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心理素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综艺主持中心理素质的表现
心理素质对节目主持人到底有多重要?在《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汇编》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心理素质是基础,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是保证”,把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成节目主持人成功完成其职能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无论你具有多么强的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如果心理素质不过关,也不可能胜任这项工作。
心理素质或隐或显地影响着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从理论上说,心理素质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能力,而人在心理活动中所具有的特征性现象又称为心理现象。主持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客观地反映了主持人心理活动的能力,因此,也成为主持人心理素质高低的评价标准。
主持人节目驾驭中的创造性思维。驾驭节目、引领节目进程是主持人在综艺晚会中的基本职能,主要表现为控场能力。有人说控场能力是综艺节目主持人主持艺术的核心。一般来说,综艺晚会中的控场可以分为“常规控场”和“应变控场”两种。前者主要指主持人能完整准确地驾驭晚会进程,串联节目内容;后者主要是指主持人能够灵活机敏、迅速得体地处理突发事件,保证节目顺利进行。无论是“常规控场”还是“应变控场”,都与一种心理素质相关,那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应变能力是主持人创造性思维在节目中的具体表现。应变能力在主持过程中一般可以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能够理解节目宗旨,了解导演意图,快速弥补场上的各种疏漏;思维的流畅性――发散,能够一气呵成,不受各种干扰,完成串联、开场、访问等各种主持环节;思维的独特性――独创,特别体现在当场上出现突发事件时,能够不动声色地调动语言,机智地化解矛盾和危机,形成良好的节目气氛。
主持人形象塑造中的自信心培养。自信心是成功主持节目的重要前提。主持人在镜头前保持与观众交流的强烈愿望,使主持人在节目中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主持人在与嘉宾交流时会处于主动状态,呈现出积极交流,有表达和了解别人的愿望;在主持串联时充满自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调动场上的气氛,使综艺晚会呈现出意料之外的状态,这种出于导演预料之外的成功常常是主持人获得观众认可和导演信任的重要因素。自信心源于对自己主持能力肯定的积极心理暗示,也源于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而这种职业信任源于有备而来的自信心。所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充分的案头工作,对节目的主题、内容、串联形式、流程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主持时才能镇定自若、收放自如。
主持人语言表达中的情绪智力因素。一个人的成功,情绪智力的因素十分重要。它被称为情商,简称IQ,是指个体监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作为综艺节目主旨与风格的体现者和代表者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可以用“现场的导演”来描述。他们要把容纳多种艺术形式、多重时空语境的综艺节目串联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完成场景转换,体现编导意图,灵活应变以保障节目安全顺畅播出,可以说任务非常艰巨。有了主持人现场的组织和串联,才能产生观众与节目、场内与场外的情感互动、情感共鸣。
综艺主持时心理障碍的成因
隐性的自卑心理。主持人在舞台上光鲜靓丽、风光无限,实际上,在主持过程中因为内心自卑导致心理紧张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某件衣服和整个晚会的现场不太协调,与某位明星大腕同台,或者导演在导播时的不当语气、手势、眼神都可能让主持人压力倍增。由于心理自卑,主持人往往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不知道自己如何找到激情,对于晚会现场的控制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更不要谈什么随机应变了。而如果开场的主持一切都很顺的话,主持人就容易达到妙语连珠、收放自如的境界,也常常会创造出一些主持的奇迹。
主持时的过度紧张。由于过度紧张,主持人会全身反应失常,心跳加速,气息上提,口干舌燥,双腿颤抖。这种情况几乎每一个主持人在从业初期都有过,而综艺节目主持人感觉最甚。
基本功不过硬引起的心理障碍。主持人如果对自己某一方面的业务能力缺乏自信,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加重主持负担。
得失心造成的心理障碍。因为私心杂念多,怕丢面子,主持时心里很紧张,完全不顾对节目的处理和安排,也会使主持人的主持水平下降。
综艺主持人心理素质培养
应注意的问题
强化积累,做好知识储备。我在主持《加油!东方天使》的比赛时,导演希望让评委多阐述,而主持人应把语言凝练到最少、最精。记得有一组选手在才艺展示之后,评委对她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她们三个人有的跳的是印度的肚皮舞,要把肚子露在外面;有的跳的是东北的秧歌,穿着小棉袄。因此,我在评委点评后说:“她们三个中有的穿的有点少,有的穿着小棉袄,但好像也反映了她们此刻的心情――有的比着比着轻松了不少,有的还在慢慢地寻找感觉。希望她们发挥得越来越好!”这样的语言既活跃了现场的气氛,又顺便把这一组三人的表现和心态总结了一下。在第二组的选手表演之后,有一位选手被淘汰,在选手即将离开舞台的时候,我是这样说的:“东方天使展翅飞,多才多艺尽发挥。哪怕输了不气馁,为了梦想朝前追!”看似安慰选手的几句简单的打油诗,却是做了一定的前期准备。再比如,一位选手在演唱《明月几时有》之后,评委问选手“你知道这首歌词是谁写的吗?”选手答“苏轼”;评委又问:“你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写给谁的吗?”选手摇了摇头,把目光投向了我,向我发出了求救信号。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是评委即兴出的题,并不影响选手的成绩,于是我顺势接了过来,说:“其实这首歌啊,是东坡先生写给自己的弟弟苏辙以表思念之情的。”选手顿悟,说“我还一直以为这是首爱情歌曲呢!”评委紧接着说:“所以啊,你刚才演绎的时候,处理得有点欠妥,下次注意啊!”这个小插曲也可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有所收获。然而这个临时冒出的问题也提醒了我,其实每个人都有盲区,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让自己的盲区少一些,才能做一个有文化的主持人。如果说,作为一名主持人,有的时候需要“现学现卖”的话,那我更愿意长期地积累、定期地阅读,让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游刃有余、画龙点睛,甚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培养良好的性格,学会用幽默轻松化解危机,并学会掌握快速应对技巧。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影响到他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思维的角度和方向。性格内向的人,可能会中规中矩,按照编导的提纲、嘉宾的思路和预定的方案进行节目流程;而性格开朗的人,可能会抓住现场即兴的“点”延伸,临时改变策略,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反应。性格内向的人,可能不善于追问或反问,不善于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性格外向的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会善于发现嘉宾的“兴奋点”,继而扬长避短地挖掘新鲜的、有价值的、能让人记忆深刻的素材和故事。我在主持《财富杭州》采访盘石的老总田宁的时候,得知他的父亲也在现场。我就来到他父亲身边,说:“叔叔您好,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成长、成熟、成功,您还有啥希望要对儿子说啊?”爸爸很朴实,说:“呵呵,就是希望啊,他赶紧给我生个小孙子!前两年还说要等奥运的时候,这奥运都开完了,还没啥动静哩。”我紧接着说:“叔叔,您别急,等田总把手头的事忙完,就一定满足您的要求。他也没说清楚,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伦敦’奥运会啊,真是的,怪他怪他……”现场一片笑声,嘉宾和父亲也乐得不行。
所以,平日里应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知足但不满足。带着感恩的心,总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好;带着不满足的上进心,才会让自己永远像海绵一样。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努力学习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发展观。(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
栏目责编:曾鸣
参考资料:
关键词: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10-01
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体会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的教育。心理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培养其它素质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研究,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进行备课和教学。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将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那么,怎样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呢?
