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益活动开展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实践 公益教育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公益事业是当下中国呼吁全民开展的活动,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表现,而我们当代大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思想与观念,所以公益教育在大学里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无私奉献他人,投身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以及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是高校教育一种崭新的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学生普遍认可。高校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和事物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这些都是在学校内和书本里无法学到的经验。而且公益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与观念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对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能力培养起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确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价值,明确自己的定位,避免了学生思想的空虚,与此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内在价值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学生思想的体现模型与价值载体
高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通过给学生提供各样的活动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公益教育模式,有效的发挥学生进行社会公益活动的教育功能。在公益活动中,不仅能促进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了解社会,而且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社会公益思想得到升华,陶冶自身情操,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坚定的信念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公益教育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环节,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明确当下社会形式,丰富自身经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实现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公益活动开展的问题与现状
1.公益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当下社会,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处在初级阶段,高校公益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例如西部支教,大型社会活动,自然保护区宣传,和当地政府开展合作等等,自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目前的公益实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些高校的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依然停留在浅显的尝试阶段,也有许多高校的公益活动开展看起来红红火火,但是实际活动的实际效果与理想的目标差距很大。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最终导致公益活动走向形式化,使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无法完全体现。造成高校公益活动的形式化,实际效果差,无法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有限,缺乏社会公益活动锻炼与培养等一系列问题。
2.公益活动开展的 资金问题
高校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很多情况下都是高校单方面的决定与组织,虽然高校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和公益教育得到了社会与政府的认可,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支持。公益活动的特性是无偿,高校开展公益活动自然也是无偿活动,这就造成了物质方面与资金方面的短缺。全国的高校教育经费中并没有为公益活动的开展设立额外资金,这就意味着,开展公益活动的费用需要高校以及学生个人承担,这会很大程度上 打消学生与高校对公益活动开展的积极性,极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公益教育的效果与实行。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其次是社会实践,因此学校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学生也是一样。
三・如何更好的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实践
1.公益活动创设要体现时代性,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
高校的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的开展,必然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就需要高校肩负培养现代化人才与高综合素质人才的使命,公益活动的创设方法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禁口时代的脉搏,才能与时俱进,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较强的可持续性,才会被当代大学生认同并参与进来。所以在公益活动的创设上我们需要以当代大学生为主导,联系现实情况,进行开展活动,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响应。
这些社会公益活动无一不是当下最热门的公益活动,与时代息息相关,以活动为媒介,传递正能量为目的,开展一些列的公益活动,不仅调动了当代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使其在参与中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提升。
2.搭建制度平台,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受众
首先高校应尽快制定针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机构职责、指导教师职责、活动管理制度,解决公益活动多而无序的状态,理清管理主体与责任主体,完善分工,落实责任。其次在调研中,常见高校开展活动以慰问养老院、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服务对象单一,并且在服务单位,也有可能出现高校扎堆的现象出现,特别是以雷锋月尤为严重。因此我们提倡高校在开展公益活动时,可以将服务受众扩展到周边社区、中小学、医院,以义工志愿者的形式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扩展服务受众,高校组建志愿者团队,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深化公益教育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学会团合作。
3.加深公益活动中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背景:
小区本是居民居住的大家园,而现如今环境问题严峻,小区内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物业管理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小区内居民日常的生活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长江社区认真执行南岗区“1536”发展战略,谨记城市管理“洁净如家”的奋斗目标,对此长江社区倡导洁净、宣扬洁净,势在必行。所以长江社区的工作人员将对小区进行了一次环保清洁活动。
二、活动目的:
1、解决小区内环境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宣传南岗区城市管理“洁净如家”的奋斗目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卫生的队伍中来。
3、在活动中提高自身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加强社区成员的相互沟通、理解,形成一种团结互助、上进的良好氛围。
三、活动主题:
绿色和谐社区
四、活动的具体内容:
(一)活动地点的选择
长江社区活动地点:信恒小区庭院
(二)活动的具体内容
1、清扫地面垃圾及丢弃在绿化中间的白色垃圾。
解决方法:用大扫把直接清扫入垃圾箱,拾取绿化中间的白色垃圾扔入垃圾箱。
2、清除广告纸,牛皮癣(主要集中在楼道出入口,楼道扶梯,下水管道,路灯柱及外围墙面等地)。解决方法:不易撕去的用小铲子铲去,易撕去的直接用手撕,以减少对墙面表层的磨损。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二
走进社会生活,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为此,我校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区公益活动的实施。
二、社区公益活动的目标
1、学生能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公益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社区公益活动内容
社区公益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公益活动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如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贫困活动等。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参与管理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处和团总支负责对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动员、组织。
