最佳的自我改造的同时秉持一种包容性的人生态度和遵循一种自觉性的教育理念,将个人利益嵌入社会公益之中,去创造一个异质主体间都能够关联建构和普适滋长的共生世界”。因此,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和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力,注重采用差异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同样注重采用差异管理的手段来达到异质共存、多元共生的管理目标。师生间的“纵向对话”和生生间的“横向交流”在客观上就执行了“”的管理理念,都是为建设班级“多元共生”的生态环境而服务的。班级建设应“使每位学生都得以充分敞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并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往中,创造一个互相欣赏并共同开拓精神世界、提高生命质量的民主集体。”
四、总结
关键词 小学生 英语课堂 学习参与行为 教师 课堂管理行为
课堂学习参与又称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1]。学生的课堂参与从结构上可以分为课堂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其中课堂行为参与包含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课堂认知参与包含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这些策略引发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课堂情感参与包含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1]。教育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一切教学行为能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2]。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各类不同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关系,以期为改进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选取一所小学四年级的27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来自四个平行班级,分别由两位教师执教,其中一位是新手英语教师,另一位是专家英语教师。专家教师的选择基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校长、同行的肯定评价,案例中的专家教师教龄超过10年,现任学校英语教研组长、市级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新手教师是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参加调查时,这两位教师已连续执教所教班级两个学期,这些学生在各自的英语课堂学习了两个学期,对自己的英语课堂环境较为熟悉。此次研究共收集有效样本为275份,样本中有137名是来自新手老师任教的班级,还有138份是来自专家教师任教的班级(详见表1)。
2.研究工具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评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此,关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测量,本研究采用了学生报告自己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方法。为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感知,本研究自主开发了《小学英语课堂环境问卷》,问卷主要从课堂管理的角度对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测量。一般而论,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课堂常规的管理、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环境的管理和课堂活动的推进[3]。在《课堂环境量表》核心题项的基础上,结合课堂管理的内容,以及小学英语课堂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五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课堂氛围、学习活动和课堂人际关系,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从不这样、偶尔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和总是这样,共设20个题项。
另外,《英语课堂学生参与量表》的制定主要参考了孔启平教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一书中所设计的行为参与问卷、认知参与问卷及情感参与问卷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小学生的特点改编而成。该问卷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3个维度。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行为的表现,它包含4个子变量: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参加课堂活动、课前准备。认知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使用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包含词汇记忆、理解、运用。情感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包括兴趣、自信、成就感和焦虑感四个子变量。问卷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共14题。
问卷涉及研究变量共为8个,它们分别是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5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学习活动;学生课堂参与行为自我报告的3个维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这8个维度的Cronbach Alpha值均高于0.6,最小为0.601,最大为0.841。说明本次涉及到的研究变量信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样本回答较为准确可靠,也即说明此次研究样本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研究使用。
3.研究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工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和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总体描述
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整体上表现出认可的态度。具体到每一个子指标(见表3),按照从“1”到“5”分别代表“从不这样”到“总是这样”,学生对感知到的课堂人际关系和学习活动的认可程度最高,得分为3.93,完全达到了满意程度。同时,在课堂常规、课堂秩序和课堂气氛3个维度的打分全部介于3.5~ 4之间,说明学生对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这三个维度表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度。学生对自己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表现的整体评价也较高,平均打分值全部介于3.5~ 4分之间,这说明学生较为认可自己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情感参与(3.86),行为参与其次(3.76),最低的是认知参与(3.50)。这说明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更多倾向于情感和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则相对较少。
2.不同授课班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行为的对比分析
数据显示,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在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个别子项目上有显著差异,而两类学生群体在认知参与上则无显著区别。表4(见下页)数据显示:在行为参与维度的各个子项目(课前准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上,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得分均明显高于新手教师班级学生,且p
3.不同授课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差异分析
专家教师的学生在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整体认可度上要好于新手教师班级。前者在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后者(见表5)。根据数据分析,在“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学习活动”“人际关系”4个维度上,两种授课教师班级的学生体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专家教师上课时,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课堂要遵守的规范,课堂更有秩序,教师能关注到更多学生的需求,学习活动的设计更多样且合理,课堂人际关系更融洽。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能更有效地管理课堂。
4.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自身的课堂参与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维度与学生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这种关系较为紧密。到底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方面是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产生影响的呢?
