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引言:循环经济视角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转变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视角。循环经济的发展主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能够发展绿色化、环保程度较高的经济方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思考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将国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不足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是存在一些发展上的滞后的。循环经济模式提倡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开展更高效的、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纵观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性,而完全忽略了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仅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性,是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2.忽略了自然环境的保护。从循环经济模式的角度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在经济发展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资源能源的较大浪费。宏观经济政策所起的主要是统筹经济整体发展趋势,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则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中,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能源,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的质量。
3.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展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调控手段还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调控经济发展态势的手段工具,对经济整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循环经济视角考虑当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展经济政策中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手段也较少。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手段。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1.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立足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循环经济模式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思考与追求,旨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宏观经济政策则主要对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做出一个调节与掌控作用。二者相互结合,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的理念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结合现代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
2.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了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质量。循环经济模式考虑的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这符合经济增长向着内在化要求转变的发展趋势。能够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实现经济速度与质量的有效统一。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
3.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同步。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能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仅仅追求经济发展上的速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环境资源的极大破坏。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下,更注重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节约。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步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
三、如何促进宏观经济政策更好制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的,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才能实现政策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终目标。在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质量的背景下,要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高效性,就要立足于循环经济模式。将循环经济模式的环保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工作相结合,才能立足于现代经济社会的真实现状,提高经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而且循环经济政策的发展理念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有效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总结
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对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析与探讨,对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的。通过以上对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发展中的不足以及针对缺陷需要进行的改进措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评析[D].内蒙古大学,2013.
[2]肖光进.循环经济视角下中国矿产资源安全供给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崔雪竹.可持续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代谢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张太富.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中国人口城市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关键词: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路径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越发凸显了其重要性,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既有利于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提高,也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需要深刻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更是要确切地将这一工作有效开展起来,促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研究对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产生借鉴意义。
1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促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因而,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本身具有的价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就业来显示,促使充分就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配置的一个内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而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配置,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因此,要使人社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就有必要大力开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具体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在当前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背景下,要积极顺应发展趋势对劳动力的技能结构自觉进行调整,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中重视职业教育,对劳动者进行素质技能的提高训练,将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第二,紧跟城镇化的发展步伐,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作用的发挥,做到科学地、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控。就当前发展形势来讲,合理调控人力资源重点在于优化结构和激发活力,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及第三产业、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力资源转移,从而使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得以加快。
