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范文

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

第1篇: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石油开采;污水处理;环境危害

1 概述

石油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性能源之一,随着工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给石油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型油田勘测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利用先进技术对老油田进行深度开采,已是石油企业当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开采深度不断加深,原油中含水量不断增多,水中所含有的大量油类、悬浮物、重金属等成分对水体、农作物、土壤、人体等均具有较大的危害。

2 石油开发中污水对环境的危害

2.1 石油污水中污染物的危害。①石油气及石油烃的危害。含油污水或原油中含油的石油气或者烃类物质一旦泄露,会对土壤和水体产生严重污染,高于一定浓度值时,会影响土壤中农作物的生长或者使水体中鱼类产生特殊味道,影响其经济价值,若泄露过多,可能会给高等生物带来危害。②可溶性盐类物质的危害。石油采出水中含盐量较高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一般采出水中盐类的含量远远高于海水中3.5%的含量,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高浓度盐水可能改变土壤的力学结构,破坏植物根系对空气和水分的运输。③重金属的危害。重金属对于酶的活性具有极强的干扰能力,可限制或影响生物体内正常的生化活动,造成对生物内部组织器官、神经系统、造血组织等的严重伤害。④化学添加剂的危害。石油开发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化学添加剂,以提高开采率。化学添加剂的危害性主要来自于可溶性化学物质,这是由于溶解后的化学添加剂易于被生物体摄入体内;易挥发物质同样也会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引起急性中毒等恶性事件。对于不可溶的化学添加剂,则由于其缓慢的讲解速度,可能产生长期性的二次危害。

2.2 石油污水的来源。①采出水。采出水是从原油和天然气中分离出来的地层水,可以是基岩水或基岩水与注入水的混合水。采出水主要来自地面加工的脱盐废水或自来洗净水。采出水约占石油开发中总污染物的98%,是主要的污水来源。采出水中含有的杂质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如盐类、重金属类的可溶性固体、悬浮或溶解的原油、固体颗粒等其他一些具有危害性的化学物质;除以上天然杂质外,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化学添加剂也是重要的污染物,如混凝剂、分散剂、除氧剂、表面活性剂、除垢剂等一系列为提高开采率而添加的化学试剂。②钻井污水。钻井污水的成分主要由被钻岩石及采用的钻井、洗井试剂的成分决定,主要包括钻屑、石油、粘土控制剂及稳定剂、加重剂、稳定剂、剂、亲和剂,以及特有的重金属污染物,如铅、锡、铬、钡等,重金属部分是天然存在,另一部分是加入钻井液体系的各种材料。③其他类型污水。石油开发是一项复杂、综合的大型工程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含油污泥的堆放引起的渗透水、清洁设备后产生的洗涤水、油气田地表径流的雨水、由于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发生的事故性泄露和排放引起的水体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等。

3 石油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3.1 建立HSE管理体系,依靠科学的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men)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是集合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优势而形成的,可适用于各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的最大目标是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零事故、零伤害和零损失的管理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及长远发展,是符合我国当代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一项管理策略。石油企业应根据HSE管理体系的要求及国家的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及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依靠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的污水排放,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2 提高污水处理技术。高效絮凝浮选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大大提升了污水处理效果,可实现3s内彻底分离油水,且去油率高达90%以上;光催化技术解决了TiO2纳米颗粒材料由实验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磁性分米净化技术在活性污泥中加入少量磁铁粉末后,可实现进一步循环利用;生物强化技术进一步优化了传统生物法的净化效果,降低了处理成本;NBR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废水处理工艺,可实现对废水中微生物有效截留,从而使水质达到排放标准;除以上方法外,生物法和物理化学组合技术,如电-生物耦合技术、化学模拟生物降解处理技术和超声-电化学联用技术也不断应用到石油企业废水处理工艺体系中,大大减少了污水的危害。

3.3 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性思维及探索精神的人才,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污水排放,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重视基层污水处理人员的作用,将基层工作人员的经验及技术作为进行污水处理技术创新的基础,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保障及可靠支持;定期组织基层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基层污水处理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处理技术。

3.4 研发石油污水深度处理与回收技术。石油企业生产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水资源短缺,石油企业生产中的新鲜水少部分蒸发流失,大部分则成为了工业废水,造成了极大的水资源浪费。利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对生产污水进行深度处理,达标后可再次回收利用,成为企业的绿化、施工、清洗、冷却水或脱盐补水等,尤其是最后两项,是企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工业用水。解决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的技术难题,可有效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总结

石油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若不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则在影响周边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从而危害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加强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利用技术创新进行污水处理,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蔡钊荣.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D].中国海洋大学,2006.

