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通信的意义范文

移动通信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通信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通信的意义

第1篇:移动通信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第2篇:移动通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3G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功能的增强和移动业务应用内容的丰富,各种无线应用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将为国家信息化战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网络安全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1.3G 移动通信系统及网络安全相关概述

3G移动通信系统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是英文the thirdgeneration的缩写。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至今历经三次技术变革。3G的概念于1986年由国际电联正式提出,是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新兴多媒体整合的新一代通信系统[1]。3G系统不仅满足了用户基本的通话需求,对于非语音业务如图像、视频交互,电子商务等,3G系统同样提供了优质业务的服务。

3G移动通信系统由于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原本封闭的网络逐渐开放,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另一方面便于业务升级,提供良好的服务。但与此同时3G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面临一定挑战。

构建3G系统的安全原则概括来说可做如下表述:建立在2G系统基础之上的3G系统要充分吸收构建2G系统的经验教训,对2G系统中可行有效的安全方法要继续使用,针对他的问题应加以修补,要全面保护3G系统,并且提供全部服务,包括新兴业务服务。3G系统需要达到的安全目标:保护用户及相关信息;保护相关网络的信息安全;明确加密算法;明确安全标准,便于大范围用户的之间的应用;确保安全系统可被升级,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服务等。

2.影响3G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3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安全威胁来自网络协议和系统的弱点,攻击者可以利用网络协议和系统的弱点非授权访问、非授权处理敏感数据、干扰或滥用网络服务,对用户和网络资源造成损失。

按照攻击的物理位置,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威胁可分为对无线链路的威胁、对服务网络的威胁和对移动终端的威胁,其威胁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窃听:在无线链路或服务网内窃听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2)伪装:伪装成网络单元截取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伪终端欺骗网络获取服务;(3)流量分析:主动或被动流量分析以获取信息的时间、速率、长度、来源及目的地;(4)破坏数据完整性:修改、插入、重放、删除用户数据或信令数据以破坏数据完整性;(5)拒绝服务:在物理上或协议上干扰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在无线链路上的正确传输实现拒绝服务攻击;(6)否认:用户否认业务费用、业务数据来源及发送或接收到的其他用户数据,网络单元否认提供网络服务;(7)非授权访问服务: 用户滥用权限获取对非授权服务的访问,服务网滥用权限获取对非授权服务的访问;(8)资源耗尽:通过使网络服务过载耗尽网络资源,使合法用户无法访问。当然,随着移动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新业务的应用,还会有新的攻击类型出现。

3.3G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由于传播方式以及传输信息的影响,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更加严重,移动通信系统为保证数据信息的有效传播,无线电讯号需要在传播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多方向传播,并且传播必须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有线网络相比,其信息遭受破坏的因素会更多。3G用户的通信信息安全面临更多的威胁,由于 3G网络提供了许多新的服务,业务范围不断增加,3G移动通信系统用户可以登入互联网,通过手机终端共享网络资源,所以,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也影响着3G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用户的通信信息安全。

相比2G系统,3G移动通信系统更易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因为3G系统相比之前的 2G系统数据资源量巨大,并且网络信息也比较多,有些信息涉及到金钱利益等方面,因此,不法分子以及黑客就会寻找机会,导致网络安全受到威胁。另外,3G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开放程度比较高,所以,也给黑客的攻击创造了许多的方便条件,还有,如果3G网络软件设置有缺陷,也可能导致3G系统产生漏洞,给3G 网络带来不安全因素,造成潜在安全威胁。

4.3G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防范对策

4.1 3G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安全的技术

接入网安全的实现由智能卡USIM卡保证,它在物理和逻辑上均属独立个体。未来各种不同媒体间的安全、无缝接入将是研究开发的重点。3G核心网正逐步向IP网过渡,新的安全问题也将涌现,互联网上较成熟安全技术同时也可应用于3G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防范。传输层的安全因为互联网的接入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其防范技术主要采用公钥加密算法,同时具有类似基于智能卡的设备。应用层安全主要是指运营商为用户提供语音与非语音服务时的安全保护机制。代码安全,在3G系统中可针对不同情况利用标准化工具包定制相应的代码,虽有安全机制的考虑,但是不法分子可以伪装代码对移动终端进行破坏,可通过建立信任域节点来保证代码应用的安全。

