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第1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热热闹闹,但若问到“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时,学生却不明白,存在“为实验而实验”的现象。这是与科学探究本质相悖的,难以实现科学探究的真正价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对课程性质有明确的表述,即“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据此,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引领、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品质。具体可以表现为: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根据所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收集事实证据,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运用结论解释和解决身边的问题。为此,笔者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就如何根据《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加强“计划”引导,提高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探究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研究活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实验开展前,围绕实验目的“想好了再做”,做到:一想“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二想“需要哪些实验材料”;三想“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四想“实验时应注意什么”;五想“实验的结果可能会怎样”。然后再引导学生制定探究实验方案,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前提。

小学科学有两类典型的实验方法,即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在制定这两类探究实验的方案的过程中,要区别对待。

1.对比实验方案制定的引导

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是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在对比实验教学前,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能提出解决问题的众多假设,然后提出:“究竟与哪个因素有关?怎样才能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着重引导学生对以下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如:“是谁和谁对比?谁是对照组?谁是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有哪些条件相同?有哪些条件不同?怎样做才能突出对比因素?可能出现怎样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出的对应结论是什么?”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把握对比实验的实验要领,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保证对比实验过程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正确性。

【案例一】设计“抵抗弯曲”对比实验教学

该实验的重点是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的关系。当学生认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宽度有关”,并作出假设时,教师提出“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当学生提出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后,再请同学说说“对比实验设计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然后出示实验研究方案,通过交流,进行修正、完善。以上的引导性提问,意在引导学生确定对比实验中的自变量,如纸梁的宽度。同时,引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分析需要控制的变量,如 “柱子”的宽度、高度,垫圈的大小重量等因素,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用什么方法改变自变量及控制变量(如纸梁的宽度、纸梁承载垫圈的位置、纸梁受压弯曲标准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对比实验的可操作性,确保数据的严谨和精确。以下是最后形成的实验研究方案。

“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实验研究方案

2.模拟实验方案制定的引导

模拟实验是通过模拟对象的本质特性,建立模型,在模型上解释对象、认识对象的一种实验方法。引导做好模拟实验的关键是如何选用尽可能接近事物原型的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因此,在实验方案设计时,教师要以知识本质特征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认识原事物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模拟的实验材料,建立起实验材料和模拟的自然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并制定正确具体的实验方案,确保模拟实验的科学性。

【案例二】设计“日食形成”模拟实验教学

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根据对日食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猜测,并能通过模拟日食时的天体构成及运动方式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描述日食的现象特征:“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挡光的物体是球形、不透明的”“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几个天体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在此基础上,先以循序渐进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可能是什么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设计一个怎样的模拟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并引导学生思考:“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分别模拟什么?”结合日食发生的特点,学生们选择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乒乓球代表月球。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这三个物体来动态模拟天体运动?”“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自然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并以实验的形式进行了展示。通过这样的引导模拟操作,让学生建立了材料与科学事实的对应关系,探究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

二、加强“证据”引导,提高学生获取事实依据的能力

《课标》要求科学探究“注重事实,尽可能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提高他们获取事实证据的能力,使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收集足够的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建构科学概念。

学生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后,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下方面重点研究:“预测实验现象、结果和数据”“思考哪些证据是解决当前研究问题所需要的”;引导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呈现方式;引导重复实验,追求数据的真实性;引导尊重数据,以数据实证建构概念。其中,实验数据是鲜活的第一手实验证据,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尤为重要,记录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验的特点进行选择,或画图、或制作表格、或文字记载、或图片记录等。

