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 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 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
一、体育游戏的意义及作用 研究方法
1、体育游戏的意义。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是一种教学。体育游戏的功能非常强大,是体育教学的得力助手。体育游戏既有别于一般的体育运动,也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活动,它是具有一定情节和比赛因素的身体活动,在趣味的游戏中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发展身体素质和个性。体育游戏不仅能起到热身作用,还能丰富体育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练,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游戏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2、热身作用。准备部分的任务是使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准备承受基本部分训练负荷及完成所安排的训练内容,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益。因此,体育游戏的热身功能就显得尤为突出,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还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生理机能,达到充分的准备状态。
3、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小学生受年龄及心理情况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好奇、易动、精神不易集中等现象,学习知识的意识少,爱玩的意识多。因此,缺乏趣味的常规体育教学很难为学生所接受,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植入体育游戏,或者教学的内容以体育游戏的形式进行展现,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练,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增进感情、培养凝聚力。体育游戏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直接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机会,在体育游戏过程中,他们相互之间具有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游戏和实现参加体育游戏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自然而然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而且必将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二、体育游戏教材的选择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主要表现为骨质柔软、关节活动性好、肌肉力量相对薄弱,依赖性强、好动、精神不易集中等特点。因此游戏教材必须附合小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解剖、生理、心理等特点,富有乐趣,易于学生接受,并通过努力可以完成。教材中的游戏动作应简单易行,活泼自然,富有竞争性,并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姿态和提高身体素质。
2.游戏与教材紧密结合。选择游戏教材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应和各年级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目的、任务紧密结合,突出重点。对于那些性质相近的教材,教师应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教师根据教材自行设计和创编的游戏,应在课前经过实验以后再正式采用。同时为了保证一堂体育课中游戏教材与其它各项教材之间搭配合理,应注意控制好游戏教材本身的负荷量,如果其它教材的负荷量已经较大,就要选择活动量中等或较小的游戏,反之,则要选择活动量较大的游戏。教师在选择游戏教材时,不能单纯从学生的兴趣来考虑,还应注意体育教学任务能否完成。除此之外,在选择游戏教材时还应考虑气候、场地、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三、实施体育游戏时应注意的事项
1、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没有趣味性,也就不能吸引学生。体育游戏的特殊功能就是要让学生在快乐中身体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因此,应把兴趣作为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据此来选择游戏教材。但是不可一味追求趣味性,而抛弃游戏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我应该始终坚持以教育目的任务为准则,把游戏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种积极的育人手段,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得到身体锻炼,又得到良好的品质教育。
2、、竞争性与安全性相结合。游戏教学的趣味性,主要来源于竞争,在一定条件下,竞争的因素越多,学生参入游戏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比赛场面越激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教师在组织游戏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游戏的竞争因素,以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但是由于少年儿童求胜心切,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容易忽视安全因素,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求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游戏内容、组织方式、场地器材等因素,制定好得力的安全措施,以确保游戏教学的成功进行,做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最根本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教育;教学;教育
[Abstract]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rom th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comput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nd cognitive main role play, multimedia computer provide external stimulation diversity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aintain and multimedia computer can be used as cognitive tool to achieve the ideal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se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multimedia education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network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bin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with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se four aspects of multimedia education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ultimedia edu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not only in education will stand firm, and its feet also has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potential.