4.2 3G 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

3G系统安全体系结构中定义了三个不同层面上的五组安全特性,三个层面由高到低分别是:应用层、归属层/服务层和传输层;五组安全特性包括网络接入安全、网络域安全、用户域安全、应用域安全、安全特性的可视性及可配置能力。网络接入安全是指3G网络系统中的对无线网络的保护。其功能包括用户认证、网络认证、用户身份识别、机密性算法、对移动设备的认证、保护数据完整性、有效性等。网络域安全是指运营商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其包括三个安全层次:密钥建立、密钥分配、通信安全。用户域安全主要指接入移动台的安全特性,具体包括两个层次:用户与USIM卡、USIM卡与终端。保证它们之间的正确认证以及信息传输链路的保护。应用域安全是指用户在操作相关应用程序时,与运营商之间的数据交换的安全性。USIM卡提供了添加新的应用程序的功能,所以要确保网络向USIM卡传输信息的安全。安全特性的可视性及可配置能力是指允许用户了解所应用的服务的安全性,以及自行设置的安全系数的功能。

4.3 3G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首先,个人用户应加强安全意识,对于不明信息的接收要慎重;确保无线传输的对象是确定的安全对象;浏览、下载网络资源注意其安全性;安装杀毒软件等。其次,企业用户大力宣传3G系统相关的安全知识,建立完善的管理及监管制度。最后,电信运营商要从用户、信息传输过程及终端等各个方面保证自身及用户接入网络的安全性。手机等移动终端已渗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3G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安全性影响更加深远,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5.结语

3G系统的安全以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安全技术为基础,保留了在系统中被证明是必要和强大的安全功能,并且对系统中的安全弱点做了很大的改进,同时也考虑了安全的扩展性。网络安全问题是系统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保证所提供业务的安全性,才能获得成功。系统的安全要提供新的安全措施来保证其所提供新业务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曾勇,舒燕梅.3G给信息安全带来前景[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21(4):45-47.

第3篇:移动通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无线定位系统 移动通信工程数据处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E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无线通信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尤其体现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利用无线通信和参数测量确定移动终端位置,以及汽车导航、手机跟踪定位无线定位系统的应用。人们可以随时进行各类信息的查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捷。获取移动位置信息的定位技术及其定位系统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卫星定位是无线定位系统的核心,无线设备通过接收卫星信号,用户手中相应的设备读取信号给出的位置。无线定位技术源于军事战争用途,配合军队的协同作战和位置报告。但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逐渐重视定位技术,根据提高的用户要求,手机应用中加入了无线定位技术,人们可以任意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了解周边情况,这使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利。但是事物总有利弊,其优点明显,缺点也不小。无线定位技术可以让不法犯罪分子得到无限的便利。因此,无线定位系统的应用要符合国民的需求,国家安全的需求,国际社会的要求。

一、无线定位系统概述

定位通常是指通过一些手段确定物体或人物的位置,而无线电定位就是卫星系统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相位、时间等参数,通过多颗卫星的联合测定,以特定方法计算目标的位置。

定位系统通常的应用范围主要有飞机、舰船,以及军事用途等专用目的,作本文列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定位系统,包含有瑞典的Loran-c, 英国的Omega, 委内瑞拉的Tacan, 埃塞俄比亚的Radar及英国的VOR/DME系统等。195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民用技术被转化和引入军工产品,比如现在出现的自动车辆定位(AVL)系统的无线定位系统,以及google正在开发的自动导航系统,他们在公共交通管理、货物运输、公安追踪及出租车调度等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通信网的建设,特别是4G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全面取代了第一代模拟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网络运营成本正在逐步降低,出现了各种套餐,及赠手机的多个营销活动,使用户的负担下降,这极大地推动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TDs-CDMA和Tc-LTE用户的数量增长迅速,这些用户对于定位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酵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评判不断的提升,公共安全、紧急呼叫、出租调度等服务业的要求,定位服务对社会各阶级和各层次的人们充满巨大的诱惑力。

虽然目前基于蜂窝移动网的定位系统结合各种最新技术,能够提供越来越高的精度,但是当需要定位的物于建筑物内部,如办公大楼内,其定位精度就明显下降了。因此,必须研究新的室内定位技术以弥补GPS的不足。目前,常见的技术有IEEE 802.11为代表的无线局域网技术、红外技术、超声波技术和RFID技术等,它们已能够在室内达到10米以内的定位精度。

二、蜂窝移动网的无线定位

1. 基于时间的定位

它是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到多个接收机的到达时间(TOA)或时间差(TDOA)来确定移动台的位置。TDOA算法是对TOA算法的改进,它不是直接利用信号到达时间,而是用多个基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移动台位置,与TOA算法相比不需要加入专门的时间戳,定位精度也有所提高。TDOA值的获取一般有2种形式: 第1种形式是利用移动台到达2个基站的时间TOA,取其差值来获得,这时仍需要基站时间的严格同步,但是当两基站间移动信道传输特性相似时,可减少由多径效应带来的误差。第2种形式是将一个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与另一个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关运算,从而得到TDOA的值,这种算法可以在基站和移动台不同步时,估计出TDOA的值,由于实际应用中,往往很难做到基站与移动台的同步,所以利用相关估计得到TDOA值,再进行定位计算能获得较高精度。

