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第1篇: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

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缺少了民族文化,一个国家就缺少了灵魂,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日渐衰退的局面,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民族文化美学价值的关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美术课程文化艺术水平的方法。本文分析了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及传承的现状,指出了民族文化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针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民族文化;渗透与传承

引言: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对于各个领域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美学教育方面,美术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民族文化起到传承和弘扬的作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美术教学作为提高小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素质的重要课程,在小学教育整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合民族文化,是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的重要的课题。

1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在西方文化渊源流入中国的过程中,难免对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一些定力不强的人多少有些崇洋,对本国的民族文化不够重视,认为民族文化历史太过久远,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已经过时了,这种论调一度制约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其次,学校教育针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的不到位。学校作为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一些民族文化就是靠教育才得以发展下去,但由于一些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民族文化意识,导致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自然对于文化传承与弘扬没有确切的认识,也不清楚民族文化对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导致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

2民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艺术表达方式的综合,是随着历史积淀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区别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特征,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的人们智慧的积淀,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集体标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巧妙融合民族文化的元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深入感知民族美术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关爱民族文化,保护美术遗产的积极性和热情。我国近些年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理论,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小学生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学校及教师的不可忽视的责任。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在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术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学会观察美、感受美,进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民族文化作为美术艺术的土壤和泉源,它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一些画家们都是在民族文化感受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历代美术大师都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基础表达,蕴藏在自己的画作中,我国悠久的艺术发展史验证了民族文化在美术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关键。

3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分析

3.1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素质,转变其传统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部分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对于美术教学的文化属性不够重视,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在美术中的应用理解不透彻,加之学校在美术教学上投入的资金与政策支持相对于其他学科相差很多,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佳。首先,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学校要组织美术教师进行民族文化学习和深造,掌握民族文化精髓,进而提高美术教学的文化性。其次,教师要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引入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以民族文化为基点,强化美术教学,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些民族文化博物馆,带领学生欣赏一些美术遗产,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对于美学的价值和意义。

3.2注重艺术欣赏,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美术教学的基础方式是模仿,教师在教授学生绘画线条及绘画基础理论知识时,将一些线条的使用,和一些简单静物的绘画做好演示,学生以模仿为主,但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就要强化美术方面的积累,具体可以采用的办法就是加强艺术欣赏。首先,教师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各民族不同的美术作品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讲解不同民族绘画风格,作者画作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例如,山西剪纸也是民族艺术的一种,一些节日运用红纸剪出很多寓意吉祥的动物。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绘画展览,为学生订购画册,为学生创造民族艺术欣赏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观察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小学生民族艺术审美素养。

3.3注重美术实践,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最终要落到学生的实践作品上,美术教学不单单教授绘画,还有一些剪纸、叠纸、手工等课程,美术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发挥其价值和意义,因此,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美术教学的关键。例如三年级第五册有一节美术课程名为《红色的画》,红色是我国传统艺术中运用较多的颜色,我们经常称之为“中国红”,代表着丰收、喜庆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例如红灯笼、红对联、红剪纸、红蜡烛等等。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以红色为主题,可以绘画,也可以做剪纸、手工作品等,既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结语:

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加深,小学美术教学在小学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美术中渗透民族文化,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姜影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万宝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第2篇: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民族类大学;校园活动;特点;意义

民族类大学是我国为适应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的高素质综合性而人才提供了平台,是研究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媒介,也展现了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和主人翁,应当在成长过程中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性人才。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沟通能力。

一、民族类大学及学生的特点

民族类大学是为了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而建立起来的,是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主要对象也是少数民族学生,目的是为平衡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民族类大学的教育对象在语言、文字、生活特点和心理特征方面都与普通院校有着区别,因此民族类大学有着民族性、综合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民族类大学学生开展校园活动的特点

1.具有民族特色

由于民族类大学学生是由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共同组成的,因此在举办活动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会融入自己民族的特色。例如在学校举办的校园晚会上,就会有能歌善舞的藏族学生演唱自己的民族歌曲,有傣族的学生进行舞蹈表演,这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节目,使民族类大学的校园晚会不同于普通大学的晚会,更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和民族特色。

2.兼容性强

民族类大学在构建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针对于在校园中大学生开展的活动而言,同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与此同时,民族类大学学生在弘扬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做到了沟通和交流,这就使民族类大学的活动开展具有兼容性。