[2]孙立波,杜艳蕾.海洋石油平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化工管理,2015,12:99.

[3]吴莉娜,陈家庆,程继坤,彭永臻,孔惠,周翠红,朱玲.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5:4311-4317.

[4]张超,李本高.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1,04:6-11+26.

第2篇: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资金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4-0014-03

近年发生的大连新港“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和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些事故中,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投资建设的溢油应急资源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作为船舶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溢油应急能力建设,建成了16座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这部分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是国家溢油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溢油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所指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是指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由海事系统进行购置、储备和管理,主要用于船舶溢油事故应急处置的溢油应急资源,其中“海事系统”包括部海事局、各级直属海事机构、地方海事局及航海保障中心。

在应急行动后,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可能有部分设备设施损坏或损耗,需要对这部分资源进行修复或补充,使其能力恢复到行动前的水平;否则就会出现可用设备越来越少的局面。应急物资补偿资金作为下一次应急行动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在后续应急行动推进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进行得及时、快速、充足、有效,才能确保这些资源在下一次溢油事故中持续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的资金保障开展研究。

1.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2条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44条规定,“因抢险、救灾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以上法规条文明确赋予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征用单位财产的权利,并且负有对损毁、灭失的物资给予补偿的义务。

水上环境突发事件也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条款。发生水上环境突发事件后,国家有权征用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补偿受损资源。

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参与溢油应急行动时,应急船艇、卸载泵、围油栏、收油机、浮动油囊等下水受到油污沾染的损害;应急船艇、卸载泵、围油栏、收油机、浮动油囊参与溢油应急行动可能发生损坏;溢油分散剂、吸油材料、化学品吸附剂等易耗品一经使用便损耗;有的设备如溢油跟踪定位浮标也可能发生丢失。根据溢油应急资源在应急行动中可能损坏的程度,将其分为损害、损坏、损耗和灭失这4种情况。为了保障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在下一次事故中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在本文中提出了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这一定义。

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是指以政府为主的相关责任主体对应急处置过程中受损的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进行的补偿,使其恢复到调用前的状态。补偿至少要包含以下要素:

1)起因是根据上级指令,按照一定的调用程序参与水上环境突发事件(包括溢油事故、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事故)、应急演练或重大水上活动,且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经调用参与了行动;

2)在行动中,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发生了损害、损坏、损耗或灭失;

3)相关的责任主体按照规定和相关的流程来进行补偿。

2.研究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资金的必要性

在大连“7.16”事故中,辽宁海事局除组织本地清污力量开展清污作业外,还组织协调了交通运输系统专业船舶60余艘,布设围油栏4万余延长米,使用大量吸油毡和消油剂。上海航标处的“海标25”轮参与了溢油应急处置,在应急行动中溢油中混杂着大量垃圾引起设备故障。在事故之后,应急资源发生的损坏后如何进行补偿?消耗的大量应急资源如何补充?补充资金从何而来?类似这些问题当时都给救援部门带来了困扰。

2004年中、日、俄、韩四国共同签署了《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洋污染防备与反应区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及《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区域溢油应急计划》,在溢油应急领域建立了合作和互相援助的行动机制。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是我国履行该项工作的主管部门,因而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除应对国内发生的大规模溢油事故外,还需要参与国际援助。

2007年12月7日“河北精神号”轮在韩国发生溢油,造成1.05万吨原油泄漏人海。韩国政府启动了《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区域溢油应急计划》,并通过外交渠道向我国政府正式提出清污援助请求。我国交通部门紧急调用了33.14吨吸油毡交付韩方海洋警察厅投入清污工作;同时派遣上海海事局“海标24”轮携带清污设备和器材赶赴韩国清污救灾。在此次涉外的清污援助行动中投入的物资也未得到补偿。

受损的溢油应急资源得不到合理补偿,造成了“谁清污谁吃亏”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溢油应急反应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给负责船舶溢油应急行动组织指挥的海事部门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相关单位在参与溢油清污工作中所获经济补偿与实际产生的经费存在着较大差距。只有尽快对受损的应急资源进行合理补偿,重新补充相应的物资,才能使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发挥应有的功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有必要解决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的资金保障问题。

3.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资金保障问题研究

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参与溢油应急行动,从其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的属性考虑,可以理解成为保护水环境、减轻污染损害,各级政府调用海事应急资源。这和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受雇按合同参与应急行动有较大的区别。参考我国其它应急物资补偿的相关法规和惯例,针对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资金保障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

目前我国应急资金的来源,主要有财政资金、社会捐赠、国际援助等。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涉及范围也相当广泛。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工作范围主要就是围绕突发事件展开的。而溢油等水上突发环境事件又有自身的特点,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资金的来源可能有以下几种形式。

