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

第1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高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来提供,如果只重视理论课程的教与学而忽视实验的教与学, 构建化学高效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但是目前在我们实际化学实验教学中,一节实验课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浪费时间,教学效果不好,致使在教学中老师有应付或讲实验的现象。那么如何将实验教学实施到位,使实验、观察、思维、传授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构建化学高效课堂。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课前教学准备到位

1.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化学的实验之美而感受到化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精心准备,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起点和关键,老师的规范操作直接影响学生的规范操作。所以每个实验之前,老师应按课本要求,将实验亲自做几次,使自己的操作规范、动作准确、技能娴熟,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要充分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而不是来凑热闹。

二、课堂教学组织到位

1.以趣味实验情景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化学实验的教学对引起学生兴趣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刚升入九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化学,化学对他们来讲是一门新课程。在九年级第一节化学课上,可增加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或“魔棒点灯”等实验引入,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时,学生容易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但易忽略“放热”、“有黑色固体产生”。为了使学生能够观察并注意到所有的实验现象,开始时,应让学生看一看铁丝是银白色的,集气瓶底有少量水,摸一摸集气瓶外壁是凉的。燃烧后,让学生再一次看看集气瓶内有什么,用手摸一摸集气瓶外壁,不难使他们观察到“放热、有黑色固体产生”。实践证明,通过实验中的对比,能够强化演示实验的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化学用语力求准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它包括光、热、状态、气味、溶解性、沉淀、液化、燃烧等,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有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之一是“有白色固体产生”,而不能描述为“有氧化镁产生”。再比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是“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而不能是“锌粒表面有氢气产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必须分清现象和结论,一定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4.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启发思维、分析装置的基础上又可将个别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碳酸钠和碳酸钙分别与盐酸反应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能更准确地观察它们放出二氧化碳的量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明确碳酸钠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不同之处。同时也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而不用碳酸钠的原因。又如在学习酸碱盐的通性时,可以让学生演示代替教师演示,从而及时强调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可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5.适当补充和改进一些演示实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打消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疑问,不妨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一些演示实验,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序言课上可补充“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又如讲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不妨补充做“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燃烧不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的认识等等。此外,在做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将仪器装置或药品及操作方法适当的改进和完善。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以及“通电分解水的实验”等。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前,需向学生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改进?还可以怎样改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身边。

6.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对某些技巧性较强的步骤需要耐心指导,并让学生反复练习。对某些实验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或本校的实验条件适当改变实验方法或步骤进行指导,不必拘泥于教材安排,教条式的进行教学。例如为了加强学生对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的深刻理解,我们可以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使酸、碱和盐(NaCl和Na2CO3)分别加入酚酞和石蕊试液,这样做对比性强,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清楚了酸碱与酸性、碱性的区别。而且实验所用的教学时间少,克服了课本中分两次操作所造成的教学时间过长的缺点。

三、课后探究补充到位

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所以课后可以给同学们补充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化学材料进行一些实验活动.如学完易燃易爆物品安全常识和氢气的性质可以布置面粉对面粉爆炸实验,如下:

实验用品:

用八宝粥罐(带有塑料盖,罐底打一小孔)做反应容器,面粉代替氢气,洗耳球向罐内鼓气,蜡烛做燃烧物。

操作要领:

1.点燃蜡烛并放入八宝粥罐内,罐内小孔口放一定量面粉。

2.让蜡烛继续燃烧,使罐体和面粉充分加热。

3.盖上塑料盖,在小孔处用洗耳球迅速鼓入空气。

实验现象:立即听到爆鸣声,同时看到塑料盖被掀起,火光冲出罐口。

实验特点:

1.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易用。

2.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实验现象明显。

3.可进行学生实验,让学生人人动手,亲自操作,感受实验过程,获取知识。

第2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化学实验;复习策略;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99-02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活动,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纵观近年高考的实验试题可发现,尽管试题年年变化,但其"原形"都是教材中考试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原实验";即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对实验仪器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以完成新的实验目的,力图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一些简单的设计性实验来鉴别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挣脱出来,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1.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策略

