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临床病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儿童 糖尿病 临床特点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32-02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的慢性全身性内分泌代谢病。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儿童糖尿病呈增加趋势,由于糖尿病病理生理特点,绝大多数儿童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称Ⅰ型糖尿病。儿童Ⅰ型糖尿病的特点是发病急、三多一少症状多不明显、血糖波动大、低血糖发生较多,病情多较成人重,易引起酮症酸中毒[1]。我科于2006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31例Ⅰ型糖尿病患儿, 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中,女17例,男14例,年龄7月~12岁,除1例为复发病例 ,余均为初发患儿。均具备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的临床表现, 精神委靡、纳差、乏力者24例,腹痛者3例,并发酮症酸中毒者9例,其中昏迷 4例。空腹血糖均大于7.8mmol/L,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尿 糖+++~++++ , 尿酮++~++++,血 pH值6.83~7.33,平均7.15±0.29。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2]诊断为 1型糖尿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糖尿病患儿的发病年龄、首发症状、家族史等临床特征及护理重点。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31例患儿中,发病年龄<3岁3例,4~7岁20例,8~12岁8例。以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为首发症状者18例,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者6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病3例,肺炎发病2例,以腹泻、尿布疹为首发症状入院1例,无任何症状的小婴儿1例,由儿童保健门诊尿液筛查发现尿糖阳性收住院。有家族史12例。来自农村15例,城市16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缓解出院28例,未使用胰岛素放弃治疗3例。
2.2 护理重点 ①健康教育,让患儿及家长了解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否则易伴发心、脑、肾、酮症酸中毒昏迷、生长发育落后等并发症。鼓励患儿及家属勇敢面对困难,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使病情长期缓解。②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做法,使之自觉遵守;每周测体重1次,待病情稳定后根据患儿年龄定期测体重与身长;遵医嘱给低糖饮食或按营养师要求提供饮食。饮食控制以能保持正常体重,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脂正常为原则。③详细记录出入水量,对多尿患儿应及时提供便盆并协助排尿,对遗尿小儿夜间定时唤醒排尿。尿糖刺激会可引起瘙痒,故需每天清洗局部2次,婴儿需及时更换尿布。对烦渴小儿提供足够的饮用水,以防发生脱水。④胰岛素正规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每次注射胰岛素前,要仔细询问患儿有无不适,如心悸、多汗、乏力等,严格掌握无菌操作,安排并计划好长期使用胰岛素患儿的注射部位,2次注射点至少相距1~2cm,结合血糖值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胰岛素剂量。观察有无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观察胰岛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组织有无萎缩或肥厚。⑤酮症酸中毒的护理: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1条为纠正脱水酸中毒快速输液用,常用生理盐水20ml/kg,在0.5~1h输入, 随后根据患儿脱水程度继续输液。另1条静脉通路应用微量泵输入小剂量胰岛素降血糖,保证胰岛素均匀滴入[3]。在补液排尿后应注意补钾。密切观察并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脱水体征、尿量等。及时遵医嘱取血化验血糖、尿素氮、血钠、血钾、 血气分析。常规做血、尿培养,寻找感染源,并遵嘱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⑥出院指导:鼓励患儿树立信心,坚持治疗,正常学习,注意休息与锻炼相结合, 提高机体抵抗力。指导病人如何控制饮食,怎样吃水果等;鼓励和指导患儿及家属独立进行血糖和尿糖的监测;教会正确抽吸和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指导患儿及家属做好家庭记录,包括饮食、胰岛素用量、血糖、尿糖、尿酮体的检查结果及参加活动等情况;指导病人定期复查以便调整胰岛素用量及早期发现、治疗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3 讨论
儿童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是由于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共同作用引起的,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终身疾病。儿童糖尿病有特殊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代谢紊乱期、暂时缓解期、强化期、永久糖尿病期。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和青春期,临床特点表现在症状不典型。本研究显示儿童期发病多以酮症酸中毒为早期表现,多为初次发病。婴儿糖尿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有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倾向,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发生率越高。小儿糖尿病起病较急,常见症状是多尿、烦渴、消瘦、软弱和疲乏。多食症状有的不明显,有时遗尿成为婴幼儿的早期症状,易发生漏诊、误诊。
IDDM是终身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对IDDM患儿的治疗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儿科医生、内分泌医生和护士进行长期的治疗和管理,包括胰岛素、饮食管理和身体的锻炼,还应加强精神心理的治疗。本组31例患儿经胰岛素规范治疗及加强饮食管理、健康指导等护理后28例缓解出院。胰岛素是治疗IDDM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控制血糖、合理饮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41-2042.
