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造业的现状范文

制造业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业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造业的现状

第1篇:制造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游艇 制造业 现状 对策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第2篇:制造业的现状范文

【论文关键词】浙江;生产业;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现状;对策

2008年以来,浙江省学界、企业界、政府关于发展浙江生产、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十分活跃,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诞生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为有关企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引导,都起到了重要的咨询、借鉴、理论支持作用。本人在参与“面向区域制造业基地开展集成服务、实现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浙江物产集团推进传统流通模式战略转型、全面融入区域制造业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中,承担了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问题的研究任务,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研究成果综述”,本文拟对该部分中“目前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与主要对策”作一简要地归纳与概括,以推动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

1.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

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业融入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的过程,而制造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生产业创造市场需求、提供发展空间。近年来,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首先,生产业增长较快,生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2007年浙江生产业实现的增加值约为3858.17亿元,占服务业产值的比重为49.7%,占浙江GDP增加值比重约为20.5%,比2004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生产业中,金融、科技研发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生产行业增长很快,2004-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2%,比生产业平均增速高16.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0%,比2004年提高3.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增速超过服务业平均增速,在生产业中比重也不断提升;批发业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从2004年的31.2%下降到2007年的27.6%,比服务业平均增速降低了7个百分点。其次,生产业布局呈集聚态势。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各地加快生产业的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一些生产业集聚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1000多家软件企业,成为国家11软件产业基地之一,2007年杭州高新区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228亿元,占杭州市的95%以上。宁波港口物流业发展较快,2007年货物吞吐量达3.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35.0万标箱,同比增长11.1%和32.3%,形成了北仑、江东、镇海港区等物流业集聚区块。台州构建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温州、嘉兴科技城建设初具规模,义乌国际小商品采购中心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他各类综合性、专业性生产业集聚区正在加快形成。再次,生产业投资增长快于二产和服务业平均水平。生产业正在成为浙江的投资热点,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4-2007年生产业限额以上投资增长26.5%,比服务业平均水平高14.0个百分点,比二产高14.2个百分点(根据浙江省发改委课题成果整理,2008)。

2.生产业发展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浙江的生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较,生产业发展仍显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生产业比重偏低、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生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50%左右,占服务业比重为70%的左右;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生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也已经接近50%。而浙江2007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40.4%,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为49.7%,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0.5%,这些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相应的比重水平;不仅如此,传统的生产业比重较高,现代性生产服务业的优势不够明显。很显然,生产业成为浙江产业结构中的一条短腿,与制造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二是制造业的生产需求不足。生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制造业发展中研发设计服务、物流服务、营销服务、培训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保险服务、财务与法律服务等生产需求的拉动,而生产的需求状况又取决于制造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分离、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浙江制造业在结构上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在企业组织形式上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在技术上以模仿型的创新为主,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以粗放型的规模扩张为主,这些特点决定了浙江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因而对现代生产的需求显得不足。三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外包程度不高。比如由于“小而全”、“大而全”的小农思想影响,由于服务外包费用偏高,由于缺乏服务信用保证等因素制约,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往往由制造业企业内部来消化完成,这就限制了生产业市场需求的拓展。四是生产业的发展受土地、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制约严重。浙江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历来紧缺,特别是生产业大都为商业用地,取得用地资格困难,用地价格较高;人才制约表现为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极为缺乏,比如软件行业一般工程师过剩,而架构工程师稀缺;资金制约表现为融资难问题突出,即由于生产业以无形服务为主,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和信用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相对于制造企业,生产企业融资难度大、获得融资的机会较少(根据浙江省发改委课题成果整理,2008)。

3.众多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当前,浙江制造业企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的困难与挑战:一是制造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战略权威波特教授把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等四个递进阶段。长期来,浙江依靠质优价廉的劳动力、土地、商务成本,以及大规模的投资和出口需求,推动了浙江经济(主要是制造业)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浙江经济制造业增长中资本的边际效益已在明显持续下降,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等创新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凸现,这表明浙江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再走那种依靠规模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证,目前浙江创新型制造企业平均研发支出仅为607.1万元,不到上海的1/4,也远低于广东、江苏、山东等兄弟省市。目前浙江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中,除集成创新外,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加入WTO,浙江对外开放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浙江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超过70%,全球经济波动对浙江制造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全面显现。浙江的制造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日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位置,面对占据资本、市场网络、品牌等优势的跨国公司,浙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正面临着“被动全球化”的困境。三是制造业布局分散、都市圈经济效应没有形成。目前,全球大量的高端生产要素正在加速向国际化城市集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主要以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高水平的开发区作为参与国际竞争载体;目前浙江制造业的分布还是以中心镇、县域经济和工业园区为主,都市经济圈培育才刚刚起步,中心城市功能薄弱,在以集聚科技人才、企业家、高科技产业、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为实质的城市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四是制造业结构层次低、不利于现代生产业的发展。浙江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高,但高附加值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占大头。这种制造业结构特征不仅影响了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而且不利于现代生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生产业发达主要原因在于有发达的附加值高、出口比重高的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撑。浙江的制造业结构层次低、利润薄弱,制造业上游的研发采购和下游的产品运输、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是制造业企业重要的利润源,所以这些环节外包的动力与空间不足,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促进作用不大,直接影响了现代生产业的发展(根据李鸣成果整理,2008)。 转贴于

二、浙江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战略对策

浙江生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支撑和提升作用不足,而制造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低,又制约着现代生产业水平的提高,二者形成了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良循环。如何打破这一不良循环?浙江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普遍认为,在产业结构战略上必须突出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在战略地位上要“双轮驱动”,把发展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战略措施上要强化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1.大力发展生产业,为制造业的发展和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对制造业的支撑和提升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业互促并进;有利于形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增长点,促进经济综合实力的整体跃升。现阶段发展浙江现代生产业,必须围绕改造传统产业这一重心来展开,从浙江生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看,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生产业的发展重点是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六个行业。政府要对生产业的发展科学布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现代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1)优化布局,促进现代生产业集聚发展。集聚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浙江生产业的集聚发展应当形成三大空间集聚格局,一是要向产业带集聚。浙江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环杭州湾产业带制造业发达,教育资源、高端人才相对密集,应当重点培育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技术密集型生产业,大力发展海港、空港物流和其他专业物流平台。温台沿海产业带要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同时针对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的产业集群特征,积极发展科技、培训、流通、融资等专业化服务。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要借助良好的专业市场基础,着力推进国际商贸、会展等生产业,依托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力发展交通枢纽型物流。二是要向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杭州、宁波、温州、浙中城市群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要重点发展金融、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生产业,服务本地产业的同时,强化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体系,既立足本地产业集群,又能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形成既便捷又经济的服务体系。三是要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一种或几种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形成服务企业集聚的特定区域。要着力在传统工业集聚区外,全方位、高品质打造现代生产业集聚区,为实现生产业的快速集聚提供承载空间。

