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证医学依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循证药学;药物治疗;湿疹湿疹
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湿疹所带来的局部瘙痒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循证药学对湿疹患者进行治疗,因此本院开展临床治疗试验,笔者探究循证药学基础上不同药物治疗湿疹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湿疹的患者106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6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3人。对照组患者在循证药学的基础上通过复方酮康唑软膏进行治疗。对照组中有男性37例,女性16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34.58±2.44)岁。观察组患者则在循证药学的基础上使用硝酸咪康唑软膏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有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34.36±2.72)岁。患者的性别以及平均年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试验开展前,湿疹患者需根据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提前1周左右停药,禁止使用临床治疗试验制定外的其他治疗湿疹的药物,以确保复方酮康唑软膏和硝酸咪康唑软膏的疗效准确性以及可比性。在进行两种药物治疗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具有针对性以及科学性的药物治疗方案[2]。主要是对复方酮康唑软膏以及硝酸咪康唑软膏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研究,评估药物治疗风险,避免治疗过程中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照组患者使用复方酮康唑软膏进行治疗,即每日早、中、晚各1次将药膏涂抹于患处;观察组则使用硝酸咪康唑软膏进行治疗,即每日早、晚将药膏涂抹于患处。两组湿疹患者的药物治疗周期均持续1周,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1.3评价指标
湿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标准主要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类。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且患处无瘙痒;有效:治疗后,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且患处仅伴有轻微瘙痒;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变,且患处伴有严重瘙痒[3]。对循证药学基础上两组不同药物治疗湿疹患者的疗效显效、有效例数进行统计,并计算出两者的疗效总有效率。疗效总有效率越高,可确定药物治疗效果越显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23%(5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25%(42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讨论湿疹的发病原因具有多样性,可能是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皮肤炎症反应。湿疹在临床上可以分为慢性、亚急性以及急性3期,慢性期的湿疹具有肥厚以及浸润的特点,发展为急性期则会表现出渗出的特点[4]。另外,临床表现为慢性湿疹的患者,其皮肤损坏具有对称性以及多形性,并且有易反复发作以及瘙痒的特征。在进行循证药学时,临床药师需具备一定的临床用药经验,并需主动查阅文献,对治疗药物治疗的合理性进行求证,做到用药安全、科学以及有效。另外,循证药学在临床上需要药师与医生配合完成,根据现有的临床治疗依据,为不同程度湿疹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复方酮康唑软膏作为一种皮肤科的非处方治疗药物,其中含有抗真菌药酮康唑以及糖皮质激素丙酸氯倍他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患者的湿疹症状进行缓解。但其药性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患者用药后会出现瘙痒、烧灼感以及针刺感的不良反应。另外,复方酮康唑软膏长期使用还有导致患者毛细血管的扩张、继发感染、色素沉着以及皮肤萎缩的可能性[5]。硝酸咪康唑软膏与复方酮康唑软膏相同,属于治疗皮肤病的非处方药物。硝酸咪康唑软膏广泛运用于患者手足癣以及体股藓治疗,还对患者皮肤瘙痒、荨麻疹以及湿疹等症状具有不错的疗效。现阶段硝酸咪康唑软膏作为一种抗生素药物正在湿疹患者中被广泛使用。硝酸咪康唑软膏的主要成分有冰片、合成樟脑、麝香草酚、薄荷脑、丙酸倍氯米松以及水杨酸甲脂。硝酸咪康唑软膏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对患者体内真菌细胞膜的合成进行抑制,在对其代谢过程进行影响,对附着于患者皮肤上的真菌进行有效的杀灭[6]。另外,硝酸咪康唑软膏与复方酮康唑软膏相比,药效较为安全以及稳定,较少引发患者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在循证药学基础上通过硝酸咪康唑软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对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缓解,且用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以及科学性。
作者:卢华新 单位:博罗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德梅.循证药学基础上的不同治疗药物在湿疹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21(22):128-129
〔2〕黄天国,梁秀群,唐云峡.循证药学在恙虫病治疗药学监护中的应用〔J〕.中国药师,2011,14(8):1190-1192
〔3〕杨绪.循证药学临床实践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7):4220
〔4〕李彪.湿疹药物注射治疗50例的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5):265-266
【关键词】 循证医学;疗养医学;心血管病;指南
【Abstract】 EBM reflects the tendency of world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represents the future of modern medicine. Based on EBM,started with comparison of application guide between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concept for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sanatorium.
