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前教育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由培养单一的知识型和技术型人才向培养有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理论贯穿教育的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目的。就英语教学而言,需要通过“任务型”和项目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但我国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造成英语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目的。
第一,由于我国严重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不可能在自然环境下习得英语。目前虽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语言环境仍不容乐观。由于远离英语环境,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了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第二,目前的多数中学都以高考作为标杆,教授英语的目的主要以获取分数为主。英语的教学传统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语言知识为中心, 以阅读为主要学习途径, 以词汇量为目标,由此形成了一种输入多、输出少、重知识、轻技能、学习有余而交际不足的根深蒂固的英语学习文化。这种以输入为主的英语学习弊端之一是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难以转化为语言技能。因为停留于记忆阶段的语言知识仅仅是陈述性知识, 必须经过反复运用和大量的语言实践, 参与有意义、有目的的交际, 才能转化为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 最终形成语言交际能力。为了促进英语学习者的综合发展,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有以下原则做法值得借鉴。
第一,教学中,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或任务,首先要考虑所设计的活动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交际中什么场合或情景下会发生,即考虑其真实性。因为,语言是镶嵌在真实的情景中的,没有真实的情景,语言就失去了其交际价值,人们所学到的语言知识也很难迁移到具体的情景中。设置情景要绝对真实往往难以做到,遵循真实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情景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或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交际情景。目前随着国家对高中教学的投入和高度重视,许多学校都可以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多媒体是集图画、图像、形象、动画、声音、音乐与文本于一体的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生动与多样的文化背景,这是任何教材无法比拟的。网络上的内容更是极其丰富,教师可以从一些外语网站上下载一些原汁原味的各种材料给学生,加大学生的语言输入。
第二,互动性是指语言交际的方式是双向的,如对话、会话、讨论等。在生活中,人们交谈方式是双向的,而单向交际方式则很少出现,如自言自语或演话剧中的独白等。互动必然带来意义协商以及对输出话语的修正,使信息的交流和语言知识的建构成为可能。互动需要合作,需要了解交谈的起止、轮换等话语常规,需要明白互动双方的人际关系和身份特征,需要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可以说,没有互动,也就没有学习,更不会有语言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要注意互动性原则,比如对话、问答、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都是很好的形式。应该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从每一次发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满怀信心地感到:我想说,我能说,我能与别人很好地互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第三,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动手动脑,克服困难,用语言去完成。完成任务的过程是运用语言做事的过程。做事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语言反应,创造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完成任务。在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中有两种观点,即重视“过程”(process view)还是偏重“结果” (product view)。任务型教学重视做事的过程,把学习语言看作是做中学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有意义地使用语言来发展自己的语言体系。任务型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这是其最有价值的内核之一。在教学设计中,应从“学”的角度设计一系列有明确目标要求的活动,或者说任务(因为有目标要求,不妨称之为任务),交给学习者自己去完成,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参与小组讨论、同伴交流等形式达到目的,不仅体验了学习过程,也避免了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因为任务的完成既需要个体积极思考,又要与同伴或小组成员探讨协商。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为获取知识或为得出结论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主动的认知体验。因而他们所获得的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或是语言形式的感悟都是积极思考的结果,便于纳入已有的目的语言图示框架,使该框架得到发展。同时,整个过程强调用目的语表达,许多任务必须借助说和写来完成,因而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加强,这正是大学生的薄弱环节。该过程能较好地平衡语言接受能力(receptive ability听、读)与语言产出能力(productive ability说、写)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要完成任务就离不开表达,要成功表达又必须以理解和吸收语篇的内容含义并注意语言的形式结构为前提。这样,在培养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就带动了领会技能─听力和阅读能力的发展。
这样的学习活动的一大特点是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关于小组学习的作用许多学者都有过论述。在外语教学的领域中,研究小组学习法较有影响的有Long和Crookes等人。除此以外,N.S.Prabhu, D.Nunan和P Skehan等人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可见,近年来小组学习法已成为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例如,合作阅读通过使学生参与合作的活动培养阅读理解的技巧,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扩充词汇、促进学生间合作的教学手段。