3.1财政资金

《突发事件应对法》虽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的经费,但在应急财产征用补偿资金投入方面并没有制度性的安排。尽管各级预留的预备费可以用于应急处置,但更多的是用于突发事件本身的处置,而非应急财产征用的补偿。2014年安徽省财政厅的《安徽省突发事件应急财产征用补偿管理办法》,其中第3条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统筹安排应急财产征用补偿资金,其来源主要包括本级财政预备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中央财政下达的有关突发事件应急资金、各主管部门现有应急专项的整合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的财政应急资金的利息收入和其他按规定安排的资金等6种形式。参考该办法,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资金可来源于预备费。

预备费是应急财产征用补偿的一个重要经费来源。《预算法》第40条规定,“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应当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各级政府应将预防与处置环境污染等环境污染事故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溢油污染事故危害大、环境治理难度大,相应经费需求较多,可通过预备费解决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补偿经费。一般每年报告一次,特殊情况临时报告申请使用预备费。

3.2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提供的用于应急的捐款或捐物。捐赠资金是全社会风险分担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和国际的溢油应急实践中,不排除有一些溢油应急设备厂家捐赠溢油应急设备及消油剂、吸油毡等物资。

3.3事故责任方赔偿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这是溢油等水上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方承担应急处置费用的法理依据。对于石油平台溢油事故、管线漏油事故、陆源溢油事故,采取事故责任方支付的方式。例如“19-3”石油平台溢油事故就是事故责任方赔偿。

在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7月1日的《关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司法解释中,第9条确定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范围包括:为防止或者减轻船舶油污损害采取预防措施所发生的费用以及预防措施造成的进一步灭失或损害;第10条对此进一步规定,对该范围内的损害,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油类泄漏量、预防措施的合理性、参与清除油污人员及投人使用设备的费用等因素合理认定。张宇庆在研究海洋污染应急费用的法制保障后提出,实践中不管是海事管理机构为主的行政机关参与的应急处置还是普通民事主体参与的应急性清污作业,所发生的应急费用应是在油污损害赔偿范围之内的。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5条提出,“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为完善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机制,我国已建立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制度。肇事船东及其油污保险人在责任限制内通过船舶油污保险支付清污费。该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效地分散了船舶溢油带来的风险。

3.4油污基金

我国确立了由船东和石油货主共同分担责任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超过船东责任限制的损害,由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进行补充赔偿。此外,对无法确定责任船舶的溢油事故,我国油污基金也能予以赔付。《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发生船舶油污事故,国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应急处置、清除污染所发生的必要费用,应当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中优先受偿。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不足以赔偿或者补偿前款规定的同一顺序的损失或费用的,按比例受偿。该油污基金可用于控制或清除污染所产生的费用,海事系统溢油应急资源的补偿应属于该项费用。

3.5小结

表1总结了财政资金、社会捐赠、事故责任方赔偿和油污基金4种资金投人方式的特点。相对责任方赔偿和油污基金而言,财政资金由各级政府划拨,资金下达较快速。溢油事故发生后的社会捐赠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多以实物为主。事故责任方赔偿或船舶油污保险,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有的还要经过法院判决、仲裁,进程非常慢。凡符合赔偿或者补偿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通过油污基金理赔事务中心提交补偿申请及证据,再经调查核实和具体理算,最后才进行赔付。

第3篇: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研究方法;生物活性;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203-01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也逐渐匮乏,陆地上的资源毕竟有限,所以研究海洋资源势在必行,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环境有着同陆地环境截然不同的多样性,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海洋微生物可以作为活性物质的新来源,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1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研究方法

狭义上的海洋微生物就是海洋细菌。人类最早开始研究海洋细菌是在1838年。后发现海洋微生物有杀菌的作用,有些海洋微生物具有降解环境污染物,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还有的微生物可导致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海洋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处的特性。

目前研究海洋微生物的主要方法是活性物质的分离筛选法。这种方法又包括高通量筛选、BIA筛选法等。

高通量筛选法比较适合海洋微生物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在选择研究方法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海洋微生物的来源和种类的不同,以及不同微生物生长环境的不同。具有特殊活性的微生物采自海洋不同的区域,通常是在大量的微生物菌株样品中筛选出需要活性物质,在这一过程中通常自动化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或者快速分子筛选法,以便提高筛选工作的效率,同时又能保证质量。这种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应用甚广。美国和日本的公司都曾利用此方法培养和找到了很多能够用于制造药物的活性物质,并有效运用到了实践中去。我国也建立了相关实验室,利用此方法开展了多项活性菌株的分级组合筛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研究人员通过实践还发现如果将机制单一的活性筛选模型与简易初筛模型综合使用来进行活性菌株的分级组合筛选,研究成本更加低廉,工作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而且实际利用价值也非常可观。

