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科技创新的想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想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想法

第1篇: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 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教学过程来看,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因此,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缺乏专业艺术训练基础,习惯直线型理性思维,形体、色彩等认知、变换、表现能力较弱的工科工业设计学生来说,独立展开、各成体系的三大构成教学内容,重形式、技法,训练课题固化,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及评价要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由于课程训练课题只关注构成原理,忽视构成原理在特定设计领域表现和运用的方法和形式,学生对于构成原理的认知局限于简单的模仿和重构,很难真正实现对后期专业课程的铺垫作用。另外,企业对工科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在具备基础设计表达及艺术发散、延伸思考能力的同时,设计思维要明显侧重于材料、加工、结构、力学原理及成本等设计可行性问题,③这些都给传统的构成课教学带来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为了建立适合工科院校、工科生源及未来职业需求的新的构成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提升教学效果,更好为后期专业课程铺垫的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尝试性地引入了项目教学法。

2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探索实践

2.1 课前准备工作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特点、授课时长等确定课程主要内容,划分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兴趣点等,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准备大量的案例或实例作为教学补充材料。(2)将教学过程需要的材料按其性质、具体展开形式等进行分类整理,或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如图片库、音视频库、PPT资源,或微课程,也可以是实物展示形式。各类教学材料的准备应具体、完备、针对性强,以方便学生在课前、项目进行中及后期查找中能快速、准确找到相关知识点;另外材料的准备还应借助现代高新技术使知识点有更丰富、具体、生动的表现形式。(3)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专业特点、社会服务环境等确定项目教学法具体项目内容。项目内容的选择是整个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实现的关键环节。项目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采取模拟仿真、校外真实设计项目等形式。项目选择应注意项目完成的难度、广度、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以及项目组学生人数等具体因素。

2.2 项目展开

为了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在授课前教师应通过微信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形式告知学生要提前预习的知识点及相关内容,以便在项目内容布置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涉及到的知识难点和关键点。进入课堂项目布置阶段,教师将项目内容、具体分组要求、初步计划安排、最终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要求等进行说明和安排。对特定项目,也可以通过实例对涉及到的知识点、项目具体展开过程、最终成果等进行补充说明,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目内容及要求,展开具体学习、训练。

在学生展开学习训练后,教师应安排在特定项目节点或时间点对项目进度、完成程度进行指导和调整,对于理解、训练等有偏差的项目组应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查找知识点、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是整个项目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实践联系的认知、运用能力以及对整个项目展开进度、完成水平的控制、调节等能力都在此阶段得到训练和提升。而教师在此阶段的作用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只有在教师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帮助下,学生的造型及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项目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2.3 项目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

以项目形式展开的构成课教学过程,最终应完成项目前期预计目标,并提交特定形式的成果材料,它们可以是以融合文字、图片等内容的PPT,也可以是小结性质的文本资料,手绘草稿、二维效果图甚至是实体草模,具体以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程度等确定。提交的各类成果材料应体现出项目组成员对构成基本原理、法则的认识理解以及在训练过程中的个人体会等内容,并在形式上符合形式美法则要求。在项目成果提交过程中,根据工科工业设计学生特点以及未来职业在语言、手绘、计算机表现等方面的要求,项目组成员应对本组项目成果进行公开汇报总结,并在班级展开自评和互评,对项目方案进行不同视角的分析、补充和完善。项目组提交的成果材料可以作为新的教学资源或范例充实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后期教学提供可供分析、参考的材料。由于构成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庞大、宽泛,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也不能通过单一的项目实现训练目的,因此构成课程的考核应体现出多组成部分的过程考核特点。最终考核成绩由课程中设置分项目各自的完成程度,提交材料的规范程度以及汇报情况等分次考核,最终进行加权汇总,完成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

2.4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实例描述

在不同工科院校背景下,项目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所属院系办学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差异化处理。如对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专业,项目教学法内容可以考虑选择与机电产品外形、控制显示装置布局、色彩搭配等相关的内容。 平面构成部分,可以从控制显示装置图形符号入手,对图形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控制显示布局进行平面上点、线、面的训练,后期还可以根据项目的不断深入,进行色彩、材质、以及立体化训练及表现。常见的如对于产品遥控器造型、控制显示元件布局等的训练。对于以家具为主的专业,则可以考虑针对家具的某一平面进行平面造型训练,如以家具里板式衣柜及床头柜④为项目方向,对其展开平面造型及点线面构成训练,获得多个平面方案后,可以深入到色彩变化、表面肌理、立体化训练。这样的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平面类知识,还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综合了解和运用到了色彩、立体以及材料、表面处理等方面知识,真正实现将构成课作为整体来训练,并且为后期专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在连续教学活动中,项目教学还应注意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防再出现教学内容僵化、泛化等新问题。

