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机械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交通楼内由本学院教授为我们讲解农业机械的基础知识,并配合以实验室实物参观。
1. 犁结构和播种机械
(1)犁的种类及特点:
犁的应用广泛,种类繁多,按动力可分为畜力犁和机力犁;按与拖拉机挂结的形式可分为牵引犁、悬技犁和半悬挂犁:按重量可分为轻型犁和重型犁;技用途分可分为旱地犁、水田犁、果园犁、灌木一沼泽地犁等。
我国机引犁根据其适用地区不同可分南方水田犁和北方早作犁两大系列。每—系列依其强度及适于土壤比阻值范围不同,又分多种型号。南方水田犁系列主要为中型犁,水旱耕通用,耕深一般为16—22cm,单犁体耕宽为20。25cm。北方系列犁可分为中型犁和重型犁两类,耕深范围是18—30cm。单犁体耕宽为25。35cm.犁体数为2—5个。中型犁适用于地表残茬较少的轻质和中等土壤,重型犁适用于残茬较多的黏重土壤。
(2)犁的工作部件:
犁的工作部件有犁体、小前犁和犁刀。
1.犁体 犁体是铧式犁的主要工作部件.一般由犁铧、犁壁、犁侧板及犁杆、犁托组成。犁锥、犁壁、犁托等部件组成一个整体,通过犁修安装在犁架上。犁体的作用是切土、破碎和翻转土壤,达到覆盖杂草、残茬和疏松土壤的目的。犁铧主要起入土、切土作用,常用的有凿形、梯形和三角形犁拌。
2.小前犁 小前犁位于主犁体左前方.将土垡上层部分土壤、杂分耕起.并先使主垡片的翻转落入沟底.从而改善了主犁体的翻垡质量。在杂草少、土壤较松的熟地耕作时,可以不用小前犁。小前犁主要有铧式、切角式和圆盘式三种结构形式。
3.犁刀 犁刀通常装在最后—个主犁体和小前犁的前方。它的功用是沿垂直方间切开土壤,防止沟墙塌落.犁刀有圆犁刀和直犁刀两种,直犁刀工作阻力较大,适用于特种犁。圆犁刀切土阻力小,不易不易挂草和堵塞,应用较广。
2.谷物收获机械
联台收割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谷物联合收获机 该机构造如图所示。工作时,作物在拨禾轮的扶持作用下,被切割器切割.割下的作物在拨禾轮的铺放作用下,倒在收割台上。收割台推运器将作物从两侧向割台中部集中,伸缩扒指将作物送到倾斜输送器,如有石块或坚硬物,则落入滚筒前的集石槽内;作物进入脱粒装置,在纹杆式滚筒和凹板的作用下脱粒。大部分脱出物(谷粒、颖壳、短碎茎秆)经凹板栅格孔落到阶梯抖动板上;茎秆在逐稿轮的作用下抛送到键式逐稿器上经键式逐稿器和横向抖草器弹齿的翻动,使茎秆中夹带的谷粒分离出来,经键箱底部滑到抖动板上,键面上的长茎秆被排出机外。落在抖动板上的脱出物,在向后移动的过程中,颖壳和碎茎秆浮在上层。谷粒沉在下面。脱出物经过抖动板尾部栅条,又被放松分离,进入清粮筛,在筛子的抖动和风扇气流的作用下,将大部分颖壳、碎茎杆等吹出机外、未脱净的穗头经尾筛落如杂余推运器.经升运器进入脱粒装置再次脱粒;通过清粮筛筛孔的谷粒.由谷粒推运器和升运器送入粮箱。
关键词: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环保理念
一、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农机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敏捷制造、精益生产、并行工程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而我国采用这种技术的比例较低。在制造技术和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而这在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之中。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警示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摆脱了农产品短缺的长期困扰,但随着农业日益集约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对水、大气、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深刻和显著。而且,在科技发展把大量农机产品引入农业大市场的可喜现实面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农机产品的生产与使用也要注意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将工业原材料转变为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以及在农机产品的使用过程和废弃处理过程中,一方面消耗大量人类社会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这两方面是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对此,有关专家指出,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造业必须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由此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环保理念在世界科技领域应运而生。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产量大、用量多,在整个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为防患于未然,把环保制造技术引入农业机械行业势在必行,并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把环保理念融入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向
在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迅猛发展与绿色环保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向环境考虑高科技制造业发展。这也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意识跨越。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管理、运输、生产、作业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而且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即明确农机产品属性、增强环境保护功能,加大能源节省力度、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化制造产品的工作环境。绿色环保制造战略的运行模式涉及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是一个“大制造”的概念。其产出是绿色环保农机产品。即资源消耗少,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小,并且便于回收再利用的产品。绿色环保制造可以通过材科选用设计、低耗能设计、绿色工艺设计、绿色包装设计、可回收性设计等绿色设计来实现,并对废弃农机产品进行环保回收处理,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四、让环保意识贯穿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全过程。
在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与环境保护的严峻现实面前,农业机械的绿色制造过程,一定要追求高科技的精益和环保绿色的完美。在过去的几十年,农机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库存、加快周期、节省成本和良好的客户满意度作为制胜策略;但是,新时代的焦点将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把精益原则与绿色环保理念有效地结合起来。农机生产企业只有把环保绿色计划通过一系列整合的项目进行推动,其环境保护功能具备了,同时减少了潜在的生产和使用成本,方可为企业征得新的市场机会。所以,今天的农机生产企业都面临着这样一种压力,即接受高科技和绿色环保的双重策略来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环境立场。由此可知,现代农业机械涉及到机械、电子、信息、农业以及气象学等领域,其研制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领域专家协同工作的结果。在农业机械制造方面,正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全环保目标。领先的企业都纷纷减少废物和有效地进行运营,他们在企业运营的所有方面都考虑到了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钱易,陈吉宁.农业环境污染的系统分析和综合治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
2、葛红岩.浅析绿色制造与企业全球化竞争战略[J].制造业信息化,2009(1).