【Key words】 Evidence based medicine;Convalescent 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sease;Guideline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治疗措施[1]。循证医学已在国际医学界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在疗养学领域也渐受关注。正值新世纪初战略机遇期,为适应部队形势发展需要,军队疗养院对自身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除提供能修身养性的舒适环境外,还应具备以自然疗养因子为特色的综合康复治疗,以达到疗养康复、增进健康的目的。特别是在心血管病防治上,更是迫切需要以循证医学的概念、内涵和方法规范科学疗养,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的疗养模式,制定合理的疗养诊治指南,使疗养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和利用,从而全面提升疗养服务质量[2]。
1国内外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应用的比较
各类疾病中,心血管病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2005年估计有1 750万人死于该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0%。其中760万人死于冠心病,570万人死于脑卒中,男、女发病率几乎持平;预计到2015年有2 000万人将死于心脏病和脑卒中。2008年国家卫生部统计显示“前10位疾病死亡专率及死亡原因构成死亡专率”中,在部分城市心脏病与脑血管病分居第2、3位,各约占19.65%和19.62%;在部分县城脑血管病与心脏病分居第2、4位,各约占21.73%和14.11%[3]。研究预测,今后10年我国中年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男性将增加42%,女性将增加13%;冠心病发病率男性将增加26%,女性将增加19%。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显示,我国有高达3.5亿的烟民,9亿人被动吸烟,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者1.6亿,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数4 000万,肥胖人数6 000万,超重人数2亿。在这些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率持续增长的同时,心梗患病率与死亡率也在急剧增长。在35~74岁的人群中,男性和女性血脂异常的知晓率分别为8.8%、7.5%,治疗率3.5%、3.4%,达标率1.9%、1.5%。即使在三甲医院的心脑血管病高危组中,已实施他汀类药物干预者仅38.04%[4]。2008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公布:“美国1999年与2005年相比,冠心病死亡率从195例/10万人下降到144例/10万人,下降了25.8%;脑卒中死亡率从62例/10万人下降到2005年47例/10万人,下降了24.4%,已基本完成了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在1999年确立的‘到2010年将冠心病、脑卒中及其相关危险因素都减少25%’的目标。这些疾病死亡率的降低,在2005年挽救了16万人的生命。”这一里程碑式的进步,除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治疗水平提高外,最重要的就是循证临床指南的出现,使得治疗不仅有理而且有“据”。正是由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使得预防战线前移,新药、新技术得以运用于临床,提高了心血管病及脑卒中的治疗水平。
上述资料显示,在坚持循证医学证据,贯彻心血管病防治指南上我国现阶段的临床实践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疗养医学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开展心血管病疗养防治已刻不容缓。
2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指南的贯彻落实
2.1加强对循证医学证据及指南方案的重视近年基于大量循证医学结论,针对心血管病防治所制定的一系列指南,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模板,对心血管病的规范化诊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指南的制定只是征服心血管病的第一步,将指南应用于临床,在实践中努力贯彻落实指南精神才是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中的最重要环节。医生是指南具体执行者,是落实指南的关键。目前特色科室、知名专家、先进技术已成为疗养院的软肋,业务干部多年从事一般疗养服务工作,治疗多限于老年病、慢性病,对康复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加之疗养员中健康者居多,患者少,医务人员实践机会少,习惯于传统治疗或不愿把过多精力用于遵循指南规定进行药物种类或剂量的调整,而满足于症状的暂时改善。与国外同行相比,部分医务工作者对指南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如经典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文献)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只知皮毛,没有深入了解内涵;对指南中的细节还有很多地方不明白,无法做到批判吸收;更谈不上根据临床实际指出指南的不足,提出独到见解。因此应改变现有观念,学习指南不是为赶时髦,是为了解国内外医学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快速更新专业知识。疗养医生应充分重视循证医学证据,认识到各种诊疗指南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并积极参予进行防治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学指南、懂指南、用指南、守指南,有效推动指南的贯彻落实。
2.2拓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机会近年对于指南宣教工作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大、中型医院,而疗养院及社区医院则成为盲区,难以及时获得新颁布的指南信息。疗养医生或由医学院校毕业直接分配,或由治疗医院调入,缺乏系统的保健、预防、疗养、康复等疗养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他们鲜有机会和资金参加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对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的掌握与提高。由于在疗养院中缺乏医疗实践,对指南接触少,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存在着面宽而深度不足的缺陷,造成学科建设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医务人员对指南的掌握程度是能否提高全社会防病治病水平更为关键的环节,继续医学教育应作为提高医务人员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主要手段,努力提高他们对指南的知晓率与遵从率对于提高心血管病诊治水平大有裨益。疗养科医生应在巩固疗养专业基础上,注重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参与临床诊疗和科研教学等活动,以促进疗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3加大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推广指南的力度从美国过去数十年来预防保健的成功经验看,政府出面起主导作用,研究机构组织的相关医学专业学会也是指南应用的重要推手。有必要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的观念,破除“围墙文化”,呼吁社会、政府及公众共同了解并参与实现疾病规范化防控的广泛联盟。目前推广普及指南的工作在大城市开展得较多,但一些边远县级城市(疗养保健机构)开展得就不好。实施培训面临诸多问题:有的医生对培训意义认识不够;有的业务繁忙,系统学习时间缺乏;有的对某些培训模式不易接受;有的在培训费用及指南材料的获取上面临窘境。当前疗养院缺乏指南中所推荐的证据充分的各种治疗药物或器械,仅能进行最基本的检诊服务,对及时准确地诊断、治疗,正确评估、制定疗养计划并实施及评定疗养效果造成了困难,客观上制约了疗养专业水平的提高,明显落后于治疗医院水平。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政策、财政上的支持并有效地监督落实;同时大医院也要承担协同发展建设的一份责任,搞好与疗养院(社区医院)的纵向联盟,提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指南实践基地。
2.4增强与患者的互动、沟通,提高患者依从性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前提。这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除不断更新诊疗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外,还要掌握交流技巧,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健康教育知识。医患沟通要坚持诚信、尊重、同情及耐心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及方法[5]。疗养院应加强工作主动性,提供充分的医疗咨询时间,做到早计划、早安排,必要时可将疗养员资料进行系统管理,建立共享数据库,发展和完善随访制度。同时注重健康教育的延伸性,通过查房、医疗咨询、讲座、印制宣传册、赠送DVD光盘等多种手段开展健康教育,不断将健康知识渗透给疗养对象,实现疗养一时,受益一世[6]。医疗费用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既要科学合理用药,又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解除患者用药顾虑,尽量使用价廉效佳、使用方便的药物来降低治疗费用,宣传药物正确的使用方法,防止药品不良反应,使其得以坚持和贯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从三维角度对待患者,除考虑患者的病情及经济条件外,更要考虑患者的心理精神因素。心血管病患者常有焦虑和抑郁的心理情绪,指导患者了解发病机制及病情转归,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或运用肌肉松弛疗法和音乐松弛疗法调整其行为方式。通过一系列心理疏导纠正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缓解压力源,提高生存质量。可在医生、护士参与下开辟保健知识园地,展出供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学习的书籍、挂图等资料,在家属探视时间播放录像并进行个别技能指导,可取得家庭的帮助和支持,让家属参与配合提高患者遵医性。
