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高等教育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也逐渐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大众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的是艺术人才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相比表现为更加敏感与偏激。其中个性张扬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普遍现象,针对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特点,准确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活动形式。在新的时期下,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有了新变化,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方式也有了新变化:
1.利用媒体网络信息进行教育的方式。随着各种高科技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也含有了科技成分,媒体网络已经深入到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的艺术观造成巨大冲击。因为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渴望了解掌握它,这种冲击波既有积极一面,又不可避免地有消极影响。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要成长为优秀的艺术人才,就必须有正确的艺术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互媒体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艺术观,使这些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能真正担负起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对大学生们进行教育影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教育。
2.组织展开座谈讨论的方式。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务实,讲求实际。他们努力在大学里、社会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生活上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开放、自由、自立、浪漫的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思想顾虑,不畏人言、敢于离经叛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确实特别想得开,衣着注重性感、生活无拘无束、乐于模仿影视中的浪漫情调等。通过组织展开座谈讨论的这种方式,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以及向往而言,可以说是投其所好,使大学生们相互教育。但我们选择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时要有明确讨论的主题,抓住艺术类大学生们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切记不要离题,否则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对他们影响更不好。
3.运用演讲、报告的方式。这是一种传统方式,是中国革命年代时期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在当代社会这种方式仍可实行,不过已具有了新时期的气息。
鼓励动员报告。由于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们情感丰富且不稳定,但他们有关心人民幸福、振兴中华的愿望,所以对他们进行动员报告是不可缺少的,可以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如新时期抗洪救灾,无偿献血,这都需要动员报告,一个好的动员报告,能鼓舞起青年人土气,振奋青年人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热情。因而对艺术类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动员报告是不可缺少的。
登台演讲报告。艺术类的大学生们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精神,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我们便可因势力导,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艺术类大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空间,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让艺术类大学生们登台演讲或作报告,一则可教育引导其他青年,二则也教育了他们本人。学校或其他单位经常组织这种真挚、动情的“演讲比赛”活动,可以促使艺术类大学生们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可以加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4.开展综合评比竞赛、奖励惩罚的方式。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激发鼓励青年上进和推动各项工作发展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综合评比竞赛方式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的增强以及好胜心、好学心等基本特征展开进行的。对大学生们采取综合评比竞赛的教育方式,能激发起他们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如学校每年度在各班级评选优秀党、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就是这种典型方式的应用。同时,大学生们的经济头脑比较发达,他们往往注重经济效益。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接受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其中不少学生参加过艺术比赛,获得名次,然而其往往陷入追求名利的实用主义。艺术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精神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既达到教育目的,又防止了他们认为金钱至上的观念的滋长。我们应适当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配合精神奖励,来达到奖罚分明的目的。
二、当代社会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法的应用
在具体实际工作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法的应用,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必要手段,是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必要的思想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
1.民主讨论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采取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这也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决定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往往使他们自我感觉极好。可是他们进入大学后,以往的那种核心地位和优越感都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心里失衡、经济焦虑、学习焦虑、对艺术的理解偏颇等等。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与青年人平等的位置,以同志,朋友的态度平等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共同磋商,以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2.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相比表现为更加敏感与偏激,个性张扬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普遍写照。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说服教育。要联系他们的思想情况、关心的热点,否则道理一大篇,实际不沾边,“隔靴抓痒”,可能会引起反感。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情感感化法。工作中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动人,情感感化法。运用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等态度以情感上影响青年人,感化青年人。我们所说的“情感”,主要指具有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朋友同志的情感,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到情真理切,情理结合,才能打动人心,达到教育效果。再结合艺术类大学生们的文艺方面的特长,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通过各种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在大学学习之余,得到情趣和精神上的享受。
参会者通过主题报告、分会场报告与研讨、现场观摩与研讨等形式就以下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与讨论:(1)对儿童艺术的多学科审视;(2)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儿童艺术教育理论;(3)儿童综合艺术教育研究;(4)儿童学科艺术教育研究。
在主会场上,共有6位儿童艺术教育专家作了视野广阔、内涵丰富的主题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席、台湾师范大学郭祯祥教授向大会作了题为“当代儿童艺术的若干取径”的报告。她以艺术教育为切入口,探讨了何谓“儿童艺术”,介绍并比较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儿童艺术教育取径。前者以罗恩菲尔德为代表,强调人的天生艺术潜能;后者则更加注重文化对儿童艺术的影响,如威尔森认为,儿童会从周围生活摄取影像,家庭、社区、同伴等外在力量会取代“儿童自由向外”的发展模式。郭祯祥认为,每一种理论、取径与教学法都有其瓶颈与限制,任何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均应致力于充实自己的教学工具箱,不同的个体需要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才能享受教学的乐趣,促进教学相长。
中华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滕守尧教授在《儿童:生态视角下的完美与完整》的报告中从哲学美学的高度,用简洁的话语解说了何谓“原型”,解析了“原型”与中国道家学说、中国艺术、儿童之间的关系。滕守尧认为,儿童的本性就是道,就是自然。儿童是天生的两极创造者,他们既能上又能下,既听话又调皮,既建设又毁坏,如此游走于两极之间。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极,才有两极之间的联通,才产生了新的东西,才具有灵气。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儿童的期待往往是做个“完美”的人――只能顺从听话,不能野蛮调皮;只能双脚走,不能单腿跳;只能正走,不能斜走;只能说“是”,不能说“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听,不能说;只能得100分,不能得60分,如此等等,实质上就是砍去一极,只保留认为好的一极,追求所谓的“完美”而放弃“完整”。如何改变这一习气?滕守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真正学会把儿童看成一件艺术品,保留其自然本色,不强求他们做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尽力让他们做一个“完整”的人。滕守尧引入“完美”与“完整”概念,既形象地阐释了他所提倡的生态式艺术教育观,又是对生态式艺术教育观的拓展。
