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环境文化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校园建设有自身文化内涵的景观意识不够
有教师提出学校校园美化应该有文化学术水准的文学院来提出美化核心理念,而不是只是由学院宣传部专管。校园环境美化的实施者更多是对美化目的关注,他们对景观自身的精神层面内涵挖掘还需要提高。四川理工学院有自身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校园识别系统,但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校园环境艺术的规划上。校园内的道路命名要有校园的气息,有文化石、有文化墙,更重要的是学校有自身文化底蕴。学校各学院有其各学院治学之道,学院办学特色的景观,但十分精深的东西还有所缺乏,有点重形式而轻内涵。学校是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有文化精神传递的景观的东西还不够,更多要能熏陶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
校园的环境设计中较少出现中国文化精神
四川理工学院是中国的高校,有中国文化元素和精神的景观小品应该是学院的重点。在理工的学院景观中有中式元素但并不十分突出。汇南校区的石锣山上风雨回廊和园林广场、营盘校区的铭志湖是其中的些中式景观,它们中的亭台的材料上没有使用木质材料,景观园林上没有搭配古典园林的树种,而是现代园林树种的拼贴,铺装上也是现代石材居多。这些细节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还原度不够,可能是经济上考虑。园林广场上的现代铺砖、石座、照明灯是与古典的中式景观在一起显得不太一致,是设计上的精神不够统一。如果设计规划上有中式的定位,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象征意蕴、意境涵蕴就能够完全体现出来。中国艺术中的写意、空灵、传神,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园林绿化中体现出来,就会是极好景观作品。拥有艺术氛围营盘校区有艺术景观,但景观有些陈旧。在汇南校区体现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髓的景观还有待深入建设。
对学校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建议
1.对校园环境设计应有整体规划
四个校区的环境应有统一规划方案,在文化内涵和外观造型上统一定位。风格统一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含义传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征集老师、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并把一些好的建议和方案融入和落实到规划中,会对规划的合理性起到帮助。艺术学院和人文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这方面更有发言权。对环境的改造是对学院整体形象打造和对校园学习氛围营造的重要手段。改造上也应考虑经济、环保、便捷等因素,分步、分批、合理进行,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风貌中可利用的种植、铺装、景观,降低改造成本,合理把营盘山上部分植被移植到景观中,在一些墙面制作规范的山水涂鸦也是不错的选择。
2.在校园中融入接地气的地方文化艺术元素
彩灯艺术、盐业历史、恐龙文化是自贡文化的名片,在校园文化中包容性的融入这些内涵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校园文化内涵和品牌打造的利器。增加周围居民和学校学生对学院文化对接的认同感,也是与自贡这地方的城市规划的融合。在营盘的绿地上布置学生毕业设计的恐龙灯组,在铭志湖畔打造大一学生的铭志宣言彩灯艺术墙,在中心花园布置艺术学院雕塑班的盐业开凿和制盐过程的人物翻模雕塑,让学生的作品和校园环境改造经济、合理的接轨。
3.在校园中用校园活动打造文化景观
(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信息中心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近年来,西南大学切实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发扬”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校风,着力加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西南大学;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立足实际
西南大学1995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高校,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建立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了完备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部署一一专家决策咨询一一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 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学校立足本校实际,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人点,加强各部门各院系共同合作,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富有西南大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
一、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建设
北碚历来就有重庆”后花园”的美誉,而西南大学就是镶嵌在这个后花园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一走进校园,无不被这里成片的参天大树所折服,让人们想象它那饱经风霜的一百年;一来到共青团花园,就会让你真实地感受到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校园,到处洋溢着如诗如画的文化气息。它依山傍水,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是读书治学、陶冶身心的好地方。雨僧楼、荟文楼、兰华楼、漱溟楼、半月楼,桃花园、丹桂园、宓园、博雅苑,崇德湖、文渊湖、尚善池,槐树山、樟树山、栾树山,含弘大道、学行大道,融汇广场、逸心广场、半月广场……无不摇曳书香,流溢雅致,散发着高等学府特有的灵性与品味。近年来,理科实验大楼、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爱因斯坦、袁隆平等科学家的雕像,四通八达的校园柏油路,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窗明几净的教室……无不彰显着浓郁的大学气息。这些是近年来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缩影,是打造良好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
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加强校园交通管理,规范校园交通秩序,建设了畅通的车行环路和便捷的步行道路相结合的交通体系;保障学校生活安全、食品安全,防止灾害事故发生;关注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建设和完善教职工活动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条件;打造多层次的校园绿化景观体系,营造建筑与园林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优美环境。
二、建立文化育人的机构,做好制度保障
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品牌和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来确保该项工作的落实。
1.成立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领导。
2.聘请一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成立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3.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管理的人员、经费和场地,确保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专家库,制定培训规划,建立激励机制。 每学期各职能部门都将学校要求的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与部门日常工作计划衔接起来,统筹规划、认真落实、逐项考核。文化素质基地下设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统一规划和协凋,负责就课程建设、场地安排、专家聘请、讲座筹备等各方面的事宜。[1]
学校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物质条件保障,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考评,对讲座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开展检查和督导工作。还与社会各界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主渠道