关键词: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护理质量
神经内科疾病较为特殊,常涉及脑实质以及脑血管病变,患者往往存在躯体功能以及认知体系障碍等,临床治疗护理难度较大[1]。我院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工作中介入优质护理,获得了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8例,其中,男102例,女56例,年龄37~82岁,平均为(54.1±3.6)岁;原发病:81例脑梗死,77例脑出血。均经脑电图以及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除外严重心肝肾脏器病变、原发或者继发性痴呆患者,均能够配合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两组年龄、性别和与犯病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以及疾病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模式:①加强护理培训:对参与优质护理的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护理相关知识以及护理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文关怀理念、护理安全理念,提高护患沟通技巧、护理职业道德、护理责任意识以及优质服务意识。②实行弹性排班: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资历、职称、岗位性质等合理排班,实现新老搭配、优势互补,确保各班次护理人力资源均衡。③强化基础护理:以亲切的态度和得体的态度向患者介绍科室制度、基础设施以及主管医护人员等,并全程以微笑对待,消除其陌生感和紧张感。加强病房管理,合理调整病房温湿度,确保病房整洁卫生、床单元平整无碎屑。对于长期卧床者,应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患者擦浴、洗头、排便等,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④个性化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感受以及想法,充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予以安慰和鼓励等心理护理方法,减轻或消除其负面心理,协助其树立胜病信心。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加强护理安全因素排查,及时发现并分析总结不良事件原因及解决措施,杜绝再次发生类似情况。⑥建立健全护理考评制度:设置护理质量考评小组,定期考察护理质量,收集并分析讨论护理问题或者投诉意见等,同时提出并全面贯彻有效的整改措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以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心理支持、关爱患者以及健康宣教五个方面。由护理质量小组跟踪调查并评价护理质量,包括制度与标识(10分)、床单元(30分)和患者护理(60)分三个部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2.3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1起,发生率为1.3%;对照组8起,发生率为1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这类患者多需接受长期治疗以及功能康复训练,对于临床护理服务要求较高。优质护理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充分理解、应用和延伸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为患者提供全程、全方位、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体现人性化关怀以及预见性护理,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健康维系以及预后转归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周在霞[3]等认为,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临床护理质量。通过弹性排班,能够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转变传统被动式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认为,开展优质护理,通过新老搭配,能够更好地完成治疗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中占据较大比重,但不同于常规护理,优质护理中更加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从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出发,为其营造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提高护理舒适度,能够间接性地提高其生活质量[2]。受长期住院、病痛困扰等的影响,神经内科患者普遍存在情绪低落、焦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临床转归。因此,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不仅可改善护患关系,同时也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胜病信心,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安全文化管理是优质护理的核心,由于神经内科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较多,稍有不慎即可发生不良事件。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预防或杜绝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4]。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1.3%,较对照组的10.1%显著降低。在护理工作中,健全护理考评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护理薄弱环节,并进行循环整改,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制度与标识、床单元以及患者护理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模式,有利于降低甚至避免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文华.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83-84.