3.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大学学生的业余时间非常充足,因此有利于他们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在民族类大学中,由于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活动的开展也不拘泥于普通高校的活动类型,而是具有更多的丰富的活动形式。比如在傣族的泼水节,可以在校园内举办相应的活动,这样既可以弘扬我国传统的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丰富校园活动的形式,使民族类大学学生的活动开展更加多样化。

三、民族类大学学生开展活动的意义

1.开展校园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学生是一群具有自主意识的群体,他们已经步入成年阶段,因此具有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大学学生可以做到自主选择、自行设计,所有的活动步骤都由学生群体独立完成,这样开展出来的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也更具吸引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有着积极意义。

2.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设计、开展活动,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消除了民族歧视,同时也在沟通和交流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以及集体意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民族类大学的活动开展的意义就是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播,使其他民族的学生了解到自己民族的特色、风俗和生活习惯,让民族文化在大学校园中进行传播和弘扬,对于发展我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4.加强了民族文化间的互溶和交流

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形式的活动,让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相互的了解,从而促进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互溶,增强了文化之间的渗透性,从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氛围,对于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做为传播和沟通的主体,也会在这种互溶中加深对各个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其更好的成为文化沟通中的传播者。

四、总结

民族类大学作为我国高校组成部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教育体制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缓解了我国大学学生的入学压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平衡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通过民族类大学学生活动的开展,也加强了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带动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大团结。

参考文献:

[1]闫岑,于毅.引导大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之意义与途径探索[J].学术交流,2011

第3篇: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

一、构建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意义

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构建可为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且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在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由于青少年学生在学习期间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民族问题,所以构建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从而维系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从文化角度而言,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组成部分,在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本民族的身份认同或精神品格,从而有力地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其次,有利于形成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打造民族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平台,是有效地激发经济活力,拓展区域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最后,有利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价值认同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构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有助于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作用的发挥。

二、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缺失的表现

由于市场经济导致利益主体多样化,带来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疏离。青少年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他们在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很容易造成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缺失,没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没有了自己的民族个性。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对传统民族文化信仰的疏离。一个国家和社会要向前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团结。民族凝聚力则来自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信仰。民族传统文化信仰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数千年来人们的智慧结晶,是凝聚民族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而当代青少年学生确实存在但又不易觉察甚至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对传统民族文化信仰的失落或疏离。对于“看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随着世人追求利益而丧失,你有什么看法”的调查研究中,认为“没感觉”的有23人,竟占了7.8%;认为“无意见”的也有17人,占5.8%。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素质培养可有可无”的占了近5%,认为“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竟然占2.8%。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信仰的疏离,意味着社会稳固的道德基础的破坏。而民族文化信仰危机一旦与社会经济问题交织,由此导致的必然是国家和社会的危机。

其二,对传统民俗文化认同的淡化。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西方文化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渗透。现在,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淡化了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取而代之的是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他们会精心地装点圣诞树,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西方的话题,一味地追求西方节日的“前卫”。在相关调查研究中,对于“您的家庭还会参加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吗”,选择“会”的仅占22.7%,“偶尔会”的占47.4%,“不会”的占29.9%。对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对于您来说的意义”中,认为“传统节日意义重大”的占32%,“单纯的假期,与其他假期没有什么区别”的占21%,“没有节日气氛,缺乏传统文化底蕴”的占44%,“一种形式,忙于应酬,又累又烦”的占3%。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如果他们都淡忘了传统节日,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也就很淡,我们的民族精神又如何弘扬和传承下去呢?

其三,缺乏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肯定。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鉴别能力,提高文化内涵和个人修养。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但在多元文化构成世界新格局的今天,在西方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的充斥下,很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品洋味,而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却知之甚少。对于“你觉得本民族的服装、文学、艺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你会积极地去学习吗”的调查中,选择“会”的占37.5%,选择“偶尔会”的占50.2%,选择“不会”的占9.6%,选择“没意思”的占2%。民族文学、民族服装、民族艺术逐渐被遗忘或边缘化,以致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被埋没,如此造成恶性循环,民族文化在边缘化中消失。

