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生物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情景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但由于比较抽象,往往让人感觉很难听懂、不易明白,学生有时会产生不想学、不愿学、不敢学、学不会的心理。如何让高中生物这门课程变“难”为“易”,让学生能够听清楚、搞明白,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自发学习,是每个高中生物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在熟悉的环境中对新知识的接受更为迅速,对新事物的感知更加准确。生活化情景教学,或借助生活化情景的间接导入,或借助生活化情景的道具运用,或借助生活化情景的有效提问,把学生引入熟悉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高中生物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活化情景间接导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生物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脱离日常生活的生物教学,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效果不理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新课程学习之前,笔者非常重视生活化情景导入,借着学生的思考、顺着学生的思维,然后不知不觉、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新内容的学习中。比如,在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内容的学习之前,P者用多媒体放映了一段准备好的短片,就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几十年来在杂交水稻研究上做法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通过播放短片,学生对杂交水稻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顺势导入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内容的课堂学习中。在光与光合作用的学习中,我提前制作了幻灯片课件向学生展示,主要内容就是温室大棚的栽培与种植,在课件中我有意识地加入了蔬菜生长中需要的光合作用的条件,光、水、二氧化碳、叶绿体等,并以图片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对光合作用及其条件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再向学生讲授光合作用的知识,结果学生不仅对光合作用的条件记忆清楚,而且对整个章节学习内容的把握很到位。
二、生活化情景道具运用,让学生更容易感知
生物来源于生活,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借助尽可能接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情景道具,这些道具非常常见,学生大多都见过、用过,因此,感觉特别熟悉。在学习过程中,抵触情绪和消极心理自然就会慢慢消退,学会、学好课程的自信心也会大增,显而易见,会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举个例子,在学习无氧呼吸章节时,我从家里带了气球、废瓶子等制作了简单的酵母菌无氧呼吸装置,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了解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回家找来了气球、废瓶子等道具,自己做实验来亲身感受,深入理解。又如,在遗传信息的翻译教学中,我把宝宝的魔方拆了拿到课堂上,用磁条两级特性代表碱基的互吸性,以魔方的角块代表mRNA信息,互补时相互吸引、不互补时相互相持、配对后tRNA携带遗传信息,通过氨基酸和核糖体翻译成蛋白质,通过生活化情景道具的使用,学生明白了先是tRNA从mRNA上获得相对应的序列,然后经过脱水缩合在蛋白质中反译出mRNA上的内容,进而深刻领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意义。
三、生活化情景有效提问,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也是提升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有效提问,往往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实现思维深处的碰撞与交流。特别是生活化情景提问,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理论上的口头说教往往过于空洞,仅靠讲理论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感觉深奥,听不懂,搞不明白,有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细胞呼吸章节的学习中,基于该章节理论性很强,实际教学中不容易讲清楚的实际,在学习之前,我就采取了生活化情景有效提问的方法,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食物放置时间久了会变质,而且越是在高温条件下,变质得越厉害,甚至腐烂?相信大家都喝过葡萄酒,吃过酸奶,那么葡萄酒和酸奶是怎样酿制而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把学生带入细胞呼吸的学习当中,学生感觉就不难,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思维活跃,主动去思考和探究细胞呼吸的原理、外界环境影响及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程度和全面性大大提升了,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入、更透彻了。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 生物实验教学 模拟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整个生物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重要的研究手段与学习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并不重视实验教学,而以讲实验来代替学生的观察与操作,只重视学生对书本现成知识的掌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更加重视实验教学,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的培养,以实验为契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走进生物科学的殿堂。而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采用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与手段,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功效,架起学生通往生物殿堂的桥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诸多不足,将实验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几点: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实验热情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生物实验教学也是如此,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探究实验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而在传统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学氛围枯燥,并不能激起学生观察与操作的激情,即使学生自主操作的探究性实验也大多是被动而机械的展开,失去了实验重要的激趣启思功效。