1.行为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对学生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研究模型公式为:行为参与=1.023+0.106×课堂规范+0.290×课堂秩序+0.279×人际关系+0.364×课堂气氛-0.299×学习活动。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90、0.279、0.364、0.299,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并不会对行为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2.认知参与
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对学生认知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5+0.067×课堂规范+0.117×课堂秩序+0.171×人际关系+0.621×课堂气氛-0.214×学习活动。课堂气氛的回归系数值为0.621,并且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学习活动的回归系数值为0.214,并且呈现出0.05水平上的显著性。而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和人际关系这3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均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
3.情感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对学生情感参与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3+0.078×课堂规范+0.220×课堂秩序+0.254×人际关系+0.298×课堂气氛-0.188×学习活动。如公式所示,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这3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20、0.254、0.298,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学习活动这2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总结上述分析可知:课堂气氛会对学生课堂参与的3个维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且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也会对认知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关系如图1(见下页)所示,实线箭头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虚线箭头则表示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具体维度对所指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结论
1.小学生英语课堂上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有不同的特点
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体现在行为、情感和认知3个维度上,这3个维度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其中情感参与程度最高,行为参与次之,最低的是认知参与。也就是说,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浓,且能做到课堂行为规范,即做好课前准备、课上认真听讲、主动发言、乐于参加课堂活动。但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如根据发音规则来记忆单词、归纳和概括语言规则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的活动很少参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小学英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情绪和行为的投入,而忽略其认知投入。有研究发现,不少教师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记忆与积累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和记忆,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些教师过多地控制学生思维,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了“教学的荒地”[4]。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5]。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
2.不同任课教师班级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不同任课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专家和新手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可以得知,这两类学生在行为参与的各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情感参与的一个维度,即英语学习兴趣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但在认知参与度上无差异。换句话说,专家教师班级的学生在课前准备、认真听讲、参加课堂活动三个方面的行为表现明显好于新手教师班上的学生,专家教师班级学生也更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而在课堂管理行为的四个方面,即课堂规范的设置、课堂秩序的维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学习活动的组织,专家教师得分也明显高于新手教师,也就是说,专家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更为有效。这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是,学生的参与行为具有可塑性,它可以通过课堂管理和其他的干预措施提升和改变。
3.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预测作用。其中,学生的行为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学生的情感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参与受到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由此可进一步得出结论,课堂气氛是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型的心理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潜在压力,使其产生“从众倾向”,制约学生的行为模式。课堂气氛还能够作用于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其思维。因此,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努力构建积极的课堂气氛,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机会。而课堂规范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各个维度而言,都不是重要的预测变量。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Vernon F.Jones & Louise S.Jones.全面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灵滨.开垦英语课堂的思维荒地[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6).
关键词:教学管理;创新思维;科学探究
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学的生命线,由于教学工作在学校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决定了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教学工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我们的教学管理人员有必要用科学性,创新性的思维看待自己的工作,使其管理方法更有成效。
一,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管理主体的一线工作者,教务处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着高度的重视和责任心,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保证日常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是高校的首要职责和头等大事,也是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学管理人员对此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用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教务处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对此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用科学性的方式方法做好教学管理
1,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教师是作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是教学工作的一线,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等级,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就是围绕着教师为主体进行的。
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尊重理解教师们,广泛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作为日常教学一线管理者,要正视,端正自己的地位,要有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以维护日常教学顺利进行为优先。
其次,要关心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加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教师各方面的合理要求,让教师们解放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
最后,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务管理人员一定要严于律己,公平公正,做好自身本职工作。
2,帮助教师建立教学新观念
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教学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必须要跟上形势,与时俱进才行,以往陈腐的措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一味照本宣科,读课本,或者是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上课内容枯燥无趣,长此以往难免会让学生出现上课开小差,听音学,甚至逃课等情况。即使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但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变化不大,也是于事无补。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学习创造机会可以组织本校教师参观学习知名院校,或邀请名师来学校讲学,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教学一线的最新动态。为自己充电,提升教学水平。
2.2 用多种方式鼓励教师精心备课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学校应尽量提供充实丰富的相关资料,供广大教师学习参考。组建学科优秀群体,要求教师讲课必须有教案,并对教案进行评比,优秀者给予奖励。定期召开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评选出教学能手和教学标兵,带动高校教师良好氛围,激发教师讲课热情。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仅仅用条例来约束教师,而是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研氛围。
3,用科学性思维进行日常教学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3.1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始终切实有效,科学地组织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使其管理方法更具有科学性。教学管理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这也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搞好教学管理的根本。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教学管理工作,以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管理意识,不断地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因此,首先强调的就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才能抓好教学管理工作。
