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财规划的必备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进步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品稳定提升,家庭收益也是逐渐增多,家庭理财理念不由自主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文,首先叙述了家庭理财的概念,结合中西方家庭理财理念的区别,最后提出了我们家庭理财规划,希望能够为我国各家庭处理理财问题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关键词】
家庭理财;问题
1 家庭理财的概念及内涵
根据家庭的资金状况和预测未来的收益值来确定好稳定可靠的财产管理计划称为家庭理财,归纳出用来调整合理资金投资安排,要想实现收益值的最大化要建立在及时及时获得真实的财务信息之上,做出稳定风险方案措施,最终实现家庭的价值目标。管理家庭理财常规下是用数字来评估的,计划好每个月用来自由开支的资金比例,对比投资的回报率与风险系数后,依据个人倾向性选好适合自身的投资用具,实施阶段性的战略安排以实现未来目标。
实现理财的目标主要考虑三因素:第一是投入的金额;第二是以投资工具的形式出现比如以定期存款、基金、股票、期货、债券及黄金等形式,投资回报率和相对风险是成正比的;第三是投入时长,具备时间价值的财富投入时间愈长,所获收益愈大。
2 中美理财现状对比分析
2.1美国理财发展现状
最早是美国推出了家庭理财理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保险h行业,最初它属于推销员推销保险产品的方法。历经七八十年代的发展,自九十年代以后,理财已被大家认可和赞同。目前美国既具备众多的专业理财公司,其中有国际理财协会(IAFP)、国注册理财师协会(ACFP)以及理财师资格鉴定委员会等。
2.2中国理财现状
相对于美国来说,我国的理财行业市场一直发展缓慢。1997年,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正式成立“私人理财中心”,这意味着我国也开始从事私人理财行业。在此之后,稍微出现萌芽的呈现出业务爆炸式增长,保险行业也急速发展。当今我国的理财行业也已经具备了产品合理布局。
中美两国的理财观念不一样,有个故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美国老太太说“我在临死前还清房贷了”,中国老太太则说“住了一辈子破房子,死了也存够一套楼房的钱了”,此故事大多数人都听过,他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家庭应当进行合理的家庭理财规划了。
3 进行合理理财的准备工作
3.1制定全盘性规划
判断理财的好与坏关键是要做好家庭的全局理财规划。家庭理财规划指的是家庭的收支状况、家庭资产财务状况,根据家庭风险承担能力以及不同阶段家庭的不同需求来确立家庭理财目标,制定出合理的家庭理财方案。
(1)进行当前家庭财产分析
清楚自身的净资产是进行财产分析的前提,最方便快捷的办法是列一个清单,分类为资产和负债,列出家庭主要资产然后合并计算。
(2)测算一下家庭未来的收入情况
依据家庭人员目前收入水平来估算家庭未来的利息以及股息收入,两者相加即为家庭未来总收入的预期。
(3)进行家庭支出预算
要想达到家庭勤俭节约开支,一定要是具备预算家庭开支的基本原则,家庭有合理计划的暗盘生活支出是实现财富目标的关键保障。
3.2记账,做好预算
理财是一门艺术。关于理财规划,首先要有一个“记账”的好习惯。记账不是说记录每天的具体消费和购买产品,而是通过这种习惯把所有个人或是家庭需求的资金进出都要有详细说明与分配。
(1)资金流入方面
每人每月的薪水一般是固定的,假如是业务性人员则可以通过计算出近几个月的平均收入来衡量每个月的可能收入。月收入多余平均值的时候可以把多余的钱存放以应对业绩差时的资金弥补,谨记有了高收入就乱花钱,然后收入低时就靠吃面过日子。理财规划的第一步是记录家庭或个人收入。月收入的固定收入除外,其余额外收入不计入固定收入,最好是另外存放以便不同用途使用。
(2)支出方面
家庭的常规固定支出,比如预算的就餐、学费、休闲支出、水电支出等等。尽量都要详细归纳出,同时将这些预算费用记录在每个月的计划支出当中,然后扣除必要消费外计算出家庭结余金额。剩下的结余,如果足够则可以拿其中一小部分来做定期定额的投资或是付保险费用。其余的部分则要储备好以做好意外事故的应急。
3 家庭合理理财的建议
3.1加强理财知识储备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家庭理财的关键是要制定理财战略目标,想要实现家庭的财富积累就要熟练运用好各类消费、储蓄、投资、管理等理财策略,了解家庭理财所适用的金融投资工具,比如收益稳定但不高的银行存款、成长型的固定收益类债券基金、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期货股票等,具备必要知识是实现家庭财富的必备条件。
3.2实施适当合理消费作为风险防控前提
投资、消费指出一直是家庭理财中此消彼长的互动因子,假如要获取更多收益就要提高投资百分比,那么一定要控制好生活费支出、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休闲消费指出等等,所以家庭要做好每月的合理消费指出。逐步的养成及时记账的习惯可以有效达到消费的控制,勤于记账有利于清晰罗列出具体生活消费,也能够发现节约家庭支出的环节,目前电脑许多软件都可以辅助家庭完成按时记账的好习惯。
3.3强化抗风险能力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收入风险、意外风险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遇到的基本风险,除此之外,家庭或许还会面临一般风险,比如债务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但是对于具备良好投资意识的家庭很有可能准备防范投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市场风险。 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面临基本风险,比如说,家庭的经济命脉掌握者出现大幅度变化,其中包括实业、疾病、意外伤害等等不可抗力因素,那么整个家庭的经济直接失去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而很难维持家庭稳定,从而引起债台高筑。如果及时购买保险则可以有效减少天灾人祸带来的损失,负债问题迎刃而解。所以做好家庭理财务必要做好防范投资风险,应对此类问题最佳方案无非就是保险产品的有机组合,这样家庭也有了保障。但是一般风险则一定要最好长期短期投资的最佳匹配,在此基础上尽其所能完善投资组合以防范投资风险。
3.4 积极预先谋划作为增强风险防控核心
做好应对未来支出需求的增加工作是家庭理财的一个关键目标,如果从家庭生命周期先后来看,主要方面有买房支出、子女教学支出、养老支出,它们可能是未来需求支出的主要方面。所以说为了防范风险一定要有预备应对方案,选准了稳定安全的投资策略也是为未来的大额支出做好资金准备,同时这也是目标管理的灵魂所在。
综上可知,本文首先叙述了家庭理财的相关概念,然后分析了中美两国的家庭理财当今现状,最后分析对比了中美理财观念的区别,阐述了如何做好家庭理财的准备以及做好家庭理财工作的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田剑英 家庭理财,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闻景,个人理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陈镇,赵敏捷,家庭理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9
【关键词】理财 投资 经济优先权
一、中小城市工薪家庭理财方式及收入来源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早已成为人所共识。中小城市工薪家庭普遍存在养老、医疗、育儿、赡养长辈等生活责任,家庭理财负责人亲力亲为学会理财,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对工薪家庭来说,一方面,应进行稳健的投资;另一方面,应进行均衡略偏积极的理财投资活动。
亲力亲为的理财方式,就是由自己规划家中的财务。中小城市工薪家庭亲力亲为理财时,首先必备的条件是家庭理财负责人应掌握一定的财富管理知识,能够量入而出。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理财负责人必须立下目标,然后收集相关的资讯,分析目前的财务状况,研究并探讨实现财务目标可行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家庭的投资工具及方案。同时理财负责人必须经常监督及掌控投资理财活动的进度。通过这种“自立”的理财方式,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还可以不借助专业理财师的服务,从而节省一笔开支;无需公开家庭的重要机密资料。因为较清楚家庭所追求的目标及需要,也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理财效果。
中小城市工薪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工资和奖金,每月收入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后的结余不是很多。要加速家庭财富的积累,实现人生各个阶段的购房、育儿、养老等理财目标,在安排好家庭的各项开支,进行必要“节流”的同时,应通过合理的投资理财,即“开源”也尤为重要。
二、中小城市工薪家庭理财基本要求
1、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如果不把理财当作一个习惯来养成,那么在开始理财的初期可能就会功亏一篑。因为理财最困难的时期,就是在刚开始理财的时候。通常刚下定决心理财的人,往往凭着一股热情,期待理财能立即改善家庭的财务状况。但他们却常常忽略了一点,即初期理财的绩效,是不容易有显著成效的。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对理财产生失望的情绪和认知上的差距,从而进一步导致原来设定的理财目标被放弃。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投资者可以渐渐控制自己的理财行为。如在日常生活中记录投资行为;剔除日常不必要支出;对于某些风险性产品严格按照“止赢止损”操作等。
2、设定家庭理财目标及实行计划
家庭理财目标最好是以数字衡量,是需要努力一点才能达到。具体地说,就是要先检视家庭每月可存下多少钱、要选择投资报酬率多少的投资工具、预计需花多久时间可以达到目标。建议家庭理财第一个目标最好不要订得太难实现,所需达到的时间在2―3年左右最好。当达到这一目标后,就可订下难度高一点、花费时间约3―5年的第二个目标。
3、定期检视理财活动
不论做任何一件事,追求成效的人都很讲究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因为通过这些控制,才可以确定事情的发展是不是朝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前进;若不是,也可以立即做出修正。理财投资是有关钱的事情,应加强控制,定期检视。理财的事前控制如设定理财目标,拟定达成目标的步骤;事中控制如坚持记帐,分析长期的记帐记录;事后控制如家庭理财投资计划完成时所做的分析总结,也是下一个理财投资规划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中小城市工薪家庭理财规划
1、备用金规划
工薪家庭一般都要赡养老人和养育小孩,因此应该至少准备家庭三个月的生活费用作为备用金,建议备用金按照每月的必需支出为单位,错期循环存为三个月的定期储蓄或者购买知名基金公司的高收益货币基金,这样既保证了流动性,又取得了比活期存款明显多的收益。据统计2008年全部实现正收益的货币基金,实现了3.56%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远超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截至2008年底,规模居于前三位的货币基金是工银瑞信货币、华夏现金增利和嘉实货币。
