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 科研型小学教师 教育科研素质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逐渐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首先尝试开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至今,本科小教专业已在全国100多所师范院校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1年至今历经十余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充分印证在一线教育中好的教师一定是个好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这样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师院校就面临着新的课题,即职前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
我国的本科层次小教专业是一个源于中师的高等教育新专业,它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①。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具有“双专性”,即具有一般师范专业的本科专业的共性、教师教育专业的个性和小学教师自身的特性。而本科小教专业和专科、中师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最大不同在于,专科、中师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教学型”的小学教师,本科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研究型”教师②。因此,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我国本科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追求。
二、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科研型小学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师范院校及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要实现小学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必须为此培养科研型小学教师。
科研型小学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能了解自身教育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及时发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有过反思、学习、团队合作,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高师院校在培养本科小教专业人才科研素质方面的规格要求表述为:师范生掌握小学教育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并能创新性地使用现代小学课程与教学开发的策略和方法,了解有关的学科新成就和发展动态,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进行小学教育科研能力和技能。教育科研能力需一定的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作为基础③。
三、本科小教专业人才职前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途径
1.从意识上重视。长久以来,高师教育存在着重学术轻师范、重学科专业培养轻教师专业培养的倾向,对于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视不够。随着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提上日程,师范教育开始重视对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本科层次小教专业在高师院校中开设,几经实践和厘定,小教专业的定性、定位越来越清晰,在小教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上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在职后生涯发展中的核心能力是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小学教师最为重要的能力。所以,必须使小教专业师范生明确认识到教育科研素质在其职业的长足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小教专业师范生牢牢树立起教育科研意识是教育科研的灵魂的重要观念。
2.从知识结构上积淀。小教专业师范生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必须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全面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多能”,这既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又是秉承初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定位,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自然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全面性,在知识方面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面要宽广,各个学科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兼通。未来的小学教师还具有“双专性”,一方面是学科专业知识要专,一方面是教师教育知识要专。这要求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努力学习,扎实牢固地掌握未来职业需要的主体性知识,即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牢固掌握条件性知识,即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3.从课程上强化。基于小教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类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师范生学会开展教育科研必然要以跨学科知识为基础对教育问题的研究。通识教育课程门类要齐全,内容要丰富,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要适当,使师范生既学到广博的知识,又立足自身有针对性的弥补、丰富。
中国教育的传统历来是以学科课程组织和实施教育内容的,师范院校也不例外,顺应当前初等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加强综合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仅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要给师范生设置与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综合类课程,特别是综合类的教师教育类课程。
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比如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德育论知识、教育管理类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要以本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本地区小学生的实际为生长点。
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产物④,它转化为师范生的教育思想和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实践类课程的实施一直是高师院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增强实践课程的实效性,通过切实开展教育见习、实习,教育调查,加强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从活动中锻炼。开展丰富的教育科研培训和讲座,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师范生进行课题研究,进行教育科研论文及成果评比,倡导教育科研导师制,让师范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中,由导师躬亲指导,师范生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行动中完成积累,学会用教育科研理论解决教育问题,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5.从评价上激励。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师范生行动的巨大动力。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激发师范生的内在动机,使师范生具有教育科研兴趣,树立起科研意识。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细化的科研评价制度,加强科研活动开展的监督和监管,进行周期性的评比表彰,将师范生的科研活动参与度和科研能力纳入学期、学年的评奖评优体系,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源和条件从外部和内部激励学生从事教育科研。
注释:
①南京晓庄学院,晓庄试验: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初步探索[A].“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协作会”首届年会论文.
②四平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A].“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协作会”首届年会论文.
③申仁洪,黄甫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④[英]迪尔登.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J].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庞雪群,朱昆,庞晓晴.论新课程改革视野中教师的科研素质[J].学术论坛,2006.8.
