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

第1篇: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性及应用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三大基础性课程之一,在小学生的小学学习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项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是交给小朋友简单的加减乘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这种新形势新常态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应不断创新,以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只是依靠数学教师的一支粉笔和不厌其烦地讲解进行教学,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对数学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数学课堂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较为复杂且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枯燥无聊,小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数学老师的教学质量犹如麻绳捆豆腐———提不起来。如果在数学课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此来改变数学教学模式,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那么课堂气氛就会变得轻松愉悦,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就会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还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更为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一来,就能大大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小学生在信息化的数学课堂中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获得了快乐,还陶冶了情操,课堂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对数学的空间想象力又不够,大部分小学生碰到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时往往不会主动去探索,而是退缩,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原始的动力,失去兴趣就无法保证高质量的学习。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授课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比如说投影仪、PPT、高清电视以及VCD或者DVD等,通过这些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氛围,让同学们在这些图文并茂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比如说在学习《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时,老师先将之前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相应的统计表用PPT列出来,再给同学们梳理一下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开始本节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本节课有四个例题,老师先带领大家熟悉一下这几道例题,先让同学们大体了解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模样以及所表示的数据关系,然后老师可以抛开课本,自己创设一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契机。比如说老师可以组织班内同学去春游,本次春游老师准备了四项活动,分别是拔河、踢毽子、放风筝、跳绳,然后让大家自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每位同学只能选择一项。由班长负责统计,然后班级每位同学都根据这个数据绘图。由于春游是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积极性一定会很高,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应该只是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也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学习完课本上的知识就行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要培养小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学习《圆的周长》这节课时,里面必须要讲到的一个知识点就是圆周率,讲到圆周率大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它的发明者祖冲之,然后让同学们记住圆周率3.1415926就行了,做题时用3.14计算。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对这个π值是怎么来的都比较好奇,然而老师却不讲,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圆周率的记忆不会太深。假设数学教师在教同学们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网上找关于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教学视频介绍,然后老师再加以简单的概括。这样的教学视频往往都是根据同学们的学习设计的,视听结合,让同学们充分的了解圆周率的意义,这堂课的效果自然就会不言而喻了。数学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也不能只是掌握皮毛即可,数学教师在教小学生数学知识时要追根溯源,了解其内涵,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日后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网络平台、促进其全面发展

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家庭、在学校、在生活中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地方,学习数学知识大都靠理解和日常的大量积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家庭与学校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实现课上与课下,老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完美结合。利用这个平台老师可以将一天的所学内容、PPT课件、总结以及需要补充的知识点都在这个平台上。在平台上数学作业或者是数学探究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后练习中有不会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老师。利用这个平台,家长也可以和数学教师能够及时的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孩子数学学习的最新动态,网络交流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好的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在数学课堂中加入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那么数学教学的明天定会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陈田刚.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7).

[2]刘新中.基于信息环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A].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研究(2017年版第一辑)[C].2017(2).

第2篇: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课堂;观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磨砺才能具备。在当代科技社会,培养创新性思维成了校园教育的重心。拥有灵活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类必将为社会带来福祉。诚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教学领域的最基层开始,即先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如何通过小学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同时,欢迎同行就这个问题和我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树立观念,正确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小学生顺利应对小学数学考试,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是小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启蒙教师,所以,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应该将学生引入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轨道中。当然,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自觉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高质量的教育,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全面提高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目的。这里,我认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时时注意两点:1.小学数学教学的宗旨不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应付考试,而在于培养他们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会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知识是如何发展和发生的;2.小学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二、活跃课堂,学生主角化

在现代教育的条件下,大部分小学数学活动主要是依靠教师来控制和进行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是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达到的。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是否彻底舍弃“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教学“X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不要一下子就把理论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先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如让几个学生随意说出几个整数来让老师立即作出准确判断——哪些是X的倍数,哪些不是X的倍数。当学生发现老师的判断十分准确而感到非常惊讶时,他们的好奇心就会自然地被激活了,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学生求知欲望的高涨就自然而然地为以后的教学内容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答从问始,学而又思

我们常说,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那课堂教学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尝试,进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安排一些题目,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解答和计算,要让他们明白,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应用不同的知识来解决同样一个问题。

