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4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正深入我们每位教师心中。校本培训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也要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做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将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农村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选择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要特别关注“校”和“本”。基于以上特点,农村小学校本培训要紧密结合乡村实际,以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先导,重点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内容,实践中强化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探讨,要研究教材,深入探讨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案例,改进教学方法,以课堂为阵地,把课改实验的课堂变成教师学习的学堂,使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所以说,学校才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为此,学校要精心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堂行为变化》等内容,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从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夯实农村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重点,不断充实培训内容,从而使每位教师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深化对新课程的理解。
二、拓宽校本培训的渠道,不断提升校本培训水平
1. 以联校培训促进校本培训工作在片区内的交流互动。学校之间可通过组织教师相互听课、集体备课、教学讨论的方式强化校际交流,相互借鉴、学习、提高,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2. 通过结对帮扶培训,为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注入新活力。为了不断提升农村教师业务水平,要扎实搞好城乡结对帮扶工作,让城乡学校、教师牵起手来,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共同成长。在结对帮扶工作中,从学校层面来说,农村小学要有重点地和城市小学就办学理念、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各项管理制度的制订、规范办学行为进行交流;从教师层面来说,结对双方学校的年轻教师、骨干教师要通过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心得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交流;在结对帮扶中,农村学校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听评课、课题研讨、校园文化建设等交流活动,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有重点地解决课堂上的具体教学问题为切入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此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3. 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不断推进校本培训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近两年来,国培计划深入农村各校园。农村小学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置换培训、短期集中等培训活动。教师要通过网络平台、和外县区学校互动交流、走出省外大学集中培训学习等途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参训教师要在和西部兄弟省市乃至全国教育同行的交流中,深入探讨教师专业成长、新课标的落实、高效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等课改最新动态,在培训结束后在本校、片区内进行交流,全面落实以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的作用和要求概述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是党和国家针对时展的要求提出来的,也是为了解决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基本内容就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重视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也就是将教育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现在的小学教育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标,对于教师管理及其队伍建设上都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概括来说就是一句话:以学定教。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各项活动要想得到正确实施和开展,就必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是重要保障,也是培育和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的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师队伍培养和管理提升到新的水平上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服务性,以便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当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在党和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实施下,在各级小学教育教学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内容在各级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初步的推广和普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小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可以说,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可以说,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传统管理理念和思维依然对师生有所影响,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主要还是单纯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考试成绩高就好,考试成绩低就被全面否定,“唯成绩论”的思想依然很严重地存在着。
其次,教师的队伍建设还达不到标准,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观念还有待于提高,业务素质有待于增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还有待提高,在敬业精神和对学生、学术的热爱上还十分欠缺,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改进的。
再次,教师虽然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但是缺乏对于小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性和适用性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教条性。只是根据教学研究去做教学设置,对于学生的发展特点、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特征这些问题,教师缺乏最基本的研究和深刻理解。
三、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从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出发,我们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教育教学作用意义和要求,也清楚地看见了现阶段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参考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和相应要求,同时结合实践中的经验,对于如何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落实新课改理念。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按照新课改精神要求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旧思维,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学校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所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全部素质的提高,形成高尚健全的人品人格,培养创造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新课改理念建立合适的学生评价和考评体系,不能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建立和健全符合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和考核测评体系。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这是新课改背景下保证小学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和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人格品质和业务素质都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和模仿的典范和榜样。
第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式和教学步骤。教师在教学中,要摸清小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符合国家对于学生小学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以学定教原则的具体方法模式和步骤。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体系、教育方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和教学效果的测评、反馈和调节,精心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按照科学的方法、手段和步骤进行教学,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拥有一个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所以,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精力,为全体师生创建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学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然后,配备必需的教学设备,改善原有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因为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因为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好多班级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反之,如果一个班级的环境很不好,那么学生就不容易取得成绩和进步,反而容易被带坏。所以,学校领导、教师都应该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2.科组教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迎接挑战,培养虚心的师德品格,不断学习,引导教师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强调课改意识,落实教学工作计划。
