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第1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

一、合理调整教材,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机会

新课程实验实施以来,改变最大的莫过于教材本身。以北师大版教材来说,教材不再注重以知识点来串联教学内容,需要识记的概念被大量的删减,法则性质等则隐含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从过去“教材使用者”到现在“课程开发者”,我们需要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与定位,才能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更加科学有效。因此,我认为合理调整教材资源,是实现有效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比如,在五年级学习《粉刷墙壁》这一内容时,考虑到教学内容所具有的高度开放性,我对教材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一改教学内容的选择,我将教材中的测量环节剔除,把实践操作的过程放在课外让学生去完成。这样的好处在于学生容易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于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避免了外界非思维因素的影响。同时,将计算粉刷墙壁面积与计算涂料购买数量问题重新设计,选择比较简单的数据信息进行呈现,让有意义的思维活动取代繁琐的计算活动。

二改教学序列的安排,除了教材安排的相关问题,我注意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拓展,避免重复机械练习的操作。由粉刷墙壁、买涂料,延伸到铺贴游泳池、买瓷砖问题。借助一个问题的解决,进行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在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属性,进行学习迁移。这样的序列安排,关键不在于解决的问题多少,重要的是学生在经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探究性学习的价值高度。

不难看出,这样的处理教材方式,正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研究。我对教材的调整立足于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作为背景,从问题出发,吸引学生尝试探究,使学生在设疑、解疑、质疑中不断获得积极的探究学习体验。

二、优化教学流程,为学生探究学习搭建平台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富有意义的,进行有效探究性学习体验离不开教学过程这一载体。因而,我认为并不是任何课堂教学都能达成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实践,只有那些经过精心预设的教学才有可能成为探究性学习生长的沃土。

比如,在六年级学习《圆周率》这一内容时,针对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我对教学流程进行了调整。“问题发现―活动探究―寻找规律―知识补充―运用提升”,以“如何计算圆周长”为问题导向,尝试发现、探索规律,获得知识经验,进而尝试运用。这样的优化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本源,为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了良好的铺垫与预设。

1.“问题发现”。教师准备了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引导学生在求周长前先猜测,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如果和直径有关,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2.“活动探究”。课前活动体验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借助探究学习的方式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利用“滚圆法”“绕绳法”,借助图表分析来研究C与d的关系,在做中学,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发现规律”。探究之后,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说一说,议一议,都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激发学生自主表达非常重要,学生在自主表达的同时,也正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价值。教师借助矛盾冲突,因势利导建构数学模型。

4.“知识补充”。圆周率是千百年来数学家研究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重要结论。圆周率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祖冲之与圆周率有什么样的联系?为什么说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些问题都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借助查资料、开汇报会等形式将学习的时间、空间进行拓展,进而丰富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体验过程。

第2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自主探究;多媒体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一、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总结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三、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四、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3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

教育的使命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初中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新课标下教师教学的重点。下面就本人在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尝试、体会、收获作一简单分析。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打开思维的大门

兴趣是培养学生对科学及身边事物产生探索意识的基础。积极的情绪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并能激发人的探究心理。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充满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对教学环节、方法及课堂的讲授进行精心设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

教学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便是大家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价值,进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初中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一知半解的或理解错误的事物、现象等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可以从现象入手,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质疑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奋点。如: “为什么下雨过后蚯蚓会大量爬出洞穴? 移栽幼苗的时候为什么要带土坨? 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为什么在适宜条件下绿豆能萌发而大米粒不能? 为什么相同时间内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 为什么婴儿总是伴随着啼哭降生? 为什么人在完成吞咽动作的同时不能进行呼吸?”等等。有了这样的兴趣作为引导,学生就会不断地在学习中思索,在思索中探究,从而逐步地培养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另外在授课中也要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或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适时举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知识竞赛或辩论赛等,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二、科学观察,大胆质疑,发散思维

