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地方旅游资源概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旅游资源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旅游资源概况

第1篇: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摘要:安庆市作为皖西南地区唯一一座拥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桂冠的中小城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独特,旅游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回顾学术界对安庆市旅游发展研究,结合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阐述安庆市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旅游发展  策略研究  和谐旅游 

    ⒈关于安庆市旅游发展研究的综述与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市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安庆市的地位不断得到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庆市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引起了不少研究者对安庆市旅游发展的关注。

    但关于安庆市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一直是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转型,推动了中国旅游整体发展浪潮,优化旅游发展策略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建立在此基础上,在探讨了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⒉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

    2.1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

    安庆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5处(种),而且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其中自然旅游资源39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46%;人文旅游资源46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54%。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18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21%;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7%;气候与气象景观类旅游资源5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6%。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历史文物古迹遗产类旅游资源3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42%;现代与抽象人文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总体来说,安庆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是安庆市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

    2.2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

    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安庆市在2010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67.28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2.27%;实现旅游总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40.03%。安庆市旅游发展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与安庆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举措是分不开的。

    2.2.1 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市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类型多样,全市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正在着手开发的旅游资源以及极具开发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极具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庆市山环水绕的地缘优势和皖江文化的发源地,使得安庆市可挖掘的旅游资源品牌是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性,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如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被汉武帝封为“古南岳”的天柱山,传遍四海的黄梅戏以及着名黄梅戏艺术家(如马兰、韩再芬等),桐城派故里,长江孤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高山出平湖的花亭湖,中国佛教第一山——司空山等等,举不胜举。

    2.2.3 安庆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尤其是在“十一五”时期,确立了“打造旅游文化休闲基地,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关于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工作举措和政策保障等。2008年制定了《安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三山两水”(天柱山、司空山、妙道山、花亭湖、潜河)旅游扶贫项目规划及《城区人文旅游资源暨大龙山风景区综合开发规划》等,并研究制定了《当前抓旅游促消费十项措施》, 全力支持旅游市场振兴。各县(市)、郊区及重点景区(点)也在规划制定及修编完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着当地旅游发展,形

编辑整理本文。

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全民参与的良好旅游发展局面。

⒊安庆市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3.1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这里所要阐述的“人”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客源市场层面的旅游者。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吸引旅游者为目的,这就使得旅游发展应客观全面的了解旅游者的空间流动,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客源市场。其次是旅游管理者层面的政府。安庆市旅游发展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旅游系统的自身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功能,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确保旅游业有序、高效、持续发展。再次是旅游目的地层面的社区居民。旅游发展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利益,探索社区居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居民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旅游发展的和谐环境。最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是遵循旅游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探索低碳、节能、环保的旅游发展的新道路,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3.2抓住机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构建区域旅游圈

    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崛起和宜(安庆)宁(南京)城际铁路的建设,给安庆市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安庆市旅游发展的迫切需求,是面对旅游市场竞争的一种战略性选择,是在时代和历史推动下的必然趋势,为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安庆市应以皖江城市带和宜宁城际铁路为契机,通过区域政府搭台,加强区域旅游发展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和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圈,乃至泛长三角区域旅游圈。

    3.3利用地方高校优势资源,加快旅游人才建设

    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今天的旅游发展中,旅游领域的竞争已经凸现为旅游人才领域的竞争,因而拥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旅游人才的培养开发是影响旅游发展的长远大事,如果旅游人才短缺,发展旅游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安庆市旅游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安庆市旅游发展的严重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可以采取加强建立地方政府或企业(包括旅游管委会)与地方高校的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安庆师范学院的优势旅游人才资源,尤其是安庆师范学院近来设置的涉外旅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安庆市应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⒋结论

    旅游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当然安庆市旅游的发展也不例外,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旅游业及其发展环境与旅游者、政府(政策)、企业和当地居民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将是实现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安庆市旅游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安庆市“和谐旅游”发展。 

[1]方百寿,王玉瑜.安庆市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6):25—29.

万绪才,冯学钢.安徽省安庆市山水旅游开发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9):117—119.

第2篇: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一、引言

泉州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实至名归,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开发优势。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在唐朝时期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曾吸引世界各地、各民族前来进行贸易交流,集多元、多民族文化于一处,是当今泉州旅游发展吸引世人眼球的一大“亮点”。

二、泉州旅游资源现状

泉州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彪炳千古的多元文化、底蕴深厚的名胜古迹、秀美迤逦的山海风光、古朴精神的民族风情、悠远奇异的戏曲艺术,一地一特、一县一品的旅游项目开发模,都赋予了泉州文化旅游资源高度的历史、科学、艺术和市场价值。文化是泉州旅游发展的灵魂。截止到2010年,泉州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有20处、78处和500处左右,现存”中国之最“的名胜古迹高达13处。由此来看,开发泉州旅游资源,必须以发掘“文化魅力”为核心,发展具有泉州特色、文化积淀深厚的旅游项目,塑造泉州旅游人文形象,打造泉州旅游优势品牌,提升泉州旅游品味。

三、泉州旅游商品概况

旅游商品亦称旅游购物品,与旅游者的吃、住、游、购、行、娱等要素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主要迎合、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与传播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文化的双重使命。旅游商品行业的主要类别有:工艺美术品、文物及仿制品、风味土特产、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产品及其他旅游商品。在这里,重点介绍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及风味土特产(或风味美食)。

通俗来说,就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并让人有联想回味、具有纪念意义的工艺品。例如泉州木偶戏当中的木偶、特色剪纸、漆篮、制花、竹编、刺绣、木板彩印画、永春纸织画、戏服戏剧等。这些旅游纪念品都蕴含着泉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光。有些工艺品的制作工艺精湛且繁琐,能带给旅游消费者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满足其高文化品质的购物层次。

