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的社会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人文性
《历史与社会》作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的公民教育综合文科课程是教育部针对文科类教育提出的新变革。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水平特别是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乎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伟大复兴。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公民素质的培养仍也马列思想为指导,因此在传统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设有地理、历史、政治等文科类课程,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注重学科之间综合认识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为此,在2001年教育部便正式制定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并在2004年进行了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改革。作为一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笔者将以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来谈谈如何构建高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特点及现状之分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以培养公民人文素质、综合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历史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教学基本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讲究史学观念的多维性、教学方式的艺术性、思维训练的灵活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就目前各个学校的教学近况来说,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并没有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完全领会,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人文性教学内容的缺失仍然普遍存在。另外,许多同学还人文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枯燥乏味,课后作业死板枯燥。这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以生为本—构建初中高效历史与社会课堂之途径架构
1.兴趣激发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动机是前提
首先,笔者不得不说的是许多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初中历史与社会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实行开卷考试,分值与思想品德合卷为80分。因此,无论在课堂讲授还是课后作业上教师往往存在一本作业或一张试卷了事的想法,导致历史与社会课缺乏趣味性、学生不爱上。因此,只有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不受重视”“副科”的地位。柏拉图说:“强迫的体育锻炼对身体没有任何害处,但是强迫的学习不会再心灵中长久保存”保护学生珍贵的好奇心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针对这点,笔者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是什么阻碍着学生们的好奇心,那么制作调查问卷和私下找同学谈心就可以让教师明白为什么学生不愿意上历史与社会课。只有正确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才能从思想上彻底解决缺乏兴趣这一问题。
2.情感体验丰富历史与社会教学方式是重要途径
精心设计课程,关注教学中的细节是实现兴趣教学的重要途径。笔者提出两种教学模式:一为体验式教学,二为情景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提出:“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的认识社会,逐步学会利用唯物历史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本身就非常适合进行体验式和情景式教学,比如在学习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文化生活时会涉及对古代城市建设的学习,这些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远导致大部分内容难以消化理解。这时,教师课程找到所讲朝代的城市地图让学生坐着“时光机”穿梭回去,作一天的小导游。例如北宋的东京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清明上河图去考察城市、采访古人、返回现代,分小组合作体验的方式将结果写成文章或做成ppt文本相互展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还可开启他们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渴望。
3.提高教师素养水平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效性是关键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笔者担心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历史与社会内容综合性的提高使得大部分老教师无法跟进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针对这点笔者认为,集体学习新课程标准是提升历史与社会教师整体素质的前提与基础。另外,开展学术研究,重视学术交流也是培养专门性人才的关键。
4.减轻负担增加教学评价全面性是有利保证
初中历史与社会具有广泛的科学性,这点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助于学术减轻学业负担,在分科课程下一个初中生要在3年内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课,还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单科课程,可以说分担十分沉重。这种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方式使得原本无法进入评价体系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及生物等课程进入了评价范围,评价体系更加优化升级。
三、结语
以综合性为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对初中教育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学科交叉性及人文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社会生活。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也是对老师素质的考验,笔者一直认为改革教育理念和优化教学方式的时刻已经到来。为此,我们应与学生携手努力,共同谱写出“年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一、自觉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但是,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只有教师对学生可以说“不”。这时,教师不仅是传授者、监督者、指令者,而且拥有绝对的权威。这显然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为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让师生在对话中、在不同意见的交锋中进行碰撞,共同成长,相互启发,让学生不仅仅掌握知识,更获得一种求取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来自海上的挑战》时,我是通过请同学表演情景剧的方式来完成的。上课之前我准备了一份自制剧本,并让四名学生熟读台词,而且制作道具分别扮演乾隆皇帝、马戛尔尼和解说员,没想到上课登台表演时,学生个个都发挥出极高的表演才能,把剧中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如解说员的充满激情,乾隆帝的傲慢,甚至马戛尔尼的说话也作了创造性的发挥:说一口不甚流利的汉语。整个表演剧历时约五分钟,学生把过去的历史神奇地再现出来,课堂上同学们笑得非常开心,掌声不断。之后,我提出如下问题:你认为乾隆皇帝做得对吗?如果你是乾隆皇帝身边的大臣,你会怎么做?为什么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达到来华的目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从而领会清朝统治者坐井观天,盲目自大,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为日后学习中国近代史埋下伏笔。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感悟,是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主要举措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它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而生活素材的选择是有章可循的: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生活的需要的结合点就是生活素材的采集点。它不仅包括时事新闻,也包括学生已知和正在感受的日常生活,而且后者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和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或实际存在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从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讲七年级《气象万千》中季风的成因和特点时,关于季风的形成,如果按书本介绍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估计没几个学生能懂。所以,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夏天某个中午,你和爸爸妈妈到海边去玩。顶着炎炎烈日,你是选择游泳呢还是选择玩沙?为什么?”学生肯定喜欢游泳。老师再问:“为什么?”“水里凉快。”“为什么沙地上烫脚,而水里会凉快一些呢?”这时候我再介绍海陆热力差。同样条件下,夏季海洋升温慢,水温低而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如此一来,学生就易懂了。