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实验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的实验演示与探究过程,以学生所喜爱的图文声像的形式直观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强烈冲击,这使得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跃,更能激起学生对实验的激情,对生物的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认真的观察、主动的观察与积极的思维,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主动探究。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来为实验的开展作铺垫,为学生营造愉悦而欢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截取一些新闻报道,以关系到人类饮食安全的假鸡蛋、劣质婴幼儿奶粉以及市面上所宣传的针对糖尿病人食用的无糖食品等,让学生来思考能否通过实验来检测其具体成分。这样以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活现象入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真实而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为学生营造自由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积极地设计实验方案。这样的实验操作不再是被动而机械的,而是学生主动而快乐的参与。更加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真正地享受到实验操作的乐趣、生物学习的乐趣,更能激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从而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实验技能是引导学生有效实验的前提与基础,是走进生物科学殿堂的重要条件,也是生物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挂图等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基本的实验器材,讲解基本操作,而学生在自主操作实验中却并不能规范操作,甚至有许多学生因操作不精准而无法继续实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些实验器材直观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大整个过程的可见度与清晰度,并利用其特殊功能来将其结构与用法讲清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规范这些实验器材。
如显微镜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到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对于提高学生实验技能非常重要。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或者通过挂图来讲解,或者通过在讲台上操作。这并不利于学生的掌握与运用。教学是相对静止的,学生无法将具体的构造与运用结合起来,而且整个过程可见度与清晰度不够,学生所处角度不同,许多学生并不能全程观察到。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整个过程动态而直观地呈现出来。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放大、旋转等功能将显微镜的具体构造讲清楚,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认识。其次,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来展现具体的运用。使用高倍显微镜时先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光圈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自己或学生操作显微镜的细节拍下来,以学生所熟悉的操作背影来讲解具体的操作过程,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更加利于学生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实验打下基础。
三、模拟实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益
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有些是在现实条件下无法直接展示与观察的,如发生年代较为久远的研究对象,生命的起源等;范围广泛、时间跨度长的研究对象,如长寿命动植物的遗传变异等;速度太快太慢的生化反应,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这些都不能用实验手段来直接作用于研究对象。在以往的教学中就只能采用机械而枯燥的讲解,学生并不能达到深刻的理解。还有一些药品、器材太贵,学校实验室不具备完成的条件;以及实验过于复杂难以独立完成的实验。我们都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模拟功能,来动态地模拟实验全过程,从而带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走进生物知识的殿堂。
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用甲烷、氨、氢、水蒸气等物质制成氨基酸等有机物,用以说明生物起源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发生的。这样通过实验更能增强教学的说服力,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更加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这正是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所不能取得的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模拟功能来动态而直观地再现这些实验室条件下所不能完成的实验,让学生探究的范围可以全面地延伸到生物圈,带领学生走进更加神秘的生物世界。真正发挥实验的功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取更多的生物知识与技能,体会到生物实验探究的乐趣,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教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探究空间,可以在计算机强大的模拟功能下来完成更多的实验,展开更有深度的探究,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更加活泼,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南昌市第十七中学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效教学的目的是要实现从“组织教学”到“动机激发”、从“讲授知识”到“主动求知”、从“巩固知识”到“自我实现”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现状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to optimize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Xie Xiao-qing
【Abstract】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teachers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become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to people. I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effective teaching from the "group teaching" to "motivation", from "teach knowledge" to "active learning", from "consolidate knowledge" to "self-realization" of change, achieve the goal of students "learning to learn".
