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第1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创新“支教”模式

弱化“三区支教”计划,改由县局统筹安排,建立城乡教师置换任教制度。近年来,我县一直实施“三区支教”计划,但是,赴农村学校支教的“三区支教”人才,要么是任高级职称的老同志,要么是管理岗位的中层领导,到任农村学校后工作挑肥拣瘦、不受制度约束、慵懒散慢,不仅没有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反而对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据此,可探寻新的“支教”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将县城优质学校骨干教师或优质教育资源置换到农村学校支教(任教),以身作则,示范引领,为农村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养分;让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到县城优质学校任教,将自身溶于优质学校的浓厚氛围中,积极学习、勤于请教、深度钻研和交流,返回原校后引领、指导其他教师践行成果,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置换任教时间可采取1-3年期。

二、优化教师结构,注重能力提升

优化教师的引进和招聘结构。目前,教师招聘时采取的原则是符合要求的学历、持有教师资格证即视为满足招聘条件,导致近年来,新招聘的教师所学专业五花八门,如:土木工程、汽车修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电子技术、工程勘探、园林设计……不胜枚举。这一群体的教师,由于大学专业与教育教学不挂钩,所以从事教师职业后,在业务提升上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师招聘时可不可以分类招聘,分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和非师范专业毕业持有教师资格证两类,分别下达招聘指标,提高师范专业毕业生指标,适当削减非师范生指标,进而优化教师结构。

三、加大教研教改力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1、发挥好学科指导组、学科骨干作用,引领和推动学科教研向纵深发展。学校根据自身需求向教研室提出申请,确定需要提供的教研学科,教研室酌情统筹安排相应学科指导组成员根据学校需求到校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使得教研活动以问题为导向,更加精准,更加高效。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以合作学习为抓手,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出符合各个学段、学情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召开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对课堂教学改革相关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3、修订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教学质量的评价办法,增强激励性,发挥好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4、对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班做专题指导与调研,并分学科组织研讨或进行专题培训。为学校搭建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利用网络向学校提供优质的参考资料。组织好全县毕业班的模拟统考与质量分析。

四、多措并举,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第2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

报告强调,发展更加关注实践和应用性学习的技术和职业教育路径,更有利于适应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提供更灵活的教育选择。因此,报告基于英国本国的教训和国外的经验,提出了发展高质量、更强大技术和职业教育路径的改革建议,建议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一是在技术和职业教育的供给方面,目前英国雇主参与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内都是不协调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机构都能有效提供这一类型的教育。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是:确保提供高质量的、适应劳动力市场和雇主需求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并使雇主参与到所有技术和职业教育机构课程的开发中;未达到最低质量标准的机构不能作为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提供者;建立有效的学生咨询和指导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客观地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作为有价值、可行的教育选择;为未满16岁的学生保留一些核心学科共通的课程,使其能够根据爱好作出灵活选择;对于那些选择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关机构应为其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教育,同时注意满足雇主的需求。

二是在技术和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方面,目前针对16岁以上学生的升学政策,特别注重传统的学术成绩,不利于学生进入继续教育学院或学徒制培训体系学习。具体建议是: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升学目标,应该激励雇主提供此种类型的培训,并对学徒制进行重新定义,把其作为一个精深的三年制培训项目,而且要提出明确的教育和工作场所学习要求;重新引进根据结果付费的政策,确保所有的培训提供者都能帮助学习者作出正确选择,并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是在竞争方面,引进新的绩效评估信息系统,激励合适的TVET机构提供综合性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取消对一些特定机构不公平的优势待遇;加强对学校和继续教育评估的协调性,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使学习者作出恰当选择。

第3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县政府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坚持“”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一是积极宣传引导,扩大职教招生。县教体育、人力资源和社保局等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着力营造全社会重视职教、支持职教的良好环境。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全县上下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逐步改变观念。同时,各职校每年还组织教职工集中时间深入学校、学生家庭,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

二是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开始逐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目前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和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村电器技术等专业。在省市中职技能大赛中,县职教中心有人获得省三等奖、人获得市一等奖人获得市三等奖,学校获得市团体三等奖。