2. 基于场强的定位

该算法是通过测出接收信号的场强值和己知的信道衰落模型及发射信号的场强值估计收发信端的距离,根据多个距离值就可以得到目标移动台的位置。一次场强测量把移动台锁定在以基站为中心的轨道上,圆的半径由场强值确定,一般通过3个基站就可以确定移动台的位置。

三、蜂窝网定位业务的应用

1. 紧急救援

紧急救援时无线定位技术应有在移动通信工程中的一大创举,其应用大大提高了救援的成功率。以往人们报警后都要详细的说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无线定位技术应有以来,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了,只有用户手持移动设备具有位置服务功能,拨打电话的同时卫星就会定位用户所处的位置,这就给救援人员提供了大大的便利,其在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 车辆导航和智能交通系统(ITS)

ITS中涉及到大量对车辆的定位处理,过去专门设计了AVL系统,为此要占用宝贵的频带资源,花费大量的硬件投资。移动通信网提供的位置服务能满足山区和城市商业区的车辆导航和跟踪,只要为每一辆或每一列需要导航和跟踪的汽车或列车安装一个移动车载台,并提供较好的基站覆盖。然后,通信网再为这些车载台提供位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通信网本身传输给负责交通管理的调度中心,就可以快速地在车和调度中心之间建立协调的运行管理和导航,从而取代AVL系统。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已经开始提供该项功能,给出租车调度系统使用,使用手机预定出租车的用户不必提供当前的位置,系统直接将定位结果送达调度台和应答的出租车。当然,在高楼林立的发达城市,准确的使用该系统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无线定位技术作为一种高端的科学技术,无线定位系统包括需要定位的设备或源、定位信息接收装置和定位系统几部分。在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高品位生活的需求。使得无线定位技术与水平不断地得到改造与提升。客户的需求就是市场的承载量。直接利用移动台定位已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重要表现方面。如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使得无线定位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 ,其定位精度得到大幅度提高。据悉定位精度可达 10米以内。目前在军事领域和民用技术领域已广泛使用直接利用移动无线定位。

参考文献:

[1] 郭梯云,杨家玮,李建东.数字移动通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2] 石峰,莫忠息.信息论基础[M].武汉:武汉人学出版社,2002

[3] 吴越.GPS在全业务运营中的应用模型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

第4篇:移动通信的意义范文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通信技术得到不断完善,并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带进了信息时代。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一种低能源消耗、高通讯质量的新型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符合我国创建低碳社会的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构建信息化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概述及应用两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机房、终端设备、电源、基站等运营环节,对节能减排技术和新型绿色节能系统应用进行了研究,对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工程实践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 应用

随着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移动通信已被广泛应用到更越多的领域,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全面推动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移动信息通信设备建设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移动通信设备对能源的消耗,如何在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便捷服务的同时降低移动通信对能源的消耗,成为了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1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概述

1.1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概念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在建立在传统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技术结构来降低整个通信体系对能源的消耗,从而达到即保证通信质量又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只有将整体通信网络构架不断进行完善,使每个网络元结构都达到最优化,才能最大幅度提高节能效果。而信息技术网络的运营又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连接着用户、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及相关行业机构、政府机构,只有建立一条闭合的网络运营链条,才能更加有效地达到节约能源消耗的要求。

1.2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运营链中的角色价值

信息通信网络运营链是由用户、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以及相关行业协会、政府机构构组成成。首先,电信运营商作为整个通信网络运营条的核心,起到最为关键的纽带作用,因此电信运营商应该是整个通信网络运营链条绿色理念的执行者;其次,通信设备制造商,作为整个通信网络运营链条的供应者,应当担负起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研发责任,是通信网络运营链条实现绿色理念设计者;最后,政府机构与相关行业机构,是国家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标准制定者,应该起到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监督作用。

2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2.1 基于负荷的TRX关断与PA关断的设计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慢慢地出现一些规律,各大城市基本上采用“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大部分“客户终端”出现在大型公司、写字楼、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区域;下班后“客户终端”的使用进入到公寓、居民小区。总之,移动信息通信网络设备使用进入相对比较密集的区域。根据通信网络设备使用密集的规律,采用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即: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内,科学的分析基站截频板的话务数据并判断负荷情况,进行智能的TRX关断和PA关断。例如:在上班时间使用“客户终端”出现比较繁忙时,语音截频板会对相应的PA工作电压进行自动连接。反之,则自动关闭PA工作电压。这种配置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客户终端”的使用需求,同时也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2.2 高压直流供电的方式