(2)要努力完善生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一是要强化规划,引导集聚。政府要编制并且督促实施生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生产业集聚区,强化集聚区对周边生产企业的吸引整合,推动具有共同区位指向、产业关联度强的生产业企业向集聚区集中。二是要建立规范的生产业管理制度。要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不同所有者资本一视同仁,打破垄断、促进生产业的竞争;要创新生产业的管理体制,克服当前存在的交叉管理,建立合力推进生产业发展。三是要完善政策,加强扶持。要建立与工业同等的财税、金融、电价、土地等政策扶持体系,特别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制造业服务外包分离等关键领域,要制定有利的财政、税收、用地、融资促进政策。四是要强化培训,保障人才。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推动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五是要扩大开放,提升层次。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生产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来浙江投资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引进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经验,提升生产业的发展水平;要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要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根据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经贸委课题成果整理,2008)。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生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的结构特点是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等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为主,制造业的层次低,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低。这种制造业结构特点在“九五”以前我国处于温饱型社会时期,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吃穿用”为主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然而,进入“九五”以后随着我国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过度,居民对“吃穿用”的消费需求开始出现相对下降,对住房、汽车、电子通讯产品、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对国内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明显转变,浙江没有及时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而是利用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实施了通过扩大外需来替代内需的发展策略(史晋川,2008)。然而,随着劳动力工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加强,浙江经济运行环境趋紧;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发达国家针对浙江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有增无减,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引发全球经济明显衰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度减少,作为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浙江制造业,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浙江要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生产业和技术创新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的新型重化工业来实现制造业结构的战略升级,通过制造业内涵的不断提升来完成制造业从传统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到现代高端、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变。为此,必须采取的主要措施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根据浙江省委宣传部、社科联课题成果整理,2008):

(1)加快装备制造与高新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新的优势主导产业。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契机,加快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集群,开发一批具有先导作用和能大幅度提高产业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一批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高经济效益等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装备制造业向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使浙江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产业形态、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促使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方向发展。运用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新材料、高效节能及新型环保等高新技术,改造机械、化工、纺织丝绸、轻工食品、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

第3篇:制造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制造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17-02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1年,中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102,594亿元,同比增长31.8%,按产出计算,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超过了美国的19.4%,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侵害员工、消费者、资源及环境等利益等社会责任问题层出不穷,企业社会责任亟待提高。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1.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处于较低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中国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往往只是停留在政府号召及企业口头承诺的基础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与西方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理念认识不清,责任管理落后、责任信息披露不足,各方面工作都有待加强。尤其当短期经济利益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发生冲突时,企业往往追逐经济利益忽视社会责任。

具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2012年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披露:2012年,中国1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分由19.7分上升为23.1分,整体从旁观阶段进入起步阶段。但是从行业社会责任发展水平来看,装备制造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20.3分,处于起步者阶段(20-40分),汽车制造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仅为14.6分,处于旁观者阶段(20分以下)。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加工制造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仅为17.9分,处于旁观者阶段。可见,我国制造业绝大多数企业处于旁观者阶段,社会责任水平低,提升的空间很大。

2.制造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在企业间有较大差距,制造业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重灾区”

据蓝皮书分析,汽车制造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14.6分,处于旁观者阶段,而汽车制造业30家样本企业得分差距较大,得分最高的企业为58.0分;得分最低的企业仅为-1.0分;两者相差59分。样本企业中无卓越者(80分以上)或领先者(61-80分),2家企业为追赶者(41-60分),4家企业为起步者,24家企业为旁观者。装备制造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20.3分,处于起步者阶段,装备制造业29家样本企业得分差距较大,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得分最高的为69.5分;得分最低仅为1.0分;两者相差68.5分。29家样本企业中无卓越者,仅有1家企业为领先者,4家企业为追赶者,4家企业为起步者,20家企业为旁观者。该行业中,69%的企业尚处于旁观者阶段,可见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情况发展不均衡。从行业上来看,制造业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重灾区”,自2010年8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期间有明显社会责任缺失的110余篇新闻,制造业在社会责任缺失方面位列第二,仅次于金融保险业。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1.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员工合法利益无保障

目前,我国制造业安全生产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大事故频频发生。2013年吉林德惠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6·3”特别重大燃烧事故更是造成119人死亡,这些都说明我国制造业安全生产问题依然非常严重,是当前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另外,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工资低、过度加班问题,导致员工过劳死、职业病等情况频发。有的企业恶意拖欠工资,劳动保护措施不力,严重侵害了员工权益。据统计,2009年有14.4%的职工被拖欠工资,近60.2%的职工有超时劳动现象,其中劳动密集型私营制造业企业人均周工作51.8和53.16小时,37.6%的职工领不到或未能足额领到加班费。

2.企业诚信极度缺乏,消费者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制造业企业中普遍存在为了追逐短期经济效益,以次充好,制假贩假,隐瞒产品设计缺陷,虚假广告宣传,质量问题出现后,售后服务不力,甚至消极应对投诉问题,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有的恶意拖欠各项货款,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诚信的缺失,导致消费者利益被侵害的事件层出不穷,甚至越演越烈。近年来“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达芬奇家具”、“毒胶囊”事件等,五花八门,触目惊心,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对消费者责任缺失的主要方面。

3.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缺失,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企业作为社会的主体,自觉保护环境应该成为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我国许多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备简陋,环保技术水平低下,缺乏相应的环保专门人才,有的企业任凭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料排放,导致生态失衡。2010年的紫金矿业铜矿湿法厂污水池渗漏,2011年的哈药集团制药总厂长期违规排污,2012年广西金河矿业公司鸿泉立德粉材料厂严重镉污染等事件频繁发生,从多个角度显示出“只顾利润、不顾其他”的道德危机,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导致众多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非国营企业,在利益驱使下以污染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企业的短期发展。

(二)原因分析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严重缺失,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许多企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欺骗消费者,逃避惩罚、违反承诺、不讲信用。制造业企业这种不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的非理,不但增加了政府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成本,而且也使社会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制造业企业自身也付出了自毁形象和声誉的惨重代价。