[2]王昌善.论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谢燕.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
关键词:职业能力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50-02
魏书生先生曾在《教学工作漫谈》一书中以一个“学骑自行车”的生动例子诠释“人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学生们骑自行车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自己实践”,但若“边让孩子实践,边加一点必要的指导,学得就更快,能力提高的也更快。”这一经验在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值得借鉴的。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全国各大职业院校秉承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1 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科学设计和选择任务,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定成一系列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引导为方式,比如先以案例教学法引出任务,再以问题教学法转化任务,最后以仿真实训教学法深入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利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完成一系列由容易到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任务,并循序渐进中清晰思路、掌握方法、锻炼技能、掌握技术上,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岗位情境式课堂教学策略
岗位情境式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技能,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相应的职业岗位情境相结合,在模拟的仿真岗位环境中,按照岗位要求,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从业人员角色,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并通过一定的考核使学生达到从事该岗位的标准或资格。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
2.1以模拟工作环境呈现岗位情境
在开展岗位情境式教学前,我们应当考虑的是怎样先将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情境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一踏入课堂时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因此,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工作环境是岗位情境式教学的基础准备工作。首先,布局上需要合理化和真实化。本专业岗位实际操作时采用的都是相对独立的作业空间,所以“秧田式”的教学布局不适合在岗位情境式教学中运用。我们将班级拆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设置场景,提高教学的操作性。在企业中有这样一句俗话叫做“一个萝卜一个坑”, 就是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可以做。第二,按照职业标准设置。在实训仪器、设备的选择和应用上,要与行业或企业标准保持一致。第三,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企业文化内涵的熏陶中,让学生在感受岗位情境过程中提高对职业的认知,提升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及安全意识等。
2.2以角色扮演体验岗位情境
开展岗位情境教学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通过角色演绎――岗位轮换――交流总结,从岗位情境中培养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首先,角色演绎。教育学家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我们通过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个人的直接主观经验,提倡学生个人的探索,拓展课本内容,将专业的各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仅能让学生的言语职业化、操作规范化,而且还能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提高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次,岗位轮换。在角色扮演后,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位同学都能轮换上岗,都有机会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换位思考,促进学习经验的积累及发展。最后,开展交流总结。此时,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一起分享和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对于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在反思与总结中掌握知识点。这一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整合知识结构,巩固操作技能,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认知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而且对于发掘学生内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
2.3以多元化考核展现岗位情境
在岗位情境式教学中,学生的职业能力评定通过自评、互评及教师评定外,还可以由企业中具备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及深厚企业文化底蕴的能工巧匠或技术精英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考核评定。他们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中,会以企业考核员工的角度来指导学生,让学生能接受系统的、规范的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审核,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此外,职业资格考证也是对学生职业能力最好的评定,通过岗位情境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学生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证,真正取得“上岗证”,开启学生就业之门。
3 现代教学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策略
现代教学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策略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以解决常规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常规课堂上无法模拟或者难以设立情境、枯燥复杂的原理图等。现代教学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体、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条件。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样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3.1视频转播教学辅助
通过视频转播系统将活动过程放大、放远,使所有人都能清晰地观察到操作者的整个操作过程。教师运用视频转播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比如一些显微镜的操作,如果不采用视频转播教学的话,教师的示教将非常困难,不利于课堂时间
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课堂的管理。如果采用视频转播方式,就能在同一时间让所有学生清晰看到老师所示教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练习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3.2影像资料教学辅助
通过影片、动画、图像等影像资料,将教学内容简单化、生动化、直观化,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讲授《如何根据脸型选择合适的眼镜》的知识点时,在学生已经掌握脸型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以及不同脸型适合的眼镜款式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个flash的小动画,动画中会出现各种脸型的头像,学生可以自行点击位于头像旁边的眼镜框架,给头像配戴不同类型的眼镜。按照所学习的知识原理,通过给头像戴不同类型的眼镜,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组合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3.3虚拟技术教学辅助
综合验光虚拟技术是我们引进的国外最新技术,只要一台电脑,一个软件就可以进行教学、示教、操作及考评。具有网络教学、规模效应,生动直观、人机对话,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特点。比如,在综合验光仪操作实训中,就采用了“虚拟技术教学法”,学生在机房的电脑上进行综合验光仪虚拟实训,即可达到综合验光仪操作的真实效果。虚拟技术的画面非常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学生可独立操作。该技术不仅是操作工具,还是指导工具,并能自我考评。学生按照提示一步步进行操作,一旦操作有误就会有语音提示错误,如果做对了就会提示赞扬,学生若想在完成后对自己操作的情况有所评定,系统就会对整个操作过程产生评价打分。学生在虚拟技术的演习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
4 初步结论及进一步的思考
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任重而到道远,对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我们应当不断的去尝试和探索。本文所提及的三种策略打破了“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特点,提倡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管用”,在实施上更加偏重于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能力的培养,在运用中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同样存在其局限性,比如在“岗位情境式”课堂教学策略中谈及仿真工作环境中学生操作的设备设置,学校也会面临瓶颈问题:在高科技的带动下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快,学校的实验设备是否能做到与企业的步伐保持一致,学生不与企业需求脱节。因此,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我们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校内设置,我们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和工厂,实现在企业和工厂内设置课堂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戴俊.问题探究教学与课堂教学实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5(12下).