三、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是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终极目标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终极目的。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逐渐成为大多数新课程教师的共识。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生活,从社会大课堂中汲取生活养料,从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学生明白“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道理。因而,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要回到生活中去,要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生活素材 阅读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5-02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凝练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中,素材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只有用好素材才能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质量。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初中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素材的积累,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以此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和质量。
一、重视阅读环节,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
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体系僵化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太多单一。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都会侧重讲解写作技巧和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没有重笔墨讲解优秀作品中素材的运用,导致学生在写作时脑子里没有资料,无从下笔。于是学生开始抵触写作,抵触语文教学,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语文教师需要为写作教学寻找素材,并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初中生积累贴近自己生活的素材,使写出的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情感更丰富。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把阅读和作文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备课的机会,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寻找与初中生生活的契合点,挖掘课文中隐藏的生活素材。这样,教师在挖掘生活素材之后可以以身示教,指导初中生从多方面入手积累生活素材。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几个关键词“亲情”“感恩”以及“回忆”,把这几个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值得思考的故事。教师从《背影》中可以挖掘有关亲情的素材,并指导初中生把课文中的素材运用到与自己作文相符的情境中,丰富作文情感。
当然,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素材还需要教师拓宽初中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生活化的素材需要优美的语言点缀,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词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效率,又能让培养初中生的审美能力,让初中生感受到积累素材的快乐,把积累素材当作一项乐趣而不是一项工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
大自然是奇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大自然观察太阳的朝升夕落,感受四季轮回,品味鸟语花香。在初中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初中作文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大自然的风景、现象等。所以,教师需要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并借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感悟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从大自然中挖掘教学内容可以使初中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为初中生展现不同的世界,让他们了解大地山川、河流树木的岁月更替。当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大自然的机会,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郊游,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从大自然中挖掘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把大自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利用与学生郊游的契机渗透课文知识,让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色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初中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又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深入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最终是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服务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初中生的所思所想,并结合客观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任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高效完成任务。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才能提高初中生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探寻生活素材
除了从阅读中和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素材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素材,在生活中通过反思感悟,分析自己的不足,尽全力弥补自己的缺陷。生活为初中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当中,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能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又能感受到人情冷暖,是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重要机会。为了贴合生活化积累素材的主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使活动内容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收拾家务、帮妈妈做饭、关爱社区孤寡老人以及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初中生的爱心,观察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把经历写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会回顾自己一天的经历,既是一个重温幸福的过程,又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
总而言之,积累素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通过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质量。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权利,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海.丰富学生作文素材之我见[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3,3.
[2] 温耀林.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7.
[3] 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2010,9.