【Key words】High school; Biological experiment; The teaching design; The status quo
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逐渐从知识学习转向技能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实现“知识学习”向“技能培养”转变的关键,而要保证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验教学设计就是基础。因此,针对当前实验教学设计的现状而思考相应的对策来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对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一大方向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就是实验内容的增加。新课程标准中围绕10大主题都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解脱出来,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大量的实验让教师有措手不及之感,而学生也无从快速地适应教师教学的转变,加之有些教师盲目跟风,导致实验教学走形式化,学生不但没有学好知识,技能培养更成为了口号,在有的学校还出现了以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的现象。不得不说,实验内容的增加和教师适应能力及课时之间存在了一定的矛盾。
其次,我国教育延续的是千年以来的封建式教育模式,重知识轻技能,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重实验结果而轻视过程,新课标则要求教师重过程,在这个转变中,因教师缺乏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往往实验成为一种表演秀,在有的课堂中,实验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是为了完成任务,保证开出率,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则还是停留在重结果轻过程上。
再从学生角度来看,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标准较高,不仅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实验原理,还要求学生能正确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通过现象而得到结论。以“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教学要求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用具,在该实验中涉及较多的实验用具,每一样教师都需一一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并正确使用;在实验步骤上,从参考图到显微镜到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或永久装片都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在实验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过程,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还需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但从课时和学生的基础上看,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这就让教师在传统和新课标之间犯难了。
2. 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的对策
首先,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上课就带着学生做实验,等实验结束了,学生还不知道实验的目标,因此,实验教学效率也就相对较低。明确实验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因此,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就应向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如在“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教师就应向学生明确“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实验后再以是否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来审视实验过程。
其次,关于实验准备,以往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忽视了学生在实验前的准备,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只要一遇到问题,学生就会将思考的重点放到多个方向上,有时教师为了向学生解释和实验相关的知识,占据了实验时间而导致实验效果受到影响。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前,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过程、所选择的小麦种子也要符合要求,如此,实验才能顺利进行。再如在“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中,对于“血清、血型、输血”等知识,如果学生在实验前没有了解,实验中就会产生诸多问题,自然就会影响实验的进行。
对于实验组织管理,重点要小组管理上着手。对于一个班级,教师只能从整体上进行调节和组织引导,很多时候无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中,此时小组长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而且,有的实验周期长,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而且也不一定要在学校的实验室才能完成,此时,小组内是否都按实验要求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小组形成合力,为了得到实验结论而认真实验。
最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另一方面则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应该说,如果要让学生们从一个实验中真正获得科学的知识,那不是一节课或按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就能实现的。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实施引导,以“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教学为例,在探究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如可用问题“为什么要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却滴一滴生理盐水?滴清水或生理盐水的量又如何掌握?为什么要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薄膜?”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实验,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如此问答结合,观察现象和得出结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实验现象来了解事物的本质,也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 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
生物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为了实验而实验和为了教学而实验的观念中解脱出来,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开放性的实验中做到自我实验,自我提高。
首先,实验教学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教师通过实验设计的优化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不应以现成的实验数据、实验结论为模板,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师生关系和和谐课堂气氛的构建不可或缺。实验中,教师要从讲台到学生中去,用眼观察学生的实验,用心倾听学生的理解,认真指导,唯有如此,实验过程才会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大舞台。
其次,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如在“生物圈中的人”的模板学习中对蛋白质的探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导,如思考怎样调整人们的饮食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搭配方法和饮食习惯,如果教师能做到让实验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和生活习惯,这样的实验就是高效的实验,有用的实验。当然,在实验中教师也不应墨守成规,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设计一定的开放性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认清现状,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效率,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这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着眼点,教学中教师还需多加实践,不断丰富总结。
参考文献
[1]牟金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考试周刊,2011.18.