在我国班级规模通常较大的情况下,小组学习更具特殊意义。它大大增加了每个人的语言实践机会,创造了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集体的荣誉感和同伴的压力也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笔者曾在口语课上组织过四人左右的小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Elbaum的研究表明,两人小组的学习效果依赖于小组中学生的角色,当阅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与同龄人结成学习小组时,他们将获得更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我们以应该让学生接近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丰富的目的语输入和语言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意义协商.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要使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一样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任务的选择、设计和组织力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他们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从发展认知、培养能力的角度看,学习是一种“做中学”,它已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实践。通过任务学习而不是靠一套教材和书本练习,可以让学生体验人是如何用语言做事或处理矛盾的。完成这样的任务要求学习者设法用所学语言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信息差、推理差、观点差。
这是一个各方通过相互合作、交换看法,以达到相互理解,争取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儿童;学前教育经历;初等特殊教育;影响
一、导言
对于后续的学校教育问题和挫折而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越来越被视为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学前教育逐渐成为各国教育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经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业成就、社会成就和行为成就。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指出,学前教育成为预防儿童遭遇学校教育问题和危机的有效措施,因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经历会降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学生比率[1]。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成就的提高,以及特殊教育学生的减少,在高质量学前教育项目上的经费投入上降低了成本。因此,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一项有效的、节约成本的早期干预措施。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学校教育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于学前教育的哪些方面与初等特殊教育存在关联性,这方面的研究还极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在学前教育经历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课堂互动质量、幼儿参与、师幼关系的亲密度、师幼关系的冲突是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这几方面对儿童的后续良好发展非常重要。儿童与环境的互动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具体而言,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经历的四个组成部分(课堂互动质量、幼儿参与、师幼关系的亲密度、师幼关系的冲突)对初等特殊教育将产生何等程度的影响。
二、学前教育经历对儿童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质量一般可从课堂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构两方面进行界定,这些教育活动有助于儿童的发展。教育活动的结构质量注重教育活动和教职员工的特性,如教师资格证、班级规模、教室空间。教育活动的过程质量注重儿童的即时学习经验,如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往活动。与结构质量相比,教育活动的过程质量与儿童的技能联系更为紧密。
(一)课堂互动质量。近些年的研究从教学交往结构的视角,对课堂互动质量进行界定。这一交往结构主要包括师幼互动的三个方面:情感支持、班级组织、教学支持。高质量班级的互动具备如下特征: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性方面得到发展、以学业成就为目标的指导和关注、为儿童的学习所进行的组织和帮助。有一项研究对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前,课堂互动质量和幼儿的学业、语言和社会技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研究发现,从课堂评价分数体系方面对课堂互动质量进行测评能够预测出幼儿在学前教育结束时所获得的技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与幼儿的学业成就和语言技能发展呈正相关,也与教师的高质量社会交往能力呈正相关。并且,在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中,幼儿一般不会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在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整个阶段的课堂互动质量与幼儿的语言发展存在关联性。因此可以说,高质量的课堂互动能够促进幼儿在学业、社会和行为技能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课堂互动质量和幼儿成就之间的积极关系不仅存在于儿童的学前教育阶段,也存在于儿童的小学阶段。例如,幼儿园的课堂互动质量能够明显地预示到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的成就。幼儿园的师幼互动,包括积极的和经常性的交往、语言交流、帮助和反馈、持续性教学,都与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儿童更好的学业成就、社会技能发展和行为发展有关。幼儿园中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也有助于促进这些儿童进入小学后在语言、数学、行为和认知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幼儿园中课堂互动质量能为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的学业成就、社会成就和行为发展奠定基础,也能为儿童进入小学打好基础。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与儿童的成就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与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幼儿园的课堂互动质量高,儿童获得了良好发展,那么,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就大大减少。反之,如果幼儿园的课堂互动质量低,儿童无法获得良好发展,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数量就会增多。
