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品牌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的解释:品牌文化遗产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现代遗产”,是全人类享有的一类活性财富智慧资源。品牌文化遗产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包括品牌物质文化遗产和品牌精神文化遗产,是以品牌为载体,以动产、不动产的实体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及现代文化的多重文化共性为表现形式,涵盖了品牌传播与经营中的一切文化现象,镌刻于品牌,分布于品牌的各个层面,从文学艺术、利益、风俗、道德、科技等各个方面丰富着品牌的内涵,使其具有普遍性、商品性、价值性、文化性、科学性、民族性等特有特征,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长久的社会效应,是人类智慧与科学技术、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品牌文化遗产”是权属人的品牌具备了品牌文化遗产评审的标准而被选入“世界品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濒危世界品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此而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资源―品牌文化遗产,否则,品牌文化遗产便不是品牌文化遗产。由此可以看出, “品牌文化遗产”是不可拆分的专有术语,而不是被曲解的 “品牌的文化遗产”或“品牌文化的遗产”。从品牌文化遗产提炼特色文化元素,用以营造文化空间,对文化创意设计、新农村建设、打造观光乡村有很大实际意义。
二、凤凰人家主题宾馆室内外空间设计构成及路径
文化空间与社区营造,需要整体定位,形成概括的文学主题,挖掘出品牌文化核心代表,然后重塑形成视觉要素,把这些文字和图像按照形式美法则排成文化空间所需要的形式。这些形成了文化空间与社区营造的视觉构成及路径。
经过实地考察,湘西凤凰人家宾馆,文化营造并无系统性的设计,其基本元素主要有传统的小青瓦,飞檐斗拱,墙面为青砖结合实木板刷桐油。建筑符合地方风格,但尚不具备记忆识别特征。整个宾馆共 5栋,每栋为 3层楼,一层为商业区,无标志性的文化元素符号,本次文化空间的重点区域为门头及的休闲区、宾馆后面的休闲区。
该项目的具体设计理念,以“梧桐栖凤始有人家”为营造主要文化亮点。本次营造的特点是:挖掘湘西 7400年前高庙 “凤之源”的文化遗产,使用苗族地域文化元素来营造凤凰人家的共性和个性;使用传统的地方文化融入到氛围营造中,增加营造区的品味与文化内涵。达到环境塑造产生识别记忆的最终目的。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活动在湘西高庙留下了人类最早的凤凰图案“双凤载日 ”,比浙江河姆渡“双凤朝日 ”早400多年 ,在本次文化空间营造 ,如何结合地方风土人情提炼凤凰品牌文化遗产 ,成了本次项目设计的难点 ,也是项目成功的切入点 .下面是思路的详细体现:
1.门头:以凤凰图腾柱子、苗族少女银饰帽子为设计元素,反映少数民族风情。楼为厚重的文化色,银色的帽子与建筑产生对比,但有突出地方标志性元素,形成特别的记忆符号,同时点出凤凰人家是文化宾馆的主题。如图一:
2.休闲区、前后楼房之间的道路:用时间轴为顺序大门右侧―远古凤凰―神鸟之歌―图腾文化元素:中国湘西高庙出土 7400年前的最早的风凰模型,介绍 7400多年前
人类第一次将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寄托在凤凰上。对应的楼名称为:来风楼十字路口―古代凤凰―稻作文化元素 :水车,造水景;对应的楼为:得风楼十字路口往江方向―近代凤凰―民俗文化,元素 :背着小背篓的、纺织的的妇女对应的楼为:栖凤楼正楼后―现代风凰―借势不可复制的鬼文化,陈列黄永玉“酒鬼背酒鬼 ”小型模型,对应的楼为:凤凰楼宾馆后面休闲区―未来凤凰―和谐文化,元素:苗族的“鼓、舞、歌、乐”小雕塑,对应的为朝凤楼,以“凤舞九天”为
依据:陈列 9组凤凰诗词书法碑刻,集休闲元素为一体,打造“绿化、亮化、文化”步行观景区。如图二:
3.大堂创意、客房:文化空间设计元素挖掘:葫芦、石头摆件、凤凰织锦、牛头、蓝印画布、城墙、门钉。充分利用软装设计,节约装修成本,突出湘西地方文化特色。
4.《凤凰人家赋》挖掘凤凰、吊脚楼、苗绣、银饰民俗文化元素。文章短小精悍,对文化空间的营造有一定的点睛作用。文章如下:
摘 要 攀煤公司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中为攀枝花钢铁基地配套建成的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经过47年生产建设与改革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煤为主,电力、化工、火工、建材、机械制造等多业并举、配套发展的综合型企业。近年来,攀煤公司一直把培育安全文化作为打造特色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安全发展之路,杜绝了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特色安全文化为企业安全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 攀煤公司 安全文化 安全矿区
一、培育安全理念,丰富安全文化内涵
攀煤公司一直把培育安全理念作为安全文化发展中的首要环节来抓,并注重在生产实践中发挥其独特的引导作用。
一是培育理念,改变职工思维方式。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经过整合、提炼,凝聚形成了具有攀煤特色的安全理念,即“由零开始,向零奋斗”的理念(安全工作零起点、执行制度零距离、安全生产零事故、发生事故零效益)、“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生产观、“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安全生产原则,努力打造本质安全现代化煤炭企业的奋斗目标。通过对广大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理念灌输,使广大员工从文化理念的角度认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推进安全文化向深层发展。
二是围绕理念,征集安全警句。围绕安全理念,在职工中广泛征集安全警句。比如,“只认瓦斯不认人”、“最大的隐患是麻痹,最大的祸根是失职;最大的浪费是事故,最大的幸福是安全”等,置于职工经常出入的井口、井下巷道、猴车等地点,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念的熏陶和感染,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编发《安全文化手册》、《安全小故事》、《一封家书》,《安全警语集》等手册,加大对职工安全理念的认知程度。围绕安全核心理念,公司还制定员工安全行为准则和岗位道德规范,通过宣扬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安全价值观,唤起员工对安全理念的认同,从而有效发挥理念凝聚人心的作用。
二、创新活动载体,夯实安全文化基础
攀煤公司把人性化教育、人情化帮助、亲情化感染“三化”方法融于各种载体,夯实安全文化基础,不断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入。
一是人性化教育。首先推广应用“煤矿职工安全自我评价系统”,做到了“班前预想与准备、班中控制、班后安全自我评价”,使职工在这个系统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规范作业行为,预防、控制、减少事故的发生。其次,结合不同阶段,组织宣讲团深入到班前进行典型事迹宣传和安全思想动态分析,及时了解职工的安全思想状况,找出症结,解决问题。第三,各矿还经常组织 “三违人员”、发生事故的现场人员到班前或举办事故案例报告会进行现身说教,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二是人情化帮助。在安全思想教育上,着力突出刚性考核,柔性管理,对严重“三违”人员采取师徒帮扶、职工联保、家属协保、领导包保的方法;建立了“三违人员”帮教制度,“三违人员”谈话制度等。通过联保职工帮其找出“三违”原因,区队长、书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帮教,家属协助吹“安全风”,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人情味,尽可能消除职工在接受安全处罚和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更好地促进每一名职工认真学习安全规程,解决思想隐患。
三是亲情化感染。首先,在每一个班组都开辟了“全家福”照片专栏,使每一名员工在上下班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一种家庭般的温馨。其次,开展“亲情创安”活动,在井口建立了“矿嫂”接待站,亲情“茶水站”,及时做好问题人、情绪人的疏导、劝解、沟通工作,全天候为上下井矿工供应热茶、冰水、水、绿豆汤、稀饭、豆浆等,以亲切的微笑、贴心的话语和周到的服务,把企业的关怀、安全的叮嘱送到职工心坎上。
三、构筑安全平台,创建安全文化网络
在多年的安全生产中,攀煤公司逐渐构建起五个覆盖全员的“安全监管网络”,横向闭合的五种安全管理方法和五个安全宣教阵地交叉立体的“555”安全管理模式。
五个安全监管网路。即党员“双无”安全示范岗;群众安全督察岗;安监员;青年安全监督岗;职工家属安全联保。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群体优势,从而形成了专兼结合尽职责,齐抓共管筑防线,群策群力抓安全覆盖整个矿区的安全监管网络。
五种安全管理方式。即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矿井机械化、数字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双基”工作质量化和执行“532”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班检查制度,推行现场全员手指口述和伤害预知预警KYT活动;导入了5S管理和职业健康体系等内容;使全矿井做到了安全工作无缝隙,生产现场无缺漏,安全生产始终处在全员、全过程的监控之下,处在完全闭合、环环相扣、良性循环的系统化管理中。
