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1篇: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229-01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广播电视编辑需要随着广播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提升传媒信息质量,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渠道也逐步增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呈现多样化,促使广播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如何获得社会公众对广播电视的关注与青睐,是广播电视编辑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从广播电视编辑角度出发,探讨广播电视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

广播电视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种种变革,最后形成较为固定的发展模式。作为公众传播的主要媒介,广播电视行业必须达到与时俱进才能提升自身感染力与影响力。互联网信息的普及是目前广播电视行业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广播电视行业所面临的现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变革,提升自身传媒事业的竞争力。

(一)传统采访模式问题

作为广播电视编辑来说,需要对新闻信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传统采访还在沿用实地采访、专题跟踪模式。一方面来说,无法保证新闻题材的时效性,自然也无法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事件形成公众即时影响力,另一方面来说,传统固定采访模式造成新闻工作效率不高,新闻传播的质量也无从保证,不利于广播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组织结构问题

广播电视的组织结构决定着最终电视传媒信息的编辑合理性。电视行业是需要多人力、多资金、多装备、多消耗、多技术的行业。中央及省市级电视台可以多资金、多人力去投入成本。采访有记者胜任、编辑有编辑组撰写、播报稿交由节目播音员进行播报,并各部互相协调配合来完成整个电视节目效果。目前在广播电视编辑的职能划分及内容划分方面尚无法做到明确合理化,而广播电视编辑的职责分工直接影响到最终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因此完善组织结构是广播电视事业首要重视的问题。

(三)专业素质问题

对于广播电视编辑人员来说,具备一定的编辑素养才可以提升对传媒信息的灵敏度、认知度。通过采访环节理清新闻思路,通过明察秋毫保证新闻电视节目的播报真实、有力,使得广播传媒传播达到最大化效果,传媒信息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热点。

广播电视事业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长远发展。因此广播电视编辑面临众多的机遇与挑战。面对业务范围的扩大、研究对象的多样、信息渠道的拓宽,广播电视编辑除了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突破与学习,使得自身知识面得以拓展,提升自身编辑能力素质与水平,从而制作出高水平的电视编辑节目,切合公众生活需求。

(二)满足群众需求

广播电视行业是社会民众较为关注的行业,也是造成公众热议与影响的行业。优秀的广播电视是切合公众生活需求的节目。因此广播电视编辑要确切了解到社会公众的喜好与关注点,才能使得编辑的电视节目受到社会公众的青睐。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在进行节目策划时要做好市场调查数据。调查可选用问卷调查、公众采访、网络渠道议论等方式进行探讨,综合多方意见来了解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在数据依据上,针对公众对象来运用合理角度展开策划。以近期电视节目《跨界歌王》为例,一方面明星品牌是节目策划的主要噱头,另一方面明星的演员身份较为熟知,明星的歌唱给社会公众带来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增加社会公众对平台的了解,使得一些明星歌唱的魅力征服部分社会公众。而众多隐藏的演员歌手也对节目平台定位有所熟知,将此平台作为自身锻炼、素质提升的机会。《跨界歌王》的节目成功策划在于节目对象的定位、节目平台的建立,使得明星演员借助平台渐为人知,社会公众借助平台 了解众多演员的隐藏歌手潜力。因此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必然切合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只有切合社会公众生活才能使得节目符合大众审美,受到社会公众的青睐。

(三)加强互动环节

作为广播电视编辑,要做到与时俱进。目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仅依赖电视,还有微博、微信等等形式。因此,如何提升广播电视事业竞争力是广播电视编辑关注的问题。广播电视编辑可以在节目制作前在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与社会公众进行互动,集思广益创设符合大众审美的节目。或可以在节目中添加嘉宾与观众互动环节,增加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机会,一方面可拉近广播电视节目与社会公众的距离,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可以活跃节目的气氛,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具有感染力与亲和力。

(四)采编播一体化

作为广播电视编辑来说,向采编播一体化主持人角色转变也是在电视节目的必然发展趋势。在采访方面,通过洞察整个新闻全貌去挖掘新闻背景后存在的深刻价值,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分析细节能力。在编辑方面,通过挖掘新闻深刻思想价值来取得高质量、高效果的新闻报道,要具备策划及创新思维能力。在播音方面,通过节目风格、自身特色对新闻稿件进行润色加工,最终提升节目现场意识,加强节目制作的效率及连贯性。

结语

在现代互联网科技时代,保证传媒信息的真实、客观、严肃特质,促使广播电视达成生动力、感染力、影响力效果,是广播电视事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社会公众对广播电视事业的青睐要点。因此广播电视编辑应当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了解社会公众需求,才能提升广播电视编辑工作与公众生活的切合度,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宇,吴震.管窥广播电视编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6,09:350.

[2]杨光.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电子制作,2015,01:102.

[3]吴琼.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90.

第2篇: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在2009上半年,传媒行业总体延续稳步增长态势,上市公司传媒主业的收入和盈利水平,营业收入总体同比增长5.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总体同比增长5.3%。图书出版业收入和净利润在各子行业中增速均为最高,有线电视网络增收同时净利润普遍下滑,资本支出和折旧摊销压力依然存在。平媒龙头博瑞传播在新媒体业务支撑下继续保持收入盈利双增长,但整个报刊纸媒体行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数字化和转型压力大。

开源节流,成本费用控制初见成效。在经历了去年四季度费用率的高点后,上市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上半年传媒行业总体毛利率有所提升。歌华有线二季度毛利率提升12个百分点,企稳在30%以上。北巴传媒公交广告业务毛利率接近70%,出版传媒图书出版业务毛利率从30%提升到40%。

投资收益同比下滑趋势也将在下半年缓解。2008年下半年投资收益的基数明显下降,预计今年下半年投资收益的负面影响将会减弱。

2009年再次发生大幅资产减值的风险很小。今年一、二季度,传媒上市公司合计发生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1070万元和2268万元,低于2008年同期2500万元和4000万元的正常水平。去年四季度大幅计提2.29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这将会降低上市公司2009年资产损失风险,今年前2季度的情况基本印证了这一观点。

8月份在大盘大幅向下调整过程中,传媒板块表现出较强的防御性,单月跑赢上证指数6.75个百分点;9月份传媒板块相对于大盘的反弹更为明显,单月领先上证指数4.86个百分点。