[2]王晖,黄润州,王攀峰,等.延续性护理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期间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187-188.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中医医院护理部,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配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8月,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在手术前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手术前后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4.52±1.13)d,骨折和外伤痊愈时间(33.14±3.16)d,功能恢复时间(53.17±2.52)d,并发症3例,患者满意度8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9.42±2.63)d,骨折和外伤痊愈时间(44.25±4.61)d,功能恢复时间(72.06±3.16)d,并发症7例,患者满意度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创伤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配合整体护理对尽快痊愈,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骨折;脑外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c)-0072-02
Analysis of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brain injury and fracture
LI Xiaoyang
Hunan province Yongzhou Ningyuan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ip code,Hunan 4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racture combined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patients with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In May 2012 - August 2013, 70 patients with fracture combined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are the same, the control group in conventional 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observation group in holistic 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to compare the nursing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14.52±1.13) day, fracture and injury recovery time (33.14±3.16) days, functional recovery time (53.17±2.52) days, complications in 3 patients, patients´ satisfaction 85%, control group,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19.42±2.63) days fractures and trauma healing time (44.25±4.61) days, functional recovery time (72.06±3.16) days, 7 cases of complications, patients´ satisfaction 6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Fracture combined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ig,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treatment, cooperate with the overall nursing to recover as soon as possible,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rvival.
[Key words] Fracture;Brain injury; Nursing
在很多意外事件中,骨折合并脑外伤的情况多有发生,骨折可能是颜面部骨折,可能四肢或躯干部骨折,骨折的部位和程度、脑外伤程度对预后都有很大影响。因为此类患者送来时情况比较危急,所以临床在治疗过程中,要紧急处置,以免失血过多引脑组织缺氧性局部坏死[1],影响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在正常的骨折和脑外伤处理外,护理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护理不到位,骨折长期不愈合、脑外伤的伤口渗血、感染等并发症随时可能发生[2],影响预后。我院采集了2012年5月—2013年8月的病例,经院内护理部批准和支持,进行护理分组,对比不同护理对恢复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8月,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70例,受伤到送诊时间20 min~3 h,平均(144.3±10.5)min;受伤原因为交通事故54例,压砸伤7例,坠落挫伤4例,其它5例;骨折部位在颜面部3例,肋骨6例,锁骨2例,肩胛骨3例,椎骨4例,骨盆4例,上肢骨26例,下肢骨22例;脑外伤类型为脑挫裂伤39例,颅内血肿24例,颅骨骨折7例;开放性骨折24例,闭合性骨折46例;排除内脏、血管、神经有损伤的患者和有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1~53岁,平均(37.8±2.2)岁;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4~60岁,平均(40.2±1.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送诊时间、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在手术前后常规护理,手术前简单告知手术程序,术后可能的并发症,术后如果患者有疼痛、感染时,再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手术前后整体护理,护理内容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护理,对疼痛、感染等进行预防式护理:疼痛护理,协助患者定时改换,按摩,根据情况适当冰敷或热敷[3],分散注意力,加用止痛药物;皮肤护理,观察骨折部位和脑外伤部位皮肤温度、颜色的变化,有无渗血渗液,注意皮肤的清洁干燥,以免引起感染,如果发现皮肤变化异常,及时上报处理,以免局部坏死;并发症预防护理,注意监测体温、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注意控制体温,防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如果有发热、感染、肌肉麻痹等[4],及时对症处理;功能训练;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在术后进行渐进式功能恢复训练,以免关节和肌肉长期废用功能退化[5];心理护理,主要以安慰、鼓励为主,消除患者疑虑,减少患者烦躁,使患者积极配合;出院健康指导,嘱患者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受伤部位防寒保暖,加强营养,学会识别并发症先兆,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和外伤痊愈时间、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以出院前一天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为准,问卷内容包括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态度、护理后的舒适度等5方面,满分在85分以上为满意,≤85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分析结果,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如果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和外伤痊愈时间、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痊愈时间和功能恢复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从结果看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伤情痊愈时间和功能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分析原因,与观察组首先强度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及早适应受伤的现实,正确对待伤情,自主配合医疗操作,术后对症护理和预防护理有关。骨折合并脑外伤在交通意外和高处跌落中比较多见,一般病情严重,笔者在研究其它文献中发现[6],多数医生在检查诊断后,立即实施治疗,认为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唯一方法。但笔者从整个医疗行为中观察得出不同结论,认为救治成功不应该单纯依靠治疗,护理工作是否到位也很重要,是造成术后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观察组进行呼吸道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吸氧输血准备,在治疗后出现3例并发症,患者满意度达85%(34/40),而对照组参照其它文献的做法实施常规护理,术后并发症有7例,其中2例分别出现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的严重病变,患者满意度仅60%,说明观察组方法有效,在抢救过程中,心理调护、常规止血、骨折加压包扎与脑外伤处理要同时进行[7]。合并脑外伤患者愈合速度慢,康复期容易出血导致血容量低而休克死亡,故不宜过多应用镇痛剂和镇静催眠药物,但本研究中未发生此类现象,与其它文献对比发现,如果患者出现昏迷,尽快查明原因做出正确评估,避免盲目检查延误时间[8],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观察组在术后早期功能训练,是此次研究中的大胆创举,但初期训练比较难耐受,护理人员也要重点对待,不能操之过急,避免出现合并伤,导致伤口破裂,渗血或渗液影响恢复,此时需要患者有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所以心理护理仍是工作的重点[9]。观察组应用以上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患者的愈合时间较短,并发症较少,与常规护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整体护理对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更有效。
[
参考文献]
[1] 张卉.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杂志,2012,3(3):169-170.