两位教授的发言引起了参会者的共鸣,大家就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及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作用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观点如下:(1)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生态观指导下的、多方面融合的教育,注重“整体性”“辐射性”和“融合性”。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元集合体,不仅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每一门类还要从美学、艺术史、艺术欣赏及创作等多角度加以考虑;艺术教育要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相融合;“走向生态的”艺术教育是以幼儿为中心辐射教师、家长,是多方面参与的教育。(2)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生活在当下社会的儿童,不可避免会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考虑文化内涵,即教育内容是否能够展现文化内涵。选择什么样的内容给儿童,不能仅从形式上考虑,而应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和深入挖掘。这同样是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价值选择。
享誉全球的瑞吉欧儿童教育中心主席Carla Rinaldi在报告中对学习和创造力作了反思和再思考,认为学习的过程与表达、交流及艺术活动的过程紧密相关。参与艺术活动也是一种学习。儿童天生就有与人交流的欲望,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教师关注儿童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要敞开心扉倾听儿童的心声,要让倾听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著名的零点项目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艺术教育学科负责人Steve Seidel作了题为“美育过程中的参与式学习”的报告。他以7岁小女孩索菲亚的绘画作品为例,深入探究其学习经验的方方面面,包括构思、即兴创作、评论、表演和展示、练习和实验等,并以此说明艺术创作过程中儿童是怎样学习的。他认为“关注学习过程”是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研究的取向,并指出“画”既是作品,也是创作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培养儿童独立安排工作的能力,使儿童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积极投入到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去。
对当前国际幼教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瑞吉欧”和“零点项目”,不约而同地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无论目的性艺术教育还是手段性艺术教育,其过程都值得关注。正如Steve Seidel所说,“关注学习过程”是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研究的取向。
以上专家从多元文化视野对儿童艺术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美国肯恩大学Lily Chen-Hafteck教授和纽约大学PhilipTaylor教授则分别从音乐和戏剧领域,从学科艺术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儿童艺术教育理论问题。
Lily Chen-Hafteck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新视角:发现和培养幼儿的潜能》的报告中探讨了建构主义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及音乐在儿童成长中的角色问题。她认为应该重建音乐教育的概念,音乐是一种专门性课程还是一种普适性课程,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她指出,在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儿童校外音乐经验,要观照文化背景进行音乐教学,同时要考虑音乐的多元目的,不能仅仅将其视为技能教育。她倡导要相信儿童具备天生的音乐潜能与知识,相信音乐活动能够激励与吸引儿童学习。音乐的种子需要好好呵护,我们应该给儿童提供可探索及创造的环境。
Philip Taylor深入探讨了戏剧的多种认知方法以及构成这些知识评价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目前的评价模型往往未能顾及审美维度。大多数戏剧教育工作者关注那些没有关联的技能的传授,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定位不准。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艺术?这都需要重新界定和思考。Taylor认为戏剧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造一门艺术审美的课程,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客观地评估学生。
关于学科艺术教育与综合艺术教育的讨论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此次会议并未就与此相关的某一具体问题达成共识,但还是给了参会者很多启示。如必须确立多元文化学科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超学科的学科艺术教育目的,不仅应关注艺术学科本身,还要关注艺术家的成长、艺术学科的发展、艺术素养的培养等问题;兼容各种艺术教育模式,探寻适合的教育途径,等等。
除了主会场上的精彩报告与发言外,大会还设立了四个分会场,参会者分别就提交的论文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及幼儿园教师分别介绍、分享了各自不同的经验。例如,美国塔夫茨大学Mary Eisenberg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介绍了她们共同的研究成果,以“与自然合作”活动为例,展示了儿童美术学习中的12种支架,并就儿童美术教学中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台湾花莲教育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秀菊教授与大家分享了绘本创作教学的故事,展示了大量制作精美、极富创意的绘本;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在确立讨论的基础――音乐教育首先应该而且必须是“人的教育”这一基本价值立场后,引入快乐与成长、自由与秩序等七对当前冲突激烈的微观价值矛盾,试图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发现这些矛盾中的共生价值,并尝试找出实现这些共生价值的可能出路,拓宽了儿童音乐教育新视野。此外,台湾爱弥儿幼教机构驻校艺术教师徐德成所作的该园课程介绍,美国波士顿Advent学校Yvonne Liu-Constant博士对艺术在幼儿园之多重角色的探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进博士关于童年与艺术关系的论述,张金梅博士的幼儿戏剧教育内容建构,以及来自各大专院校和一线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各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经验,均引发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
参会代表还分别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幼儿园、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南京市第三幼儿园、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教学观摩活动,如美术活动“茂密的树林”、早期阅读活动“我爸爸”、歌曲欣赏活动“数羊群”等。活动结束后,参会者对活动目标、过程、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点评和交流。幼儿园现场观摩与研讨活动丰富了参会者的实践经验。
总之,这次大会为不同文化、不同观点搭建了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及幼儿园教师就当前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力求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阈交融中生成新观点和新方法,并致力于促进儿童艺术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在坚持自由、开放的学术对话,理性、客观的学理探讨,广泛、深入的问题分析,多元、多维的学术话语宗旨下,面向艺术教育前沿,面向艺术教育未来,为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推进整体性综合研究,启迪创意思维,促进知识创新搭建了平台。
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知识技能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艺术教育,尤其是儿童艺术教育必将是一个恒久的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反思与调整。
Discussion, Observation, Reflection, Exaltation: A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Children Art Education and the 1st National Seminar of Children Art Education
近日,2012年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反馈会暨2013年监测工作培训会在广州召开。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及各市、县、区与会代表共140余人听取了培训报告。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平作了专题报告《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对科学质量观、国内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做法及经验等进行了系统介绍。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标准与工具研发部副主任李佑发作了专题报告《解读广东省2012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就广东省2012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总体状况以及监测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逐个、深入地进行了解读,并针对广东省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工作改进的建议。据了解,2012年广州市荔湾区、深圳市福田区等19个县(市、区)接受了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将负责2013年监测的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广州市越秀区、汕尾市海丰县、茂名市茂港区、惠州市博罗县、湛江市徐闻县、清远市连州市等6个样本县(市、区)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相关的监测、收集数据等任务。
