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环境水利工程;设计思路;景观;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a kind of new idea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it is not only to the exte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a new subject is also the process of cit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features and design ideas of city environ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or example, 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or completion of the works and the ongoing and should follow the design.
Keywords: City water environmental design;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都在突飞猛进的增长,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自20世纪末开始,我国已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具有一定规模大小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环境的质量,而且加快了城市的发展进程。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是指通过导流、蓄存以及拦截等工程手段,对城市现有或改造的河道及水利工程进行处理,并且与城市中的建筑、绿化以及道路等进行融合,使得河道等水体变成城市独特的景观。此改造不仅可以净化城市空气及调节区域气候,而且还具有改善城市的风貌以及增加旅游的景点等作用。
一、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特点
所谓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改造,主要是围绕着水进行处理。水存在很多自然功能,不仅可以滋润大地生物、以及净化大气和地表,具有保持生态稳定循环的功能,而且也是降水与蒸发等气象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城市环境水利工程主要就是利用水的以上用途,来达到改善城市景观以及调节气候的目的。
作为生命的源泉和经济的命脉,水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主要包括居民用水、农业灌溉以及工业生产等等。但是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紧缺的水资源,全社会开始呼吁节约用水。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对环境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所以把水在传统意义上的本能需求和经济利益转化成为环境效益的问题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其关系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水的城市环境效益包括景观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生活效益。其中景观效益包括水质保护、景观重造以及环境用水等;生态效益包括水生动植物的生活栖息以及生长繁殖等等;生活效益主要包括防灾防洪、娱乐等等。环境水利工程需要开发水的各种功能,并且和城市环境融合,发挥出水的环境效益。
二、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思路
在设计水利工程的思路前,需要提前对城市水资源进行多方面的勘察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视野,包括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视野、健全的水资源系统视野以及地域景观的视野等等。因此在以水利工程的安全可靠为前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水的自然优势,将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限度。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目的就是改善城市景观以及调节小气候,因此在设计水利工程时,需要遵循几点重要的思路:第一,以人为本。围绕着人的安全和需求为中心,“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核心思路,其不仅强调了工程中人的安全的重要性,而且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突出生态和自然。在尽量少的改动工程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将工程融合到周边环境中去,突出景观的自然和原生态;第三,重视人文特点。人文特点是一座城市的风貌,设计师在设计思路之前,需要了解城市的人文特点,在具有一定的体会和感受的基础上,将设计与城市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结合起来;第四,体现休闲娱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需要一个休闲娱乐的景观来放松心情,因此在设计城市水利工程时要考虑到景观的静谧和祥和的特点。
三、现有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举例
1.山西太原市汾河公园的二期工程
针对于一期工程的缺陷,二期工程新增湖区防渗、生态护岸和中隔墙等内容。考虑到汾河公园位于太原市中心,河道两岸均为城市发展的中心地带,在设计二期工程时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围绕“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功能·生态·品味”为主题,把促进“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融合为主要设计思路;其次,在湖上设立小岛,并且引水上岸,在生态中隔提和护岸;最后,为了体现休闲娱乐,二期工程将形成人性化和生态化、趣味性和知识性并称模式,使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2.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城水环境的整治工程
作为中国出名的旅游名县,阳朔吸引人们来旅游的原因主要是阳朔到桂林的漓江河段。阳朔县的水资源丰富,为了改善阳朔居民的生活环境和阳朔县的旅游环境,进行水治理的主要内容有:县城水体的设计规划、两岸河道的策划以及水景改造等等。此工程方案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为奠定了阳朔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
3.太原市森林公园人工湖工程
太原市森林公园是太原市唯一一所集合娱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园区建有超大人工湖,设有湖区防滲设施、引水渠及沉淀池设计以及湖边景点特色建筑等。在设计中,加入了古朴和自然的元素,在建筑和桥梁上体现出独特、和谐的风格。使得原始森林和人工湖相互融合,打造出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四、工程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而忽视安全和生态平衡等重要原则,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因此,在设计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时,需要考虑一下几点原则:
1.防洪及人身安全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大多数都是在天然河道的基础上建设,所以在设计方案时需要考虑河道的防洪安全。同时工程完工后会有大批游人进入,这时需要将人身安全考虑在内,在嬉水或划船的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保证景区的安全性。
2.合理使用水资源
蓄水是保障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景观维持稳定进行的重要手段,水体的消耗主要来自水面蒸发以及水体渗漏。在北方的干旱地区,由于水的蒸发量大,而降水量小,这时候设计方案不仅需要不断引用新的水源对景区补水,而且尽量减少水体的渗漏,以维持景观旅游的正常进行。
3.自然和人工景观相融合