2、教育金规划
孩子的教育金具有可预见、期限长的特点。九年制的义务教育结束后从高中开始教育花费就会逐步加大,建议考虑购买保险公司相应的大学教育金等保险产品,每年投入几千元,到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可筹集到数万元的资金。在目前银行利率较低的情况下,购买保险具有防范风险和投资增值的双重意义。
3、购房规划
已拥有满意住房的工薪家庭没有购房压力,而那些没有自己名下房产的家庭或对现有住房不满意的家庭,可根据自己现有的积蓄情况,选择相应的房源分期付款或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2009年房价有下降空间,但降到大多数工薪家庭现有积蓄的地步也希望不大,等攒够钱再买房,等待的年限可能太漫长。因此,想购房的工薪家庭应抓住购房有利时机,利用现有积蓄积极采取实际行动。
4、投资增值规划
工薪家庭理财负责人应根据自己的爱好、知识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利用业务时间做相应的金融投资增值活动,进一步增加家庭的收入。
(1)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现在多家银行都推出有不同期限、不同品种的理财产品,如农业银行的“本利丰”,经过多期的运作收益率稳定在12%左右,而且风险较小。风险厌恶型的工薪家庭可根据每月收入情况购买大比例的银行理财产品。
(2)购买基金。尽管基金在2008年的亏损让“基民”口袋缩水,但是专家认为,作为专业的投资理财工具,基金的投资理财功能不可小看。在经历了2007年的超常规发展和2008年的超常规下滑后,基金公司也会从挫折中反思和改进的。本身已是“基民”的工薪家庭可根据自己现有的基金品种运营状况,及时补进或更换。购买基金应首先选择好基金公司的基金。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基金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强者恒强”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大基金公司依然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2008年行业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在全部基金公司中,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基金公司共有10家。前十大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9775.15亿元的基金资产,占全部基金管理公司的50.44%。华夏、嘉实、博时分别名列6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第一、第二、第三名。
2008年系统性风险让基金业绩“一团糟”,大家比的是谁亏的少。2009年结构性的机会将更加考验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基金公司业绩的迥异,将会导致基民对基金公司不同的取舍,从而导致资源向规模更大的基金公司倾斜。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除了对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资金投资期限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外,还要对所投的基金产品进行细致分析,尽可能地选择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综合管理能力突出的基金公司产品。
其次,选择适当种类的基金。截至2008年12月12日,银河证券数据中心数据统计显示,股票型基金平均下跌49%,偏股型基金平均下跌48%,指数型基金平均下跌61%,混合型基金平均下跌41%,仅债券型及货币型基金平均业绩呈正收益。券商机构总体认为,2009年对股票型基金总体思路和策略是增持。因此,愿意降低收益换取较低风险的家庭理财负责人应根据家庭节余状况,分阶段逢低陆续介入股票型基金。而券商报告中对债券型基金总体思路和策略是减持,大都认为花无百日红。多家券商报告一致认为,“2009年股市将以震荡式呈现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倾向于混合型基金的投资。”集合多家券商机构2009年投资策略报告分析,2009年券商最为看好的10家基金分别是,华夏大盘精选、华夏策略精选、嘉实增长、富国天益价值、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上投摩根双息平衡、博时平衡配置、泰达荷银成长、汇添富优势精选、华夏回报。
家庭理财负责人在购买主动型基金之外还可适量配置一些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经济危机中,“危”和“机”总是相伴相生的,A股从6000点跌到2000点下方,而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在短暂调整后仍是长期上行的。因此,对长期投资而言,现在买入指数基金不失为抄底良机。
另外,低风险的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仍可少量购买,作为工薪家庭急需现金时的有力补充。货币基金流动性高、费率低,分化不太明显,但收益率预期较低;债券基金流动性和费率均较好,而基金分化较明显,需要谨慎选择。
基金种类众多,家庭理财负责人购买基金时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状况,将资金投放在风险回报各自相异的基金产品中来分摊风险。在基金组合投资方面,建议投资者保持谨慎为主,适度灵活的投资思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必要调整。
(3)购买股票。2008年,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预计今年将是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进而复苏的关键年。由于时间、精力、相关专业知识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工薪阶层一般不宜直接进行实业投资。同时在金融投资上,建议最好不要涉及高风险的期货、股票等投资,但是股市经过一年多的深幅调整,已经进入长期投资价值区域。因而工薪家庭少量购买经济优先权的股票也将是明智的选择。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看,风险总在万众瞩目时,机会总在无人问津处。
因此,工薪家庭在进行投资增值活动时,应综合考虑家庭自身的具体情况,保证家庭财务状况安全,将理财产品、基金、股票合理配置,达到既分摊风险、又确保较高收益的目的。换言之,工薪家庭既可以进行稳健的投资,又可以进行均衡略偏积极的理财投资活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莱斯特・梭罗说:“懂得用知识的人最富有”。家庭理财是个“”,中小城市工薪家庭要使家庭理财过程更有成效,家庭理财负责人必须自发自主地提升财富管理方面的知识,不断检视家庭的财务状况,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理财最新资讯,学会利用理财软件等。长此以往,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小城市工薪家庭会将有限的收入合理配置,合理控制消费、积极投资增值,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止遥:股民与基民必备知识全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
同时,家庭的整体财务状况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俗语说,苦啥不能苦孩子,穷啥不能穷教育
一个孩子的培养需要父母的智慧和财富
为孩子准备足额的教育金是孩子拥有美好未来的基础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了朝气和活力,象征着生命的喜悦。那么,在这个春天,为你的家庭定制一份专业的理财计划,为你宝宝的未来储备一份爱心吧。
本刊选择两对准父母家庭,看看理财师是如何为他们规划理财的,让即将出世的宝宝以及夫妻两人继续温馨美好的家庭生活。
案例一
家庭现状
31岁的蓝女士在一家外资企业任经理,丈夫刘先生在一家知名IT企业担任高级经理,家庭尚没有购车,两人结婚5年一直没要小孩,准备在今年生个“鼠宝宝”。
由于家庭收入颇丰,蓝女士打算辞去工作,在家中安心静养,全力实现自己的金猪计划。与此同时,她打算3年后加盟自己一个朋友的咖啡店。目前,该咖啡店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预期每年能获得20万元左右的稳定收入。
财务状况
蓝女士年薪50万元,刘先生年薪100万元左右,夫妻二人与刘先生的父母同住。蓝女士打算在1年后为家庭配置汽车,价值约30万元,并打算在猪宝宝降生之后3年内为家庭重新购置新房,并一次性付清房款150万元,现有住房留给刘先生父母。同时,夫妻双方的父母均享受社保。
理财规划
该家庭收入稳定,资金流动性高,家庭偿债能力较强。因此,家庭投资方面,建议采用分散投资的方式,在提高收益的同时有效降低风险。
首先,要储备应付日常生活的必备开支以及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的资金。建议以6-12个月的家庭生活费用为基准,即预留20万元现金储备,作为银行活期存款。同时,投入20万元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在保持资金高流动性的同时实现资产的收益性。
其次,建议蓝女士拿出剩余资金的70%,即260+100-20=340×70%=238万元来投资基金。基金是一种专家理财产品,较之股票、债券具有流动性高、风险较低、投资起点低、费用低的优点。由于蓝女士一家以前从未涉及金融工具的投资,不建议投资股票,而应把基金作为投资重点。在牛市行情下,建议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型基金以追求较高的长期收益,同时配以风险相对较低的配置型基金,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
为了规避市场风险,蓝女士可以选择基金产品组合方式,灵活配置四只基金,比例为3:3:2:2。这样,蓝女士能够很好地实现资金的增值要求。
再次,建议拿出80万元购买外汇理财产品并进行房地产投资。鉴于目前市场上加息预期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两大背景,应当充分重视汇率风险。建议选择锁定汇率风险的外汇理财产品。比如,中国银行发售的中银稳健增长(R)或招商银行发售的稳健收益型港币理财计划、美元理财计划等。目前房地产仍有很强的投资价值,建议投资有发展潜力的商铺,出租后可获得可观的收益。
家庭保障方面,购买保险以实现资金保值增值。由于夫妻俩酷爱旅游,建议可适当购买必要的保险,比如夫妻二人的健康险、意外伤害险和重大疾病险。同时,可购买一定的商业保险作为补充。虽然,目前蓝女士及其丈夫都有养老保险,但从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来看,退休后的养老金很可能不能完全覆盖家庭日常生活支出。因此,建议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保险最高额度限定在20万元。
关于孩子教育金,可采取教育储蓄和基金定投的方式。教育储蓄属零存整取的定期储蓄存款,最大好处在于免除了利息税,同时兼有利息优惠的特点,属于当前储蓄中收益最高的储蓄品种。或者采取定期定额的基金投资方式,具体规划如下:
按照目前的大学学杂费及生活费计算,蓝女士至少要为孩子准备10万元供其完成大学学业,以每年3%的通货膨胀计算,18年后必须准备170243元才能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更何况蓝女士夫妇都有愿望让孩子将来出国深造,因此10万的教育费用只是基础的教育金.那么如何去储备这笔钱呢?