关键词:学中做;学习动机;学习思路
“学中做、做中学”是西方科学教育的一种先进教育理念,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效率,我们运用这种先进的理念来指导科学教育,构建了“在‘学中做’从‘做中学’”的小学科学教育模式,实现了小学科学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下面就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为例,阐述本人的观点、做法和体会。
一、激趣设疑――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科学,兴趣是动力,疑问是催化剂。“激趣设疑―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科学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科学学习疑问,是“在‘学中做’从‘做中学’”教学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兴趣的激发、问题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当学生对所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质疑时,问题就产生了。
例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之前,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我们可以用这两种物质来干什么?”学生便纷纷议论开了:
生1:可以用小苏打发酵面粉,用来做面包、做馒头。
生2:可以利用白醋来美容。
生3:可以利用小苏打去除冰箱冷藏室和冷冻室的异味。
生4:可以利用白醋来清除衣服、玻璃等物体上的污渍。
生5:可以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看它们会有什么变化,会发生什么反应。
……
当学生将问题引入正题以后,老师就可以启动下一步的教学了。
二、猜想假设――打开学生学习思路
猜想和假设是“在‘学中做’从‘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开展实验活动之前,让学生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初步的直观信息和有关的旧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丰富的联想、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定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例如下面的例子:
老师:假如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1:可能和沙子和黄豆混合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小苏打还是小苏打、白醋还是白醋。
生2:可能小苏打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因为白糖和开水混合后白糖溶化了,也就看不见了。
生3:可能会变成像牛奶那样的东西。我看见妈妈泡奶粉时,把奶粉和开水混合后,就变成牛奶那样了,而且奶粉看上去和小苏打差不多,白醋也和水差不多吧。
生4:可能会冒出泡泡,因为我们把泥土放在水里时,会看到泡泡。
生5:……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正在利用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作出假设和猜想,而且都能找出支撑的证据,绝不是信马由缰的胡思乱想。
三、实践探索――完善学生学习亲历
学生在提出了各种假设之后,最想做的就是亲自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制订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例如:在“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教学中,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详细的记录。
指导要点如下:
1.实验操作指导:先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发生的现象,再检验反应时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2.实验现象观察指导: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现象以及反应时产生的气体的特点。
3观察记录指导: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另外,我们在引导学生动手探究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探究需要时间,更需要计划。(2)实验探究应注重过程。科学课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实验探究需要结论,但更注重过程。
四、互动交流――弘扬学生学习长处
互动交流是“在‘学中做’从‘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的华彩乐章。交流就是将自己在探究中获得的信息和成果以口头、书面等形式陈述、展示出来,与同伴和老师共享的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在组织互动交流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才敢畅所欲言。
2.提倡便捷多样的交流方法
交流不单是语言的阐述,而是利用多种形式对信息的传递;交流也不仅是展示自我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像海绵吸水一样获取外界的信息。
五、拓展延伸――开阔学生学习视野
拓展与延伸是“在‘学中做’从‘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升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将课本知识向课后、课外拓展延伸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深入学习探究的能力。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新课标指出:我们不应把上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开始,也不要把下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结束。因此,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新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寻找二氧化碳的足迹”“发挥二氧化碳的作用”“设计制作二氧化碳的方法”等活动,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在‘学中做’从‘做中学’”小学科学教育模式是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学军.探究为本,注重过程.小学自然教学,2002-07:8.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英语教学质量的优劣。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英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忽视理论研究、不重视教学科研、英语课堂教学中忽视隐性课程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强化科研意识、课堂教学中关注隐性课程的渗透以及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等方法。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能力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4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10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势在必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学的成败。目前,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上尚有不小的提高空间。因此,为进一步促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一名一线的英语教师,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深入分析和思考,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尝试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当前阻碍高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的原因
(一)重实践探索,轻理论研究
在当前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却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这主要是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重视理论,甚至认为理论“没用”而造成的。事实上,作为行动的指明灯,理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爱因斯坦说,“从现象中你能看到什么,取决于你头脑里有什么理论。理论是望远镜和显微镜”。因此,如果你觉得理论“没用”,是因为你没有去用。
(二)强调“主学习”,忽视“副学习”和“附学习”
克伯屈认为,学习可分为“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主学习”即“直接学习”,伴随它的是“副学习”(即关联学习)和“附学习”(即指有关情感、态度的学习)。在目前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指导下,不少教师只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了隐性课程,即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的学习。以学生学习英语课文为例,在《新视野英语教程(1)》的第三单元“Wealth.Success.or Love”中,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相关词汇、句型,这是“主学习”;考虑如何更好、更快地记单词、学课文,这是“副学习”;通过学习该课文,懂得如何正确对待Wealth(财富)、Suc-cess(成功)和Love(爱),这是“附学习”。在目前的高职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会关注英语本身的学习,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关联学习和情感学习。
(三)重知识传授,轻教学理念更新
