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技术规范范文

通信技术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技术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信技术规范

第1篇:通信技术规范范文

为推进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工作的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于2014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技术规范研讨会。来自部分省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信息中心、医院和企业的专家,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有关处室人员共计20余人参会。会议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主持。

会上,胡建平介绍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工作的背景、原则、对象、内容、方法和流程等,提出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的基本框架。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建设成果显著,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卫生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系统建设的连续性和协调性较差,系统业务流程不统一、不规范,各厂商卫生信息系统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各系统互通能力及对卫生信息标准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也较为突出,难以适应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求建立行业软件评价和准入机制,各地有关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有关医院亟需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客观评价作为参考依据,卫生信息系统厂商也亟需科学的市场产品需求和目录体系作为研发导向,为此开展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分级测评工作十分重要、迫切,对于促进卫生行业信息化有序发展、保护卫生信息产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卫生信息标准的应用和落地、减少重复建设节约资金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代表表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分级测评工作是深化医改的要求,也是满足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导依据。我国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经验,国家出台了较为完善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技术规范和信息标准,为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卫生信息系统产品测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与会专家就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分类体系、测评方案、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研讨。

第2篇:通信技术规范范文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确保电力发展满足社会的正常需求,并适应我国能源分布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电力事业得到平衡、稳步发展。加强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探索电力发展新途径,将更多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电网建中去,不断研究创新,使其适应当前电网运行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2)开创电网发展新局面

将电网建设的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不断改革完善安全工作体系,致力于解决电网安全问题。在加速电网建设的同时,加强创新安全管理理念,不断规范管理制度,严格监督管理,推进应急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安全供电。在一些事故频发区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保持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确保电网安全稳定。

(3)创新管理技术

遵循电网运行的一般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发展为主线,全面提高整体调度能力,完善管理,从而使电网建设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此外,还要加强核心调度能力,保持技术规范与技术支持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电网建设的一体化。

(4)积极推进技术的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开发安全可靠的电力无线通信网络。全景分布式的一体化调度支持系统是未来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采用多防线、多层次的安全防御系统,实现电网的最优化,全面促进我国电力通信事业的发展。

(5)积极推进调度建设

首先,准确把握调度中心功能定位,正确认识国家电力通信事业,加强部署,统一决策,全面提高思想认识。第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将国家电网安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改善服务质量,结合实际调度情况,加强整顿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模范作用。

(6)结束语

第3篇:通信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T新能源;并网;通信综合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5-0075-03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长期占全球能源消费统治地位,在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中始终保持在80%左右。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频频发生。同时,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如何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为应对经济发展与化石能源消费矛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

因此,分布式能源、新能源等项目在近几年得以迅猛建设并接入电网运行。但是,由于分布式新能源如风力发电的反调峰特性、光伏发电在城市气象突然变化时带来的负荷大幅波动等特性,目前新能源并网工程设计中对电网二次尤其是通信专业设计并没有成熟方案,研究新能源并网对智能中低压配电网一二次影响,电网通信如何应对新能源、智能电网建设、配电自动化等通信需求已相当紧迫。

1 新能源及分布式项目定义

①新能源项目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项目。

②分布式项目即利用以上新能源发电,位于用户所在地附近,所生产的电能主要以用户自用和就地利用为主,多余电力送入当地中低压电网的项目。

2 新能源并网运行特性分析

新能源并网运行特性:

①风能发电出力的时空特性、调峰特性、风速风频特性。

②光伏发电的正调峰特性,光伏发电在电源中比例不断增大时,城市气象突然变化时带来的负荷大幅波动。

③生物质发电容量越大、效率越高特性。

④大量风电接入改变了电网原有的潮流分布、线路传输功率及整个系统的惯量。

⑤分布式能源接入将增加传统树状放射形配电网故障点的短路电流,将可能导致配电网继电保护通信通道向网络通信发展。

⑥分布式能源具有安装灵活、发展迅速、容量小、数量多、分散布局的特点。

⑦分布式能源可按容量大小灵活接入220(380) V低压配电网、10(20、35、110) kV中压配电网。

3 新能源项目并网管理

按照《南方电网公司关于进一步支持光伏等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35 kV及以上电压等级新能源项目和10(20) kV及以下非分布式新能源项目由电网企业对应公司相关管理规定提供并网服务(类似常规电源),10(20) kV及以下分布式新能源项目由各营业窗口统一受理并网申请,居民投资的分布式项目如220(380) V由电网企业免费提供系统接入方案。

4 新能源并网通信方案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GB 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T 19963-2011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令第30号令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DL/T 5344-2006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DL/T 5391-2007电力系统通信设计技术规定、DL/T 548-2012电力系统通信站过电压防护规程、南方电监市场[2012]10号南方区域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稿)、南方电监市场[2012]146号南方区域风电场参加辅助服务及并网运行管理补充规定(试行)、Q/CSG 110005-2011南方电网应用公网通信技术规范、Q/CSG 110008-2011南方电网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范、广东电网公司通信管理办法。

5 新能源并网通信业务需求分析

新能源并网通信业务需求分析见表1。

根据新能源并网生产业务特性的不同,其对通信通道的带宽、时延、误码等性能要求也不同,见表2。

6 新能源并网通信综合解决方案

新能源主要接入智能电网中低压配电网,但配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直接面向客户需求的环节,需要实时监控客户用电情况,动态转移负荷,提高电网供电效率。由于配电网具有结构复杂、配电设备数量庞大、分布广等特点,由此决定了新能源接入中低压智能配电网的自动化、计量等二次系统业务具有终端站点数量多、工作环境恶劣、单点信息量少但数据库信息量非常庞大的特征。