3 具体实践中重点关注问题

3.1 课程内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

项目教学法由于以具体的项目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项目实践内容与课程教学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不同项目的阶段完成将知识点覆盖并贯穿起来,同时还应注意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从简到难,从局部到整体,通过项目的逐渐深入将三大构成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项目实践中。

3.2 加强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指导与控制

简单地将项目布置给学生,完全交由学生完成,而不注意过程指导和控制,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则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不能达到项目教学中对于设计思维、审美意识、创造性等的训练目的,因此在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过程指导与控制,以此保证整个项目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

3.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借助更多课堂多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平台、微课程等渠道将知识以更丰富、生动、具体的形式共享给学生,也可以借此实现更深入的交流和指导。学生则可以在前期草图方案确定后,利用计算机进行二维或三维数字表现,提高作业精细及美观程度,节省作业时间用来训练设计创新思维与视觉化表达。

4 结语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也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习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际或虚拟的项目的训练提升各方面专业素养,为后期专业设计做好铺垫。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仅是工科工业设计构成课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探索性尝试,虽然经过教学实践表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仍需在项目课题选定、过程控制等方面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注释

① 何人可.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研究[C].见:赵阳主编.2007 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② 刘文良.“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4):163-166.

第2篇: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科技实践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应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学员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如何加强对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1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时代意义

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国家、民族、高等教育,还是对学员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作为21世纪的学员,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历史的重托、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主题。

(2)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引导广大学员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是激励学员成才、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在科技活动或竞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质量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创新团队所在高校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员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学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1高校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活动场所和科研环境

在团队活动场所方面,学校在现有的实验室基础之上,为创新团队单独成立了学员科技实践创新研究室,并为团队中的每名学员安排了工位。在科研环境方面,学校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之上,积极购进各个学员科技实践创新项目中所需的仪器和设备,支持项目的顺利完成。

2.2高校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或活动经费

学校的经费支持是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学员进行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各所高校在这方面的力度都很大。

2.3结合学员在创新团队中的贡献和导师评价,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创新学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学员进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是取得创新学分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创新学分的初衷。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科技实践创新活动中,创新团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才能更好、更加深入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3指导教师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员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3.1项目来源和关键技术讲解方面

指导教师给予研究题目往往与指导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有关,在时间或者领域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就有利于创新团队的持续发展。同时,指导教师对其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都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也有利于对创新团队的指导和对关键技术的讲解。

3.2团队的组织和管理方面

指导教师是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的组织者和实际带头人。由于指导教师熟悉团队中每个学生的技术能力、兴趣方向和队员间的协作关系,可以很好的组织和管理创新团队,使得创新团队能够良好的发展,这是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外,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中的成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果该团队是由某个学生主导或者依赖于某个、某几个学生,那么一旦该学生离开创新团队,都会造成该团队创新能力的下降甚至是团队的解散。而由指导教师负责创新团队受到这类因素的影响就会很小,有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95-1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仍有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的是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课程的内容面面俱到,有些基本上是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一点,可是什么都不精、不深,甚至根本就没理解,没有体现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以致用的特色。

(二)知识更新与实际应用的矛盾。众所周知,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知识点和新技术更新很快,相应教学内容也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变化而更新。

(三)教学与实践脱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书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安排。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偏少,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比很难超过1:1,学生在课内实践操作的时间不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往往拿到一个案例时会显得束手无策。而社会对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思考性、记忆性”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理念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的理念,要从思想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强调以职业化的岗位需求来严格要求,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潜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职业化办公工作的能力,以便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取得领先。通过拓宽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以职业化岗位办公为目的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学生们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方法改革。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突出举一反三学习方法。1.教材的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教材内容符合高职院校的需求,着重强调教材的应用性、实用性,应尽可能选用目前比较先进的、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并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做不断的调整。教材编排要有新意,不拘一格,打破传统的编写顺序,以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介绍一些新的思想、理念以及处理方法和手段,要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体现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变化性和先进性。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3.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 具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如WINDOWS的文件操作、WORD文档的编辑和排版,EXCEL公式计算和图表建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升课堂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所提供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套能主动适应社会、构筑和谐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更适应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是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甘海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6):210.