一、初中生责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
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有人说:“中小学生就像笼中的鸟,对外界的时事政治一概不通”。初中生不像大学生那样自由分配时间,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时间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有些学校是封闭式的,这样阻碍了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造成初中生对国家政治的不了解以及爱国思想的弱化。作为历史课程,就应该加入国情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同时增进了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本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规划考虑,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当今国情教育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联系当今世界,议古论今,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老师在传授课程的过程当中,要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理解与评价产生各种现象的问题。在教育经过中,一定要把课堂学习的基础知识以及当今社会生活综合在一起,把课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集合在一起,重视和初中生现实生活以及社会的实践相结合,通过初中生自身参加的、多种多样的项目,拓展他们的知识容量,知识构成,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提升全新的思维理念以及优越的素质品格。
一、提高理论素养,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怎样满足社会运行的需要,比较好地从满足初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规律为基础,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主要在于老师。社会正在进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变更教育思想、观念,了解教学的变化,构建科学的教育思维,让教育做到真正的培育智力、传授知识、培养文化素质的意义。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仅是参照成绩来决定对学到的知识的认知情况,更应该考察初中生认知能力以及智力等全方位的综合发展。老师应该全面的更改考试中被忽略教学效果,用较多的投资来兑换高成绩低生产的模式,让初中生从一望无际的习题以及无尽止的测试中摆脱出来,获得自主、生动、多样地学习方法,以真正展现初中生的核心位置,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初中生不但应该明白道理,还应该知道怎样做人,知识不是初中生被迫地去学习的经过,反而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初中生可以亲自去体会、去探索、去参加、去挖掘的历程,让初中生思想品德课教育达到思想上的基本转变。老师需要认真的建立民主,温馨的学习气氛,教育初中生们挖掘思维,多向老师提问。同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结合初中生的现实状况,才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提高教育的课堂氛围,改善初中生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升初中生的思维悟性。
二、精心设计教学,把多种教学方法引进课堂
思想品德老师要构建出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构建文明、积极、优良、健康的课堂面貌,努力做好思想教育的事情,作初中生学习道路中的引路人、教育治理的构成人员和初中生学习道路上的好朋友。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老师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人员、素质教育的弘扬人员,也应该是初中生学习道路上的朋友、教育事情上的构成人员、初中生学习道路上的帮助人员以及支撑人员……这就需要老师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初中生学习的爱好,培养初中生认真参加学习项目的态度,指引初中生在老师认真研究的气氛下积极的进行探究。
三、贴近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现在,一部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没有显著的效果,造成知识的严重分离。以前的那些单一的教育过程、不积极的评估制度,引起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堂缺少衔接,不符合初中生活泼生动成长的内在需求,制约了教育目的的生成。现实生活以及教学相互影响,不但是当今社会运作模式,而且还会是目前教学思维引导下的结论。要探讨以及传播学习的经验,就一定要把学校教学以及当今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接近“当代生活”,让初中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培养更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在“现在”中就会悄悄的假如“以后”。因此,变革以前那些和大众生活相脱轨的道德培养,就现在来说,尤为重要,初中生在书上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际有着脱离,这就需要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不能仅仅地用讲课来完成,相反应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提升初中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为顺应社会做好铺垫。如:为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的威胁的认识,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就应让学生调查周围环境污染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毫无疑问要比课文中的数据更有说服力。为了提高初中生对中国的法律维护百姓权益,处罚犯罪的力度的认知,就应采取模仿法院的模式,认真选择范例,让初中生参加到情景之中,进行体验感受。一些学校联系初中生进行红色之旅,相对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让初中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得到启发,这样,有助于初中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构建科学的思维理念。只有通过弄清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地位,才可以上好所有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做到上课以及课外的教育项目一起考察,利用变通方法加强思想品德课程的探析、研究,让思想品德课堂的教育水平有着长远的提升。
总结:总而言之,一切以学生获得知识的效果为前提,是新课标的中心思想,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把功夫用在课前,组织用在课堂中。备好课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方案,而且必须备教学目标、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当然,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究上,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体现了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任的态度,它应成为思想品德科目教育者不停向上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辛璐.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28)
[2]邹恒.关注教学动态生成,培育学生问题意识――基于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个案分析[J].基础教育.2008(05)
[3]游国宾.浅谈提高初中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途径[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47-01
前言
作为学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教育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品德以及价值观念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为保证初中生能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德,在此阶段加强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要结合当前社会思想道德发展的趋势,培养初中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1、当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思想品德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在不少学校的眼中,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副科”,不应将过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其中,造成其教学目标缺乏。此外,不少教师对于思想品德课程不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品德教育质量落后在所难免。学校以及教师的不重视,给初中生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学生会认为思想品德的课程并不重要,以至于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1.2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述,大部分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很少结合使用其他参考资料。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仅靠课本讲述难以满足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思想品德教学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依然是采用应试教育试卷考核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1.3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陈旧
初中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不但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且也是培养其学习能力与认识能力的关键时期。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是依据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内容枯燥的思想品德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课程与时代相脱节,导致学生感觉思想品德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导致教学效果差。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创新途径
2.1明确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目的