BIA筛选法具有独特的筛选机制,所以优势不容小觑,其广发应用在海洋微生物抗肿瘤物质的分级组合筛选中。它的理论基础是遗传学方法论,在筛选过程中检测出β半乳糖苷酶的存在就能够初步判定所选的样品中是否有抗肿瘤DNA细胞的物质。

海洋是具有丰富性的化合物的世界,扩大对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是整个人类的历史使命和长久性课题。海洋微生物的活性物质的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不断加强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同各个领域之间研究,可以不断创新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和分离方法。另外,提高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研究的实际产业转化率,能够降低产业生产成本,也实现了将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成果与大众分享的目的,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

2 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生物活性

基于以上研究方法,我们主要探究的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生物活性包括有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酶活性、酶抑制剂活性、降解修复活性等。

海洋微生物中是很多抗肿瘤药物的主要来源,人们也曾对海绵体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海绵能够产生很多种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的物质。海绵中有很多组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中的抗癌物质大部分源于海绵中长期共生共栖的细菌群。海洋放线菌中也存在很多抗肿瘤活性物质,这些放线菌的生存环境的总体特征是高盐度、高压、低营养以及低温,这样严酷的环境造就了放射菌独特的代谢方式,也使得它能够具有抗肿瘤的活性。另外海洋真菌中也存在着抗肿瘤活性物质。

海洋微生物的抗菌活性是很多陆地生物所不具备的。对海洋微生物抗菌性能的研究可以缓解新类型抗生素紧缺的压力,为抗生素的持续研发提供了条件。多种海洋微生物中均有抗菌物质的存在,它们对人体病原性念珠菌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

酶活性的发现是近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成果。技术的进步促使人类发现了海洋微生物能够产生新型生物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人们已经可以从海洋细菌、放线菌、真菌中分离出酶制剂,很多都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同时具有工业化开发的潜力。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也屡见不鲜。比如加酶洗涤剂的生产就充分利用了地衣芽孢杆菌,先将其生产为碱性蛋白酶,然后与洗涤剂混合生成。还有一种去污性很强的碱性蛋白酶是从海洋船蛆腺体内的共生细菌中提取的,在高温度环境中的去污能力更强,这被普遍应用与工业清洁领域。脂肪酶产生于冷海水区域中的微生物,耐低温性比较显著。

酶抑制剂活性的发现也为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多便利。利用它制成的酶抑制剂不仅有助于对酶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的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将其用于药理学领域的研究。陆地环境中就很难提取这种酶制剂,所以海洋微生物的酶抑制活性的研究就成为酶抑制剂的重要来源。

降解修复活性主要表现在真菌的石油降解力方面。石油开采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海洋的石油污染情况也比较严重,利用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中的烃类物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对海洋环境的修复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应用广泛。大部分海洋细菌和真菌都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有些真菌的菌丝具有与石油聚集成团的特性,所以在对石油进行生物降解之后再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将剩余的菌丝和石油同时清除,效果显著。当然,石油降解菌的种类不同,对石油中的烃类的降解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将多种海洋降解真菌混合培养使用,可以显著提高石油降解速率,比单一的降解菌的降解能力高出很多倍。大部分的海洋真菌的石油降解能力不会受到石油浓度的影响,只有很小一部分真菌降解能力会随着石油浓度的增大而

减弱。

3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微生物活性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目前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通过革新研究方法,发现了不少具有明确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种类,并广泛应用于制药和生物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各个领域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污染物降解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

定的距离。我国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还很大,未来的开发中更加需要高端技术的投入,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我们要注意加快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和经济效益的速度,切实将科学技术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另外,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的相关制度法规还不够完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只有先做好制度与法规定保障,才能提高人们科研的积极性,也才能为专项研究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条件。

4 总结

综上所述,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是由于现存资源的短缺而向海洋领域进一步发掘可供人们利用的资源,还因为人类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生态化和环保化。海洋微生物的科学合理地应用,有助于我们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海洋微生物的将会更广泛地应用到前沿技术,以降低海洋微生物研发的成本,努力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张亚鸱,朱伟明,顾谦群等.源干海洋真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杂志,2006.

[2]温占波,裴月湖,田黎.海洋真菌药用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进展,2004.

[3]胡萍,王雪青.海洋微生物抗菌物质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4.