四、泉州旅游商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泉州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泉州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息息相关的。从2001年至今,泉州旅游业发展总体呈现低缓水平,旅游总收入占GDP总量不足全省平均水平,发展前景堪忧。旅游商品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旅游消费者对其购买力的释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拓宽地区旅游业市场规模和发展水平。以泉州为例,在参考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下,对旅游商品开发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如下: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商品没有很好契合。

两者本是一体,相辅相成的关系。泉州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开发中,对“因地制宜”的环境没有足够重视,因此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商品开发利用两者割裂开来。例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的历史遗迹―建于唐朝时期的市舶司仅剩下几块石头;又如清净寺一度是伊斯兰教徒每天祈祷颂经公共场所,如今这座国家级景区仅存围墙以及室内几根柱子。

(二)旅游商品宣传力度不足,品牌优势弱化。

再好的产品没有好宣传,就没有好口碑和好销路。泉州地区的旅游商品种类丰富,覆盖了吃、穿、行等各重要因素,但由于对旅游地区的商品宣传力度不足或者仅单纯宣传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而忽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载体,即旅游商品的销售宣传。

五、泉州旅游商品开发问题的解决对策

发展泉州旅游商品,对其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在全方面把握泉州的旅游市场定位为前提上,对其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商品进行全方位的开发。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商品开发的有机结合。

这里指旅游景区开发与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有机结合。旅游商品开发必须注意“因地制宜”这一核心,在不同的地区配合不同的旅游商品,根据区域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发“对路”的旅游商品,和一套完整的商品销售策划。

(二)实现旅游资源宣传与旅游商品宣传的有机结合。

单独宣传其中一者,都无法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可以采用互联网与实现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即“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法,“线上”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微平台实现旅游商品的推送推广,线下通过与报社媒体的联系,在对泉州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推广宣传同时,对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进行宣传。

六、结论

第3篇: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一)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概念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是指为保证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以发掘和增强旅游竞争力为中心,对整个区域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开发和联动开发,并注意协调好区域间的关系,使旅游资源形成一个良好的空间互补关系,组成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1]。

(二)苏北旅游资源概况

苏北旅游资源在数量上相当丰富,相对于旅游开发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苏南地区而言,苏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也逐步的显现出来,虽说苏北地区的山脉不如五岳那么著名,但也较为丰富,并且历史人文气氛浓厚;苏北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而且水质良好,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苏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独具特色,如以徐州为代表的两汉文化和军事文化,以淮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和美食文化。在苏北五个地区的旅游资源中,历史人文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其中建筑与设施又是最多的,这与苏北地区的悠久历史有很大的关系。经过查阅各种资料,按照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现把苏北地区旅游资源按分类如下:

(三)苏北旅游资源整合的条件

实际上,苏北经济相对于全国来讲,仍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地理和经济的因素为苏北旅游形象的整体塑造奠定了先天的基础,成为苏北旅游整合发展的优势。苏北作为我国南北交界的区域,汲南北文化之广阔,取长江淮河之灵秀,形成独特的苏北文化,经过整合锻造,完全可以成为江苏乃至东部地区的一支奇葩。

二、苏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

苏北之所以没有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因为没有优秀管理的引导,好的管理体制能有效的将所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开发与管理。按照行政力量的划分,苏北各地分成若干区域,但自然旅游资源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不可分割。例如,处于盱眙、洪泽、泗洪等地区的洪泽湖,以及连云港、盐城两城市涉及的漫长海岸线。很多旅游发达区都实现了景点旅游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行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所以苏北地区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体制有待改进或彻底改革。

(二)缺乏全面系统的旅游资源调查

既是大力整合旅游资源是无法建立在对旅游资源完全不知的情况下的,要全方位的对整体苏北旅游资源了解和研究才能进行正确有效的整合开发。苏北地区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众多,开发的潜力很大,但是目前对于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开发价值等等尚未有全面科学的统计分析。即使是区域内个别地区已经开展了部分工作,也只停留在其各自地区的单一的旅游规划上,宿迁、淮安等地甚至还没开始这些工作。

(三)缺乏稳定的客源市场

在整合开发苏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没有稳定的客源市场是导致其旅游发展缓慢的一大问题。无论是从地区或旅游景点来看,苏北未形成稳定的客源市场。淮安的名人文化与美食文化享誉盛名,但短期内都很难有固定的客源市场。连云港的海岸线旅游资源类型齐全,以花果山和海滨旅游为特色,除了省内的游客众多外,与江苏省临近的山东、浙江等来的游客也不能建立稳定的长久的客源市场。总是零星的散客或是团队出于好奇或是活动需要而来到苏北地区旅游。

三、苏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支持性对策

(一)依托行政主体,积极发挥政府职能

1.政府需要发挥协调统一的主导性作用

在苏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上,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苏北五市是江苏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集中了梁汉文化、山水海滨、生态湿地、珍稀动物、名人名泉和淮扬美食等品牌资源,如徐州两汉文化与战争文化资源独特,人文景观居主置,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由于对苏北旅游资源的整合意识淡薄,缺乏一定的正确管理,因而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是协调各个行业和部门协同作战,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部门,管理部门和旅游中介服务行业等。整合开发苏北旅游资源,是一种大旅游模式的形成,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其中政府的职能居于主导地位。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健全管理体系