明确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目的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只有确立明确的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目的才能为思想品德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老师才会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并相应增加部分学时,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视才能引导学生提高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此外,教师还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按照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以确实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
2.2 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做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借助图片、文章或者视频,采取学生们最为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得学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科学采取互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2.3积极拓展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范围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也处于不断的更新当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不能单单依靠课本,也要注重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多结合课外的相关参考资料,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学习材料进行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近、实用性强的,以便促使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拓展了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深度。
2.4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实践课程
教师除了要利用多媒体、课本以及课外活动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外,对于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也应加强重视程度,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有效的丰富思想品德教学形式,而且对于提高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活动的体验,结合课堂之上教师讲述的内容,学生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收获与感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主题班会、社会服务活动或者是社会调查等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对于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归纳,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确保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以保证初中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初中 生物 课堂教学
生物课程是基于实验和探索的课程,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学生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这样就能够对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教学的现状进行改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时候,自己也需要能够融入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行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水平的同时,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通过探索性的生物学习的,学生就能够接触到更加直观的生物知识,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合作
在探究性学习的引导下,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善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指引和教导的作用,和学生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构建。学生处于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就能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这样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需要教师能够具备生物的敏锐眼光和探索精神,能够给学生提出一些独特的想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使得学生在面对生物问题的时候,也能够从多面角度来进行思考。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生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中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入的时候,就让学生思考人体和植物体的细胞是如何来进行分化的。学生刚开始不能够理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教师让学生进行思考,“植物体和动物体是如何从一个细胞来逐渐变成人体和植物体不同的器官和形状的。”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去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在正式课堂讲解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来分享。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教师在对学生讲解“人体各个器官的形成就是由于细胞分化造成的”这样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很快理解,这样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升。
二、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探究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划定探究话题之后,就需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喜欢上探究学习的过程,避免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最后,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之上,需要对探究的目的和节奏进行控制,避免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效果的现象。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生物“植物根的生长”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根的生长规律,可以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水生植物来进行养殖,用透明的花盘来进行培养,然后在一整个学期学习的过程中就让学生来观察植物的根是如何来生长的,并对植物的根生长的状态来进行记录。同时,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来查找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去思考资料上的记录是否和探究的结果一致。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能够有目的地来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学期末的时候,就能够对植物根的生长有直观的了解。
三、进行社会实践,探究知识本质
在生物学习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探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来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初中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因此社会实践能力就比较差,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而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探究任务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一种成就感,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喜欢上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生物“远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走进社会去做有关“远离”的社会宣传,让学生自己来对宣传的内容来进行准备,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查找资料、查找图片,学生就知道对于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这样学生就能够自觉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学生在进行公益宣传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社会做一点贡献。此外,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远离”有更深一步的体会,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听相关的讲座,在讲座中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总而言之,在生物学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来进行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就能够加强对生物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还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的学习需要不断进行探究实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学生做到引导作用,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就能够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在以后遇到生活或者学习上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也能够主动去进行探究,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兵. 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初探[J]. 读与写,2006(07).