五个安全宣教阵地。即职工培训中心,安全展室和井口安全长廊,工业广场安全小广播,以一报、一台、一网、一飞信,大力宣传煤矿安全事故,政策法规、矿井安全基本知识等培育和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筑牢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文化特色;景观设计;应用细节
近年来,我国不同区域原始居民数量骤降,各类新建的现代居住区也开始呈现出趋同的迹象,至此居住区文化特色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不仅模糊了居住区自身的可识别特性,同时,不利于传承周边城乡的特殊文化。因此,尽快理清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应用细节,显得尤为紧要。
1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贯穿融入文化特色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依靠其特有的文化,但这部分文化的衍生却历经极为漫长的蜕变过程,并且时刻经受自然生态和人文因素2方面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条件,人文因素则容纳政治、历史、宗教和艺术等,宏观角度观察认证,它们都是居住区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客观表现,需要在景观设计中予以淋漓尽致地凸显。现代居住区设计的一切景观,都要在迎合城市空间布局、地形和气候等要求基础上,蕴藏主流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最K全面满足当地居民在历史沿革期间衍生出的生活习惯。归结来讲,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特色要素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审美需求。(2)经过文化基因植入以强化居住区的可识别特性。(3)凭借独到的景观艺术欣赏功能,持续丰富居民的视觉感官效应,并维持居住环境的多样性。(4)透过景观设计和文化特色的融合,激发居民强烈的归属和责任意识,有助于维持该类群体安定和谐的生活交流秩序。
2 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融合应用的路径
2.1 文化特色非物质形态要素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地域文化特色,其可以说是城市改革发展的灵魂,尤其贯穿到居民区景观设计环节中,该类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需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予以全方位呈现,确保居民可以长期保留原有的优良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因此,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主体,切勿盲目关注甲方规划需求,同时,针对居住区居民生活内容和习惯做出系统化校验,目的是了解该类居住区域居民存在和不同于其它区域的需求。这部分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将透过公共空间塑造加以呈现,即该类空间中的景观设计风格和环境氛围,都不允许和统一的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发生冲突。如私家园林的景观设计风格,契合吴语区居民隐逸于山水的精神需求。北京原始居住区主要包括四合院和胡同,居民一切生活都在房前和树下开始,因此,在现代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环节中,理应着重借鉴传统活动场所的位置,为居民设计开放传统的文化交流广场景观,方便他们随时聚集于此下棋、聊天或是晒被子,使得居住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特色得以有机传承。
2.2 文化特色物质要素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交接
人眼不容易清晰观察到4000m以外的景观,一旦人眼和景观的距离达到500m时,视线就变得模糊,缩减至250~270m时,看到的景观轮廓才算清晰,维持达到几十米范畴时,便可以识别花木等自然景观。依照人的视域范畴,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想要有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必须选定一类人眼识别能力最强的区域范畴。
2.2.1 居住区建筑类景观设计方面。尽管建筑设计工作是建筑师的核心职责,不过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人员,应注意针对相关物质文化要素加以引导控制,确保彰显出标准的地域文化特色。再就是基础设施的定位工作,尽量保持低调状态且位于配角位置。至于景观设计形式,则可考虑在居住区盛行的宗教或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中抽取特定符号,设计尽量内敛。整体上确保映射出居住区整体的文化氛围,最终顺利地表达出特有的现代城市性风格。
2.2.2 居住区自然类景观设计方面。在配置植物过程中,保证结合小品建筑,进行特定场所传统文化氛围衬托,同时,结合活动场所位置有序地布置一些树冠较大的树种,并且想方设法维持活动空间整体和景观设计的协调美观性。
广府文化是满足广州地区社区居民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是实现这种文化需求满足的重要途径。当前,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与利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广州社区教育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广府特色文化,开发广府文化特色课程,整合和理顺社区教育主体的关系,建构广府文化社区教育师资资源库,让广府文化助力广州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教育实现广府文化自觉,推动新时期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广府文化;广州社区教育;开发与利用
广州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广府文化“集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是千百年来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创造并积淀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提供教育机会,以提高全体社区成员总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教育活动。广州社区教育与广府文化共同的地域性和教化功能,使得两者在发展中可以相互利用和促进:社区教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常态化和普遍化的出现应运而生的教育范式[1],广府文化正是满足广州地区这种经济发展和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因而,广州社区教育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广府文化,从而形成广州社区教育的地方文化特色。
一、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开发与利用的时代价值
(一)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需要
广州常常被外地人认为是“文化沙漠”,其实是三千多年历史积淀的广府文化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当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文化作为助力时,社区教育作为基层教育就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府文化,满足民众对文化的学习需求而令其发挥作用。“社区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于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狭义上指的是为改善生活而提供的直接服务,如衣食住用行等方面,广义上还包括生产服务和其它社会服务,如职业培训、公共事业等。”[2]而“文化的功能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3]50按照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稳定、有保障、有秩序)、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地方的人民都根据其所在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创造了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等地方特色文化,并世世代代继承和发展。因此,社区教育开发和利用当地地方特色文化,来满足社区居民各种层次的需要,正是因地制宜。广州创建世界文化名城,社区教育利用世界先进文化满足人们的时代需要,这当然毫无疑义,但是要发展社区教育的地方文化特色,就必须开发和利用广府文化,来满足当地社区居民各层次的需要。例如,用广府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和艺术文化进行职业培训,用良好的广府风俗文化、家族文化、先贤文化等引导社区居民的行为规范,用广府文学艺术文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化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等。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可以针对各社区的本地居民、外国人、少数民族居民等,在广府文化中开发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共建和谐社区,进而形成社区教育的广府文化特色。