第4篇: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海南;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是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这种增长方式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线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海南农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同样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定的农业区域内,农业自然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既能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它的核心是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适宜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追求高产、高效、优质、低耗、低污染的集约增长,注重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效益的统一,同时兼顾环境的保护与保持,从而不影响后展的需要及长远的发展目标。

二、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海南是农业大省,约33%的地区生产总值来源于第一产业,农业产值占海南国民经济产值比重较大,农业对海南国民经济做出重要贡献。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海南农业发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一)人均农业资源逐年减少

人均农业资源减少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引起的,与建省前相比,海南人口到2007年年底达到近840万人,增加了213.5万人。另一方面,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加大,而且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力度不断加大,海南耕地后备资源又分布不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面临较大压力。2006年,海南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1亩,低于全国1.39亩的平均水平。而且长期采取对耕地“重用轻养”的粗放利用方式和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使得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土地退化已成为制约海南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70%的农田缺氮、磷、钾,土地贫瘠化现象比较严重。

水资源紧缺,水库蓄水量减少,水体污染严重,优质水资源更加缺乏。全岛平均年雨量1639毫米,海南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07.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900立方米,高于全国2200立方米的人均水平,但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44%,且因独特的海岛型地形地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工程性缺水问题仍很突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农业,因为农业用水占全省总用水量的80%。

(二)资源优势未充分利用及利用不合理并存

海南土地资源利用率不足60%,尚有荒地约130万公顷。可供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95万公顷,仅利用了10%,可供养殖的淡水面积8万公顷,这说明海南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同时,资源的利用又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根据海南的自然资源优势,渔业及畜牧业生产理应成为海南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但目前海南农业总产值中,渔业产值仅占16%,年人均拥有水产品67公斤,相当台湾人均水平30%;畜牧业没有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独立产业,社会化程度低,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为19%,说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同时,由于资源利用的盲目性,不同程度的造成水土流失,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海南全省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高达583.7平方公里。

(三)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海南是全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省份之一,但是农业上滥用农药、除草剂、激素以及扩大使用化肥、农用薄膜的数量,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农药、化肥施用总量与单位面积施用强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海南是香蕉主产区,在采收季节,大量的香蕉套带,塑料薄膜等废弃物被遗弃在路边、河边,随意堆放,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和水质污染,同时也成了一些病虫害滋生和传播的场所。

(四)海洋污染严重制约了蓝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农业种养殖业和交通船运业3个方面。工、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通过河流、直排或混合人海排污口等向海洋排放,直接影响着海洋环境质量。由于河流携带人海的污染物总量加大,造成近岸海域海水各项指标含量升高,主要河流人海口邻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监测结果表明,2006年由南渡江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8万吨,其中,COD约7.8万吨,占总量的98%,磷酸盐400多吨,氨氮100多吨,石油类100多吨,重金属200多吨;2006年海南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对全省30个陆源人海排污口及部分人海排污口邻近海域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部分排污口携带的污染物浓度较高,已经对邻近海域水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龙昆沟人海排污口邻近海域受污染面积约5平方公里,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磷、无机氮、石油类和生化需氧量,其中无机磷测值超过国家4类海水水质标准。在潮汐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龙昆沟排出的城市生活污水、地表水和邻近企业的废水在海口湾扩散,巳污染了海口湾东侧海域的海水水质。海口秀英工业排污口邻近海域受污染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

由于交通船运业的发展,特别是建省以来船运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沿海港湾的油船和各类机动船的废油大量倾倒人海内,特别是各类机动渔船倾泻废机油、柴油的情况很普遍,所以海洋受石油污染的情况在加剧,致使渔类资源可持续发展遭到了严重威胁。近海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高位池养虾也给近海海域造成严重污染,对鱼类资源造成极大威胁。

三、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按照循环经济原则,加大农业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循环经济的“3R”原则指的是“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

cle)”。该原则有利于节约生产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3者协调发展。

全面保护海南耕地、森林、草地、水源等资源。保护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把林草业作为特殊产业来抓,因地制宜发展果木林、经济林和牧草种植,扩大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行输水渠道防渗化、农田灌溉科学化,在西部等缺水地区推行喷灌、微灌、滴灌、管道灌溉等节水技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发挥海南农业的区位、季节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冬季瓜菜、热带水果、远洋捕捞、近海深水养殖、热带花卉、商品林、种子种苗和南药等,使农、林、牧、渔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南的“蓝色农业”。实施“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强省”战略,以港城为依托建设沿海经济带,以油气为主导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基地,保护环境建成热带海岛型“生态省”。

(二)研发适合海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者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太高,农业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适合海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在沼气生产技术、立体种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业节水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政府应着力推进,提供必要的资金、人员、设备、场地等条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如三亚市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了把沼气池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三亚市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这项技术的推广主要是采用“猪沼果”、“猪沼瓜菜”等多种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有些农户也用“制酒酒槽猪沼果”的模式,形成“猪多气多肥多果多”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及时环境污染状况,让社会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和严重危害性,宣扬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新生产观和新消费观,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如在生产观上,要尽可能的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和农家肥生产沼气等)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投入来替代物质投人: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限制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消费(如农产品一次性包装等),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四)大力发展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信息化农业。