第三,各地具体开展人社工作时,也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完善相应的就业政策,并对就业问题及形势予以持续关注,这有利于促使各地区的就业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
2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凝聚正能量,促使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
政通人和,人和业兴,足见人之于社会协调、之于国家安稳的重要性。而人社工作也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工作,调配人力资源,管理人的事务,改善民生,为人民的发展谋福利。因此,在开展人社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因素,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行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优势,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并凝聚社会正能量,这有助于促使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具体工作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将统筹兼顾始终作为落实工作的基本方法。人社部门在发挥其职能优势的同时要积极做到统筹多个方面,比如社会保障与城乡就业、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等,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将这些方面进行统筹运作,从而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积极性得到调动、创造性得以l挥,进而将人们干事创业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要不断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创新是时展的需求,社会各项事业各个部门都需要创新,工作机制也一样。落实国家相关会议的精神与要求,在人社工作方面深化改革,对工作机制积极进行创新,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具体人社工作的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也要适时转变职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人社部门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适时进行职能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对存在的不良作风进行整改,以便于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人社工作的内容、方式以及各项环节等进行适当调整,这有利于使人社工作的开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凝聚正能量。
3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生始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人社工作是保障并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深化落实人社工作,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就当前我国开展的民生保障和完善工作来看,各个地区在取得不同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人社工作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并依据具体情况不断对公共服务进行改进,抓住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根本的民生问题,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懈努力。
第一,就业是当前相对严峻的一个民生问题,保障民生需要从就业问题着手。在有效推进人社工作开展时要将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相关部门要将积极就业政策落实到位,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稳定就业形势,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于使就业质量得到提高,只有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才能使人社工作得到推进和深化。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将城乡居民囊括在内的全方位覆盖。在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的同时,还需要依照可持续的方针,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流动适应性和公平性。多做城乡居民的思想工作,鼓励参保续保,并确保社会各项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使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社会保障服务。
第三,也要顺应时展需求,建立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这就需要对基层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有效建设,建立起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强人社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4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公平正义,这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而人社工作的开展既是对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对公平正义的有效维护,因而通过坚持开展公平公正的人社管理工作,有助于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在具体开展的人社工作中切实行动起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在人社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做到依法行政。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行使职权,对不正之风进行严格追查和打击。尤其是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问题上,一定要对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予以提升,对损害劳动人民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和打击。
第二,人社工作的开展要注意维护社会公平。人社工作不仅范围比较广,又确切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及承受能力,从而使出台的政策更加公平公正,保证每个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第三,规范权力的运行,并推进政务的公开。在人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有利于保障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从而达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此外,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让群众放心,也让人社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和积极。
一、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1、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
2、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
3、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4、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
5、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三、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五、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政府卫生支出财政收入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过快的同时,社会各层次矛盾也随之而来,财政收支政策不完善、城乡二元体制分化、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医疗教育发展进度缓慢等[1]。因此中央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各方面也要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大业。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政府卫生支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是一国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而财政收入对于稳定公共部门职能发挥、稳定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财政收入过快使社会压力增加,制约经济发展活力;过慢则是公共部门行使职能的资金动力受到约束[2];对政府卫生支出而言,它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的一部分,过大则必然对政府财政收支形成很大压力,过小则难以提高社会医疗服务水平[3]。就卫生支出与经济增长而言,在国外研究中,Kleiman(1974)和Newhouse(1977)首先对人均卫生支出和人均GDP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13个国家的数据,发现GDP对卫生费用的解释程度可达92%,揭开了对卫生支出研究的序幕。随后Hitiris和Posnett(1992)、Gerdtham(1998)、Clementaetal(2004)都对卫生支出、卫生费用和GDP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卫生支出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卫生支出的解释力度以及政府卫生支出政策的效果等问题。国内研究中,一些学者主要利用计量的方法,从实证角度对卫生支出与经济关系进行研讨,表明我国医疗发展略快与国民经济发展(赵郁馨,2000),政府卫生支出弹性为1.22、1.319、1、2(王俊,2007;陈洪海,2005;赵郁馨,2000)以及经济增长是卫生支出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何平平,2006)等内容。