【案例三】设计“抵抗弯曲”的数据记录

在“抵抗弯曲”的实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尊重数据,以数据实证建构概念”,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法。即第一步引导学生根据经验预测3厘米、6厘米、12厘米不同宽度纸梁“能承受垫圈的个数”,并说说预测的依据;第二步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通过改变自变量进行实验,记录实测“纸横梁能承受垫圈的个数”;第三步引导“为了降低实验数据因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多次重复实验”,让学生再进行实验和记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强调“取平均数的办法”。在逐步深入的引导中,学生得到的数据是建立在实验重复呈现的基础上,是可以“再测”验证的,这样的数据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从而为学生下一步分析数据、建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加强“交流”引导,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科学教学关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学生用证据来验证,也要学生以逻辑来推理,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现象、事实证据和科学概念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从事实出发,形成科学概念。因此,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所得的事实现象、数据等进行整理、分析、交流,使他们能寻找证明假设与猜想正误的确凿证据,并能表述自己的探究结果,向他人阐述自己获得结论的推理过程,能运用获得的事实证据回答来自其他小组的质疑,形成自圆其说的科学推理能力。

【案例四】“身边的物质”实验交流

该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当学生进行“折断粉笔”和“燃烧火柴”的实验后,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折断粉笔没有新物质生成,燃烧火柴有新物质生成(灰烬)”;“折断粉笔有新物质生成(粉笔灰),燃烧火柴也有新物质生成(灰烬)”;“折断粉笔有新物质生成(粉笔灰),燃烧火柴有两种新物质生成(黑色物质和灰烬)”。

学生对相同实验结果产生不同观点的原因是对“新物质”不理解,其前概念是“有东西产生”就是“新物质”,笔者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采用了交流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粉笔灰、黑色物质、灰烬都是新物质吗?”“新物质是指物质本质发生了变化,你有办法证明你的想法吗?”通过再次实验观察、比较后,学生发现“粉笔灰收集起来,在黑板上还是可以写字,本质没有发生变化”“火柴燃烧后的灰烬一定是新物质,因为灰烬和木梗是完全不同的物质”“黑色物质也是新物质,因为刮下来后,放在火旁烤,会变成红色,然后又变成灰色”。最后再归纳出“火柴燃烧过程中确实最终会变成灰烬,但如果没有燃烧完全,会变成黑色的炭,炭和灰烬确实是不同的物质”的结论。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对结论进行交流、质疑,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当学生的概念渐渐清晰,但是受前概念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有时还不能完全正确表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互相质疑的交流时机,通过点拨和帮扶的方法,让其重建概念。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再一次反思探究结论,有利于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形成互助、合作的同伴探究关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结语

第2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主体性;积极性

一、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创建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教师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评判标准,我们要用这一理念来进行探索,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育奋斗目标。

打造高效课堂,可以解决应试教育环境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除了让个别学生得到发展,还可以让全体学生也得到发展;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解决某些地区、个别学校教师资源紧缺、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的局面;可以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把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能力都还给学生;可以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教师由厌教变为乐教,从而改善师生间的关系,让学校也充满了魅力;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2.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

高效课堂是在新的课堂观、效率观的基础上诞生的,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从低效甚至负效到有效课堂的探索,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它的中心是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探索适合他们学习成长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课堂单纯以分数为目标,甚至不择手段追求分数的效率观有着很大区别。高效课堂体现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可以谓之知识超市。此外,它主张在课堂上演绎“生命的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课堂是学生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是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率的共振是高效课堂的价值所在。

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小可少。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如,在教学《观潮》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海潮拍打礁石的录音,然后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此时学生纷纷猜测,有些准确地说出是海浪声。接着我投影一张人们在涨潮漫过河堤时嬉水的照片,然后让学生说说照片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有的还说自己也去过照片中的地方。我看时机成熟了,马上问:“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海潮什么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就说开了。我进一步问:“你们见过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的浪潮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我国的钱塘江大潮。情境创设水到渠成,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时,学生被宏伟壮观的浪潮深深地吸引住了,最后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马上翻开书去寻找答案,课文的学习也就在情境的创设中自然而然地展开。

2.运用合理有效、务实灵活的教学方式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课堂?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以教师唱主角,为学生进行简约的知识堆积,也不应该是自目追求教学情境的变换、学习形式的变化、花样翻新的趣味游戏与介作表演。小学生每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相当宝贵,如何将40分钟合理分配利用,关键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教育不光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必然是有效的,也是高效的。