高职的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能够随着职业教学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忽视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必要性;教学方法落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观念跟不上职业教育前进的步伐。由于缺乏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一些教师意识不到及时提高自身素质、适时更新教学观念的必要性,造成了不少课堂教学和实际教学要求的脱节、课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问题。
(四)专业知识中的口语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数年前的英语教学重读写而轻听说,受自身所受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的听说水平达不到当前以听说为主体的英语课堂的教学要求。具体表现在口语教学能力不强,还不同程度地使用汉语授课;有的语音、语调、语流欠缺,课堂语言单调,无法创设一种“逼真的”交际教学环境。如果不能及时创造条件进行学习充电,高职英语教师的口语能力不仅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严重阻碍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行和实施。
(五)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差
目前,不少高职英语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意识不到科研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足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则认为自己没有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工作量大,大量的教学工作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高职英语教师科研水平总体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高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
要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师重实践探索、轻理论研究的局面。一方面,要让教师充分认识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例如:可以通过教案评比、说课、优质课、微课等教学活动,让教师逐渐体会到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成功,从而激发教师探索教学理论的欲望和热情: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些激励或者奖励措施鼓励教师探索教学理论。
(二)显性课程教学和隐性课程教学并重
事实上,常被提及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及目前一些专家呼吁的“情感目标”都在强调隐性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要改变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重“主学习”、忽视“副学习”和“附学习”的状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了解有关“副学习”和“附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意义。例如:在上述“Wealth.Success or Love”的课文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表达的使用,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更快地记单词、学课文,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财富、成功和爱,而不至于在现实中迷失自我。
(三)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
目前,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把学生的英语基础作为拒绝新教学思想的借口。要力争营造“逼真的”交际环境,让课堂变成学生操练英语的场地,而不是教师独自演讲的舞台。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灵活选用任务驱动、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导向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合理有效地安排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强化口语教学能力
培养教师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过硬的专业技能,并把这些能力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整个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对英语教学至关重要。要特别强化教师听、说方面的技能,并不断优化口语教学能力,至少能准确流利地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因为语言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对教师的口语教学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强化口语能力,才能满足目前教学需要。
(五)重视科研,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教学模式 管理学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产业正在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在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一些新兴行业、新兴职业随之兴起并日益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职业成长,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具有专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职业迁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其他基本职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之外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必需的,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具备职业迁移的一种基本能力。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CVCC项目)将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三模块能力:基础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拓展核心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信息处理等; 延伸核心能力,包括礼仪训练、演讲与口才、营销能力、领导力、执行力。
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地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上,而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适应力、迁移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管理学实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更应该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为导向,把教学重点放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来,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2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2.1以“模拟公司运营”为导向进行课程项目整体设计
管理学实务这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一种职业基础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职场情境,因此,管理学实务课程可以以模拟公司运营为主线,围绕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里面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课程项目整体设计。该课程项目开发共包括十个大的项目,这十大项目整合了管理学实务课程的知识体系,详见表1。
表1:管理学实务课程项目体系
2.2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具体项目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根据该课程程序性知识点确定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根据确定的“职业核心能力”来设计具体的教学项目任务、项目实施方式以及项目评价依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来培养的,因此,在课程项目内容设计时,应该设计职业化的工作任务来加强学生的行动意愿和行为训练。在项目实施方面,应该将教师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任务落实相结合,教师要把握好任务完成时间,适时引导任务开展。在项目评价方面,应该重点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情况为依据进行量化的等级评定。