通过对智能配电通信网现状和智能配电网自动化、计量业务需求进行综合分析,采用EPON和工业以太网交换机设备的光纤通信技术、中压载波技术和采用TD-LTE的4G无线通信技术混合组网的方式,可以灵活快速提供多种接口的通信通道,同时满足配网供电质量监测、线损分析、负荷控制及转移、配变监测、用电营销等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新能源并网通信综合解决方案按电压等级可分为以下几种。

6.1 35 kV及以上电压等级新能源项目和10(20) kV及以

下非分布式新能源项目

6.1.1 通信方式

按电厂等常规电源通信方案,要求采用与电网技术体制统一的SDH光传输设备和数据网设备的光纤通信方式。

6.1.2 设备配置

①建议随线路敷设两条不同路由光缆,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架空线路应采用OPGW光缆;11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架空线路视线路情况优先考虑采用OPGW,也可采用ADSS光缆。电厂采用电缆出线时,应随电力管道敷设全非金属型结构的管道光缆,11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系统电厂每条光缆的光纤数量宜采用12~24芯。

②为保证继电保护、自动化等生产实时控制业务运行,要求配置光传输设备、接入设备、调度数据网设备、通信直流电源设备,要求各设备关键板卡及部件必须具备1?X1或1?XN冗余保护。

6.2 10(20) kV及以下分布式新能源项目

6.2.1 通信方式

按10 kV开关站等智能配电网通信方案,依托电网主干光纤通信网,采用EPON和工业以太网交换机设备的光纤通信技术、中压载波技术和采用TD-LTE的4G等无线通信技术混合组网的通信方式。

6.2.2 设备配置

根据新能源项目建设地点周围环境、中低压一次线路条件,如采用光纤通信方式,要求随线路敷设12~24芯ADSS、OPLC、全非金属型结构的管道光缆,配置EPON和工业以太网交换机设备,如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要求配置GPRS或TD-LTE等无线通信终端设备,如市区光缆敷设困难或无线环境恶劣,可采用中压载波设备提供通信通道。

6.3 居民投资的分布式项目如220(380) V新能源项目

6.3.1 通信方式

考虑项目点多面广,单点通信数据量少等特点,建议采用GPRS、TD-LTE等无线通信技术。

6.3.2 设备配置

采用GPRS、TD-LTE等无线通信终端设备。

6.4 新能源接入中低压配电通信网综合解决方案

新能源接入中低压配电通信网总体拓扑图如图1所示。

①自动化业务通信通道。自动化业务通道可采用专线通道(4WE/M模拟通道或64 K数据通道)和网络通道(调度数据网通道)接入。

②计量自动化业务通信通道。计量自动化业务通道可采用专线通道(4线E/M模拟通道)和网络通道(调度数据网通道)接入。

③风功率预测、PMU等生产业务网络通信通道。风电场风功率预测系统经二次安全防护系统与调度数据网接入交换机连接,接入交换机采用光缆与接入路由器连接,通过调度数据网形成风电场风功率预测系统工作站至中调主站系统的网络通道。

当主控室与通信机房距离较近时,可省略接入交换机,风功率预测系统经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后直接与接入路由器连接。

④继电保护、安稳业务通信通道。建议采用与电网主网相同通信方案,即采用专用光纤通道和复用光通信(2 M)通道接入方式。

⑤调度电话通信通道。建议采用与电网主网相同通信方案,即采用传输接入设备提供通信通道。

⑥光纤通信网承载的智能配电网自动化终端DTU通过FE接口与工业以太网交换机、ONU互联,配网自动化主站与终端DTU采用104规约;

⑦电力无线宽带专网承载的配网自动化终端DTU分两种模式。

其一,采用RS232串口模式接入安全网关(232转FE),安全网关采用FE接口与宽带无线终端CPE互联,配网自动化主站与终端DTU采用101规约。

其二,采用DTU终端的FE接口接入安全网关(两端均为FE接口),安全网关采用FE接口与宽带无线终端CPE互联,配网自动化主站与终端DTU采用104规约。

⑧中压载波承载的配网自动化终端DTU通过RS232接口与从载波互联,配网自动化主站与终端DTU采用101规约。

⑨10 kV开关站计量自动化集中器,通过FE接口与无线宽带终端CPE互联,计量自动化主站与集中器采用104规约,接入网方式与配电自动化FE接口互联模式相同。

参考文献:

[1] 陈堂,赵祖康,陈星莺,等.配电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 商国才.电力系统自动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 刘健,倪建立,邓永辉.配电自动化系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第4篇:通信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网络;通信设备;通信服务

在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下,提高移动通信技术水平,降低通信能源消耗具有时展的必然性,而且这也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现阶段,移动通信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构建绿色化通信技术,节约能源资源就成为了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将其作为重点对待。

1 移动通信技术的绿色化简述

移动通信技术的绿色化就是在降低成本,节约能源的前提下来把移动通信打造为一个符合时展要求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在其绿色化实现的过程中,它主要包含有两方面内容,首先,要积极研发绿色通信网络及其产品,将维护工作中的成本尽可能降低,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其次,在大多数行业中要将通信技术和通信服务作为实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重要工具,正确利用。

2 通信网络的绿色化

2.1 对网络设计结构进行优化

对于通信网络的设计优化指的是对各类网元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化设计,将网络能源消耗将为最低。首先,对分散的多个处理器核心、存储以及网络宽带等物理资源进行整合,从多个角度入手来降低网络项目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网络结构设计得到优化后可以提高移动通信中各个资源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对拓扑结构和层次结构进行简化处理,简化后的结构可以大大提高通信设备的资源集成度,降低能源消耗量。

2.2 网络实现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通信设备和项目建设来讲的。首先,要保证通信设备的工作性能处于良好状态,工作人员在通信设备的采购和测试阶段要全面把握质量检测,确保设备工作性能最大化发挥,这样可以在网络实现过程中达到节能减排目的[1];其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要对基础设施最大化利用,并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减少浪费,并且这样也可以缓解用量高峰,拓宽无线局域网范围。