1.1 重新回归教材。高考的命题内容一直源于教材,只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运用、综合、拓展与创新,实验复习也要遵循这一法则。

1.1.1 重组教材实验。回归教材并不是对教材实验的简单重复,而是立足于教材实验,以教材中出现的实验为载体,进行串接和挖掘,并对一些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进行创新使用,提升实验复习的效果。教材安排的实验,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许多实验还"留有余地"。 以教材实验为载体,结合新物质性质等信息设计新实验方案;将多个实验科学重组,设计综合性实验。通过高考演变实验和教材母本实验的比对,通过"还可以这样考"命题角度再挖掘,让学生究其本、明其因,抓住了教材母本实验,才能做到灵活迁移,巧妙创新。

1.1.2 重做教材实验。在实验专题复习时,要在基本操作技能以及主要仪器使用等主干知识做到"一点通",在基本实验装置上做到"一变多"。要善于将实验归类、对比,在复习时领悟实验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对于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尽可能做到实验室重做,力争达到"做一个,通一类"的效果。在操作中不能简单重复,而要刻意引导学生要以新的视角观察实验,养成规范化、环保、安全、质疑、创新等意识。比如在重做铝热反应实验时,取磁性氧化铁粉按课本中的实验装置进行铝热反应后,将反应后所得"铁块"溶于盐酸,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分析"铁块"的可能成份及相关的性质,这比只凭教师的讲授的效果要强百倍。

1.2 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从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

1.2.1 实验前的拓展:实验前,在学生预习的时候,要布置任务让学生思考除了课本上的实验原理、方法之外,还能否用所学过的其他仪器或其他方法来完成实验,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与分析。在初期,可以由教师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预习题去引导学生思考,逐渐地过渡到让学生自主提出并分析问题:属何类型的变化?得到什么结果?为何会得到此结果?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有无其它原理来解决?实验时应选择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

1.2.2 操作中的拓展:在扎实地、不折不扣地完成课本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实验前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在教师的甄别与筛选后,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实验条件等情况,可以在课内或课外安排几种典型的方案让学生尝试实验。可以围绕如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①怎么做?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④还能怎么做?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

1.2.3 实验后的拓展:在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操作后,可逐步安排学生在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方法评价等领域进行拓展思考,并以此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开展研究,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在拓展教材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总结出实验复习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化改进和拓展实验设计,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如果教师能在以上三个阶段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拓展思考、操作总结,久而久之,不仅能使学生顺利适应高考的命题思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质疑与思考的习惯,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2.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答题技巧

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实验操作、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评价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要求较高,因此导致实验题的得分率较低。其原因在于这类试题需要准确精炼的化学语言去回答,而这恰恰是学生感到棘手的地方。而且这些实验基本上不是课本上现成的实验,但其原理、方法以及所涉及的知识均是学生所学过的,所以要更加注重答题技巧。

2.1 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做到"三个掌握五个会"。实验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目的和原理,特别是《课程标准》下,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实验原理的迁移能力,即使是考查教材上的原实验,也是改容换面而推出的。原理是为目的服务的,针对每一个实验,注意做到"三个掌握、五个会",即掌握实验目的、步骤、原理;会控制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处理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2 对于创新型实验,要汲取信息、联想类比,实现实验的迁移创新。仔细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不难看出许多综合性实验命题的素材直接来源于教材实验的改进和整合,命题人要求考生能运用已学知识去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的意图,或者是设计新的实验过程或实验装置来考查我们的实验探究能力,符合化学需要培养实验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方向。我们对这类考题并不陌生,但要准确回答仍需要有积极思考的习惯、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对于这类问题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从题给的文字、图表、图像中捕获有效信息,从中找出规律,通过联想、等效、类比等思维方法建立与新情境对应的物理模型,并在旧知识与物理模型之间架设桥梁,将旧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去,然后进行推理、计算,实现实验的迁移与创新。