2.企业违法成本太低,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机制尚未形成

从经济角度看,违法成本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守法者的多寡。在道德环境不好,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社会里,道德缺失者可以获得额外收益,企业守法反而吃亏,所以它的最优策略就是不守法。以年产1000万吨的水泥厂为例,如果投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脱硝设备,每年将增加成本超过5000万元,但停用1天就能省几十万元,即便被环保部门查处,最多也只是被罚20万元,“违规排污有得赚”,因此,一些企业斥巨资搞环保只能是赔钱赚吆喝,有的企业宁交罚款、排污费,也不去治理污染。再如,按食品安全法规定,罚款上限是“货值金额十倍以下罚款”或“十万元以下罚款”。对大多违法企业而言,由于罚款不能伤筋动骨,挣的钱远远多于罚的钱,一些企业被罚后还接着违法。即便一些违法企业被吊销许可证,也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企业违法违规现象过轻处罚,容易纵容企业侥幸心理,企业的逐利性必然驱使它继续铤而走险。

3.企业社会责任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企业经营活动的法律法规,但是没有一部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专门性的规范。从整个法律体系上来看,还有待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法规不健全,就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缺乏强制性约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得不到提高,相关部门也无法可依,无法做到有效监管。而且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当地的GDP,对于一些企业的一些不道德行为也是视而不见,他们只是重视企业利润与税收,忽略了对企业不法行为的监督与管理。

三、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和建议

1.推广社会责任理念,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应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在企业中大力宣传、推广社会责任的理念,加强社会责任方面教育,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把履行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只有把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当作一种永恒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中去,制造业企业才能实现健康长远发展,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才能实现。

2.强化企业的自律约束,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一般而言,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道德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为此而做的制度安排。针对我国当前信用危机呈现普遍化的情况,要特别突出强调企业自律约束,就是从内部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尽快制定一套对社会和伦理行为负责的企业责任制度及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尽可能使其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通过企业责任的内部制度化,形成企业正确的行为规范,以此对企业的经营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

3.完善对企业失信行为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违规成本

只有强化企业监督机制,加大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戒,才能使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行为更加规范。首先,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给每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以公平竞争环境,实现优胜劣汰,确立市场规则和信用。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增加企业的违规成本,并且加强执法力度,一切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该罚就罚,该停业整顿就停业整顿,该勒令其退出市场就勒令其退出市场,使每个企业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下竞争。最后,应加强和规范社会监督,新闻媒体、商会、行业协会和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的舆论导向作用。

第4篇:制造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制造业基地 国际产业转移 中韩合作

进入21 世纪,欧美以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重要目标。全球制造业基地建设向中国转移的发展现状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中韩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2006年双边贸易额已突破1300亿美元,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超过3万家,投资金额累计达350亿美元,韩国是我国第四大外资来源国。韩国对华投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其中80%的投资集中在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本文分析了烟台市的中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烟台市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与特点

韩国与烟台一衣带水;烟台是中国联系韩国的“桥头堡”。作为连同环黄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韩日国际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是我国“南资北上”进行新一轮产业投资的热点地区,烟台越来越受到韩商的青睐。从1990年开始对韩贸易到现在,烟台与韩国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市比重由不到1%扩大到28.4%;在所有与烟台有经贸关系的国家中,韩国连续4年位居贸易额第一,已成为烟台经贸合作的重要国家。

近年来烟台市中韩制造业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1.韩国在烟台的投资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投资领域广、项目规模大。至2006年有11家位于世界500强的韩国企业在烟台投资。投资领域涉及服装、轻工、电子、机械、汽车、食品、建材、海运、化工、冶金等领域。仅大宇公司就先后在烟台投资建立了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大宇机床烟台有限公司、山东巴通您电器有限公司、烟台大宇电子部品有限公司四家公司,投资额约1亿美元。韩国LG电子(株)公司也先后在烟台投资了LG(烟台)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浪潮LG(烟台)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投资额达5345万美元。

2.韩国在烟台大企业投资呈现企业本土化的趋势。韩国大宇重工在20世纪90年代的投资多数是独资企业,而2003年6月建立的大宇机床烟台有限公司则采用了合资的形式。韩国LG株式会社在烟台的三家投资企业则全部采用合资的形式。另外,烟台现代冰轮重工有限公司、烟台万华SKC聚氨酯有限公司等都是近几年来投资烟台的韩资企业,它们全部是采取合资的形式。投资于烟台的世界500强韩国企业有77%的企业选择了合资,一方面说明烟台市在制造业方面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韩国企业投资时采取合资的形式可缩短投资周期,利用中国企业原有的设备和人才,达到双赢的目的;另一方面表明随着韩国与烟台的经济技术合作的加深,韩国大企业已由原来的观望态度,转变为热情高涨的投资阶段,韩国企业本土化的趋势初显。

3.跨国公司制造业占较大比重。从烟台市利用外资产业看,1984年~2005年外商对烟台投资的产业中,87%的投资于第二产业,即制造业领域。同样,在烟台市利用韩国投资方面,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LG(烟台)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浪潮LG(烟台)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烟台万华SKC聚氨酯有限公司、烟台现代冰轮重工有限公司、烟台乐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韩国企业在烟台投资于制造业领域,占世界500强的韩国企业在烟台投资的比重为92%。

4.跨国公司开始在烟台设立研发机构。浪潮LG(烟台)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就是韩国LG株式会社2001年在烟台设立的研发机构。经营范围主要是研究、开发CDMA数字移动电话(包括800MHZ移动信息终端技术)和相关产品,以及第三代移动电话技术。成为山东省第一家世界500强投资的研发机构。

二、烟台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合作的存在问题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烟台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也暴露出一些今后需要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韩国在烟台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与烟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衔接不够,仍不适应该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韩国在烟台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工业项目,且多属于一般性加工工业,而该地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传统产业结构改造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以及出口创汇等仍然偏少。在工业内部,韩国企业投资过多地集中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从而在一些地方加剧了加工工业的过度发展与基础产业相对不足的矛盾。此外,部分韩资流入了资源型产业甚至污染型产业,给烟台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烟台在承接韩国的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为主,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十几年来,烟台通过吸收韩资虽然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技术,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韩国在该地投资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仅仅着眼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而掌握高新技术的韩国大型跨国公司在烟台的投资还相对较少,无法有效发挥“溢出效应”,促进该地的技术进步。如果依照国际标准,烟台的制造业大体上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较低,制造业增加值为发达国家的30%左右,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左右。大部分企业离ODM(产品的设计、生产能力阶段)、OMB(独有品牌的产品制造阶段)还有较大的差距,缺乏或没有技术推动的性价比。