3.因材施教,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第3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科学课堂;探究实验;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41-01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材与方法、课程与教学水融、相互作用的动态统一。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本文从科学课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探究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一、合理规划课堂,让有序引领探究

合理规划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实验探究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

(1)重视探究实验的完整过程。德国教育家海纳特曾说:“教师需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在“蚂蚁”一课教学中,发现学生虽然都见过蚂蚁,但蚂蚁到底长什么样各小组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本节课的焦点所在。学生有怀疑,产生思维冲突。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蚂蚁,在实践中矫正自己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重视认真观察的科学习惯。

(2)实施探究实验的有效调控。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控,对课堂探究有周密的整体规划,对探究的问题认真筛选,选择的实验方案要切实可行,对讨论问题的方向进行必要的引导。在“蚂蚁”一课中,遵循的教学顺序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前概念――小组合作观察实践――纠正前概念――总结扩展”。类似这样的课型有很多,比如“动物的卵”“土壤里有什么”,基本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从有错误的前概念过渡到正确认识。在这一课中,学生动手实践占据了大部分,教师要合理分配学生各个环节的实践。

(3)注重信息技术的适时引入。实验探究教学对教学效率有较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介入和多媒体的渗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为了激发学生探究蚂蚁的积极性,在课前,让学生学唱《蚂蚁搬豆》,学生对画面中可爱的蚂蚁形象十分喜爱,激发研究蚂蚁的积极性。为了珍惜课堂宝贵的时间,可以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显示时间,促使学生抓住每分每秒进行探究,提高探究效率。

二、巧妙利用学具,让兴趣激活探究

(1)精心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备器材。上课前,要精心准备好探究所要用到的器材。如在“蚂蚁”一课中,要为每组同学准备好一块有磁性的板,四个瓶盖,六对大小基本相同的“腿”。其次,备学生。所谓备学生,一是了解学生对蚂蚁的前概念,二是预测学生在本堂课的各个探究环节的反应。比如在本课“蚂蚁”中,学生都自认为了解蚂蚁,但却基本没有人能准确拼出蚂蚁模型,对于蚂蚁身体分为几个部分、蚂蚁的触角和足长在哪里都不是非常了解。当教师出示昆虫观察盒供学生观察时,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跃跃欲试。

(2)灵活安排探究活动程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把任务分清、讲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急于求成。要向学生指明合作步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并且教给学生观察、质疑、分析等多种学习方法。

(3)根据学具特点改进教材实验。可将要求不是很高的教师演示实验,经过适当改进,变成学生实验。例如“蚂蚁”一课,教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四个大小相同的瓶盖作为蚂蚁的身体,剪成六对有磁性的“脚”作为蚂蚁的触角和足。在这里要解释一下的是为什么要准备四个瓶盖和六对“脚”,因为这样才能留有足够的空间发现学生对蚂蚁的了解程度。

三、深入挖掘教材,以实验推进探究

(1)立足现有教材,由浅入深。实验探究教学不是赶时髦,要有实实在在的教育实效,这样的教学实验才能被师生所接受。实验探究教学不应该脱离教材,也没有必要另起炉灶,教师完全可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学过程不只是单纯强调静态知识的积累,而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深入浅出。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合作意识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蚂蚁”一课也正是如此,采用小组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观察蚂蚁身体构造并正确拼出蚂蚁模型,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辨的过程中亲历观察和纠正的完整过程,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3)重视课堂延伸,深浅结合。通过一整节课的观察,学生对蚂蚁很感兴趣,并能积极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蚂蚁会长大吗?”“蚂蚁是怎么吃食的?”“蚂蚁喜欢吃什么?”这样,他们能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知道科学无处不在,科学探究随时可以展开,使得探究过程得以延续和深入。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实验探究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实验的实施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在科学课堂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合理规划课堂,巧妙利用学具,深入挖掘教材,创设自由的学习探究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有效交流

