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逆向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阶梯设计,升级数学功能
棋类游戏中的飞行棋最受幼儿喜爱,玩飞行棋可以训练手口一致数数和默数的本领,提高幼儿数数的能力。当幼儿下棋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我建议他们用两个骰子玩,走棋前先要准确数出两个骰子上的点子总数。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幼儿所用的方法在不断进步:刚开始,他们多采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得到点子总数,慢慢地有幼儿发现用“接着数”的方法更快,即以其中一个骰子的点数为基数,接下去数另一个骰子的点子得到总数;也有能力强的幼儿直接用加法得出总数。幼儿的数学能力在升级的游戏和与同伴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和提高。
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孩子们百玩不厌。原游戏规则是:当老狼报到12点时,便开始抓人。学习单数和双数后,我和孩子们商量升级游戏规则:老狼按双数报钟点是安全的,当老狼报单数钟点时,表示危险,老狼要抓人了;玩了几次后再将双数和单数的安全与危险规则调换。升级后的游戏,让孩子们对双数和单数数序更熟悉。当孩子学会了加减法后,游戏规则再次升级,老狼不直接报数字,而改成报加减题。
学习数的组成时,我们经常玩数学游戏“碰球”,即先确定一个总数如“4”,老师问“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小朋友答“嗨嗨,你的1球碰3球”。这样的游戏做多了,孩子的兴趣不那么浓了。
于是,我尝试从两个角度出发,采用逆向操作的方法,改变游戏中的数学思维,来保持幼儿持久的兴趣。其中一种是角色逆向,一种是思维逆向。
所谓角色逆向,就是师幼互换角色,让幼儿提问,老师或幼儿回答。“碰球”游戏的逆向操作对幼儿的要求较高:要熟练准确地掌握一个数分成两份的几种分法,才能做到提问不重复、不遗漏。幼儿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主动理顺思维,探索提问方法: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提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提问、按互换规律提问等。这对幼儿的逻辑思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所谓思维逆向,就是指游戏中老师把问题的顺序互换,如“碰球”游戏中原来问“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现改成“嗨嗨,我的几球碰1球”,这种逆向思维训练,对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很大帮助。
三、更新玩法,植入数学元素
幼儿在小班时就爱玩音乐游戏“打电话”,大班学习序数后,我把游戏玩法作了修改:10名以内幼儿站成一排,以小旗为排序的起始标记。将玩具手机分别给队伍中的一名幼儿和座位上的一名幼儿,在“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歌声后,座位上拿手机的幼儿接唱:“喂,喂,喂,你排在第几?”队伍中拿手机的幼儿回答:“哎,哎,哎,我排在第五。”随后传递玩具手机,让不同幼儿互打电话。这样的游戏比运用序数操作材料更吸引孩子。
把学生培养成面向未来,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需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敢想敢做,在想和做中去发现、去创造。教师应努力挖掘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各种因素,特别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注意以“新”为写作主线,不断改进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选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审题:会当凌绝顶
作文题目,是文章传情达意的眼睛,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好的题目即是学生作文的“向导”,能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闸门,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因此,要注重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新、奇、活、趣。
有这样一则材料,小明上学,离家十几分钟路程,在公司开车的爸爸经常用车接送小明,最近,小明对爸爸说:“还是和同学一道走路有劲,爸爸,你不要用小汽车接送了。”乍一看材料,学生第一感觉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把握,思路无法打开,笔者就启发学生思考,材料中出现的人物的身份有什么代表意义?他们的言行意味着什么?造成了哪些正面、负面的影响?老师的点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对材料有了多种见解:从爸爸的角度看:1.爸爸的出发点是爱孩子,但爸爸的做法,可能是假公济私;2.爸爸的行为影响着孩子,会让孩子养成惰性,从小有优越感,讲派头、比排场……从孩子最终不让家长接送这一角度考虑,小孩子纯真、无邪、可塑性强。逆向的思维,说明小明不需要父母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他的发展,过分的爱使他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从这个角度审题,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可以说是达到了 “奇、新、美”的境界。
二、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
立意的优劣关系到文章的成败,立意要做到鲜明、深刻、新颖,就要变换角度。
构思立意时,要突破思维定势,对话题的内涵做反向、多向或侧向的探讨,使自己的观点、认识、态度与话题所设计的相反、相对。这是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标新立异,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具有独创性,能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如忽视环境,忙于致富的工厂比比皆是,面对这种情况,有一位同学模仿动画片《神兵小将》写了篇《治污“神兵”与致富“神经”》,写了两人如何大战互伤,如何联手双赢的故事。从中告诉我们污染不可怕,关键在于防和治,治理得当,可以转弊为利,很有新意。
我总有这样的感受:不限制体裁自由发挥的练笔,如书信、日记、童话等,学生往往能写得很好,而一本正经的课堂习作却逊色一点,大概所谓的正规的习作,过多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关闭了学生的心灵之窗。
立意突破,是融会于自己文章的思想,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是能够给他人以启发的思考。
三、题材:万紫千红总是春
