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是否会束缚想象力,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一定要“讲逻辑”?采访中,也有家长认同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观点,但并不清楚“逻辑”在思维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网友黄炯林说:“‘逻辑’是个外国词儿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老祖宗就没讲过‘逻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逻辑呢?”
哪些方法简便易行?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阿芸比较认同对孩子进行科学思维方法培训的观点。阿芸说:“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不知道解决问题时该从哪里入手,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棘手的问题时,马上就手忙脚乱了,感觉很无力。”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了,有这么多培训从小就可以参加。不过这种培训班也挺贵的,动辄几千块呢。不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最好能有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又实用,又省钱。”
专家看点
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
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 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 ——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志中书艺工作室,创办于1990年。现有教学场地160多平方米,分教室、习作展示厅、活动室。坐落于浙江省桐乡市梧桐镇邵家桥。自创办至今,来学习者甚多。现有学员百余。
二、指导教师简介
指导教师:何志中,号水乡一夫,男,汉族,1956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市崇德镇。在全国重大书法大赛中表现出色。2002年,在第二届PHE国际中小学幼儿美术书法大赛中,获美术教学成就一等奖,2003年在“首届中华八百小书家”评选中,获优秀书法导师奖。2005年,获《青少年书法》创刊20周年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教育成果奖。在“书法报・首届全国少年儿童书法大赛”中,被专家授予“少儿书法教学家”称号。少儿书作先后入编《中华八百小书家》《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大典》等书法集。
三、教育特色
根据多年的少儿书法教学的实践,本工作室按少儿年龄段分为三个时期施教。即8岁以下为启蒙期,8岁至10岁为培养期,10岁以上为提高期(注:按虚岁7岁入学,4年为例。)。
1.启蒙期:变枯燥为乐趣
在这个年龄段,我以为不宜进行写实期内容的辅导。要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们在想象中创造,在创造中联想,在联想中丰富,还孩子一个游戏空间。
考古论证,艺术起源于游戏。图形,对少儿来说是最敏感的。利用象形文这一生动而有趣的文字,结合故事形式,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艺术潜质和完善孩子的综合素质。在这段训练过程中,孩子不仅能掌握到认知书艺的基本用笔技能,还能亲身体验到画图的乐趣。在课程设置上,以单一笔法的象形文为例,“比一比谁的图形最棒”,“看一看谁的笔法最多、最准”。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使孩子们在认知实践中逐步提高。
2.培养期:实施个性化临写
很多家长没留意,这个年龄段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黄金时机,也是最能创作出纯粹的童心书作时期。
在临写过程中,孩子将自身所知的笔法、墨法、章法无所顾忌地抒发在宣纸上,似乎总想自己来组织经营字构与章法。(见临作。)当看到一幅幅表达出孩子们那种发自内心、天真无邪,无视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鲜活的言语后,我想,这应该是孩子们潜藏创造欲的表现,也是少儿书作之所以有别于成人书作的根源。少儿书作的最大特色是各尽字之真态。这是孩子临作成长的真实反映,作为辅导老师我们应在孩子临作的表现的基础上,或在表现形式上,帮助他们寻求适合自己表现的形式,或在结构、用笔上引其深化。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艺术成果。评价少儿书作,不一定以“像”为标准。但是一幅完整的少儿书作,需要有纯粹的童心流露、具有完整的章法和对笔墨纸的运用能力。
3.提高期:注重理性与感性能力的协调发展
这个时期少儿正处在“理性和逻辑世界”中,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掘为动力,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很重要。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思维,围绕着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理解、记忆、评价、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能力的培养,我觉得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好奇心,让幼儿观察许多个别的事物事件之后,学会将他们归纳起来。这就是思维-----幼儿思维。例如:一岁左右的孩子知道香蕉、牛奶、鸡蛋、苹果都是能吃的,衣服、裤子、背心、毛衣都是穿的,碗、勺子、剪刀、肥皂都是用的,学会将物品归类。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从小到大、长短、粗细不一,渐渐学会思维,学会比较。
在各种活动中,提高幼儿理解概念的能力。
在幼儿园授用的活动中,幼儿可以提高自己理解概念的能力。例如:在数学活动中他们会从1数到20,从而知道数的连贯性,邻数的大小关系等概念。再有,就是从身体活动来讲,如果让一个孩子把一个东西放在右手边的桌子上,孩子就会从中学会右的概念和桌子,一个东西的概念。所以在各种活动中提高幼儿理解概念的能力,更进一步提高幼儿思维能力是必然的。
激发幼儿创造性的思路,不断提出新的想法。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得用我们大家(家长 教师)一起努力。例如:在幼儿园,幼儿可以大胆创造着画出一张画,在和别的幼儿玩耍的过程中会想出各种新奇的、创造性的玩法,然后大家一起来玩。在家中,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可以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思维非常活跃。