从2002年至今,传媒板块相对于全部A股的估值倍率为1.11倍到3.77倍之间,平均2.38倍。我们认为,目前传媒板块的市盈率处在合理区间的中枢,而且与上半年相比估值倍率还有下降,投资安全边际有所提升。

我们判断,第四季度传媒行业相对上证指数将取得正收益。首先,经济基本面的逐渐改善已经获得市场的普遍认同,广告作为传媒行业收入的一大来源将逐步转暖,强势媒体尤为受益。第二,政策对传媒行业的放开和支持力度的加大,已经在行业改制、向广电开放电信业务、承认民营书业地位等多方面有所体现,尽管放开过程可能比较缓慢,但趋势明确,税收优惠政策将直接转化为上市公司业绩。第三,传媒属于内需消费型行业,具有抗周期性特征。如果四季度市场持续震荡,流动性缺乏,我们建议超配传媒行业。选择兼具基本面稳定和突破性改善机会的公司作为投资标的。

第3篇: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电信业和传媒业如何融合为大传媒产业,以及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大媒体产业将对电信业产生如下影响:

1.产业角色从电信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电信业从电报、电话服务衍生而出,但是随着产业的变迁,电信业逐渐出离传统的产业角色,而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进行历史性转变。电信业从技术型产业到综合信息服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角色变革。同时它也经历了从垄断经营到市场竞争的历史变化;它还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经营者彻底转变为一个社会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对于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大媒体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电信业在大媒体产业中成为一个不可忽略、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大媒体产业中,真正要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和谐运转,离不开电信业的产业支撑作用。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电视业务主导权的探讨还没有定论。广电业一方认为,网络电视是传统广播电视业务在数字时代交互性的升级,而电信业一方则认为网络电视是从语音到数据再到视频的三重播放(triple-play),是基础电信业务的自然延伸。在IPTV的牌照及其运营主导权的争夺战中,虽然电信运营商被设置的壁垒排除在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在IPTV的业务拓展中无所作为。电信运营商正在尝试种种方式介入其中。可见电信业产业角色的转变也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2.产业结构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型

电信业中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遭遇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冲击之后,不管是市场,还是结构,都将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对于电信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而痛苦的转变。电信业的结构转型是为了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和大媒体产业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我国电信业在经历了自1978年以来的飞速增长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电信业自身体制改革来解决,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媒体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来逐步解决。有学者曾经将电信业和IT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1、IT业一直是充分竞争;而电信业却是垄断起家。2、IT业是高度的专业化经营,但是电信业的各个企业都是从物理网到应用层,上下游“通吃”,成为典型的纵向整合。3、IT业是以应用层为主,而电信业中,谁有物理网谁就是“老大”。[6]

在大媒体产业时代,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自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产业群集的组织空间结构是与产业融合要求不相符的。产业融合势必要打破产业群集的相对固定的边界,使跨产业、跨机构的联结与互补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7]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的概念也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对于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3.产业在战略层面呈现融合和协同的趋势

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关系在经历了“各走各的”产业分立时期之后,终于在大媒体产业时代走到了一起,并开始在战略层面尝试“齐步走”的产业协同。

对于电信和传媒业来说,基于融合基础形成的大媒体产业意味着一种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大媒体产业战略的选择涉及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战略的设定。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任何人进行通信联络和沟通。而传媒服务的最高境界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传媒信息。这两者的最高境界是非常接近的,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电信业所进行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而传媒业进行的主要是传媒和人的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服务已经跨越了产业分立的界限而逐渐趋向融合。在这种环境之下,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战略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我国大媒体产业将逐步在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大媒体产业,将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给我国的产业体系带来全局之变,同时也将继续为信息传播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融合动力。

注释:

[1][2]Maney,Kevin.Megamedia Shakeout:the Inside Story of the Leaders and the Loser in the ExplodingCommunications Industry[M].New York:John Wil-ley&Sons,Inc.1995.preface,p.1、2所谓“大媒体”,其实并非新词,也不是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独家发明。凯文·曼尼对于大媒体这个词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和论证。在1991年前后的美国,对于大媒体的评论就时有兴起了。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对此的论述就比曼尼·凯文早四五年。

[3]于刃刚《主导产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4]Stephen Baker,Heather Green.Big Bang[J].Busi-ness Week.Jun 21,2004,p.68.

[5]斯蒂芬·贝克,希瑟·格林,阮静,欧阳丽译《网络日志将改变你的生活》《商业周刊》中文版,2005年第6期。

第4篇: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传媒企业;新媒体;发展

一、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t,AI),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行为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领域。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让机器能像人那样认知、思考和学习,即模拟人的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 〕35 号):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经济模式;加快AI融合,发展智能化经济、建设智能化社会,构筑知识、技术、产业三方互动融合及其人、机、文互相支撑的良好环境;发展智能服务(包括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健康和养老);推荐社会治理智能化(涉及政务、法庭、城市、交通军民融合、环保等);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慧法庭、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行业的智能化升级,都需要新闻出版行业知识服务的支撑。

二、传媒企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媒体企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大量媒体信息不仅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传播,还向网站、抖音、微信等新的传播渠道延伸。与此同时,国外媒体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及应用也日益重视。(1 )传媒企业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增强其引导能力和传播效果。(2 )人工智能技术对媒体采―编―发流程的影响很大,涉及传媒企业生产各个环节。(3 )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新闻、合成主播等智能技术应用。例如:个性化信息流分发、今日头条算法推荐、AI合成主播、“媒体大脑”。(4 )人工智能对传媒企业影响深远,促进其新业态产生及媒体融合发展。

