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生专题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后进生转化;自主意识;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80-01
英语是一门语言,要真正的学好且掌握这门语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掉队的学生也相应增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抓好后进生的转化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下面,本人在总结以往几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归纳几点体会。
一、查明后进原因,确保“一生一策”
经过观察发现,英语成绩差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两弱”学生,即接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弱。这类学生表面上不声不响,语言迟钝,给人的印象比较笨,但经过仔细的观察,他们在理科方面的思维能力却特别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的办法是先降低要求,并耐心细致的去帮助他们克服英语学习上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逐渐提高他们的成绩。另一类是本身较聪明,并且想学英语但又由于基础太差,而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对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及时查漏补缺,抓住关键因素,对症下药,一旦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进步也相当快。
二、分析施教方法,确保科学引导
1.培养后进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英语成绩一旦落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讲,为了让他们逐步的喜欢上英语、学好英语,教师可以采取由易到难,由游戏到教学的方法,让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这门语言。后进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教师可以指导后进生事先做好预习,先听,对于听懂的内容,说明学生己经对这些语言进行了吸收,听不懂的,再要求他们看,看不懂的,再由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击破。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对此进行辅导和补差,这样后进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会慢慢的养成。
2.引导后进生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
一旦学生对英语有了自主的学习意识,教师就应及时地引导他们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利用课余时间引导他们做好课前预习,做到“笨鸟先飞”;在课后也及时的督促他们进行复习和巩固。而且在对每位后进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并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让他们经常达到自己的目标,并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引导后进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造成后进生学习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的在这方面帮助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学习状况,结合他们的学习成绩,帮助后进生发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一旦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不愁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及时了解心理变化,确保心态积极
1.掌握心理,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
为学生找个没能学好的借口,实际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他学习的症结所在,口气坚决得让他深深的相信,如果他能“痛改前非”,成功就在身旁,在英语学习中,这个借口可以是学习内容本身等客观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往往对老师有一种崇拜的心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及对学生本身的喜恶,均使得他们十分看中和非常介意。往往是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或一个动作都会挫伤学生的心灵。所以,对学生提出的“小毛病”不能够涉及到学生的自尊和敏感的事情,不能伤害到学生的感情,以免引发抵触情绪。教师要清楚,塑造后进生的信心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学生在此期间,情绪会有波动,需要及时的鼓励和适当的压力,方能逐渐平定下来。
2.让后进生有愉快的成功体验
成功最能鼓舞人们进一步努力追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常借助手势、实物、情景设计等直观形式,启发引导后进生的思考,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酌情让他们回答一些最基础、把握最大的知识。对于正确的答案及时给予认同和表扬。在听、说、读、写等训练或测验中,抓住时机适当的表扬,有时候甚至可以是一个小小的读写姿势。只有对他们这些点滴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惊喜,才能加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3.密切联系家长,采取共同行动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实习;教学能力;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毕业后走进学校当体育老师的主力军,因此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然而部分院校在现行的体育教育培养模式上却存一定的问题。
一般的师范生在毕业之前,学校都会安排一次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参加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实践,是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重要一环。通过实习可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获得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改革的浪潮中更是面对了社会需求的压力,如何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教育实习凸显的尤为重要。通过对教育实习的总结以便及时的调整办学方向,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的需要。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教学能力,是各大高校首要的培养目标,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的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反映了教学计划贯彻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这些问题,对实现改革的具体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上海市三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300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00人,男生20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搜索和图书馆查阅收集近5年相关的著作期刊论文4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详实而全面的理论资料参考。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与多年从事体育研究的教师专家以及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获取相关的指导信息。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相关的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评价
学生的教学能力高低,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通过实习基地学校的指导教师对高校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所表现出的教学能力的评价,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具备情况。
2.1.1实习生的课前准备能力