(二)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同归属感、凝聚力和规范居民行为习惯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外国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广州,外来人口进入社区或者新生代社区居民外出后回归,都会对当地环境和生活产生不适应。特别是在一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较封闭的社区,外来人口不能融入,本地人排外拒异,造成很多矛盾,这时,社区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外来人口没有归属感,本地人口的排外情绪,其实都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社区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当地地方特色文化寻求良方。所谓入乡随俗,广州社区教育可以用本地广府的方言文化、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等来帮助外来人口尽快融入社区,让他们认识并参与本土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融合和热爱当地文化,就能为本地人所接受。特别是民俗文化最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民俗是维系民族文化心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有力地增强了民族(或群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从他所属群体的文化环境中得到教化,形成相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3]213例如广府节日民俗、文艺、游戏、竞技活动等等,使社区所有成员在不自觉中受到熏染、教化,在自然而然中形成文化认同,从而产生归属感,提高凝聚力。民俗文化还能规范约束社区居民在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学习人生礼仪和为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具有模塑社区居民文化人格的力量。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大的深层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民俗以习惯的力量,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暗中支配着人们的几乎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信仰崇拜,从行为到语言、心理,人们都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命令。民俗规范人们文化行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种各样的禁忌[3]207-208,规范着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完全是一种共同约定俗成的文化心理和习惯。因此在广州社区教育中,能开发和利用广府良好的民俗文化,教化、训练社区居民的行为规范直至形成习惯,树立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塑造其文化人格,不仅能淳化民俗,还能使所有的社区居民举止言语有度、有礼,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形成广府特有的礼仪行为文化,社区秩序自然是井然有序。
(三)传承广府文化,激励和调动社区居民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成果的总汇,展示出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征服自然,改造世界所达到的水平。”[3]52广府文化是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劳动人们依据本地地理环境和条件创造的智慧成果,并经过长期积累传承下来的,本身就具有濡染教化的功能。广州社区教育能利用广府文化中的智慧成果,如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和培训社区居民;介绍和学习广府先贤的文化事迹、精神并发扬光大,总结提炼广府文化精神内涵,用广府文化传统来教育社区居民,不仅能很好地传播和继承广府文化,增进居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增强他们对广府文化的自豪感,激励他们在新环境和新时期奋斗和创新的精神,主动去追求和创造新的文化,为地方创造更优秀的文化成果。这正是社会学家先生所说的实现文化自觉: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结,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各种文化都自觉之后,才能出现文化的共同繁荣。文化是大众的,作为基层的社区教育在文化自觉中实现推动的作用,就能在新时代环境下推动文化的繁荣,从而与世界各种文化共同繁荣[4],进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一)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开发与利用的成果与亮点
我国社区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以来,坚持立足本地区,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广州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广府文化已经作为本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资源得到一定的重视,并且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2011年,广州市提出打造广府文化核心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发展目标,并与建设学习型城市有机结合。以文化引领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以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途径和载体促进文化发展[5]。而在二〇〇九年八月《教育部关于重新公布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名单的通知》中,新评定9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广州市的越秀区和海珠区已经列居其中之二[6],这两个区在充分重视和利用广府文化开展社区教育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品牌。近几年来,广州荔湾区、白云区、萝岗区和增城区与其它各区的社区教育对广府文化也越来越重视和开发利用,可见,广州市在开发和利用广府文化开展社区教育方面的工作都做得比较深入,值得推广。这里以广州市越秀区的社区教育试作管窥。广府文化是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覆盖范围的粤语文化,广府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底蕴深厚。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府文化的源地,是千年商都的中心,因而广府文化特色最为突出,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该区正是以传承广府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形成社区教育的文化特色和品牌,特别是开展“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教育活动,深入挖掘各个社区内在的、原生态的人文要素,因地制宜打造了35个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精品社区,成为广府文化核心区的重要空间载体[5],也成为广州乃至全国社区教育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实验区。总结近年来广州越秀区社区教育对广府文化的开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亮点:
1.以粤方言承载广府文化开展社区教育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使用相同的方言,往往有着相同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与观念。因而,以粤方言承载广府文化开展社区教育是促进本地与外来人口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广府文化的重要途径。自2014年底以来,位于越秀区的广州图书馆语言学习馆推出“知粤讲堂”社区教育,以粤方言承载粤文化(广府文化)开展社区教育,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型的粤语知识、文化普及讲座。“知粤讲堂”由广州图书馆与暨南大学中文系的方言文化中心合作,由该中心的教师主讲,至今举办的八场讲座,都是以粤方言为载体大力挖掘广府文化进行社区文化传播和普及教育。第一讲《广东汉语方言的分布》,从地理人文环境入手讲广东汉语方言,重点讲授粤方言的特色。第二讲《回到儿时:广府传统童谣的语言文化解读》、第三讲《岭南市井诗联漫谈》、第五讲《广州话特点漫谈》、第八讲《粤方言中的避讳文化》等,这一系列广府文化讲座让社区居民学习了粤方言知识,了解了广府文化,懂得了地方语言礼仪,取得很好的教育效应,每场200人场场爆满,居民与热烈与主讲者互动,强烈要求能继续举办[7]。除此之外,2015年广州图书馆还利用“广州文化讲坛”系列讲座、越秀区图书馆举办“广府学堂”系列讲座等社区教育活动,用粤方言传播广府文化,2013年以来越秀区社区学院定期举办“街坊学堂”———广府文化知多少讲座,不少内容是也是以粤方言讲授广府文化,已成为越秀区社区的教育品牌。近年来,“粤语讲古”公益培训在广州越秀区全区层面铺开。自2014年开始,越秀区每年举办全区性“粤语讲古”大赛,成为广东省内传承“粤语讲古”最好的区域,越秀区光塔街社区教育分院的“粤语讲古”获得社区教育“全国优秀特色课程”称号。在其影响下,广州白云山等地也陆续举办“粤语讲古”社区教育和比赛活动。“粤语讲古”社区教育不仅推广了粤语方言,也传承了粤语曲艺这一广府文化艺术形式。广州越秀区以粤方言为载体,以广府文化作为传播和教育的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在社区居民中充满感召力,唤起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教育的有效性非常明显,共同形成了广州市社区教育的一大特色。