[Keywords] Multimedia education; Teaching; Education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所以它将在现代教学环境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多媒体教育,这是一种近年来流行的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投影仪,电子白板,音响设备,中控系统,计算机等数字教学设备,配合使用教学软件(多媒体电子教室系统),利用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育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多媒体教育是伴随信息的产生而产生并发展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已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多媒体教育不仅可以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而且使得许多用常规方式方法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可以容易地表现出来。
1.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领域
多媒体教育的应用主要有两大领域,一是为学生或学习服务,另一类是为教师或管理服务。
1.1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MCAI,是指一种自动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学信息由课件(教学软件)的开发者编码后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给学生,并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目标优化。
1.2 多媒体教育管理
1.2.1 教学管理: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简称CMI),是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各类教学管理职能,它主要为教师服务,能帮助教师监测、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为教师及时地提供教学分析报告,也能代为决策。此外还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咨询信息。
1.2.2 行政管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学校,由于其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媒体形式丰富,信息关系结构可以多样化,信息的分类、检索和报告十分方便等优点,使得它在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2.多媒体教育应用的意义
多媒体运用于教育中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的,下面通过图一和图二来分别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传统的教学系统的模式。
通过图一和图二可以得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交互性,即人机对话、能够及时反馈、它是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能够自定步调,多媒体教育的应用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在学习中的作用
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2 多媒体计算机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生活多彩多资,感觉知识的浩瀚无穷。
2.3 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创造多种学习环境
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构成了丰富的学习技术环境,信息技术可以创造和展示各种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
可以这样说:“多媒体教学环境”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21世纪教育腾飞的基础。
3.多媒体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合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多媒体教育将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
3.1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目前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力开发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应用,就是台湾、香港等地区也在这方面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当前台湾教育技术界的主要力量差不多都已投向这一研究领域)。这是多媒体教育应用中十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新趋势,也是当前发展最快的一个趋势。
3.2 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逐步自成体系,成为继数学推理和科学实验之后人类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第三类基本方法,而且正在发展成为人类认识、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的一项通用性和战略性技术。虚拟现实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可控的环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不久的将来“虚拟现实”将以全新的面貌普及于教育的各个领域,甚至进入中小学课堂。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多媒体教育应用不仅在教育方面能站稳脚跟,它自己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蔡燕(2002).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兼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意识 主要问题 教育对策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和正在发生进行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认识,以及自己与外界事物相互联系的认识。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承载着社会、家庭期望的重任,加之处于青春期,思想不成熟等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更加凸显。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主要问题
1.竞争意识较强,抗挫能力较弱。
随着观念的更新,竞争的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竞争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竞争,通过竞争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借此提高自己应对角色的转换、环境的适应、学业的竞争、社会的挑战等问题的能力。在与本校学生的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较为关注的是自身发展的问题。他们希望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为此,他们会较为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及学院组织开展的活动中,在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与此同时,当在人际关系、学习、经济等方面遭遇挫折时,他们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又较弱。在遇到难以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他们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学习方法的变化,面对思维方式的转变,面对学习上的巨大阻力,部分学生往往又表现得较为被动并且缺乏勇气和信心。特别是当他们参与竞争失败后,部分大学生不够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抗挫能力较弱。正如一位大学生在校友录上的留言,字里行间流露出参与竞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更多的是无奈和伤感:“我努力地想获得更多的认可,于是参加各种选拔,评比,竞赛活动,但是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大学让我好失望……为我哭泣吧,我的大学……”这些沉重的文字告诉我们,在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的同时,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大学生在竞争失败后的学习和生活。他们需要关心,需要帮助,更加需要我们用心点燃他们心中最坚强的火把,让他们为自己美好的未来照亮前进的道路。
2.个体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较弱。