一、探析课堂交流之惑

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很难较好地落实。什么原因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思想,不能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获得更多的信息呢?是因为他们胆小,不敢表现自己,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还是因为他们不会对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我利用空闲时间通过与学生交谈,并结合在课堂上的认真观察,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导致无法表达。小组合作实验,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扮演了一种主导的角色,动手差一点的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中获得的都是信息能力较强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致使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观点和思想,受益不大。同时,小组实验活动时,有的组会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小组组内的相互讨论,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有的小组虽然开展了相互讨论,但说的却是别人说过的话题。这些现象影响了一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在相互交流讨论时没有开动脑筋,这也就造成一些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有时会把思考交流的机会让给他人,不主动重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

2、学生不科学的整理汇报方法影响交流。从学生的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资料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不会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学生通常会将实验结果用文字写成很多小句子,汇报时学生的语言显得罗嗦,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清楚的表达意思。有时学生记录的资料繁多,尤其是高年级同学,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查找的信息资料很丰富,但他们不能从中找出关键的内容,而是拿着资料从头到尾念一遍,虽然汇报了,但是主题不突出,结果不能使其他同学较大的收获。

3、学生的自卑感抑制了口头表达的意愿。有些同学在小组中私下交流时,可以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但是一旦要他当众发表见解时,却支支吾吾,缺乏自信。这些同学其实是有自卑感,觉得自己表达意见的能力较差,认为要表达是件很难的事,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讲述清楚,怕自己的发言不好被同学取笑,总是躲躲闪闪,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表达缺乏自信。

4、教师的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许多突发事件,教师课前无法预设,有时难免产生不良情绪,尤其当学生出现非期望行为时,教师更难保持良好的教态。老师的这种情绪会让学生精神紧张,造成心理负担;原本情绪振奋的学生也因此而畏缩,生怕自己的错误回答更让老师生气,于是更多的同学产生了消积态度,不愿意举手进行汇报。

二、有效交流的实施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主动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行为习惯……”学生只有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科学》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合作交流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教育他们敢于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的见解。而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落实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小组的合作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教师还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现场的观察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比如:合作学习活动开展顺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讨论中声音过大,或个别组有学生讲空话时,及时给予提醒;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鼓励学习困难及不敢表现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当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引导。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是相当重要的。评价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根据每次合作活动,还可评出智慧奖、质疑奖、倾听奖等,这样使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二)指导学生的整理、总结、归纳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测量一杯水》的实验活动中,让学生从三个时间段来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记录的简单数字画出统计曲线图,曲线图将三个数据的特点清晰呈现出来,学生很快地从图表中找到温度变化的规律,更加容易理解科学知识。

当然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还有不少办法。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做一些辅助训练,就某一主题,选择一些有信息和无效信息让学生辨别;也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自己筛选重要的信息资料,编写为游戏的内容,并在游戏交流中,让学生认识不足。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步习惯了自主的有序思维,随着思维的发展真正形成为研究问题而收集信息的技能。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让学生乐于交流。交流是口语交谈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自己表达清晰、让大家听清楚则是交流的关键。交流中要把枯燥的“说”与“听”,变成生动活泼的“宣传”与“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更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记录方法的不同、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1、扮演角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展示交流,产生情感体验,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意见、决策,让学生扮演某些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会更有情趣。在《有趣的食物链》这一课中,带领学生玩“弱肉强食”的游戏,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一种食肉动物和一种被捕食的动物,并蒙上眼睛,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动物名称,在其他几名同学围成的一个3米的圈里,食肉动物依靠听力辨别方向、捕捉动物。我想,在这样的气氛中交流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动物之间的关系。

2、编讲小故事。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加巩固了所学知识。如在学习《水》这一单元时,最后请学生以《我是小水滴》为题,把有关水的综合知识编成小故事。学生们积极踊跃、自主选择,编的故事也是各不相同,包括水的性质、水的用途、水与生命、保护水源等内容,编得惟妙惟肖,而且题材多样,有神话、童话、记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参观展览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征,利用参观展览会的方法,进行信息交流。方法为引导学生把自主收集到有关各种相关信息利用简笔画、图表、箭头等形式,记录在一张白板纸上,成为简易展板。每组只留一名学生充当解说员,更多的学生可以自主去其他组,以参观者的身份去了解别人的展板,也可以以一个询问者的身份对解说员提出疑问。同学们在相互解疑问难过程中,以欣赏的眼光、询问的话语中进行自主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给学生一张大白纸,给学生支配的空间,学生参观展览的欲望会更强,彼此的交流会达到极好的效果。