2.5加快我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的“本土化”,制定疗养特色指南国内现行的大多数指南雷同且琐碎,大部分是修改国外已有的证据材料,未做自己的研究,无法体现本国人群特点,并且由于医药企业的参与,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化影响,这都无益于临床医师的学习和操作。所以指南制定的“本土化”,对指南的推广肯定具有促进作用。要制订中国自己的指南,必须提高中国的临床研究水平,学术机构应努力推进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研究的组织实施。作为发展中国家,循证医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真正以中国人为基础进行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其本土化证据的增多,所制订指南的可靠性亦会大大提高。这应该在权威学术机构及专家们的指导下进行,强调公益、规范、预防与创新的基本思想及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三基三严”的核心思想,在制定指南过程中坚持学术的独立性,遵循公开、公正、客观的原则,更为充分地征求同行的意见,接受咨询、质疑;广大医务工作者也要有意识地参与指南的制定,充分地交换意见,通过网络论坛讨论等形式,有助于推出更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文件。随着疗养学科的不断发展,更应把握契机,善待现状,借鉴临床医疗指南,本着“多学科”、“实用更新”、“灵活清晰”的宗旨,在制定规范化疗养上,可结合当地的资源和疗养水平,制订出合适的指导性意见。
心血管病可防可治,任务艰巨,疗养院贯彻落实指南,任重而道远。让我们转变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的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让实践紧拉指南的手,使心血管病综合防治在疗养医学中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信息系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卓人,薛小临,黄若文.循证医学观念在心血管危险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8):510-512.
[2]戴明,卢祥发,陈月英,等.循证医学在疗养医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3):291-29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ty/digest2009/T4/sheet004.htm,2009-05-20/2009-07-21.
[4]李觉,布艾加尔・哈斯木,胡大一,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高危住院患者血脂异常及他汀类药物干预状况的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3):2358-2360.
[5]支凯林,金月红.浅谈加强医患沟通在医疗工作中的作用[J].人民军医,2009,52(1):11.
关键词:循证医学;先天性巨结肠;小儿;临床教学
循证医学理论之风已刮遍整个国内医学教育界,为进一步探索出更有效的临床教学改革方法,我们将循证医学理论引入了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旨在促进医学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提高医学生各项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
1 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意义
1.1循证医学理念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带教课程的设计目的一致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同时也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医学理论的课程。这个课程开设的意义决定了临床带教课程设计必须要加强学生的相关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创新思维、科研素质等的培养,以为下一步深入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而循证医学,其实质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循证医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循证、评价并决策的思维步骤进行启发式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临床经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其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务实求真的科研作风、医德医风。循证医学的这些思想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带教课程的设计目的一致,因而将其引入到具体临床带教中具有重要意义。
1.2 引入循证医学理论是继续教育的需要
循证医学理念实质上即一个不断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是继续医学教育并不断完善和更新医学知识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也从经验医学模式不断发展为生物社会医学模式,自觉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1]是社会不断发展向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出的最迫切的要求,因而只有真正掌握以问题为中心的循证医学理念、循证技巧及方法,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 循证医学理论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 开设循证医学课程,使学生接受和建立循证医学理念
笔者认为在进行具体实践之前,完全有必要向医学生开设循证医学这门课程。通过这个课程,让医学生在接受传统医学教育的同时,对经验医学能从批判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且,循证医学课程能让医学生从复杂琐碎的实践问题中理出正确的头绪并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中抓住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更新知识并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正确适宜的判断[2]。
2.2 进行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案例式教学
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带教课程中,笔者提倡进行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案例式教学。
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具体进行以问题为基础的主动性自我教育的学习,并在理论联系实践学习和巩固先天性巨结肠医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培养了自己的循证思维方式,具体开展包括对案例病史、体征等进行分析,并提高关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相关方面待解决问题,再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文献检索,根据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证据进行真实性、临床价值等评价,并在整个过程中充分运用相关证据、临床知识、病人选择进行医疗决策的选择,从而充分认识到科学评价的实践效果及效益[3]。笔者认为在临床具体案例的学习和探讨中,学生的阅读习惯、逻辑思维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学生的计算机检索能力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师的口口相授,而成为了一个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目标和方向,学生主动吸收、主动寻求并掌握最科学有用的知识,从而优化了学习。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循证医学涉及文献检索、统计学、医学专业英语、计算机等各个学科,这就要求进行循证医学课程教导的教师不仅需有高水平的专业水平,而且还需熟练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熟练应用。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3 结语
循证医学教育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循证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结合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将是未来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然而,将循证医学理论具体应用到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只是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一个案例,而目前,我国的循证医学理论、实践研究还刚刚起步,将其引入临床带教课程并有效结合,也只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开始。要真正意义上将循证医学理念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还任重而道远,还有赖于我们对医学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Malathi Srinivasan,Michael Weiner,Philip P.Breitfeld,etal. Early Introduc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ourse to Pre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J].J Gen Intern Med,2002,17(1):58~65.