[2] 王梅花.护理干预在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7(a):69.
[3] 徐娟.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综合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3):232-233.
[4] 吴晓倩,潘强,孙茜.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肺栓塞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6):85-86.
[5] 刘芸,杨惠.颅脑外伤合并复合伤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9):247.
[6] 张清群,李晶.一例颅脑外伤合并颌面部严重损伤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9):2587.
[7] 王淑静.颅脑外伤合并多脏器破裂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4):105.
[8] 毛丽君.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好了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2011(8):140-142.
关键词:白血病 糖尿病 护理
资料与方法
本组资料是我科在2007年4月~2008年12月收治的86白血病住院患者。有继发糖尿病的患者45例,患者均为在化疗治疗期间,由于应用激素及化疗药物而导致引起的。男24例,女21例。年龄28~60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4例。患者的文化程度均为大专以下,其中文盲2例。在全部患者当中,无明显糖尿病症状但血糖增高的患者30例,占73%;有15例主诉出现有多尿、多食和口干等症状,占27%。在护理评估调查中发现,所有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只有2例大专文化程度的患者部分了解。
治疗方法:40例患者采用降糖平、达美康等药物治疗,有5例应用胰岛素治疗。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通过对白血病继发糖尿病患者的精心观察和护理,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本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而且均能够顺利度过化疗期,保证了化疗各疗程的顺利完成,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
护理
饮食护理:白血病继发糖尿病的患者,多数因为出现贫血和化疗药物的应用等原因,导致患者无明显的多食,在给予胰岛素及药物治疗时,我们护士需详细了解患者当日的饮食情况。如果在患者化疗期间,出现有恶心呕吐,可将桔子皮、柠檬放于患者鼻孔处,让患者来闻;当患者感觉心慌、乏力、出冷汗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和护士处理,并立即让患者食用饼干、糖果等食物。注意观察监测血糖和尿糖的变化,随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本组有4例患者出冷汗、四肢无力,立即口服面包后,症状即可得到缓解。
局部护理:由于白血病患者容易出血,因此皮下注射胰岛素后,局部按压时间要稍长,同时要避开硬结处和淤血处。由于使用化疗药物,患者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在用药时,护士必须在病床旁仔细观察,注意心电监护、监测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做好记录。
心理护理:因为白血病为恶性疾病,在临床治疗上需要反复化疗,所以患者承受着强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再加上糖尿病的困扰,对患者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患者多表现为忧郁、烦闷、沉默不语、愤怒。为此,用药前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先告知该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指导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同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护士要耐心、亲切地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解除其思想顾虑,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化疗。本组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明显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顺利完成化疗疗程。我们还要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并理解他们,在治疗上将费用降到最低,使白血病人处于持续缓解状态,血糖在药物的维持下也保持在正常水平内,让患者顺利渡过心理压力期。
预防感染的护理:白血病患者由于白细胞质量的异常及正常免疫机制的破坏,极易发生感染,常以咽喉炎、口腔炎、肺部感染、肛周炎及肛周脓肿多见;而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皮肤的化脓性感染和真菌感染多见。我们应根据具体患者病情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与护理。
出院指导:护士要告诉患者及家属,白血病继发糖尿病多为药物诱发引起,如果一经停用药物或及时对症治疗,糖尿病即可治愈。指导出院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口腔、皮肤及会的清洁,按医嘱用药。定期到医院复查血糖、尿糖,并按时回院巩固化疗。
关键词 ICU 心理状况 心理护理
ICU病房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地方,患者病种复杂、病情危重,甚至危及生命。ICU患者不仅身体上陷于危机状态,精神上也承受着压力,有报道称ICU病人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14%~72%[1]。本文就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ICU住院的326例病人的心理护理情况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ICU住院患者326例,年龄34~83岁,平均59.6±10.8岁;男216例,女100例;其中心血管疾病155例,呼吸系统疾病123例,食物中毒(包括农药中毒)3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5例。
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2](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Derogatis,L.R.,1973)共90道题,分为9项因子。均符合调查要求。整改调查均在统一指挥用语条件下填写,患者于入院次日和出院均进行填写。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以(X ±s)表示,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的检验水准。
ICU患者心理状况调查结果
326例ICU患者强迫症、恐怖、偏执、抑郁、焦虑方面5个因子与国内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只有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和敌对两个因子无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心理护理方法