一个伟大的理论抑或一个实验结果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也是从他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不往上跑而是往下掉”引发出来的。小学生算是刚刚进入教育阶段,而在此阶段培育他们勇于提问的习惯对创新性思维是起关键性作用的。所以,在小学教学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注重引发学生的疑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以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开场,然后先让学生主动提问或者说说从游戏中得出了什么。这样,学生有了问题之后,就必定会有想解决问题的冲动,那么,小学生的思考也会随着老师、随着有趣的数学游戏在课堂中不断转动。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就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有利于点燃小学生接收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灌输给小学生“结论往往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越多,之后得到的知识也会越多”的理念。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重视了课程的开发和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来引导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自发积极解决的精神。设置问题的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能使小学生在探究新知识中轻松获取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小学生学会质疑,对书本质疑,对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更多的保障。

四、自主探索,碰撞思维

既然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好好把握课堂计划,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质疑。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应先质疑学生:哪些之前学到过的规则图形能拼凑成一个圆,又怎样通过拼凑最简单地算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中,并进行热烈讨论,大胆地尝试与操作,接着积极思考……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结论让学生获得,错误让学生分析,既有让学生表达的机会,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探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思考解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理论并完善地掌握。

第3篇: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Gao Yanhong

【Abstract】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light conclusion, process, ways to teach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inking, guides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brain involved in learning, knowledge of the original experience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in the brain to produce isomorphic, establish the essential relation of non-human, inspire students innovative learning thinking activity.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nnovative education;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一个人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就离不开他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重新组合和独特加工,在头脑中形成新产品的形象,并通过一定的行动使之成为新产品的能力,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的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例如教学应用题:“有25 块棱长0.6米的正方体大理石,每立方米大理石重2.5 吨,如果用载重5 吨的汽车一次性运往工地,运走这些大理石至少需要多少辆汽车?”同学们的解答是:2.5×(0.6×0.6×0.6)×25÷4.5=3(辆)我也认同了这种解法,正要讲下一题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如果25 块大理石用3 辆汽车一次运完,由于25÷3的商不是整数,又不能超过汽车的载重量,那么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只能把一块或一部分大理石锯开来,分装在这3 辆汽车上,而这在实际运输中是不可能的,所以至少用3 辆汽车来运是不对的。听了他这种讲法,我感到很惊喜。想不到这位学生能以事实说话,不迷信老师,不迷信题目,不盲目吸收,能独立思考,而且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并积极地与他们一起探索,去发现更广阔的新天地。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热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主动参与,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三、重视多向交流,培养创新品质

创造又是一种集体活动,多向交流互动作用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团结、协作的优良创造品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不断创新奠定基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教学后有这样一道求面积的思考题(如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这样一道题难度不大,一般都能把它分割成两个或三个长方形来解答。在画辅助线分割求解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还可以把上图补成一个长(30+40)米宽50米的大长方形,找出了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长40米、宽(50一20)米的小长方形面积求解的方法。多向交流、互相启发,在训练了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被动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

“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让学生看书上的结论用不了一分钟。为了让学生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们设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首先从不同类型的线入手,观察“直的线”和“曲线”,让学生感性认识“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接着让学生随着计算机的演示从“能否延长”、“能否度量”、“几个端点”等方面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最后再通过学习教材与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

五、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5.1 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保护学生好奇的天性、尊重他们质疑的权利。好奇是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身去尝试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及数学联想能力的培养。另外,老师可以经常性的设置有数学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满心愉悦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5.2 努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学习数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培养一种抽象的、追求逻辑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要素。

首先,数学教师应该身先士卒,打破常规,时刻注意避免学生形成僵硬的解题思路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自发的寻找创造性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此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尽可能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具体模型、操作实物和感知的前提下,通过推理、综合和逻辑性的分析方法,以及一些非逻辑性的灵感、想象与直觉来不断的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而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采用图形与数字相结合,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教育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能够用实物来表示的尽量用实物表示。比如说圆柱体的体积等的求解,我们可以采用教具来给同学们演示,既形象又生动,也容易理解。

5.3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法案,加上老师润物无声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学生把课堂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新鲜的思想素材,让学生通过总结分析,把老师教授的知识概括,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六、结语