掌握科学理论,并以此作为基础,这对教育管理才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可信效度。在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的同时,辅之以科学的教学量化评估手段,把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以及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估考核,实行量化评分,实施奖惩。在量化的评分中,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估,要充分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才能把评估工作做细做好,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3.2 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教学管理工作,必须遵循教学和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减少失误和少走弯路,以达到有成效的管理效果。例如,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律,在课堂上传授科学知识时,要按认知规律和一定的科学体系进行教学。我们必须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必须注意协调安排好教学工作,使各学科教师能按规律办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3.3 活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如有条件,学校可以建立数字化图书馆,题库建设,主控室考试监控系统等现代科学管理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相对于旧传统的管理模式,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无疑有着极大的优越性。活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使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使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拟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计划,是实施教学常规管理的核心。实践证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才能让行动系统地实施,落实,而不仅仅是一句空话。切实有效的科学性教学计划,才能让高校水平真正得到质的提升。
4,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要做好学校日常管理,首要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所谓目标,就是人们在各项活动中所希望达到的成果或效果。它是目的、方向、任务的总称。有着科学,清晰,明确的前进目标,可以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三,在教学管理中使用创新性思维
要做好教学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一套好的管理体制方法,使各项工作,各个系统形成一个整体,在制定学校计划时,要依据目标,有一个全面考虑,把目标分解在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和每月每周的工作安排中去,并订出具体措施。学校每个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也要根据学校计划,结合自己目标,作出实施目标管理的计划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一心紧密配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把目标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事业,一种科学,一种艺术。同样,学校管理也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时展日新月异,教育形势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学校管理者不断探索管理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我校将凝聚全校广大师生,做好基础教育,打造一流质量,为创建规范加特色的品牌学校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苏富忠.思维科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阎金铎.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988年美国政府的《联邦登记手册》是这样定义科学技术不端行为的:“编造、伪造、剽窃其他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将“科研不端行为”定义为:“在申报、开展或评审科研项目或者提交科研成果报告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行为”。借鉴美国的定义方式,我国科技部于2006年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也对科学技术研究不端行为给出了列举式定义:“本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第一,相关工作人员的职称、简历和科研基础存在造假;第二,科研成果是抄袭或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第三,科研数据存在捏造和编纂的现象;第四,在人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没有遵循知情同意或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第五,科学技术研究中违反了实验动物保护的原则;第六,科学技术研究中其他的不端行为。”
二、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涉及到的法律责任
(一)《科技进步法》中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而民事责任主要应用于知识产权侵权的行为。我国的最高科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九章对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做出了如下规定:一是“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截留的经费”;二是“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三是“取消其优惠待遇和奖励,并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四是“对于侵犯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的行为可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科技进步法》中法律条文只对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涉及到的违法人员的行政责任进行了规定和说明,而其他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都没有做出任何说明与规定,导致我国在对一些涉及到科学技术研究不端行为的人员进行处置时,只能通过行政的方式对相关违法人员进行处置,这种处罚程度很轻,不能对那些蓄意剽窃他人成果的科研工作者构成较大强度的震慑。对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我国其他科技法规和相关部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出现的严重不端行为的刑事法律责任进行了补充规定,但由于这些规定只是部门规章,约束力不是很强,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大。
(二)《刑法》中不端行为的刑事责任和处置措施。我国的《刑法》对科学技术研究中严重的不端行为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了如下规定:一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这类行为主要包括泄露国家科学技术机密,转让、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科学技术等,对于涉及到这类行为的相关人员,要根据我国的《刑法》追究其对应的刑事法律责任;二是对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由于个人原因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行为,应该根据《刑法》追究其相关责任;三是对于侵犯他人科学技术和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要根据我国的《刑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三、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不端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制定统一的国家政策。对于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不端行为,国家要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统一的政策,为我国的各级政府、各高等院校以及各科研单位实施细则的制定提供依据。要明确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防范处理科学技术中不端行为的处理程序,从而减少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发生频率,提高科研成果的可信度。
(二)区分对待科学技术研究中无意、有意以及恶意的科学技术不端行为。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并不全是有意而为的,要将无意、有意以及恶意的不端行为区分对待。对其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价,按照后果的严重性对该种行为采取不同的措施。当下,对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不断行为不分轻重、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就进行网上曝光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应该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管理和处置。
(三)设置专门处理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机构。在担任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审批职能的主要部门和相关单位内部,要设置专门处理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监督管理机构,尤其是加强对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院中相关科研工作人员的管理、监督和控制的力度,这样才能增大科学技术研究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减少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发生。
(四)建立健全科学技术研究的诚信制度。对于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我国要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管理策略,要建立健全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诚信制度。包括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院等在内的各科研机构要向政府提供防范和处理不端行为的担保。
(五)掌握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特点,并加强行政管理。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调查力度,掌握其特点和范围,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程序,防止管理机构和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之间的合谋或者是管理机构的有意放松,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和谐发展。
(六)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情节严重的不端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对于那些蓄意谋利、欺诈、泄露国家科学机密,为骗取国家研究资助假冒伪造科研成果而导致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延迟或停止不前的相关人员要追究其刑事和民事责任。