善于观察是探究问题、认识问题的第一步。可以说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也不会有创造。绝大多数学生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乐于去观察相关的生命现象,但观察时往往漫无目的,空有一份热情,没有思考的意识,这样思维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失去了观察的真正意义。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习惯和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认真、有目的、有顺序、有比较、有主次的观察,提高观察的效率,并能在深入细致的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如果通过细心地观察后,学生能够从中产生疑问,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绪,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加的旺盛,学生的思维也会很快进入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学生很自然地成为了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如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发豆芽,认真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且超出课本的问题 “蚕豆萌发所需的水最多时间最长,黄豆、红豆次之,绿豆最容易萌发需时也最短,种子萌发时的需水量是和其体积成正比吗?” “种子萌发长成小苗后发现其根深深地扎入了吸水纸中,这和植物根的吸水性有关系吗?” 再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韭菜和韭黄都是由韭菜种子发育而成,为什么韭菜是绿色的,而韭黄是黄白色的?” “幼小的蚯蚓没有环带,而成熟的蚯蚓具有环带,环带有什么作用呢?” “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汤汁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并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追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整合资源、自主探究、延伸思维

实施探究性学习意在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及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尽量给他们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必要时给以解释,但不能全部灌输,要进行有保留地适时得当地点拨,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勇于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效益。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自学,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强化探究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不拘泥于形式,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一实验中,全班同学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都能主动提出本组的探究问题、作出假设,并且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再根据自己的方案,亲自动手实验,亲自体验,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干预。实践证明学生在利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技能去探究解决相关问题时,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合作愉快,而且成果显著,摆脱了对教师过多地依赖,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分析、判断、推理、创新等多种思维能力。

四、融会贯通、创新优化、拓展思维

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自己独立完成生物实验,亲自触摸、观察、思考、体验,然而过去的生物实验,课题、过程、材料、工具等都对学生做了限制和规定,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现在新教材则提供了大量的自主探究实验,给学生更多的自和选择权,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学习潜能有了发挥的场所,可以说探究学习越来越显现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基础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生物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如果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揭示,对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化解难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内容中,呼吸的原理一直是教学中抽象性强、难理解、易错解的难点,而且初一的学生没有相应的物理知识基础,所以知识理解接受起来都相对困难。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相应的模型,通过实践亲自体验,学生会在操作、交流中渐渐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培养。

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再加之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在探究中往往会涌现出很多的奇思妙想。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某些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或优化教材中提供的方案。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学生常常会提出肥料、土壤、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6个因素。虽然肥料、土壤、阳光等条件根据常识及生活经验分析能够排除,但最好仍然安排他们针对这些因素亲自动手做对照实验来验证假设,并用理论知识解释,究竟为什么这些因素不是种子萌发的必备条件,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另外,在探究空气因素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以空气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原则,全体学生又通过讨论交流,重新对该实验设计进行了优化 (第一,使用刚冷却的凉开水;第二,在水面表层滴植物油,使水与空气隔绝) ,使水中溶解的氧含量降低到最少。这次探究挖掘出了学生巨大的潜能,教师更应相信只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他们定能展开思维的翅膀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五、讨论交流、总结评价、升华思维

课堂上适时组织小组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每个学生由于兴趣爱好及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要多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完成自主学习。当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而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综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当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虽然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研究和思考,思维也会在探索的道路上得到发展。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但通过集思广益,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另外,新课程中有许多资料分析的内容,如单靠学生个人进行分析,有时较难弄懂,而如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讨论交流,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就能较快理解、掌握资料所包含的信息,提高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通过多次实践证明,学生能在与他人交流中建立积极的心态,灵活多变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的内涵扩展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第4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结合的必要性;松散结合;紧密结合;顺序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式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为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式学习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强调探究式学习,大有摒弃有着悠久历史的接受式学习的趋向,其实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有各自独特的价值、适用范围,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两种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一、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概念

探究式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以定论的形式向学习者呈现学习内容,而是通过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的。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借助媒介来获取经验,并加以内化,获得发展的学习方式。这些媒介可以是书本、报刊、电视、广播、网络、个人等等。在课堂学习中,媒介主要是指教师和教师呈现的材料,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有的知识,发展思维。所学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由师生以问答的方式获得结论,学生只需要把结论加以内化,以便再现或使用。