[2]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53.

第4篇: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24-03

一、引言

课程开发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课程开发的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象征。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课程开发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举措。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迫使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了解并掌握行业企业的最新岗位工作标准和要求,促使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未能满足企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课程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本文以协同创新为导向探讨高职课程开发,即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以行业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基础,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促使学生能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二、协同创新的理论背景

(一)协同创新的定义、本质、特点

协同创新就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已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成为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引导和机制安排,帮助研究机构、企业及大学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以达到各自的优势互补。

协同创新有整体性、复杂性、层次性及动态性等特点。协同创新各要素是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相加,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组成系统的各要素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协同创新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二)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促进了科研院所、企业及高校的合作及协同创新。技术及科技的多元性又有利于促使企业实现创新、促进市场需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摇篮,也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结合实践。企业是实践主体之一。因此,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一是有助于了解、掌握企业的前沿技术;二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来源,以支撑学院各项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开展。

国内关于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并不多,且主要是宏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了创新过程中企业内部各职能及企业与环境协同的思想。国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多是从其与企业、市场如何合作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借用协同创新的理念,主要用于指导高职课程开发。文章的协同创新专指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三、我国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课程的定义,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如果涵盖课程的工具性,则课程“就是教学内容期间进程的总和”,或者说“课程就是有组织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是对学校教学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与初步设计”。总之,课程开发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采用、考核评价的方式、实训方式等环节。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工作任务的分析不够细致,过于笼统;课程设置模仿学科课程框架;课程内容选择脱离工作任务,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程目标的定位模糊,过于宏观,与工作目标相差甚远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学校没有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未能与企业深度合作。

课程开发最重要的就是对工作任务的分析。工作任务的分析决定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最终产品的质量。高职院校基本都认识到了工作任务分析的重要性,但现有课程体系与工作任务分析结果的课程体系还是很相似。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过于笼统、粗糙,忽略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课程设计者们难以表述课程的具体内容。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只关注了如何根据工作任务来确定教学内容,却没有做到如何根据实际工作任务来安排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的排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更加符合逻辑。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仍然依据学科课程来设置。

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确定,这样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培养。因此,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是我们判断高职课程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四、高职课程开发的技术

高职课程开发必须确定开发的课程符合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因此,课程开发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这是现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本质要求,也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现实要求。课程开发模式一般有三种: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环境模式。高职课程开发最常用的是目标模式,它包括四个阶段: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课程评价。

(一)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就是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达到什么状态。首先,课程目标确定前需要确定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包括劳动市场条件、教育决策需求及专家意见等。其次,了解教学对象,包括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特点等。

(二)选择课程内容

高职课程内容的确定需要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人员的协同合作。首先,要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在微观上确定与课程开发有关的职业活动内容。这包括三个层次:1.工作岗位分析。通过岗位分析确定这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及工作态度的要求。2.工作职责分析。对岗位群的工作职责进行分析,以确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3.工作任务分析。进一步分解工作任务,得到每个单元所有具体的职业活动,以此来确定职业所需要的专项能力。在内容选择方面,从工作任务转换到课程计划,从职业能力标准转换到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者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分析工作任务后要进行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联系职业工作能力与教学要求的纽带,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可获得职业必须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教学内容。

(三)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确定后则要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编制。要打破思维定式,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并安排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等,即编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其次,安排课程的教学进程,如周学时表和课时表。同时,还需提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以便使教学过程服务于总体的教学目标。

(四)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是对课程实施的进程和结果进行检查。课程评价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学生参加考试的结果,而且取决于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以及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实施、组织及其结果评价过程的正确与否。

课程考核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两种方法相结合,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教师要对课程每个模块或每项工作任务进行能力、知识、素质三方面的考核,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表扬鼓励,对做得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对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目标、进度、采用方法的合理性、质量、完整性等进行自评,并填写相应的自评表格。

五、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发实例

(一)分析行业企业的文秘岗位工作要求,开发企业文秘英语课程

企业文秘英语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依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在分析了涉外文秘工作任务及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开发的。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文秘英语课程内容设计