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根据患者存在强迫症、恐怖、偏执、抑郁、焦虑5个因子的心理障碍,我们总结出其心理原因:接受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对死亡和预后不良的恐惧、睡眠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活动受限所带来的焦躁、 经费问题所引起的担忧、沟通障碍而产生的逆反、ICU环境所引起的不适等原因。
心理护理措施:针对焦虑、恐惧的患者,首先消除外在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如:睡眠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医护人员的因素、环境因素等。及时向患者介绍病情,让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3]。对表现为偏执和抑郁的患者,我们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鼓励患者表达他的悲哀情绪。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让患者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以缓解抑郁情绪。对有自杀意图的抑郁患者,床边不留有危险物品,至少留1位陪人24小时监护,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护理结果
326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1例,315例好转出院,再次进行调查,患者的9个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护理体会
加强心理护理是消除心理障碍的关键:ICU患者的护理有其特殊性,医院要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安全、舒适的病房环境,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尊重患者,让患者产生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减轻其疑虑心理。病情危重的患者容易产生轻生念头,护士对其安抚,解除心理障碍,加强巡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战胜病魔的决心。本组资料326例患者在刚入院时存在强迫症、恐怖、偏执、抑郁、焦虑5个因子的心理障碍,经过治疗和护理。11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对315例患者出院前再次调查发现,经过加强心理护理,上述5个因子的心理障碍全部消除,大大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早日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洪菊.ICU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69-1070.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42-45.
3 孙晓红,张智容,苏艳.急诊ICU住院患者386例心理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82-83.
【关键词】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临床护理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23-01
前言 视网膜病变是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而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患者发生视觉障碍,并且给疾病根据临床分期表现得不同,可将其分为增值型和单纯型,在致病因上具有多样性,如遗传、血糖、病程以及发病年龄等,其中病程与该疾病的并发率呈正相关的关系[1]。为了提升其治疗的有效性,临床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其结果显示全方位的护理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下面我们将以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做详细探讨,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抽取68例2012.1.1.~2013.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在41~85岁之间,经检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2.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降糖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并实施护理,其中对照组的30例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也就是戒烟、注意用眼卫生和常规的眼科检查。而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动干预,对患者的运动量进行严格的掌控,避免过急或者是过大导致眼底出血,或者是禁止患者进行剧烈运动。二是加强社会与家庭的支持,使其也对该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关心患者,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促进应对能力的提升[2]。三是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行为的指导和知识的教育,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四是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建议患者多进食富含 Vit A食物,如白菜、橙子以及胡萝卜等。五是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也就是对患者的心里动向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实施针对性的狐狸和沟通,使患者的心情愉悦,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严格执行医嘱,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
3.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之后,视力逐渐提升,并且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的视力以及临床症状好转;无效:患者的视力和临床症状无好转,并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对生活质量的评估主要包括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调节能力这两个方面,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价,生活质量与分数诚正相关性。
4.统计学处理 对调查的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借助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t检验,当P
二、结果
据调查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3.33%(22/30)、94.74%(36/38),同时在生活能力以及调节能力上,治疗组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一: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例(%)