4、信息会。信息会,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典型经历活动方式,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在全班学生面前,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例如,四年级有些同学在家里种植了几种花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学生记录了自己种植的过程以及观察到的现象,让他们各自将自己的记录汇报给大家,有的学生在汇报交流植物的生成过程中还配以图、文字说明或实物。这样的汇报交流,既能使汇报的学生提高交流能力,又能使其他同学在交流中获得知识。

5、辩论会式。辩论会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辩论,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既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要给那些不爱发言、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个细小动作和微妙的神态暗示、富于积极的情感性鼓励语言,都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调节学生的情绪变化,使学生保持旺盛的乐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思维活动中,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沟通,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第5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1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通用的语言之一,在我国和国际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的定位是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1]。高校英语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把握住了高校的英语发展方向,从发展和融合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高校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2]。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对英语实践课关注不多。因此很多学生的英语成绩比较好,但实际的运用能力不强。因此高校在坚持实践性的基础上,适当增设英语实践课,力求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3]。

一、英语实践课现状

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外语教学课堂上,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有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没有实际意义,出现了上课睡觉,甚至缺课的情况,长此以往,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堂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英语不能达到活学活用。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和我们现在的社会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而对于英语教学的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在课程设置上英语实践课比较少,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过度关注课堂教学,相反学生的英语实践课相对比较少,使英语学习没有应用的语境。因此我们要适当增设高校英语教学的实践课。

二、英语实践课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英语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两者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通过一定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如果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如表1说明两者的区别。

英语课堂教学与英语实践课的区别

通过上表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的英语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一般被分到不同的班级,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创造性,只是学习的机器,完全缺乏语言的应用能力,也反映出了英语实践课的优势,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独立个性[4]。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辅助者促进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养成。

三、英语实践课的教学策略

开展英语实践课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交流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5],也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提供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取得成就感,从而增强信心,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一)举行英语文艺演出

英语文艺演出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形式,英语文艺演出可以安排在重大节日来临前(元旦,圣诞等)。文艺演出的节目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唱英文歌,朗诵英文诗,表演英文话剧等。英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英语文艺演出的积极性。节目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编写,鼓励创新。在编排节目时要协调每个人的角色和任务,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能力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英语晚会具有趣味性,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学生在英语文艺演出前的准备、演出中和演出后的总结,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英语的学习氛围中。这样使学生在日后的英语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

(二)加强英语专题性实践活动

专题性实践课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口语交流主动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口语交流的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活动。例如:可以走进社区调查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总结对比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还也可以对社会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专题性实践活动要求时间比较长,因此需要教师细心的指导,并适时的鼓励学生,使学生完成实践活动,专题性实践活动可以由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由学生独自完成。学生通过参与专题性实践活动,将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将调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和用英语进行汇报,使英语的学习真正的和实际相结合。

(三)开展英语竞赛

英语竞赛是最常见的英语实践课形式,教师指导学生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英语竞赛。英语比赛的形式可采用,书法、演讲、辩论会等多种形式。比赛前,教师要做好动员工作,向学生明确比赛的要求、时间、地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话题的选择、审稿、辅导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明确方向,提高英语的技能和技巧。比赛应由学生主持,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英语教师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会在比赛前给学生列出评分细则,并向学生公布,比赛结束后,应评出学生的名次,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同时总结学生在比赛中的优缺点,为日后的努力提供方向。通过英语竞赛强化了英语学习的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在竞赛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6]。

(四)在校园内创设英语角

英语角的形式灵活多样,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英语角可以以班级为主的形式进行,邀请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参加,参与人员可以是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以鼓励其他学校的学生参加。此外还可以通过邀请外教的参加,与英语培训机构合作的英语角,权威的英语机构的参与,使学习的人群可能扩大了青年教师。通过外教和权威机构的英语教师的口语纠正,使英语口语问题得到纠正。英语角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英语角的口语的练习,学生在英语角可以自由的说英语,促进学生之间文化信息的交流,在语言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第6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 问题教学 趣味性 多变性 发展性 教育性 教学效能