二、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之间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互为基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学生的探究是在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探究易陷入盲目的探索,既浪费时间,探索的成效也微乎其微。接受式学习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必要的系统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活动提供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探究式学习在学习者的任何阶段都可以运用,对于直接经验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接受式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水平与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同化新的信息才能产生有效的知识结构,并且早期接受式学习所接纳的知识是前人探究发现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探究式学习又成为接受式学习的基础。同时,探究式学习也是对接受式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一种运用和检验,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也有助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发展。探究式学习中个体的主体意识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三、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结合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接受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扎实严谨的数学知识基础,将数学知识以体系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有利于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发展情况,并高速推进学生的学习进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对人类发展的需要。探究式学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在学科教学中,单纯的探究式学习即研究式学习难于开展,也难以取得实效。这是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结晶,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接受教育时间内学完这些知识,同时经历所有的研究过程是不可能的。此外,有些知识也难于设计成研究性学习活动去获取,有些学习内容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挑战性,难以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中实现研究式学习。因此,只有将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建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结合的几种方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结合:

1.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松散结合。当教学内容本身极具综合性和程序性特点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指向性地探究知识的基本原理,模拟数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把原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然后再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在教师的讲授中规范学生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这种结合方式,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过程,又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4x-15=9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归纳解这个方程的最终目的是把方程化为x=?的形式,然后再观察、讨论方程左边多了常数-15,因此可采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15消掉,然后再进一步把4x的系数变成1,在学生探究原理的过程中适时结合讲解,最后再归纳讲解,规范书写步骤,最终达到学生亲身体验算理、熟练掌握计算程序的目的。

2.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紧密结合。教师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提供课题及其假设、验证的方案和资料的分析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获得有关的知识。如实数探究无理数的过程,就可采用教师首先计算边长是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实例引入■存在的事实,提出课题■究竟是什么数,教师提出假设,是整数吗?是分式吗?然后提出采用平方和无限思想验证假设,估算出■的近似值及得出■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探究紧密结合讲授,因为若单纯地采用探究,学生无法找到探究方向,而且探究的分析过程较复杂,学生无法完成探究过程,只有在探究中加入讲授,在讲授中加入探究,才能还原数学家发现无理数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同化,最终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3.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顺序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顺序结合分为部分探究型和导入探究型两种形式,部分探究型即教学过程按探究式设计,一部分内容由教师讲授演示完成,另一部分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完成,这种结合方式既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种结合方式——导入探究型是由教师讲授,导入简单的事实,然后由学生去探究、发现更复杂的事实及规律,其优势是便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使学生更快达到探究的目标。如每节课的例题教学均可采用这两种结合方式,部分探究型既可以教会学生审题、分析,学生又可以充分经历思维过程,提高归纳提炼能力,特别是对于缺乏自我反思和调控的初中生来说更是可以培养他们深入反思的习惯,最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结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进行整合,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目前新课改的要求,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整合后的教法能较好地改变传统教法中单一“满堂灌”的教学局面,加强师生共同探究课堂学习的有机成分,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地位得以加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进行整合,确立了探究教学应有的地位,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积极展开各种探究活动,经历和体验获得有关知识的过程,逐渐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进行有效整合,既能使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又能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得前人创造的知识,既能满足优秀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使后进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整合方法只是笔者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这些整合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还有待笔者进一步实践和检验以及同行的改进!

参考文献:

第5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前言

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主要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完成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则通过自我学习,寻找资料或者是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下面针对于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探讨。

1.探究式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需把握参与的“度”。由于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学生独立或者是同学之间讨论完成的,但是,如果教师参与过多,那么无法实现探究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而教师如果不参与,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心[1]。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需要把握参与的“度”。二,探究学习的任务设置要合理。探究学习的任务难度如果设置的过高,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无法完成的,进而也无法实现学习的效果,如果探究学习任务的难度设置的过低,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任务太简单,无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2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2.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创设探究情境

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需要循序渐进,可以连续布置3到5个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产生灵感,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重心偏离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2]。

2.2拓展探究内容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拓展探究的内容,所谓的拓展探究内容主要就是指,一般教师为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教材上的知识,但是,由于很多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较为活跃,教材上的知识已经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根据教材上的知识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还应该为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探究内容,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拓展思维,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3]。另外,在进行拓展探究内容的布置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任务的布置,进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例如,在进行古诗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内学习任务可以是,理清诗歌中的中心思想,并且将难懂的字弄明白,最后能够熟练的背诵。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很快的就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课内任务,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拓展探究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于该诗歌作者的相关作品进行汇总,这样,能够使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也能够对于没有学习到的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进一步扩展。

2.3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巧妙的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究。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进行回答是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途径,而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4]。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问题中突出教学的重点,并且应该伴有一些难点知识,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应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使学生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回答问题,完成任务。而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问题,逐渐的诱发学生的探究,久而久之,学生探究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深,进而实现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的深入和具体。

