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体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体育简称体育疗法,是一种针对预防和治疗某种慢性病、常见病的需要而进行某种专门设计的康复性体育锻炼。其主要目的是尽快提高和促进患者各种功能恢复,加快患者早日痊愈。医疗体育是将体育运动和医学辩证的结合,并应用于邻床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
1 医疗体育的发展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体育进行治疗的国家,两千多年前医用“导引”、“养生”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后又不断发展与提高,成为中国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就有了用舞蹈、导引、按摩治病的各种记载。《黄帝内经》中记述了由风、湿、寒等引起的肢体和关节酸痛和麻木的最好疗法是按摩;三国时期名医华佗退出的“五禽戏”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现代运动医学是从1953年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运动医学协会从小到大,从落后到现今,成为当前具有相当数量专业人员队伍、较大各级医疗和科研机构;并涉及体育、医药卫生、大专院校等系统的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运动医学体系。中国运动医学学会始建于1978年,目前已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很有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代表了中国运动医学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在体育专家和医学界专家的合作下,我国在使用医疗体育防治高血压、慢性冠心病、神经衰弱、糖尿病、颈椎病和肩周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医疗体育在国内外取得巨大的发展。除了治病,更重要的起到了健身、健美的作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治疗运动研究中心最近研究出了一套之道,这是专门为那些大腿或臀部过胖而困扰的人设计的,是一种以锻炼双腿为主的运动。方法是尽量活动大肌肉,例如大腿和臀部的肌肉,以增加热量的总燃烧量。健身运动对减轻体重固然重要,但还必须辅以其他梅花双腿的运动。这些辅助运动能令大腿肌肉变得结实,更有弹性,耳聪使双腿显得比较苗条,线条比较优美。
2 医疗体育的特点及作用
体育治疗方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2.1是一种主动疗法,要求参与者主动参加治疗过程,通过锻炼治疗疾病;
2.2是一种全身治疗,通过神经发射机制改善全身技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的目的;
2.3是一种自然疗法,利用人类固有的自然功能(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一般不受时间、地点、设备条件的限制。通常采用医疗体操、慢跑、散步、自行车、气功、太极拳和特制的运动器械(如拉力器、自动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气浴、水浴等为治疗手段。宜因人而异、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并配合药物或手术治疗和心理疏导。
医疗体育可以发挥治疗和预防两种效应,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事实上,坚持早起医疗体育的介入,可预防继发的发生,以及防止障碍的进一步恶化,这些都是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首先,要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得病后机体内引起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这样在应用体育治疗时,才能有的放矢。其次,医疗体育能提高情绪,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或抑制能力,加强神经系统对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技能调节。医疗体育还能恢复各个系统与器官形态,促使技能与形态的统一。
3 医疗体育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探析
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是社会化、终身化和生活化,这一潮流推动者体育人才的培养向复合型、创新型与适应型的方向不断发展。医疗体育在我国的起源早,但发展较慢且应用较为局限,主要在临床医学中开展,在高等体育院系的学习与开展十分薄弱。目前,体育院系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普遍存在注重技术,轻视理论的情况,尤其是对体育生物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意识淡漠,所以在进行体育指导过程中,无法科学地理解和执行体育的生物功能。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加强学生对医疗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一步掌握体医结合、医体渗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与适应面,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教师在开展理论与技术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传达医疗体育知识,指导学生如何针对当今慢性病人群增多和不同锻炼需求的人群,有的放矢开展锻炼,而不是单纯的进行某项技术的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开展医疗体操、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指导学生如何针对慢性病人群开展锻炼,把医疗体育的知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把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掌握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实施,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适宜个人的运动项目。强度、时间和频度;同时结合专业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病的康复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能够帮助指导患者树立现代健康观,促进身体康复。还要不断学习和提升,加强学习、钻研业务,为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学习新的知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高等院校应该配备医疗体育的专门人才和体育场地器材,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计划的落实。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从美国NBA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分析入手,简析美国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关键词: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NBA
1.美国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概述
美国作为一个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其社会保障体系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作过程中一直都秉行有针对性的保障原则,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与特点供应不同类型的保障产品供社会大众自主选择。在国家财政上对社会其社会保障体系予以大力支持的同时,要求社会经济主体(雇主与雇员)参入到保障经费的缴纳体系之中,形成政府与社会两者相结合的共同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美国在社会保障的管理与梳理过程中,将共性较强的保险类型进行集中式、连带式的统管理,而将特殊性更为突出的保障项目单独提出交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这些管理方法与特点都在美国的运动保障体系中有所体现。