(二)活动形式
社区公益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要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区公益活动结束后,要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纪录,保存好材料。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学校在组织社区公益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社区公益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区公益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三
一、活动主题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
二、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
活动背景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社区老年人系列公益活动源自北京邮电大学“关爱老年人智慧设计国际交流项目”。本项目为期两年,目的是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老年人有着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是最了解老年人需求的群体,故项目组发起一系列在社区的老年人公益活动,邀请老年人同科研人员、设计师一起,探讨科技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
活动目的
通过科研人员、设计师、老年人以及服务老年人的社区工作者一起讨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发现老年人的创造力,输出新的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以及对现有产品/服务的改造意见,探索四位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活动意义
老年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探讨老年人的需求和解决方法,是一种老有所为;活动的形式轻松愉快,有设计师、大学生共同参与,实现不同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交流,是一种老有所乐。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0月
活动地点社区
四、活动基本考虑
每次活动以社区提前通知、自愿参加为主。分户外和户内两种场合。
户内活动,以茶话会、互动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持续时间在1——1.5个小时为佳,不宜超过2个小时。
户外活动,以随机的谈话为主,同每个人的交流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需备有小礼品。活动要主题明确,材料齐备,活动介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给参与活动的老年人颁发“活跃老龄·乐在创新:老有所为志愿者”证书。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社区服务活动策划方案
2.社会公益活动方案
3.社会公益日活动方案
4.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爱心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启示一:媒体做公益更需平常心
活动举办最初,齐鲁晚报与浙江中烟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这项公益事业,真心实意地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伴随着活动进行到第10个年头,这一朴素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活动的每一环节。
以新闻报道为例,国内媒体公益活动报道通常有一“通病”,就是较为偏重组织利益而非社会目的,这主要体现在有意放大新闻效应,吸引公众注意。对于媒体而言,通过举行公益活动来塑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本无可厚非,但过于注重公益活动能够带给自己什么,而不是带给社会什么,往往就会偏离公益的正常目标。当前,在国内公益报道中,“明星公益”长期占据媒体公益报道的主流,公益新闻多出现在报纸的娱乐版这一现象,以及郭美美事件对慈善事业造成的重创,媒体自身也应当负有责任。
“阳光助学”活动的报道特别注重避免出现这类情况。比如说,通常北大、清华等名校的贫困学生在报道后,新闻效应会更大,而在活动举行中,也遇到了不少这样看上去更有价值的报道案例。但齐鲁晚报与企业方有共识,报道上有意识地压缩这样的报道,因为对于这些名校生而言,受到社会资助的机会要远远多于其他寒门学子,尤其入学后会得到相对较多的奖学金。因此,在这类贫困生的报道上有意“克制”。而在实际资助中,如果名校生与一般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相当的话,也会优先救助后者。
毕竟资助金是有限的,将有限的爱心资助发放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这是“阳光助学”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组织策划新闻报道,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新闻效应和自身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在连续10年的报道中,企业方也从未向齐鲁晚报提出关于自身宣传的要求。
在10年的“阳光助学”中,除了对个体贫困学子的关注外,报道还对当年发生的一些与受助学子密切相关的热点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性报道。像对“大学收费”、“为什么上大学”、“助学贷款”、“精神扶贫”等报道,体现出了媒体更为高远的公益活动追求和社会责任感,也提升了这个活动的层次。
实际上,齐鲁晚报和企业方在“阳光助学”中虽未刻意追求自身影响力的提升,但正是秉承这种朴素的追求,反而赢得了公众的尊敬和认可。对媒体而言,为社会做公益应该是最终的目标,而塑造自身品牌、提升影响力、巩固读者群等,只是追求这一最终目标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如果本末倒置,相信这样的公益活动不会长久,更何谈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
启示二:“阳光资助”模式取信公众
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接收的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不可否认,国内慈善事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所营造出的大氛围,也对“阳光助学”活动的发展存在着影响。最近几年的活动中,我们的记者都遇到了不少爱心人士的咨询电话,询问参加“阳光助学”活动收不收管理费。公众最关心的是他们捐的钱,能否一分不差地送到受助学生的手中。在长达10年的助学活动中,活动主办方不仅保证每位受助学子的5000元钱一分不少,而且每一位爱心人士的捐助更一分不差地交到受助学生的手中。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坚持了“阳光资助”模式,严格遵循这一模式,才使得整个助学活动始终处在高度公正、透明的状态下,从而打造公信力。每一位求助的学子,除了必须提供相应的贫困证明外,活动主办方还会派出记者对进入受助大名单的学子进行实地走访。对每年最终确定捐助的100位贫困学子,分五批(每批20名)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学子详细的家庭住址,从而便于公众进行监督。对于加入“阳光助学”活动的爱心人士,活动主办方遵循了尽可能由爱心人士当面将善款交与受助学子的方式,对于自己不愿露面的爱心人士,也向其提供了受助人详细资料,从而保证了所有爱心捐款的公开透明。
对国内公益慈善组织诟病最多的就是捐助善款使用不透明、不公开。周丽萍在《是什么制约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指出,部分慈善组织对资金的筹集、捐赠款项的运用、去向未能如实向社会公布等,直接导致了慈善机构和捐助活动的公信力不足。媒体做公益活动也最为忌讳这一点,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相信再好的公益活动也不会有人喝彩。
启示三:创新带来持久生命力
“阳光助学”活动每年都比上一年有新的变化和进步,从而使得这一公益活动始终保持着新鲜度,吸引了大批读者参与其中。2003年,“阳光助学”开展了“阳光列车”活动;2004年,举办了“知识改变命运”主题征文大赛;2006年,《阳光力量》一书结集出版并成功举行了义卖;2007年,活动进一步提升,开通爱心助学公益网站“爱心飞扬”;2008年,活动又开创性地推出了“阳光学子励志团”活动;2010年,为了鼓励学子们面对生活的挑战,齐鲁晚报特别举办了阳光学子暑期打工招聘会,并邀请了多位两院院士参与阳光学子报告会,激励学子努力进取……
今年,利群阳光助学活动又重点推出了“1+1助学直通车”活动,“1”是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另一个“1”则是主办方、是社会爱心人士、是企业、也是个人。主要形式是呼吁社会爱心人士随同记者一起深入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家庭,寻访优秀学子,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报道他们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今年暑假期间,在泰安、在曲阜,浙江中烟、齐鲁晚报联合网络媒体的记者,一起与寒门学子座谈,并到学子家中采访。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与临沂、潍坊、泰安、济宁等各地地方记者,走遍了济南、淄博、潍坊、泰安、济宁、临沂、聊城、德州、烟台、东营、青岛、枣庄等各地市学子家中,采访、核实学子情况,将他们勤奋求学、勇于担当的故事,呈现给读者、感动了读者,激励更多的青年和社会爱心人士投身公益助学。
利群阳光助学活动一般都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启动,一直持续到8月底开学前结束,让公众对这一大型公益助学活动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心理期待。每年活动启动之前,总有热心读者询问活动的情况,还有的成为社会义工、志愿者,将阳光般的温暖撒播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启示四:将公益活动做成爱心平台
对于媒体而言,做公益活动可谓“有长有短”,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媒体如何走好公益之路至关重要。有较强的社会动员力、品牌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这是媒体做公益活动的长处。在2004年由许琳和张晖所做的《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中发现,公众对媒体报道过的求助者比一般的陌生人的信任度要高出35.2个百分点。但媒体的短处也是显而易见,比如说与正规的公益慈善组织相比,媒体在活动组织等方面算不上专业,参与的人员也不固定,相对而言会对公益活动的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媒体扬长避短。