移动信息通信网络大部分采用的是高压直流供电,通信设备供电主要靠直流电源与输出模块的连接提供电源。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传统方式不能实现的不停电割接,能够有效的保证电源的稳定,减少资源的浪费。其中,通信设备利用高压直流供电可以有效避免因电压不稳造成的相位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高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为标准化电气系统,使现场监控人员更安全、方便地对通信网络设备进行操作、管理,保证移动信息通信网络持续、稳定运行。

2.3 分布式基站技术的使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作战的高新时代,通信技术又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所以进行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基站和接入机房是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主要部分,进行分布式基站技术的使用,促进通信网络资料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分布式基站技术是用光纤连接基带处理单元和射频处理单元。在基带处理单元与无线网络连接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射频处理单元与光纤之间的关系。通过将射频处理单元与光纤进行有效连接,实现移动信息通信网络设备的高效运行。这种技术的使用与传统基站技术相比,不仅可以开拓通信网络的覆盖面积,也可以减少设备的占地空间,调整通信网络技术的结构,落实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4 基站建设的优化

根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还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高消耗、低效率、排放量大是我国污染问题的现状,而基站建设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义不容辞。首先,由于基站需要持续工作,会散发大量热量,空调作为基站的散热载体,又是基站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空调节能工作:一方面要提高空调的性能,使之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并且使用环保型材料取代氟利昂制冷方式,降低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另一方面要保证空调外机环境通畅,有助于室内热量散发,从而保护基站设备运行不受高温环境影响。另外,对于基站的建设规划、通风状况、用材选择等方面,要做到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3 结论

从上述研究得知,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通过机房、终端设备、电源、基站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改革,从而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要求,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逐步推进,节能减排概念开始被更多人重视,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通信设备运行更加稳定,对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伟恒.对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17).

第5篇:移动通信的意义范文

1移动通信发展史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根据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其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1)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并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也即是第一代移动电话网,采用的是蜂窝组网技术。美国第一个蜂窝系统AMPS(高级移动电话业务)在1979年成为现实。因为传输技术条件的等的限制,第一代可移动电话用户不能实现长途漫游,也就是说移动电话用户只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移动通信,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存在着诸如系统容量不足、系统间互不兼容、通信质量不好、保密性不强、不能提供数据传送业务等致命的弱点,因此,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最终被第二代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所替代。但在该组网技术仍在下一代系统中得以应用。

2)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为了克服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的各种缺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其代表技术是欧洲的GSM和美国的CDMA,也就是通常所说的2G(即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的是时分多址技术TDMA(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或者是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技术。TDMA系列最有代表的是泛欧GSM、美国D-AMPS和日本PDC;窄带码分多址(N-CDMA)系列主要是以高通公司为首研制的基于IS-95的N-CDMA(窄带CDMA),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技术,它的应用技术标准叫做IS-95,是美国在1993年的N-CDMA标准,现在已成为常用的国际标准。

2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是基于终端用户处于移动状态的通信方式。它具有如下有别于有线通信的特点:

1)由于用户位置的不确定性,它跟通信中的基站必须使用无线电波来传输信息。由于电波是沿直线传播的,受移动台不断移动、障碍物遮挡、地形和地物的影响会使电波多径传播而造成多径衰落和阴影效应等影响,严重干扰了移动通信的质量。

2)移动通信是在强干扰的环境下工作的,主要干扰包括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和同频干扰等;

3)通信容量有限。频率作为一种资源必须合理安排和分配,为缓和用户数量大和资源有限的矛盾,除开发新频段之外,还采取了有效利用频率的各种措施,加压缩频带、缩小波道间隔、多波道共享等,即采用频谱和无线频道有效利用技术;

4)通信系统比固定网复杂得多。因为用户随时移动位置等原因,通信系统需要具备根据信号的强弱来进行通信信道的切换、频率和功率控制、地址登记、越区切换及漫游存取等跟踪技术。这就使得移动通信系统的信令的设计要比固定网要复杂得多。在入网和计费方式上也有特殊的要求;

5)对移动台的要求高。移动台长期处于不固定位置,外界的影响很难预料,这要求移动台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求性能稳定可靠、携带方便、小型、低功耗及能耐高、低温等。同时,要尽量使用户操作方便,适应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这给移动台的设计和制造带来很大的困难。

3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技术的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移动通信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业务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变化也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等等,人们对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尽管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数量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下,频率资源已经成为瓶颈,通话质量不尽人意,传输速率不高,达不到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和物联网的需求。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预见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沿着以下几个大的方向改善:

1)随着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程度的提高,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

2)为了解决频率枯竭的问题,移动通信将应用于更高的频段,频率利用率也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随着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提供个性化服务将成为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为此,网络设备的智能化和小型化也将成为必然;

4)在目前信息通信技术大融合的背景下,移动网和固定网、移动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已成必然,网络和业务的融合将成为趋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将成必然;

5)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视频移动业务将越来越普及,高速率、高质量和低费用是下一步市场对移动业务提出的更高要求。