问题教学作为数学知识教学的重要形式,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初中数学教师要实现问题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就必须时刻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

一、重视数学问题趣味性,实现学生探究问题潜能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是追求知识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习动机的最佳动力,兴趣对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获得成就感,有利于享受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在问题教学时,可以紧紧抓住数学问题趣味特性,分析教材内容,找寻一些具有浓厚学习趣味特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追求问题答案的内在能动性,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激发。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问题教学出示诸如:四色猜想方面“每幅地图都可以用4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的问题;英国数学家柯克曼1850年提出的女生散步“某学生宿舍共有15位女生,每天3人一组进行散步,问怎样安排,才能使每位女生有机会与其他每一位女生在同一组中散步,并恰好每周一次”的问题;18世纪初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提出的七桥“一条河的两条支流绕过一个岛,有7座桥横跨这两条支流,问一名散步者能否走过每一座桥,而且每座桥只能走一次,就让这名散步者回到原地”的问题。也可以引用古代数学问题,体现出数学问题趣味特性。如在计算“动物只数”问题时,可以引导唐初作为“算学”教科书的《孙子算经》中的“令有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的趣味问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积极性。

二、注重数学问题多变性,实现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提升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极强的基础知识学科,被称为“思维的舞蹈”、“思维的艺术”。它在拓宽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提升思维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意识教育理念影响,教师过分注重问题的讲解,忽视学生思维探究方法的指导和传授。因此,教师在问题教学时,可以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变式问题以及具有探究实现性数学问题,进行巧妙地设计,融合到数学问题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探索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案例一、某商品销售店新进一批商品,现在将这一商品的成本价提高30%标价,再以8折方式进行销售,这样每件商品获利润为20元,求每件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这是一道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应用题,其解答过程为:

解:设所销售的每件商品的成本价是X元,根据题意得

1+30%X×80%-X=20解之得:X=500

这时,教师将该习题进行变式如下:

变式一:某商品销售店新进一批商品,现知道该件商品的成本价是500元,现在以8折进行销售,结果每件仍获利20元,求每件商品的标价是多少?

变式二:某商品销售店新进一批商品,其商店的成本价是500元,现在提高30%标价,同时以8折方式进行销售,择每件商品获利是多少?

变式三:某商品销售店新进一批商品,标价是650元,现在以8折价销售后,结果每件仍获利20元,求每件商品的成本价是多少元?

教学中,通过图形变式或条件变式等方法,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联想、转化、探索、推理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有效提高课堂问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数学探究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凸显数学问题发展性,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为学习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主体,由于自身学习习惯、解题能力、思想品质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而定,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教学要实现学生人人或的发展和进步,人人学习能力合品质获得提升。”提出的是“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教学理念。由此可见,教师在数学问题教学中,要将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进步作为问题教学的重要目标,将眼光投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在问题学习解答过程中实现整体进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选择具有层次性的数学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使不同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实现整体能力进步的教学效果。如在等腰三角形知识问题教学时,教师就设置了“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底边的3/4,底边等于12cm,则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cm;等腰三角形顶角为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夹的角的度数为____度;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65°,顶角为_____”、“如图1,ABC中,D在BC延长线上,且AC=CD,CE是ACD的中线,CF平分∠ACB,交AB于F,求证:CECF;CF∥AD”以及“如图2,四边形ABCD中,∠BAD+∠BCD=180°,AD、BC的延长线交于点F,DC、AB的延长线交于点E,∠E、∠F的平分线交于点H。求证:EHFH”三类针对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都能实现一定的进步,同时鼓励后进生和中等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摘桃子”活动,实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活动的更大进步,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达到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出的“整体进步”教学要求。