理财师为蓝女士规划了两步走,首先用教育保险完成孩子的基础教育费用,也就是170243元,那么蓝女士每月只需要支付660元,只用15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基本教育储蓄。客户选择的产品是平安少儿大学教育金,从孩子上大学开始,每年都可领取27000元,大学毕业时还可得到40000元的学业完成奖励或者作为继续深造的奖励,25岁时可得到2万元奖金,同时每年还有分红的收益。如下图:
它的优势是,在这个过程中,即使蓝女士夫妇一旦发生任何不幸,孩子的教育金将由保险公司垫交,未来的教育依然不会受到影响,可以说蓝女士夫妇给了孩子确定的未来.其次,增加品质教育储备,根据蓝女士的经济能力为孩子储备额外一笔钱作为未来继续教育和出国深造的费用,这笔钱如果在孩子完成学业后还有剩余,可以作为孩子的创业金或者婚嫁金,体现父母对孩子无限的爱,在这里可以使用的金融工具有投资型保险和基金.建议蓝女士每月拿出500元选择平安投资连结保险或者定期定投的基金作为品质教育金的储备.通过机构理财的优势,享受投资的收益也是工作繁忙的爸爸妈妈为孩子储备教育金的好方法。经过这样的规划与安排,蓝女士夫妇只要每月拿出工资中很少量的钱坚持储备,既安全又省心,再也不用担心孩子教育费用的问题了.而让他们收获更大的是养成了良好的理财习惯,把理财真正的容入到生活当中。
案例二
家庭情况
刘先生的家境殷实,家庭总资产达600万元,没有负债。但是为了追求“安全第一”,他只进行了单一的储蓄。
刘先生今年42岁,经营一家咨询公司。在自己的努力打拼下,公司已经走上了正轨,现在每年有80万元的收入。但激烈的竞争,让他感觉到这份收入已经越来越不稳定。
刘太太的年收入虽然不多,但一直能保证在7万元至8万元之间。
他们在几年前进行过股票投资,但50万元的资金亏损了10%。
投资股票失败后,夫妻俩觉得购买房产最安全。于是,他们在上海的黄金地段购置了两处房产自住,总价值300万元,都是一次性付款。此外,刘先生还给自己购买了3份人寿保险。
几年的积累,给刘先生家带来了250万元的存款。家里每月的开销都控制在2万元以内。其中,1万元是公司的运营成本,交通费3000元。因为至今没有购车,他们出行基本都以打车代步,剩下的则为家庭日常开销。
下个月,刘先生家将迎来一个小生命。初为人父的刘先生此时感到了压力,他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
没有什么理财经验的刘先生,想通过一些理财手段,保障自己和全家未来的舒适生活。
两种可行方案
方案1:用抛物线法买股票基金
刘先生家每年有87.5万元的净收入,但未来几年情况将发生变化。
首先,刘先生的公司因为行业的竞争,可能会使总收入呈下降趋势;其次,刘先生的支出主要由公司运营成本和交通费用构成,考虑到国内的通胀水平和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总支出每年将递增;第三,孩子出生将带来支出增加。
刘先生现在的资产负债情况很不合理,低收益的存款占了总资产的42%,其他非固定资产只有17%。
建议刘先生进行如下财务规划:
1.留出月支出2.5倍的活期存款,作为一级流动保障资金,约5万元。
2.购买月支出5倍的货币基金,作为二级流动保障资金,约10万元。
3.基于对股权投资长期回报的稳定性和高收益性,我们设计了这样一种股权投资方案:在前五年里,让刘先生的股权投资比例逐步增加,在第五年达到40%这样一个顶峰,并在后十五年里将这个比例逐步减少到30%,从而使刘先生年老时,有一个风险较低的投资组合。
经过计算,要完成这样的方案,刘先生需在前5年将净收入的36.7%进行股权投资,并将现在250万元储蓄中的200万元,进行一次性股权投资。在后15年中,将净收入的14%进行股权投资。建议不进行直接的股权投资,而是通过购买股票型开放式基金进行投资。
4.同时进行低风险的债券投资:前5年内,让刘先生的债券投资比例逐步达到总资产的25%,并在后15年里,将这个比例逐步增加到50%,这也是为了让刘先生年老后,投资组合的风险较低。这样,刘先生需在前5年将净收入的63%进行债券投资。目前,他可将储蓄中的35万元,一次性进行债券投资,并在以后的15年里将净收入的86%进行债券投资。
按此组合静态计算,当20年后刘先生退休时,家庭资产将达到1480万元,过上富足的生活。
点评:刘先生家底殷实,但是理财的意识过于淡薄。在目前通货膨胀率3%的情况下,每年存在银行的钱不知不觉缩水1.2%(1年期定存的实际利率是1.8%)。以刘先生的250万元存款计算,相当于1年白白损失3万元。如果早点把这些钱买货币基金或股票基金,完全可以在保持较高流动性的前提下,回避通胀风险。抛物线法可以使刘先生随着年事增长,逐渐降低高风险资产的比重。同时,腾出资金,增持更安全的债券等品种。
方案2:选择指数基金
刘先生今年42岁,如果60岁退休,从现在开始就要规划退休养老计划。刘先生现在的家庭年支出为24万元。按未来平均通货膨胀率5%计算,刘先生18年后退休的家庭年支出必须达到57.76万元,方能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此外,刘先生没有为每位家庭成员购买医疗保险,家人一旦生大病,将会增加大额的医疗支出。
建议对刘先生的流动资产配置及投资做如下调整:
1.银行存款10万元,相当于5个月的家庭支出,主要作为家庭日常支出的备用金。
2.货币基金10万元,可作为家庭的应急用款。
3.刘先生股票投资不利,亏损极大,刘先生可等股市回暖后伺机退出股市,转向稳健的投资产品。
4.购买30万元债券。债券具有安全性及收益性双重特点,长期持有收益率可达5%。
5.购买200万元的指数型基金,若长期持有,平均收益率可维持在6%。200万元基金中的150万元可作为刘先生夫妇的养老基金,18年后按平均每年6%收益率计算,基金市值约为428万元,足够让刘先生夫妇用以养老。50万元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15年后按平均每年6%的收益率计算,基金市值约为120万元,可作为孩子上高中、大学及出国留学的费用补贴。
将其中一套房产用于出租,获得现金收益,租金的年回报率控制在5%以上。此外,建议刘先生为每位家庭成员(包括孩子)购买一份医疗保险。
6.建议刘先生按收入的40%追加投资指数基金,18年后市值约为1048万元。
经过理财规划后,刘先生资产的收益率大大提高,加上刘先生收入不菲,育儿费用问题已迎刃而解。同时,退休后,刘先生将拥有2套房产,无还款压力,其中一套自住,另一套投资出租,有稳定的租金收入。18年后,刘先生的养老基金已增值至428万元,每年40%的追加投资,将使市值达到1048万元。这两笔资金按每年4%的投资回报率,刘先生可坐享每年59.04万元的投资收益,足够夫妻俩退休后的消费。
儿童教育金规划
关键词:改革开放 高速货币化进程 家庭理财策略
自从信用货币产生以来,经济体系便从纯粹的实体经济运行,逐步演变为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交融运行,经济学家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货币化”。
按照戈德史密斯的看法,经济货币化是一个经济社会中实体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化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参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比例在不断升高,在投资活动中所占的权重不断增加,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比例也在逐步提高,货币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强。
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
(一)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现状
相对于自给自足的物物交换而言,我国的高速货币化进程,首先表现在货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比如,对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城镇居民来说,政府基本上负责了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日常生活中只有柴、米、油、盐、布等生活必需品才用得着钱,并且得有票证配给;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货币的使用范围从日常生活扩大到了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
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的另一个表现是货币的发行量在较短的时期中急速膨胀。从每年净投放的现金来看,我国在1981年为50亿元,2010年则为5535亿元,增长了100多倍,流通中现金则从3200亿增长到4.5万亿,增长了14倍,如果考虑到高科技的交易工具,如银行卡对现金的巨大渗透和替代效应,我国净投放的现金量增长的速度会更快。从广义货币M2的余额来看,我国1981年为1.9万亿,2010年则为72.6万亿,增长了38倍。
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的第三个维度可以用M2/GDP比率来反映。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一定时期的货币存量与名义收入之比(M2/GDP)。过去的30年,我国的M2/GDP比率始终是全球最高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口径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选择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四个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从1990年开始,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与名义GDP的比率一直呈上升状态,1990年为0.82,2001年上升到1.65,2010年创历史新高,达2.17。第二,我国的这个比率也仅仅比日本同时期的水平低,而高于美国和印度,2009年美国和印度的M2/GDP均在0.9左右,日本约为2.1。我国的这一比率是美国和印度的两倍,而比较接近全球公认的泡沫化国家日本。第三,我国2010年的这个比率和日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水平相当,高于日本在泡沫化早期的水平。比如,1980年日本的这一比率为1.37,1985年为1.57。通过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是和高速的货币化进程相伴的。
(二)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
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是惊人的。高速的货币化进程使居民的存量财富出现大幅度的缩水,钱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不值钱”。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万元财富,经过30年的高速货币化过程,到今天应该相当于多少呢?
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分别选取1981年、1991年、2001年和2010年这四个时点来考察,来做一对比。
首先,从居民人均收入看,上述四个时点的人均收入分别为463元、1570元、6860元和19109元,3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1倍。这样算下来,当初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41万。
其次,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的居民人均储蓄额分别为:52.4元、786元、5780元和22920元,人均储蓄增长了437倍之多。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191倍,折算到今天大致和437万元相当。
第三,从居民人均GDP看,上述四个时点分别为0.075万元、0.169万元、0.752万元和2.97万元,增长了近40倍。所以,如果当时的万元财富能跟上人均GDP的增长,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大致和当今的40万元相当。
第四,从通货膨胀率看,根据我国的统计年鉴,从1981年到2010年的30年间,我国CPI的平均值不过5.5%,除了1988、1993、1994、1995这四个年份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外,期间并没有经历长期的、持续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把1981年的CPI定为基期,指数为100,以上四个时点的CPI分别为100、190、390、485,即总体物价水平上升了4.85倍。所以,按购买力来衡量,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相当于现今的4.85万元。
最后,从拥有财富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感觉看,改革开放之初能拥有万元财富的人,受人尊敬,被人羡慕,而如今,拥有千万资产的人恐怕也未必能有当时万元户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要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基本上是处于资本短缺的时期,而劳动力的供给相对充裕。根据经济学的边际原理,资本理应获得超过劳动力报酬的回报,换句话说,就是资本的增值速度理应超过劳动力报酬的增加速度。
高速货币化进程中的理财策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普通居民来说,在家庭理财中,可以选择的投资品种主要有银行存款、商业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黄金、艺术品、房产等。为了使居民的财富能有效应对高速货币化进程的侵蚀,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现金、储蓄等—满足家庭流动性要求即可
高速的货币化进程不利于持有银行储蓄和中长期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在家庭理财规划的资产配置中,现金、储蓄等低风险、低收益的金融工具是家庭理财的基础,为家庭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流动性,以应对家庭的日常开支和不时之需。因为,现金、储蓄等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相当于家庭财富的血液。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率,在理财规划中,家庭的流动性比率一般为3-6(流动性资产与家庭月度正常开支的比值)。既然家庭资产配置中的现金、储蓄等的作用不可替代,而高速货币化进程又使居民持有的现金和储蓄、国债等面临大幅缩水,所以,在家庭的资产配置中,现金、储蓄、国债等的配置在满足流动性的前提下越少越好。对于收入比较稳定的家庭,建议流动性比率控制在3即可,对于收入稳定度不高的家庭,建议家庭的流动性比率控制在4-6即可。