第3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积极发挥化学课程的探究优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化与发展的今天,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刻不容缓。

一、注重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际上对学生起到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演示试验中掌握一些基本技巧,能够正确地对实验仪器进行操作,并依照合理的步骤进行化学实验等。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走出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摒弃那种教师“唱独角戏”的实验模式,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如在演示“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教师要让学生上台来做,让台下的学生进行评价,如此做法就可以让台下的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注视着整个实验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力,端正他们的观察态度。这样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而且还纠正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实验条件不是很完善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相结合,为学生直观地展现实验过程。同时,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演示的每个步骤将成为学生实际操作的榜样及依据,因此,教师应该规范操作。试验台要保持整洁性,防止影响学生的观察;要取用适当的试剂,不仅要确保实验的效果,还要树立节约观念;实验演示要保证准确性,确保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得到正确结论。假如实验失败,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剖析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利用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化学课堂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对实验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了一定的认识,化学实验室就成为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所。一般情况下,学生愿意到化学实验室来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课可以让自己轻松并且无拘无束,并没有对实验目的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生在刚进入化学实验室的时候会茫然无头绪。这就要求广大化学教师在设计学生分组实验的时候,要依照具体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仪器、观察实验对象、分析实验结论以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化学实验室中,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对仪器进行组装,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当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实验失败时,要迅速帮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他们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对于基本的实验,教材中有比较完整的规范描述,教师应该采用“预习、演示、纠错与总结”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纠正错误,教师及时给予点评与鼓励,师生进行互动总结,最后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规范表达。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开放实验,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在化学课堂中,化学课程的课时有限,实验课的课时相对比较少,学生对实验的技巧以及仪器的应用都比较生疏。有效加强开放性的实验,精心设计课外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课外实验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外活动的开放实验要在计划与组织中进行,在活动进行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较有趣味的实验,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外开放实验活动的自由度比较大,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去探索实验,使他们能够从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中去把握与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每一次活动中均需要每一个同学的实验构思以及合作,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只有合作了,化学实验才能成功。同时,学校实验室应该对学生无偿开放,让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对于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提问题,设计实验方法,独立或合作地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勇于超越和大胆质疑的科学创新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切实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实验模式。广大化学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策略,开展可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在化学实验中进行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教学,将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落实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化学实验去服务学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的相关探讨,指出了在现阶段,我国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环节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旨在给出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改善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一、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是具有它特有的特征的,包括其目的特征和探索特征和现实特征以及易感知特征等。演示化学实验、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进行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及家庭作业实验等是其主要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之掌握,而且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之各种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我们知道,化学教学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高中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化学概念,并获得有关的化学知识以及实验技能,重要的是,化学实验培养了高中生的观察及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之科学态度。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学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其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不仅是其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更是其创造能力之重要的基础。化学实验具有变化性和新奇性以及生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学生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表现出踊跃的观察欲望和行动。在化学实验进行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的细致地观察,能够完整并准确地对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化学实验可以激发高中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从小我们就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根本的动力。对化学知识的好奇,源于对那些新奇的实验现象的兴趣。举个例子来讲,在化学课上,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个相关的小实验,进而顺势引入本节课的正题,通过对化学实验的演示,学生们立刻被吸引到本节课的课程当中,由此看来,化学实验对于实现有效的化学教学的确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化学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面我们提到,化学实验不仅有利于高中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除此之外,化学实验能够很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之能力。从化学实验的特点来看,每一次化学实验都会有不同的实验目的,其实验对象和实验结果都会有所不同,这样的特点就要求学生们必须仔细观察,通过观察进行总结和分析,比如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铁丝放在氧气中的燃烧”,铁丝放进集气瓶后燃烧之前,就有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把铁丝绕成了螺旋状?铁丝的一端又为何系上火柴头?集气瓶的底端又为何在实验前要留一点水?通过对一整个实验的细致观察,这些疑问都会找到其原因和答案。不难看出,这其实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最后,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索和验证的过程,利用对实验的探索和验证,为创新的思路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我国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环节仍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的相关探讨中,我们发现化学实验至关重要,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高中教学中,其实验教学环节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