四、发挥数学问题教育性,实现学生学习思想品质的发展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教学,更是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观念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做人。因此,教师不管进行任何知识的教学活动提供,都要将思想教育发展重要位置,使学生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人生思想素养的扎实提升,如在问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设置一些我国经济获得发展、科学家孜孜不倦解题等方面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心灵受到熏染,实现思想品质的有效发展和提升。

第7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角色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和全部内容,学生所担任的角色只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配角,被动性的学习令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受到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然受到禁锢。伴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展开,落后性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被提升为主体地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彻底性的改变,要将教师主宰课堂的霸权行为进行改变,要在教学中确立以生为本的先进观念,并为学生搭建可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平台。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要充分尊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慈爱。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引发学生内在探究的情感和态度的动力源泉。要以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结构和内容的优化,让学生在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知识的内在魅力。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担任好情境创设的组织职责和策划职责,要积极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创设激发性的教学情境,以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情感,以境简化知识的繁杂形式,让学生主体在情与境的融合中达成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数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建立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在学生发展的需要上,需要建立在学生主体的内在兴趣需求上,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与数学知识和学生发展相适宜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初中数学“数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兴趣需求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在我们的教室的墙面上挂着一支温度计,温度计上面正好显示的是我们教室现在的温度,大家想知道我们教室现在的温度是多少吗?有哪位同学可以借助温度计的数值来告诉我们呢?以此贴近学生的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阐述,让学生的主体探究情感得到有效的集中,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易懂。

三、倡导小组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推崇小组合作形式,是新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的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主体发展的一种肯定形式。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数学知识的相关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建,让学生以小组之间的合作、互助进行数学知识的共同性探讨,让学生之间互相质疑、答疑,让学生主体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思维与意识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布置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数学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方程的不同解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题时间与效率的竞争,让学生在激烈竞争的氛围中主动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总之,在学生主体的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应当围绕学生而进行,应当以学生主体的发展为先,以学生主体的内在探究为本,以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搭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探究性实验 有效教学策略

著名的化学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真正教育的工作不是花大量的时间,而是合理利用较少的时间。”有效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也是一样,利用较少的时间,合理的安排时间,明确自己的实验目的,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完成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所以说,有效的教学是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的。

一、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意义

1.新课程标准下的必然要求

实验作为化学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也是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老师如何进行实验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是与化学实验教学有着密切关联的。在新课标下化学实验的方法和效率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综合素质以及应变反应能力。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恰恰能更好的体现出来。

2.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

探究性实验的最大优点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老师只是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更具象的掌握实验的方法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更好的学习化学,对化学有一个自己思维的认知。如果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在很多方面帮助了老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比如说老师的课前准备过程,课上的注意事项的交代过程,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改变了枯燥乏味的授课过程,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探究性实验就好比是小型的科学研究,如果说是科学研究就会运用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时候,会提前查阅资料和相关的知识,如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这时向老师进行求助,通过老师的点播,学生顺利的完成了这个实验,这其中的知识学生是通过实践得来的,所以更容易记下,其次实验的顺利完成也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足够的兴趣。

二、如何进行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1.实验课题需要创新

好奇心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化学对实验产生好奇的心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愿意学化学不愿意做实验的问题。只有学生对其好奇,想要了解其中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学好化学。

比如说老师想让学生记住乙炔的化学性质,老师可以准备一个没有开放的玫瑰花苞,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空的瓶子中,然后慢慢的放入乙炔气体,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发现变化,不久学生就会发现玫瑰花变成红色并且开放,此时老师就可以解释给学生,乙炔具有催熟的性质,学生对这样的实验现象想必会记忆犹新,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己来完成这个实验并且对乙炔的性质进行解说。

2.教学内容不要虚构要贴近现实

任何知识其实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给予我们一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

老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真正的问题提出之前,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段视频可以是最近的热点新闻,比如说某记者对当地的某商家的银耳进行曝光,银耳看起来特别白特别亮,原因竟然是其表面有二氧化硫,然后老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了,为什么二氧化硫能使银耳变白呢?二氧化硫会对我们人体造成哪些伤害呢?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是如何产生的呢?最后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来安排实验。

