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煤矿;信息网络信息系统;网络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视频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煤矿企业信息网络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国内大、中型煤矿企业基本上都已经构建和装备了企业互联网、工业以太网、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工业控制等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已经深入到煤矿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而且很多工业系统自动化程度非常的高,比如提升系统、选煤系统等已经实现了无人操作,远程开停、故障闭锁等,操作人员只需要对运行的参数进行观测和记录,大大提高了人员工作效率、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今天煤矿企业信息网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就煤矿企业信息网络安全现状及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探究。
1现状分析
我国中、大型煤矿企业建设和应用了大量的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并且这些信息系统已经深入到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促使煤矿企业从传统的密集型、重体力生产模式向“采掘机械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模式转变,有力地提升了煤矿企业管理效率,加速了煤矿的企业转型升级。但是煤矿企业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1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四点,一是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组织体系,相关的制度建立和落实不到位。二是企业大都没有编制详实可行的信息网络安全预案,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应急演练;三是信息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比较少,企业安全防护设施不全;四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信息网络安全的知识非常欠缺,只注重信息系统具体应用和预设功能,对于操作可能带来的网络威胁没有防范意识。
1.2信息孤岛与信息网络安全之间的矛盾日益冲突
早期煤矿企业建设的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都是一个单一的个体,相互独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管控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孤岛”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但同时产生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信息孤岛”的消除依赖网络的广泛应用,而网络正是信息安全的薄弱环节。消除“信息孤岛”势必使工业控制系统增加大量的对外联系通道,这使得信息网络安全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安全保障的难度大大增加。
1.3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不足,主要依靠外部安全服务公司的力量
主要原因有三点:(1)煤矿企业地处偏远山区、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对都比较差,很难招聘到高科技人才,即是招到人也很难留下来。(2)企业以煤炭生产、加工、销售为主业,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空间小、大多数人员都只是从事信息维修工和桌面支持之类的工作。(3)信息安全管理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储备量有限、业务水平处在较低的一个水平,所以只能依靠外部安全服务公司。
1.4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利用率低,很难发挥应有的功能
煤矿企业在信息网络建设初期都会做网络安全方面的布置,比如在网络边界架设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在内部部署杀毒软件,形成了软硬件相结合的防御模式,可是很多企业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设备从安装到被替换可能从来都没有做过配置更新,和漏洞修复、打补丁之类的操作,大多数的员工电脑也从不安装杀毒软件,这就做法无形中弱化了我们防御的盾牌和进攻的长矛,使网络安全防护设备长期处于半“休眠”状态。
2重要性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网络安全观,足以证明网络安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那么同样对于现今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和工业控制系统的现代化煤矿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网络安全也就没有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优化了企业的管理流程,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可是同样却又不得不将企业置身于互联网之中。互联网是一个“超领土”存在的虚拟空间,存在各种潜在的威胁,比如利用木马、病毒、远程攻击、控制等方式,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修改控制系统指令、攻陷服务器、盗取个人信息等,这些都有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这些还只是企业内部的损失,很多大、中型煤矿企业为了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都开通与集团公司之间的专线VPN,承载了很多应用服务包括协同OA、生产调度、销售等等的数据都要进行通信,如果信息网络安全受到攻击瘫痪,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更有甚者可能通过煤矿企业本地发起攻击,致使整个集团的信息网络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煤矿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信息网络安全观,充分认知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企业信息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
3总结
总之,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网络安全已经是每一个煤矿企业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参与和考虑的问题。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煤矿企业应该立即行动起来,通过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准确掌握企业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状况,详细评估企业所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构建企业信息网络安全的“防火墙”,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职工娱乐生活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龙.煤炭企业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探究[J].煤炭技术,2013.