基础教育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是质量监测的目的。国际组织的知名质量监测有: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价(NAEP)、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基本国情,借鉴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经验,现阶段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六个方面进行监测。(1)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自尊、自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保护环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方面进行监测。(2)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体育锻炼和个人健康习惯等身体健康方面进行监测,同时也对学生的情绪、意志品质、个人行为习惯、与他人交流合作等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监测。(3)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各学科的学业水平进行监测,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监测。(4)学生的艺术素养。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审美情趣、艺术欣赏与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监测。(5)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监测。(6)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教师、学校、课程等学校环境,以及与基础教育有关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监测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始于2007年。2012年,共271个样本县(市、区)的5290所中小学,近21万名四、八年级学生参加了监测;近5290名中小学校长、近5.3万名数学、科学及班主任教师参加了问卷调查。通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便于教育工作者了解质量现状,了解城乡差异,掌握区域差异,预测发展趋势,调整教育政策。
(本刊记者 魏文琦)
然而,在电脑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似乎忘却了为国人骄傲的书法,青少年学生不知道书法是何物,许多青少年学生不要说书法,就连基本的汉字也写不好,电脑打字已取代了手写字。长此以往,孩子们普通汉字也不会写,即使会写也东倒西歪,不成体统,甚至连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写出的汉字也令人啧舌。更有甚者,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情况也熟视无睹,中小学校已取消学生写字课,如果任其发展,我们将数典忘祖,丢掉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优秀的民族,而作为汉字,它不仅是承载记录历史的工具,而且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人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世界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无理由不重视、不保留、不发展,更不能在我们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消失。
教育部、国家语委2013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第六次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报告指出,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报告指出,一项对首都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学生占30%,770分以下的占68%,测试结果不容乐观,人们不得不质疑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
我觉得造成青少年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几个因素:
1.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广泛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使得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普遍减少。
2.无规定。人们对汉字书写要求不严、书法教育薄弱、书写标准无明确规定,致使汉字书写教学逐渐边缘化,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
3.兴趣性。据了解,现在的学生很少有对书法有兴趣的。即使是有在学习的,几乎也是家长要求的,很少有主动要求学习的。
4.盲目从众性。导致青少年汉字书写能力退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现在的教学。现在读书一味追求成绩,往往忽视了很多。有一点就是孩子的童年。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很少有玩乐的时间。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兴趣班。这其中是有书法班,可是更多报的是英语班、数学班等。我们家隔壁有一个还在上幼儿班的小朋友。她星期一晚上上一个半小时上英语班,星期三晚上上一个半小时上数学班,星期六、星期日也还要去上课。还有现在的学校不愿意开展书法班。学校往往更愿意用那一个星期一、二节课的时间去给学生们上主课,一味的追求高的升学率,因为这样对学校有好处。
5.时间有限。现在的学生们功课繁重,无暇去练习书法。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http://xxt.net.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5,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1、成绩
(1)通过积极做好清洁、消毒、通风等卫生工作,加强幼儿户外锻炼,提高免疫力,坚持每日报告制度等有效措施,我园贯彻落实了教育局抗击非典工作,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并以“预防措施到位,环境优美的幼儿园”受教育局通报表扬。
(2)通过岗前培训、专家讲座、专业培训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提升幼儿园整体素质。将儿童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市少儿花会画展,我园选送了50多幅美术作品;同时参加幼儿画展,80多幅美术作品获奖。
(4)我园教师创编的幼儿舞蹈《草原游记》、时装表演《健之美》、《对面女孩看过来》参加了美国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在大家乐举办的1——3岁幼儿生日会活动,扩大了我园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
(5)加强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兴趣较高,对学过的英语口语、歌曲掌握较好,能听懂并愿意用英语对话,基本养成大胆说英语的习惯。英语发音较准确;能听懂并愿意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口语交流,完成多个连续的简单英语指令。
2、需要加强的方面
(1)加强幼儿独立讲述、表演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幼儿的创造力,特别是创造美的能力,增强自信,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2)坚持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与渗透,提高幼儿英语听、说、唱的能力。
(3)引进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升艺术园品牌。
二、本学期工作重点
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深入开展优质园本课程的研究,总结经验,整理资料,形成课题
总结报告。
(1)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健全幼儿成长档案;认真观察记录幼儿活动过程,并进行分析评价,重视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向家长反馈。
(2)整理课题计划、阶段小结、专题文章、教师随笔、活动设计(照片、VCD)、教玩具照片等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参加省学前教育协会“十五”课题结题成果展示。
2、在一日生活中渗透英语教育
(1)通过英语的高频运用,熟练生活口语。
(2)加强情景教学,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3)多采用歌谣、儿歌,使英语学习更为有趣。
(4)运用直观、形象的教育,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各月工作计划
九月:
1、认真做好开学的相关工作:
1)开学前普访
2)活动室布置
3)组织“大带小”、音乐会等活动,安定幼儿情绪
4)建立幼儿一日生活常规
5)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6)建立幼儿成长档案
2、开展教师技能技巧比赛(舞蹈、声乐、乐器、绘画及英语、音乐优秀课例评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并选出优秀节目、作品参加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书画、舞蹈)
3、组织秋游活动——游览红树林。
十月:
1、开展“祖国万岁”主题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2、组织半日活动考核,向家长开放(必须含由本班教师执教的英语活动)。
3、参加长城片交流观摩活动。
4、参加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音乐)。
十一月:
1、以艺术节活动庆祝幼儿园成立十八周年,向家长展示幼儿园师生的艺术、双语才能(形式:幼儿英语歌舞、英语短剧,教师家长歌舞,师生家长书画展)。
2、加强对幼儿的观察记录,组织经验交流会。
3、参加长城片0—3岁早教研究交流活动。
十二月、元月:
1、加强冬季锻炼,提高幼儿运动素质,举办第七届“小小运动会”迎接新年。
关键词:中国戏曲;院校招生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3
一、绪论
中国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讲,中国戏曲可以与汉赋、唐诗、宋词等相提并论。中国戏曲从起源,到逐渐不断发展,直至成熟,中间经历了千年历史时间,到元明清时期达到戏曲高峰。清乾隆以后,中国戏曲呈现地方戏曲蓬勃发展的状态,成为中国戏曲的主流。到了现代,则伴随中西文化的交融,出现了现代戏。现代戏的发展是中国戏曲历史上重大的历史变革,不但在戏曲反映内容上,而且在戏曲的创作手法、舞台表演、音乐唱腔方面等都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中国戏曲的创作也逐渐以“革命历史剧、讴歌现实剧、改革反思剧、爱情伦理剧、社会伦理剧”为主要内容。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也不断创新,在中国戏曲表演程式的核心地位得到重新确认的同时,也逐渐增加许多新的现代戏曲的表演形式。“以人带戏、名角效应”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舞台美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戏曲也不断受到多元文化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在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音乐配置、道具选择、服饰打扮及戏曲对白、唱词唱腔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传统戏曲,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的特性。由于目前中国社会正在处于变化迅速,娱乐多元化的时代,中国戏曲面对诸多形式的娱乐竞争,如何让自己更好的得到群众的欢迎,成为中国戏曲发展面临突出现象。中国戏曲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中国戏曲人才的培养,而中国戏曲人才的培养,却又与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入学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戏曲院校只有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才可能从中培养出杰出的中国戏曲人才,这样才可能为中国戏曲在诸多的娱乐竞争中赢得一片天地。
二、文献综述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中国民间的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经过汉、唐、宋、金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为核心的中国戏曲苑,这种艺术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艺术等。目前大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例如,昆曲、淮剧、秦腔、粤剧、川剧、河北梆子、湘剧、晋剧、黄梅戏、河南坠子、汉剧、湖南花鼓戏等。