(七)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负责人终身责任制度。人们对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人员充满了信任与尊重,科研工作者担任着我国科技兴国的重要任务,因此,他们必须保证科研成果真实性和准确性。只有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负责人终身责任制度,无论任何时间其科研成果受到质疑,国家有权力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是不受任何时间限制的。这样才能增强科研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使他们不敢触碰法律的底线,减少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出现。
四、结语
【关 键 词】校本位管理;中小学校本位管理;范畴;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049-03
一、学校本位管理
1. 学校本位管理。学校本位管理又称学校本位经营或学校自主管理,是对传统学校管理的一种改革,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颠覆。学校本位管理是结构上的革新,它改变了学校里有关人事、工作时间表、课程及资源分派的行政决定过程。[1]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强调标准化、单一化和集权化,学校的自主性较少,可以说是一种外控管理。外控管理即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外界的权威或中央所指令执行的,并不照顾本身的特性和需要,校内成员只是执行工具,自较小。而校本管理则是强调弹性化、多元化及学校自行管理,透过教职工、学生家长等有关人员的参与来拟定学校的重要决策,也就是扩大决策参与的层面,展现权力的分化,达到校园民主化的诉求。因此,学校本位管理是教育松绑或权利下放之理念化为具体的措施。[2]
2. 学校本位管理的范畴。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其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回归学校自主本质,赋予学校相当的自主性,给予各学校显示自我特色的空间,校本位管理应运而生。Caldwell 认为,学校本位管理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其实施的范围也大体分为围行政运作、经费运作、人事管理、课程设计等四大方面。
(1)行政运作方面。在行政运作上,就其历程而言,就是一种权利的下放。即教育行政单位所享有的权责下放到学校层级,并由相关人员参与负责执行。就其结构而言,学校管理人员将经营管理权重新分配,以高参与模式,由校长延伸至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员参与经营管理。
行政运作走上分权,是各国家的学校本位管理的发展趋势,虽然其原因各不相同,但分权的校本位管理是建构教育新秩序的关键所在。
(2)经费运作方面。任何集团的运作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撑,达成财务上的自是学校本位管理能否落实的关键。英国根据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第三十三条规定:地方教育当局须将管理预算的权责,全权给所有中学及超过200名学生以上的小学,并且须以人头数作为计算的基础,亦即地方教育当局将其总学校预算的大部分经费,以学生人数为基础、采取公平客观的方式,透明化辅助学校,授权学校管理、运用。经费主要用于校舍的更新、修整,餐饮费、房屋保险费、学生辅导及教育福利,特殊儿童教育辅助费,以及特殊工作人员费用。
(3)人事管理方面。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是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教育、科研、党政、后勤等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和健康运行的基本前提和基础。[3]对于学校教职员工的管理工作,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相关规定。如英国,在人事方面,地方教育当局的教育行政官员只有咨询权,可依校内需要和预算总额多寡,决定不同薪级教师和学校职员的配置。自1970年,澳大利亚中央政府就逐渐将教育管理权下放到各省,至1987年,又将许多行政权责下放到学校,学校的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代表都可以决定学校的事务。
(4)课程设计方面。为了配合学校本位管理,发展出学校本位课程,张德瑞指出,美国实施本位课程与教学,系由学区列出类似教学纲领的大原则,各校及个别教师可以采用任何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只要各校能达成学区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学区并不会加以干涉。可见,在课程设计方面,学校教师有较大的自。但前提是不能违反国家规定的课程方针。
二、中小学校本位管理理念
中小学校教育一如大学教育,在西方社会最早是由私人或教会团体来兴办,自17世纪以来,欧洲大陆民族国家的形成,才产生教育国家化的理念。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本教育,国家为巩固政权,宣扬政令,国民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其次中小学教学多属义务教育的范畴,按义务教育的精神及内涵,政府责无旁贷应与兴办。这就造成了政府负担重、教育品质低、学校体制僵化、学校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因此,在各个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可以说是管理模式改革的重点。中小学校实施校本位管理,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随着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借鉴校本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本管理的可行性探讨
对校本管理的借鉴,前提是校本管理理念在我国中小学实施具备可行性。欧美各国中小学校所实施的本位管理,对我国中小学的经营与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国小学校人员及教育行政人员认为目前在国内实施学校本位管理具有可行性。从各国已有的经验来看,这一理念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甚至是未来中小学校改革的方向。但因为各国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教育环境、学校条件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将这一理念变为现实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讨论其实施的可行性。
1. 学校与政府的法定地位。在英美法系当中,英美两国的公办中小学唯有英国的直接拨款学校具有法人资格外,其他普通法层面的均不是法人。而是政府的下属机构,政府与学校是一种委托关系。[4]而中国公立中小学则隶属于地方教育局,服从政府的内部管理,本身无法独立行使权利及义务。因此,无论在行政权责还是经费运作上,都受到政府的制约,中小学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不能明确的划分,那在本位管理的实施过程当中会遇到许多障碍。
2. 学校行政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既然学校是各重要决策的决定者,无论在个人自身修养还是决策能力上,都对其校务的参与者的素质便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我国目前中小学依法设有家长会、教师会,以及1986年开始实行的教师评审委员会等组织,都是对学校工作的监督与建议。而校长则是校务的最终决定者,如果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那便阻碍了校务的正常运作。其次,校务参与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或是意见有较大差异,或是无人发表见解,这两种极端都阻碍了学校政策的顺利制定。最后,学校管理系统较为复杂,如教学管理、教师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等,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也会影响决策的品质。
3. 学校规模不一,无法统一实施。我国目前现有高校3152所,中等教育87665所,初等教育有280184所学校。[5]还有偏远山区的小型学校及近几年兴起的打工子弟学校也不在少数。如此庞大的学校群,规模、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校本位管理理念在现阶段实施仍有很多的限制,需要大量的配套法规来给予配合,才能保障其顺利运行。
四、我国中小学校实施学校本位管理的建议
1. 政府部分放权,学校提高自主水平。学校不同于其他政府下设机构,需要有自主宽松的氛围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有关政府部门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使所有学校都按照预定的轨道来运行,这不仅制约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也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可能。因此,实施学校本位管理,首先要确保学校的自我成长,提高自主水平。在一些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政策上可适当放权,如增加选修课程;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设置学校董事会,完善决策系统等。
2. 控制校务参与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学校校务的参与人员不在多,但要确保参与人员的素质;否则将会减慢决策进程、耽误决策实行的时机、降低决策质量。提高校管委员的专业程度,要保证每一个参与成员都懂得教育为何物,如果委员的意愿不强烈或专业性不强,也会影响决策的品质,最终受害者将是广大的学生群体。
3. 试点实施,逐步扩大。学校本位管理的推行将是一个必然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将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降到最低,可以进行定点试验。如,在各方面条件较为完备、软硬件设施齐全、师资队伍强大、决策系统完善的学校进行试验,然后逐步改进,逐步扩大试验范围,重点学校大放,非重点学校小放。将这个推行过程变成一个循序渐进、有鉴可依的过程。
4. 问题解决及自我评估是咨询导向。首先,成功的学校本位管理学校具有完善的资料采集与分析系统,运用多项指标及数据,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出席情况、学习的学习气氛、教师的课堂表现等,来及时解决在自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最优方案。其次,要充分利用家长的影响力,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联系起来,使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多种监督与参与渠道可以让校本位管理更加的完备。
5. 运用多种奖励机制来激励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在教育情境中,教师的生产力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满意度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激励对象的特点,合理地利用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等不同方法,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6]让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这样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让学校本位管理制度的施行更加顺利。
6. 利用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理论是系统的知识,任何理念的形成到实行都是一个从理论转化到实践的过程。因此,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制定正确的指导方针,协助学校的发展,并设计出自己的发展理念。理论是理性认识的成果,由于受到近代以来理性主义的影响,所以它强调的是普遍性、逻辑性、本质及规律,但由于我国学校数量庞大,规模不一、办学水平不一,因此不同的学校在实践校本位管理这一理念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各种优势与不足。在正确的改革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出合理的改革方案。
综上所述,学校本位管理是一种教育行政管理方式、是一种高度参与式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世界性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我国中小学目前推行的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教职工聘任制,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校本管理的形式。校本管理是多元化的,其理论观念也蕴含了人本观念、民主思想和现代管理理念等,重在调动集体与个人参与学校决策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程度,但涉及到行政运作、经费管理、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国各个学校在实行过程中需要结合各自的情况,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吸取校本管理积极的一面,以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Craig E.Richards著.陈锡珍译,学校领导与学校本位经营之生态观――理论与实务之反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88.