关键词:信息;安全;问题;对策
随着应用系统数据集中、资源整合工作进一步深入,基层国税机关日常要输入、传输大量的重要数据,在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今天,税务网络的安全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松懈,信息安全观念淡薄,保密意识不强。不少操作人员普遍认为只要有了杀毒软件,有了网络防火墙,内网电脑不上因特网,不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电脑会出现什么安全问题,觉得黑客、病毒离自己很遥远。由于操作者普遍没有危机感,造成各类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对信息保密技术的运用持“无所谓态度”,这实际已经构成信息安全的最大隐患。
(二)安全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笔者曾对所在单位公文处理系统空密码进行扫描,在109位用户中发现34位用户密码为空,占31%,如果加上弱口令,这个比率应该会更高。由于大部分应用系统的数据集中在省、市局,县局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批量筛选出弱口令、空口令账户。笔者以为,全省弱口令、空口令用户应该不在少数。此外,诸如涉密文档不加密存储、不按规定销毁涉密文档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三)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不少税收管理员为方便工作,也会要求企业报送的部分报表均通过U盘或电子信箱传递。如此一来,U盘内外网混用就不可避免。现在提倡使用摆渡机,就是一台既不联外网也不联内网的电脑,从外网下载了资料后先拷到摆渡机上并查毒,然后将摆渡机上的资料保存到U盘或移动硬盘再拷到内网,但这种方法一方面十分繁琐,遇到时间紧张的情况就难以做到。另一方面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因为不能保证摆渡机的彻底干净。
(四)违规登陆因特网无法及时发现。虽然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但是违规通过无线网卡、宽带拔号私自上因特网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操作人员错误的以为拔下内网网线,然后上因特网就实现了物理隔离。殊不知,在上外网的过程中,如果浏览了带木马的网页或运行了带病毒的软件,木马、病毒就会植入个人电脑,当插上内网网线,木马程序或病毒就会在整个网络中传播。
(五)瑞星病毒库、上游补丁服务器更新补丁滞后,杀毒软件实时监控功能效果有限。由于病毒库更新、补丁下发的滞后性,税务内网的病毒、木马有时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并清除。笔者所在单位就曾发现Worm.Win32.MS08-067.d病毒,通过瑞星杀毒软件反复查杀均不能彻底清除,最后只能手工清除。据省局信息中心2008年统计,全省共查杀病毒2740536个,入侵事件236900件,形势不容乐观。
(六)缺少计算机安全策略设置。大部分计算机没有设置过本地安全策略,为图方便,大部分用户使用空口令登陆Windows。使用口令的用户,在密码复杂性、长度、更换周期方面也远远达不到安全的需要。基层单位电脑使用的操作系统一般采用默认安装,开放了所有端口,为病毒、木马入侵留下了窗口。
二、加强信息安全的对策
(一)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树立信息安全理念。采取举办信息安全专题培训班、开辟信息安全宣传园地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安全宣传,使广大税务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并初步掌握必备的安全技能。帮助干部牢固树立“防胜于治”的安全理念,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要高度重视系统口令的重要性,省市局可以通过后台定期对空口令弱口令扫描,并将结果下发给各县局,由县局督促相关人员做好口令安全工作。
(二)加强制度落实的执行力,降低信息安全风险。大多数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安全隐患的存在与其说是技术上的原因,不如说是管理上的原因。国内已经发生的许多计算机安全事件,包括计算机犯罪,技术手段并不怎么高明,主要是由于钻了管理上的漏洞。管理的关键在于人员管理,因为各种安全措施要靠人来实施,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安全隐患出自系统内部人员。因此必须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系统内部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三)严格按规定使用移动存储介质。通过北信源桌面防护系统控制U盘使用节点,确实因工作需要使用USB接口的电脑,必须先进行病毒查杀,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方可使用。
(四)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可控能力。鉴于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使用行为的多样性,光靠技术手段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必须要动用管理可控手段,双管齐下,所以信息安全的对策是技术与管理手段并用。加强日常网络检查,严格执行内外网物理隔离相关制度。建立必要的惩处机制,对违规外联其他网络的个人除经济处罚外,应追究其行政责任,以切实提高信息安全制度的刚性。
关键词: 职高 信息技术 开放性教学
一、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原因
职高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因此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学生学习基础差,态度不端正,学习困难大。尽管如此,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有些学生学习一时跟不上,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智力才能。只要施以良好的教育,调动其积极性,后进学生是完全可以转化为优秀学生的”(苏霍姆林斯基)。
加上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教师在明确职高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充分考虑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施开放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1.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流和转换,才能使系统从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有序发展。如果系统与外界无信息交换,则系统就封闭,发展就无序。用“有序原理”审视小学语文教学系统,就应广开语文学习的信息之源,使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与社会、家庭、老师、同学等进行大量、多层面的信息交流,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
2.施金纳的行为主义教育观认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开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选择权,让选择权回归,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高。
三、职高信息技术开放性课堂的实施途径
1.从情感角度吸引学生,挖掘非智力因素。开放性的课堂首先是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积极的情感总是给人以良性的发展,而消极的情感则阻碍人的发展水平。关爱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技能。职高学生调皮的多,不爱学习的多,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带有自卑感,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成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让所有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促成课堂支持性学习气氛的形成,给碰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支援;教师平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和满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提高课堂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注重能力培养。《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开放性的课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授人以鱼,而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职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帮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如,编写一个相应的程序时,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机械式被动练习。而是应该通过运用不同计算机语言,C语言、C++等,在掌握程序语言和知道程序目的的前提下,对程序进行不同语言的汇编工作。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找出可能的程序漏洞,培养学生严谨的程序编写态度。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培养发散性思维,鼓励创新。教育学家裴斯洛齐曾指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发展思维。”发散思维是以同一来源材料获取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将思维方向发散于不同方面的思考,从而使人的思维趋向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职高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地点是课堂教学,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为目的。