3.韩国部分中小企业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不利于两国经济合作顺利进行。主要表现为:(1)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据对烟台市的调查,该市的韩资企业项目中有80%以上属中小企业投资者投资,其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管理的经验。部分中小企业投资者综合素质较差,守法意识淡薄,短期投资行为突出。(2)劳动条件欠佳。日本和欧美国家的企业在山东投资时,往往新建厂房,新增设备。韩国中小企业投资设立企业时,往往不建新厂房,而是租赁当地的厂房。一些地方的厂房标准不高,尤其是缺乏必要的安全、环保设施,直接影响了员工的劳动条件。(3)劳资关系紧张。一方面,福利待遇低。据有关部门调查,韩资企业的中方员工的收入往往低于在欧、美、日企业工作的中方员工的收入。特别是有的韩资企业违反中国的劳动法规,私自招工,加班加点现象普遍存在,且福利待遇低。另一方面,劳资矛盾较多。有些韩资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在管理生产时随意训斥员工。有的韩资企业对员工如厕也作了限制性规定,引起员工不满。加之韩资企业的工会组建率较低,劳资矛盾缺乏协调组织,劳资纠纷比较突出。

4.中韩国际经济合作形成投资区域集中度较高而产业集群度较低的反差。虽然烟台市的招商引资有了更新的进展,但招商引资中可以形成聚集力的企业、项目的比重较低,引进外资的相关零部件生产型、加工组装型、中间产品生产型、最终产品生产型的结构还不合理、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产业配套格局和工业功能区并未有效地建立起来。主导产业中的电子电器、汽车、精细化工等产业链仍处于“断链”状态,使产业集群不仅影响到以专业化协作、零部件配套为基础的跨国公司进入、而且影响到区域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5.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合作的高级蓝领人才缺口较大。在中韩国际经济合作中,懂韩语的高级制造业工人的缺乏也成为制约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障碍,烟台市这一现象也更为明显。例如:电子产品研发、机械设计、模具设计和设备开发等方面研发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在烟台当地跨国企业始终未能求得“千里马”,无奈只能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招聘,或从深圳公司调入。高级技工也有不小的缺口,2006年需这类人才5000多人,而烟台当地只能提供10%左右。到2010年,企业将需要职工12万人,其中高级技工约2万人。

三、烟台市承接韩国制造业产业转移成功对接的对策建议

综合烟台市现有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结合世界产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背景以及韩国本身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未来向山东半岛的投资策略的调整,要将烟台市建设成中韩制造业的生产基地,逐步向山东省区域制造业中心发展,实现韩国制造业产业转移成功对接,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有效合理的招商引资。在中韩国际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改变遍地撒网的招商方式,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实行产业链的招商方式。要积极引导机械制造、造船业、电子信息业等主导产业的投资,对那些重复建设、污染严重的企业应该抵制。

2.构筑中日韩城市物流系统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产品的运输成本是影响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烟台既是中国联系韩国的“桥头堡”又是我国“南资北上”的进行新一轮产业投资的热点地区。因此,烟台要利用区位优势,凭借海陆空交通的便利,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目前烟台正在全力增强和完善以港口为龙头,以铁路、海运为骨干,铁路、公路、海运、民航等多种方式组成的主体综合运输体系,力争用较短的时间成为胶东半岛的物流交通枢纽中心。目前,韩国的现代宅配(株)、三荣物流(株)、BTX、KOREA(株)在内的17家韩国知名品牌物流公司已经考察了烟台的物流投资环境,并与桃村物流园区及胶东国际物流港进行了深层次的接触探讨。随着中韩海运贸易日益升温,和烟大铁路轮渡的成功运营,在中国与韩国之间架设铁路轮渡的设想备受关注。

3.进一步改善环境,增强对研发类外资的吸引力。面对研发业务国际化的趋势,烟台政府应继续保持吸收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为投资者创造一个更加公开、公平、透明的经营环境;在扩大吸收外资规模的同时,重点鼓励韩国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在烟台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生产体系;积极推动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对外合作,探索承接韩国跨国公司研发业务外包等新方式,设立多种形式的研发中心。

4.树立全球战略意识,构筑技术研发战略。正视研发业务国际化的挑战,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研发机构。烟台是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向制造业产业上游延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更大的发挥在工业加工和生产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逐步改变烟台市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打工仔”地位。

5.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解决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烟台市虽然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管理的管理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还满足不了制造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量需求。因此,烟台市政府应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解决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

6.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烟台市的长期吸引力。烟台市要发挥城市的人居优势,让韩商住得下,住的惯,住的久。目前,烟台市真正有韩国人聚居的小区还较少。烟台要多创建韩国人聚居的小区,为韩国人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环境,才能在烟台安居乐业,长久投资,将烟台作为韩商的第二故乡。

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南资北上的大背景下,烟台市的优势是打好韩国这张牌,针对烟台市承接韩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战略对接和发展前景,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强与韩国制造业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人才、物流等薄弱环节的建设,积极将烟台建设成为韩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地,同时吸收国外技术转让的同时,打造自主品牌,逐步将烟台市建设成为山东省的区域制造业中心。

参考文献:

第5篇:制造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晋江 先进装备制造业 思考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劳动工具的劳动工具,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科技、工业、管理等的最高水平,也是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代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晋江民生工业的快速发展,晋江装备制造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晋江市被福建省列为“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涵盖了装备制造业的所有8大类产业,已经形成了“金属制品业”中的金属包装容器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工程机械、石材机械、纺织机械、制鞋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包装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同时,还有“通用设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加工机械、阀门、金属铸锻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配电开关柜;“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中的家用音响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目前,晋江市提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课题组就这个问题走访了晋江部分规模装备制造企业,以下是根据调查数据做出的一些实证分析。

一、晋江装备制造业发展实践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在福建全省各县级市中位居前列。晋江现有装备制造企业800多家,2007年总产值约100亿元,2009年仅116家规模以上企业产达72.55亿元,装备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局面。(附表1)

资料来源: 晋江市统计局

在表1中,我们概况了2009年晋江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结合晋江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晋江当前装备制造业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产业特色鲜明

从表1中可知2009年116家规模装备制造业行业分布排位情况为:金属制品业25%、专用设备制造业2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6%、通用设备制造业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9%。所占比重较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大多为与晋江纺织服装、鞋类制造、陶瓷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相配套,由此可见产业特色鲜明。作为晋江装备制造业主导产业的民生装备制造业,是为传统优势产业提供“工作母机”应运而生的。从表2可见一斑。