三、构建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途径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植根于各民族深厚的土壤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多元,是指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所谓一体,是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有机的统一整体。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前进的重要支撑和力量。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加快各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形成民族文化价值认同。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对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首先,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出台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在政策导向、宏观调控、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看作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对全国各地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掌握情况后分类进行保护。再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做法和体制机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环境对民族文化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环境对人们的文化生活起着微妙的作用”,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一定的生存环境。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首先必须恢复或保护民族地区正常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才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淡化和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原因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还做得不够。在当代青少年学生中进行传统民族文化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目前一些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传统文化课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培养培训,形成一支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从而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第三,增设相关选修课程,拓宽青少年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渠道。学校应增设有关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课程,拓宽青少年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渠道。既然是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应该是增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其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不应该以考核的形式来审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挫伤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教学活动应尽可能丰富,教材内容应尽可能广泛,可以涵盖各民族的饮食、服饰、建筑、歌舞、乐器、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学校应该努力做到使选修课成为青少年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窗口。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断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有效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

第四,举办讲座与文化节等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氛围。邀请一些资深的民族文化教育学者,定时开设有关民族文化的讲座。通过此举,让青少年学生更加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领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感知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进而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另外,每逢传统文化节日,学校可以在校园内组织相应的文化节活动,利用这个机会,在传统节日组织相应的文化节活动,吸引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向他们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由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节日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熏陶,增加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

第五,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传播民族文化。学校应该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栏等,大力加强民族观、宗教观的宣传教育。此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民族文化宣传。“要让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网络已逐渐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渠道,对青少年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品质发展以及人格的形成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在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来传播民族文化。网站定位于民族文化传播的公益性网站,以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传递民族信息为宗旨,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民间手工艺品、饮食文化、服装、艺术等,有效增强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不断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引发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和理解。

第六,组织社会实践,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存在,所以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营造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氛围,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通过社会实践,目的是让青少年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进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社会实践除了能够丰富青少年学生的课余生活,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唤起大家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意识,吸收更多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为家乡的人们传递更多的信息。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国的文化多样性,是每个青少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只要大家都能切实行动起来,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定能绽放出其独特而熠熠夺目的光彩!

总之,构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4篇: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帮助人完成了自身本质的实现。文化与国民素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尤其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承担着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其中蕴含的伦理型知识体系和民族文化精神,为国民素质的培养提供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国民素质;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灿烂的文明和深厚的内涵促进着人们在生理与心理、思想与道德、能力与创新上的不断进步,进而促进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可见,文化是人自觉实现素质发展的内在尺度,并塑造着国民素质的形成。

一、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国社会历史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中所具有的能量,使每一个公民能够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进而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

(一)中国伦理型的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成人”教育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来看,它始终体现着“成人”“做人”的伦理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道德伦理与人文理性,启发人们内心自觉,凝聚着“成人”的道德理想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民对家庭、国家和民族义务感、责任感的伦理自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表现为中国人“家国同构”的思维模式,劝诫国民在个人的德性修养方面要有益于社会实践,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第二,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和倡导人们不断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按照“君子”、“圣人”的标准培养理想人格。它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自觉、内省,要独善其身,认为高尚人格的实现完成在于自身的努力,“为仁由已,非由人也”。“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个人努力,“人皆可为尧舜”;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原则,提倡人伦价值和人际和谐,如“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强调个人在人际伦理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如“忠”与“孝”、“诚”与“信”等等。

(二)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本身就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便于国民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伦理中倡导把个人的修养与国家、民族相联系并赋诸于实际行动,这是作为国民应有的素质和民族品质。对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最直接的引导作用;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其本身就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丰富国民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追求“大同”的社会理想,它所包含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治国安邦之道,对国民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史鉴作用;第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修身养性之道和强身健体之术,如中医、武术、禅学、儒学、道经等,对当今国民健康素质的培养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要求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得天独厚的教育作用,以国民的“成人”教育为主线,在生活实践中加大对国民的素质培养。其一,学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学校要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融于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克服教育的应试化传统,扭转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体、美、劳教育的格局;其二,家庭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蒙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必须从小抓起,引导其辨别善恶、分辨是非,培养其自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通过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形成有益的家庭教育环境;其三,社会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大讲堂。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积极开发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推广各种各样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的意义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好传统文化小可修身养性,大可治国安邦。归纳起来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而言主要有以下好处:

(一)丰富知识见闻。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至高点,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我国文化发展的高峰。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括义理之学、经世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科技之学等,对于增长智慧,丰富知识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提高道德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伦理,我国提出的20字国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都能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渊源。

(三)增强精神力量。学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坚定国民的理想信念,还可以增强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认同感。