设计要求在尽量不影响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创造人工景观。作为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主要内容,人工景观的建设应该根据天然景观的特点和分布,自然景观主要有湿地、林区以及河流走势和造型,工程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相融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思路。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全力发展,如何将以人为本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穿到工程的设计上去,是今后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伟,龚爱民;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J];河北水利;2005年09期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计;美学分析;批判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根据建筑理念、城市既有自然环境等知识,设计出相应的城市环境,为人们带来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从美学角度来讲,融合建筑理念、人文理念等内容的城市环境设计存在多种不同的美感。
一、城市环境设计
1.城市环境设计的概念
城市环境设计是指,基于照明、自然及人文景观等要素形成的一种利用包含建筑内部设计、建筑外部设计的整体化设计类型。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城市环境设计看成是这座城市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而对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而言,城市环境设计质量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当城市环境设计与人们的审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当人们在向他人介绍该城市时,更容易产生负面的评价1。
2.城市环境设计的特点
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设计主题地域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城市环境设计的主题选用是在尊重并融合当地地域性特征的基础上完成的。(2)设计理念完整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设计师在设计城市环境的过程中,是从整体角度入手,通过完整设计理念的应用,使得城市环境设计成果体现出良好的美观性、实用性特征。(3)设计形象时代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形象与当前所处时代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对于本土民众或外来参观者而言,城市环境设计的形象时代性特点使得其能够很快将该城市环境设计成品所处的时代识别出来。当时代特征发生变化时,城市环境设计的外在形象也需要进行变更调整2。(4)设计元素参与性特点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是基于设计要素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将设计元素向城市环境设计的参与,看成是城市本身价值体现的一种重要前提条件。当当地政府部门或公众产生更新城市形象价值的需求时,该目的可以通过调整其设计工作中设计参与设计要素的方式实现。
二、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族方面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民族美主要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产生的。以九朝古都洛阳为例,其城市环境设计中对白马寺、龙门石窟、牡丹园等景点的遗留和修缮,充分体现了城市环境设计的民族美。从美学角度来讲,城市环境设计的民族美具有唯一性特点。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居住体验。
2.人文景观方面
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人文景观美是通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合理融入产生的。以杭州为例,当提起这座城市,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并不当地的小吃,而是先想到西湖,随即联想起那个不断被提起的断桥边,持着一把伞立桥上等人的清秀许仙,和那个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善良温柔却被镇压在锁妖塔中五百年的白素贞。虽然这个故事是人为编造出的,但它的影响力已经不啻于真实事件。因此,杭州城市环境设计充分利用了这一要素,通过其向文化型旅游景点的打造设计,实现人文精神的合理传播3。
3.自然方面
从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整体情况而言,大部分城市在设计自身环境的过程中,都将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在这种原则中,设计师通过人工建筑或设施的合理布设,及对既有自然风光或景致的突出,使得自然之美得到了良好的发挥。这种城市环境设计方式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环境设计质量,还促进了人们对城市环境满意度的提升。
4.地域文化方面
从本质角度来讲,地域文化与城市特征密切相关。当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当提起这座城市时,人们会将这种地域文化与城市特征混为一谈。基于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设计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保留了这种地域文化。例如,上海的外滩特色使得其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4。
三、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批判
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美学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盲目模仿问题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城市环境设计工作的开展时间相对较晚。出于急于求成、高标准要求的目标,使得部分城市的设计工作盲目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城市环境设计,将不符合我国城市特色和实际设计需求的技术或外部要素应用在城市环境设计工作中。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城市环境设计与城市内涵的一致性水平,还对我国的古典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虽然古典美学的要求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当代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求,但其维持时间的长久性使其有必要应用并体现在城市环境设计工作中5。
2.审美价值缺失问题
审美价值是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成果质量的重要体现。而从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经验来看,审美价值缺失现象较为明显。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例,城市改造工程的进行使得大量文化古迹遭到毁灭性破坏。如南京的明孝陵,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使得这座埋葬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皇家陵墓黯然失色。这种不尊重城市既有设施或名胜古迹的环境设计方式,使得南京从此失去朱自清笔下的那种随处可寻秦淮艳迹、放眼可瞧王谢风流的文化风骨。
3.视觉艺术强化问题
城市环境设计被当地政府作为一种改善城市形象、吸引人气的重要方法。基于这种前提条件,在当地政府的保守性设计要求、设计师设计能力缺陷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当代部分城市环境设计存在较为严重的强化视觉艺术问题。这种过分这种先进设计工具,以为人们带来视觉冲击效果为原则的设计理念,使得城市环境设计成果与人们的实际审美需求之间形成较大偏差。
四、结论
从当前情况而言,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主要体现在自然、地域文化、人文景观以及民族等方面。美感的产生使得城市环境设计充分契合人们的宜居性需求和审美需求。除此之外,从美学角度来讲,我国部分城市环境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视觉艺术强化问题、盲目模仿等。我国城市环境设计质量的提升建立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
注释:
1.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
2.李东遥.当代中国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批判[J].艺术教育,2015(3):32-35.