创新作文促进个性优化发展的基本策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选择、去接受,同时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主动地获得学习资源。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可以决定学什么,还可以决定怎么学,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例子:结合化学史,深化探究意识。师生共同提出问题,选择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对该问题回答的猜测和假设,渗透化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的故事、化学家的发明史,引导学生把观察、实验等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有趣的情节、获得的知识及怎样获得的内容写下来。
四、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使问题简单化。
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正向思维有时会制约思维空间的拓展,甚至会导致问题无法解决,此时,需要教师改变思维方向,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加强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应用是从问题入手,利用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式,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
案例分析:
例1:小明去买东西,买了一支钢笔,花了总钱数的一半多0.5元,又买了一支铅笔,花了剩余钱数的一半少0.5元,最后又买了一本2.8元练习本,还剩0.8元。小明带了多少钱?
假如列方程,普通思想因该是这样:
解:设小明带了X元。
X÷2+0.5+{[X-(X÷2+0.5)]÷2-0.5}+2.8+0.8 = X
X÷2+{[X-(X÷2+0.5)]÷2-0.5} = X-2.8-0.8-0.5
{X+[X-(X÷2+0.5)]}÷2 = X-3.6+0.5-0.5
X+X-(X÷2+0.5)= 2X-7.2
2X-(X÷2+0.5)= 2X-7.2
X÷2+0.5 = 7.2
X÷2 = 7.2-0.5
X = 6.7×2
X = 13.4
当我们用“顺向思维”,寻找“往常的不变量”时,你会列出这么一个方程,这样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但在求X是过于繁琐,容易出错。还有一种“逆向思维”,从结果“还剩0.8元”出发反向推理:
[(0.8+2.8-0.5)×2+0.5] ×2=13.4(元)
例2:一条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3还多24米,第二周修了剩下的1/4还多16米,这时还剩下164米没修,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很多同学遇到这道题时都用顺向思维列方程来解,一般会像下面一样:
解:设这条路全长X米。
X-(1/3X+24)-{[X-(1/3X+24) ] ×1/4+16}=164
X-1/3X-24-[(X-1/3X-24 )×1/4+16]=164
2/3X-24-(1/4X-1/12X-6)-16=164
2/3X-24-1/4X+1/12X+6-16=164
1/2X-34=164
1/2X=164+34
1/2X=198
X=198×2
X=396
同例1一样,列方程解答时,解方程过于繁琐,而用逆向思维来解答就简单多了:
[(164+16) ÷(1-1/4)+24] ÷(1-1/3)=396(米)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按顺向思维解答时必定增加难度,而用逆向思维解答便容易多了,但在实际解题中,学生很难想到逆向思维,说明根本没意识去逆向思考或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够。其实在小孩子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了相当的逆思维能力,只是欠缺后期正确的培养。
关键词:逆向思维;作文立意;思维定势
南朝梁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认为,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人们的普遍心态,而对文学来说,更忌平淡无奇和陈陈相因,“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文学必须创新,唐朝皇甫在《答李生书》中也说道:“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新变”“怪奇”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创新思维更多体现出的是反前人之见、不因循守旧的逆向思维。
一、什么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叫“反向思维”,又可以称作“逆向发明法”“反向求索发明法”“反弹琵琶法”,它是克服思维定式,将思维引导朝着与认识事物的通常的固定的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生活,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
二、运用逆向思维的意义
一方面,它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框框,培养多思、善思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思考生活、处理问题往往容易沿着一种固定的、习惯性的思路,逐渐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就陷入了“经验有多丰富,思维有多僵化”的怪圈。而逆向思维打破常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大家赞同时提出否定意见,而众人反对时又力排众议。在对生活的否定中拓宽了生活的理解,使平凡的生活中总能闪耀着哲理的火花,同时也使文学在“新变”中变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在我国传统诗文之中,提到秋,总是令人伤感的。“悲哉,秋之为气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是在一片悲秋、叹秋之中,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同是咏梅,南宋诗人陆游以梅喻人,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咏叹中显出孤芳自赏、清高自许的孤独寂寞;而“反其意而用之”,以梅言志,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形象中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逆向思维还可以对人们通常所说的某些观点加以修正和补充,从而使这些观点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辩证的思维特点。
对于逆向思维,常有一种误解:以为只有完全原命题才算得上逆向求异创新。殊不知,有的观点确实可以后求异,构成完全互逆的命题;有的观点既无法,也无须,但照样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创新。使用辩证法进行逆向思维,让文章更具思辨色彩。我们常说 “知足常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冷静地想一下,这些通常说法却有着不够严谨、不够完善的地方:“知足常乐”,如果在学习上、工作上“知足常乐”了,那不就失去进取的动力了吗?生活上我们应该“知足常乐”,学习上、工作上我们应该“知不足常乐”;“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一个听不得别人意见的人,一个一意孤行的人注定是要走向失败的。