二、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协整理论和VEC模型对政府卫生支出、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三者间的关系计量研究,在研究三者短期动态和长期均衡关系前检验了数据的稳定性,防止了伪回归等问题。最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三者的动态关系进一步探究,分析了其中原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2)数据说明
采用的相关数据的年度为1992-2011,1992-201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来源于《社会统计公报》和相关会议内容。实证过程中为了消除变量统计单位不同带来的异方差,进行对数处理。fhe表示政府卫生支出,fr表示财政收入,gdp表示经济增长变量。
2、ADF检验
为了消除回归失真的情况,实证前采用ADF法对数据做平稳性检。发现Ln(fhe)、Ln(fr)和Ln(gdp)一阶和二级变量在5%置信度下均存在单位根,不稳定。而二阶差分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满足模型同阶变量稳定的要求。结果如表1.
表1变量ADF平稳性结果
注:、表示一阶变量和二阶变量;(C、K、T)中表示截距、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滞后阶数有SIC原则确定。*、**表示在1%和5%置信水平上显著。数据由eviews5.0所得。
3、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中,政府卫生支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主要观察矩阵的秩(矩阵秩与其非零特征根的向量数量相等),通过非零特征根个数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4]。Eviews分析结果反映了在5%显著水平存在协积关系且有两个协积向量。
I.Ln(fhe)=8.7489Ln(gdp)-4.0216Ln(fr)
(3.0120)(2.0972)
II.Ln(fhe)=-0.5098Ln(fr)
(0.3048)
Ln(gdp)=0.4014Ln(fr)
从协整关系看出,GDP与政府卫生支出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8.7489),政府收入与政府卫生支出是负相关关系(I中相关系数-4.0216,II中先关系数—0.5098)。表明长期静态均衡中,经济增长对政府卫生支出的贡献率很大,而政府收入增加反而会减少政府卫生支出。检验结果如表2
表2Johansen特征根迹检验结果
4、VEC(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构建的是含有协整约束变量的模型,能反映变量间短期动态关系,弥补了Johansen中长期静态协整关系的不足。根据eviews分析结果得出如下三个误差修正模型。Eviews分析结果如表3。
在三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0478、-0.0255和-0.0567,都很小,这说明政府卫生支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向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都比较缓慢的,即稳定关系的失衡对政府卫生支出、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5]。
第一个模型反映了政府卫生支出对其他两个变量的敏感程度。可以看出,gdp滞后一期变量与政府卫生支出正相关关系,与协整关系中不同的是,财政收入的滞后一期变量和二期变量都与政府卫生支出成正相关关系,且短期滞后变量对政府卫生支出的影响较大(0.7735>0.1452)。从另外两个模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滞后一期还是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都会引起GDP的减少,在短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增长,而gdp的增长会引起财政收入的增加。表3:误差修正模型结果
注:表中涉及的变量值对原始变量的对数值,D(*(-1))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D(*(-2))表示变量的二阶差分。
5、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考察的是随机扰动项标准差的冲击作用于内生因素未来值和当前值的程度,它可以反映在外部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政府卫生支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究政府卫生支出、财政收入与GDP间关系,在协整关系和VEC模型基础上建立三者的脉冲响应函数关系。由于是反映政府卫生支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三者变量的关系,将某一因子作为内生变量,另外两个因子作为外部冲击变量,结果表明,长期经济增长对政府卫生支出的冲击是正的,而财政收入的增加对政府卫生支出冲击反而为负,财政收入与GDP的相互冲击始终为负。
6、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的基本原理是将某个系统变量中的X个内生变量波动情况按其形成缘由分解为X个与方程信息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得到各个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程度。根据方差分解理论,将政府卫生支出的预测均方误差进行分解。方差结果显示,GDP对政府卫生支出的解释力度远大于财政收入,从第三期起,GDP对政府卫生支出的解释力度集中在45%左右。具体结果如表4
表4政府卫生支出的方差分解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政府卫生支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间的计量研究及结论分析,为当前医疗卫生支出水平、税收水平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基于上述研究,主要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劳动者被迫退出或者暂时退出劳动岗位,带来本人及其家庭经济和生活的困难,需要国家提供生活保障。社会成员在年老、体弱、疾病、伤残、遭遇灾害等情况下,也需要国家提供物质帮助或者给予救济,以维持本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我国近年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就业形式日益多元化等严峻挑战,为了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今后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看,社会保障最初只覆盖工业工人,随后依次逐渐扩展到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公务人员和农业工人、个体劳动者和小业主,甚至工薪劳动者的配偶。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使之逐步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期奋斗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合理确定支付水平,使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年龄结构老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未来社会保障负担沉重的现实情况,再考虑到国家层面上的社会保障资源严重不足,经济不景气时社会保障支出反而会急剧增长,因此,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时候,支付起点应相对低一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者从整体上只能享受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广覆盖应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长期政策选择。
针对国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结合自己的国力与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国家建立的基本保障制度只能起到基础性作用,解决国民在遇到收入风险时的基本生活问题,尚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这样,补充保险或政府鼓励的基本保障以外的其他保障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包括国家强制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险、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构成。
要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往主要采用现收现付制。这种模式既不公平,也不能筹集到足够的基金以备未来之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老龄化社会到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社会保障既能体现自己养活自己的原则,又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备将来使用。
这就要求实行多样化的筹资模式,即实行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账户制、捐赠、发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新晨
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形成法治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运行、管理只有以法律为依据,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个政府凝聚民心。树立权威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也空前提高。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行政管理,清楚认识政府角色定位、强化政府信用行为、巩固升华行政文化,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在行为信用、政策信用、绩效信用三大层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 没有摆正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位置
—些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由于法制及民主观念淡薄,仍受权力本位、官大于民的传统观念的支配,认为政府的权力是可以不受约束和任意行使的。极少数^甚至认为,政府是为着公共利益行使权力。因而可以享有不守信用的特权,以至于滥用公共权力I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严等问题致使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威性。特别是个别政府l机关及公务人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公共权力进行钱、色交易。极大的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在普通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令出多头以及腐败的存在,是造成政府行为信用上降的直接原因。