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办公室 晋江市统计局

我们知道,要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就必须使我们的产业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而这些产业通常指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就目前而言,晋江的装备制造业层次偏低,高加工度趋势并不明显。观察晋江装备制造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低附加值的一般装备制造业仍然是支柱产业,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附属地位,未能在开放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如金属制品业生产的品种大多是金属门窗、日用五金制品、小五金配件和小机械配件;纺织机械大多生产染整、织造、针织、化纤机械及配件等;石材机械机型以仿制为主,产品包括切板、磨光、异型、辅助四大类共计约40个品种;制鞋机械主要是生产中档次的自动化制鞋流水线及鞋底注射成型机;食品机械包括糖果果冻制造机械、包装机械,只能为食品企业制造模具和零配件;工程机械主要为装载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械以及工程机械的配件;农业机械为割草机、水泵、农用运输车;汽车零部件配套车型主要是轻、中型货车,少部分与重型车配套。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处于雏形阶段的晋江装备制造产业还难以带动晋江工业进入现代化阶段。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晋江装备制造业与当地传统产业配套的纺织机械、制鞋机械、石材机械等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中部分产品的质量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有些产品已经替代了进口设备。全市装备制造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项、国家免检产品1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但是晋江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即一般加工能力过剩和高新技术产品严重依赖于进口的矛盾。晋江装备制造业有很多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制鞋机械鞋底机占世界80%,“晋工”牌ZL系列轮式装载机、割草机、汽车零部件(如紧固件)等, 但总体上依然没有摆脱产品“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并且产品、行业之间关联度小、产品链短,附配件、半成品的比重高,关键技术的设备依然依赖进口。(见附表3)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状况

产业名称 行业水平

纺织机械 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采用“仿制”模式,创新程度不高。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热处理设备等全部从日本、德国、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目前,纺机出口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对象主要是工业发达国家,其产品的换汇水平较低。

石材机械 大型石材机械、异型石材加工机械具有一定份额,产品的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石材机械加工水平仍然较为落后,关键部件如螺杆、导轨等还只能从浙江、江苏等地订购。

制鞋机械 主要是通过销售、装配、维修、服务,最后掌握了核心技术,形成了自己的开发能力转化为自己的产品。

食品机械 设备主要来源于进口,或者与广东等地的机械厂合作制造,本地制造的很少。

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晋工”牌ZL系列轮式装载机,经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可靠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部颁一等品及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ZL50型产品的生产、销售现已位居行业前十名。

农业机械 规模最大的三力机车有限公司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摩托车到园林机械的产业转型,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割草机生产企业,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在机械加工、焊接、涂装、注塑、冲压、压铸及一些简单模具加工方面逐渐做到自给自足。大型长寿命模具主要采购于浙江,晋江当地的采购产品主要集中在包装物小型冲压件及注塑件等。

汽车零部件 有些产品(如紧固件等)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水平不够高。现有产品大多数进入修配市场,与汽车整车特别是乘用车配套的很少。为国内外汽车制造商提供协作配套的产品很少。

协作配套产业 鞋模制造,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企业有晋江光宇电脑模具有限公司等。光宇公司是“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1996年该公司自行研制与开发的高精密鞋模生产技术,被授予“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公司拥有CAD/CAM系统,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产品信息数据的互联和高速传递、模具设计制造并行化。生产汽车、工程机械、阀门等铸件的专业铸造企业水平较高;而生产通用产品特别是大型铸件的铸造企业水平较低。基本采用传统的冲天炉和普通砂型铸造工艺,主要产品为石材机械、制鞋机械的结构件,无论质量、产量都不能满足主机制造厂商的需求。机械加工协作配套生产是主要进行粗加工,精密加工的协作能力薄弱。电镀产业五金、装饰件和雨伞业是电镀业发展的支撑,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工艺也较为传统,环保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我们知道,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装备的竞争,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往往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要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不是非高新技术产业莫属,关键是运用高新技术或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从表3分析,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在发展新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或工艺达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少;其次,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人才、资金、技术的孵化与市场化等方面都相对薄弱;再次,从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存在着产业技术创新要求与现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整体能力较弱的矛盾。据对晋江市一百多家规模企业生产技术调查,晋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技术性能比较先进的制造设备仅占1/4,没有高端重大成套装备和机床功能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北方重工、远大集团、三一重装等核心企业相比竞争力弱,企业总体规模小,带动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影响了市场竞争力的持续增强,行业地位和市场格局不稳。

3、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

2007年,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为1322.95亿元,而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约为100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7.56%。2009年,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为1724.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515.28亿元,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摸以上企业总产值72.55 亿元,仅占全市规摸以上工业企业产值4.8%。在工业增加值、出货值、资产总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利税总额等方面所占比例均较低。(见附表4)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局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速是17.6%,全国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2.5%,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5.5%,从表4可知晋江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低于10%,装备制造业在晋江整个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与一些装备制造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也较大。可见,晋江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因而,建设“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即将“做大”与“做强”并重。

4.区域布局空间受限

当前,晋江市装备制造企业存在因扩大企业规模和加快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工业用地的巨大需求和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的矛盾。从20家抽样调查的企业来看,高达65%的企业主认为土地受限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见附表5)

土地受限原因有两点:一是晋江在上世纪80-9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乡镇企业“满天星”式空间发展方式,导致晋江装备制造企业布局也相对分散,集聚程度只有48.8%。二是在原来晋江市的土地规划中,农田保护区分布非常零散,成插花状分布在各个行政村周围,导致现在进行装备制造业工业园区规划时处理农田保护区的调整问题难度加大。加上近年来国家保护18亿亩耕地底线的压力,土地用途变更十分严格和困难。可见土地问题是空间科学布局的制约瓶颈,因此,在推进装备制造业业现代化进程中,解决用地问题加快产业集聚空间科学布局是当前重中之重。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结论: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晋江装备制造业发展已经走过了配套加工、定牌加工、借牌加工的生产性加工阶段,这属于生产能力的扩张阶段;目前正处于生产加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能力得以扩张,资本、技术和人才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并举,这属于建立品牌意识阶段;发展方向是向产业中心阶段迈进,就目前来看有一部分企业已拥有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控制中心、品牌推广中心等等,少部分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如何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制造业?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政府要加快“基地”建设速度

装备制造业如何谋篇布局,将对晋江未来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区域规划正按“一个基地、两个中心”的思路进行空间布局,其中,“一个基地”即指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两个中心”分别是创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心(安海-内坑园)与综合型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中心(金井-深沪园)(见附表6)。总体发展定位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顺应重化工业向沿海集中的趋势,充分发挥晋江民生产业装备制造的优势,主动承接国际、国内和台湾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建成民生产业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对台装备制造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晋江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引擎、支撑带动海西建设的新动力。

晋江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区域布局情况

加快“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建设速度,目前要解决工业用地短缺的问题,采取耕地异地置换等方式,加大土地的投资强度和扩大建筑容积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提高企业入园门槛,制定各个行业的入园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标准,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前技术改造,防止简单的相加;同时,通过开辟区块集中安置、建设标准厂房等形式,整合分散的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同产业区域集聚。

2.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上注入“先进性”

先进装备制造业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主要通过物理、化学现代加工手段使劳动对象改变物质形态并产生了比原来物件更高的附加值,特别是注入了知识产权的原创性装备制造业。作为应民生制造业需求而发展的晋江装备制造业,如何切合晋江发展实际,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上打造其先进性?