三、怎样运用逆向思维写作
1.逆向思维的运用从文章的立意开始
文章以意为先,“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新颖、深刻、独创的捷径就是“反其意而用之”的逆向思维。
一方面,尝试对 “既成事实”进行再思考、再否定,以期“陈”中出“新”。例如成语(格言、俗语),它的含义基本固定,使用沿着一定的惯性思维。真理固然不怕重复,但总是老调重弹、人云亦云,也就失去了思维的创新和发现的快乐。以逆向思维来思考成语(格言、俗语),挽住它们在使用时的惯性车轮,或使原意激发出新的意旨,或对它们作观念上的反拨,使之更好地与我们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往往能使作文以立意取胜。
还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名言告诫人们要采纳逆耳之忠言。但我们可以这样想:苦口之良药固然好,不苦口之良药不更好吗?由此我们联想到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个板着面孔讲道理令学生畏惧的“良师”固然令人尊敬,而一个将关心、爱心、尊重融入微笑教育的令学生喜欢、亲近的“良师”不更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我们也是“义行于色”。可是冷静地想一想,“人人”所做的只是“喊打”,谁去“打”了?联系社会现实,坏人当众行凶,围观者甚众,无人出手;小孩落水,人人惊呼救人,无人援手;公益事业无人做,人人却大发感慨,“义形于色”……看来,我们需要的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人人喊打”,更需要的是挺身而出,“人人去打”!
另一方面,逆向思维立意的过程就是打破常规,从新的目的出发,从新的角度着眼去对题材作深层次的透视而获得其社会哲理的体悟过程,它能使作文的材料“平”中见“奇”,“奇”中见“深”。正如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所谓异新者,非于寻常闻见之外,别有所闻所见,而后谓之新也。”
作家晓苏曾举过这样一个题材:秋雨连绵,秋风萧瑟,人们都穿上了毛衣,而一美丽少女却穿着一条红色的连衣裙在秋风秋雨中瑟瑟发抖。这样的题材,我们顺着习惯的思维自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是要适应环境的(美的相对性)。可是却有学生经过逆向思考说出了另外的道理:女孩子太喜爱夏天了,是对逝去的夏天的留恋。这样的思考宛然使这则题材具有了“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感喟,其立意也就得到了深化,从而具有了人生哲理的意味。
2.逆向思维体现在文章的构思中
北宋徽宗时,宫廷以绘画考试来选拔优秀画家,考题是“深山藏古寺”。如何作画才能脱颖而出呢?画家们大都着眼于“深山”“古寺”,所作之画,不是尽力渲染山之深的,就是着力表现寺之古的。唯独一位画家以隐约的远山、一檐寺庙、半截旗杆为背景,以曲折的石道、汲水的小和尚为画面主要内容,却一举夺魁。究其原因,以逆向思维展开构思,不落俗套,而又能以小和尚的活泼与深山中的古寺作一很好的对比或联想。
当代作家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构思就很独特。一般写牡丹的文章,大多是赞美牡丹的秀韵多姿、雍容华贵、绚丽娇艳,而本文却从游人云集洛阳来赏牡丹,可春寒料峭,牡丹未到花期中看到了牡丹的另一种美:“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力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的,更有品位之高低。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是漠视的美。”逆向的构思使文章产生了独特的美。
当然,进行逆向思维作文要有科学的精神,应该注意“反弹琵琶走调”的问题。逆向思维的结果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其最终结果必须是合乎生活情理的,在尊重事实前提下的有健康、合理的价值取向的辩证的观念,而不能为求新颖和独创而陷入偏激、孤执、脱离实际的境地甚至误入歧途。例如,有同学写文章谈岳飞抗金的历史问题,竟然说岳飞不应该抗金,而应该和秦桧一道努力维持金、宋的“和平”,因为“同是一个民族”“和平总比战争好”。这样的文章无视历史的实际,当然只能是奇谈怪论,而非逆向思维的佳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校本课程; 学习心理
中图分类法: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05-001
近年来,我校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开发、研究并实施,这几年中,笔者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发现它与数学学科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计算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过:“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的本领,思考的本领,试验的本领,创作的本领,还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比较强,逻辑严密,因此导致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国际数棋”就是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把学和玩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把他们爱玩的天性转化为学习的乐趣,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数棋鉴定评审组组长李润泉说:“国际数棋以玩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学的过程和目的,它把小学生玩的天性自然地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数学学科,特别是数学启蒙教育阶段最需要的。”
国际数棋活动能激发学生玩好数学的信心,诱发学生心中的求胜心,引领学生走向数学成功。因此,孩子们在与国际数棋的接触中,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国际数棋行棋的主要依据就是四则运算,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学计算基本功。
1.提高口算心记能力。数棋对弈过程中,除了“移”和“邻”之外,“单跨”和“连跨”这两种形式都需要四则运算,期间也不可能像平时计算那样准备好草稿纸,游戏的规则决定了棋手的计算只能是口算。
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的口算只有一步,在计算中的大多数也不会有几种运算方法(也就是四则混合运算),学生要记忆一段或几段棋子的运算过程和结果,最后,在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动手行棋。
因此,直接口算多步的四则混合运算而没有任何的书面形式,这对于学生的记忆能力就存在一定的要求。在一场比赛的行棋过程中,学生要经过数十甚至数百道四则混合运算的口算训练,这对于他们口算心记能力的提高是相当有利的。