周新友(2012)通过对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方面研究,当费用水平较高时,这不但限制或妨碍了学员入学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院校丧失了更多培养戏曲学员的机会与条件,从而造成中国戏曲学院招生入学率的下降。祁建(2008)认为如果学习戏曲的费用是学员所能够承担的,则学员就会有机会进入戏曲院校学习戏曲,从而提高戏曲院校的招生入学率;反之,如果学习的费用水平超过了学员所能承担的经济条件,则学员就会丧失进入戏曲学院学习戏曲的机会,最终导致戏曲学院招生入学率的下降。在政府财政拨款或学院演出收入不断减少的情况,培养戏曲学员的费用也就会相应减少,从而戏曲学院所能够培养的学员数量也就会随之减少,这样就会造成戏曲学院招生计划人数的下降,从而导致戏曲学院招生入学率的下降。祁建(2008)指出由于以前曾经发生过戏曲院校的领导打击报复学生的事件,以及戏曲院校招生过程中存在的“圈子”现象等,这在败坏戏曲院校整体社会声誉的同时,也降低了年轻一代对戏曲院校的信任度,从而妨碍了戏曲院校对于考生的吸引力。张文振(2010)指出,目前中国的戏曲院校在戏曲的艺术本体创作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对于有助于戏曲艺术实践和创作的理论归纳过于忽略,这导致无法进一步提升戏曲院校的规格和品格,导致社会形象受损。在戏曲院校过于强调戏曲艺术表演的实践,突出以舞台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往往造成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置,从而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内容,这样长期发展就会戏曲院校科研成果少、限制了戏曲院校办学规格的提升,从而成为戏曲院校提升自身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的瓶颈,这也妨碍了新学生的招生。沈勇(2012)认为如果戏曲院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新颖或创新性强,教学技巧丰富,那么这很有利于吸引更多学员学习戏曲,目前戏曲教学教师人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教师人员数量的多少成为衡量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刘坚(2002)指出,戏曲教育专业多、戏曲教师分工细、专长突出、个性明显,这都要求戏曲院校在师资结构队伍构建上面更加健全,否则无法满足戏曲院校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朱为总(2007)指出,由于昆曲的专业演员的演艺标准高、教学难度较大,这就导致昆曲的培训师资相对比较缺乏。中国的许多戏曲院校由于昆曲方面的师资力量不够,导致无法招生。张文振(2010)发现目前中国戏曲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不利于戏曲教育和招生的现象:专业从事戏曲教学的教师队伍不够,外聘兼职教师比例太多,教师队伍机构建设不够合理,缺乏戏曲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部分教师的奉献意识差、责任感不强、整体素质偏低等。曲润海(1996)目前的戏曲教学中,尤其是表演教学中,还是仍然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为主,缺乏相应的规范性的教学纲要。刘坚(2002)指出,戏曲院校的培养教材不但应该具有高质量的内容和标准,而且在表述形式和撰写技巧方面也应该实现文风舒展、语言流畅。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求实显效教学方法的形成,所以提高培养教材的质量和标准,这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戏曲的学习中来,从而促进招生量的提高。王娜(2010)指出在戏曲逐渐丧失原来的主流地位以后,戏曲演出的收入也大幅度减少,这样让很多学员感到无法平衡学习戏曲的付出成本,从而丧失学习戏曲的积极性。在演出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很多戏曲毕业的学员也纷纷转行从事其它行业,不愿意到戏曲行业就业,这样也导致戏曲学员在戏曲行业就业率的下降,从而让学员对未来丧失希望,最终放弃入学学习戏曲。曲润海(1996)在中国戏曲院校培养中,虽然有许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表演戏,但是面对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和中专生,还是不能满足需求。学生的表演能力在无法得到充分提高和剧团接受能力有限及毕业学生众多的情况下,戏曲院校的学生就业成为限制戏曲院校招生的瓶颈。朱为总(2007)由于戏曲的不景气,昆曲的演出量每年都锐减,这使得中年演员登台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年轻演员对于自己未来艺术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同时由于较低的就业待遇,这也使得众多演员不愿意把昆曲作为自己职业的终生选择,最终导致昆曲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招生方面的难度越来越大,人员数量越来越少。
本研究报告就假设“戏曲学习所需平均费用水平、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与“戏曲院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对上述研究假设的关系进行研究检验和研究验证。
三、研究方法设计
由于本研究报告是研究“戏曲学习所需平均费用水平、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的关系,所以本研究报告采用定量演绎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报告选择的研究对象总体是所有中国戏曲学校的在校学生。为了让研究对象更具有广泛代表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本研究报告计划随机发放600份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委托中国戏曲院校朋友的关系代为发放和回收。这些委托代为发放和回收的人员都在戏曲院校工作,计划发放的数量安排:(1)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为30份;(2)上海戏剧学院为125份;(3)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为30份;(4)中国戏曲学院为140份;(5)中央戏剧学院为135份;(6)山东艺术学院为30份;(7)江苏省戏剧学校为80份;(8)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为30份。在目前流行的商业项目研究中,自我管理式研究最为常用。这种研究方法一般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具有隐秘性强、应答者考虑时间充分的优点。本研究报告采用电子版的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和回收,这样具有操作简便、节约成本、可靠性高的优点。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报告的调查问卷这样经过三次修改、测试后,最后的信度测试结果(Cronbach α系数值)是:戏曲学习所需平均费用水平(0.819)、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0.675)、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0.921)、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0.734)、戏曲学员就业比率(0.697)。这些变量的最低信度测试结果是0.675(大于0.6),这表示调查问卷的题目设计符合达到了规定标准要求,可以正式发放。本研究报告在调查问卷的初步测试和正式发放过程中,都随时对被随机抽取的调查对象进行记录,避免他们重复参与答卷的现象。
本研究报告正式发放调查问卷数量为600份(不包括初步测试的数量),实际回收577份,缺失或不符合的调查问卷共计23份(统一按照缺失处理,予以放弃),回收合格率为96.2%,这个数值达到了研究规定的最低标准(95%)要求,这说明调查问卷是有效的,可以进行数据测量分析。
本研究报告调查问卷的题目基本都是直接从研究文献中获取。根据本研究报告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报告主要侧重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如果本研究报告的结构效度达到规定要求,则可以认为本研究报告的调查问卷的设计题目可以对调查对象之间态度差异情况实现准确测量,即能够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的实际差异变化情况。本研究报告的结构效度测量分为:符合效度和判别效度。本研究报告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结构效度中的符合效度测量。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本研究报告首先进行因子分析的检验。本研究报告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提取因子以后,统计分析得出在Sig(P value)=0.000(小于0.05)时,Kaiser-Meyer-Olkin =0.830。KMO数值大小的标准规定,本研究报告的KMO数值为0.830(高于0.7),就说明本研究报告调查问卷数据是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的。本研究报告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后,因子载荷数值最高的为“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0.920)”,最低的因子载荷数值为“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0.632”。根据因子载荷数值大小的判断标准可知,大于或等于0.5,就可以认为调查问卷数据是有效,所以本研究报告的调查问卷数据是达到规定要求的。本研究报告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方法是最大方差法中的正交旋转测量分析。在对本研究报告进行正交旋转后,获得旋转成份系数矩阵。根据旋转系数矩阵的统计结果可知,旋转后的五个独立成份与五个研究变量相对应,调查问卷的判别效度达到了规定要求,视为有效。
因变量“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与自变量“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之间的皮尔逊系数分别是“0.561、0.619、0.538、0.657”,这表示它们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因变量“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与自变量“戏曲学习所需平均费用水平”之间的皮尔逊系数分别是“-0.398(绝对值低于0.4)”,这表示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或是相关性不显著。
五、研究结果与建议
(一)研究结果
在置信区间(0.05)之内,“戏曲学习所需平均费用水平”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的研究假设为假(不成立)。本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观点与前面文献研究的观点不一样,这也许是由于本研究报告的调查问卷发放对象所限或是以前研究者的观点缺乏深入所致,但这对于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借鉴和启示。“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的P值(Sig)是0.03(低于0.05),“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的皮尔逊系数是“0.561(高于0.4)”。这表示“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即在置信区间(0.05)之内,“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的研究假设为真(成立)。“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的皮尔逊系数是“0. 619(高于0.4)”。这表示“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即在置信区间(0.05)之内,“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的研究假设为真(成立)。“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的P值(Sig)是0.04(低于0.05),“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的皮尔逊系数是“0.538(高于0.4)”。这表示“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即在置信区间(0.05)之内,“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的研究假设为真(成立)。“戏曲学员就业比率”的P值(Sig)是0.02(低于0.05),“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的皮尔逊系数是“0.657(高于0.4)”。这表示“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即在置信区间(0.05)之内,“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的研究假设为真(成立)。