2 没有正确把握公共政策的各项原则
一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制定出违背民众利益和意愿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与民众相背离,盲目制定出某些脱离实际的公共政策,并造成严重失误之后,拒不兑现其承诺的责任。如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所谓的“逼民致富”,盲目出台政策,强制农民种植某种经济植物,对违反行政命令的农民进行粗暴的处罚,同时又不切实际、不计后果地大开空头支票,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无力支付农民的损失,不得已就以“打白条”的方式,推御责任。由于领导班子的变换,—些地方政府规制无度,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形成“—个班子—套思路,一届政府—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作出合理的预期。甚至基于地方及自身利益,—些地方政府随意制定同上级政府的政策相抵触的土政策,导致公众因国家公共政策体系的相互矛盾而逐步失去对公共政策的信任。
3 没有准确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的关系
片面追求发展,而忽视科学、持续、协调发展,—些地方政府致力于所谓的“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追求的价值取向背离公众利益,以及这种绩效本身的真实性受到公众怀疑所导致的政府公信力下降。如—些地方以简单的经济增长数字作为官员业绩考核的主要参数,导致—些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短期绩效,行为取向惟经济指标是从,为了在经济绩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官员在行政过程中重索取轻服务,甚至置百姓生活实际于不顾,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使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不断加剧。更有甚者,少数地方政府官员为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熟衷于做表面文章,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地方政府的信用形象。
三、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
1 行政“文明”——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依法诚信纳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的基本含义简单可归结为6个字:诚实、无欺、守诺。何为“依法诚信纳税”?依我见是指各类纳税人要严格执行税收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财务会计制度,依法自觉地向税务部门如实申报纳税,决不偷税、逃税和骗税。依法诚信纳税,关系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提倡诚信纳税,有利于全民纳税素质的提升。
提倡公民要诚信纳税,就是要求公司把纳税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同时,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各方面的条件,但最根本的是要依靠自身的信用,所谓商无信而不兴。是否按照约定偿还借款、支付货款、交付货物,表明一个企业对其他商家和客户的商业信用度;是否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纳税义务,是表明一个企业对国家的纳税信用度。重新修订颁布的《税收征管法》规定了税收优先权原则。如果一个企业不诚信地履行纳税义务,其对外提供的抵押、质押等担保的信用程度会大大降低,包括它的合并,分立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企业不诚信地履行纳税义务,还要付出额外的税收成本,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同时,企业依法纳税,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市场,使企业因此不断壮大发展,鸿路集团从小到大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来考虑,也应当提高自身的纳税意识。
依法诚信纳税与企业实现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常言道:“商无信而不兴”,“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失去了信用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之林中立足。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市场,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诚信纳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奋斗目标。税收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税收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开展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税收宣传,体现了税收工作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依法诚信纳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经济是税收的根本,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依法诚信纳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互为统一,相互促进。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然要求税务部门依法治税,要求全体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以促进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持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依法诚信纳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约束税务机关以及纳税人的涉税行为,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税收工作中的集中反映,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在经济生活中的生动体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通过“仁”来谈“诚”,把诚信这一道德观念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讲“诚”重“信”在华夏子孙的社会生活中,就一直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道德观要求公民必须诚信纳税,公民是否诚信纳税是衡量其道德品质的标尺。税收是维系国家和企业的重要纽带,国家财政主要靠企业的税收,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用于满足国家职能的经济要求,更好地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此,我们深入开展依法诚信纳税的宣传,有利于税务部门坚持依法治税,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优质服务的关系,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有利于增强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诚信纳税光荣”的社会氛围。
税收是国家的血脉,依法纳税就是爱国,这和努力工作一样,也是对国家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贡献。企业自觉地依照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依法经营、守法致富的同时,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纳税义务,把依法纳税和守法经营紧密联系起来,真正确立纳税就是爱国的道德观和纳税观,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信用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可以想像,一个不诚信纳税、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一个不诚信的人一样,最后都是没有合作伙伴的,其成长与壮大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依法诚信纳税,强化税务机关自身建设
提倡诚信纳税,也有利于改进税收工作,促进税收执法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提倡和实现诚信纳税,仅靠纳税人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为实现诚信纳税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作为征税主体的税务机关,要规范纳税服务,做到文明执法;要诚信地履行对纳税人的承诺,为纳税人诚信履行纳税义务创造条件,不断提高税收服务水平。同时要做到公平执法,使诚信纳税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偷、逃、骗税者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国家依法征税。
【关键词】非公经济 城镇化 关系
非公经济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为建设资金和就业提供物质保障,它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城镇化的建设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非公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城镇化建设的脚步。
一、非公经济
非公经济是除公有制经济之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非公经济包含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经济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它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来源,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二、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用城市代替乡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城镇化以城市化理论为基础,更加突出了城市化的发展途径。城镇化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城市化由工业化带动理论,工业化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但是我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在现有的工业水平上,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非公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关系