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其中规定了美国职业运动员享有与社会成员一样享有的社会保障权力,为其职业运动员初步建立保障体系。除此之外,发达的保险业也进入到运动员的保障体系之中,成为重要一员。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量的体育保险公司,为不同体育项目与运动员,设计并提供了针对性而多样化的体育保险险种。从适合运动员个人的健康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养老保险到重大意外伤害的超额医疗保险。甚至是体育产业的相关保险也非常之多,如体育赛事巨灾医疗保险、财产损失责任保险、中小学生体育意外保险、集训营保险、大学体育保险等,同时还有针对体育专业人才的体育指导员和官员责任保险等。这些保险产品为美国的职业运动员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与服务,促进了美国体育事业的健康的、持续性的发展。同时,保障体系中严格的监督体系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规也为其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推动力。在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的同时,也有力地减轻了国家在体育伤害事故善后上的负担,缓解了社会的矛盾。
2.美国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的构成――以NBA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为例
NB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是世界上最为成熟的职业体育联盟之一,也是最能展现美国体育保障体系完善性的联盟之一。由于篮球运动激烈的身体对抗性和运动意外伤害的多发性,联盟更是从多方面构建运动员的伤害保障体系,以确保运动员在运动伤害发生之后即时赔善与延迟性善后的保证。职业运动员在进入到联盟时。联盟运营者将为运动员提供社会保障、伤残保障、养老保障等多方位的保障。NBA职业联盟为运动员提供的伤害保障体系主要是以市场化的商业保险为主,主要包括社会伤害医疗保险、伤残保险、责任保险以及养老保险。
2.1社会伤害医疗保险
社会伤害医疗保险是由美国政府以《社会保障法》为基准,为社会全体成员设立的包含残疾、医疗、健康与福利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职业运动员作为社会一员被纳入到该保障体系之中并由专门运动员保障体系机构进行管理运行。在该类保险中包含了运动员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险、意外保险、伤残保险、遗属补助等多种类型。社会伤害医疗保险是职业运动在政府社会保障体系中为其运动伤害、意外伤害等情况的出现时所给予的善后体系,保障了美国公民因意外伤害而导致正常收入丧失后的生活补给与救助,同时若运动员因体育活动受伤致残时可得到残疾津贴。
2.2商业性伤害保险
商业性伤害保险是专门针对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受到不可知的意外伤害、伤残事件的一种赔付保险。这些赔偿包括意外伤害的偿付性医疗费用,致残时支付部分或全部保险金,死亡时支付身故保险金,以及因意外伤害而造成的日常损失的津贴等。在NBA中,运动员因伤退赛、伤病治疗等都可通过医疗保险承担,其赔付金额由投保金额决定,而投保金额则由球队与运动员本身按其工资比例缴纳。此外,NBA还硬性规定每支球队为球队薪资最高的前五名球员购买短期劳动能力丧失险,以保障高水平运动员的意外伤病治疗,并减少明星球员伤停时给联盟带来的损失。
2.3商业性责任保险
商业责任险一般是由赛事主办方为赛事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来投保的赔付险,其中为运动员购买的意外人身伤害险(包括身故保险金、致残保险金、治疗费用补偿、日常津贴支出、复学费用支出等)的支出占其总支出的80%―90%。NBA赛事主办方通过购买该险种为因主办方疏忽而出现的球员人身或财产受到伤害的意外事件规避风险。随着现代比赛激烈程度的加深,该险种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
2.4商业性养老保险
商业性养老保险是职业运动为其退役后的老年生活投入的一份保障。美国对于职业运动员加入养老保险体系有着严格的要求,对运动员的年龄、服役期、缴纳会费额度等都有明确的实施细则。针对美国的四大职业联盟,也有不同的规定存在。在NBA中,联盟规定运动员需服役三年才可领取养老金,那些服役达十年的运动员,每月可领取1200美元养老金。当然,NBA联盟也一直致力于不断改善和提高退役球员养老金制度,提高退役运动员的待遇。
3.美国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的特点与启示
3.1保障体系全面化
在美国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内包含的险种种类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层、所有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生活、比赛中的各个方面,保险险种的多样化全方位覆盖了所有体育活动,囊括了商业体育保险和社会体育保险在内的几大板块,能直接针对体育运动的特点、职业运动员的需求开发、提供险种,真正满足了运动员在伤害保障上的需求。此外,在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中经营保障产品的经营主体也是多种多样,既有由政府牵头的非营利保险公司也有市场导向为主的营利性保险公司,既有专业经营体育保险的体育保险公司,也有兼营体育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通过多样类公司的参与为体育保险市场提供了新鲜的动力,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监督也能为市场竞争的秩序化提供标尺。
3.2运动员参保意识强
运动员作为伤害保障体系的受益者有强烈的参保意愿与意识,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伤害保障体系的构建之中。作为职业运动员,其运动风险意识与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强,更加明白主动将自己纳入伤害保障体系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养成了主动保护自我的保险意识。NBA球员每年都耗费其年薪的10%的金额来购买保险,这些投保人有的是球自己,有的则是球队。虽然投保主体不一,但是保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美国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内生推动力。
3.3管理与监督机制的科学性
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监督体制是美国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运转有序的重要保障。在美国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中,不同类型的保险都有专门机构负责进行购买,其管理与监督机制都是由一整套专门的模式与程序来完成。并由政府通过由各地方政府(州政府)颁布保险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运作条理,并设立专门保险监督机构对保险的认定、赔付等进行“实体主义监管”。从立法、司法、行政三方面对保险业进行有效监控,从而有效地处理相关违规问题,保证美国体育保险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即是政府负责保险业的严格规范与引导,而保险业主要市场则由各保险公司合法竞争来活跃,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在保证职业运动员保障市场活跃度的同时也保证了产业发展的公平性与规范性。
总之,美国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是一个以市场化为主体,以商业保险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政府引导与监督为抓手,通过开发产品针对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为运动员构建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美国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对我国的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体系的建立也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作者单位:湖北体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本文在研讨学校练功课的同时,提出建立将体育课、保健康复、练功课相关内容有效融合, 形成“三位一体”练功课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和身心康复与就业。
