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第1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自主创新 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07年6月底,我国的中小企业数已达42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分别占全国的58%、68.3%、50.2%,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以上,而且还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目前在信息技术、工业设计、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中,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中小企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融资难、人才缺、竞争力不足等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过去的20年,虽然我国经济以平均9.5%的速度增长,但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的外贸依存度较大,大部分中小企业仅限于简单的组装和来料加工,缺少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如果不能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无法突破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可以说,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国家安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一、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我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企业自身人员素质较低,中小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职工总数不足10%,初中以下的职工占60%左右,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2.创新资金来源不足。中小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低且总量小,难以应对技术创新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风险。融资难,使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而无力搞技术创新,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

3.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41%,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我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4.信息不畅,创新服务能力弱。中小企业获取信息途径少,不及时等,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已有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产品少,服务面窄,服务缺乏深度,还不能完全承担起沟通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与市场的重任。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五”时期,国家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因此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我国中小企业的总体情况看,传统产业中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仍占主导地位,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步伐加快,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产业分工的细化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科技创新的速度,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也提出了挑战,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从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看,谁掌握了世界经济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谁就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赢得竞争优势。否则,就只能处于产业链低端,成为别人的“组装车间”、“加工基地”,获取低微的加工收入。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必须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最大问题。中小企业也存在着低水平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生产不安全等现象。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安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三、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对策

1.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中小企业的立身之本。要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战略选择。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科研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我们要不断探索符合市场规律、体现企业优势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通过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包括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的步伐,将技术成果以专利形式推向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对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和把握能力。

2.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我国今年即将实施的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25%,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只有15%。微型企业,就是微利的中小型企业的所得税是20%,此举体现了财政税收方面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特别是对拥有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当前国家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的有效政策环境,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跨越式的发展。

3.企业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国家许多部门都有一些支持的政策和措施。比如每年财政专门有一项资金是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许多行业协会每年组织会员参加各种国外博览会,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这样企业可以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比如中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中心,在这个公共服务平台里就有许多咨询项目,包括法律、国情、产业方面的一些咨询服务。另外还提供对外经贸的促进往来和技术交流方面的服务,目的就是促进我们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4.加强企业自主研发队伍建设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条件。高素质人才是自主创新、科技开发的最重要资源。企业应着力培养和吸纳研发人才,特别要重视牵头人、领军人才的发掘与培养。通过国家、企业、个人等多种投资方式培养科研人员,尤其是通过企业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等再教育形式培养,建立一支熟练的技术人才队伍。为企业自主创新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国内外选拔、招聘、再培养或者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重点培养等方式,建立一支专业研究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运用社会资源弥补企业自身不足,增强依托社会资源联合创新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务院的《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就高度关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配套政策》提出,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大学、院所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并引导和规范大学、院所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支持企业为大学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引导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和吸引优秀人才可不受户籍限制。

5.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主要是因为企业最贴近市场,既了解市场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又有能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而收回研发成本,科技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只有企业通过市场才能体现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企业只有掌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企业自身生存的需要。缺乏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就推不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就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开拓新的市场需求等环节都将长期处于劣势。此外,企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科技创新体系都以企业为主导力量,而企业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如果高校和企业联动,对企业来说,可缩短创新的流程,降低创新的成本,让创新产品更快地推向市场。对高校来说,这也是学生实验的基地,其形成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人尽其才,防止创新成果流失。因此,以企业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各种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可以优化配置国际、国内优秀的科研资源,为企业创新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企业整体的发展,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也会最终带来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信息化的到来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我国企业要改变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打工者”的角色和形象,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必须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再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共同跨越式发展。总书记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院士座谈会上,曾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进一步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造就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这实际上就是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给予关注给予支持给予信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国家竞争力给予支撑给予提升给予引领。自主创新在带给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会使中国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和跨越,带动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轨道。

参考文献;

[1]王 洪: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J].经济学家,2006(5):124~126

第2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自主创新 对外技术依存度 R&D经费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并按照新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2004年我国共有中型企业25557户,大型企业2135户,大中型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的2%。同时经过普查得到:我国58.1%的大型工业企业和20.8%的中型工业企业开展了自主创新活动,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重低,研究开发费用投入不足的现状。

一、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目前我国还只是“世界加工厂”,多数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只是进行模仿创新,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方面,大中型工业企业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导者。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R&D经费的大小。大中型工业企业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导者这可以从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部企业R&D经费支出的比重看出,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01年起至2005年大中型企业R&D经费占全部企业R&D经费的比重都高于70%。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我国企业中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生产的主要产品其核心技术或关键部件大多依赖于国外进口,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与开发成果。研究开发费用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总体上还是比较低。

二、对外技术依存度

对外技术依存度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技术对外依赖程度的指标,一般用下式表示,即:

对外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经费/(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