(二)幼儿参与。幼儿参与反映了幼儿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程度,也反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与老师交往的积极程度。如果不参与到同伴和老师的活动中,幼儿将被孤立[3]。幼儿的参与不局限于幼儿园班级的特定活动或特定时间。在园期间,幼儿与同伴或老师一起可以参与许多活动,包括自由活动区域、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常规活动、与教师的一对一互动等。参与活动的幼儿有机会学习不同的技能,使自己在学业、行为和社会-情感方面得到发展。尽管幼儿参与对于自身的整体学习和发展很重要,幼儿个体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却有着明显差异。认识到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如何参与活动,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幼儿的能力和需要,这与日后的初等特殊教育可能存在关系。那些更多地参与一系列活动,并与同伴和老师交往的幼儿,在自身的学业、行为和社会-情感方面,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习活动的参与,尤其是与老师一起参与文学与语言活动,有助于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与教师交往和参与完成活动任务,会影响到儿童的执行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发展。此外,幼儿与同伴们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具体活动中,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避免出现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将对儿童日后小学阶段学业准备和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从幼儿参与和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同伴、老师们的活动中,儿童在学业、行为、社会-情感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那么,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会减少。反之,如果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不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甚至处于孤立状态,儿童将无法在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会增加。
(三)师幼关系的亲密度。学前教育经历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师幼关系。师幼关系成为儿童接受范围广泛的其他课堂支持的基础。因此,在影响儿童发展、儿童对学校的看法和儿童在学校中的成就等方面,师幼关系起着核心作用。亲密的师幼关系具备如下特征:教师对幼儿的热爱和关心,师幼沟通顺畅,师幼平等,师幼关系有助于促进儿童在语言、数学、社会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亲密的师幼关系将使儿童受益,并将此类受益延续至小学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和那些与教师关系不亲密的儿童相比,与教师关系更为亲密的儿童,将在小学阶段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社会成就和行为方面的成就。学前教育阶段的师幼关系的亲密度也将促使儿童在小学阶段技能的提升,包括与同伴交往的社会能力的提高,并提高特定人群(如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少数民族家庭中的儿童)的阅读技能。另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亲密程度低的师幼关系中的儿童,在小学低年级将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内化行为。此外,幼儿园师幼关系的亲密度有助于儿童在小学阶段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并减少行为方面的问题。[4]师幼关系的亲密度也有助于提高面临发展危机的儿童的成就。具体而言,由于人口特征或学校方面的原因,在幼儿园面临发展危机的儿童,可能要留级或接受特殊教育,如果这些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更为密切的话,就会减少留级或接受特殊教育的概率。有一项研究特别关注到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师幼关系的质量与接受特殊教育之间的联系。[5]在该研究中,部分学生由于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低成就,将面临接受特殊教育或留级的发展危机。研究发现,与幼儿园教师关系密切的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能够更好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适调整,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另外,有些本来已经准备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事实上并没有接受特殊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儿童与幼儿园教师的关系更为密切,不良行为得到及时调适。
(四)师幼关系的冲突。与互利互惠的亲密师幼关系相反,冲突型的师幼关系呈现出高程度的漠视、气愤和斗争的特征。不太遵守行为规范的儿童,与幼儿园老师的冲突程度也更高,更有可能面临发展危机,如降级或接受初等特殊教育。此外,师幼关系的冲突将影响到儿童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业成就。与幼儿园老师冲突程度高的儿童,在小学阶段的成就更低,在小学高年级会表现出更高程度的不守纪律。从性别上来看,男孩与幼儿园老师冲突程度要比女孩更高,导致在小学阶段,这些男孩的数学成绩和阅读成绩更低。需要指出的是,师幼关系的冲突与需要接受特殊教育之间存在联系。与那些没有面临留级或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群体而言,确实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或留级的学生,与幼儿园老师关系的冲突程度更高。
三、结论
本文对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两方面结论。第一,在学前教育经历的四个组成部分中,师幼关系的冲突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联最为紧密。幼儿生源减少的危机并未能缓和师幼关系冲突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所有儿童而言,冲突的师幼关系会增加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概率。导致儿童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师幼关系冲突的三方面重要因素包括:作为课堂支持重要手段的师幼关系的重要性、影响教师和班级的因素、儿童个性。第二,学前教育经历对于儿童是否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幼儿园应在课堂互动、幼儿参与、师幼关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善待儿童,增进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如此才能促进幼儿在学业、社会能力、品德等方面得到发展,才能够为儿童的幼小衔接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余中根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轻松;开放式;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三年,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既要从中学习新的、适合我们课堂的教学理念,又要对一些不适合我们课堂的思想进行摒弃,同时,还要及时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做出反思。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逐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3(14).