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90%以上有视力障碍,他们选择的专业是一种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运动,专业特点决定他们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基本的指力、臂力、腰腿力等整体力量和肌肉伸缩能力,与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练习有异曲同工之效。
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是接触社会非常有效的途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使他们与社会广泛接触,参加集体活动,树立时间观念,使残疾人感受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使之获得满足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消除忧郁感和自卑感,治愈精神身体创伤。
体育运动是康复保健的基础,也是康复保健医疗的一种指导思想。在针灸推拿专业体育课教学中,将练功课、康复治疗、体育教学有效融合是完全可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改革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些视力障碍学生的康复治疗和就业,这种体育康复治疗的理念其实就是国际上“第三医学”概念的具体体现。
另外,视力障碍学生在身体机能等各个方面,各系统的功能都呈下降趋势,并且由于功能上的缺陷容易产生忧郁感、自卑感。这不仅表现在速度、灵敏、耐力等素质上,而且反映在内脏机能上。
因为身体机能和运动功能的下降,进一步限制了视力障碍学生进行体力活动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所以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体育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避免他们残疾部位的肌肉萎缩和神经坏死,而且使他们的身体机体获得改善与发展。
人体是一个整体,各部位各系统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即使难以恢复的肢体运动功能,由于其他部位功能增强了,也能得到部分功能的代偿。
将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的体育课、保健康复、练功课(活动操、基本步势、俯卧撑、少林内功、易筋经、八段锦、器械练功)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一整套适合视力障碍学生使用的锻炼方法,通过特定的姿势动作,并配合呼吸运动及借助其他器械强身健体、锻炼功力,主要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包括基本的指力、臂力和腰腿部力量,以及对力的体验、把握和运用。
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具备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身体锻炼方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身体素质、专业技能,既有利于当前社会对医疗、保健按摩的要求,又能突出盲人按摩专业以技能为主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盲人就业的愿望,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实现视力障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
这种将体育课、保健康复、练功课(活动操、基本步势、俯卧撑、少林内功、易筋经、八段锦、器械练功)相关内容有效融合, 形成的“三位一体”练功课教学模式,加强了体育教学贴近针灸推拿专业所需求的优秀人格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素质、社会适应素质、体适能素质的培养,落实了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最终使视力障碍学生身心和谐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位一体”的练功课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提升身体素质,重注重专业技能”,在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与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相符,即满足国家,企业、百姓三方面的需求,具体做法是推动“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和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不谋而合的。
同时,构建与专业相适应的专业素质、体适能、职业病预防、社会适应、心理因素等教育体制,从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角度,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突出针灸推拿专业的体育保健和体育康复的机能,拓宽专业口径与方向,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使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这样既有利于达到当前社会对医疗、保健按摩的要求,又能突出盲人按摩专业以技能为主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盲人就业的愿望,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实现视力障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
关键词: “业群式岗位体育” 教学内容设计 主要程序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未来适应可能从事工作环境和具备特殊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院校,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对身体方面的需求,开展与未来职业相结合的实用性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用性体育、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成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目前全国职业院校开设的各种专业上千种,针对每一个专业都设置专门的岗位实用体育课程工作量巨大,在实践操作层面可行性不大。本文以“业群式岗位体育”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针对业群设计体育教学内容问题,以期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一、“业群式岗位体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体育运动训练学中的“项群训练理论”认为许多运动项目具有相似的特点和属性,我们把具有相似特征和属性的项目归属为同一类属项目,称之为“项群”,而把揭示和反映项群运动训练规律的原理称之“项群训练理论”。
任一职业劳动岗位的劳动者,为了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所有的人体活动都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表现出一定的身体活动特征。根据职业劳动岗位所承担的运动负荷和身体活动特征,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某种规律性,把劳动时所有表现出来的相似运动负荷属性的和具有相似的身体活动特征的,归属为同一类别的职业岗位群,从而把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对应未来的第一职业岗位,划入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称为“业群”。
业群式岗位体育是指在“业群”的理念指导下,从体育学视角,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按照对应未来的劳动岗位划分,把他们在劳动时,具有相似身体活动特征和运动负荷相似的准职业组合到一起,以专业群形式,对他们进行各种体育教育活动,以及保障其正常运行的手段和机制等统称为“业群式岗位体育”。依据“业群式岗位体育”岗位群的划分标准,可分把现各行专业为三类:体能主导类、心智主导类和灵巧主导类。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依据一定的标准把这三类再进行细分。如,根据劳动时的身体形态,可以把体能主导类划分为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和特殊岗位姿态类等五种,以便设计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二、业群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
1.一般性内容