3.陆津.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J].山海经,2015(14):103-104.
4.蒋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美学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环境设计与服装造型设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站在空间艺术的美学特征来看,环境设计和服装造型艺术都属于视觉艺术的学科,两者都是采用点、线、面、形、色、质等不同的设计元素的变化、组合与穿插,最终形成了优美的艺术形象。服装造型艺术相对于环境艺术而言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瞬间性和流动性,环境艺术倾向于静止化和恒久性。但是从两者的先天属性来看,不论是环境艺术还是服装造型艺术都是最终为人类服务的,穿在人身上的服装以及人运动所存在的空间相结合,相互依托,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因此,环境艺术和服装造型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大量的服装造型设计的表现元素。
二、环境设计中的服装造型设计因素
(一)丰富的视觉
服装本身作为人的一种外在的包装,十分注重服装的点缀作用,如在硬朗的风衣外套上加上具有纵横线条变化的纽扣等等,这样使整件衣服看上去就有随意动态的韵律美,更加富有生机。在环境设计艺术中,融入了服装造型设计的元素,尤其是在环境设计艺术的构成手法中。在环境设计中也是如此,在中规中矩的方形建筑设计中加上弧形或者圆柱形的窗户作点缀,不仅丰富了构成元素,更丰富了空间的形象,现在不少的建筑中选择多种不规则图形的组合而成,不少星级酒店将建筑设计成L型或者S型等,甚至采用的是多种图形的不规则组合,这样看似不协调的环境设计实质在视觉上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它摆脱了过去设计的刻板,避免了单一的造型设计,使环境更具生机与活力。
(二)活跃的色彩
在西方的教堂人完成婚礼的新郎新娘,为了表现婚礼的庄严与隆重,婚礼服的颜色总以白色主要色调,有雪白、象牙白、奶白等等;儿童天生对于颜色比较感兴趣,儿童服装造型设计在在色彩的搭配上多选用鲜艳亮丽的颜色……环境设计也融入了服装艺术设计的元素,根据空间为人类服务的作用来进行色彩的选用与搭配,如西方教堂也多以白色为主,在教堂四周选用了亮片、彩条作为装饰,淋漓尽致表现出了教堂的神圣任务和婚礼的圣洁。同样,对于公园的设计上,在色彩的搭配上充分表现公园作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性质,色彩主要以生态绿色为主,在大片的绿色中加入红色或者黄色作为点缀,色彩运用十分活跃;再如现代儿童医院的环境设计,也采用了儿童服装的特点,墙壁的色彩丰富且鲜艳……这些环境设计都充分地体现了服装造型设计中的色彩搭配元素。
(三)动态的空间
人们在进行服装设计是要遵循时间原则、地点原则和场合原则,这三种原则被称之为TPO原则,TPO原则决定了服装设计的内涵与原则,体现了服装造型设计的意义。因此,服装造型设计不能一成不变,任何时间和地点的变化都会改变服装设计的意义,如果在地铁站前出现一位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那就会贻笑大方了。同样,环境艺术设计也不能一成不变,也要依据上述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如果在圣诞前来临前,将环境设计为嫦娥奔月,那么便是环境设计案例中的笑话了。环境设计要根据时间的需要、地点的需要和场合的需要进行构思和设计。现在不少的休闲场所在环境空间设计上非常独特,不仅在色彩上采用的是咖啡颜色表现浓厚香醇的特点,在地点设计上往往采用多层次的设计,使顾客不在一个平面上,桌位起伏不定,给顾客带来一种神秘感和新鲜感。
三、服装艺术设计因素对环境设计的作用
环境设计在空间设计、构成设计和色彩设计上都融入了服装造型艺术的表现元素,服装造型艺术表现元素对于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环境设计运用于服务人类的实际生活中之后,与服装造型艺术一起搭配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年轻的护士身穿白色的套装与医院通透的环境设计更加体现出医院病房的窗明几净;色彩鲜明且款式简单的运动服饰与色调明快光线充足的健身房搭配更加的凸显了健身房的生机与活力;黑色西装与浅灰色的粗线条的办公室设计相搭配形成了严肃快节奏高效率的办公环境……因此,服装造型艺术对于环境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当环境艺术与服装相结合之后,更加能彰显环境设计的功能性与目的性。无论是环境设计还是服装设计都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它们都是人性化的设计,环境为服装设计奠定广阔的背景,因此环境设计中必须考虑服装造型设计的元素,结合服装设计中的色彩、空间构成及视觉组合等等,坚持时间、地点和场合的原则,考虑环境的设计功能定位,根据上述因素进行设计与创造,最终环境设计的成果与服装造型相互依托、相互映衬,构建完整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
四、结语
关键词:新型装饰材料 环境设计 应用
任何环境空间的设计到最终装饰都与装饰材料有着密切联系,即便面积再小的环境空间,也要使用装饰材料[1]。不同装饰材料材质、特性、用途均不同,环境设计过程中装饰材料的选择就成为了重点问题。传统装饰材料有着单一属性和用途,包括木料、金属、涂料、玻璃等等,而新型装饰材料研发生产之后被广发应用于环境设计中,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1、新型装饰材料的特点