3.继续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切实抓好青年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尽快成长,并落实一对一的帮教,增强政治教研组的整体实力。
4.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方式,以提高科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本学期科组老师先后去长安实验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大朗中学等交流学习,受益匪浅。
5.带领科组人员高效务实地开展教学工作,督促各备课组发扬团结合作精神,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要求教师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6、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本学期全科组老师积极参加学校“三案定学”的研讨,熊文阳老师还积极试教。
7.组织好学校各阶段的政治学科出题、考试的阅卷及质量分析工作,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为组织下一阶段教学和复习提炼有价值的信息。
8.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科组获得2008年石龙镇巾帼建功活动先进班组,李炳祥、杨文兄等老师的论文获奖,科组以何银娇老师为主的课题在市立项,中考经验在全市交流。
今后我们将注重科组活动的实效性,继续进行新课程改革探索和实践研究,继续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的水平,将科组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学生英语预习计划
1、运用字母的发音规则和拼图规则读出单词。
2、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注意留意猜测的根据,使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从课文理解其使用的语言环境,并且查阅字典,组成词组短语,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3、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初步翻译,不会的地方做上标记。
4、课后练习照本填空,找出不会的空白部分。等待上课老师讲到疑问处,特别留意,将疑问各个击破。
1)掌握所要预习中新课的词组,做到读音准确,词义明确,对四会词还要会拼写正确。
2)利用词典或课后注释,找出课文句型、重点、难点,找出疑难点,初步了解所要学的内容。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 问题 反思
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实验的初步阶段,反思实验过程,总感到有一些遗憾。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到位,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在实验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怎样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调整,是摆在我们当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验教学,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问题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高中数学必修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3.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现象,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 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反思教学,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感到实验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了确保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进一步落实好双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1.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当的补充。此外,还应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确保双基的落实。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随着时代和数学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应深刻理解课标对双基的要求,注意双基的发展变化和新的内涵,围绕落实双基,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练习与测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扎实双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下一个有效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新课改 英语教学 方法与学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的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变更、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角色的转变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笔者作为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些许体会。
一、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必须转变观念,笔者认为应树立以下几种新的观念,以促进英语教学。
1.教材观: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活动机会,但教材只是知识的一种载体,只用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努力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目标、按教材思路组织教学。同时对教材进行大胆、合理的调整、重组,使教学更加有效。
2.教案观:实施新课程,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教案观。专家指出,教案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它的重要意义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3.学生观:“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是完整的人、独立的人、有差异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与讨论的时机,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简化教学过程。
二、转变教学模式,增加互动环节
虽然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把学生这个主体的自学能力过分夸大也是不可取的。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不能忽略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路人的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采用“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1.师生交流互动。
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不多,一般是老师用粉笔不停地写,学生不停地抄。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应当课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也可以进行与课堂内容相关的free talk 等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了老师的课堂中。
2.生生交流互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需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就所遇到的问题用英语进行讨论,并让小组长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3.评价交流活动
在进行上述活动之后,教师可以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内作业的形式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然后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改,对学生出现的代表性问题,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打破以往单一的交流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三、指导学法,细致全面,形式多样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课前除了备教材、备教法之外,还得备学法,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并融学习于现实生活。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1)养成静听和模仿的习惯。
(2)养成大胆开口,不怕讲错的好习惯。
(3)养成勤于记忆的习惯。
(4)养成课外也学习英语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的能力
英语学习“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能力。
(1)产品和产品包装
Safeguard 舒肤佳(香皂) ――保护者
Clean&Clear 可伶可俐(化妆品)――干净的&清透的
还有一些音译的外来词
T?鄄shirt T恤衫 pizza 比萨饼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的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自觉抵制有害信息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上网学习英语。比如:推荐优秀的英语网站http://.cn/,http://.cn/,http://.cn/,http://.cn/等等。