[2]盖浙生.教育管理[M].大苑,2002.1:130.
[3]张小红.浅谈学校人事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1.14.
[4]彭虹斌.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公立中小学法律地位比较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新历史课标的要求之一,也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解惑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是自主性、主动性、实践性。探究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获得者,知识的获得是探究者积极主动地质疑、探索、实践、体验,从而发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探究者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查询,动口请教表达,甚至动腿调查研究,多种感官并用,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最终要达到并能达到的目标效果是:获得最深切的知识,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就是依据探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理念而编订的。它分为必修I:政治文明发展史;必修II: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必修III: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分类分册编订,就每一册每一类内容而言,是相对集中而独立的,彼此缺乏相应的连贯,很有点像商店柜台上的分割鸡肉,鸡腿是鸡腿,鸡翅是鸡翅。学生和老师乍一接触,总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感。这恰恰是编写者要达到的效果。只有质疑才能产生辩疑解惑的冲动。即要求我们进行探索性教学和学习,在窥一斑之际,求全豹之貌,以期对历史现象进行全局性的把握,形成完整的理解。唯物史观为我们搭建起了历史三册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我们解释历史现象难题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进行探究性教学和学习的思维工具。
一、唯物史观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变革的终极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对社会存在起着或积极或消极或大或小或长期或短期的作用,影响历史进程。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中最主要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以上三个基本观点包含了高中历史必修I、必修II、必修III 内容之间的联系。必修II(经济):经济方式由生产力来解释。必修I(政治):上层建筑主要由必修II来解释,必修III(文化):必须由必修I、 II来解释,同时每一本内容反过来也分别能解释其他两本的历史现象。运用的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观点把三本知识连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分割鸡变成了完整的肉鸡。这种由局部到全体,由表面到本质的研究探索的做法,就是探索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通读研究整个三册内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高屋建瓴,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引导好学生打好基础。而学生在学习每一册内容时,老师也要将其他两册相关内容给学生以有意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质疑和动手动脑的思维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释疑的能力。
二、具体实例
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政治上集权制、法制逐渐形成;经济上,封建经济确立;文化上,百家争鸣。这三点分别在必修I、II、III中讲过,我们用唯物史观来理顺三者的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推广,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形式也逐渐形成确立;由于经济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封建政权,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社会的种种变化,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便形成了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立场的思想观念,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再如:宋以后,中国文学艺术(必修III)无论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逐渐向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市民阶级扩大,文化消费群体扩大;③政治制度日益腐败;④主流社会意识的逐渐僵化。
三、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
如果说唯物史观仅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方法和工具的话,那么要真正做到历史课探究性学习,老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1.具体做法
(1)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进入背景角色,激发学生探究好奇心。
(2)巧妙设疑,正确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全体参与、分组讨论,群策群力,烘托探究氛围。
2.注意事项
(1)创设的情境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行性,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2)情境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影视资料。
(3)集体活动与个别发言相结合,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4)探究活动要有时间规定,对结果要有评价和鼓励措施,评价的标准不要唯答案对错论,要更多地侧重对探究方法、探究精神的评价和引导。
(5)历史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下面我以高中历史必修II 中《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一节为例加以说明。
本节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很多,教材侧重介绍了以来中国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变迁和婚丧嫁娶、社会风尚等社会风俗的变迁,主要是文字叙述。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 问题行为 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64-02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互相激发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成败。要搞好课堂教学,特别是美术课堂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地都要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行为。这就考验美术教师该如何去面对、协调、解决,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 问题行为的含义及内容
问题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从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后果来定义课堂问题行为,认为“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都是问题行为。本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不遵守课堂纪律,阻碍、破坏教师正常的教学,影响自己或他人正常学习的非参与教学,主要表现为:上课睡觉、看课外书、分心、大声说笑、打闹、走动、侮辱同学甚至顶撞老师等。
二 中学美术课学生的问题行为现状