这里我们用对外技术依存度来测定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外技术依存程度。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长期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没有下降的趋势,则会对其经济科技的发展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重要生产领域的关键的、核心的技术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亦是如此,如果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说明这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欠缺很严重。

经过查阅历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我们收集了连续四年的有关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支出和每年的技术引进经费。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对外依赖程度的计算指标得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对外经济技术依存度。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从2001年的42.16%逐渐下降到2004年的34.1%,在四年的时间内下降了8.06%,这充分说明了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约有25%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设有科技机构,机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企业科技机构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2003年,在全国2227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24.9%的企业设有科技机构,科技机构总数为6841个,分别比上年减少5.1%和4.9%。但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达到653亿元,平均每个科技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为95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31.4%。这充分说明企业科技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成为企业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

2、企业科技人员素质稳步提升,企业科技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较为注重加强自主研发力量,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R&D活动的人员是60万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43.9%,比2001年提高3.1个百分点。R&D活动人员按折合当时人员全量计算为42.4万人/年,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为30.5万人/年,占我国全部R&D人员的比重分别在41%和38%。2003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41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3.2%。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也有较明显的增加,2003年已达87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人,科学家工程师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到61.9%,比上年增长2.4个百分点。

3、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企业R&D活动的强度是其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标志。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R&D经费投入自2001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2年R&D经费投入560.2亿元,相对2001年的增长了26.7%,其后几年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2004年增长速度最快,达到了32.38%,年增长额度为233.43亿元人民币,这充分说明大中型工业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而不再仅仅依靠引进。

三、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淡薄

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司长马京奎在首届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信息会上指出,我国R&D投入强度依然不足,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任务还很艰巨。2005年,开展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不到25%,表明自主创新还没有成为企业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行为;设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不足三成,不能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的研发项目数仅占14.9%,全社会科技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2、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严重不足

OECD的《2002年科学技术与工业概览》在分析中国的技术引进时指出,引进技术看来一直是主要用于替代国内技术,而不是作为增强国内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两项费用之比为1008.7,2003年降至1006.7,该比例还不足发达国家2.5%。

3、重视引进机器设备忽视引进软件技术(主要是指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

重“硬件”轻“软件”,集中表现为我们在技术引进时,主要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以软件技术和其他方式为辅。但从总体来说,以设备为主合同金额所占比重高达80%,而以技术为主合同金额所占比重只有20%。日本在技术引进的初期,也是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如1951-1955年钢铁工业第一次技术引进时期,其轧钢设备70%是进口的。日本在1955年以后就基本上不再引进成套设备,而我国则是一轮又一轮地大规模地引进成套设备。

四、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

1、政府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建立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制止盲目引进、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

首先,要明确技术引进的指导思想、直接目的和方式。从指导思想来说,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由国家组织推动技术引进向高层次发展并坚持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战略,是一条成功的道路。我国也应走这一道路,并明确这一指导思想。从技术引进的目的和方式来说,也要做出重大调整和转变。在引进方式上,要从单纯引进生产线、成套设备向主要引进软件技术(即主要引进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转变,大幅度提高引进软件技术的金额比重;在引进对象上,要从产品主导逐步侧重于产业基础技术、主导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引进的目的上,要从生产使用与替代进口转向主要是消化创新、参与国际合作。

其次,要制定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创新的行业技术振兴中长期计划,特别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或战略性行业,要把一些重大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项目纳入到诸如科技攻关等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之中。与此相对应,要制定一整套法规和政策体系,如技术引进的产业政策,技术引进的技术政策,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等专项政策、国产化政策,技术引进的资金支持政策及其鼓励、限制、禁止、保护等相关配套政策等。以规范各方面的技术引进行为,体现对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的政策倾斜。

再次,建立行业技术引进与创新协会,加强对国外技术研究与追踪及对国内条件的分析,负责对该行业技术引进与创新的指导与协调工作,以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技术引进的盲目性、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可由该协会建立一个完备的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和为引进企业服务的技术市场信息网络,企业可随时上网查询,以解决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最后,成立权威性的技术引进与创新管理机构。在技术引进管理上,要强化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协调统一,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导向和重大引进项目的审批,打破地方分割或条块分割,克服因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为追求“政绩”而产生的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的现象。

2、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拓宽科技投入渠道,解除创新发展资金障碍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的R&D投入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较少,这是企业长期受科技投资“瓶颈”制约所致,这种由于长期科技投资的严重不足而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方面缺乏选择能力和选择的自由度,不但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严重影响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智力的生产及再生产。从而陷入“R&D投资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效益差”恶性循环怪圈。因此,要想方设法拓宽科技投入渠道,解除创新发展的资金障碍。可以学习一些先进区域的做法,建立以一些单位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为补充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加强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

3、认识到技术创新观念和意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

技术创新观念和意识创新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所采取的新思路、新谋略、新观念,是企业创新的灵魂,是一切创新的先导,相对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意识创新是一个否定自我重新定位、具有自省性的自我超越的过程。从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对企业家能力越来越重视,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认识到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角,企业家既不是职称,也不是职务,而是靠自己的经营业绩得到社会认可的具有优秀经营素质的企业经营者,这样的企业家必须具有不断创新意识、成就意识、机会意识和善于用人。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对市场的开拓能力,注重技术创新的产品化和商业化,只有通过提高产品的商业化成功率,才是企业创新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晓力:对外技术依存度与自主创新[J].科技杂谈,2005(3).