[2]Wilson M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actice makes perfect[J].Am J Clin Pathol,2002,118(2):167~169.
[3]Tomlin A, Dearness KL, Badenoch DS.Enabling evidence-based change in health care[J].Evid Based Ment Health,2002,5(3):68-71.
Theory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Children with Hirschsprung’s Disease Clinical Teaching Course Design
关键词:循证医学;结直肠癌;诊断教学
循证医学作为近些年新兴的一种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其核心思想强调临床诊治要基于客观科学依据。与传统临床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循证医学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学习过程转为主动探寻知识过程。循证医学强调科学证据对传统医学强调临床经验造成了一定冲击[1],也使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发生了不少改变。越来越多的临床教育工作者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实践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应这种潮流,我校也在结直肠癌诊断教学课程设计中引入循证医学,旨在为结直肠癌临床教学提高新的教学思路和发展方向。
1 循证医学—新型的结直肠癌诊断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2]主张将临床专业知识、最好科学依据相结合,综合考虑后为患者制定最佳诊治方案。它以问题为基础,启发、鼓励学生从临床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然后从浩瀚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答案,并分析评价寻找到的文献中的答案,进而为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最佳答案。循证医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了知识,也传授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它能让学习者成为一个优秀的自我教育者。而传统结直肠癌诊断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传递,对学习技巧、学习思路常常忽视或不看重,而且教育者往往也局限于自身经验、自身水平上未及时跟进自身专业学科最新发展,这些方面都固化、局限了课程设计,而这样的医学教育模式当然也很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而循证医学的引入则有明显优越性,其主要表现为在于以下几点:(1)由从传授学生临床知识转为传授其学习方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2)从死记硬背医学知识转为巧学,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有趣。(3)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寻知识,主动性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4)从短期学习转为终身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受用一生的学习能力。循证医学帮助学生培养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能使接受学习者在前人科学成功上不断创新、开展科学研究,并最终掌握这种循证自我教育的学习模式[3]。有国外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循证医学自我教育模式远优越于传统教学模式,应成为临床专科医生培训的重要方法之一。
2 结直肠癌诊断教学课程设计中循证医学应用
循证医学最早应用于先兆早产的激素治疗,且至今为止,氢化考地松在先兆早产临床治疗上挽救了无数例早产儿的生命,从这一实例中也充分显示出了循证医学对临床科学诊治的巨大指导作用。结直肠癌属于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将循证医学引入其诊断教学课程设计中,具体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根据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史、辅助检查结果等提出待解决问题。如如何早期发现?手术切除还是保守治疗?选择哪种治疗手段更有利于患者,等等。(2)根据问题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出相关文献资料。(3)对检索出的文献研究内容进行真实性、可行性、合理性等分析评价。(4)结合患者个体具体情况,将现有最好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到病人的诊断、治疗等决策中。(5)对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复发等情况进行评价,为类似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 循证医学具体开展局限性
目前将循证医学直接引入结直肠癌诊断教学教课程设计中,教师是关键,只有自身循证教学素质过硬的教师才能充分调动接受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将被动传授知识有效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探寻,将死记硬背知识有效转为巧学,从而使教与学充满乐趣、教学相长。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能胜任循证医学教学的教育者较少,故该项工作本身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导结直肠癌课程的教育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同时其还需具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新学习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筛选、评价等相关知识,如收集结直肠癌典型病例,辅助检查资料、最新研究进展等。
此外,对临床经验不足的医学生而言,文献资料中不同临床实践依据往往使其无所适从,而这就更需有过硬循证医学教学素质的教师给予启发、分析并选择最好的科学证据。
4 结语
临床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临床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疗水平高低。而循证医学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能培养其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其成为一种终身学习者,故如何将循证医学更好地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将是未来临床医学教学需更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晏咏梅,刘静.循证医学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论坛,2010,23(5):308.