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目前,独身子女有4—6个大人照料,大人照料太多,剥夺孩子学会独立的机会,使孩子惯于样样依赖大人。所以我们不仅从生活习惯中让孩子独立,在思维方面也要让幼儿独立。给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请大人们不要替他们处处决定。
自信是成功积极的暗示,自信的强度与从小到大成功的次数多少成正比。所以,我们呼吁大家不要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以表扬的方式跟幼儿沟通会更好。
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位智力超常的孩子1997年初被推荐到了国际超常儿童基金会,年仅14岁。这位女孩子有什么超常表现呢?当她差7天两岁时父母正要给奶奶发信,她问到:“星星是怎么跑到天上去的?”从那时起她就常常打听星星、月亮的事情了,说明了孩子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
她的父母在她一岁时开始使用各种测试题,坚持不懈地培养,教育孩子开启孩子的心智,从而挖掘出孩子最大的潜能。他们对孩子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值得所有父母学习的。
思维是发展智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不是说只发展思维,我们要以孩子的特点,个性等等因素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教育。
一项权威研究显示:爱因斯坦、达芬奇、居里夫人这些世纪伟人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有着超强发达的右脑。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万倍,人脑在6岁以前完成90%的发育。因此6岁以前是开发右脑的黄金时期,千万别错过哟!
调查显示,95%的人仅用了大脑的一半,即左脑,这主要与人类习惯用右手有关。语言中枢、逻辑分析、数字处理、记忆等都由左脑处理,加之许多学校和家庭不重视右脑的开发,不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家长要想打破左右脑开发不平衡的状态,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训练,对孩子的右脑实施一些特殊的教育:
学音乐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尤其古典音乐对孩子右脑的开发有很大影响。听钢琴曲时让孩子用左手模仿按琴健的姿势、听小提琴曲时让孩子模仿压琴弦的样子。此外,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它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
培养绘画感觉能力
右脑具有绘画感觉能力。让孩子练习绘画,能培养其观察能力。尽情欣赏绘画作品、自然风景,陶醉其中。带孩子参观花展、盆景展,直观整体地欣赏作品。涂鸦也是一种综合训练,包括视觉感受、动手能力、听觉描述、语言理解等能力,对右脑刺激也是多方面的。
干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长先有意把房间弄乱,然后同孩子一起清理房间。开始时孩子可能会做不好,分不清垃圾的种类、不知怎样用抹布擦桌子等,家长要耐心地指导,教几遍后孩子就会做好。
体育运动
右脑在运动中对形象的感知及细胞的激发比静止状态更快更强。每天跳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
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是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开发的最佳方法。童话富于幻想,听童话故事,孩子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情节的发展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场面和情景,这对右脑的图形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促进。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这时右脑呈现最佳状态,开发孩子想像力的效果比白天紧张时要好得多。
训练空间识别能力
经常变化孩子的环境,送孩子上幼儿园时不妨有意改变路线;玩玩捉迷藏游戏;只给孩子看小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让他想象整个小动物是什么样子;将一幅画的一部分遮起来,让他猜其他部分是什么样等;放一堆糖果在桌上,训练他用目测法判断糖果的数量;下棋也会对孩子的右脑产生很好的刺激。
带孩子逛商场
带孩子一同去商场是开发孩子右脑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培养孩子综合各种知识及判断的能力。可以教孩子独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可以教孩子如何根据价格来挑选面包或水果等。
手指训练
用左手剪东西、抓玩具、玩石子,玩豆豆等,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的发育;闭上眼扣扣,练习写字绘画,可以增强手指的柔韧性;摆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篮、学打算盘、做手指操等活动,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玩积木、橡皮泥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经常让孩子交替使用左、右手,可以更好地开发大脑两半球的智力。
爬行和梳头
平时多用梳子或以手指代梳给孩子梳理头发,特别是多梳右侧头发,强化对右侧头皮的刺激,加快头皮血液循环。从小训练爬行,对孩子的平衡感及运动细胞都有帮助。
益智玩具
益智玩具是开发右脑的最佳工具。主要以拼插、组装、游戏等活动形式为主。电脑游戏机也是锻炼孩子右脑的好工具,要为孩子选择一个以图形为主的游戏,如想象游戏、猜图游戏等。买新玩具后,父母没有必要按说明书告诉孩子应该怎么玩,放手让他们去摸索。
学外语
研究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那么在普通家庭里,父母的知识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好孩子,是许多父母颇为关心的。这里介绍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简便易行的培养儿童智力的方法供父母们参考。
智力培养的重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智力,一般指认识世界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客观事物的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它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对于感知过程中所产生的事物的映像,当客观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它并不随之而消失,而仍能在大脑中保持一定的时间,并在一定条件下还能重现出来,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记忆。思维是在观察和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感知材料的加工、概括和抽象。想象,就其生理机制而言,是人脑中旧的暂时联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暂时联系的过程。上述这些是心理学中有关智力活动的一些通俗解释,下面就围绕着这些内容谈起。