目前世界上大多还在沿用着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也在逐步推广当中,但源于更多的需求,人们早已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设想。4G标准比要比上一代具有更强的功能。

3.1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数字通信系统(3G)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的以宽带CDMA技术为主移动通信技术,能同时提供语音数据综合服务和移动多媒体服务的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代有能力彻底解决第一、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弊端的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为了在移动通信领域适应高速数据和图像电信业务的发展,并企望在第三代系统中统一标准,国际电联(ITU)进行了多方面努力。于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3G标准,并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电信计划》(简称IMT-2000),2007年10月19日,在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举行的无线通信全体会议上,经过多数国家投票通过,WiMAX正式被批准成为继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后的第四个全球3G标准[2]。

与前两代移动通信相比,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是一种能够覆盖全球的多媒体移动通信。它具有别于上两代移动通信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1)可实现全球漫游,使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每个用户都有一个个人通信号码,无论该用户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人们都可以找到你,而反过来,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与国内用户或他国用户通信,与在国内通信时毫无分别;

2)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也就是说,用第三代手机除了可以进行普通的寻呼和通话外,还可以上网读报纸,查信息、下载文件和图片;由于带宽的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还可以传输图像,提供可视电话业务。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随着终端手机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使得3G业务越来越多的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如WAP业务,多媒体消息业务,定位服务业务,OTA下载业务等新兴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3G牌照已经花落三家,分别是:TD—SCDMA中国移动(中国技术)、WCDMA中国联通(欧洲技术)、CDMA2000中国电信(美国技术)。随着运营商竞争压力的加剧,可以预见的是我们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好的新兴3G业务服务和更多的资费优惠。

3.2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尽管历经多年的研究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在实际应用中还是碰到了很多问题,因此人们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到了提前出现的第四代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技术还只是较多地停留于概念性的设想上,人们可以称之为广带(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网络,也可无线互联网技术或后3G技术,在4G的定义上,人们还无法就其技术参数、国际标准、网络结构、乃至业务内容给出一个标准。但其大致的轮廓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共识。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大致看到4G通信将具有如下的特征:

1)信息传输速率更快

人们研究4G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移动终端快速访问互联网的问题,变为现实的4G在应用上应具备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ps,而3G网络只有2Mbps。

2)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4G网络中所需要带宽要比3G网络高出许多,估计达每个信道的带宽会达100MHz,是3G20倍。

3)容量更大

据估计,10年后,人们每天所获取的信息量要比今天至少高3-4个数量级,而3G的容量将远无法满足这种增长的业务量需求,所以,在4G里将采用新的网络技术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容量,如SDMA(空分多址)技术等,来满足未来大信息量的需求。

4)兼容性强

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受,4G应考虑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轻易地过渡到。因此4G将采用大区域覆盖、多种网络相互兼容、终端及网络升级过渡容易等特点。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漫游。

5)智能性更高

4G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在网络系统功能方面,能够做到自适应地进行资源分配、处理变化的业务流和适应不同的信道环境;在其用户终端的设计和操作也将更具智能化,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它可以被当成手提电视,能够综合各方面因素来提醒它的主人此刻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它将能够实现许多现在人们无法想象的功能。

6)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4G通信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现有3G多媒体通信存在的品质不良,数据传输速率不高的不足,为各种多媒体流的高速高质量传送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7)通信资费更加便宜

由于兼容性问题的解决和平滑性过渡的实现,4G的通信部署相比其他技术将显得容易和迅速得多。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竞争的白日化将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便宜通信资费。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未来的4G通信的确显得很神秘,但技术的发展将使4G通信变成现实。实现3G未能实现的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

第6篇:移动通信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 移动通信媒体 发展 移动商务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第7篇:移动通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第四代移动通信 4G 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意义。只要是在其信号覆盖的范围内,只要不处于密闭隔绝空间都是可以进行通信的,这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要求的逐步提升,移动通信技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更新换代到第四代了。第一代通信技术只能够帮助人们提供语音上的通信;第二代就已经进行了改变,实现了数字技术,这不仅提高了语音通信的质量还能够实现了低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第三代在沿用了第二代的核心技术外,还对其进行了改进,使其在数据传输上速度更快,并实现了多媒体业务及可视业务。对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本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首次能够实现三维图像能够高质量进行传输的技术,其在非对称数据传输上所展现的速度超过了2Mb/s,在高质量影像服务中所能够提供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150Mb/s,它所采用的是广带接入和分布式网络的形式。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集3G和WLAN于一体,让移动用户能够自由的进行切换。其中WLAN能够与B-ISDN和ATM相兼容,实现了相互之间多媒体通信外还能够给用户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其他综合功能。