目前,不管是城市中学还是乡村中学,普通中学或重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纪律混乱、学生自由度高、教学效率低,一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一些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种种问题行为,很多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很多时候,学生上课的吵闹声始终压过教师的讲课声。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声音,声嘶力竭地维持纪律。但通常情况下收获不大,学生照样我行我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一些美术老师为了更新理念、创新课堂,在课堂管理上,给学生较多的自由空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不过于约束学生的行为。结果,让本就易出现混乱局面的美术课堂秩序失控,学生更是大声说话、随意走动,貌似使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实则是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的表现。由于当前美术课堂难于管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很多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美术知识较少,一些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需另找时间参加课外美术培训班。另外,中小学美术课随意地被其他课程占用,成为摆设,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影响了美术学科和美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打击了个别教师的教学信心。面对这种教学现状,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也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是目前很多美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 问题行为的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各不相同。根据学生问题行为表现的次数及时间的长短,王都留将问题行为分暂时性课堂行为和长期性课堂行为。暂时性课堂行为是学生偶尔发生的,或受他人的影响,并能很快纠正的轻微的问题行为,如上课偶尔的分心、讲话等。长期性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经常发生的,与性格、习惯相关的,很难在短期内纠正,如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不强等。按照影响程度将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扰乱课堂秩序,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的外倾性问题行为,如说话、随意走动、打闹等。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是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如注意力不集中、写其他科目的作业、睡觉等。本人担任小学、初中、高中的美术课教学,所教班级多,跨度大,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深有体会。小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上课讲话嗓音较高、尖,自我控制力较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问题行为也大多表现为外倾性。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有了自己的个性、主见、要面子,甚至有叛逆的性格。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上,千万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训斥、辱骂,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高中生不管是生理或心理都更进一步成熟,逐渐向成人过渡,在学习上也有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此时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讲话、打闹、走动等外倾性问题行为较少,而看其他科目的书籍、写作业、分心走神、睡觉等内倾性问题行为却很多。同时,性别的不同,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也不同。一般而言,男生的问题行为要多于女生,而且偏于长期性、外倾性。女生的问题行为多表现为暂时性、内向性。
四 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课堂学生的问题行为较多,美术课的课堂纪律较难维持,这已是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1)从美术课的学科地位来看,美术课在普通中学是“标准”的“副科”之一,在学校地位不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在高考政策仍发挥魔力的今天,美术课未能充分引起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在乎的是高考升学率,以考上多少个学生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家长在意的是考上好的高中、大学,至于美术成绩好坏都无所谓。在学生看来,美术课普遍被认为是一个相对放松的课程。因为美术课不参加各类考试,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压力。很多学生表示喜欢上美术课,但不会认真上美术课。由于过重的学科压力和精神压力,学生往往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增多。(2)从美术课程的独特性来看,美术课有其特殊性,有大量的动手实践,需要准备多种工具,而且上课不局限于课堂,有时在户外画风景,有时则在画室上写生课,有时需到电教室上欣赏课,这一切都使得美术课堂学生的问题行为更易发生,教师不易管理。特别是写生课,在我为学生示范、修改画时,总有一些学生在打闹、讲话,美术课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如果完全靠兴趣来维系课堂纪律,而那些不感兴趣、自制力又差的同学往往成了问题行为的实施者,教师难于管理。(3)美术课工具的多样性。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要求准备的工具非常多,学生忘带工具,或干脆不带工具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一个班甚至超过半数的学生没带工具,令教师不得不临时改变教学内容。由于没带工具引起的说话、走动等问题行为往往令教师深感苦恼,不管则会愈演愈烈,管则顾此失彼,浪费时间。这种情况令很多教师束手无策。(4)美术教师的独特个性。美术教师一般较为感性,崇尚自由,不喜欢受到过多的束缚,同时他们也不太愿意过多地要求、约束别人。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们不愿过多地关注学生的问题行为,通常采取放任或视而不见的态度。艺术家往往是直率的,在处理问题时缺少策略,直来直去,易冲动,这些美术教师的个人性格特点也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或扩大。
五 怎样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
在美术课的学科地位及我国的教育体制暂不能有所改变的前提下,美术课要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有着熟练的专业知识,有着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具备爱心,再加上独特的教学方法及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好的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充分,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教师走进课堂才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另外,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面对新课程改革,要更新教学方法、管理理念和方式,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及情感上要公正,一视同仁,不要产生偏见,这很重要。特别是对待一些成绩较差的、问题行为相对多一些的学生,教师更应多一些关爱,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谩骂,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第二,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教师在第一堂课就应向学生明确而果断地提出期望和要求,并制订行为规范条例及奖惩的措施,让学生了解行为规范,知道上课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有可能产生的后果。规则制定后,则要坚持不懈地执行,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它的公正性、一致性、持久性。这些要求要做到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有很多美术教师觉得忽视问题比直接面对并解决问题容易,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或将暂时性地压制美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作为自己的目标,有的甚至在对待课堂问题行为上采取逃避、放任的态度,先前制定的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规则成为摆设。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严重,教师也丧失了威信。其次,多实行鼓励的制度。对表现好的学生,尤其是问题行为较多的学生其行为有所改善或得到进步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鼓励使学生产生自信,有勇气去尝试,去接受他自己,可以引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通过鼓励,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感、成就感。”另外,教师要在情感上给学生亲切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都是可以教好的,避免对某个学生产生偏见、厌恶之心。关注细节,如尽量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了解其性格特征。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老师在上课时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大部分学生会感到高兴,觉得自己受重视;同时对那些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直接点名提醒或批评比总对全班同学说安静、不要再说话了有效得多。但美术教师一般所教班级较多,学生也多,要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是有难度的,这需要教师用心去做。