近年来,塔城地区把设施农业生产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加强设施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及配套机械的应用,使设施农业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2009年我站承担实施了自治区农机局下达的“设施农业生产配套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项目的推广工作,结合塔城市设施农业生产出口导向的特点。在二工镇10余座温室进行了微耕机作业、机械卷帘、水肥控制系统滴灌灌溉、燃烧热风炉和物理农业技术设备的示范推广。通过这两年来的示范推广,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周边乡(场)、县起到了较好的辐射推广作用。结合项目的实施,对设施农业生产配套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的效益作一分析。
一、经济效益
2009—2010年主要在塔城市二工镇设施农业基地,塔城设施农业示训基地
头工村、上二工村进行了示范推广。在设施农业示训基地实施了设施农业配套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了机械卷帘技术、温室机械耕整地技术、温室增温技术、温室灌溉滴灌技术和物理农业技术。物理农业技术包括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烟气电净化二氧化碳气肥机、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机、食用菌(菇房)空间电场促蕾防病系统、磁场种子处理机、声波助长仪、静电灭虫灯等。
根据2009—2010年项目的实施情况,在设施大棚生产过程中,在水、
肥等相同条件下,农户的田间管理水平,经验具有相当的作用,对作物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设施机械效益分析
1、微耕机作业效益分析
在温室采用微耕机耕整地作业约40分钟可完成,一台微耕机一天可完成8个温室的耕整地作业,微耕机的作业收费为每棚60元。而人工进行耕整地作业,一天仅可完成一个温室,人工费为100元。节本40元/棚,提高工效8倍。微耕机的作业质量要好于人工作业,不仅提高工效,经济效益也是较好的。
2、温室用水效益分析
采用漫灌方式浇水每次约需30m³的水量,采用滴灌方式浇水只需约20
m³的水量,作物一个生长周期按6次浇水计漫水浇灌方式约需180
m³的水量,滴灌浇水方式约需120m³的水量,在水价相同的条件下,节约浇水费用约34%。
3、温度使用燃煤热风炉效益分析
温室使用燃煤热风炉,不仅此土炉子节省燃煤节省40—60%的耗煤量,同时可提高温室温度3—7℃。按照燃煤热风炉每天耗煤10kg,每天5小时计,煤价为0.4元/
kg,电费0.7元/度
每天10×0.4=4元,电费3.5元,计7.5元
每个生产季节按30天,7.5×30=225元
因此可节约费用225元。
4、温室使用物理农业技术效益分析
物理农业技术在温室中推广示范,根据温室生产的季节和物理农业
技术的使用要求,对物理农业技术作效益分析:
(1)种子磁化处理技术
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情况表
试验地点:二工镇头工村
户主:王含文
面积:0.5亩
分组
项目
处理
品种
播
种
期
收
获
期
出
苗
期(%)
壮
苗
率
(%)
产量
(公斤/棚)
增产
(公斤/棚)
增
产
率
(%)
单价
元/公斤
收益
(元)
增收
(元)
第一组
磁
化
莴笋
7.6
9.5
91.5
27.6
1200
217
18
2
2400
434
没
磁
化
7.5
9.5
78.5
29.2
983
2
1966
第二组
磁
化
毛芹菜
7.20
10.8
92.6
13.9
1223
158
12.9
3.5
4280
553
没
磁
化
7.1
9.22
83.9
9.8
1065
3.5
3727
第一组:由上表可知,经济效益较好,处理种子比对照种子早熟1天。
第二组: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处理种子比对照种子早熟3天。
(2)声波助长技术
2010年在设施农业示训基地示范的基础上,通过与农户协商,选择种植黄瓜的温室进行声波助长技术的示范对比推广。
温室面积0.6亩
项目日期
试验温室
对照温室
开
展
度(cm)
高
度
(cm)
播
种
期
出苗期
定
植
期
开
花
期
始
收
期
产
量
(kg)
开
展
度(cm)
高
度
(cm)
播
种
期
出苗期
定
植
期
开
花
期
始
收
期
产
量
(kg)
3月15日
3×6
16
2
月
3
日
2
月13日
3
月10日
4
月
8
日
4
月
20
日
5124
2.5×5
15
2
月
3
日
2
月
13
日
3
月
10
日
4
月
10
日
4
月
23
日
4856
4月12日
7.5×15.5
38
6.5×14
34
5月10日
8×16
61
7×14.5
55
由上表可知,示范棚比对照棚多收黄瓜268公斤,按市场均价2元/公斤计,示范棚比对照棚多收益536元,声波助长仪使用5个月,耗电90度,扣除电费63元,纯收益536-63=473元。由此可见,使用声波助长仪经济效益是较好的。
(3)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
2010年在二工镇上二工村,在温室实施土壤连作障碍处理技术的示范推广。该大棚的基本情况为:试验与对照温室的总面积为763.8m²,其中试验温室315
m²,参试品种是美国西芹,土质黑土,前茬青菜(美国西芹),土壤肥力较肥,施用农家肥,亩用量7吨/亩,采用人工撒播。该棚建于2005年,随后一直是种植美国西芹,没换茬,属于连作种植。在实施土壤连作电处理技术前,仅在每年的7—8月期间进行翻晒,没有采取其他措施。处理温室第一茬收获后产量为1400公斤/棚。未处理温室产量为1285公斤/棚。处理温室比未处理温室产量多125公斤,按
2元计,多收益250元/棚。扣除电费后收益为230元。并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经济效益较好。
(4)温室静电灭虫灯
将多功能静电灭虫灯安装在大棚中央,吊挂于植物上方0.5m处。通过光控器调节将静电灭虫灯调整到夜间开启,白天或光线强时呈关闭状态。通电使用后经3—4天观察灯体电极吸附杀死大量飞虫,灯体下部的托盘布满杀死的飞虫,数量无法计数,将托盘情理后继续使用约一周后飞虫数量逐步减少,农户对灭虫灯灭虫效果很满意,表示接受并乐意继续使用,希望我们帮助联系购买灭虫灯。
(5)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技术
地点:塔城设施农业示训基地
农户:赵中海
作物:番茄
面积:0.6亩
项目日期
试验温室
对照温室
开
展
度(cm)
高
度
(cm)
播
种
期
出苗期
定
植
期
开
花
期
始收期
开
展
度(cm)
高
度
(cm)
播
种
期
出苗期
定
植
期
开花期
始
收
期
11月16日
2×4
13
10月10日
10月21日
11
月10日
12
月
13
日
12月25日
2×4
13
10月10日
10月21日
11
月10日
12
月
16
日
12
月
28
日
11月27日
4×10
17
4×10
17
12月13日
6×14
35
5.5×13
33
12月27日
7×16
51
6×14
47
试验温室产量为2463公斤,对照温室2185公斤,试验温室多178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6元计,试验温室增收1068元,扣除电费200元,纯收益868元,经济效益较好。
5、温室棉被使用情况
在温室使用棉被其保温效果好,不易破损,使用时间达5年以上。60m标准温室,棉被费用为6000元,扣除补贴农民投入4000元。按使用5年计,每年的投入为800元。使用草帘其保温效果差,易破损,使用时间为1—2年。按使用2年计,每的投入为1200元。使用棉被比使用草帘年投入少400元。经济效益较好。