为了保障苏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达到更有效的整合效益,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具体包括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投入产出政策,价格政策等等。对一些历史故居如盐城泰山庙,楚汉故里和名人之乡进行必要的保护,防止一些旅游开发部门为了利益而重建或破坏。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和射阳丹顶鹤保护区要明确价格政策,保护措施,以及对于破坏规定的惩罚以及防止附近居民和其他地方的破坏者来乱抓捕野生动物的明确规则。同时,用政策法规来规范各个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设问题,对旅游相关产业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其恶性竞争各自为政等现象,促进合作政策的发挥。

第4篇: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编号

保护区名称

级别

面积(hm2)

行政区域

批建时间

主管部门

27

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7300

围场县

1998

环保

32

河北滦河源草地自然保护区

省级

21500

丰宁县

1997

环保

71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1078600

锡林浩特市

1997

环保

90

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

县级

8000

和林格尔县

1996

环保

92

内蒙古蔡木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26000

多伦县

1995

环保

93

内蒙古陈巴尔虎草甸草原

县级

600000

陈巴尔虎旗

1996

环保

105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300

扎赉特旗

1996环保

152

辽宁沙金台草地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600

康平县

1986

环保

257

黑龙江立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333

青岗县

1989

林业

273

黑龙江四方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12000

肇东市

1993

环保

291

黑龙江移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136

兰西县

1990

环保

295

黑龙江引嫩河水库自然保护区

县级

2067

明水县

1990

环保

1241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4000

固原县

1985

1265

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护区

省级

9767

福海县

1986

农业

1267

新疆那孜—确鹿特草甸自然保护区

省级

16400

新源县

1986

农业

1967003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

(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

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态安全性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

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受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长期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并生成了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环境,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依托。据此可开展典型自然风光观光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学考察游、生态牧业观光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四)广开筹资渠道原则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不充分。应该广开筹资渠道,从多个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集旅游开发基金。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吸引私人、集体、旅游企业等的参与,加快草地旅游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对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资源,应争取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增加旅游开发保护资金的来源。

五、草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更为重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他们有法可依。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还和普法宣传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关。

(二)运用规划和技术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草皮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此外,规划还得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要严格限制开发。应开发多种不破坏环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农牧户中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强营销、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体,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发展。

(三)运用监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与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和长期的,因而应对草地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

(四)运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应当树立资源环境道德意识和思考判断资源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要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人们中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要使人们不仅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旅游资源保护。在治理和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游客的资源环境道德建设。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旅游区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草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相结合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而且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它是在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带来生态和环境质量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广大草地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草地旅游业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J].中国草地,2000,(5):68—73.

[2]孔繁德.生态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郑耀星.旅游资源评价与自然环境影响的关系[J].资源科学,2000,22(6):62—66.

第5篇: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 旅游 核心竞争力 钻石体系

研究竞争的权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指出,从国家或区域的层面来考虑,“竞争力”的惟一意义就是生产力。他提出了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钻石体系”,即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 综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构成或影响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传统的旅游资源、人才、资金等)、旅游需求、旅游环境(包括交通条件等)、旅游业管理和决策能力。将波特的“菱形模型”的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区域旅游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一个旅游核心竞争要素模型,如下图所示:

一、利用生产要素

1.西安旅游资源概况

西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内外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西安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西安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2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馆库藏文物12万余件。全市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20个,国家4A级景区9个,全市星级宾馆7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4家,四星级宾馆13家。首批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旅游业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非外贸创汇的主要来源。

2.西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全省共有44所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其中高等旅游学校15所,中等旅游职业技术学校29所)开设旅游及旅游相关专业29个,在校生达1.31万人,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十五”期间,陕西省首次获得旅游规划方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编制导游培训教材和辅助教材12套。大力开展岗位技能鉴定,努力实现持证上岗。充分调动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积极开展国内外旅游交往与合作,和新加坡、瑞士、美国等旅游部门或教育机构签署了旅游教育培训合作协议,为陕西省旅游业培养旅游教育人才。

二、满足消费需求

1.西安旅游形象定位

西安是东方文化的发祥地和代表,东方文化的精髓均浓缩在古都西安,西安最具吸引力、能够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或者在旅游客心目中所感知的旅游形象均指向周秦汉唐盛世古都文化,而这些文化的实质载体就是遗留下来的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西安的根“文化”、应考虑“长安古乐”、“大秦腔”等一些非物质的民间口头文化产、地方民俗风土人情。

2.西安旅游市场需求状况

随着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客源地域总体格局发展平衡,结构更趋优化。到2007年,国外人占据了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80%以上的份额,绝对增量加速;日、美、欧等三大传统市场来陕游客总数占陕西入境总数的42%,总体地位明朗;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增幅较快,来陕游客占陕西入境总人数的10%,发展成为主要的入境客源地;中国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市场进入发展期;以商务为主体的散客市场持续扩张。

3.西安知名度概况

西安不但具备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区位条件和历史文化基础,同时也在民众中形成了具有强烈感召力和相对成熟的“十三朝古都”的感知形象。西安作为目的地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古老的东方文化魅力,而且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其周秦汉唐盛世古都文化和不同时期的历史遗产等现实文化载体。将西安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最具东方神韵的国际遗产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优化旅游环境

1.西安政府扶持旅游发展概况

西安旅游业认真贯彻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按照“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克服困难”原则,克服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非典”、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旅游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同时政府还联合旅游企业共同开发旅游资源,传播主题品牌和主题文化,建立品牌经营系统的组织结构,不断提高对客服务的质量水平,从而保持和提高区域整体形象和品牌价值,形成区域持续的竞争优势。