10年来,尽管参与“阳光助学”活动的齐鲁晚报记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一茬记者都是“边学边干”,逐渐成了活动策划、组织的“高手”,承担起了“阳光助学”活动大量琐碎细致的工作。同时,齐鲁晚报也注重对社会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将公益活动打造成一个爱心平台,让社会各界都能够参与其中,为公益活动所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中,齐鲁晚报先后和团省委、济南大学、省科技馆等单位联合举办阳光学子报告会,得到了这些部门的大力支持,也使得这一公益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这些社会优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得这一爱心平台逐渐成形。
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孟伟刚说,最让人高兴的是看到10岁的“阳光助学”已经成长为一个爱心平台。“阳光助学”的价值不仅仅限于每年受直接资助的孩子,更大的价值在于唤起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为爱心活动搭建一个可以信任的平台。
今年,除了利群阳光助学金直接帮助的100名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另有50名学生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每名学生受助金额平均不少于5000元,其中,临沂学子孟祥飞的寒门求学故事被报道后,得到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5万元助学金。利群阳光以自己的热情和诚信,聚拢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梦想,改变了自己和整个家庭的生活。
把公益活动当成爱心平台来做,也有助于公益活动的精神传承。在8月26日举行的阳光学子报告会上,近百名往届的阳光学子来到现场,与今年的受助学子进行交流。2004年受到资助的阳光学子发起了“阳光爱心社”这一公益组织,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
公益营销通过赞助、捐赠等公益手段在为消费者、社会提供利益时,其作为一种营销方式,也成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公益营销可谓一举多得,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企业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
参与社会公益营销,可以使企业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又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产生偏好,从而在购买时会优先选择。因此,公益营销可以让企业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为企业争取更多的顾客――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维持老顾客,而且能够使大量潜在顾客变为现实顾客购买企业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
(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个企业或一个品牌与相关的公益活动联系起来,就是向社会传达了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不仅增强了社会大众对产品的信任,还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三)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凝聚力
根据科恩・罗珀公司的研究显示,一家企业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够对潜在的和当前的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没有参加公益事业计划的企业相比,在有此类计划的企业里,对本企业价值观感到骄傲的员工比例要高38%。
(四)降低运营成本
如今,企业在电视、杂志、网络上刊登大量广告来宣传产品,使广告费用迅速增长。但由于诸类信息泛滥,消费者不愿接受如此之多的信息。公益营销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营销方式将为企业产品的宣传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
(五)增加社会公共利益
成功的公益营销运作是将公益活动与企业营销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利益。企业作为社会构成单位之一,拥有雄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在实践中,有很多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回馈社会,达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比如,移动公司利用自身现有的短信模式开发出捐助平台,虽然这不是直接捐赠,但是却有着比它更好的社会效果。
二、我国公益营销存在的问题
对国内一些企业来说,公益营销已不再是一个生疏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公益营销中来,但其整体水平与跨国公司仍有很大的差距,国内企业在开展公益营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混淆公益活动与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顾名思义,包含了两个方面――公益活动和营销活动。企业用公益的方法和公益的内容去做营销,换句话说,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为社会、消费者多做好事。很多企业认为公益营销就是单纯的慈善事业、捐助事业,事实上,慈善与捐赠仅仅是一种公益活动,而非公益营销。
(二)缺乏价值观的指导
缺乏价值观的指导是国内企业在公益营销方面做得比较薄弱的地方。很多企业缺乏价值观指导的原因是这些企业长期忽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导致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缺失,这样就导致企业在进行公益营销活动时,缺乏相应价值观的指导。比如,一家烟草公司就绝不能选择一个肺癌防治的公益项目,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三)缺乏与市场定位相结合
企业在创建之初对自身市场方向的定位,也是对公益方向的定位。通常,企业开展公益营销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有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关系,有的是为了提升产品销量等。但是,无论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企业都应该围绕其核心目的开展公益活动。比如,公益营销做的最好的企业之一蒙牛集团,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让每个中国人喝上牛奶,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蒙牛在从事公益营销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
(四)缺乏公益营销战略
企业从事公益营销缺乏战略性主要体现在没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所谓没有科学性,是指企业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考虑如何合理履行社会责任,公益活动没有根据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战略来选择,没有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往往脱离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所谓缺乏系统性是指企业不能全面考虑公益营销的各个阶段,包括公益营销前的策划、宣传以及之后的有机跟进,没有一套完整的公益营销体系。
(五)宣传不当
慈善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从事公益营销的企业应该把自己宣传出来,促进公众对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关心,同时可以为其它企业做榜样。然而,众多企业在宣传过程中,受落后的公关思维和手段的制约,不知道如何利用企业的公益活动营销其品牌、产品,最后,要么在手足无措间错失发展良机,要么不合时宜过度宣传错失发展良机。
三、我国公益营销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跨国公司在我国开展公益营销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出色的商业化运作使得公益营销变成社会受益、企业有利的双赢行为,并使企业有动力不断进行循环投入。对于我国公益营销事业而言,跨国企业的积极参与不仅为我国公益事业注入了可观的资金,而且还带来了发达国家在现代公益事业方面的有效管理手段和先进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公益意识的提升。我国企业要想拥有跨国企业那样成熟、系统的公益营销体系,必须要找到正确的发展途径,及早从误区中走出来。
(一)全面认识公益营销,从内部做起
员工是企业活动最忠实的参与者和最有效的传播者,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员工,企业应让尽量多的人参与到公益营销中来,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情感,同时能在企业内部提升员工对公益的集体认同感,让员工为企业的公益行为而自豪,并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以影响更多的人。
(二)结合企业文化,塑造品牌
首先,企业在选择公益项目时,应深入分析品牌的内涵,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与品牌相匹配的项目来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其次,在开展公益活动时,企业不能盲目宣传,而应将其具体化,用行动让消费者了解公益活动的内容,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我国很多企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公益不能短视,不能功利,要在选择了某个公益项目后,坚持下去,直至这个项目成为一个品牌。
(三)开展营销活动,使公益与利益相统一