一、现行农业机械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定型鉴定在全国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管理模式。定型鉴定是试验鉴定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农业机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可以委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对其定型生产或者销售的农业机械产品进行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检测,作出技术评价。”农业部《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第八条第一款第(三)项明确规定推广鉴定申请材料需提品定型证明文件,第四款又规定“产品定型证明文件可以是所申请产品的省级以上相关鉴定证书,也可以是省级以上农业机械定型鉴定证书、产品质量认证证书、生产许可证及其附件。省级推广鉴定证书可以作为申请部级推广鉴定产品的定型证明文件。”目前,定型鉴定证明文件以“省级以上农业机械定型鉴定证书”为主,省级以上农业机械定型鉴定证书由各省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管理需要组织开展定型鉴定后出具。由于各省的管理制度不同,开展定型鉴定的方式和方法也不统一,有些省开展定型鉴定直接提供定型鉴定证书作为定型鉴定证明文件;有些省开展推广鉴定不开展定型鉴定,提供推广鉴定证书作为定型鉴定证明文件;有些省由鉴定机构以型式检验代替定型鉴定。各省开展定型鉴定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有些省根据不同产品采取会议鉴定、检测鉴定、函审的方式进行定型鉴定,有些省则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进行定型鉴定。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同一产品在不同的省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定型鉴定要求。同样是定型鉴定,需要提供的材料以及鉴定的依据、方法、时长可能也不一样。
(二)推广鉴定的管理和要求不够规范统一。推广鉴定是试验鉴定的主要方式,也是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重要依据,推广鉴定的地位和作用在农业机械鉴定管理中举足轻重。目前,推广鉴定在农业部《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中有相应规定。推广鉴定又分部级推广鉴定和省级推广鉴定,部级推广鉴定在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机械部级推广鉴定实施细则》中有规定,相对比较规范统一。省级推广鉴定,由于有各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规定的环节,不同省份开展的省级推广鉴定存在很多差异,出现很多不够规范统一和不一致的规定和做法,例如:(1)农业机械定型证明要求不统一,有些省开展农业机械定型鉴定有定型鉴定报告及证书,有些只开展农业机械型式试验,或者都不开展,直接进行推广鉴定;(2)批量生产时间要求不统一,有些省要求批量生产时间为一年,有些省要求为6个月,有些省要求为3个月等等;(3)销量凭证不统一,有些省按产品分大、中、小型,提出50台、100台、200台等不同数量的要求,有些按照产品销售价格规定不同的数量;(4)可靠性试验证明不统一,有些有可靠性试验报告,有些没有,并且可靠性试验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往往也不一样;(5)鉴定依据不统一,省级推广鉴定没有部级鉴定大纲的由各省制定省级鉴定大纲作为鉴定依据,各省制定的省级鉴定大纲在审定规定和具体编制内容上都会有区别,造成同一个产品在不同的省进行推广鉴定时依据的大纲要求并不一样,等等。
(三)鉴定机构鉴定技术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一是农业机械鉴定机构在各省农业(农机)主管部门均有设置,分散在全国各省,按行政区域建设和受理开展鉴定业务,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往往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部分资源的浪费;二是鉴定机构技术装备投入不足,用于鉴定检验检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缺少统一规划和调配,大部分鉴定机构基础设施落后,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更新,造成鉴定技术和能力落后,不能充分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三是鉴定机构人力资源更新困难,人才力量薄弱,大部分鉴定机构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和更新慢、高素质人才缺乏等问题,使鉴定技术开发、能力创新等发展滞后;四是政府部门对鉴定管理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往往着重对鉴定业务控制管理,忽视对鉴定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使鉴定工作权责不清,鉴定机构在业务和鉴定能力上过多依赖政府部门,缺乏独立发展和创新提高的能力。
二、现行农业机械鉴定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鉴定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鉴定制度的改革也得到了不断的推进,但是根本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鉴定工作权责不清。目前,农机鉴定机构从属于各省农业(农机)主管部门,大部分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少数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也有大部分划分在公益一类,只有少数有划分到公益二类。但是,政府掌控鉴定工作的管理和决策权,鉴定机构在业务工作上必须服从主管部门的领导,独立开展和承担鉴定工作的公益性职能还没有得到进一步明确,鉴定工作权责不清晰,鉴定机构只有鉴定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没有鉴定证书发放的权利和独立控制能力,在人、财、物、业务来源、业务拓展等方面受政府部门控制较多,而政府部门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往往不够了解鉴定机构鉴定工作的性质和管理需要,因此难以管理和控制到位,造成鉴定工作的职权利不清晰,不利于发挥鉴定技术优势和技术潜力,也不利于落实责任和提高工作质量。
(二)监督管理欠缺,造成鉴定机制运行不顺畅。由于鉴定业务按行政区域划分,各地政府对鉴定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同,各省开展鉴定工作的鉴定机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发展比较快,有的发展比较慢。当前,政府对鉴定机构及鉴定工作尚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和协调管理能力,对鉴定主管部门、鉴定机构及获证产品的监督检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体系机制,使监督管理缺乏力度和深度,不能确保鉴定机制的有效高效运行。
(三)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造成鉴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国家对鉴定基础设施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投入,造成全国各地的鉴定机构鉴定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技术装备落后,基础设施老化,技术保障和服务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难以形成与国外同类机构相抗衡的能力和规模。