(一)非公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首选。
简单来说,城镇化就是人口自用流动和聚集的过程。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步伐就应该加快人口、资源、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商业交换是加快流动的主要方式,随着自由经济的活跃,非公经济拥有更加明显的优势。非公经济是我国税收和就业机会的主要来源,非公企业创造了我国一半的税收,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的一半。
通常有三类人能在城镇中稳定下来,第一种是在城镇中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以业主的身份稳定下来;第二种是在城镇中找到了稳定工作的人,定居城镇;第三种是在乡村创办了非公有制的现代化农业。由此可知,非公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首选。但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为更好发展非公经济应该高度重视以下方面。
1.营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
有些部门从城镇化建设中谋取利益,甚至抬高地价。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提出城镇化建设方针,本着促进的初衷,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却起到了阻碍作用。投资经营环境是非公企业生存发展基础,它能保证非公经济的稳定发展。
2.增强农村信用社作用,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
城镇的非公企业中中小企业居多,由于规模较小,能力有限,资金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应该加大对其的投资和融资力度,增强乡镇中的主要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作用。一些贫困地区中存在存款大于贷款金额,贷款贷不出去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同时实现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化,有效缓解城镇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促进城镇非公经济的发展。
3.充分发挥工商联的作用
工商联协助政府机关管理非公经济,是党和非公人士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它在非公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工商联的基层组织乡镇商会和同业公会等在投资融资、技术传播、信息交流、管理沟通和行业培育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4.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据相关调查,特色产品是地区的一大亮点,不但能成为全国单项冠军,吸引眼球,还能创造数亿甚至是数十亿的价值。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全面计划,打造特色产品。
(二)城镇化加快了非公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而城镇化的发展加大了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社会财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城镇化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加快了民主发展进程,从而加快了社会发展脚步,缩短了现代化发展进程。城镇化的发展有效地聚集了人口、资金和技术,为工商业的成产经营节约了一定的投资成本,为工商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投资、销售环境。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人员、资金和技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这有利于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的交易市场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非公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相互促进。
注重经济的弹性增长、强化竞争、追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非公经济是推动城镇发展的动力源泉,通常城镇依靠市场经济得以建立。而城镇化建设中会吸引大量的人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能够推动非公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地区、县级市已经形成自己非公经济发展体系,这些体系以当地城市为资源聚集地,自由流动程度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的经济规划、政策左右经济资源的循环。因此,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四、结语
为保证城镇化建设的稳步进行,国家应该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外资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为非公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透明度销售市场,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和工商联组织的作用。增强信用管理能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促进非公经济和城镇化的共同进步,最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江,王斌,申丽娟.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03).
关键词: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耦合
中图分类号:F3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30-0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及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水土保持产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种生态和产业的双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系统论和协同学的角度来讲,二者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为此,本文定量研究了两者的耦合程度,首先选取能反映各系统主要特征和状况的指标,然后通过一些数学方法,用所选取的指标数据计算各系统的得分情况,最后根据得分情况来判断系统间的耦合程度和协调发展度。
一、数据的来源及处理(一)指标的选取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水土保持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两个系统各自的内涵和特征,确定的指标如表1所示。由于对水土保持进行衡量的指标较难获取,我们选择了7个能直接或间接反映水土保持情况的指标,这7个指标能较动态地反映水土保持、特别是水土保持治理的总体状况。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涉及的面较广,我们选取了14个指标来综合地反映甘肃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数据的标准化
选取1990―2007年各指标的数据。考虑到原始数据间量纲不同且指标间数据量级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使用上述指标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处
理,使每个指标介于[0,1]之间。考虑到每个指标对系统的影响存在差异,有些指标数值越大,系统发展程度越好,有些则是指标数值越小,系统发展程度越好,前者即是所谓的正作用指标,后者则是负作用指标。对于正作用指标,其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一)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在计算各系统间的耦合程度之前,要得出各年各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一般可以根据下式计算:
Ui=∑mi=1Wi×Pi
式中Ui为某一系统综合评价指数,Pi为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Wi为各指标的权重值。
(二)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从上式可以看出,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取决于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和指标权重值,评价指标权重值反映了评价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将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价指数的大小。目前,有关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主成分分析法等。前两种方法都需要请专家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阅历给出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主成分分析法则是通过对现实数据资料的分析,通过降维的方法,把多个复杂的因素归一为几个主要因素(主成分或主因子),原则上,提取的主成分应该保证累计贡献率在85%以上。而这几个主要因素可以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因素所表示的信息,并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然后通过求出的主成分载荷矩阵,利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可以求出因子载荷矩阵。再利用原始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与每一列因子载荷向量建立回归方程,可求出各个系数主成分分量贡献值,根据其与对应方差贡献的组合,便可以求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影响指标的权重,能够客观地确定权重值大小,可以避免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的主观随意性缺点,因此是系统综合评价的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三)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评价指数的计算