第一、让孩子尽早尽多地接触世界
俗话说,“见多识广” 。父母应该设法让孩子尽早尽多地见识和接触一切可以见到或可以接触到的东西,使其尽早尽多地认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孩子一出生,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本身就充满了好奇。我们经常会看到,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总爱动手打小伙伴。其实,他们不是在故意淘气,而是出于好奇,是在试探对方的反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因此,父母要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好奇心,多给孩子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使其多看、多听。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多提供一些简单的玩具,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多让他接触一些小东西,有意的让他发现一些小奥秘;大一点后,领着他去郊游,去看大海,去看高山,欣赏一下大自然,感受各种不同的环境。这样,可以有效的刺激儿童的不同感官,促进大脑的发育,进而开阔孩子的眼界、开发智力都很有好处,能够为将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基础性的储备。
第二、注意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认识活动或者说是智力活动的基础,缺乏较强的观察力就无法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更谈不上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停留在“看”的水平上是不够的,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力”的训练。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可采用以下方法:拿一幅图画让孩子注视几分钟,告诉孩子几分钟后会围绕着这副图画问他一些问题,看其能答对多少。比如:先让孩子看一会儿有关天安门的图画,看后将图画拿开,问他天安门上有几面红旗,分别在什么位置,几幅标语,标语上写的是什么内容,有几个大红灯笼,挂在什么位置等,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问。 也可以让两个孩子交叉提问。 交叉提问对提问者和被提问者都是一种锻炼,因为在准备问和被问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都要认真地对对象物进行仔细地观察。这一活动不只局限于图画,观察某一局部环境,一件东西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也可以锻炼记忆力。在准备的过程中,儿童不但要设法注意到一些细节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还要能够记在大脑中。
第三、要善于启发孩子的思维,善待孩子的“为什么”。
孩子总是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所以就喜欢向大人问这问那。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父母要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嫌孩子缠人,会对孩子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没了,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千万不能嫌麻烦,要鼓励、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同时,要认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
给孩子解答问题时,要多采用启发式。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如果问题太难,考虑到孩子回答不出来,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问题不是太难,孩子自己动脑筋后能够回答,父母则不要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而要对孩子进行启发,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如孩子提出“水是怎样流动的?”,这个问题通过做一个小实验孩子会自己得到答案的,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下面小实验,用硬纸板做一水槽,在水槽中倒上水,然后将水槽变成一头高一头低,这个时候让孩子注意观察,孩子会发现水是由高处往低处流的。
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或者对孩子说,“等你上学后你自己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反过来问孩子为什么,有意识地针对所见、所闻提出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父母能够回答,有些甚至父母也不能回答。父母回答不了的要设法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指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孩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解答的也不要立即告诉答案,要启发和调动孩子自身去积极思考,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非常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利用发散性思维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我们不但要注意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度,而且要培养其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既要学会针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学会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要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储存。表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影像,是具体、形象的。因为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就有进行想象的丰富资源。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让孩子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可以让孩子用语言描述或者通过写日记把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