一、“问题学生”的特征及形成背景
(1)虚荣心强,狂妄自大(2)盲目崇尚“自我”, 心理障碍较多(3)学习习惯不良(4)有意破坏纪律,爱出风头(5)自理能力差,个别有生理缺陷
(6)懒惰成性,好逸恶劳。而“问题学生”中有39%的学生来自于特殊的家庭,如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经商家庭、暴力家庭等;有24%的学生家长疏于教育孩子,对其学习和生活习惯不管不闻,导致学习和生活习惯差;有37%的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未来就业前途感到渺茫,情绪低落,易波动。
我认为唤醒“问题学生”,需要借助于心理教育,需要认真仔细地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帮助学生调理情绪,平衡心态,探求师生沟通心灵的新途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否则适得其反。
下面是我对“问题学生”采取的使其“心服、敬畏、自信”加上老师“聆听、委任”五步心理激励的转化教育对策。
二、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教育对策
(1)理解善待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使问题学生“心服口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十分强调教育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大力倡导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更要善待每个学生。我们承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现实,全面看待学生,充分尊重保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要把爱的阳光雨露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千万不能歧视或放弃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或有不良品行的学生,他们需要更多的爱护和帮助,决不能以体罚或变相体罚来对待他们,更不能讽刺、挖苦、嘲笑“问题学生”,这样只能使问题激化;不能让问题学生留下遗憾,带着破罐子破摔的烦恼情绪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积极面,给予及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特别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和心理需要,使他们感到有情趣,想学习,想参加,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感到自己还行,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产生兴趣。例如利用班会课,可通过抢答、辩论、设置悬念、说说心理话、小品表演等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来吸引他们,鼓励他们,保证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所体验和感悟,自觉地结合个人的经验和经历,展现自我,使各人有所得,有所诫,获得成长。今年我遇到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我悄悄找他谈话交流,先“攻其心”,摸清其心理和行为动机,后“观其行”及时鼓励,悄悄指正,并在生活别关心他,使他内心深受感动,现在他大有改善。
(2)恩威并用,宽严相济,防止损伤自尊心,使问题学生“有敬畏感”。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对于“问题学生”更要注意用心去感化唤醒他们,多关心其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多发现其长处和优势,多表扬其好人好事,肯定其积极优良的一面,即使遇有做错事时,也应悄悄地单独找其谈话。
对“问题学生”的某些严重的错误和过失,要进行“低调处理”,以防问题扩大化。(即进行“冷处理”,暂时可不管不问,等冷却一段时间,等心情慢慢平静,想出适当的处理方法;让学生自己心惊胆颤地反省一段时间,再去冷静处理。)因为教师这时候可能脾气暴躁,情绪容易激动,往往会说些过火的话,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导致引起学生的冷漠、仇视的逆反情绪。所以不要动辄当众训斥学生。因所谓的“问题学生”有很多被批评、指责和训斥的经历,他们对此有很强的耐受性和对抗性,因而会使批评无效。批评教育学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教师采取单独交谈的形式,则会让学生因自尊心得到保护而心存感激,“只有你知、我知,而他不知”,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善解人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最终心存感激地改正缺点和错误。当然,该严的时候一定得严,例如考试时对作弊、严重违纪等现象一定要严肃处理,不能听之任之。应宽容的就得宽容,因为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有时它比严厉更有效。因此,教师要用宽容爱护之心对待学生,学会移情,将心比心,善于反思,抚慰他们扭曲的心态。我们应该给更多的问题学生“雪中送炭”。
(3)多鼓励期待,使问题学生在享受成功中逐渐“建立自信”。
对问题学生来说,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承认,渴望成功,特别需要鼓励和表扬。教师应坚持“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的原则,经常给后进生以期待和鼓励,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意识。学生一旦明白了自己的闪光之处,也就点燃了心灵之火,才会看到自己存在的“暗”,才会在光明的照耀下驱散“暗”。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段评语、一次表扬,对于那些长期处于失败阴影中的学生来说都是一道精神大餐,设法使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唤醒自信。
(4)积极地聆听,积极地与学生心理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
在遇到问题时,应先给学生以讲话的机会,让他们的各种情绪充分宣泄,这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聆听学生讲话时,不轻易给学生下断语,尽量无我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正确过滤信息。通过心理交流,知道内心需要,能够作到有的放矢,调动其积极性,达到教育目的。
(5)因材施教,轮流委以重任,使问题学生能体验受到重用,“导之以行”。
1.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颁布,国内教育水平获得明显提高,而当前高校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国际化教育中所关注的问题,它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显示出文化的多元性。同时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地位获得明显提升,致使各个高校留学生数量持续上涨,这使高校教育与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文章就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提高高校教育与管理提供解决对策,这对加强、提高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具备显著意义。
2.当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目前高校教育与管理不符合留学生教育的需求
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学生进行培养主要面向激烈的竞争市场,难以与国际市场、教育进行衔接,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留学生的需求,同时还会影响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发展。教育期间,先要对各个学科与专业进行着手,而当前学校将各个学科与专业划分太过明细,与国际学校进行比对后存在明显区别。同时在设立课程方面,主修课程较多,选修科目较少,导致学生科目选择较少,较多课程不能和国际课程进行连接[1]。而在教中,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致使整个教学课堂显得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部分学校是以教师为整个教学中心,忽略学生,未能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致使整个教学课程无法吸引留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与此同时,教师授课语言基本以汉语为主,而学校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多种语言进行授课,并且还缺少与留学生相符的外国教材,严重制约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