高校大学生个体意识是指当代大学生从自身角度对各类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并根据自我认知、自我利益判断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应的个体行为。[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被分割成单独的经济实体,不断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并在经济社会中以自我价值和相关利益为指导进行着各种实践。社会形势促使高校大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而集体意识较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学校各类经济利益分配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而集体意识较弱。在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分配、奖学金与国家助学金分配、学费减免等学生工作中,他们主张从“我”这个标准出发评判事物,往往过于强调自己的贫困情况,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与自我感受,不能够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对于贫困生认定结果及资助结果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看法,不懂得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为他人着想的意识,个体意识较强而集体意识较弱。第二,在个人未来发展问题方面,高校大学生个体意识也较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只有坐上个人奋斗的船只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及社会就业压力下,高校大学生把自己的未来牢牢锁定在个人努力与拼搏上,事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寻求自身发展,导致了他们个体意识较强而较少从他人和集体的角度考虑问题。第三,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大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而集体意识较弱。大学生人际关系矛盾是高校大学生的一个普遍问题。由于大学生之间尤其寝室成员之间个性及生活习惯的不一致所产生的很多人际关系矛盾,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在生活当中不能够从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懂得谦让与包容,过于强调自我感受。
3.封闭意识较强,沟通意识较弱。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的种种优势使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开拓着自己在现实以外的另一片天地,这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被封闭到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并行的虚拟生活中,从而使得他们和现实生活脱节,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这样说:“还记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上网玩游戏,与同学交流得很少,也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网络让我暂时找到一种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成就感。但是,逐渐地我发现,自我的封闭以及与现实生活的相脱离带来的只有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成长路上的一次小的偏离,也让我再次认清了自己。自我封闭和逃避现实都不能够解决问题。积极融入生活,加强与他人的沟通才能获得更多的帮助。”的确如此,学生都希望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够获得自我成就感,成为优秀的人。然而,当他们面临困难时,当他们身处困境时,他们会利用网络满足他们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求。但是,他们却不会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不懂得通过交流和沟通分析受挫的原因,也不懂得通过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解决问题。此外,贫困生这个特殊的人群也容易产生封闭心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较为自卑,不愿意与他人过多地交流,生活也较为封闭,这也成为了困扰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拦路虎。而当今社会,沟通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主题,涉及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沟通对大学生个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完善、人际关系和协调、冲突的解决,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从众意识较强,规划意识较弱。
高等学校生源结构的差异,必然导致其个体生活规律、思维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相应地对新接触事物的认识程度同样存在一定差异。遵循这一现实情况,每个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也不尽相同,其个性决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成长速度。而目前高等学校大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着部分学生,他们对于未来发展盲目从众,对学习生活随波逐流。这些学生缺乏合理正确的自我认识,往往盲目跟随模仿他人的成长特点。这一问题在高校学生中考研热、入党热、计算机热、外语热及出国热等现象中都有很大程度的体现。这些学生不能准确进行人生自我定位,而是盲目从众,这也使得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当大学生理想的生涯状态与现实的生涯状态有较大差距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调整和进行生涯的再评估。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没有准确的定位,生涯规划的意识较为淡薄。
二、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主要问题的教育对策
如何纠正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偏差,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广大的学生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当代高校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合理引导。
1.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学习理念。
大学生竞争意识较强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学习的理念并参与到服务学习中,既能够满足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提高自己的目的,又能够让大学生保持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服务意识,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服务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在服务学习中,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向社区或各个需要帮助的部门提供服务,在服务中了解不同的职业,促进他们对公共事务和公民责任的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服务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获得相关体验,并树立积极的服务意识、确立服务的目标、了解服务开展的基本方法及其他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服务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服务学习的意义,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助于避免大学生因为盲目参与各种竞争后遭遇的挫折境况。在服务学习结束后,通过组织学生对服务的成效及不足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活动能力和抗挫能力。服务学习使得大学生有更多参与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也获得了更多的体验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及综合能力。
2.拓宽高校集体教育的途径。
目前,就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而言,既不是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又不是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更高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是融个体利益于集体利益之中为个体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并与个体利益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2]只有满足集体和社会的发展,个人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同样如果没有个体自身价值的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应通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实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真正和谐。高校一般通过德育课堂进行集体意识教育,但是要增强大学生集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进一步拓宽高校集体教育的途径。第一,以集体意识教育为要素,重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方法途径,改变以往强制性灌输的授课形式,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及课外情感体验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实现对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第二,注重非德育学科在大学生集体意识培养过程中的渗透性教育作用。学校的各门学科都有着对大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责任。因此,高校应拓宽单一的德育课堂,建立大德育观,借助学校的非德育学科进行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教育。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教育媒介。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集体意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为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提供渠道。为此,高校一方面应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媒介加强对集体教育的宣传,并在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学生密集场所通过张贴名人名言等标语标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教育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应组织内容、形式多样的学生科研、演讲、辩论等学术活动并调动学生广泛参与,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3]