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采取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1且主成分累积贡献率≥85%提出公因子。甘肃水土保持有一个公因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三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6.12%和96.11%,说明提取两个主成分能够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用最大方程旋转法(Varimax)进行甘肃水土保持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子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用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然后用第一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上其所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所提取两个主成分的两个贡献率之和,然后加上第二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上其所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所提取两个主成分的两个贡献率之和,便得到各指标的总系数,将这些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便是各指标的权重值。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乘以权重之和就得到总和评价指数。表2列出了1990―2007年甘肃省水土保持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
从上表可以看出,根据我们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而言,1990年以来,甘肃省水土保持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相比较而言,水土保持指数的增长较为稳定,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增长则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性,一些年份甚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主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多地受到粮食价格、政府政策、宏观经济形势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从而使得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从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也出现了大幅度增加;亚洲经济危机之后,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得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也出现了减小;近几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大量出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又出现了快速增长。
三、甘肃省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耦合评价
(一)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耦合评价的度量标准
据耦合机制评价的度量标准,我们将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度量标准分为发展级别作发展基本类型标准。对指数进行分级,水土保持级别标准是根据指数得分,把0~1之间划分为4个层次:0~0.25为低级发展类,0.25~0.5为初级发展类,0.5~0.75为中等发展类,0.75~1为高级发展类。发展基本类型根据指数f(X)和g(Y)的对比关系,以f(X)=g(Y)为基准,f(X)<g(Y)为水土保持滞后型,f(X)>g(Y)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型。
依据上述度量标准,我们可以对甘肃省1990―2007年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情况进行评价,具体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甘肃省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根据我们的评价指标,在1995年之前,水土保持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由于政府对水土保持的投入不断加大,水土保持系统的得分迅速增加,而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水土保持系统的得分超过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得分,出现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水土保持的情况;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大量惠农政策的出台实施,“新农村”建设在各地深入开展,二者的差距开始缩小,甚至在2006年之后出现了水土保持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二)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
关于水土保持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C=f(X)g(Y)f(X)+g(Y)22k
式中C为水土保持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一般2≤k≤5;f(X)为水土保持综合评价指数,g(Y)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显然,协调度C的取值在0~1之间,最大值亦即最佳协调状态;反之,C越小,越不协调。
协调度反映的只是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状况,而对整个区域而言,却难以反映出区域的整体发展实力情况,即本区域是处于高水平协调发展,还是低水平协调发展。为此,我们还需要采用协调发展度这一指标来度量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其计算公式为:
D=C×T
T=αf(X)+βg(Y)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C为协调度;T为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了两者的整体效益与水平,α、β为待定权数,我们认为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故α、β的取值相同,均设定为0.5。协调发展度D综合了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C以及两者所处的发展层次T,而且协调发展度D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因此协调发展度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更广的适用范围。
我们可以按照协调度的大小来判断系统间的耦合程度。根据黄海峰(2006)的研究,协调度可以划分为八个等级(表4)。
根据表6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90―2007甘肃省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程度在不断提高,显示出了甘肃省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运动轨迹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相似性。而以D表征的甘肃省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关系说明在1995年前,水土保持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伴随着国家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的加大、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开展,水土保持的水平不断提高,转而表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日益提高。而2006年之后的数据则表明甘肃省的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类型已经属于“优质协调水土保持滞后型”。虽然C、D得分存在差异,表现在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上有不同程度的特征,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来实现共同发展。尽管甘肃省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仍是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的:在水土保持滞后时,我们可以采取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封山育林等措施,这样不仅能提高耦合度,而且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当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时,我们则需要增加对涉农的财政投入,实行更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从而避免陷入所谓的“贫困――人口增加――环境恶化”(PPE)怪圈。
基金项目:甘肃省水利厅2009年度重要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杨士弘.城市生态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强.产业结构效益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研究――以济南市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黄海峰.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GIS技术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5]方创琳等.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M].商务印书馆,2004.
[6]黄金川等.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