(二)研究建议
本研究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文献研究的总结,针对目前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情况,着重从如下几个角度提出本研究报告的一些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建议,希望这可以为促进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收费标准合理化,提高戏曲学习奖励
无论是从戏曲院校的经济投入,还是学员学习成本投入的角度而言,费用的增加一直是目前困扰戏曲学院和学生进行戏曲教学和学习的绊脚石。很多中国戏曲院校由于经济投入的不足,无法有效改变教学环境、无法提高教学待遇,以致整体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戏曲学习成本的增加,也导致一些戏曲天赋较好的学员不能进入戏曲学院的大门,导致戏曲人才的流失。所以适当提高戏曲学生的学习奖励,可以更好的鼓励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中国戏曲行业的健康发展。
2.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
戏曲学院的良好社会形象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无形的吸引力,就如同招牌一样,这直接代表和反映了戏曲学院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内在价值。在信息化情况下,学生更多是凭借戏曲院校的外在社会影响和形象而选择戏曲院校。这需要避免在中国戏曲院校招生过程中存在的“圈子”现象,所以提高戏曲学院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可以提高学生选择戏曲学院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中国戏曲学院招生的增加。
3.构建科学师资队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戏曲教学过程的核心力量,直接决定着戏曲学院的内外在社会形象和整理教学质量。目前的很多知名表演艺术家,由于戏曲院校的职称和待遇的原因,不愿意亲自到戏曲院校进行教学指导,这对于戏曲院校的学生表演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限制。专业从事戏曲教学的教师队伍不够,外聘兼职教师比例太多,教师队伍机构建设不够合理,缺乏戏曲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部分教师的奉献意识差、责任感不强、整体素质偏低等。所以,这就需要根据戏曲教育专业多的特点,做到戏曲教师分工细、专长突出、个性明显,搭配合理的教学人员结构是促进中国戏曲院校招生增加的必要途径。
4.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多样化需求
在目前的戏曲教学中,尤其是表演教学中,还是仍然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为主,缺乏相应的规范性的教学纲要。所以他认为应该按照不同的专业、科目、年级规律,对戏曲类的教材进行细致、实用、规范的编制,同时编制相应的音像教材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使得戏曲教学的过程更为有效,培养目标和内容更为明确。从宏观层次上,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不同的戏曲院校的特点而构建;从微观层次上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同的课程需要相互联系,以突出专业的特点。总之,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与体系,这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从而增加中戏曲学院的招生率。
5.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中国戏曲院校的年轻演员对于自己未来艺术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同时由于较低的就业待遇,这也使得众多演员不愿意把昆曲作为自己职业的终生选择。
戏曲表演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如果学员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但需要自身具备较高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得到知名艺术家的专业指导,这就导致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培养成优秀演员,大多数只能跑龙套、演配角或是转从其它行业。所以这就需要为学生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让戏曲学员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戏曲才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
导师:林正杰。
参考文献:
[1]于涓.高等音乐院校招生管理改革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王长安.黄梅戏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王玲.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戏曲专业办学的实践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3(12):261-263.
[4]朱万曙.徽州戏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5]祁建.戏曲招生:艺考热中的“冷门”之思[J].中国文化报,第3版,2014.
[6]刘华.高校网络招生管理与分析系统的开发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论文,2004.
[7]江树忠.解决高中戏曲教育中师资问题的策略[J].儿童音乐,2012(12):50-51.
[8]张从渡.我国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招生制度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论文,2008.
[9]张立环.传统戏曲怎样走进大学校园[J].艺术教育,2012(04):49-52.
[10]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1]张德贤.少儿戏曲辅导的“三圈现象”透析>[J].中国文化报,第3版,2003.
[12]沈勇.论戏曲教学中的“口传心授”[J].艺术百家,2007(05):163.
[13]周龙.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02):6-8.
[14]林丽珍.艺术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3(05):120-121.
[15]郑伟.京剧表演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16]思哲.中等戏曲教育遭遇四个困扰[J].中国文化报,第7版,2011.
[17]徐城北.中国京剧[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18][美]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19][美]D.R.克拉斯沃尔.教育目标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0][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作者:焦丽君(JIAO LIJUN)
开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教授致欢迎辞。宋校长认为,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发展,世界民族音乐以其多样化形态、深厚的文化根源、原生态的音乐特色,日益受到众多音乐学研究者、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音乐界的热点问题。研究世界民族音乐对形成文化的全球视野、培养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观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是中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体现。相信本届年会的召开将在此基础上促进世界民族音乐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交流、传播与教育。
一、世界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世界民族音乐教育是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论题。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已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理念,中小学校的音乐课程中也相应地增加了世界民族音乐方面的内容。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也将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这为世界民族音乐在我国的广泛传播无疑是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并对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如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教授在《努力工作,加快步伐,让祖国大地盛开世界民族音乐舞蹈的鲜花》报告中指出,自2005年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二届年会以来,经过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学科在中国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育方面,现在许多师范大学(学院)的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已将世界民族音乐定为必修课程,有些院校中也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的公选课,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还举办了世界民族音乐的学术讲座和活动。其次是大众传媒方面,传媒和音乐界开始注意到世界上多元的音乐文化。再次是视听资料方面的日趋增加。但世界音乐在教材、视听资料、人才培养、音乐界和社会对世界民族音乐学科的认识、学科的基础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明瑛结合自己四十五年的世界民族音乐舞蹈的学习过程认为,世界民族音乐舞蹈的学习不但可以增加对世界音乐的了解,还可以加强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由此,她介绍了正在筹办的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阶段的专门从事世界民族音乐学习的“北京国际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情况。