(二)商业保险—适度即可
保险是家庭理财的基石,是家庭财富的骨骼。理所应当地,商业保险产品也是家庭资产配置的必备产品。
商业保险有许多功能,比如提供人身保障、财产保障;对保险公司的高端客户来说,商业保险还有财富保全、合理避税和隐匿资产等功能。但它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为愿意购买它的家庭提供保障。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商业保险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保险公司也推出了许多兼具理财功能的创新型商业保险产品,一些家庭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对金融资产的侵蚀,选择了过量的理财型保险产品,甚至把保险理财产品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主要对象。
其实,家庭通过购买保险理财产品进行资产配置,对于防范和避免因疾病或灾难而给家庭带来的财务困难确实有效,同时还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理财专家使保险资产保值和增值。假如根据保险理财产品的分红收益进行测算,就会发现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和定期储蓄存款相当。以定期存款的方式保有财富,抵抗不了高速货币化进程对财富的侵蚀效应。
人的一生充满生、老、病、意外、死亡的风险,普通疾病也会短暂地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重大疾病则会让一般家庭倾家荡产。由于社会保险的低费用、广覆盖、福利性的特点,较难完全满足家庭风险管理的要求。所以,在家庭理财规划中,商业保险也是必须配置的,但一定要适度,绝对不能把更多的金融财产配置在理财型的保险产品上。
(三)“稀缺品”—量力而行
在经济学上,长时期内的“供不应求”即为“稀缺”。“稀缺品”,就是少而珍贵的物品。“稀缺品”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商品“价格的不断攀升”。有用的东西不一定值钱,但“稀缺品”,比如古董、名人字画等,由于它们带有历史、人文的印记,往往会价值连城。为了问题的简化,在本文中,“稀缺品”泛指贵金属、珠宝、邮票、古董、古家具、名人字画等。
通常而言,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是正相关的。投资的预期收益越大,伴随的投资风险也越大,这种规律在稀缺品以外的其他投资形式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但稀缺品投资却与此不同,它们的投资特点是风险小,但投资潜在收益却较高。这主要是这类物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所致,稀缺品具有极强的升值功能,一旦购入,很少会贬值。
当然,稀缺品投资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对这类投资者而言,要求其有相应的鉴别能力。其次,投资稀缺品所需要的资金量相对较大,投资的门槛较高,一般的家庭难以承受。最后,稀缺品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稀缺品可以是家庭的资产配置产品,但家庭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
(四)基金、股票—积极配置
证券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假如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之初,购买1万元以上证综合指数为标的的指数型基金(假设当初就有这样的基金的话),投资者持有到今天,其市值接近40万。如果分别购买0.5万元的深发展A股票和万科A股票并持有到今天,两支股票的市值接近60万元。显而易见,基金和股票这些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工具可以对抗高速货币化对财富的侵蚀。
如果把家庭的资产配置比做一个人,那么基金、股票就是理财之魂,理财之肌肉。只有基金、股票才能对抗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存量财富的销蚀。积极配置基金、股票,可以使资金升值,可以使财富成长。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都是行业前景广阔、治理结构良好、管理团队精干、经营业绩稳定、规模不断扩展的优质企业。它们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税后利润增长率往往会超越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而企业股票的价格增长往往和企业的税后利润增长率正相关。
从短期来看,投资基金、股票有较大的风险。尤其在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和快速发展的今天,证券市场走势很不平稳,波峰和波谷较多。但从长期来看,在市场跌宕起伏之中,优质的公司就会脱颖而出,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投资者在20年前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选择三到五家优质的公司股票,买入并长期持有到今天,肯定有效地抵御了高速货币化的侵蚀。
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也是高速货币化进程的30多年。在高速货币化进程中,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年均9%的增长速度,CPI的增长速度平均在5%左右。为了使居民的财富不仅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还能够战胜高速货币化对财富的侵蚀,家庭的积极资产配置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我国M2与GDP比率畸高及货币推动力弱化问题分析[J].中国金融,2010
2.林梅华,张苗苗.我国M2/GDP过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
3.宋红鑫.从财政政策角度看我国金融深化指标M2/GDP偏高原因[J].海南金融,2007
4.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1984-1993[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规范 人才培养创新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建立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已成为当前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决定其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方针,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本科教育将更多地强调基础理论和应用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改革以适应这一要求,是一个值得探讨和交流的课题。
一、规范和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
1、规范性是保证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实践环节突出学生自主,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特点,要实现完全规范性是有难度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涵盖课程内的实验及应用型环节、专业性技能训练环节、综合性实习环节等多个层次,涉及到前期统筹规划、过程管理与执行、后期考核评价等方面,包括学生实践能力和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必须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核心,构建规范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执行体系。建设好一个规范的系统工程,对于金融学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创新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源泉
金融实践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金融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高等金融教育提高金融人才素质。90年代至今,金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培训学生掌握必备金融知识、获取金融从业资格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适应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模式和业务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教学思路、内容和手段,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更好地促进其成长成才,是人才培养更深远的目标。实践教学是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及专业素养提升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创新与金融业的革新及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对于提高金融专业教学质量、实现“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业资格+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实践教学的主要方面
通常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内实验和课外集中实训实习两个部分,分别有相应的教学管理要求,但是在内容体系、管理和执行上都需要加强规范建设。
1、创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实验(上机)旨在训练学生在业务流程操作、观察和分析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完成实验报告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作风,是加强学生对证券投资、商业银行、保险等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重要手段。教学必须明确各个课程的具体目标,理清各个实践项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保证体系内各环节之间的连续性、系统性、相互协调性和衔接性。例如投资理财课程实验与专业技能训练中的理财规划设计都是与理财相关的实践环节,但是前者注重于对理论的验证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后者侧重于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增强。
集中性实践教学由“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专业知识运用与实践操作、专业综合设计、职业适应与创新”的递进式教学体系组成。低年级阶段,通过认识实习、财务会计等基础实训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中期由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核心课程的专业设计、学年论文写作和考证培训,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高年级阶段组织综合实训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项目,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小综合再到大综合,由低到高逐级递进整合,分阶段进行,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2、建立良性互动的管理和执行体系
实践教学过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规范有效的管理和执行体系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管理和执行并不是生搬硬套冷冰冰的规则,而应该有尺有度有互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与学生互动。实践教学本身的灵活性往往导致重两头轻中间,即前期计划和后期评价考核较严格,中期实施较宽松。实际上,教学任务从安排到完成的各个阶段,都应与学生进行切实交流和沟通,使其明确实践目的,确保实践效果。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和期间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生所需和所思,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实践中让学生的自我管理、职业沟通、创新等核心能力得到培养,促进学生的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的融合。
人口老龄化加大个人养老市场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成为了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20世纪后期生育率低下,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显著提高使得人均寿命增长以及二战后的婴儿潮等原因,使得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严重于发展中国家。