3.安排课题小组,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

课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学校的实验室也不会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开放,所以种种的局限性导致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次老师本身也有一定的任务在身,并不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所以说,老师可以准备一个课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第9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有效性;策略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所涵盖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新课程的实施已经过去十年了,我们在教学中也试图将这一理念融入课堂,并围绕“探究精神”究竟如何进入物理课堂开展了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就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谈几方面的策略。

一、创设好实验情境,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创新力的积累是建立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好奇心,才能激发探究欲望,才能谈得上培养创新力。发现问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发现问题提供好条件,这些情境可以是生活的、也可以是实验中的、甚至是故事中的。无论我们通过哪条途径来创设情境,都要建立在易于被学生接受,易于被学生理解的维度来考虑,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那个想要的桃子。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我们可事先为学生准备一些常见的乐器,通过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的现象,亲身去感知体验声音的变化,为我们进行声音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实验中要凸显合作探究,发挥好探究的功效

只有合作才能有效进行交流。交流与合作不仅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组成环节,而且也是学生作为一名社会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进行合作与交流,学生的探究才会得到落实,探究结果才会得到升华。我们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同样应该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意识,无论当前还是以后,个体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学生想要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干出一番大事,必须借助集体的智慧,合作会显得很重要。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通过“合作与交流”让有分歧的学生明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交流与合作中,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原则;在交流与合作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让模糊的、片面的知识认知更加明晰化、外显化,真正落实好实验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重要的三维目标之一。比如,我们在让学生做“估测自己上楼所做功的功率”实验时,要充分让学生去讨论交流,提出可行性的办法,并让学生亲身实践。我们不要包办替代,否则学生只知道自己跳了台阶,不知道为什么要跳,场面看似热闹,实质效果并不佳。

三、强化对探究方法的引导,体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方法就是教师在探究实验教学中的行动指南。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既要把探究的结果落实好,更要在过程中以符合学生的探究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以问题为纽带在引导的基础上找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通过对比激发出学生经验积累的能量进行猜想与假设;通过辩论以寻求最佳的实验方案;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进行探究;

这些过程要有我们教师合理性的指导,结果需要学生的反思与交流。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落实以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进行“磁场”实验探究时,我们要让学生想到电流的存在是借助于电流表或灯泡来感知的,空气的存在是借助风来感知的,然后讨论出磁场的存在是借助于磁针的偏转来感知的,这是一种转换法。在探究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内容适时强化研究方法的教育,让方法进行迁移,可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初中实验探究中具体要用到以下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效法、转化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

四、让探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好学生的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标准的又一理念。学生学习物理只有把探究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块,才会感到物理有趣,才愿意去学、想去学,从中体验学物理的乐趣。在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现象切入要探究的主题,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探究也就有了成效,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到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教材中提供的课外小实验“生活中的声音”“比较材料的保温性”、“生活中的光现象”等,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可能受到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去完成这些实验,但我们要开展好第二课堂的活动,把一些该探究的生活问题必须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享受探究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五、让学生在“玩”中进行实验探究

新课程的改革就是把过去的偏、怪、难的问题避免掉,同时减少学生的机械记忆。为此,包括探究性实验在内的许多课题都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真正的体会中去学到这些东西。物理探究以实验为主,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的结论是自然从实验过程中得出的,而不是教师牵强附会地强加在学生头脑中的。死记硬背的结论对学生来说学得不扎实、记得不牢、用起来也不会活,我们不妨在“玩”中让学生去学物理,学生就会感觉到轻松,掌握起知识来也就容易得多了。比如,在进行“液化”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在上课的前一天就让学生在家中冰箱中冷藏一瓶水,第二天拿出来去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做完这个小实验后,印象会特别深刻,讲液化学生就很容易去理解的。如果我们把这样的活动长久地坚持下去,学生怎么会学不好物理呢?

总之,探究性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教学这个环节做好了,我们才可以说新课程标准得到了落实,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总目标才会实现,我们学生的能力才会真正意义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汤卫平.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2]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李新乡,张启德.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许国梁,束炳如.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