新技能的更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配合,协同合作。没有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学校则无法掌握、了解前沿的技术,也就制定不出前沿的、紧跟企业需求的课程标准,也不利于学校进行能够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企业文秘英语通过岗位需求调查及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系统分析,确定企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分析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由此设计了10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每个模块对应一个典型的文秘工作任务。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课程评价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企业文秘英语的评价方式采用了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的方法:虚拟公司与工作现场相结合,既在虚拟公司的环境下考核,又在真实企业的文秘岗位中评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又注重期末考试成绩;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考核相结合,既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考核学生的语言和文秘技能;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既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注重让学生互相学习及互相评价;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相结合,考核人员既有校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有校外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英语能力和文秘技能的评价。

六、结语

课程开发与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智慧,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的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课程设计者的投入程度。本文仅为抛砖引玉,以促使学术界更加重视课程的开发与改革,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由量到质的提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 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 刘要悟.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教育研究,1996(4).

[4] 卢丽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企业文秘英语》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第5篇: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医科大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有了新的要求,但是从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来看,似乎还存在系列问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基础公共课程,在于培养学生专业课程知识以外的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素养,促进医科大学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但是从现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来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较理论化,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较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等其他模式应用较少。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课程教学的主导,学生普遍较为被动,难以激发自主性与积极性。新时期条件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尽量避免“教师主导,学生顺从”情况的发生,应通过多项措施与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学习的热情来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标准客观要求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教学手段单一

除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外,现阶段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们普遍存在“转换教学模式是浪费有限课时”的误区。在这一种权衡之下,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都会倾向于选择一种教学手段。如此一来,整个课程教学都不会产生变化,学生也只是惯性进行学习,激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平时的专业课程本来就较为枯燥,这样平淡无奇的教学手段更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在设定教学任务及目标的时候,只是一味地照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计划,而对学生具体的知识实际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一概不知。在这样一种缺乏沟通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极为有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关系,会直接降低课程教学的活跃度,难以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辅助作用。

二、新时期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创新的有效措施

结合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面临的挑战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充分利用

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数字化的资源和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应用,丰富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层次感,提升课堂张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过程中,应尽量简化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摆脱传统的文字传递方式,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迁移能力,为枯燥的课程教学注入活力。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时间的长短,合理的引入一些视频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二)与专业密切结合

与普通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同,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更强的专业针对性。比如就思想道德修养来说,普通高校树立的教学理念就是帮助学生提高通识性的思想道德水准,而医科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同,他们更侧重于在学生将会从事的医疗行业的行业道德水平方面努力,花功夫。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因此,作为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展,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医疗方面思想及法律基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应对时代的新元素及要素进行充分应用,保证课程的时代性与生命性;其次,还应从专业的特性入手,结合行业准则及规范,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医科大学专业的匹配程度,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玲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2]蔡卫忠.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宋成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4]刘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教育模式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26-127.{

基金项目:

第6篇: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 PBL教学法 模拟导游

模拟导游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性和实际应变能力,是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考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能够拥有足够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将导游实践操作牢记于心。

一、翻转课堂和PBL两种教学方法结合在模拟导游课程教学创新中应用的优势

1.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双重提高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证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两个方面保持最为基本的平衡,为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导游人才做准备。基于这一方面分析,翻转课堂和PBL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在模拟导游课程上能够启发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并且能够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内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之间的问题交流和专业合作,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层次分明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结合帮助学生接受导游专业知识,弥补现今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2.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提高中职学生培养的质量

翻转课堂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模拟导游课程中的应用能够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基础上,给足学生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督促学生在接受教师所采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特点进行自主的学习,促进模拟导游课程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此外,PBL教学方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结合应用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应变的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二、两种方法相结合基础上的模拟导游课程教学创新途径分析

1.模拟导游课程准备阶段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以所选专业为基础进行的,学生通过课程自主学习提高基础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讲,课程自主学习一般是通过观看多媒体微视频模拟导游课程课前材料,并且将学习成果反馈给教师。翻转课堂和PBL两种教学方法在模拟导游课程课前自主学习阶段的应用可以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将学生提前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组织小组学生首先观看PPT、微视频了解知识、接受知识、内化知识;另一方面将课程知识的章节进行细化,教师能够根据课程专业知识设计专门的教学视频和教学链接。在课程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多媒体等手段设计教学训练平台和教学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模拟已有的导游案例,在模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模拟导游课程进行阶段