这里所说的课前准备能力,也就是他们的教案书写和课的内容组织的情况。其中主要的就是教案书写。老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所编写的教案的满意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对实习学生教案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百分之五十五的实习生编写的教案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流于形式,完成任务,而非从教案编写中获取灵感,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认知。他们设计的教案,过于死板,没有针对性,粘贴复制照书搬抄多,而真正的自己去理解创设的东西少。
2.1.2学生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包括学生的口令能力、动作示范能力、讲解能力、纠正错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了一定的问题。第一,我们发现,38%的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缺乏形象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解释,缺乏专业术语向通俗语言转化。并且还有部分学生将教案背得很熟,但照本宣科,或是抓不住关键,贪多求全,重点、要点、难点不突出。还有就是30%的学生即兴讲话的能力差,当课堂上出现意外事件或纠正某一错误动作需即兴讲话时,一般都比较差,或吞吞吐吐,或欲言又止。学生自身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锻炼,学校根本上缺乏对学生进行把教材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口头语言的专门性训练,教学上没有这样的措施要求,学生没有这样的机会,实习中难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第二,运动技术好一直是体育专业学生的特长,与讲解技能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学生的示范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较好。
2.1.3学生的课外体育组织和指导能力
这里所谓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组织比赛和裁判的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实习生的组织比赛和裁判的能力好的占20%、21%,差的分别占8.9%和5%。结果表明,学生的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还是存在了不可忽略的问题。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育实习提出新要求,使问题更突出,改革更迫切。我们校以及其他一些高校受传统的师范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不足,造成了目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种种问题。
2.2.1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
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除了与自身的素质有关外,主要与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关。因此,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关任课教师的调查,可以掌握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具体情况。
(1)课前准备能力:调查显示,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的能力有:不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而运用体育教材、布置教学场地及器材的教师大约有一半左右,对于编写体育教案的能力的培养的教师占在百分之六十;但是,重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师仅仅不到百分之三十。对其它能力的重视程度处于一般水平。
(2)教学实施能力:在所调查的体育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因素中,教师重视的有:运用口令、课堂教学管理、组织练习、动作示范、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指导动作技术和健康意识培养能力。可见,高校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
2.2.2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综合性不强,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尽合理,教育教学类内容欠缺,其中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特别体现在“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和“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中。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体育专业性,忽视基本教学理。
(2)教学实践不足。
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课程教学逐步地完成。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教育教学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甚至《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这种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在一些学校几乎也完全是以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缺少专门的、综合的教学能力实训课程,致使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教学理论知识,更不容易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教学能力。尽管多数高校也安排了教学见习,但是重视的力度不够,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实践效果。事实上,毕业前8-16周(各个学校情况不同)的集中教育实习就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
3.提高教学能力的对策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综合培养,才能获得有效的提高。
3.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它要经过学习、掌握、理解、消化等过程,教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武术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措施,采取相应办法,有计划、有目的、分段进行。
关键词: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 整体性发展 分层教学 教学观念 终身体育
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塑造健康体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以后从事技术操作、制造等行业的工作,他们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具有相当高的战略意义,它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真正实现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经济的基础工程建设。早在1990年5月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就提出:“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了贯彻这一思想,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理所当然也必须坚持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方向。
一、分层教学是保证学生的整体性发展的基本教学策略。
体育教学要想真正确保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一对一地进行“个性化”的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是不可能做到的。目前我国高职体育课程教育中,一般采用单班课或选项课的形式,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五十人,一个老师上课,面对拥有几十个人而又具有明显个体差异的学习群体,要想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是很难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据体育统计调查,一个教学班级学生的体育水平,基本上属于正态分布,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占大多数,处于两头的体育尖子与体育“差生”均占少数。有时候不同类的选项班的学生整体的体育水平也不尽相同,甚至会有较大落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育水平,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应当说是可行的,也是一个相对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抓好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基点。