1 利用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投其所好,组织好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 巧设实验,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部好戏,往往拉开序幕就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开好头,就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尽可能用“新、奇、惊”的物理实验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升华与凝华”一节给学生演示“人造雪景”的实验,既让气态奈在枯枝上凝华,结成雪花状的图案,让学生觉得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也能看到雪景,觉得惊奇、新鲜,然后顺势引入新课。在讲“二力平衡”时,用一根透明不显眼的胶线,一端拴在茶杯柄上,另一端拴在教师手指上,在讲课前,故意“不小心”让茶杯从手中落下,学生满以为茶杯落地被打破,发出“啊”的惊讶声,但结果却是茶怀在空中荡了几下就静止了,针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设疑,引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二力平衡”。这些出乎学生意料的惊奇现象,在瞬间可刺激学生大脑,对实验产生深刻的印象。像这样“新鲜、新奇”的物理现象一定会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1.2 改进实验,培养兴趣
物理学中的许多规律来源于实验,因此,物理课堂上不仅要多做实验,而且要进一步改进实验。中学生有“好动”的特性,可在“动”字上下功夫。如:教师演示实验,尽可能改为学生演示或变为课堂上分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演示教材上的实验,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改进物理实验。在学习平面镜成像一节时,我改进了一个演示实验:在玻璃板前方点燃一只蜡烛,后面放一个烧杯,当向烧杯中倒水,出现了蜡烛在水中燃烧的新奇现象,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讲“摩擦起电”一节,学生对“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电了”这一结论困惑不解,针对这一问题,可用悬挂的羽毛靠近感应起电机的金属球,金属球产生火花放电,自然就说明金属球带电,吸引了羽毛,从而验证了上面的结论,也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团。
1.3 自制教具,提高兴趣
根据“有趣―兴趣―志趣”的规律,教师可采用自制教具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利用火柴盒,可指导学生制作“小孔成像”或远近可调的“小照相机”。首先让学生将火柴盒做成暗箱,在火柴盒黑色一侧开一个1~1.5毫米的小孔,再将火柴盒的抽屉正面、侧面糊严,一端去掉堵头,糊上一层薄白纸,另一端割开,当成小拉手。这样一个屏幕远近可调的小照相机就制成了。它既可作小孔成像实验,又可当照相机使用。这种既不花钱制作又简单的实验很受学生的欢迎。
又如开展课外自制喷泉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将装有半瓶水的烧瓶加热至沸腾,用带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细玻璃管口用有弹簧夹的橡皮管塞紧,再将烧瓶倒置在铁架台上,向烧瓶上泼冷水,将橡皮管伸入有色液体中并取下夹子,此时有色液体迅速沿玻璃管上升,在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了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更调动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 利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如果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爱好,没有情感,那他们的学习始终是被动的。
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情感呢?首先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扎实的专业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良好的印象,赢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还应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广泛的爱好,良好的气质、品德等个性心理素质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对教师产生好感。这种好感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情感。同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对教师的情,以教师对物理的爱好,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对物理教学的认真负责的态度,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去感染学生,并以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去影响他们,使其对老师的情感潜移默化到对物理的情感,从而爱上物理学科。学生对物理课光有情感和兴趣还不够,因为每个学生学习方法、智商、爱好不同,因而在学习中还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不同差异,对症下药。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调皮学生”,要晓之以理,加强在学习目的和思想行为上的帮助,平时要“严之以爱”。在学习、生活纪律中严格要求,同时处处关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到“严师出高徒的道理”。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转化为学生的自觉学习的心理动力。对待学习方法有问题的后进生,要“导之以法,助之以成”。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成绩不理想的根源。同时教他们如何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消化知识、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定理、定律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掌握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学习中缺乏信心和决心的后进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而应满腔热忱地关怀他们,在学习中“晓之以理,行之以励”,给他们讲述认真学习的道理,利用中外科学家艰苦奋斗,执着追求科学知识的典型事迹,唤起他们学习的信心与决心。在平时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们,以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及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去影响、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抽课余时间主动找他们谈心,谈自己读书时的心得,特别是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自己内心的体会,感想及其处理方法。总之,通过谈生活、学习、理想、谈人生等等进行“动之以情”的帮助,使他们体会到温暖,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学习的信心和毅力,增强自觉学习的动力。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一、进行自主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力就越低。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素质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遇事多和学生商量,保护和激励他们自尊自爱,创造条件让学生当家作主,甚至有的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上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时,从编剧本、找服装道具到编排,我把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只是对他们的剧本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由大家讨论、修改。结果,学生们在表演时,把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入吐蕃并受到热烈欢迎以及文成公主促进藏汉友好的历史情景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受师生的好评。这样做,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得到了学习体验,观看的学生也深受启发和鼓舞。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二、进行志向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教育学研究认为,青少年不可以没有正确的志向。志向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是他们奋斗的目标,从目前来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如用“名人效应”来激励学生: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我介绍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最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仪器的张衡;学习《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向学生介绍不盲从古训、勇于创新、刻苦专研,经过27个春秋写出了《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使学生能以他们为榜样,坚信“有志者事竟成,难得苦登攀”。还可以介绍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为治理洪水,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产生学习动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三、进行合作教育,培养和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应表现为关系融洽、和谐、反应适度,因此具有和谐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1.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情绪饱满、热情,教态亲切,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
2.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如在讲《辉煌的隋唐文化》时,我刚说出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有的学生就在座位上说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字,更有的学生背起了他们的诗。虽然课堂纪律有点乱,但我并没有生气,而是趁机说:“咱们比比谁背的唐诗多。”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这种融洽、和谐的双边关系,不但使他们感受到了文史不分家,而且对历史课的学习更有了兴趣。 转贴于
3.多表扬、多鼓励,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抓住一切机会使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周围同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在小组讨论时,我对那些性格过于内向、事事总是“心中有数”的学生,对于那些唯恐说错让人耻笑的学生,甚至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学生,总是耐心地鼓励、帮助,使他们认识到发言的机会是人人平等的,不光是那些优等生的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终于使那些学生加入了小组讨论的行列。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浅显的、具体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一方面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通过回答问题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和赞扬,给他们提供了感受成功的机会。我在总结时说:“你们今天讨论成功的原因是大家通力合作、团结互助的结果,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自信、互相尊重、民主和谐、互相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不能总是处于压力之下,但又必须有承受挫折和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日后激烈的竞争。这对在赞誉声中成长的优等生来说,更为重要。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题目: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研究