四、结束语
新的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2]王松美,张鲁静。英语教学设计指导与案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3]郭宝仙。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7)。
[4]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生物;实施步骤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由此应运而生了许多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作为新型有效方法之一,在各科的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初中生物运用实验教学法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本文即是笔者近几年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对实验教学法的分析和
总结。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实验教学的地位
(1)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生物学科有其特殊性,一些知识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后会变得通俗易懂,因此,实验教学对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促进作用,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2)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
因为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要求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实验教学作为生物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
(3)实验教学也是检验生物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新课程改革后的生物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还要掌握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操作方法,如:制作植物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等。因此,初中实验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检验学生操作方法掌握程度的主要手段。
2.实验教学的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
(1)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根据老师讲授的实验探究方法,对
实验进行自主探究,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和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2)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生物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领域,实验教学就相当于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新鲜”事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生物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实验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操作和观察获得相关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初中生物实施实验教学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课前准备、课中控制和课后总结。笔者结合“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切片”实验来对具体的实施步骤做简要探讨:
1.课前准备
在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切片”实验之前,要提前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要做好相关资料和相关理论的准备工作,任何实验都有其实验目的及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应该先向学生讲解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才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掌握。因此,教师应先向学生讲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及相关结构的名称和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此外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二是教师要检验学生对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真正能够通过实验掌握相关知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显微镜操作方法及细胞结构进行适当的提问。
2.课中控制
生物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领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找不到切片中的植物细胞、细胞观察不清楚等。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此外,教师还要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做出适当的控制,对每一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及包含的知识进行提醒,这样不仅可以提醒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操作,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
3.课后总结
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往往处于兴奋状态,只关心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奇妙现象却忽视了对实验目的的掌握。所以,在实验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如:实验中显微镜操作步骤、显微镜操作注意事项、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等。学生只有对实验进行总结,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后才能真正完成整个“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切片”实验。
笔者在初中生物实施实验教学法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平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自学引导”法初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教育系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畴之内,加强各种基础课程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课程的设置不够完善
初中数学课程的时间设置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有很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强了对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小学的数学学习一般是学习一些基础的运算,对于各种系统性的数学知识开始学习是在初中阶段。当前初中课程设置中数学课程还有一些问题,有的学校虽然给数学课程足够的时间安排,但所安排的时间有欠缺,导致数学课程的效率也不高等。
(二)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不一样不利于教学过程的统一开展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从幼儿园以及小学开始就已经开始学习,但是随着所学的知识内容逐渐增多以及内容难度逐渐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具有不同的数学基础。随着学习进度的加深,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减退,有的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容易导致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现象,成绩较好、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的成绩会更好,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则更差。造成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存在分化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不同地区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等。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对数学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重新的规定,强调学生要利用实践、参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加强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注重形式,轻视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积极参与进来,学习的积极性不够。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对数学课程的合理设置
数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安排的时间较多,但只是一味地增加教学的课时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还应该要积极加强数学课程的合理安排和设置,给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在课程的安排上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
(二)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对一门课程抱有极大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一门课程。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尤其是对于数学课程而言,加强积极性的培养对于学习效率和主动性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掌握初中生的个性特征,研究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由于初中生本身就具有好动、好奇心比较强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限制他们,反而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种数学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问题进行解决,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快乐,加强对各种知识的领悟能力。