2.提高运算熟练程度。前面已经提到,国际数棋行棋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要运用到四则混合运算,在运算过程中,学生根据需要自由灵活地决定一系列运算的先后顺序,并且在对手面前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包括对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则也能够进一步熟悉,配合平时数学学习中对该运算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
3.提高数学计算效率。由于是竞赛游戏,在速度上有一定的要求,棋手的行棋过程中,他们需要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以最快的速度思考计算。这就避免了平时计算训练中开小差、懒散等问题。
行棋则要求准确无误、迅捷规范,而对方则要认真倾听、分析检验和判断对手的计算过程及棋步表达等是否正确,并快速做出反应。这样的话,自己的计算出现错误时也能得到对手的指正。为了不被对手抓住把柄,棋手必须提高自己计算的准确性。因而,在双方的较量过程中,学生数学计算的效率将迅速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国际数棋除了能够训练学生的数学计算基本功之外,还能够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
1.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国际数棋中的逆向思维比较典型地出现在“单跨”这一走棋形式中,“单跨”指的是一棋子可一步跨过和它在同一直线上的几枚棋子,但必须是这几枚棋子的号码数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计算出该棋子的号码数。
这个棋子的号码数实际上就是算式的答案,学生已知了答案,再通过现有的数字思考计算过程,这就形成了思维的一个逆向过程。当然,逆向思维在“连跨”中也能得到训练,当学生猜测出几段数字的同一得数后,就要考虑这几段数字分别怎样计算才能得到那个猜测的共同的得数。学生在一次次的“告诉答案思考计算过程”的训练中,逆向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一点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单跨”中,根据规则,同一直线上的几枚棋子只要能计算出所要走的棋子上的数字都是可以的,至于那几个棋子运算的方法是怎样的却并不作要求,这就有些类似“24点”游戏的规则了,同样的几个数字可能有好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相同的得数。
“单跨”这一游戏规则实际上是一种一题多解的数学题目,只要学生能想出一种方法即可,如果前一种方法不行,学生还可以尝试其他方法,直到算出结果为止。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发散思维得到发展,学生逐渐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3.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这一点最为典型地体现在“连跨”中,根据规则,不同直线上的一个或几个棋子只要能算出相同的结果并且符合走棋的位置要求,棋手就可以在这几条直线上“连跨”了,与“单跨”不同,“连跨”这一游戏规则实际上是一种多题一解的数学题目,不同直线上的不同数字通过不同的运算,要想办法得到相同的答案。
长期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当然,那个相同答案也不是绝对的,不同直线上的数字如果能计算出另外一个共同的答案当然也是可以的,同时,每条直线上的数字计算出相同答案的方法也可以是不同的。所以,集中思维中还包含着思维的广阔性,两者能在训练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顺向延展思维
顺向延展思维就是以题目或材料为出发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个别到一般等延展思维方式,不断拓宽、加深思维空间,创造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立意。顺向延展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题目或材料……顺向思维结果(立意)
下面以200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利用顺向延展思维方法进行文章的立意。本次中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材料内容为: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时,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盖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他们就会拼命的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俱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看到这样一则材料后,思维不能停留在事件本身,否则就会跑题或立意没有深度和新意。采用顺向延展思维方法,根据材料选择一个顺想思维的切入点,“幼鹰坠向谷底,在设法保住性命的过程中学会了飞翔”,由此延展开去,经过多次顺向思维,最终确定出理想的文章立意。根据该材料,顺向延展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幼鹰坠向谷底,为保住性命学会了飞翔。幼鹰经历磨难锻炼,学会飞翔我们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成功逆境是成才的摇篮。
通过上述分析看到,由材料这个原点出发,通过一系列顺向延展思维方式,最终确定了文章的立意。通过这样的顺向延展思维,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材料本身上,而是有所创造和创新。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立意就是与常规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对所给的题目或材料进行反向思考、另辟蹊径,以使立意独特新颖、不落俗套。逆向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题目或材料逆向思维结果
下面以确定《快乐的春节》这一题目的立意为例说明逆向思维的方法。如果按照逆向思维,由快乐的春节逆向为不快乐的春节。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我”的爸爸由于工作原因无法在家过春节,他为了更多家庭的快乐而坚守工作岗位。由此进一步想到虽然“我”从个人感情的角度春节是不快乐的,但爸爸坚守工作岗位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快乐,所以“我”的不快乐是值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这个春节是有意义的快乐,继而歌颂那些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人们。对于题目来说,这个立意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由快乐的春节写到了不快乐的感受,转而又写到了因有意义而快乐。这样的立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立意,就是根据题目或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不同方面去思维,确定不同的立意,并从中选择最佳的文章立意。对于学生而言,生活经历不同、知识积累不同,个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写作擅长地立意不同。利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立意,从而为写出好文章打好坚实的基础。发散思维的立意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角度一立意一