三、结语

在新世纪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素质培养中的合理因素,并把其作为培养现代国民素质的基石。奋力开拓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国民素质相得益彰的局面,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而且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世选.国民素质论和谐社会构建与国民素质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9

[2]单培勇.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326

[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第5篇: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科技都在不断的发展中,而且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有了一定的转变,并且现今我国的艺术设计也受到国际上艺术设计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最受人重视的话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有效的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元素,更好的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一些艺术设计工作者来说,应该正确的认识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并有效的利用民族元素进行艺术设计,从而设计出更加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1 在艺术设计中运用民族元素的价值和作用分析

1.1 能够有效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艺术设计中运用民族元素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还能利于现代艺术设计能够有效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各民族的热情和文化精髓。对于我国艺术设计领域来说,一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调整,导致艺术设计领域更向西方文化所发展,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无法受到重视和传承,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所以在艺术设计当中,应该重视民族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并将民族元素有效的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从而更好的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气息的艺术作品,稳定的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所以在艺术设计领域当中,应该有效运用民族元素,从而将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传承下去。

1.2 能够有效解决现代艺术设计中语言匮乏的问题

中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推动我国未来良好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艺术设计当中应该有效的融入民族文化,它能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非常丰富多彩的材料,能够使艺术设计更具特点。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来说,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和丰富,一些艺术设计当中所运用的图形和色彩在民族元素当中就有非常多的内容,并且我国民族文化中包含很多具有特色的D形与色彩,数量繁多、风格各异,也具有非常丰富的意义和内涵,所以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应该有效利用民族元素,从而发挥民族元素的重要价值,让医生设计更加中国气息,促进民族文化和艺术设计领域的稳定发展。

2 在艺术设计中民族元素的传承策略

2.1 从民族元素中获取艺术设计灵感

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来说,具有非常多具有价值的设计元素和设计理念在其中,在进行艺术设计时都可以借鉴和利用到其中,通过取形的形式将具有民族元素的特征和元素直接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这样最能够体现出民族元素的传承。但在进行这一工作时,最应该注意的是取形,而并非是抄袭民族元素,艺术设计人员通过对民族元素的表达和体现,来设计出具有民族元理念的艺术设计作品,从而更好的运用民族元素来表达出该艺术作品的特点,从而让艺术设计更加民族特色和别具一格的特点。例如,在服装设计工作当中,就可以根据民族元素设计不同类型的服装,通过借鉴民族元素当中的图案、颜色,在结合设计人员的想象力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服装,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还能提升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速度。

2.2 传达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的含义

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意识形态以及传统哲学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艺术设计中民族元素的传承与应用,能够使艺术设计更加具有象征意义,所以在艺术设计当中,应该有效利用民族元素,明确其意义以及内涵,并将其含义有效的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从而更好的将具有民族文化寓意的元素表现在艺术设计当中,实现最终的达意效果。在这一环节当中,必须要对传统民族文化中设计理论进行全面有效的理解和分析,并且还应该在进行国际交流时,有效的传承和应用民族文化,使其意义与思想良好的传承下去。

2.3 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

这里所提到的“神”主要就是民族文化当中所表现的文化精神,而“传神”就是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运用民族元素来实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应用,要想做到“传神”,就必须要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有效的利用民族元素,继承与应用其民族文化所体现的精神思想,从而让艺术设计更具艺术气息,使现代思想和传统民族文化更好的结合,从而更好的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良好发展。

3 在艺术设计中民族元素的主要体现形式

3.1 应该坚持化繁为简,实现艺术设计的个性创造

在艺术设计当中运用民族元素,是对民族文化进行解构再重造的形式,将优秀的民族元素,通过良好的形式将其优美和具有深层内涵的元素保留,在通过创造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不仅能够有效的表达出具有民族气息的艺术作品,还能使艺术设计作品更具特色。但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具有一定的复杂和繁琐性,并且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与时代不相符的内容,所以对于这样环节,必须要通过化繁为简的形式,让艺术设计能够更好的表达出民族元素,还不会缺少其内在思想,是现今艺术设计领域当中最为重视的工作。所以现代艺术设计在应用民族元素时,必须要有选择的进行设计,应该保留民族元素本身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好的展现出艺术作品的民族气息,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民族文化,促进艺术设计领域的稳定发展。