一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力。即要拥有先进科技知识的劳动者,或者是掌握了先进或比较复杂工艺的劳动者。从工业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轨迹看,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有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又有相当动手能力的新型、熟练技术工人,是装备制造业走向成功的人力资源基础条件。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及产业工人短缺,基地需要许多技术精湛的操作工人。因此要通过加强政企互动,出台优惠政策措施,依托“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中心”、“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专业人才的加盟;要加强对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技能;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劳动生产率;在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开设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二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工具。即打造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智能化的制造设备,来提升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能力。要以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化纤、纺纱、织造、印染等纺织机械和非织造布机械、纺织仪器制造业;以提高“专、精、强”水平为重点,加快发展制帮、制底等制鞋机械和成型机械、鞋机配件制造业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工程机械制造已有相当基础、园林机械技术全国领先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智能化、多功能的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叉车、筑养路机械等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装备;要努力提高汽车零配件工艺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要以泉州(晋江)出口加工区为依托,积极打造集研发、制造、维修、出口为一体的航空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另一方面,要着眼于装备制造业实现自身产业升级的长远需求,把优先发展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业结合起来,积极引进石化设备、船用设备、冶金设备、发电设备和数字化设备等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企业,从总装开始,逐步实现零部件就近配套。要加快现有机械工艺配套企业改造和发展步伐,大幅度提高机械工艺的本地配套水平。

三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对象。即要具备先进性和高科技含量系列原材料。要打造晋江先进装备制造业,必须采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的原材料来改造传统产业,形成自己的专利或者核心技术,将传统装备制造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型。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缺少包括生产高加工度的精品原材料,用于精深加工的原材料以及组织下游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原材等。因此开展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积极开发市场短缺和替代进口的精品设备材料储备是当前丞需面对的实际。

参考资料:

第6篇:制造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 发展现状 发展方向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二、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出现的特点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 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公司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2 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 机械制造业跨国并购加剧。现代并购不再一味地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而且趋饱和的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建厂的风险增大,也使得更多企业开始采用联合并购的手段。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4 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达到纳米级,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现在精密工程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

第7篇:制造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微笑曲线;转型升级;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03

0 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山东省的经济支柱,国家与政府出台多个政策支持其发展。山东省于2016年4月份提出,将在未来十年内重点发展壮大10大装备制造业,打造山东优势产业链,抓住“一带一路”机遇,促进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针对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下的社会环境,文章将基于微笑理论就装备制造业产品研发与销售两大环节进行探索研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法,加快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

1 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理论是施振荣于1992年提出的,它以抛物线的形式直观的表现了产品研发、加工制造、销售三个环节附加值的高低,其中加工制造环节所创造的附加值水平最低。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环节,这一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利润空间低。将微笑曲线作为装备制造业装型升级的基础,首要任务就是从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向两端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研发以及产品的销售。

2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

“装备制造业”是中国特有的,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又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类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活动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产业的总称。它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及专用机械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建立健全强大完善的装备制造业,能实现国内机械生产基本自足从而掌握自身经济建设的“脉搏”,是实现国家工业现代化,稳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保证。

2.2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大。山东省是工业大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数据显示,2014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88.3%,增速比2013年上涨01个百分点,无论规模总量还是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二位。

(2)投资规模扩大,充分吸收利用外资。中国进出口银行山东省分行表示将全力支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于2016年签署协议。2015年山东省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中数据显示,山东省的对外经济在利用外资方面平稳增长,其中制造业到账外资98.3亿,增长83%。

(3)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之间的接轨程度进一步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为70%,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4.3%,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

(4)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力争打造高端装备“国家队”。《行动纲要》提出“十十八”战略任务框架,山东省未来10年将发展壮大高档数控机床和海洋工程、机器人、高新技术船舶等10大装备制造业,组织实施8大专项工程,培育提升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和建材等10大特色优势产业,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大力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并在土地供应方面放宽政策,用地指标要优先用于确实需要新增用地的制造业优质技改项目。

3 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山东企业人才近千万,装备制造业缺口最大。截至2015年底,山东人才资源总量高达1477万人,其中企业人才达978.8万,装备制造业对人才需求量最大。从数据分析,“人才马太效应”更加凸现,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优秀人才仍不断外流。在人才存量中,我省人才质量不高,初级专业技术人才286.0万人,占55.7%,高级仅占9.2%。从行业看,装备制造、能源资源等需求较大,分别占总需求的22.5%、18.7%。

(2)规模总量较大,产业结构偏重,对资源和能源存在较强的依赖性。2014年原煤生产总量为15220.4万吨,仅制造业消耗煤炭高达24362.3万吨,原煤产量供不应求,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2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20.8%。高能耗带来的是行业的高成本,随之而来的是价格的提升与利润空间的缩小。

(3)装备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但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装备制造业一共包括7大类185小类的产业范围,范围广,涉及行业多,但是其中大多数行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使用的多为传统技术,用于新技术、新能源的研发技术不足,对于高新技术核心的研发应用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4)省内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对不足,外向度较低。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出货值增速持续下降、新兴产业过剩风险增加、投资需求持续低迷等问题。

(5)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但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与产品融合能力较低,创新成果转化率仅在20%左右,重大技术装备自给率低,科技创新引领动力不足。

4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

4.1 政府层面

4.1.1 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创新型、技术型与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

装备制造业不仅仅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而且对人才自身的胜任力和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创新型与技术型人才可以推进装备制造业产品研发,而销售型人才则可以促进产品流通,提高成交率。响应教育部颁发的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政策,对山东省的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监督与支持力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课程,学校与企业合作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4.1.2 加大财税扶持,保障资金支持