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数学课程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规律以及性质,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全面的、科学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对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优势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一、引导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意识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小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蕴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而这都是激活思维的诱发剂和原动力。作为教师要不怕学生提问,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是离奇的,甚至是荒谬的。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二、让学生参与观察,发展想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观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这对堵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利。因为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电教手段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使他们在形、声、色、光的直接作用下感受到学习能得到精神上最大的满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便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把那些有趣的画面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中参与观察学习,启迪思维。三、让学生参与讨论。发挥主体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讨论,最大的特点是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创设了参与的情境和气氛,能使各类学生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在教学关键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讨论,参与到教学中来,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先通过“猴妈妈分桃”这个故事引入,在黑板上出示这一组算式:

8÷2=4;16÷4=4;48÷12=4;480÷120=4。

让学生观察讨论:“被除数怎样变,除数怎样变,才能使商不变?”顿时,学生议论开来,有的说:“被除数乘以一个什么数,除数也乘以一个和它相同的数,商不变。”有的说:“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也除以一个和它相同的数,商不变。”这时,我进一步提出:“乘以或除以零。可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思考、验证的兴趣。经过讨论、验证,学生终于找出了商不变的规律。我及时给学生以肯定。学生表现欲更高。创新意识更强。在这不断的讨论、验证之中,学生的思维相互撞击。闪现火花,不断发现新点,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四、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创新意识

“转化法”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联系学生实际,注重对数学转化思想的挖掘和渗透,这样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转化思想方法的训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在多次的感知后理解,在反复的运用中逐步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求异创新,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五、开发开放习题。增强创新意识

第5篇: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关键词】学生 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8-02

一、前言

在新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通过教学方式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1.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教师首先好对课堂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对于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以此提高学生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元、角、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一个苹果1元,一个橘子5角,老师买了2个苹果,4个橘子,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样的问题就能让学生联系到实际生活中,自己陪父母购物时的场景,这就能提高学生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例如教师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讲解完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火柴等材料,让学生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在让学生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通过求解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促进了学生自动动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教学创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1.构建良好情景

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欲望、学习动机与学习情景有很大的关联,良好的学习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景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等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情景,并引导学生融入学习情景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通过图片来说出自己认为最好看的图形,有的学生会说圆乎乎的那个图片最好看,有的学生会说那个长长的图片好看,学生纷纷说出自己觉得看好的图片,充满了乐趣,这时教师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些好看的图片叫什么吗?”,学生为了知道自己觉得好看的图片叫什么名字,就会积极主动的融入学习中。

2.联系学生生活

对于小学数学,是数学这门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部分,这部分知识与现实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有很多知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讲解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知识中总结生活经验,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的生活现象为题材,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位置”的内容时,由于“上、下、前、后”这些位置是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的具体案例应用在课堂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数学书放在桌子上,然后让学生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下:桌子的上面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通过这样的设置,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热情,随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接着教师为学生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的是为了学会“上、下、前、后”,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就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3.注重教学实践

在新时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小学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实践途径,以此发挥数学知识的价值,例如教师在讲解“排队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排成两队,然后教师问学生:“你左边第三个同学是谁?从左边数你排第几?从右边数你排第几?”通过实际的排队,学生就能对排队有了深入的理解。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对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等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兴趣、性格、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于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肯定,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教师要不断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耐心的解决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芹.基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2(08):47-48.

[2]吴惠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 2014(11):75-76.

第6篇: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学习

一、教学基本功是游戏课堂的根本保障

小学数学老师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把数学课从呆板变生动。

首先,加强小学所有数学知识系统性研究学习,对小学各年级数学知识点滥熟于胸,让学生问不倒。

其次,广泛涉猎初中几何、代数等,把握数学学科体系核心元素。这样,需要时可以信手拈来,把小学数学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化繁为简,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得到转化应用。