3.2 应该有效借鉴西方艺术设计思想

在艺术设计发展中,无论是坚持“去民族化”还是选择“全盘西化”的形式都是不正确的,但是在艺术设计当中也不能缺少西方艺术设计理念,所以在艺术设计时应该将西方艺术设计理念与民族元素相融合,借鉴具有一定价值的西方艺术设计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国际社会当中,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具有民族气息的艺术设计作品。

3.3 对传统色彩的应用进行有效突破

对于民族元素当中所包含的色彩,并不能完全的适用于现代的艺术设计当中,例如,我国传统图形,在着色上都是运用矿物性的染料进行设计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延伸会随之变淡,所以才会有很多艺术设计者认为民族元素中的色彩不能直接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当中。而事实上对于我国民族元素中所运用的传统色彩,是非常有利于我国民族艺术精神的传达和表现,能够强烈的表达出具有民族特色艺术作品,所以在艺术设计工作当中应该良好的运用民族传统色彩,从而更好的推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玉鲜,殷之明.民族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

[2] 谭亚先.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01).

第6篇: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保护;传承;发展;原生态民歌;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歌,是我国流传音乐的文化精髓。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魂宝

原生态民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含很多传统文化信息,极为珍贵,原汁原味,曲调优美动人,旋律清晰,歌声美妙、自然、悦耳,韵味无穷,富有深厚浓浓的情感和乡土气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从曲调歌声中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生活特色、民间艺术、民俗风格、生活方式及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传承下来将他纳入教学很有意义,广泛流传推广原生态民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魂宝。

二、能挖掘、拯救民间文化遗产

挖掘原生态民歌,是当代人一项重要任务。任何文化都必须经过传播,才能传承于后人。目前,许多年轻人都喜欢现代音乐,唱流行歌曲,跳摇滚舞、霹雳舞、拉丁舞、钢管舞等,还喜欢西洋文化。原生态文化已迫在眉睫,原生态的东西在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中也越来越少了,很多年轻少数民族人连本民族的语言都不会说甚至听不懂了,更谈不上用原生态音乐及艺术来表现本民族文化,展现不出本民族原汁原味的风貌。在拯救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具有严重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原生态民歌教学,可以让年轻人或更多人学会原生态民族音乐,会唱原生态民歌,并深入民间挖掘、拯救已快灭绝的民间文化,让这些民族文化、艺术能够流传下来,发扬光大。否则,原生态文化就会失去原有的生存土壤,渐渐被淘汰,造成后继无人。因此,当原生态民歌一息尚存之际,就要马上抢救、挖掘、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教学,能够挖掘、拯救民间文化遗产,让中华音乐民族文化血脉基因代代相传。

三、能丰富社会、民间文化生活

自古以来,人们在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信息交流、情感交往中,都离不开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成正比例。要丰富社会、民间的文化生活,就必须弘扬民族文化。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源泉,是人们生活的亲切伴侣,也是人们交流情感、传播知识的工具,其可以为社会打造欢乐、良好、热闹的氛围,让人心情舒畅、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充满阳光,摆脱贫困。比如:在青山绿水间,保护原生态民歌自然景点,吸引中外游客,创造经济价值。唱原生态民歌走向社会、中国大舞台,走向世界,就像多声部的“侗族大歌”一样,唱响全球。原生态民歌教学,对社会发展、民间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十分重要,它能为祖国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带来欢笑,能让祖国每一个城市、乡镇人变成开心,能让祖国一片欢腾!

四、可以加快推广弘扬民族文化

学校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自然需要学校教育的重视和参与。把原生态民歌教学纳入学校音乐课程之中和干部教育、社会培训教学之中,很有必要,能让学生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也可以邀请各地目前健在的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人来授课,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让他们用独特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湖南省通道县委党校十多年来,在干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期主体培训班(科干班、中青班)都开设了侗歌教学,有的部门培训班也开设了,如:妇干班、导游班、村干班等。也就是说,让原生态民歌走进学校音乐教育课堂和社会其他技能培训课堂,可以加快推广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华原生态民族艺术文化后继有人。