新型装饰材料被研发和设计之后,广泛生产推广于市场之中,集绿色、装饰、节能、防火、保温、环保、防水等多种特性为一体,能够配合国内、外多种结构使用,包括框架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异形柱结构等等。新型装饰材料适用范围包括吊顶、门窗、五金、墙面、地面、胶粘、油漆、水电等等[2]。简单举例说明:(1)新型橱柜门材料。包括钛晶板等都是近年来新出的新型装饰材料,其具有较强的防潮疏水功能 ,清洁方便,湿毛巾轻微擦拭就可光洁如新,水珠如流动状在表面滚动,带走灰尘及脏污,同类型材料具有防尘、防油、抗黏等特点。(2)液体壁纸。适用于墙体装饰的新型材料,也属于水性涂料中的一种,其具有超强的抗污性能,另外使用之后有防潮、抗菌、防虫、使用年限长、不易老化、防开裂等特点,与传统壁纸相比耐用性更强。(3)新型陶瓷:适用于地面装饰,可将压力转变为电能,是极具代表性的功能性陶瓷;透明陶瓷:由氧化镁、钙等结构而成,机械强度及硬度良好,还具有透光性。
2、新型装饰材料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在环境设计中结合新技术,应用新材料,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因此,新型装饰材料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应用于环境设计中能够提高环境设计效果和质量,在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的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往新型装饰材料还未广泛应用时,环境设计大量使用各种污染性装饰材料,虽然经过长时间的通风或处理能够减少有害物质,使人们正常居住,但这些有害物质都被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并没有办法处理分解,日渐累积,人类生存环境及空气质量受到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加强新型材料的应用,是绿色环保建设的主要方式,优化环境装饰效果的同时,实现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3]。
3、新型装饰材料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3.1高科技化的用
随着新型装饰材料的广泛应用,为满足各领域的应用需求,其生产技术及设备方面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因此当前新型装饰材料的供应量已经能够满足国家建设的要求。新型装饰材料大都结合了多种高科技技术,每一种材料的诞生都是无数专业研究人士耗费无数心血设计制造而成。例如室外环境设计应用的高密度聚乙烯植草路面砖,结合了高集成技术,应用于室外,既美观又环保[4]。还有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麻墙纸、生物乳胶漆等等,不仅有高科技技术,还有生物技术、有机技术等等。因此,环境设计过程中,为体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精神,结合新型装饰材料的科技特性,将其应用于适合的结构上,使传统装饰技术有全新的转变,以高技术含量和高实用价值推广于市场中,获取更多人的青睐,如此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新型装饰材料发展和革新。
3.2环保节能化的应用
基于全球生态保护理念以及减少资源浪费理念下,面对中国保护环境、进行绿色建设的时代背景,环境设计中应用新型装饰材料是时代所趋。国家已经将我国建筑装饰材料行业列入环保节能重点项目改造计划范围之一,新型材料的环保、绿色、无污染性能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在环境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的选取新型环保装饰材料,选用节能性能好的材料,节约使用成本,实现资源节约效益,为环保事业做贡献。举例来说,室内外环境设计中可应用木丝水泥板,该材料不像市场上泛滥的人工合成的木质材料地板,其中含有大量黏合剂,装饰之后会随温度升高散发大量的有毒物质(甲醛、苯)。木丝水泥板无毒、不含甲醛苯等有害物质、防火性能强、降噪性能高、防水防潮、防腐蚀、简洁美观、安装简易方便,即能代替石材又能代替木材,多重功效,切实提升了物室内、外环境质量。因此,环境设计中新型装饰材料环保节能化的应用,使建筑装饰业向着保护环境的方向更进一步。
3.3室内外环境设计综合性应用
环境设计不仅是室内,还包括室外。提高新型装饰材料的应用宣传力度,是淘汰落后装饰材料,促进环境设计的最重要途径。在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建筑位置,实际特性以及建筑用途综合性应用各类新型装饰材料。举例来说:建筑外墙装饰根据建筑用途和特性选择环保涂料、木丝水泥板等材料;内墙装饰则选择液体壁纸、环保漆、纳米涂料、麻墙纸等材料;地板装饰则选择天然木地板、环氧自流地坪等材料;室内吊顶装饰则选用纤维水泥板等材料。综合应用各种新型材料,将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一个小型无污染空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恶劣趋势,国家提倡导环保建设。各行各业积极改善,响应政府和国家的号召,进行节能减排,建筑及装饰行业也随着环保的大潮流趋势做出贡献。希望环境设计者能够广泛认知各种新型装饰材料的特性及优势,在设计中合理选择,科学应用,打造无污染装饰,设计环保环境,实现建筑环境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梦菲,罗德泉. 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探析――以环境设计专业“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例[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05):98-100.