2.以诗词、书画和广东音乐等艺术形式承载广府文化开展社区教育
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赖于艺术的承载与传播,以诗词、书画和地方音乐等艺术形式承载广府文化开展社区教育,可以在传播广府文化的同时提升广州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近几年来,广州除了社区所在各文化机构和社区教育机构充分利用广府文化进行社区教育外,作为社区教育的主导力量———政府,也带领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竹枝词、书画、粤乐粤曲等文学、艺术形式承载广府文化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由越秀区委宣传部主办,越秀区文联、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广府诗词学会、越秀区书法家协会承办的“咏越秀?唱越秀———新广府竹枝词大赛”。2014年2月新广府竹枝词大赛由越秀区委宣传部主办在广州东方文德广场隆重启动仪式,并在广州越秀文艺网、广府书坛/广府诗坛网、中华诗词网、中华诗词论坛、《诗词》报等媒体公布大赛启事,引起广州乃至全国及海外诗词界、艺术界的关注,特别是广大社区居民对广府竹枝词产生了兴趣和学习需求。大赛承办方先后到极力推广广府文化的越秀区大南路小学为全校师生、到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2015越秀“艺术讲堂”为社区居民讲授广府文化与竹枝词的欣赏与创作,介绍并普及广府竹枝词知识。随着大赛的推进,2014年4月,越秀区委宣传部、文联等文化单位在万木草堂组织一批广州诗词界名家、书法家举办文化沙龙,向社区居民介绍广府文化与竹枝词的关系,新广府竹枝词的创作及大赛的要求,并现场挥毫示范,社区居民参与者100多人,取得极好的教育效果。大赛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并踊跃投稿,最后评出新广府竹枝词获奖作品70首,约请广州地区诗词界专家学者创作30首,合成“新广府竹枝词越秀百咏”,请诗词家举行粤语吟唱活动,随后请音乐家为其中部分作品配上粤曲粤乐,用粤语演唱,出品了CD《越秀百咏?竹枝歌》进行传播。2016年2月,越秀区宣传部又邀请书画家们以书法、国画的艺术形式展示了新广府竹枝词作品,在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咏越秀•唱越秀———新广府竹枝词大赛获奖作品扇面展”,成为2016年广府庙会的一大亮点,又为越秀区广府文化推广创作了一张新的名片,社区居民大饱眼福,再一次亲近和体验了广府文化的魅力。“咏越秀?唱越秀———新广府竹枝词大赛”历时两年,由地方政府主持,整合高校与地方所有文化资源,以多种形式,精彩迭出地展示广府文化,开展社区教育,居民参与度高、普及性广和效用度高,可说是越秀区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开展社区教育一次完整的成功的精彩尝试。另外,越秀区教育局主办了“南粤魂广府情———2015年越秀区师生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展”,包含国画、油画、版画、书法、通草画、剪纸等多种形式展示广府文化;越秀区非遗保护中心在暑假举办了2015年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传承班,包括广彩、剪纸艺术、粤语讲古、书法四个课程的社区教育,传承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秀区珠光街道社区学院分院大力挖掘本区的粤乐文化,社区教育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广东音乐”获得“全国优秀特色课程”称号。广府各种文化在社区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大力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
3.利用广府庙会等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社区教育
中国的节庆包含着很多民俗文化活动内容,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利用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居民参与度高,热情,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双推动。广州最有特色的节庆民俗活动是广府庙会,从2011年开始已举办了六届。历届广府庙会开幕式都在元宵节,庙会为期七天,地点设在越秀区城隍庙忠佑广场、中山四路(文德路口至北京路口段)、府学西街、北京路、惠福美食街、大佛寺、五仙观、人民公园等地,2014年以来还增设了水上庙会,主会场还是在广府文化源地的越秀区。庙会最初的功能主要是用于娱神,然后逐渐增加了娱人和经济的功能[12],广府庙会特别是在越秀区主会场的民俗文化活动,融入了更多社区教育的元素,具有社区教育的功能。2016年广府庙会开幕式,民俗文化巡演首演《五仙祈福》仪式,完整展示羊城民众喜迎五仙,五仙赐穗的全过程,让居民了解羊城的来历与传说;重现失传近千年的《五羊仙舞》,这一自南汉国就有而在宋代失传的舞蹈再现民间,增加了广府文化魅力;南越王卫队形象展示,再现了广府历史上南越国的威仪,向市民宣传了广府的历史源头。这些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活动都在展现广州的历史与文化,让居民了解广府文化,增加居民对广府文化的自信和认同、热爱。另外,还结合广府建筑和非遗元素设计出“2016广府庙会吉祥物”———鳌鱼,寓意广府人敢为人先,独占鳌头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广府人的文化自觉、对社区居民的教育意义和文化激励。在北京路的非遗展区、惠福路的美食街的广府特色美食,都向社区居民介绍和展示了广府独特的手工、艺术、饮食文化。2016年广府届会这些广府民俗文化展示活动,更加注重社区教育的意义,在活动中教育,在教育中推动文化传承。此外,自2016年开始,广州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文明办主办、越秀区社区教育学院协办的“越秀街坊学堂”,立足社区,围绕不同节庆主题,开展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与广府文化,传播文明风尚。
4.以读物、教材承载广府文化开展社区教育
2015年以来,越秀区社区教育学院一院委托广州大学的专家学者,整理和编写了以越秀区为中心的广府文化系列读物,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教材。其中包括广州的书院文化,介绍了广州历史上有讲学活动且规制完备的书院、书院中的文化名人和书院文化;越秀宗教文化,介绍广州越秀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渊源、特色、地位和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史上的宗教名人,还介绍了越秀区的民间信仰情况;越秀区博物馆文化,介绍了越秀区的各类博物馆和特色;越秀区文化景观,介绍了越秀区十大文化景观的位置、名胜、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一系列教材,对当地特色的广府文化进行梳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述方式,在越秀区十八个社区学院分院,对越秀区十八个街道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教育,大力地提升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了居民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大力介绍和宣传广府文化,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1.课程中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虽然已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开发,但广府文化课程开发上显然力度不够,多数广州社区教育课程更偏重于实用性,如与职能部门社区工作相关和社区业务类课程,社区居民再就业所需的技能型课程等。广州越秀区各街道社区分院组织开展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广府文化脉络”为主题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5],形成广府文化特色性很强的部分课程,但各街区的这些社区教育课程不能很好地整合形成体系,课程不能定期长期持续发展,这使得社区居民教育面不广,当多数人知道并有学习需求时课程已经结束,想要再开设课时找不到老师,因而社区教育有效用性也不能持续。这是广州社区教育广府文化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2.各社区教育机构配合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还不能充分整合,整体有序的社区教育环境有待进一步形成