(四)人力资源调配不灵活,造成鉴定人才配置不合理。当前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源的灵活调配,束缚了人才的引进和更新,很多鉴定机构出现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老化严重、人才断层无法补充、高素质人才留不住、岗位调整缓慢等问题,不利于选拔、配置和培养优秀适用的鉴定人才,甚至造成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影响了鉴定技术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三、关于鉴定制度改革的思考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推进,农业机械鉴定已经成为确保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和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手段,解决现有农业机械鉴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打造实力雄厚技术过硬的鉴定队伍,使农业机械鉴定走上依法依规规范鉴定的轨道,至少要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定位鉴定机构职能,明确鉴定权责。农业机械鉴定的权责来自于农业机械鉴定机构职能,然而,农业机械鉴定机构的职能从当初成立鉴定机构到后来的机构改革,以及当前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都没有得到确切明确,更没有全国形成统一。长久以来,很多农业机械鉴定机构甚至单纯以检验机构的检验检测职能代替了鉴定机构的鉴定职能。由于鉴定机构主要是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农民消费者把握农业机械产品技术质量,确保农民消费者权益,无论从其工作性质还是从其工作内容来说,都具有全国性、公正性、服务性等特点。按全国各省行政区域不同定位鉴定机构及其职能,显然难以实现鉴定工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利于保证鉴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统一,更不利于确保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机工业的繁荣发展。因此,国家应该从全国农业机械化战略发展的高度,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统一规划和定位鉴定机构的职能,明确鉴定机构的鉴定权利和职责,打造职权分明、管理科学、工作规范的农业机械鉴定质量保障体系。
(二)规范鉴定管理模式及操作方法,统一鉴定要求。全国的农业机械鉴定对象是一致的,都是面向生产企业,全国的鉴定目的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供农业机械产品质量证明。因此,农业机械鉴定应该要有统一的方式、方法和规定,不应该出现不同地区不同人员不同对象有不同鉴定要求的现象。为此,应该着力解决鉴定“怎么做?做什么?谁来做?”的问题,在全国范围规范统一鉴定的管理模式及操作方法。首先,要统一对农业机械定型鉴定的管理和要求。如果农业机械定型鉴定是必须的,就应该建立定型鉴定统一的规定和模式,以便全国各省的做法一致,不再出现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定型鉴定方式和方法,间接上造成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的不公。如果农业机械定型鉴定可以不考虑,则明令取消;第二,要统一农业机械鉴定大纲。鉴定大纲,目前主要是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分为部级鉴定大纲和省级鉴定大纲,这是农业机械鉴定的依据,制定大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要全国一致,除了个别特殊区域的特殊产品,只要是全国范围生产销售的农业机械产品,都应该执行一样的鉴定大纲作为依据。没有部级鉴定大纲由省级制定鉴定大纲的管理方式,难以在全国统一鉴定方法,并保证鉴定大纲的质量;第三,要统一推广鉴定受理的条件。推广鉴定之前的批量生产时间、销量凭证、用户数量、可靠性试验证明等对同一产品应该有统一的要求,不同的省执行不同的批量生产时间、销量凭证等,只会造成不同企业享受政策优惠的不公。
(三)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高鉴定机构水平。政府应该转变管理方式,改变对鉴定工作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加快实现行政监督与鉴定工作管理相分离,通过制修订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推进鉴定机构规划的顶层设计,着力建设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具有一定公信力的鉴定机构。鉴定机构也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质量管理体系与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内部管理规范化,增强自我发展和控制的能力。
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等因素的限制,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比,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但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无疑都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发展条件。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87.5MW,农用大中型拖拉机351.58万台,小型拖拉机1750.90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542.06万部,小型拖拉机配套机具2880.56万部,农用灌溉柴油机924.92万台。按照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衡量标准,2009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8.8%,总体上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度时期[4];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50%,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机械作业为主的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反映社会生产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又是反映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指标,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有助于把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为制定农业机械化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理论方法、模型设置、数据来源
1.1理论方法国内外对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测算方法有很多研究,主要方法有要素生产率法和有无项目比较法,要素生产率法包括偏要素生产率法和全要素生产率法,偏要素生产率是指农业产出与农业单要素投入的比率,如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科技生产率等;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农业产出与农业总要素投入的比率,主要方法有生产函数法、增长速度方程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的反映每单位农业要素投入会引起农业产出的变化量。本文利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计算农业机械投入产出弹性,然后通过下列公式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进行测算(公式略)