题目或材料 角度二立意二
角度三立意三
仍以200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为例来阐述如何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文章立意。从鹰妈妈对幼鹰锻炼做法的角度立意为:对孩子不能溺爱,应该让孩子自立自强;从幼鹰情感的角度立意为:被迫接受锻炼,最终学到了本领,理解和证明了老一辈是对自己用心良苦;从幼鹰接受锻炼过程的角度立意为:逆境易成才。由发散思维产生了多个立意,这就拓宽了立意的选择空间,为防止俗套地立意提供了保障。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选择自己理想地立意,为写出好文章奠定了基础。
四、聚焦思维
所谓聚焦思维立意,就是根据题目或材料,通过思维方式向理想的立意方向层层聚焦,每次聚焦形成的新立意较先前的立意更具体,更有深直到形成自己满意的立意为止。有些学生写出的文章空洞无味,有的是因为立意太广、题目太大,使文章没有具体的内容或覆盖面太广泛,最后导致“什么都想些,什么都没写好”。聚焦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题目或材料聚焦思维结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单向灌输基础知识为主,学生的角色是课堂活动的被动参与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完全忽视学生个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难以了解现实,发现自我。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远大的理想。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事例已经证明,人的创新意识越明确,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远大理想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通过课内外读物引导激励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经常向学生介绍名人事迹,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著名教育家尼尔 波斯特说过:“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都像个‘句号’,那样只能说是教学的失败。‘教学’就是让学生的天空永远都挂着一个个奇异的问号。其间,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这如星辰般的问句,并激发他们渴望的眼神与探索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要依靠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有机的结合起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因为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教学,可极大调动眼、耳、口、手的动作。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作用下,使学生很快达到情绪的兴奋,主动探求知识,主动解决悬念,主动寻找解决困惑的方法或途径,主动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金钥匙。 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民族。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耕、水利、医学和冶炼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发现和创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创新;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他们的创新个性品质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极好材料。同样,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没有创新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和中华民族一样,世界上其他优秀民族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创新,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生不息的历史处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处处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主要就是以发散、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和设想,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解决。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还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在学习汉武帝领导反击匈奴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汉武帝能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你从刘邦的败和汉武帝的胜中领悟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从而产生创新思维成果,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指从常规思维相反的角度、过程出发去思考问题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即“反其道而行之”,它是对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逆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的特点是对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持怀疑和相反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融进学生们的生活中,放到他们的世界里,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也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管以后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学会换位思考,很多的冲突就能避免,很多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多转换角度看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做到历史学习中的“论从史出”,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学习,充分运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论》燕国材 著.