第三,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之前,要对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做出判断。一些轻微的问题行为,如暂时性的、内向型的问题行为,这种没有故意捣乱的意愿,持续时间不长,对他人和自己没造成大的影响,也不会干扰课堂教学。对待这类问题行为的学生时,教师大可不必过分紧张,可以适当忽视。如果过分关注,揪住不放,可能会使学生认为教师故意和自己过不去,盯住自己的小毛病不放。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而故意捣乱,导致问题行为升级,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思路的流畅性及教学效果。对这类行为若完全熟视无睹,也不可取,因为它有可能升级为较严重的问题行为。对此类轻微问题行为的学生,教师可采用提问、注视、手势、走下讲台来到学生面前等方式,让学生明白老师在关注自己,从而停止问题行为。面对那些影响广泛或较严重的问题行为,要坚决果断地制止,并施以处罚,如经常随意下座位、大声吵闹、置教师的提醒不顾、顶撞老师等。这类行为大多属于长期性的、外倾性的问题行为,且男生居多。但通常来说,课堂上发生这类情况较少。如果出现,教师可将其暂时隔离,将他叫到讲台上站着,或将其留校罚扫教室、写检讨等,教师可利用留校的时间教育学生。对有些较顽固的学生,教师可以联系班主任、政教处、家长共同协商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发生类似的较严重的问题行为,学生处于激动、逆反心理较强时,教师一定要保持冷静,待课后再处理,不要造成师生间的冲突而使问题行为扩大。
以上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些预防性策略和应对性策略都是本人从事美术教学多年以来的经验总结。尽管这些经验不完善、不全面,但我相信,今后美术教师在实际的课堂管理中将总结出更多的、更好的调控策略。
六 总结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性格形成、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处理方式,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信心的树立、人际关系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创造力。而要做到这一切,则需要每一位美术教师对教育事业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魅力,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更新理念,总结经验,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
[2]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章志光等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87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在近二十年的探索实践中,我国中小学心育课程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笔者试图通过观察心育课堂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去发现问题,并循着问题解决的思路解决心育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优化,为增强心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帮助。限于篇幅,笔者以本校三位心育教师(A老师,男,实习期教师;B老师,女,见习期教师;C老师,女,中学二级教师)在15节心育课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为例,阐述本人通过观察和访谈从心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得到的点滴启示。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现状
(一)心育课堂管理重纠偏、轻预防
心理活动课上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讨论、游戏等,开展活动时学生更容易出现违纪行为。通过对教师访谈以及对心育课堂管理的实际观察,发现三位教师在心育课课堂管理上不是对可能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积极的预防,而是偏向于在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进行纠正、制止。
无论是同心理教师交流访谈还是通过心理课堂观察,都能发现教师的课堂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在课堂管理方式上倾向于纠偏为主,与“松而不散”为特征的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差距。
192班:心理课“集中注意力”,C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注意力训练,布置学生1分钟完成“走迷宫”的任务(幻灯片展示),然后宣布活动开始,并未强调相关纪律要求。学生瞬间活跃起来,有的站起来左右摇摆身体同时伸出手来用笔辅助自己完成迷宫走线,有的同桌两人相互嬉笑打闹起来,有的站起来伸长脖子大喊“看不到,挡住了,前面的坐下”,整个教室闹腾起来……C老师从学生中间走上讲台,面带微笑,用手指指向刚刚自由站立的学生,发出指令“请同学们迅速安静下来”。(课堂观察,2014年10月13日)
175班:心理课“展开思维的翅膀”,头脑风暴活动“神奇的回形针”。A老师用幻灯片展示活动要求:要求:(1)在3分钟内尽可能多地想出回形针的用途。(2)每组指定一人负责记录想法的数量,而不是想法本身。(3)指定另外一人负责记录最具疯狂或最具创意的想法,并作汇报。讨论活动进行得很顺利。进行汇报活动时,有的小组说到“回形针可以用来抠鼻屎”,立马全班暴笑,有的男生尖叫起来,大声喊叫“还可以抠耳屎,还可以扣屁股里面的……”,场面混乱。A老师立即站在讲台上高声大喊“安静,注意纪律!”(课堂观察,2014年10月21日)
163班:心理课“最近比较烦”,B老师要求学生前后两排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最近大家遇到的烦恼,挑选出其中最烦的一个问题,集思广益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各组将办法与对策记录下来全班分享。B老师宣布活动开始,学生们行动起来。有的小组很在状态,热烈讨论,分工明确,有专人记录;有的前后4人埋头各干各的,有的开始画起画来;有的小组个别同学开始嬉笑打闹,B老师走到违纪学生旁边敲桌子,示意其认真参与活动。3分钟过后,完成任务且有记录的小组不到2/3,B老师表扬了有记录的小组。(课堂观察,2014年10月22日)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心育课堂管理行为多数为显性言语控制、轻隐性控制
课堂观察结果显示,三位教师进行心育课堂管理时多采用外显的、直接的、明确的方式,如通过运用话语霸权、规则提醒、点名提醒、表扬其他学生等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希望及时制止违纪行为,重新恢复课堂秩序。
(三)心育课堂管理重行为问题,忽视心理问题
心育课堂上,学生经常出现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开小差、讲小话等。三位心理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行为进行控制方面,课后很少对违纪对象进行跟踪了解,往往忽略了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
(四)心育教学理念存在误区的新教师,课堂容易表现为松散型课堂管理模式
笔者分别抽查了三位教师所教的60位学生,对班级心理课堂纪律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4%的学生认为心理课堂纪律良好。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课堂上活动不少,气氛热烈,表面看起来喧闹如山间奔腾的小溪,但学生们却并没有真正投入。通过与心理教师访谈得知,主要是因为新教师在课程理念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心理课的形式一味追求多样和气氛热烈,忽视了心理课的效果的同时也忽略了对纪律的要求,导致课堂纪律相对松散。
二、心育课堂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设立心育课堂行为规则
设立心育课堂活动规则,活动规则由全班学生协商拟定,教师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心育课堂活动规则能为学生提供适宜行为的具体纲领,使他们知道在活动中哪些是禁止的,哪些行为是允许的,给出清晰的要求,使学生有约束感与安全感,同时对于违纪行为有着预防作用。