开展业群式岗位体育,本质上是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运用体育手段达到体育课程目标和职业能力发展的双重效果。业群式岗位体育内容的设计,是对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的再选择、再编排。它的基本素材主要来源于各种体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一般性的内容是业群式岗位体育教学中最基础、比重最大的内容。一般性内容包括体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等。如培养一般性跑跳投能力的田径项目,培养综合运动能力的各种球类项目,各种体育文化知识及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知识等。
体育除了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自救能力,避免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它能使人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和应变能力,避免或降低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面对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第一线的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能强化和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学生健康、安全、和谐地成长。
2.拓展项性内容
拓展性的内容主要是指通过选择特定体育内容,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又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和劳动技能。如,体能主导类的建筑工人需要娴熟的攀爬能力和高空平衡能力,那在体育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体操相关内容,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发展学生的攀爬能力和平衡能力等。在船上作业的从业者需要学会游泳的技能,那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游泳、水球等项目;野外勘探的从业者需要很好的耐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选择户外、拓展运动等。因此,根据不同职业群对准劳动者提出的不同要求,在校期间需通过选择有针对性的身体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发展运动能力的同时,职业体能和技能也获得较好发展。
掌握适当的运动技能,还能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如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掌握网球、高尔夫、游泳、保龄球等运技能,就能给某些客人提供好的服务。
3.补偿性内容
在生产劳动中、接触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粉尘气雾、异常的气象条件、高低气压、噪声、振动、微波、x射线、y射线、细菌、真菌,以及长期强迫操作、局部组织器官持续受压等,均可引起职业病。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还要传授相关职业病发病原因和规律,预防相关职业病的方法,这些对预防和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一些应为局部负荷重、工作时间长导致的肌肉和关节劳损,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起到缓解病症和辅助治疗的作用。职业劳动身体各部分的负荷往往不平衡,这种长时间局部的、大负荷的劳作往往会同时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对身体局部组织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某些疾病;二是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在日常劳动中运用少,甚至不用的肌肉会逐步萎缩。因此,体育教学内容需要针对这些准劳动者设计和选择相关的体育锻炼手段,一方面锻炼身体相关部分器官,让它们更强健、更灵巧,另一方面做好均衡发展。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手指的灵活性要求比较高,同时由于会计从业者工作时会长时间坐,因此,身体大肌群的运动比较少,而颈部的负担却很大。根据这些劳动特点,会计专业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是,选择一些些发展学生灵活性、特别是发展手指灵活性的教学内容,如排球、乒乓球等项目;让他们懂得参加一些全身性的运动的重要性;一些预防和治疗脊椎病的医疗体育内容。
三、设计的主要程序
1.确定内容开发的主体
首先确定内容开发的主体。业群式岗位体育开发的主体包括体育专家、体育教师、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和医疗保健专家等。开发主体分为三类:体育类——体育专家和体育教师;行业类——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保健类——医疗保健专家。体育教师单方面无法完成业群式岗位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
2.岗位群未来劳动特点分析
分析该岗位群中各专业未来从事工作的劳动特点,从中找出与体育的链接点。以体能主导类中的护理专业为例。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其工作类型主要为站立型,主要从事为病患者注射药品和临床护理等工作,对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协调能力需求较高。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就可以选择相关项目或者设计特殊的锻炼手段或方法来提高相关的身体素质。
3.确定业群体育目标
建立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内容的前提。业群式岗位体育教学目标应以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实现体育教育与专业能力发展的融合,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
4.整合学校体育资源
业群式岗位体育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是建立在各个学校具体实际的基础之上。业群式岗位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涉及人——体育教师、体育专家、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和医疗保健专家等提供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物——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业群式岗位体育课程开发要突破传统体育资源的界限,开发、整合各种显性和隐形的体育课程资源和个专业课程资源,以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与专业课程目标的融合。
5.确定教学内容
业群式岗位体育教学内容包括实践内容和理论知识。理论涉及健身方式(一般健身方法和促进职业体能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一般运动损伤和工伤)、健康常识、体育文化和体育欣赏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体育)。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各种运动技能和体能的锻炼。在运动技项目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兼顾未来职业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有选修又要有必修,做到个人爱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现在和将来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周文来.体育科技文献通报[J].职业技术院校“业群式”岗位体育研究,2011(7).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30.
[3]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内容选编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60-961.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6]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7(4):12-13.