第一,化学实验的目的相对不明确,缺乏了科学的求实精神。从目前来看,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之主要目的并没有被充分地重视,而仅仅是间接地体现在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之有关的内容当中,完全忽视了化学实验的重要地位.甚至有一些高中学校仅是把化学实验简单地看成是高考试题当中无关紧要的一部分,单单重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以及学习目标都不清晰,很多高中生只是应付老师布置的化学作业,撰写的实验报告当中,不认真记录,记录的实验对象和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甚至存在着编造的现象。

第二,化学实验的数量相对较少。高中化学教学的教材对于实验数量的安排相对比例较低,学生们缺乏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的学时越少,对化学的教学就越不利。另外,很多高中学校不能提供充足的感性实验材料,很难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教学目标。

第三,化学实验的教学之内容不能与实际生活很好的关联。现阶段,我国的众多高中学校里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化学实验教学脱离实际,往往都是只注重于强调高中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之目的。

第四,忽视对高中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很多情况下,化学实验是由教师独自完成的,为了赶进度,为了节约实验材料等等,这样的情形下,学生们缺乏自己动手的机会,也对本次化学实验的整体内容囫囵吞枣,这自然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效果。

三、改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化学实验就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没有化学实验的化学教学,即便是再有才华,也不可能学好化学。高中学生要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须要依靠化学实验教学之运作。那么,究竟该怎样有效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首先,重视演示教学,充分发挥其直观性的作用。 演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枯燥的理论内容。演示教学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备首先要充分。要求不仅要熟悉实验的具体内容,还要了解实验步骤,明确此次实验之目的,慎重并认真地考虑该怎样引导学生们进行观察,包括观察什么以及如何观察。其二,演示过程中操作必须规范。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的规范操作是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的。教师的操作应该按照规定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实验现象都

要做到尽量明显,让学生们都能够看得清楚。其三,就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在制取一些有毒气体时,务必要检查其装置之气密性。那些易燃以及易爆的要格外小心。

其次,化学实验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们多动手。学生们自己如果多动手实验,就能够获得比较生动之感性知识,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形成系统的化学概念。让学生多动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在化学实验课上,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鼓励学生自备或提供足够的实验材料,避免被动的学习,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其二,可安排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鼓励探索和创新,但要注意的是,教学者必须严格监督,并保证实验的安全。

另外,组织学生们进行分组实验。分组实验,一直是培养高中学生其动手能力之重要的手段。学生们通过自己亲自的实验,熟练地掌握其操作技巧;再进行巩固和验证,加深了其理论上的化学知识。因为,做化学实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分组实验。

还有,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化学实验作业。实验作业的布置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书面的练习以及一些实验的操作等等,通过这样的练习和巩固,学生们不仅能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是对当天所学知识又一次地实践。总而言之,布置适时的化学实验作业,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之培养,更能深刻地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化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根本基础的一项自然科学,并且以实验作为基础本身也是化学学科之重要的特征。化学实验可以为化学的学习提供很多感性的材料,它有利于高中学生理解其概念以及原理,形成相对科学的理念以及观念;化学实验能激发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化学之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总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其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的方法都无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 李冬辉;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

第5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

当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大体上有三种:①功利性学习。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为了升学而学习。②盲目性学习。对学习没有预期的目标,不想也不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被迫性学习。学生个体不愿意学习,完全是在家庭和教师的压迫下进行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化学教师应该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利条件,设计自我提问单,培养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的能力,以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2.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基础

2.1化学实验存在空白

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实验只是用文字进行叙述,没有给出实验仪器、装置,也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现象。比如钠与氧气的反应。

2.2化学实验存在缺陷

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实验不完善,有的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氢气的燃烧;有的污染严重,损害学生健康,不利于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制取;有的现象不明显,不利于观察,如乙烯的制取。这给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3.化学实验自我提问单的设计

3.1常规化学实验的自我提问单

(1)这个实验发生什么反应?(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

(2)这个实验需要哪些仪器、药品?实验装置如何连接?实验操作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3)实验现象我清楚了吗?(用陈述句描述实验观察结果)

(4)这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吗?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3.2改进实验的自我提问单

(1)实验仪器和药品是否可以使用替代品(增大或减小仪器规格、更换仪器种类;增大或减小药品用量、改变药品浓度或颗粒大小等、更换药品种类)?