[2]瞿燕花. 室内环境设计中如何应用软装饰包装材料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22):184.
[3]刘娜. 装饰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江西建材,2015,(10):43+48.
[4]朱晓光. 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 大众文艺(理论),2009,(15):87-88.
关键词:校园环境设计;空间环境;教育功能;文化
学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不能塑造学校良好的形象环境,促进学校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达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因此,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校校园环境景观加以规划和设计,也就成为校园建设的重点。
一、校园环境设计的意义
(一)有利于塑造学校形象
良好的校园环境设计会对校园形象的塑造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且有利于学校形象的彰显。例如,北京大学充满历史韵味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不仅使其成为判断学校品质和历史文化的最直观的途径,还使其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成千上万的旅客在校园漫步参观的同时,也在无形为校园形象做了最生动的宣传。
(二)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
学校生活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一味地追求教育目标,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新时代的校园环境设计不仅要能给学生带去轻松愉悦的舒适感,还要能体现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播知识、培养技能、促进学习交流等方面,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制定未来职业规划,使其能在人才竞争中抢的先机,帮助其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实现心理教育健康的正常发展。
(四)为学生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
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成功的校园设计不仅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还应该为师生塑造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休闲娱乐场所,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和交流。
二、影响校园环境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因素
成功的学校校园环境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师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还应切合实际、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首先,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包括学校校园所处的地理区域与地理环境,如地势、植被、湖泊、气候等,这些都是设计者在对学校校园进行环境设计时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只有结合学校校园所处区域的自然特点,才能设计出符合地理特点的环境设计。其次,还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城市空间。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因所处区域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特点,同时又因不同的经济、人文等因素形成不同的级别划分。设计者在对学校校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只有充分考虑到校园所处地区的城市空间构成、地理特征、交通环境等因素,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实际建设要求的环境设计。
(二)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学校校园文化和城市地域文化。前者是学校校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校规校纪校训,出现的杰出人才,以及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等;后者是指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其中包括城市建筑、园林遗址等。人文因素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精神的反映,它们都可以作为保留和开发的元素,最大化地应用到校园环境设计过程中。
(三)可持续发展因素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学校校园建设也提出了科学健康合理发展的要求。作为展示先进文化知识的前沿阵地,学校校园环境设计必须积极响应国家以及当地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要求,维护好生态平衡的同时,也促进高校的长久发展。
三、校园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绿色生态性校园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传播和展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学校校园必然会反映到这一趋势,因此建设绿色、环保、生态的校园也就成为许多学校校园环境设计的主题。从绿化资源的应用方式区别,绿色生态校园一般可分为:原生态性校园和景观化校园两种。原生态性校园,是指校园原环境的绿化面积较为广阔,天然植物较多,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应根据其原来的地理地貌特点进行规划和设计,尽量减少人为设计对原有生态系统和地理区域的破坏。这样的环境设计因校园天然生物保存比较完整,有氧性高。景观化校园,是指校园原环境缺乏绿化资源或者基本没有绿化,为了适应时代和校园建设的发展需要,只能引进绿化资源进行种植,这样的校园环境设计可保留的原环境因素较少,人工设计手法较多,设计风格和植物配置更加美观合理,整体设计效果工整,审美性较高。原生态性和景观化校园虽然绿化资源的应用方式不同,但二者都是在利用原校园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依据园林美学、环境学、植物学、规划学等知识,使学校校园的生态环境和师生的教学活动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进而保障了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地域人文性校园
地域人文性校园是指设计者在对校园环境设计时,侧重发掘校园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人文地理,并将应用到设计过程。影响校园环境设计的地域文化性因素包括校园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气候,以及园林建筑等。人文景观既是进行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学校校园开展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建设人文性校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校园建筑的设计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扩展,为了能适应校园建设的发展速度,不少新兴科技也被引用到校园建筑设计之中,一方面,新科技大大缩短了校园建设的工期,另一方面模式单一的形式也造成了校园建筑人文精神的缺失。校园建筑不仅是学校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反映。因此,在校园建筑建造时注入人文精神也就成为校园环境设计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增强校园建筑的审美品位。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校园建筑可以用来识别和注释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美好的校园建筑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的审美品位和思维方式。例如,厦门学校的校园建筑,秉承了传统闽南宗祠的建筑风格,向上翘起的屋脊和檐口与校园所处的山海环境相得益彰,既体现了独特的校园建筑文化,又对“百年树人、代代相传、兴家报国”的闽南儒家文化进了良好的传承发扬,可谓是校园建筑的典型成功之作。其次,能够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节奏。学校校园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展示先进社会理念和学习交流的场所。设计师在对校园景观规划时,既需要紧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还需要紧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抛弃一些已经不适合时代节奏的风俗和规矩。例如,湖南学校校园的无院墙设计,在不破坏学校校园本身良好的绿化状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校园所处地理区域以及周边环境的特点,合理地进行区域空间的开放,使在校学生既能更多地了解社会现象、体验社会生活氛围,又能增加积极的思想政治氛围的辐射面,促进了师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学习,体现了新时期校园建设的创新思想和交流学习的愿望。2.校园雕塑的设计校园雕塑是校园人文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设计既要服从校园环境人文设计的整体性,又要与校园贴合校园原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理念,体现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成功的校园雕塑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学校校园的文化品位、审美趣味,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在院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例如,厦门大学的《跨世纪的嘱托———陈嘉庚与学生》群雕设计。设计者利用厦门学校校园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学校校园周围的自然植被作为雕塑作品的背景,雕塑与环境相互呼应、融合;而开放式的空间形式,则使观众可以直接接触作品、产生互动,进而营造出亲和、宁静的氛围。这一雕塑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让学生通过雕塑作品与校园文化产生了互动,发生了情感共鸣,体现了时代精神。3.知识研究性校园学校作为传播知识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教育,因此校园的景观设计除要满足绿色、生态、环保等必要因素外,其自身的知识研究性也是不能忽视的。由于目前我国国内的大多数校园还为综合类学校,因此对知识研究性校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但这并不影响知识性校园的建设,由于此类校园都是在地域性和人文性校园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并且学校教育本身侧重传播知识的特点,使其能与前两类校园彼此融合、共同促进,并随着社会和学校校园环境设计的不断发展,尽可能体现出知识研究特点。