三、传媒企业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与媒体各生产环节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但也面临着不少机遇与挑战。① 机遇。促进智能升级:各环节变得更加智能化(选题策划、编辑、校对、排版、印刷、营销等);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② 挑战。AI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不足;资源整合难度比较大:大量高质量专业知识资源、数据格式不统一;传媒企业和读者之间、生产与发行之间渠道不够通畅。(1 )人工智能技术水平领先于观念认知水平。当前,传媒企业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最常见的误区表现在观念意识、认知维度、重视深度三个方面:① 观念意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媒体融合,认识不充分、不到位;② 认知维度,在媒体企业生产领域的各环节中,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效果;③ 重视程度,清晰的发展目标、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发展的战略规划,这三方面是传媒企业目前还比较缺乏的发展因素。(2 )传统的媒体企业较难适应变革。① 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难匹配。② 资金受限。有关人工智能的软件、硬件引进与研发,以及数据库平台搭建与管理的资金投入都较高,可用资金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利用。③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媒体智能化发展要求,缺乏媒体智能化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技术、运营等部门,领军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数传媒企业出现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的情形。(3 )传统媒体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经验不足。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是媒体企业生产和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学合理地研发、运用智能化技术,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形式,促使智能化应用水平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发展水平相匹配,是媒体企业从传统向智能化转型的重中之重。(4 )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是传媒企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砝码。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水平,大量的高质量数据积累是不可或缺的。当前,不少媒体企业积极、大胆尝试,大量的文档、图片、视频等数据资源,需要强大的财力和物力去支撑“数据清洗”及其相关工作,并最终生成高质量的信息化数据。(5 )用户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随着媒体企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数据,因此,保障用户个人信息、行为数据的安全,尊重用户的个人隐私,提供精准、优质的服务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传媒企业发展建议和趋势展望

(一)发展建议

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融合发展,各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仅是一种普遍发展趋势,而更是媒体企业掌握变革发展的金钥匙。只要能在智能化技术应用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媒体企业成功地进行变革发展就多一分把握。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进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持续推动媒体企业的发展与变革。(1 )战略、路径的智能化发展。传统媒体企业应当根据本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早谋划、早制定智能化发展路线,紧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机遇,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路径,赢得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发挥传统媒体企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力量,增加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化媒体平台,不断开拓先进技术的研发途径和探索其可行的引进渠道。(2 )从传统思维转变到人工智能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企业有了巨大压力。不论愿不愿意去直接面对,传媒企业的人工智能发展变革道路已经箭在弦上。因此,传统媒体企业需要利用全新的观念来迎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探索更适合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人才队伍,进行全面转型。加快转型,改变思维,增强媒体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刻认识,提高技术运用水平对内容创新起的重大作用的准确认知,实时调整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企业中应用模式。(3 )企业体制机制变革,重点开发技术优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企业既要提高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又要创新变革媒体企业的生产体制机制,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生产要素的完美整合,探索资源、人才,管理、功能、产品的融合发展路径。(4 )推动内容完善创新,增强智能技术引领。媒体企业在引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前沿科技技术充分地对内容进行创新,有机结合内容与创新形式。媒体企业既要凭借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形式和销售渠道,还要不断地改进产品形式形态、提高产品优质品质。(5 )重新整合媒体资源,加快发展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与5G、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科学技术影响着传媒企业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企业需要不断地跨界整合并完善市场技术资源,在生产产品、终端、渠道、人员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掌握媒体市场主动权,构建合理、完善的信息传播链。(6 )重视挖掘数据,重塑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企业应重视将大数据的信息分析能力融入进媒体产品生产的全流程中,从基于经验升级到基于数据,探索并建立传媒企业数据链。(7 )打造智媒体团队,创办新媒体企业。新媒体企业需要智能编辑记者人才,未来的媒体人才队伍应当是智能型人才团队,即“全媒体人才+人工智能工程师”。媒体企业需要科学制定全媒体、智媒体人才的发展整体规划,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媒体人才培养;加大人工智能技术业务培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探索专家型编辑记者的培养方式,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架构智能人才队伍培养和发展路径。

(二)趋势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企业也面临着将要进行变革创新的局面,从生产内容、分发产品,到内容表现、销售管理,其工作流程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融合发展智能化人工智能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提高了媒体全要素的生产率;人工智能将推动媒体更好地利用现代化体系中的功能作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智能化新型媒体企业平台,创建信息服务智能媒体库。2.新媒体形态显现多种多样传媒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逐渐涌现,不断改革、发展、演化迭代,智能化科技媒体产品健康发展。3.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从事高科技技术研发创新的公司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依托以芯片、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促进多种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媒体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与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合作,为编发联动工作提供有效路径。4.媒体专业界限变宽媒体人的角色边界逐渐宽泛,优质算法和吸引广大用户是媒体企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媒介素养将更进一步地深度重构,传统意义上的以文科专业为主的体系将不断调整、改变,跨专业、复合型已经是对传媒人的更进一步要求和代名词。5.音、视频生产消费晋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快速发展,音视频内容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创新创意空间进一步拓展,音视频内容消费迅猛增长,人机交互界面重塑,媒体企业新流量拓展,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6.版权保护意识及能力增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技术将进一步解决版权保护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强力支撑内容变现、盈利模式改革创新,增加传媒版权领域新规则。

五、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是对于每个阶段内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传媒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必须合理地与人工智能结合应用,才能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赢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皓.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风景名胜,2019(06):290-291.

第5篇: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孔铭:据我所了解,公司与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在上海闵行区浦江镇合作开发“中国电影世界”项目,区域占地面积约 1200 亩,总投资预计人民币 100 亿元,是集影视剧拍摄、旅游体验、文化休闲、影视产业聚集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中心和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光线传媒计划建成后,在该项目内拍摄不少于100 部(集)的影视剧。

我认为,通过投资“中国电影世界”项目,光线传媒可以介入线下旅游与影视拍摄基地业务,进一步完善公司在电影产业链的布局,并有望在未来贡献显著收益。

《动态》:除此之外,我也注意到了另外两则新闻,公司先后分别收购了热锋网络和蓝弧文化。这两次收购行为,您如何评价?

孔铭: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了解到,热锋网络主营业务为移动网络游戏的研发与运营服务。其自主研发的首款产品《我是火影》是第一个通过IOS7系统审核的APPStore手游,第二款产品《暴走草帽团》于2014年3月上线,自上线后累计流水已达210万。

我认为,此次收购热锋51%的股权,使得光线科技成功进入移动游戏产业,完善了公司内容产业链布局,在游戏和电影的交叉营销推广上成功展开密切合作,形成较强的协同效应,实现更快的发展。

另外,光线传媒还斥资2.08亿元收购蓝弧文化50.8%股权。蓝弧文化是国内著名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三维动画片、动画形象制作公司,目前蓝弧文化拥有多个原创动画知识产权,视频网站点击量均排在国内前5。

在我看来,本次投资收购蓝弧文化有助光线传媒在动漫内容领域持续拓展、丰富公司内容产业链并有助分享动漫产业发展红利。

《动态》:光线传媒投入巨资发展外延,但是其主营业务,影视剧及电视栏目等2014年1季度表现平平,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原因是什么呢?