由于人均寿命显著增长,OECD国家中雇员退休后的养老年限(从退休领取养老金至死亡的年数)也不断增长。在30个OECD成员国中,男性公民养老年限超过20年的有7国,其中最长的为土耳其,达到31.1年;女性公民养老年限超过25年的有8国,最长的仍为土耳其,达到36.9年。
随着公民养老年限的不断增长,各国政府的养老保障压力加大。在OECD34个成员国中,有2/3的公民认为公共养老金已经不足以满足其养老需求。目前大多数OECD国家已经推行了更加多样化的养老体系,将个人养老资金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项目,支持和鼓励个人或者家庭将部分收入投资于个人养老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OECD国家的个人养老金市场运行良好并已形成规模。
中老年人、中高收入者及拥有稳定工作的人群是主要市场参与者。覆盖率是衡量一国个人养老市场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制度和经济环境的不同,OECD国家的个人养老产品覆盖率也有较大差异。下面列举部分OECD国家的情况:
第一,按年龄分布。从个人一生中的理财规划方面分析,对养老产品的投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年轻(15~34岁)时由于养老意识淡薄,个人财富仍处于积累阶段,大多数人会忽略对未来养老资金的投入。中年阶段(35~55岁),个人逐渐重视养老金的积累,多数人会选择将部分收入投资于养老理财产品。进入临近退休阶段(55~64岁),人们的养老理财需求最为强烈,希望能更多的积累资金以保证老年生活达到理想的水平。
如图2所示,在所选的OECD八国中,35岁以后的公民参与个人养老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15~34岁的公民,多数国家在55~64岁这一年龄段时覆盖率达到最高,表明个人养老产品市场的最主要参与者是中老年人。
第二,按收入分布。我们可以将公民按收入分成低、中、高三类,不同的收入群体对养老产品的需求和投资能力不同(见图3)。对于低收入人群,个人可支配财产少,尽管非常需要养老保障,其能投入到个人养老产品市场的资金仍非常有限,所以这一群体投资个人养老产品的覆盖率低。对于中等收入群体,有一定的可支配财产,也有比较强烈的养老保障需求。但由于个人的投资偏好不同,部分人会选择投资高风险回报的产品。因此投资覆盖率高于低收入群体,但仍有上升空间。对高收入人群而言,他们更加希望老年生活能保持较高的水平,对个人养老产品的需求最高。因此,中高收入者是个人养老产品的主要需求者。
第三,按雇佣性质分布。按照雇佣性质,可将公民分为全职工作者和兼职工作者两种(见图4)。兼职工作者主要是自由职业者和年轻人,收入及工作地点的不稳定性会对投资养老产品造成障碍,因此覆盖率较低。相反,全职工作具有地点稳定,收入持续性好的特点,雇员投资个人养老产品的意愿和能力更强。
综合以上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个人养老金市场的发展已较为完善,整体覆盖率高。中老年人、中高收入者及拥有稳定工作的人群是主要的市场参与者。
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宽松的投资监管制度是重要推动力。欧美发达国家公民的储蓄率低,政府为鼓励公民建立个人养老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主要表现在税收优惠和放宽投资监管上。
美国:1974年颁布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规范了个人退休收入的管理和运作,保障了私人养老计划参与者的利益。1978年,建立了著名的401(k)条款,规定雇员选择的延期支付而不支取现金的收入可以不纳税。目前,美国民众广泛使用的 个人退休账户(IRA)也享有税收优惠政策,例如传统IRA缴费可以扣税,并将投资收入(包括利息、红利和资本收益)转化为普通收入,只在撤出时纳税;罗斯IRA在税后交费,收益积累和资金撤出可免税。同时,IRA的投资范围广泛,包括国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CD)、股票、债券和共同基金。
澳大利亚:超级年金制度已走进千家万户,广受欢迎。拥有超级年金账户的公民有完全的投资选择权。参与者可根据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在市场中的300余家基金管理机构的上千种基金产品中任意选择或转换。
智利:个人可以自行选择一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AFP),每家AFP提供5支不同的基金,按照风险收益程度从最激进到最保守分为5个等级,个人可选择其中的两支基金,投资比例自愿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公司五基金,一账户两基金”的自主投资模式。
瑞典:参与者可自行在辅助养老金局(PPM)登记的各种基金中选择5支基金投资。瑞典允许任何一家注册的基金公司参与辅助养老金的投资管理,每家公司最多可注册25支基金,主要类型为权益基金、混合或平衡基金、利息基金和生命周期基金。
国际经验总结
从国际情况看,发达的个人养老市场依托于强烈的市场需求,强大的制度支持,优质的产品服务并且强调自主选择权。
第一,产品市场需求大。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政府和个人都需要补充养老产品来缓解养老压力。从个人的角度看,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普遍提高,不再满足于低收益的银行储蓄,对长期稳定的、具有保障功能的养老投资产品需求强烈。
第二,制度支持力度大。多数OECD国家利用税收递延、减免税等措施来鼓励个人投资养老理财产品。同时也放宽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的投资范围限制,以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来吸引购买者。
第三,以需求为导向,客户定位清晰。发达国家的个人养老产品突出了中老年人、中高收入者以及有稳定工作人群的产品需求,产品具有长期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等养老必备的特征。美国的共同基金就是通过不断的探索,由“产品导向”转化为“需求导向”,从而克服了不能妥善满足需求,市场拟合度低的问题。
第四,尊重自主选择。多数国家的养老基金管理机构会提供种类繁多的产品来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者的需求。通过在不同产品之间的比较分析,个人的自主选择权得到充分尊重。
个人养老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养老产品的需求状况
1991年国务院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到了个人养老储蓄制度。历经20余年,个人养老产品市场由于政策定位不明晰、认知度低、参与者少、投资渠道匮乏等原因,仍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目前我国市场对个人养老产品的需求强烈,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人口老龄化处于波动上涨的高峰时期。受1953年到1957年,1962年到1976年两次生育潮的影响,我国在2010年前后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13.26%。二是居民养老理财的意愿强烈。尽管我国的公共养老体系日益完善,但仍然只能保证居民老年时期的基本生活。同时,由于居民在退休后预期收入稳定,增长空间小,而疾病等意外支出大,再加上老年人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特点,使得居民在退休后使已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更加强烈。三是高储蓄为养老理财提供了物质保证。我国居民历来有高储蓄的传统,通常在退休前期达到峰值,这为个人开展养老理财打下了物质基础。
个人养老产品的市场供给状况
保险公司产品。我国目前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从发行机构上看分为两种,即传统的人寿保险公司产品和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产品。我国现有人寿保险公司共62家,提供了数以千计的产品供客户选择,最受关注的有传统型、分红型及投资型。自2004年以来,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进入市场,目前共有5家机构,提供数十种年金计划产品。
基金公司产品。投资基金是我国百姓理财的另一个重要方式,目前市场上具有养老性质的基金主要是保本型、债券型、货币型和生命周期型四种(见表1)。
由于我国近年债市情况良好,债券型基金收益可观,规模增长快,颇受青睐。另外,新兴的生命周期型基金也为百姓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目前我国只有3支此类型基金,分别为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大成2020生命周期基金、汇丰晋信2026生命周期基金。以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为例,基金规定从发行的第二年(2007年)起,投资股票类资产的最高限额从65%开始每年下降5%,直至2015年最高额降至10%。基金的投资比较复杂,最开始以股票型基金的面貌出现,在存续的10年间先后经历了平衡性、偏债型和普通债券型等种类。由于基金存续时间长,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的风险收益特征,能够有效避免养老资金“晚节不保”的风险,因此比较适合百姓作为养老投资。
商业银行产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养老产品主要分为两种,即单一的养老理财产品和综合性银行养老服务产品。
单一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多数为短期投资,不能满足个人养老投资的长期性需求。但一些保证收益型、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也符合这一群体厌恶风险的心理特征。部分银行推出了以“养老”为主题的理财产品,举例如表2。
我国的综合性银行养老服务产品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有部分银行于近两年开始了尝试,但由于产品设计及宣传不到位,社会反映并不强烈。以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为例可见表3。
[关键词]东莞地区;金融专业;需求;分析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255
1 概 述
1 1 东莞地区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背景
近两三年,广东省东莞市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在东莞市政府政策扶持和经济大环境的积极推动下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2014年东莞金融行业综合实力持续上升,银行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都快速发展,东莞还出台专门措施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中介服务机构等类金融机构集聚发展。特别是2014年前期,银行业净利润达80 48亿元;保险业一共实现保费收入92 64亿元,同比增长32 92%,总保费规模占全省的14 91%,继续领跑全省地级市。
东莞地区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突出金融业岗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业人才的就业机会。
1 2 东莞地区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目的
调查目的基于以下两点。一是通过金融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可以统计分析金融业岗位的种类和人才需求量的基本数据;二是根据调查分析得出的金融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和金融人才需求量的基本数据和相关情况,利用工学结合理念开发设计出更符合经济发展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课程,使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课程的安排更加科学、合理。
1 3 东莞地区金融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的具体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深入调查分析东莞地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二是深入调查分析东莞地区金融专业人才需求量、金融专业人才结构、金融行业在线职位和学历要求;三是深入调查分析金融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从业素质和技能;四是了解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发展现状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调查分析东莞地区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发展现状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1 4 东莞地区金融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方法
第一,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实地走访等方法,了解分析金融业的概念、体系、发展历史;特别了解分析东莞地区政府在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扶持、鼓励,以及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调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行业以及相关代表企业的发展和建设。