所谓合作学习,其基本概念是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其中包括动手实践任务、课程学习任务等。合作学习需要进行比较科学合理的人员分配以及任务分配,这一项内容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个人学习能力等将学习内容进行明确分工,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商讨、在商讨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合作学习最大程度改变了生物课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融入其中,其加深对生物知识点理解的同时提高了自身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生的学习模式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出现一些排斥心理,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遇到困难,其不愿意向老师同学诉说同时也不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这对于学生生物学习成果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老师在运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其学会倾听,并且听从别人的劝导。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不能够只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注重学习方法的内涵,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新知识讲解之前,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有5人,并且将生物学习的新知识分成5项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特点,老师将5项学习内容进行分配处理,并且鼓励小组中的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遇到瓶颈或者困难,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采纳实施。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有效整理知识点信息,并且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2.提高学习积极性
合作学习运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老师对学习任务进行分配并且制定学习目标,另一部分是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实践从而实现学习目标。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分配的学习任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完成,基础相对来说较差的学生,老师要对其予以鼓励,并且进行适当的帮助,使其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生物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抽象的内容实际化,例如,老师在讲解细胞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如果单纯的照本宣科进行讲解,细胞的样子、特点等各方面都需要学生想象,使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点,老师可以将课堂形式改变为实验教学,将学生带到实验室,以7个人为一组,每组分发一个显微镜,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细胞的样子,老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1.学生为一切教学的主体
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学生是参与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不能够再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老师要尊重学生,予以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老师予以适当的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针对其困难程度予以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整个合作学习运用的关键,老师在制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等,并且该学习目标要以高中生物的教材内容为参考标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明确教学内容,最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
尝试教学法是由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师创立的一种先由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后经师生共同探讨,最终找出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法凸显了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突出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需要者和学习者、尝试者和反思者;突出了能力和态度教学――解决问题需要能力,尝试解决练就能力,尝试就有发展,成功增进自信。
现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然而,学生只有想学,才有可能互动;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才有可能互动;教师只有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尊重学生,明白教是为了促学,才有可能互动;教师只有俯下身子,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发现学生问题的价值,倾听学生的想法,欣赏学生的才智,尊重学生的人格,视学士为与己平等的人,才有可能互动。基于以上认识,在复习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的模式进行高中生物的复习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1 复习课尝试教学法的模式