2.3以“虚拟组织”的形式开展课堂项目化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一种全真的企业环境,以财务资金为纽带激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去完成项目任务。管理学实务课程在课堂组织形式设计上,可以结合各专业特点,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就可以引入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等虚拟组织,将一个班分成4到5个虚拟组织,给定每个组织相同的虚拟财务资金,按照每个组织从成立到衰退等生命周期来开展课堂任务教学,强调公平的业务竞争,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时间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2.4以“多元化”教学方法灵活开展课堂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任务要以行动导向为主,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比如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职业沟通、团队合作等适合采用角色扮演法提升学生的现场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比如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信息处理等适合采取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如演讲与口才可以通过专题辩论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如营销能力、领导力、执行力等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通过过程学习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礼仪训练可以通过示范法,学生通过多次模拟训练来提高。
2.5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多元化学习质量评价方法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依据的评价方法,采取以动手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式。该模式以职业核心能力内容为评价体系,对多种教学形式,如项目分析、辩论赛、技能操作、专题讨论、成果展示等,以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元评价主体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摘要:通过对本校教师参加两课评比的跟踪调查,并结合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发展需求,针对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前后教学能力的差异,分析并总结出“两课评比”对于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
关键词 :两课评比;职校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丁唯君,女,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数据库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60-02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所职业学校的生命力,也是内涵发展所在。同时,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江苏省上下大力开展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正是广大教师潜心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的好时机。教师们只有抢抓机遇,认真思考,积极参与两课活动,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任。[1]本文通过笔者本人参加两课比赛后的感受,跟踪两课选手的前后对比,主要对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1)职校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前后教学能力的差异;(2)“两课评比”对于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一、职校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前后教学能力的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化手段日益增多,职校的计算机学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质量、提升教育能力,是一个在实践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计算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须全面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职校计算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有:(1)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即对教学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安排的能力;(2)教学实施能力,即教师应能全面、综合地考虑任务如何设定、在何处设定、如何完成、需要什么条件等问题,并结合不同计算机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特点,恰当地选择教学形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评价能力:如何利用计算机学科任务多样性、创造性的特点,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评价模式,适当引用企业助评,让学生的作品真实地参与到企业产品的设计中,从而形成多方评价的立体评价方式。
(二)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前后职校计算机教学能力的对比
为了更好的解释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后教学能力的提高情况,笔者通过个人参赛经历、跟踪调查获奖四位省赛示范课、研究课获得者的上课情况、发放学生的调查问卷,获得第一手资料。采用深度访谈,同行评价和对所教的部分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15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35份。通过多项教学能力的调查,笔者对所获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分析,并列表反应有关情况如表1所示。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职校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后,对于其教学能力的提高确有帮助,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资源整合和教学评价方面,由此可以得出,由此可以推断本论文命题成立;(2)在调查结果中,参赛教师自我评价的分数较其他同行评价分数较低,说明广大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本调查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于调查内容的理解程度可能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
二、“两课评比”对于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课评比活动对提高教学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大帮助,它能促进计算机教师更好的选择单元项目、设置教学目标、凸显教学实施过程、提高课件制作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地做好教学反思,发挥团队优势,推动教学改革。
(一)“两课评比”提升职校计算机教师设计单元及教学目标能力
“两课评比”的要求是,教学内容不是一节课内容,而是至少为两个独立项目(或单元、模块)并且不少于8课时,这对于教师来说,单元选择及教学目标设置尤为关键。在这之前必须对自己从教科目有深刻的理解,了解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设计,研究课程的性质,研究课程的前后关联,学生需要有什么专业基础或技能。[2]因此,选定哪个单元、选择哪个模块,在整体设计时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学目标必须立足课程性质和内容,立足单元教学要求,清晰划分三维目标,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这无疑对教师的设计单元及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二)“两课评比”促进职校计算机教师注重教学实施的过程和特色
教学实施是对教学设计最好的检验。“两课评比”中,对教学实施说课的部分时间最长,也体现了教学实施的重要性。按照怎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实施,是按照企业六步法,还是项目教学法,要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学科特点来开展。要在教学实施中彰显自己的教学特色,如任务布置有特色、项目设计有特色、资源整合有特色,必须选择一种以上的特色,恰到好处的镶嵌到教学实施中,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稳步提高。[3]毋庸置疑,这样的准备过程提高了教师教学实践水平。
(三)“两课评比”提高职校计算机教师课件制作和语言组织能力
“两课评比”中,课件是教师展现的最佳平台。计算机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要高于其他教师,但是如何制作出精美又清晰的课件绝非易事。因此,在“两课评比”准备过程中,要注重课件的总体设计,考虑到颜色搭配,重要信息可以用特殊的色块标明用突出
关键词 ,辅以图片的方式来快速明了地凸显重要信息。
与此同时,“两课评比”的现场说课和答辩环节要求教师沉着应对,落落大方,有恰当的肢体语言,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而这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对象复杂,情况突变,教师往往疏于关注,但在比赛环节确是至关重要。因此。调查结果显示,“两课评比”对计算机教师的课件制作和语言能力在短时间内都有大幅提高。
(四)“两课评比”增强了职校计算机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教学过程,却忽略了教学反思,或者将反思流于形式。在“两课评比”活动中,教学反思是说课的其中一个环节,是评委考察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很多教师参加完两课后,会从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方式是否得当、课堂的参与度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已经自觉地成为了一种习惯。他们已经将教学反思成为自己提升教学能力的一种积累,一种提高。
笔者参加了信息技术类的两课评比活动,获得全省示范课第三的成绩。从个人的实践经验来看,从其他获奖同事的反馈来看,“两课评比”活
动确实对大家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参加此项活动,势必会对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冒培培.中等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两课”评比的实践与反思[J].中等职业教育,2012(32):28-30.