孔铭:光线传媒的季报显示,2014年1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8亿元、营业成本0.7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9.3%、1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7亿元,同比下降66.6%,对应全面摊薄每股收益。

我认为,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电影业。去年《泰》等电影收入贡献显著,形成了高基数。今年1季度光线传媒参与投资或发行了《爸爸去哪儿》、《怒放》等3 部影片,累计票房约7 亿元,但由于投资比例较少,分账收入贡献相对较小。

另外,1季度栏目制作与广告业务收入下降显著。1季度公司电视栏目制作与广告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9.8%,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演绎活动与电视栏目业务收入均有所下降。毛利率亦同比下降32.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应该是较高的固定成本开支。

《动态》:光线传媒主业1季度表现不佳,对公司接下来的业绩,您是看好还是持悲观态度呢?

孔铭:在我看来,今年接下来光线传媒的各项主业业绩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稳步提升。

电影方面,我获悉,今年光线传媒将继续培育新导演,预计影片量将达到14-15部,票房规模冲刺40 亿元,且投资比例提高形成较好的业绩效应。同时,计划中的动画影片也达到5 部,而在预计制作的影片更有多部重磅作品,包括《港》、《寻龙诀》、《诛仙》等,不排除个别在今年上映。

电视剧方面,公司资料显示,去年公司电视剧业务实现收入0.7 亿元,同比增长13.3%,预计今年保持稳健成长态势,有望取得收益的剧集包括《月供》、《新闺蜜时代》等5 部。另外,最近我看到了一则报道,光线传媒还参与投资了行业领军企业新丽传媒27.6%股权。以我之见这一举动将进一步强化影视剧制作及发行能力,形成较强的协同效应。

另外,目前光线传媒的电视栏目与广告业务正在持续向上星卫视转型,根据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14年预计上星电视节目数量将达到8档,有望恢复较快增长。

《动态》:从整个传媒行业来说,光线传媒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孔铭:在我看来,目前的传媒行业,并购和创新是两大主旋律。并购潮即使不是顶峰也在顶峰附近,特定行业还会持续。同时并购的资金来源也会更加多样化、资本的中介力量会加强,届时部分龙头公司发展将不再是简单的产品集合,而是多家投行、大规模的并购基金支持,业务格局将远超想象。

另外,投资传媒与互联网也在寻找新逻辑,从电影、到游戏、到彩票。未来的新方向在于教育、电视节目等。

第6篇: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 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路径

项目资助:201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媒介融合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媒介融合正在快速推进,我国的媒介融合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更多地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实现交叉、合作与融合,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创新业态不断涌现。媒介融合的快速推进对新时期传媒人才的类型、规格、质量、层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迫切的变革诉求。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媒介融合的相关内容及知识体系在传媒专业教学介入不足,存在“零散化”、“自发性”状况,知识覆盖的系统性有待提升。虽然当前我国媒介融合在实践层面获得了快速推进,在理论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建设等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当前大部分高校在新闻传播及管理学专业教学中没有安排专门的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在关联课程中,媒介融合知识章节的内容存在缺失或者份额偏轻,与最新的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存在较大的落差。一些专业教师凭借自身专业兴趣与工作阅历随机向学生介绍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当前媒介融合相关内容教学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价标准等亟待进一步厘清。

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关系建构与媒介融合的趋势存在较大的“疏离”。媒介融合本质上要求传媒从业者具备信息采集、分析、迁移、全方位立体化应用的能力,打破不同介质的媒体界限,具有多种媒体综合使用技能,这就对传媒人才的教学与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前我国传媒人才培养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介质定向性”。即根据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介质媒体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具有较高专业对口特征的定向实践等。这种实践模式对于传媒从业者跨媒体技能的培养带来极大的束缚,与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存在着较大的“梳理”,亟需得到改变。

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牵引力有待提升。媒介融合最终将引发的是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方式等的系列变革,实现传媒最新发展趋势与潮流在传媒人才培养中的深度渗透,使传媒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传媒发展的需求。当前媒介融合在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的整体影响力和牵引力不足。一些传媒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媒介融合的认知程度及实践经历亟待提升与丰富。而重建培养机制及实践模式所需要的有效要素支撑的不足,现行办学体制下对创新欲望的激励不足等原因,也成为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障碍。目前从整体上来看媒介融合仅仅停留于介绍与概念引入层面,尚未深入到实践与运用层面;媒介融合仅仅在局部院校进行了个案性质的自发性试验,尚未纳入整体传媒人才变革系统性规划进程,进入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主流政策议题及实践命题;媒介融合仍停留在传媒人才培养的若干个局部环节的变革探索,尚未进入综合性试验、联动创新的轨道。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原则

渐进性原则。媒介融合是传媒技术革命所带动的传媒理念、传播形态及方式、生产与营销模式、管理与运行机制等的系列创新。不同国家因为原有经济发展基础、传媒发展水平及传媒管理模式的差异,媒介融合的推进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当前我国媒介融合受经济文化发展的统筹水平、自主科技成果尤其是信息技术成果的研发及转化效能、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力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与之相匹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始终要秉持“渐进性”原则。紧密结合我国媒介融合推进的实际确定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实施方案,科学设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目标及试点方向等,踏准媒介融合推进的节奏,在稳步、逐级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方案,避免造成两者之间的人为疏离,形成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协调性原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如何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衔接等问题,也涉及到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模式创新、评价机制改革等各项工作,牵涉面大、影响氛围广,且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协调性”原则。既关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个性特征,又充分兼顾到整体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与特征;兼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实现集成联动,发挥整合效应;兼顾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整体进度,现有的区域经济及传媒发展基础,生源素质构成等要素,合理确定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力度及改革幅度,避免片面求新、求大、求全而造成“后继乏力”。