四、结语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学校校园的环境设计不仅要为师生交流学习的创造一个和谐的园林环境,还要促进学校教育观念和人文历史的传播和发展,这就使校园的环境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环境设计。成功的校园环境建设,既是一所学校得以科学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校园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得以沉淀、延续和传承的基础。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知识的更新换代,以及设计理念的不断变化,都将导致未来的学校校园环境设计将不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融合更多新时代的元素和创新精神,有关学校校园的环境设计的研究和探讨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38-39.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徐勇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2.
[4]范利飞.学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80-9382.
[5]薛岚,郝东升.学校校园文化景观的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6):58-59.
[6]张凯莉,周曦.学校校园环境设计问题的探讨[J].风景园林,2006(3):80-83.
【关键词】环境设计;多元性;开放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12-02
环境设计专业属于2012年新增艺术学科中设计学下的一个学科,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设计的专业,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属于一门交叉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在于传授公共和私人空间的设计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是如何使室内外空间所共同组成的人居环境具有科学性、宜居性、艺术性等特征。目前,因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飞速扩充,环境设计专业已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生源最多的专业之一。如何跟进人类对生存空间环境的发展需求,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开创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环境设计教育新局面的时代需要,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人居空间文化的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深化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预期目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呈现问题的思考,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着手,分析和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性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角度提出了“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急剧上涨但其就业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现象;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人数虽然很多但是优秀的设计人才却难觅踪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则与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教学上侧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是分不开的。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脱离实践,在专业方案设计上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表现,而非着眼于功能上的艺术性考虑。此外,它也从侧面反映了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教育上存在教学认识的片面性,致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专业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形式性、固定模式性,注重理论知识的空泛讲授而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使专业实践课程流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形成惯性思维,无法按专业培养目标的预期设定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科学认识与发展观出发,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而言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其实践教学中更为凸显。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它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觉创新意识和自主实践能力,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则是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专业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
(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宽泛性、立体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宽泛性、立体性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整个教学计划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整个教学计划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设定为必修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性的自主实地调查使学生同时获得感性和理性的专业知识积累,并呈现出“四性”特点:学科的交叉性、现实的针对性、考察的目的性和研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设计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挖掘……这些丰富而多元的设计素材及设计内容融入其中,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观察、测量、绘制……加深对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极大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决定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集物质与经济高度发展于一体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多元化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仅要从本专业获取信息,更要从其他各门类、各行业的艺术中广泛汲取丰富营养。因此,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赋予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求。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可以促进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重视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接轨,以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开放全局的的视野积极与社会各界相互交流、相互推进,其目的是汇聚合力,协同育人。此举不仅符合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亦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期望,在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下共同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已学理论与现实进行相关联,在调查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理论分析现实的洞察能力,培养摸索与探讨改造现实环境不足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其获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则将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拥有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课堂转向实践,领略知识的延伸性和实践的功能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三、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多元性”与“开放性”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将有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元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切实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应用动手能力,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粤闽.艺术设计专业采风与考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容华明.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大家,2012(12).
[3]陈静敏.环艺专业艺术考察教学[J].文艺争鸣,2010(8).
[4]许丽.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7(5).