杭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杜亚雄做了《世界音乐教学应与母语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报告,指出母语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母语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便没有中心。而我国音乐教育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欧洲音乐为圆心所画的直径不等的同心圆,连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也必须围绕着这个圆心才能进行。当前欧洲的音乐语言是中国学生的音乐母语,中国学生也只能站在欧洲音乐的立场上来认识和审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世界音乐和母语音乐结合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中国音乐教育应以母语为中心;二是中国音乐是世界音乐的一部分;三是中国音乐分三个音乐体系,学习中国音乐对理解其他国家、民族音乐有很大帮助。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分别采用了中国、欧洲和波斯一阿拉伯三个不同的音乐体系。学生若能掌握这三个体系的音乐特征,便会更容易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世界音乐教学与母语音乐教育的两项具体的措施,一是使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音乐两门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上有所呼应和衔接;二是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世界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教授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中指出,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可分为三种内容不同的教学体系:一是以专题性内容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主要是以代表性音乐体裁、音乐要素、音乐与文化、国家和地区性专题为基础的世界民族音乐的介绍;二是以音乐文化区的划分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三是以音乐本身的特点来划分的音乐体系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体系的选择也不相同,中小学的教学可以以专题性内容为基础,高校的世界民族音乐选修课应以地区性、乐种为基础,高师可以采用音乐文化区专题比较合适。同时要加强对音乐体系的研究,可以把世界民族音乐体系划分为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南岛一日本音乐体系、印度音乐体系、非洲黑人音乐体系、玛雅印第安人音乐体系、大洋洲音乐体系、新兴民族音乐体系等。音乐文化、音乐体系可以按照音乐律制、音阶和调式、旋法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中央音乐学院是国内最早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音乐院校,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该院的世界音乐与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西方音乐史共同构成了音乐学的五个学科分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张伯瑜教授做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世界音乐教学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在吸收国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世界音乐教学确立以课程设置和学术艺术活动为学科建设的方法,以中国教师培养和外国教师引人为学科支撑的学科建设理念,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有关世界音乐方面的学术和艺术活动,以及到国外去田野考察,亲自进行音乐的文化体验,在世界音乐教学中强调演奏实习课程的重要性,通过这些世界音乐教学实践来探讨建立一个适合中国音乐教育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台湾大学赵琴博士在《UCLA的“世界音乐”课程设置与学术训练兼论欧美院校“世界音乐”课程比较及我的教学实践》的报告中,从一个UCLA民族音乐学博士的求学经验中,介绍并探讨该校有关“世界音乐文化”理论与实践双方面的课程设计、教学与研究特色、学术训练及展演活动,一并检视其学术传统与质量,并与欧美大学院校中该学科的课程设置重心做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管建华教授在《交往理性视野下的世界民族音乐教育》的报告中指出,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哲学、一种对话的哲学,而不是传统音乐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主体为中心”的审美哲学。因为,对世界各民族音乐的认识不能采取主观对客观审美的方式来认识对象,应深入了解对象主体内部的音乐文化思想结构,互为主体即两个文化音乐主体以上的平等对白,而不是一种文化音乐为标准的独自。
中央音乐学院安平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 世界民族音乐学习和教学经验认为,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演唱和演奏中来体验和理解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福建师范大学王州博士做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的报告,他认为“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基于“尊重多元文化、拓展音乐的国际视野、提倡音乐文化认同”的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对“外国民族音乐”的课程目标进行理解。“外国民族音乐”课程的内容建设应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广泛性与典型性相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的原则。教材的编写原则应当是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相统一,知识传递、能力训练与思想教育相整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教材观。
南京师范大学朱玉江博士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哲学思考》报告中指出,随着当代国际课程领域从课程的“开发范式”到“理解范式”(即理解课程)的转换,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哲学建构应以“文化理解”为基础,理解是哲学解释学的重要理念,而解释学又是实践哲学。因此,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建构应以实践论哲学为基础,这样可以超越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建构中的实体性思维、技术理性思维、西方中心论思维的藩篱。
学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直是音乐教育学者关注的问题,将世界民族音乐渗透到学前音乐教育中也是人们研究的关注点。中国音乐学院附属艺术幼儿园的唐文娟老师做了《学前多元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音乐学院附属艺术幼儿园多元音乐教育的实践探微》的报告,提出了“量化型全息音乐与双语环境教育模式”,这是中国音乐学院附属艺术幼儿园总园长桑海波博士创建的一种全新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它通过量化音乐环境等手段,让幼儿不仅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开发,而且在听动感、视动感、触动感、味动感、嗅动感等五个动感系统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协调统一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使幼儿获得第六感――创造力,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显著和谐的发展。在这一教育模式中的音乐环境,是在以母语音乐为基础的世界性多元文化音乐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的量化并营造出的全息音乐环境。十四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在“量化型全息音乐与双语环境教育模式”多元音乐教育观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孩子,无论是在音乐能力上,还是在听、视、触、味、嗅五官智能和第六感的开发上,均优于传统中其他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同龄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吴琼老师介绍了该校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利用外国留学生资源进行世界音乐教学的经验,并展示了世界音乐教学的实践成果。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布仁白乙在《关于蒙古国音乐教育的思考》的论文中认为,蒙古国音乐教育有自己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并形成了课堂、民间、寺庙三种主题发展,但因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等,也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并在蒙古音乐的民族化发展中带来不少的主题“变味”和主旋律的“偏激”。广西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表演系的王小昆教授在《旅游文化与民族音乐》的报告中认为,在旅游院校(系)开设民族音乐课(包括国内民族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两部分),可以全面提高旅游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扩大同学们的艺术视野,拓宽同学们毕业后的就业渠道,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河南洛阳师范学院的高彩荣老师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培训应为当务之急》的报告中认为,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将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对高师音乐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建设与师资培训应成为当务之急,它要求解决师资、教学资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鲍颖老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对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的报告中认为,在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中,要结合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尤其需关注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普通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和高等院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两个层面,对教师教育观念、教材、教学方式等进行思考,认为各级学校应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良好契机,在加深对本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促进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李红梅在《韩国国剧盘索里的传承和保护现状》的报告中认为,中国京剧的保护与发展应吸收韩国盘索里的保护与发展的经验,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南昌航空大学艺术学院张建国老师在《从空乘专业音乐教学看世界民族音乐的盲区现象》的报告中,介绍了民航在飞行中如何为不同文化的乘客提供相应的音乐音响服务,并认为在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存在管理、教育和传媒方面的盲区。