二、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一)智能天线技术

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中,智能天线技术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天线技术通过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让自己成为了移动通信领域中关键的存在。比如它超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自动追踪信号,在数字波束上可以进行自动调节等等。因为智能天线技术能够进行定向波束,让天线能够追随客户的信号对其产生的干扰信号进行清除,让信号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智能天线技术还可以有效的将移动通信的质量得以提高,让网络利用率实现最大化,很好的解决了频谱与通信间的矛盾。此外,智能天线技术的应用使得4G网络在性价比、普及度上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软件无线技术

软件无线技术所运用的原理是将通信模块进行有序组合,然后运用软件加载的形式来完成各种各样的通信系统。软件无线技术所形成的系统是属于开放式的,以此,只要是信号覆盖到的区域都是可以通过已安装的软件进行功能的控制及改变的。

通信基站在运用了软件无线技术后,能够同时对多个网络进行服务,如果说系统的终端消失在服务范围内,那么可以通过再次匹配来连接。另外,如果通信终端处于其他标准的系统中时,系统会自动重新匹配,让无线服务能够实现无距离,无界限的应用。

(三)多输入、输出技术

多输入、输出技术是通过空间分割来实现的,它将接收和发射天线进行了多空间分割,使其形成数条并行的子通道,让所有的通道都能够同时传递各种信息,并且在通信系统信息传输的容积上也做出了加大措施,把有限的信号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起来。其在抗干扰性上也非常的好,因此在信号传输上非常的准确。其自身所持的优势及特点为4G网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4G,它所具有的各种优点使其成为了最完美的无线网络,它的出现让更多难以想象的应用随之出世。首先在电信方面得以应用:移动可视电话的出现,它让两个移动终端能够实现视频语音通过功能;数据传输:在实现了语音通话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双向文件、图像、视频传输,并且能够随时连接到互联网中进行高速下载或是上传功能;移动电视:只要拥有移动终端,那么就可以随时进行视频音频的播放,并且不会随着人体的移动而产生影响。在其他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移动银行,只要拥有4G手机就能够随时进入到银行客户端进行业务交易,享受网上金融服务等;车载移动终端娱乐系统,车载终端系统只要处于4G环境中,那么其就可以进行使用导航、紧急呼叫、视频会议、听网络音乐等各种丰富的应用服务。随着4G网的不断开发完善,其还拥有应急服务等,比如灾害预警与救援等应用。

四、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将要面临的挑战

虽然人们对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有着很高的呼声,但是在其应用及普及上是需要时间的,这一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因此,在这期间所要面临的挑战也将无处不在。

(一)4G系统的各项核心技术还有待完善

4G通信系统中所运用到的关键技术包括:正交频分复技术、SDR软体无线电技术、SA智能天线技术、IPV6协议技术等等,这些技术虽然已经初有成效,但是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需要慢慢的完善和融合,因此,这就使得4G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普及开来。

(二)受终端限制,所说速度难以实现理论值

由于终端媒介在容量等条件上各不相同,因此,4G通信技术在传输速度上肯定会产生不同值,并且难以达到理论上的速度,这就会使4G系统在系能上产生折扣。

(三)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实施还要受到市场压力的影响

只有有了市场才能让科技进步更加快速,如果人们只是对4G系统的建立处于观望状态,那么会让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的快,一个观望也许就让其他技术给取代了。

五、结语

4G网络已经开始在国内运营起来,虽然在普及率上不是很高,但是其自身所持的优点势必会让它超越以前的几代通信技术。面对这一情况,通信行业应该把握住机会,仔细的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各种优势分析透彻,加大对其的推广,是它能够更好的发展起来。

第8篇:移动通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安全技术;3GPP;数据完整性

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主要有基于时分多(TDMA)的GSM系统、DAMPS系统以及基于码分多址(CDMA)的CDMA-one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在2G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兼顾通信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加侧重网络融合的概念。同时,系统的安全也经历了从几乎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到采用共享秘密数据(私钥)的安全协议,再到更加完善的安全特征与鉴权服务的发展。可见,伴随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将来,3G移动通信系统除了能提供传统的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外,还应当能支持电子商务、电子支付、股票交易、互联网业务等,个人智能终端将获得广泛使用,移动通信最终会演变成开放式的网络,向用户提供各种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网络的开放性以及无线传输的特性,使安全问题成为整个移动通信系统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1安全风险分析

1.1应用方面的安全风险

利用手机软件及系统本身应用软件的漏洞传播病毒、植入木马,从而实现非授权的应用访问,即外部用户获取对非授权服务的访问,服务网内部人员滥用权限获取对非授权服务的访问,在数据库中修改、插入、重放、删除用户数据或信令数据以破坏整个系统数据的完整性。