1.2模型设置为了计算农业机械投入产出弹性,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模型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Value)代表农业经济作为因变量。影响农业经济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土地、资金和科技等。因此,选取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Lab)作为劳动力投入要素;选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Land)作为土地投入要素;选取财政支出中的支农支出(Cap)作为资金投入要素;选取农用机械总动力(Mec)、化肥施用量(Fer)作为科技投入要素。根据以上因变量和自变量建立下面的生产函数模型:(式略)、资金、机械、化肥的弹性系数,其含义为各要素每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变化百分率,ε则为随机扰动项。
1.3数据来源为了增大样本容量,得到更为准确估计结果,根据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选取1978~2009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1978~1989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0~2009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由于没有2007、2008、2009年支农支出数据,用农林水事务支出代替;没有2003年至2009年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代替。同时为了增强数据的可比较性,利用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行去除物价处理,这样就可以排除物价变动对估计结果的影响。
2实证分析
2.1相关分析农业机械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会愈加明显。农用机械总动力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可以有效的反应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可以全面的反应农业经济状况。分析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即分析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了解不同阶段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作用。用Eviews5.0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99,说明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验证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得到相关图(图略)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的变化趋势相同,二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这说明有必要就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进行分析研究。
2.2生产函数分析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支农支出、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五种要素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情况,进一步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原模型分析结果(表略)。对模型进行如下检验:首先是统计检验,模型的R-squared为0.992120,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非常好,可以通过拟合优度的检验,方程的F值为654.7132,P值为0说明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变量Lab和Mec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检验。其次是计量经济检验,自变量两两之间进行相关图的分析,结果表明Cap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对模型进行怀特检验,p值是0.224745,说明承认模型存在异方差,犯错的概率是22%,所以模型存在异方差。模型的DW值0.825867,说明模型存在序列相关。分别用去除Cap、加权处理和二阶差分解决模型的多重共线、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最后得到实证分析结果(表略),通过生产函数可以得出劳动力投入产出弹性、土地投入产出弹性、机械投入产出弹性、化肥投入产出弹性分别为-0.74、0.15、1.13、0.78。
2.3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测算对数据进行去除物价处理之后,基期(1978年)农业产出1395.6亿元,报告期(2009年)农业产出60542.6亿元;基期(1978年)农业机械投入11750.0万千瓦,报告期(2009年)农业机械投入87496.1万千瓦。1978年至2009年共32年。根据公式(1)、(2)、(3)、(4)分别可以计算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2.44%,农用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速度为20.15%,农用机械总动力相对增长率为15.21%,通过生产函数分析得到农业机械投入产出弹性为1.13,进而测算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为17.19%。
2.4结果分析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9,并且是正相关关系。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产出增加和农业经济发展。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增加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减少0.74%,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增加不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相反还会抑制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会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0.15%,土地要素投入的增加会对农业经济产生促进作用。我国现有的耕地在逐年减少,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必须保护耕地。农用机械总动力增加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1.13%,机械要素投入产出弹性为正说明我国具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即农业机械投入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农业机械投入产出弹性最大说明和其他农业生产要素相比,农业机械投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最显著的。化肥施用量增加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0.78%,在短期化肥的合理使用对增加农业产出作用明显,在长期化肥过度使用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长远来看靠化肥要素投入的增加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
[关键词] 农机 购置 补贴机制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09-01
