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范文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施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设施设计案例

第1篇:环境设施设计案例范文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样选择2012年3月一2013年2月在我医院收治的需要静脉输液患者96例,男68例,女28例,年龄12.68岁,平均31岁。

2安全问题

2.1操作中的问题(1)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造成加药、更换液体、穿刺等过程中污染,而发生医源性感染。(2)静脉输液微粒的存在:①溶解药物时,橡皮塞表面的微粒、穿刺而产生的橡皮屑、砂轮割据安瓿时产生的微粒进入药液。②配药时有药品结晶未溶颗粒,中成药针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2.2药物配伍问题: 当应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就需要选择其他的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配伍都是合理的,有些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配伍使不良反应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3输液反应: (1)发热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2)循环负荷过重: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3)静脉炎: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4)空气栓塞: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

2.4操作人员专业知识不够: 穿刺失败,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不熟,不了解药物相关知识及患者的病情,都可能会造成不良反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

2.5操作人员职业素质问题 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错误执行医嘱,配置或更换药液时张冠李戴而使患者用lunwen. 1KEJI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错液体,出现不良后果,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危害。

2.6巡视及健康教育不到位 输液后没有按时巡视,未及时发现患者异常不良现象,引起不良后果;健康教育不到位,引起患者误解。

3护理对策

3.1重视输液管理:护理部及护士长要加强输液中的宏观质量管理,制定输液过程比较细化的标准和管理要求十分必要。如杜绝特殊药物之间的串连、输液药物应现配现用,在护理质量考核上不能仅仅满足于输液是否完成,更重要的是检查输液全程是否安全,输液量的安排,药物配制是否合理、无菌,对违规操作者可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手段。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容,使护理人员了解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在护理工作中自觉遵纪守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2切实做好输液全程的健康教育:科内设立专职健康教育员,协同专业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静脉输液所用药品的性质、不良作用、输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如实告诉患者。如短期内快速输液可使肺毛细血管压力急剧升高导致肺水肿的发生,液体外渗可造成患者局部的损伤,尤其是化疗药物、氯化钾等刺激性大的药物,使患者及陪护了解输液中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更好地配合完成治疗。可采取口头宣教与书面宣教相结合,随机宣传与示范宣教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杜绝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速的现象发生。

3.3加强护理人员教育及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3.3.1强化护理风险意识,牢固树立护理安全观念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及医院制定的各项制度、流程和职责规范,强化法制观念,依法从事护理工作。严格遵守各项制度流程,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强化慎独精神,明确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

3.3.2专业知识及技术培训 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制度,定期对护士进行静脉输液知识及技能考核,特别是新职工及规范化培训的护士强化培训、监督管理,规范操作流程,熟练掌握静脉输液操作及并发症,开展 静脉 穿刺技术比赛,输液反应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锻炼护士应急能力。在病房每次操作实行2种以上核对方式,专人专框放置药物,避免差错的发生。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特殊药物现配现用。加强药物知识培训,熟悉科室常用药物的作用、使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等,定期考核,高风险药物应用时应使用标识牌,方便护士重点巡视.发现存在及潜在的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确保护理质量。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合理、药物性质 调节输液速度,及时巡视,对于贵重药物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避免浪费药液,引起 患者的不满意。及时发现输液并发症,汇报医生,及时处理,做好解释工作,并做好相应 的护理记录,跟踪观察效果。

3.4认真做好健康宣教:门诊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长,不失时机的与患者沟通、解释,极大的拉近了护患距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了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如:在皮试时与患者交谈,能明确病情、药物史,有了评估资料,给患者恰当的健康指导;巡视时,说明滴速过快的危害,教育其遵医嘱的重要性避免其意lunwen. 1KEJI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外;指导高血压老年人起居注意事项,避免拔针后猛然起床活动引起摔倒意外;指导高热患儿家属,如何看待和认识发热,怎样进行物理降温,以免引起高热惊厥;使用左氧氟沙星、氨茶碱等药物,观察其滴速与局部反应,及时发现静脉炎、休克等,避免引起并发症;使用头孢类,尤其是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等,嘱其近期禁忌酒类,以免引起低血压休克;拔针后嘱其按压针眼时间;观察到病情不适者,与首诊医生联系,打消其输完液就完事的观念,避免病情变化,影响抢救治疗,发生意外。

总之,能够教育并督促护士有效的进行健康指导,有问必答,有疑必问,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患者输液的安全与护理质量的提高,将健康宣教落实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卢人玉,彭君.静脉输液 护理存在问题及举证责任倒置的思考[J].现代护理,2002,8(11):865866.

第2篇:环境设施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空间场所 教学方法 主题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也逐渐成为了设计艺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笔者在所承担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及优化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在课程中以相关的设计理论和调研依据为基础,将环境、设施本体和人之间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创新设计中,充分把握公共设施在设计实现过程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使之适应公共设施设计教学的发展需求。

一、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科背景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不断扩展。而作为横跨文理、融技术和艺术于一体的设计艺术学科,其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作为设计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不断有新的学科理论和知识在更新。动态的设计艺术学科在横向外延并不断扩展范围的同时,专业内部间的交叉与融合更是显得频繁与血肉相融,从而推动着设计艺术学科整体的不断发展。

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特征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跨度较大,涵盖了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内容,因而不同专业领域对公共设施设计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的侧重。对环境艺术而言,其首先是对城市环境的设计和景观要素的组织,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意义,主要从环境的整体视觉出发;而对于工业设计而言,公共设施是室外空间的大尺度产品,需要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形、色、质及结构的统一,是微观具体的实现和创造。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就是立足于与环境相结合的思路来拓展工业设计的视野,恰与当今跨学科设计的趋势相吻合。与此同时,工业设计的程序、研究方法,以及系统整合的观念和问题先导的思维,常给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带来新的启发。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教学需要实现学生的知识构建形成从感性认知到设计实践能力的转化。我们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共分为三部分进行:前期侧重于理论教学,中期侧重于设计前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后期则侧重于设计过程的指导,形成完整的教学链,依次完成学生知识的建构。

(一)理论教学

前期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对基本内容的讲述和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典型案例的分析,侧重学生对于设计方法的学习,力求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阐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概念;论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以“人类——环境系统”分析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介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及内容,使学生从中掌握公共设施设计调研、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术;介绍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要点。