关键词:循证医学;肝癌;诊断;临床教学
循证医学给传统医学教育带来了一次更新的机会,循证医学能使医疗决策更趋向合理与科学[1],能有效提高临床医疗的诊治水平,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将循证医学应用于肝癌诊断学实践操作课程设计中,是对临床实践教育模式的新的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1循证医学在肝癌诊断学实践操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肝癌诊断学实践操作课程设计,属于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其在已完成肝癌诊断学的医学理论学习后,通过具体临床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该课程开设的目的除了加强和巩固学生的肝癌诊断相关医学知识外,更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出正确诊断,为以后的具体临床实践工作打好基础。循证医学,主要在于以审慎、明确的态度明智地应用所能检索到的经评价过的真实科学的临床证据对病人作出合理诊治。循证医学及循证思维均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不同,循证医学以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为思考出发点,提出一系列与临床实践相关的问题,并寻找出最好的科学证据,评价、分析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医疗诊治当中。将循证医学引入肝癌诊断学实践课程中,是将枯燥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式教学,其不仅注重了教课老师在诊治经验、肝癌诊断知识的传授,而且也更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更好进行教学互动,使教学过程充满了乐趣,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肝癌诊断循证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在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中体会并感受到医学研究的务实求真及医学前辈的高尚医德医风,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观,以规范其以后临床实践行为,而这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同时,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社会需要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社会需要更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因而医学生能在临床实践中贯通循证医学理念[2]并成为一个终身自我教育者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将循证医学理念应用于具体临床实践操作课程中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2 循证医学理论在肝癌诊断学实践操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2.1 培养学生的临床循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循证医学的具体过程即从纷繁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提出待解决问题,并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依据检索,并对其进行正确评价、确定出最有医学价值、最科学的临床依据,之后将这些依据与具体患者情况、临床实践相结合,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诊疗指导及应用[3]。笔者认为将循证医学引入到具体的临床实践操作课程设计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循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临床循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医学教学改革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循证思维是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基础,它将知识系统化、人体整体化,在不断发现、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发展,而创新思维的成果将成为新的科学依据而进一步推动临床实践的向前发展[4]。 因而必须不断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循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可开展关于肝癌诊断的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发现、提出临床实践问题;如何确定要寻找的文献资料及其检索方法;如何评定所查找到的资料是否可靠、是否正确及是否适用等。同时教师可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创设出多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2.2 加强循证医学教师队伍建设
循证医学通常涉及多个学科多方面知识,其需要临床医师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别人经验教训同时,检索和阅读大量文献并进行正确评价,才能真正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最新的最可靠的医学知识,并合理正确运用于患者身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推进循证医学教育发展的先行者,因而要首先加强循证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并逐步改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传授和影响学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专业人才。
3 结语
将循证医学应用于肝癌诊断学实践操作课程设计中仅仅是一次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循证医学的发展尚只有10余年,但其对传统医学教育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提倡循证医学教育,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医学教育,而是在传统医学教育基础上的不断补充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7.
[2]Malathi Srinivasan,Michael Weiner,Philip P.Breitfeld,etal. Ear
ly Introduc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ourse to Pre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J].J Gen Intern Med,2002,17(1):58~65.
【关键词】循证医学;网络资源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1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56-02
随着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正逐步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化。目前循证医学的具体概念已成为医学界的主流思潮,它的开展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而我国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国家卫生决策的参考依据,影响着国家的医疗实践,卫生决策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循证医学概念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证据医学,是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借助科学依据做出医疗决策、处置患者的过程。换言之,循证医学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它要求临床工作者必须清楚各种诊疗手段是否有证据以及证据的力度如何,它是循证医学的精髓所在。其核心思想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病患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都尽可能地以客观的科学结果为依据。”[1]