关键词:高护;体育课;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20-02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从2011年开始招收护理高职生,为适应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要求,学院开展了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活动,体育教师感觉到很茫然,不知从哪里改,改什么。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改变在教学中形成的以体育人才标准要求护理专业学生的习惯模式。其次,体育教师要虚心学习和请教,探究体育与护理专业的学习、实训和实际工作中有哪些相关性,可用哪些训练项目来培养和训练护生的技能、体能和职业素质。三年来笔者一直参与医药卫生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并与医药卫生学院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一起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树立为专业而教体育的指导思想
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将体育专业标准嬗变成要求其他专业的学生标准,而如何指导护生明了体育课与护理专业的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使护生认识、体验、领会其重要性,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训练行为,为护生其后的学习、实训和护理工作打下基础,涉及少之又少。故造成许多护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不清,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和厌学的态度。特别是医药卫生学院更具备这种特色,因女生占医药卫生学院总人数的90%以上,怕苦、怕累的思想严重,总是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课的训练,体育课没起到对专业技能、身体体质和职业素质打基础的服务目的。教师没有按照高职教学的新要求来更新观念,那么,就不会在体育教学中设计出针对护理专业要求的合理训练项目和措施要求,学生不理解体育课的意义,无法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和积极性,护生就更不可能获得对专业有较大价值的训练成果。实验证明:只有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牢牢抓住为专业服务这条主线索来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有实效的教学改革成果。
二、改进不利于体育教师为专业服务的体制结构
1.体育教师所属部门和体现的缺点。体育教师在总院的体制中,属于公共基础部,有集中管理的优点,但也有实际教学中的缺点,特别是教改上的难点,教师要承担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体育课,故制订的教学计划与传统计划没有本质区别,还是以竞技和球类为主的通用计划,这就不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要求,也很难达到体育为专业服务的教改目的。
2.改革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方法。体育教师确定了教学任务后,行政体制还是隶属公共基础部,但教学上的各项工作要下放到各个教学院,有利于体育教师针对不同教学院和不同的专业特点制订与专业关联性强的教学计划,有利于体育教师针对专业特点而进行教改上的探索、研究和发展。
3.针对不同专业成立不同的体育教学团队。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明确后,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回归担任教学任务的学院,在虚心请教不同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研究和探讨不同专业与体育的关联性,来制订出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体育教学计划和符合专业实际工作需求的体育训练项目、目标要求。
(1)根据护理和针灸两专业的工作性质来设置不同要求的手指功能训练项目。①护生增开手指功能训练项目,侧重点是训练护生手指的轻柔度和精确度。因护士的基本功是“一针见血”。打破教材和大纲的束缚,根据专业需求,增开十字绣、剪纸,练习撕纸等训练项目。其一是每次上课时,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练习。其二是要求学生课后常练习,课前检查,有进步的学生除表扬外,另体育成绩可适当加分。其三是在班主任协同配合下,定期举办此项练习的竞赛,获得名次的学生不仅院系表扬,颁发荣誉证书,还要在院系中或全学院中展览作品,体育成绩还要适当加高分。也就是要通过各项措施,将有益于学生的训练项目落实到位,提高学生认识,使学生明白练习手、眼与脑的协同作用,它对手指精细功能的形成是非常有益,为护生今后熟练并准确打好输液针做好扎实的手指精细功能训练。②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也增开锻炼手指功能的项目,但它则注重手指的力度和准确度(柔中带刚)。因给病人推拿和按摩时,主要体现的是刚(力度),否则就达不到医疗效果。所以,增设手指悬空抓沙袋,武术中锻炼手指力度等项目。每次练习后,要用握力器检查学生手指的力度的练习效果,逐渐达到专业要求。
(2)根据护理和针灸两专业体能要求来设置不同的耐力训练项目。①护士在执行医护过程中,工作强度并不很大,但烦琐事较多,来回穿梭,消耗体能较大,所以需要良好的体质和身体素质作为支撑,保持原800米项目,但要求发生改变。现不强求速度,而注重耐力,跑下来要求不气喘吁吁,体态平稳,意识要清晰,自控力要强。故每次练习后,教师要设置一些小项目,来检查学生达标的程度。如师生进行口头交流,观察和考核此状态下学生反应、态度、注意力和意志力等。②针炙推拿专业,要在较长的时间内给一个病人或长时间连续给多个病人进行高消耗体力的按摩和推拿医疗。同时,按摩和推拿手指的力度还需要手臂、腰和腿协调配合。
三、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急需项目放在首要地位进行训练
根据护理专业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医药卫生学院的体育教学团队在课程结构作了一定的改革调整,将形体训练、手指精细功能训练和体能中耐力训练放在首位,并融合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三年来与体育教师一起多次参与医药卫生学院举办的招聘会,发现用人单位,现场目测学生的体型,身高、外貌,气质放在首位,而且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趋势。根据用人单位这一实际情况,将形体选修课及时调整为护生必修课,同时抓住这个有利的教改突破口为后期体育项目训练打基础。因为,护生大多为女生,爱美是女生的天性,较容易,并乐于接受形体训练,每天7~8节课和9~10节课,学院的操场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400~500名护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在体育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形体训练,抓住了突破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提高学生认识体育对护生的现实意义后,再引入其他相关训练项目和强度较大的训练项目时,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并能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医学实际,做好“问题”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体育教师此方面做得不够,现充分利用体育特点来加强人文素质教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近几年全国发生的医疗事故的视频,从网络上截取下来,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视频,以一个体育教师的角度来指导学生观看、讨论和分析事故的原因,为什么责任事故多发生在下班前15~30分钟内,其原因之一是临近下班时,医务人员的体力下降、思想松懈,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想家事和其他事情,此时,患者和其家属要求医疗服务,医务工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与其交流的语言、肢体语言、语气和态度不佳,两者在这个微妙时间段达不到有效沟通,最易发生恶性突发事件。所以,围绕并牢牢抓住护理工作的特点,75%~90%都是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体育教师改革了传统教学中提前10分钟下课的习惯,使学生明白体育教师利用这10分钟作意志力训练的意义。增加并充分设计好这10分钟内有针对性训练项目,即经过二节课的体育训练,临近下课前学生的身体体力下降和精神比较疲倦,体育教师一改以往形成的提前10分钟下课的习惯,设计一些考查和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游戏。其方法可是教师抽查,其他学生观摩的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体验方式;也可以是教师与班干部组成多个团队与学生团队的训练;偶尔也可组织学生一对一的训练方式,来检验和考核学生在此情境下的语言、态度和体力的状况等,培养学生在关键时间段的耐受力、注意力和意志力。通过此项的教学改革,教育学生树立今天吃苦是对自己负责,今后是对病人负责的责任心。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改的需求,也弥补了以往传统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弱项,这样的训练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实际护理工作。