公益活动与公益营销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涉及到了营销活动,公益活动只是公益营销的基础。当公益活动告一段落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公益营销活动,让自己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应先设计好营销活动,以便在公益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机跟进。比如,蒙牛为了将捐助奥委会的公益行为价值最大化,打出了“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的旗帜,意思是蒙牛在每袋牛奶、每根雪糕的销售收入中各提取一厘钱,累计提取1000万元,分期分批捐给奥组委。这样,蒙牛的公益行为就天衣无缝的与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个购买蒙牛产品的消费者感觉到为申奥做了贡献,既体现了消费者的个人价值,又升华了蒙牛品牌形象。
(四)制定企业公益营销战略与规划
公益营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规范性的营销活动,只有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层面,通过对某一个或某一类的公益活动持续进行,才能赢得政府、媒体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与持续关注,使其成为一个品牌、一个平台。企业应充分考虑公益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公益活动的资源分配情况。企业除了从自己内部获得资金外,还应努力从其他经营单位获得资金。企业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合理分配这些资金,尽量让更多的企业、部门参与选择的过程,以便为支持计划的实施打下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企业应根据企业文化锁定相关区域,并在这些区域中选择少数合适的社会活动。
【摘要】微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与传播方式。继微博之后,公益活动借力微信工具,出现了微信与公益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本文分析了微信公益活动的发展现状,梳理了其在传递公益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道,以期为微信公益活动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微信 公益 现状 问题 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正成为新的公益推动者,成为公民汇聚、释放爱心的平台,促进慈善事业向全民公益行动的转变。微信自2011 年1 月问世以来,从即时通讯工具发展成为传播平台,互动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人们更多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微信凭借传播的快速、精准、及时等特点成为许多信息者的首选平台,而“微公益”也通过这一平台不断传递着爱心正能量,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发展,使人人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微信公益活动的发展现状
1、线上与线下的多形式互动
细微的互动如果累积起来能产生惊人的效果。人们用“收听”“添加好友”这样的动作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网上世界,也因此阻隔了好友之外的信息出现在自己面前。而互动的行为突破了这一个个无形的界线,让有价值的信息能够由点到面。就像是一个放大器,放大着用户分享信息到社交网络后产生的结果。①
在社交网络中,互动是一种积极的双向激励。不仅是对信息的用户,也包括参与的人群。在微信公益传播中,人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发送朋友圈、腾讯微博、订阅公共账号、LBS 定位等方式参与其中。传统慈善活动只是捐款捐物,主体没有亲身参与到活动之中,微博公益活动虽然主体会亲自参与,但是互动形式不如微信多样,微信互动有其独特之处。
2014 年2 月21 日下午两点,“大爱近似阳光公益”微信群中一条题为“救救掉进锅里烫伤无钱看病的小生命” 的求助微信引起了大家的热切关注。微信一出,立刻得到群成员的积极响应,“救救烫伤儿童小鹏宇” 迅速成为微信群里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通过朋友圈和新媒体平台将消息出去,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许多好心人都通过微信等平台自发参与到了这场爱心救助之中。爱心志愿者通过微信上传照片,记录下小鹏宇的治疗过程,让关心他的好心人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情况。
2、微信与支付功能捆绑,提高了筹款效率
2013 年底,腾讯公益“十分祝福、十分爱”活动首次在腾讯内部展开。腾讯员工以及合作伙伴在收到中秋月饼时,只要扫描盒子上的二维码,然后绑定微信支付功能并捐款0.1 元,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就会与之匹配捐赠0.9 元,合力为腾讯“筑梦新乡村”项目———贵州黎平铜关村527 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送上一套木制的侗族乐器,推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
随着微信5.0 版支付功能的推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借“十分祝福、十分爱” 活动启动的机会宣布公益慈善与微信支付相结合的消息,被认为是腾讯释放出的有意将公益慈善与微信支付进行深度结合的信号。微信筹款与支付功能捆绑,降低了捐赠人的成本,相比目前微博筹款中筹款宣传和捐赠分离的模式有极大的进步。只要微信绑定了银行卡,打开微信公益捐款的链接,人们就可以为感兴趣的项目捐款,款项很快就能抵达公益项目制定的公募账户。利用微信不仅可以自己很便捷地捐款,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微信个人、微博等通道将微信捐款链接发送给朋友。这个捐款链接可以转换成二维码,落附在海报、画册、折页、微博、电视、报纸、杂志、楼宇视频、饮料瓶等任何你所能想到的载体上,②以达到公益项目宣传和筹款的最大效果。
3、微信公益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手段微信作为第三方公众平台,从早期只具备即时通讯、分享照片的微信1.0 模式发展到今天兼具语音对讲、视频聊天、游戏中心甚至微支付功能的微信5.0 模式。随着微信人气的不断聚焦,许多企业及机构意识到微信平台的巨大营销价值。企业借力微信工具开展公益项目,取得了不错的营销推广效果,以此扩大自身影响力。
2013 年10 月14 日-19 日,腾讯房产合肥站携手合肥信地城市广场掀起一场“信地健康早餐公益行” 全民健康公益活动,只要在活动现场拿出手机扫描信地城市广场官方微信二维码,即可获得免费营养早餐一份。众多品牌企业试水微信营销,微信精准营销的方式会颠覆传统的营销推广模式,带给企业不一样的助力与影响。
4、主题不局限于弱势群体,覆盖面更广
传统媒体的公益活动更多聚焦于弱势群体,关注对象单一,而微信的公益信息涵盖助学、助残、扶贫、赈灾、环保、健康公益、企业公益、公众人物慈善义举、志愿者活动等各方面。广泛而多元的公益主题聚焦社会方方面面,充分利用微信平台传播公益理念,激发了普通公民的慈善热情,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微信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
1、微信公众号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退订率上升
微信公众号以公益慈善信息、组织话题讨论、传播公益慈善文化为主要内容。不能提供有价值、高质量内容的公众号难以获取读者的认同,必定会被读者所离弃。目前做得好的公众号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出现用户疲劳,推广难度大,退订率开始上升。如何进行有效的内容生产,成为摆在所有微信公众号管理者面前的问题。
2、微信的传播半径有限,影响信息扩散
微信为自媒体人开通了一个内容平台,却没有给他们打开足够宽敞的传播路径。传统的微信传播途径十分狭窄,凭借读者对内容的认可,转发到微信朋友圈,从而吸引新的读者进行订阅。一些企业试图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提高自身形象,在利用微信传播时只能在现有粉丝人群中挖掘需求,无法很好地享受到活动信息扩散带来的更大收益。
3、款项安全性存在问题,监管难度大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匿名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微信公益组织很容易被一些有不良企图的人所利用。随着网络组织的发展,在缺少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光靠公益组织自身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善款监督不力就是其中之一。募捐形式在“微公益”中屡见不鲜,大多以支付宝为交易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绑架了募捐者或是募捐企业、机构的信誉,一旦出现冒名或虚假的募捐信息,微信作为信息平台并不能承担责任。③
4、微信公益团队公信力缺失
公益是一个敏感的事物,近些年关于公益组织或公益活动的负面新闻常有报道,不少人对公益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所以,通过微信渠道实施公益项目,取得公众的信任是影响公益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微信借助的网络是个虚拟的平台,人与人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更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感,微信公益活动在公信力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环境错综复杂,虚假信息、非法传播常常无孔不入,在网络中打着“献爱心”的名义私募善款骗取钱财、“网络乞丐” 等现象偶有出现,一旦有人产生质疑,负面情绪便会通过网络扩散,导致人们对公益活动及公益组织的信任度大大降低。④
三、推动微信公益活动健康发展的对策1、内容创新,找准定位
微信自媒体的核心价值是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原创内容,以达到吸引读者订阅并持续关注的目的。⑤在大型社交网络中,任何一些细微的需求、信息都能汇聚成一个庞大的结果。所以微信公众号应找准定位,确定信息覆盖的人群的信息需求,提供垂直、细分的服务,也可通过后台的数据反观来内容。公众号里信息的传播途径基于微信朋友圈,真实、容易阅读的内容更符合朋友圈的传播特性。2014 年3月21 日,“公益慈善论坛”在推送的三篇文章前,都增加了“小编有话说”一栏作为推荐语,转载的文章标题都经过了重新加工,同时在正文内保留了原标题,文章的阅读量大大提高。
2、鼓励用户绑定社交账号