3.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是在独立或者是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5]。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学生过于的依赖教师,当遇到问题或者是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就会求助于教师,在学习上,单纯的跟随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生很少自己去寻找资料,只知道单方面的依赖教师。而学生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针对于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需要自己独立的完成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自己独立的寻找资料,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运用该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任新宇.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7)

[2]任辉.语文教学中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24)

[3]张素红.探究式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9)

第6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应用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某个领域范围内,选取特定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通过质疑、调查、分析研讨、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并掌握相关探究程序或方法的一种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从过去以规律发现事物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由事物发掘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充分运用教学艺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推动高中地理新课改发展。

1建立一定探究情境

高中学习相对较为紧迫,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一般由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再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建立具体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处于特定思维场景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地理思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读。探究情境建立一般有几个原则。其一是要开放化,开放是探究性学习的标志之一,它不仅表现在探究深度与广度之上,还表现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能够自由控制探究步骤及过程。其二是合作化,合作是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三到六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团队协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完成探究活动。其三是学科问题特征,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探究情境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出问题,因此,教师在建立探究情境要有学科特征,与课堂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通过问题解决过程能获得特定知识。探究情境是探究性学习开展的第一步,教师要精心准备,可以建立生活化情境,也可以建立与经验认知想冲突的情境,其最终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2创造学习动力

高中地理所学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细,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习过程枯燥,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对繁杂的知识内容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效率较低,考试成绩成为唯一学习动力。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是由事实或问题到知识本质,需要学生平时积累,在长期探究过程中实现发展与提高,传统学习方式不适应探究性学习当中。教师要通过一定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强大学习内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路线分布》,教师可以参考本市最新的建设规划图,选取一条正在规划的交通路线,通过参考规划图与地形图,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该如何建设才最为合理。将探究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其实并不遥远,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学习动力。

3强调探究过程

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相比探究结论更强调探究过程。一方面,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上,教师一般会对探究结论做一个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完成知识内容,完成相关知识学习目标,即探究结论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另一方面,探究过程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任务协调、资料查阅、推导总结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地理知识等都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这并不是指探究结论不重要,探究过程是为探究结论服务的,教师要辩证看看待两者关系。自主是有效探究的前提,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相关任务,互帮互助,一步步完成探究任务。

4适当指导

课堂探究时间有限,一般在三十分钟左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遇到思维上或学术上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帮助,以指导性、启发性意见为主,尽量让学生自主寻找相关答案或解决方式,同时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信心。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时,让学生探究产生自然环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而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把握不明确,其实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可以简要地从人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叙述这一概念,具体在后续学习中会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只要启发学生思维,简单地教会学生把握其中概念即可。

5组织交流

定期组织交流是扩大探究成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于课堂小结,教师要有规模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交流。其一要组织学生交流探究性学习心得,通过学生交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吸收他人优秀探究经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升。其二是交流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受众,对教学方式最具有评价权利,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教师能够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作出补救,为下次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6结语

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科学问题意识等多方面思维能力获得长足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将学生思维、知识内容及课堂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发展。

作者:刘建元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第7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引导;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17-01

探究既是一种学习的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一个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引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针对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效地学习。

一、引导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质疑、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首先,在引导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主观能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思考,从各个角度和途径学习到知识。

其次,引导探究式一改过去那种只重结果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再次,师生要及时交流互动,互相探讨,互相倾听。互相交流一道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协同合作解决问题。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

1、引导探究式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在高等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要“探究”且可“探究”的内容,这些内容丰富多彩,趣味性强。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探究数学问题能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当然探究的内容范围较广,要掌握好各个探究活动所要达到的侧重点才行。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探究的问题并不复杂,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如数列的变化趋势;有的活动重点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反函数的概念、不定积分的运算等。

2、引导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引导探究式学习更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注重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根据高等数学的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的不同,作不同的安排。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是只在课堂上看、听,而是在思考、在做。因此,问题的提出应以学为本,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以便于让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引导探究式学习真正的结果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探究的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有所研究。因此,引导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明确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内涵,转变思想和角色,转变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就要在完全解读高等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内涵,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旧有的单纯知识传授,变教学生数学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善于从数学入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是探究式学习的主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根据人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人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而高等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所以有很多知识需要通过探究和推理来获得。

四、科学执教从多个角度实施引导探究式学习教学的策略

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1、教师应通过问题的提出,设立情景,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教师通过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他们通过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主的学习方法。

2、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为突破口引入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勇于创造的信心。

3、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五、在引导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地选择引导探究式学习

2、明确引导探究式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与集体教学相辅相成。

3、强化练习

参考文献:

[1] 王欣彦.王立鹏.大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2010.12-13.