根据调查,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整体的体育水平在高校中处于前列,且具备一定的体育认知能力和运动习惯,但体育尖子却少之又少,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是我们实施教学所不可忽视的主体结构,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学生整体发展的基点。丢掉大多数学生,只抓少数学习尖子,是“精英教育”的表现,从根本上背离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认真抓好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水平,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练习难度、安排教学进度、运用组织教法的基本依据,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线,体育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上。抓好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就抓住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头”。
三、重点做好体育“差生”的转化是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体育后进生在人格上与其他学生是平等的,享有与其他学生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不仅要求政府和学校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要求政府和学校有义务将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任何放弃少数体育“差生”的想法与做法,都是“教育歧视”的表现。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善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做好体育“差生”的转化工作,“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是每一位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体育“差生”的转化却又是一项极其复杂、极其细致和难度很大的工作。
1.高校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
2.弄清原因,对症下药,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3.发挥群体的力量,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4.重点发展身体素,加强课外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概念。
四、让体育尖子发展得更好是促进其以点带面整体性发展的良性补充。
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的运动能力,大多数是他们自身出于对某一体育项目的喜好而长期锻炼形成的一种能力水平,他们生活和成长在学生群体之中,有相当的亲和力,对同学具有重要的示范与激励作用,对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让体育特长生发展得更好,不仅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就是要鼓励和支持冒尖,这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我们强调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要对少数体育尖子降低要求,人为地拉平他们与一般学生的体育水平,压制他们的体育特长和个性发展,也不能对他们撒手不管,任其自然发展,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使他们的体育发展得更好。
1.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加强对体育尖子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体育特长生不具备专业体育特长生的水平和能力,对运动锻炼的理解只是出于个人喜好上面,同样就不具备在从事体育锻炼时的自主性和渐进性。因此当他们完成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统一标准时,学习就失去了目标的引导与激励,体育学习就陷入盲目性与随意性,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发展。为此,应当根据他们的水平,为他们制定相应的高于统一目标的学习目标,同时培养他们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加强对他们有关人体活动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的结构与测定、锻炼计划与运动处方的制订、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与手段、运动效果与身体状况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等知识、技能的教学。
2.充分发挥体育尖子在体育教学中的骨干作用。
体育尖子是体育教师最得力的助手,他们的动作示范、切身的运动体验、对同学的帮助与鼓励,往往能起到特殊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把他们安排到各学习小组中去,或是充当组长,或是赋予他们一定的任务,或是让他们帮助某一两个体育“差生”,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品质,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总之,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即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要求,而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组织和评价体系是达到目标的具体手段。只要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不懈努力,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恰当的课堂结构,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健康、发展的思路主线,就一定能使更多的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马岩,杨乃彤,裴广.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性体育教育的探讨.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一、围绕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特点,体育教学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非常多的职业。而随着人们对于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各个职业领域的工作分类也比较多,分工精细,各自拥有各自的责任和特点。为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每一个职业的专业特点,紧密联系每个专业的职业劳动所需,再根据社会发展大的趋势来分析学生从事的职业未来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未来的发展变化中可能会提出哪些新的要求。这样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的内容,选择实施专业职业所需的实用性较高的体育训练项目,在体育课堂中重点发展学生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能力,让学生获得能够适应或是满足职业要求的身体素质和能力,确保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很快适应自己的岗位,较好地满足职业劳动的要求。
例如,计算机系的学生,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文员、软件开发、电脑维修等工作,这些劳动的特点都是要坐在电脑前,用手操作计算机来完成脑海中的思维过程。他们长时间依靠自己的脑力、手臂来工作,长时间用眼睛来盯着电脑的屏幕,极易产生肩痛,眼酸、胳膊沉的身体感受,而腿脚又会由于长时间的缺乏运动产生酸、麻的感觉。如果这种身体反应不能够及时得到缓解,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就会大大降低。为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对这个专业的学生开展一些球类、轻器械类的运动项目,利用排球的训练来锻炼学生手臂的力量,运用足球的练习来锻炼学生腿部肌肉,重点培养学生的手臂力量素质以及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又如,建筑系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会在工地以及各种仪器上工作,这种工作性质就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平衡能力,能够具备一定的支撑和攀爬能力。为此,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我便会运用平衡木的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平衡性,运用单双杠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支撑和攀爬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
二、结合学生职业专业的技能特点,体育教学需要开展模拟性的教学策略