五、是民歌创新发展的稳固基础

目前,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唱法给国家和社会乐坛带来一股质朴、本真及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原生态民歌也在其中扮演着自己重要的角色,是民族声乐的创作源泉,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发展潜力,也是传统民歌和现代民歌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找的根。民歌是传统音乐之父,传统音乐中都有民歌的影子;原生态民歌为传统音乐提供了广阔的音乐素材和丰富的创作背景。表现方式:1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为了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生命力,可以从各民族的歌声中借鉴更加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样的作品就会有亲和力,也是民族唱法摆脱单一化的有效手法。2 、现代人追求完美,民族歌曲的发展更需要创新,用原生态民歌为影子,通过艺术加工、装饰、打扮形成更加优秀的作品进入乐坛。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现代年轻人,大部分不喜欢欣赏古老的传统音乐,如果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利用古老的旋律穿插一些现代时髦的旋律,就会吸引很多年轻人积极参与。比如:2013年,通道侗族自治县举行了“侗歌唱响十”文艺晚会,有一个“又唱降览怠钡慕谀浚在传统唱法的“降览怠鄙态侗语歌曲中自然一段原创现代摇滚民歌,还有RAP,然后在传统的生态民歌声中结束,迎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其创作人是年轻的侗家阿妹。现在又展现出“芦笙街舞”的作品,芦笙是侗族人民古老的传统乐器,如今美丽的侗寨山乡,灯火辉煌、五彩缤纷的花桥古楼旁,经常看到姑娘小伙们,在一阵阵悠扬的芦笙旋律中跳起街舞。4,民族唱法的民歌更需要原生态民歌为根基。比如:民歌,好像把人们带上高原;蒙古民歌,好像把人们带入大草原,看见蓝天白云,羊群、马儿奔跑;侗族民歌,可以将人们带进古楼花桥,看见凉亭、吊脚楼;每当我们听到“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优美动听的旋律或歌声时,美丽的丽江山水、石林和西双版纳就仿佛展现在眼前,让人进入仙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认识一个民族的情感、性格、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资料,在音乐创作中,原生态民歌是一种原始资料,其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在民歌的创新和发展中都要寻找自己的血脉,都离不开本民族音乐特色风韵作根基。所以说,原生态民歌教学是民歌创新发展的稳固基础。

总之,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必须关注原生态民歌。要努力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中华少数民族创造更多的参与、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为中华少数民族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让“中国梦”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变成现实,让原生态民歌永放光芒!

第7篇: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旅游开发

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与发展,这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随着世界、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列入名录的遗产项目给遗产地带来的知名度的提高和人们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好奇与探究是必然的,无形中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集中在偏远地区和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民族成分构成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云南省为例,云南省率先确立了“文化立省”大战略,旅游业作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并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云南省还设计了多条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二月街”民族节、苗族“赶花节”等。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1.生存环境恶化,开发工作困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逐渐失去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条件的变迁、技术的发展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地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第一,是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等认识不清,调查了解和掌握不够;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第三,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

2.开发模式单一,缺少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遗产地居民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但在旅游规划过程中,遗产地居民的极大热情往往会导致对科学规划工作的干扰。近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民俗村、寨、博物馆在一些地区比较时髦,致使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人造景观越建越多,且形式上大多雷同。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造景观泛滥,导致其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仅发挥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反而会使遗产地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3.资金投入不够,开发力度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得较好的地方一般都位于西部地区或偏远的民族地区,而“老、少、边、穷”一直是用来特指这些地区的同义语。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却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进行开发,则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旅游产品。由于缺少资金,导致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开发力度,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至今还未开发利用。多数地方没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不能正面主导、参与这项工作。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旅游开发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只有采用开发式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才会活生生的传承下去,才不会让我们的文化遗产消失。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越发达,当地居民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是依赖于旅游业,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就越重视,自然也就会自愿和竭力地加以保护。事实上,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品、传统食品、戏剧曲艺、民风民俗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得到重新发掘、整理、更新和提高的。如果这种源于经济原因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能够同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联系,则这种保护就将获得更为有力的保证。

(二)旅游开发可以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业,资源是基础,吸引力是关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弘扬地方与传统文化,进一步惠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如过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靠国家或地方政府十分有限的财政拨款,旱涝不保,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将参观游览的门票等旅游收入,全部或部分地用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使得保护工作有了更充足的资金。

(三)旅游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贡献,民族文化因它在旅游市场上占据的优势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许多原先几乎被抛弃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这些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人文旅游景观的再现和重组,一方面展示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智慧和创造力,重新唤起了各民族成员的历史记忆,增强了内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出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主流文化群体的旅游者在民族旅游中获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的认知和再认识,总之,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推动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变迁朝着健康的方向进行。

参考文献:

[1]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

[2]杨丽.我国博物馆特色旅游开发刍议[J].经济地理.2003,(1).