第二,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分析东莞地区金融业人才需求量、金融业人才结构、各结构金融业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调查分析金融行业对不同层次金融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重点调查大专学历层次金融专业人才在金融业人才需求总量中所占比例。
第三,立足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的建设、发展情况和东莞地区金融业发展情况,采取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追溯研究、访问、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及结合会计专业2014届、2015届毕业生在金融企业实习、见习中取得的第一手资料。
2 东莞地区金融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2 1 东莞地区金融行业发展调查分析
2003―2013年,是东莞金融业发展关键的10年。在这10年间,东莞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打造东莞上市板块,同时全力支持民间金融发展,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完善金融布局、加强金融创新、规范金融监管,将东莞建设成为金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打造金融强市品牌。
2014年1月,东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风投创投、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型经济。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在对金融体系建设调研时表示,金融业要进一步做好为实体经济、为镇村集体经济、为科技服务工作,力保经济运行“血脉”畅通。东莞市金融工作局了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东莞市鼓励企业挂牌全国股转系统暂行办法》,明确提出要鼓励企业挂牌全国股转系统(以下简称 “新三板”)。接着,东莞市金融工作局公布了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东莞民间金融街发展的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了进驻东莞民间金融街的对象、新设、增资、进驻奖励和租金补贴,支持各类机构进驻民间金融街开展小微企业和民间金融服务。
东莞地区金融业的蓬勃发展扩大了金融业人才的需求量,同时也突现了金融业人才总量不足,呈现短缺的发展态势,以及人才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东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东莞地区当前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需要建设适应东莞金融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培育体系。东莞要建设成为金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并打造金融强市品牌,人才的配备是不可疏忽的。总体来看,目前东莞金融人才体系,无论从从业人员数量、专业技能素质和学历等方面来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人力资源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础,要推动东莞金融业的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业人才体系建设,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来莞工作。
因此,在上述背景下,对东莞地区金融业人才的需求量和人才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的建设发展以及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2 2 东莞地区金融行业岗位需求
对东莞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和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调查中,主要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访谈调查等方法,以及结合会计专业2014届和2015届等两届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金融企业实习或工作的毕业生取得的相关资料(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于2015年7月仍没有毕业生,只有2013级和2014级在校学生,而同为财经系的会计专业已有两届毕业生中的部分学生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企业就任或实习,通过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可以获取金融业岗位以及人才需求方面更具体的信息)。
金融企业岗位群的分析:
针对东莞地区金融行业岗位需求的调查分析统计得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总需求的80%以上,其他金融行业的金融专业人才需求量占总需求量的20%左右。这三种金融行业的岗位群具体情况如下:
银行业有以下主要八种岗位:一是私人客户业务岗;二是公司客户业务岗;三是资金交易岗;四是风险管理岗;五是会计核算岗;六是信息技术岗;七是新业务(产品)研发岗;八是稽核监督岗。
证券业主要有以下六种岗位:一是市场推广岗;二是客户服务岗;三是市场研究岗;四是金融工具岗;五是风险管理岗;六是资金财务岗管理研发类。
保险业主要有以下五种岗位:一是保险经纪;二是保险;三是保险核保岗客户服务;四是保险产品研发岗;五是寿险精算岗。
各金融行业工作岗位相对比中,银行风险管理、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精算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金融行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也较一般行业高。具有实践经验、高学历和多种岗位经历的人才将成为流动的主流,成为各机构争取的主要对象。同时,整体金融企业岗位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比较突出,“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岗位员工(如银行个人理财、证券交易和保险推销员)供需存在较大缺口。近几年来,金融企业持续出现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导致金融企业出现岗位要求与员工素质错位的矛盾。虽然目前大部分金融企业已意识到员工队伍的岗位层次特点,在招收一线员工时已开始将重心调整到动手能力强、掌握业务基本技能的应聘者身上,招收高职院校或大专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加。但是,金融行业基层员工短缺矛盾依然突出,据“智联招聘网”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单是银行业基层员工缺口已达8万人,并预测随着金融业产品业务类型的不断增加,基层员工缺口将会不断扩大。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属于大专水平,在调研过程中,着重调查统计相对应岗位需求的具体情况。东莞地区金融行业岗位需求基于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情况的分析结论。
银行业的需求岗位主要有:银行大堂经理,综合柜台业务员、银行会计、理财顾问、会计主管、会计主管。
证券业的需求岗位主要有:产品销售经理,机构客户经理(理财顾问),操盘手,市场规划员,投资经纪人,会计员。
保险业的需求岗位主要有:客服,保险经纪,保险人,保险核保岗客户服务,保险产品研发岗,寿险精算岗,会计员。
其他金融行业(如基金公司投资公司、融资公司等)的需求岗位有:基金交易岗,风险管理,客户服务专员岗,资信评估,信贷管理。
综上内容: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人的需求量最大。
2 3 东莞地区金融行业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东莞金融行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必备能力:发展(学习与适应)能力,业务实施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二是应备能力:英语水平,领导能力,粤语能力,决策能力,动手能力。三是从业资格证书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保险人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四是学业文凭要求:博士、研究生、本科、专科。
针对东莞地区金融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调查分析统计得出,在金融行业从事一些有关会计业务、银行柜台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的操作是需要具备从业资格证书的,其他的工作岗位一般不需具备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在金融行业人才综合素质调查中,用人单位最注重的能力是毕业生的发展(学习与适应)能力,学习与适应能力决定该毕业生在工作上的工作效率和发展空间。在应备能力中,统计包括粤语能力,突出了地方语言特色(东莞的地方方言为粤语),一定比例的东莞居民对粤语外的语言不精通,金融专业人才掌握粤语在开展工作上非常有帮助。
从人才能力要求上看,金融企业中的管理研发类岗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和较高的个人素质,一般要求本科生或硕士、博士学位人才,或具有在相关行业或岗位较长时间的从业经历;而客户服务类以及业务操作类岗位的学历层次以及从业经验要求相对较低,一般招聘对象为大专学历的应届毕业生。
2 4 全国高等院校,特别是东莞地区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发展现状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分析
在我国金融行业迅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全国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也得到壮大,并向金融行业输送了许多金融人才。不同高等院校制定的金融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可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金融专业,主要培养专科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课程开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着重于业务技能的培训。第二,综合性大学开设的金融专业,培养的金融人才包括本科层次的和研究生层次的。一是本科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这一类型金融人才主要是培养基础,包括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研究生金融人才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主要是立足于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建立了快速人才培养通道,通过本、硕连读等方式加快了高级人才的培养。
随着东莞地区金融行业的发展,东莞地区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金融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金融、金融学(投资理财方向)、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工作的能力,熟悉经济与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性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适应东莞及珠三角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需求,能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学历等次:本科。
第二,广东科技学院。金融专业名称: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基本理论、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证券分析技术与融资操作技能,具备经济、管理、法律、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和金融工程方面的素质,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金融工程技术人才。学历等次:本科。
第三,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名称:金融实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金融专业基本知识及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具备适应岗位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营销服务技能,能够较好地与客户沟通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学历等次:专科。