三、结论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国民的平均身体素质,并且逐渐由老年群体向年轻人扩张,其中视网膜病变属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患者发病初期由于患者多无自觉症状,使得病情的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使得视力在黄斑和病变的影响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进而对患者的生活以及视力造成严重的影响。
表二: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x±s)
目前临床上真对该疾病的治疗手段具有多样性,如激光、药物等,同时基于该疾病的特征,在针对性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也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应对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因此在后期的临床治疗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并将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临床观察 患儿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52
手足口病(HFMD)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最为常见。该病的潜伏期多2~10天,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由于该病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广、传染速度快、在短期内易发生大范围流行,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其纳入国家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
临床资料
本组手足口病患儿39例,男20例,女19例,<3岁21例,>3岁18例。这些患者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发热。②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伴随明显疼痛,手掌、脚掌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且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③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所有患儿均予抗病毒、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5~8天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溃疡愈合,饮食恢复,大部分患儿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出院后1个月回访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
护理措施
消毒隔离: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所以一经确诊,就应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给予隔离治疗。而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后应认真洗手,必要时用浓度为500mg/L的有效含氯消毒剂泡手;所有诊疗用物、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都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配置成1:100的浓度,混合1小时后倒掉,垃圾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外贴特殊标签,焚烧处理;病房内每天通风2次,用紫外线循环风定时消毒,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避免交叉感染。
皮肤护理:手足口病患儿皮肤均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由于汗液刺激皮疹常继发感染。因此,要每晚给患儿洗澡,并保证患儿衣服宽松、柔软,床铺平整、干燥,被褥清洁;勤给患儿剪手指、脚趾甲,破溃处及时涂龙胆紫药液,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患儿大小便,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压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口腔护理:手足口病患儿会因口腔黏膜疱疹、溃疡等引起的剧烈疼痛而影响食欲,加之发热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容易感染。可用棉签蘸3%碳酸氧钠溶液擦洗患儿口腔,然后在溃疡面涂上锡类散,已有溃疡的患儿要给予金因肽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休息与饮食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如有剧烈活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因此患儿应当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在饮食方面注意增加营养。若患儿因发热等原因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应配以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刺激性食物,必要时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发热的护理:体温升高是手足口病患儿最常见的症状,护理人员要注意每2小时监测体温1次,发热时每30分钟1次。体温37.5~38.5℃的患儿应予散热、温水浴等物理降温,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达到38.5℃及以上,则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若患儿有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跳过速等反应,则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做腰穿、心电图、X线检查等,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由于疼痛刺激以及陌生的隔离环境,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因此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和蔼,取得患儿的信任,由于该病需要实行隔离治疗,家长可能很难接受,此时护理人员必须向家长作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以取得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来共同帮助患儿进行治疗与康复工作。
讨 论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该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重在预防。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小儿出现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作为护理人员,应在掌握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供全面、科学、高质量的护理,来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135.
2 张湘婷.73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7):1553.