[2]姚云,杨锡龙.计算机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013(1下旬):73.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实用技能模块教学 六位一体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突破这种教学困境,突出高职教育特征,我们提出了建设六位一体的能力型的高职语文课程模式。
一.“六位一体”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及动因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的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从2006年起创立并实施了“六位一体”能力型课程模式教学改革。这是在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职业活动调研,吸取国内外某些教学模式的合理内核,结合学院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而实行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改革活动。首批改革试点课程涵盖了不同专业的26门课程,高职语文课程是其中之一。“六位一体”能力型课程模式教学改革实施七年以来,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得到院内师生、兄弟院校和湖南省教育厅领导的肯定。
高职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传统高职语文课程偏重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历来被认为只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公共基础课,从未与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做关联考虑。高职语文或与中学语文无异,重复低效;或与普通高等教育大学语文类似,职业特色缺失。因而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语文教学,有些专业院系把必修课改成选修课,有的干脆不开。即使开设了语文课,学生也不爱学,老师讲课唱独角戏。针对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院“六位一体”能力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我院语文教研室构建了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六位一体” 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
二.“六位一体”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特点、原则与策略
“六位”是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并重点突出“六个”核心要素,即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做”结合形成的考核。“六位一体”指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遵循的由六个核心要素有机构成的基本原则: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构建教学模块、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根据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教、学、做”一体化安排,即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做训练素材,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促使和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提高能力,认知知识;课程考核以平时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为主。根据此原则构建的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语文实用技能模块教学法,将六个核心要素统一在课程教学中,从而呈现了鲜明的职教特色。
1.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这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的构成包括职业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与素质,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公共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素质为主。所以,对于公共课来说,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导向。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语文学科要求,本课程在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方面进行了改革。
(1)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需求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职业核心能力又称职业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可移技能,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劳社鉴发[2007]11号)了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构成的7个模块,即与人交流、数字运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是指除了职业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以外的其他相关素质,如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等等。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特点,如果教学中能结合职业活动训练学生的语文应用技能,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课程组教学人员与行业企业现场专家一起,对本课程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关联度做了分析,据此确定了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即以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导向,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主体的语文实践为基点,在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同时,突出实用性,提高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这个课程目标的确定,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整合课程内容,整体设计课程教学。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多以阅读教学为主,且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主要采用对选文进行条分缕析地讲授,其课程体系内容及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于新课程。本课程按照“六位一体”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需求分析,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视角切入,整合语文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基本语文能力选择知识点,知识内容的选择注意适用、够用、实用原则,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课程内容包括5个能力训练模块,即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文面能力训练、阅读鉴赏能力训练、写作能力训练、专题活动能力训练。其中,前面四大模块是单项能力训练模块,专题活动能力训练为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专题活动是企业、单位或组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在特定时间、场合下组织某种活动,并使活动的参与者都能直接体会到某种刺激的信息传播方式。专题活动是一种群体性质的活动,也是广泛存在于各个职业岗位的常见工作方式,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会经常遇见,如各种会展、竞赛等等,本模块任务的完成,涉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对前面四大模块能力的综合运用的检验。5个能力训练模块又细分为19个单项能力训练,从而构建了语文实用技能体系;二是确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能力目标和支撑知识;三是设计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单项能力训练项目和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四是确定能力层级标准及考核评价方法。以上改革使课程教学更符合职业岗位实际需求,7大能力体系中,除“数字运用”一项以外的6项能力都列入了实践研究范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