父母可以找一件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让孩子尽可能多的说出它的用途。如一块橡皮除了擦东西还可以有哪些用途,鼓励孩子想出的越多越好。如有几个孩子在一起,可以比一比看谁说出的用途多。通过这项活动,父母会发现孩子会说出好多意想不到的用途,会有许多奇特的思路,父母会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而高兴。
指导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想象以形象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比如,让孩子备一个摘抄本,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平时可拿来翻阅。
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孩子的脑海中,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当孩子的活动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象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孩子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父母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
第五、要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锻炼。
实际动手能力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俗话说,“心灵手巧”,“手是头脑的老师”。父母可通过让孩子摆积木、拼图、做手工等来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多给孩子买一些类似的玩具。最有意义的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虽说简单,但带有一定技巧性的劳动。如,自己修理钢笔、拆装自动玩具等 。还比如,父母在做一些复杂一点的劳动时,有意让孩子做帮手,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还能启发孩子的思维,发展孩子的智力,可谓一举多得。
指导孩子做手工,如:折纸、剪贴。 2岁半的孩子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男孩子喜欢做车、船、大炮、飞机等。父母可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孩子玩结构游戏,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 聪明的父母这时会顺应孩子喜欢动手的规律,拿来一些废纸让他撕,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来蜡笔教他学画画,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拼七窍板,穿珠子,套盒时延长了专注时间,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
当发现幼儿有不正确的操作时,应及时予以矫正。例如,要注意幼儿端碗,拿匙子、筷子,握笔,握球拍,用剪刀以及拿其他工具时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指导、纠正。当然,最好从一开始就教会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杜绝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父母的有意识地多动脑筋,有好多活动和游戏可以很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能够成材。孩子的智力能否得到良好的培养关键看父母用心不用心。
关键词:中国象棋;大班幼儿;智力开发
中国象棋活动内容丰富,棋局发展千变万化,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充满趣味、富有挑战的棋类游戏。培养一个孩子的智力关键要从小培养,幼儿在大班的年龄段,正处于智力发育的最佳时段,让大班幼儿接触象棋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培养做事细致的好习惯,同时也是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
一、在大班教学中引进中国象棋的作用
1.培养幼儿的专注能力
幼儿年龄小、好动、做事容易分散注意力,在上课的时候引进中国象棋,让幼儿进行棋局对弈,让他们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就得经过周密的策划,在反复交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从原来的好动逐渐地专注起来,思想不再抛锚,在对局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了,注意力、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应的增强了,从而使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2.丰富了幼儿的课余生活
大班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中国象棋进行娱乐性教学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专注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幼儿的课余生活。幼儿年龄小,处于成长的阶段,在他们的眼中,娱乐是最重要的,中国象棋让
他们在课余时间可以体验游戏的快乐,从而丰富了他们的课余
生活。
二、利用中国象棋开发大班幼儿智力的措施
中国象棋活动是幼儿园的特色教育之一,幼儿在象棋游戏中眼、手、脑并用,促进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何利用中国象棋来开发大班幼儿的智力是值得深究的。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好动、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偏差等多方面因素,寻找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非常重要的。
1.大班幼儿园要营造浓厚的象棋游戏氛围