2.西安发展旅游的区位条件

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地区,与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市毗邻。有汉、回、满、蒙、藏等多个民族。西安是我国东部和西北、西南地区联系的交通要地。西安有一定的综合经济实力、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教育优势仅列北京、上海之后居第三位。陕西地势的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特点很明显。这就把陕西分为独特的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安留下了数不尽的古代遗迹,其中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奇迹。

四、强化旅游管理和决策能力

1.西安旅游管理机构概况

为加强西安旅游管理力度,地方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大部分县都成立了旅游局,专门进行行业管理。此外,还成立了假日旅游指挥协调领导机构、社会饭店管理机构及旅游专业协会等机构,制定并实施了《旅游行业管理办法》等行政规章,建立健全旅游质监体系,启动质量、环境和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行旅游饭店星级标准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2.西安旅游管理水平

西安初步形成了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旅游市场迅速扩张必然带来一些市场不规范行为。为此,西安相关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是对旅行社及类似旅游公司的申办从严把关审核,对于已成立的旅行社及星级宾馆认真复核,并向社会进行公示,增强透明度;二是对于导游人员要求持证上岗,为提高全行业导游人员素质,规定凡持临时导游证人员必须参加全国导游资格培训考试,否则不予换证、办证,采取这种办法使临时导游逐渐向国家导游员过渡;三是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组织执法人员到景区(点)车站、宾馆饭店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西安旅游管理体制还在不断完善,管理力度处在逐渐加强的过程中。

3.西安旅游服务质量情况

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西安旅游行业为了让海内外客人满意,坚持文明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虽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诸如在游客旅行过程中出现的旅行社随意改变旅行路线、景区卫生状况欠佳、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现象,但是各地方都在不断努力出台监督政策,改进旅游服务质量。

五、结论

1.西安旅游核心要素具备强劲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突出体现在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西安在旅游资源方面具备了这些优势,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同时,西安在旅游人才培养工作扎实,各种专业人才越来越多,整体素质大大提高;旅游形象独树一帜,市场需求很大,国内外知名度高,这些同样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西安旅游管理与决策水平方面提升空间较大

西安旅游核心要素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尤其是旅游管理与决策水平方面。西安在前些年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由于体制性的某些弊病以及宏观管理上的部分失控,在某些景区也同样付出了牺牲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昂贵代价;在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上,没有统筹规划,开发重点不突出,资源特色不鲜明,区域间的群体效应、共生效应、自增效应没有得到很好的依托和充分发挥作用;在开拓客源市场的时候,由于没有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以客为贵的企业理念,带来了短期难以消除的负面效应,西安在旅游管理与决策水平方面需加强。

3.西安旅游整合能力较弱

目前,西安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在于资源和要素的整合力度不够,资源配置分散,缺乏对区域文化旅游的形象、产品、市场做到统一科学定位、高水平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能够转化为文化旅游经济优势。

在分析影响西安游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要素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西安游核心要素具备强劲竞争力,且提升空间较大,关键是资源整合能力较弱制。因此,提升旅游竞争力关键是在逐步提升核心要素竞争力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资源。做到整体统筹湘西安游发展规划,突出开发重点,发挥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夯实文化品牌的底蕴,打造西安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第6篇: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一、旅游资源概况

吉林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满族和朝鲜是两个人口较多的民族。吉林市原名“吉林乌拉”在满语里是“沿江的城池”,吉林市拥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因康熙的《松花江放船歌》的 “连樯接舰屯江城” 名句而得名“江城”。

1.自然旅游资源

吉林市东有龙潭山,西有小白山,南有朱雀山,北有北山,号称“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座名山;有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松花湖;有最好的雾凇拍摄地雾凇岛。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被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2.文化旅游资源

吉林市有东北最大的庙——文庙;有佛、道、儒三教汇聚的北山古庙群;有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有清朝皇帝望祭长白山的小白山历史古迹;有乌拉街满族历史文化古迹;有浓郁满族风情的乌拉演艺广场。

二、旅游资源营销存在的问题

(1)重点旅游资源营销力度不够

1.旅游资源营销重点不突出

吉林市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松花湖、穿城而过的松花江、号称“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大名山、北大湖滑雪场、满族风情的乌拉街、朝鲜族风情的阿拉底村和兴光村,以及号称中国四大自然景观的吉林雾凇等旅游资源在城市品牌建设的营销过程中没有被充分营销。

2.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

吉林市独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饮食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的营销力度不足,并且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影响了吉林市的城市品牌建设。

(2)旅游营销活动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旅游营销活动不连续 城市品牌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该通过一系列连贯品牌形象的传递,帮助受众记住营销的城市,而吉林市头些年的雾凇冰雪节以及雾凇冰雪节上的龙舟赛、吉林市的河灯等都没有连续举办,影响了营销的效果。

(3)旅游营销缺少特色文化支撑

历史文化宣传力度不足 吉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只有满族文化让人记住了吉林市。清朝视长白山为其龙脉,在小白山建有望祭殿,自雍正起清历代皇帝派员或亲自望祭长白山。吉林市对船、乌拉、鱼、萨满等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外界很少了解。

三、基于旅游资源的城市品牌建设对策

(1)宣传口号的准确定位

吉林市城市品牌宣传应定位在“江城”上,松花江成S型穿过市区,因此充分体现了特色自然景观。

(2)加强旅游纪念品开发

民俗特色纪念品开发 将独具特色的松花湖浪木根雕、满族剪纸、手工彩绘木雕、彩绘雕刻葫芦、树皮画等民俗特色工艺品规模开发,形成产业,并加大营销力度,让市民和外界充分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带动经济发展,塑造吉林市品牌。