[3]李宗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知识产权,2005,(6).

第8篇: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教育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过程中汇集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其独特性与潜在价值,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音乐教育。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定义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总结而逐渐积淀下来的各种音乐元素,包括乐律、乐器、乐谱、乐理、调式、节拍以及该民族的习惯、观念、语言、气质、风格等的集中反映。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

1.民族文化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与精神食粮。民族音乐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民族音乐可以使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前途联系在一起,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等,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美德。

2.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包容性。民族音乐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的情结,其涵盖的情感和精神也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思想与智慧,民族音乐文化是最优美、最富有人性内涵、最富有生活气息和民个性形象集合体,充分的把民族本质以最完美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

1.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划分为无意识传播与有意识传播。其中无意识传播是民族音乐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是指民歌、民间歌舞、民间乐曲、戏剧声腔、曲艺音乐等,通过民歌手、民间乐手、民间艺人等民间音乐家的演唱演奏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无意识传播主要是传播者出于自娱自乐、谋求生计的目的,是一种无序的、顺其自然的状态,无意识传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这种方式也是最普遍的。有意识传播主要是指师傅传授徒弟技艺,例如少数俗字谱和工尺谱刊行流传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针对性。

2.现代民族音乐传播更注重有意识的传播,主要是以学校为载体,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向青少年一代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已经成为有意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运用民间曲调与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编创的学堂歌曲在学校中广为传唱,还有的学校在音乐教育中,把传统音乐及现代作曲家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写进音乐教材中,这种有意识的音乐传播方式为现代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融合

民族文化是国家、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素质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融合了各种文化形式,涵盖了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同的民族音乐能够直接反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语言、审美价值、审美观念,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直接体现,学校教育包含多样的社会功能,因此,学校音乐教育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途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时展赋予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

(二)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占主体的地位,既能够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又能够为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经验。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有益于构建新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有利于学校培养以开放心态吸纳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学校的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是互为基础的关系,学校音乐教师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队伍,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我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学校教育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树立华本土音乐的主体思想意识,正确看待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重要基地,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素质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在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从世界各国音乐中吸取营养,要培养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让中国音乐教育立足于自身,更放眼世界。

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首先,学校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打破传统音乐教育的局限性,能够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学校的美育和德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有利于音乐课程资源的整合,拓展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发展历史的了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民族音乐中体验和感受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形式,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美的体验更是精神的洗礼,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其次,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时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是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趋频繁。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树立起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坚定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立场,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才能创造与时俱进的新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促进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三,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民族音乐传承能够为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1994年在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教育改革提出“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的改造建议,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进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教育”这一理论指导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构建“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以推进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措施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也能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平,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营造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客观环境

1.社会环境

社会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大环境,国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政府制定的相关文化政策是民族音乐文化生存的精神土壤。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制定和完善文化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等。例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无形文化财宝”保护法等,以及加大对非物质文化保护资金投入,如筹资建立“中国无形文化财宝博物馆”等,而且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财宝”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营造一个有益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社会环境。

2.校园环境

学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加强利于文化传承的校园环境建设,一方面,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深刻认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树立现代的音乐教育观念,组织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活动,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同时学校要鼓励音乐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科研活动,促使教师创新音乐教育的方式,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民族音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创作方法、音乐观念、形态特征和表现形式,在美学、史学、形态学等方面已经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学校的音乐教学要摒弃以往的“中轻西重”、“ 技重论轻”的观念,形成涵盖中国传统的语言、美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民族音乐教材的改革与课程结构优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涵盖的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学校的音乐教材是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直接决定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学校的民族音乐教材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把中国民族音乐理论成果直接转化成学校音乐教材。另一方面,依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编写民族音乐教材,教材体系要依据“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在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出“经典性”、“文献性”。 民族音乐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能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学校在设置民族音乐的课程结构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民族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基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乐理课、中国音乐风格课、中国音乐史、中国艺术美学课等课程,以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四)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教师要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丰富民族文化知识,才能在音乐的审美和文化传承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才能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其次,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网络,给学生介绍民族生活地域、风俗习惯、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播放影音资料,让学生鉴赏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养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第三,教师还可以组织音乐活动,例如民族音乐歌唱、民族音乐舞蹈、民族音乐演奏为主题的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组织这些丰富的音乐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音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五、总结