1.2网络方面的安全风险

在无线链路或系统服务网内窃听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或伪装成网络单元截取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从而得以伪装终端欺骗网络获取服务。干扰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造成移动通信网络资源耗尽,即通过使网络服务过载耗尽网络资源,导致合法用户无法访问。

以上分析表明,3G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与以往的移动通信网络有本质的不同。3G最重要的安全问题是IP网络的安全和基于IP技术应用的安全。这里的IP网不仅指承载网,更指业务网;IP应用也不仅指因特网浏览、下载、邮件等应用,也包括承载IP协议的移动通信系统控制信令和数据。对未来的3G运营商而言,系统建设之前的安全体系结构规划最为关键。3G建成后如何有效地管理3G系统,使之可以应对各种安全威胁,也需要借鉴现有IP网络和IP应用的经验,制定适应3G系统特点的安全管理策略和措施。

2应对措施

2.1在人机接口集中的部分综合部署入侵检测、用户认证、数据加密等安全技术,实现对管理面的安全保证无线接入网络(RAN)和核心网络(CN)的功能可划分为控制面、数据面和管理面。3个平面相对独立,通过预定义的呼叫流程配合工作。作为承载无线侧各网元之间的信令和数据的IP网络,所有信令和数据采用特定的TCP/IP协议进行封装,其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端口号等流信息是可预测、可控制的。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建立虚拟子网(VLAN)或虚拟专网(VPN)来实现不同层次信令与数据的逻辑分离,从而实现对控制、数据和管理3个面的QOS管理和安全管理。同时采用IPSec进行IP数据的加密,采用SNMPv3、SSH、SSL等网管接口协议。

2.2在统一的物理网络接入平台上构建各种基于业务的逻辑专网(VPN)

因为在多种应用混杂的核心业务网络上部署安全设备和安全措施起不到足够的支撑,而将安全措施集中在所有流量的出口,安全设备的性能又成为网络的瓶颈。最好的措施是在统一的物理网络接入平台上构建各种基于业务的逻辑专网(VPN)。逻辑专网可以构建在IP流“特征五元组(源地址、源端口、目的地址、目的端口、协议)”的基础上,也可以构建在接入点名(APN)/用户接入标识(NAI)/主叫号码(Calling-Station-Id)的基础上。用户应用层的IP数据在其专网上被封装为GTP或GRE格式进行传输,直到被业务网络之间的网关(GGSN/PDSN)解封装并转发到业务网络。以全网统一的业务分类为指导,理清每种业务的数据流向和流量特点,实现层次清晰的虚拟业务专网。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以逻辑专网为单位的安全防御体系;在每种业务中有针对性地部署和强化统一安全策略;业务扩展的安全性、独立性和灵活性;基于业务的流量汇聚和统计。对业务专网的管理应当遵循中心监控、边缘部署的原则,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中的黑客行为和病毒传播,加快安全响应的速度,并将安全防御措施对业务网络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2.3采用“网络准入控制(NCA)”机制对用户终端进行认证。用户终端设备在3G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体系中,既是受保护对象,更是需要加以重点防范的对象。网络中有限的入侵检测和流量过滤设备不足以应对数以亿计终端的保护和防范。因此对3G用户终端设备的安全保障,将主要依赖终端本身的安全功能。通过在线方式对终端的软件版本和安全状态进行调查和评估,检查其当前防病毒状态以及操作系统补丁水平。禁止不兼容设备接入,将其放置在隔离区或只允许有限访问计算资源。尽可能地把安全性不完善的终端拒绝在3G网络以外,从而实现主动的安全防御。

3结束语

3G是一个崭新的系统,其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商用,为智能交通的数字、语音和视频图像等信息的实时传输、监控、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层出不穷的新数据业务,特别是对数据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3G系统目前只在少数国家展开试运营,但从其前景来看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研究3G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勇, 舒燕梅•3G给信息安全带来前景 [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21(4):45-47.

第9篇:移动通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解决方案;分析

计算机通信行业常用云计算比喻互联网,意义在于通过云计算方式,将硬件资源共享给计算机设备,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计算机计算方式,云计算能为通信网络行业的发展提供便利,它所具有伸缩性业务提供方式能保证资源的完整和安全,能让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下面,笔者对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的实现方式,或者说解决办法作详细分析。

一、移动通信行业的新要求

3G网络正在不断完善,随后4G网络也即将面世,这一系列现象表明网络通信行业正在一步一步发展,为人民生活创造更大的利益。3G网络下,运营商业务平台除了基本的WAP/WEB网关、短信中心和彩信中心之外,还在通信业务的不断拓展下产生了其他多种业务平台。且这些新产生的业务平台不论实现哪种功能,建设模式都是独立的,不会影响到其他业务。