(二)调研与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项目进行实地参观调研,鼓励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调查身边的公共设施与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分析公共设施所体现的审美性和实用性。调研所得出的成果以制作PPT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演示并陈述,通过汇报交流来积极消化理论教学环节中的知识内容,并加强学生对设计原理与方法的理解。

(三)主题设置

后期设计过程的设计内容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要求逐步深化。从方案起步、修改深入,直至定稿上版,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设计方法、设计思维过程的引导。其别强调培养学生在设计前期的分析和制作能力,例如,利用草图进行图示思维、制作效果图模型帮助方案推敲比较。为提高学生方案研究与表现的综合技能,在方案草图阶段进行与设计课题相关的主题性与概念性城市环境空间的平面图设计,增强学生对于环境与设施统一性的理解。

四、主题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实践

具有主题性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实践强调课题的概念性与实验性。笔者曾多次尝试将拟定的空间形态让学生进行设计创作,以实验性的研究态度,从对场所空间的认识入手,对城市中人们的活动现象予以重新梳理和组织,从而体现人、公共设施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塑造更为美好、和谐的城市户外生活场景。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树立起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系统性观念,因此需要结合公共设施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配套性等方面,寻找设计的切入点,进而做出较为明确的创新性设计方案。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学生以往单向思维及封闭创作的定式。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做设计时更具有针对性,使其最终的方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以主题性的空间形态为切入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

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公共环境建筑的加快,公共设施设计前景光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的设置在强化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更多地了解和熟悉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的技能与理论。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将来胜任不断发展更新的设计行业要求,包括从事设计管理与协调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为武汉大学211建设项目“面向智慧城市的城乡规划学”科研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呁,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安秀著.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丁熊,刘珊.公共设施设计跨专业教学研究[J]. 创意与设计, 2011(1).

[4] 高翠萍.试论室内设计与工业产品设计的交叉[J]. 大众文艺,2010(9).

第3篇:环境设施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科技园;景观设施;标准化

标准化在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已发展较为成熟。现在,这一理念也逐渐被的引入到旅游、服务、地产等领域。在住宅地产领域,各大地产企业都很重视楼盘标准化的研究,标准化设计现已发展的如火如荼。如今工业地产也迅速开始了对这一成功模式的借鉴。科技园主要指是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以工业性质用地为主,物业类型上包含了写字楼、标准研发区间、无污染生产单元等,配套了商业物业配套(食堂、会议中心、餐饮服务、商业住宿等)、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等。由于其以集约型发展为导向,以高新产业为主体的功能特点,非常适合引入标准化这一理念。但是目前将标准化理念与科技园景观设施设计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标准化是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景观设施设计的标准化符合时代的特征且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设施是城市各空间实物形体的综合称谓,既包含自然要素,亦包含各类人工设施要素。其中以人工设施为主体的产品因其具有较强的可掌控性与可操作性而成为景观设施设计的研究重点,比如公共休息座椅、候车亭、路灯、垃圾桶等。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把景观设施定为每个人对这样的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减少的产品。它的特征:一是,非竞争性。即增加或减少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消费的特性。产品的可得性与消费者的数量不相关,也就是说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一旦提供,增加一人消费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二是,消费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特征是判断景观设施等公共物品的主要标准。

随着人们对科技园景观设施设计的重视,部分园区都涌现出耳目一新的优秀设计,确实可圈可点,值得借鉴,但就总体情况来看的,目前的景观设施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配置不健全;②设计不成系统;③设施与环境之间缺乏呼应关系;④设施的材料和造型之间的选择上忽视实用功能的要求;⑤没有充分考虑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⑥设施多不做重点设计,成批采购,而造成形式无新意,设计乏味的局面;⑦整体缺乏与气候、环境及建筑的协调性。

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的景观设施案例,发现景观设施设计总体呈现出以下趋势:①多元化和专业化;②智能化;③人性化;④模块化;⑤艺术化与景观化;⑥突出地域性文化。

科技园景观设施标准化可以最大化的结合以上发展趋势,满足园区内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园区内景观设施的标准化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①将科技园景观设施的材质标准化:如采用钢铁、有机玻璃、木材等基本材料;②将科技园景观设施的色彩标准化:根据企业的标准色确定产品色彩基调或装饰色;③将科技园景观设施的形态风格标准化:根据企业的精神和文化理念来设计产品形态,或硬朗挺拔或婀娜多姿;④将科技园景观设施的连接工艺标准化:冷连接或热连接;⑤将科技园景观设施的识别系统标准化:将科技园区的VI系统融入其中。

工业化是工业设计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现代化景观设施设计的标准化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①节约成本,由于景观设施设计的种类多、需求量大,所以标准化构件的互换性、多元组合拆卸、装配为批量生产提供了捷径,大大地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同时减少了包装和运输费用;②生态环保:在工厂生产出标准化配件、现场装配、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便于后期维护及拆除,这样既免除了现场施工的噪音与尘土对行人与车辆的干扰又缩短了施工周期,非常有利于环境的保护;③富有时代性:工业构件的标准化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的发展水平。高精度标准构件组合、新材料的运用,很好地体现出时代精神;④识别性好:由于景观设施是城市文化载体,将企业的VI系统融入设计当中,这样风格统一,设计新颖的设施,在满足人们使用方便性与舒适性的同时,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园景观设施的标准化不仅在设计、生产、存放、运输、拆装等方面有许多的优点,而且它对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的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景观设施是科技园中重要的物质载体,加强对科技园景观设施的设计力度,通过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以及细致深入的系统研究,早日实现科技园景观设施的标准化,探索出功能形式完善的景观设施,展现科技园区的魅力和文化,提升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正伦.城市环境艺术景观与设施[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

[2]曾勇,林波.城市街道家具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建筑,2008.

[3]李志国.城市家具设计的现状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07,01:79-81.

[4]杜翼龙.谈家具模块化拆卸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1,06:6-7.