一、培养好奇心,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开发创造力一定要有好奇心这种心理因素。在青少年阶段,好奇心正是探索活动的前导和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由对表面现象的好奇到本质规律的好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进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去探索规律,诱发创造个性。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独立思考得到结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
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教师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培养。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积极引导,并通过以身作则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憧憬和兴趣会使他对获得新知和成功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用生动且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精心设疑、鼓励成功、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持续强化学生可能会逐渐消退的兴趣,使学生由兴趣引路,发展积极思维并形成较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切忌照本宣科,死板教育,在浇灭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浓厚兴趣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主要前提,也是教师教授知识的桥梁和剂。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打动学生,经常关心、鼓舞、激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与学生形成平等协调的合作关系。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乐趣,达到教学共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位置,建立新型的师生平等的关系。因为关系的平等,学生便能自由地驰骋思维。教师与学生应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要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说话、交谈,多亲近他们。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向教师倾吐心底的话。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
关键词: 范例式教学法 新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和“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突破了“千人一面”的习惯性思考方式,在高考中被广泛采用。“多元解读”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可以理解为“多角度立意”。因此,角度选择的层级性及最佳角度的确立在审题立意中是至关重要的。针对这一论题,笔者使用了范例式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范例式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exemplum”,意思是“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范例式教学是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人创立的。它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依靠特殊的(例子)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①的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法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选择典型范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精讲“范例”,引导学生掌握出规律。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习得的规律和知识自主学习,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范例式教学的实例
大部分新材料作文的要求都是这样表述的,即“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全面”就是要求看到材料的多元性,就是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要一叶障目。而“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就是要学生懂得抓住多元内涵中的核心立意。
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切合题意”和“符合题意”之分,所以对于一则可以多元立意的材料,首先要明确从哪几个角度切入。其次要分清多元矛盾的主次,选择材料中的核心内涵作为立意,达到“切合立意”的要求。当然,角度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其中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是常用的思维模式,很适合作为多元材料的角度切入点,“多元整合”思维往往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深刻,是确定最佳立意的重要思维方法。接下来,笔者以下面这则材料为例,谈谈范例式教学法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角度的选择和确立中的运用。
范例式教学首先要找到合适的“范例”。笔者以2015年福州市质检的作文题目为范例(天寒地冻的夜晚,两只小鸡冻醒后望着皎洁的月光,天真地说:“要是我们能到月亮上溜冰那该有多好啊……”一旁的鸡妈妈听了,教训小鸡道:“以我尝遍的人生滋味告诉你们――你们以后的路会走得很苦的。”),其一,这则材料切合学生实际,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这则材料的内涵,学生能够把握和领悟。其二,这是一则可以多元立意的材料,可以以此训练审题立意中角度的选择和确立。
选择了“范例”之后,老师要精讲“范例”,认真落实“举一”的工作,为“反三”奠定基础。教师要先阐释清楚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的概念,然后结合材料进行示范。例如:第一,从正向思维的角度分析,可以肯定小鸡“天真”,赞赏其面对困境,存天真的念想,用美丽的梦想化解困苦的积极心态;也可以肯定母鸡“教训”的意义和面对现实之苦,勇于尝遍“人生滋味”的态度。从正向思维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莫要丢了天真;坎坷生活,诗意情怀;教训让人少走弯路;正视现实,品尝滋味。第二,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可以否定小鸡“天真”,没有正视现实的危害。也可以否定母鸡的“教训”。因此,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的立意:1.我们莫被“天真”模糊了双眼。2.大人要保护孩子的“童真”。3.大人不能用自己的“教训”,误导孩子未来的人生。4.他人经验不足为训。第三,从整合思维的角度分析。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小鸡的“天真”与母鸡的“教训”,它们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评判二者,不可“非此即彼”,不要“厚此薄彼”,应该“相容互补”。据此,可以有如下立意:人生需要天真,但不要一味天真;人生要他人“教训”,但不能只听从他人,“人生滋味”还得各自去尝;“天真”与“教训”一样珍贵,二者不可偏废;梦想与现实并不对立,应该互补,要用梦想之光照亮现实。