[5]曹国章.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百家,2007(5).
1.1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
环境设计往往根据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来进行,现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关注环境的设计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人本理念。由于建筑形式的局限性或地域划分的局限性,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设计迫于客观条件,很难真正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在环境的设计上以满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为基础,忽视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小区的规划设计十分单一,在环境的规划上过分地追求形式感,即与建筑物的外观样式,颜色相符合,与地块划分相吻合,却缺少本质上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某些小区由于赶工期,对于建筑周围的规划设计也草草了事,并没有从居民的长期居住出发。就设计师本身来说也缺乏合理化的创新性思维,缺少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背景来进行环境的规划设计。
1.2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独特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开发商不仅要关注地域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楼盘建成后,相应的环境规划以及怎样与相关配套设施相结合,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的精品居住区。现在小区设计的多样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伴随着新兴楼盘的拔地而起,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也为人们所关注,这就要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生活,必须具备新的适应性和独特性,为居住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1.3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环保理念
在大多数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中,环保这一理念虽被人所熟知,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高档的居住区在处理垃圾回收这一问题上,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数的居住区在环境设计的初期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凭借垃圾箱不能够真正实现垃圾的合理回收。因此,在整个居住区中设计出具有环保特色的景观,提供给人们环保信号,在享受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惬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2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改善方法
2.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2.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2.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2.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2]。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2.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2.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最大化。
3结语
(1)居住区环境设计整体性。
单就居住区环境设计行为特征而言,居住区环境设计偏重于与居住区环境整体效果营造与设计,艺术感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环境整体效果设计方案中,居住区室外建筑构件要素创造和居住区景观小品实体要素创造等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上述两种因素并不是最终为重要的,此时最为重要的操作程序即为居住区室外环境创造。应该了解到,居住区环境是由室外建筑构件绿化、室外建筑材料绿化、室外建筑色彩绿化和相应居住区景观小品要素共同组合构成。优良居住区环境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居住区环境物质具体性质,之后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优良居住区环境设计整体效果。假设此时并未对居住区环境进行整体效果控制与整体效果把握,即使居住区环境形态和居住区环境形式已达到预期标准,但却会带来一定矛盾感与违和感等。
(2)居住区环境设计多元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多元性主要是指环境设计人文因素、环境设计历史因素、环境设计地域因素、环境设计技术因素等于对应景观环境有机融合的一种表象特征。城市住宅群体环境中,既有风俗式建筑景观设计和异域风格式建筑景观设计,也有古典风格建筑景观设计和田园风格建筑景观设计。上述多元形态具有一定丰富性,内涵多样性和神韵多样性等显而易见,典雅风、简约风和狂欢风等也需被彰显。综上所述,多样性城市居住区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当在进行住宅选择时也可多样选择,以至有效达到预期居住目标。
(3)居住区环境设计艺术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艺术性是整体环境设计中的核心表现特征之一,环境设计内容均需满足环境设计原则和环境设计基本要求,以满足功能为主。此处所提及的功能主要包括居住区环境设计使用功能和居住区环境设计观赏功能等,上述两种居住区使用功能均不能被抛除。居住区室外空间则主要包括居住区环境有形空间内容和居住区环境无形内容等,应该了解到,有形空间主要包含形态内容、材质内容、色彩内容和景观内容等,有形空间艺术特征通常情况下表现为建筑环境对称与均衡、建筑环境对比与统一、建筑环境比例与尺度、建筑环境节奏与韵律等、但五星空间艺术特征则与其不同,其主要是指室外空间所给人们带来流畅感受、自然感受、协调感受以及相应舒适精神需求等。室外有形空间和室外无形空间的全面体现即为总体环境设计过程中最终表现形式。
2居住区环境设计基本原则要素分析
(1)建筑为主体原则。
居住区住宅区环境设计中,住宅区环境设计环节尤为重要,整体室外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建筑主体因素,之后在此基础上围绕建筑主体因素进行后续相关建筑设计操作。室外建筑设计尺度、室外建筑设计比例、室外建筑设计色彩、室外建筑设计质感和室外建筑设计形体以及室外建筑设计风格等都应与主体建筑之间形成较为协调的关系。物质构成与精神构成有机统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住宅室外环境设计,然后达到环境设计整体目标和环境设计谐美目标等。
(2)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原则。
广义而言,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从实际角度而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所以我们应优先考虑物质层面使用要求和物质才能免舒适度要求,建筑设施齐全和完备设计技术缺一不可,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室居住区环境设计原则中最为重要一点,具体环境满足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方便因素和人的安全因素等,通过此种原则方赋予居住区环境设计工作的价值性和实际意义性。
(3)艺术设计原则。
营造舒适居住环境和建立方面居住环境是当前住宅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要求在环境设计中充分体现出美的规律和相应丰富文化内涵等。景观设计实际上即为一种艺术,景观设计是一门把握意境创造的艺术,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也在逐渐增多,环境审美需求迫切性和环境审美要求多样性等得到高度重视。
(4)绿化为辅原则。
住宅环境绿化概念比较容易理解,是指在居住区用地上进行树木栽植和花草栽植,通过栽植形成居住区绿地。绿地功能主要包括构件户外生活空间和创造自然环境等,前者存在是为满足各种休闲环境需要,游戏和锻炼以及散步等均可;后者则利用环境设施,运用树木栽植手段和草地布置手段以及景观小品设计手段等进行优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此处需要提到一点的是,植物色彩和植物造型具有一定多样性,其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类型和形象及特点等。可对植物原有自然造型进行人工改善,之后在此前提下设计出植物图案,乔木、灌木、花卉、草坪,这些植物可以单独布置与设计,也可将这些植物结合在一起,周围环境设计中具有一定灵活性,只有灵活设计才能创造出恬静视觉氛围和优雅视觉氛围。