[2] 2001-200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3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自主创新条件 指标体系

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动力

1、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

随着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召开,紧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然后是2006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舆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自主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词。原来多数中国企业靠买技术、贴牌生产,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2007年上半年,我国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增速为37.4%以上,而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已达到70.62%。在北京,根据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00家企业调查,其中89%的企业具有创新意识而且制定了创新战略。国有企业近年来也迅猛加大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气象。据调查,40%以上的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占技术来源比重超过50%,除个别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引进技术比重均在20%以下。当然技术研发以及技术积累不能一蹴而就,企业如何做好自主创新仍然需要不断探索研究。

2、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中国企业要想摆脱长期依靠进口技术的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强足劲头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动力。一是国家运筹层面。2005年,自主创新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两会”期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优势,取决于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并要求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作为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将“自主创新”由理念上升至运筹层面。二是国际巨头的竞争的压力。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中国企业遭受了上百次的反倾销案件。造成这么多反倾销案件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更多的核心知识产权,而仅仅沦为“制造大国”。三是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竞争企业意识到,要赢得市场得靠自主创新。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

自主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企业自主创新方向的选择。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在总结了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选择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例如企业不能因小失大,为了得到国家的一些政策优惠,而不顾自身创新能力的大小,盲目上项目,这样不但不能带来有效的技术创新,反而需要巨大的成本,甚至引起企业的倒闭。其实,企业自主创新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只要能给企业带来新价值的技术变革,都是自主创新。企业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个适合自身优势的创新方向,例如从技术的产业布局,技术使用用途或者技术含量等方面认真考虑后做出创新方向的选择。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资金的来源。充足的自主创新基金,是企业获得所需的技术资源,必须支付相应的代价,无论何种技术来源,或自主研发,或合作开发。因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资金。所以,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制定合理可行的技术资金筹措战略。企业筹措技术资金的途径很多,例如利用自有资金、吸收直接投资、利用银行贷款、吸收风险投资等等。三是企业自主创新机构的建设。有效的技术创新机构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就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机构,它包括了各种技术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现代化的一流的实验室是知识转化成技术的重要保证。缺乏一流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再优秀的技术人才也不可能创造出新技术。因此,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重视创新机构的建设,为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四是企业自主创新团队的组建。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团队作为支撑。任何技术和技术要素最终都是通过技术人才创造出来的,企业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技术人才队伍,才有可能进行自主创新。企业如果可以吸引和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就等于掌握了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即使暂时缺乏资金和设备,经过努力都可以寻找到合作伙伴,最终创造出新技术。五是企业自主创新力量的结合。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考虑将自己拥有的各种技术开发力量加以组合利用,用最经济合理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企业的研发队伍要与外界保持着各种信息沟通和技术合作的联系。企业的研发力量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也包括企业外部的一些科研人员,他们可能属于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其他企业。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要根据具体研发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力量组合战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技术研发力量。

转贴于

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分析

1、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见图1)

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一个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获得,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一是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包括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数、企业工业增加值、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等项。这一指标包括人力资源存量和经济资源存量,主要反映某区域内的所有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研究和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是指企业的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技术推广等活动,该指标可用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经费投入来衡量。三是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包括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项。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反映其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因此该指标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四是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包括财政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等项。在一个给定的科技投入与制度体系下,外部环境对地区创新能力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企业所处地域的信息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部门的扶植与金融机构的支持等四个方面。当然,以上仅是单方面从技术创新能力指标来考虑。若全面考虑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收集和选择,主要由四个二级指标和三十个三级指标构建。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各个指标反映了其自主创新的能力,所以着手增强各个指标数据,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重视对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技术创新队伍;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持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领先地位;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包括健全的研发机构和良好的研发支撑队伍;创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养较好的市场盈利能力和较高的运营管理水平,使得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销售额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企业家自主创新意识的培育需要政策的支持。因此,各级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对发挥其引导和管理的职能,从体制上、机制上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有利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时,要把握技术创新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活动,是一个市场实现过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是一根包括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完整链条。而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链应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针对地给予分类支持。在研发阶段,重点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入和实践;在产业化阶段,重点是鼓励企业技术成果进入市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从国际经验看,离开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政府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必须拿出坚定有力的经济政策来。这就需要政府各部门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突破制约自主创新发展的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形成政策合力,大规模聚合创新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真正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J],造纸信息,2006(1).