第4篇:环境设施设计案例范文

第一,学生虽然完成了基础课(形态构成)的学习,但是由于课程的短时性(4~6周),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尚处于懵懂阶段,需要一个思维转变和提升的过程;第二,学生虽然已经完成了设计表达基础课程(描绘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习,但是由于课程的阶段性(4~6周),导致学生在结课后往往不能自主练习,将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转换成设计图的能力有待提升;第三,由于受到眼界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意识仍有欠缺,设计往往重表现轻内涵,使设计内容的时代感与创新性仍然有所欠缺。

二、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理念

打破简单照搬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根据学院二类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特色鲜明的教学理念。将树立信心、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如实表达这一思路作为低年级专业课的整体理念,强调立足于扎实基本功的创新能力培养。

2.课程设置的微调与改革

合理的课程搭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良好的理论支撑。低年级的设计类课程应该从设计规模出发,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如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同时,辅助类课程如设计方法、设计表现类课程等,也应该配比合理。

3.教学环节的改革

传统教学多设置了课题讲授、调研、设计、绘图等环节,大同小异,如出一辙。针对课程的实际情况设置环节、方式、内容、学时,更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环节与内容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针对性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基本功问题背景下提出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借鉴可以打开眼界,有审美能力、懂欣赏是今后开展设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作业设置环节需要跟上发展的步伐,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总结前人先进的经验并为我所用,以解决学习中的设计前沿性问题。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中,环节内容和比重的改革尤为重要,具体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设置。在设计课程的初始阶段,可以增加经典设计案例讲析、临摹环节的学时;调研环节可在课程之初和中间阶段分别设置,便于合理调整设计方案。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不断更新课题,紧跟时展的需要,设置新颖且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的课题。如,在公共设施设计课程中可以将信息时代的设施设计作为设计课题,引发学生深刻的设计思考。同时,教学内容中可以加强观念和方法的传授,强调设计从灵感、构思到概念化、细化的连贯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强调设计创新的重要性。

5.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简单的作业评定方式只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设置阶段性环节,将讲评、表现、构思、模型作为各环节的重点评价对象,使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积极性,并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作业。

三、结语

第5篇:环境设施设计案例范文

1. 选题意义

选择“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为题,主要原因在于最近所参与的“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涉及到对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研究。通过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级配体系和空间布局的研究,结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现状,对其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功能在空间上的发展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促进薄弱地区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出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建议,进而引导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合理布局以及文化功能的合理定位。

2. 研究价值

中国快速城市化已经持续30多年,物质财富已得到一定的积累,人们已从只追求物质满足到逐渐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代名词,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往往处于不够重视的地位。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硬件支撑,其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都举足轻重。如何对各级给类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如何让公共文化设施在空间布局中既便利人们的文化需求出行,又符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本次研究结合城市规划空间研究的学科特长,拟将空间分析概念以及空间数据分析引入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中,希望能以此作为拓展区域城市规划研究方法的一种有益尝试,为相关地区的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从“文化政策”到“文化规划”的进展研究

20世纪中叶,由于西方国家陆续开始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许多城市面貌显露出了许多衰败的迹象——荒废的工业区、破败的港口区、废弃的老城区,并由此给西方城市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文化因素在规划理论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西方社会认为,要使得城市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取得突破,城市就必须塑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吸引高层次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让城市开始重新展现活力。正是基于西方城市的发展背景和现实问题的驱使,西方社会开始了“文化规划”,并在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掀起了热潮。

mereer(XX)指出当时西方的文化政策在集中鼓励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通过专辟文化产业区,建设高档的文化设施项目等将城市营造成一个强调体验和参与性的文化消费的天堂。但由于产生的文化设施活力只是建筑在高档消费空间和消费阶层之上的假象,结果是破坏了原有的社区文化根底,没有所谓体现了当地文化生活的个性特征。因此,在这种现实问题的驱使下,西方开始重视文化规划。mills等(XX)指出城市规划中,要将文化融入到城市整体的发展思考当中,进而制定出综合的规划,需要进行扎实的研究。规划思想要从制“定文化政策”提升到“文化规划”的层面,从城市侧重于简单的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发展到注重城市软环境的建设,完善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构建整体的宜居环境.robyndowlin(1997)指出盲目的迎合文化消费产业的大规模设施复兴建设,给城市带来的是短暂的繁荣,却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甚至还破坏了原有社区的文化根基perlo harveyst(XX)指出“文化规划”应该将城市文化特征的塑造同居民的文化需求联系起来,结合城市设计,通过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区域的更新发展、公众对文化规划的参与,将规划设计艺术同人们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

(2)城市公共文化的多用途开发

西方文化设施的多用途开发与建设最早出现于美国对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布局与开发。斯内德科夫(XX)在他所著的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成功案例。例如纽约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发模式是通过将文化设施与办公室、零售、餐饮、娱乐整合,通过商业收入可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这类建筑综合体的出现可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同时,也可以结合房地产开发将图书馆、音乐厅、展览馆等与其他设施整合在一个屋檐下,向基层社区阐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书中还指出文化设施综合布局与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开发过程,由于规模大,设计相关设施较多,各种用途之间需要相互协调,这就意味着开发风险更大。但作为城市经营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兼顾各方利益,促进一个区域的繁荣。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对文化设施的开发与建设非常注重保护本国的名族文化和社区居民的文化根基,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事业。政府出台大量政策保证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激发城市的活力,实现城市的复兴。同时也会尽力丰富基层民众的文化艺术活动设施,使整个社会充满文化艺术气息。对于西方国家100多年来对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布局与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本论文对本国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的研究。

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l)侧重于现状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特别是大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张秋景 (XX)着重分析北京市文化设施建设布局现状,将北京城市文化功能演进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解放初期的50年代至7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以后至今。通过研究发现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指出北京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着如下问题,包括政治文化功能突出,南北城布局失衡以及缺少表现城市文化功能的主轴线,同时对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魏宗财(XX)等通过利用arcgis和spss专业分析软件,针对文化设施布局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目的是得出深圳市文化设施的分布特征,结果认为区际差异大,总体上呈现以特区内为核心,特区外为边缘地带的分布格局是其主要特征,进一步分析得出区域经济、人口分布、交通区位、政策等主要方面是造成现有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最终得出了深圳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结论。段成荣(XX)主要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即参照国内和国外同类城市及相类似城市比较有价值的城市经验,指导宁波城市新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论文主要选取了国内外较具代表性的大城市,分析城市中文化设施的建筑密度,最终构建出宁波市新区文化设施的配套指标。