摘要: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主要由职业素养、科研精神、处事原则、聪慧品质等要素构成。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可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总结原因,思考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路径。这不仅需要社会各方面以及学校方面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教师个人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以便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路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激发、服务的作用,其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甚至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特性。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人心理期望反映到教学过程的外在表现,即教学过程中,通过其心理暗示对学生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影响,这种心理活动及变化是教师个性特征所呈现给人们的感知表现。大量的案例表明,教师心理素质常规下都对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起积极向上的作用。只有极少数教师心理存在缺陷,但仍奋斗在工作岗位上,这使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成为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否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探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十分必要。
一、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主要构成
1.职业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教书是指传授知识,育人是指教师以身作则来引导学生的品行。因此,职业素养十分重要。特别是大学教师,面对的都是大学生,其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等正在形成时期,教师的尊重、理解、表扬、启发、鼓励等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热情向上,师德要突出,以此符合教书育人的特征。
2.科研精神大学教师在学术研究上要具有代表性,能够拿出钻研精神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与教师一起洞察规律,探究内涵,积极创新和探索。学科骨干要有自己的见解,对待研究领域的观点要头脑清醒,加强反思,不会跟风就市。此外,要有恒心和毅力,有历史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大学教师能不断走向科研的巅峰。
3.处事原则优秀的教师在处理事务上要随和可亲,但要保留自己的见解,具有独立科研和攻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新,不畏困难,心绪沉稳,耐心研究教学和项目。
4.聪慧品质优秀的教师能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在交际、教学、沟通和处理事务上表现出较强的理智和控制能力,给人的感知是聪慧、灵活。这种聪慧品质对教师的业绩、研究成果等具有较大的作用,是在工作中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与合作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形成和谐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
5.其他素质构成优秀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除上述特征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研究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黄汉城摘要: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主要由职业素养、科研精神、处事原则、聪慧品质等要素构成。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可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总结原因,思考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路径。这不仅需要社会各方面以及学校方面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教师个人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以便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社会信誉、脚踏实地的工作方式、与人交际的人格魅力等。这些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优秀的教师心胸要开阔,做事要诚恳,研究要踏实,教学要诚实。这些心理品质的养成需要不断地培养、暗示和实践才能形成。这些品质共同作用于教师身上,会对其思想、行为、心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使教师能够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教学亲和力,与学生构建和谐的朋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沟通,引导学生不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优秀的大学教师要能掌握教学气氛,以优化的品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和教育学生,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化,促进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成果分享与转化。
二、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1.可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
当前教育是以国家整体素质教育为主,创新教育为辅,为提升国家整体文化素质服务。这对大学教师的能力和品质提出更大的要求,需要教师认清形势,以国家发展为己任,不断完善自我,锤炼出优质的心理健康素质,以此胜任自己的工作,承担起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任。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健全教师人格和品行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教育水平、管理水平、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与学生有着密切的接触。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以教促进育,以育带教。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利用自身的品行、心理素质、行为举止等对学生的人格、人品、能力、气质等进行不断地熏陶和感染,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行为言谈举止无不体现教育的修身养性特性。教师与学生长期以来形成良好的关系网,在这张无形的关系网中,教师的人格感召力是巨大的。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在学生人格形成时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良性发展。
3.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对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创新等要求较快地适应,以此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不断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会以教师的个人表现为标杆,无论个人修养、学术研究还是精神面貌、学习热情等都会得到提升。教师心理素质较高时,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激情较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越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越高。教师的创新思维越活跃,学生会有超出教师的创新表现。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无形的助力作用。
4.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做好学校管理工作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即是管理者,也具有管理者的特性。在人本论理念的支撑下,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在教育管理中有所体现。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对学校管理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好的建议,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关键所在。只有心理健康素质过硬,教师才能更好地协调管理措施与学生的矛盾,处理好各种关系,维护学校的利益,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适应不良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时,对家庭、工作、人际交往等因素的期望较高,与实际产生强大反差,会导致心理压力超出承受范围,导致产生适应性不良、烦躁不安、情绪激烈、学术研究力不从心等。适应能力的强弱标志着心理健康素质的成熟与否,是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得以区分的重要标尺。
2.职业行为不良教师正常的心理以教学为主,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学进行。
但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忽略教学的目的和责任,情绪难控,冲动,缺乏亲和力和教学耐心,常常因学生的表现不符合心理期望而显露粗暴的行为和言谈,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这种不良的职业行为往往与个人的婚姻、成长环境、工作环境、工作待遇达不到心理期望有重要关联。
3.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在人际交往上存在较大的障碍,常因计较个人得失、猜忌心强、无理争论等与同事、朋友、亲人无法构建稳固的人际关系,不但影响教学工作,还无法胜任管理者的主体责任,偏离教书育人的初衷。
4.人格缺陷教师一旦存在人格缺陷,就会产生焦虑、烦躁、抑郁、冲动、易激动等缺点,造成其心理不健康,无法完成教育任务,容易无视教学质量,嫉贤妒能。
5.职业倦怠教师存在心理不健康状态时,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情绪不稳定,易冲击和激动,很难把握住课堂节奏,课堂教学互动较少,教学质量不断下降,久而久之产生职业倦怠行为,上班懒散。这样教师会始终没有成就感,心理压力无法得到缓解。
四、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思路
1.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首先,从社会大环境背景下构建教师光荣、自豪、自信的心理氛围,尊重并理解教师教书育人所做的一切积极的努力。对教师的失败要不断鼓励,使其心理回到健康水平,激发其以更高的工作热情不断走向成功。
其次,国家要加大教育资本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满足其心理期望,缩小差距,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心理上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育事业。还可以利用待遇的高标准化吸纳教育精英,达到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目的。
最后,教师的职业支撑要来源于社会,社会的大力支持可以改变教师的心理期望,降低其对工作的压力程度,缓解个人情感、经济等压力。社会的关心能使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素质逐渐提升,以此满足社会期望和对人才的渴求。