(2)实验仪器和药品是否可以重新组合(改变连接或加入顺序)?

(3)实验操作步骤是可以重新组合或设计(增加或减少操作步骤,交换操作顺序或自己设计操作步骤)?

(4)能否改变观察顺序或观察方法?

(5)能否使化学反应加快或变慢?

(6)能否将化学反应现象放大或缩小?

3.3化学实验设计的自我提问单

(1)化学实验的原理是什么(什么物质之间发生反应,反应物和产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特点,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转化率等)?

(2)根据化学实验的原理,思考下列问题:对于特定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应选用哪种仪器量取、混合、反应、加热、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选择的这些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所选择的仪器按什么顺序连接?

(3)为完成实验应设计什么样的操作顺序?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应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数据处理的方法等?

4.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4.1培养学生反思的兴趣

利用自我提问单可以使学生明确在化学实验前、中、后应该考虑哪些问题,问题分析的程序是怎样的,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学习的期望,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期望,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得学生乐于反思,提高反思的兴趣。

4.2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经常利用自我提问单并与“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1]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我要反思”的观念。两个关于反思性教学的“问题链”,一是观念的问题链,二是操作的问题链。反思性教学的观念,存在于“我为什么要反思―我什么时候反思―我反思什么―我怎样做就算是反思了”这个问题链中。反思性教学的操作,存在于“我做了什么―我的做有效吗―我的做自身合理吗―我还能怎样做”这个问题链中。[2]这一理论只要把“教学”换成“学习”即可应用于学生。

4.3培养学生反思的途径

4.3.1提前设防[3]

在学生进行实验前要求学生及时交上自我提问单,对新知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产生的各种错误教师在备课时应全面考虑、分析,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提前在教法设计中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在具体教学中组织实施,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及早识破“陷阱”,跳出误区。

4.3.2全程授权

授权一直是20世纪末管理者努力追求的理想之一。授权就是指导别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而使之渐渐地不必依赖上级;授权就是要你自在地做事,也要你为结果负责;授权就是做事时有意义感、选择感、能力感、进步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授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充分的授权。

①清楚地了解任务、目的、目标和角色。

②持续发展学生在实验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③学习人际与团队关系和领导技巧。

④学生能够真正分享决策权和参与权。

⑤尊重学生不同看法、能力、文化背景的差异。

⑥给每位学生适当表现的机会。

⑦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掌握持续改善的机会。

4.3.3激励强化[4]

教师可适当运用激励手段,引进竞争机制,坚持正面教育,适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学法和体会,让学生互相检查、评比,互相帮助、鼓励,共同进步。及时改正不良习惯,不断强化巩固,并让学生体会到良好习惯养成所带来的成功感、愉悦感,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更好地促进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总之,在实际运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明确要求,加强辅导,督促检查,不断强化”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渗透与培养,一定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的正确率,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第6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课;开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08-01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大理想的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质量意识淡薄;二是有的教师实验能力差;三是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四是忽视操作技巧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三点证明了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性、可操作性、情景化的课堂来获取知识尤为重要。化学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特殊,学习化学会用到语文、数学、外语、历史等各学科的方法和知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 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地将知识授予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化学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奥妙、知识可以用身边的事物现象和环境给以解释,将化学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可实际操作的实验课上,以开展化学实验为重心,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真理,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从中学习化学,学好化学。接下来我们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实验课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实验问题设置