土特产品的开发 将被誉为"关东三宝"的人参、貂皮、鹿茸,以及知名的松茸、猴头、黑木耳、林蛙油等土特产品进行深加工,更好地包装设计,形成特色优质品牌,使之成为旅游消费者的纪念品和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吉林市品牌的宣传工具。

四、打造特色的民俗文化

(1)打造满族民俗文化

1.打造吉林市小白山满族祭祀文化

吉林省长白山为满族发祥地,灿烂的满族文化延绵了4000多年,吉林市小白山是自雍正起清历代皇帝派员或亲自望祭长白山的地方,通过打造小白山满族祭祀文化发展吉林旅游文化产业。

2.打造吉林市满族习俗娱乐节目

吉林乌喇演绎广场以东团山为背景,松花江为舞台,通过特效的灯光,专业的演员来演绎吉林市建城史和发展史,通过大型山水、实景、灯光方式对满族文化和风俗进行传扬。如夜场演出共分为“山宗水源”、“松江号子”、“船厂木城”、 “康乾东巡”、“乌喇欢歌”五个主题篇章,通过这些特色的文艺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吉林市。

(2)通过节事赛事塑造城市品牌

吉林市应不断丰富独特的雾凇自然景观的内涵,吸引更多外界人士的关注。如2002年在雾凇冰雪节上举办了首届冬季龙舟赛,来自香港、湖南、大连、天津、吉林市的8支队伍参加了比赛; 2012年举办了首届国际冬季龙舟赛,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英国、挪威以及中国香港、澳门、上海、湖南、广州、天津、山东、辽宁、湖北等省市优秀龙舟队共22个代表团72支龙舟队8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进行了现场直播,北京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让海内外都知道了吉林市。因此吉林市可依托自己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举办各种活动实现城市品牌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高磊.石家庄城市营销对策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5.

第7篇: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潮州;文化型;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潮州旅游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粤东地区优势十分明显。潮州提出打造“国内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作为文化型旅游目的地,潮州旅游开发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潮州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其内涵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两类:寓意或寄托着人类感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潮州的自然旅游资源种类齐全,人文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具体表现为:

(一)总量多。潮州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著名侨乡,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中华古典文化橱窗”等美誉。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潮州的人文旅游资源也非常突出。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是粤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这些人文胜迹在广东,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①始建于南宋、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石桥梁的广济桥;②国内罕见的宋代建筑府第许驸马府;③始建于唐代、堪称粤东地区佛教活动中心的开元寺;④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黄公祠;⑤反映宋代潮州陶瓷业繁荣景象的笔架山宋窑遗址;⑥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道韵楼;⑦始建于宋代、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明代、全长2.6公里的古城墙;有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齐名的明代建筑广济城楼等。此外,还有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贵历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凤凰时雨、湘桥春涨、鳄渡秋风、北阁佛灯、龙湫宝塔等景点,如珠散落于韩江两岸,与2.6公里古城墙、滨江长廊和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构成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壮丽景象。还有巨资重建、重现昔日牌坊林立、十步一景的古城古街风姿――牌坊街,也成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标,成为打造旅游名城的一出重头戏。

(二)文化品位高,内涵丰富。潮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类型――潮州文化,是潮州综合的人文旅游资源。其特点有:一是内容丰富。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菜、潮州功夫茶、潮州民俗风情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二是品位高、特色鲜明。其建筑、雕刻、饮食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地位。如,潮剧为全国十大出国演出地方剧种之一;潮州刺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我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潮州大吴泥塑与无锡惠山泥塑、天津泥人张同为全国三大泥塑产区;潮州枫溪的工艺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细如丝、声如罄”见长,是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被誉为“中国瓷都”。

悠久历史文化沉积而成的众多文物古迹、璀璨的潮人文化,独具一格的民俗风情,使潮州旅游资源更添无穷魅力。这些文化资源,是潮州文化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突出表现的资源,也应是潮州旅游发展最具特色的资源,是潮州旅游发展的根本核心,也是潮州乃至粤东区域打造有影响力旅游特色品牌的绝对优势。

然而,潮州旅游开发的状况与其资源丰富的状况并不相匹配,各个旅游资源无法形成联合的吸引力与发展优势,处于各自为政的分散状况。此外,各旅游资源没有发挥其自身的潜力,且处于相互抵消的不利状况,形成不了协调的旅游局面,对旅游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很不利。

二、潮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基础在于开发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潮州的文化旅游资源虽蕴藏量丰富,但所吸引来的游客没有最大限度拉动潮州的旅游消费,其资源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潮州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起步晚,高质量的资源尚未得到深入开发,广度、深度和力度尚显不足,效果不够显著。比如,被誉为四大古桥之一的湘子桥修复竣工,迎接游客,但又由于缺乏深入的文化挖掘且票价过高,而让许多慕名游客望而却步;广济门城楼,游客只能观其外表并不能探其究竟,浪费了大量空间资源;作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支撑和文化旅游主导区重要载体的牌坊街已修复明清时期的石牌坊22座,但其总体面貌还是无序、凌乱;甲第巷等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工作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千年古寨龙湖寨本是一个展示潮州古村寨民居、民生、民俗的理想场地,但由于翻新修复的资金投入大,龙湖古寨保护建设也就一直闲置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破旧荒废程度将不断加深。

(二)已开发的景点规模小、结构散,且个体体量小,影响有限。遍布潮州两区两县的文化旅游景观丰富多样,但凌乱分散,缺乏整体感。比如古城区众多景点,但各自为政而没有整合起来营销,游客一般只会观其一二,难以全部游览,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潮州古建筑多,但比较分散,如远在饶平县三饶镇的道韵楼,呈八卦造型,是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只是路途远而一直游客甚少。潮州的景点如珠玉满盘,但主线不明、展示不够、挖掘不深。要想真正打响潮州文化旅游的品牌和吸引中外旅客,就必须科学开发、合理规划,做到有重点、有特色,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