不同的职业工作特点就会要求工作者具有不同的技能和相关的身体素质。在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心研究每一种职业劳动的基本操作方式,精心研究和设计相关的体育教学手段,对学生开展与职业劳动十分相近的体育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教师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所需的体育技能,便会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积极主动性。这样就可以保障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发展和进步,有能够促进学生拥有较强的劳动技能。
例如,建筑系中的建工专业在以后的工作中缺少不了接砖抛砖的工作,那些泥瓦工还必须能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垒砌。这些相关的体能要求,就迫使我们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要进行相关的训练。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排球的垫球技术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基本姿势和用力方向。在练习的时候,我们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模拟现场的环境。为了能够更加接近学生的工作环境,我们还可以把排球改为实心球进行相关的训练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我们在体育操场中或是学校的空地上让学生站在不同的地方、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进行实心球的练习。这样学生便会在新鲜、快乐的学习氛围中锻炼自己身体,增强自己的劳动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高度预防劳动损伤,体育教学需要开展保健教育措施
社会中的工作,无论是简单的、复杂的,还是低难度的或是高难度的,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任何一种职业,如果长时间的工作都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情况。工作人员倘若在自己的工作中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严重的还会使工作人员的身体受到一定的损伤和危害。为此,每一个职业工作者都应该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劳动中所具有的各种潜在的危害因素,能够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而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加大对自己身体的保护,从而有效地预防职业病,进行自我保护、自我调节以及自我锻炼,争取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工作中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
正因为各种职业具有上述的特点,我们在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课堂中,要特意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加和重视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体育理论知识。在不同职业专业的教学中安排不同的养生健身知识,传授给学生科学有效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技能,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能够自觉锻炼、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让学生能够高度重视职业病的预防,能够在工作之余的时间内开展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活动,并掌握最科学、最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保健的相关方法,从而有效避免一些职业病的发展,摆脱一些不必要的危害和损伤。
关键词: 高校体育专业武术心理素质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然而在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身体素质、技术和武术规格的培养上,而忽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在出现问题时不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作出科学、全面的判断,只是片面强调外在动作的准确性、能力和规格,而没有考虑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科学教学方法,致使部分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而耽误正常的学习,甚至对武术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因此,在专业武术教学中,充分结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武术在高校体育专业中的特殊性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较一般学生在武术学习中有其特殊性,因此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武术项目本身对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爆发性要求极高,而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一方面,学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年龄相对偏大,身体的柔韧性差,缺乏武术应有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学生自尊心较强,但又不十分成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掌握的动作时,容易出现反感、急躁的现象,甚至有打退堂鼓的现象发生;其次,体育专业学生的武术训练有别于一般人群的身体锻炼。一般人群的武术锻炼是自主的,不用付出巨大精力,长期坚持可使锻炼者体魄强健,培养锻炼者美好的形体和高雅的气质,增强他们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体育专业学生的武术行为却是一种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在时间、内容、活动方式上都无法由自己决定,在负荷的量及强度上远远超出了一般性的身体活动,学生面对长时间的练习,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容易造成身心的疲惫,从而引起心理和躯体的不适;最后,在实际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及时认识到以上两点,缺少对学生的心理方面必要的教育与沟通,使得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武术和做好学好武术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便很难有必胜的信心。
2.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2.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武术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强调学生同自己的过去成绩进行比较,注重个人的努力程度,只要全力以赴并有所进步就是自己一段时间的成功。实践表明,这个方法淡化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使学生更相信努力是进步的原因,因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内在兴趣,并同时激励了学生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时能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
2.2及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将提供心理帮助和治疗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
教师要认识到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对心理异常的学生早期发现,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治疗,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条件不太好的、有自卑感的学生,要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让他们立志定向,把目标和憧憬作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这些学生常常是因为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受到各种批评,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症结所在,要热情帮助,防止过激的批评,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找准学习方法,突破失败心理的障碍,提高学习效果,克服自卑感。这样他们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老师是关心他们,而不是歧视他们,使之心理上得到一种平衡。
2.3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