生态农业含有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总要求。海南要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有机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有效防治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信息化农业是指以农业信息科学为理论指导,以农业信息技术为工具,用信息流调控农业活动全过程,以信息和知识投入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海南目前已研制出或正在研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农业管理软件和专家系统,如天然橡胶精准施肥系统、基于GIS的橡胶树养分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海南应推动以建设信息化农业为基础、开发农业应用软件为目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第5篇: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海岸带;产业布局;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6-0020-06

产业布局是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产业在实现着自身的生命运动。产业的发展对空间有选择性,只有当某一产业对空间的特殊要求与特定空间所提供的软硬环境相结合时,产业布局才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产业布局学的研究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来评价产业的最优区位,指标评价方法应运而生。由于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条件,加上海岸带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如土地、港口、渔业、能源和旅游资源等)造就的不同于内陆的文化风俗、观念意识和行为特征,也给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区位条件。海岸带区域又具备着环境的脆弱敏感性,拥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以及高生物生产力和高生态服务功能的生命支持系统,对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域内合理有效的产业布局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使用,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更能保护生态环境并且加快经济发展。因此研究海岸带区域产业布局的评价指标体系, 将有利于按地域分工规律合理配置生产力, 发挥海岸带区域的地域资源优势,促进海岸带区域之间、海岸带区域与内陆之间的协作与联合。

一、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概述

产业布局学的研究经历了从古典的区位理论到成本学派、市场学派再到成本―市场学派的发展过程。相应的指标的选择也在不断发展。

德国学者韦伯引入了原料指数,从最低运费角度解决了如何在原料地、燃料地、消费区之间选择最优区位的问题。成本学派的艾萨德从运输的角度建立了一个不同于韦伯的线性模型的区位多边形模型,根据运输成本函数,推导出线状布局、区位多边形、顶点或多边形内布局的条件。市场学派在研究中充分考虑市场因素。费特尔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利用万有引力公式评价两地之间的联系。成本―市场学派注重的是综合分析。俄林从原料分布、市场区、运输能力等因素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可以看出,产业布局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仅仅针对单个企业的微观布局选择,到涉及市场区的市场学派,再到成本―市场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的指标体系,不仅研究单个企业布局,还探讨了区域和总体的产业布局。

二、文献回顾

国外在产业布局评价指标的研究中,产业集聚状况的评价方面,基尼系数和区位商指标得到广泛应用,Fedderke等(2009)、Guimaraes等(2009)分别用这两个指标评价非洲和美国的产业集聚情况。同时,指向依赖型指标仍被广泛使用,Alemagi(2007)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设计废弃排放、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肥料以及燃烧中产生的废弃等指标,分析石油产业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而评价喀麦隆的石油产业分布状况。偏离份额分析法也被用于探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来源,如:Timmer等(2000)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的方法分析亚洲不同的地区特定的部门经济增长的来源;Esteban(2000)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欧洲产业布局的集中和产业整合,得出欧洲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部门布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布局的差异性。

比较优势和集中度分析是国内产业布局评价的重要方面。程宏伟等(2008)利用区位商评价比较优势,基尼系数及由它演变而来的空间基尼系数是研究集中度的重要指标,韩增林等(2003)、张同升等(2005)利用改进的区位基尼系数分析各个产业的空间集聚和不平衡性。除了基尼系数,CRn指数、H指数、EllisonGlaeser指数等指标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产业布局的分析。胡健等(2007)利用以上指数研究了天然气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

偏离―份额分析法在产业布局的评价上取得一定成果。陈少晖等(2008)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判别经济增长动力。路文杰等(2008)、谭克等(2003)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评价产业竞争力,进而对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依据。程玉鸿等(2007)则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来筛选主导产业。

除此之外,复合的指标体系也得到广泛应用。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不同地区的综合指标值,也可以在指标的基础上运用模型对不同地区产业布局进行综合评价。陈泽鹏(2007)、梁隆斌等(2008)采取打分和AHP方法对指标确定权重。WeaverThomas模型也被运用到指标的分析中:江世银(2005)、于谨凯等(2008)选取一定数量的指标,带入WeaverThomas模型,得出各产业的综合评价值,分别判断了区域战略结构和海洋产业结构的布局是否合理。

总的来说,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指标的设计不够全面,不能充分反映产业布局的全貌,另一方面对于软性指标缺乏量化的方法。此外,还没有专门针对海岸带区域的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海岸带区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拥有独特的社会和资源环境特点,但是我国海岸带的经济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在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保护上仍有改进的空间。