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在大班幼儿园中要营造浓厚的象棋游戏氛围,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逐渐走入象棋世界,对象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在大班教室里设立一个象棋小天地,在里面设立下棋的地方,并贴上象棋的游戏规则,在幼儿园的走廊里以及四周贴上有关中国象棋的照片,广播站实时播放象棋游戏儿歌,还可设立家庭象棋站,让孩子积极地带着自己的家长与自己参与中国象棋的游戏,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从而激发幼儿智力的发育。
2.合理设置中国象棋游戏“三部曲”
这里所说的中国象棋“三部曲”就是知象棋、说象棋以及下象棋,其中下象棋是关键,是培养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大班幼儿的教育要不断丰富幼儿的象棋文化知识,加深幼儿对象棋知识的了解,在幼儿对中国象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学习记录,帮助幼儿掌握象棋的记录方法,最后学习一些基本的下法,掌握中国象棋的走法,引发幼儿对残局进行正确判断,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敏性。一切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幼儿对象棋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象棋技能和思维能力,从而使幼儿的智力在游戏中得到提升。
3.家长要帮助幼儿进行象棋的学习
家庭其实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幼儿最初是从自己的家庭环境中学习一些基本的东西,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孩子,并积极地参与到中国象棋的游戏学习中去,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在快乐中不断成长。在幼儿期要发展智力,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大班幼儿主要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运用游戏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游戏是幼儿的兴趣所在,兴趣是刺激幼儿学习的最好方式。
4.幼儿园可以举行各种中国象棋比赛
为了更好地锻炼和发展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智力的发展,促进孩子之间的棋艺交流,激发孩子持续下象棋的兴趣,在幼儿园可以开展一些中国象棋比赛,如,“大班幼儿象棋擂台赛”,努力营造比赛的氛围让幼儿沉着思考,独立走棋,并坚持下完,赛后和他们一起分析对弈过程中的得失,让幼儿多思考,多了解对方走棋的目的,分析自己每步棋的作用,在象棋比赛中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随着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小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在幼儿的教学中利用中国象棋来开发幼儿的智力有着长远的意义,通过象棋教学激发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开发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国象棋的娱乐性教学能够保证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是实现幼儿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儿童益智玩具的显著特征就是儿童在玩的过程中能促使想象力的发挥 ,锻炼手指的灵巧性 ,以促进脑部发育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儿童益智玩具在设计定位上要以儿童、益智这2个主题为中心。首先,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儿童在发育成长期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实行有年龄段针对性的益智玩具设计,功能上不宜过于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儿童的兴趣与思维能力;其次,在益智玩具的造型设计上要充分运用卡通化亲和力的形象,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装饰设计上集中体现益智特色:具体表现为包装文字醒目、色彩清新、识别性强,益智功能一目了然;并且,造型和包装的设计要便于儿童开启、抓放、拿捏、倾倒等。同时设计产品要给人带来安全感,不能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且不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婴幼儿益智玩具的设计原则应该遵从安全性、益智性、趣味性、互动性。儿童益智玩具的安全性体现在儿童在操纵玩具的过程中不受到伤害,即使在无意识的错误操作中也能把伤害降到最小。益智性体现在儿童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能够开发智力,创造潜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感官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性。趣味性体现在玩具可以通过夸张的造型提高孩子的亲和力,据调查夸张、拟人化的造型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对卡通形象很有亲切感。因为儿童不能长时间关注同一事物,所以儿童玩具应突出趣味性才能达到激发孩子兴趣的目的。互动性体现在参与、互动上,带给孩子心灵和身体上的满足。孩子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互动性益智玩具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更加投入,而家长们也可以通过互动性玩具增加与孩子们的交流,增进之间感情,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作为一种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产品,他的设计在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后,还要按一定的设计要素来进行设计。首先是色彩要素,色彩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是婴幼儿启智玩具的重要语言,因为视觉是人们接收事物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色彩又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其次是造型要素,因为婴幼儿的生理特征与成人之间有着很大不同,所以要避免过于复杂的结构造型。造型还要与宝宝的心理相适应,孩子通过玩具的造型形态产生特殊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因此婴幼儿玩具的造型设计要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进行解析、研究、设计。婴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对知识快速学习和接收的时期,因此,在功能方面,玩具最好可以具有多样化的功能。例如,2岁的孩子是吸收性思维和各种感觉、知觉发展和器官协调、肌肉发展、对外界物体发生兴趣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能听懂很多的话,还喜欢听大人的赞扬。这时的玩具需要帮助他们自身四肢活动的发展,同时也要适合他们的心理需要。最后是材质要素,设计时需考虑材料的成本。因为婴幼儿身体发育快,再加上在心理上对事物的新鲜性差,对一种产品的兴趣不会持续太久。因此不宜采用成本过高的材料,以免造成贵重材料的浪费。其次要考虑材料的质感,材料不同的质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对婴幼儿来说他们的视觉和触觉都十分敏感,如金属材料会有冰冷、坚硬的感觉,毛绒质感则会令他们感觉温暖和安全。