2.2高校对留学生教育不给予重视,缺乏科学性规划
我国刚开始引入学生时期,只将留学生当成一项政治工作,着重于其教育对我国社会、政治所造成的影响,并忽视了留学生对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的作用,对其教育工作不给予重视[2]。改革开放后,这一想法虽然获得明显改善,但还是只将留学生教育问题当成高校学校自身问题,并为未把提高其教育问题给予重视,缺乏科学性规划,忽略高校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
2.3教育管理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
高校实施教育管理是结合相应原理,通过一些合理方式、方法,对高校中事物、空间、人、信息、财等事项实行组织,对其进行控制、调节一项过程,主要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达到目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教育管理方式都可以在相应的资源管理中运行。但凡离开了管理资源,不管哪一种管理方式、方法也无法独自开展,两者是相互并存的,最终目的也无法实现。
目前我国正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对国内教育的使用以及投入造成了直接影响。当前我国对非重点学校以及重点学校的资金投入极不平衡,从而出现了“211”等各个高校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资金的支撑,而对普通学校所实施的政策与资金明显比重点高校所投入的较少,从而导致高校内部留学生住宿环境较差、实验设备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图书资源缺乏、辅助设备过于陈旧等等[3]。并且由于国内西部、东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经济存在明显偏差,更加突显出高校与高校之间资源、资金发展极其不平衡的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多数高校任然实施扩招政策,导致校内教师、学生比例严重失衡,严重影响高校教育质量。
2.4生活习惯与语言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阻碍
①留学生远离他乡来到陌生地区学习,难免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大部分学生是首次远离自己的人际关系、国家,来到陌生、不同语言的国家,会使其在生活过程中碰到较多问题,如未能及时获得解决会影响留学生的生活质量,并且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等。②高校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而其信仰的宗教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会阻碍高校教育管理。高校进行日常管理期间,难免会遇到留学生因庆祝宗教节日出现旷课的现象,在不做违法事情的情况下,高校要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③我国教育模式差异带来的难题,留学生来自各个不同地区、国家,并且各个国家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存在较大区别,教学风格各有不同,而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也存在不同区别。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还在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依照不同专业、科目实施统一的教学方式,多数留学生会不适应我国教学方式,影响教学质量。
3.完善高校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解决措施
3.1重视留学生教育问题
高校要对留学生教育问题给予重视,并加强校内教育工作,结合学校、留学生的特点制定留学生教育体制以及发展策略,要将学生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确定高校教育教学目的,全面提高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将留学生教育发展工作当成国家与各国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加强、完善高校留学生教育机构,为提高教育管理力度制定相关管理方案,并重视对留学生教育管理进行检查。同时还应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留学生招生制度,提高学生整体质量,保证留学生身心、体质等获得健康、快速、有效的发展,为构建我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3.2合理调节教育资源,完善资源机制各个高校要对教育资料进行合理调节期间,应从资源机制着手,首先要构建、完善资源管理机制,此外,在构建资源机制过程中,要明确内部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利于帮助学校体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提高学校处理事情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应为各种有效资源进入高校构建一个良好平台,利于吸引更多科学、有效资源。如:根据校内饭堂环境问题,学校可根据这一特点,把校内饮食、饭堂经营权转让给企业去经营,然后在使用年限满后,再由企业将学校饭堂经营权转回学校手中,此时按校内饭堂环境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企业为从学生获得较好收益会不断完善饮食环境、改善学生饮食,这样不仅可以改企业增加收益,还可以改善学生饮食以及饮食环境。除此之外,资源获得合理分配后还需构建资源机制,加强校内资源管理,对学生、教师等进行合理监督,避免部分权力过于膨胀。
3.3提高高校教育管理人才队伍
随着我国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当前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高校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国对高校教育管理人才的要求逐渐增多,主要为培养高素质、高涵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而就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现状来看,高等学校急切需要利于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人才。但与发达国家教育管理进行对比,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经验尚浅,因此需参考发达国家在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以及相关的管理措施,同时还应对其新的教育模式、方式、科学技术、理论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实际特点,树立符合目前高校发展的教育管理理论,为提高管理质量、加强管理机制提供科学理论。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可根据校内实际情况邀请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人员对校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向其传授教育管理经验,并结合留学生自身特点、当代经济变化形式等设置培训内容,利于提高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
3.4构建“学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注入人性化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构建“学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注入人性化管理,教育管理工作本身是围绕学生开展的,而不是让留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应在心理、学习、生活给予学生更多关心与支持,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首先要在教育管理中注入人性化管理,构建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与管理只有加强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在教育管理中注入人性化管理,并结合留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当代社会发展形式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提高高校留学生整体教育管理质量,才能有效发展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冒大卫.浅析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机制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120-135.