3.加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的心态及恰当地与他人沟通能够给自己提供巨大的前进动力。但是在学生群体当中却存在着一部分学生,他们不懂得如何与老师沟通,不懂得如何寻求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帮助。当他们真正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往往不能够第一时间与老师进行沟通,因而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一部分学生,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自信,不善于与辅导员及老师沟通,另一方面,当学生需要帮助时,辅导员及老师也没有敏锐地洞察到学生的困扰,没有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学生。
因此,对于辅导员的工作来说需从“消极预防,管理至上”的工作理念转向“注重引导,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辅导员下寝室开展工作则是辅导员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的体现,是学生工作场所的有效延伸。辅导员下寝室开展工作有利于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增强学生对辅导员老师的信任感,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群体当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他们与老师的沟通能力会有比较大的提高。正如学生所说的:“积极地和老师进行沟通,使我由原来遇事退却变为敢于挑战;由原来内心的‘窗扉紧掩’变为现在的敞开心扉;由原来空余时间的迷茫变为能自己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我真正体会到了自己的成长。”因此,应加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
4.提高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
高中的努力与执著来自大学的召唤,而到了大学,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对众多的选择与价值观取向,大学生很容易迷失。因此,应进一步规范高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大一期间学校应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时引导同学们进行自我探索,并对同学们感到陌生和未知的工作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教会同学们如何进行职业决策采取有效的职业行动计划,从而起到规划大学生活及职业生涯的作用。对于大二的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同样重要。一方面,通过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及时了解学生是否持之以恒地进行过生涯规划,以及现阶段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定位如何。另一方面,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及时引导和纠正学生错误的生涯规划。对于大三的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应主要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让大学生明确就业的形势和市场需求,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选择。大四期间,生涯规划教育应主要依靠个人就业指导室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提高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个人学习生活的从众行为,提高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是一项事关人类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工程。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其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对于巩固和发展现代民主、法制的国家制度,保障和谐的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又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和最佳时期,学校教育有责任来教育引导每一位大学生,教导他们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除了依托学校教育以外,还依靠家庭、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关注,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试论大学生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关系.http://12e
/lunwen/yyjy/201209/49358_2.shtml.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注重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个人或者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团队意识的含义
团队精神最开始出现在工业社会,在这个社会阶段,劳动者通过集体劳动完成社会成产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离不开彼此之间的合作。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团队意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团体认同。团队意识注重的是个体如何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个人带动团队的发展,继而实现个人在团体中的价值所在,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其实质上是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团体在相互之间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合作,从而实现整个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一)完善高效德育工作。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周围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竞争,学会如何通过与人合作在集体总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学会赞赏身边其他人,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学生为人处世的问题,最终是为了帮助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这实质上也是与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相契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内容。
(二)相应当前体育教育中呼唤的团队精神。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体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加强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在沟通中学会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新知识,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所倡导的。而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则是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加强与团队中人员的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三)迎合社会对人才团队意识的需求。社会发展层度越高,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人相互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很多事情单独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这就对现代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一定的团队意识,能将自己融入团队中。
三、当前体育教学中团队意识现状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忙于进行各种证书的考试,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则是团队意识存在严重欠缺。
(一)团队凝聚力不强。团队意识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是否具有团队凝聚力,个体对团队是否具有归属感,是否有集体荣誉感,一般来说,具有凝聚力的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内部的沟通交流,达到合作。