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促进政企银三方的合作,采用银团贷款、利率优惠、债权融资等方式,拓宽发展平台,综合运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和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技术改造、科技研发、试点示范以及服务平台建设。

4.1.3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国内市场需求环境,推动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市场是产品流通的平台,在促进流通之前首先要开拓市场。加强部门间政策交流与合作,加快境外经贸区的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支持引导国内先进的装备制造企业沿“一带一路”方向,与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汽车、航空装备、农业机械、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等领域的合作。

4.1.4 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打造高端装备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开发智能装备和产品的效率,推动智能制造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效应。

4.2 企业层面

4.2.1 响应国家与政府的支持,抓住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与政府越来越重视装备制造业,政策的出台更是为企业自身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稳定开放的市场环境。企业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国家与政府提供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积极谋求企业更好的发展空间。

4.2.2 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商品流通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制造业”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互联网能够给装备制造业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将山东省的装备制造业推向更远的市场,同时还可以开拓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的领域,利用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节省成本,加快商品流通,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4.2.3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构调整,形成产业集群

首先要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企业应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创新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其次要优化组织结构,围绕船舶和汽车两大重点行业,推进资源整合的步伐,进行新能源的开发与产品的研发,提升产品性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经营能力;最后进行空间结构的优化,加快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以及选择若干带动性强的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企业共同资源的利用率,并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效应。

4.2.4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行业竞争力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吸收基础上再创新,打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要提高法律意识,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4.2.5 通过节能减排,有效控制企业成本

装备制造类型的企业属于高能耗的行业,大量消耗能源,在给企业带来成本的提升以及利润空间的减少的同时,也受生态环境的约束。最有效控制成本的方法就是节能减排,企业应增加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

5 结论

近几年,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但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一系列政策的颁发与实施,为经济转换与复苏增加了动力。山东省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稳步推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核心,更加应该树立创新意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拓宽营销渠道,加快市场的开发,促进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云霞,李峰.对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东岳论坛,2015,(3):179-184.

[2]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通知[EB/OL].http://.cn,2016-08-05.

第8篇:制造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 过程管理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82-02

笔者长期工作在油田工程建设第一线,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到,建设工程造价中如终存在着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严重困扰了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管理。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其目的不仅在于把项目投资控制在批准之内,更在于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加强各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提高工程投资效益、降低建设工程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本文中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行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在招投标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以概算限额作为投标价格,以中标价确定合同价款。建设单位只关心最终结算价是否超概算,而不关心设计方案是否最优、施工组织是否合理、工程投资是否与工程价值相宜。这就客观上造成了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空白,各阶段的造价控制脱节。忽略工程造价管理事前、事中控制,导致业主只是在工程结算上下功夫以防突破概算,这又进一步引发了施工单位的一些偷工减料等错误行为,最终导致质量、进度问题,造成结算纠纷。

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中,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对造价的影响也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建设项目前期量化资料较少、过程管理不规范、实施不严密,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找出各阶段影响造价的主要矛盾――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地控制造价解决问题的捷径。下面就各阶段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1.投资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一是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内容相当简单,往往造成漏项。二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准确性较差。

2.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技术与经济相分离。在设计工作中存在着重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造成浪费的现象。二是限额设计处于低层次,达不到预期效果。被动地实行限额设计;过分强调限额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三是设计招标不彻底、监理不到位,设计招标不全面。只注重了方案设计阶段的招标,忽略了技术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招标工作。四是设计取费方式不合理。设计费的多少取决于工程总造价的高低或建筑面积的大小,致使有的设计单位为追求利润,盲目扩大工程规模。

3.招投标和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抢时间、赶进度,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等不够规范和严密、明确,为今后的结算埋下了隐患。二是在招标工程中甲方任意压价,导致工程造价严重失真。三是在施工组织方面,多数施工单位现有的人、财、物没能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造成大量浪费,从而导致工程造价提高。四是施工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偷工减料,在材料上以次充好,留下质量隐患。

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存在问题。一是任意加大工程量,虚报工程造价。对于设计变更,事后再补办签证。二是巧立名目,高套定额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提高计费标准,扩大取费范围。不按招标文件、投标报价计费,不执行合同约定条款,任意增加取费项目,扩充取费基数。

二、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笔者认为,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工作贯穿于项目周期全过程,与基本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紧密相联,每一个阶段的造价控制对工程项目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存在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就是要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采取有效措施,使工程造价管理规范化、系统化。

1.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一是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保证详实、准确。要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需要很多资料,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现有已建类似工程资料,对于做经济评价的项目还要收集更多资料。造价人员应该协助业主根据国民经济、地区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规划要求,对拟建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技术上的先进性、适用性,实施上的可能性、风险性进行分析和论证。通过对资金筹措等方面认真的实地调查、察勘,保证在可靠而准确的数据前提下,做好可行性研究。二是认真做好市场研究。包括国内外市场在项目计算期内对拟建产品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发展趋势等。三是做好方案优化。设计人员应有专业知识,了解设计意图,熟悉工艺技术方案,和设计人员密切配合,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要在降低工程造价上下功夫。四是合理确定评价价格和基准参数。评价人员应该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结合市场分析、竞争力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因素选取多种价格方案并加以分析,以使投资者对项目未来的效益有充分的了解和减少项目投资风险。五是编制科学的投资估算。造价人员应根据设计人员提供的建设项目的规模、厂址、技术协作条件,对各种拟建设计方案制订估算书,必要时还要为业主估算竣工后的经营费用和维护保养费,从而向业主提交估价和建议,便于业主决定项目的执行方案。编制投资估算时应考虑充分,估算合理,充分估计出项目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的收益与风险,并提出应对及防范措施,但也要防止过分高估,尽可能做到全面、准确、合理。确保方案在功能上、技术上和财务上的可行性。

2.工程设计阶段造价。一是要充分设计达到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优化的方案。二是切实推行限额设计,推广标准设计。三是完善招标工作、推行设计索赔及监理等制度。对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标书,应着重在技术能力、资历、信誉以及方案优劣等方面综合评价;实行设计监理,可以减少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与失误,提高设计质量,有效控制工程价格。四是改革设计费的计取方法,建立激励机制。试行在原设计费的基础上,对因设计而节约投资,按节约部分给予提成奖励;因设计变更而增加投资也按增加部分扣除一定比例的设计费。