2.学校方面的支持
首先,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和谐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学校要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和谐、轻松、灵活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加强沟通,理解和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建议,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其次,学校内的人际关系环境要加强,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和升华提供完善的协调机制,从客观上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公平。在主观上构建温暖亲和,团队合作,共进共退的关系,及时纠正心理偏差,和谐共处。
最后,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的扩充,使教师能够自我解读心理问题,帮助教师走出心理阴影和困惑。同时使教师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学校要构建心理支撑系统,聘请心理医生、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等进入校园,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不断改善。
3.教师个人的自我调节
第一,教师要对自己的心理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采取措施改变自我的不融合状态,该坚持的理论和观点可以坚持,但该认同的时候也要积极认同,才能融入周围的环境。在工作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亲和力和工作积极性,保持好的心态,以此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二,注重提升心理抗压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在工作上要严于律己,宽容待人;在情感上,要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在行为上,要为人师表,和谐对人。同时,运用对自己起作用的解压方式来进行自我疏导,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
第三,教师认清自己的价值,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正确定位自己在工作、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和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增强心理预见性,提高心理素质。这种自我定位有利于更好地排解心理困惑,调整好自己,积极向上地进行业务钻研。
第四,教师要将心理素质的重心放在业务能力的提升上,以能力带动心理期望的提升,不断满足心理的需求,自信、自豪、分享自己的成果,将不断转移注意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第五,心理要健康,首先身体要健康。教师要坚持进行身体锻炼,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充足的精力,才能对心理压力有更强的承受能力,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实现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晓丹。调控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6
[2]张伟英。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
[3]么娜,王颖,王志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现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
关键词:心理素质;量表;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07-02
一、引言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类别,其心理特点与普通大学生不完全相同,其健康水平与普通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适时编制、修订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工具就非常实用、重要。从心理健康的定义来看,涉及的标准非常广泛,至今没有统一的外延和内涵,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差异性大多源于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连续状态,而不止健康与非健康这两个方面的极端存在。因此在对心理健康进行表述时,如果对心理品质或者行为特征的侧重点稍有不同,便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再加上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就更加多样化了。心理健康定义的多样性,最直接的地表现在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上,这将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的编制和选择。笔者对现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目前主要有两种主流的心理测评取向。综观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综合评鉴的工具,使用频率最多的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这两种量表占七成;其他的有伯恩斯抑郁量表(BDC)、王极盛等编制的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等诊疗式量表,这些量表主要测量心理健康的消极方面(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另外一种心理测评取向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即现在非常流行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强调个体要拥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功能,如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自我接受、自主等。
本文在以上两种心理测评取向的基础上,试图采用一种更加中立的测评取向,因为心理健康是有层次性的,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人格健全三个方面是心理健康层次的主要表现。以上两种测评取向分别是在心理疾病和人格健全层面上对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但心理疾病状态是一种心理非常态,而健全人格是一种非常难以界定的状态,就如马斯洛提出的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又因为个体多样性以及心理现象的复杂性,提出健全人格的统一标准几乎是不可能,所以现有的各量表,就算是采用了相同的测量取向,其各量表的结构因子也千差万别。具有积极心理学测评取向的量表有:郑晓边(1997)的“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与陈会昌和李虹(1998)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郑晓边的量表包括6个因子:学习能力与动机、人际关系、生活态度、自我观念、自控力和情绪状态与稳定性。“恋爱和性烦恼”、“学习压力”、“健康和情绪障碍”、“社会适应”这四个分测验组成了陈会昌和李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本文试图在两种取向的中间层级“心理机能正常”层面来对心理健康水平做一个更大众、更常态的测评,避免是否有病的诊断式测量取向,也尽量区别于积极心理学的健全人格取向,因此本文采用了更加中立的心理素质一词。
从定义上来说,一系列相对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就是心理素质。张大均等人认为心理素质结构包含个性、认知和适应性这三个要素。其中个性要素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表现活动中,这种活动尽管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表现的具体执行,但是在对认知操作的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认知要素则表现在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中,这种活动直接参与了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执行以及操作,所以说它是构成心理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最后,适应性要素指的是一定的心理特质要素。基于以上心理素质概念的理论阐释,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结构进行了专门化研究,并编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量表》。
二、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构建与施测
1.开放式问卷调查。对30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①你认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哪些方面(越多越好);②请将你提到的心理素质分别归入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方面。
2.结构式访谈。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高职院校3位非心理学教师、2位心理学专业教师、4名心理学研究生、3位高职学生家长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考察高职院校教师和家长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认识和看法。
3.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构建。根据研究者初始理论依据,结合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结果,并参照张大均的心理素质结构划分,最终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确定为三个分量表,11个因子。分别是认知分量表,包括元认知和创造性2个因子;个性分量表,包括抱负、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乐观性5个因子;适应性分量表,包括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社会适应4个因子。
4.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编制。问卷题目的来源主要根据开放问卷和访谈结果以及参照其他心理素质测评量表编写出本研究使用的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预试题项。另请4名心理学研究生与5名高职学生对难以理解、存在歧义的其他表述方面的问题进行修改。每个因子下的题目不小于3道,该量表共包含35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
5.问卷施测。研究以团体施测的方式,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施测,共130名学生参加了测试,其中女生92人,男生38人。
三、量表的结构分析
1.项目分析。项目分析主要是考察题目鉴别力,鉴别力通过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每个题目上得分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来进行,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将相关系数小于0.2的题目予以删除,结果35道题目均符合要求。
2.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中,所以题目均符合要求,因此直接对量表各因子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11分因子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1.748%,元认知因子(4,1,3,2)载荷值为0.473~0.721;创造性因子(6,5,7)载荷值为0.553~0.592;抱负因子(8,11,9)载荷值为0.449~0.647;独立性因子(10,12,14)载荷值为0.425~0.541;自信心因子(13,15,16)载荷值为0.493~0.549;自制力因子(17,20,18)载荷值为0.473-0.518;乐观性因子(19,22,23)载荷值为0.502~0.603;情绪适应因子(21,25,24)载荷值为0.475~0.569;学习适应因子(26,33,28)载荷值为0.549~0.620;人际适应因子(31,35,27,29)载荷值为0.504~0.617;社会适应因子(30,32,34)载荷值为0.486~0.563.