(二)团队内部缺乏信任友爱。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也是团队意识的基础,一个充满不信任和冷漠的团体很难真正做好畅通有无的交流与合作。而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关系淡漠,相互之间严重缺失信任,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体育教师团队意识不够。什么样的教师会上出什么样的课,要想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充分利用教学活动穿插,设计教学环节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这必然要求教师自己对团体意识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现实中,很多体育教师自身就存在团队意识缺乏,很难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一)采用团队教学,有目的性的塑造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采用团队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男女比例等因素进行团队组建,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考核等都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团队学习中输着团队意识。
(二)积极开展团队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团队意识。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定的比赛竞争机制,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团队的力量,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现与学生、老师的交流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关键词:篮球 教学与训练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09-01
随着科学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也在逐步转变,篮球教学与训练系统结构复杂,涉及的因素多,而且随机性大,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篮球教学与训练硬件和软件设施也在逐渐的增多和完善,篮球教学与训练也要向更好的方面发展。针对目前学校篮球教学与训练内容、进度、手段以及教与学的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注意技术动作的审美性
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也具有审美性质,其基本涵义是:在满足学生情感的要求下,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训练与教学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生动演示有机统一起来,把发展学生智力与陶冶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战术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融为一体,从而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的审美在其实施过程中,将更多地体现出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等特点。篮球教师针对篮球教学与训练内容的千变万化,一方面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美的感受中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篮球教师还要使教学与训练方法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与训练中展开,给学生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美感。
2.注意技术动作的全面性
篮球运动是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应根据篮球运动的对抗规律和攻防转换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移动、传球、运球、投篮、防守、突破等各项技术,要能攻善守,能投能突,打破锋卫界线,全面掌握各种技术、战术的组合运用,提高学生技术和战术的实效性。
培养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战术连贯性的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将会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要求,经常提醒和鼓励学生在技术运用中注意合理性以及全面性原则,指出学生在技术运用中的正确与错误,引导学生技、战术的全面发展。篮球教学与训练中让学生全面、合理运用技、战术组合,提高技、战术动作组合质量,是当今体育运动学校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发展方向。
3.注意技术动作的熟练性
熟练性是指完成篮球技术动作娴熟,运用自如、轻松、省力,成功率高。双手胸前传球是篮球传球技术的基础,具有准确性高、容易控制、便于变化的特点,因此,教学与训练方法要求技术动作要有熟练性。当篮球战术教学要求学生做突破练习时,学生会运用“接球急停—假动作—突破”,在以上篮球组合技术环节中,只要有一环节技术动作不熟练,就无法突破,这样就达不到战术要求,完不成战术训练,这样双手胸前传球熟练性的意义就展现出来。因此,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向技巧性和熟练性的纵深方向做突破性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
4.注意技术动作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技、战术动作组合合理,符合技、战术组合规格,符合技、战术组合实践要求。如篮球教学要求学生内线进攻时,学生怎样将球传给内线学生,传球学生则要根据防守者的防守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传球。当防守学生采用平防守时,两手不停挥动,传球者则可以考虑用单手胸前传球或双手头上传球;当防守者手挥到侧手举以上时,则可以考虑用单手体侧传球或反弹传球。传球动作一定要避开防守的重点,所采用的技术一定要准确到位,要有针对性。
在实践教学与训练中,充分利用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等方法以保障动作的准确性。例如,在投篮教学与训练时,要求向上、向前伸臂是指向篮框,向上、向前用力屈手腕,最后用手指将球推出,这样投篮会使篮球产生下旋,碰到篮板或篮框不会产生很大的反弹。还应该让手与篮球接触的时间尽量长,这样有利于控制球的运动方向,增加投篮的命中率。在开始时不要过多考虑球是否投进了篮框,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姿势、动作以及整个投篮动作的节奏。每次投篮要重复同样的动作要领,正确的投篮动作变得很顺畅的时候,命中率自然会提高。投篮者身体协调性要好,在球出手的瞬间,身体和手要相对随着惯性伸展。
5.注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训练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经常要进行技术、战术的创新。而多媒体技术是最好的创新工具,可以更加方便地组合、拼接、改造技战术。由于可以随意改变动作的幅度、方向、速度等,使创新的机会大大增加,并可以在理论上快速地给予新战术、新技术以完整的概念。多媒体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可以改善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的不足,使篮球教学与训练更加方便、简易。与传统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相比较,多媒体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详细直观地介绍了优秀篮球教练员和教师教学与训练的技巧,对于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的难点、疑点,配以动画、视频演示,加上精炼的讲解,使学生一看就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与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希水.论篮球训练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福建体育科技,2004, (05).
[2]胡朋.篮球教学训练的几点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
[3]陈树华等.篮球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白金申.篮球实践荟萃(二).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5]孙民治.篮球纵横.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 试论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模式探析 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高等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方法 中医药类院校大学生美育刍议 构建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院大学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 浅析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从课程体系设置的角度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试论中医药院校培养医药创新人才的途径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渠道分析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幸福感调查分析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路径探究 浅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姜嘉乐.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大学――李元元校长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1-8.
[3] 陈亚珠,唐炬,肖登明.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1-5.