3 王仁春.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4(2):186.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52-01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TTV肝炎和以上方法尚不能证实的未定型。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肝炎在临床上具有共同性,按临床表现将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选取临床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1~73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20例;入选标准:符合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
1.2治疗:急性肝炎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急性期应进行隔离,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慢性肝炎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等。
2护理
2.1隔离:甲、戊型肝炎消化道隔离3周,密切接触者应观察6周。乙型肝炎急性期最好隔离至HBeAg转阴。恢复期HBeAg仍阳性者按慢性携带者进行观察。密切接触者观察6周,并进行乙肝疫苗注射。有HBV复制标志的患者不得献血、从事餐饮及托幼职业。丙、丁、庚型肝炎常规隔离至病原学检查结果正常。
2.2休息:急性肝炎早期阶段应强调卧床休息至减轻症状,以一个月为宜,减轻肝脏的负担,肝血流增加,有利于肝恢复。肝功能正常的1~3个月后恢复正常工作。慢性肝炎宜采用动态,静态结合的原则,主要是在床上休息,静止期适当的体力活动,但避免过劳。减少疲劳明显和活动耐力下降应制定的活动计划,逐步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是适当的活动为宜。重型肝炎应强调绝对卧床休息,使患者减少能源消耗。
2.3饮食护理:急性期饮食宜清淡,热量和蛋白质要足够,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C,不强调高糖和低脂肪饮食。应予以适合患者口味的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可少食多餐。慢性肝炎患者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过高热量的饮食,以防肝脏脂肪变性,也不宜食过量的糖,以免诱发糖尿病。食欲差且呕吐频繁者应记录出入量,酌情进行饮食调配。严重呕吐不能进食者应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维生素和营养物质。重症肝病患者限制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以减少肠道内氨的产生。昏迷者可遵医嘱予以鼻饲或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电解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有腹水者给予低盐饮食。腹泻者应给予少渣、少纤维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2]。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出血期间应暂禁食,并遵医嘱予以静脉补充营养物质。输液时速度要适宜。
2.4病情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四次,注意体温变化规律,并注意热型及其伴随症状。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呕血、黑便,以及量、色、性质、次数,备好抢救用品和药品。观察患者皮肤巩膜黄染情况,有无皮肤瘙痒及大便颜色灰白等伴随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神经症状,有无自我照顾能力下降、嗜睡、扑翼样震颤等肝性脑病表现。观察腹水消涨情况,每日准确测量腹围,详细记录尿量和体重,并注意观察有无发热、腹痛等腹腔感染的症状。
2.5症状护理:发热期间做好口腔、皮肤护理,使患者舒适,防止并发症发生。有腹泻者应给予少渣、少纤维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对有皮肤瘙痒者,可协助患者每日进行温水擦浴1~2次,并告之患者不要抓伤皮肤,严重者可给予药物治疗。发生腹胀时,予以半卧位,并禁食产气多的食物,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对大量腹水者,予以舒适的半卧位,以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有利于呼吸运动,可改善呼吸困难。轻度腹水者,尽量取平卧位,以增加肝血流量。
2.6预防肝性脑病发生。保持大便通畅,导泻或灌肠可清除肠道内积血和蛋白质,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禁用肥皂水灌肠。消除诱因,慎用止痛、麻醉、安眠、镇静等类药物。上消化道出血时要及时处理。避免大量放腹水和快速利尿。发生肝性脑病时,即刻遵医嘱准确、及时应用降氨药物,并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意识不清者按昏迷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为防止继发感染,病室应每日进行空气、地面、物品消毒1~2次,患者服装、被褥要保持清洁。严格控制家属探视,防止交叉感染。消化道出血时要及时清理呕血及便血,以减少和消除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使其安静,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准许一名家属陪伴,使患者有安全感,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3]。
2.7心理护理:向患者讲明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治疗过程及预后,告知患者及家属,经过及时、系统的治疗和护理,急性肝炎是可以治愈的,以减轻患者和家属的不安心理。主动与患者交谈,多巡视病房,减轻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赖。鼓励家属在探视时间内来医院看望患者,使患者感到家庭的支持与关怀,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增强治疗信心,配合医疗护理工作,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
【关键词】老年人;糖尿病;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181-01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慢性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受到生活环境,医疗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加之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感受性差,又缺乏典型糖尿病症状,同时合并其它疾病,使临床漏诊、误诊、误治而导致的老年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十分常见。笔者本文报告老年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62例,就并发症发生原因初步探讨,并加强护理提出对策。
1 临床资料