1.1 向学生讲清楚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原因及意义
在过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似乎习惯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教师教什么,他就听什么;教师怎么说,他就怎么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听讲多,体验少;记得多,构建少;是什么多,为什么少;知识输入多,方法和态度的发展少。乍一改教学方法,学生非常不适应,甚至反对。教师要耐心地做工作,甚至提出一些强制性的要求,让学生试试。笔者甚至还给学生们讲述了自己上高中时的学习体会:高中时代,我的生物老师看起来就是一个演讲家,课堂上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很多学生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但翻开教材一看,他说的与教材上几乎一个字儿不差。他是在搬运知识,将教材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给了他的学生们。教材上的字学生都是认识的,句子是看得懂的,大没有必要听这样的老师讲课。于是我在听生物课时,就采取自学法,将教材上的内容整理成笔记,使其按个人的理解变得条理化,遇到不懂的地方时才向老师请教。结果,我的生物成绩居然成为班的第一名。大家比我聪明,不妨一试!
在教师的鼓动和严格要求下,学生采用了生物复习学习的新方式。
1.2 师生共同制定复习计划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计划需要师生通过共同商讨制定。首先,师生共同明确学校要求的一轮复习完成时间,减去法定假期,减去考试时间和试卷讲评时间,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复习计划。这实际上是一个时间管理计划,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感觉到时间的紧张感和学习的紧迫性,“逼”学生充分地利用好时间。
1.3 布置学习任务并检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高中生物复习课的两个最显化学习任务是完成读书笔记和完成过关试题。这两个任务都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写出教材内容的提纲,指出其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说出这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生成的过程,找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常考的典型试题的类型;过关练习是教师提前给学生准备的较为基础的精选习题。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两项任务,教师一般提前1~2 d布置任务,并由课代表提醒同学们,以保证有充裕的学习时间。
检查学习任务一般在课前几分钟内完成。上课前提前3 min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书写及完成情况:一般是教师走下讲台,顺着学生的座位顺序,依次检查学生的作业。教师对完成好的学生大声点名表扬,对完成的不好或没有完成的学生给予批评,并督促限期补齐,并将上述情况计入平时学生成绩记录。
1.4 上课过程――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1) 抽签决定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的学生姓名。目的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去好好地准备。准备得不充分的学生会觉得在同学面前丢面子,相反,准备得充分,会赢得大家的掌声和尊重。
(2) 展示内容:展示的过程只准带读书笔记,多媒体实物展示台展示读书笔记,学生边展示边讲解。展示内容就是读书笔记要求的内容,比如本节内容的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详解,本节的重难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点和比较点,本节的的典型例题等。特别要注意本节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在讲解过程中,学生都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充分思考,有的运用了时间顺序去讲解,如“动物的胚胎移植”;有的按照空间顺序讲解,如“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有的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意义进行讲解,如“减数分裂”;有的按探究顺序来讲解,如“基因在染色体上”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读书和整理笔记,已经对所学内容进行了相对有效地组织。
(3) 生生、师生之间的提问、评价和补充。
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或完成后,其他学生可以随时向展示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讲解的错误、不同的见解、没有听清楚的内容、被遗漏的重要知识内容等。在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和补充,并给予评价,课后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其实,课上展示过程中其他学生听讲的神态和展示完成后同学们的掌声本身就是很好的评价。最后,教师对教材进行再梳理,再组织,让学生比较自己的组织方法和老师的组织方法的差距,体会方法,提升能力。
(4) 完成过关测试,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毋庸置疑,高中生物复习教学的直接目标就是解决高考问题。知识是否已经充分理解,能力是否已经充分提升,需要恰当的变式训练进行检验。教师跳下题海,尽心挑题,精心改题,给学生呈现既适合学生认知能力,又能有效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的习题盛宴。通过过关测试,让优等学生解有所得,让中等学生充满自信,让暂时落后的学生找到自己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2 对高中生物复习课尝试教学法的反思