例如,在讲“网页制作”这一节时,传统教学方法是:老师一一讲解Frontpage的各项功能,然后学生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巩固各项操作。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只会做题目,却不会系统制作网站。为了构建多边的、主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由单向性的信息传递向多向性的信息传递转变,我们把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建站规划”、“初建网站”、“网站优化”、“动态网页”和“网站的与评价”5个模块,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生疑、质疑,进而找出新的结构、新的点子、新的思路。学生学下来对建设网络家园有了系统的掌握,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再比如,设计网页时,老师不但要学生学会设计一种模板,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网页设计内容在不同浏览器兼容性,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可视化教学。开放的课堂,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往常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动画和多彩文字形式表现出现,既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时,假如仅仅用语言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其结果既浪费口舌效果又不好。我就用多媒体技术把该知识做成Flas,把计算机拟人化,通过计算机(病人)到医院看病的经过,讲解故障的诊断和维修。计算机通过其语言(文字和声音)和医生交流的过程就是故障排除的过程。一个出色的故事讲完,课程也结束。出色的讲解、立体的演示帮助学生把该本节课的知识牢牢地掌握,既省时又省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5.加强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是进行开放性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针对职业教育和专业特点,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我校,不少文化课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比较低,他们经常会请教我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后来当学生学了计算机故障的诊断和维修知识之后,再有同事问我的时候,我就去教室叫几个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到办公室帮这些老师解决困难。一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不好意思,不敢在科任老师面前卖弄,那些老师也将信将疑。等到问题解决了之后,老师很开心地赞扬了这些学生,学生更是兴高采烈,很有成就感。一举两得。老师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师生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就要求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
6.变单一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的教学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操作、实验、参观等进行多元化、全方位、参与式的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置身于开放性的现实情景中,主动探索研究、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学会如何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我校有个老师在“flas制作”的《图层的运用》这节课中,并不是直接对图层的定义、功能和操作进行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尝试在没有图层的前提下用“运动的小球”的知识完成“让太阳从草坪上升起的动画”。学生经过操作后发现两种情况:部分学生草坪和太阳都不动,其他学生草坪和太阳都动。这时老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引出图层的功能:我们只要将草坪画在一张薄膜(图层)上,将太阳画在另一张薄膜(图层)上,然后移动太阳所在薄膜就可以了。最后让学生运用图层来完成。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马上对图层的概念有了形象的理解。
7.利用微课,实现同步教学。信息技术里上机操作比较多。很多时候,学生会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边操作边讲解),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则跟着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速度并不一致,因此有的学生下课了还没有掌握好操作技术。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放在网上,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后的及时补救。
当然录制的微课,需要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如讲文件的操作时要讲清楚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类型等。这样在保存中最关键的地方如保存与另存为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反复练习操作。
8.从职业角度教育学生,提高学生道德感。职高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的,职高的教学目的不仅是简单地将课堂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通过课堂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和责任心。职高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偏重于实用,如果没有树立相应的职业道德观念,则很容易发生学习滥用信息技术,对其本人和其他人造成伤害的事。比如,在学习网站安全知识时,网站安全就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好攻与防的关系。老师必须在开放性课堂上设计,考虑如何在传授网络安全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大部分职高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正义和英雄非常尊崇,因此,职高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介绍黑客历史发展历史,剖析红客与黑客的不同,讲解红客英勇事迹和中美网络大战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
总之,要实现职高信息技术课堂开放性教学,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形成学习动机。其次教师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学生个性化与教学互动化原则,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设计好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再莲.职高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4.32:123.