循证医学是21世纪新的临床医学模式,循证医学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系统的参考资料和数据。但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普及及迅速发展,这一问题得以缓解,不少网络数据库都提供了循证医学资源检索,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网络检索和获取较为全面的循证医学信息。循证医学的网络资源包括了: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数据库、循证医学相关的搜索引擎、循证医学电子期刊、临床实践指南资源等等。[2]为促进我国循证医学知识普及,使得卫生决策更多地利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使得更多临床医务工作者参与循证医学,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质量。本文将给大家介绍具体的循证医学相关的网络资源。临床医务工作者可充分利用这些涉及范围广、更新快的循证医学网络信息。
2.循证医学网络数据库
2.1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CL)(省略):循证医学图书馆,由
Cochrane协作网创建,它是获取循证医学资源的重要数据库,这数据库被公认为是实践循证医学的最好临床证据来源。而Cochrane协作网是近10年来最有影响的国际学术组织之一,目的通过制作、保存、传播和不断更新医疗卫生各领域防治措施的系统评价来提高医疗保健干预措施的效率,已广泛用于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政府的卫生决策等。
Cl是光盘或者网络形式的电子刊物,是Cochrane协作网的主要产品;循证医学图书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数据库:[3]
2.1.1Cochrane系统评价资料库(CDSR):收集各Cochrane系统评价组制作的系统评价,包括全文和研究方案;以及为保证Cochrane系统评价质量的在线和邮件反馈系统。此库提供分类浏览和关键词检索两种检索方式。
2.1.2疗效评价文摘库(DARE):是经过严格审核的系统评价摘要数据库。它由英国国家卫生服务部评价和传播中心等提供高质量的系统评价摘要;它只收集了评论性摘要、题目及出处,不收集全文。特点是收集的系统评价包括了作者对系统评价质量的评价。
2.1.3临床试验对照数据库(CENTRAL):该库资料来源于各CSR小组和其他组织的专业临床试验资料库以及从Medline、EMBASE上检索出的临床试验报告。它收录了全世界Cochrane协作网成员从相关医学杂志、重要会议论文和各种数据库收集到的临床试验报告。内容有文献标题、摘要和出版来源,没有全文。
2.1.4Cochrane方法学评价库:该库汇集书目信息,帮助初学者查找资料,为正在进行系统评价人员提供新信息。2.1.5卫生技术评价数据库:该库收录全球健康技术管理评价信息,目的改进医疗保健质量,降低医疗成本。该库需注册才能使用。
2.1.6NHS国家卫生服务部经济学评价数据库:此库收录了卫生系统经济评估相关的文献摘要,内容包括治疗效果和成本、治疗方式等,此库数据可协助决策人做决策,需注册方可用。
2.2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数据库(省略):该库由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组织建立和更新的以中文发表的临床干预性随机对照试验和诊断试验数据库。已收录试验数据2万余条,目前该数据库正在建设中。
2.3MD Consult(中文网址:省略):MD Consult数据库被业界专家誉为最新的循证医学数据库。MD Consult数据库把当今世界上领先的医学信息资源整合到一个网上服务系统之中,帮助医生更好地解决临床医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协助他们做出更好的治疗。可以为临床医生在工作实践中提供全面、权威、即时更新的参考指南,使他们始终处于医学领域的最前沿。MD Consult是医学工作者网上临床医学信息服务的最佳选择,MD Consult引用资料包括:近30个北美临床医疗机构的最新权威资讯;49部着名医学参考书;通过MEDLINE连结70种全文医学期刊/临床杂志、1,000种临床实用指南、超过22,000条药物信息、最新医学消息等。
2.4临床实践指南资源:
2.4.1美国国家指南交换中心(NGC,guideline.gov/):NGC是一个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由AHRQ(美国卫生健康研究与质量机构)、AMA(美国医学会)和AAHP(美国卫生健康计划协会)联合制作。NGC提供主题检索、分类浏览和指南比较,检索者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相应的检索方式。
2.4.2实践指南国际网络(省略):该实践指南网络由德国Enigma公司建立,此网络提供全球范围内最新的信息。
2.4.3新西兰临床实践指南(省略.nz):1996年,新西兰国家卫生委员会创建该指南,此数据库详细介绍指南的建立和评价,以及精选循证医学教育的各种网络数据库、软件和信息资源。
3.搜索引擎--Sumsearch网站(sumsearch.uthscsa.edu/)
Sumsearch是整合性搜索循证医学资源的搜索引擎,使用这一搜索引擎,临床医生可快速检索获取所需要的临床证据,这给予医务工作者临床实践很大的帮助。它是由德克萨斯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研制的,可以同时检索MEDLINE、NGC、CDSR摘要、AHRQ等多个数据库,并且可对疾病由发病原因到预后整个过程某一环节(如疾病的诊断、治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检索。Sumsearch网站支持AND、OR、NOT等布尔逻辑运算符检索;支持(*和?)的模糊检索。[4]
4.电子期刊
循证医学电子期刊的出版以及相关网站的建立,使得医务工作者能简单、快捷、方便地查询循证医学信息。
4.1Bandolier(jr2.ox.ac.uk/bandolier/):Bandolier是1994年由英国牛津大学创刊,1995年有网络版Bandolier,每月一期,Bandolier提供免费全文。Bandolier可提供有关疾病,特别治疗方面的科学依据给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或患者。
4.2ACP Journal Club (省略/):ACP期刊俱乐部是1991年创办,双月刊,可免费获取全文。它定期筛选临床方面的主要期刊,按循证医学文献要求查找出最佳的文章,逐一撰写摘要并摘录重要的临床实践证据,并对这些文献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论。
4.3EBM Online (ebm.省略/current.dtl):EBM Online是网络版的Evidence2Based Medicine期刊,可查到2000年以来的各期杂志的相关内容,是双月刊。这一电子期刊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快速查询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的重要进展。读者可以按主题分类进行浏览,可免费获取全文。
4.4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省略.cn):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是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与四川大学承办的学术性刊物,是国内最早的有关循证医学的刊物。内容包括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技术评估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组织机构的介绍、循证医学在医疗卫生实践和卫生决策中的应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卫生技术评估的方法学研究,卫生技术评估和卫生改革,循证医学术语集、循证医学会讯及消息等等。
4.5《循证医学》杂志(省略):《循证医学》杂志是由广东省循证医学科研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办。这期刊立足于临床医学,以医疗、科教等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为对读者对象,介绍循证医学的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等,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循证评价、循证医学理论方法研究、循证医学在线等。
5.结语
循证医学是一种先进、科学、安全、有效的医学模式,它在发达国家的普及程度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EMB在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拓展循证医学在发展中国家应用范围和深度,更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开展循证医学教育和普及推广Cochrane Libray的使用,对提高我国临床研究的质量,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证据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EBM渐渐成为医学主潮流,更多医务人员积极进行循证医学实践,使用网络循证医学资源,将成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强有力的工具。以上提供的循证医学网络资源,希望对医疗卫生工作者检索循证医学信息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鸣明,李幼平.循证医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辽宁医学杂志,2001,15(5):225-227.