[2]王炼、庞景安、曹燕、于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第4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国GDP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取得的辉煌成绩是以高投入、高耗能和廉价劳动力为代价。我国技术创新仍然处于低层次阶段,技术创新主要还是为了支持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核心技术主要还是依靠从外部引进,这又极大地限制和制约了我国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首要因素当然是企业的内在动力,没有内在的动力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都归罪于企业,外部环境也是影响企业创新动力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和外部环境上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

一、制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

1.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很不完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的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央出台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政策就超过2500项,这些政策制定部门不同,制定的时期不同,针对的问题不同,政策问题的演变的政策有重复、有空白,也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政策信号不一致,政策设计不科学。号召性的多,可操作性差,政策成本预算和控制不力等,导致我国技术创新的政策缺乏系统性,沿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

2.国家科技投入不合理。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总是高速增长,陆续实施了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工程中心建设计划,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973计划,211工程,知识创新工程,985工程等重大计划与工程,中国科学院和重点高等学校获得的国家科技投资都高达几百亿元。但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经费很少,全国20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总计只获得51亿元,只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的3%,政府科技经费中国于支持企业科技活动的经费仅占7%,同期美国企业获得的政府科技经费占政府全部科技经费的20%,导致我国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总体上无法与美国企业相比。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都应大幅度增强。

3.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名不符实,难以培育创新产品品牌。在鼓励形成高水平成果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主体问题。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府科技院所为主体的国自主创新体系转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阶段,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就成为比获得一些关键技术更重要的战略任务。我国实施的一些涉及产业技术的国家计划中,项目实施主体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虽然被鼓励参加,往往只是陪衬,一些计划项目,即使获得了预想的关键技术,但并没有使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通过国家计划项目的实施获得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只有靠低水平技术创新活动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完全领先加工订单吃饭,如此发展下去,难以培育出创新产品品牌,形成产品特色。

4.缺乏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现实情况是企业的体制机制问题导致企业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不活。难以为技术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中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造就机制选拔作用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认识,观念上的差距和政策措施乏力等,使人才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导致人才颁不合理的局。现有人才中还存在着中低层人才相对较多,高级职称人才明显偏少,人才队伍老化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都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

5.企业大多着眼国内,对“走出去”战略准备不足。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企业,在这场金融风暴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实际是企业大多着眼于国内和需求的时候,可能还没有考虑全球的问题,危机一旦发生,这个时候全球市场忽然给企业开放,甚至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企业可能会有一些措手不及,究其原因,最主要、最根本的一点还是企业全球化战略方面准备不足。

6.企业自主创新“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战略联盟。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快速发展,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总体上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意识差,靠机会、靠公关、靠利用廉价劳动力获得高利润的认识普遍存在,相对于自主创新,模仿的成本小、效益好、成本低。企业的自主创新也多为‘单打独斗’这显然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合作发展的国际化潮流,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组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会增加企业发展风险,进而严重制约企业向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1.改善创新环境,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要在科研基础和技术研发活动中发挥主体和引导作用外,关键要发挥政府的制度保障作用,政府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敢于创新和宽容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那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和保护,要不断完善创新活动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完善政府法规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创新社会环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加大国家科技投资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寒潮,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科技实力不强,要求政府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完善和健全法制环境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身也要充分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来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使自主创新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3.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产品品牌,形成产品特色。企业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企业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展翅高飞,必须培育创新产业和品牌,这是增强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次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以来,受冲击最大的多是那些只靠搞经济产品加工,组装的企业,他们没有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完全靠加工订单吃饭,必须培育创新产业,以品牌带动企业发展,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只有尽快形成一批以培育创新产品为支撑,以知名品牌为标志,以自己产品为特色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才能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4.引进创业人才,为他们提供创造发明的舞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根本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只有储备大量创新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他们提供施展创造发明的舞台,才能有大发展。政府和企业需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建立统一的人才引进和政府机制,积极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机制,搭建人才培养人才,重视培养各类急需、紧缺的专业后备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为持续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第5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 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220-1

0 前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从政治经济方面讲,没自己的核心技术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自主创新实际上是国家的自主,是站在整个国家利益上的自主,是代表国家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自主。”这无疑是指出了自主创新的紧要性,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在我国占相当比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缺乏自己的技术体系,在国际竞争中受到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严重影响我们国家的出口经济增长。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种种现实挑战,简单给国外企业代工赚取利润的企业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倒闭,而像联想、华为、海尔、奇瑞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却拥有重点领域核心专利,在危机中把握机遇,实现了新的跨越。这给我们以新的启示,企业要想在这场国际竞争中保持前列,必须实现技术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市场上才能站住脚跟,打破以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的窘境,实现经济转型的新发展。