三是开展短期培训,注重技能培养。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重要形式。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保部门统计,在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推动下,近三年职业技能培训达人次,培训工种涉及缝纫、电子电工、数控机床、黄酒酿造、焊工、钳工等,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服务支撑。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县职教中心,借助原中学的教学资源,加快学校转型。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学校于年月通过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验收。民办江南职校自年创建以来,投入余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校园面积已达万平米,校舍面积万平米。新的实训大楼和教学大楼正在建设之中。县人力资源和社保局还积极向上争取万元实训器材为职校提供实训服务。在师资建设方面,职校通过脱产培训、自我转型、社会聘用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职教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职校先后有名教师参加了汽车维修、机械、工程、数控、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的国家级职业中学教师培训,名教师参加了省级教师培训,选聘名优秀技术员和工程师来校长期培养年轻专业教师和担当实训指导教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校招生难和企业用工难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我县每年初中毕业生余人,除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外,再加 上外出务工、县外职业学校的争抢生源,实际进入县内职业学校就读不足人,普职比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年县职教中心和职校两所职校实际招生只有人。同时,随着开发区落户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用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企业用工在数量上缺口较大,招工难问题开始凸现;另一方面县内职校学生毕业后首次就业到县外占有较大的比例,加上所学专业、课程与企业不能有效对接,人才需求进一步脱节,企业在当地难以招到满意的技能工人。

(二)技能教育仍是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训设备缺乏,严重制约了技能教学的开展。特别是县职教中心由于教师多数是从普高改行,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摆脱普通教育“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产业和专业、岗位和课程、车间和课堂等没有有效对接,加上我县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规模较小、水平较低,特色不明显,在全省、全市还处于落后的位置,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三)职业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统筹。我县职业教育学校创办于世纪年代初期,虽然起步相对较早,但中途几经折腾,发展几乎停滞。目前,我县有公办、民办所职校,专业设置趋同,重复建设现象普遍,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降低了办学效益。

三、几点建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将我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推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适用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坚持对接产业,服务经济。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相结合,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堂对接车间、课程对接工艺。坚持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原则,全面推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工作岗位“零距离”,促进校企、产教对接,实现校企双赢,合作共赢。建立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的信息定期机制、育人用工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共建共享。

(二)整合职教资源,打造职教品牌。建议建立由县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职教

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好全县的职业教育。对我县现有的职教资源和两所职校,建议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划转等形式,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打造精品、特色专业,形成规模发展、集约发展、优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大力扶持龙头职业学校,创造条件提升我县职业教育的等级,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实验设施,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第4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用4个梦阐释了中国职业教育梦。她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的必然要求,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基础,为学生“人生出彩”打造平台,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保障。

“职教梦”就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每个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少年都能接受高质量、高水平、适合自身需求和发展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靠职业教育帮助青少年就业、成才、致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认为,对职教人这个群体来说,也应该有个“职教梦”。

要坚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法律制度、政策安排和公共资源配置予以保障;要加强国家干预,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室副主任马洪范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后提出建议。

我的孩子在一所高职院校学影像专业,目前在找工作,可连一些乡镇医院招聘都要求本科学历。当初孩子报考影像专业是听说就业容易,可这两年这个专业的学生一下子多了起来,学生根本无法就业。

四川江油市民郑祚霖直言,政府应该根据就业趋势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及时向社会公布供需状况。学校也要有专业的长远规划,不能坑了学生。

现在高职生毕业后,有的到社会上其实只能享受与民工同等的待遇,这样,一些农村家长就会认为,不如高中毕业直接去打工,何必去读三年高职。必须重视这一社会现象,否则会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潘懋元的观点。

高职高专教育缩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缩水,随意更改计划。二是课程内容缩水,随意改变课时。三是教师授课内容缩水,授课质量差。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杜惠平指出,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现状和其在高教体系内的作用并不匹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缩水”问题应得到重视。

第5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

《上海共识》的形成基于三个分析视角,即经济的、公平的和改革的视角。在上述三个视角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全面审视已有的经验,进而提出创新性的政策建议,这是本届会议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作为最传统的分析视角,经济的视角着眼于分析职业教育在支持已工作学生取得有利结果方面的效率和成就,以及职业教育能够在什么程度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和作用。公平的视角已经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公平的视角强调职业教育应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技能,不论男女,不论阶层、种族、年龄、残疾与否以及其他社会属性如何,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在增进公平和包容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值得重视的是,本届会议在上述两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对策建议: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经济目标,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系统的问责制,以使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办学机构更好地了解和回应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呼声,并且在规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在公平上,要从入学和结果两个方面考虑,建设具有包容性的职业教育,打破阻碍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壁垒。