(三)潮州文化富有特色,但缺乏极具展示性和参与性的内容。比如,风格独特的潮剧潮乐,往往只是“自产自销”;作为中国瓷都,在陶瓷城里展示了潮州陶瓷的精华,可是缺乏专业的讲解员,一般导游无法向游客作专业讲解,游客难以深入品味其中的精髓。另外,潮州的旅游产业在运作过程中主要依靠传统的展销会形式作为营销手段,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旅游者获取动态旅游信息的渠道不畅,亟待增加旅游产业运作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含量。

(四)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旅游发展。近几年,潮州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投入巨资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保护修复、改建扩建,如湘子桥、古民居、牌坊街等,但由于发展大旅游的运作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资源的管理权限分散,多头管理,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有文化局、园林局、文物局……这样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统一规划,有时牵涉到各部门之间利益,难以迅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并在各个层面上影响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亟待理顺体制、加强管理。

三、文化型旅游目的地深度开发建议

文化离开旅游没有活力,旅游离开文化没有魅力。文化是旅游最富魅力的买点。文化优势与旅游产业的整合创新是潮州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潮州文化博大精深,是旅游业发展的独特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好这些文化优势,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努力打造潮州特色旅游文化。

(一)全面提升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潮州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整合规范,妥善处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使丰富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走上系统化、系列化和集约化的轨道。一是进一步抓好“潮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对于各地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综合梳理,摸清文化资源“家底”。尤其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如潮剧、潮州大锣鼓、潮绣、木雕、潮州功夫茶;二是进一步抓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甲义兴三巷进行保护;继续加大对太平路牌坊街、东门牌坊街、潮州府墙遗址、龙湖古寨等的发掘、修复和优化改造,进一步展示潮州古朴凝重、雄伟壮观的历史风貌;加大力度挽救、抢救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潮绣、木雕;三是进一步抓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潮州菜的美食文化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应进一步扩大潮州美食文化的影响,展现文化资源的生命力,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发展具有潮州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二)重视塑造文化旅游形象。发挥地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灵魂作用,有一个转化过程――挖掘文化精华,以经营旅游业的手段来营销文化并全方位地展示弘扬文化精品,将文化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目的地形象饱满。

潮州是潮州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与乡土文化气息并存。在潮州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古朴的社会习俗,典雅别致的文化意象,精致的宗祠建筑,富有特色的潮式民居、村寨街巷,还有潮州方言、美食等等,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人们对潮州最深的印象是潮州文化,这是潮州的山水、历史、潮州人的精神凝聚成的精髓。所以,潮州的旅游形象确定为“潮文化”。在向外推广旅游形象时,可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来推广各自的细分旅游形象:粤东市场大部属于潮汕文化圈,靠地方文化拉动的吸引力不大,可定位为生态旅游地,发挥潮州秀美的自然风光、名城名人的优势;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潮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为表现出广东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可定位为潮州文化、岭海名邦;对于祖籍潮州的华侨市场以及对潮州文化有兴趣的海外市场,可定位为潮人故乡。

(三)组建文化旅游区。针对潮州已开发的景点规模小、结构散、影响有限的问题,应加强旅游产业规划的整合,改变过去那种局部保护、分散开发的模式,努力构建“点”(文物古迹)、“线”(古街巷、古建群落、旧有景观环境)、“面”(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相结合的保护和开发体系,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商业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根据潮州文化旅游形象的定位,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以潮州文化的开发为主,产品系列组织以潮州文化为主线,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包含在潮州文化旅游产品中。潮州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图1)

潮州的文化旅游发展承载点在于古城区。古城区地域的大致范围是现环城路内的古城区及葫芦山风景区,方圆只有两平方公里,但却拥有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是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载体,也是展示潮州独特文化的理想场所,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深度开发潮州旅游,重点在于深度开发古城区,增加游客的停留活动时间。要从根本上改变潮州当前资源优势与经济效益不对称的状况,应整合资源,创新体制,建设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是打造文化潮州的关键,应把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展示潮州文化的窗口和文化旅游的拳头产品。

根据各地经验,古城文化旅游区可实行一票制。一票制是国内旅游景点门票管理的大势所趋,推行一票制旨在规范景点门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古城文化旅游区需要设立管理处,把古城文化旅游区和韩江两岸景观区内各种资源单体有机连接成为整体,实行统一促销。修复后的牌坊街,外接古城墙、广济桥、韩文公祠,内连开元寺、许驸马府、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等,形成一个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反映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环境、历史风貌和经济生活的文化旅游中心区,将使潮州特殊的文化体系得到新的体现,使潮州的旅游竞争力得到新的提升。

(四)加快体制改革。改革现有体制,弱化政府对旅游市场的运营模式,加强政策性的宏观调控,理顺各方管理。潮州旅游离不开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间接调控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但也要求管理部门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规范自身的行为,尊重市场规律,着重在建立和完善旅游法规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促进部门协调等职能上发挥作用,实现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和支持。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钟贤巍.旅游文化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一、高校旅游功能开发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高校旅游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例如,国外知名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必去的高校旅游胜地,国内的清华和北大也不例外,人们渴望感受高校旅游的魅力,接受文化的熏陶。

二、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概况

新建的鞍山师范学院项目位于辽宁省鞍山市汤岗子新城,汤岗子新城目前正在经历从“以采矿业、钟化工业和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城郊型城区”向“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巨变中。而新建鞍山师范学院项目将会为新城带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崭新的文化活力。