3.招投标和实施阶段工程造价。一是重视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招标人应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要编制招标文件,做到严谨、细致、科学、合理。二是做好标的编制和评标工作。标的是最高限价。作为衡量投标报价的标准,是评标的依据。其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到招标工作的成败,一份合理的标的可以防止投标人共同哄抬标价,同时还可以防止投标人共同压低标价进行恶性竞争,以保护投标人的利益。在评标过程中,应在合理低价中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投标单位的社会信誉、资质情况、施工能力、设备状况、业绩等进行综合评定,以便选择一个既能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又能保证工程按质按时完成的中标单位。三是加强物资采购的管理。采购部门要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择优采购,加强设备监造、注重采购后的跟踪服务、保管等环节,监理工程师把好现场开箱检验关,并注重随机资料的保管。四是重点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每个工程应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对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重点审核技术上的可行性,施工措施用料的合理、采用大型机械吊装台班的合理安排等,选出最优方案,从而降低工程造价。五是加强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的管理。设计变更无论由哪方提出,均应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协商,尽量在开工之前修改,并考虑造价增减幅度是否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经确认后由设计部门发出相应图纸或说明,并办理签发手续。

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控制对策。一是熟练地掌握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正确应用定额单位核算工程量。审核工程量时,应注意审查施工图列出的计量单位,是否与预算定额中的计量单位相一致,否则容易疏忽导致工程量成倍加大。二是以设计图纸详图为基础,如设备制造图、管道单线图等分专业逐项审核。工程量计算阶段必须要深入工地现场核对、记录才能准确无误。三是每项专业的工程量都有几个层次,因此,要特别注重基础工程量的审核,它是直接按图纸计算的,衍生工程量是基础工程量的加减乘除等。四是有些工程由于工期长或由两个施工单位共同承建,就会出现混淆工程界限,工程量交叉重复计算的现象。因此,结算项目负责人要经常召集各专业预算人员进行会审。五是正确套用各种定额,合理取费。定额套用是一项复杂、政策性强的工作。审核人员要熟悉各种定额的使用范围。要熟悉定额的册说明、章说明及每个定额子目所包括的工作内容、适用范围、调整系数等。特别是对一些综合定额项目,更应该注意其已综合的工作内容。对定额缺项的项目,依据自身的经验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测定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合理地编制补充定额子目。由所属定额站批准后执行。六是做好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审核。首先,应检查签证的签字或盖章是否有效,结算审核中发现许多签证的尺寸与现场实物的尺寸不符,要核实其真实性。其次,严格设计变更的审核重点应放在工程量是否重复计算上,并不是所有变更、签证都要计算,应对具体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有无重大偏差现象。把变更签证的内容与图纸对照,增加的工程量是否符合逻辑关系,发生的费用与定额或取费标准是否重复。凡是定额中已有明确规定的项目,不得进行现场签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必须坚决把造价控制重点前移到可研、设计、施工阶段上来,实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使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深入至投资决策、设计、招标、合同签订、施工过程和竣工结算等各项工作,变被动算账为主动控制,变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控制,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有确保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公平、公正、合理,才能使工程造价得到较为合理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理龄,田方,于桂兰.石油化工建设概算实务.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赵军英.如何加强工程造价过程控制,工程经济信息,2006(2)

3.周复旦.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预算.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4.徐大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第9篇:制造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现代装备 产业 集群 思题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212-02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科技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2014年12月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正式授予第二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自集群建设以来,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育企业群体、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为重点,集群建设已初见成效。

1 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现状

邯郸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冀南新区,致力打造一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创建一家国家级高新区,搭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要素集聚高地。目前已有278家装备制造企业纳入集群,集群从业人员2.6万人,重点扶持中船重工718所、汉光重工等骨干企业100家。2014年,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1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居全市9大行业之首,已经超过煤炭、电力行业,成为继钢铁之后的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

1.1 主导产业类别

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在产业构成上以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和河北汉光重工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了一大批配套企业,为集群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节能环保、农机及成套设备、矿山设备、专用车等产业体系:以七一八所、汉光公司为龙头,重点培育了森蔚电器、西瓦科电器等重点企业,以节电、空气净化、水净化设备及成套装备为重点产品,逐步打造邯郸市节能环保设备基地;通过哈克农机产业园、金狮棉机国际棉机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建设,自主开发新型农机播种收割,大型智能轧花机成套产品,带动全市农业机械成套设备的发展;以河北天择重工、瑞驰重型机床等骨干企业及配套企业为重点,形成了以大型采煤设备、型机床为龙头,同时发展输送、控制等零部件相配套的系列产品。集群内肥乡远达、新兴能源装备等10家具备国家生产资质的专用车生产企业,产品覆盖混凝土搅拌车、天然气高压罐车、LNG罐车全挂车、载重自卸车等。

1.2 产业竞争力

目前,集群内培育认定国家级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25家。中船重工、新兴能源装备、金狮棉机等骨干企业相继承担了国家02专项1项、国家重大仪器仪表专项1项、863计划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4项、国家火炬计划4项,2014年获得政府各类资金支持共计1.5亿元。2014年,集群企业开发新产品300多个,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52项,形成32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智能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水电解制氢设备、新型锂电池化成分容设备等“十大首台首套产品”成功上市。新兴际华的特殊管材基地建成后,邯郸市双金属复合管、钢格板、球墨铸管三大系列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

2 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特点

2.1 政府支持力度大,政策保障有力

在争列国家级产业集群试点的过程中,河北省和邯郸市领导均给予了大力支持,产业集群建设现已列入河北省、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省、市两级政府工作报告。两级政府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河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开展河北省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邯郸市成立了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冀南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府采购、土地保障、人才激励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撑体系。

2.2 实现了公共资源共享化发展

目前,集群拥有1家国家级和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了“创业苗圃(DCT众创空间)+孵化器(才智港园区、文化园区等孵化园)+加速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产业链条和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此外,集群拥有23家创新服务平台,其中6家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机构。总投资近30亿元孵化体系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继与中船重工集团合作建立了派瑞科技产业园、汉光光电产业园,与新兴际华集团合作建立了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与中棉集团合作建立了国际棉机研发制造基地等。集群还不断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开通了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政府、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分担贷款风险的新机制。邯郸市建立科技风险补偿融资机制,放大科技投入效应。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扩大贷款规模,形成了有利于集群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2.3 产业基础雄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经过多年发展,邯郸形成了以钢铁、电力、煤炭为主导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近年来,依托雄厚的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围绕现代装备制造应用系统及部件研发、设计与制造,邯郸市聚集了国内外大量资本、人才和技术,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区域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有法国圣戈班、韩国现代等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邯郸,新兴际华、中船重工等40多家央企在邯投资。

3 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存在问题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