2.3 运营管理的创新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和创新两个因素的支持。在网络运营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做到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包括设计、评估以及整合等,这就需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完善,同时也要加强对人才管理团队的创新,只要做好这方面工作才可以实现资源使用的高效,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 通信设备的绿色化

3.1 实现体系结构的绿色创新

要构建绿色体系结构,就必须要采用新型的节能通信设备,在绿色节能设备的支持下实现通信的节能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体系结构中的各个层面都采用绿色节能设备和技术,常见的技术形式有物理层的光子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在信号处理层可以采用新型高科技绿色元件,例如软件无线电技术;在信息系统硬件平台方面可以采用基于精简指令集CPU的硬件平台的半导体元件和性能优异、节约空间的闪存内存;在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可以通过用户DIY安装的开源操作系统,实现成本最低化,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3.2 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实现

在通信设备的整个使用过程中,通信元器件的报废会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那么要缓解这方面压力就可以将通信设备的元器件使用周期进行延长,减少报废的次数,从而促进其使用率的提升,而且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设备在制造过程中的原材料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对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对原材料进行回收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3.3 技术规范的绿色化

实行绿色化的技术标准,以最新的绿色标准来提高技术应用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保障经济效益[2]。例如IEEE1888绿色社区控制网络标准,就是在国际公认的前提下的一种技术规范创新,它也是国际间合作的重要成果展示,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那么从这一层面来讲,绿色技术标准的应用,就可以在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发挥重要作用。

4 通信服务的绿色化

4.1 手机终端服务方面

现阶段,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广泛,这就为移动通信的绿色化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落实移动通信绿色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对通信网络的绿色管理,而且还要关注移动终端方面的绿色通信建设。手机终端服务在整个移动通信业务和实践过程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具体应用中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通信需求。例如在感知用户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前提下,可以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的出行路线,此外,结合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来看,手机终端服务在未来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

4.2 智能化的通道

智能化通道在当前移动通信发展中得到了人们更多关注,并且也投入了更多精力。在智能化通道的利用下,不仅可以实现对整个通信过程中业务底层网络能力的封装输出,而且还可以实现独占资源的封装销售,从而形成整合通信、IT和网络资源的垂直行业解决办法,在这个办法的执行下,可以大大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只要通信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提升,就可以充分保证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成本费用最大化降低[3]。

4.3 服务的信息化和云服务实现

当前时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信息化。在信息时代,通信行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信行业作为当前信息时代的领航者,就需要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服务质量,可以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前沿信息化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实现社会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例如可以将云计算和统一通信相融合,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下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用户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来使用各种通信服务。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促进各行各领域作业实施过程中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通信的绿色化。

5 结束语

在信息化社会,移动通信行业实现绿色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关系着社会发展质量。在移动通信绿色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从通信产业内的技术途径入手,另一方面还要有全社会的协调配合,为其绿色化实现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邱友龙.绿色移动通信技术探析[J].信息通信,2015(2):241.

第5篇:通信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北斗;定位;短报文;应急通信

中图分类号: U285.24 文献标识码:A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我国此前已成功发射了十六颗北斗导航,已具备向我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条件,2013年可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服务,到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1.1 定位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其原理是采用三球交汇测星原理进行定位,以两颗卫星为球心,两球心至用户的距离为半径,可画出两个球面。另一个球面是以地心为球心,画出以用户所在位置点至地心的距离为半径的球面,三个球面的交会点即为用户的位置。

1.2 主要功能

(1)快速定位。系统能够覆盖我国全部国土,无通信盲区,为服务区域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实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接近GPS。

(2)短报文通信。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可提供群组呼通信及广播,数据存储备份,数据实时查询下载,数据多点分发等北斗增值服务功能。

(3)精密授时。精度最高达10—20纳秒(双向)。

2 铁路应急通信系统现状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运行规模迅速发展,高速铁路运营范围已逐渐由经济发达地区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伴随着列车时速的提高,对铁路运输安全的关注程度也不断加强,对可能的险情发生后的快速处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应急通信系统已同数调系统一样成为高速铁路的基础通信设施。

2.1系统结构及设备配置

铁路应急通信按铁道部、铁路局两级应急指挥中心组成系统,系统由应急指挥中心设备、传输网络、接入设备三部分构成。

应急通信中心设备应包括应急中心通信主设备、卫星接入设备、应急指挥台、应急操作台、应急值班台、应急中心音/视频终端和网管终端。

应急通信现场设备应包括事故现场应急接入设备、传输通道设备、终端设备等。原则上每200km配置1套应急通信现场接入设备。

2.2 系统功能

应急通信系统应能提供事故现场至应急中心之间多路语音通信、静止图像和动态图像实时传送、显示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话音通信包括应急中心之间、中心与现场之间、现场内部的单呼与组呼。图像功能应能同时支持H.264和MPEG-4编码的视频,能实现视频的转发、分发功能;系统应提供现场无线摄像功能;支持实现现场应急抢险会议的功能。

2.3 使用现状

铁路应急通信系统在多次应急抢险中,为迅速恢复行车秩序,减小经济损失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已经上线运行的各个厂家的应急通信设备来说都存在一个盲点:在其他领域的应急通信系统中已广泛采用的GPS定位、导航设施和GIS并没有在铁路应急通信系统中得到应用,在铁路行业的应急通信技术体制中也没有相关内容的体现。

如果在应急通信人员和抢险救灾人员在奔赴应急抢险现场的过程中就能够把行进方位、路线实时发回到应急指挥中心的显示大屏上,而且能够实时把路上人员组织情况、救援物资、车辆分布情况等相关的信息在不依靠其它公共网络的情况下发送到指挥中心,同时指挥中心也能够把欲下达的指令、气象信息、正在酝酿的抢险措施等随时掌握的信息在队伍行进的过程中实时发送到应急通信和抢险人员,无疑对应急通信和抢险过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 北斗系统在铁路应急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流动人数的猛增和各种物资资源不平衡的分布对我国铁路运输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铁路的安全运行也显得至关重要。“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不受其他国家的控制,是可靠性较高的导航系统。这就更增大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铁路应急通信中应用的可能性。