1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进程
上世纪末,我国政府部门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措施,并于2003年起引入西方机械化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1]。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其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点:①农业现代化需以高经济水平为前提,政府部门促进农业发展的公告为辅助条件,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加大对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与推动力度。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呈现高速前进的状态,这种经济模式为我国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提供了良好平台,这就表明我国拥有支持、鼓励农业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基础;②随着我国广大农民现代意识的增强,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受我国近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中国已经具备对农业机械化实施财政补贴的资本与能力[2]。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农业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的轨道,但其机械化程度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此外,我国农业还面临传统生产模式制约的现象,部分地区拘泥于传统的手工耕种方式,尚未接受机械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相关部门需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开展相应改革活动,带领农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促使社会承担起带动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责任[3]。
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体制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缺失的现象,这就需要农业监管部门深入完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秩序与管理体制。同时,由于我国类似于红薯类的农作物种植、收割未采用机械化设备,水稻类农作物正处于实现机械化与现代化的瓶颈时期,因此,我国财政部门需下达多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从而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2 对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思考
由于我国属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共同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业受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影响,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改革局面[4]。为带领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现代化、机械化领域,我国国家、社会与公众需共同承担起发展农业的重担,这就要求国家增加对农业机械购置、农民土地耕种等方面的补贴数量,例如:合理调整现有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措施,明确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收益群体与农机种类,从而在引导农民接受现代化农耕思维的基础上,树立自身购置农业机械的主人翁地位。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需标明补贴目录,并将该目录作为指导农业机械化进度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发放阶段,国家不再采用将补贴直接发放给机械设备厂家的方式,而是将补贴直接送至农民群众的受众,从而实现农民群众直接受益。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从未减弱对农业问题的重视力度,且在近年来逐渐加大对农业实现机械化与现代化的重视力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深入完善了农业创新体制,因此,我国农业的综合水平、生产能力、根本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5]。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财政总收入的增加,为国家采取支持、鼓励农业发展的制度提供了物质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作业水平与应用效果。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所采用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具有稳定性、补偿性、维持性等特点,这就表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能够充分激发农民农耕的潜力与积极性。
受各地区经济背景差异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层次有所差异,因此,我国各地级政府部门需及时掌握本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明确补贴金额与补贴条款,从而实现财政拨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 结语
我国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处于变革时期的关键阶段,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实践层次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速度,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需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国内、国际竞争力。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显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是促使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实践效果良好,这就表明我国需继续重视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现实意义,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官华平,周志华.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调研世界,2011(10):27-33.
[2]陈湘涛,占金刚.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1-4.
[3]潘荣翠.农机购置补贴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农业机械化,2010(2):11-13.