(2)侧重于特定类型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

于绍璐、张景秋(XX)通过对北京市博物馆、体育馆和展览馆空间分布现状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并利用excel和maphifo作为主要研究工具,指出北京市这三类文化设施的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南北、内外和城区间差异。这些空间因素影响了文化设施的利用,同时还提出了非空间影响因素的概念,这两类因素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地区居民在享受文化设施过程中的不平等性,以及较为明显的供求不匹配现象。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北京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李国新等(XX)系统的研究了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从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标准的编制背景与主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级和分级指标、公共图书馆的布局与选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布局发挥了科学的指导作用。

(3)与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的理论也日益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深入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日益深化。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当下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受到文化产业布局的影响。王伟年(XX)运用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组织问题。刘展展(XX)以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识别了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在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包括:沿城市主要道路分布的趋势明显,与文化设施分布密切相关,区际差异显著,向商业中心集聚。在文中的最后得出影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因素、文化设施因素、多样性因素、市场需求因素、交通因素、集聚因素及技术因素。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 研究思路

(略)

2.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

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并确定适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并进行设施需求预测,对其进行空间优化布局,探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模式,已指导城市各层次规划编制中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实。

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对象

1.5论文内容与框架

1.6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1相关概念辨析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3.1现行设置标准

3.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的基本原则

3.3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类体系的确立

3.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级体系的确立

3.5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第四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分析

4.1总体目标

4.2设施需求分析

第五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5.1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

5.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成因分析

5.3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原则与方法

5.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四、课题在学术方面的创新和预期成果

1. 创新点

1)不仅在宏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符合城市总体战略要求,在微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用地布局模式,易于公共文化设施在规划中的控制与落实。

2)探索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设置方法和布局方法,并与用地结合,对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和布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 预期成果

2.1 阶段成果

1)对国内外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理清脉络,界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概念,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理论研究的文字。

2)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结合相关标准和理论研究形成关于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与空间布局的研究性文字。

3)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材料和结论,形成以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关于长沙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研究。

4)制作调查问卷,并实地考察、探访,并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2 最终成果通过整合以上各个阶段性成果,征询导师的指导意见,形成《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措施和进度安排

1. 研究方法及措施

1)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广泛查阅有关设施空间分布理论实践的相关资料及各类文献,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资料调查。调查长沙市规划局、文广新局以及相关部门的相关统计资料。 交流访谈。与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区划等学科方面的专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听取建议并指导。

2)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运用数学或统计学的方法对文化设施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建立量化指标进行分析,主要通过spss16.0软件运用相关性分析来分析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与经济、人口的相互关系。

空间分析法。基于地理对象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发现隐藏在空间数据之后的重要信息或一般规律,获取科学地描述和认知空间数据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有效管理,达到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模拟和预测的目的,同时运用arcgis软件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2. 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

时间: XX年 9 月—XX 年12 月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 第二阶段

时间: XX 年 1 月—XX 年6 月 内容:完成调查问卷及其分析,完成论文初稿

3) 第三阶段

时间: XX 年7 月—10 月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 第四阶段

时间: XX 年 11 月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 第五阶段

时间:XX 年 12 月 内容:论文答辩

六、已有基础(分与本项目有关的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 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在xxx实习期间参与完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并获得长沙规划管理局审批通过,成为相关地区控规修编的参考性资料。

2. 已具备条件

1)在xxx实习期间,接触了许多长沙市区的项目,了解了长沙市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熟悉了相关规划设计的规范和城市设计方面的优秀方案,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

2)xxx公司能拥有丰富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相关资料来支持完成这篇研究性论文。

3)《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中参与完成的图纸和文字。

3. 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缺乏一些世界性的、全国性的数据,这个将通过咨询有关部门、查阅相关书籍并利用网络来解决。

2)缺乏对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兼容性的系统知识,这个将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案例加以解决。

七、经费预算

八、指导和辅导、论文撰写(试验)的教师

九、指导教师意见:

十、教研室(科研所)审查意见:(对选题报告作出评价,提出是否通过的建议)

第6篇:环境设施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廊坊 社区 公共设施

1 城市社区公共设施现状分析

首先,城市社区逐渐成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城市社区,其重要标志是都市社区的公共设施越来越多,当现代人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而是逐渐向追求精神生活的转变,因此居民对社区内所安置的公共设施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更加重视都市社区公共设施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公共设施与市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社区的经济层次越来越相关,政府对社区公共设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次,21世纪我国城市建设将有更大发展。旧城改造、新城新建,摆在了每个城市领导者、每个建筑师、规划师以及所有市政管理单位面前。在新世纪,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理念去构想、去创造、去建设好我们的生活空间?这是新一代设计师面临的新的课题。最后,作为城市形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社区公共设施,可以说是城市居住环境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一切设计都应该“以人为本”,完善的社区公共设施和更具人性化的设计可以促使人们比以前更依恋和热爱他们生活的城市,让人们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2 廊坊市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

2.1 社区中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 2005年3月到6月期间进行了一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基本情况的抽样调查,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不应求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廊坊,根据居民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设施较为齐全,但是在老人,儿童,健身设施等服务设施配置滞后。那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配置不是在社区内配置所有的服务设施,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考虑到社区内的老年人,吃低保人员,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特殊人群多,社会问题就多,所以需要的社会救助设施就多,因而社区规划应根据社区的居住群体充分考虑来提供相关的服务设施。

2.2 社区的公共设施管理与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例如,社区外墙上的景观兼照明灯被遭到严重破坏,外面的玻璃罩全被打碎,有的灯管被打碎,有的不翼而飞,又有不少灯罩内还堆有垃圾。不少破损灯罩的玻璃,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对社区内的居民的安全构成了威胁。重视与加强社区道路照明工程的维修与管理方面工作已成为当前城市照明建设与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呢?我的建议是:制订切实可行的道路照明设施维护与管理计划,比如,如何才能更好的定期清扫和擦洗社区内照明装置表面及反射面,及时更换损坏的光源,进一步明确社区内部照明设施管理、维护人员的职责,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还得对社区居民通过广告的形式作出宣传,要让居民共同参与到爱护,保护我们居住环境的活动中来。

2.3 城市社区中公共设施存在的安全问题 前几年廊坊市区内经常发生下水道井盖被盗引起交通事故或人身伤害的案例,原因是较高的铸铁价格和不规范的废品收购市场一直在刺激着一部分人为一点点钱财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可以说,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产生的一个诱发原因是井盖设计的缺陷。有的城市规定所有道路上的井盖都不能外露,必须埋在地下,但是不方便维修。如何才能使井盖既不外露,又便于使用?我们可以通过对井盖进行艺术化的设计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井盖所属单位的特性,设计成不同图案,并以彩色道砖拼砌造型覆盖于井盖之上。这样,不但美观、防盗,而且还能一眼分辨出其属于哪个单位。还有一种方法,对下水道井盖进行全新设计,可以采用性能优异、造价低廉的材质,而且没有回收利用价值,小偷就会自动放弃偷盗的念头。