模拟导游课程在学习前期已有的自身模拟阶段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学视频进行讲解,然后教师在学生基本解惑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模拟具体的旅游情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的模拟情景设置旅游突发事件,组织学生应变紧急事情,帮助学生强化与游客的沟通。此外,能够通过多媒体软件视频中所播放的视频和图片设置专门的旅游景点,给予小组成员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制定初步的导游计划及景点的介绍方面。且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贯彻PBL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处理突发事件、制定导游计划等进行多样化的提问,以此帮助学生理清模拟导游专业思路,认识到模拟过程中的问题,并在整个模拟场景中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模拟场景中内化导游知识和岗位技能。

3.模拟导游课程后期

第7篇: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发明的过程中提供了无限的帮助。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刚刚加入了您任教的科技班,当时,我还是不明确在这里是应该做什么的。但是自从有了您,我的学习方向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星期五下午的第三节课,我们都开始上课了。您要求我们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想法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犹豫了一下,脑海里还是一片苍白;然后您给了我们几个课题,才让我有了新的构思。一会儿,我便把我自己的想法逐个儿念给您听,当您听取了我的想法之后,您给我提出了许多十分宝贵的建议,使得我的构思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

在您真诚的帮助下,我们都一步一步地把实品制作出来了,现在又有了新的问题困扰着我:应该要怎么样才可以防止门锁的部分夹到手呢?我带着心中的疑问过来问您,您告诉我:可以在门框的左上角增加一个缓冲器。您提出的建议让我明白了原来是可以在关门的时候防夹手。我在您一步步细心的指导下,终于顺利地完成了科技创新作品——《防夹手的门》。

第8篇: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后续保障措施不完善,不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目前有些大学生想进行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是得不到经费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是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导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很少,或是虽有想法但得不到老师指导而不知如何下手,或是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订等,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大减,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

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培养学生的非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1.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挫折,需要他们去解决和接受挑战,将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格。这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也为日后进一步的科研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活动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和很多不了解的知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实现学习与成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3.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开动脑筋思考,调动所有知识并想出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展示和锻炼,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4.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些年,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等。在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他们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增强了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也为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了出色的创新人才。

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探讨

由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可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还很不乐观,社会和国家对这种能力的需求缺口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讨较为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1.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动员力度要加大

据调查发现,在制约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六大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到3%,其余都是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缺乏开拓精神、不能自觉创造科技创新机会等。大部分大学生或是不知道有科技创新活动,觉得很陌生;或是觉得太难,离自己太遥远,没信心参加。因而学校、院系要发挥宣传和动员作用,积极利用校内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并对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通报奖励,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召开表彰大会、举办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后续保障工作要到位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支持措施和对教师的激励考核上。(1)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多个创新平台。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想法也不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因此,为了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可以在多个方面提供资金的支持。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允许他们申报各级创新性项目,学校组织评审并相应批准觉得可行的项目,尚有问题的项目可继续修改。在完成这种项目的过程中将锻炼他们的文献综述能力、[5]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及团队协作能力,将使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并利用好一些科技创新团体。这些团体通过参与科技竞赛、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到各类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校在这些活动中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扩大科技创新交流广度和提高科技创新素养。另外,为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或比赛提供资金支持。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校级或院级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让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要求及相应的奖励制度。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相关课时和要求,并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每周设定几节课的创新课程编入课表,以便使学生有时间保证。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可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创新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作为评优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年级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知识的层次水平和知识经验情况实行有层次、分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安排。(3)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一定的指导学生要求。在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指导时要针对教师种类(如理论科研型、工程实践型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明确指导老师的资格、职责、考核办法等相关要求。对指导老师给予合理的创新工作量和创新指导奖励,可使教师的工作和付出得到认可、激励。(4)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各种讲座,并及时通知学生。每年举行数次院士、专家、教授及企业家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锻炼学生的勇气,激发积极思考的动力。设立覆盖多学科的博士讲坛、创业论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营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消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

3.校企联合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可联合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学校花费的科技创新资金由企业全额或部分出资,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可以为企业冠名,扩大企业影响力,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锻炼科技创新能力,以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目的。

4.建立并利用好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基地可有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的目标,发掘和培养骨干学生,发挥优秀创新人才的旗帜作用。根据兴趣爱好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进行分组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期提高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品牌效应,赢得社会声誉,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提高,科技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以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院里举办的“华自杯”长沙理工大学校园电子设计大赛等。我院学子数次在这些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学院还于2005年建成了长沙理工大学电子创新训练中心。它将原来分散单一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辅导转化为集中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每年吸引近300名大学生进入中心展开培训,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此外,学院目前已经与多个公司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拥有2个校内实习基地、16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电力公司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这些资源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尚有较大欠缺,取得较大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动员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后续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做好;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结论