可考虑在原有铁路应急通信系统中增加对北斗导航模块独特功能的应用,完善原有应急通信功能,实现事故现场与应急指挥中心、调度中心间基于北斗短报文的应急信息的实时传递,并据此制订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铁路应急通信技术规范。

4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于铁路应急通信的设想

4.1 整体解决方案

铁路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增加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定位、导航、短报文通信功能,由北斗系统、应急中心的指挥型用户机以及短报文指挥调度和GIS系统软件、应急现场的北斗手持式用户机、车载式用户机和内置于现场应急接入设备的双模导航模块三大部分组成。

在铁路应急通信现场,为相关应急通信人员配备成熟的单兵设备、车载设备,为参与现场抢险的救援车配备车载机,完成对现场单兵人员和应急抢险车辆的定位、导航和短信应急通信功能的增强。在现场应急接入设备中内置北斗导航模块,完成现场设备对定位功能和短信收发功能的增加。

在应急中心通信设备上,通过配置基于北斗导航的指挥型用户机设备,并在应急指挥台上开发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具有定位、导航功能的GIS软件和SMS短报文指挥调度等软件模块,也可以结合原有的应急通信有线、无线、3G、卫星等传输网络来完成应急现场与应急中心一体的应急定位、导航功能,以及北斗导航系统所独有的短信息实时调度功能。

4.2 系统功能

(1)短报文指挥调度功能

基于北斗通信功能的短报文指挥调度界面,显示所属各用户终端上传的短报文信息,并对单个用户或用户群下发指挥调度信息及其他通播信息。可实现点对点通信、组播通信、实时短信接收、通信查询功能、预置电文等功能。

(2)应急GIS信息平台功能

应急中心在原有通信平台之外建立基于北斗定位导航系统的应急GIS信息平台,通信平台和GIS信息平台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共同为现场抢险救援工作保驾护航。GIS平台可显示应急救援现场详细地图、救援人员、救援车辆等分布信息;根可据应急现场需要生成导航路径;可根据北斗终端的定位信息显示不同报警状态;可实现对地图进行放大、缩小、查看等功能;可具有距离量算功能等。

结语

随着铁路应急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系列技术规范要求的出台,以及铁路安全保障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铁路应急通信网络是必然的趋势。针对铁路应急通信的特点,开发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铁路应急通信网络,可极大的提高应急指挥的灵活性,提升应急现场的处理能力。

第6篇:通信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网络化电能表;低压配网采集技术;中小电力用户;电能量采集;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93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9-013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9.06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式的智能表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远程通信功能的电能表逐渐被人们认可并得到快速发展。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电能量实时采集系统,该系统主要以计算机主站为依托,对于解决公司计量点监控、线损分析和电费回收等一系列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还为电力公司创造更多的增值服务,例如为用电客户提供网络付费、历史查询以及经济合理用电建议等。然而,在起初的实施采集系统建设时期需要较高的投入,而且施工非常困难,加上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存在各种问题,所以很难向低压配网和中小用电客户进行普及,这个过程非常困难。为了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开始建设电能量采集网络,转变了传统的中小用电客户计量计费方式,并且电力公司开始对电能计量产品市场加大投入和研究力度,力争找出一种可靠有效的低压配网电能采集方式来满足需求。尽管各电力公司在实施思路方面有很大差异,而且每个公司的具体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但是都以中小型电能表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为核心,从而取得更好效果。

1 新一代民用网络化电能表的发展过程

1.1 基于RS485通信方式的网络表

在20世纪末我国开始研制新一代民用网络化电能表,由于没有完备的通信技术,所以应当通过调制解调器通信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表开始采用同轴混合网络技术,该技术具有先进可靠的优势,主要采用主干网用同轴电缆布线,到用户侧采用转接器把同轴线转换成RS485通信线,然后再进入电能表。这种方式在末端增加了节点,有利于网络维护的工作,同时在居民楼内采用485布线来保证网络表的可靠运行。随着信道的稳定和网络表通信规则的日益规范,网络表开始使用通信规约的数据集,并根据各个地区的通信规约制定了适合当地发展的网络通信规约,为了保证运行的安全可靠,还增加了集合命令的扩展和加密指令的安全性设计,从而取得一定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发展,在21世纪初开始小批量地安装网络表,电价执行的是普通居民的电价,运行成功以后接着在很多地区开始试行,现实进行项目实践,然后到一户一表的改造,从而使网络表的规模不断扩大。到2006年,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实施网络售电系统并上线运行,改变了之前基层供电公司的分散式管理运行,取而代之的是电力公司集中管理运行的飞跃,并且电费也是集中管理,真正实现营销系统的互联,促进电力行业的更快发展。

1.2 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的网络表

对于电力线载波的低压采集技术最早是2006年的黑龙江电力公司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建立统一的电能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所有的用电户,而且能够实现用户电能量信息的自动采集、用户电量数据的自动发行、电量的自动统计计算以及线损的日常科学管理。接着在一年中经过深入研究,黑龙江省的电力公司发表了《黑龙江省电能信息与采集系统》技术规范,其中包括集中器通信规范、主站功能规范、系统检验规范、电力表通信规范、集中器招标技术条件、IEC62056电能表计通信规范和低压载波通信协议集。在一些难度较大城市的低压路线开始进行试点,全程联调测试了主站、电能表和集中器等。随着试点的增加,系统工程实施成本评估有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大力建设改造。通过使用载波技术进行电能信息采集,不仅能够打破低压载波技术不能大规模应用的缺陷,而且有利于拓展各个地区电力公司建设电能采集系统,从而促进电力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根据黑龙江地区发展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的网络表可以得出结论,实行电力公司牵头制定标准,对厂商技术的研发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随着研究力度的加大以及技术规范的制定,能够使系统的运行有可靠的保证。此外,基础到位的工作、完整的信息、严谨的网络架构有利于实现低压载波通信的