2.4 社区中的公共卫生设施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在公共环境中,设置收集各种不同废弃物的设施非常重要。我国城市环境建设对公共卫生设施提出新的要求是对垃圾箱的分类,通过垃圾箱的不同彩色或一定标识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廊坊的公共卫生设施系统中对垃圾的分类工作,我认为做得不够好,不够细。如我们只是把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而对于有害垃圾却没有设置有害垃圾箱,而且对于不同类别的垃圾应使用不同的标识、色彩,在这方面我们表达的不够清晰。如绿色代表可回收垃圾;黄色代表不可回收垃圾;红色代表有毒垃圾。在德国以玻璃瓶、塑料瓶、纸盒纸袋和塑料泡沫袋4个图形代表不同垃圾。所以在不同的场所设置具有当地环境特点的垃圾箱是有关部门需加强考虑和研发,使得市民的居住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廊坊近年来城市改造:周各庄拆迁平改、万达广场规划建设的发展状况,在社区建设之前将公共设施的规划纳入社区整体规划的体系中,注重户外健身空间的科学安排和设备的合理规划,使社区居民能够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从百姓生活入手,为廊坊市的稳定和建设切实打造注重民生、和谐发展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国勇,尚娜主编.《公共设施设计》.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

[2]谭巍编著.《公共设施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8-1.

[3]安秀编著.《公共设施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1.

作者简介:谢芳,女,(1977-),河北张家口人,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

第7篇:环境设施设计案例范文

生态效应设计与循证设计的内涵

生态效应设计也被称为“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cradle to cradle design),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设计方式。它通过设计及建筑运行管理以提升生态价值及保障人类健康,其目标已超越了追求效率的范畴。且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利益,使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循证设计则强调医疗设施设计和建筑运行管理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设计经验,以此促进患者良好的康复。循证设计师应与客户一起,基于科学的研究成果做出决策。不同的案例有其独特的条件和要求,能完全适用于某一设计的成果非常少,因而建筑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做出理性判断。

实践证明,依据循证理论设计的医疗设施可为患者创造安全及有益身心健康的环境,并鼓励家人参与陪护。它也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效率,减低其工作压力。循证设计能在医护、经济、效率、满意度和文化等多方面提高医疗机构的水平。

虽然两种设计方法均基于量化的研究成果,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生态效应设计侧重于生态和室内环境质量;循证设计则侧重于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我们的研究从两种设计方法的差异出发,探讨其在建筑设计和运营中的关系及在医疗设施设计过程中将两者有效整合的途径。

在实践层面,两种设计理论均涵盖可持续性的内容,其目标也都涉及人类健康。很多好的循证设计案例都以提升患者医疗效果及维护医护人员健康为目的。同样,生态效应和可持续设计的目的也包括提高建筑在个人及地域层面对人类健康的正面影响。个人层面的例子如使用健康材料,地域层面的例子如通过使用可回收材料以减少对空气质量和气候的损害。两者的很多目标是互通并相互促进的。研究表明,窗户的使用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心理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又可降低照明和制冷系统对能源的消耗。同样,使用感应式水龙头既是循证设计中控制感染的最佳手段,又可减低耗水量。

虽然有这些共通性,循证设计的最佳方案并不能完全符合生态效应设计的要求。例如,在循证设计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是病房面积要比传统病房大,以便为家属提供足够的留宿空间。它增进患者健康与满意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病房的尺寸,从而消耗更多的建筑材料和能量。

研究两种设计理论间关系的方法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对运用两种方法的“最佳设计”医疗设施的管理者展开研究。研究的第一项任务是选出“最佳设计”的医疗设施。虽然通过专家来挑选这些设施较合常理,但选择哪些专家成为了一个难题。当两种设计方法都还在相对初级发展阶段的时候,我们无法判定谁是这方面的专家。另一个困难是调查问卷编写,我们没有现成的问卷可利用。

为了应对这些困难,我们采用了三种循序渐进的研究方法:小组讨论、“滚雪球”法和问卷调研。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设计师小组讨论。参与讨论的人员由专门从事循证和生态效应设计的设计师组成。讨论的问题包括:(1)调研的主要问题;(2)代表两种设计方法的最佳实例。小组讨论在美国西海岸一家专门从事绿色设计及循证设计的建筑师事务所进行了两次,每次一个小时。参与者是事务所具有EBD或EED经验的设计人员,共8人。主要围绕一系列事先拟好的问题展开讨论。

阶段二:“滚雪球”法挑选专家。我们在挑选EBD和EED专家时使用了“滚雪球”样本方法。此方法是非概率样本法,我们从已知的专家中随机选取初始对象,然后由他们推荐其他参与人员。最后我们所选定的专家都从属于EBD或EED的设计或研究机构。

阶段三:“最佳设计”设施问卷调研。基于设计师小组讨论的结果,我们取得了一份 “最佳设计”名单初稿。“最佳设计”均应用了一种或两种设计方法,且其效果优于其它同类型设施。研究人员在这份名单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近年来获取相关奖项的设施。最终的名单列表包括30个生态效应和30个循证设计案例。研究人员把这些案例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在阶段二挑选出来的专家。EED和EBD专家分别收到与己领域相关的设施列表。

阶段四:循证设计和生态效应设计问卷调研。在设计师小组讨论(即阶段一)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制订了一份含20个多项选择题目和3个开放式问题的问卷。在每份问卷的开头都对循证设计和生态效应设计做出明确的定义。所涉及的问题主要针对:(1)两种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 2)在决策过程中对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考虑的;(3)是否收集与设计相关的数据;(4)两种方法被认为是相互矛盾还是相互促进;(5)哪种EBD和EED的设计特征会共同存在于同一设施及它们对彼此的影响;(6)设计师在未来的设计中是否会改变他们的方法。问卷经由电子邮件寄至“最佳设计”设施的管理人员。有些CEO直接完成了问卷,有些问卷由CEO转给具有更强的专业知识的其他管理者回复。

研究结果

*设计师小组讨论结果

在问卷的题目中,设计师们认为以下问题较为关键:

在设计过程中两种方法的影响占多大比重?