关键词:农机;事故;管理;安全
2017年1~6月,在国家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事故累计报告有358起,死亡48人,受伤107人,直接经济损失471.34万元。其中:拖拉机事故153起、死亡29人、受伤47人。联合收割机事故187起、死亡13人、受伤52人。其它农业机械事故18起、死亡6人、受伤8人。全国上半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农机道路外事故。
1农业事故形成原因
1.1我国农机产品安全性有待提高
我国农业的特点是从业人口多,在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员高达4.8亿。农村农业机械的需求较大同时也具备了农业机械的普及条件,但是大量的人口和复杂的土地类型制约了大型高端农机的投入,只能使用低端小型机械。同时又由于农民的收入较低对价格敏感度较高导致农业机械多为低端化,小型化,甚至有些农业机械是由农民自己动手改装完成,这样就很难保证其安全性。很大一部分的农业机械的产生都是在小型作坊,根本没有资质可言。
1.2我国农民的教育水平现状限制了安全教育的普及
农机事故的产生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因为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或技术不熟练应变能力差等导致的。我国16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是7.3%,而同龄人中的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高达12.5%。目前农民中具有小学文化水平40%以上,初中文化比例的不到30%,高中以上更少。这样的现状就导致农民在接受安全教育时的接受能力有限,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差。
1.3我国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我国农民的收入虽然在近几年里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但我国的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总体的低收入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导致他们较高的价格敏感度,当价格和安全之间选择的时候更多的会选择前者而忽视后者。
2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的措施
2.1加强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的资质管理
现在农民使用的很大一部分机械没有基本的安全保障机构,该类产品在设计之初就有安全缺陷,后期由于制造工艺以及成本的制约最后还可能由于质量问题而产生安全隐患。面临这样的现状必须建立一套机械生产管理制度,对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考核,并要求其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负责。坚决不允许没有标注生产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2.2提高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收入
国家和地方应该给农民相应的补助和农业生产相应的扶持,让农民的收入提高。只有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才可以在购买产品的时候更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而不是只关注产品的价格。
2.3加强农民的安全教育以及相关操作资历的管理
农村这几年出现的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大多都是和交通有关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农民都没有相应的驾驶资历,甚至很多农民连基本的安全驾驶知识都没有。面对这样的现状,要加强监管,对机械设备的使用严格审查,严禁无证驾驶的现象发生。
2.4提高意识形态认知
其实农业机械产品的安全问题凸显最根源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认知问题,认为安全事故是偶然问题,低概率事件,从设计者、生产者到使用者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在全社会有这样的认知:虽然是农业事故是低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对于每个当事人以及他的家庭都是灾难性乃至毁灭性的,安全问题应该高于一切。
参考文献:
[1]赵匀.农业机械分析与综合[M].机械工业出版社.
[2]汪懋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区域农业机械化卷(上)[M].中国农业出版社.
[3]何勇.农机安全管理技术与装备[M].地震出版社.
[4]王建军.有关农机安全管理方面的思考[J].时代农机,2017(02).
[5]吴秋宝.山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6(07).
这次农机化工作会议传达了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农机安全监理会议精神,对过去一年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市农机局和县区农机局签订了2012年各项工作目标责任书,伯瑛局长做了很好的报告,总结经验客观实在,安排工作务实可行,常主任从农业产业化方面对农机化工作提出要求,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客观分析,准确把握,认清我市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机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形势,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当前我市农机化工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农业机械化作保障。实现不了农业机械化,就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在我市“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新时期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面临着难得的有利机遇。一是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今年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省委、省政府将加快发展农机化作为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列入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点。二是法规政策相继实施。国务院和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三是财政支持继续加大。购机补贴资金逐年增多。今年首批购机补贴资金就达到了5150万元。四是项目投入更加有力。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农机富民提升行动、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以及农机作业补贴等一大批高含金量农机化项目启动实施。五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务农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这五个方面就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难得的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找准国家政策与我市实际的结合点,切实把工作谋划落到实处,把扶持政策,把各项举措,把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加大技术推广,强化公共服务,推进服务组织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抓好农机安全监管,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确保我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谋划,扎实工作,为“三农”工作提供强力支撑。