信息在圈子、好友等不同的关系链中流动的时候,更多好友被带到了外部的网站账号、资讯中去。因此,鼓励用户来绑定账号,并将信息带到更多的关系链中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业界之间互相达成的紧密合作与产品融合,也促使信息跨界流动在不同的产品中,如搜索引擎、微信、微博、QQ 空间,乃至外部网站的签名档中,带来潜在客观的流量。⑥微信账号与其他社交账号绑定在一起,利于信息快速流动分享。
3、政府部门加强引导的监管
政府部门加强对网络公益团队的引导监督,对公益组织进行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规范其公益行为,对网络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深远。有关人士提出,民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建立完善政府部门与网络公益团队的沟通协调机制,将团队活动纳入政府部门的监管下,使其活动得到政府部门“兜底”,同时还应通过表彰等方式提高团队公信力。⑦促进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使网络公益传播有法可依、秩序井然、健康发展。
4、公益团队自身需强身健骨
网络公益活动要想持续健康发展需规范团队自身建设。其中提高透明度,规范并公开捐助对象信息收集、合适、整套流程,有利于公益团队在社交网络中建立高度的信任感,形成较高的忠诚度。《城市画报》为一位不幸患上重症肌无力的实习生筹集医药费,在其微信上发起了一场公益拍卖活动。从沟通筹备到活动开展,再到交易完成,每个环节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为了款项的使用更加公开透明,买主直接打款至患者母亲的银行账户,一方面规避了因为内部流程而造成的延迟,另一方面让买主真实感受捐助的整个过程。此外,公益机构应设置专职的传播人员,保证定时、定期、有质量地更新公益信息。
【本文系南阳师范学院STP 项目;项目编号:2013004】
参考文献
①⑥徐志斌:《社交红利》[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②苏苏下午茶,《公益如何借力微信新工具》[EB].oiegg.com/viewthread.php?tid=1692337
③涂诗卉,《浅析微博时代的公益发展新契机———以新浪微博公益模式为例》[J].《新闻世界》,2011(7)
④郭枫,《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2(23)
⑤蔡永劲,《微信自媒体的两大致命弊端》[EB]sootoo.com/content/438735.shtml
⑦苏万明,《网络公益”:“正能量”为何难以“释放”?》[EB]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1/c_119442340.htm
关键词:公益型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闫小龙(1985-),男,河南驻马店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凯博(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助教。(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136-02
一、研究背景
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组织实施的“扶贫济困”、“助学支教”、“社区服务”、“奉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公益型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那么它在高校到底具有哪些育人功能?学校以及社团内部管理模式又是如何?笔者就这些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走访的形式,对武汉8所高校的10个公益型学生社团及其成员展开深入研究。对所选取的调查对象,总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2份,有效问卷472份,其中10份问卷由于填写不完整或未按问卷规定填写而被视为无效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基本功能及其日常管理模式。
二、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功能
1.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有93.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品格;有95.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锻炼自己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有9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加学生在学生工作方面的经验积累以及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另外还有9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拓展社会视野。
(1)高校学生加入公益型学生社团,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洞察能力。虽然很多情况下,学生参加的公益型活动和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不论是社团成员还是教育管理者都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在开展公益性活动时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人沟通交流和工作交往,在不经意间学到更多课堂之外的东西,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提升知识的综合水平。
(2)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发展的独特性质,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了能够将活动开展好,公益型学生社团的组织者必须首先详细了解和分析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然后确定一个合适的服务对象,接着要与服务对象就活动开展形式、具体操作办法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为了获取充裕的活动资金,他们还必须多方奔走,通过宣讲号召、游说鼓动各界人士及商业组织来为自己组织的活动募集更多的资金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3)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在组织各类公益活动时,锻炼了自身的活动组织能力。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与其他学生社团并不完全相同,公益型学生社团面临的活动对象复杂多样,往往面向的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要想保证活动开展取得良好效果,他们就必须制订出更为详细的、全方位的活动方案,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另外,公益型学生社团更多情况下要与资金打交道,而这种资金一般都是爱心人士捐助的善款,如何让这些善款发挥最大作用,也让爱心人士的善良能够获得足够的尊重,这就要求公益型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要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规划。因此,公益型学生社团的成员在制订活动方案、开展公益活动以及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1)公益型学生社团团结学生。公益型学生社团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学生集体,聚集了一群关注社会发展、关心社会问题的学生,共同为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这种兴趣团体的存在,就意味着集体精神的存在与发扬,而开展的各种活动,则是对这种集体精神的不断延伸和深化。社团成员在参与或组织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强化了自己对团队的热爱和感情,每一个成员都希望为团队的发展尽心尽力。
(2)公益型学生社团凝聚人心。学生社团组织相对松散,成员之间追求民主平等,但并不等于社团会允许个人的自由散漫,社团本身明确的发展定位和良好的社团愿景凝聚人心,这些决定着社团本身的发展方向,是社团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和理想。这种理想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感,使成员在日常开展的活动中不断获得归属感。为了团队的发展,大家会齐心协力、共同工作,在日常活动中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友谊的形成与加深,强化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1.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融入集体,体会到了团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公益型学生社团是陶冶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载体。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已占主流,经济生活水平也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艰苦奋斗的精神少了,并且对社会上存在的弱势群体以及其他热点问题了解较少,同时,竞争压力的增大,也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忽视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1.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并完善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90.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更有高达94.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使每一个成员都心存一颗感恩的心。
(2)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类活动是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外化表现。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面对各种社会现象,还可以更好地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校正自我道德坐标,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积极参与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放下急功近利和浮躁不安的情绪,培养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而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学校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主动关注社会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起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