成功。

2 民用网络电能表发展分析

2.1 网络电能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一,从先进性的角度来看,网络电能表通过将表计功能和系统功能结合能够发挥信息管理系统的资源整合能力,这样不仅顾及到供方的利益,还考虑到了需求方的利益,在交易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透明和共享,使电力公司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这是其非常重要的优势;第二,从应用意义的角度来看,当前最先进的居民点电力计量计费方式就是网络电能表的通信技术结合预付技术,这样不仅便利用户,也给电力公司带来很多好处。随着技术的进步,围绕IC卡式电能表加上ESAM硬件加密技术建立起的安全保护体系,使网络电能表的应用更加广泛,而且会进一步拓展付费手段和方式。这种基于硬件加密技术的网络预付方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不仅有安全的机制,而且还具备双向通信能力,在数据传输方面也比STS协议具有优势,因此在今后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第三,从发展潜力的角度看,网络电能表主要依靠的是先进的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在黑龙江网络电能表试点可以看出,电力线载波的通信方式有利于降低初期的投入,而且在运行的过程中成本较低,也比较安全稳定,后期获得的效益也很高。从信息的容量方面来看,通过选择以太网,尤其是在新建高档楼宇的低压计量点的使用中,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服务,同时也为电力公司提供更多的增值额,促进电力公司更快发展。

2.2 网络化电能表的发展为电能计量专业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随着新型网络化电能表的快速发展,对电能表制造商和电力公司计量专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网络电能表的发展通过把电能表和管理系统的联系,能够体现电力公司的意识,所以电力公司要时常注意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并积极应用到网络电能表市场当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电力公司的营销管理系统;另外,在今后研究新技术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解决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等难题,并注重提高和控制产品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最终也促进电力公司的快速

发展。

3 配电网采集技术发展方向及趋势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地区都存在着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而电力负荷的不断增加以及经济环境等因素都对现代配电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不断增大的电网规模,电网的运行以及控制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需要加强对配电网采集技术的运用。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要建设具有以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并以统一坚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为建设目标。

技术上,智能电网主要分为高级量测体系、高级配电运行、高级输电运行和高级资产管理等。智能电网主要分为智能输电网和智能配电网。智能输电网主要是为了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降低权威的停电风险,从而实现能源的广域优化配置和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集约化开发。智能配电网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电网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使用户和配电网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智能电网中发展智能配电网是必然趋势。电力系统智能配电网中电气量的同步采集对输电线路参数的在线测量、电网状态检测、输电线路精确故障定位、基于两端同步采集的线路纵差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配电网中信息采集所应用的无线电波广播对时、基于通信信道和基于参考向量等同步方法有各式各样的缺点或不足。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我国自主开发的北斗系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是我国电力系统授时的主要基准源。GPS和北斗系统应用已十分广泛,以GPS、北斗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应用产品,可轻松地实现定位授时的功能,在当今社会获取信息来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GPS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卫星授时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目前电力系统授时信号传输模式有多种,主要有通过无线电波对时、基于通信信道和基于参考向量等。具体来说,有基于各种协议(如NMEA.0183协议)的无线传输方式、基于以太网方式、基于电源载波电源线方式等。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要重视市场营销工作,着眼于市场需求,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快营销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发展,从而满足广大用户的消费需求。但是在选择网络架构和实现方式时,要从长远目标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和发展前景,从而促进电力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成.网络化电能表和配网采集技术探究[J].电测与

仪表,2009,(S1).

[2] 李超.无线网络化电能表与集成管理系统[D].南京信

息工程大学,2013.

[3] 李明,贾智平.网络化的多功能电能表[J].电力自

动化设备,2002,(9).

[4] 赵树延,孙玉春,王祁.新型三相复费率网络化智能

电能表的研制[J].黑龙江电力,2006,(4).

[5] 孟欣,仇娜.智能电能表在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第7篇:通信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矿井,通信技术,通信系统

 

1 引言

目前,随着煤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通信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煤矿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止事故灾害、降低百万吨死亡率的必要手段。煤矿通信系统可分为地面通信和井下通信两大部分。论文参考。近几年来地面通信得到迅猛发展,设备、容量、技术不断更新,逐步实现了数字化、程控化,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逐渐提高,地面通信正在向集语音、图像和数据传输“三合一”的综合信息网方向发展。但是,煤矿井下通信由于受通信设备技术、特殊环境条件等问题的制约,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建立一个畅通、灵活、可靠的井下通信系统是现代化煤矿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2 煤矿井下通信的特点

在煤矿通信的现代化进程中,井下通信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早已渗透在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特别是在生产指挥调度和安全的信息交流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煤矿井下通信系统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具有较强的煤矿专业特征。

2.1 通信设备设计及制造方面的特点:

(1)井下通信设备必须具备本质安全性或防爆性,以适合在含爆炸性气体的场合使用。所谓本质安全性是指正常工作或故障状态下装置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这就要求在电路设计时,对功率分配、元器件选择,包括制作工艺保护措施都要做出特殊的考虑,不能直接照搬电信系统的设备或标准。

(2)设备必须体积小巧,质量轻,外壳必须具备防潮、防尘、防机械冲击的能力。这是因为井下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井下巷道特别是工作面空间窄小,负重行动不太方便,而且生产岗位经常变动,流动性较大,因此要求设备必须便于携带和使用。

2.2 通信设备功能上的特点:

(1)通信系统对生产调度人员必须提供较高的优先权,可实现选呼、群呼、强插、强拆、录音、扩音等功能,以便使指挥人员能畅通、无阻塞地呼叫任何终端。

(2)在重要通信点上应具备紧急呼叫和双向报警功能,以提高对事故灾害的应变能力。

(3)随着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及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发展的需要,井下设备应当具有较强的移动通信功能,而矿井巷道为非自由空间,无线电波在井下巷道的传输受到根本性制约。所以应当研制功能更强的设备应用于煤矿井下的移动通信。

2.3 通信设备性能上的特点:

(1)井下通信设备是在信道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工作,与地面通信有着较大的区别,地面通信设备的设计制造是以比较确切的信道参数为依据的。而由于井下环境较差,潮湿、粉尘严重,且在狭小的巷道空间内布有铁道、管道、支架、电缆等金属构件,所以,无论是专用信道还是借用信道,其特性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使信道特性变坏或不稳定。

(2)井下用电设备配置量大,启动频繁,对信道形成的电气干扰的噪声频谱宽、电平高。这些都对井下通信设备的运行构成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运行于井下的通信设备在性能上必须能适应较差的信道条件和较强的干扰。

3 煤矿井下通信技术

建立功能完善的井下通信系统对于提高自动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加强安全防护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井下通信作为现代煤矿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亟待开发、研究、完善和提高。目前,井下通信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载波通信技术:

载波通信是煤矿应用较早的一种通信方式,在语音、控制及信号监测方面都有应用。架线机车动力载波通信系统是煤矿早期实现电机车移动调度通信的主要手段,目前仍有一部分矿井在继续使用。由于矿井载波通信的借用信道多数是动力电缆或机车的架线等,这些信道分支多,线路上设备起动频繁,造成信道参数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很大,因而通信质量不理想。目前载波通信系统在传输距离、通话清晰度、抗干扰性能等方面和感应通信及漏泄通信技术相比有较大差距,将逐步被替代。但在一些特定的工作环境,比如采煤机的动力载波监测等应用场合,采用动力线作为监控装置的载波信道仍有其实用价值。论文参考。

3.2 漏泄通信技术:

是利用表面开孔的同轴电缆(漏泄电缆)在巷道中起到长天线的作用,实现移动电台之间或与基站之间的可逆耦合,已获得较好的通信质量。采用漏泄电缆实现井下巷道内无线电波的传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漏泄通信技术不仅应用在矿井中,而且应用于公路、铁路隧道、地铁及地下停车场等场合,在国内外受到普遍的重视。其缺点是系统造价昂贵,又需敷设专用传输线,且信号接收局限在离导线30m以内,传输线架设和维护需花一定代价。

3.3 感应通信技术:

就是利用普通的金属导体,如电线、电缆、钢轨等,与移动电台之间的电磁感应,静电耦合的一种通信方式。它似乎像有线电,又有点像无线电,美其名曰“感应无线电”。通信与普通电台的通信过程十分相似。感应通信系统具有系统组成简单、价格较低、感应线敷设简便(甚至可以用金属管道作为感应线)、无需中继器等优点,是煤矿井下比较受欢迎的一种移动通信方式。它能以较小的发射功率实现较长距离的通信,能同时实现几个方向通信。感应通信系统为减小传输衰减,选择的传输频率较低(一般在2MHz以下)。而煤矿井下在低频段的电磁噪声较大,所以感应电话通话质量在有些矿井不理想,噪声较大。另外,感应线离巷道壁太近时,形成电磁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引起较大的损耗,影响传输距离。

3.4 井下光纤通信技术:

国际上实用的光纤通信系统是1970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由于光纤通信容量大、中继距离远、防爆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使光纤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很快。1991年我国第一套井下光缆通信系统KT1系统研制成功,成功地解决了井下光缆的接续技术和井下光通信的若干技术难题,填补了井下光通信产品的空白。目前煤矿井下的光纤通信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发挥作用。除传统的语音通信外,光纤是监测监控系统中理想的高速信道。光纤通信的低损耗无中继传输优点使光纤工业电视系统成为井下工业电视系统的主导产品。光纤通信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正在不断发展的技术。就目前的井下光纤通信系统而言,光通信的许多优越性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光纤通信在煤矿井下通信系统中的地位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3.5 井下PHS通信技术:

PHS是日本开发的网络系统,日本人称之为“个人手持电话系统”(英文缩写PHS,就是我们常说到的个人无绳市话系统),于1995年7月开通运营。PHS井下通信技术与目前应用于井下的其他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井下泄漏通信)有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其技术来源于成熟的公众移动通信技术,即PHS系统。经过一定的技术改造后把它移植于煤矿井下,是对传统井下无线通信的突破,有传统井下无线通信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该系统在现代公众无线通信的高技术平台上开发,系统中各种设备与传统煤田井下通信设备相比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并能够得到生产厂商的长久支持。PHS通信系统作为一个无线传输平台,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平台上可实现高速数据业务、人员定位信息的传送等,为系统的应用提供更大的空间。可同时为煤矿井上、井下提供无线通信服务,在煤矿形成一整套覆盖井上、井下立体的无线移动通讯及生产调度系统。

3.6 蓝牙通信技术:

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技术规范,它最初的目标是取代现有的掌上电脑、移动电话等各种数字设备上的有线电缆连接。使用国际上无需授权的2.4GHz的 ISM 频段,采用了跳频方式来扩展频谱分成79个无线信道。从目前的应用来看,由于蓝牙芯片体积小、功率低、接口标准、成本低,其应用已不局限于计算机外设,几乎可以被集成到任何数字设备之中,特别是那些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不高的井下移动设备和便携设备。论文参考。在井下通信时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

除了以上的井下通信技术以外,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情况还可以采用扩频技术、复用多址技术等技术来提高井下通信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4 结语