(1) 本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脱离不了学生自身的体验、思考、顺应和构建。“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本教学法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反思与构建,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及时的课堂评价也给学生的积极学习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2) 本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运用本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其中蕴含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并且更能突出自主学习。学习是一个个体知识的构建过程,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监控,自我激励,本来就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带来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如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一节的讲解中,某学生就用了“一二三四”来概括全文:一个模型:信源――信道――信宿,信息的传递模型。两个实例:人体的体温调节实例和水盐平衡调节实例。三个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人体这一系统下的有效调节途径,必然相辅相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主次之分,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可能是神经调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组成部分。四个区别:信道不同,反应速度不同,作用范围不同,作用时长不同。以上总结充分反映出这一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美国大学;招生;考试;多元化[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61-03
美国在当今世界,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超级强国,在教育上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自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对各级教育统一集中控制和管理的全国性体制,其联邦政府没有管理各学校的权利,而教育主要是由各州政府负责管理。每个州的教育制度有很多不同。同时,美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一直受到一系列非官方自愿性民间联合团体的影响。美国在法令上并没有关于大学入学的统一规定,招生的自在各大学,故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招生标准。
1 呈阶梯式分类的美国大学
美国大学很多,从360多年前移民美国的清教徒创立全美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后,美国的高等教育继承了欧洲古老大学如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传统,发展到今天已有2600多所颁发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的四年制大学,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则多达3400所。
1.1 两年制学院
两年制学院又称初级或技术学院,大部分为公立,多半为地方社区所举办,故一般称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提供的课程有两类:一类为过渡性文理课程,相当于四年制大学的头两年,学生毕业可转入四年制大学继续深造;另一类为终止性职业技术课程,毕业生毕业可直接就业。社区学院颁授的学位是准学士学位。社区学院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入学条件简单,不限年龄,亦无须通过入学考试;学习时间灵活,有全日、半日、周末、夜间课程的多种选择;修业年限较短,收费低廉。社区学院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教学设施和师资相对薄弱、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流动性大等。但它作为大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综合体,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并以较低廉的费用向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2 四年制学院
四年制学院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文理学院或文科学院。基本课程包括人文学(语言、文学、哲学、艺术、音乐、文化史等)、社会及行为科学(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和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三大领域。现在有的学院为多收学生平衡收支,增设了诸如企业管理、护理、教育等学科以适应当地的需要;另一类是独立的专科学院,如机械学院、建筑学院、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学院等,主要提供专科职业教育。近年来许多专科学院也扩大了教学范围,提供较完备的文理课程及学位。
上述两类学院学制一般为四年。文理学院和文科学院向毕业生颁授的最普遍的学位是文学士和理学士,专科学院则授予专业学位。
1.3 综合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规模庞大、组织复杂、师资充实、设施完备,一般设有以文理学院为核心的若干学院,可修学位的课程除通常的文理课程外,还有工程与技术、商科、国际问题、卫生、教育、农业、家政、建筑、传播、新闻、图书馆学、旅馆管理等。大部分综合性大学注重研究工作,不仅拥有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也设有以向高校和社会输送教学和研究人才为双重使命的研究生院,因此这些大学又被称为研究性大学。此外,许多综合性大学还设有若干高级专业学院,如法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管理学院等。一个大学的各个学院有时同在一个校园。但一些规模较大的大学则有若干分校,各个分校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和校园。如加州大学的校长拥有对全州范围内公立大学的管辖权,属下有十个自成系统的分校,每个分校均有自己的校长。因此像加州大学这样庞大而系统复杂的大学也被称为集合型综合性大学。进入这些专业学院学习往往需要四年大学本科学历,学制通常为三四年,时间长费用高,但入学竞争仍异常激烈,因为拥有专业学位是跻身收入丰厚的专业领域的先决条件。综合性大学颁授学士、硕士和博士3种学位。
2 多元化的招生制度
美国的高考制度以多元化而著称——形式多元的考试方式、丰富多彩的考试内容、灵活多样的评分方式、多元化设置的考试科目等,使得中学的课程多样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的选择多样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