自主创新的主要方面在于技术创新,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良好,深圳特区发展30年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44多家,国内专利申请量最高,从成功的典范如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身上我们分析出以下的几点策略,为其他企业在技创新道路上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1 进行自身内部因素分析,选择合适的自主创新策略

自主创新并不代表与世隔绝,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胸,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理念,这有助于缩短我国自主创新的进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要看清企业当前的整体概况,选择合适的创新战略,以韩国现代汽车和大宇汽车为例,在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大部分市场份额被韩国大宇汽车所掌握,因为该企业成套引进外国公司的技术,模仿相关汽车产业,批量生产,产生了一部分市场利润。而现在统计中国汽车市场不难发现韩国现代汽车已经远远超过大宇,正是因为现在汽车集团采用的是引进部分技术,从世界上20多个汽车企业中筛选,再不断实现自我技术研究上的创新,最后超越对手。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避免大企业的兼并和在高科技浪潮中被淘汰,就要特别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确保在复杂的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冲击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从模仿创新到合作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之路。

2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实现技术突破的内在性

通过专家长期对石油行业的跟踪了解发现,石油技术的转移性差,主要由于世界各国所分布的油田实际情况不相同,技术的转移实现程度较低,在中国大庆油田建设时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高含水区块的石油勘探技术在当时都是自主研发出来,并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引进和模仿,到现在中石油依然是完成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购买辅助技术,在国际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一手掌握知识产权,直接实现通过向其他国家输出技术,转让技术就可以获取高额的技术使用费,与中国制造业贴牌生产赚取辛苦劳工费形成鲜明对比。

3 实现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将技术转化成实际经济效益

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多方面的困扰,主要有几个方面: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企业承担风险能力不足,社会资本不愿投入创新等等,对此技术的创新一定要以市场为前提,以“市场换技术”的教训告诉我们丢市场不能换来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是要靠自己扎实根基,不断创新得来的。录像机技术最早是在1951年被美国的RCE公司研发出来的,最后得到很好的市场效益确是被AMPEX公司推广的,到现在还有很多好的技术没有被市场推广,没有与市场对接,导致资源的浪费。企业的营销能力也技术创新的关键一环,要实现自己独特的技术―市场模式,加大对知识技术的保护。

4 实现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来推动的良性合作模式

为鼓励自主创新,国家近年来已出台了90多项配套政策。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作用,企业是最直接与市场接触的主体,要多让企业发言,自主创新,政府起到扶持的作用,避免大操大办。作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省份,江苏省政府自2004年起设立重大成果转化转向资金,为科研单位和企业搭建了合作平台,在政府的引导下,在专项资金的帮助下,江苏省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新路径。2009年江苏沙钢集团成为中国惟一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全是依托这条新路径的帮助,在企业自主的研发和政府协作的作用下,沙钢新开发了5大系列30多种板带线材产品,其中以西气东输二线研发的X80管线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一步步不断改进,从企业自身出发,扶持企业挑起啊自主创新的大梁,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辅助,让创新主体活力奔涌。打破科研立项单纯由院校专家决定的现状,增加企业在项目评审中的发言权,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由企业选择技术,以市场所产生的效益作为重要标准。着力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为技术创新人才设置一道心理保护屏障,使技术创新人才既有用武之地又无后顾之忧。最后是培养更多的技术创新人才,打破应试教育,为技术创新储备足够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忠朝.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J].中国科技产业,2005,(3).

[2] 王国锋.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其发展思路[J].高新技术产业化,2006,(1).

[3] 陈朴,蔡兵.广东高技术产业“双低”问题形成机制分析[J].高新技术产业化,2006,(1).

第6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83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商品数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主要是商品技术含量、品牌、质量安全性和成本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只有把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1 河南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情况

1.1 创新人员投入

2006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R&D科工/R&D科工为2.3%,居全国第14位, 居中部六省第2位。湖北省以3.32%,位居全国第10位,江西省以1.79%位居全国第17位,湖南省以1.09%位居全国第19位,安徽省以1.02%位居全国第20位,山西省以0.56%位居全国第23位。

2006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为11011人,中部的其他省份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分别为13131、5159、2026、4344、9065。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除低于湖北省外,均高于中部其他省份。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55.2%,位居中部六省第5位,其中尤以山西省的最高达到了73.6%。