总之,体育教师要在树立体育为专业服务的基础上,来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要求和方法。增加与护生学习、操作技术、身体体质和实际护理工作有关的细化的体育训练项目、措施和要求,同时在项目训练中有机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态度教育和责任心教育,达到综合训练护生和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只有开拓创新,才可获得教改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岳海峰.论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当代体育科技,2014,(02):92-94.
[2]邓琼,闫斌.以职业为导向的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2):139-140.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保健课 问题 对策
1.问题的提出
体育保健课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组织好伤、残、弱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享受体育的权利和乐趣,已成为体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新课题。在我走访、座谈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说:“每当上体育课,把伤、残、弱学生分到见习生的行列中,望着伤、残、弱学生那种渴望上体育课的目光时,我们心里很内疚。”99.32%的体育教师认为应该开设体育保健课。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贯彻落实,将会有更多的残疾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学校,而伤、残、弱学生也大有人在。如果他们的体育教育处于自流状态,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因此,对他们的体育教学和体能康复应该加以重视,并着力研究解决。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
2007年5月―2008年5月,向全国部分省、市中等职业学校邮函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28份,回收率为83%。
2.2访问与座谈法。
访问一些知名专家,同有关教师进行座谈。
2.3数据统计。
将有关数据全部采用微机处理。
2.4收集、整理有关文献。
对国家出版的有关体育报刊、杂志进行了大量的收集整理,从中获取了所需的材料。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表1)。
3.2分析。
3.2.1缺乏系统管理。68.6%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不是没有伤、残、病、弱学生,而是因为学生人数少、教师紧张,忽视了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
3.2.2硬件设施跟不上。63.3%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经费不足,是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更何况拿出一部分经费对少数学生购置专用器材、监测、检查仪器,改善教学和办学条件,这更是难上加难。
3.2.3缺乏专职的保健课教师。42.1%的体育教师认为:他们没有经过保健体育的系统学习,缺乏保健、医疗方面的知识,谁也不敢承担伤、残、病、弱学生的保健教育,怕出事、怕负责。
3.2.4上课时数得不到保证。35.3%的体育教师认为:保健班的学生来自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正常上课时间无法保证,就是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有时也被实习、实践课挤掉。因此,这部分学生上课时间得不到保证。
3.2.5教材不完善。28.6%的体育教师认为:保健班学生由伤、残、病、弱学生组成,他们每个人承受能力的完成动作能力各不相同,对这部分学生缺少区别对待和医疗方面的教学内容及教材。
综上所述,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听之任之,将影响伤、残、病、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康复的有利时机。
4.对策与措施
《残疾人保障法》第13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国家教委和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残疾学生的康复工作,已将这项工作列入特殊教育日程。学校对伤、残、病、弱学生更应该加强康复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4.1组织措施。
4.1.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导,把此项工作作为评定体育教学态度的内容,从而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共同探讨伤、残、病、弱学生体育教学的新路子。
4.1.2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残疾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应与正常人一样,有享受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的权利。应制定可行的体育教育和康复措施,积极开展适合他们身体情况的文体活动。
4.1.3做好伤、残、病、弱学生的思想工作,用英雄模范事迹教育他们,使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从而使他们积极配合教师和医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促进健康的体育锻炼,增强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4.1.4制定政策,促进锻炼。各中等职业学校应针对体育保健课的设置,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尤其是在经费、办学条件、教室配备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于不能上体育课的残疾学生,经医生证明,体育教研室可以免测部分项目,但必须上保健课,换测其它项目,只有这样,方可促进残疾学生的体育锻炼,加速其康复。
4.2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4.2.1开设保健、康复专业。由体育院校招收在职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保健、康复短期培训,使他们通过系统学习训练,懂得体育运动卫生和体育医疗康复及运动员损伤的预防与急救等知识和技能,以缓解各中等职业学校缺乏体育保健课专职教师的问题。
4.2.2加速体育保健学建设。体育院校应统编体育保健学,其内容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应学习体育运动卫生知识、医疗体育知识,实践应学习按摩技术、运动创伤的急救、体检和体育医疗器械的使用等。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教师懂得各种伤、残、病、弱学生的体育疗法和操作能力,能够制定康复计划,指导锻炼,解决处理体育锻炼中遇到疑难问题,以在工作条件中更好地指导伤、残、病、弱学生的体育科教学,为加速其康复,提高其运动技能创造条件。
5.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保健课体系的构建,是体现党和人民对残疾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表现。尽快建立保健教育体系,加速体育保健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势在必行的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白莉,刘勇.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特点与培养[J].体育科学,1994.1.