自1999年8月至2009年10月门诊及住院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187例,其中慢性并发症者62例(占33.2%),男35例,女27例。年龄.51~86岁,平均68.5岁。糖尿病病程约6~28年。全组门诊或住院人中进行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的检测,均符合2005年WHO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慢性并发症62例中,高脂血症38例,高血压41例、糖尿病肾病18例,冠心病26例,脑梗塞18例、视网膜变性9例、末梢神经炎5例、白内障7、酮症酸中毒1。2种并发症35例(56.5%),3种者18例(29%),6例(9.7%)有4种以上并发症。首诊确诊率低,仅8例(12.9%)。漏诊、误诊多,27例(43.5%)。合理、准确用药少,20例(32.2%),长期仅用中药治疗37例(59.6%),35例(56.5%)没有有效控制饮食。38例(61.2%)活动量不足。仅11例(12.9%)短期使用胰岛素,只有10例(16.1%)知道一些糖尿病防治知识,2例是急性心肌梗寨救治中出现酮症酸中毒,全面检查后方才确诊。
2 结果
10年间62例老年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死亡36例,其中直接死于老年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8例,急性心肌梗塞10例,糖尿病尿毒症4例,脑血管意外1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严重感染肺部2例。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糖尿病临床症状隐袭,多以并发症为首诊,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受到基层医疗条件限制,专科诊断能力差,使一部分患者未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病程迁延、发生并发症。由于目前尚缺乏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手段,只能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延缓并发症发生,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临床针对老年人糖尿病治疗以综合治疗为原则,控制血糖、血压、降低血脂、减少致残率为目的。实践证明老年人糖尿病若能早期诊断,及时而正确治疗,可以减少和延缓老年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胰岛β细胞衰竭是老年人糖尿病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双胍类、磺脲类等口服降糖药对病史长,特别是已有慢性并发症患者是很难有效地控制血糖,建议及时改用或伍以胰岛素治疗。应用外源性胰岛素后减少了自身已病损胰岛β细胞分泌需求,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稳定血糖。因此认为,老年人糖尿病凡有慢性并发症宜尽早足量胰岛素治疗,检测血糖,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宜。中医中药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对某些疾病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糖尿病病人,特别是已有并发症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中药在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临床有着其他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根据病情辩证施治。但中药也很难阻止糖尿病发展的进程,据报道长时间应用中药治疗,血糖未能满意控制,无疑有它很多优点。大量临床病例证明,中药是很难治愈糖尿病。饮食控制是老年人糖尿病病人治疗中起关键作用,临床观察多数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不能良好控制饮食,少数老年患者即使能控制饮食,也很不规范,大部分病人仅限制饭量,限制高糖量饮食,控制饮食不仅是碳水化合物,重要的是合理饮食结构。
4 护理对策
4.1 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对保持血糖相对恒定非常重要,除对患者热情、细心照顾外,还要创造一个良好欢快的氛围,护士注意平日多询问、多观察,加强心灵沟通,增进护患感情交流,以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恐惧、焦虑烦躁、消极悲观情绪,改变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树立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鼓励老年患者注意保持心情开朗、生活规律,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应鼓励患者多做一些体育锻炼。如:气功、打太极拳、跑步等。适时组织并鼓励患者多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为住院老年患者提供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使其保持良好心情和健康的心理。进行有效健康教育,请专家开展糖尿病专题讲座,使患者认识到该病可治、可防、可控。同时应教育患者在康复运动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因操之过急运动过量而致低血糖的发生,保持持之以恒,适时、适量,促进病情好转。
4.2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要按医生指导的食谱合理膳食,控制饮食,并按时就餐,饮食控制主要是控制米面及其它淀粉类食品,易食清淡细软、有利于消化吸收食物,忌食甜品,少食煎炸、过热过冷等食物,切忌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避免因此而导致的血糖急剧升高,消化功能紊乱,同时其还可导致其它疾病发作等不良后果。
4.3 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各种感染性并发症,所以衣着要宽松、舒适,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外伤继发感染。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干燥,预防呼吸道感染,坚持温水洗脚,修剪趾甲,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继发感染。
4.4 健康教育 由于糖尿病老年人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脑功能逐渐减退,会出现不同程度脑功能障碍,除了讲解一些易懂的疾病保健知识,还可根据老年人个体、文化、生活方式的不同进行针对性教育,应详细告知病人所使用药物作用、副作用以及反应,如何处理,如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心慌、饥饿、无力、出汗手足颤抖等反应时,应考虑有无低血糖发生,尽快告知医护人员,及时给予处理。在测量体温、做各种康复锻炼等过程中给子示范运动在本组中,离退休干部和城镇居民基本上缺乏应有一的运动量,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误认为运动就是跑步。因此,不能正确饮食生活和适当运动,无疑是血糖紊乱难以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健康宣教指导,使老年人易于便于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马爱群,余宝平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