在决策中两种方法的影响占多大比重?

你收集关于两种方法的研究数据吗?

在你运用生态效应所设计的建筑中,循证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生态效应设计?

在你运用循证设计的建筑中,生态效应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循证设计?

曾经有循证设计策略是因为有冲突所以你没有考虑使用在你的生态效应建筑中吗?

曾经有生态效应设计策略是因为有冲突所以你没有考虑使用在你的循证建筑中吗?

如果你要重建你的建筑,你会做出哪些改变?

循证设计的特定策略对生态效应设计有哪些影响?

生态效应设计的特定策略对循证设计有哪些影响?

*“滚雪球法”选出的专家

我们共挑选了26名生态效应设计专家及26名循证设计专家。这些专家来自国际知名医疗设计公司(11个循证设计,15个生态效应设计)、政府机关(0个循证设计,2个生态效应设计)、专业机构(3个循证设计,9个生态效应设计)和大学(12个循证设计,0个生态效应设计),遍布全美各地区。

*“最佳设计”设施调查问卷

我们共选出30个最佳循证设计及30个最佳生态效应设计项目。这些设施主要是医院。在52名专家中,16名循证设计专家和16名绿色设计专家做出了回复,回复率为62%。在每个类别得分排前30%的设施,即9个循证设计和9个生态效应设计被纳入问卷调查。在循证设计建筑中,每个设计都有至少6个投票;生态效应设计建筑中,每个设计都有至少3个投票。循证设计中平均得票数为3.43,总票数103;生态效应设计的平均得票数为2.72 ,总票数为79(见图1)。被选中的循证设计设施建于1989 年到2008年间;生态效应建筑则都建于2003年到 2007年之间。

虽然“最佳设计”医疗设施评选的目的只是遴选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但有些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在评选中,生态效应设计专家之间相较循证设计专家有更多的不同看法。而且,虽然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提名10个建筑,即16人应投160票,他们实际上只投了79票,少于50%,也就是说,他们平均选出的设计少于5个,而循证设计专家却投出了103票,见图1。

*循证设计和生态效应设计问卷调研

相互促进和相互矛盾。当问卷中问及在设计过程中是否有循证设计或生态效应设计原则由于两者间可能的矛盾而被忽视时,大部分回答是否定的。大约80%的循证设施管理者表明他们没有因为循证设计而忽视生态效应设计;大约75%的生态效应设施管理者表明他们没有因为生态效应设计而忽视循证设计。

生态效应设施的管理者在调研中被问及循证设计对绿色设计的影响;相应的,循证设施管理者被问到生态效应设计对循证设计的影响。他们之中50%认为两者互相促进,10%认为两者互相矛盾。大于25%的循证设施管理者认为两者无关联,略超10%的生态效应设施的管理者认为两者无关联。

此研究表明,至少3/4的医疗设施管理者确认他们在应用一种设计方法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另一种方法,并且只有10%认为两种方法之间存在冲突。这些结果表明两者是可相互协调的,见图2。

决策和设计过程。循证设施的管理者被问到两种设计方法在设施管理决策中所占的比重,80%指出其设计考虑了循证设计,但只有65%考虑了生态效应设计。在最佳生态效应设计的设施中,90%的设计在较大程度上考虑了生态效应设计,100%考虑了循证设计。当问及两种方法在设计过程中的比重时,在最佳循证设计设施中90%的管理者认为循证设计占有较大比重,而少于40%认为生态效应设计所占比重较大。这说明了循证设计已广泛地融入到设计过程中。另外,也说明了一些绿色医疗设施认为其自身也属于循证设计的一种模式。生态效应设计只在65%循证设计建筑和90%绿色建筑中被认为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然而明显地,在研究所选取的设施中,绿色建筑比循证设计建筑更多地综合运用了两种方法。

关于两种设计过程,大约90%的管理者认为循证建筑设计在同类型建筑中扮演重要或较重要的角色。大约75%的绿色设施的管理者认为生态效应设计扮演主要角色。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要么重视绿色设计要么对其完全忽视。对这种现象可能的解释是:设计团队有可能采用了生态效应设计方法但没有告知管理层,或是绿色设计只是为达到其它设计目标的一个副产品,也或者是管理者过于注重医务而忽略了设施管理,见图3。

设计问题。问卷也询问了设施的管理者在医疗建筑的项目中,循证设计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可持续方法的应用。除了“医护人员支持性环境设计”和“声音及灯光适合度”两个方面,管理者们认为循证原则可促进生态效应设计的实施或基本对其不产生负面影响。至于生态效应设计对循证原则的实施,他们认为“可持续景观及雨水处理设计”、“提高用水效率措施”、“雨水及中水利用”和“以机械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设计”等方面会对循证设计造成影响。另外,生态效应设计对循证设计在 “室内空间与自然的连接”、“健康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工作人员及患者区域的自然采光及景观” 等方面起促进作用,见图4。

研究结论

第8篇:环境设施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养老居住环境;设计要点;设计措施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和相应养老设施的建设并不完善,由此可见,创造符合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和居住环境至关重要。下面本文就结合日本养老居住环境的设计经验,对我国如何进行老年居住环境设计进行分析论述。

一 养老居住环境设计要点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养老居住环境在建筑模式上基本上可以分为合居型老年公寓、成套老年公寓以及带有护理医疗机构的老年住宅。尽管这种新型的养老住宅模式给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是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居住环境选址不够合理,并没有将其纳入到城市的具体规划当中、新兴老年公寓价格相对较高,普通老年人承受不起开支、居住环境中活动空间较小,设计较为单调等,这些都当前养老居住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结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把握好设计的要点。

第一,在功能上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养老居住环境设计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老年人的各种情况,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设计出步行和轮椅行进的空间,室内的地面设计需要相对平坦,不能够存在高差。卫生间需要设有扶手,防滑地板。室内需要设有报警系统和通信系统,便于老人和社区的服务人员联系。

第二,在居住环境上,一定要确保足够的绿化空间。绿化空间较大,能够产生较好的通风效果,这样能够提升老年人的免疫力,创造宜居的空间环境。为了更好的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的需求,可以设计供老年人休憩的亭子,湖泊,假山等景观,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