4.促使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1)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所举办的活动触动着学生心灵,感染着学生积极奉献爱心。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0.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提升了大家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关注度;有9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许多发展较好的公益型学生社团成为了高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团体,以华中农业大学红杜鹃爱心社为例,在每年招聘社团管理团队时,应聘人数达到500人以上,超过了学校其他任何学生组织,在组建公益项目团队时,必须通过招聘、考核、培训合格之后上岗。近三年,该团队已经先后组织2000余人次奔赴祖国各地,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了支教助学、关爱聋哑儿童、培训贵州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等活动。
(2)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公益性学生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激励和鼓舞着广大学生。湖北省团委每年都会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省内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好的公益项目,很多高校成立了爱心基金,比如华中农业大学的“本禹爱心基金”,或者是通过与企业合作等各种形式,来鼓励和推动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另外,还通过政策支持,在评选各种荣誉的时候给予政策倾斜,使公益型学生社团不断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随着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以及一些明星社团的涌现,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益型学生社团当中来,去从事更多社会公益活动,部分学生甚至在毕业后加入专业公益机构,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己终生而为之奋斗的事业。
5.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1)公益型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范围广泛,面临的对象丰富多样,通过走访、宣传、调研、志愿服务、爱心奉献等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同时也向社会展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笔者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华中农业大学的绿色协会为例,每年举办的武汉高校公益定向越野活动,总是会吸引来自武汉很多高校的学生组队前来参加。
(2)公益型学生社团在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调查中发现,有91.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公益型学生社团不仅充实和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会避免部分学生因为课后无所事事而参与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活动,为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6.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
公益型学生社团自身的宗旨就是教化、感染更多的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关心关注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在学生的认知方面,笔者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所做的调查中发现,有84.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方式逐渐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公益型学生社团作为学校与学生的连接组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发挥很好的双向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公益型学生社团自身的定位和服务宗旨,决定了社团的发展方向,也对社团成员产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影响,再把这些价值取向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塑造了大学生的崇高精神、培养了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道德品质。
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通过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武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相关资料,武汉高校对公益型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主要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自成体系,独立运营;另一种是由学校的学生会或者团委的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监管。而社团内部的管理基本上相似,根据社团自身发展情况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其内涵模式基本一样,属于典型的垂直结构,倾向纵向发展的模式。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及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材料,高校对公益型学生社团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管理模式。
1.高校社团管理模式
一是所在高校团学组织的某个学生部门对社团进行兼管的管理模式。由于学生社团数量不多或者还未充分发现学生社团的重要性,学校内没有成立独立社团管理机构,而是由团委的某个部门或是学生会的某个部门来行使社团管理的职能。虽然这种管理模式流程较少、看似效率较高,但现实情况是对社团的管理力度太弱,为社团发展争取的资源和支持也就十分有限,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只是在社团刚刚兴起时的一种过渡阶段,目前正在逐渐退出高校舞台,武汉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可能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太允许或管理层不太重视社团建设所致。
二是所在高校成立了学校学院二级联动的社团管理模式。根据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将学生社团划分为学校、学院两个层次,公益型学生社团除青年志愿者协会外,一般都属于校级学生社团。分别在学校、学院设立二级专门的学生社团管理机构,负责对全校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学校团委进行整体的协调、指导工作,学生社团挂靠单位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社团业务方面的具体指导工作,日常活动开展自主进行。整体来看,这种管理模式结构规整、完善,多个部门合力为社团发展提供支持,有利于社团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不过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学校社团数量、规模发展比较壮大的情况。随着近些年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以及其他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高校所采用,并且已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2.社团内部管理模式
规范、完善的组织内部管理结构模式,是确保一个组织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公益型学生社团作为一个非正式的群体性学生组织亦不能例外。
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模式的特征体现为结构垂直、重心下移。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调查、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武汉市高校的公益型学生社团内部管理虽然在管理的部门划分上并不完全相同,但管理架构、模式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在社团挂靠单位、指导教师的管理指导下成立的社团理事会,由理事会召开会员大会任命社长,负责整个社团的日常运转工作。理事会下设秘书处、宣传部、财务部、监察部、外联部、项目部等部门,而公益型学生社团则更加重视项目部的建设,项目部下设各公益项目小组,负责公益活动的组织、开展。伴随着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发展,项目部下设的公益项目小组逐步成为各个学生社团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职能部门主要为这些项目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郭丹.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2]张国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兰州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7.