二、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音乐人类学所主张的作为文化理解的音乐观点已渗透到多元文化音乐研究中,从多个维度对世界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已成为必然趋势。从本次大会提交的论文来看,跨学科、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中性化:后西方化时代的趋势――关于多元音乐文化新样态的预测》的报告指出,“多元音乐文化”在未来是西方化后期又经过后西方化整合发展最终出现的中性化环境的音乐生活样式,具有新的“灰色背景”人工设置和维护的性质,中性化是后西方化的最终结果。“中性”指非西方非东方的思想状态和现实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没有霸权,没有中心。它是一种人工的统一环境和语境。在中性化问题上,音乐的事例是很突出的。现在人们抢救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却无法挽回这些音乐的原生态环境。在音乐领域中的中性人正在悄悄产生。主要有三个表现:一是作曲家的文化身份认同;二是音乐学学者的文化身份认同;三是其他音乐人的文化身份建构。中性化之后,世界音乐在人工环境中按新的多元方式存活。
中央音乐学院李昕教授从中非音乐创作论坛、当展环境中的传统音乐、爵士音乐等方面介绍了亚非相遇――中非音乐国际研讨的情况,指出跨文化对话在当今的音乐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饶文心博士做了《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圈区划的乐器标识及分类》的报告,他从文化人类学文化圈理论的角度,提出以“原生发性乐器、乐种及其音体系”作为判断和划分某一音乐文化圈的标识以及特质的方法,并将研究的视角首先聚焦于乐器,借此对世界民族音乐做出了十大文化圈区划,即东亚音乐文化圈、南亚音乐文化圈、东南亚音乐文化圈、中亚音乐文化圈、西亚北非音乐文化圈、非洲黑人音乐文化圈、欧洲音乐文化圈、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圈、北美洲音乐文化圈、大洋洲音乐文化圈,同时对乐器的类属与分类方式提出见解,并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圈的标识性乐器做了筛选、分类与阐释。
首都师范大学的张玉榛教授在《传统与现代之交融――印西音乐元素在拉维・香卡 (哆―啦―西―嗦)(sadhanipa)中融合之方式》的报告中,分析了拉维・香卡“跨文化”研究的音乐专辑《哆一啦一西一嗦》的听辨记谱和音乐本体,并对音乐中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胡斌在《世界音乐与文化研究》的论文中认为,世界音乐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发展,潜在地反映了音乐学术研究中对于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进行重新梳理的某种内在要求,文化多元与价值相对的观念使得世界音乐进入音乐学术观察视野时带有其特定的学术背景与观察视角,领域与方法的开放性使其表现出当代文化研究的学术特点,由此产生的特定文化含义直接对长期浸染在中西音乐关系问题中的中国音乐学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吉林艺术学院的林冰青老师在《“世界音乐”内涵的变迁》的报告中认为,当代中国的世界音乐研究和教学也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视角,而不宜再固守民族音乐学建立之初西方学者所划定的范围。中国视野下的“世界音乐”是开放的、包容的,同时又是有所侧重的。在全球化的时代,“原生态”的各国传统音乐固然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但是那些所谓“异化”了的音乐同样应该关注,尤其是那些有比较大的听众面而又有一定特色的音乐类型。
上海音乐学院的林莉君在《温州地区畲族风俗歌日趋衰退的社会现象及其原因》论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今天,处于弱势的畲族风俗歌的传承受到了极大冲击。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使畲族的生存方式为之改变,与社会生活环境共存的民族传统音乐亦随之变化,以往畲族那无时不歌、无处不歌的风俗已如过眼云烟,这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作用值得关注。
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音乐研究科毛、r博士在《从乐器改革看当代中日两国筝乐的传承》的论文中,以乐器改革为线索,通过调查研究中日筝乐的现代化发展轨迹的乐器构造、演奏形式等的演变,以及改革筝在当代专业教学中的使用等,来探讨当代中国古筝教学体系的利弊,以展望中国筝乐的未来发展。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王珉博士在提供的《“开口鼓”和“空杜鼓”的音乐文化含义》论文中认为,大洋洲美拉尼西亚群岛最重要的打击乐器体呜乐器“开口鼓”和膜鸣乐器“空杜鼓”,不但在土著居民的民俗音乐表演中广泛使用,而且在宗教祭祀仪式和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对当地部落而言,一方面作为娱乐工具,具有娱乐性的民俗音乐表征;另一方面作为宗教工具和生活工具,具有宗教象征性和社会功能性。认识开口鼓和空杜鼓的这些作用和含义,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当地音乐文化与当代流行和专业音乐文化的差别。
天津音乐学院吴新伟在《秘鲁印第安人乐器在宗教文化层面的价值阐释》的报告中,对秘鲁印第安人的乐器在宗教层面进行文化价值的阐释,并通过描述乐器与宗教文化的关系,来发现乐器在宗教文化层面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生姚金佳在《探戈初探》的报告中,分析了探戈的历史和音乐渊源,探讨了探戈作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产物所具有的灵活和开放性,以及探戈音乐文化变迁。
云南艺术学院的朱海鹰研究员做了《试论缅甸音乐与佛教文化》的报告,指出缅甸人的歌舞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经的吟咏具有节奏感,并按一种规律性的、先轻后重的拍子行进,缅甸的传统音乐中规整的、习惯于先轻后重、前短后长的节奏特点,与佛教徒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宗教理念、世界观、审美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缅甸的传统音乐中带有怀念、颂扬古人等情感性的歌曲时,其旋律的波动缺少大幅度的升降。缅甸的佛教节日里,人们总是用最新、最流行的歌舞来庆祝和狂欢,从缅甸的佛教节日中可以了解到当地人民最时兴的文化、生活、思想、艺术特点、思维方式等信息。
新疆艺术学院的王宝龙老师在《新疆区域音乐研究在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中的地位》报告中认为,对于新疆区域音乐的研究既要研究音乐本身,又要研究音乐生成的文化背景,同时还要注意到新疆多种音乐文化交融以及跨地区的多种音乐文化交流。将新疆区域音乐研究放人世界民族音乐的大范畴内,通过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这个窗口来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对学习世界民族音乐、特别是中亚地区的音乐具有“导读”作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呼格吉勒图老师对蒙古国和内蒙古的蒙古族民歌做了比较;斯日古楞对蒙古乐器马头琴形制规范、形制特点和音色、演奏原理、演奏指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徐元勇博士对日本演歌的历史源流、社会背景、文化内涵、早期的人物和作品、音乐特性和海外流派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中央民族大学的庄静老师在《论墨西哥传统音乐的文化取向》一文中认为,墨西哥传统音乐以欧洲文化为主要取向的原因是地理方面的因素,玛雅、阿兹特克文化在对待音乐方面的态度,后殖民文化(主要是宗教方面)的影响。
此次会议中,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介绍了他们翻译的国外音乐人类学研究世界音乐文化方面的资料,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思考,为我们了解音乐人类学研究世界音乐的状况提供了大量参考。如刘咏莲《世界音乐最早的呼声》、李培《关于拉丁美洲的音乐人类学研究》、韦蔚《关于西印度群岛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李劲松《关于中国本土音乐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李胜男《“马赛克”式的国度――加拿大传统音乐概览》、布丹丹《希腊民间音乐文化综述》、覃江梅《实践音乐家教育哲学视野中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陈培刚《美国本土音乐研究历程述评》、商莉莉《关于美国黑人音乐的人类学研究》、阙愚《对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音乐人类学研究》、唐景《美国移民音乐和加拿大少数民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
三、世界民族音乐教材、音像资料建设
由于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有关的教材、音像视听资料目前都比较匮乏,而国外的世界民族音乐资料成果较丰。南京师范大学管建华教授及其研究生近年来翻译了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相关资料和配套音像资料,并大力支持中学一线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课件的开发。此次会议上,南京师大音乐学院向参会代表介绍并展示了世界民族音乐的教材、音像和教学课件。留学日本的沈金云老师介绍了日本中学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并展示了音像资料;覃江梅介绍了翻译的《多元结构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一书的主要内容;管建华介绍了由音乐人类学家、作曲家、演奏家从音乐形式角度共同编写的《探究音乐世界》一书的主要内容;韦蔚介绍了内特尔主编的《世界音乐概览》一书的概况;王颖介绍了《美国流行音乐――一部多元文化的历史》一书的主要内容。承颖介绍了《JVC世界音乐与舞蹈录像集锦1995年版》的特色,南京梅园中学赵敬峰老师介绍了中学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展示了他制作的世界音乐课件。这些世界民族音乐的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及课件为我国的世界民族音乐研究和教学提供了许多的信息,对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论文捅要:本文以五年制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础,用系统的视角,就教学对象的培养定位、语文素质要求及课程体系展开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若干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切合专业学习,以提升言语能力为旨归。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在的局势真可以用“战国时代”来形容一当然,这也绝非坏事,战国恰是成就诸子百家的非凡时代一正是这样一个争鸣的状态,使得许多同仁及有识之士对本课程的价值、意义及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着眼于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高职学院,本课程以两节一学年的方式开设,约72课时。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及大学语文教学,愿意解剖自身处境,为这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大学语文的教研,提供一个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语文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课程——艺术(综合),随即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该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与经典性。为了培养与之配套的师资,2002年我院率先开办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定位于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上力求基础全面、专业凸显。”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该专业培养规格有这样两条,“通过艺术各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非艺术相关学科关联的学习实践,获得广泛的良好文化艺术素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进行教学分析、反思、评价,总结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专业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新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提高专业感受力、想缘力和表达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类艺术均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联系紧密,语言艺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艺术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成情趣和气质,并与专业素质融为一体,成为专业成长助推力。