学校秉持着提倡贯通古今中外,融会科技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来指导本科教学。近年来,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以通识教育的理念重新评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学校为综合类大学专业众多,学科齐全,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学校将课程基本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全校通识教育课,即面向所有本科学生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和通识教育选修两大类;二是学科课程,即按学校的学院结构和学科特点,分为师范类、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和工科类五大部类,也分为学科必修和学科选修。与此同时,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文史经典、哲学智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生态环境、艺术审美、教师教育、技能技巧九大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课程,拓宽学生选课空间,满足了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建设教学队伍——高端立意、系统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为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打造了精品载体。
充分发挥课堂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课程建设。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实施素质教育课程建设。2012年,学校再次组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立项申报工作,从400多门通选课中,筛选出16门进行先期建设,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已有《跨界思维》等国家级视频资源公开课4门已经上线;建成了《美学与人生》等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计算机网络》等校级品牌课5门;《社会凋查与统计》等研究性课27门。
支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校每年推荐11类120本(部)经典名著,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包括寒暑假)自由选读,对1年读完1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不仅可以取得”名著阅读”通识教育成绩,还可以获得”名著阅读”学分;对3年读完3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还能得到学校颁发的《名著阅读A级证书》。2013年4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大学生读名著难在何处?》一文来报道我校名著阅读开展实施情况,《中国青年报》也针对此项尝试发表了《西南大学”读名著拿学分”引发师生争议》一文,一时间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弘扬主流文化,积极提供健康向上的交流展示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西南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学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业余党校,吸收大批优秀学生参加党校学习,成为党的积极分子;支持学生成立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宪法宣讲团等一大批理论学习社团;牵头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递正能量的相关讲座。
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建立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对本科生而言,学校每年开设300多门通选课,供学生自主选修,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开展”雨僧讲坛”(专家主讲)、”学行论坛”(老师指导,学生主讲)、”含弘讲堂”(师生均可主讲)等活动,每年均在一百场以上;开辟西大”青春缙云红色家园网”、”素质教育雨僧网”等网络空间,累计访问量超过1000万人次;编辑出版素质教育《雨声》专刊54期,共计发行135000本;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每年”请进来”演出2-5场,”走出去”表演5-10场,深受学生喜爱。这些举措,不仅弘扬了主流文化;而且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实效明显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学校重点指导和扶持开展了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文化和学术活动,延伸了课堂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国学知识竞赛、外语文化节、民族文化节、哲学月、国际文化节、模拟联合国、运动会、音乐节、”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艺术团、女子国旗班、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促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西南大学国学苑是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的学生组织。该组织开设了书法培训、古典乐器演奏、国学大讲堂、经典晨读等一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动,每年一度的国学知识竞赛更是全校的一场国学盛宴,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国学旋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西南大学,学术、公益、体育、文娱、实践五大类上百个社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展示个性、挖掘潜能的广阔天地。各类社团形成百花齐放、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学校特设国际学院,与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的交流计划、暑期学生考察计划、研究生支教计划、博士生宣讲团计划,西南大学每年有大量出国及祖国各个地区访问交流的师生,在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愿景下,西南大学不断提升国际性,旨在培养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五、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由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经过强强合并组建的西南大学,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目前国内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面向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体现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复合的学科结构优势和完备的师资队伍优势。学校注重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场所的育人作用。学校素质办定期编辑出版《西南大学雨僧》杂志,面向全国高校和校内学子发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每年组织制定并实施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各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史、院史等参观学习、讨论交流活动。
发掘校园文化资源、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延续我校历史文化传统,在突出”求知”特色上下功夫。我校努力从百年历史积淀中汲取宝贵教育资源,重视以”含弘光大、继往开来”校训和爱国主义传统熏陶学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唱校歌、讲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吴宓班”、”袁隆平班”、”师元班”、”神农班”、”侯光炯奖学金”是西大学子心目中的崇高荣誉,袁隆平塑像、纪念碑等人文景观,是爱国爱校教育的生动教材。所有这些,激励学生弘扬西大精神,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六、几点思考
目前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成文艺教育,流连于唱歌、跳舞、插花、打高尔夫球,这实际上一种形式主义,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二是打着文理相通的旗帜,止步于理科生学习几门文科课程,或者让文科生学几门理工科的课程,这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实质上,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更多的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成长为独立自由的合格公民,学会规范个人行为,提升个人素质,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两个方面的事情可以做。