(三)加强分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因此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差别教学。分层教学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目标分层、作业分层、施教分层等。目标分层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育,主要根据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以及认知风格进行分类,一般将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成绩也比较稳定的学生。一类是学习兴趣稍微比较淡、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成绩不够理想但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一类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评价分层,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淡化了传统的横向差异评价,强调纵向自身评价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用不同的尺度和语言进下评价,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分层施教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分层提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便于他们进行积极地思考,并且问题的难度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不能过于难,导致学生不能回答,也不能过于简单,导致学生出现骄傲的心理。分层作业指的是根据分层目标分类,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作业设计,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锻炼。
结语
数学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当前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初中数学教学理念、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结合新课程理念的基本内容,逐渐转变角色,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且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情境,主动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金文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5)
[2] 李永福.谈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J].西江教育论丛,2003(09)
关键词:“三四五”;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实际意义
一、“三四五”课堂教学的含义
所谓的“三四五”就是三步骤、四环节以及五课型,其中三步骤包括:课前拓展、课内探索、课后拔高;四环节包括:学习的自主性、探索的协作性、点拨的精讲性以及延伸的巩固性;五课型包括:阅读、写作教学课程,专题复习、探究课程以及测试讲评课程。
二、“三四五”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三四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对其含义以及实施过程有全面、详细的了解、把握。首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复习巩固课后知识;然后,课堂活动的实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共同探究,对于学生疑惑的部分再加以讲解和进一步巩固;最后,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课程类型。
三、初中“三四五”课堂教学的实际意义
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
初中语文“三四五”课堂教学除了关注课内的学习过程外,对于课前以及课后的教学也十分重视。基于此,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2.师生课堂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重视。在初中语文中,“三四五”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教学过程也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老师的引导而展开的合作、探究学习。
3.体现初中语文的特色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的学科。而在初中语文中,“三四五”课堂教学的实施就是从语文的特点出发,在三步骤、四环节以及五课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综合性发展。
4.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中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中考“指挥棒”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导向素质教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助力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考制度面临着如何正确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使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导以正确方向;如何有效控制考试关系,使人才评价、甑选的依据准确可靠;如何充分发挥考试的调节功能,借以调控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如何突出地为“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服务以适应全民教育时代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要求。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是:“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其中,“学业考试的成绩应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提供普通高中录取用的学业成绩应以等级制的形式呈现,等级数和等级标准应由各地根据考试结果,并结合当地优质高中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
教育活动中的考试,是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这对受教育者学业成就、教育效果、教育质量的检验,具有测量和评价的双重性质,测量是考试的基础,评价是考试的目的。新课程改革是中考制度改革的前提,中考制度改革打开束缚新课程改革的瓶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考制度的性质及功能选择
(1)中考的性质界定。中考的本质是基础教育系统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对调整教育资源所采取的一种自我评价,是基础教育系统调控质量的内部质量管理活动。
(2)中考的功能选择。第一,学生选适合自己教育的功能。第二,初中学校选择自己的方向发展办学特色的功能。第三,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第四,调控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功能。
(三)中考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各地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中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单独命题,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了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技能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考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以考试学科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二是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公正。三是普通高中招生以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录取新生。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招收特长生等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
二、中考制度改革现状分析
全国各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以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05年2号)为指导,开展中考制度改革,逐步构建立既能发现发展学生多方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能科学测量学生学业成绩,科学有效地选拔高一级学校新生的评价体系。
(一)中考命题改革分析
1.命题的依据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教材、《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要求的程度。
2.命题的原则
(1)根据《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从多维度考查学生。
(2)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考查内容与要求。
(3)注重试题素材的选择,加强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体现考试的时代性。
(4)注意试题积极的价值取向,注重中考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引导意义,进而充分挖掘考试的教育价值。
3.命题的主要特点
综观多年以来全面各地中考各科试卷,不能发现,各地的试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在试图努力体现教育部指导意见的精神彰显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性: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重视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况的考查,其中又以考查学科最重要的主干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学生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重点,突出发展性评价。
(2)时代性:新课程强调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群体的原则,试卷注重创新,有生活气息。