关键词:对外汉语 听力教学 教学热身 中文歌曲
2016年4月13日,笔者有幸观摩了南昌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李英老师的对外汉语听力课。在本次观摩课中,特别注意到了李英老师在上新课前,通过播放中文歌曲《日不落》,一边开展教学热身,一边等待迟到的同学。歌曲播放过程大概持续了十分钟,而后老师才开始复习旧课并学习新课。十分钟在5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占了五分之一,可见新课教学前的中文歌曲运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环节。
《日不落》是中国台湾流行音乐女歌手蔡依林演唱的一首歌曲,翻唱自BWO的Sunshine in the Rain。该歌曲发行后获得第六届HITO流行音乐奖年度听众最爱歌曲、第十五届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金曲和第八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最受欢迎二十大金曲等奖项,它的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选择流行音乐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受外国人认可和喜爱的音乐,能够很好地调动外国留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起外国留学生的共鸣。从这一点看,李英老师选择的这首《日不落》,似乎能起到这一作用。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浅议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播放中文歌曲的作用与不足,并且尝试给出改进的途径。
一、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又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中的奥妙。就学习本身来说,它可能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激发自己有需要、有必要的意识,这样的话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外国留学生在听中文歌曲《日不落》的同时,因为兴趣爱好就会不断地积累新的词汇(庆典、明信片、晴天、想念、寄出、未眠等),在听汉语歌曲的时候,会感到精神愉悦,这样的话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培养汉语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认识和把握能力。对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听中文歌曲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功不可没。通过大量地接触中文词曲,一般而言,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感,这对于他们汉语理解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好处。在课堂中运用到位,会减轻后面的教学压力。
3.有利于扩展文化知识。歌曲通常反映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文化。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遇到28问题和障碍,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根源在于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不同。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也是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上的。外国留学生通过学习中文歌曲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李英老师播放的流行歌曲《日不落》反映了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当下中国形成的一种既有西方痕迹又有中国特色的恋爱文化。如果学生能够听懂大体歌词,会对中国当下恋爱文化有新的认识。所以听中文歌曲学到的不仅仅是歌词本身,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内涵,通过学习更多的中文歌曲,学生的文化知识会有所增长。
4.有助于提高修辞学知识。最后笔者认为,从歌词的文学创作到谱曲,始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与表现,也必然要借助修辞手法来有效地传情达意。所以,歌词集中了多种修辞方法,可以看作是学习修辞的范文。《日不落》中“河水像油画一样安静/和平鸽慵懒步伐押着韵/心偷偷地放晴”“你就是庆典/你就是晴天”“不落的想念/飞在你身边/我的爱未眠”等,在这里既有比喻、拟人,也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对能够完整听懂的外国留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二、不足
但是在肯定李英老师的同时,也发现了几点不足。
1.首先,歌词中有些词汇、句子高级,又因为旋律节奏快,不好理解。比如像词汇“漫不经心、慵懒”,句子“天空的雾来得漫不经心”“和平鸽慵懒步伐押着韵”等不易理解,会挫伤学习者练习听力的积极性。
2.其次,虽然是中文歌曲,但因为歌手来自台湾,难免带有台湾的语音特色,不利于留学生规范听说,也会影响到HSK听力五级应试的准确性。
3.笔者认为《日不落》作为一首非常受欢迎的流行歌曲,与老师要讲解的广播、通知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所选择的开场音乐,如果能够把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引向听力课的教学内容,开场的中文歌曲就有了更大的教学价值。在试听了一些歌曲后,《广播剧》可作为本次听力课的开场歌曲,歌词、句子对于已经考完HSK4级的汉语学习者不难理解,同时也比较符合上文论述过的几点优点。
三、改进的途径
在对《日不落》运用于本次听力课教学的分析基础上,笔者在此提出几点选用中文歌曲的建议。
1.中文歌曲整体难度适当。由于汉语学习者的水平不同,我们在挑选歌曲时应该要熟悉汉语学习者的水平,看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那些刚接触汉语,水平较差的外国留学生,应该挑选些节奏缓慢,发音清晰,篇幅较短的歌曲。而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就是掌握了一定汉语知识的教学对象,可以选择些节奏较快,篇幅较长的,语法知识较多的歌曲来锻炼,这个时候的歌曲选择就会多一些,也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
2.认真筛选,把握语音的标准性。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普通话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等。所以歌曲的种类也大有不同,唱中文歌的当然还有唱粤语歌、闽南歌等。这样难免就会造成口音、语音的不规范。部分歌星往往受方言或者某些因素影响,在某些发音上不够准确,容易给汉语学习者以误导。所以我们选择的歌曲应该是发音准确,曲调优美的。像一些发音不清的粤语歌曲、带有严重方音的歌曲等都不应该用于正式的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中。
3.重视实用性与生活性。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用目的语顺利地和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中,听是最主要的。只有先听懂了别人所说的内容,才能做出反应然后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选择的中文歌曲应是贴近生活的实用性较强的。李英老师本次听力课中需要选择比较正式的歌曲,但是在听力对话教学前,就可以选用实用性较强的中文歌曲。
4.将中文歌曲运用到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有一定的价值和积极影响。经过课后走访调查也发现留学生对中文歌曲很感兴趣。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热身环节,它既能提前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进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不断吸取新鲜灵活的教学方式,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合理使用中文歌曲,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终实现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听说课优秀教案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2]荆宇.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问题;方案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向,同时也是对教学工作的定位和实施。目前学前教育的基本研究方向就是课程目标的实施。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理解不清晰、贯彻力度不够、对目标实施过程不关注、缺乏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等问题。因此,探讨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的问题
1.教育目标理解不清楚,贯彻力度不够