第一个方面是课程建设。我们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这个核心课程的要旨主要是通过精读经典,体会文明精髓,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鼓励阅读原著和原典,鼓励批判独立思考,鼓励通过讨论和社会实践,真正理解知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还有就是基本能力和素养教育课程,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思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要建设高雅、文明、和谐的校园。现今,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娱乐、消费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社会受到歪风邪气的不正之风的侵蚀,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因此创造一个崇尚学术、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的氛围,以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诚信公正和遵守纪律的道德环境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开展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优良学风,弘扬正气,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第三个方面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研究,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需要进一步发挥试点和示范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深入研究先进文化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努力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西南大学正以来第十个岁月,未来,西南大学将继续在理论研究、制度创建、师资队伍、活动创办等方面深入探讨,强化大学生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走出一条具有西南大学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之路,为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搭建一座又一座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智慧之桥。
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脉络主要是由校园历史文化、学校教学的特征、整体风格的导向所组成,高校不仅是做学问的地方,更是一个不断衍生新的文化气息,并可以直接进行文化传承的地方,也是进而影响广大公民素质的文化基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当之无愧的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潜移默化的陶冶着师生的性格情操,使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休闲、交流、学习,纾解生活压力。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趋势
校园环境景观顾名思义,是人工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组合对大学校园地域环境面貌的直观体现。校园环境景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容,发挥着无形的教育作用,它在赋予师生优美典雅的环境的同时,承载着记录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重任。在古朴、自然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景观的熏陶下,历代学子孜孜以求,在接受文化科技教育的同时,培养积极的心理情感和奋进的精神。感受着校园环境景观带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潜移默化中形成勤学奋进,爱国爱校,胸怀博大,诚实善良等优良品质的适应大数据时展的一代新人。
一、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发展概况
校园环境景观历史与现状最早的校园景观追溯到古代,应该是大教育家孔子在山林之中,古树之下的授课环境,古代校址的选择更注重自然山水并与古典园林建筑相融合。到了近代,解放初期,校园多是由闲置会馆、祠堂、教会学校遗址改建,新建学校多以建筑为主,校园环境景观仅表现为绿化的花草树木。当时间的车轮把我们带到21世纪的今天,校园环境景观已被赋予了太多的设计技术理念与人文的内涵,当代的校园建筑、景观以它形态各异的造型、丰富的色彩、饱满的质感、委婉的线条,多情的图案符号,传达着当代校园生活的文化底蕴和气息。营造出体现多元化、立体多层次充满智慧与创意的校园,充分表达了校园环境景观建设与教育相融合的理念。
二、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目的
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放松与舒畅,减轻高校生活、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们能够开阔心胸,陶冶情操,默默耕耘书坛,让学生的心灵与智慧同时得到洗涤,因此说校园环境景观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优雅的大学校园环境也代表着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面貌,不仅展示自我文化内涵,也起到提高了本学校的知名度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热朝的出现,许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通过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弘扬和传播人文精神底蕴,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综合了设计学、建筑学、生态学、教育学、环境资源学、环境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环境设计艺术学科。本着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态规律,以人文历史和学生的心理、年龄为出发点,以低成本创造高质量优美校园,使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与大学教育目的完美结合,适应当前培养高情商高智商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具体原则:1)安全性。它是设计、建筑行业必须首要考虑的第一要素。要严把质量关选用优质原材料,优化结构性能,避免不稳定的形体。为师生创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2)可持续性。尊重自然规律,坚持自然资源循环利用。把景观和教育,科技和人文齐抓共管,让生态景观在校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3)功能性。校园主体建筑除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外,要依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校园地域环境生态环境及人文教学特点设计建造能启迪师生智慧的校园景观。
四、影响校园景观设计的因素
对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产生影响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两方面。其中自然因素又分为: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人文因素又可分为:校园文化、城市文化及可持续发展因素。
五、校园景观设计发展的未来方向
旅游人文性校园校园景观设计要把当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相结合,在开发校园发展的历史,突出校训和对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把当地的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留下最难以磨灭的印记。在吸引游人观赏的同时提高校园知名度。可持续发展生态性校园校园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校园环境景观时建在当下延用于未来。景观设计以绿化为主题,使得可持续性和生态性相辅相成,相映成辉。
关键词:本真教育 环境文化建设
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一所优秀的学校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条件,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良好的学校环境文化,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会成为教师工作的潜在动力,是学校整体实力的外在表象。因此,建设良好的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1. “真”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背景