第9篇: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效措施;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陈立福(1979-),男,河北沧州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何纯芳(1965-),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151)、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CN12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32-03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高水平结合。周济同志曾说:“中国的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这是围绕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重视分数而轻视能力、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习惯,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2]大大抑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不少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但走出校门面对实际工作中的科研问题时往往感到一筹莫展。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使他们因不能学以致用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同时企业又因找不到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而焦急万分。[3]因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来得以锻炼、[4]培养和积蓄能量,使得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出色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1.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不浓,积极性不高,意识比较淡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学生本身原因。许多学生目前还停留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上,尚没有主观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学习的知识只注重巩固理解,而没有和实践相结合来消化吸收。据统计,有近87%的学生把课余学习时间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二是学校的科技活动影响力不够大,没有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据调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总是集中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兴趣,且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主要是学校没有对学生加大动员力度,往往挑选比较有基础的学生进行比赛,不注重大学生总体科技创新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良性发展机制。

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后续保障措施不完善,不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目前有些大学生想进行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是得不到经费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是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导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很少,或是虽有想法但得不到老师指导而不知如何下手,或是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订等,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大减,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

二、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培养学生的非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1.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挫折,需要他们去解决和接受挑战,将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格。这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也为日后进一步的科研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活动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和很多不了解的知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实现学习与成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3.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开动脑筋思考,调动所有知识并想出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展示和锻炼,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4.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些年,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等。在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他们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增强了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也为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了出色的创新人才。

三、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探讨

由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可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还很不乐观,社会和国家对这种能力的需求缺口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讨较为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1.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动员力度要加大

据调查发现,在制约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六大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到3%,其余都是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缺乏开拓精神、不能自觉创造科技创新机会等。大部分大学生或是不知道有科技创新活动,觉得很陌生;或是觉得太难,离自己太遥远,没信心参加。因而学校、院系要发挥宣传和动员作用,积极利用校内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并对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通报奖励,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召开表彰大会、举办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后续保障工作要到位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支持措施和对教师的激励考核上。

(1)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多个创新平台。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想法也不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因此,为了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可以在多个方面提供资金的支持。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允许他们申报各级创新性项目,学校组织评审并相应批准觉得可行的项目,尚有问题的项目可继续修改。在完成这种项目的过程中将锻炼他们的文献综述能力、[5]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及团队协作能力,将使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并利用好一些科技创新团体。这些团体通过参与科技竞赛、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到各类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校在这些活动中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扩大科技创新交流广度和提高科技创新素养。另外,为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或比赛提供资金支持。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校级或院级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让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要求及相应的奖励制度。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相关课时和要求,并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每周设定几节课的创新课程编入课表,以便使学生有时间保证。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可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创新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作为评优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年级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知识的层次水平和知识经验情况实行有层次、分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安排。

(3)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一定的指导学生要求。在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指导时要针对教师种类(如理论科研型、工程实践型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明确指导老师的资格、职责、考核办法等相关要求。对指导老师给予合理的创新工作量和创新指导奖励,可使教师的工作和付出得到认可、激励。

(4)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各种讲座,并及时通知学生。每年举行数次院士、专家、教授及企业家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锻炼学生的勇气,激发积极思考的动力。设立覆盖多学科的博士讲坛、创业论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营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消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

3.校企联合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可联合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学校花费的科技创新资金由企业全额或部分出资,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可以为企业冠名,扩大企业影响力,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锻炼科技创新能力,以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目的。

4.建立并利用好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基地可有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的目标,发掘和培养骨干学生,发挥优秀创新人才的旗帜作用。根据兴趣爱好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进行分组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期提高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品牌效应,赢得社会声誉,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提高,科技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以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院里举办的“华自杯”长沙理工大学校园电子设计大赛等。我院学子数次在这些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学院还于2005年建成了长沙理工大学电子创新训练中心。它将原来分散单一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辅导转化为集中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每年吸引近300名大学生进入中心展开培训,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此外,学院目前已经与多个公司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拥有2个校内实习基地、16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电力公司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这些资源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尚有较大欠缺,取得较大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动员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后续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做好;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

本文就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较为可行的有效措施。最后根据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下一步还需深入思考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建设,2007,(4):74-75.

[2]夏婷.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47-49.

[3]张春华,孟令辉,徐慧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