美国的高等教育则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在招生方式上,高校兼顾全面,尽量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有允许优秀中学生跳级、提前一年进入大学的早期招生和早期录取;有接收中途转学的期中招生;还有延迟注册、滚动式录取和开放式录取等。尽管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制度,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美国还是以综合选拔为主。即大学在招生录取新生时,不只是看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成绩,还要根据考生的学习情况和其他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虑。
在美国,除了高考成绩,中学阶段的学业成绩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包括平常考试、作业分数,还包括选什么课程。对美国的高中生来说,中学的学业成绩就像一座压在头上的大山。如果想上大学,在这四年里,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都得惦记着成绩。另外,美国大学招生办在审核申请材料的时候,还会注意你的学校成绩的发展趋势:是往上走,还是走下坡路?从而综合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出最后的判断。
2.1 科学、灵活的考试形式
在美国,学校的考试机制是学什么,考什么。课程在先,考试在后。教学是主动的,学生也是主动的,教学引领着考试,考试为教学服务。
参加美国高考SAT考试是美国大学本科申请的重要步骤。虽然SAT的考试成绩不是影响学生进入顶尖大学的绝对因素,却是必要因素。也就是说,符合标准的SAT考试成绩是进入这些顶尖大学的入门票。
SAT是目前美国最通用、最具权威的一种升学考试,所有美国高校都接受SAT成绩。在美国,高考即全美统一的学业能力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是由美国大学委员会委托教育测试服务(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定期举办的世界性测验,包括SATⅠ和SATⅡ。SATⅠ主要测验考生的写作、阅读和数学能力3科,每科满分800分,总分2400分,它是通用考试一推理测验(Reasoning Test)。SATⅡ是单科考试一专项测验(Subject Tests),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包括汉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及申请大学的要求,至少选考1科。SAT每年举行七次(海外六次),参加考试的次数不限,其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的关系,考核学生的不光是逻辑、分析、推理能力,更是考查他们的创造、表达、求异思维等多方向的能力,对学生将来学习潜能进行考查。通常学生自高二开始即可参加SAT,取最高一次成绩寄给申请院校。美国学生可凭SAT成绩申请美国顶尖大学,同时也是大学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之一。
SAT到底提供了什么样的学生信息?SAT考试本质上是在测验学生两种不同的技能:学术基础技能和应试能力。基础技能就好像知道如何开车,应试能力则有点像开车前往另一个地点时,驾驶者知道一条更快的捷径。虽然知道捷径能够更有效地到达目的地,可是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开车,那么知道捷径也没用。应试能力是一种认识考试结构、了解测验中的各种逻辑陷阱以及参加考试时作答速度的能力。可是,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基础准备,这些能力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与SAT考试均被称为“美国高考”,它们既是美国大学的入学条件之一,又是大学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之一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标准。这个考试也被很多美国大学承认,但其中中部和西部的院校居多。和SAT不同,ACT考试更像一种学科考试,它更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考虑到了对考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测试。
ACT考试不分Ⅰ和Ⅱ。它包括四个部分:数学、英语、阅读、科学推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推理,这部分整合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综合在一张卷子上,以推理题目的形式出现。出题方式比较灵活,考验对高中知识的掌握和逻辑能力。(ACT Plus Writing)则为上述四个科目外再加上一个30分钟的作文测试。所有美国四年制学院及大学均接纳ACT的成绩。正因为ACT是一个以课程为本的考试,许多要求SAT Subject Tests成绩的大学,都会完全或部分豁免ACT考生有关的要求。
SAT和ACT这两类考试都是一种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适应性测验的配置性考试。两者都可以一年考多次,学生可以选择成绩最好的一次申报大学。一般来讲,SAT重点评估学生是否具有在大学学习的能力,因此成绩更能够体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潜在的学习能力。ACT考试与中学教学的关联程度稍高一些,更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全美有3500余所大学接受SAT成绩,有3300余所大学接受ACT成绩,SAT被美国名校的认可程度相对较高。
2.2 自主优化、双向选择的招生政策
美国有入学要求和开放入学之分。有入学要求这种方式被大多数学术水平高的院校采用,他们根据学生提供的标准化考试分数(SAT或ACT)、高中一般学术性科目的平时成绩、大学预修课程(Advance Placement 简称AP课程)的统考成绩、高中推荐、开卷的入学短文、面试、课外活动和校外工作的平时表现、才艺与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潜能。此类院校的入学竞争越激烈,中途淘汰率越低。开放入学则指高中毕业生不需通过高考,只需提供高中毕业文凭或同等学历证明,采用这种方式的主要是一些州立学院和社区学院。此类院校中途退学率较高,但从理论上保证了人人都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从美国的相关改革可以看出的趋势是逐渐淡化标准化考试,使多元化录取方式成为衡量学生高考成绩的依据。