第三个视角——改革的视角,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改革视角主要关注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透过这一视角,会议在对目前的职业教育方法能否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和后代人的需求作出质疑的基础上,提出要探寻职业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人类创新,支持全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式。

长期以来,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关职业教育政策的聚焦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公平方面,其局限性在近些年已日益显现。改革视角的提出,意味着要从更为宽广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如果说,传统的职业教育目标是让学习者“学会求知”和“学会做事”的话,那么,改革视角中的职业教育除了上述两个方面,还涵盖了让学习者“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的内容。这一观念的变化,将为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转型革命。

会议提出的经济、公平和改革三个视角,为各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整体性的分析工具。经济和公平的视角可用于评估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而改革的视角为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遵循新的分析视角,会议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将长期面临的六大挑战。一是几乎所有地区都存在青年高失业率问题,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被剥夺,同时也对社会和谐构成威胁,所以需要促进青年就业所需技能的培养,让青年融入社会和经济生活;二是在职业教育的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方面存在众多障碍,需要消除和尽量降低这些障碍,并创造出在学生、雇主和广大公众看来是有价值和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学习机会;三是需要提升各种类型以及在多种背景下开展的职业教育质量,为个人以及更广泛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贡献;四是充分考虑职业教育转型以及扩大学习机会对财政的新的重大影响,确保为职业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五是在很多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数据和研究非常有限,缺少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创新和研究;六是职业教育与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需要职业教育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和通用技能。

基于此,《上海共识》围绕增强适切性、提高质量及促进公平、发展多种教育路径、加强信息建设、扩大合作伙伴、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加强宣传等7方面,提出了30多条政策建议,全面概括了会议提出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主题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工作领域,为指导和协调各成员国政府及有关方面制定职业教育改革战略提供了完整的思考框架。

事实上,各国和各地区由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等的差异,在未来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心及路径选择会有很大不同,因此,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特点,通过广泛的社会对话,形成新的符合实际的共识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转型应该体现更大的适切性和灵活性。为此,《上海共识》强调,要特别关注职业教育发展与特定国家背景的适应性。这也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思想成果。

第6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问题;对策与建议

我县的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和特色,但与十提出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笔者对发展职业教育有几点思考。

一、关于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我县成人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等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职业教育学校1所,教职工124人,在校人数1300多人,专业设置有计算机及应用、医学、音乐、财政事务、工商、旅游、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美术设计、烹饪、电子、机电、农林等,累计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近万人。

二、我县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定位不够准确

在当今社会和职场需求呈多样性且变化极快,升级转型加快进行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培养优秀的实用型的技能型人才。

2.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滞后

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职业教育是通过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

3.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根本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

4.政府重视程度不高

没有把职业教育放在与普通教育相当的位置看待,只是作为缓解升学压力的措施。

三、关于发展我县职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十报告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实现我县“四县目标”,“实施五大战略”的迫切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发展我县的职业教育,要做好以下几点:

1.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各级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贡献,以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形成社会共识。二要纳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总体规划中,促进我县职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列入考核范围。三要加大投入,根据我县职业发展的现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实行倾斜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准确定位,合理设置专业,突出特色

一要转变办学理念,要区别普通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机会,面向市场办学,在研究市场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着力点。二要创新办学模式,转变普通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推广平定职高黄海班等模式,即校企联合办学等。三要合理设置专业,要根据社会职业需求,不断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特别是要有前瞻性、要跟踪先进的生产技术,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引进课程和专业。四要科学调整布局,根据我县现有职业教育学校规模小、专业设置重复、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对现有办学资源整合,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职业教育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第7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构建的有益探索

“中国特色、世界水准”是指既要植根于中国本土历史和文化,又要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兼容并包,是构建的目标;“现代”即把职业教育发展阶段与“近代”进行了区分,又说明新的职业教育体系从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技术方面要体现现代化的特点,是构建的灵魂;“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建设自下而上的职业教育系统和与普通教育构建互通渠道两大任务,是构建的核心;“创新”是指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科学、合理地进行探索与实践,是构建的内驱力。也就是说在创新思维的推动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体现国际视野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使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人才成长需求。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找到适合的契机和突破口,逐步实现宏伟蓝图,逐步从中国走向世界。2011年10月,教育部在南京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各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经验。“上海市提出,坚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两个必须’和‘一个优先’为原则,探索、推动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的衔接;湖南省提出了‘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区域产业布局及特征为引领,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中、高职院校格局与专业体系;“无锡抓住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契机,大力推进市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搭建中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载体平台”[3];“北京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分级制,提出了职业教育目标分类和职业教育分级标准,用以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保障教育质量和开展人才评价”;“四川德阳市通过‘统筹、共建、合作、整推’四项举措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建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4];天津在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大力推动高职院校与市属本科高校和知名企业联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四年制职业教育本科的实施方案,试点单位于2012年首届招生。从实践情况看,各地均能抓住紧贴产业发展需求,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进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衔接和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主题。然而,在各级管理部门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和与普通教育构筑互通渠道等方面仍有待于继续探索与实践。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构建的建议