意志力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意志力主要是在与后天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逐渐锻炼而形成的。高校体育专业的部分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坚韧的意志力,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如何引导学生,时时刻刻灌输“能吃苦”的精神思想,有意识地进行意志坚韧性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武术训练时的各种困难,使之能够进行正确的心理克服。意志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共同作用。
2.4适时引导学生排除困难,使之在战胜困难中获得信心与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渴望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是人们面对并战胜困难的动力,但屡战屡败将会使人们的信念产生动摇,所以,对于成长期的学生,教师应让他们多体会成功的喜悦感觉,从而激发其战胜困难的兴趣。对于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寻找原因,并采取适当的调整办法。
3.心理素质培养在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形式。武术教学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训练,更是一种心理训练、感觉训练、思维训练、想象训练和自我意象的训练的一个综合体。身体训练只是一个技术和技巧问题,属于外在因素,而武术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运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改善学生的内心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其在表演和比赛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最高的心理能量储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最终实现个人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超常发挥,属于内在因素。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武术教师要正确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武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研究使其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入学时对武术的理解只是处于一个浅层的理解层面上,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比如练习软开度时的疼痛、练习力量时的疲劳和技术动作学习时的反复性等,如果学生因心理素质差而坚持不了,就只会半途而废。比如一个学生遇到某一个动作时,如果他觉得很难,有畏惧感,那么,这个动作肯定学不好。如果教师能及时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正,使学生对动作有正确的认识,充满勇气和信心,并坚持不断地练习,这个动作即使再难、再复杂,学生只要有信心完成,就一定会把这个动作学好,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实践表明,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武术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自信和求知欲,不会因惧怕学不会动作而表现出不自信和退缩,能够做到从容、大方、富有表现力地完成动作,也更具规范性;当真正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减少烦躁情绪的出现,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并解决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还拉近了师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加亲近教师,这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与学上进行交流和探讨,有利于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4.结语
在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必要的教育内容,不仅要持之以恒,而且要针对学生不同程度、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武术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将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武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成功武术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会一些技术技能的同时,从内心喜欢武术、理解武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注重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认知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并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渐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之中,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过程,无论在任何困难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并积极调动心理积极因素,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学习道路上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然而,我们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育实践,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培养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生活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一些学校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关怀、情感关怀,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中小学生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另外,一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等,使中小学生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
2.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中小学生健全心理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而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
3.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二、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1.倡导校园文明,优化育人环境。环境能影响和改变人,它能使人振奋,也能使人颓废。对于学生来说,对其影响最直接的是学校环境、班级环境。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浓的学习气氛,都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在校园环境设计上,我们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力求用环境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在良好班风的创建中,以团队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技文体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优化学生的文化生活;力求通过建设优秀的班集体,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同学因你而快乐,集体因你而光荣”的心理体验。
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信箱,定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定期的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对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注意追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建立解决问题的信心,特别是要与家庭配合起来,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心理问题问卷调查,认真统计分析,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加强心理指导。