[2] 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8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被视为新课程中的热点、亮点、难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综合实践课程学习方法很多,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实践活动性学习、网络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我认为,其中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核心的学习方式,是各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如何在综合实践这门课程中更好地应用探究式学习呢?

一、探究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尝试探究学习时,教师应该选取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紧扣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来,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展开联想,主动对教学内容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并由此大胆地在尝试中去验证自己的观点,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赏识”的意识。在综合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猜测——尝试、验证——得出结论——正确评价,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尝试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体验学习的方法,是学生在学习中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是活动的主体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合作学习课,在每一学年初都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这种分组方法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另外,在进行每个课题研究时,可让各小组讨论较感兴趣、极想探究的问题,然后由小组长与组员共同进行小组分工。探究式、开放合作式教学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助。教师构造环境,创造一个整合的空间,安排一个使学生相互作用、激发创新的情境,就问题提供引导和帮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学生来主动地学习知识、转变知识和扩散知识;师生间的沟通是双向的;师生间的互动是经常的。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扬民主性。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性,学生才敢于想、敢于说、敢于做、敢于质疑、敢于辩驳、敢于创新。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应大力提倡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可能某个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就是思维的闪光点,就是创新的萌芽。这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赞扬,并适度点拨,从而实现学生创新的完成。

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独立自主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要求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充分体现出学生活动的主体和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而又全新的天地。比如,在《走进涂改液》这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关于涂改液的资料,然后一起讨论涂改液的知识、危害,观看录象片段,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再让他们自由提出自己问题,在小组内交流问题,筛选整理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探究,最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在操作,而我只是在他们充分思考有了想法之后对其进行指导,在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其思考,帮助其解决困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创造性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思考,在实践中应用实践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能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法进行活动,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大胆畅想。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活动思路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并不断充实知识,发展能力。比如,在《走进家乡的海产品》这一课中,我将研究的内容进行拓展,进一步扩展到家乡的周边环境,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表达出来。我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大胆实践,形成知识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观点。在最后的汇报中,我组织学生在附近集市上进行了海洋知识宣传,同学们在准备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了分析梳理,在宣传时运用了所学知识,并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利用了知识服务社会。

三、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是探究进程的方向和标尺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受到知识、能力以及方方面面的限制,探究的范围、深度很难把握,教师要探究如何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探究学生怎样“学”。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探究什么?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有理智挑战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因为学生可能探究的问题很多,探究的方式方法也很灵活,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可对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可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上探究;有时在学生质疑向难处探究;有时在解决实践问题上探究;还可以在事物的求新、求异、求变上探究。总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会引发探究,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并不像科学家探究那样要发明创造些什么,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探究遵循的规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会用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探究式学习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要用大家的思维启迪大家的思维,真正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体悟灵性光辉的圣洁,精神世界的丰富,探究经历的难忘。

第9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自主探究式学习 ; 情景教学 ; 思维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学习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应注意些什么?本文将对此做些论述。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在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热潮中,inquiry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索、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质疑的活动。”

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具体的说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选用探究方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教学改革的宗旨有三点:一是打破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 二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我们所说的改革是在探究中改革,由探究就有改革,没有探究就没有改革,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改革就是探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新方法,去获得从来没有过的理想教学效果。所以说,改革就是在不断探究新的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策略中运行。由此可知,教学改革与探究是相伴而行的。

四、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基本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选择契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找准启发式探究的切入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死记硬背,忽略了英语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及应用式。因此,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非常重要了。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调动情感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以情感人,创设比较真是得 情景,让学生自由结组,上台表演,增强记忆。

爱护学生,重视情感因素,激发其成功动机。

爱护全班学生,建立师生友爱关系,重视情感教学,创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捕捉积极因素,激发学生成功的动机,启发学生逐步树立起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同学们的赞许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互相感兴趣的课题,能够活跃课题气氛,并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