近几年,旅顺中学致力于探索构建“以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让学校充满成长气息”的本真学校文化特色。“真”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作为“本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中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以各种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办学硬件建设,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火柴盒式的校园建筑、单调的校园花草布局、长久不更新的名言警句标语已不在适应“本真教育”理念下的“真”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2. “真”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成果
学校在“本真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广大师生的意愿对校园环境文化进行建设,营造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校园环境文化。在推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首先是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发动全体师生,集思广益,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其次是建设成果的教育性;环境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建设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寓德育与环境文化建设中。第三是建设成果的艺术性;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广大师生一种美的感受。第四是建设成本的经济性;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有时代感,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物尽其用,注重环境建设的实用性。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爱护和维护,贯穿和体现“环境育人”的“本真教育”理念,把师生个体和校园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全校师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2.1 “真”校园墙壁环境文化建设成果――构建“交流墙壁”
走进校园,处处流淌着渗透“本真教育”理念的文化气息。操场、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餐厅、男女生宿舍无不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对本真的追求。
教学楼的不同楼层的走廊文化也各有特色:一楼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二楼为“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三楼为“百年诺贝尔回顾”;四楼为“20世纪的科技发明”,不同楼层的环境文化建设主题意在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给学生不同的启示和引领,培养学生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和追求真理的思想。学校实验楼内悬挂了一些著名自然科学家的画像,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另外,学校大力支持学生的社团活动,学校宣传栏作为展示学生面貌的窗口,定期更换学生的社团活动照片。
2.2 “真”校园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成果――书香教室
充分发动学生规划设计各自班级的教室,教室内外粘贴着学生设计的板报:包括班级规划、小组奋斗目标、学习计划、心理小报等。学生们将“格言”、“人生感悟”等制作成精美图片,悬挂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处,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教育,发挥环境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还为每个班级精心配备了“小白板”,方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辅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 “真”校园教研室环境文化建设成果――体现学科特色
办公室环境建设是“本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办公室环境布置上已不仅仅局限于干净、整洁,而是充分体现学校文化、学科特点、年级特征,有创意、有特色、有品味的“本真”教研室环境文化,如语文教研室的书香气息、数学教研室的符号特色、生物教研室的绿色自然气息等。
旅顺中学在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中,做到了绿化、美化、净化和静化。学校开设特色花盆农业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绿化校园环境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使师生能够在一个绿意盎然充满勃勃生机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在“本真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也充分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和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3. “真”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展望
“真”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是推进“本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环境品位的需要,更是实施文化育人主题思想的需要。学校在未来的发展中,需保持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与时俱进、集思广益,充分尊重师生的意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的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具有旅顺中学特色的“本真”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争艳.本真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大连日报,2011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
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
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关键字:高校校园景观环境;校园文化;校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1]。”而一提起大学校园中的景观,人们的脑海里总会立即浮现出如诗如画的画面:精妙的园林、清澈的湖泊、典雅的建筑……。
正文
在新世纪,校园景观渐渐上升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莘莘学子选择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广义的校园景观既包括人文、自然等静态景观,又包括师生们在校园里演绎的种种动态的生活现象。这一静一动,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学校这个地域范围内存在,并且含有强烈的育人意向性,是教育与空间紧密结合的产物。通过宏观层次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中间层次的建筑造型和景观形态,以及微观层次的文化设施、形象标识等去物化和表述学校长期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使其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优秀的品格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现已成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评判的重要标准[2]。
1.1 校园景观环境应寻求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
1.1.1 校园景观环境的组成
校园景观环境是多种景观元素与和人结合,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校园的建筑园林、绿化工程、生活设施、教学设备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组合,皆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感召,陶冶人的情操,制造一种整体的环境氛围,构成一种整体的育人气氛,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1.2 校园景观环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同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又将大学的文化氛围推入了新的境界,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校园建筑。这些建筑或是体现地域特征、或是展现民俗风情、或是沿袭历史传统、或是尽露前沿锋芒,是优美环境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校园文化的经典之作[3]。优秀的校园建筑既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环境的统一,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又用建筑组群形成的和谐韵律以及与道路、树林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体现了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