[4] 贺才乐,周重浪.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2):21-23.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 现状 发展 对策
一、国内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自1997年《纲要》颁布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指导下,在规模和内涵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以往单一的中医药院校办学,发展为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齐办学。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包括7所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院3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了中医药专业。
2.中医药教育规模扩大化
中医药院校在全国高教体制改革中走上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1999年扩招后,规模发展速度很快,1998年本专科招生1.1万,1999年本专科招生1.6万,2000年2.4万,2001年将近3万,2002年突破3万。在校本专科生9.9万人,研究生6000人。
中医药本科有2类5个专业,研究生有3类16个专业,并且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向性的需求,各院校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办了若干个专业方向,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中医药院校在硬件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征地建设新校区,其它院校也有明显改善,改变了以前中医药院校袖珍院校的形象,成为高等医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由于中医药院校多为单科院校,学科单一,人才培养多为近亲繁殖,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近年中医药教育除了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外,同时加强内涵建设,走学科融合、交叉的路子,联合办学,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1)与综合大学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与西医院校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华西医大、第一军医大、南京医大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医师;(3)与工科院校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人才,如安微中医学院与合肥工大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4)与财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中药学市场营销方向的跨学科复台型人才;(5)中医院校之间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同时采取招收非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中医类研究生的措施,扩大招生对象,给中医药教育注人新鲜血液,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科学化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中医药类15个,本着“坚持特色,探索改革,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原则进行中医药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闭。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向学科与课程分离,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的“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转变。淡化课程,强化学科,保留必要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5.对外教育扩大化
当今所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大学生作为日后医学专业人才的后备军之一,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理应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面对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中医药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所关注的焦点。我国的网络教育于1994年开始实施,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1998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21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在湖南成立,网络教育成为了中医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教育已迅猛发展,并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中医药网络教育,无疑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我国中医药教育体系的优势和特色,扩大中国教育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能为海外中、西医从业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士开辟一条经济、简便、有效的学习途径。笔者认为,在中医药大学生中实行网络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值得推广与发展。
1利于中医药大学生全面、扎实、便捷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网络教育中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网络技术中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视觉作用与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听觉作用一体化可以提供形象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激发了中医药大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中医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缩短了教师板书时间,降低了教师的体力劳动强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教师的精力有可能完全集中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充分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以及重点、要点上,既可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又可增加知识量的传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此同时,还可加强学生对薄弱环节的学习和辅导。比如,中医院校由于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中医药大学生相对在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且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每部分知识的讲授往往只有一次,相反网络教育几乎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相关课程可以自主重复的学习,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经验丰富的全国名医名家从基础到临床应用的系统讲授,确保授课质量与水平,切实加强与提高了中医药大学生包括西医在内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因此,使中医药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扎实与便捷。
2利于中医药大学生个性化知识结构形成与发展
过去我们常习惯的统一模式限制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正如“圣人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五常政大论》),“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亦应之”(《类经•论治类》)所言,中国之大,情况各异,时令气候节律、地域环境各不相同,故治疗亦各异。因此,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有思维的人,则更应如此。中医药发展史上,“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流派学术思想的鼎力,为中医药发展和民族健康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来自于实践并经过历史考验的学术思想,仍是现代中医药学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中医药大学生在学习了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外,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适合自身的相关地域等中医药学术思想做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学校有限的课时内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而网络教育作为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结合,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它的优势,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它可以自由地选择知识、选择教师、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反复练习,直到学会为止,同时还可针对一些问题通过学习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与教师或学员进行网上讨论交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各取所需因人施教的目的。使有造诣的专家可以通过这一媒介实现一个教育过程,使有这方面需求的中医药大学生通过前辈的指引,少走弯路,更快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3利于强化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全面深刻地认识、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知识和技能,必然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然而,现在中医药大学生在跨入大学之前所经历过的基础教育所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甚少,远远不能适应中医药学教育的需求;在跨入大学之后,由于中医药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并未把传统文化教育上升到一个高度,以至于不能很好的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造成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而中医药网络教育的出现,便可弥补其不足。比如超星学术视频里就有《东方思维与辨证论治》等专题,对于中医药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方法、深入研读专业资料、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术底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利于中医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自主提高
早在《素问•疏五过论》中就指出医家应具备的四德,主要是针对医者的专业素质而言;继而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所讲的“爱人知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在《大医习业》以及《大医精诚》中提出了内容比较全面的医德规范更是流芳千古,价值极高;发展到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提出更为具体的医德守则《五戒十要》。说明历代医学对医德十分重视,并不断地强调和深化。由此可见,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决定中医药大学生今后事业的发展。德育的问题从古至今都放在教育的首位,当今灌输式的德育教育大多数学生是难以接受吸纳的,当把德育教育渗透于网络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接受网络学习的同时自主地接受了以医德为主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达到自觉端正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精神境界。
5促进中医药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通过临床实习,包括参加查房、临床病例讨论会、疑难病例会诊、重危患者抢救等活动,是培养中医药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一些临床经验,可使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少走很多弯路。如此这般的临床实习,由于医院本身的局域性,这个学习过程是随机的、不全面的,况且临床实习者是从未亲身临床的在校中医药大学生。而临床病例讨论会、疑难病例会诊、重危患者抢救等临床经验却可通过网络教育这种形式,实现共享与传播,从多因素、多角度、多视野去认识中医药临床问题。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医药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