希望此次对0-3岁婴幼儿启智玩具所进行的的探索性的研究对完善婴幼儿玩具市场的发展、为玩具设计人员进行婴幼儿启智玩具设计和指导家长、幼教教师进行玩具选择等方面都能有实际意义。总的来说,我们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从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分析,通过3岁以前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在理论上说明婴幼儿玩具与婴幼儿心理,研究婴幼儿启智玩具的设计策略、设计原则、设计要素等,为开发适合消费市场需要的婴幼儿启智玩具的设计提供指导。
⒖嘉南祝
[1]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孙峰,吕江.《卡通玩具设计》江苏南京美术出版社2006
[3]张排,王洪阁.《玩具与创新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活动;提问;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70-01
提问环节在语言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合理的组织提问内容是一节语言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作为观摩课,如何组织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以我的语言观摩活动《冬天的礼物》中发现的问题来进行具体分析。
1、缺少重点。我这节课主要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好朋友的友情,一个是冬天的特征,那么我的问题就应该重点来围绕这两点来设定,要有一些关键性问题,可是我在提问中并没有突出这两点内容,而是将每一页的画面中提供的信息都提问一遍,既显得嗦,又没有突出目标,孩子们还因为各种问题都有显得有点失去耐心。
2、问题没有很好符合孩子的能力特点。比如说我在这节课中,让孩子观察画面后提问“图上有谁呢?”孩子们说“小熊和小狮子”“他们在干什么?”“拥抱。”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作为中班孩子,有一定认知能力了,这种显而易见的内容就不需要提问,老师可以直接说出来,多设置一些根据内容让孩子们思考的问题。就像刚才这段对话,我完全可以说:“小熊和小狮子他们正在拥抱,他们的表情似乎不太高兴,这是为什么呢?”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的过程,也就贴合了目标好朋友要分开依依不舍的浓厚友情。还有可以连续提两个问题。比如;“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让幼儿的思维有一个连续性,锻炼他们完整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总是一问一答,要让提问和反馈能力有小小的提升。
3、缺少开放性问题,容易提封闭性问题。虽然在活动中我减少了“是不是,对不对,好吗”这样的提问,但是在每一页观察画面时,我总是问“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这样的答案单一的问题,少了追问其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使得幼儿直接就得出答案,缺少思考的空间。
4、缺少有效的提问反馈。孩子们给我的答案和我预想的不一样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反馈,有时候大脑就会空白。要不就是孩子们有答必回,显得重复。而且反馈的都是
“是。对。你说的真棒。”要不就是将孩子的话重复一遍。形式很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我要提升我的提问能力。如何组织好提问环节,是我面临的重要的提问。我觉得用一下这些小策略来提升自己:
1、在设计问题和提问时,必须明确和强调其目的性。
这一节语言活动我要确定发展孩子的哪一方面经验。只有明确的目的,才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并促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围绕目标来设定问题。尤其是一些有关键经验的问题,让孩子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及空间内,尽最大努力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增强其思维能力,拓展其认识水平和知识面。
2、组织的问题既要体现层次性还要符合幼儿的能力。
幼儿的认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孩子年龄特点及应有的语言能力来设定问题。问题要注意具有层次性,由简至难,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一点非常难做到。很多时候,我的问题都是同一类的内容,无法吸引孩子去思考。有层次性的问题,可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可有效培养幼儿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考方式。还有教师须熟悉和掌握幼儿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提问。所提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但也不能过于复杂。过于简单的提问无法达到提高幼儿能力的效果,而过于复杂的提问会挫伤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减少无效的问题。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教师需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所提问题要让幼儿“跳一跳”,但又要保证其通过努力能够回答。
3、提问要能发散幼儿的思维。