2.项目驱动,实践教学
“六位一体”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是通过能力训练项目来进行的。项目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承接和完成的某个具体的职业任务。以项目驱动教学,是指通过完成某个具体职业任务来掌握语文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完成专题论文、设计并组织专题活动、编写学期写作文集、小老师讲课、课文情景再现绘画等实训项目地操作,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地设计的原则是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学生专业及基础实际,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项目教学是解决职业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相分离的有效途径,通过精心设计训练项目,将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落实于项目训练之中,使能力训练有了具体的教学载体,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从而实现“教、学、做”的完美统一。
3.过程考核,科学评价
传统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注重知识的考核,多以期末书面答卷的终结性考核形式为主。本课程的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考核占课程总评分的70%,终结性考核占30%。形成性考核指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根据教学模块内容和能力定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课堂讨论、课堂训练、课堂参与、组织活动记录等。终结性考核是期末的全面考核,包括学生完成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情况、平时参与学校或社会活动的获奖情况、参与课程能力训练内容相关的竞赛、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考试等评分项目。考核形式不囿于书面答卷,根据学生专业采用口试、面试、现场操作、表演等形式,并制定这些考试形式的具体实施方案。考核形式的多样性,实现了评价的全面性。为了避免考核评价的主观性,课程考核评价标准还做到了细化和量化。现在的考核体系改变了期考定终身的情况,而以形成性考核为主,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这是课程教学评价的一大进步。
三.“六位一体”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与学的双边动力。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令学生耳目一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有的学生在学习体会中这样评价课程:“以前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试,每天学得很累,读得很累,而且用得也很累;除了书本,还是书本;除了答案,只有答案,与实践联系甚少。但是,经过这期语文的学习,许多细小的地方得到了注意,更多的是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与实践、生活紧密联系。当然,其中的乐趣也是少不了的。”学生对本课程任课教师的评教测评分平均达92分以上,学生对“课改”的总体评价是“兴趣多多,收获多多”。教与学形成了良性互动,教师的教学兴趣也得到了激发。职业活动调研,能力分析,整体设计,项目设计,探索学生主体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和采用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编著职教创新性教材,一系列的教学教研活动突出了课程改革给予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课程教学法得到优化,学生主体实践教学得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动脑与动手的机会,改变了原来“满堂灌”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行为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课程组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探寻可操作性教学模式,基本形成“导(案例或情景引入)议(讨论与分析职业活动素材、项目)练(技能操练与项目成果展示)评(评价项目成果与总结项目完成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教学模式,形成“感知探究实践反思”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呈现开放性特点,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3.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课程教学以语文实用技能模块训练项目为驱动,多以专题活动课形式进行课堂单元教学。项目驱动和过程考核,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只局限于第一课堂,如项目调研、信息检索与资料的获取,专题活动人员的分工与协作工作等,必须在课前或课后完成,同时学生参与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考试等情况列入课程考核的评分项目,这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第二课堂的学习实践中。课程教学由第一课堂辐射到第二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4.强化了课程与学生专业的结合,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在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同时,应关注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根据所教学生专业培养计划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分解语文能力训练目标,侧重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的教学与能力训练,例如建筑装饰专业的的能力训练项目就有课文情景再现绘画,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结语:本课程注重整体设计,模块组合;能力分级,逐层递进;实践分步,注重可操作性;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职业引导,实践体验;知识能力目标以“适用、够用、实用”为原则。它改变了以往大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单纯的阅读教学的“老面孔”,摒弃了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做”合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曾良骥.高职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关键能力——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教育与职业[J].1996.