学生报考高校,一般须提供下列资料,供校方了解,以利校方判决是否招生录取。这些资料包括:①申请函。说明个人学习履历、目的、兴趣、成就与潜力,报考该校的原因,将来的学习计划及志向;②填报该校的入学申请表、奖助学金申请表;③高中主修课程成绩,选修一些较艰难、具挑战性的“荣誉性课程”(Honor Class,如经济学、心理学、天文学等)或“大学预修课程”,如大学一年级的微积分、外语、化学等的成绩;④SATⅠ、SATⅡ的成绩或ACT成绩;⑤在学科、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长,工作经验与领导才能,参加义工服务的经历与爱心表现;⑥高中辅导老师为学生所写的给申报高校的推荐信,信中对学生的学业、能力、性格给出评价,提供学生学业成绩在学校班级或年级中的名次地位。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制度的多元化给学生和学校都带来了比较充分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录取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同时,为吸引更多水平较高的学生报考,各校还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如多所志愿、双向选择、提前录取(Early Decision)、滚动录取(Rolling Admission)、开放录取(Open Admission)和学分转移(Credit Transfer)等。
一般来说,高中学业成绩和SAT或ACT成绩,是各大学招生标准中考虑的重点,但对于一流的名校来说,对其他方面的成绩也很看重,如都希望在学生的申请资料中,能够看到学生表现爱心、有优良品行的证据,还增加对考生的面谈,更详尽了解考生的人生志向及除学业成绩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成绩。
美国的大学招生录取工作一般由大学校长或大学理事会负责,联邦政府或州政府一般不干预,但是如有违背尊重不同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准则,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被侵犯时,则通过司法程序,提出纠正要求或劝告意见,或在相关优惠政策中排除。州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招生录取工作中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异。各大学根据区域布局、性别、民族、各专业报名人数、公(私)立中学毕业生比例和以往注册档案最终决定录取规模和方案。州立大学一般根据国家标准考试如GPA(学校成绩)、SAT、ACT等成绩决定录取,但是竞争激烈的名牌大学则通过学生申报的资料逐一审查录取。审查资料一般有学生成绩、高中教学质量评估、推荐信、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特殊技能和受奖证明、人品和领导才能等,高一到高三的学期成绩至关重要,名牌大学还要加试分学科考试如SATⅡ成绩。十一年级(高二)成绩占据很大比重,但高三成绩急剧下滑也会落榜。有的大学,除了名牌高中外,对各高中按学生人数确定招收名额。美国有明确的弱势群体保护政策,鉴于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环境条件比白人学生差,少数民族享有优惠政策。推荐信一般选择所教过的老师或长期共同生活过的人写,而盲目选择社会地位和声望高但不太熟悉学生本人时反而对学生报考不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内容、时间,对社区和自身成长有所帮助的体验、阅历都对学生报考有利。学生的特长不仅是体育和文艺才能,还要在写作、商务、组织、计算机等不同领域体现。既重视学科成绩,也重视非学科类社会贡献和荣誉。服务意识、关心他人、正直、诚信、合作、组织领导才能等人格、人品备受重视,这要在命题作文、推荐信和自我介绍中充分展现出来,很多名牌大学十分重视命题作文和自我介绍中凸显出来的个人创意和才能。私立大学还比较重视校友子女,因为他们对母校有特殊贡献和支持。
为吸引优秀学生,各大学在录取阶段都开展了激烈的竞争。一般每个学生报5~20所大学,即使报了名且成绩合格,但转到别的更为理想的大学上学的学生也多。大学除了发录取通知书外,还邮寄大学相关资料,学生生日卡,高年级学生的祝贺信等,甚至打电话祝贺,提供奖学金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靠奖学金制度可以顺利完成学业,真正实现了大学和报考学生多元、综合、双向选择平台。
可能有的人认为美国大学教育的普及率在世界上屈指可数,所以高考的竞争并不激烈,实际不完全是这样,如果想上好学校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比如普林斯顿,门槛非常高,录取率通常为9%~10%,就是说100个极优秀的申请者中只有不到10个人被录取。与中国的学校高考前长时间的准备和复习不同的是,美国大多数学校在SAT来临前,只是在学校每月例行简报中提醒一声而已,不利用任何课时、也没有以任何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和准备考试。
纵观美国高考招生制度,可以看出重视基础教育、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成为美国大学选才的一个特色,文理兼融、跨学科发展使学生的才智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是普及与精英相结合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竞争稀缺优秀教育资源走上精英道路,也可以通过接受普及教育做一名多识博闻的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
美国高校录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依据学生综合素质选拔人才的录取原则使美国学生不会“死读书”或过分重视考试的分数。丰富选拔人才模式,促进人才多元化。美国多样化的招生指标将各种人才选拔上来,大学为有不同才华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了人力资源。对于个人来讲,人才有很多种,成功有很多定义,学生可以科学地设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盲从、照搬别人的模式,创造多元的校园氛围。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可以使学生获得国际视野和胸怀,接触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他们更易接受多种价值观的并存,学会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尊重他人。美国高校数量众多,在高校招生的过程中实行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使学生有了充分的自和机会,也更能为自己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陈晓莹.美国SAT考试的最新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50-53.
[2]李湘祁.没有固定标准的标准——美国著名大学新生录取标准的多样性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