[2] 蒋超英. 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几个误区[J]. 中学生物学,2006(07).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环境污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够仅仅只依靠国家的力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充分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其中,生物学科是以老师为主导,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学科。
一、深入挖掘环保内容,整合环境教育,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当前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环保问题较为零散,所以需要老师从生物教材中深入挖掘环保内容,有效整合环境教育资源,以便合理地将生态问题渗透到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整理和延伸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巧妙地将环保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全面介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情况,促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多种生物在遭受破坏过程中的受损程度。再例如,老师可结合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举出相应的实例:当前我国大约有200多种植物惨遭灭绝,并且还有4600多种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机,森林覆盖率21.6%,沙漠化面积高达262.2万平方千米。通过以上例子,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和程度,从而感受到当前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再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内容时,老师则可以向学生全面讲解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环境保护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从而合理地将环境教育问题渗透到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不断强化环境教育
在当前初中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中,以此强化环境教育,不断渗透环保理念,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中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相关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人类存在哪些破坏全球生态的活动。如,浪费水资源、酸雨、土壤荒漠化、汽车尾气、乱砍滥伐、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全球生态?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不良习惯将破坏生态环境?通过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相互沟通,开展“我为环保献计献策”活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能够明白哪些活动将改善生态环境,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环保教育效率
除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外,还需要有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保护过程中。例如,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为特殊日期,开展以保护地球环境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等主题活动,从而强化环境教育的效果。同时,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开展有利于保护地球环保的活动,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活动,鼓励学生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和饭盒,减少地球环境中的白色污染,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其中,可以在学生家的附近展开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并组织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紧密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创设校园绿化设计活动,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生长的影响探究活动、废电池浸出液将对小鱼的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目的。通过开展以上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环境教育行动的重要性,了解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长期性特点,有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合理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深入研究生物教材内容,整合环境教育、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不断强化环境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环保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1.缺乏自信,目标盲目
初中生相当一部分是对学习有一定的障碍,自己的选择或听从家长的安排或迫不得已,实为无奈之举。他们对专业学习缺乏应有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更缺乏必要的自信。
2.家庭教育缺失,思想状况复杂
部分学生缺少父母关爱、家庭关爱,得不到有效的家庭教育,甚至幼小的心灵过早地遭受着创伤。这部分学生思想状况复杂,心理问题较多。具体表现为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喜欢投机取巧。生活上懒散缺乏目标,对人对事缺乏热情,内心世界封闭,遇事对自己没有信心,虚荣心、妒忌心重等。
3.学习习惯差,自制力弱
进入业余体校这让他们感觉一下子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因此,大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放松心理。再加上这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老师家长的过多的干涉与束缚,于是终日玩乐,不思进取。任自己业余体校时光荒废过去。最终导致学业上的挫折,带来苦恼及自我否认等心理问题。
4.主体意识增强但辨别能力差
进入业余体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与自我控制能力与辨别能力不协调,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辨别事物能力远不及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增加程度,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考虑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从而进行盲目的模仿或崇拜。具体表现为逆反心理严重,不服从老师的教育,和同学之间矛盾重重。自以为是,我行我素,挑战权威,顶撞父母和老师,挑战学校的规章制度,喜欢穿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等。这些现象在初中生中表现尤为明显。
二、针对初中生的以上心理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1.加强班主任自身修养,用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他的价值观、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所以班主任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融洽的人际关系、坚定的信心、强大的责任心、诚挚的爱心、民主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创建平等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2.引导学生正确定位
初中生对自己的选择往往有偏见,部分同学认为只有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才选择业余体校。加上社会上普遍认为初中生出路少,就业难。这就造成初中生自轻自贱、缺乏目标和信心。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心态的端正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端正心态了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同。消除心理障碍,引导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对业余体校教育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印象,端正积极的态度。
3.营造民主、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每个人都渴望尊重、渴望独立,渴望平等。学生也一样,所以建立民主、和谐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班主任尊重学生的正确意见,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建设班级文化,为班级的建设出谋划策,让人人都能参与班级的管理做班级的主人,人人都为班集体操心,维护班集体的声誉。从一点一滴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注重学生情操的陶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4.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初中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坚强意志、性格良好等。这就需要班主任多组织有意义的班级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召开不同主题的班会,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建立正常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等。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及书籍,针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引导。通过主体讨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如:初中生全能比赛、社会实践、运动会及才艺展示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集体观念、接受挫折教育,并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挫折,认识到挫折和磨难并不可怕,要振奋精神,用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5.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质的生命体,尊重人、发展人就是要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发展。教育必须从同质化向多元化发展,初中生多才多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挖掘学生的这些潜能,促进他们多元化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平常的教学中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从而促进其信心的增强及潜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