3 关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建设和金融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通过调研分析可以了解到:东莞地区金融行业的发展扩大了金融行业岗位和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金融行业岗位和金融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也促进了东莞地区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建设发展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属于专科技术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大专学历,学历层次上比东莞地区、广东地区、全国地区许多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人才的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等学历要低。而一些大型或经营业绩优良的金融企业在招聘金融人才时,往往以学历为第一条件,如何在金融行业发展良好的态势下,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出就业竞争力强、工作能力强的金融专业人才,这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教学金融专业和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出发点和核心。
3 1 金融专业课程如何开设和完善
为了使金融专业开设的课程知识与实践岗位工作内容接轨,在开设和完善方面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基于工学结合进行课程开发是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过程实施如下:在开设和完善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先对金融企业进行详细调研,确定金融行业的岗位群,根据岗位群的具体任务完成分析表,挑选符合我院金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典型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和描述,归纳出行动领域并转换为学习领域,制订出学习领域框架计划,制订出具体的课程体系。
3 2 落实和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联系东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根据金融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人才需求制定和优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校企合作机会,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岗位工作过程,加强就业意识和工作感受;聘请校企合作中企业方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重点培训金融专业人才的技能操作,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落实和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就业打开路子。
3 3 加大银行会计实务等实训室的建设力度,提高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
根据金融行业工作岗位的课程内容与技能实训要求,加快银行会计实务实训室的建设,并完善其他相关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训的场所,提高学生银行会计、理财等专业业务处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业务技能竞争力。
3 4 提高金融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金融教研室的金融专业教师,都具备一定水平的金融专业教学能力,能游刃有余地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社会经济处于不断发展中,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地创新,学校教师在校讲授专业知识时必须密切关注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到更实用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教研室应积极与学院主管部门沟通,与金融企业联系,给金融专业教师创造下企业实践锻炼机会。同时,积极聘请金融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或技术工作人员到学校授课,提高学生专业视野和实践能力。
3 5 理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完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包括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金融行业的特点和工作岗位,制订专业学习计划,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建立可行的学习成效检查和评价机制。
第二,加强学生在金融行业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每一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都很高,金融专业教师在专业讲授时应强调相关具体行业的职业道德培养,把金融行业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
第三,巩固金融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培训,提高专业核心能力。巩固学生基本能力培训,使学生:能准确快速进行手工点钞,能准确鉴别假币及现金挑残;能熟练使用防伪点钞设备、自动存取款设备和工作现场的办公设备;熟悉金融专业英语基本词汇,能熟练运用基本金融服务英语口语。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业务要求与操作流程,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的基本知识、业务要求和操作流程,金融服务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能快速识别客户,有效地与客户沟通,独立开拓和维护客户。
第四,注重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第五,帮助学生加强对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的了解,做好就业准备分析,考取相关的行业从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蔡幸,高培旺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市场论坛,2008(11)
[2]冯文芳 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J].中国市场,2015(37)
[3]赖逸飞 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大学生的生涯规划[J].中国市场,2014(26)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业 思想行为 特征
“95后”已大量涌现在高校校园中,进入“微时代”以来,社交更为立体,价值观难以聚焦,更有自主表达的意愿,喜欢简短而随时地表达和分享,在创业过程也势必有其独特的思想行为特点。经过本课题组在2016年5月至7月于长三角多地的调研,现对当下大学生创业的思想行为特征总结如下:
一、当前大学生对创业认识逐渐走出肤浅,更注重实际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5年相比,2016年选择创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明显下降,比例由2015年6.3%降低至2016年的3.1%。虽然政策、投资环境和社会整体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鉴于大学生经验欠缺,资源积累不足等原因,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加之相比创业,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带来的直接创业人群并不多。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创业意向及已经创业的大学生,对个人的创业的理解和认识开始有了多样化,认识到创业不仅仅是注册一个店铺或公司那么简单,也不止让自己当个老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走向上市以及公益创业的目标,可以说是志存高远。同时,多数人也认识到创业的风险,并表示愿意承担风险,并不畏惧风险的存在,认为应该充分认识风险,做好防范及有效应对。
二、“90后”创业不只为理想,更为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最近的智联招聘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是理想、兴趣与自由。与2015年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兴趣所在”而创业的学生占比大幅提升,从2015年的20.8%提升至24.2%,而选择“实现自己的理想”占比则从2015年的27.4%降至24.7%。这表明了90后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加关注自己的兴趣和追求内心的快乐,对梦想的认识更趋理性和落地。而本课题组也在调研中有了类似的发现,38%的创业者是因为个人兴趣、性格及能力,所以选择创业,23%的创业者是受所学专业或家庭影响选择创业,21%创业者是在自己已熟悉的行业里创业。除了项目本身和资金,大学生创业者同时也关注创业的平台便利性和发展空间。
三、创业者多数青睐资金前期投入小的项目,重视自身创业前期的积累
从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投入来看,10万左右占了绝大多数。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个人积蓄、家人投资及合伙赞助。其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个人积蓄占了可观的比例,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在真正开始创业前,多数已经开始有初期的练摊、兼职等创业实践锻炼经历,并早早开始了理财规划,为自己今后的创业既积累了经验,又筹集了一定的战略发展储备资金。另外,银行贷款在创业者初期创业时占的资金来源比例较少,这与初次创业心理有关,一是初期预算资金可能已经充裕,二是与传统观念相关,害怕失败而负债。但实际上,目前大学生创业初期申请银行贷款的人数已呈现上升趋势,只是在与本身手头所拥有的资金相比,有一定的比例控制,一般会比较理性地把贷款额度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四、创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呈现多元化,创业者对其个人能力及创业利益驱动的认知,有令人较为欣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著影响
通过本次调研,大学生创业认为要创业成功,其影响因素有多方面,政府政策支持所占比例较小,而较多的因素分别是创业者能力、资金是否充足、人际人脉、创业环境平台,以及创新意识技术等。相对来讲,创业者对自身能力要求较高,普遍认为创业者自身能力占最重要的因素。而事实确实如此,若创业者自身能力强,筹措资金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开拓创新技术的能力一般都能跟上。
在调研中,大学生创业者在经过创业过程的摸爬滚打,对创业发起人应具备的能力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提出了几条相对较中肯的必备素质,其中选择最多的是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其次是较强的实践及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第三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第四是大局意识及时间管理能力。
同时,大学生创业者在配合此次调研也表示,创业对自己及他人带来了一定的好处,首先是自己获得了经验,能广交人脉,其次是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第三是能为社会及他人提供就业岗位,第四是自己获得物质财富及个人地位,更有成就感。
当下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都有了自身鲜明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者一是拥有了更丰富的信息来源,知识量更广,思想认知更超前,考虑问题相对上一辈其实更成熟和先进,二是在经济条件普遍富裕的今天,大学生创业不止为理想,更体现自身的兴趣爱好及能力,三是在资金投入在初期并非要求大手笔,既谨小慎微,也注重从小项目入手及前期积累,合理利用贷款,四是对创业者素质和能力为创业成功带来的影响,给以较多的重视,而且对创业过程带来的好处认知,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的要求。虽然,价值观越来越难以聚焦,但大致方向未改变,大学生创业者在实践中仍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钟林.如何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Z].人民论坛网,2013(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李娜,吴林芝,李梦潇.互联网思维下大学生微营销创业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6).