[2]赵响亮.强化信息技术教学.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谈如何构建高效的职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2:96-97.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安全;因素;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48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是档案工作最基本的两项任务。档案的安全保管,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的长久保存。只有在充分保障档案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工作,体现档案的内在价值,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档案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档案安全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档案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安全工作
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档案管理和维护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管理低效等因素导致档案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档案安全工作是建立在积极预防、综合防范下的一种长效的安全工作机制。这种长效机制基于组织协调能力、体系支撑力度和主管部门支持力度,依据具体的法规、制度和标准,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风险评估,最终形成四个核心能力,即档案安全的保管维护保障能力,档案安全的基础支撑能力,档案开放利用驾驭的能力和档案安全保障的社会影响力。档案安全包括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档案安全工作非常繁琐,涉及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
2 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
2.1 自然灾害因素和基础设施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界发生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一些非人为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地震、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这些自然灾害和一些非人为的突发事件等,严重威胁档案安全。就拿地震来讲,建国后的几次大地震都给造成巨大损失。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唐山地区的档案馆受到了毁灭性破坏。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当地许多档案馆都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北川县档案馆馆藏的8.5万卷档案在地震中全部被埋,经过抢救后,该档案馆最珍贵的档案《石泉县志》仍未被挖出来,而且抢救出来的档案遭到了极大损失,只有60%可用。
基础设施环境因素是存放档案的档案库房内的设施环境因素,包括档案库房内的温度、湿度、防虫防蛀等。档案库房实施添置不全,导致档案长期存放在潮湿、阴暗、温差巨大甚至还有蛀虫的环境中,档案时刻面临着危险,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
2.2 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档案事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档案法规体系,包括档案法律法规、各种档案规章制度和档案操作规程等。但是关于档案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少,即使有的地区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主要内容也仅仅是涉及档案保管和保密管理,内容比较简单。档案安全管理无法可依,更谈不上违法必究,档案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阻碍了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2.3 档案本身的安全漏洞
档案实体存在的安全隐患。第一,由于档案管理方面的缺失,部分档案是用圆珠笔、铅笔、红水笔、蓝水笔等填写的,时间长了,字迹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第二,纸质档案经过长期保存、利用,纸张发生霉变、破损,没有及时进行抢救、修复,造成档案损失。第三,音响制品档案和照片档案保管不当。由于技术限制,磁盆、磁带录制的音像制品档案保存期比现在利用数字技术刻录的音像制品档案保存期短。以前音像制品档案保管不当,保存期限则大大缩短。照片档案保管不当易发黄、粘连、霉变,降低了照片档案的效果。由于档案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档案一旦造成损失,将无可挽回。
电子档案存在的安全隐患。随着档案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产生的电子档案会越来越多,但保存电子档案的技术、方法和措施等没有及时到位,使电子档案随时存在信息丢失的危险。电子档案在收集、整理时操作不规范,造成信息接收不全或遗漏。特别是在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工作人员疏忽等原因,档案信息录入不准确,使电子档案信息失去真实性。另外,由于不按相关标准和程序操作,生成的电子档案质量过关,导致档案信息无法长时间保存。
2.4 利用服务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档案在利用服务过程中,经常要对档案信息进行处理,操作不规范对档案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纸质档案在利用过程中,需要进行扫描、复印等方法处理,操作不当导致纸张损坏或信息被删改,就使档案信息失真和不完整。另外,档案在外借、展览等脱离档案馆室的利用方式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审核不严,都会威胁到档案信息的安全。电子档案在提供利用时,需要将档案信息进行复制拷贝或网上传输等处理,不按规范操作造成复制拷贝信息不全或丢失,电子文档中毒导致信息被破坏。这些都破坏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严重威胁档案信息安全。
3 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措施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馆室是档案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馆室建设,改善档案馆室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在档案馆室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抗震烈度、防火等能抵御自然灾害方面的刚性要求,要充分考虑坚固、安全、环保、实用等因素,把档案馆室建设好,筑起保障档案安全的坚固防线。在设施设备方面,要根据要求配齐基础设施设备,并安装视频监控、火灾报警、温湿度监控、电子巡查、计算机信息安全等新技术防范系统,切实保障档案安全。
3.2 树立档案安全责任意识
每个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档案安全意识。档案安全无小事,档案安全事关全局,事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第一,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档案安全观,这是确保档案安全的关键所在。必须要认识到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和重大责任,要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提高每个人的档案安全意识和技能,牢记档案安全责任,树立档案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保障档案安全。第二,加强档案设施设备的日常安全维护工作,只有保证档案设施安全正常工作,才能是档案及档案信息长期存在于正常的安全环境,利于档案长期保存,维护档案安全。