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结合学习内容训练中小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又要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锻炼中小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中小学生的个性,促进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中小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
4.优化家教环境,提高家教水平。重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努力提高家长素质。定期开展家长心理辅导课或召开专题家长会,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介绍心理咨询案例,也可以进行家访,共同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困惑。通过以上工作,使亲子关系和谐;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用其所为,促其所成。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孩子提供幸福和睦的成长环境。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做孩子的好朋友;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与学校保持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及早处理。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环境、家庭变迁等各类社会因素对中小学生造成的安全风险越来越高,中小学生面临各类事故、受到各种侵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造成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受侵害不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减少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受侵害事件的发生,社会、学校、家庭要从多种途径着手,堵上各类安全防范的漏洞,消除安全隐患,编织起一张确保中小学生快乐生活、学习、成长的安全网,使中小学生的身心在平安的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为编织这样一张安全网,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中小学生本人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即通过多途径来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效果。而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是这张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需要各级部门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对于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政府各级部门要通力协作,教育、公安、工商等政府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积极承担起各自的工作职责。教育部门要加强相关教师的校园安全培训,把安全防范贯穿于中小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中;公安部门除了要积极落实细化校园安全防范的各项措施外,还要指派有工作经验的民警指导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对在校中小学生开展各类校内、校外安全防范的专题教育;工商部门要净化学校周边及社区的各类场所,对中小学生进行食品安全和消费、娱乐安全的教育。在这些职能部门中,公安部门是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的主力军。
为了使安全防范教育深入有效地强化的青少年的守法意识,公安机关要联合教育部门着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联合制定加强法制教育、安全防范教育的方案。辖区公安派出所的各位法制副校长、治安辅导员要经常深入校园和课堂,通过发生在地区的各个真实案例来告诫学生,引导他们从小就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遵纪守法,勿以恶小而为之;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教育与培训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避免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火灾逃生、遭遇各类侵害如何应对等关于安全防范的实用技能。
二、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的内容和对象,要扩大其涵盖面
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内容不可偏废,要顾及到学生在学校、社区、家中、公共场所等处安全防范的应对方法及防范意识教育。
目前,学校安全防范教育的内容和措施比较侧重于校内及周边的安全防范:如,防范违法犯罪嫌疑人进入校内的侵害,防范学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防范校园火灾的发生及如何逃生;对校园周边游戏机房、娱乐场所、网吧进行整治,教育学生不要进入这类场所。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安全防范教育与培训固然重要,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进行加强对中小学生校外安全教育:如,防交通事故、被拐骗、野泳溺水、被欺凌、被引诱吸毒、性骚扰等;家庭内的安全防范:如,防坠楼、烫伤等。
对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对象,也要扩大其涵盖面。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不仅要面向中小学生,还要使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懂得有关安全防范的知识,使家长或监护人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予以必要的安全防范保护,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前未成年人在家中坠楼、河中野泳发生溺亡事故时有发生,大多是家长疏忽安全隐患、没有起到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而引发的。对中小学生在家中和校外的监护教育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家长或监护人要尽到陪伴监护职责。
在美国、加拿大等国,有青少年监护规定:12岁以下孩童不能一人在家,必须有监护人陪同,否则监护人即为违法。在英国,如果孩童因无人照看而受到伤害或遭遇意外,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将被视作违反法律受到处罚。
我国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但加强对中小学生上学放学路上、校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陪伴监护,确实是减少危害中小学生各类事故和案件发生极为重要的途径。要教育家长或监护人不可轻视、疏忽对青少年和中小学生的陪伴监护义务。
三、通过社区和政府部门举办丰富多样的安全防范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 社区要利用中小学生的暑假时间,组织开展青少年学生夏令营活动。社区民警要积极准备、主动参加此类活动,针对青少年安全防范的重点事项,着重对夏令营的学生进行“遵守交通法规”、“遇到抢劫、绑架时处理方法”、“预防火灾、触电、溺水事故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家长重视,为促进社区治安建设、加强安全防范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除夏令营活动外,还可以向国外同行学习。如,美国纽约市警察局组织中小学生参加“青少年警校”进行训练,训练活动中有许多安全防范教育的内容。纽约市警方对社区青少年的安全防范工作极为重视,对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纽约市警察局设有社区事务局青少年服务处,目的在于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防范青少年被引诱吸毒、促进少年儿童安全防范工作。纽约市警察局还通过一系列创新工作来推进青少年安全防范。比如,建立“执法工作探索项目”,设立“青少年夏令警校”,对社区青少年和中小学生进行抵制团伙教育和培训,这些对减少社区青少年和在校中小学生的违法犯罪,以及加强其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要以中小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安全防范技能,作为教育重点
在安全防范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教育中小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还要对中小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技能的训练。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是必要的,但仅有自我保护意识,还远不足以抗拒风险和减少不安全因素,还必须对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进行模拟训练。通过自我保护方法和技能的模拟训练,警示中小学生在校园内、家中、野外旅行、公共场所如何降低风险,掌握相应的防范技巧、增加安全性。