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将是学校音乐教育担负的历史使命。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能够使学生欣赏、学唱民族音乐,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更好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也能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磊.论学校音乐教育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大家,2010,(13)

[2]吴洁.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音乐,2008,(6)

[3]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4]苗秀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5)

[5]陈培刚.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模式的当代意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随感[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0,(2)

[6]杨静.论中国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J].煤炭高等教育,2007,(6)

[7]王文韬 .学校教育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J].音乐探索,2007,(1)

[8]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第9篇: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传统装饰艺术 视觉传达设计 民族文化

传统装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底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态。早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图案就已经具备了强烈的装饰意味,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装饰艺术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传统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新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门通过独特的视觉传播方式达到传达信息,并且与受众交流、沟通的目的的艺术学科,不仅要吸取和弘扬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民族文化,更要挖掘传统装饰艺术中对现代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

追溯传统装饰艺术发展的渊源,它首先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造物的主观创造性活动,到后来为了审美需求而进行装饰创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各个时期,传统装饰艺术作品往往成为见证该时期文化、工艺和艺术水平的代表。并且,传统装饰艺术作品不论其形式如何,都融入了原始先民为生存而激发的全部感情,都体现出了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1] 它不是纯艺术现象,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传统装饰艺术在意识形态的转变和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拓展,具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对图形、文字等元素的高度概括和简约化特征而面临着设计风格一体化的尴尬趋势,这就对现代设计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其人文风俗和文化底蕴也大不相同,所以,设计家们惊讶地发现,民族的东西是一种很好地区别于其它地域作品的设计语言。于是,一股回归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设计思想席卷了整个设计界。不同国度和区域的设计家都在寻找最能反映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设计符号。作为有几千年文化积淀和传承并反映民族文化精髓的传统装饰艺术,它重新引起设计界的关注,并成为设计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在对形的处理上,传统装饰艺术遵循“删繁就简”、“以简代繁”的原则,也就是用简洁的线条和规整的外形来表现各种自然形象。如兴起于我国民间的皮影戏和剪纸,其造型多采用简洁单纯的线面,着重表现自然物象的基本特征,它把一些立体的东西作概括化和平面化处理,具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意味。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提倡用最简洁的图形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实也就是强调对图形的高度概括、提炼和简化,而西方更是注重几何和抽象的图形表达。这些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并且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了。另外,传统装饰艺术由于有漆画、陶瓷、蜡染、刺绣、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内容比较丰富,处理“形”的手法也就各具特色。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手法,很多都是值得我们视觉传达设计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传统装饰艺术很注重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包括造型的独特性、排列的秩序感,画面空间的设计感和点、线、面等形式要素的组合关系。传统装饰艺术中,很多造型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形式美,已经很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带给人的审美情感。如陶器的造型就很讲究对称和均衡,上面的装饰纹样不仅很注重线条和块面的对比,色彩的搭配也很和谐。并且,还有很多由于机械有节奏的运动和通过重复的构成手法而创造的图案,具有强烈的秩序美。[2] 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用于装饰的各种卷草纹样和适合图案,尤其是藻井的装饰,纹样之丰富,装饰之繁琐可谓叹为观止,然而经过艺术家的合理安排,整个画面显得井井有条,各种视觉元素遥相呼应,虚实相生,并且画面中点、线、面关系处理到位,整体视觉效果统一。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为我们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版式编排提供了参考的样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传统装饰艺术中的纹样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盘子上的暗八仙,象征延年益寿;瓷器上的莲花寓意高洁;民间工艺美术里的葡萄、石榴以及百子图等象征家族繁荣,子孙众多;还有用龙凤表示吉祥如意,用蝙蝠直接表现“福在眼前”等等。[3]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这种象征性与现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海报设计中常用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图形传达深刻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内涵。传统装饰艺术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寓意性,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来讲,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众多素材,丰富了我们的设计语言;另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切入点,对设计创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外,它使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时,能准确找到传达设计意图的最佳图形符号。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象征性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正是因为传统装饰艺术有如此多的地方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保持一致性,才在现代社会显示出了其特有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运用传统装饰艺术宣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不断挖掘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才能够在设计中既表现出民族的传统精粹,又使自己的作品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伍毅志.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OL].中国装饰 艺术网. 省略/Theoretical/ShowArticle.asp. ArticleID=772 .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