儿童教育的起始阶段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具有启蒙教育的特点、导向性、基础性等。儿童在学前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其基本的生活能力、适应学校环境能力,养成潜在的学习意识。在学前教育中注重的是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理解得不够清楚,对儿童的培养目标理解得也不够到位,在进行课程内容实施和选择过程中,没有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身心特点对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即使选择了适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对其贯彻的力度也不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混式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相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而言,新课程目标下的学前教育发展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一种标准,但绝对不是唯一标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培养的重点。但是在现阶段学前教育中,仍然存在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教师更应在引导儿童完成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独立思考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缺乏对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目标的关注
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多为教育部门要求课程,但是相关的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并不健全,这样不仅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还阻碍了儿童全面综合的发展,学校缺乏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的关注是不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的。
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策略研究
1.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加大实际贯彻力度
为使学前教育能健康的发展,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并加大实际的贯彻力度是其重要的基本保障。作为学校学前教育的教育者,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并能用实际行动实施课程教学目标。在经过详细阅读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目标实施标准后,应响应国家的号召,针对儿童的成长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儿童发展目标,以这个发展目标作为儿童系统发展的指导性方向,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身心、道德、智力等健康全面的发展,实现课程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关注学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
在学前教育目标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活动对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关注的较少,造成课程目标的流失,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加大学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的关注度,将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共同作为考核的内容,量考核的标准多元化,建立起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使成绩评价体系更科学化、公平化,对儿童的成绩和能力有一个客观、正确、全面的评价。教师在实际的学前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目说幕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3.发挥隐性目标作用
隐性课程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对学前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应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全面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对于显性课程来说,教师要做好对显性课程的发展,而对隐性课程来说要做好对隐性课程的发掘,促进儿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发展。
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启蒙阶段,对儿童长远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加大实施力度、提高目标实施过程关注、发挥隐性课程作用等老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保障学前教育的课程实施能达到预期效果,推动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牛志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一、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对国外四种音乐教学方法借鉴的必要性
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首先,现阶段,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强调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以书本为主,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从高等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整体专业素质水平低,也就影响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内容很有局限性,理论性太强,这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受到了很大的约束,所以他们在以后教育孩子们的时候也是运用比较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大大抑制了孩子们的天性,不利于孩子们创造力的培养。最后,高等师范院校为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里面缺乏对幼儿心理学知识的讲授。因为幼儿是特殊的群体,他们特有的心理状态会阻碍他们学习音乐知识,但是假如能够了解并利用好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音乐。
二、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对国外四种音乐教学方法的借鉴和应用
国外四种音乐教学方法有着共通的地方,我们经过分析和研究,将这些共通的地方总结出来,通过对这些精髓的借鉴,很好的应用在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提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学前音乐教育的老师,他们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扮演着和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效果。所以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让他们在学好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更多的能力。对这些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要以提高他们对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为基础的,他们只有重视学前教育教学,才能在学生的过程中主动去提高自身的能力。达尔克洛兹和奥尔夫是创造了四种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家中的两位,他们的教学方法就体现了他们对学前音乐教学的重视。他们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调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给幼儿提供一个合适他们的方法来学习音乐。