第三,在空间色彩上,要符合老年人的视觉享受。建筑物的空间结构要灵活多变,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颜色上要追求和谐统一,在对居室进行配色时一定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效应。多数的老年人偏爱安静,因此颜色的搭配需要选择具有较强稳定感的色系。

二 养老居住环境设计措施分析

上文中简要分析了在养老居住环境设计时需要把握的几个要点,下面本文就结合具体的案例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日本的养老设施发展起步较早,当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体系,在养老居住环境的设计方面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我国在设计养老居住环境的时候可以借鉴日本的优点。

日本在进行养老居住环境的设计时,十分注重对辅助空间的设计,其中集成式布置和回游动线串联是其设计的两个核心。日本的养老设施设计时,通常会将大量的辅助空间集中布置在临近公共活动场所的位置,并且通过一条连续的回游动线将浴室、卫生间、储藏间和护理站串联在一起,这样既能够提升服务的效率,又能够确保老年人的方便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而我国在设计的时候,对于辅助空间的关注较少,设计者往往为了增加住房率,压缩非居住建筑面积,这使得辅助空间成为首要被压缩的面积。这种缺乏科学的设计将会给老年人的居住带来不便。在今后的设计中,需要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借鉴日本的经验,实现优化设计。

日本养老居住环境设计中,对于动线的设计也十分突出。可以说,完善的动线设计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养老设施的服务效率,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空间环境。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空间布局当中,动线设计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讲,回游动线能够满足其在室内散步的需求,而对于护理人员来讲,又能够加强各个设施平面功能的联系,缩短了工作的距离,对于建筑物来讲,这种设计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建筑物的采光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了较好的居住景观。

在我国设计的时候,为了满足日照的需要,往往采用廊式的楼栋布局模式,这样就不能够形成回游动线,也会给建筑物的空间品质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今后的设计时,可以借鉴日本这一设计形式,在满足老年人日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

日本的养老居住设计更加注重房间的功能性,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样能够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而我国在设计时每个房间大体一样,使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变得过于单调。在今后的设计中,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对房间进行不同的设计,更好的发挥房间的功能作用。例如在进行色彩设计时,不比以白色为主色调,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偏爱进行室内空间色彩的选择。老年人在整体上偏爱明亮的暖色调,因此在墙壁和天花板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白色或者是米黄色等浅色,在地面的选择上,要比墙壁颜色略深。有些老年人则喜欢居住空间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能够太封闭,希望能够看到室外的景色,因此在设计时可以将自然的颜色引入到空间当中,满足一些老年人的需求。

颜色的搭配一定要合理,老年人在空间中选择概率最大的是起居室和卧室,因此需要将他们作为设计的重点。起居室是日常娱乐的地方,色彩可以较为明快活泼,必要时可以加入配色进行点缀。而卧室则是休息的地方,设计时一定要还原安静的本色,色调需要以柔和为主。

结束语:老年人具有较好的居住环境,是每个子女的心愿,因此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其需求。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借鉴日本养老居住环境设计的优点和经验,对我国如何进行养老居住环境的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设计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参考文献:

[1]邹本霞 浅谈城市社会养老建筑设计 新材料新装饰,2014年第9期

[2]郭君 城市新型养老建筑环境设计研究 西安美术学院,2013年

[3]许晋朝 浅谈养老住宅与普通住宅的设计差异 房地产导刊,2015年第1期

第9篇:环境设施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温度;流量;压力;二次挥发;转移排放;顶空联通

VOCs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英文缩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是指熔点低于室温而沸点在50~260℃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石化行业VOCs排放源主要来自石油采集、炼制和石油成品油及液态化工品(含半成品、成品)的储运及使用过程,在VOCs排放中占有最高的比例。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耗量跃居世界前列。石油成品油及化工溶剂的广泛运用,VOCs的排放范围不仅在石油化工企业,而且扩展到制药、喷涂、家具、橡胶、电子、皮革、印染等等行业。因其对污染大气环境、伤害人身健康的贡献,被列为必须加以控制和治理的对象。为了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加快治理VOCs有机废气污染,环保部门和相关企业大力投资,建设了VOCs废气治理工程。但是,相当一部分治理工程投入运行的效果不理想,部分用户的投资“打了水漂”,少数治理系统成为“烂尾工程”。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VOCs治理工程的设计中,由于对VOCs废气现场工况的温度、流量、压力变化考虑不足的原因,导致VOCs治理工程设计有缺陷、系统建设不完善,竣工后运行达不到设计的预期目标,影响了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

1.工况温度的误区

案例1,山东某炼油厂,储运车间发油现场安装了处理规模为500m?/h冷凝法油气回收处理装置。VOCs废气治理工程存在问题的现象为:治理系统收集的装车挥发的油气送入回收处理装置进行降温冷凝液化后,回收得到的液态汽油,存入容积为3m?的常压常温回收油储罐。经过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回收油流出管路安装的流量计计量,每天都有数千升的累计数据,但每天从回收油储罐内抽出的油的数量,却只有流量计记录数据的一半左右。近一半的回收油不知去向。

分析原因,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最大特点是常温状态下容易挥发,且相态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温度降低或增加压力从气态相变为液态、温度上升或压力减小从液态相变为气态。冷凝法是利用其随温度相变的性质,将挥发油气进行降温液化后回收再利用。但是,在治理工程的设计中, 由于对其相态变化考虑不周,降温液化得到的回收物立即回到常温状态的回收油储罐,结果是液化回收的油品立即发生汽化,再次从液态返回气态,产生二次挥发,影响回收效果。同时还出现了二次污染。

关于冷凝回收的有机物回到常温工况的二次挥发,VOCs的液态回收物是在低温条件下的凝结物,其需要暂存容器储存液态回收物,设计中通常将暂存容器设计为常温常压储罐,并配设有保障安全的呼吸排气管。常见问题是在低温条件下相变回收得到的液态有机物,存入常温储罐后,由于温度的回升,立即又相变为气态物,从呼吸排气管排放到大气环境,导致储罐内保存留的回收有机物却所剩无几。解决的措施是改进设计,将回收油储罐进行保温,使之维持低温状态,避免二次挥发。同时,将回收油储罐的呼吸排气管接入处理装置入口,避免挥发气流失到大气环境。