关键性原则。在坚持统筹协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要善于结合实际,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带动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推进。这种关键性环节既可以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的优势性要素,比如有些高校在传媒实践教学环节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一些高校在传媒“双师型”队伍建设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包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及传媒发展水平所形成的“迁延性”、“反哺性”优势。比如某个地区发达的节目创新机制及优良的节目制作水平对该地区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带来的深刻烙印等。当前,一是要善于发现关键性要素,及时总结与提炼办学中的一些独特优势;二是要善于转化关键性要素,注重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把握契机,创造条件形成独特优势;三是要善于利用关键性要素,创新思路与机制,通过关键性要素发挥,牵引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变革。

特色性原则。高校在长期办学进程中不可避免地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与办学特色。这些办学特色为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土壤。要注重在传承原有的人才培养特色与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媒介融合的最新趋势与特征开展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立足实际、多样化的改革方法,而不是片面谋求形式统一而忽视内在创新要素的传承与激发。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是建立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机构,建立开放式的研究平台,为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区别于其他在人才培养模式若干环节、若干方向上的战术性调整,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战略层面的体系重建,影响面广、程度深,改革的难度相对较大。高校要集中学校内的精英研究力量,或者通过重大课题招标的形式,组建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团队。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区域内设置相关专业的院校或者具有行业背景的同类院校开展协作研究。研究团队要密切追踪所在区域、国内乃至国际媒介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媒介融合教育的相关经验,总结国内相关院校自发性媒介融合教育开展的成效,立足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基础,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路径等,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强调建设开放性的研究平台,要积极吸收外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充分吸收党委政府宣传舆论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传媒企业等用人单位、行业组织等部门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增强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在注重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大环境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凸显方案的“水土附着性”,结合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可以尝试建立分阶段的、梯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线图,使之更能适应实际需求。

二是科学设定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综合协调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机制创新等各项改革,厘清改革的步骤、推进力度等,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媒介融合要求传媒专业人才不能简单具备单一媒体的实践与运用技能,而是要具备跨媒体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能够处理与运用多种媒体介质信息,能够适应多种场域状态、复杂工作环境的挑战。在这就要求在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定位中不能再沿袭传统的单一“专业化”方向,必须注重学生跨媒体能力的培养,能够熟练从事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的采编及报道任务。在此基础上,定向培养学生对某一类型媒体的专业能力。在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试行跨媒体教育+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或者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完善跨媒体知识模块及技能培养环节。要加强媒介融合的相关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储备,尤其是要注重具有实践经历的“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可以试行“双送”制度,即专业院校培养的师资送传媒一线锻炼、来自传媒一线的师资送专业院校进修,不断提升其素质。要加速媒介融合相关教材的建设,编制媒介融合概念引入、介绍等通识读本,同时根据跨媒体技能培养的要求,编辑覆盖各种媒体形式、知识结构合理、难易程度适中的相关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跨媒体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要更加注重专业教学的开放性,适当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要建立适应媒介融合的多种评价手段与机制,允许学生以跨媒体实践经历评价、实践作品等作为课业成绩,而不再是简单拘泥于课业成绩的考察。要稳步推进改革,使改革的力度、推进的幅度与区域传媒发展水平、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相适应。

第7篇: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传媒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76-02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形式的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新媒体技术是当今时展的产物,是当代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通过本文对新媒体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新媒体传媒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为我国未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1新媒体传媒技术

新媒体传媒技术是指由新媒体技术为主导所进行的一系列传媒活动。所谓的新媒体技术也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技术结构,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作为媒体形式的信息服务功能,新媒体技术是当今时代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传媒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所采用的传播工具,是人们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主要载体形式。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对人们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够吸引更为广泛的人们参与其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益。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以一股强大的魅力感染人们,增强新媒体技术的实力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新媒体传媒技术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技术的特点,从而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帮助,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即时性和信息的迅速性

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较之传统媒体形式更为方便,利用传播方式所要传播的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多个环节才能到达人们手中,过程运行缓慢,甚至错过了最佳的报到时间,一些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突发性事件来不及报道,只能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不过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可以将一些时间性较强的新闻直接公布在人们面前,跳过了众多复杂环节,将最原始的面貌还原给人们,这样既没有浪费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同时也防止人们错过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2) 广泛性和媒体形式的互动功能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仅仅依靠面对面进行交流的局面被打破,突破了人们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充分展现了新媒体技术的跨时间和跨地域的能力,人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等形式的新媒体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即时信息,获取最为全面和广泛的知识内容,从而实现了信息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目标。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可以使用各种平台发表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并与众多网友进行在线地交流,进行有效互动,这样既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3) 全面性和内容的融合性

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手段具有多样性,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形态将信息随时随地传播给人们,并实现各种媒体手段地有效融合,为人们呈现出一个更为可靠、真实的传播环境,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有助于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于此之外,人们利用各种媒体形态不断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从而使信息内容更为全面和系统,以一种全方位的形式对信息进行深入地、具体地传递和沟通。

2新媒体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已得到显著的成效,对我国各个环节的发展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趋势,各国实力存在明显的差别,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扩大,同时使我国处于竞争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之中,新媒体传媒技术已成为我国赢得国际地位的有力武器,只有真正掌握了新媒体这一关键才能使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位,我国应当充分分析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新媒体传媒技术发挥最大程度的技术魅力。

2.1新媒体技术下每个人处于平等的地位

新媒体技术是一个面向全国人民的新型技术,处在新媒体技术下的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新媒体环境下人人平等。不过,新媒体并不是人们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工具,新媒体自身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可以有效控制人们的言行,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新媒体未来的发展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所要传播的信息不再包含凭空捏造的虚假信息,而是具有事实论据证明的真实数据。新媒体技术也使媒体环境发生了改变,其中包括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内容的丰富化和多元化以及传播途径的复杂化等等方面,新媒体技术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不断向人民群众靠近。主导新媒体技术的对象是人民群众,新媒体技术的视角运用、监督管理、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方法等等,都强烈体现着如今社会提倡的平等理念,新媒体技术为普通人民提供了说话的平台,草根新逐渐在新媒体技术中显现。