二、大学语文与课程体系
单纯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笔者认为不可单纯地着眼于某-(1课程,问题产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解决的途径也必须是建立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正所谓“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一)大学语文与其它语文类课程。在我院的《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文化课程中的语文类课程分别设置有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教师口语、应用写作、大学语文四门。
1.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是基础课程。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义即: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水平因素的制约,完全按高中模式进行教学湿然有困难,好在没有高考的压力,给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思考,添加关于艺术随笔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现实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具备初步读写能力,准确地说,就是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相当薄弱,认识也还处于肤浅层面。因此,在表达实践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教师口语是-一门偏重于技能的课程。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此,学生重视,学习热情也高。该课程以一节两学年的方式开设,同时,结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解决普通话语音问题,此外,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一般表达技巧的培养,有效地分解了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课程在口头表达训练的压力。但由于课时量少,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深刻性上还存在不足。这部分不足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
3.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以例说‘法’、以例学‘法’,使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得益彰”(詹昌平.应用写作·编写者的话·校本教材),同时,针对性地练习与专业切近的事务性文体写作,如串词、策划案、广告文案、调查报告、教案以及简历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压力,并与大学语文形成互补关系。
以上三门课程均在特定时间段里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大学语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在语文素质与言语生命力培养中,肩负着整合、提升、强化的重任。
(二)大学语文与专业主干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上,有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分音乐方向、美术方向、表演艺术方向的专业主修和辅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中有一批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基础理论、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儿童歌曲创作(音乐方向必修)、音乐欣赏(音乐方向必修)、中外美术简史及欣赏(美术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简史(表演艺术方向必修)等。这些课程大多处于五年制的中后期,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笔者将之归结为“能说会写”四字。“能说”即面对公众条理分明地发表见解(要求脱稿表述)。“会写”即能写文章,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属于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不会进行专门的写作指导,但却期望学生能“写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个关键,即学习者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投入过少,将直接导致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也将波及大学语文对语文素质与能力提高这一愿望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是对课程实施的谋略与策划。
(一)引导正确的认识,让大学语文——母语高等教育成为言语成长的内在需求。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这样的个性特点:性情开朗活泼,感性思维能力强,其中尤以审美感受力最为出色。此外,乐于接受新观念,热衷自我表现,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纪律观念较差。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个人意义,且具有某种紧迫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出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且处于某种紧迫状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业市场眼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远见与信心。
(二)“能说会写”的有效达成。应该说,“能说会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语文处于高等教育中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必然面临把关、整合、提升与运用等问题。说与写,即是应用,是言语能力的最终体现。,
1.以“人文·艺术”专题教学为线索,于具体讲授中凸显语文。(1)将讲读课时压缩至总课时数的一半,为“能说会写”训练留出余地。虽然讲读课是“见效慢”的直接体现,但精彩的讲读课却是深度阅读的示范与引领,是“能说会写”的前提。为避免陷入“内容不够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胜”的境地,教师须全面深入文本,找准“语文点”,才可指望学生跟随而来。因此,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进而引人入胜是大学语文讲读课的至高境界。(2)为了保证课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师优势互补,以接力课方式进行授课。(3)自编大学语文教材,以艺术精神、美学漫步、文化价值三个专题二十一个篇目,期望学生关注艺术之根本、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变化与交流等论题。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塑造自主的人格,认识自我生存状态等方面,编选有大学灵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唤、生存智慧等相关专题与之匹配。(4)通过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以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为“会写”的日标。这里所说的“会写”——艺术类文章的写作——包含有创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随着专业学习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字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有层次的,低的层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体会、感受和理解,高的层次是较为深入的、系统的对艺术的欣赏、阐释和评论。大学语文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望合力经营的即是后者。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有天壤之别,文学性写作是属于艺术思维,属于感性思维,但艺术文章写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从事艺术文章写作,与其他文章写作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比较鉴定、取舍定夺、深入开掘以及驾驭语言的艰苦过程,必花费脑力,发挥潜能,才可完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使学生将写作意识渗透于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如果怀有写作的意图,那么,在专业学习中,就会更加细致地观察——一如绘画中的写生练习一般,充满了细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有助于在语言书面化的时候精致地选择词汇,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辞。
(2)消解对借鉴的认识误区。在前人研究的精华面前,初学者总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该怎样吸收与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转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和笔调叙述资料的观点,并在文中为引用的观点的来源加以说明并表示感谢”。墩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具备分辨“合法转述”与“非法转述”的区别,还应使其具备“合法转述”的能力。比如可练习从材料中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这一步最为关键)。至于该如何缓解专业理论功底不深的担忧,最好的办法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再查找资料并加以充实。
(3)虽说“文无定法”,但终究还是有“法”可依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是文章构成要素,应遵从其基本规律。在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当使学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清晰、精确、简练。对于文章,“清晰”意味着深入思考,分出层次,“精确”意味着察无误,敢下判断,“简练”意味着舍弃多余,直取价值。也就是说“清晰”重在分析细化,“精确”重在揭示本质,“简练”重在去除多余。
(4)搭建循序渐进的梯阶。提升艺术文章写作教学效果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使写作学习过程化。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刚宣布一个大作业,底下总是唉声一片。原因何在?从写作者的角度看,完成那个作业,就像要一步登天那样困难。因此,需要搭建梯阶。提倡以理性(分析性)的思维为文章思维之根本,从现成的艺术文章中练习提炼主题句与中心,并进而揣摩写作规律。有两点规律不能不熟练掌握,一是条分缕析法,即能就某一问题深入开去,分出层次。二是概括提升法,即应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一般感受概括与提升。这一过程其实正是文字表达与专业理论融会出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