(二)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和抹杀,所以他们的思维会被模式化。但是音乐是有灵性的,被束缚的思维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领会音乐的内涵和价值的。这样的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都不到位,怎么能引导好幼儿呢?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法注意到了这一点,它的方法是符合孩子们的特点的,他认为孩子们的思维正处在最活跃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特点是孩子们独有的天性,所以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侧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不为孩子们设定任何的约束,让他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音乐,用音乐表达自己。所以我们也要注重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发挥自己得想象,培养孩子们得创造力。
(三)在课程中增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中很少涉及到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把握幼儿的心理状态是能够教好幼儿的一大前提。孩子们顽皮好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有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孩子们的的心理想法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教育他们。达尔克洛兹和奥尔夫在这一点上也有同样的见解。他们的学前音乐教育法就是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出发的,倡导保留孩子们的原始天性,引导他们去用音乐表达自己。并且通过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好动的特点,创建出了很多趣味的音乐教学法,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所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和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采取更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幼儿。
三、结语
1.对学前教育认识不到位
尽管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已经不断深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断深入人心,但对学前教育本质的理解仍然存在着众多的偏差。部分人仅把学前教育认为是学龄前的托儿教育,忽视其教育实质,这导致了对学前教育的理解与时代不相匹配。学前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要把新时期的要求与学前教育的发展相结合。传统的学前教育在目标上、内容设置上普遍重智轻德育,重认知轻人格个性、责任感的培育,忽视儿童情感、习惯、态度、社会性、沟通、兴趣等能力的培养。而学前教育发展处于领先水平的国家,更注重培养幼儿这些能力。例如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目标之一是鼓励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需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与合作。无独有偶,德国对学前教育的理解是孩子生活在一个互动的空间和生态环境中,需要建立与同伴、成人、社区、文化、自然、社会等的良好关系。
2.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予以规范
目前,相对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而言,学前教育的立法层次偏低,前三者均有全国性的法律作保障,而学前教育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显而易见,学前教育与其他层次的教育在法律规范上还有相当的距离。近十几年,我国先后出台《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体现出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但这些对于整个幼教事业的发展仍缺乏强劲保障力和执行力。其次,随着办园模式的多样化,民办幼儿园兴起,对创办幼儿园准入机制缺乏严格的必要监管,导致部分幼儿园硬件设备较差,卫生服务安全不到位,教学管理滞后,教师引入不规范等,这直接导致个别不良后果的发生。
二、促进学前教育有序发展的途径
1.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齐头并进,规范收费标准
公立幼儿园在办学规模、师资投入、教育质量、安全保障等诸多方面都是民办幼儿园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当前公立幼儿园入学资格难求的重要原因。公立幼儿园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应发挥公立幼儿园的带头作用,倡导多种办学模式,推动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要积极引导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加强政府干预管理与幼儿园自主管理相结合,明确各自职责与权限,加强双方交流反馈,依法开展管理活动。同时,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减轻税负、冠名宣传、减免租金等方式,引导、鼓励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知名度的企业投入学前教育,发挥大企业的优势,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规范收费标准并不等同于要求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采取相同的收费标准,因为公办与民办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异,使得难以以统一标准去衡量。所谓规范,指的是在收费定价过程中,物价局严格把关,收费要与幼儿园整体水平及实力相适应,使价格符合办园者的利益,同时兼顾消费者利益。为此,政府部门应建立一套能有效测评学前教育成本的检审标准,同时对幼儿园评定等级,根据综合结果来制定收费标准,推行优质优价。对于一些特色幼儿园,如办有各种特长班,收费标准应有弹性,在收费定价中应有浮动空间,幼儿园可以根据情况在规定范围内自行调节。
2.注重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加强幼师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质量的改善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息息相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在人才引入方面,要扩大招聘的范围,开拓人才来源渠道,丰富应聘者的教育层次,对求职者严格甄选,明确考核标准,同时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幼师教师资格证,从源头上确保质量。其次,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考核机制,同时评定职称,为教育者提供可以晋升的职业发展通道。再次,改善幼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目前,幼师的待遇不理想,特别是公办民办教师待遇差异大,这不利于教师稳定性,也不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最后,转变社会对幼教行业的认识。目前幼教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明显偏低,人们对幼教工作者的评价普遍不高,多数幼教人员被认为是学习成绩差而无奈选择该行业。这些不利于幼教事业发展的社会舆论,阻碍了优质人才进入的通道。解决好培训、晋升、福利、社会保障、社会认同等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3.合理分配财政投入,制定明确的办园准入机制,加强外部监督与监管
财政投入的力度,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发生巨大变化。为此,合理运用有限的财政投入,对解决学前教育投入问题更有意义。投入的不合理,会阻碍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时,应该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分配财政投入,需要探寻分配方式与分配尺度。可以通过设立一些专项基金来扶持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奖金形式替代补助,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奖励达到标准的幼儿园。在分配投入时,可以优先考虑惠普性幼儿园的需求,将财政投入与民营资本相结合促进幼教发展。要完善民办幼儿园的审批标准,明确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规模、硬件设备的准入、师资与保育队伍等方面的标准。对于符合条件或限期整改能够达到标准的民办幼儿园颁发资格认定证书,并纳入幼儿园等级评定管理体系,同时取缔无证幼儿园、非法民办幼儿园。要强化外部监督,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规范幼儿园的行为。对于幼儿园不正规、违法的行为,可以通过媒体进行曝光,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如美国政府就与一些专业组织合作,完成对学前教育的监督与评估工作。
4.转变理念,优化课程设置,以优质学前教育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