2.2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各个领域工作变得更加方便

新媒体技术现如今已普遍应用到我国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各行各业正常工作的使用工具,同时也将更多的方便带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现今社会中占有重要的突出地位。未来新媒体技术会变得更加具体化,并对数量众多且难以处理的数据信息加以分析和整合,将触及每个行业的专业性信息放在一起,并设立专门的网站以解决具有行业针对性的一些问题,对一些行业知识还不够了解的人们提供了帮助的平台,促进人们自身专业能力地有效提高,并利用新媒体传媒技术将更为准确的信息传播给人们,将各类信息资源真正用到实处,使人们可以在感受新媒体技术强大魅力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2.3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有助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新媒体技术通过利用网络上所提供的资源,从而使公共设施信息变得更为即时化和清晰化,公共设施内容具有准确性,信息内涵较为精确,而且更新速度极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知识信息传播给人们,新媒体环境下使公共服务系统具有动态性,可以适时跟踪指向信息的现场,并不断拓展和延伸信息内容和内涵。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可以更为精准地进行定位,熟悉掌握周边的人群以及交通等各方面的情况,逐渐减少人们因为对城市或地区不够熟悉而产生的恐慌心理,从而完善了我国的公共服务系统,使我国因此而变得更为被世界所认可。

2.4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我国将自由话语权归于人民群众

人们自古以来就是自由独立的个体,我国是一个法治化国家,公民在法律面前拥有同等说话的权利,同样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被赋予可以自由说话的权利。新媒体利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将传统媒介形式限制的个人话语权完美地释放出来,进而激发人们思维的开放能力,新媒体技术促使人们器官的延伸,个人话语权重新回归到人民手中,个人的传播力量得到极大地发扬。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环境依旧面临着文化冲突、信息内容良莠不齐以及人民观念不同等方面的制约,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支持程度,争取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应当利用新媒体平台将新的媒体机制中所产生的话语权融入民间和个体的心声,从而吸引社会上的讨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传媒技术是新时展而来的,同时也是我国为满足人民需要的关键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为缓解这一问题的发生,我们应当积极运用新媒体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开拓创新精神,注重新媒体传媒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 程金海.数字媒介与跨文化交流:一种批判性的传播学视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第8篇: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一、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要求转型为全媒体集团

当前,传媒业的外部管理体制、政策、传播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从传播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媒介融合速度日趋加快。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新传播技术代表着新的方法论,代表着全新的规则和标准,需要全新的颠覆性的观念和运作模式。

其次,从传媒业发展趋势来看,平台化和大型信息服务终端日渐成为主流。目前,无论是彭博社、google、新浪、腾讯还是阿里巴巴都在致力于打造大型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从读者阅读趋势来看,去政治化、便捷化和碎片化时间利用渐成趋势;更为年轻的读者通过社区推荐来看新闻;读者从单一的阅读状态逐步转变为多重的阅读状态,即从一次感知一种事物到同时感知到多重传播模式。例如,现在的年轻人在工作的时候,同时会打开QQ等聊天工具、视频和新闻页面等。

第四,从文化大市场来看,精英文化逐步转变为大众文化下的诸多细分市场。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网络媒体的发展,过去精英人士一呼百应的精英文化时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大众文化时代,而且大众文化也裂分成不同的细分市场。

第五,从国家政策来看,国家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制定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行业性报纸改制今年底全部完成,而且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优势传媒集团实施跨区域、跨媒介扩张。

第六,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较优势来看,传统媒体目前在区域性市场还有绝对的优势,但新媒体在全国性市场开发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第七,从商业模式来看,未来个性化的、用户定制化的分层次的信息服务市场将是除广告市场之外的潜在的巨大市场。

综上所述,未来传媒发展趋势是: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基础。而这些就要求传统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来顺应传媒业发展新趋势。

二、全媒体集团的含义及其实施关键

关于全媒体集团,现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立足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理解全媒体集团。

首先,全媒体集团要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全媒介介入,即要进入所有可能进入的媒介形态,包括报刊、广电、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

其次,要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打造大型信息终端平台,为全媒体战略打下最为坚实的平台基础。

三是适应全媒体战略的内在要求,逐步调整观念、采编流程、管理流程和经营流程等,逐步实现全流程再造。全媒体最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一方面必须要从观念上彻底认识到实施全媒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避免转型期间大范围的震动或震荡,逐步实现全流程再造。

因此,对于传统传媒集团来说,要成功实施全媒体战略,就必须打造大型信息服务平台,而要成功打造大型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是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源。

三、网络经济及其商业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全媒体运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信息产业尤其是在网络技术领域,由于“摩尔定律”和“复合学习曲线”的作用,使得网络技术产品效能提高的同时,其成本却在下跌,其边际生产成本甚至出现归零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经济就有其不同于其它经济的鲜明特点:先期成本很高(或者说沉没成本很高),后期成本较低,逐步为零。例如,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来搭建平台和研发先进的技术来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当用户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每增加一个用户只需要增加一点点设备,而且这种设备的价格也在快速下降,可以说用户的边际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用户数量越多越经济。由于网络经济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的显著特点,网络经济可以构建海量的巨型网络平台。

由于网络媒体的前期投入巨大,而后期成本投入较小,其就可以在基础业务平台方面利用免费的优势来尽可能地吸引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巨型平台。由于其平台的空间是海量的甚至是无限量的,成本低廉,网络媒体就有能力和意愿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而且由于其存储空间海量,它就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具体说来,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巨型平台发挥长尾效应,把各种个性化和小众化的用户吸引到巨型平台上来。在此基础上,网络媒体一般采取“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即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更为重要的是在网络经济情况下,市场不仅仅只是买卖双方匹配的系统,更是市场多方共存的生态系统,其中只有某些方面双方直接进行交易,而更多地依靠三方或多方交易。