中小学生在校内遇到安全方面的问题时,还有教师、学校工作人员的监管与指导;而中小学生在校外遇到安全防范方面的问题时,可能需要他们自己单独去应对。在校外遭遇到紧急、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的事件时,如何妥善应对,这是中小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防范技能。
中小学生要掌握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如何拨打110报警电话;放学单独回家,遇到安全问题怎么办;遇到图谋不轨的人如何应对等。这些都要作为基本安全防范技能,让中小学生掌握应对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免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当遇到不法侵害、危害时,及时、正确拨打110电话报警,可以使大家规避风险,将损失、伤害减少到最低。现在所称的“110”,实际就是110报警服务电话,是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布的、接收群众和社会各界报警求助的、全国统一的特种服务电话号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这样的报警求助电话,但号码并不一致,像美国就是911,而我国香港地区则是999。
在日常安全防范教育中,要让学生们懂得正确使用报警电话:需要报警、求助或进行警务投诉时,可通过本地有线电话、移动电话等,直接拨“110”三个号码,即可接通公安局报警电话。110电话是免费电话,投币、IC卡电话不用投币或插卡,直接拿起话筒即可拨通,欠费的手机也可以拨打110。拨打110时要注意这样一些事项:
1. 报警内容具体确切。110报警电话接通后,要向民警讲清发生了什么事情,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在的状况如何,报警时所在方位。为使警方迅速到达现场,应告知警方现场标识物,如街道名称、门牌号码;如道路、门牌号、桥梁、建筑物特征、树木、河道等,便于警方寻找求助人。楼层及单元、房号一定要讲述正确,以便警方及时、准确到达现场。对盗、抢案件,要简要说明已知的被盗或被抢物品名称、数量、特征,如发现歹徒乘坐交通工具离开,一定要设法记住车辆的颜色、型号和车辆、作案人员数量、作案工具。对案件的发生经过,也应简洁、准确说明,便于警方在派员出警的同时,安排警力设卡布控、搜索发现犯罪嫌疑人。
2. 报警时切忌表述不清和夸大事实。中小学生没有人生阅历,有时报警时会特别紧张。报警人在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会言语不清,而报警时,最忌讳报警人对当时事件的情况说不清楚。要告知学生说地点的时候,要先说出哪个区,再说出如某条路、某号具体地点。报警时还要实事求是,警方会根据报告的现场情况进行判断,根据事件的不同性质派出的警种也不同,千万不要乱报警或夸大警情,以便民警作出准确判断,采取适当的紧急措施。
3. 如果受到不法侵害后伤情严重无法报警,要求助于现场的成年人,或大声呼叫救助,请他人报警。
4. 报警完毕后,本人或目击者应在现场等候民警的到来,对一些入室盗窃、抢劫等案件现场,不可随意进入、不可翻动物品等。
除了掌握如何进行报警求助,中小学生在上、放学途中或公共场所还需注意“三要”、“四不要”,掌握其中涉及的安全防范技巧。
“三要”是指:一要熟记自己家庭地址、电话号码,以及家长的联系电话等,以便急需时及时取得联系;二要衣着朴素,不戴名牌手表和贵重饰物,不炫耀自己家庭富有;三要按时回家,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回家,应设法告知家长。
〔关键词〕中小学生;阅读;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14-03
一、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含义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的是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里,利用已经习得的语言文字知识从书籍中获取大量的信息、从中吸收有益的成分,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并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阅读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来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阅读从与中小学生相关的方方面面来塑造个体、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发育,还可以对其素质中的核心部分――审美观、道德观乃至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阅读的过程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过程,可以扩展和丰富中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帮助他们加深对社会及人性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中小学生认识自我、反省自身、提升自我。再次,通过阅读,中小学生储备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子,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为灵活地思考提供了物质载体;阅读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透过字里行间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发展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动机分析
1.为辅助课堂学习而读
在中小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具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更扎实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他们还会在课外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大多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或者就是教师布置的阅读书目,以吸收更多更新的信息、扩展自己的知识积累。
为了辅助课堂教学而读书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习过程中遇到了疑难问题,为了答疑解惑,他们进行阅读,到文献资料中寻求具体的知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当然,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而读书的。
2.为扩大知识面而读
勤奋好学的中小学生,一般希望通过广泛的阅读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这样的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读书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阅读的书籍包罗万象、涉猎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各种书籍,他们尤其喜欢内容深刻、观点新颖的力作。这些学生读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期望这些新的知识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3.因兴趣爱好而读
某些中小学生具有特殊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阅读书籍多与这种个人爱好相关。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书籍,有些学生喜欢军事题材的书籍,而有些学生专门阅读足球、篮球等体育书刊。
4.因好奇而读
好奇和求新是人类的特点,这一点在中小学生阅读上也表现无疑。很多学生,只要是新出版的图书,不论其内容如何,都要看一看,这种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对自己处于变化之中的身体及心理感到非常好奇,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及情感,他们往往会悄悄阅读一些身体发育、生理心理发展方面的书籍以及与青春期相关的图书。
5.为赶潮流而读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对时尚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流行的回应十分强烈。当图书有了“畅销”的热度时,跟随潮流、跟随时尚的阅读也就随之有了热度。一般来说,这种阅读往往具有“从众”的性质和“追星”的特点。
6.为休闲而读
中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抽出一定的时间,挑选一些具有趣味性、能愉悦心情的图书,如漫画书、影视剧介绍、童话神话故事书等,都属于为了休闲而阅读。这样的阅读,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使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也是一种丰富知识与情感的良好方法。
三、促进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方法
中小学生阅读的范围极其广泛,阅读的动机也不一而同,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阅读行为,中小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1.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欲望和效果主要来自于他们的自身需要,但是客观环境对他们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读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图书馆设施、采光、空气、音响、卫生等条件,对于读者阅读心理有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环境条件,为学生提供尽量宽裕、不相互影响的读书空间。图书馆、阅览室的布置要清雅些,要保持窗明几净,书籍、期刊、报纸的摆放要井然有序,为学生提供心情舒畅的阅读环境。此外,及时更换报刊杂志,保证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报纸与期刊。