[3]刘争先.高校公益社团公民道德实践的社会功能探讨――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的个案[J].青年文化研究,2010,(2).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协同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社会日益成熟和开放,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单凭一方力量难以胜任,需要多方主体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协同合作就是充分整合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行详细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发挥整体实力,实现公益活动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应加强与校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各类组织的合作,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每个高校公益社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性质、特色与活动方向,但仍具有一些共同优势:科学文化知识、团队合作能力、志愿服务精神,这正是社会公益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资源。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从事公益活动的比较优势,可以让他们直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凭借高校公益社团的高素质、高能力、高志愿精神可以较为容易地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争取相应的资源支持,弥补高校公益社团的不足。当前高校公益社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管制权力。除了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外,合作机构有时也需要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毕竟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特别领域也有必要提供公权力的支持,例如指导文明交通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关注食品安全等。高校公益社团寻找校外合作伙伴不能盲目,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其发展目标,才能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找到若干合作意向组织。通常,政府部门、较大的民间团体是高校公益社团首选的合作对象,因为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在其职能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活动经验,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益社团提供有力帮助。当然,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高校公益社团要与之划清各职责,严格审核活动内容,避免公益活动演变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在确立合作关系之后,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如何确定合作方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校公益社团充当主体地位,给予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平台,合作对象应起到搭台式的辅助作用。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发展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在策划活动方案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公益需求,又要为合作对象带来切实利益。
二、高校公益社团的效能扩散机制
公益活动产生的效果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公益精神的价值远大于物质成果。公益精神具有扩散效应,能够使受益者心存感激并继续传递,使旁观者得到教育感化,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因此,高校公益社团应紧抓内涵建设和外部宣传,不断扩大公益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公民学习的榜样,为高校赢得良好的声誉。(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创建要体现特色化特色化意味着社团资源的集约利用、公益服务的专业水准、服务对象的特定选择。没有特色化的公益社团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团宗旨模糊不清、社团管理松散混乱、服务对象范围泛化等。高校公益社团只有不断探索社团特色,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公益社团根据学科设置,具有一定专业性,较为容易确定其特色,难点在于如何把这种特色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二)高校公益社团的运行要坚持长期化由于个别不规范的公益社团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公益活动,让收益人对大学生产生浮夸虚荣的不良印象,若活动质量存在折扣,特别是形式化问题严重,更会给公益领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正规的公益社团也面临着社团成员每学年更新换代的问题,致使一些公益项目因接替成员的取向和参与程度等原因而中断。优秀的公益社团对成员的管理应当具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能够持续关注所在公益领域,为服务对象提供长期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三)高校公益社团应积极建立稳定的宣传渠道通过网络、电视、现场展示等途径,加大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传递社团活动留给社会公众的公益精神,同时也可树立社团的品牌形象,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源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宣传不适当,好事也有可能变坏事。坦然付出,坦然接受,没有施舍与居高临下,也没有受宠若惊或低人一等,这样的公益文化才是培育公益精神的健康土壤。此外,省、市相关单位在给社团评价的时候,不能因为影响力就认可为优秀社团,而要把社团的扎实成果和志愿服务精神作为考量的重要因素,避免挫伤公益社团的积极性,使其走向不做事或少做事、虚假宣传的歧路。
一、高校校园“微公益”面临的困境
(一)参与人员流动频繁,传承发展成大问题
校园微公益实践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即参与人员流动频繁。由于不存在必须行善的压力,导致每位同学的行善都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无力则不必勉强。另外,沉重的学业压力也导致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可能是短暂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校园微公益常态化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即为传承问题。传承不好会导致活动缺乏连续性,不利于高校微公益服务的长远发展。
(二)创新突破途径难寻,推广效果不够理想
“变则活,不变则死”,创新是校园微公益组织良性发展的源头活水。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形式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大学生极易产生审美疲劳。但是,受限于青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尚不完善、资源运作不太专业、活动范围不够宽广等因素,校园微公益的创新和推广有些步履维艰。
(三)公益专业知识欠缺,运作团队不够专业