三、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旅游资源类型梳理

(一)自然旅游资源

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位于鞍山市汤岗子新城,温泉旅游资源丰富。汤岗子温泉被誉为"亚洲著名温泉"和“亚洲第一泥”。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东征,途径此地,坐骑马失前蹄,不想竟踏出一池清澈的泉水,没想到神奇的泉水将疲劳一扫而光,结果,东征大胜。从那以后温泉旅游也发展起来。而汤岗子温泉拥有独特的二大地热资源,是全国四大康复理疗中心,鞍山五大旅游景区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人文旅游资源

1、特色建筑

特色建筑带有鲜明的特色,代表了鞍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的用地北侧为古城公园,环境宜人;校园园林化,校园采用了园林布局,中间设置绿化带,同时优美的水景设计也会吸引人们的眼球;作为标志性建筑,既强调庄重典雅,又展现了现代建筑活泼的一面。所以,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之上,彰显其特色,是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旅游的一大特点。

2、学术资源

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的科研力量雄厚,技术先进,拥有很多的知名学者、专家,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等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参加感兴趣的学术活动,既开阔了视野,又对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有很大的帮助。鞍山师范学院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党建工作、人事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社会化等各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

3、基础设施

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交通布局合理,而且步行交通与景观相结合,创造了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设置环路组织交通系统,打造环路两侧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效果;在饮食方面,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食堂规划合理,清洁卫生,食物种类丰富,菜肴品种多样,游客可以自由进行选择;娱乐方面,举行诗歌朗诵大赛、重要节日庆祝、辩论赛等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

四、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旅游功能开发对策

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休闲游憩、弘扬校园文化和招揽游客三个方面。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休闲与度假发展潜力大,由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单纯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休闲与度假旅游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是人们休闲度假、陶冶情操的好去处。

(一)保持本色,适度开发

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应当有自己所追求的,适度开发,保留高校原有的精神氛围。幽雅的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应当的游客最想看到和感受到的。根据对鞍山师范学院师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高校旅游。适度开发旅游资源这样既可以避免盲目之风,同时也是对高校旅游资源的一种节约。所以适度的将自然与人文较好结合的特色资源无疑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二)增强旅游项目体验性,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途径一,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从旅游项目的内容上讲,应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能够亲自体验到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旅游的魅力,从而提升游客体验,增加游客的回头率。途径二,设计特色校园旅游纪念品。

(三)转变发展观念,深化旅游资源开发

第9篇: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 长白山;旅游资源;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09―03

一、长白山地区概况

1.长白山地区自然概况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我国东北地区,也是欧亚大陆东部的最高山系,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是中朝两国的界山,有“关东第一山”之称。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由于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形成不同于其他山脉的景观,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其中心是以长白山天池为主的火山群,区内分布河谷、沼泽、台地、山坡、高原、高山湖泊、火山口等地貌类型。同时长白山还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的发源地,是三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长白山属于典型的火山地貌,自上而下可以分为火山锥体、倾斜玄武岩高原和玄武岩台地三大地貌单元。由于水热条件和地质地貌的明显差异,使得长白山的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自上而下依次为:山地苔原土、山地草原森林土、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和山地暗棕色森林土[1]。

特殊的气候、地貌条件造就了长白山独特的景观,尤其是长白山明显的垂直分带,“一山有四季”的景色更是给了长白山很好的探险旅游资源禀赋。

2.长白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本区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资源型产业,尤其是林业是本区的支柱型产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周围分布有6个林业局,它们分别是白河林业局、露水河林业局、泉阳林业局、松江河林业局、临江林业局、长白森林经营局。目前,这些林业局的职能已由原来的单纯森林采伐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为主。

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增长和集聚,从而消耗了大量林木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该区的生态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因此该区更加需要实现产业转型,转向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社区参与度高的产业,这将更有效的保护长白山生态环境,还将实现社区的经济利益,使社区真正远离原来的采伐业。

近些年,该区旅游交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延吉朝阳川机场每年的旅客输送量已经达到几百万人次,成为东北地区仅次于沈阳、大连、哈尔滨和长春的第五大民用机场;图们、通化两个铁路分局开通了往北京、大连、长春沈阳等地的直达旅客列车;较高等级的公路已经形成了向长白山西、南、北各个方向的放射状路网[1]。特别是2008年8月1日正式通航的长白山机场,更是大大提高了长白山景区的可进入性。交通状况的改善,使得长白山地区,特别是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旅游经济得到了发展。

二、长白山旅游资源概况

长白山旅游是以面积始达 190 582 公顷始建于 1960 年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最主要的资源依托体的。该保护区是中国现有的 99 个国家级保护区中最早一批被批准的,也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之一。长白山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被中国旅游百科全书列为我国 31 个山岳旅游精品之一。本区自然景观总体上来说是由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火山地貌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三大部分所构成的[2]。

1.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

长白山垂直自然景观带的基带是针阔混交林带,它位于长白山下部,分布在海拔1 100米下的玄武岩台地上。红松阔叶林带地势平缓、气候温和湿润,森林下发育着比较好的山地棕色森林土。森林生长茂密、树木种类繁多,形成“长白林海”的壮丽景观,这一景观是长白山探险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观。

向上,是暗针叶林带,暗针叶林带分布于倾斜玄武岩高原上。土壤主要是山地棕色泰加林土。这里湿冷,冬寒夏凉。常年云遮雾罩。森林结构比较简单,云杉占据优势。“东北三宝”之一的紫貂,集中分布在本带,这是垂直分布带兽类动物的代表种。