教师要恰当地搭配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多提一些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纲要》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多提具有想像力的问题并不追求惟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幼儿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具有丰富想像的答案, 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4、提高反馈问题的能力。
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是很重要的内容。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常常会有不正确、不清晰、不全面的答案,这时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回应技巧,在不回避问题的前提下,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探究问题,寻找更多更好的答案。比如“谁还有有不同的想法?”为此,教师要允许幼儿提问,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对幼儿提问的能力。常言说得好,“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应该很好的接受孩子的反馈,并且再提出适当的问题。提问得当也就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能有效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集体活动中,孩子们常常会有惊人的语言,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行为发生,比如“对于故事中小狮子的尾巴造型,我认为没有什么,可是孩子在描述景色时就说了还有一片落叶,我开始不明白,让孩子指认时才发现是说的小狮子的尾巴,这让我很诧异,但是我及时的确认了那是狮子的尾巴不是落叶,让孩子立马解决了心中的困惑。也就拉回了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在具体活动中我们要很巧妙的处理这些问题。
孩子放学回家后说:今天在学校有同学打我!父亲很有技巧地回答:还好吗?有同学打你,所以你很委屈?
这个回答不但能帮助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状态,还带来了两个的好处。
首先,孩子可以从中明了,现在真正该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对方理论,而是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困扰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反应,那么随后该努力的,就是如何调试情绪,做出合适的反应。
其次,孩子可以从中学会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次挨打,心里难受,他就会知道,以后若去打别人,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这个深刻的情绪体会,有助提升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所以从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这是个一举两得的做法。
在协助孩子辨识情绪之后,接下来,爸爸妈妈就可以再问:你要不要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个很重要的亲子沟通方式,当父母学会发问及倾听,孩子就会愿意开口说话。培养良好的亲子沟通习惯,会让彼此的沟通畅行无阻。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
父母亲的评价对孩子的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父母亲可以坐下来,写下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这些优点不该是孩子和别人比较的成果,而应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比如,很有爱心,对小动物很好;很有礼貌,会主动和朋友打招呼等这些人格特质,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较之上的结果。如果要称赞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很认真、负责,会自我督促念书就会是更好的理由。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帮助孩子管理负面情绪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课程中加入了冥想的练习:让孩子坐下,闭上眼睛,集中意念静坐20分钟。而最近的实验发现,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定会有所帮助。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舒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内啡肽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应该要多安排些机会,欢迎孩子的玩伴来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或共同度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如生日等)。父母亲还要观察孩子在和别人的互动当中是主动和他人说话,还是害羞不开口?当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是什么反应?而万一与他人发生矛盾,他又是如何回应的?为了防止自己又落入与他人比较的惯性思维中,家长们不妨准备个小的笔记本,提醒自己观察的重点,并做记录。
此外,父母亲应多鼓励孩子观察别人的需求并主动提供帮助。不妨常问孩子:你注意到有谁特别需要帮忙吗?你觉得你能够做些什么去帮助别人吗?而在孩子协助他人时,例如帮家人提东西,则该立刻给予及时的表扬。如此一来,孩子就能够培养出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日后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皆会大有助益。
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态度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父母就大可放心,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有一次,老师当众批评了一个孩子的历史成绩。大多数孩子都会因此觉得有失颜面而耿耿于怀,然而他却做了心态上的调整,笑着跟妈妈说:幸好老师批评的是我最烂的一门科目,如果我最好的一门科目被他批评,那我不就更惨了。有这样的正面思维能力,就是乐观特质的精彩展现。因为他知道怎样在任何环境中看到事情的正面,避免负面情绪的不当干扰,从而找到激励自己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