第三,加强文学,音乐,历史等课程学习,适应当今孩子知识丰富这一有趣现象。事实上,孩子们不想轻易让大人读懂自己的世界,便会说出“慧星语”,写出“火星文”来应对成长中的烦恼或喜悦。而如果老师,尤其数学老师能与时俱进,显然将更为学生所接受。不轻视孩子的学识是数学老师必须做到的。例如,一个孩子上数学课听音乐,作为老师不必勃然大怒,提醒必须顾忌到孩子感受,不能手一指:“站起来”,或者“你给我出去。”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了,通过暗示或别的途径让其自觉摘下耳机。此时,老师的工作远没有完成,课后抽时间与学生聊天,找出他课开小差的根源,这才是恰当举措。而如果课后把这事告诉班主任,教务处,或家长,这只会激起孩子强烈反感和厌学情绪,哪怕孩子数学天分的确低,作为老师,也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照顾,而不是你的嘲讽和放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或许,孩子某方面优势连作为其老师的我们也远远不及呢。

二、研透教材,备足道具,打造娱乐、高效课堂

数学老师必须研透教材,备足道具。这样才能打造出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

第一,明白课堂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比如,一年级孩子还没有基本数学概念,课前,老师想要让他们知道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建立一个初步的数的概念这样的目标,不妨拿来各种玩具或食品,按颜色、品种分类,在老师引导下让他们通过感性认识,知道数的概念,均分意义等。

第二,充分利用教学工具,备足教学道具。一支粉笔一把尺的时代本身就定义了一种呆板形象。小学的孩子对玩具和食品有无法抗拒的兴趣。那就从这方面着手,让孩子在玩中完成数字概念的初步形成,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转变,这将更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比如,开展趣味活动,让学生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讲数学故事等,让他们在笑声中学会用数学来解决遇到的事情或问题。

第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数学活动自身特点来设计活动内容,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形成渴望学习的心里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如:老师在操场上画幅画:老虎在小白兔家门口,小白兔必须按1到9的次序出门才能脱离危险,请孩子都来当回小白兔,亲自走一走,怎样才能逃过老虎的利爪安全回家?这样的数学教学将又会是一箭多雕的结果。

最后,教师必须,不端架子,跟孩子交朋友,启发而不是灌输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问答、竞赛、表演等形式组织学习,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观点,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挑战权威,杜绝人云亦云,表扬奖励孩子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即使是孩子说错了算错了,也要鼓励多于批评或嘲笑。平等施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视同仁。课堂上平等、热情对待学生,课外舍得感情投资,主动和学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个性,关心每位学生。即使学生犯错也不过分批评指责,给他们改正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心、期待我”,这样,他们就会更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三、灵活自如地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听与课程有关的录音、音乐,讲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小片断,开展精彩的数字对话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黑板一侧写上规定时段内学生要自学的内容和时间限制,灵活运用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方式,这是少儿解决数学问题最初也是最好的方法。更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交流,搞活课堂氛围。

四、做好教学评价,及时总结经验

课堂最后几分钟要对所授内容进行总结,检验目标达成情况。可以提问学生:小白兔通过几个步骤才逃过老虎利爪回家的?妈妈今天在超市一共买了几样玩具?几颗鱼皮花生?这样,就知道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了,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后作业,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学生也就不易把学的东西又还给老师或书本。

五、在新知的探究中,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第7篇: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我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我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二十一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第8篇: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例如,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便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又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后,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了。例如: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1)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2)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出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并贴于黑板。(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表面积的意义。(4)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正方体模型,巩固表面积的意义。(5)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展开图得出结论。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法,教师再用电脑演示验证。(2)借助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室,引导学生弄清长方体六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自我检查,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二,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和应用。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活力。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应用,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第9篇: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意强调概念、公式,而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更注重算理和技能训练。具体表现在对问题情境、计算方式、估算等方面的重视。

(1)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教师教授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数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

(2)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这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数感”可以理解为人们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性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3)提倡解题策略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式得出结果,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自由思考问题的机会,有更多的探索余地,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4)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认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开展创新活动。教师的创新行为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实行创新应遵循六项原则:普遍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学中应注意两个创新。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创新。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改变以往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发现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2)由教“学问”转变为教“思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尽量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己”。在现代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捷径,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能让学生自觉地自学新知识,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

(3)全新的教师观。古代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需要转换这种观念,由“教”者变成了“导”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去点拨、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认识数学的活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只是简单地模仿。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具有创新行为的教师眼中的学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个体。班级中,课堂里没有任何一个没有个性的学生,应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