不脱离课本,结合课本与学生特定以绘制表格的方式设置相关实验问题,教师对所设计提出的问题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目的,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价值导向,如何去设置化学实验中的问题,这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要认真备课,明确该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并围绕目的要求处理好实验和讲课的关系;精心设计和选择好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准确的实验时机及对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思考问题等,(1)可操作性,即问题答案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等操作进行描述,通过实验动作将抽象的概念、知识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知识现象。这要求实验操作流程简单化,如;加热碳酸氢铵会产生什么现象?这个实验需要的器皿简单,容易操作。(2)贴近生活,问题来源于学生生活,如;取一张白纸,用稀硫酸在白纸上写“化学”两字,因为稀硫酸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所以白纸上几乎看不出字迹来,但是将白纸晒干以后,白纸上面就变出,“化学”黑字来。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当然这类问题可以用化学知识理论解释。

二、实验课的开展

实验开展是整个实验过程的核心部分,进行实验需要注意几点;(1)安全性,安全事项应在化学教师备课时就准备,在实验之前给学生范读或打印纸质分发给每位学生。如;实验中需用到酒精灯,就要介绍酒精灯的注意事项:熄灭时要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只酒精灯等。(2)规范性,规范性要求教师备课时以表格的形式按实验程序设计。如,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等。(3)记录观察,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在表格式上填写整个实验需要的实验器皿、药品、流程、现象、结论等。如;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要求:1.正确使用天平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2.学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这个实验的步骤要求就比较高,每一个步骤要求学生一一做好记录。

三、课堂总结

第7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实验;探究性试验

俄国著名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句话:“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学会创新,那么他的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效仿。”所以,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初中化学实验正好是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们就具体谈一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偏向于理论教学,即注重实验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但是这种传统的实验观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特别大的阻碍作用,因为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简单的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演示实验只是教师动手,学生在旁边看,学生不能亲身体验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把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亲手做一做,这能同时调动学生眼、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并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强烈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课堂的引导者,这样教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课本对实验教学的安排,而是和学生一起共同大胆地设想和改进,扔掉课本中的条条框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过程,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了满足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做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大部分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实验原理自己操作或者只是描述一下实验过程,但是,如果我们让学生亲手操作,按照试验流程成功制取出氧气,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磨炼和升华。

二、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研究证明,任何创新都来源于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适当地把验证性试验转变为探究性试验。因为探究性试验主要以问题为核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主观察也能发现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设计有效的实验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因为传统的化学实验都是教师给出确切的操作步骤,学生依葫芦画瓢的被动实验,这样的实验失去了学生进行探索的意义,自然激不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是,如果我们提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并为学生创造实验情境,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能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讲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提前设计好以下几组实验:(1)大理石和稀盐酸。(2)石灰石和浓盐酸。(3)碳酸钠和稀盐酸。让三组不同的学生到讲台上对这三组实验进行操作,目的就是检测出哪一组最适合用来制取二氧化碳以及原因是什么。经过学生的亲自操作和讨论,得出了第一组材料最合适的结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更重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引进多媒体技术,完善实验教学过程

如今,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开始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化学实验也不例外。因为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音、图像、文本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声色兼备的实验情境,学生在观看实验过程中形成新的观念和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有的实验要求比较高,设备也比较贵重,靠传统的实验教学无法满足这些实验条件,例如,一些受物质条件限制和危害性比较大不适合在课上操作的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把这些实验过程完美地呈现出来,它既能突破化学实验中的难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程,它是一个渐进、长期的培养过程,我们不可以急于求成。当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还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研究出更多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旁希年.图析初中化学实验解题技巧.长春出版社,2012.