校园环境对开放、自由、人文的“场所精神”的体现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的层面上,而是在开放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空间私密性,有其内在秩序而在空间层次上展现其丰富的变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环境,人文的和自然的,不论学校大小。关键在于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1.2 校园景观环境应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部三个规划之一,也是一个学校文化长期沉淀、积累的体现。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景观空间作为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是校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校园道路上偶遇,在大树下读书聊天,在草地上弹吉他唱歌,在水边沉思,在球场上挥洒汗水……,这一切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丰富的校园生活[4]。
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一项包括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建筑学、教育学在内的综合性学科,其最高层面的价值在于在满足环境基本使用功能前提下的文化素质教育价值。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5]。从美学角度分析,对环境美化的过程就是对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进行对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升华的过程。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客体,审美是学生和校园环境沟通的语言。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校园环境又通过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加深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6]。因此,可以说,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着校园的审美空间,为大学生的审美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使其通过直观感受、耳濡目染、审美训练和自我陶冶,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因此,可以说,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1.3 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意义探究
1.3.1 校园景观环境文化概述
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城市环境的缩影,又是城市环境最精华的所在[7]。它既是满足人类“可居”需要的物质产品,又是满足人们“可赏”需要的精神产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规律,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但应注意的是,校园环境在体现其审美特性时,重要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其艺术语言,结合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得以涵养。这是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的重要方向[8]。
1.3.2 校园景观规划的文化涵义
在校园环境美化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几乎不可能不考虑公共环境部分的重要性。它蕴涵着社会美,同时又兼容和扩延着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其它美的形式。它呈现出的是大学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地说,是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是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是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9]。把这种中国大学优秀的文化精神体现出来,校园公共环境是理想的载体。通过拓宽建设理念,精心策划,校园公共环境可以别具特色地让我们的大学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气息,留存下历史的自豪和科学的感召。
1.4 校园景观环境应注重其建设的品位与内涵
在古典美学领域,“品味”一直是核心范畴之一,其含义极丰富。西方古典美学认为,品味是主体经由想象而产生的辨识美丑善恶之能力, 它既有因时代、民族和个体差异不同而导致的相对性,又有源于主体内在一致“自然本性”的一致性。康德指出,品味乃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力,是人类先天普遍共有的“感觉力”[10]。总的看来,品味作为一个整合的概念,标志着主体的某种审美品鉴能力和判断力,它不仅体现在生产主体的行为之中,同时它还广泛地反映在接受主体和流通主体等更加广阔的领域里。根据上述解释,大学既是社会中一种“主体”或“生产主体”,它必然就有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因此,大学应该是有“品味”可言的[11]。正是大学的教师、学生的工作方式、精神风貌、建筑风格、制度文化决定了大学品味的高低,而这其中校园的景观环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2]。大学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它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大学人”这一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大学的品味不仅体现在知识生产、传授、流通的主体教师、学生身上,还广泛地体现在学校管理、后勤等方面,它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大学校园良好的景观文化氛围对学生形成共同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风景优美的校园、古朴典雅的建筑、博学的师长、高雅丰富的校园活动等等,这些因素的教育影响或许是缓慢的、不经意的,但却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13]。一些著名大学的实践证明,高品味的大学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智慧的增长大有助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会更加持久、深刻。
结语
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在对人才素质要求更为苛刻的今天,校园建筑设计中的文化职能的体现不应再被忽视了。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仅仅意识到它的基本物质保障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而忽略了其文化素质教育价值。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14]。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15]。
参考文献
[1] 马清运.西方教育思想与校园建筑新校园建筑溯源[J].时代建筑,2002(3):13-16.
[2] 姜耀明,王晓丹,石红梅.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新建筑,2002(4):23-24.
[3] 张善荣等.高等学校建筑与文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4] 戚玉松,沈广斌.大学城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高教管理,2002(6):12-15.
[5] 周逸群,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 叶信治.终身教育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1):32-35.
[7] Kevin Lynch. Good City Form [M]. New York: Macmillan, 2000.
[8] 李多,伍江.大学城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J].时代建筑,1999(1):40-42.
[9]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0] Krier, Rob. Urban Space [M]. New York: Rizzoli International, 1979.
[11] Anthony Walmsley. Greenways: multiplying and diversifying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6): 30-32.
[12] 涂慧群.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3come。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