2.提供良好的“图书馆利用指导”
中小学图书馆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如果学生不会使用,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为学生提供“图书馆利用指导”,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图书馆、资料室的馆藏信息及书籍期刊分布情况,掌握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与方法;指导学生将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地选择、加工并处理外部信息;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搜索并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料。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3.提供“因人制宜”的服务方式
图书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阅读心理,针对不同特点的读者进行相应的推荐服务。这样做,可以缩短学生查询资料、选择图书的时间,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比如,对于“为辅助课堂学习而阅读”的学生来说,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向他们推荐相关的教学刊物;对于“为扩大知识面而阅读”的学生,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向他们推荐新近出版的、内容新颖的刊物,以满足他们汲取知识的需要;对于“为休闲而阅读”、“为赶潮流而阅读”的学生来说,图书管理人员可以推荐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的科普刊物、文学作品等,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得到娱乐休息,也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图书馆还可以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专题资料,比如,举办各种展览、出专题黑板报、举办专题讲座等。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重视学生的阅读需求
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一般比较重,家长的期望及行为也使得中小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比较少,这些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他们的阅读和阅读效率,乃至降低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了解中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及阅读动机,重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为其提供适合其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美文,帮助学生保持心情愉快、身心轻松地进行阅读活动,用心体会阅读文献中体现的美感。
在教体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电教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局2011年度中心工作,突出抓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和应用;加强以电教教材建设为主体的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继续搞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努力构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电教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浓厚电教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全心全意为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齐心协力,谱写夏邑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工作要点和目标要求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1、强力推行农远工程示范校、示范乡创建活动,把示范校作为本乡(镇)教学教研的培训基地和实验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校带动作用,切实把农远工程设施用好、用活、用规范。按照农远工程示范校、乡标准,每个乡(镇)至少树立1所模式二示范校,所有乡(镇)一中都要达到县级模式三示范校标准。在全县范围内至少推荐15所中小学校为市级农远示范校并确保验收过关。
2、按照省厅、市局有关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启动“班班通”工程作准备。本年度要对所有农远学校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县电教馆将组织力量对其中二分之一的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整改办法。
3、积极探索“班班通”、“堂堂用”的建设和使用模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争取推出2~3所试点学校。
4、举办全县农远“三种模式”应用的优质课、应用论文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选,以评促用,推进农远工程应用水平的普及和提高。
5、举办针对农远项目学校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和说课比赛活动。
6、努力探索并建设起县、乡、校三级技术服务队伍,着力提高乡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待遇。
7、分片分学校召开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活跃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气氛。
8、做好上级交办的有关信息普查数据填报工作。
(二)电教教材建设
1、严格按照国家、省规定的电教教材费政策、教材准入政策,做好电教教材的征订、发行和归档入架入库造册登记等项管理工作,确保用足用好电教教材费,管好用好电教教材。
2、建立电教教材建设(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骨干教师库,加强资源建设的规划、统筹和协调,在省市资源开发规划框架内,有计划地开发适应我县的和中小学课本相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尝试开发研制专题式多媒体教材。
3、加强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思路、新实践、新模式,从而充分发挥电教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整体教育质量服务。
4、配合省教育厅优秀基础教育资源评选活动的开展,县电教馆拟运用“三分屏”录制软件制作一批优质课、名师讲座和专题教育资源光盘,以光盘培训、光盘送教下乡的形式传播学习,以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5、启动县基础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建设(含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功能),为教育信息网络化打基础。
(三)学校电化教学
1、继续开展好电教观摩周活动。要以乡、校为单位围绕一个学科或一个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观摩研讨活动。县馆筹备召开一次全县电教观摩教学活动。
2、做好2011年度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课例、多媒体课件、电教论文评选工作。开展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选,争取在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上取得新突破。尝试开展中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开通夏邑县中小学生作文网站,引导中小学生健康使用网络。
3、加强电教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引导广大教师从教学实践中的小问题、小技巧、小想法入手提炼小课题,丰富课题研究内容,倡导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根据教师实际情况,以实用管用为前提打破课题研究的专业化,以草根教研为主体,推动课题研究出现新局面。
4、建立电教教研的学科骨干队伍,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专题电教教研。
5、对县直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一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