[4]朱军.“互联网+”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企业导报,2015(16).
[5]董丽娜,杨洋.浅析“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及思考[J].轻工科技,2015(8).
[6]唐洪雨,颜丽娟,赵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难点与突破[J].通讯世界,2015(14).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46-02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着眼于培养面向行业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经济法作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也应紧密契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征,决定了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影响
正如引言部分所描述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凸显“应用”的价值指向,这同样体现在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个性突出、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财务管理和审计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经济法课程既不能像“一本”、“二本”院校那样偏重于理论阐述,也不能像法学专业那样有严密的课程体系和多而全的课程内容。其课程目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既引导学生了解今后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1]。
(二)生源特质的影响
独立学院当前的生源主要来自“三本”层次,存在以下特质。(1)学习能力较为欠缺。与“一本”、“二本”相比,大部分“三本”学生对于高深理论缺乏有效的认知能力,在面对抽象的经济法理论知识时,不能很好地理解。(2)思维较为活跃,乐于实践。尽管“三本”学生对于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积极性,但是,当老师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够被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地提高。例如,笔者曾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选取《合同法》中的案例分析开展课业展示。在此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走上讲台,用精美的PPT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台下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案例互动讨论中,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3)更愿意学习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笔者在给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讲授票据法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知识和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与注册会计师、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联系非常紧密;与此同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就非常低。
基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和专业特性,笔者认为,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精深的理论教学,而是应该在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学时的基础上,用更多的课时来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也不能一味求全,而应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取舍,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效。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偏离
经济法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课程教学往往偏离了这一目标。具体表现为:教师过于注重经济法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只要把经济法基本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将经济法概念、经济法原则适用于具体的实际工作中。然而,经济法理论与经济法的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而实际课程教学在转化方面做得不够[2]。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首先,经济法课程缺乏先行性法学基础课程。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阶段,在此之前,没有开设诸如法理学、民法学等基础课程,这使得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欠缺,在学习经济法课程时比较吃力。例如,因为没有学习过《民法》中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等基本知识,所以学生很难理解经济法课程中合同的效力问题。
其次,课程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涵盖面较宽,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管系就开设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专业。经济法作为这些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往往存在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一份教学大纲行天下的问题。没有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做针对性的取舍,导致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3]。
(三)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经济法课程的学时一般为48节左右,而庞杂的经济法课程内容涉及的法律至少有10部,也就是说教师平均4个课时就要介绍完一部部门法。一方面,教师要面对专业各异、法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得不疲于匆匆讲授各部门法中的概念、原则。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理论内容繁多,在课时较少的背景下无法引入足够的案例教学,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即使偶尔有一两次案例讨论,也因学生法学知识结构不完善,很难用法学理论展开分析,最终又陷入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济法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辅之以平时成绩。但是,经济法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闭卷考试只能考察学生对基础法律概念、法条等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至于运用经济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很难通过闭卷考试反映;平时成绩也主要由出勤和书面作业构成。故而现行的评价体系不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灵活运用经济法知识能力的高低。笔者曾经在某届学生的期末考试中全部以案例的题型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考试结果为能够及格的学生寥寥无几。相比之下,在其他历届的传统闭卷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格。
三、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经济法课程的主讲教师应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这一课程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理论知识的精深和全面,主要讲授核心知识点,保证学生对今后工作中常用的法学知识能懂、会用即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不需要过于强调学生的法学研究能力,而应更多地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经济法课程应采用广义经济法概念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法概念,不同的学术流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应采用广义经济法概念开展教学。广义经济法就是调整与经济有关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民法、商法和部门经济法。采取广义经济法概念界定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掌握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知识,其不仅包括部门经济法知识,而且包括民法、商法等知识。同时,民法的基本原理是商法、部门经济法入门的必备知识。教学实践证明,给经管类专业学生讲授经济法课程,如果仅局限于部门经济法的具体内容,往往会使法律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理解,导致老师的教学设计难以实现,课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经济法课程体系应加强专业融合度
在课时有限的背景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应将课程体系分为经济法基础理论和经济法专门理论两个部分:
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包括法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以及民法、商法、部门经济法的一些基础理论。该部分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经济法原理,为将来结合本专业学习经济法专题打下理论基础。
经济法专门理论部分主要讲授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以《合同法》和《公司法》为基本内容,其他内容则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有所侧重。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可引入票据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等内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引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等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引入现代竞争法律制度和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等内容。此外,在经济法律具体内容设计方面,在做到符合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应侧重于每一专题的实用性内容。
(三)改进教学模式
1.引入贯穿式案例教学
现有的案例教学往往是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分开进行。受“三本”学生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的限制,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往往不稳定。笔者认为,应适时引入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即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前将案例展示给学生,随后开展理论讲授;在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将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与具体的理论知识点相联系;待理论讲授结束后,案例所涉及相关问题的答案也一目了然,教师只需做一个简短的点评即可。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一个案例始终贯穿于整个理论讲授过程中,学生可以置身于边听故事边听经济法知识的环境中,既可以避免课程的枯燥,也可以随时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要求更高,既强调案例案情与知识点的紧密性,又强调案例的新颖性和实时性,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团队式课堂讨论
经济法课程作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往往采用大班教学。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班规模都在100人以上。在这样的课堂规模下,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存在较大困难。笔者曾在课堂上开展团队式课堂讨论,将学生以每组10人左右的规模分为若干团队,各团队在内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发言人向全班阐述本团队的观点;老师最终视发言情况给团队成员集体计分。分数这个学生心目中的“胡萝卜”不仅可以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形成精彩的团队发言,还可以在团队之间形成有益的竞争。
3.开展学生课业展示
要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局面,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台下发言外,还要鼓励他们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笔者在讲授知识产权法的时候曾开展名为“精彩一课”的课业展示。具体过程是:首先,老师用2个课时梳理与提示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其次,组织学生在课下自由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分析过程用PPT展示;再次,遴选出PPT制作精美、案例分析充分的同学,安排他们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案例分析,参与同学都将视情况给予平时成绩。实践证明,课业展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收效较好。
4.播放经典案例视频
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经济与法、今日说法和法制在线等著名法制栏目中的案例视频。学生通过观看经典案例视频,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和形象的感受,从而加深对经济法学理论的理解。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1.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以总结性为中心、注重结果式的教育评价,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斯塔费尔比姆也强调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重视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监测发展,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经济法教学不能以一份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知识理解与运用的状况,并将这一状况用平时成绩的形式记录。老师应把自己掌握的学生学习状态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完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
2.改革考核方式
经济法实践性强,所以应更多地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建议,在考试方式上采用开卷考试;在试题内容上主要关注案例;在试题类型上,简单的案例可出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复杂的案例可出为综合性案例分析题,摒弃死记硬背型的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总之,经济法课程应结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质,充分考虑课程的固有特点,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手段开展教学改革,以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申屠,晓娟.三本院校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J].中国人才,2010,(1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