关键词:职业学院;体育;理论课
一、体育课的定位与目标
(一)体育课的重要性及其定位
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背景下。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框架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业余爱好、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1、体育课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体育职业教育的方向努力。2、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水平,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课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3、作为培养生产工作一线人才的高职院校,其体育课的教育更应是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而且我们必须教会学生一些体育项目,让他们在毕业之后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坚持下来进行体育运动。“最好的运动就是能坚持下来的运动!”
总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要根据高职院校所培养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把学生身体锻炼好,保证在校期间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还要为其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而且要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便学生走出学校,踏入工作岗位后仍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运用在学校时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继续从事体育活动,成为一个身体强壮、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体育课的目标
(一)健康达成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使学生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表现出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态度。
(二)职业发展目标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征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标准,依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利用体育的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能水平,提升职业素养,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体育课的目标不光包含身体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心理目标,还有社会适应目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达到身体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授课,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其进入社会工作做准备。
三、体育理论课的目标
我国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而对体育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却显得单调、粗糙而肤浅.而体育理论知识恰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体育现象加以揭示,是进行体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一)体育理论课能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为学生的日常锻炼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体育理论课能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运动损伤与防治的常识。
(三)体育理论课能通过讲述体育锻炼中的种种困难和生理现象,让学生对运动锻炼由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我们对体育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树立健康第一的原则,摆脱竞技体育的框架,紧紧围绕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核心,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安全、营养、保健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四、体育理论课开展的重要性
我国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而对体育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却显得单调、粗糙而肤浅.,而体育理论恰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运动现象来透露是体育活动的理论。体育相关的每一个领域,包括理论知识:解剖,生理,健康,心理学,统计学,计量诸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种体育相关的项目,揭示了人体的运动,身体结构的生理现象,心理特性,运动和科学的检测评价的原则,医疗监督,运动特点,方法,角色,规则,场地等现象为目的的理论基础。而作为卫生类职业院校,很多医学相关知识学生都会有学习,教师只需要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就好了。这样学生进行运动时能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更有针对性!
五、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开展途径及考核方式
(一)内容
我们学院是男女分班上课,我们会依据男女的生理特点、运动项目的不同,分别对他们进行体育理论课的授课。男生内容为:跳远、体操、排球、跳高、足球、短跑、羽毛球、武术、乒乓球、跳绳、跳箱、竞走、中长跑、拓展项目的比赛规则及各项练习方法;女生内容为:排球、跳高、篮球、踢毽、短跑、长跑、医疗保健操、预防损伤、团队合作等理论专题 。男女都有的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法及练习手段。
(二)开展途径
开展途径主要有四种,1、理论授课,闭卷考试。2、理论授课,布置给学生讲解的内容,让他在课上讲解,作为考核内容。3、理论授课,并安排学生根据老师给的主题完成理论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必须一目了然,层次分明,重难点明确,同时要求色彩搭配等合理。
(三)考核方式
大纲要求:评价成绩每学期应包括体育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理论教学约占10%(每学期约4学时),拓展学生体育知识面。考核方式依据开展途径不同,主要有闭卷、手抄报形式及课堂讲解形式。并将考核的成绩按理论成绩的比例纳入体育总评成绩中。
关键词:医体结合;高校;体育康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49-02
随着我国各类残疾人、伤残者的总数增加,具有康复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体育保健康复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融体育、健康、营养、医学知识及体育文化于一体,以促进健康为目标,以运动项目练习为手段,使体育锻炼促进人的健康更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1]。我国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院校大体有体育专业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其他综合类院校,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2]。在针对某些疾病专门性的治疗,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涉及各方面的知识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充分挖掘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的各自优势,并有效地结合和发挥以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科学的学科之一,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追溯体育保健学的发生、发展要从运动医学开始[3]。运动医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至20世纪20年代初,运动生理、解剖等基础研究与运动伤病的防治等应用研究相互促进,产生了更精细的不同专业,形成了运动保健学,并逐渐被列入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课程。1982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了全国部分师范类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编写了第一本教材《体育保健学》[4]。体育保健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医疗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新成就中汲取营养,同时又不断地对它们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医学的全面进步和提高。体育保健学的课程主要在各体育类专业院校,也有部分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体育保健学课程。运动处方是治疗和预防、康复的核心部分,各种疾病的运动处方等问题均将会研究得更加深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活动和健康事业的发展推进,体育保健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5]。
二、保健康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招生情况。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学校,主要有四类,例如体育类院校、医学类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类学校。目前,我国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方面的需要,由于我国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较晚,又由于自身的原因,面对我国对康复人才的迫切需要,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人才的需要,还存在着需要和培养人才滞后的情况。我国高校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招生,主要还是体育专业和医学类院校,在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上,开设了有关康复治疗和运动康复的课程,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相结合资源共享,培养符合当今与将来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更好地为全民健身和健康事业服务。