(一)以大职教观为引导,加强相关部委多方合作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家和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早在1925年就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并指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5]。大职业教育主义理念是职业教育与社会融通的思想产物,倡导职业教育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与共同发展。1986年,我国曾成立“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会委员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等11个部委指派相关负责人员构成。这种管理体制形成合力,推动了当时职业教育的极大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多个利益相关体重配资源与权利的管理格局下,这种有利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力逐渐弱化,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下降。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家之责,职业教育界不可能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全部问题。建议恢复“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相关职能,从管理机制、舆论导向到技术手段等多个方面汇集社会一切积极的和可利用的资源,提倡更广泛领域的团队合作。同时,通过修订《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国家、地方政府管理职业教育以及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并在财政分配制度、职业资格标准、就业准入制度、学历证书制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员工薪金待遇和培训制度等方面做出硬性规定,确保《职业教育法》监督执法的力度。在整个社会多元互动、平等对话的环境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二)积极拓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互通渠道教育系统中的任何元素都具有显性或隐性的内在关联。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自成体系,但不能封闭发展。主要原因有:一是职业教育的生源来自于普通教育。如果在普通教育时期不接受较好的职业启蒙教育,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将被极大地弱化,影响职业教育阶段的教学效果。二是普通高等教育一直在发展职业教育。“200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有MBA、MPA、建筑学、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十余个。这些专业学位国际通行叫法是‘职业学位’,即‘professionaldegree’”[6],专业学位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学位应该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之中。而职业学位可以在普通高等院校培养,也可在职业院校培养,亦可通过普通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三是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形成互通渠道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为职业教育之学术突出者和普通教育之动手能力突出者搭建互通平台,体现教育人性化的本质,可以让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潜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四是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往往建立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该通过某种互通的形式体现价值标准的统一性。因此,建议职业教育体系以资源共享、课程渗透、联合培养、招生及学籍制度改革等方面为突破口与普通教育进行沟通。即能够体现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职业性和层次性特点,凸显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又能体现职业教育兼容并包、有教无类的胸怀。只有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构筑两者之间的互通渠道,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够在教育大系统中保持活力,才能形成人人成才、多元化成才的文化氛围,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三)统一国家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国际视角来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元制”、澳大利亚的“VET”还是加拿大的“CBE”都建立了比较全面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并且实现在世界范围内招生和产业化发展。瑞士和欧盟还签有双边协议,双方相互承认对方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在就业时选择更加多样化。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面临自身标准全国统一和国际标准通行的双重挑战。目前最突出的任务就是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理顺全日制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培训的关系,探索并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组织管理标准和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国家(地方)层面和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层面两大部分重点工作。建议从国家(地方)层面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从世界范围遴选各领域专家进行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出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指导性方案、课程标准和学分互认标准;第二,在不同地区设立培训网点,组织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期培训;第三,构建国家级网络管理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第四,设立质量监控机构,对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和指导。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相应承担以下四个方面的职责:一是根据统一的方案和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对不同层次、不同智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二是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期培训,提高教学艺术和管理水平;三是共建共享型教学资源,与企业专家和兄弟院校(机构)相关领域的同仁共同开发特定专业的不同层次的课程;四是在国家标准框架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接受监督机构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建立在一个平等的、高水准的平台上。只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统一标准、各司其职、默契配合,职业院校才能精益求精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培训机构才能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孟娜 单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第8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工学结合

1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状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以学校教学为主,以企业培训为辅的模式,各酒店企业并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设置。而且,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只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只是帮助学校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以及向学校提供有经验的技能突出工作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和国外相比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困难重重,如缺乏长效机制,教育管理制度僵硬、相关法律政策不健全,使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都不高,因此,目前的校企合作现状与教育部提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

2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与实践中可以看到,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法律保障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职业教育立法起步较晚,校企合作的法律并不健全导致校企合作双方责任与权利不明确。目前,校企之间进行合作时,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力度不够,缺乏奖励机制,企业的利益不能充分保障,使得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较低。而且很多学校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弹性学制,这也阻碍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