由此可见,河南省已经加大了创新人才的投入力度,就全国而言,创新人才的投入数量居于中上等,就中部六省而言,创新人才的数量只低于湖北省,居第2位。

1.2 创新经费投入

以上数据显示,河南省2007年R&D经费支出比2000年增加了90.1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92%,说明我省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河南发展的重要性,所以R&D经费总额每年都有所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也不小;但是从R&D/GDP的比重来看,这个比重虽然也在逐年增加,总体来看,R&D经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还是很小的,现在还没有达到1%,说明我省的对科技的投入力量还是不够,可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量依然很少,资金的缺乏会严重影响我省的科技创新成果。

1.3 创新活动能力

2006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共有77家,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为42家,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为1.98%,位居全国第11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1位。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达50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为64.9%,位居全国第16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5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创新产出能力

2006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8.87%,位居中部六省第2位,湖南位居第一,其他依次为江西、湖北、安徽和山西。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8.97%,居中部六省第5位,比率最高的是安徽,比重达到31.72%,其他依次是湖南、湖北、江西和山西,分别为22.59%、21.16%、19.14%、18.03%。但河南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在中部六省中居第2位,这说明河南省在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方面与其他省份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创新产出能力。

2 河南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总结河南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密集度的可比指标,该指标也可用来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33%,居中部六省第4位。可见,我省的经费投入强度很小。由于低水平的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我省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无法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只能将技术创新活动维持在对一些中低端技术的研发上,说明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不足,成为河南发展的重要瓶颈,直接影响着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减少和外流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人力资源方面,2000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09万人,到了2007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9.21万人。从每年的增长人数看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在十五期间事实上是减少的,从绝对数字看这19.21万人对近1亿的人口大省来说实在太少了,还不到万分之二十,这个比例实在太低。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外流现象也很严重。一方面是由于我省的研究经费不足,而且经费中支付给研究人员的更是少得可怜,导致了人才的外流;另一方面是由于我省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不能给人才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优厚的工资待遇和优美的工作环境,人才政策的不到位,用人机制的不完善,这些都导致了人才的外流。

(3)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河南65%左右的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来源于企业,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广东省有70%的科研人员分布在企业,80%的科研经费是由企业投入的,高新技术产品也绝大多数是企业研发出来的。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不断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自主创新投入多、耗时长和风险大,在短时间内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知识产权保护乏力,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往往被轻易得到,导致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4)自主创新实际产出水平偏低。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8.97%,居中部六省第5位。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项目数达706项,位居全国第16位,位居中部六省第3位。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达358项,位居全国第17位,中部六省第3位,湖北省660项居全国第12位,中部六省之首。

3 增强河南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3.1 构建促进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体系

河南要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河南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要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参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进一步集成资源,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产业化,帮助和推动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充分抓住“创业板”上市的机会,多渠道融资。

3.2 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配套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是稳定科技队伍、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关键。鼓励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奖项,对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技术创新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机制,支持企业探索更加灵活的薪酬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股权和期权等激励政策,实行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技术折股等措施,使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报酬。

3.3 建立健全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健全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外部保障。我省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和完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在吸引人才、引进资金、税收等方面政策措施相对滞后,如风险投资和风险担保等方面没有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有利于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等;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保护知识产权。

3.4 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

首先要大力提升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保持产业的竞争力和技术领先优势;其次是逐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和项目,实现在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第三是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总之,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加强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工作,推动原始性创新,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优势领域加强集成创新。以激发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为重点,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崔金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J].理论探索,2006,(2).

[2]马有才,王颖,岳良运.基于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7,(07).

[3]王午.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5,(11).

[4]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7,20(4).

第7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自主创新是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民营经济在我省整个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保持我省“率先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区域发展中增创我省的竞争优势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今年一季度,我省民营企业完成税收55.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3.31亿元,高于全省税收平均增幅13.7%;今年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29.52亿美元,增幅达65.3%,高于全省出口平均水平34.5%。

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全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仅占10%,其中知名品牌更是欠缺,现有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只有25个,仅占全国13.1%,落后于广东、浙江。而全省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却占到全省同类产品的96.8%。显然,我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还很薄弱。从总的态势上看,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相对薄弱环节主要有三个:与上海、广东、北京比,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对薄弱;与浙江比,具有世界影响的品牌相对薄弱;与山东比,有份量的大企业相对薄弱,“走出去”的规模不大,影响力不大。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扭住自主创新不放松,唯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形成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有制造更要有创造,有出口更要有产业,有产业更要有技术,有技术更要有专利。

企业家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与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有创新意识、创新作为的企业家,才会有创新成功的企业。所以,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应该逐渐成为企业家的自觉意识。

在实践中,民营企业家要破除对自主创新求大、求高的观念误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是大企业、大集团的事,中小企业、起步创业的企业更要注重自主创新,从一开始就“产学研”紧密结合。我国85%的专利来自中小企业,65%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实施产业化。许多企业的创新,一开始可能规模并不大,但只要是小而专、小而优,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可以发展成上百亿的超大型企业。大不是天生的,许多企业都是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一到多,根本原因是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自主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事,也并非绝对一流的、填补空白的才算是创新,自主创新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只要有效,只要有用,只要有市场,只要把握到发展趋势,就是好的。许多企业只是做配套生产,只是产业链中的一环,但同样离不开创新。因此,我们一定要对自主创新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做配套的创新也是好的。自主创新不是横空出世的,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是要经过配套生产、加工制造这个阶段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进行经验和技术积累。