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它所选择的指标需要反映出评价目标的经济特点和评价要求。针对不同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采集、适用范围、对象、评价方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区别。目前尚无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如果采取其他区域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海岸带区域,就会失去其区域性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门针对海岸带区域产业布局的指标体系,对于优化海岸带产业布局有着重要意义。

三、海岸带区域产业布局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海岸带所具有的丰富的资源储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海岸带资源不仅可以服务于商业、休闲娱乐等活动以及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同时还具有废弃物的倾倒、保护区、军事战备区等多种用途和功能。海岸带资源的这种多用途性、多功能性,导致各利益主体对资源的竞争性开发利用,进而引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划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而海岸带区域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是帮助我们了解海岸带布局现状的重要手段。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本文提出基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要针对海岸带区域的产业布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出综合评价,需要从众多的经济指标中选择出一系列主要指标。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可比性原则。在数量或质量上具有可比性。(2)针对性原则。能针对海岸带产业的自身特点,准确、全面地反映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3)独立性原则。各指标应彼此独立,避免相同或含义相近的变量重复出现。(4)典型性原则。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易于描述和说明问题。(5)可采集性原则。要考虑指标的量化及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要求指标数据易获取,可计算,统计口径一致,数据来源可靠。

(二)海岸带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选择了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进步指标和资源与环境指标。即该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进步指标、资源与环境指标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另外还有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详见下文。

1.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产业布局要考虑到生态平衡的要求,就要使产业不过于集中,否则会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使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导致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当然,也不能过于分散,要使相关产业布局合理化,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对社会和自然资源实现合理利用。在经济发展指标的设计中,要全面衡量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经济发展指标的设计,包括了总量指标、产业结构指标、产业发展基础等二级指标,同时,针对海岸带经济的特点,加入了海岸带资源贡献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具体包括:

经济总量指标:人均GDP(万元/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人);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进出口总额(万元)。

产业结构指标: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GDP的比重,%);霍夫曼系数,反映了区域经济工业化进程;聚集度指标,主要采用CRn和HHI系数来评价;产业基尼系数,反映各产业产值平均分配程度;塞尔系数,反映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其中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霍夫曼系数反映的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度。此外,产业布局效果的评价也是产业布局评价的重要方面。CRn和HHI系数用来评价产业集中度,而产业基尼系数和赛尔系数用于评价产业的空间均衡度。

海岸带资源贡献指标:海岸带土地资源相关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港口资源相关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海洋渔业产值占GDP比重(%);海洋能源行业产值占GDP比重(%);滨海旅游业产值占GDP比重(%)。

发展基础: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万元/人);人均基础设施投资(万元/人);接受高等教育者比重(%)。这三个指标从发展所需的固定资产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和劳动力三个方面评价区域产业的发展潜力。

2.社会进步指标体系构建

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要想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就必须要考虑到社会因素。一方面,社会因素中的主体――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他们的素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应该是考虑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指标体系选取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社会福利和社会发展四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社会结构: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重(%),是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一项重要指标;非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重(%),反映城乡结构和城市化程度;就业率(%),反映就业结构;基尼系数,反映社会公平程度。

人口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岁);社会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年);每万名社会劳动者拥有科技人员数(人);人均教育经费(元/人)。

社会福利:住房总面积(m2);人均道路面积(km2/人);人均道路长度(km/人)。以上三个指标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率(%);人均社会保障金(元/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以上三个指标反映社会福利状况。

社会发展:人均收入增长率(%);社会文教卫生事业费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反映社会公平。

3.资源与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海洋和陆域的环境条件截然不同,海岸带地区相应地形成了一套兼有海陆特点的生态系统――海陆复合生态系统,使得海岸带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资源与环境指标考虑到海岸带区域的特点,在资源方面选取海洋资源作为考察目标;在环境指标方面,用污染的排放强度来反映环境状态,用处理率等来反映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反应和措施。另外还加入资源转换指标,反映能源的使用效率。

资源评价:海岸线系数(单位面积的海岸线长度,km/km2);人工海岸线系数(单位面积的人工海岸线长度,km/km2);可以用海岸线长度(km);滩涂总面积(km2);海域总面积(km2);沿海各类土地利用百分比(%)(农业用地、滩涂、水域、城乡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潮间带土地面积(km2);潮间带土地开发利用率(%);渔业资源总量(kt);沿海水面总面积(km2);沿海水面利用率(%);海滨矿砂储量(万t);滨海景区和公园面积(km2);潮汐能装机容量(108kw);年发电量(108kw•h);沿海风能密度及年有效时数(h)。资源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了海岸线资源、滩涂资源、土地资源、渔业资源、滨海矿砂资源、滨海公园资源以及风能资源和潮汐能资源。