在具体的盈利模式上,网络媒体常常采取交叉补贴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付费的给不付费的提供补贴,一方面,同质化的信息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的信息则要变得昂贵;另一方面,第三方给获得免费信息和服务的用户付费。以google为例,google对使用其一般搜索业务的用户免费,而通过广告主等第三方收费来补贴免费,或者把读者的流量转移到第三方的网站上,采取和第三方分成广告收入的方式来补贴免费。再以腾讯为例,普通使用qq的用户免费,而购买昂贵的qq道具的用户则来补贴免费,而在大量用户基础上开展的网络游戏等增值业务带来的收入更能很好地补贴免费。具体来说,网络媒体的收入来源一般是广告、深层次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和售卖用户数据等。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在选择商业模式上,首先是要搭建大的平台,以尽可能多地吸引用户和流量,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商业价值高的用户;其次,要在大的平台下,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用户的特点来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加强本地化的生活资讯类内容服务是可以通用的方法。从具体的商业模式来看,网络媒体一方面通过大的流量来吸引广告主投放广告,另一方面为商业价值高或者有着特定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信息服务。信息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资讯和深层次信息,媒体为了吸引用户打造大平台,对基本资讯不收费,而对较高的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和服务进行阶梯化定价收费方式,即采取分层次信息收费模式。因此,未来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广告、分层信息服务费和电信运营商的流量分成。

四、全媒体集团转型的关键

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服务业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信息服务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未来信息服务市场的延伸空间巨大,信息服务市场会越来越大。

对于所有的传媒集团来说,其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打造大型的信息服务终端和平台,进而获得广告和进行分层次信息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的用户和流量,进而吸引广告;另一方面可以快速转型为网络媒体或者移动媒体;同时也能最大可能地获得流量分成。

在未来的分层次信息服务收费方面,其关键是要找到不同用户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在传统媒体下,由于其用户数比较小,可以通过机构、收入等传统的信息甄别机制来甄别,但是由于数量很少,很难形成大的收入流。在网络媒体以及移动媒体情况下,由于媒体和读者物理空间上的距离遥远,很难再依靠传统的信息甄别机制来找到用户,而网络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在于先打造大的平台,吸引足够多的用户,然后通过网络技术跟踪每个用户的需求偏好,然后再根据其消费偏好进行差别化定价和服务,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完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只有通过搭建大的平台,再采用新的技术对用户进行甄别,才能真正实现分层次信息收费。而要真正打造大型平台的目的,就必须要控制信息源。

传统传媒集团要真正转型为全媒体集团,并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抢占先机,就必须积极进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来打造大的平台。但是,由于囿于观念、体制、机制、技术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传统传媒集团单独办新媒体很难成功。可以采取“以资源换股权、以空间换时间”的原则与现有的网络媒体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来办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

五、积极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控制信息源,转型为全媒体集团

1.实施跨区域扩张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国家相关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今年来,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大力鼓励和支持优势传媒集团实施跨区域、跨媒介、跨空间、跨所有制扩张。我们可以据此预盼,制约传媒业发展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这两大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而这必将有利于优势传媒集团进行跨区域和跨行业扩张,并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

其次,当地政府手中掌控着大量的资源。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作为大政府的政府手中掌控着大量的资源,尤其是由于传媒业尚未完全市场化,大量的传媒资源仍旧掌握在当地政府的手中,例如,户外媒体资源、渠道资源等等。集团可以通过和当地的媒体合作而进入当地市场,进而获得这些延伸资源,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的同时,实现双赢。目前,由于很多地区当地的媒体发展水平很低,当地政府担心当地媒体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因此,即使这些资源白白闲置,当地政府也不愿意把这些资源给当地媒体,以避免资源浪费。但是如果优势传媒集团和当地的媒体进行合作后,由于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舆论引导力,就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政府和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当地政府就会把这些资源给优势传媒集团利用。当然,这也要求其采取和当地媒体合作的方式进入。

第三,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源。未来传媒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信息服务能力的竞争,其核心是信息源的竞争,优势传媒集团通过跨区域扩张就可以控制更多的信息源,在未来的传媒业竞争中,无论是在传统媒体领域还是在新媒体领域中的竞争中都将处于有利地位。

第四,可以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一是通过实施跨区域扩张,不同地区的媒体在内容上有很多内容可以共用,这可以大量节省采编成本,并大幅度提升优势传媒集团相关单位的媒体影响力;其次,大家相互之间可以分享好的经营管理和采编经验,大大缩短学习时间。目前,对于大部分地市级媒体来说,关键是广告价格体系混乱所造成的经营困难,因此,只要派几个骨干就能快速提高其办报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获取较高的利润。

第五,可以在全国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呼应。如果优势传媒集团在全国创办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媒体的情况下,就可以形成遥相呼应,达到联动效应,大大提升其影响力。

第六,当地媒体逐渐接受跨区域合作的理念和方式。随着传媒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平面媒体的日渐式微,很多当地媒体的观念也在逐步转变,开始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观念上已经开始能够接受跨区域合作这种方式。

第七,地市级市场开始走向传媒业市场的中心舞台,未来传媒业市场主力军将是占据中国绝大多数版图的区域性市场。

2.实施跨区域扩张的路径选择

首先,在方式选择方面。传统平面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主要体现在办报能力上,因此,通过和当地媒体合作办报的途径更能发挥其心优势,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真金白银。同时,为了保障传统平面集团长期利益,应实行产权合作的方式。因此,跨区域合作的较好方式应该选择和当地媒体进行产权合作合作办报,并在获取信息源的基础上,延伸传媒产业链条进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和户外媒体等行业。

其次,在合作者选择方面。在进行合作者选择时,对于省会级城市,由于当地有2家以上的大型媒体存在,一般可以选择相对处于弱势的媒体进行合作,一方面更容易进行合作,另一方面成本也相对较低。而对于地市级城市,一般当地只有一家报社,因此,可以和当地媒体合办党报和都市报的方式来做。

第三,在重点合作区域选择方面。目前,合作的重点区域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区域的省会城市和地市级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的的省会城市与较大城市。

第四,在实施主体方面。在各区域性城市合作方面,主要由都市报和党报负责实施,都市报主要复制“云南信息报模式”,党报主要复制“西江日报模式”。

3.配套措施。

当前,实施跨区域扩张主要面临集团统一认识、资金问题和当地政府担心失控等问题,因此,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配套措施,以保障跨区域扩张的顺利进行。