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

企业研发能力是制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是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在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以企业为“龙头”。企业是研发的主力军,是统帅,是组织者和实施者,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起领导贯穿作用,广泛联合一流科研力量,为我所用;高校科研院所则是先导,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最终形成“产学研”一体。企业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合作中,始终以成果转化的最优化为根本目的。以企业“产”为主体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直接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更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成果和效益服务。

二是在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大功夫。技术引进和吸收消化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不管企业规模如何,均可大胆采用,特别适用于中小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较有限的资金运作中获得自主创新的成果,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吸收消化创新能够跃过基础性的过程,跃上高度,迅速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竞争的水平。

三是树立大投入获得大回报的理念。对于上规模民营企业来说,不是研发经费要不要大投入的问题,而是必须大投入,创造一流的科研条件,吸收一流的人才,形成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化一流的生产力,建设成行业中一流的企业,具备国内国际的竞争优势,获得市场的大回报。

四是所有“产学研”创新的终端只能在市场。市场不是自然生成的,市场不只是需求满足,还要不断拓展创造需求。企业要以创新来拓展市场,要以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领社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只有市场终端才能实现创新价值,创新必须自始至终与市场相结合,自主创新是技术创新、品牌战略、市场战略的全过程,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下大力气抓两个高端,一个是研发高端,一个是市场高端,两者同等重要,两者不可或缺。

营造适合创新人才发挥作用和成长的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如何真正用好人才,如何营造适合创新人才发挥作用和成长的企业文化是关键。

自主创新一定要以人才为本。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人才,没有正确的人才观,企业有再多的资金,再好的项目,都是无本之末。我们说自主创新以人为本,就是要形成一套鲜明的企业人才文化,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确保企业“自主创新”有旺盛的“才”源。

第8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世界形势下我国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意义,分析了教育创新与科技自主创新的关系。本文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点领域在大学的观点,论述了大学教育创新的两个方面即教育思想创新和教育制度创新。 

 

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在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人类迎来了一场全球化浪潮下的科学技术革命。科技的自主创新已成为各国抢占新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3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我国老一代领导集体早就站在时代的巅峰,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教育创新的。他们深刻地分析了时代的特点,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今天,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初具雏形、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正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生产部门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对自主创新能力贡献最大的是大学教育。我国政府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指出,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自主创新活动,是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益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学科优势便于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先进的科研设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适宜的组织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知识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在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我国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由此可知,提高大学科技研发能力和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这促使我们认识到,大学教育创新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中的关键。 

三、大学教育创新的“两手” 

大学教育创新可分为教育思想创新和教育制度创新两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创新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教育思想指导教育者的行为,以及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制定与执行。因此,教育创新的第一要务是教育思想创新。大学教育思想创新应涵概以下几个内容: 

1.要树立全面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育人的基础上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职能。教育必须重视完善其多种职能,不能“偏科”。只有全面充分的发挥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种职能,育人的基本职能才有可能完满实现。 

2.要树立现代人才观 

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让我们形成了只重视恪守传统的知识和技艺,不重视启迪、激励人的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狭隘的人才观,在现代社会,它严重的阻碍了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思想的发展。我们应当树立起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观。只有如此,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不断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才能国富民强,在国际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3.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 

目前,我国大学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学术而轻技术。学生们往往理论水平不错,动手能力却严重不足。这导致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常常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论发挥才能。全面的教学观应当既注重教授理论知识,又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既能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最为需要的。 

4.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等等。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从大学毕业即意味着要参加工作、进入社会,这让他们更为迫切的要求掌握全面的能力以在社会中立足。因此,好的大学教学质量应当确保大学生这些能力的全面成长。 

(二)教育制度创新 

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制度要创新。教育制度创新的目标在于两点:保持制度的先进性和实践的生态性。制度的先进性可以从价值先进性和规范先进性两个层面理解。价值先进性就是要通过制度的作用,传播、保护先进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包括:为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价值;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开放的外来价值。规范先进性指创新的教育制度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高效性。创新实践行为贯穿教育制度创新的整个过程,守护着教育制度的人文性,实现着教育制度的实践性,保障着创新制度的先进性。创新实践行为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内核,它与创新环境具有依存性,创新实践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具有生长性。具体来说,教育制度创新应包括以下几项目内容: 