(5)景观小品点缀原则。
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过程中要进行景观小品设施布置,最为常见的即为雕塑布置、水景布置、灯具布置、桌椅布置、凳布置、阶梯扶手布置和花架布置等,上述居住区景观小品色彩丰富且具备多种形态,景观小品布置可以给人们居住生活带来一定便利,同时也会给室外空间增添丰富意境和情趣等。居住区景观小品设计的主要目的即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居民审美需求,使用性和观赏性共存的下品设施,小品设施尺度和下品设施比例等均要满足具体人体功能要求等,同时也要满足环境协调原则,将色彩与质感等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互对应,其布置的位置除符合使用的要求外,还应遵循构图的美学法则。
3结束语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环境设计;应用
环境设计专业的开展,需要学生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和环境的创作。在培养这种高端优秀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先进的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出学生的科技感、时代感价值。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的课程学习中,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效果突出。
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新地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涵盖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一)课程之前
在课前阶段,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在学校的教学平台上,使用微信群或者直播群,对课程中的教学视频、教学任务、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资源信息进行上传,并根据课程不同阶段的要求,提供从简单到复杂的电子资料压缩包。比如,在课程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针对教材中的制图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成不同的模块,然后为每个模块的学习设置不同的时长和积分,让学生进行累计学习。随着课程的开展,教师再根据课程中的实践内容进行线上模拟学习,并将模拟的内容也分为不同的版块,有室内制图版块和室外制图版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进行实践。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学习时长+学习积分”的方式,进行课前学习模式的运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利用线上的学习模式,开展调查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1]
(二)课程之中
在课堂上,教师不需要再长篇大论地进行教学,只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比如,在学习环境设计透视的主要特点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在课前对透视的特点进行了学习,但是对透视特点与制图设计的联系运用并不熟练,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实践运用分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这一个学习难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形成探讨式的教学环境。又如,在制图设计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很难,不想学。这时,教师要缓解学生的这种情绪。利用课堂开始之前的5 分钟时间,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一节课只讲一个概念,累计之后,完成对全部数学设计概念的讲解。然后,教师要注意及时开展复习,利用数学中的艺术性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将数学艺术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课程之后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还要在课堂结束之后发挥作用。比如,在课程《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的课后时间中,教师要注意在学习平台上布置作业,利用平台的开放性进行个性化作业的定制设计,根据学生在环境设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制图问题、透视理解问题进行不同的题目考察,并及时推送相关资料,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最先进的学科知识。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家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制图的标准、规定、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等专业知识,并结合教学实践,让学生时刻掌握发展动向,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细分专业的选择。喜欢室内的学生可以专攻室内环境设计,喜欢室外的学生可以进行室外环境设计。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2]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反思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
但是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中进行反思与改善,以促使其更好地应用。
(一)加强线上监督
首先,对于教师制作的视频学习包,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只能一次性完成一个时长的内容,中途不能回放,不能快进。教师要以这样的技术约束,来要求学生进行足额时长的线上学习。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平台,将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线上公示、排名,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发挥监督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将每个学生的线上学习课时时长计入到学期考评中,体现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时间,来约束学生进行学习。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丰富教学过程,穿插故事、音乐等形式,更好地展开互动,将学生吸引在课堂上。比如,在进行透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著名的环境设计作品进行引入式教学,让学生分析在一幅优秀的设计作品中是如何体现渗透运用的,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
(三)提升教师水平
教师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占据着引导位置。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够将有效的资源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中,并不断研究学生对新事物的喜好,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线上互动,从而不断丰富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人文学习。这样,教师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延伸了学生环境设计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智慧课堂的生动开展。[3]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课程《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对课程开展的课前、课间、课后等三个阶段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提出了应用的反思意见,以促使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提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时要不断进行实践研究,以更好地形成体系发展,促进其更广泛地使用。
参考文献
[1]卢秋锦.基于大数据环境的智慧课堂模式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0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