我国社区教育要求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并形成政府、学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模式,体现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区为中心、企业与其它社会组织为辅助,多方通力合作,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与运行机制,配置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9]。截至2014年3月,广州市由政府购买,由民办专业社工机构承办了167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广州社区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是广州市政府授牌认可的唯一一所社区学院,已与各区县合作建设了市、区、街三级社区教育网络,2009年,越秀区成立社区教育学院,并分设一院和二院,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社区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并利用位于本社区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资源开展社区教育,企业也在社区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就目前情况看,政府、学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对广府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各自重视程度不同,学校和社区开发力度大些,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企业在社区教育中就很难要求其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特色文化。多方合作模式还在努力建设之中,当各机构各自有教育任务或活动任务时,这种配合便需要有更好的机制来协调或由政府来统一认识以形成合作的关系。
3.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限制了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师资是教育的关键,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对社区教育的师资要求较高,教师首先必须是懂得广府文化并且要有相当程度的文化修养;其次必须具备社区教育经验和社区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广州文化研究中心、广州史志办公室的专家,高校教师和其它文化机构、企业中有一定广府文化造诣的人才都是合适的教师,但却常因工作关系只能在社区教育中任兼职教师,并且常常是变动的、暂时的,而各区社区教育学院或分院的教师队伍还比较薄弱。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限制了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
三、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充分开发与利用实现路径
(一)深入挖掘广府文化,开发系统性广州社区教育广府文化课程,建立社区教育广府文化课程资源库,根据各社区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菜单式的社区教育课程开设模式
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的开发,最重要的是课程的开发,应该在“广府特色”上做足工夫。广州越秀区的“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打造鲜明广府文化特色精品社区教育品牌,已将广府文化特色挖掘得比较充分,但是广府文化是以地域为特征的系统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广府文化教育课程中应考虑其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系统性开发。例如广府文化,包括粤方言文化、广府历史文化、宗教和俗信思想文化、商贸文化、文学文化、艺术文化、建筑文化、教育文化、饮食和节庆等风俗文化,这一体系的广府文化在广州各社区教育课程中都要有所侧重和呈现,要因地制宜地系统地开发。另外,课程开发出来后,同一地区各分院所有优秀同类课程要进行整合,例如广州越秀区社区学院,可将各街道分院、各家综、各社区、文化公共资源开发出来的社区教育广府文化课程集中整合梳理起来,形成体系并建立课程资源库,这样,就可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社区教育课程开设时,可根据各社区居民的文化需要和教育有效性选取课程资源库中的课程开设,形成“菜单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好各种广府民俗文化活动,开展与广府民俗文化活动有关的社区教育,打造社区教育活动品牌,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社区文化繁荣[2]。优秀的课程、精彩的社区教育活动要做好录像工作并上传到社区教育或文化网站,真正建立一种“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形态。
(二)社区教育主体要统一认识,通力合作,资源整合,共同开发和利用广府文化发展社区教育
政府、学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的社区教育主体,应充分重视对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统一认识,认识到广府文化是广州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基础和灵魂,从而在社区教育中通力合作、资源整合。政府作为社区教育的主导力量,应该从政策、制度和规划的高度引领其它社区教育主体充分认识广府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项目引领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社区学院三级教育网络作为社区教育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合政府部门,与社区所在地的高校、中小学合作,与各种社会机构合作,发掘广府文化做好社区教育工作。社区公共文化资源和企业、社会组织除了自身做好社区教育外,还应充当广府文化社区教育基地,文化设施向社区教育开放和共享,让社区居民能在广府文化曾经的发生地进行社区教育,在广府历史、文化遗迹中参观、瞻仰和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各方社区教育主体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沟通,共同配合,调动各种资源,才能共同将广府文化充分运用到广州社区教育中,用优秀的广府文化传统来教化广州社区居民,让本地居民提高文化素质,提高地方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外来人口尽快融入广州社区,热爱社区。
(三)打造广州社区教育专业化多元化的广府文化师资队伍,带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科研建设,大力推动广府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
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是影响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充分开发和利用程度的直接要素。要邀请精通广府文化的高校教师、行业专家、民间艺人、企业人员等地方文化精英作为广州社区教育固定兼职教师[2],例如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广州及各区地方史志办公室,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广府文化研究人员,高校专攻广府文化的教师,精通广府文化的企业家等,只要具有一定的广府文化造诣,有教学或工艺传授经验的,都可邀请作为广州社区教育的兼职教师。要在社区教育机构中选拔、培养社区广府文化教育的专职教师和工作人员,打造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有广府文化造诣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资源库,教师资源库可与社区教育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库对接,确保开设的课程都有稳定可靠的授课教师。鼓励教师开发社区教育广府文化课程,申报相关的课程建设和科研项目,借助科研经费激励教师进行教材建设和科研建设,有可能时尽量将科研成果再次转化成社区教育课程。这样,将广府文化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力地推动广府文化社区教育的发展,形成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
四、结论
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是广州社区教育建设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和灵魂所在,更是广州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立足广州,立足社区,在广府文化自觉中开展广州社区教育,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实现广州的文化自觉。当前的广州社区教育,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广府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广府文化,满足广州社区居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稳定与发展广州社区,打造广州世界文化名城,共同推动广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
作者:张介凡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黄小云.文化自觉与社区教育的内在契合———以温州社区教育发展为案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3(2):90-94.