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大部分学生明白了一则多元材料可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的角度分析,从而得出多个立意。而且在讲解和分析的过程中不难体会,从整合思维的角度出发,能抓住材料的矛盾性,整合角度往往是文章写作的最佳切入角度。
在充分的讲解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类”,鼓励他们寻找贵。克拉夫基认为:范例式教学涉及的内容始终包含一种内在的逻辑和一种内在的概念。这个内在逻辑和概念的获得,是通过“回逆再构”过程实现的。教师要故意让学生回到知识产生的最初阶段,让学生重演其形成过程,以一个发现者的姿态拥有它们。此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和重温,并且表达出来。经过认真思考,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即一则多元性材料可以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为角度进行审题立意;所谓正向思维,就是抓住多元材料中的正面价值或是肯定之处,即肯定、赞成、相信材料中对、好、合理、积极的一面。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多元材料所蕴含的道理不是十全十美,往往有漏洞或缺陷。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对材料的观点或说法提出质疑,揭示其矛盾之处,提取出反面或否定的看法,即否定、反对、怀疑材料中不对、坏、不合理、消极的一面。整合思维就是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既要看到正确、合理、积极的一面,又要注意不合理消极的一面,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学生寻找出规律之后,教师要再提供一个“范例”,让学生运用规律和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于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选择了尼采的一首诗歌“处世之道”(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作为范例,这首诗歌较之上一个范例难度有一些增加。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按照刚才得出的规律,从三个角度立意。结果如下:第一,从顺向思维的角度立意,即相信、赞成、肯定材料中尼采的说法、观点、态度,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最美。第二,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立意,即质疑、反对、否定材料中尼采的说法、观点、态度。角度一: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这样最美。角度二: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这样最美。第三,从整合思维思维的角度立意,即综合顺逆双方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提出更包容圆融的看法、观点、态度。立意一:多角度,多层次(站在山顶、山脚、山腰)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立意二: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所以站在哪里看风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景的人”(处世的人)“心”要更美。立意三:“中道”与“极端”的人生哲理。从训练的结果看,学生能较好地运用规律进行审题立意。
当然,也有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为了追求观点的新颖独到,走上片面、偏激的道路。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析事物。
三、范例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反馈要三位一体。
范例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选好范例。理想的范例应该有代表性、典型性、开导性,使学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符合学情,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目标;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培养目标之间有适当的跨度。同时,选择范例时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实效。在课堂操作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教与学的共鸣。课后的反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要了解学生的动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以期精选更适当的范例作为课后巩固练习。
(二)遵循渐进性原则,注重由浅入深。
在范例式教学中,每一个范例都是个别,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范例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如:设计独立型材料审题立意范例时,可以按照由简单的叙事类(寓言、故事、对话类)到(社会现象类)再到比喻类接着诗歌类最后漫画类材料的顺序。
四、结语
在课程结束前,笔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检查和评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角度的选择和确立的方法掌握得较好,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范例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范例式教学是一个序列课程,每个范例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教师将“范例链”有机地连贯起来,进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并通过问题的情境创设,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那么范例式教学将会发挥更大的效用。
注释:
①杨成章,谢贤扬,李丽.语文创造教育学[M].重庆出版社,1999:91.
参考文献:
[1]王科.范例教学模式与教师角色定位思考[J].语文学刊,2007(9):162-163.
[2]陈基伟.西德“范例教学”评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