首先,集团要统一认识,大力支持跨区域扩张。跨区域扩张作为集团的重大战略选择,只有在集团内部形成共识,才能得到各个部门的支持,才能得到真正贯彻实施。

其次,要搭建良好的资本平台,解决好资金问题和其它问题。跨区域扩张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复杂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实施,建议集团可以和一个实力很强的、有良好背景的战略投资者或者其它资本平台捆绑起来联合运作,这样就能为集团的跨区域扩张营造良好的背景。具体合作方式是:集团出品牌资源、内容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战略投资者出资金、渠道以及其它支持资源,形成集团、战略投资者和当地媒体三方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来运作。

第三,打消当地政府“失控”的疑虑。目前,在和当地媒体合作时,当地政府最为担心的是不能够掌控未来合作媒体的话语权,怕丧失舆论引导能力。因此,在进行跨区域扩张时,既要切实保障集团的长期利益,也要消除当地政府的失控担忧。这就要在办报方式、合作方式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具体说来,在采编内容上,多突出本地区域化新闻,多体现建设性意见;在合作方式上,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在保持当地政府对当地媒体的掌控力和话语权的前提下,保证集团和战略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当然,在选择战略投资者时,三个条件很重要:一是有很强的实力,包括资金实力和相关资源能力;二是了解和熟悉传媒业;三是和集团志同道合,处于长期合作目的。

第四,创新体制机制,实行管理层持股制度,解决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媒体成功的关键是优秀的人才,尤其是经营层,因此,必须建立起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有机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起收益和风险相匹配,权责利对等的企业制度。

六、转型将是一个长期阵痛过程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信息发展史,尤其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数量会越来越多,质量会越来越高,信息服务的市场和价值也必然呈现几何式发展态势。但伴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替代技术和媒介的出现,旧的媒介形态终究要被替代,报纸这种媒介形态在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之后,终究要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是新技术的胜利,更是历史规律使然!当然,从发展趋势来看,报纸消亡勿庸置疑,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报纸消亡的时间也不能简单地定为某个时点。从理论上说:先是发达国家的报纸先消亡,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报纸还会有一段时间的发展期;先是厚报变成薄报,再是日报变成周报甚至是期刊杂志。而最终,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完全改变和新技术的日渐成熟,报纸要么成功“涅磐”,要么关门走人!

对报纸走向消亡的趋势,可能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在时效性和互动性方面远优于报纸,所以一般的即时信息和一般资讯将主要在新媒体上呈现,而报纸的这部分功能将被新媒体完全替代,这导致现在的厚报没有足够的信息和资讯支撑,日报必然变薄;而且由于读者和受众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读者以前读早报的时间将更多地通过新媒体获取资讯和信息,而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报时间”;在这一阶段,报纸的分类广告也被新媒体尤其是垂直细分类网站所代替。第二阶段,由于以前支撑报纸大规模广告的“早报”和“厚报”优势都已经消失,报纸的广告将出现大幅度下滑,而报纸新的业务增长点不足以弥补广告大幅度下滑带来的损失。第三阶段,由于即时性信息资讯和广告同时出现问题,报纸只能退守到纸质媒体最为擅长的深度报道和权威报道领域,日报消亡,一种可能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死去,另一种可能是转变为精英小众类的媒体继续存在,主要提供深度报道等,可能会以周报的形态存在。第四阶段,可能会存在一些印刷精美的期刊,或者说是报纸完全杂志化。最后是否完全消亡谁也不能判断,但是其地位逐步被边缘化,最终也就是可有可无,索然无味了。

对于传统传媒集团来说,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向全媒体集团转型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其次,必须认识到转型是一场长期融合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正如上文所述,报纸从厚报转变为薄报必然导致广告收入的大幅度下滑,但是如果新媒体尚未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的情况下,贸然剧烈转型只会是找死!因此,要最大可能地避免转型的阵痛,就必须在保持既有业务稳定的前提下,尽快培植新兴业务和收入源,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无疑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做大量扎实的工作和付出艰辛的努力。稍有不慎,就会掉入万丈深渊!

第三,传统媒体必须找准符合自身能力的转型战略。每个企业都只能在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实现转型,转型的关键在于认清未来发展趋势,并在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的切实可行的转型之路,而不是今天就全部废掉自身的优势而全部投身到自身毫不熟悉的陌生领域中。

第9篇: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我国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对现有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使得全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没能在实践中大展身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中的传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主导民众生活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广播电视传媒业,媒体融合对它的冲击和改变体现在多方面:第一,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发生了改变。民众被动接受新闻的地位也变成了主动索取并且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明显不同;第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直线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双向循环传播,从以前传播机构对民众的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媒体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第三,改变了传媒技术平台、传媒组织结构以及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过度,传媒之间的信息载体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趋同的现象。因此,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首选。部分新闻工作者将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媒体部分进行服务,而是同时为多个媒体部门或者是信息的机构进行服务。记者所采集到的娱乐信息和新闻可以同时被多种媒体所使用,成为多个机构进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人才极度匮乏,只有将更多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成“全媒体型”人才,才能满足如今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复合型媒体素质。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却严重落后。根据传媒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备复合型媒体的高素质人才。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与支撑为主要业务的大网络公司,其总经理就说过,对于网络传输行业,招收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媒体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更是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对待客户要能够引导其潜在的需求,随时捕捉客户心理动态,既要求招收的员工懂技术,又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具备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媒体素质就是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采、写、编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节目策划、现场直接报道,对于栏目、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新闻报道语态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就应该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媒介经营、视频传播以及国际双语新闻传播主题等多元化、带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对新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基本思路

(一)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从办学目的来讲,社会需求是专业定位和方向设置的主要依据。因而,办学院校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需求,应当自觉地调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向与定位。各行业类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在专业方向定位和学科架构上,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要有“大广播电视”的概念。有自主设置权的高校新闻院系可以根据传媒业界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新专业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更有利于复合型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培育。

(二)将媒体融合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根本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中加入媒体体融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融会其中,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快乐。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在校内外实习,但是一般高校的实习时间都是比较集中和短暂,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将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必要的实训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未来众多高校的发展趋势。

(四)强加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或者传媒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能够进行授课,通过他们对业界发展趋势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让媒体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题或者项目当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把教师的研究课题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可以培养教师,让其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从业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传媒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冲击下的传媒产业给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