2.用人情况。在对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根据调查可知,有部分用人单位、对刚刚毕业的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学生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而是要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后才能上岗,主要问题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和工作单位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出现了教、学、工作、实践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在进行按摩时保健康复手法生硬,针对性地实行保健、康复推拿技术较差等等。造成的主要原因为,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在整个学习中,开设学时短,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办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应根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重点地因材进行培养,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能力的需要,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也应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实践和实际的操作机会少,也是原因之一。
三、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
1.医体结合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从我国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看,以及主要职业能力和就业等方面看,需要“医体结合”。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仅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掌握运动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实践,掌握理疗仪器的原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运动疗法的技能和方法,运用各方面的体育、医学、营养等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开具适合的运动处方,并指导人群科学健身。这些目标的培养离不开医学院校的支持。
2.社会发展需要医体结合。到 2020 年,中国将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 亿。国务院也非常重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在 2020 年,基本建立较合理的完整体系,为人们服务,国家将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6]。这为我国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带来了生机和广阔的前景,社会对康复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大量增加,这成为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伴随着我国健康服务领域的发展,运动疗法是康复医疗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利用\动加医疗康复结合的方法,能很好地为我国的人民健康做出贡献,增强人民的体质,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将成为我国健康服务的重要力量和人才来源。
3.预防治疗康复需要医体结合。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事业和全民健身的全面发展,各种医疗机构、省县级的康复机构、运动队等等的增多,都需要大量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7]。各种疾病的早期预防,疾病的治疗、控制和康复,残疾人的康复治疗等等,运动疗法都是不可替代的手段,医体结合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医学院校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能够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基地,学生学习了医学知识来做理论支撑,制定运动处方,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医学科学知识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知识,医学院校能很好地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人文与学习环境。医学院校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专家和学者,在实践上也有着现代医学的实践者。医学院校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专业所需的实践,能针对性地对某些疾病进行专门性的治疗,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
四、“t体结合”培养保健康复专业人才
充分利用医学和传统体育保健康复各自的优势,将二者有利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进行培养[8]。医学院校的先进的医疗器械、优秀的医疗人才、适合的人文环境,能为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服务性实训基地,学生能在医学院校实习和进行实际的操作、手法练习,为将来的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将来在就业的时候,就能很好和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这样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根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将来就业的要求,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医体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完善和改进,提高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9]。医校结合,必须创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将来能服务社会,这就要求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使他们能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中和自我的融合中统一发展[10],在“医体结合”下,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五、结语
随着我国各类残疾人、伤残者的总数增加,有康复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保健康复专业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专业开展得较晚,在培养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实施医体结合培养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发挥最大的优势,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保健学教材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7.
[2] 王晓曦.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4):98-100.
[3] 钟帮礼.体育保健康复知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2014,(35):99-100.
[4] 彭代斌,王健.对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的分析与思考――兼谈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构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
学报,2008,(1):65-68.
[5] 陈芳,袁建伟.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10-12.
[6] 苟梦雍.山西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D].太原:中北大学,2015.
[7] 肖冰,崔明.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系所合一,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9):6-8.
[8] 赵振浩.关“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47-149.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22-03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 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目的性与科学性;2) 统一性;3) 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4结论与建议
1) 以社会效益为重点来评价竞技体育可以充分显示竞技体育的实际效用。2) 将有关的社会效益、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更客观地体现出竞技体育项目的效益,相应体系的建立便于进行不同项目的横向比较,从而为决策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3) 应建立相应完善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与已有的技术及经济评价相结合,可以从客观、系统、科学、全面的角度分析评价竞技体育。
参考文献:
[1] 王五英.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8.
[2] 金敏求.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探讨[J].投资与信息研究,1999(2).
[3] 张理海.社会评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4] 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王琳.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3年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6] 李艳翎.论社会评价与体育的社会评价[J].体育科学,2002(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