技师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明确目标的激励,学习英语变得极其被动。此时,必须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技师学院的英语教学模式,来彻底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多元智能关注课堂、融入课堂的研究引发了关于如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的思考。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技师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探讨和意义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强势智能。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经多年实验和研究后,提出了人的智能至少有九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感知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
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技师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学习,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技师学院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
1.奇思妙问,改善数理逻辑智能
加德纳认为数理逻辑智能蕴涵多种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涉及计算里程、时间、重量、价格、面积等。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帮助学生改善数理逻辑智能。
(1)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追求高品质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分类、比较和计算后给出答案。
(2)分清因果,理清次序。如在教学“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时,可让学生排列正确的顺序,学生在文中找出所给12个句子的关键词,很快就能以时间顺序排列,生命的起源发展就很清楚了。
2.创设视觉化学习环境,刺激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
通过学习环境的布置、视觉构图和多媒体的运用等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知识的感应能力,提高认知水平。
(1)学习环境的布置。如在教学“Sailing round the world”时,可在教室内张贴世界地图。
(2)视觉构图。如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图表框架。如在教学“Is there life on the earth?”时,教师提供如下图所示的图表框架,并问How is the conclusion generally drawn by the chart?
(3)多媒体的运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可以将文字转化为图片、动画和视频,加强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程度。
3.创意活动,开发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的运动提供我们大量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创意身体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学习效率。
(1)戏剧演出。课本不仅适合课文教学,而且适合对话的教学。如在教学“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Act Ⅰ, Scene 4)时,可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看视频,模仿每个角色的语音语调和动作,并分小组进行表演。
(2)哑剧和双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演出故事情节。如在学习“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中的《淘金记》时,让学生表演出滑稽、夸张的动作表情,体会在琐碎、卑微之中所隐藏的深刻本质。
4.剖析歌曲,聆听音乐,增进音乐智能
音乐由音调、节奏、音色三部分组成。欣赏音乐与剖析歌词不仅可以刺激情绪中枢,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长期记忆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乐感,增进音乐智能。
(1)欣赏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如在教“Sailing round the world”时,可以让学生欣赏“Sailing”(远航)歌曲,I am sailing, I am sailing. Home again, cross the sea.(我在远航,我在远航,穿越海洋,重回故乡),从中可体会到哥伦布富有理想的心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2)用学到的语言为歌曲填词并演唱。这一方法具有挑战性,因此,在学生进行填词前,应在押韵和语句节奏方面稍加指导。
5.鼓励自我表述,提高内省智能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内省智能的提高有赖于自我表述能力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评价人物性格、续写课文等形式提高内省能力。
(1)评价人物性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到自己究竟赞赏他人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等。
(2)续写课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在学习“The present”时,可让学生续写课文,在大女儿得知老太太把支票撕碎以后,故事又将如何发展?
四、结论
目前,技师学院还很难进行跨专业、跨年级的教学整合,一个教学单元或一堂课只能涉及三到四项智能的培养。但教师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教学周期中兼顾这九种智能,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语言—修辞智能、批判性思考、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等),较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提供有利于九种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的九种智能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关键词]高中学生 政治课教师 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改之后,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很少注意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出现了学生经过多年的学校学习,变得不会说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和众人面前。这些都有待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培养,特别是政治课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存在问题
随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许多学生变得沉默寡言,性格越来越内向,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政治课是一门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语言要求的课,它要求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中,具有全面的素质。但是,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中条理不清、逻辑性差,结果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对政治课来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就必须注意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思维的形成和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充分发展是分不开的。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越高,其思维的逻辑性就越强。因此,平时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语言表达要清楚、流利、严谨,政治术语要准确。
二、解决方法
1.纠正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现在高考还没有取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通过一张试卷的测试出来的成绩往往代表着一切。至于说,学生的语言表达如何,并不重要。现在,要纠正这样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上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口才较好的人,他们往往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和较容易成就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应该在高中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会“说”。
我们还应纠正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在课堂上“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2.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学生兴趣的提高,就能导致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语言表达能力就不断得到锻炼、完善。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课本上一些理论性的文字材料学生本身看了就不感兴趣。如果教学总是一味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不愿意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那么,自己在回答问题上,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一次上公开课,课题是“认识你自己”。为了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一个采用抽奖的活动方式,让每个学生首先在小纸条上对自己的性格、相貌特征等进行描绘。然后,上课时随机抽出一张,读出后让学生猜测是那位学生。一方面,看学生是否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也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的热情。
3.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课教师,想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辩论和讨论、演讲等形式逐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训练,要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上一个更高的层次的。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曾经做过一份关于课堂改革的调查表,在“你希望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作哪些改革”一项,很多学生都写到希望学生多说,老师给学生发挥的自由。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多读多讲多议多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就在一些参与性较强的章节里,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我在讲授“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时,我就把学生带进学校微机室,让学生上网浏览,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简单的幻灯片,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这样,虽然学生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完全达到课堂的教学目的,但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智力得到开发,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