3.3 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维护档案安全,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建立专门的档案安全管理制度,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到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每一步都要制订安全操作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并建立档案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和岗位安全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细化档案安全工作岗位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工资福利挂钩。使所有档案工作人员明白档案安全责任重大,工作中严格按规范操作,丝毫不得马虎,保障档案安全。
3.4 加强档案信息利用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
档案信息化后,大量的档案信息被保持在档案管理系统中,一旦安全得不到保证,档案信息发生泄密或被非法获取,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要加强档案信息利用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
第一,对在网络上资源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和访问控制,防止档案信息在传输和利用时被非法利用和恶意破坏。
网上档案信息加密主要包括通信加密、脱机存储加密和联机加密。档案信息加密后,档案在网上传输就不会发生失密和被篡改问题,非授权用户就不能获取不对其开放的档案信息。
对利用档案信息用户进行访问控制。根据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和保密性质不同、利用对象的不同,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控制用户只能利用各自授权利用的范围内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比如,可通过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密码认证等。
第二,加强病毒防治。在档案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必须要加强病毒防治,安装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相匹配的防毒、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等工具,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联网之前必须要安装防火墙,在系统、主机设备与外部网络之间形成一道屏障,防止网络病毒和非法入侵。系统安装后就要安装防毒软件,防止利用复制拷贝信息时病毒感染。在发现设备、系统中毒后,及时安装强效杀毒软件及时清除病毒。
3.5 建立档案电子文档备份及定期备份制度
由于档案电子信息具有易被远程控制与改动、易于消失等特点,必须要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备份。2008年国家档案局要求各级国家档案馆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信息资源实行异地备份,确保电子信息资源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不仅是国家档案馆,所有各级各类档案馆室都应建立档案及电子信息资源备份制度,保证各类档案安全。另外,还必须建立档案及电子文档定期备份制度。档案信息化开展后,收集的档案主要是电子文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电子文档,必须定期进行备份,以一周备份一次为宜,保证每一份档案的安全。
3.6 建立档案安全保障应急防范机制
档案安全保障应急防范机制是指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快速应急反应,尽可能维护档案安全的一种防范机制。主要包括事前预防和准备措施、事发后的应急响应机制和步骤和事发后的抢救措施等。首先,要健全应对各类灾害应急防范机制。要与气象部门保持信息畅通,根据本地区的气象特点,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形成机制化。应急防范机制的内容要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加强应急防范机制的演练工作。档案安全应急防范机制能贯彻实施的关键在于平时的演练,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平时经常进行应急演练,在面对突发灾害时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战。而且,在演练过程中,可发现应急机制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档案安全应急防范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与各种后果进行事先估计,做好应急准备,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协调各方面并及时果断地进行处理,尽可能保证档案及档案信息安全。
3.7 培养高素质的档案安全管理人才
保障档案安全,人是第一要素。档案人员及相关人员的档案安全保密意识、能力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的安全程度。因此,要加强档案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档案安全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档案安全管理人才。首先,要让档案专业工作人员接收全面的档案安全教育,接收档案安全管理知识,掌握档案安全管理技能。其次,要吸引各层次的安全管理人才投入到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主要是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安全管理人才,成为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研究的学术带头人,重点做好档案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升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第三,对所有与档案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档案安全管理知识普及,掌握最基本的档案安全管理常识,全方位确保档案安全。
4 结 语
档案安全事关个人利益和国家安全,档案安全工作是档案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没有档案的安全,也就谈不上档案利用。我们每个档案工作者必须要有档案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做好档案安全工作,促进档案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1]张美芳.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0(4).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质不仅是一种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对信息素质的要求不同,针对我国的现状,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几方面内容。