[2]吴娴波.因特网循证医学信息资源的分布与检索.医学信息学,2005,18(10):1293.
[3]王秀平,李军亮.网络循证医学资源的应用.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NO.7:50-52
[关键词] 循证医学;机能学
机能学实验是融会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学科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的一门新的综合性实验学科。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为教学目的。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来说只要按实验教材,依据年年不变教学内容,学生机械的照搬实验教材上实验步骤操作,得出实验结果,就算完成实验。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一般,但临床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并证实教学效果很好,在基础医学教育中运用较少,在实验教学中更少提起。实验的结果就是事实依据,依据又是根据实验的数椐所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科学就是循证科学(1)。循证医学(EBM)是准确、明智的应用所获得最好的研究依据,结合实际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循证医学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在机能实验教学中运用循证医学教育方法取得了一些效果。
1.在机能实验学教学中引人循证医学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床医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ekett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善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其内涵是“最好的证据”、“临床专业技能”、“患者的价值”三者的有机结合(2)。循证医学在临床运用中就是围绕疾病及其治疗,通过选择性、批判性地评价医学文献和综合临床研究获得最佳证据,为临床教育改革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是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要求,其本质也是一种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循证医学(EBM)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科学指导临床实践,具体包括五个步骤:①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②全面、准确收集证据;③找出当前最佳证据;④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⑥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2l世纪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如何用循证医学教育法开展机能实验学教学
2.1对教师广泛动员宣传循证医学教育法,引起教师对循证医学教育法的重视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医学研究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快,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将因陈旧而逐渐被淘汰。Ramsey等的研究显示,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毕业的年限呈显著负相关(3)。这就说明随着时间的飞逝我们的现有医学知识和技能在逐渐过时。传统的灌注式的教学方法只能在短时间内增加知识,而不能改变实践行为。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应首先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美国在进行临床医师的教学中就将形态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机能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内外环境影响课程(免疫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捆绑在一起集中穿行教学。
2.2对教材进行循证研究,精心设计教学计划,激发学习积极性.
医学生首先接受的是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比,基础学科显得难学,学起来枯燥乏味,如能在实验课寻找突破点,激起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这样就会”双赢”。我院本科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开课分别设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针对这情况,我们把机能学实验开设在第四、第五学期开设,这样学生既学了生理,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能把这三门课程的知识有效的串联起来,综合起来。按照循证学观点精心编写教材,编写了一本适合新形式下高等教育模式的《生理科学实验学》。提前设计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下发教学计划书和日历,督促学生以见习生的身份进入临床寻找与实验相关的病例,并在开课前调查每个班级学生完成率。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来实验室。
2.3依照循证程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根溯源寻求解答,即不含糊也不牵强。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学生提出的每一个同题,教师只能在一定层次和深发上予以解答,对于新的层次积深度师生可以共同查找资料探讨,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积极主动地听课、思考、寻找证据、展开学习讨论,最后在问题的带领下,经教师一步步引导,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果。例如:在上述实例中,以“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这一典型病例为入口。打破常规学习模式,先提出问题:急性大量失血是如何引起休克发生的?为什么输回所失的全部血液后家兔血压仍未能恢复至原来的水平?指导学生利用循证的原理,以问题为中心,广泛查阅资料,通过主动了解此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简单发病机制、主要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找到问题答案,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结论。显然,此时得出的结论,学生不但旱已记忆牢固,而且日后应用起来更加灵活。
3.结束语
总之,循证医学是一种新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循证医学利用新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对提高医疗质量,对整个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把循证医学模式纳入高等医学的教育体系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机能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循证医学理论融入其中,能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及早建立良好临床思维模式,加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也适应新时期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文章概述了循证医学的内涵和循证教学模式,论述了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的转变的意义和必要性: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关键词】
循证医学;内科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为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循证医学迅速发展并受到广泛关注,多数国家已开设循证医学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以适应未来日新月异的临床工作需求。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学习内科学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把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是我们认识到在内科学教学中进行循证教学的必要性,是夯实内科基本功,提高内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循证医学的内涵和循证教学模式
按照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的论述,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也就是医生在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法律法规时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其目的使各项临床决策科学化。随着循证医学理论向深度广度地不断发展,医学教育模式也要由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向循证教育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询证医学教育模式:选择模拟病例,从临床表现,各项检查结果中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各种数据库查找证据,筛选证据,系统评价等,结合模拟病例选择最佳证据,依据最佳证据确定一种对患者有力的治疗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融入教学中去,能将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英语知识等应用到循证实践中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脱离书本陈旧知识的束缚,从学生时期就学会查阅最新文献,学会怎样尊重病人的价值观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为临床实习及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