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要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机遇,精心谋划“十二五”农机化发展任务,农机化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要围绕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建设“百亿斤粮仓”,百万亩中药材基地,百万亩蔬菜基地,要将农业机械化发展贯穿到全市农业发展全过程中。农业机械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业产能,生产效益。要谋划发展粮食、药材、蔬菜作物机械化。在发展力度上要有新举措,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未来几年我市农业机械发展,必须在以下四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我市是农机大市,农业机械拥有量大,但结构不合理,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简单机械多,复式作业机械少;粮食作物机械多,经济作物机械少。各级农机部门要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杠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功率、高效率的复式作业机械,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努力实现大中小型机械与配套农具、粮食作物机械与其他农产品机械合理配置,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二是要大力推动农机化科技进步、提高农机手综合素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队伍是第一资源。“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我市农机从业人员较多,但综合素质偏低。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提高农机化科技含量。要加快建设管理、技术、作业服务三支保障有力的农机化人才队伍。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培养一批农机作业、维修、经营能手,为建设现代农业造就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要大力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机服务组织,能有效实现农机户优势互补,降低农机经营成本,扩大农机作业规模,提高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近年来,我市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经营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管理不够规范、建设标准较低、社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政策、投入给予倾斜。培养出更多运作规范的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否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有机结合,形成共赢体,互补、互赢、互利,相互促进发展,根据农业产业布局,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否也要合理布局,提高农机的使用率。四是要大力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项目支持、资金支持,鼓励报废能耗高、污染重、性能低的旧机械,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发展还要重点围绕小麦亩产千斤市创建工程和玉米振兴计划,推广先进复式机械和一体化技术。以农业机械现代化,为我市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解放前,马龙县农业生产耕作靠锄头、收获靠镰刀,生产工具极端落后。解放后,1954年引进并推广了旋耕机、双轮双铧犁。1956年引进了拖拉机、打谷机、马拉播种机等农机,1974年在每个公社成立了拖拉机站并在每个拖拉机站配备了大拖拉机、犁。至2013年,马龙县拖拉机发展到3328台,拖拉机配套机械15278部,耕整地机械8419台。
一、马龙县农业机械监理现状
1、2016年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16年,马龙县办理拖拉机注册登记42台;转籍、过户27台,驾驶证审验换证123人;应纳入牌证管理的农业机械1780台,在册农业机械1637台,挂牌率91.9%;农机驾驶人从业人员1443人,驾驶人在册数1354人,持证率93.8%;年度应检数1598台,已检1360台,检验率85.1%。2、马龙县农机监理的主要措施(1)注重宣传教育采取广播、电视、标语等多种宣传形式,开展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进行政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集市”。(2)注重责任分解落实以“安全生产责任状”分解落实责任。建立了乡(镇、街道)监理员包村、村(居)安全员包户的农机安全工作机制,与机站、职工、农机手签订农机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农机安全工作层层分解细化到人、责任到人,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监理体系。(3)积极消除隐患“送检审下乡”、“送法规下乡”、“送安全知识下乡”、“上门办证”不断优化监理服务。组织农机监理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场院、拖拉机运输作业现场开展安全检查。对拖拉机违法载客、黑车非驾等违章行为进行了重点整治。(4)强化管理源头对身体有疾病及违章未处理的等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监理业务;凡未列入《省农业机械管理目录》的农业机械,均不予办理注册登记;对超过使用年限的拖拉机不予年检,对超标拖拉机一律不予上牌。二、马龙县农业机械监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法规政策不健全(1)监管对象有缺漏拖拉机的配套农具、场上作业机具、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机械、排灌机械、植保机械、园田设施农业机械、半机械化农具和其他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虽然已纳入管理,但还没有出台具体详细的管理措施和办法。(2)监管机构不健全虽然在乡级成立了农机站、在村委托了监管人员,但一旦发生农机事故,他们只有报告权、没有处理权,无法有效行使行政执法的职权。(3)监管适用界限模糊依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交警和农机部门存在职能交叉、监管界限模糊的现象,部分农机监管空缺。
2、安全生产亟待提高
总体偏低的农业机械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甚至危及人身安全。部分机手对农业机械的构造、原理知之甚少,不能对农机进行妥善的维修保养,部分老化农机具仍然投入作业。
3、农机手、机主素质有待提高
农机手和机主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安全生产意识差、法律政策意识淡薄等情况。对农机年检少数机主甚至有抵触情绪,出现逃避、躲藏等不愿接受安全管理的不良行为。
4、规范化建设有待提高
马龙县现有农机检验装备落后、效率低,必备的交通、通讯、检验检测、事故勘察仪器以及办公自动化设备配备不到位。检验人员还没有摆脱“眼看、耳听、手摸、脚踹”的传统做法,制约着农机执法规范化建设。
5、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增强
马龙县农机监理大队现有在编在岗队员6人,有的乡、镇农机监理员只有1人,人员紧张。同时存在法律法规生疏、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马龙县农业机械监理对策及建议
1、加强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及学习
着眼加强农机监理队员法律法规、业务技术和机车操作培训,努力提高农机监理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不断提高农机监理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
2、注重对农机市场的监管
建立工商、农机、公安联动的农机市场监管体系,逐步配置必要的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测试仪器等设备。加强对农机产品质量鉴别、真假辨识、作业质量检测等实际技能的检验检测及宣传培训。
3、推进农机监理部门规范化建设
围绕机构体系健全,队伍建设规范,装备设施齐全,业务管理科学,执法公正文明,监管严格高效,服务热情周到,加强农机监理部门规范化建设。
4、加强农机监督体系建设
把行政内部监督与其他监督联结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建立假冒农机市场监督举报、农机监理人员执法监督、农机部门及工作人员责任追究等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
5、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服务网络
在乡(镇)设立农机监理机构,配齐工作人员,建立健全村级农机安全管理机构,保障工作经费,强化责任考核。进一步完善对县乡农机管理单位的合理规划和设置,规范执法行为,规范办事程序,以统一、完善、规范的农机安全管理机构来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
6、建立农业机械强制报废措施
探索废旧农机回收机制,建立强制报废政策措施。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