煤矿通信技术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飞速发展时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不断突破给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地面通信正在向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传输,并且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相结合,构成新型的地面综合调度通信系统。井下通信将进一步应用先进的通信技术,最终构成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电缆与光缆相结合、固定和移动相结合、灵活方便、大容量、多信道、多功能的全矿井移动通信网络。展望未来几年,煤矿通信系统将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许多重要方面有所突破,从而给煤矿通信的面貌带来更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我国煤矿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政. 煤矿自动化. 1998

[2]新型无线通信系统在煤矿通信的应用.通信世界. 王满福. 2006

[3]浅谈煤矿井下通信系统的特点及要求. 臧金华.中州煤炭.2005

[4]浅谈煤矿井下通信管理. 燕宪连.煤矿自动化. 1999

[5]扩频通信在煤矿井下通信和安全中的应用. 吴明捷. 煤炭学报.2002

第8篇:通信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交换分布仿真;通信技术;标准;研究

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在网络通信工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而且对通信行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还要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发挥着较大的价值,可以提高网络传输的效果,但是这项技术的应用时间比较不长,相关部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不利于对分布交互仿真技术进行管理与优化,限制了通信网络行业的发展,而且制约了通信技术的提升。在研究分布交互仿真技术时,可以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将其更好的应用在军事通讯中,从而提高我国的军事力量。

1 分布交互仿真概述

分布式交互仿真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使用,这项技术还需要借助计算机等设备,可以保证信息数据更快的传输,可以作为通讯工具,实现通信方式的多样性发展。我国对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的研究比较晚,所以这项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有着较大差距,为了缩小差距,提高我国数据通信水平,研究人员需要对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范围进行更好的研究,这样也有利于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的推广。

1.1 概念

分布交互仿真是一种综合性仿真环境,它一般采用协调一致的结构、标准和协议,通过网络设备将分散在各地的仿真设备进行互联,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分布性、交互性、异构性、时空一致性和开放性。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大规模复杂系统的仿真成为可能;二是降低仿真成本。

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可以实时计算并生成一个反映实体对象变化的三维图形环境。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实验人员不仅可以“进入”这种虚拟环境(主要是视觉听觉环境),直接观察事物的内在变化并与其发生相互作用,还能通过开放式的中断处理来模拟各种随机事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1.2 分布交互仿真的发展

在分布式交互仿真发展的早期阶段,通讯层和应用层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在应用层,为了能将实体的数据传给其它实体,每个仿真应用都为自己所生成的实体定义了一个结构或数据块,其中包括了传送实体信息所必要的数据定义。这样的数据可称之为“不规范的数据”。可以说,这种数据定义方式完全满足了实体间数据交换的需要,但缺点是每个实体的数据定义各不相同。每个仿真应用中不但要有本地实体的数据定义,还要有其它节点的实体的数据定义,才能在接到一个数据包后按照正确的格式来理解它。当网络中要增加一个新实体时,其它仿真应用中都要增加这一实体的数据定义。

1.3 分布交互方针的特征

分布交互仿真最大的特征便是没有中央服务器。分布交互仿真是严格的对等网络结构,在它里面所有数据传送给所有仿真应用,而数据的拒绝与接收依赖于接收者的需要。取消了中央服务器,分布交互仿真减少了由于一个仿真应用向另一个仿真应用传送信息的时间延迟。时间延迟严重影响网络仿真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举例说明,当一仿真应用向目标开火以后,被击中的目标必须尽可能快知道将要发生的军事行动,使其作出相应的防卫反应,通讯设备的延迟引入可能导致对方力量的加强,战场态势的变化。

2 分布交互仿真中数据通信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它已成为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中的关键所在,这也是造成我国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与国外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我国没有分布交互仿真技术规范和标准,这使得我国的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研究存在多样、复杂以及多元化特征,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也探索。在目前的实时数据通信技术分析中,它主要包含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及时性,数据发送的可行性、方便和快捷性,信息接收系统的智能性和自动化要求。

2.1 数据通信的应用现状

经过的一段时间的研究表明,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中实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仿真性能和仿真优越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给接受领域的额工作人员大大的增加了负担,使得整个管理实体数量发生了一个瓶颈。此外,在这种交互方式中,我们需要满足人们在回路上存在的仿真需要,但是对事件驱动、时间驱动上存在的仿真问题则无需要给予过多的重视和分析。

2.2 实时数据通信协议分析

实施数据通信是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它在应用的过程中是以网络通信部分和实现基础为标准的,它在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从网络的一个节点快速、准确的传递给另外一个节点,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快速、及时传递的过程,它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采用合理、简单的语言进行沟通无疑要比复杂的语言快捷的多。因此,在通信协议的制定中,它是针对网络通信为基础开展的,协议利用是否合理、科学和科学将直接关系到网络通信的实现,也决定着网络通信工作的开展。

在一个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中,必须要以科学的通信标准进行控制。在目前的交互仿真系统中,常见的协议包含了TCP/IP协议,它在应用中是以传输控制协议、网络访问协议为核心,它已经广泛的被世界多个国家重视和认可。目前,HLA网关能转化各种协议使用的PDU类型:实体状态、开火、爆炸和碰撞,这些能够支持DIS的仿真器。HLA网关预定是以联邦对象模型(FOM)为依据的数据,它们放在设置文件中,且在运行时改变。另外RTI还提供询问、删除以及时间管理等服务。

结束语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其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运行,在数据通信领域中应用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可以保证数据通信的质量,也可以通信网络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对通信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对通信行业的服务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对传统的通信技术进行改进,还可以提供更多的通信方式,这样才能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才能保证网络通信发挥着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乌云高娃.多线程技术在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4).

[2]苏庆堂,马长青,刘贤喜.基于C/S的多路实时数据通信的研究[J].计算机时代,2004(1).