循证医学教育模式是由师生共同参与提出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最新信息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无限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忙于传授知识,上课满堂灌,往往是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欠佳,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感受。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为临床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局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循证实践的全过程,紧跟时展的步伐必须更新医学教育观念。(1)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变学会主动学习。应多采用病案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巧设病案,病案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根据病案提出问题,查找依据,到问题解决都侧重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会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设计者;(2)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尽可能吸取知识、着重强化知识的记忆过程,培养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者多。但知识具有无限性和不断更新性等特点,通过死记硬背不可能变得“通晓一切”。遵循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基础知识为基础紧跟临床医学知识的前沿,掌握临床上最新的、最有用的知识,学会知识的更新,以实现学习的最优化;(3)从短期的“学历”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循证医学要求有不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终身教育从纵向寻找知识的连续性、从横向寻找知识的统一性,真正体现“活到老,学到老”的内涵。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树立终身学习,快速学习的理念,才真正体现自我超越。
三、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内科学仍应用国家通编内科学教材,内容多、涵盖面广、发病机制复杂、疑难病种多且表现多样化,许多学生反映难以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内科学教师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删减、更新,对一些章节顺序做适当调整,以求达到教学内容的新颖、精练和实用。按照循证医学模式的要求,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呆板,知识记得快,遗忘得也容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很好发挥,易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在内科学教学中,多选择适宜的病例进行病案讨论,采用模块教学、分层教学及双语教学等教学方法。病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将讨论的内容转变成问题提出,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通过图书馆、计算机和互联网、收集最新信息。及时获取当代国内外最佳科学成果,随时把握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课后课程小结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小结,再一次梳理重点,点明难点,起到总结升华的效果,使得课程讲授实现从散到聚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坚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每次授课均应认真备课,认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寻求最佳证据、反馈评价”全过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局面,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四、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内科学教学,教师能熟练文献检索,学会了计算机技术,提高了外语水平;灵活运用网络知识,求得最佳证据,为人类健康服务,是终生教育的收益者,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循证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查找资料,深入探讨,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也是向教师的挑战,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当然我们也应考虑到循证医学的一些局限,如:循证医学最佳证据是随机、控制、双盲、大样本的研究结果,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如果盲目地崇拜循证医学肯定会出现偏差;开始时学生能力较弱,不知从何处寻找问题,对计算机应用不熟练,获取的证据不够全面,对证据的筛选不够严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的主讲老师多加指导。
总之,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入内科学教学,顺应了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作为当代医学生,应树立循证医学的观念,掌握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教学,掌握正确的阅读、评价医学文献和快速、有效地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技巧,自觉地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推进改革,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冯显威.论循证医学的兴起及其思维模式与方法[J].医学与哲学,2003.24(4) 18.
董生伟,江兴堂.浅谈循证医学与循证医学教育.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24(12) 1383-1384.
【作者简介】
临床实践对于医学生来讲,是将来进入临床工作的必经之路,通过临床实践,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并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培养科学、规范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学生进行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通过教学能提高医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但传统的以临床经验及医学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探索新型的、科学的的教学实践模式刻不容缓。近年来,循证医学理念在临床上迅速兴起,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效方法。为了探究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实践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阐述如下。
1循证医学的概述
循证医学(EBM)又称实证医学或证据医学,本意是指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为在现有的、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及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临床疾病进行决策。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研究者首次对循证医学进行了阐述,提出制定临床诊疗措施应依据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其后加拿大研究者对循证医学概念进行了概括,循证医学是指慎重、明智、准确的应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数据,在充分结合医生的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个人价值和愿望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3]。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具有较大区别,传统医学在诊治患者时更加注重临床资料、临床经验及相关的临床知识,而循证医学是在其基础上强调科学研究证据的重要性,其更加科学、规范及合理。随着循证医学概念的不断发展,其已在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在传统临床医学教育中,医生在诊治患者时更加注重个人的临床经验,并在教科书、研究文献及高年资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处理,导致了某些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被普及。循证医学是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它要求医生以临床最新科学证据为指导,在充分结合患者意愿及医师经验的基础上,谨慎、科学、明智的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要想真正将循证医学应用到外科临床实践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通过详细、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确立问题。②为了解决确定的问题,对相关证据进行搜集及系统性评价。③依据收集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制定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不断调整。④充分运用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新的临床诊疗方案对临床实践进行指导。目前,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及系统性评价方法已成为循证医学判定某种治疗方法有效的原则,根据大样本观察、对照组设立、随机双盲试验等要求严格进行临床研究,从而获得科学、可靠、客观的临床结果。
3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循证医学建立的基础为发现、提出及确定问题,其主要目标为解决问题。外科临床教学更应注重对实习医师的启发及指导,使其形成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外科临床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枯燥,实习医师积极性不高,对问题的思考及解决能力较差,一味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外科循证医学的引入,能将问题导向模式进行应用,通过问题的抛出,能激发实习医师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其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研究与讨论,并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分析、总结相关论点与证据,进而得出最为满意的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转化实习医师的学习模式,使其更加科学、灵巧的掌握知识,并形成自身的、独特的思考模式,为日后的外科临床实践打下夯实基础。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比较,以学生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外科循证医学教学方法效果更好,学生对外科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从原来的60%以下上升至90%以上,且患者的满意程度从原来的85%上升至98%以上,极大的改善了诊断的可靠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