[2]敬鸿彬.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5(27):64-67.
[3]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0,213,207-208,52.
[4].文化的传统与创造//.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63,182.
[5]叶忠海.广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特色和创新的研究报告//李训贵.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C].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15:63-65.
[6]教育部关于重新公布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名单的通知[EB/OL].2009-11-23.中国社区教育网.
[7]广州图书馆.了解粤语,从“知粤”开始———广图知粤讲堂(第1讲)[EB/OL].2014-12-25.广州数字文化网
[关键词]社区文化;特色文化;和谐社会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栖息、休闲、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这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人居生活质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1.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看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居民,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2.让文体活动队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3.让学习文化成为推动和谐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把教育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
4.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
三、五个结合,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运用辩证的分析手法,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1.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科学技术和某些种类的艺术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2.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3.环境感化与理念灌输相结合。一是要使活跃的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用更加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在参与中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社区的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区教育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完善拥有多大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走出家门去积极参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既落实好各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各项政策更为贴近现实、贴近居民,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居民需要。
整个参观过程都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是各位社区书记的讲解都很精彩,大家的热情丝毫未减。通过参观,使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的宣传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主题鲜明,各具特色
每个社区都选择了特色小区来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在内容的选择上也与这个小区的氛围相辅,同时主题鲜明,如拥军社区的文明廉政、孝老爱亲,建兴的明德堂文化,联胜的拥军爱国等。这些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文化墙,传递的文化信息虽然有限。但是,当一个社区与文化墙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传递的已然不是有限的文化信息,而是这个社区的特色文化。
二、通俗易懂,感染力强
各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不只做足内涵文章,还很“接地气”,如地点选择,力求大众化,让居民看得到、摸得着;内容选录,力求口语化,让居民看得懂、喜闻乐见;形式选取,力求多样化,让居民百看不厌、常看常新。只有想居民所想,才能让文化墙始终具有感染力,不断深入人心。
三、美化环境,居民赞赏
关键词 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问题途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要保持持续繁荣健康和谐发展,必须建设包容性的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有特色、具包容的镇街社区文化,是沿海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
总的来看,绍兴柯桥的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协调同步的,绍兴县是全国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多次进入全国十强县行列,柯桥因全国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而显得更加繁华,全县70万固定人口,外来人口79万,超过了本地人口。在过去几年中,柯桥街道的社区文化建设也是可圈可点的。至今,街道共有216多支文体队伍,3000多名文体骨干,在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中始终活跃着社区文体骨干的身影,街道每年承办的文体节日200余场次,参与人员10万人。已创建县一级文化社区19个、县二级文化社区8个、县三级文化社区4个、县级先进文化社区8个、市级先进文化社区6个,省级文化示范社区2个,,市级文化示范社区1个。但深入调研,问题还是存在的。
一、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沿海发达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内地早和快,部量也相对较大,但要投入的社会事业建设资金也较多,范围也很广,其中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上的资金也不是很多。柯桥的社区文化建设虽然成绩不小,但碰到的难题也不少,这在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主要有:
一是对重要性定位不准。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考核。且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职责不够明确。
二是硬件基础设施滞后。目前社区文化阵地面临的是独立使用少,混合型占多,且面积分散形。此外,现有社区文体场所、设施大都单一,活动场所不够集中,大面积活动场所不多,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是文化经费投入欠大。目前仅靠人民政府投入开展活动是不够的,有时到所属成员单位“化点缘”,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人员不断增加,装备费、交通费等逐渐增大,由于社区经费来源渠道有限,数额也不多,需要开展的活动又比较多,社区文化活动没有专项预算经费,目前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很容易断粮。
四是文化活动模式陈旧。目前大多文化活动模式陈旧,活动层次单一,仅局限于玩一玩、乐一乐。有一些团队,其组合的随意性很大,活动质量一般,在精品、特色文化打造上还比较乏力,没有形成一些在区域内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活动,多数文化活动一般化,地方特色不突出,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创作还十分欠缺。
五是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现实中,社区干部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社区文化专干缺乏,基层文化开展工作一般都是社区委员会干部凭借老一套经验或依靠社区中热心社区建设的文艺、体育人才等开展的,人才培训亟需加强。
二、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建设社区人普遍认同的新社区文化,这对于融合社区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是新的和包容的,文化必须也是新的和包容的,要做到这一点,探索出一条社区文化建设新途径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从本人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看,以下几种途径比较行之有效:
一是种文化。俗话说,春种怀粒粟,秋收万颗籽。庄稼要有好收成,没有播种是万万不能的。同样文化也需要播种。种文化的实质就是培育文化队伍。目前,在柯桥街道,从事社区文化管理的专兼干人员25人,辖区内单位也配有文化工作负责人及具体工作人员,我们以此为种子构成了街道社区文化工作的主心骨和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发挥社区居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柯桥作为县城所在地,居民素质普遍较高,特别是离退休人员中,有许多曾经是活跃在省、市、县的文艺骨干。因此,街道在文化工作中注重挖掘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街道积极创造条件,组建或扶持以退休居民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团队,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促进从行政管理向居民自发的转变。
目前中国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社区文化脱离了本土的优秀文化便是其中一个问题。本文立足于如何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优势、示范、凝聚和影响的作用,构建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把文化之魂融入社区教育,从而推进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本土文化资源;社区教育;重要性;途径
一、本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现在不同区域,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本土文化特色。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于本土、世代传承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比如民俗风情、人文古迹、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优秀的本土文化既是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这个地方人们存在的理由和方式;它既是这片土地的血脉和灵魂,又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发展浪潮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被外来文化和商业文化影响,而对本土文化有所忽略。这样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该是每一个地方人的义务与责任。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从表现形态上划分,包括以下几种重要类型:
(一)文献形态,即通过文字记录方式表现出来的本土文化资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对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器物形态,即通过各种器具、实物等有形方式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如福州的漆画、惠安的石雕、漳州的八宝印泥等,它们不应该只是旅游观光的看点和艺术品市场的拍卖品,还应该成为表现某种历史文化精神的物质具象,成为学校、社区、社会等各方面教育的生动素材。
(三)艺术表演形态,即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地方戏曲等。
(四)节庆活动形态,即通过各种民间节日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厦门的“送王船”、漳州的“扒龙舟”等,包容了不同地区诸多的古老民俗信仰与习俗文化。搞好这些传统节庆活动,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精神。
(五)人物资源形态,许多人谈起文化资源总是忘掉人。其实,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就是把天地与人联系起来看问题。例如福州的三坊七巷,一方面,其富有特色的建筑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另一方面,那里人杰地灵,孕育了近百位历史风云人物,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名门望族陈承裘世家,著名的学者、诗人谢冰心等。他们如一颗颗熠熠明星,照亮中国近现代的夜空。说起漳州,自然要讲起开漳圣王陈元光,理学大师朱熹,一代文化巨子黄道周,开台功臣颜思齐,近代文化名人林语堂、许地山、杨骚等人。