近年来,国家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大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信息素质培养。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的前提,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要求个体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需要利用怎样的信息,通过怎样的渠道有效、迅速、准确地获得信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首先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意识还比较单薄,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对于知识的获取与信息技术也多局限在教师的课件和多媒体演示中,图书馆与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都不高,若问学生上网的目的,回答最多的是聊天、游戏、E-mail,平时很少有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答或课题的研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还是“问老师”。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要让学生知道,在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知识获取的渠道,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教师在演示课件的时候,不妨将课件制作、资料获取的过程向学生做一个介绍,虽说与教学内容本身的关系不大,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的信息意识将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进入网络这一浩瀚的知识海洋,培养他们主动、积极地利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的操作技能、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应用所学的方法与技巧获取、分析、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毫无疑问,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我国学生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目标:(1)信息获取能力;(2)信息分析能力;(3)信息加工能力;(4)信息创新能力;(5)信息利用能力;(6)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
现代信息社会要求青少年必须具有高效地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高职院校应将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还仅停留在操作技能的培养上。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常用信息技术硬件的使用方法,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软件的开发方法,知晓网络学习资源的检索方法,在此基础上改变过去以传授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材中有70%以上的内容是操作方法与技巧的学习,不同的软件虽然具体的功能有所不同,但许多操作方法是相通的。在教学中,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有共性的基本功能的演示和练习上,使学生能通过对某一软件的学习达到对不同软件中类似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的习惯,并把这种能力延伸到其他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培养不是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能够涵盖的,信息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信息技术一门学科的事。在高职教育中,要把信息能力的培养辐射到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指导性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利用“任务驱动”策略将各学科教学中的学习任务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他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学习其他课程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加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信息伦理道德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能够合理、合情、合法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强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诸如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网络陷阱、网络游戏等负面因素也同时威胁着我们。处于成年与未成年过渡期的高职学生具有特定的年龄特征和个体需求,他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控制力不强,对信息危害的免疫力较差,网络聊天、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乃至网络犯罪现象在高职学生身上并不鲜见。
目前,整个社会的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形成,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尚待完善,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亟待提高,信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因此,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道德和法治教育,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提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要利用专题片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开展《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自我约束能力。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设德育主题网站,开展专题活动,丰富德育内容,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元素与德育整合起来,帮助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
信息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的培养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也为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应充分认识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信息素质培养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努力,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好途径、好方法,以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如,张再跃,陈崚.中学计算机教育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杨晓光,陈文勇.高等院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几个问题[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