[3]曹坤.善用现象类比培养创新能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

[4]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8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有机化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运用使原有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扩展,扩大学生知识储备,简化多媒体有机化学的抽象概念和重难点,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营造轻松的学习分为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一、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有机化学是研究物质产生的变化,从科学角度理解物质变化过程、成因、宏观现象以及微观现象。通常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设备只能将动态化学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教师讲解书本知识,学生想象立体空间发生的物质变化及运动过程加深对知识理解难度。由于课堂人数众多和仪器装置操作复杂,教师无法空出多余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而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还可以通过生动立体的内容将教学内容以动态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层次感较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2.有限课时内扩大教学量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对课题重难点具有简化作用,可以省去教师大量的讲解时间和板书时间,提升教学量。例如,“熔点预定”,讲解毛细管法测熔点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热分析仪、测熔点方法、显微熔点仪,为学生播放显微熔点仪的具体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在传统有机化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让学生开阔视野并扩大知识储备。

3.为有机化学实验提供保障

性质实验并未对学生操作技能提出严格要求,属于验证型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每进行一次验证都需要大量昂贵实验试剂,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废弃实验物质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如液溴、硝基、亚硝基化合物以及苯是芳烃性质实验中的必要物质,同属于致癌物。而多媒体技术能够避免学生及教师处于污染环境中,教师通过视频、动画、课件、语音等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构建绿色实验新通道,为有机化学实验提供良好条件。

二、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制作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PowerPoint、3D、Flash、Photoshop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机化学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具备简单、直观、结构清晰、易修改、易操作、充足信息量、视觉效果良好的特点,将静态化学概念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通过三维立体图形讲解立体化学,将分子化学结构等知识点进行细化,以动画及图文配合的方式播放,化解以往教学中学生难学和教学难讲的尴尬局面,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化学实验课利用多媒体对相关机理进行描述,具体剖析抽象知识,增强学生易读性,树立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信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应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技巧是决定多媒体教学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合理恰当的教学手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自身需要具备感染力,运用风趣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教学思路,清晰的教学思路是合理划分知识层次的重要前提,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占据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倍。另一方面,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就重难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设置思考题目,促使学生自主思考,深化理论知识。

第9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化学教育 创新能力 发现能力 实验能力 思维能力 “双基”教学 习题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的科学态度、方法,而且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兴衰,在这里本人就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略谈几点:

一、注重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基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入门阶段。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而好奇心则是发现问题的源泉,因此,要创新首先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不受伤害。其次,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发现,掌握观察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发现能力。培养观察发现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去观察;要认真全面地去观察;要把观察和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等,这样做使学生掌握了观察程序,观察效率会大大提高。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查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这样才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尤为突出。通过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做到:

第一,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颜色变化为白色沉淀浅绿色沉淀绿色沉淀棕色沉淀,教师要让学生弄清颜色变化的原因。

第二,让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生学习了制H 2、CO2的试验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室制SO2的实验。可首先问学生产生SO2有多少种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再让学生选出实验室制SO2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求同思维,最后让学生运用比较和类似的方法设计出SO2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第三,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如为了保护环境对课本的亚硫酸盐和稀HCL溶液反应制SO2的实验改进,使学生不迷信课本。

第四,将某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和挫折,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

第五,重视化学实验史的教育,化学家的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教材。

第六,重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自主提出课题,自主设计方案,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实际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还应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

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试验资料等。

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戏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应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是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思维能力包括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二者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要把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设推理能力。教师可通过“构―性―制―用”、“构―位―性”等关系,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学生知道氮分子的结构为氮氮三键,性质不活泼,则可让学生想象,如果氮分子没有三键,空气的成分将如何变化?又如,让学生根据氟分子的结构推测氟气的性质。

另外要注意加强“双基”教学,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特别是化学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双基”,如: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构―位―性”的关系等。学生只有学好“双基”,才能有效的应对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习题教学。习题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习题教学中应做到:

一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设计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如让学生写出区分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的方法。

二要巧设“陷阱”,让学生跳出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如PH=6的盐酸稀释100倍后,PH为多少?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可能得出PH为8的结论。

三要精心挑选习题,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如有乙醛、蒸气和乙炔的混合气体a升,当其完全燃烧时消耗相同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多少升。直觉告诉我们,乙醛和乙炔分子间存在某种特殊联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加强,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也必然得到了落实。

[参考文献]

1、 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中学化学教学法》1986.4

2、 教育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

3、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荆建华《教育理论专题》

4、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教学法》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