2.工况流量的误区

案例2,陕西某炼油厂。VOCs废气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现象:陕北地区某炼油厂储运车间汽油发油设施的配置为上装鹤管6支,每支设计发油速度为60m?/h。油气治理系统设计为每支鹤管的油气收集气相支管路连接到气相主管路,主管路在连接到油气回收处理装置的废气入口管路。该工程投入运行后出现问题是气相管路动态阻力过大,导致油气收集设施不能密闭,油气不能输送到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因而见不到回收的油品。

在石油成品油装车现场VOCs污染源主要是轻质成品油油气。VOCs治理系统设计通常由收集设施、传输设施、处理设施三大部分组成。多数治理系统受现场条件影响,收集设施设计安装在VOCs挥发现场,如有VOCs挥发的车间、灌装(装车、装船)场所。处理设施则安装在远离挥发现场的地点。两者之间距离有的长达几百米、上千米。敷设方式是将现场各个灌装点收集的VOCs气体的气相支管路,与气相主管路连接,再通过长距离的气相主管路将VOCs气体输送到回收处理装置,进行液化回收处理。设计中常见问题有,事先对系统投产后风量、压力等工况条件动态变化考量不足,只根据一个VOCs气体流量数据进行设计和配置选型,但在系统投入运行后,气体流量的数据往往大于设计依据的参数,于是出现传输管路动态阻力增大,密闭系统内出先压力反弹,影响到源头对VOCs的密闭收集、治理系统对VOCs的顺畅传输,导致治理系统运转不正常,伴随发生增加泄漏、转移排放等问题。

本案例的油气回收工程包含前端的“油气收集设施”、中段的“油气传输管路”(包括气相主管路和支管路)、后端的“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0规定储油库“油气收集系统在收集油罐车罐内的油气时对罐内不宜造成超过4.5kPa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超过6kPa。”在前期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取用的工况流量数据,是按照装车气体流量60m?/h的工况设计,并依据《油气回收系统工程技术导则》(QSH0117-2007)规定的“每个汽油装车鹤管所配置的油气回收支管道直径宜比鹤管直径小一个规格等级”设计气相管路规格。其油气传输主管路设计规格DN200,直线长度120米长,加上7个弯头当量长度31米,合计151米;气相支管路规格DN50,直线长度13米,加上7个弯头当量长度11米,合计24米。气相管路总长度达175米。但是,当现场发油流速在105m?/h左右时,气相管路动态阻力高达14kpa,致使油罐车罐内压力超过10kpa,密闭鹤管发生弹跳起来,油气不能传输到达油气回收处理装置,VOCs治理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来经过整改,将气相主管路改为DN250、气相支管路改为DN80规格,缩短支管路长度,系统动态阻力大大下降,按照设计工况发油时,管路系统压降立即减少到1.4kpa,油气回收处理装置的回收效果也立竿见影。[1]

类似的问题在华南某油库也遇到过,经过技术改造之后VOCs治理系统才得以恢复正常运行。[2]

3.工况压力的误区

案例3,江苏某大型石化物流库。VOCs废气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现象:该油库地处长江入海口,对储罐呼吸排放的油气建设了“顶空联通置换油气回收装置”。工程建设竣工投运后,储罐进料时排放顶空联通置换油气回收装置的大量油气却不能按照“顶空联通置换油气”的气相管路走向,输送给油气回收处理装置,而在呼吸阀的呼吸排放口排放到大气环境。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削减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严格控制储罐、运输环节的呼吸损耗”,首次提出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储存设施“应安装顶空联通置换油气回收装置”。本案例为库容量35万m?的油库,计划安装顶空联通置换油气回收装置,先期试验,将两个容量为4000m?内浮顶苯储罐改造为拱顶罐,然后从罐顶呼吸阀下端的三通接出气相管路引至地面,管路汇合后连接至苯蒸气回收处理装置。投入运行后立即发现,当储罐进料(苯)时,罐顶呼吸阀阀盘频频开启,大量苯蒸气没有走气相管路输送给苯蒸气回收处理装置,而从呼吸阀“呼出”,排放到大气环境。经过测压检查发现,当储罐进料时,呼吸阀的开启压力(随机的储罐空间气体压力)达到2.0Kpa,但罐顶全天候防爆阻火呼吸阀操作压力只有+1500/-295Kpa、应急保护的压力排放吸入阀(紧急泄放装置)操作压力只有+1750/-350Kpa。开启压力受顶空联通置换气相管路的动态阻力影响而增大,操作压力小于开启压力,苯蒸气从呼吸阀口排放到大气环境,不能送入回收装置。显然,这是一个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范例。

“顶空置换”的最大差别是呼吸阀后端接入了油气回收气相管路,完全改变了呼吸阀的使用条件。然而,储罐安全附件的国内标准,有技术滞后、更新周期长、体系不完善不配套(产品标准多、应用标准少),甚至还有矛盾的客观情况。虽然最新国际标准ISO28300更新了关于石油、化工、天然气工业常压储罐呼吸量的计算方法,提供了计算模型。

关于超压问题,《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11修订版对低压储罐的设计压力规定为大于6.9kPa且小于0.1MPa(罐顶表压)的储罐。安装了顶空联通置换油气回收系统的储罐,在确保控制VOCs排放的范围,适当调整加大呼吸阀参数,应该有一定超压空间,但是,设计人员对储罐工况压力变化过程缺乏考量,沿用未加装“顶空联通置换油气回收系统”的普通储罐的设计思路,选择呼吸阀操作压力、启动压力,造成设计带病建设的结果。

客观而言,随着大量治理VOCs污染的项目投建,不少设计部门头一次接手设计任务,面对环保要求(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和国家标准的要求)、用户要求、现场新工况的要求,设计人员找不到新的标准作为设计依据,无所适从,仍然采用旧有的开启压力和操作压力的数据。本案例在选用呼吸阀时,就不能适应系统排放出现的超压情况。超压大,不但储罐呼出气体不能进入回收装置系统,而且增加了VOCs的发散量,并从呼吸阀排放到大气环境。

综上所述,在治理VOCs污染的项目设计中,要重视和研究工况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变化产生的影响,技术方面重视工况温度、工况流量、工况压力等动态变化对治理工程系统的影响,思想方面端正对设计目的的认识,克服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安全和环保法规要求,完善治理易挥发有机化合物VOCs的项目设计,达到控制VOCs挥发污染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