(3)应用性:新课程改革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强调学生运用所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考命题尽量避免出死记硬背的题目,提倡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既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又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推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考查。
(4)导向性:命题依据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各科各类试题中都有相当一部分的试题信息直接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社会背景中。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许多省区中考命题出现了以能源、环境和物价等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引用当地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来命制有区域特色的中考试卷。通过命题引导学校变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考生也通过试题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考生这种情境的创设能受教育,提高素质。
(5)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题型创新。命题既有传统题型和新颖题型。中考命题重视发散思维的开放型题的设计。传统题型基本上是常规型题,所求的结果是唯一确定的,通常地解题时也有常规方法可循。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方法是多样的,而非单一性,所以中考考查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二,试题的内定呈现形式是多样的,有文字、图片、数据、函数图像和实验装置等,比较生动活泼,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第三,考试方法创新。由单一的笔试改变为笔试、加试、操作测试、面试、口语及考查相结合。
(6)有效性:表现为试卷的设计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合理的内容结构,题型结构和难度结构,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试题能确保大部分考生达到及格标准,并能在核心能力方面区分出各层次学生,既有利于发挥个体水平,又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
(二)中考成绩等级制评定
2005年,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学业考试的成绩应根据各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提供普通高中录取用的学业成绩应以等级制的形式呈现,等级数和等级标准应由各地根据考试结果,并结合当地质高中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为了落实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全国中考招生中已经把分数制改为等级制由点到面全部开展。
传统的100分制是将成绩分为100个等级,在考试中,分分都是考生的命根,每一分都能决定着考生的命运。但是,一分之差并不能真正说明学生的实际能力及素质上的差异。等级制模糊同一等级之间的差异,为综合考查考生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总的来说,采用等级制,将有利于引导学校特色发展,引导教师自主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更加激发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高中的多样化录取创造条件。
各地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等级制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学业考试成绩按百分制阅卷,等级制呈现。等级的划分或按卷面分按比例确定等级,或根据当地高中教育资源的情况和报考人数来划分每个等级所占的比例,然后将卷面分数转换成相应的等级。第二种是学业考试成绩采用等级附分的形式呈现。即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成绩按原始呈现,其他学科的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
(三)中考制度改革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为此,教育部要求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能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标准的重要依据。各学校成立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领导和仲裁工作,并制定了相关的考查评价制度。
1.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各地不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让评价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并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正。
2.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变了以往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唯一录取标准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高中录取新生首先考虑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规定在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的最低标准,作为高中录取投档控制线。如广西防城港市中考招生方案规定,综合素质评定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综合素质评价为A等或B等者,示范高中及一级学校方可录取,C等能以上者普通高中方可录取。缺少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或综合素质评价为D考级者,普通高中不得录取。
3.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各初中学校成立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评价工作委员负责制定评价工作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班单位进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等向学生和家长作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评价结果通知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学校进行调研和处理。评价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三、当前中考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业考试功能定位难以准确把握
初中学业考试如何将促进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学业考试三者有机结合,寻找到最佳结合点,在实践操作中不容易把握。有的地区对考生提高区分度,以满足选拔考试的需要,有的地区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将初中毕业考试与教育质量监测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检测体系,试题的区分度小,让高中选拔增加一些不确定因素。
(二)考试科目多,各地差异大,学生负担重
有的地区设置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有的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科,还有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和体育共十个学科。考试科目过多,优质高中对考生等级要求高,迫使考生陷进对分数的追求,回归到应试教育的路子。对学生不仅没有“减负”,反而“增负”。
(三)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操作难,结果的准确性受到置疑
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划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级的做法缺乏统一的依据来规范。其评价程序不规范,级各个等级按照一定比例来划分,人为地划分等级,显然十分荒诞的,虽然各地也作出末等级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但也失公平。其可操作性不强,基本由年级或班主任来定度,缺少公示或申诉制度监督。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和教育测量知识水平及方法直接影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个别考生因为不公正的综合素质评价被高中拒绝于校外,常常出现考生或家长的质疑。
四、中考制度改革的展望
(一)创新命题机制,确保命题质量
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渗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综合,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明确命题、审题和阅卷的程序和要求,建立命题、审题和阅卷制度,加强命题、审题和阅卷人员的队伍建设,要注意发挥教育统计专业人员的作用。
(二)学业考试的方式要多样化
可根据考试的具体内容采用纸笔测验、听力测试以及口试、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纸笔测验也可采取闭卷、开卷或开闭卷结合等不同形式。研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使之具有可行性,并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正。
(三)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坚持以生为本。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激励性、多元性。评价的过程应是开放性的,价值应是多元性的,内容应是全面性的,手段应是多样化的。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是综合性强的工作,其贯穿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之中,因而教师的课堂测量与评价的水平与素养就决定了教学评价结果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与水平与中考改革要求很不相适应,教师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已成当务之急,以促进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实行多样化的招生方式,让优质高中学校自主招生
在统一中考前,优质高中可以依据本校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推荐、保送、自主考试等方式,择优自主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被录取的初中生不用参加中考,直接进入高中就读。从问卷中可发现考生和家长特别在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所以通过学校和考生多途径双向选择,促使高中学校想方设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以吸引到更多优质的学生。
(五)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