3.信效度分析:①信度分析。本研究间隔一个月以后,考察了量表的重测信度并分析了总量表、各分量表以及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三个分量表和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均处在0.49~0.76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48~0.81的范围之间。②效度分析。量表的内容效度:在问卷编制过程中,请高职院校的有关教师、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及研究生对项目陈述进行专业审核,确保量表的内容效度;量表的结构效度: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法对量表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分量表主要拟合指数见表1。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整体拟合度满意,说明此量表具有较高的构念效度,可以用于今后的研究测评工作。
四、讨论
为确保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科学性,我们严格按照心理量表的编制程序:首先,结合已有的关于心理素质概念和结构的研究成果,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理论上初步构建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框架。其次,参照已有的心理素质测量问卷题目以及结合访谈和调查结果形成初始问卷,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对题目再次进行修订。最后,对初始问卷进行初测和重测,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检验。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其进行拟合度检验,拟合度较好,GFI、CFI和TLI的值也都大于0.90,RMSEA的值小于0.05,模型可以接受。除此之外,对量表的信效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考察,总量表由认知、个性、适应性三个分量表组成,共35个项目,各分量表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1.748%,三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0.74,各分量表之间的重测信度为0.68~0.76。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三个分量表的模型拟合指数均表现良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我们对于量表编制的整个过程也是严格按照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最终有效保证了该问卷编制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
参考文献:
[1]陈@之.心理测量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钢琴舞台演奏;表演心理素养;紧张心理
钢琴舞台演奏是演奏者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及个人心理素养的综合表现,从本质上来说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研究表明,演奏者需要面对环境及自身压力,在演奏过程中均难以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100%的程度,所以如何控制好来自外界的压力与提升舞台演奏质量息息相关。一些演奏者具有高超弹奏技能却无法在舞台上发挥出来,所以演奏者要提升现场表现水平就必须提升自己心理素养,从容面对舞台演奏的各种压力,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真实水平。
一、钢琴演奏心理素质问题
(一)钢琴演奏中可能发生的状况
钢琴演奏或比赛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演奏人员会有一些反常表现,例如心里忐忑、反应迟钝、肌肉紧张无法跟上节奏、手脚冰凉、呼吸急促等,甚至一些心理素质较差者在紧张环境下会晕倒。从现场来看不难发现一些心理素质较差者在舞台上会表现出不敢直视观众、面部紧张、弹奏开始前呼吸急促等不良情况,且未经过有效调整便开始弹奏,弹奏速度逐渐加快,并在慌乱中出现错音频发等状况,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情感及对节奏的掌控,一错再错,导致演奏完全偏离自己的节奏,更不用谈演奏过程中的感情把握,最后弹奏草草收场。一些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经常出现忘谱现象,原本烂熟于心的乐谱在演奏中突然出现断片现象,使得演奏者无法完成演奏。一些演奏者由于心理因素导致在比赛中出现不适应场地、比赛用琴等难以掌控的现象。
(二)钢琴舞台演奏者演奏心理分析
音乐会或比赛等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自身心理活动与其对乐谱熟悉程度及理解深度等存在一定关联,一些演奏者心理互动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演奏者对作品演奏欲望、感情的控制及表达、旋律拼接处理等。心理活动是一种不可见影响因素,虽然看不见却是关系演奏成败的重要因素。一些钢琴弹奏水平相当的演奏者在舞台上给人的表现却差了好几个档次,就因为演奏者无法掌控自己的心理,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无法发挥正常水准。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有意R提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保证舞台演奏的必要条件。
(三)导致演奏者心理障碍的原因
1.思绪混乱
演奏不同于日常练习,一些演奏者在日常练习过程中弹奏十分流畅、情感丰富,很少甚至不会出现弹错音、忘谱、中断等情况。一些人在上台前做好充分准备,上台后却仍旧出现各种问题。造成该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演奏者思绪混乱、经验不足或给自身施加较大压力导致自身心理情绪与正常演奏出现较大出入。不仅仅是初学者,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演奏人员也会出现该种情况。心理学研究表明,该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演奏者心理出现下意识抵制情绪,导致自己行为在不自觉中受到阻力。出现该种心理情况往往难以完成整场高质量演奏。
2.缺乏自信
演奏者只有先征服自己才能在舞台上征服评委和听众,因此必要的自信是演奏成功的关键所在。自信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胸怀和气度,还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认可,自信可提升勇气,是克服恐惧的关键所在。缺乏自信不仅仅是心理层面原因,还包括演奏者自己准备不充分,仅仅是在日常练习中记忆弹奏节奏及指法,并未将乐曲融入自己脑海中,属于机械性弹奏,难以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因此导致在演奏中极易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失误。
3.舞台表现经验不足
舞台表现不同于日常练习,舞台表现中会出现各种练习中不存在的因素。首先演奏者需要克服来自观众的压力,集万千目光于一身往往导致演奏者在经验不足情况下出现紧张或兴奋导致失常情况。其次舞台设施较之练习环境存在一定差别。舞台上灯光以及音响等会将演奏者本人行为表现及演奏琴声放大,演奏者被完全暴露于观众视野之下,让演奏者形成一种观众和评委利用“放大镜”形式找自己错误的观点。其次演奏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情况,演奏者在缺乏经验情况下不知如何面对并处理这些问题,例如演奏用琴与练习用琴不同导致自己无法适应,演奏过程中舞台下面有观众骚扰、舞台断电等均会造成演奏者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基于此,演奏者需要在登台前做好准备,并通过不断实践提升自己的舞台经验,从容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完成钢琴舞台演奏。
二、演奏者登台前准备
(一)技术准备
演奏者在舞台上如何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与其登台前技术准备息息相关。演奏者在登台前需做好弹奏曲目选取、读谱、练习各个环节的技术准备。
1.选择合适曲目
选择合适演奏曲目是钢琴演奏者能否有效发挥自身特长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舞台演奏效果重要途径。演奏者之所以会出现临场紧张等情况主要是对自己要演奏曲目缺乏了解。演奏者在演奏前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曲目,不可好高骛远,选取高难度作品并试图在舞台上超水平发挥。若演奏者演奏曲目无法达到自身水平和舞台表现熟练程度,会在其心理上出现暗示,认为自己会出错,并出现患得患失的心理,引起心理紧张。不否认一些演奏者在演奏时会出现超常发挥,但总体而言演奏者在舞台表现会不如日常练习,超常发挥也是建立在自身对曲目十分自信的基础上。因此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应该选择与自身水平接近甚至略低的曲目,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发挥出真实水平。