第9篇:通信技术规范范文

本文是在对多家通信技术相关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后,由企业提供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重新确定了通信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基于新的人才培养规格下的高等职业院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的选取和优化。

【关键词】通信技术 人才培养 改革 实践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内容,工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最近几年,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华为公司、三星电子、联想集团、中兴通讯、数字通广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信技术公司。

1 新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析与思考

新的人才培养规格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里指出的,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发展型”特色

随着通信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岗位群急需大量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的劳动者。高职教育应侧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瞄准企业对于其发展所需职业岗位,强调专业设置的可持续发展性,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强调职业技能的持续性教育,强调具有发展意义的特色职业技能教育。

1.2 “复合型”特色

现代科技发展呈现综合化、整体化趋势,毕业生从事的岗位需求随产业结构的变化正在发生改变,分工的专业化与专业的交叉综合并存。劳动性质和职业内涵随着新的岗位群的出现也发生了转变,在这种状况下,狭窄、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显然无法满足这一时代需求,因此,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狭窄的职业技能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进行转变是必然选择。

1.3 “创新型”特色

随着行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工作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劳动增加了创造性成分,逐步变成为科学性劳动。劳动力出现了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自由流动;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自身教育的核心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岗位弹性适应能力,能在技术应用中创造性地对工艺流程进行变革。

1.4 “技术技能”特色

新型工业化时代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应该既能掌握运用理论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善于运用心智,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工作现场能从事具体单机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在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来执行;必须对现场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完成工作任务。

2 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对通信技术专业改革的创新与实践意义

在通信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实践中,要大胆探索高职办学新思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有着很明显的区别,是高职教育的最大特色,人才培养新规格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型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2.1 人才培养必须定位于区域服务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均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学校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2 人才培养应该明确层次

目前,高职高专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强调技术,注重技能,关注创新,兼顾人文,综合发展”。从这个规格定位出发,高职教育要紧紧抓住“技术技能”、“发展、复合、创新”这两层涵义,从技术、技能角度来制定适合“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岗位或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注意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技术、技能等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在工艺型、操作型、管理型岗位上发挥才华。

3 通信技术专业改革与实践的思路和过程

在对京津地区近百名通信专业毕业生及多家通信技术相关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后,统计发现近一半的企业认为当前本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这些企业所设实际岗位的需求,部分课程老化,知识陈旧,一些实训课程所对应岗位的人才需求很少,例如家用电器维修;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认为当前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整体构建上不能满足通信行业实际岗位的需求.

3.1 确定职业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调研,我们分析了通信技术行业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终端设备装配师,需要掌握智能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方法、操作流程、常用工具的使用及技术革新,掌握智能手机元器件的筛选、测试、高级装配,故障处理、产品工艺等技术。(2)智能终端程序员,掌握基于新型智能终端设备的APP设计,基于安卓操作系统的JAVA程序设计及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调试。(3)通信网络勘察设计师,掌握基于4G的通信工程工程文件编制、安全操作、新工具使用、线路勘察、网规网优、光缆敷设等技能。(4)工程维护与管理员,能够进行通信网开局、数据配置、交换设备日常维护、管理、传输设备例行检查、通信网络硬件改造、优化、软件升级操作,以及网络故障诊断、排查、修复。(5)通信产品销售专员,能够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熟悉新的增值业务,提供移动互联网、IPTV、数字集群行业等领域新技术的支持与服务。

3.2 重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我们重新确立了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新兴通信产业的生产、服务和运营类企业,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与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够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和宽带接入以及物联网等通讯领域从事工程建设、运维、管理、技术服务以及通信产品和设备的生产、测试、销售、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借助在校期间培养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技术上改造并进行创新,在毕业后的3-5年中成为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

3.3 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和的课程体系

为了能够很好的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通信技术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要求,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四个层面重新设计,包括新增课程、课程整合、课程改造和课程删减。

(1)新增课程,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基础文化素质,提高个人修养,增开大学语文课程,为增强学生对相关专业领域的了解,拓宽专业视野,为职业能力的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增开了智能终端程序设计与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等课程。(2)课程整合,为了向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将电子工艺焊接与计算机辅助设计protel进行整合,改为电子工艺实习。(3)课程改造,为适应职业岗位强调技术的需求,在数据通信课程中加入二、三层交换设备相关知识点,并提出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熟练掌握交换设备的配置技能。(4)课程删减,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家用通信设备的更新,智能化、集成度越来越高,很多的家用电器设备维修的价值越来越小,其岗位需求逐步缩小,因此将家用电器维修删除。

3.4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教学效果。遵循虚实结合,“教学做”一体的建设理念,大力加强通信技术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为导向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工作的内容就是学习内容,工作的场所就是学习的场所,教师从团队组建、任务选择、项目管理等方面引导学生团队逐步完成各项任务,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同学有具体的角色和任务,真正做到“教”与“学”的一体化。

3.5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创业与创新能力

通过举办、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通信技术技能大赛”,加强学生通信技术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和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结合具体产品开展网络运维、网络改造、网络优化等技能水平,促进各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对推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特别是校企合作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3.6 提高“双师”素质,优化教学团队

提高“双师”素质,加大现有师资的培养力度,派遣教师下到企业参加工作锻炼,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完善“双师”结构;逐步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能工巧匠进课堂,在学生技能指导、现场实习教学、学生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验实训指导环节,加强既懂理论又熟悉实践的实训教师的陪养,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形成专兼结合、分工协作的“双师”教学团队。

3.7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虚实结合、学训一体的理念,从基本技能到专项技能,从单一素质到综合素质依次递进的培养规律,本专业与中兴通讯,华为公司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包括通信综合实训室、LTE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和网络优化实训中心。

最后,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课程重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通信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实践,严格把控质量标准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与企业的的“双赢”将是我们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胜,基于项目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2012(07).

[2]张晓红,创新型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深圳职业信息工程学院,2011(07).60-61

[3]李进先,郑涛,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研究[J].江西电子工程职业学院,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