再往上是岳桦林带,分布在海拔1 800~2 100m之间,地处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坡度较陡,一般超过20以上。气候处在针叶林气候型与山地苔原气候型之间,气温低,相对湿度较大。土壤类型为山地生草森林土。植被为岳桦林,同时山地苔原与针叶林成分彼此互相渗透,形成复杂的植被镶嵌类型。动物种类较单调,数量亦少,这里仅在夏季成为偶蹄类动物如马鹿、梅花鹿等“避暑”取食的场所。

海拔2 100m以上的则是高山苔原带,为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中上部。地表覆盖着厚的火山灰、火山砾、浮石等。气候为高山苔原型,湿度大、风力特强、土层脊薄。植被类型为高山苔原,无高大乔木,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主要植物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松毛翠、大白花地榆、长白景天、圆叶柳等。动物种类更加稀少,穴居的高山鼠兔是高山苔原带唯一的兽类[3]。

人们从海拔 500 米的山麓到 2 600 米的山顶,水平距离不过几十公里,却可以明显地观察到从温带到寒带四个不同的自然景观带[4]。这种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如果在平地上,需要从南到北走几千公里的路程才能见到,而在长白山只要从山脚走到山顶,垂直距离不过 2 公里,就可以饱览无遗,这无疑是得天独厚的旅游景观资源。

2.火山地貌

火山是长白山又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它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它熄灭之后,喷出的熔岩、建造的锥体、台地、形成的火口湖、矿泉、发育新的土壤和植被却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在众多的火山中,构成本区景观的主要是白头山火山群和龙岗火山群。白头山火山群是我国最大的层状复式火山群,也是长白山探险旅游自然景观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以白头山巨型火山锥体为主,周围有近百个小火山,这些山峰经过大自然的长期雕琢,嶙峋突兀,千姿百态,险峻挺拔,气势雄伟。我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 2 691 米,为东北第一高峰,顶部有一个椭圆形的、由火山口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天池,北侧有一缺口,池水由此外泻,飞流直下,形成 68 米高的长白山瀑布,落水轰鸣如雷,水珠四溅,非常壮观[5]。

关于野生动植物景观,在前面的山地垂直景观带中已经有交代,这里就不再重复提及。

三、长白山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模式相对单一

虽然长白山没有被放任自流地开发,也幸运地逃脱了掠夺式的开采,但是长期以来大众观光旅游作为当前长白山旅游的主要形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带来了严重的弊端。因为它只是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单纯寻求客源增长型发展,将旅游收入的增长等同于游客量的增加;旅游的目的不是受教育,也不是为了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系统,而是纯粹的观光浏览。它不是以自然而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这就必然从游客和景区管理者自身利益出发,缺乏对环境承受能力的科学评估,忽视对自然的保护,同时,在最大化利益驱动下,为了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往往超量接待旅游者[6]。孙道玮,陈田,姜野在2005年12月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就曾利用AHP的方法计算出长白山景区的生态脆弱度为70.44,参照“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分级标准”(表1)可以得知,长白山景区为高度脆弱[7]。这就说明长白山的生境是很容易被破坏的。因此,长期大规模的采取大众旅游模式对长白山生态环境会造成极大的损害,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

这种粗放的大众旅游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境带来的影响无疑是长白山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因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要远远的大于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2.在管理方面,由于行政割据,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机制[8]

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长白山景区位于安图县、抚松县、长白县的交界处,又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上缺乏有效统一的体制。如果招商引资,负责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有可能并不能从中受益。因此,在管理和开发方面“各自为政”。在目的地营销方面更是缺乏有效的营销主体,所以缺乏有效持续的资金来源。

3.保护区内的建设与整体景观不够和谐

长白山山门内建有五座宾馆,在造型、建材上追求城市风格,与周围的自然风光格格不入。为了建设而破坏环境。把原来生长极不易的岳桦树砍掉,建一座宾馆很容易,但是却不容易种活几株岳桦树,这是对景区开发极不负责任的态度[8]。尤其对于生态旅游,更需要与长白山整体景观协调一致的基础设施,例如森林生态小屋。

4.客源市场单一,特别是海外市场过分依赖于韩国市场[9]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韩国人对于长白山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们把长白山看成是自己民族的发源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于海外市场的宣传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没有具体的分析,长白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生态旅游产品,这种产品对于欧美、日本、东南亚的年轻人是很有吸引力的。而我们相关的管理部门却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相应的市场开发方案和销售计划。

5.线路沿途旅游项目单一,淡旺季过于分明

目前长白山旅游产品项目单一,还是停留在大众观光旅游这种粗放型的旅游产品上,长白山独特的朝鲜族风情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并融入到整个大旅游中去,没有充分的引入社区参与机制。长白山旅游目前只是集中在6月至8月,其他时间无疑是对长白山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尤其是冬季项目没有形成规模,这主要是冬季项目的营销和定位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

四、结论

长白山凭借着独特的景观,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我们更好的开发利用这项资源,一方面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一种循环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分析评价长白山的旅游资源,在充分了解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更加直观的认识到我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修正,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协调。

参考文献:

[1]常禹.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的定量判定及其动态变化[A]. P25-26.

[2]周伟.长白山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A].

[3]李扬.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对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A].

[4]黄锡畴,刘德生,李祯.长白山北侧的自然景观带[J].地理学报,1959,(6).

[5]刘东来,等.中国的自然保护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284-287.

[6]钟贤巍,辛本禄.长白山旅游模式扩展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5,(5).

[7]孙道玮,陈田,姜野.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