2.正确读谱及练习
经过严格选曲后还需做到对演奏曲目精读谱,根据乐谱确定其调性及速度,在此基础上首先对曲目有全方位认识。或许演奏者已经对曲目相当熟悉,因此选定曲目后会急于模仿及表现,该种情况极易导致乐曲原本节奏被打破。练习过程中需注意力度控制,应做到手耳并用,对音符、指法、分句、强弱等进行比对。此外在练习中不仅仅是简单进行强弱对比及速度变化等,还应加上一些情绪变化。
3.适度使用踏板
演奏过程中使用踏板可适当丰富演奏音色效果,延音踏板可使用在连奏地方,若需要进行柔和处理可使用弱音踏板。在练习中可适当增加踏板使用,注意手脚动作协调,对每个动作进行谨慎处理,并通过自己的耳朵判嗍欠裨擞煤侠怼
4.将乐谱熟悉于心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需要同步展开读谱,只有保证读谱和练习有效结合才能保证自己充分掌握演奏技巧,并形成一种非主观演奏习惯。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反复练习、脱稿练习等方式,加深曲目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让旋律萦绕在耳边。此外还需安排记忆特定的段落接口及键盘位置,如可做到以上练习便可将乐谱熟悉于心,对登台表现有重要帮助。
(二)人文素养的准备
钢琴表现需要演奏者将作曲家的乐谱以声音形式再传递给观众,在观众脑海中形成一种抽象乐谱,通过演奏赋予乐曲新的活力。基于此,演奏者只有和作品融为一体才能演奏出具有生命力的琴音。在演奏过程中不仅要求演奏者具有一定演奏技巧,还需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具备一定理解能力。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应该对琴谱了然于心,充分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用意。演奏者在演奏前应该充分了解作品内涵,这其中包含作品作者及其所在时代背景、个人创作风格、创作目的或意图等。以创作者角度看待作品的内涵,可最大限度将创作者情感进行还原,并掺加演奏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由此可见,演奏者不仅需要对作品在演奏技巧方面的理解,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作品背景的了解必不可少。
(三)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是钢琴演奏必不可少的环节。演奏者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练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放过一丝一毫,做到精益求精,且不可有侥幸心理。认真对待每次练习,将每个演奏环节烂熟于心,不仅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能,还提高自己演奏自信心。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有一点正常紧张状态,保持自己的呼吸、手指、肩部等部位有一定紧张感,保证自己的肌肉紧张度与实际演奏相接近。
三、提升钢琴演奏者的临场应变能力
(一)提高心理素质
演奏者在演奏前需做足心理功课,无论是对舞台演奏过程中的临场应变,还是经验总结,都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心理知识基础。弄清楚产生紧张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展开针对性训练。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对世界万物的客观反映主要建立于其脑海主观意识之中,主要包含对事物的认识、情感建立、深度意识等,这几个阶段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必然过程,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对实际演奏过程的感觉、对音乐的联想以及思维能力、情感表达、演奏难易等均与演奏者心理素质有一定关联。演奏者在演奏中若能做到将演奏看作是一种情感的抒发,通过钢琴向听众和评委表达自己内心情感,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不仅演奏者本身从演奏中获得能量,还会感染到听众,这种演奏过程会最大限度降低因为心里紧张而导致的各种失误。
演奏者通过学习心理基础知识可明确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助于形成针对性策略。演奏本身就是演奏者情感抒发与动作、脑力的有效结合。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可通过反复练习将对琴谱的记忆及演奏动作转化为肌肉记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不需通过思考便可将动作表达出来。因此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必须保持成熟的演奏心态,以充沛的精力及清晰的思绪进行演奏。演奏者学习心理基础知识后只要做到在紧张中保持清晰的思绪便可高质量完成舞台演奏。
(二)积累演奏经验
“实践出真知”是钢琴演奏的必然规律,通过实践不仅可提升演奏者对作品的熟悉度,提升演奏者的自信心,还可提升自己的乐感,在无意识情况下也能跟上节奏弹奏出美妙的音乐。此处所谓实践与练习存在一定差别,主要指的是演奏者在平常应多参加钢琴演奏活动,为自己创造实际演出机会,例如在聚会、酒吧、餐厅等场所可表现自己的弹奏能力,积累现场演奏经验,从听众处收集各种意见,将其转换为自己的演奏经验。通过参加各种钢琴比赛或钢琴等级考试并在有听众情况下展开演奏,可不断丰富演奏者钢琴演奏的经验,演奏者在不断实践中不仅演奏水平逐渐提升,个人应对突况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遇到问题不会手忙脚乱,为登上更大舞台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钢琴演奏不仅是技能体现,还是个人文化素养的直观流露。从音乐角度而言,演奏过程本身就是演奏者个人情感的外在流露,不同素养的人通过钢琴表达出来的情感必然存在一定差异。评委和听众在聆听演奏过程中个人体验也有所差异,因此如何通过个人演奏带动听众和评委的思绪与个人文化修养有重要联系。若演奏者可成功抓住听众及评委的心,让其沉醉于演奏中,对演奏过程有重要意义。演奏者通过不断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个人涵养及品味,有利于其更准确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并在演奏过程中与台下产生共鸣,有助于将突发事件出现概率降到最低。即使在演奏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会通过其强大心理素质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做出有效应对,保证演奏不出现中断等情况。
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及个人魅力
从性质上看,钢琴演奏可作为一种个人情感的载体,而高尚情操及个人魅力则是演奏的灵魂,在演奏过程中可从多各方面展示演奏者个人修养。演奏者若要通过演奏打动别人,首先自己得学会如何做人,懂得如何爱人,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懂得换位思考,懂得替别人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避免出现自我中心等问题。只有将钢琴演奏看作是情感表达和艺术行为才能真正从内心与钢琴演奏产生共鸣。演奏是技巧与情感的双向抒发,若缺少高尚道德情操及个人魅力,钢琴演奏往往只能停留于机械弹奏阶段,无法达到更高境界,在演奏中也难以通过情感等与听众产生共鸣,单纯地弹奏极易因为现场环境以及个人心理原因出现各种问题。基于此,演奏者需培养自身道德情操、加深自己对万物的理解、提升个人魅力、从正确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并将做人与钢琴演奏联系在一起,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 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47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做到正确认识自己、独立自主、不断创新、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这恰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目标相吻合。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配备心理学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咨询来进行,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的矫正上,这种问题取向的模式,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只能覆盖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无法满足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无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尝试建立全员参与的教育辅导模式,让更广大的师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