环境状态:油污染面积(km2);工业污水排放量(t/d);固体废物量(t/a);水土流失率(t/a);海岸侵蚀速率(m/a);城镇绿化覆盖率(%)。

反应指标:环保与生态建设投资比率(%);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城镇污水处理率(%)。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海岸带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产值(单位土地面积产值,万元/km2);海岸线经济密度(万元/km);海洋渔业单位资源产值(万元/t);单位面积旅游资源产值(万元/km2)。

四、海岸带区域产业布局评价实证分析:以上海海岸带五区一县为例

上海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密集和发达的地区,其海岸带区县包括五区一县,即宝山区、浦东新区、南汇区、金山区、奉贤区和崇明县。上海市的中心城区具有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集中度很高,而各海岸带区县有着丰富的海岸带资源,经济集中度相对较低。合理规划海岸带区县的产业布局不仅有利于这六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对于上海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选取上海市作为实证分析的研究对象,并且针对数据的结构特点,选择灰色关联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来评价五区一县的产业布局状况。

(一)分析指标及模型结果

鉴于区县数据资料的限制,在指标选择方面选取上述指标体系中的:人均GDP(X1)、职工年平均工资(X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X3)、地方财政收入(X4)、工业总产值(X5)、经济密度(X6)、出口产品总额(X7)、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8)、住房总面积(X9)、非农业人口比重(X10)、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X11)、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X12)、海岸线系数(X13)、城镇绿化覆盖率(X14)、环保支出比率(X15)这15项指标予以考察,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选取每个指标值的最大值,新建一个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之后代入模型。设ξ=0.5为分辨系数,分别比较这六个地区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最终输出结果见表2。

六个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度排序为:浦东>宝山>南汇>奉贤>金山>崇明。

(二)分析结果评价

1.浦东地区产业布局合理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县

浦东新区在建设伊始就借鉴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使其经济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城区建设和规划也很好地服务了该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浦东新区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外高桥保税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等有力地推动了浦东经济的发展。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带来了浦东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2.其他四区一县的产业布局有着各自的定位

其他区县的产业布局各有侧重:宝山区作为上海的重要工业基地,造船和钢铁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工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即将并入浦东新区的南汇区有着东方第一大港――洋山深水港,它的建设带动了南汇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金山的滨海旅游休闲产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崇明岛则以生态经济为发展导向。总的来说,这五个区县虽然处于海岸带区域,但是对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都有提升的空间。依托海岸带资源来优化产业布局将为这五个区县的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

五、结语

为深入探究特定区域产业布局合理性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构建海岸带区域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上海市海岸带区域五区一县的统计数据,借助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该指标体系对上海市海岸带区域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与其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指标体系在海岸带区域的可行性。该指标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于产业布局的评价问题做了一个定量的分析,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陈少晖,廖添土. 2008. 福建省在泛珠三角区域中的产业地位与提升对策[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 100-105.

陈泽鹏. 2007. 广州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实证研究[J]. 珠江经济(12): 37-44.

程宏伟,李想. 2008. 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区域差异分析[J]. 资源与产业(2): 54-59.

程玉鸿,许学强. 2007.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J]. 经济地理(5): 418-422.

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 2003.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 地理研究(5):289-296.

胡健,焦兵. 2007. 中国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1): 19-23.

江世银. 2005. 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模型建立和指标体系设计:兼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2): 72-77.

梁隆斌,伏润民. 2008.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视角[J]. 现代经济探讨(3): 64-68.

路文杰,刘常国. 2008. 基于SSM 的河北省主要工业产业竞争力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 550-556.

谭克, 路瑶. 2003.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 当代财经(5): 90-93.

于谨凯,于海楠,刘曙光. 2008. 我国海洋经济区产业布局模型及评价体系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2): 60-67.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 2005.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J]. 经济地理(5): 315-319.

ALEMAGI D. 2007. The oil industry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of Cameroon: assessing impact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J]. Resources Policy,32: 135-145.

ESTEBAN J. 2000.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Europe and the industry mix: a shiftshare analysi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0: 353-364.

FEDDERKE J,SZALONTAI G. 2009. Industry concentration in South Afr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ends and consequences,19721996[J]. Economic Modelling,26: 241-250.

GUIMARAES P,FIGUEIREDO O,WOODWARD D. 2009. Dartboard tests for the location quotient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9: 360-364.

TIMMER M,SZIRMAI A. 2000.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1):371-392.

Design of Industry Layout Evaluating Indexes System in the Coastal Zone

WANG RuojunZHANG Xiaol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