二、利用本土文化推进社区教育与和谐建设的重要性
(一)当前社区教育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社区内在的凝聚力不足。当前的社区居民是由不同单位、不同年龄、不同的个人以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异质化群体组成,无形之中增加了社区民众之间的距离感,削弱了社区内在的凝聚力。其次,由于社区内部各种类型社会组织的缺乏,无法提供一种平台让社区民众互相之间进行充分的社会互动,这必然会疏远社区民众之间的关系。第三,由于社区居民单元式的居住结构,关上门就是各自的小世界,疏远了人与人的距离。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也影响着社区居民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在人生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形成差异,进一步引起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不相容,从而引发矛盾冲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组织和开展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增加社区民众之间充分有效的社会互动,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本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对本土文化研究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基本精神和传统的价值取向,它们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传统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内容。在社区教育中,主要是借用与弘扬这些最核心最基本的因素,促进社区教育,达成和谐发展的目的。
1.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修养。
一个民族的素质,代表着这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社区的居民素质,代表着这个社区的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所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对于一个社区的教育来说更应如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了无数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对当代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促进社区的进步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将渗透到社区居民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例如泉州南安市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村”创建活动,经过三年探索,目前已建成60个特色文化示范村、15个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自2012年活动开展以来,南安市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发掘、发展起来,准确定位文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使社区的文化阵地发生了明显改变:“电视、喝酒、搓麻将”这文化老三样已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常年开展的乒乓球、篮球、气排球等活动,广场舞、交谊舞夜夜跳,南音汇唱、书画交流周周练,文艺踩街、民俗表演月月办,大型文化节年年有,到处都能看到参与文化活动的人群。群众白天忙种养,晚上忙健身,“崇尚知识、追求健康”风气逐步形成,成为南安农村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要提高社区民众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就需要社区内部有的精神纽带把社区和社区居民联合在一起。闽南俗语中的“三分靠注定,七分靠打拼”、“父母没嫌囝祛势(不美),囝儿没嫌父母穷”、“做田要有好田边,住厝要有好厝边(邻居)”、“众人一样心,黄土变成金,三人四样心,赚钱不够买灯芯”等等,传递着拼搏进取、宽容孝顺、团结一心等普世价值观,它们代代相传,为人们认可和接受。我们在社区教育中不妨吸收这些民间俗语的精华,把“千金买厝,万金买厝边”、“大石也要小石擎,红花也要绿叶扶”等传统的生活处世观念,和“社区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现代社区意识结合起来,广泛宣传同心同德、互助互济的责任意识,强调礼仪规范,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育社区民众的“宽容”、“孝顺”、“互助”等理念,弘扬倡导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3.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促进城市精神的和谐发展。
社区教育水平的提升依赖于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以闽南著名的侨乡蚶江镇为例,它是与台湾交流、联系的重要窗口,独特的闽台对渡习俗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海上泼水节、北狮王、灯谜、南音以及高甲戏等被称为“蚶江五大本土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灯谜艺术之乡”,蚶江乡土灯谜猜制活动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谜友众多,屡屡在国内外折桂。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优秀的乡土灯谜作品来源于乡民,贴近乡民,雅俗兼备,富有情趣,一直在民间传猜。蚶江灯谜界先后接待了海内外各地谜友数百人次的来访与交流,同时和美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与港台谜界建立友谊、沟通信息、探讨谜艺。对于蚶江镇来说,本土文化资源不仅活跃了侨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海内外联谊的纽带。可见,我们要挖掘本土文化有的精神资源,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推动作用,为构建共享的和谐社区作贡献,同时也使其能在城市发展与城市精神的充盈中,成为建设良好环境与和睦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
三、利用本土文化推行社区教育的途径
要构建和完善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体系,社区学校就应该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平时要注重挖掘、开发、收集、整理本地区文化资源,注重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本地区文化资源的优势,发挥示范和凝聚作用,构建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社区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积极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把建设和谐社区,提高社区民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挖掘利用地方人文资源,传承人文精神,把文化之魂融入社区教育建设。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以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为例,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是古代中国与东亚文化圈交流的重要城市;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间,见载史书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们中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欧阳詹、王慎中,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李贽、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等等。另外,泉州的戏曲文化异彩纷呈。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传唱不衰,饮誉海内外,被称为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今天,这些古老的戏曲文化已成为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频频出访,播撒友谊。正如泉州的有识之士所言,要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保护本土文化,展示文化魅力,向世界推介自己”,除了政府的努力,针对广大民众的社区教育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本土文化要想根植在社区,在社区教育中火起来,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发挥本土文化在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结合社区教育,比如在社区开展类似国学讲堂、名人讲堂这样的活动,引导居民学习了解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把这个理念根植在青少年的心中。挖掘、开发利用地方人文资源组织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和乡土教育,这是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的又一种重要教育模式,也是实现终生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区别于正规学校教育,旨在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而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传承人文精神、彰显城市魅力的城市文化名片,将历史文化、人文资源贯穿于整个社区教育,既是社区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社区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一种必然。社区教育要紧紧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这几个基本要素,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社区教育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
第二,要坚持开展与弘扬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有关的活动。这样才能让文化氛围活跃起来,让本土文化服务居民,它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比如可以在社区举办当地风光摄影展、书画展、城市文化知识竞答;可以结合泉州的茶乡特色,开展茶文化之旅、茶道礼仪培训;可以结合各种传统节日,与当地楹联协会、灯谜协会进社区,举行贴近本土文化的写春联、猜灯谜比赛等。还可以结合近期正轰轰烈烈开展的首届全国“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以原创纪实类微视频征集的方式,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本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一个具有普及性、大众化、本土化、人性化的社区教育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三,可以发挥各级电大网站、终身学习在线等媒体优势和互动平台的优势。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优秀艺术家和优秀民间艺人走进各个社区,开展送节目到社区、送培训到社区、送作品到社区等活动,并通过网络进一步充分展示。这样,既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又把本土文化深深扎根在基层,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可拉近艺术家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共同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活动专题在网上进行全面展示。通过种种本土文化进社区的主题活动,将中华民族传承多年的特色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进而推动社区治理,使社区教育的功能得以深化和拓展。社区是社会的基因,我们开展社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社区建设中弘扬真善美的风尚。挖掘和复兴本土文化中含有伦理、道德、理想等人文价值的东西,即为挖掘社区文化。因为作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缔造者,人们除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还需在精神生活质量、社区风尚、人文指标上达到一定的满足。本土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内涵,创新和提升社区文化特别是传统的本土的文化因素,使之更灵活地服务社区教育与社区的和谐建设。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李欧梵.城市文化中的精神面貌[M].光明新闻文化中心,2003.