1 心灵体操――心理素质拓展
“90后”是更为纯粹的独生子女,他们特立独行、追求个性、勇于挑战,但大多数人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不足,因此,在开学初我们就为新生们打造一套别致的心理健康大餐: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跟踪。通过设计多元排队、信任背摔、盲目障碍、坐地起身、解开千千结等团体性质的素质拓展游戏,让学生们迅速融入到新的班集体, 建立新的人际网络,并结合学生在游戏中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普查的得分情况进行后续跟踪,提供及时的辅导和指引,帮助其缓解压力,装换角色,调整状态。
一位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新生这样说到:“今天的活动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另一面,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对于自己的团队都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
2 心灵感悟――心理情景剧
在心理课和主题班会上,由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真实再现了高中生的学习生活,题材有展现同学间嫉妒心理的,有反映和家长发生冲突的,有体现宿舍人际关系的,还有呈现师生矛盾的,也有备受关注的青春期恋情等,情景剧进行时,表演同学和观看学生随时进行互动参与,通过体验式的分享,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思考,并促使自己将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终改善自我、创造自我,获得心理的成长。
心理情景剧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发现、思考及解决自身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心理剧在全校的试行,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还给有类似心理困惑的同学莫大的鼓励和震动,看完心理剧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感受,化解心理疑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3 心灵激荡――团体心理辅导
通过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拓展训练、心理情景剧以及平时生活中的表现,我们总结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中出现的共性困惑和集中需求,利用心理选修课的时间,分专题进行如学习适应、亲子关系、同伴交往、异往、应对挫折、自信心培养、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团体心理辅导。
在团体辅导中,学生们互相交流共同遇到的问题,通过彼此间的交换意见,分享他人的有益经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团体方式的活动,既增强了个人素质和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提高了团体的协作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团体辅导在对等的时间里,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进一步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和作用。
4 心灵驿站――班级心理委员
在高一年级实行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每班选取男、女生各一名。心理委员本身的选拔条件是要为人乐观开朗,心理状态良好,善于与人沟通,有爱心,乐于助人。他们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协助老师开展团体辅导、拓展训练和心理咨询,同时又随时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态,组织同学填写心理状态晴雨表和心语手册,并及时向班主任或心理老师反映班级同学的心理动向和突发的心理事件,配合学校进行危机事件的干预,将心理关怀的触角伸向校园的每个角落。
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化解学生日常矛盾、学习烦恼等轻度心理困惑时比家长、老师的劝说更为容易和有效,个别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也能被尽早的发展,心理健康意识的宣传也更迅速而实效,在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5 心灵导航――心理工作坊
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过程中,渗透到学校管理的环节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师”的任务,为此我们在班主任培训和年级组会议中引入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和素质拓展训练,让广大教师在亲身体验下增加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增进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开通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会的时机,聘请专家开设心理讲堂,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自身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关键词】心理压力来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81-01
一 高考心理压力的来源分析
笔者在总结高考成功的例子中发现,心理因素和平时知识储备同样重要。如果说夯实的知识储备是高考成功的硬件,那么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高考成功不可或缺的软件。考试压力主要来源于个人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考试本身、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以及考生信心不足三种因素。
高考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对考生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带来了巨大考验。作为一场选拔赛,高考自身便有难度,参加者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成败,同时,每位考生都带着家长教师的期望,这也必然增加了考生的压力。面对困难时,几乎每人都会有逃避的心态,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此便导致了考生信心不足,影响其水平的发挥。
二 高考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应考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以下某种或多种现象:一是焦虑。这种心理状态常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能集中,不仅影响着考试前的学习和备考,对应试效果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二是怯场。即考生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有些甚至表现为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三是消极。如果考生是被迫参加考试,或者认为目的达不到,或者在应考过程中预感成绩不好,都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动机缺乏强度和韧度,照样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最终弃考。四是易受干扰。在解答考题过程中,应考者要对所学知识经过回忆、联想、知识重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突然的外来“刺激”容易使“神经联系”中断,使原来已知“信息”难以“提取”,结果影响考试进行。五是心理机能衰退。高考是高强度脑力活动,加之不少家长对考生加压或考生自我加压,部分考生带着程度不同的神经衰弱进入考场,因此,不少考生会突然出现、书写痉挛或身体疲倦等现象,通常也称为“考试病”。
三 高考应考心理素质的应对策略
考场如战场,个人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考试的成绩。如何正确调控好应考心理呢?