 1.建立现代的学校制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企业制度已建立起来并得到基本完善,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转变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大量研究所、设计院已完成“事转企”。在成功的改革过后,这些单位的竞争力、生产率大多有显著提高。而公立的大专院校依然维持老旧的体制,缺乏进步的激励,国家对学校的干预过多,效率低下。这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建立起现代的学校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学校自主权,进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 

2.建立创新的教育投入体制 

目前,教育资源的稀缺依然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水平的地区性差异过大,教育资源过度向中东部地区、名牌高校集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当在教育投入体制方面有所创新。一方面教育拨款要更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一方面当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民办高校,以民办高校来缓解因公立高校教育资源稀缺造成的教育水平不足。 

3.建立高效率的学校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高校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却对学校的管理没有什么发言权。这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应当向西方教育强国学习,将民主机制引入高校管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教育思想需要教育制度来体现、落实;教育制度的建立、更改和完善需要教育思想的指导。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在教育创新中要对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普及的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的重要条件。普及和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要求我们总结经验,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抓住教育发展规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争做新时代的教育开拓者。 

 

参考文献: 

第9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科技法;自主创新;奖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82-01

法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是科技创新最可靠的保障机制。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对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国家科技基本立法提出新的要求。

一、科技法规和自主创新及其构成

科技法是科学技术法的简称,是指国家对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它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相适应,我国除在宪法中对科技是生产力、国家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等做了原则规定。以《科技进步法》为基本法的我国科技法在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科学技术奖励法律制度对自主创新的作用

目前,我国科技立法虽有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学者都意识到完善科技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性,认为应在多个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其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本文仅以科学技术奖励法律制度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做出分析。从而探讨对我国法律制度完善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科学技术奖励是国家或者社会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进行评议和奖励的一种激励机制。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科学技术奖励法规制度。

首先,引导作用。在《科技进步法》第2、3、6、7、8、9条都分别对自主创新的促进和方向上做出了规定。第10条规定“国务院领导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国家科学技术重大项目、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其次,激励作用。在由法律制度确立了国家发展目标之后,就引导相关的人和机构的思想和行动。正向的激励机制为他们提供思想的出发点和行为的指南,反向的激励机制为他们规定了规避风险的惩罚标识和行为界限。如正向的激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第二条和第四条中,规定了奖励对象是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广、采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科学技术管理以及标准、计量、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等,强调所有奖励对象都具有“创造性贡献”。还有反向的激励如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在第四章里就规定了罚则。第21条规定“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撤销奖励,追回奖金。”和第24条中规定“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和有关工作的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我国科技法关于自主创新问题的不足与建议

自主创新与科技奖励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科技奖励制度作为科技体制的重要环节,从体制内规范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自主创新作为一种源泉和动力,对科技奖励制度变迁、科技奖励工作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在以《发明奖励条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自然科学奖励条例》等这些以奖励性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法律规范,对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及不足。

(一)奖励最直接的方法是提供奖金

奖励对国家来说,风险极小,因为如果没有成功者,国家将不用发放奖金。但是这一措施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会产生政策误导的问题。如果确定的奖金数额不高,就达不到激励的目标;如果确定的奖金数额过高,就会激励过多的研究,就社会而言增大了投资风险。奖金激励虽然直接,但是作用有限。因此激励科技投入还需要其它更常规的、制度化的方式,以使激励成为一种常态的、普遍的、所有人都可以受益的机制。

(二)正向激励要有实质性

如在《科技进步法》中第五章中第5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保障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并为科学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创造环境和条件,发挥其专长。”这条看来很好,但几乎是“望梅止渴”。因为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就是培训进修,多长时间,经费怎么出,这里都没有提,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就可以不作为。

(三)反向激励的惩罚功能要有威慑力

惩罚功能是一种反向的激励机制,在法律制度中加以明确,可以有警戒作用,也可以使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有法可依靠。但是如果法律规定过于模糊或罚款较轻,那就既起不到作用。科技领域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贪污、挪用科技经费了。在《科技进步法》 中第七章第67 条规定: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截留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财政性资金,依照有关财政违法行为成分的规定责令改正,追回有关财政性资金和违法所得,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显然这样的反向的激励机制的作用实在微小,仅仅“追回”,“行政处分”,确实有纵容之嫌。

(四)民间科技团体、个人已经逐渐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应制定相应的促进民间科技事业发展的法律、政策

建议在产权归属、治理结构、市场融资三个方面应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以明确民间科技事业主体的法律地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明确产权结构;加强融监管,并建立财政与税收优惠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体系; 建立民间科技创新体系,以整合优势资源。

四、结语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繁荣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要求国家科技奖励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构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最大限度激励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体制。从而逐步完善我国的科技法建设。

参考文献:

[1]翁君奕、林迎星,创新激励――驱动知识经济的发展「M].积极管理出版社,2003.

[2]罗玉中.科技法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