[3]张震.社区建设的中国特色———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阐释[J]菏泽学院学报,2OO8(12).
[4]张慧彦.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5]王金梅.社区教育传承地方文化的途径[J].教育,2014(26).
[6]范晓伟,王立涛,申志华.依托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社区教育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
为全面加快我街道文化体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切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体生活,现按照市区关于加强文化体育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围绕街道中心工作,结合实际,特制定2013年文体工作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线,以让群众享有健康的精神文体生活为核心,大力实施文体惠民工程,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创建特色文体为载体,加快培育文体特色品牌,全力营造文体氛围,努力提升居民素质,满足群众精神文体需求,为建设幸福河埒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主要目标
设施建设:争创市全民健身工程示范街道,进一步完善优化文化站、体育健身中心及文化活动室、书屋等公共文体设施和功能,并按规定全年无休、免费开放;完成省“10分钟体育圈”建设,更新到期健身路径,公共体育设施完好率95%以上,新建小区体育设施接收率100%。文体活动:年内举办街道群众文体活动6次以上,积极支持特色团队开展活动;整合打造2支规模团队、2支品牌团队;定期组织特色团队参加市、区活动;完成上级自行车赛、龙舟赛、市运会等大型活动所交办的各项任务;完成1场“百姓大舞台”系列活动,按规定足额安排文体活动经费。文保工作:确保区域内的市级以上文保、文控单位和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完好,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配合做好区域内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市场:做好辖区内文体市场的管理工作,督促做好人员密集的文化活动及娱乐场所安全工作。文化产业:抓好文化产业招商引企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做好文化、体育产业相关项目引导资金的申报工作;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指标;做好文化、体育产业各类统计考核工作;做好文化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
三、工作重点
(一)强化阵地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文体权益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优化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
1、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在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街道体育设施网络,完成省“10分钟体育圈”建设,更新到期健身路径,公共体育设施完好率达95%以上,新建小区体育设施接收率100%。
2、优化文体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文体站、社区活动室等公共文体设施和功能,推进文体设施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细化完善场所开放时间、设施使用等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加大督查力度,并按规定全年无休、免费开放;文化活动室丰富文化培训活动,继续完善以服务、培训、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期开展各类培训。各社区文体设施逐步达到“四个一”要求。1个图书(电子)阅览室;1个阅报栏或宣传橱窗;1个集健身、娱乐、教育、活动功能的综合活动室;1个室外休闲公园或小广场(至少建有2个以上健身苑点)。
3、提升文化精品内涵层次。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惠民乐民的积极作用,进一步鼓励文艺创作活动,增强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整合打造2支规模团队、2支品牌团队,切实提升群众文体特色团队层次。
(二)注重品牌打造,精心组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增强文体品牌意识,注重提炼河埒特色,培育文化体育亮点项目。
1、打造广场文化,奉献文化盛宴。在公园、广场广泛开展团队展示、居民才艺秀、摄影书画展、手工艺展等各类活动,整合活动、集中展示,丰富居民生活,展示文化魅力。根据各时期的不同要求,认真办好“百姓大舞台”、“全民健身节”、“纳凉晚会”、“送电影、送戏”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广场文体活动;支持特色团队开展并参加相关部门各类活动;完成上级自行车赛、龙舟赛、市运会等大型活动所交办的各项任务。
2、打造地域文化,彰显河埒特色。各社区要完善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原有固定的宣传橱窗,做好思想道德、科普及健身的宣传;同时开展各类知识讲座,文体项目培训班,引导提升居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和技能,发挥其美化、宣传、育人作用。另外各社区要设立交流平台,建有独立的网站或网页,设有社区文体建设论坛,定期开展“社区文体大家谈”、邻居节等交流活动。
3、打造社区文化,营造一居一品新风尚。各社区要通过归纳居民结构和文化特点,因地制宜,打造“一社区.一品牌”的特色。比如培育提升特色文体团队、挖掘包装社区内的奇人能士、创新活动载体等,逐步树立、打响社区文化品牌。
(三)着眼传承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健全街道、社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和保护工作机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四)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对上联系,深入细致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为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辖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类文化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注重规范管理,切实优化文化市场环境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保护工作,以街道文化站为主体,由公安、工商等部门配合,定期做好集市出租和销售音像制品商店的检查和清理,对网吧、游戏室等文化娱乐场所加大监管力度,做好每月2次的检查,确保文化市场的繁荣与稳定。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街道、社区要进一步加强对文体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加快完善文化体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共同推进各项工作目标落实到位,文体站要切实落实职责,加强对基层和文体团队的指导,有力促进文体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