(二)区别对待暂时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长期性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管理暂时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长期性课堂问题行为。前者是偶发的、能很快纠正的行为,主要要求教师做足充分的教学准备,提高教学技巧,备好教具,备好课,熟悉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艺术水平等,避免因教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对于后者,即长期存在课堂行为问题的学生,主要采用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的方式,例如,优先提问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近邻控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课后心理辅导等。
(三)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
关键词:教师;课堂管理行为;问题;原因
课堂管理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与目标的要求,运用一定的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按照一定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的调控行为。目前,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存在那些问题?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有针对行的建议,有助于教师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
一、单一的课堂管理模式、守旧的学生管理理念
在我国,教师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始终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化身和长者的象征,在众多教师的观念里“绝对听话,服从老师”依旧是好学生的标准,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很多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更多的专制。比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就应该无条件服从学校制定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管理的量化主要采用学生成绩排名、获奖次数、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要。学校教学、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班级建设成为互不相干的几个部分,为管理而进行管理,没有为学校教育工作整体发展进行考虑。在管理过程中,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始终是被管者,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利,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耐心接受、重复存储记忆材料,课堂成为教师单独表演的场所,“这种只听老师说,不能学生说”的课堂严重限制学生自由,必然导致学生厌倦学习、厌倦课堂、厌倦学校和老师。专制的课堂导致了管理方式的过于简单,这种守旧的学生管理理念必然导致教学、管理和学习的低效,甚至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丧失创造性。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以及守旧的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独断的管理原则和粗暴的管理方式
中小学的课堂上,教师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有的教师虽然注意到课堂管理的价值,但在管理上依旧是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却不是激励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些教师处理问题不顾及学生感受,不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亲近一部分学生疏远一部分学生。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用命令、威胁的语言,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对不服从的学生使用否定的消极的话语,甚至对学生体罚和心理虐待,使学生在课堂上身心都要忍受巨大的摧残。还有的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缺点视而不见,纵容经常违纪的学生继续犯错,一味地充当“和事佬”,专门迎合学生家长爱子的心理,由教师变成了实质上的家庭保姆,对学生的思想品性不关心教育,在家长会上也只是报喜不报优。
三、教学过程的程式化
许多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学习过教育学与管理学的学科知识,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对学生的“违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就以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学生的行为,作出了错误的定性。有的教师曲解了学生的行为,对学生随意定性,分类,这在无形之中为问题的出现埋下了种子,为课堂管理制造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为适应应试教育选拨人才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让学生机械的记忆与重复知识,并不注重对学生智能的培养。教师在写教案时并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其兴趣爱好,只是按照自我理解去进行教学,不顾及学生的需求。教师课堂教学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听,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增加,教师觉得自己竭心尽力,声嘶力竭,但学生兴趣索然,对教学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学生厌学、得不到身心全面发展而导致课堂问题行为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课堂管理行为缺乏技巧
有的教师在正常教学中受到学生干扰,出现课堂问题时,常常不顾及问题的种类与性质,就停止课堂教学,对学生违反课堂规定的行为进行冗长的训斥,有时由于过度唠叨,学生厌烦产生逆反心理,又会滋生新的课堂问题行为。这时课堂纪律的维持就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又引发了学生对课堂纪律的淡漠和厌烦情绪。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旧采用依据学生那个成绩好坏,上课是否听话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在学校很听话,教师的教学就是成功的。在管理学生时把学生认为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把自己则假设成为高明的教育者。基于这样的观点,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就会自然地使用独断的态度和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待学生,结果反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更多的课堂问题。
五、社会、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误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理解和教师的认识也出现了偏差,染上了一定的商业习气。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制力、坚持性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大班教学,每个班级人数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人,这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课堂管理的难度。
但家长却认为,学生上学花了钱就应该学会知识,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学校和老师,学生生病了,怪学校关心不够,学生逃课了,怨教师水平有限,学生被批评了,就来找教师理论。受父母的影响,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老师产生想法,故意扰乱课堂纪律。还有的学生在社会上出了事故,也不管学校或老师有没有责任,有些家长还要设法敲诈学校,家长殴打教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教师承受的精神压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大,很多教师都感到不知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总觉得管多了也不是、管少了也不是,只能放任自流。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既包括教师的因素,如教师管理观念的落后、管理技能的缺乏。又包括社会、学生和家长的因素,如社会缺乏对学校和教师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逆反心理。还有学校管理及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完善。
参考文献:
[1]侯雪次,郭建飞.课堂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青春岁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