1.提高考生的自信心
第一,正确对待考试成败。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学生在成功或失败时,首先考虑自身因素有利于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信心,使学习更加努力。第二,保优补缺,扬长避短,不能把自己过多的精力放在保优上,也不能完全放在补缺上。第三,对于较自卑的学生在拟定学习计划时要切合实际,以保证自己的学习从一开始就获得成功,增强自信心。第四,加强与外界的交流。通过与父母、教师、同学的积极交流,可以说出自己内心的苦恼,缓解压抑情绪,使心情开朗起来;还可以询求他们对自己学习的看法和评价,更快地了解自己;另外,相互商讨学习中的问题,交流心得,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经验,也会优化自己的学习环境。第五,适当发泄心中苦恼。当人无法调控自己压抑的情绪时,可采用适当的语言或行为来宣泄心中的烦恼,以求得内心的平衡。
2.消除过分的紧张情绪
过分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则会影响考生的复习效率和考试水平的发挥,需要采取积极的方法消除这种情绪。主要包括:按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尽量多回忆成功的事情和经历、多鼓励自己、不说打击自己的话等);创造和谐放松的家庭环境;采用体育锻炼、听音乐、唱歌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的神经(切不可使自己处于疲倦、劳累、厌倦的身心状态)。
3.克服怯场
可以采用心境调控或场面替换假设的方式克服怯场。例如,开考前多想自己成功考试的过程和感受,自己成功时那种心情愉悦、自我陶醉的情景和心境;多想想平时取得的成功、考试的好成绩及得到父母、教师、亲戚表扬时高兴的心情;多想想自己为高考所准备的重要内容,解答提纲、公式、定理、图表等,暗示自己所做的努力一定可以使自己通过高考;假设周围都是自己所熟悉的同学、教师;或者把紧张的考场想象成轻松愉快的场合,把紧张的情境转换成与同学交谈的情境,从而使自己能够轻松自如,以平常心进入考场,消除怯场情绪。
4.家长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家长要尽量不给孩子带来过多的压力,同时帮助其放宽心及做好考试所需的辅助工作。例如,加强考生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创造和谐、轻松、愉悦、安静的家庭氛围等。
参考文献
[1]王纪金.高考心理调适方法[J].青苹果,2011(5)
[2]刘小先.浅谈高考落榜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7(9)
[3]杨司佼.当你明天走进一考场——谈临考前的心理调适[J].科学之友,1997(6)
[4]彭熠.高考过后孩子心理需调适[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7(7)
[5]随艺.调整好心态,助高考超常发挥[J].中学课程资源,2007(4)
关键词:大学生;成才;心理健康;形成和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早日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培养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已成为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成才也有着重大影响。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大学生要成人、成才、成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基础。成人重在德育,有了心理健康的基础,他们才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明德尚美、遵纪守法的人,一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发展的人。成才重在实践磨炼。心理健康能促使大学生刻苦学习,勇于探索,成为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成功重在艰苦奋斗。心理健康能使他们认识什么是成功以及怎样才能成功的问题,认识到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只有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反复的实践训练、方法训练和典型人物学习等多种方式,在成人、成才的基础上具备成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具备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能够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才能达到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保持能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进入了大学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生活、学习和社会关系等一切都要从有依靠到自己独立完成和建立。他们入学前对大学有各种浪漫的想象和幻想,在上大学后,由于庞大的知识量、信息量,新的学习方法的适应,使得学习同样紧张;加上严格的纪律,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已进入市场调节的轨道,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摔、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是继续升学还是工作,如何选挥领域、职业?考研的竞争也不亚于高考,考上了还好,万一考不上耽误了找工作怎么办;如果考上了某个工作机会也许会让别人抢去;研究生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吗?面对新形势下的这些问题,大学生只有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才能作出选摔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国家给当代大学生提供的一个施展才能的社会舞台,检验所学知识的试验场。可以这样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一个很好的过渡阶段。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这样写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们选择了参加西部计划,锻炼自己的才干,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己的时代责任感。通过一年的服务,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世人,我们成功地转型了!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开个人坚实的第一步!”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个性是指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影响而形成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特征。个性是指反映人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即能表现人的基本精神风貌的心理特征。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这是心理健康的结果,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成才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
专家声称,大学生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引起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以上所提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进行避免和有效引导势在必行。所以,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心理教师是大学心理咨询机构的主体,他们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可求助于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教师或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高校内建立心理咨询点,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医生,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的进行个别咨询。另外,也可以聘请心理专家作为学校的心理咨询顾问。一方面可以不定期请专家来校举行心理知识讲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家辅导增强心理辅导人员的业务水平。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并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把心理素质教育列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指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并把学生“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作为具体的规格要求。同时,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德育内容之一。学校应该严格按照大纲中的要求,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如利用校园的广播、网页、宣传栏或者通过开展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特别是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援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潜移默化、持久扎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4)建立大学生心理统一档案。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通过心理测量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在案,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且有利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翟宏,林增学,孟庆茂.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结构的实证
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林丰勋,孟庆茂.培养人事智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