对移动通信业务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进行分析,发现除了核心业务之外,任意一种业务在实现其功能时,实现方式都大致相同,比如计费业务、用户管理业务、配置管理业务等,虽然这些业务由不同的模块构成,但在实现业务自身功能时,所使用的实现方式基本雷同。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移动通信业务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做到资源复用。但要提及的是,由于核心业务无法和其他业务实现融合,所以无法成功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这是当前国内通信行业遇到的首要发展难题。

二、解决方案分析

为了解决上段内容中提到的移动通信产业发展难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加以处理,即:业务调度和虚拟化。

1、运营商可得到的好处

采用业务调度和虚拟化方案对移动通信产业发展难题进行处理,实现了通信网络云计算之后,移动通信运营商可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业务处理的同时可获取完整、准确的计算资源。通信业务开展期间,运营商需要对计算资源做出预测,这种行为可有效规避业务风险,减少运营商投入资金的损失。

(2)该方案可解决业务不均衡问题。一方面,该方案在应用时可以尽量减少硬件资源的数量和容量,从而降低硬件资源对电源的损耗;另一方面,该方案可解决节假日的硬件资源扩大问题,帮助运营商有效规避业务风险。

(3)有可能实现资源对外租借。该方案应用于实践以后,有可能会实现软件资源外借,租借费用和资源可按申请计算。

2、业务调度和虚拟化方案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的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实现之后,运营商可获得的诸多好处,现给出一种将虚拟化与业务调度相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

本方案提出将移动通信业务计算云分为两级进行管理,其一是将物理硬件虚拟为抽象计算单元的过程,该过程不受上层业务的影响,所有计算单元属性均保持一致;其二是针对差异化业务的动态调度系统,可根据不同的业务处理逻辑、业务性能要求以及资源占用预期对业务系统进行伸缩性控制。智能调度分析策略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冗灾性调度策略:针对某一业务处理单元异常情况下,分析其他同类业务处理单元是否能够分担该业务节点的工作,在必要时申请新的虚拟计算单元接管原有业务处理,以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2) 周期性休眠策略:根据业务流量的变化识别周期性调整要求,根据规律释放、申请计算单元。为达到业务快速启停切换的目的,释放的计算单元可仍保留原业务程序,仅在状态上实现休眠和激活,以节约能耗。

(3) 业务发展调整策略:根据业务发展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计算资源的占用,并完成业务的自动加载和卸载。

以上3种分析策略是由调度中心的核心部件――智能调度分析模块予以实现,该模块负责根据监测到的数据对虚拟资源进行整体调控,为实现非人为干预的动态调控需要通过一系列比对算法完成多项指标的评测,根据综合评测结果发出资源调配指令。为简化描述,文章仅给出一种通用计算模型:

1) 采样条件:

采样时间间隔:1s。

2) 采样数据:

当前采样点虚拟单元承载“业务类型1”处理许可证为:Llic;

当前采样点虚拟单元占用CPU为:Lcpu;

当前采样点虚拟单元占用内存为:Lmemory;

当前采样点虚拟单元占用输入输出端口(I/O)资源:Lio。

上述参数在计算中所占权值分别为R1-R4,该权值表示不同类型的业务应用在计算单元中占用的资源偏差。例如,短消息服务中心(SMSC)业务处理服务器,我们采用以系数{0.3, 0.3, 0.3, 0.1},这里认为计算单元在承载SMSC业务时CPU占用、许可证处理及内存较其他参数重要一些。若当前的系数Ri(指R1-R4)不能很好地反映应用的负载,可以对系数不断地修正,直到找到贴近当前应用的一组系数。

3) 采样值计算公式:

LOAD(Ni)= R1×Llic (Ni)+R2 × Lcpu(Ni )+R3× Lmemory(Ni)+R4 × Lio(Ni)

4) 判断周期及方法:

针对上述加权后的负载值,可通过多次连续取样的方式进行综合判断。

5) 调度决策:

根据以上多次周期性采样获得的数据结合虚拟单元的负载区间进行比对,实现对计算单元负载的智能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调度处理策略。

通过以上方案可切实解决移动运营商建设可伸缩性业务平台的要求,有效降低业务平台的资本性支出(CAPEX)和运营成本(OPEX),减少投资浪费,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现阶段的移动通信业务平台都属于独立建设模式,业务平台与业务平台之间可以实现融合,但并没有建设到一起,而是分开,相互独立的。通信运营商在建设业务平台时,通常按照节假日业务量或业务量最高峰值来计划业务平台的建设规模,这种建建设方法可能会导致两种情况,一是平台建设规模过大,造成投资浪费;二是规模过小,业务平台直接拒绝用户的业务办理请求,降低服务质量,严重者还有可能会损失用户用量,引起用户不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实现方法,该方法能有效优化通信业务平台的建设模式,为通信运营商、用户带来双赢。■

参考文献

[1] 钱宏蕊,刘玲. 云计算技术在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落地应用[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