高校微公益组织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多是兼职或志愿者,在公益领域专业知识欠缺, 在财务管理、资源运作、媒体运营等方面也缺乏专业知识,在具体项目的开展上也不具备专业知识、缺乏专业处理方法。上述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将严重制约高校微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
(四)外部立法严重滞后,内部缺乏规范指引
就外部环境而言,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导致高校微公益组织在法律上缺乏相应支持,容易遇到障碍和困难。就内部管理而言,部分高校的微公益组织缺乏清晰合理的管理规范,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运作流程等方面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导致内部管理松散、效率低下。甚至还存在家长式作风和一言堂现象,造成民主的缺乏和组织的僵死。
二、高校校园微公益持续发展之路
为实现高校微公益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信息透明开放,提升社会公信力
慈善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公信力的强弱是根本保障。因此,高校微公益组织必须做到公开、透明、规范,打消人们心中的疑虑。首先,要加强财务透明度建设,制定严格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及时公开财务信息并主动接受监督。其次,在项目运作上也要做到公开透明。项目从开始、实施至完成,每个阶段都应及时向外界披露信息。此外,当质疑声起时,应快速回应,及时给予合理解释,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合理的方式打消大家心中的顾虑。
(二)加强自身管理,打造品牌工程
高校微公益组织要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搞好内部文化建设,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打造微公益服务的品牌工程。通过开展各种切实有效的活动,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在奉献爱心中收获感动,在实践爱心中学会担当。
(三)完善保障机制,支持健康发展
首先,高校应成立相关机构对校园微公益组织进行指导,使其有所依靠;其次,高校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经济保障;最后,高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从“微公益”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四)出台相关法律,建立监督机制
一方面,要从法律层面对公益事业的发展和运行进行原则性规定,使高校微公益组织能够依法开展公益活动,平等参与社会竞争,获得应有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可通过校方监管、组织自律、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和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对高校微公益组织的财务情况、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监督,以便有效规范高校微公益组织的行为,提升其社会公信力。
(五)寻求外力支持,加强交流合作
1. 加强和政府的交流。大学生尚未踏上社会,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如能在开展活动,特别是到边远地区支教帮扶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有助于活动事半功倍地开展。因此,高校微公益组织应积极寻求政府支援,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
作为一份新创刊的报纸,一年多来,楚天时报紧紧贴近市民需求,服务城市发展,策划和组织了楚天时报相亲节、楚天时报夏令营、楚天时报送岗位、黄石首届中老年舞林大会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时报也从中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找准需求,贴近读者
作为一份新创刊的报纸,如何吸引人气,赢得读者的关注和好感,是作为传播和经营两方面都必须考虑的问题。而通过举办公益活动无疑可以引发批量关注,聚集大量人气。
2011年春节过后,全国出现大面积用工荒,作为制造业较发达城市,黄石也出现“用工荒”。可另一方面,许多阳新和大冶的农民工或技术工人,又不知到哪里去求职好。楚天时报投入大量版面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和报道后,把眼光投向了“怎么解决用工荒”这个具体问题上。为更好地服务读者和企业,楚天时报决定举办“春季送岗专场招聘会”,为求职者和企业牵线搭桥。
2011年2月26日,由楚天时报和黄石纳杰联合推出的“春季送岗专场招聘会”在黄石市人才中心举行。当天65家单位提供了2000余个工作岗位,吸引了超过4000名求职者,场面火爆。现场免费发放了1000份楚天时报。一些企业负责人和求职者纷纷表示,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楚天时报顺时而动,服务企业,服务市民,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放大了媒体的影响力。
二、多方合力,造大声势
作为公益活动,毫无疑问,传播效果和影响力越大越好。作为地方新媒体,毕竟黄石市民对楚天时报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因此,为将活动做大做好,时报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11年8月6日,楚天时报准备在黄石举办首届鄂东大型相亲节,计划搭建一个跨黄石、黄冈、鄂州三地,人数达数千人的大型婚恋交友平台。此类公益活动除引起读者叫好声外,还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时报积极联系,主动沟通,争取到黄石总工会、共青团黄石市委和黄石市妇联三个部门的加入,一起作为联办单位,共同举办本次相亲节。虽然三家部门并未承担多少事务性工作,但政府部门的加入,让这个活动显得更权威、更公益,声势也更加盛大。
随后,一些大型企业纷纷组团加入相亲节,在活动举办前夕,报名人数达800多人。活动当天,位于黄石团城山公园的活动现场吸引了5000人参加,人气极高。通过这场活动,一些单身人士找到了另一半,他们难忘时报这个“红娘”;而时报通过这场盛大活动,与政府部门的了解更加深入,以后合作也更加顺畅,报纸影响力不知不觉得到提升。
三、另辟蹊径,打造品牌
作为地方媒体,因地域限制等原因,多家媒体举办的公益活动往往容易“撞车”,常常会出现同时资助贫困大学生、都举办相亲节、都开名师大讲堂等现象。“撞车”情况下,因各方资源和力量,以及读者需求被一定程度分散,活动效果不能最大化,而且读者不便于识别媒体特征。因此,在公益活动上,媒体学会如何另开一扇门,通过调查读者需求,另辟蹊径,启动独家所开办的公益活动,让读者形成独一无二的印象,将会帮助媒体在同城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1年11月,时报编辑部通过调查,了解到黄石中老年人群多,而且这些中老年人多从黄石的大型矿企出来,过去跳舞的基础好,至今跳舞的人群还有数千人之多,但平日缺少活动场地和平台,如今非常渴望能有人组织活动,提供平台。在这个基础上,楚天时报决定启动大型公益活动“黄石首届中老年舞林大会”。
11月1日,这个活动刚推出,就受到了黄石各地中老年朋友的热烈欢迎。在黄石市中老年体协的协助下,短短半月时间,报名人数达3000人,除黄石外,浠水居民也赶来报名。从11月初到12月初,黄石中老年舞林大会在黄石共举办了五场比赛,逾3000人参加了比赛,逾3万观众从各地包括鄂州赶来观看比赛,现场被挤得水泄不通,演员们自费盛装上场,离黄石城区较远的大冶和阳新的演员凌晨包车赶来,活动场面热烈,活动反响空前。
活动结束后,黄石市委宣传部、文化部门及体育部门都给予了好评。黄石老年人体协更表示,希望楚天时报将这个活动作为一个品牌,长年举办下去,大家盼望每年都能参加。一些参赛者也纷纷致电,称意犹未尽,期盼来年。如此种种反响,充分表明这个活动因其独有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为一个特色品牌深入人心,扩大了媒体影响,巩固了读者群体。
四、整合经营,持续发展
一份公益活动,要取得良性的长久的发展,除了读者的认可,各部门的支持,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力量作为后盾支撑。因为举办任何一类公益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场地、人员和相关费用等,如果有充足的经费支持,那么活动举办的平台和空间会更大,影响力更大。在这个方面,时报尝试与政府部门或企业联合搭台,整合经营,企业提供经费或场地支持,报社进行策划、组织和宣传,通过资源整合,读者获得了活动平台,企业获得了宣传机会,媒体服务了读者,扩大了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