2.2 发展职业教育的观念落后,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虽然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是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而且,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感不高,甚至是轻视职业教育,看不起技能劳动和劳动者。同时,很多职业院校酒店专业的教师并无酒店行业的从业经历,职业经验不足,而来自酒店企业的兼职教师很多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格,或因为教育体制的原因,制约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发展。

2.3 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脱节

很多学生反映在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岗位却派不上用场,酒店企业也反映很多学生对一些基本的业务知识不清楚,即使是学校培训过的一些技能,如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接待等,因为与酒店企业的要求不同而需要再次进行岗前培训,这说明目前很多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是脱节的。

3 完善工学结合模式的建议

3.1 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提高合作积极性

工学结合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是教学环节与生产实践环节的合作,能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校企合作种类复杂,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约束和规范校企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国家最好还能加大资金支持,促进校企合作,减免企业一部分税费,提高学校、企业进行合作的积极性。

3.2 加强师资建设,建立能满足企业需要的现代化酒店专业教育体系

校企双方都应努力建立一支优秀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比如实习,可以让专业教师带队,与学生一起顶岗实习,增加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而让企业兼职教师取得职业培训资格后,到学校进行一些教学活动。同时,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体系。此外,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的制定都要以市场为参照,以企业需求为“风向标”,学校专业要强化特色,突出专业技能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培养出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3 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建立灵活的工学结合模式

学校和企业要加强互动沟通,发挥企业在培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学校要积极组织专家开发科学合理的课程,使课程设置符合企业的需求,同时,把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教师实践实训的基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校企之间应建立灵活的合作模式,学校应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或工学交替进行等方式。

4 总结

总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饭店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很大,而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提高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第9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

1.1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

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其一,政府可以根据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并对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确保政策、制度落实到位;其二,政府拥有职业教育管理权,能够对办学力量进行统一规划、协调,确保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其三,政府是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之一,能够根据城乡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运用财政投入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行调控,使其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其四,政府是教育资源整合的引导者,能够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1.2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治理

职业院校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各大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均会对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职业院校要服从政府在城乡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安排,使资金配置、师资力量培养、人才培养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均满足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需求。同时,职业院校还要重视自身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拉近城乡职业教育的差距,形成职教要素优势互补。

1.3以社会公众为间接力量的治理

社会公众作为一股巨大的间接力量,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受益者、参与者和监督者,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治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深度参与,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明确城乡经济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定位,促使职业院校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另一方面,公众媒体的舆论和城乡统筹研究学者的理念,能够影响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果。

2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2.1明确职业教育统筹治理重点

职业教育统筹治理是促进城乡社会统筹发展的关键点。然而,当前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城市之间尚存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处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为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着手,即办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设置等,将面向城市的职业教育与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以此来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首先,应对区域职业教育统筹治理政策的制度安排加以完善,并在统筹治理和全盘考虑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各个环节的联动。其次,应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偿制度进行完善,构建起以发展农村为核心,以城市支持和反哺农村为重点的补偿性制度,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再次,在职业教育课程安排和内容选择等方面,要改以往农村与城市职业教育分割的状况,重新设计城乡教育内容。如,在城市职业教育中,应当充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特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养。同时,还应将与城市社会有关的内容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如城市的生活方式等,这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2.2创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

为了消除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两极分化现象,应当创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开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新格局。首先,应对制度设计加以完善,通过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统筹,构建全新的管理体制,突破二元体制的束缚。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应确保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并以公正平等为导向,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立足点,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的有效供给。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针对现阶段城乡职业教育政策不平等的问题加大研究力度,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可将政策向农村方向倾斜,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起点。其次,应对城乡分离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进行全面革新,建立起一套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并确保设计出来的制度充分体现出以下三大价值,即人本价值、公平价值和民生价值。

2.3健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

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必要保障。为此,应加快城乡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并健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首先,应逐步完善办学市场,通过各种途径吸引社会上的力量投入到城乡职业教育的办学当中,实现办学主体、性质、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目标,以此来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其次,应健全招生市场。可在全面考虑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生源的具体状况,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的限制,为想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建议国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减免特困生的学杂费、帮扶就业等,以此来吸引学生报考职业院校,从而缩小城乡间的生源差距,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再次,应健全劳动力市场,逐步深化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公平就业机会。

3结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